电子教育促进海东乡教育经济发展报告

电子教育促进海东乡教育经济发展报告

一、电化教育促进了海东乡的教育与经济发展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王强[1](2021)在《民族地区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研究 ——以东乡族自治县为例》文中提出

汪月[2](2020)在《基于数据库的欧洲华文教育发展量化研究 ——以华文教育示范学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欧洲华文教育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较快,目前华文学校已经遍布欧洲各国,其数量可观。欧洲华文教育示范学校是由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在众多的欧洲华文学校中所遴选出的一些办学质量较高、办学影响力较强的华文学校,国侨办授予这些华文学校为“华文教育示范学校”。国侨办将欧洲华文教育示范学校作为模范代表,让其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带动欧洲其他非华文教育示范学校的发展,从而促进欧洲整个华文教育事业的大发展。目前,关于欧洲华文教育或华文学校的研究有许多,但是尚未发现专门针对欧洲华文教育示范学校的相关研究。鉴于此,本文将欧洲华文教育示范学校作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和分析了欧洲华文教育示范学校的历时发展规律及其原因、办学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并从深化欧洲华文教育示范学校之间的合作、构建欧洲华文教育示范学校与孔子学院进行交流合作、引进现代教育技术这三个方面对欧洲华文教育示范学校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本研究基于欧洲华文教育示范学校数据库,采用共时分析和历时分析方法、宏观分析和微观分析方法、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方法等研究方法对欧洲华文教育示范学校的历时发展规律及其原因、分布特点、办学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分析。本研究通过分析欧洲华文教育示范学校的创办时间来揭示其历时发展的规律,研究发现:欧洲华文教育示范学校创办时间分布的特点与欧洲华文教育的发展历程相契合,而且欧洲华文教育的发展历程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中欧关系发展历程、中国华人华侨移民欧洲等宏观因素密切相关;同时由于欧洲各国的国情有所不同,欧洲华文教育示范学校的国别分布上差异较大,但是欧洲各国的华文教育示范学校存在一些共同的办学特点和问题,其办学特点是:创办者单一、学校性质多为非营利性组织、办学形式多为周末制补习班、拥有两个以上办学层次、教学场地多为租赁、教材使用不一、课程设置丰富;存在的问题是:办学经费不足、教材本土化程度低、师资力量不足。为了促进欧洲华文教育示范学校的发展,对其未来发展前景进行展望,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重点发展方向:一、应深化欧洲华文教育示范学校之间的合作;二、应构建欧洲华文教育示范学校与孔子学院、孔子课堂的交流与合作;三、欧洲华文教育示范学校应更多引进现代教育技术。本研究有助于探索欧洲华文教育示范学校的榜样作用,带动欧洲其他非华文教育示范学校以及其他地区的华文学校的发展,促进海外华文教育事业大发展,同时为欧洲华文教育或华文学校的研究增砖添瓦。

杨金客[3](2018)在《民国时期江浙渔业研究(1912-1937)》文中认为渔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一席之地,渔业根据作业水域可分为海洋渔业和淡水渔业。第一章主要介绍海洋鱼类和淡水鱼类的栖息环境,影响它们生存的因素复杂多变,其中自然因子包括大气压力、水温、盐分、海流等,社会因子包含人口、经济、法律和风俗等。第二章的主要内容是传统渔业与近代渔业的并存发展。传统渔业在江浙两省广泛存在,这些渔业沿用旧法,高投入却低产出,致使渔民们只能在生存线上挣扎。1904年江浙渔业公司成立,开启了中国渔业的近代化历程。近代化的机器拖网渔业和手操网渔业传入中国,与此同时,各种渔业公司在全国各地雨后春笋般的相继成立。但被寄予厚望的近代渔具、渔法以及渔业公司并没有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反而入不敷出的企业居多,基本上都不景气,就整体来看,近代渔业并未取代传统渔业,而是两者并存发展,且传统渔业仍占有重要地位。第三章主要讨论民国时期江浙两省的渔业组织、渔业经济与渔民社会。鱼帮这一概念肇始于清初,随后演变成渔业(商)公所,至民国时期改为渔会。这类组织的出现,是渔民为获得一定群体身份认同而组成的一种共同体组织,该组织旨在以集体利益的一致性为组织内的成员带来利益,但渔民们在追求个人的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并没有增进集体的利益。同时,作为中间商的鱼行(栈)更是从中渔利,使得原本只是商业化的渔业经济,在缺乏现代铁路网、公路网及动力机械运输的支撑下,往现代化过度更为艰难。个体的渔民生活千差万别,但作为一个整体,渔民社会又呈现一定的一致性,其中渔业纠纷和神灵信仰表现尤为突出。渔民为争夺具有诱惑力的公共池塘资源不息诉诸武力,江浙两省渔民间以及各省内渔民的暴力事件层出不穷;而在神灵信仰上,渔民生活又呈现丰富多彩的一面。

张世伟[4](2018)在《电影政策视角下的海峡两岸电影产业交流与合作》文中研究指明作为国家和政府对电影业制作和发展的规范,电影政策对于电影业的发展始终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政策的理解和分析,我们不仅可以认识和理解电影行业发展的历史流变和现实状况,还可以发掘出隐藏在业已形成的表象背后的深层联系和规律。尤其是对于海峡两岸电影而言,长期以来都较为注重电影意识形态宣传的作用,直接影响了海峡两岸电影产业的现实状况。从目前的成果和趋势上来看,海峡两岸电影产业都在不断壮大,电影市场和与电影相关的政策法规都在不断完善和规范化,台湾电影市场逐步走向复苏,而大陆依托庞大的市场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更是在几十年间快速成长为全球第二大票房市场,并保持着良好的上升势头。海峡两岸合拍片逐渐成为合作的新形势,合作过程中的人员构成、资金比例、市场状况也在急剧地发生着变化。近年来针对海峡两岸电影交流的学术研究不断增加,但大多关注电影本体,重视分析作品及导演的风格、作品的艺术特色、美学价值等等,也有关注其作为一个产业的转变和发展趋势。但较少以政策为切入点来分析电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对于海峡两岸电影产业资源整合、优势发挥的意义,也很少具体地去关注和探讨究竟海峡两岸电影合作交流面临着哪些困难,这也是本文所要探讨的主要内容。本文的特点之一在于引入大量的政策文件和票房数据分析,使得政策的变化对海峡两岸电影发展和交流的影响结果更加直观,也使得问题更一目了然。同时,将具体的政策条例和交流过程置入海峡两岸电影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下,而非将其剥离出来,从其实际效果和影响来讨论其作用和意义,从实际的效果和数据呈现而非对于政策条例本身的合理性出发来分析海峡两岸电影交流的状况。

宋亚欣[5](2017)在《清末大理府宾川州禁烟及其影响研究(1906-1911年)》文中认为毒品问题是当今中国面临的严重社会问题之一。清朝中期,中国也曾烟毒泛滥,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清朝末年,清政府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包括禁种、禁吸、禁售、禁运等方面多层次、全方位的禁烟运动。鸦片横行的宾川州积极响应清政府的号令,大力实行禁烟举措,开展替代种植,改种棉花。全国都在实行禁烟,宾川州是如何开展的,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是否影响了之后宾川的发展,值得探讨。本研究主要基于区域历史研究的理论,充分利用尚未引起学界关注的禁烟资料——大理州档案馆馆藏清代档案Q118-20、Q118-21卷宗,采用文献研究法、田野调查法、综合分析法等,以清末宾川州禁烟为研究主题,从全国、全省的背景出发,从其历史状况切入,按照事件的发展,论述了禁烟的兴起、经过、成效和影响,重点分析了宾川州禁烟的具体措施,探究了宾川州禁烟成效及取得成效的原因,阐释了宾川州禁烟的影响。本研究认为:第一,禁烟问题是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存在着多方利益的纠葛。再加上宾川州鸦片问题较为严重,这增加了禁烟的难度。但是在清政府、云南省府、宾川州府、地方精英和部分民众的共同努力下,禁烟在这一历史时期取得了一定成效,尤其是遏制了鸦片源流,改种棉花,农业结构得以调整,使得农业发展步入正轨。第二,清末宾川州的禁烟,不仅对地方经济、社会风气等产生了影响,还使得民众形成了“利厚”的农业种植思想。这一思想,影响了当时农业结构的调整,同时对之后宾川农业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胡佳玉[6](2017)在《云南多民族改信天主教、基督教原因探析》文中提出天主教和基督教是具有强烈传教意识的宗教,从唐朝开始传教士们就力图将福音传遍中国。近代历史上,传教士依靠侵略战争打开了中国传教的大门,随着不平等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的增多,传教士们逐渐将福音传遍中国。云南地处西南边陲,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这里拥有多样的文化和宗教信仰。面对天主教和基督教的传播,人们不仅有着随侵略战争而产生的抵制,还因为原有宗教信仰而抵抗。面对这样复杂的传教环境,天主教和基督教最终将福音洒在云南各个少数民族。基督教与人们的天然对立和传教的成功,这矛盾的两者使我们应当关注云南所出现的改教现象与其背后的原因。论文关注云南多民族改信基督新教和天主教的现象,将云南改教的民族按改教之前的宗教信仰状况分为三类:全民信仰佛教的民族;有佛教、道教、民间信仰传统的民族;信仰原始宗教的民族,每一类选取两个民族进行对比研究。论文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选题缘由、田野点概况。第二部分主要描述多民族在基督教及天主教传入前的宗教信仰、基督教及天主教传入和发展的情况以及各个教堂的现状。第三部分主要分析各民族改教的原因以及改教理论视域下的各民族改教共性分析。结论关注改教的影响和意义。

黄体杨[7](2016)在《白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建档保护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一种活态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依托“人”这一承袭主体才能实现世代相传,因此,传承人构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核心和重点。在现代化冲击之下,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本文调查发现,众多的白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正在丧失其数百上千年奠定的群众基础和市场份额,直接导致了传承人收益和社会地位的下降,随着老一代传承人相继谢世,传承人面临着断代乃至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手稿、证书、作品、工具、照片、音频和视频等传承人档案能够原真地记录传承人所承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与文化,将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物化”留存下来,为后世提供无穷的智慧。从这个意义上看,建立、收集、管理和保护传承人档案的建档保护方式,与延续传承人传承生命、培养新的传承人的动态保护方式具有同等重要的价值。在档案多元论、协同治理及个人档案管理等理论的指导下,论文通过对白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及其聚居区的相关组织开展实地调查,从传承人建档保护的现实需求与现状、协同机制的构建和业务方法的归纳等方面探讨白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建档保护问题,主要由如下几个部分组成:首先,从白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及其档案等角度阐述传承人档案的基本问题,从传承人建档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作用、传承人档案的价值、传承人“文献不足征”的历史经验与现实状况以及当前传承人的境况等角度分析传承人建档保护的现实需求。其次,从法律和政策、建档主体的实践等方面总结白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建档保护取得的成绩,从缺乏互动与沟通、制度规则不完善、现状不理想等方面分析白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建档保护存在的问题,将传承人建档保护的目标总结为管理制度化、业务规范化、保护科学化和利用合理化等方面,并认为只有建立多元主体协同建档保护机制、规范建档业务方法,才能实现传承人建档保护的科学和有效。再次,从行政管理的角度讨论传承人建档保护协同机制的构建问题,在借鉴行政学和组织学研究者所构建的分析模型的基础上,提出协同开展传承人建档保护的分析模型,并以白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建档保护的现实情况为素材进行分析,提出健全白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建档保护协同机制的法规、政策,构建科学的白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建档保护协同治理框架,开展持续有效的评估、逐步完善协同治理制度和规则等途径,以实现白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建档保护的思路。最后,讨论协同机制格局下白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建档保护的业务方法问题,认为在多元主体格局下,业务方法的统一和规范是实现协同建档的基础和前提。从建档对象、归档范围和建档方法等方面分析传承人档案的建立;从分类和保管两方面分析传承人档案的管理;从前提、基础和重点三个角度阐述在协同背景下传承人档案的发掘利用问题。

曾湛荆[8](2016)在《遗产廊道沿线聚落时空关系研究 ——以“茶马古道”大理段为例》文中提出“茶马古道”作为我国重要的线性遗产之一,其生态和文化的价值正被逐渐重视和挖掘。但由于城镇化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使得宝贵的“茶马古道”遗产已经面临着原真性和完整性缺失的威胁。为了更了解“茶马古道”的地理空间特征,建立合理的遗产保护体系,本文从“茶马古道”及其沿线聚落入手,通过分析和研究古道与聚落的时空关系、地理空间特征及聚落密度和距离等空间关系,构建了古道—聚落遗产保护体系,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大理州“茶马古道”的发展历程梳理:笔者整理大理州“茶马古道”分别在元朝、明朝、清朝的路线,分析了大理州“茶马古道”路线在这三个朝代由“人”字形向“十”字形,再向“大”字形演变,为下文研究其与沿线聚落的时空关系奠定基础。(2)大理州“茶马古道”及其沿线的时空关系研究:分析元、明、清三个朝代的“茶马古道”与行政聚落、沿线民间聚落的时空关系,发现1)大理州的行政聚落基本位于“茶马古道”10km缓冲区的范围内;2)当“茶马古道”线路发生改变,原有废弃道路附近民间聚落发展缓慢,而新的线路周边又会催生新的民间聚落;3)当“茶马古道”新增线路并保持活力,其附近的民间聚落也会持续增加。(3)分析“茶马古道”及其沿线聚落的地理空间特征:运用地形断面图和GIS中的空间分析方法,分析古道与沿线聚落的地理空间特征,得到如下结论:1)“茶马古道”基本位于海拔高度在1000m-2500m之间的区域。2)“茶马古道”沿线聚落一般处于海拔高度在1000-2500m的区域,其中高程为1000-2000m的点占大多数;3)这些聚落点的坡度基本小于25。,其中大多数位于小于80的平坦地带;4)这些聚落点绝大多数位于与河流湖泊距离在20km的范围内。本文透过历史的角度并运用地理空间分析的方法探讨古道及其周边聚落的时空变化,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古道—聚落遗产保护体系,弥补了目前遗产廊道地理时空分析研究的空缺,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遗产廊道的理论,并期望推动遗产廊道保护措施的实施。

杨希[9](2016)在《对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中学生物学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文中提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当今教育的主题,也是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之一。初中生物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环节。呼伦贝尔市位于内蒙古东北部,是经济、文化相对滞后的少数民族地区。本文通过对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部分初中学校生物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以了解该地区初中生物教学现状,以发现问题、探索出路,旨在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资料。本文对海拉尔区海拉尔第五中学、第七中学、第九中学、铁路三中、学府路中学和南开路中学等6所初级中学的231名初二学生和24名生物教师进行调查。调查方式包括问卷调查、观摩教学课堂、与学生进行交流和现场观摩。结果显示,被调查各初级中学生物教学理念、教学设施、水平和方法基本符合新课标教学要求。首先,大部分生物学教师按照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利用当地资源有效进行生物教学;其次是,部分生物学教师具备较强的生物实验教学能力,并对生物教学较为深刻的认识和教学积极性;其三是,被调查各初级中学基本普及多媒体教学设备,拥有专业的生物学实验室及基本的仪器;其四是,多数学生热爱生物学,尤其对实验生物学和课外活动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主要存在问题:一是,海拉尔区该6所初级中学在硬件建设上存在较大差异。如,有些中学多媒体教学设备普及率不高,所用多媒体投影仪清晰度不高,模糊不清。实验室面积不够大,学生拥挤不堪。显微镜等主要教学设备人均占有率不高等;其次,学校对生物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主要反映在,上课时数不够教学大纲规定的课时。上课时间边缘化,在黄金时间不安排生物课。教学投入不够,实验消耗品缺乏。生物学教师很少担任班主任,无法与学生更深入的接触;第三,实验课开设不完全。其中,最低的实验课开设率只有20%;最后,生物教师再学习提高途径不畅,被调查6所学校生物学教师中没有硕士学历教师,还有20.83%的师教具有专科学历。对海拉尔区初中生物教学现状的建议是,一是,加大教学投资力度,改善教学环境。第二,鉴于生物课程在培育学生科学素养中的地位和高考份额逐年增加的现状,应注重对生物课程的建设力度;第三,应全面开设教学大纲规定的所有实验课,并加强带学生到野外,回归自然进行探究活动;第四,应加强对教师的继续教育,强化教师的专业知识,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构建良好的、科学的教学体系。

周颖[10](2016)在《大理苍山世界地质公园旅游发展及“公园再评估”研究》文中认为多年来,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方向和角度对世界地质公园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对世界地质公园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专门针对世界地质公园中期评估表进行分析、并以再评估指标为依据对世界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进行的研究很少。一个地质公园一旦纳入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每隔4年,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执行局(GGN Bureau)会对各个世界地质公园进行再评估(也叫中期评估或中评估)。根据再评估表的内容进行严格的检查,对于未能达到要求的地质公园给予重新整改或者取消资格的惩罚。在过去的再评估中,中国有一些世界地质公园因各种原因,被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执行局黄牌警告。2014年9月23日,大理苍山被列为世界地质公园,将面临的4年后的第一次再评估。大理苍山地质公园位于大理州大理市、漾濞县和洱源县接壤地带,主体在大理市范围。大理苍山世界地质公园的面积经世界地质公园评估专家建议,从原先的519.9km2增加到933km2,由苍山保护区、经济社会发展区和洱海生态区三部分组成,呈现“一山一水一坝子”格局,成为集地质地貌、生物多样性、民族文化于一体的综合型地质公园。大理苍山地质公园主要有基础地质、地貌景观、地质灾害等地质遗迹3大类、9类、17亚类。大理地区历史文化遗产丰富。其中,苍山地质公园有6项国家级、8项省级、5项州级、10项市级物质文化遗产及25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依据IFE和IFE矩阵对大理苍山地质公园发展现状进行研究,根据再评估表的具体内容,结合苍山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并参考借鉴地质公园管理经验以及世界地质公园评估专家的建议,提出了苍山世界地质公园需优先完成的项目。同时,也期冀本文的研究内容对其他世界地质公园的再评估和保护管理有所参考。全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主要阐述世界地质公园背景,介绍建立世界地质公园的目的和意义,中国的世界地质公园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二章主要说明大理苍山地质公园的概况,介绍公园历史、自然地理、地质地貌、地质遗迹、生物生态、自然景观、人文历史、文化遗产等。第三章主要是依据IFE和EFE矩阵对苍山地质公园旅游发展内部因素、外部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第四、五、六章是本文的核心内容:第四章是本文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创新部分,首次对世界地质公园再评估指标进行详细解读和分析。再评估表共分为六部分,每个部分所占的比重不尽相同。具体内容如下:1、对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工作的贡献,2、管理架构和财政状况,3、地质保育策略,4、战略合作伙伴关系,5、正式成为GGN成员后,地质公园的市场营销和提升活动,6、可持续经济发展。第五章主要是依据再评估指标对苍山地质公园的可持续发展进行研究。第六章主要是根据苍山发展现状,借鉴地质公园评估专家实地考察评估建议及经验分享,从再评估的六大方面对苍山地质公园保护管理优先项目进行分析。第七章是本文的结论部分,主要阐述苍山地质公园接下来的工作重点。大理苍山世界地质公园在旅游发展过程中依旧存在着旅游设施不完善、开发不平衡、缺乏统一管理、缺乏统一规划、地质旅游主题不突出,科普教育功能有限、当地居民缺乏参与地质公园旅游规划管理的决策权等问题,同时,在外部环境中又面临着激烈的竞争、生态环境压力大、周边旅游快速发展、旅游者对地质旅游热情不高等威胁。在接下来3年的时间里,大理苍山世界地质公园在内部工作中,不仅要完善旅游设施,加大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力争平衡开发,统筹管理,对公园进行完整统一的规划,提高管理人员的文化及服务素养,还要完善交通设施,加强公园内地质、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监测;在对外工作中,要积极参与GGN网络组织的各项会议和活动,重视公共交流,维护好公园网站,加强公园的宣传,重视与其他组织机构及其他GGN成员的实质交流与合作。

二、电化教育促进了海东乡的教育与经济发展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化教育促进了海东乡的教育与经济发展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数据库的欧洲华文教育发展量化研究 ——以华文教育示范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华文教育示范学校的产生及其意义
    三、欧洲华文教育研究综述
        (一)历时性整体研究
        (二)共时性现状研究
        (三)国家个案研究
        (四)华文学校专题研究
    四、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五、研究创新与价值
第一章 数据库概述
    第一节 数据来源
        一、官方网站
        二、文献资料
    第二节 数据库设计
        一、字节设置
        二、设置原因
第二章 欧洲华文教育示范学校的分布特点
    第一节 欧洲华文教育示范学校创办时间的分布状况及原因分析
        一、欧洲华文教育示范学校创办时间的分布状况
        二、影响欧洲华文教育示范学校创办的因素
    第二节 欧洲华文教育示范学校的国别分布特征
        一、欧洲华文教育示范学校国别分布差异较大
        二、欧洲华文教育示范学校国别分布与国家华侨华人数量呈非正相关性
        三、欧洲华文教育示范学校国别分布与国家发达程度呈现正相关性
第三章 欧洲华文教育示范学校的办学特点与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欧洲华文教育示范学校的办学特点及分析
        一、欧洲华文教育示范学校的办学特点
        (一)拥有两个以上办学层次
        (二)课程设置丰富
        (三)创办者单一
        (四)学校性质多为非盈利教育组织
        (五)办学形式多为周末补习班
        (六)教学场地多为租赁
        (七)中文教材种类不一
        二、欧洲华文教育示范学校的办学优势与劣势
        (一)优势
        (二)劣势
    第二节 欧洲华文教育示范学校存在的问题
        一、办学经费不足
        二、中文教材本土化程度低
        三、华文教师的数量与质量
第四章 欧洲华文教育示范学校发展前景展望
    一、应深化欧洲华文教育示范学校之间的合作
        (一)合作的不足及其原因
        (二)合作方式
        (三)形成资源共享的校际合作文化
    二、应构建欧洲华文教育示范学校与孔子学院的交流与合作
        (一)关于孔子学院概述
        (二)孔子学院与华文教育示范学校的关系
        (三)华文教育示范学校与孔子学院合作空间广阔
        (四)华文教育示范学校与孔子学院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
    三、欧洲华文教育示范学校应更多引进现代教育技术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3)民国时期江浙渔业研究(1912-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起与意义
    二、研究对象及概念界定
    三、学术史回顾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五、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自然、社会环境与渔业史回顾
    第一节 自然和社会环境
        一、海洋因素
        二、陆地因素
        三、社会因素
    第二节 渔业史回顾
第二章 传统渔业的存续与近代渔业的发展及影响
    第一节 江浙两省的传统渔业
        一、大对船和小对船渔业
        二、大莆网渔业
        三、溜网渔业
        四、张网渔业
        五、钓船渔业
        六、串网渔业和虾螺渔业
        七、乌贼渔业
    第二节 江浙两省近代渔业
        一、渔业新技术的引进
        二、渔业公司的筹建
    第三节 江浙两省渔业生产与海洋环境
        一、江浙两省的渔产
        二、江浙两省的渔场
        三、渔获丰歉与海洋环境
第三章 江浙两省渔业组织、渔业经济与渔民社会
    第一节 渔业组织及其对渔民的制约
        一、渔业组织的变迁
        二、鱼行(鱼栈)在渔业交易中的特殊角色
        三、渔民进入渔业组织承担的代价
    第二节 渔业商业化经营与缺乏近代交通支撑的市场
        一、商业化的例证:临海县的渔业经营
        二、缺乏近代交通支撑的商品经济
    第三节 渔民社会中的渔业纠纷和渔民宗教信仰
        一、江浙省内和省间的渔业纠纷
        二、渔民地域性的宗教信仰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电影政策视角下的海峡两岸电影产业交流与合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动机和思路
    二、研究成果回顾
    三、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日据时期至八十年代海峡两岸电影的发展轨迹
    第一节 海峡两岸电影交流的萌芽(20世纪30年代—1945)
    第二节 隔绝时期海峡两岸电影的各自发展(1945—1987)
第二章 解严以来海峡两岸电影交流
    第一节 逐步打开大门的海峡两岸电影(20世纪80年代末-20世纪末).
    第二节 海峡两岸电影交流合作的快速发展(新世纪以来)
第三章 海峡两岸电影交流与合作的现实境况
    第一节 海峡两岸电影跨地传播的文化思辨
    第二节 电影政策——作为影响电影产业发展的“看得见的手”
    第三节 乏力与滞后的发行宣传
第四章 海峡两岸电影产业交流合作的突破
    第一节 针对海峡两岸电影在对方市场表现不佳状况的对策
    第二节 对于改善海峡两岸电影交流状况的政策思路
    第三节 针对海峡两岸电影交流宣传不足的对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清末大理府宾川州禁烟及其影响研究(1906-1911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关于清末禁烟问题的研究
        (二)关于宾川州有关禁烟档案概述
    三、研究的理论基础及方法
        (一)研究的理论基础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思路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思路
        (二)创新之处
    五、相关概念界定
        (一)宾川州
        (二)烟
        (三)禁烟
第一章 清季云南禁烟的背景
    一、清季鸦片问题
        (一)鸦片的输入
        (二)土药的生产
        (三)鸦片的吸食
        (四)鸦片的贩运
    二、清季云南禁烟的兴起
        (一)清政府的倡导
        (二)社会民众的呼声
        (三)在华传教士的推动
    三、小结
第二章 清末宾川州的禁烟
    一、清廷及云南省禁烟策略
        (一)制定禁烟条款
        (二)设立禁烟机构
        (三)主张缩期禁烟
    二、清末宾川州的禁烟过程
        (一)宾川州禁烟的具体措施
        (二)宾川州禁烟中遇到的问题
    三、清末宾川州禁烟成效及其原因
        (一)宾川州禁烟的成效
        (二)宾川州禁烟取得成效的原因
    四、小结
第三章 清末宾川州禁烟的影响
    一、清末宾川州禁烟对当时经济的影响
        (一)禁烟与地方财政
        (二)禁烟与地方经济
        (三)禁烟与地方民众
        (四)禁烟与社会风气
    二、清末宾川州禁烟对农业思想的影响
    三、清末宾川州禁烟对当代的禁毒启示
        (一)政府加强宣传与教化
        (二)基层切实执行禁毒政策
        (三)民众增强禁毒参与性
    四、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清末宾川州禁烟档案选编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6)云南多民族改信天主教、基督教原因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理论
    四、相关概念界定
    五、田野点概况
第一章 云南多民族改信基督教、天主教现状
    一、全民信教的村民改信基督教、天主教的现状
        (一) 信仰藏传佛教的藏族改信天主教的现状
        (二) 信仰南传佛教的傣族改信基督教现状
    二、有宗教信仰传统的村民改信基督教的现状
        (一) 信仰佛教、道教与本主的白族改信基督教现状
        (二) 信仰佛教、道教的汉族改信基督教现状
    三、流行原始宗教信仰的村民改信基督教现状
        (一) 信仰原始宗教的苗族改信基督教现状
        (二) 信仰原始宗教的傈僳族改信基督教现状
第二章 云南多民族改教原因分类分析
    一、藏传、南传佛教信众改信天主教、基督教分析
    二、佛教、道教和“本主”信众改信基督教分析
    三、信仰原始宗教村民改信基督教分析
第三章 改教理论视域下各民族改教共性分析
    一、宗教市场论下的改教理论
    二、云南多民族呈现的改教共性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7)白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建档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概念界定
        1.2.1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
        1.2.2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1.2.3 个人档案、个人存档与人事档案
        1.2.4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档案与建档保护
    1.3 文献综述
        1.3.1 白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建档保护相关研究
        1.3.2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建档保护研究
        1.3.3 相关研究评述
    1.4 理论基础
    1.5 研究思路
    1.6 研究方法
    1.7 创新之处
2 白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档案概述
    2.1 白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2.2 白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2.3 白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档案
        2.3.1 白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档案的构成
        2.3.2 白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档案的特征
3 白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建档保护的现实需求
    3.1 传承人建档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
    3.2 白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档案具有重要价值
    3.3 白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文献不足征”
    3.4 白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生存境况欠佳
4 白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建档保护现状分析
    4.1 白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建档保护工作状况
        4.1.1 法律和政策规定了传承人建档保护的行政管理体制
        4.1.2 各建档主体从不同角度开展了建档保护工作
    4.2 白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建档保护存在问题分析
        4.2.1 多元建档主体间缺乏稳定的协同机制
        4.2.2 传承人建档保护的制度规则不完善
        4.2.3 传承人建档保护的现状不理想
    4.3 白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建档保护的目标与出路
        4.3.1 白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建档保护的目标
        4.3.2 白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建档保护的出路
5 白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建档保护协同机制的构建
    5.1 白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建档保护协同机制分析模型的提出
    5.2 白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建档保护协同机制构建的因素分析
        5.2.1 初始条件
        5.2.2 行动者
        5.2.3 结构
        5.2.4 过程及结果
    5.3 白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建档保护协同机制的实现路径
        5.3.1 健全白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建档保护协同机制的法规政策
        5.3.2 构建科学的白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建档保护协同治理框架
        5.3.3 开展持续有效的评估,逐步完善协同治理制度和规则
6 白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建档保护的业务方法
    6.1 白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档案的建立
        6.1.1 建档对象
        6.1.2 归档范围
        6.1.3 建档方法
    6.2 白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档案的管理
        6.2.1 传承人档案的分类
        6.2.2 传承人档案的保管
    6.3 白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档案的发掘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研究局限与展望
附录1:省级以上白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附录2:市级以上白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
附录3: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个人档案目录
    附录3.1 国家级传承人赵丕鼎的个人档案
    附录3.2 云南省级级传承人李丽及其父李明璋的个人档案
    附录3.3 云南省级传承人杨春文个人档案
    附录3.4 云南省级传承人张杰兴个人档案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8)遗产廊道沿线聚落时空关系研究 ——以“茶马古道”大理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
    1.6 创新点
    1.7 技术路线
2 文献综述
    2.1 遗产廊道的研究综述
        2.1.1 概念与内涵
        2.1.2 国外“遗产廊道”研究综述
        2.1.3 国内研究综述
    2.2 关于线性文化遗产沿线聚落的研究
        2.2.1 概念与内涵
        2.2.2 线性文化遗产沿线聚落的研究综述
    2.3 研究方法和模型的对比综述
        2.3.1 聚落空间关系研究方法综述
        2.3.2 遗产廊道空间关系模型综述
3 研究区的界定和“茶马古道”概况
    3.1 研究区域与研究对象界定
    3.2 研究区概况
    3.3 “茶马古道”历史概况介绍
        3.3.1 “茶马贸易”历史发展过程
        3.3.2 “茶马古道”线路与云南省内“茶马古道”线
        3.3.3 “茶马古道”大理段概要
    3.5 “茶马古道”现状
    3.6 小结
4 大理段“茶马古道”及其沿线聚落时空关系分析
    4.1 “茶马古道”大理段及其沿线行政聚落的时空关系
        4.1.1 行政聚落的类型
        4.1.2 大理治所聚落分析
        4.1.3 大理驿站聚落分析
        4.1.4 大理“茶马古道”及其沿线行政聚落的时空关系分析
    4.2 大理州“茶马古道”沿线民间聚落时空分析
        4.2.1 民间聚落空间数据库建立
        4.2.2 大理州“茶马古道”沿线民间聚落时空数据库建立
        4.2.3 大理州“茶马古道”沿线民间聚落时空数据库建立
        4.2.4 大理州“茶马古道”与沿线民间聚落时空分析
    4.3 小结
5 大理段“茶马古道”与聚落地理空间特征分析
    5.1 大理段“茶马古道”地形与高程分析
        5.1.1 元朝大理段“茶马古道”地形分析
        5.1.2 明朝大理段“茶马古道”地形分析
        5.1.3 清朝大理段“茶马古道”地形分析
    5.2 聚落地理空间特征分析
        5.2.1 聚落点高程分析
        5.2.2 聚落点坡度分析
        5.2.3 聚落点坡向分析
        5.2.4 聚落点与河流湖泊距离分析
    5.3 小结
6 古道与沿线聚落的空间关系及遗产体系的构建
    6.1 大理段“茶马古道”及其沿线聚落空间关系分析
        6.1.1 大理段“茶马古道”及其沿线聚落密度分析
        6.1.2 大理段“茶马古道”及其沿线聚落距离分析
    6.2 古道—聚落遗产保护体系构建
        6.2.1 构建的原则和目的
        6.2.2 古道—聚落遗产保护体系的构成研究
        6.2.3 古道—聚落遗产保护体系范围
        6.2.4 古道—聚落遗产体系的保护措施
    6.3 小结
7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1.1 大理州“茶马古道”线路的梳理
        7.1.2 大理州“茶马古道”及其沿线行政聚落的时空关系
        7.1.3 大理州“茶马古道”及其沿线民间聚落的时空关系
        7.1.4 古道地理空间特征分析
        7.1.5 聚落的地理空间特征
        7.1.6 大理州“茶马古道”及沿线民间聚落的空间关系
        7.1.7 构建古道——聚落遗产保护体系
    7.2 探讨
        7.2.1 课题的应用前景
        7.2.2 课题的不足之处
        7.2.3 展望
附录1:表格索引
附录2:图片索引
附录3:论文主要出图
参考文献
致谢

(9)对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中学生物学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对初中生物教学现状的部分研究
        1.2.1 国外对初中生物教学现状部分研究分析
        1.2.2 国内对初中生物教学现状部分研究分析
2 生物教学基本概述
    2.1 生物教学中基本设施要求
    2.2 生物教学中初中生物教师应达具备基本素养
3 对海拉尔区中学生物教学现状研究的对象、内容、意义及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内容
    3.3 研究意义
        3.3.1 理论意义
        3.3.2 实践意义
    3.4 研究方法
        3.4.1 文献资料法
        3.4.2 问卷资料法
        3.4.3 数据统计法
4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4.1 学生基本情况方面数据汇总结果与分析
    4.2 学生学习习惯的汇总与结果分析
    4.3 学生对生物看法的问卷汇总与结果分析
    4.4 学生对学校的评价问卷汇总与结果分析
    4.5 学生家庭情况问卷汇总与结果分析
    4.6 学生实验课情况问卷汇总与结果分析
    4.7 学生对生物教师的态度问卷汇总与结果分析
5 教师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5.1 教师问卷结果统计
    5.2 教师课后辅导情况问卷汇总与结果分析
    5.3 教师课堂教学情况情况问卷汇总与结果分析
    5.4 教师课堂教学情况情况问卷汇总与结果分析
    5.5 教师专业知识素养情况问卷汇总与结果分析
    5.6 生物课在学校中的地位情况问卷汇总与结果分析
6 现阶段海拉尔区初中学生物教学存在的问题
    6.1 学校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6.2 学校对生物课程不够重视
    6.3 教师的继续教育不够全面
    6.4 学校实验课开设不全面
7 提高海拉尔区初中生物现状的对策
    7.1 应加强学校资金投入,改善学校建设
    7.2 加强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
        7.2.1 加强现代化教育理念的学习
        7.2.2 倡导探究性教学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7.3 应加强实验课的开设
        7.3.1 完善实验教学客观条件
        7.3.2 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
        7.3.3 充分挖掘教学资源,开展好实验课
    7.4 合理设置课程,体现新的课程理念
参考文献
附录1 中学生物教学现状调查问卷(学生问卷)
附录2 中学生物教学现状调查问卷(教师问卷)
附录3 教师课后辅导情况调查表
附录4 教师课堂教学情况调查表
附录5 教师实验课开设情况调查表
附录6 教师专业知识素养情况调查表
附录7 中学生物在学校地位情况调查表
致谢

(10)大理苍山世界地质公园旅游发展及“公园再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世界地质公园背景
    1.1 世界地质公园的概念
    1.2 建立世界地质公园的目的和意义
    1.3 中国的世界地质公园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二章 大理苍山地质公园的概况
    2.1 公园历史
    2.2 自然地理
    2.3 地质地貌
    2.4 地质遗迹
    2.5 生物生态
    2.6 自然景观
    2.7 人文历史
    2.8 文化遗产
第三章 基于IFE和EFE矩阵的苍山地质公园旅游发展研究
    3.1 苍山地质公园旅游发展内部因素分析
        3.1.1 优势因素
        3.1.2 劣势因素
        3.1.3 IFE矩阵分析
    3.2 苍山地质公园旅游发展外部因素分析
        3.2.1 机遇因素
        3.2.2 威胁因素
        3.2.3 EFE矩阵分析
第四章 基于再评估指标的苍山地质公园的可持续发展
    4.1 苍山地质公园对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工作的贡献
        4.1.1 参加地质公园会议及交流
        4.1.2 参与公共项目
        4.1.3 参与公共活动
        4.1.4 参与公共交流
    4.2 苍山地质公园的管理架构和财务状况
        4.2.1 管理架构
        4.2.2 管理人员
        4.2.3 财政稳定性
        4.2.4 管理架构和财政状况
    4.3 苍山地质公园的地质保育策略
        4.3.1 地质保育策略
        4.3.2 实施的改善地质多样性和文化、生物及其他相关遗产之间联系的新举措
        4.3.3 总结
    4.4 苍山地质公园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4.4.1 国内战略合作伙伴
        4.4.2 国际战略合作伙伴
    4.5 正式成为GGN成员后,地质公园的市场营销和提升活动
        4.5.1 营销和提升活动
        4.5.2 出版物
        4.5.3 基础设施
        4.5.4 监测
    4.6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6.1 区域经济
        4.6.2 旅游业发展
        4.6.3 地质旅游产品
        4.6.4 就业
第五章 苍山地质公园保护管理优先项目
    5.1 地质公园评估专家实地考察评估建议
    5.2 经验分享
    5.3 加强对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工作的贡献
    5.4 优化管理架构和财政状况
    5.5 调整地质保育策略
    5.6 增进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5.7 积极开展营销和提升活动
    5.8 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B Global Geoparks Network 2016 Evaluation Document B
附录C 再评估表评分2016(中文)
附录D 2014年世界地质公园申报与再评估情况汇总
附录E 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工作指南和标准(2014)

四、电化教育促进了海东乡的教育与经济发展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民族地区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研究 ——以东乡族自治县为例[D]. 王强.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2]基于数据库的欧洲华文教育发展量化研究 ——以华文教育示范学校为例[D]. 汪月. 郑州大学, 2020(02)
  • [3]民国时期江浙渔业研究(1912-1937)[D]. 杨金客. 安徽大学, 2018(09)
  • [4]电影政策视角下的海峡两岸电影产业交流与合作[D]. 张世伟. 厦门大学, 2018(07)
  • [5]清末大理府宾川州禁烟及其影响研究(1906-1911年)[D]. 宋亚欣. 大理大学, 2017(02)
  • [6]云南多民族改信天主教、基督教原因探析[D]. 胡佳玉. 云南大学, 2017(05)
  • [7]白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建档保护研究[D]. 黄体杨. 云南大学, 2016(04)
  • [8]遗产廊道沿线聚落时空关系研究 ——以“茶马古道”大理段为例[D]. 曾湛荆. 云南大学, 2016(02)
  • [9]对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中学生物学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D]. 杨希.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6(03)
  • [10]大理苍山世界地质公园旅游发展及“公园再评估”研究[D]. 周颖. 昆明理工大学, 2016(02)

标签:;  ;  ;  

电子教育促进海东乡教育经济发展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