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服务质量改进中的IMC理论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吴意[1](2021)在《有创机械通气护理质量指标体系的构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循证的基础上,结合德尔菲专家函询法和层次分析法,全面考虑患者撤机前期和撤机期的护理过程,构建本土化的科学、实用、合理的有创机械通气护理质量指标体系,为国内医院有创机械通气护理管理的质量评价与监测提供参考,细化危重症护理的质量监测,利于临床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循证护理的方法,制定严格的检索策略,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阅读分析,采用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2016)对不同类型文献的质量评价工具和Johns Hopkins-临床实践指南质量评估法对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进行独立评价,根据JBI(2014版)对干预性研究的证据预分级方法及文献证据推荐级别对提取的证据进行对照分级。结合Donabedian质量管理模式,从结构、过程、结果三个维度,通过小组讨论初步拟定适合我国国情的有创机械通气护理质量指标。运用Delphi专家函询法,建立有创机械通气护理质量指标体系,包括每条具体指标以及其计算公式和资料收集方法。运用专家积极系数、权威系数、变异系数、协调系数等指标,对函询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来检验专家函询的可靠性和代表性。最后,采用层次分析法(AHP)计算有创机械通气护理质量指标体系的各级各项指标的权重值。研究结果:1本研究最终构建的有创机械通气护理质量指标体系包含3项一级指标、8项二级指标和40项三级指标。两轮专家函询的问卷回收率均为100%,说明专家对本研究的积极性较高;两轮专家的权威系数(Cr)分别为0.85、0.875,达到要求,说明专家对有创机械通气相关内容比较熟悉有较大把握,函询结果可信度较高。2在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上,指标重要性赋值均值在4.20-5.00之间;计算公式合理性赋值均数在4.27-5.00之间;资料收集可操作性赋值均数在4.13-5.00之间。表明在两轮专家函询后,各专家的意见趋向集中统一。变异系数(CV)均小于0.25。指标重要性、计算公式合理性、资料收集可操作性的两轮肯德尔和谐系数(W):指标重要性(0.216、0.305)、计算公式合理性(0.205、0.241)、资料收集可操作性(0.193、0.306),P均小于0.01。说明专家函询结果是合理可信的。3以指标的重要性赋值均数为基础,结合层次分析法对各级各项指标计算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结果显示,CR值均小于0.1,说明指标体系的一致性检验结果较为满意。结构指标、过程指标、结果指标的权重值分别为0.1365、0.6250、0.2385,二级指标中权重值较高的分别为院感控制、业务培训考核、护理实施、有创机械通气效果评价等。研究结论:本研究将德尔菲专家函询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以Donabedian质量管理模式为基础构建的有创机械通气护理质量指标体系,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且权重合理。该指标体系较为全面具体的反映出有创机械通气护理管理过程,细化危重症护理的质量监测,对改善有创机械通气患者护理服务质量起促进作用。
张秀丽[2](2020)在《精益六西格玛在H公司A产品质量改进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国际市场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智能终端产品已成为全球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对当代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与此同时,广大用户对智能终端产品的性能和质量要求也逐步提升。手机生物识别作为行业新兴技术,通过生物传感器、生物统计学原理及和计算机等高科技手段精密结合,利用人体固有的生理和行为特征进行身份识别,具有唯一性、稳定性和安全性等诸多优点,革新了用户和手机的交互方式,提高了用户体验,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H公司是国际知名的智能手机代理制造商,A产品是H公司的手机生物识别产品,适用于多款智能手机型号,其经历了指纹识别的阶段,当前,新款手机产品主要使用业界的最新技术为人脸识别。伴随着其生产工艺的高度智能化和自动化程度增加,客户对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总体要求也不断提高,加之同质市场竞争日益加剧,要求企业的生产经营和质量管理模式在多层次多领域内不断精益求精地追求完美,无法快速适应市场新技术和客户需求变化的企业将面临少订单,无订单的淘汰风险。H公司手机生物识别产品有独立的生产线,在产品试产阶段发现生产效率低下,并且产品的粘合力测试不良率高,对产品的交货、生产成本、质量的稳定性及可靠性产生巨大隐患,亟需在短时间内解决这些问题。精益六西格玛作为当前先进且相对成熟的质量管理模式,适应了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1],已通过大量实践证明其可以通过科学的管理方法来提升产品质量、减少浪费、优化生产管理流程、减少人为因素对品质的影响,提高产品质量的可持续监控和改善,增加公司的财务收益、客户满意度和竞争优势。为此,H公司快速组建了精益六西格玛质量改进团队,通过精益六西格玛DMAIC路径对导致产品缺陷和影响生产效率的关键因素进行分析与改善。通过精益六西格玛质量改进项目的实施,发掘了现场质量管理的问题和导致产品粘合力低的关键因素并据此实施改进和控制,优化了生产管理流程,显着地提升了产品生产过程的质量和效率,为公司节约了大量的生产和报废成本。同时将改善的成果推广至H公司其他厂区,消除了同类问题的发生,全面提高了H公司手机生物识别产品的质量管理水平,在拓展精益六西格玛管理应用的同时将持续改进的价值观和方法论融入了企业文化。为推进精益六西格玛在智能生物识别新领域的应用有重要的意义。
李坚飞,李蓓,孙梦霞[3](2021)在《创新驱动下新零售服务供应链质量协同改进的稳态策略》文中研究说明技术和消费的"双升"加快了新零售服务供应链的形成和产生,同时也通过驱动其质量系统的协同改进及动态演化实现持续的发展。本文从创新驱动质量的动态视角,分析创新驱动下新零售服务供应链中多主体协同质量改进的运行机制和动态演化过程,运用演化博弈方法分析构建多主体协同的动态演化博弈模型,以此分析新零售服务供应链协同质量改进中各参与主体的博弈策略选择,并利用雅克比矩阵判断其策略稳定性。研究表明:在多元参与主体利益诉求得到满足的前提下,多主体协同质量改进能够保持系统稳定状态;多主体间的质量势差与协同质量改进稳定性呈现出反比关系;良好的质量协同效应、独立的内部监督机制等能有效的促进协同质量改进系统稳定。
李婷[4](2020)在《基于精益六西格玛理论的河北联通存量用户维系流程优化研究》文中指出精益六西格玛是精益生产理论和六西格玛理论的结合和。摩托罗拉公司提出的六西格玛理论以追求“零缺陷”在企业产品质量改善中得到广泛应用。大量实践表明六西格玛的应用对提高产品或服务存量用户维系有较大的促进作用。精益生产理论主要目的是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质量和客户满意度。随着六西格玛衍生理论的增多,六西格玛理论和精益生产理论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精益六西格玛理论。通信行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通信行业面临着较大的机遇和挑战。面对机遇,通信行业应敢于创新敢于尝试,抓住机遇促进行业发展。面对挑战,通信行业应正视挑战,勇于通过多种途径和渠道扭转现状。对通信公司来讲,其发展的核心是公司存量用户的发展。存量用户作为通信公司发展的重要资源,也是实现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通信公司日常经营中,花费了较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存量用户维系。联通公司是国有大型通信企业,主营通信产品。公司经营过程中,面对电信、移动等市场方面的威胁,对存量用户进行良好的维系是联通公司当前经营发展中迫在眉睫的事情。通过对存量用户维系进行改进,促进公司的可持续发展。为了保证存量用户维系的可行性,并取得良好效果,文章基于精益六西格玛对河北联通公司存量用户维系流程的优化进行了研究。具体从如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首先对存量用户维系中应用到的相关理论如用户维系理论、用户生命周期理论、用户细分理论、六西格玛理论及其文献综述进行了简单阐述,为后文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对联通公司用户维系及其处理机制进行了简单概述。联通公司开展存量用户维系改进工作主要是由于当前公司面临着客户流失严重、存量用户维系现状不佳的现状,迫切需要联通公司优化存量用户维系流程,挽留住存量客户。具体来讲,当前联通公司存量用户维系时主要在工作体制、维系支撑手段、维系方法等方面存在着问题,影响了存量用户维系效果。接着对用户维系管理改进项目的实施进行了分析。从客户对象、目标制定、项目团队、工作计划四个方面界定了用户维系改进项目,并对用户维系管理改进项目的影响因素、主要改善因子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进项目的控制计划。最后基于精益六西格玛对存量用户维系流程的优化进行了分析。从导入战略规划、组织保障、推进路径、项目计划、项目实施、业绩评估几个方面进行了具体优化保障,并从人才、资金、领导和团队等方面对实施用户维系管理的经验进行了总结,并指出管理层的支持和全员的参与性、充足资金的支持、构建科学管理方法,完善绩效评价机制、做好用户维系管理培训是实施用户维系管理的关键因素。
郝钰贤[5](2020)在《基于精益六西格玛的华夏银行Z支行服务质量改进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现代银行系统面临着机遇和挑战,随着股份制银行的快速发展和地方性商业银行的悄然崛起,多元化的银行服务体系以及同质化的银行产品使现代银行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和挑战。华夏银行Z支行同样面临着市场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为了使自身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有效提升服务质量成为关键解决方案。通过研究发现最早来自于生产制造业领域的精益六西格玛理论可以有效结合企业自身现状,改进生产流程落后环节,提高企业生产效率。近年来国内外许多银行通过运用精益六西格玛管理理论改进了服务流程,有效提升了银行服务口碑,为进一步提高市场占有率打下基础。本论文主要运用精益六西格玛管理理论对华夏银行Z支行服务流程进行改进研究。本文首先从理论角度分析入手分别介绍了精益生产理论和六西格玛管理方法,并对精益六西格玛质量管理体系的核心理念与改进模型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接下来重点分析了华夏银行Z支行目前的服务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合精益六西格玛管理模式建立了实施精益六西格玛服务流程改进的评价指标体系,重点对Z支行服务中存在的厅堂服务效率低下和新客理财业务流程进行改进方案设计和实施,同时明确了Z支行要成功实施精益六西格玛的保证要素和措施建议,最后论文给出了商业银行实施六西格玛管理的建议,并对本文进行了总结,提出了本文存在的不足及对未来研究展望。
文帅[6](2019)在《六西格玛管理在TY公司阴极铜质量改进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六西格玛管理是一种产品质量与工作效率改进方法,由美国摩托罗拉公司最先提出,后来作为生产过程改进工具在国内外企业中得到迅速推广。许多公司将六西格玛上升为提升企业竞争力的组织变革方法和经营战略,通过设计与监督每一道工序流程,力求以最少的投入赢得最大的效益,其统计学目标是实现企业每百万个产品中只有3.4个缺陷。本文的主要内容是结合TY公司阴极铜产品质量现状,寻找造成阴极铜一次合格率偏低的关键原因,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方案,通过方案的实施及标准化控制来消除影响阴极铜质量的关键因素,从而实现为企业降本增效的目的。文章的主要研究方法是运用六西格玛DMAIC方法开展项目质量改进活动,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提高阴极铜的一次合格率。采用SIPOC图分析法和流程图来界定需要改善的流程,成立六西格玛质量改进项目组并明确改进目标、范围和计划。再运用头脑风暴法和因果图分析查找所有潜在质量影响因素后,绘制帕雷托排列图得出产品外观质量为阴极铜一次合格率主要影响因素,同时使用Minitab软件对测量系统的一致性进行了分析,确保采集数据的可靠性。然后采用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表筛选出电解液杂质含量高、阳极板合格率不稳定、阳极整形不到位、电解槽内进液方式不合理、槽面管理不到位,这5项因素为影响阴极铜外观质量的关键因素并利用箱线图验证其合理性。最后制定5个关键因素对应的改进方案,实施后通过标准化文件的修订对改善成果进行控制,利用过程能力分析监测改进成果的稳定性与持续性。运用六西格玛管理研究问题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成功的改善了阴极铜生产工艺流程,阴极铜一次合格率从改进前的32.5%提升至94.2%,完全达到电解铜行业先进水平。在创造每年不低于5000万元直接经济效益的同时,为企业成功导入了基于数据和事实进行分析决策的六西格玛理念。文章结尾提出要以零缺陷为目标,更深层次的持续性改进阴极铜一次合格率,并对下阶段在TY公司所有工序环节全面推广六西格玛管理的应用前景作了展望。
吕芳芳[7](2019)在《C大学IT运维服务项目质量改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互联网等IT技术的快速发展,各高校信息化基础设施短时间内迅速发展起来,高校内部突发性、紧急性的IT运维服务任务越来越多,有必要用项目管理方法将一次性的单个运维服务任务作为一个项目来处理,对数量众多的IT运维服务项目进行梳理与归类,建立重点项目类别的系统管理方案,即IT运维服务项目管理,具体指信息化主管部门运用与IT相关的技术等方法,对IT基础设施、IT应用系统和IT运维工程师进行的综合管理。高校IT运维服务项目质量直接关系着教学科研活动的正常开展,广大师生对IT运维服务项目质量的期望值也在不断提高。深圳市C大学的IT运维服务项目是一个项目群,包含桌面运维服务项目、网络运维服务项目、服务器存储服务项目及应用系统服务项目。六西格玛管理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模式,既适合单一项目质量管理,也适合项目群质量管理,应用于项目群质量管理能为组织创造更多价值,必然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IT运维服务项目质量是高校信息中心工作的最终价值体现,是信息中心发展的立足根本,是IT运维服务项目管理的核心内容和关键所在。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原有的粗放型管理模式已不再适应当前技术的需要,成为制约和影响高校IT运维服务项目质量提高的瓶颈。本文在梳理项目、项目群管理、项目质量管理、六西格玛管理及IT运维服务管理等相关文献基础上,对C大学信息中心IT运维服务项目质量管理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及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基于六西格玛DMAIC的优化方案,提升了用户满意度。本文首先通过研究大量相关文献,整理理论基础;其次,确定项目质量改进思路,将IT运维服务的用户满意度评分、响应时间的达标率及运维服务的投诉率作为此次质量改进的核心参考指标;最后,将基于DMAIC模式的优化改进方案实施到C大学IT运维服务项目的质量管理中,最终提升了C大学IT运维服务项目的质量。本文将六西格玛DMAIC理论应用于C大学信息中心IT运维服务项目质量改进的研究,虽然只是个案剖析,但提出的IT运维服务项目质量改进方案具有较好的推广性,为其他大学或类似行业的IT运维服务项目的质量改进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杨波[8](2019)在《BJ项目工程质量评价研究》文中提出建设项目质量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与质量评价相关的研究成果已经相对丰富,在实践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要想客观、真实的评价工程质量,还必须有一套完善、科学、规范的全面质量评价指标与评价体系。现有的项目工程质量的评价大多集中在施工阶段,且研究方法以定性为主,无法准确评价建设项目质量问题。本文在对建设项目从前期准备到后期运营的质量问题梳理的基础上,通过定性和定量方法来评价建设项目的质量。本文在大量文献资料阅读的基础上,总结了国内外建筑质量的研究成果,学习了建设工程的质量评价、建设工程质量改进等方面的理论。通过对国内外文献资料的整理,提炼出了与建筑工程项目质量评价相关的观点和理论研究成果。对这些观点和成果进行深入研究,明确论文的研究方向;基于层析分析法、模糊评价法、德尔菲法、问卷调查法等理论方法,建立了建设项目质量评价体系。将项目建设划分为前期准备阶段,勘察设计阶段,招投标阶段,建设施工阶段,后期运营阶段、环境因素,在借鉴文献的基础上确定管理6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对项目质量问题源头进行分类处理,并构建完善体系对这项工程可能造成质量问题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另外,运用专家打分法,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使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评估,对BJ项目建设质量进行了评价。得出BJ项目工程质量问题等级为“一般”。通过分析得出,前期准备阶段,勘察设计阶段,招投标阶段,建设施工阶段,后期运营阶段,环境因素的问题等级均为“一般”,但是,必须重点改进前期准备、勘察设计、招投标、建设施工四个阶段的质量问题。最后,从BJ项目工程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实践经验,从四个方面提出改进建议。本研究以BJ项目工程质量为研究对象,对BJ项目建设工程的质量问题开展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应用在质量改进中进行应用,提出项目质量改进建议,在前期策划阶段,应当科学进行项目定位,确定项目建设目标,并制定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在勘察设计阶段,应当建立企业的责任质量控制制度以及施工图设计审查制度,加强质量监督管理;在投标阶段,在招标文件中列入质量管理体系,严格审查投标方的资质并择优选取,加强所有物资和服务的质量控制;在施工阶段,要加强人员、技术等方面的风险控制。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为类似建设项目的质量改进提供参考和借鉴。
于本庄[9](2019)在《我国企业六西格玛质量管理问题研究 ——以长春德尔福公司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需求的多样化以及市场竞争的加剧,如何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的业务水平,提高市场竞争优势,已经成为我国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课题。由于国内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国外的企业逐渐进入中国市场,国外企业实力强大,挤压国内一些中小企业。在企业战略上,每个强大的企业在竞争优势上都不相同,在营销手段、服务水平、产品技术等方面也各不相同,但是具有一个相同点就是消费者比较注重企业产品的质量。由此证明了企业之间竞争的核心就是产品质量的竞争。企业生产的产品具有较高的合格率还可以降低产品的成本,获得更多客户资源。在当前市场的竞争下,企业市场竞争力主要体现在追求较高的产品质量,企业能够持续发展的核心因素也是高质量的产品,其可树立企业品牌,长期占据市场份额。综上所述,在全球化市场竞争中,影响企业市场竞争力主要因素是质量管理。企业是资源优化配置的中心,也是经济改革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元素。目前,企业为提高质量和效率,需要加强企业的质量管理。围绕着质量管理的目标,企业要确立质量管理的方向,逐步推动措施落地,实现在质量管理方面的突破。六西格玛质量管理可以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提高客户满意度,最终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工作效率,优化企业资源配置,使企业保持长久生命力和高竞争优势。本文论述了六西格玛的含义及六西格玛质量管理的方法和特点,归纳了企业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总结了国内外企业质量管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以长春德尔福公司为实证研究对象,通过对长春德尔福公司的数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将六西格玛质量管理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得出长春德尔福公司存在的问题,利用六西格玛DMAIC工具对长春德尔福公司进行质量管理,提升长春德尔福公司的质量管理水平。
余雷[10](2019)在《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在YM公司成本核算改进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国内制造企业在运用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进行成本核算时存在信息失真、扭曲,不能准确反映企业不同种类产品的不同盈利能力,不利于成本控制等问题。国内制造企业只有努力降低成本、寻求管理创新,提高经营效率,才能应对市场环境的重大考验,获得生存和发展。本文通过文献阅读分析法、定性和定量分析法以及案例调查分析法等方法,在充分研究国内外有关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核算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制造企业YM公司进行分析。通过分析YM公司目前成本核算中遇到的问题,结合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在精准成本核算、业务流程重整、闲置产能利用和生产效率提高等方面的效用,以及其实施框架简明、操作简单、运行成本低廉、运用灵活等优势,证明运用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对YM公司成本核算体系进行改进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本文通过对YM公司组织结构和工艺流程的分析,选择生产车间作为试点,进行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核算改进流程的设计。在实施过程中,根据资源耗费的差异采用不同的成本动因,运用时间方程对不同产品不同工艺要求下资源耗费的差异进行区分,并对未利用的产能部分进行统计。通过运用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对生产车间的成本进行详细核算,并将核算结果与目前YM公司成本核算结果进行比较,发现运用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能够对间接成本进行更准确的核算,同时统计了未利用的产能成本,证明能够运用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对YM公司现行成本核算体系进行改进,在精准成本信息的基础上,辅助公司制定产品定价、闲置产能利用等方面的决策。希望本文对于制造型企业应用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理论指导企业的实践能有所帮助,对于管理人员运用会计信息进行有效决策也能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二、服务质量改进中的IMC理论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服务质量改进中的IMC理论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有创机械通气护理质量指标体系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1 绪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现状 |
1.3.1 机械通气相关并发症 |
1.3.2 国内外有创机械通气相关指南 |
1.3.3 国外有创机械通气质量管理 |
1.3.4 国内有创机械通气质量评价体系的现状和问题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运用循证方法初步形成有创机械通气护理质量指标 |
1.4.2 运用德尔菲法初步建立有创机械通气护理质量指标体系 |
1.4.3 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体系的权重关系 |
1.5 技术路线图 |
2 相关理论概念 |
2.1 循证护理 |
2.2 德尔菲法概述 |
2.3 层次分析法 |
2.4 撤机期、撤机前期 |
3 基于循证初步构建有创机械通气护理质量指标 |
3.1 成立研究小组 |
3.2 确定检索策略,进行文献筛选 |
3.2.1 数据库 |
3.2.2 检索词 |
3.2.3 文献筛选 |
3.2.4 检索式 |
3.2.5 文献筛选途径 |
3.3 文献质量及等级评价 |
3.3.1 文献评价方法 |
3.3.2 文献评价结果 |
3.3.3 文献资料提取 |
3.3.4 小组讨论初步构成有创机械通气护理质量指标体系 |
3.4 初步拟定有创机械通气护理质量指标体系 |
4 基于德尔菲法确立有创机械通气护理质量指标体系 |
4.1 确定函询专家组 |
4.2 德尔菲法实施过程 |
4.2.1 确定第一轮专家函询问卷 |
4.2.2 专家函询问卷的发放与收集 |
4.3 指标条目筛选与修改标准 |
4.4 统计学分析 |
4.5 专家函询结果 |
4.5.1 专家的一般情况 |
4.5.2 专家函询可靠性分析 |
4.6 指标筛选修改结果 |
4.6.1 第一轮结果分析 |
4.6.2 第二轮结果分析 |
4.7 形成指标体系 |
5 基于层次分析法确立有创机械通气护理质量指标的权重 |
5.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
5.2 构建模型的判断矩阵 |
5.3 指标权重计算及一致性检验 |
5.3.1 一级指标权重及一致性检验结果 |
5.3.2 二级指标权重及一致性检验结果 |
5.3.3 三级指标权重及一致性检验结果 |
6 讨论 |
6.1 本研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分析 |
6.1.1 质量控制 |
6.1.2 德尔菲专家函询的科学性 |
6.1.3 指标分级方法的科学性 |
6.1.4 指标权重分布合理性 |
6.2 对确立的有创机械通气护理质量指标的讨论与分析 |
6.2.1 结构指标分析 |
6.2.2 过程指标分析 |
6.2.3 结局指标分析 |
7 结论及后续研究建议 |
7.1 结论 |
7.2 本研究创新点 |
7.3 本研究的不足及后续研究建议 |
附录 |
参考文献 |
综述 护理质量敏感指标在护理质量改进中的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2)精益六西格玛在H公司A产品质量改进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及应用现状 |
1.3.2 国内研究及应用现状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技术路线 |
1.5 创新之处 |
2 理论基础 |
2.1 质量管理理论 |
2.2 六西格玛质量管理理论 |
2.2.1 六西格玛质量管理的产生和发展 |
2.2.2 六西格玛质量管理的概念 |
2.2.3 六西格玛质量管理的主要工具 |
2.3 精益生产管理理论 |
2.3.1 精益生产管理的产生和发展 |
2.3.2 精益生产管理的概念 |
2.3.3 精益生产管理的主要工具 |
2.4 精益六西格玛质量管理理论 |
2.4.1 精益生产与六西格玛的比较 |
2.4.2 精益生产和六西格玛管理的融合方式 |
2.4.3 精益生产和六西格玛质量管理的实施条件 |
2.4.4 精益六西格玛质量管理的实施流程 |
2.5 本章小结 |
3 H公司手机生物识别产品质量问题和改进的总体方案 |
3.1 H公司基本情况介绍 |
3.2 H公司质量管理现状 |
3.2.1 H公司质量管理组织简介 |
3.2.2 H公司的质量管理体系 |
3.2.3 H公司质量改进活动的发展 |
3.3 H公司手机生物识别产品结构及生产工艺 |
3.3.1 产品结构和生产流程 |
3.3.2 生产工艺简介 |
3.4 手机生物识别产品现场质量问题和初步处理 |
3.4.1 手机生物识别产品质量问题 |
3.4.2 问题初步处理措施 |
3.5 质量改进方案的制定 |
3.5.1 确立基于精益六西格玛的质量改进方案 |
3.5.2 组建质量改进团队 |
3.6 本章小结 |
4 基于精益六西格玛的质量改进 |
4.1 质量改进项目定义阶段 |
4.1.1 质量改进范围 |
4.1.2 质量改进目标 |
4.2 质量改进项目测量阶段 |
4.2.1 测量系统分析 |
4.2.2 过程能力分析 |
4.2.3 宏观流程图绘制 |
4.2.4 失效模式分析 |
4.3 质量改进项目分析阶段 |
4.4 质量改进项目实施阶段 |
4.4.1 精益生产管理对胶水品质的改善 |
4.4.2 精益生产管理对物料清洁度的改善 |
4.4.3 精益生产管理对点胶固化过程的改善 |
4.4.4 改善后运行 |
4.5 质量改进项目控制阶段 |
4.6 本章小结 |
5 精益六西格玛质量改进实施成果 |
5.1 质量改进活动的实施成果 |
5.2 H公司持续推行精益六西格玛管理的建议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创新驱动下新零售服务供应链质量协同改进的稳态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理论模型:NRSSC质量改进协同机制 |
2.1 NRSSC质量改进的系统构成 |
2.2 NRSSC质量改进的协同与演化 |
(1)质量改进的认知种群与行为模式。 |
(2)参与主体的有限理性与模仿性。 |
(3)质量改进演变中的制度嵌入与迭代。 |
3 创新驱动下质量改进的演化博弈模型 |
3.1 模型设计与假设 |
3.2 演化博弈的平衡点和局部稳定点 |
3.2.1 平衡点分析 |
3.2.2 局部稳定点分析 |
3.3 演化博弈的结果分析 |
3.3.1 演化相位图分析 |
3.2.2 稳定均衡的影响因素 |
(1)质量收益(Q)与技术升级(l)对协同质量改进的影响。 |
(2)协同成本节约(C-M)对NRSSC质量协同改进的影响。 |
(3)质量溢出效应(Q*K)对服务供应链质量协同改进的影响。 |
(4)内部监督措施(f、A)对链条质量协同改进的影响。 |
4 数值模拟分析 |
4.1 质量收益(Qi)的动态变化影响 |
4.2 协同成本空间的动态影响 |
4.3 技术吸引和转化能力系数的动态影响 |
4.4 内部监督措施的动态影响 |
5 结语 |
(4)基于精益六西格玛理论的河北联通存量用户维系流程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用户维系相关理论基础 |
2.1.1 用户维系 |
2.1.2 用户生命周期 |
2.1.3 用户细分理论 |
2.2 精益六西格玛文献综述 |
2.3 用户维系精益六西格玛文献综述 |
2.4 文献述评与理论框架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联通公司用户维系介绍及处理机制概述 |
3.1 用户维系改进项目背景 |
3.2 联通公司用户维系现状 |
3.2.1 缺乏全存量客户的维系方案 |
3.2.2 存量用户维系资源不足、管理不到位 |
3.2.3 无法细化客户维系考核任务 |
3.3 用户维系问题分析 |
3.3.1 维系方案问题 |
3.3.2 维系支撑手段问题 |
3.3.3 工作体制问题 |
3.4 联通公司用户维系管理法处理机制 |
3.4.1 用户维系组织架构 |
3.4.2 用户维系方针 |
3.4.3 精益六西格玛用户维系管理优势 |
第4章 用户维系管理改进项目实施 |
4.1 用户维系改进项目界定 |
4.1.1 客户对象 |
4.1.2 目标制定 |
4.1.3 项目团队 |
4.1.4 工作计划 |
4.2 测量系统阶段 |
4.2.1 对人员因素研究 |
4.2.2 对量具因素的研究 |
4.2.3 设备因素研究 |
4.3 用户维系管理改进项目分析 |
4.3.1 关键因素分析 |
4.3.2 次要因素分析 |
4.4 用户维系改进项目改进 |
4.4.1 主要因子改善 |
4.4.2 次要因子改善 |
4.5 用户维系管理改进项目控制 |
4.5.1 控制计划 |
4.5.2 控制实施 |
第5章 河北联通公司精益六西格玛用户维系改进项目的保障措施 |
5.1 河北联通公司基于精益六西格玛进行用户维系改进项目的成果 |
5.1.1 经济效益分析 |
5.1.2 其他效益 |
5.2 河北联通公司精益六西格玛用户维系改进项目的保障措施 |
5.2.1 导入精益六西格玛战略规划 |
5.2.2 导入精益六西格玛组织保障 |
5.2.3 导入精益六西格玛推进路径 |
5.2.4 导入精益六西格玛项目计划 |
5.2.5 导入精益六西格玛项目实施 |
5.2.6 导入精益六西格玛业绩评估 |
5.2.7 实施用户维系管理的经验总结 |
5.2.8 实施存量用户维系管理的关键因素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5)基于精益六西格玛的华夏银行Z支行服务质量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理论综述 |
2.1 精益生产理论概述 |
2.1.1 精益生产的起源 |
2.1.2 精益生产的核心 |
2.1.3 精益生产的流程 |
2.2 六西格玛理论概述 |
2.2.1 六西格玛管理的含义 |
2.2.2 六西格玛管理的特点 |
2.2.3 六西格玛管理方法论 |
2.3 精益六西格玛管理理论 |
2.3.1 精益六西格玛的含义 |
2.3.2 精益六西格玛实施阶段及方法 |
2.3.3 精益六西格玛管理在商业银行实施范围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华夏银行Z支行服务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华夏银行Z支行简介 |
3.2 华夏银行Z支行服务现状及问题 |
3.3 精益六西格玛管理在Z支行应用中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
3.3.1 精益六西格玛管理在Z支行实施的必要性分析 |
3.3.2 精益六西格玛管理在Z支行实施的可行性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精益六西格玛的Z支行服务流程方案设计与实施 |
4.1 基于精益六西格玛Z支行厅堂服务流程改进 |
4.1.1 定义阶段 |
4.1.2 测量阶段 |
4.1.3 分析阶段 |
4.1.4 改进阶段 |
4.1.5 控制阶段 |
4.1.6 实施效果分析 |
4.2 基于精益六西格玛Z支行新客理财业务流程精细化改进 |
4.2.1 Z支行理财业务关键质量特性分析 |
4.2.2 新客理财业务的精细化改进 |
4.2.3 实施效果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实施精益六西格玛管理的建议 |
5.1 科学选择实施项目 |
5.2 实地调研收集数据 |
5.3 依托DMAICII改进模型 |
5.4 领导与员工协同配合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录 |
(6)六西格玛管理在TY公司阴极铜质量改进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2 六西格玛管理在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六西格玛管理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六西格玛管理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和文章框架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文章框架 |
第2章 六西格玛管理的理论分析 |
2.1 六西格玛管理的基本概念 |
2.2 六西格玛管理的组织模式 |
2.3 六西格玛管理模式以及工具 |
2.3.1 六西格玛管理模式 |
2.3.2 六西格玛管理与Minitab软件 |
第3章 阴极铜生产中采用六西格玛管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3.1 TY公司及阴极铜生产工艺流程简介 |
3.1.1 TY公司简介 |
3.1.2 阳极板生产工艺流程 |
3.1.3 阴极铜生产工艺流程 |
3.1.4 阴极铜产品质量标准及现状 |
3.1.5 客户对阴极铜产品的质量需求 |
3.2 采用六西格玛管理的必要性 |
3.2.1 提高生产利润 |
3.2.2 培养企业文化 |
3.2.3 改进管理机制 |
3.3 采用六西格玛管理的可行性 |
3.3.1 企业实施六西格玛管理的三个条件 |
3.3.2 提高阴极铜一次合格率项目的三个基本条件分析 |
第4章 六西格玛管理在阴极铜质量改进中的应用 |
4.1 定义阶段 |
4.1.1 提高阴极铜一次合格率项目的界定 |
4.1.2 提高阴极铜一次合格率项目的概述 |
4.1.3 提高阴极铜一次合格率项目与企业部门战略的关系 |
4.1.4 提高阴极铜一次合格率项目的目标 |
4.1.5 提高阴极铜一次合格率项目的范围 |
4.1.6 提高阴极铜一次合格率项目团队的组建 |
4.1.7 提高阴极铜一次合格率项目计划的制定 |
4.1.8 提高阴极铜一次合格率项目流程的界定 |
4.2 测量阶段 |
4.2.1 六西格玛提高阴极铜一次合格率项目的流程图 |
4.2.2 影响阴极铜质量的因素 |
4.2.3 影响阴极铜质量因素的关注点 |
4.2.4 测量系统分析 |
4.3 分析阶段 |
4.3.1 影响阴极铜一次合格率原因的提出 |
4.3.2 影响阴极铜一次合格率原因的筛选 |
4.3.3 影响阴极铜一次合格率原因的验证 |
4.4 改进阶段 |
4.4.1 提出改进措施 |
4.4.2 实施改进措施 |
4.5 控制阶段 |
4.5.1 控制计划 |
4.5.2 工艺文件改进和控制 |
4.5.3 控制成果 |
4.5.4 直接效益评估 |
4.5.5 间接效益评估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C大学IT运维服务项目质量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项目及项目群管理 |
2.1.2 项目质量管理与六西格玛管理 |
2.1.3 IT运维服务管理 |
2.2 项目质量管理国内外相关研究 |
2.2.1 项目质量管理国外相关研究 |
2.2.2 项目质量管理国内相关研究 |
2.3 IT运维服务管理国内外相关研究 |
2.3.1 IT运维服务管理国外相关研究 |
2.3.2 IT运维服务管理国内相关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C大学IT运维服务项目质量问题及原因分析 |
3.1 C大学及IT运维服务项目概况 |
3.1.1 C大学概况与组织架构 |
3.1.2 C大学信息中心部门职责 |
3.1.3 C大学IT运维服务项目概况介绍 |
3.1.4 C大学IT运维服务项目管理特点 |
3.2 C大学IT运维服务项目存在的质量问题 |
3.2.1 运维服务请求一次性解决率低 |
3.2.2 运维服务请求响应速度慢 |
3.2.3 运维服务请求漏单率高 |
3.2.4 运维服务请求投诉率高 |
3.3 C大学IT运维服务项目质量问题原因分析 |
3.3.1 IT运维服务项目流程不规范 |
3.3.2 缺乏IT运维服务标准 |
3.3.3 信息中心内部不团结 |
3.3.4 运维工程师自身及发展问题 |
3.4 C大学IT运维服务项目实施六西格玛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3.4.1 C大学IT运维服务项目实施六西格玛管理的必要性 |
3.4.2 C大学IT运维服务项目实施六西格玛管理的可行性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六西格玛在C大学IT运维服务项目质量改进中的应用研究 |
4.1 C大学IT运维服务项目质量改进参考指标 |
4.2 C大学IT运维服务项目质量改进过程 |
4.2.1 定义阶段(Define) |
4.2.2 测量阶段(Measure) |
4.2.3 分析阶段(Analysis) |
4.2.4 改进阶段(Improve) |
4.2.5 控制阶段(Control) |
4.3 C大学IT运维服务项目质量改进实施效果分析 |
4.3.1 用户满意度得到提升 |
4.3.2 响应时间的达标率达到目标值 |
4.3.3 运维服务投诉率下降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致谢 |
(8)BJ项目工程质量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启示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2章 建设工程质量评价理论 |
2.1 建设工程质量概述 |
2.1.1 建设工程质量的定义 |
2.1.2 建设工程质量的基本要求 |
2.1.3 建设工程质量的影响因素 |
2.1.4 建设工程质量的形成过程 |
2.2 建设工程质量评价 |
2.2.1 建设质量评价的内涵 |
2.2.2 建设工程质量评价的目标和原则 |
2.2.3 建设质量评价的内容 |
第3章 BJ项目工程质量评价 |
3.1 BJ项目概况 |
3.2 BJ项目质量现状 |
3.2.1 项目质量管理体系 |
3.2.2 勘察设计单位方面 |
3.2.3 施工单位方面 |
3.2.4 监理单位方面 |
3.3 BJ工程质量评价指标的识别 |
3.3.1 BJ项目质量评价指标选择原则 |
3.3.2 BJ项目质量评价指标选择过程 |
3.3.3 基于文献研究的质量影响因素分类 |
3.3.4 BJ项目质量评价指标的拟定 |
3.4 BJ项目工程质量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3.4.1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质量评价因素集分析模型 |
3.4.2 权重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
3.5 BJ项目工程质量评价 |
3.5.1 建立BJ工程质量问题因素集 |
3.5.2 模糊综合评判 |
3.5.3 BJ项目质量评价结果 |
第4章 评价结果在工程质量改进中的应用 |
4.1 前期策划阶段的质量改进建议 |
4.1.1 科学进行项目定位 |
4.1.2 确定项目建设目标 |
4.1.3 制定完善的质量保证措施 |
4.2 勘察设计阶段的质量改进建议 |
4.2.1 建立企业的责任质量制度 |
4.2.2 加强质量监督管理 |
4.2.3 建立施工图设计审查制度 |
4.3 投标阶段的质量改进建议 |
4.3.1 将质量管理体系加入到招投标文件 |
4.3.2 严格审查项目参与方的资质并择优选取 |
4.3.3 严格把控采购物资质量 |
4.4 施工建设问题改进建议 |
4.4.1 人员风险的控制措施 |
4.4.2 技术风险的控制措施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硕士期间参加科研及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9)我国企业六西格玛质量管理问题研究 ——以长春德尔福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1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
1.2.2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理论 |
2.1 六西格玛管理相关理论 |
2.1.1 六西格玛的概念 |
2.1.2 六西格玛的基本含义 |
2.2 六西格玛管理方法及特点 |
2.2.1 六西格玛管理方法 |
2.2.2 六西格玛管理特点 |
第3章 国外企业六西格玛质量管理发展历史及经验借鉴 |
3.1 国外企业六西格玛质量管理发展历史 |
3.1.1 初始阶段 |
3.1.2 影响阶段 |
3.1.3 创造价值阶段 |
3.2 国外企业六西格玛质量管理经验借鉴 |
第4章 我国企业六西格玛质量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
4.1 我国企业六西格玛质量管理现状 |
4.2 我国企业六西格玛质量管理存在问题 |
4.2.1 缺乏高层领导的重视与支持 |
4.2.2 对六西格玛理解不全面 |
4.2.3 生搬硬套,不切实际 |
第5章 我国企业六西格玛质量管理问题的对策建议 |
5.1 企业领导层对六西格玛管理的支持和引导 |
5.2 建立有效的组织保障,注重员工的培训 |
5.3 推行六西格玛管理必须注重企业文化的培育 |
第6章 长春德尔福公司六西格玛质量管理实证研究 |
6.1 长春德尔福公司概况 |
6.2 长春德尔福公司组织架构 |
6.3 长春德尔福公司应用六西格玛质量管理案例分析 |
6.3.1 定义阶段 |
6.3.2 测量阶段 |
6.3.3 分析阶段 |
6.3.4 改进阶段 |
6.3.5 控制阶段 |
6.4 长春德尔福公司六西格玛质量管理存在问题 |
6.4.1 缺少健全的管理制度 |
6.4.2 不重视六西格玛管理工作 |
6.4.3 缺乏六西格玛管理专业人才 |
6.5 针对长春德尔福公司六西格玛质量管理存在问题的对策建议 |
6.5.1 加强六西格玛管理制度 |
6.5.2 重视全员六西格玛管理培训 |
6.5.3 培养六西格玛管理专业人才 |
第7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10)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在YM公司成本核算改进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方法和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与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成本核算概述 |
2.1.1 成本核算相关概念 |
2.1.2 成本核算相关理论 |
2.2 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TDABC)概述 |
2.2.1 TDABC理论 |
2.2.2 TDABC的核算步骤 |
2.2.3 TDABC的优势 |
2.2.4 TDABC的适用范围 |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3.1 国外文献综述 |
2.3.2 国内文献综述 |
2.3.3 文献评述 |
第3章 YM公司成本核算现状分析 |
3.1 YM公司简介 |
3.2 YM公司成本核算现状 |
3.2.1 YM公司成本特点 |
3.2.2 YM公司现行成本核算流程 |
3.3 YM公司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 |
3.3.1 分配方式单一 |
3.3.2 产品成本不够具体 |
3.3.3 产能利用情况不明 |
3.4 实行TDABC成本核算改进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3.4.1 实行TDABC成本核算改进的必要性 |
3.4.2 实行TDABC成本核算改进的可行性 |
第4章 YM公司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改进流程设计 |
4.1 工艺流程和组织结构分析 |
4.2 TDABC改进基本思路 |
4.2.1 相关准备及思路 |
4.2.2 具体流程设计 |
第5章 YM公司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核算改进的实施 |
5.1 在生产车间的具体应用 |
5.1.1 生产车间基本情况分析 |
5.1.2 间接成本分配的对比和分析 |
5.1.3 应用评价与持续改进 |
5.2 实施TDABC改进应注意的问题 |
5.2.1 实施TDABC改进前的准备工作 |
5.2.2 实施TDABC改进可能遇到的问题 |
5.2.3 应对措施 |
第6章 总结及对未来的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1.1 TDABC改进应用总结 |
6.1.2 论文研究局限 |
6.2 对未来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四、服务质量改进中的IMC理论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有创机械通气护理质量指标体系的构建[D]. 吴意. 湖州师范学院, 2021(12)
- [2]精益六西格玛在H公司A产品质量改进中的应用研究[D]. 张秀丽. 河南大学, 2020(06)
- [3]创新驱动下新零售服务供应链质量协同改进的稳态策略[J]. 李坚飞,李蓓,孙梦霞. 中国管理科学, 2021
- [4]基于精益六西格玛理论的河北联通存量用户维系流程优化研究[D]. 李婷. 山东大学, 2020(05)
- [5]基于精益六西格玛的华夏银行Z支行服务质量改进研究[D]. 郝钰贤.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8)
- [6]六西格玛管理在TY公司阴极铜质量改进中的应用研究[D]. 文帅. 南华大学, 2019(01)
- [7]C大学IT运维服务项目质量改进研究[D]. 吕芳芳. 深圳大学, 2019(09)
- [8]BJ项目工程质量评价研究[D]. 杨波. 沈阳化工大学, 2019(02)
- [9]我国企业六西格玛质量管理问题研究 ——以长春德尔福公司为例[D]. 于本庄. 长春大学, 2019(03)
- [10]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在YM公司成本核算改进中的应用研究[D]. 余雷. 苏州大学, 2019(04)
标签:质量改进论文; 六西格玛管理论文; 精益质量管理模型论文; 服务质量管理论文; 流程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