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我院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孔冲[1](2021)在《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的量表研发与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提出培养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内生动力已经上升为学校体育的重要使命而纳入国家战略性框架之内,加强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培养已成为推进学校体育工作、促进青少年健康的重要抓手。但是在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培养实践中,由于缺乏对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的系统把握,不清楚影响因素对各阶段体育学习兴趣的内在影响方式,严重制约着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培养的效果。因此,本研究借助于上海市“小学体育兴趣化”课程改革带来的可靠研究机遇,以上海市小学生为调查研究对象,聚焦“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运用文献资料法、德尔菲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首先,借助于兴趣发展理论等理论依据和兴趣与体育兴趣的相关文献支撑,拓展了体育学习兴趣的内在测量结构;并运用德尔菲法构建出比较系统的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其次,以体育学习兴趣的内在测量结构和构建的影响因素指标体系为理论依据,研发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与影响因素量表。最后,运用研发量表进行相关数据调查,在相关与回归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揭示出影响因素对小学生各阶段体育学习兴趣的内在作用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的内在测量结构可确定为:新颖性、挑战性、注意力需求、暂时参与意愿、即时刺激的乐趣5个维度。情境兴趣保持的内在测量结构可确定为:实用性、挑战性、注意力需求、课内重复参与意愿、成长的乐趣5个维度。个体兴趣萌芽的内在测量结构可确定为:持续成长的乐趣、课内向课外拓展的重复参与意愿、重要性3个维度。个体兴趣稳定的内在测量结构可确定为:自我实现的乐趣、覆盖课内外的自主参与意愿、自主性3个维度。(2)构建的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包括:环境和个体因素2个一级指标;体育心理、制度和物质环境因素,期望价值、成就目标和体育知识技能6个二级指标;体育课堂教学、学校体育参与、家庭体育参与和社会体育参与氛围,体育时间保障和政策执行情况,体育场地设施、体育教师课程能力、体育课程资源建设和体育参与服务供给,期望信念和任务价值,掌握趋向、掌握回避、成绩趋向和成绩回避,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18个三级指标;以及42个观测点指标。(3)经过严格的信效度检验,研发了4个体育学习兴趣量表和2个影响因素量表:《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量表》(5维度20题)、《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量表》(5维度20题)、《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量表》(3维度8题)、《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量表》(3维度8题)、《影响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环境指标问卷》(3维度29题)和《影响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个体指标问卷》(3维度24题)。(4)在试点校变量上,试点校学生表现出比非试点校学生更高的注意需求水平(P=0.011)、暂时参与意愿(P=0.003)和即时刺激乐趣(P=0.003);更高的实用性感知水平(P=0.011)、课内重复参与意愿(P=0.007)和成长的乐趣(P=0.013);更高的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整体发展水平(P=0.003)、持续成长的乐趣(P=0.000)、向课外拓展的重复参与意愿(P=0.018)和重要性感知水平(P=0.008);以及更高的自我实现乐趣(P=0.003),更低的挑战性感知水平(P=0.001)。(5)在生源地变量上,城区学生仅比郊区学生表现出更高的持续成长乐趣(P=0.037<0.05)。在年级变量上,高低年级学生在体育学习兴趣所有阶段(P﹥0.05)均不存在显着差异。在性别变量上,女生表现出比男生更高的注意需求水平(P=0.026),而男生表现出比女生更高的从课内向课外拓展的重复参与意愿(P=0.03)和自主性(P=0.034)。在独生子女变量上,非独生子女表现出比独生子女更高的暂时参与意愿(P=0.04),更高的实用性感知水平(P=0.043)、注意需求水平(P=0.026)和课内重复参与意愿(P=0.05)。在BMI变量上,肥胖学生表现出比正常学生更高的挑战性感知水平(P=0.043)。在SES变量上,高SES学生表现出比低SES学生更高的体育个体兴趣萌芽整体发展水平(P=0.035)、重要性感知水平(P=0.015)、持续成长乐趣(P=0.026),以及更高的自我实现乐趣(P=0.008);而低、中SES学生则表现出更高的挑战性感知水平(P=0.000/P=0.022)。(6)在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阶段,体育心理环境与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的路径系数为0.61,其细分维度体育课堂教学氛围(t=8.514)、家庭体育参与氛围(t=3.398)和社会体育参与氛围(t=7.125)也可正向预测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体育物质环境与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的路径系数为0.22,其细分维度体育场地设施(t=2.570)和体育课程资源建设(t=8.094)也可正向预测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7)在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阶段,体育心理环境与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的路径系数为0.14,其细分维度体育课堂教学氛围(t=10.040)、学校体育参与氛围(t=5.452)、家庭体育参与氛围(t=4.004)和社会体育参与氛围维度(t=11.383)也可正向预测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体育心理环境通过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的部分中介作用产生的间接效应量为0.439,体育物质环境通过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的完全中介作用产生的间接效应量为0.206;体育环境因素的间接效应量共计0.645,远远高于体育环境因素的直接效应量0.14。(8)在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阶段,两个结构方程模型中的体育心理环境与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69和0.54,且细分维度体育课堂教学氛围(t=8.609)、家庭体育参与氛围(t=15.892)和社会体育参与氛围(t=1.996)也可正向预测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期望价值与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的路径系数为0.28,且细分维度期望信念(t=7.454)、成就价值(t=8.380)和内在价值(t=11.572)也可正向预测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掌握趋向与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的路径系数为0.08。在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为中介变量的结构方程模型中:体育心理环境通过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的部分中介作用产生的间接效应量为0.137,体育物质环境通过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的中介作用产生的间接效应量为0.044;体育环境因素的间接效应量共计0.181,远远低于体育环境因素的直接效应量0.69。在个体因素为中介变量的结构方程模型中:体育心理环境通过期望价值的部分中介作用产生的间接效应量为0.272,体育物质环境通过掌握趋向的中介作用产生的间接效应量为0.075;体育环境因素的间接效应量共计0.347,也低于体育环境因素的直接效应量0.54。(9)在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阶段,体育心理环境与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的路径系数为0.19,且细分维度体育课堂教学氛围(t=7.839)、家庭体育参与氛围(t=8.348)和社会体育参与氛围维度(t=16.096)可以正向预测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学校体育参与氛围(t=-3.624)可以负向预测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体育制度环境与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的路径系数为0.40。体育知识技能与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的路径系数为0.21,掌握趋向与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的路径系数为0.36。在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为中介变量的结构方程模型中:体育心理环境通过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的部分中介作用产生的的间接效应量为0.555;体育物质环境通过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的中介作用产生的间接效应量为0.169;体育环境因素的间接效应量共计0.724,远远高于体育环境因素的直接效应量0.19。在个体因素为中介变量的结构方程模型中:体育心理环境通过体育知识技能的中介作用产生的间接效应量为0.176,通过掌握趋向的中介作用产生的间接效应量为0.32;体育环境因素的间接效应量共计0.496,略高于体育环境因素的直接效应量0.40。根据研究结果得出如下结论:(1)本研究研发的体育学习兴趣四阶段量表、环境影响因素量表和个体影响因素量表信效度良好,可以作为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研究的测量工具。(2)试点校较好的体育心理环境、制度环境和物质环境支持程度,造就了试点校学生既能够对体育学习内容保持着高度的注意需求水平、强烈的参与意愿、以及较低的挑战性威胁和良好的互动体验;又可以更好地感知体育学习的重要价值、表现出强烈的课外参与意愿和更加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3)非独生子女对他人关注渴求导致其能够更好地感知体育学习的实用价值,对体育学习内容保持着高度的注意需求水平和强烈的课内参与意愿。肥胖学生限于自身的身体条件,会对体育动作的完成自信心不足,因此表现出比正常学生更高的挑战性感知水平。高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学生由于家庭可以提供更好的体育参与支持,使其不仅较少感受到体育学习内容的挑战性威胁,而且更好地感知体育学习对自身的重要价值、获得更加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更容易形成稳定的体育学习个体兴趣。(4)体育心理环境和物质环境均可直接影响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且体育心理环境作用效果好于体育物质环境。其中,体育课堂教学氛围和体育课程资源建设是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最重要的环境影响指标。(5)体育心理环境既可直接影响、又可通过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的部分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体育物质环境只能通过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体育环境因素对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的内在影响方式是以体育心理环境和体育物质环境的间接影响为主体、以体育心理环境的直接影响为补充。体育课堂教学氛围和体育课程资源建设是发挥体育环境因素间接影响最重要的环境指标;社会体育参与氛围和体育课堂教学氛围是发挥体育心理环境直接影响最重要的环境指标。(6)体育心理环境既可直接影响、又可通过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以及期望价值的部分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体育物质环境只能通过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以及掌握趋向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体育环境因素对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的内在影响方式是以体育心理环境的直接影响为主体、以体育心理环境和体育物质环境的间接影响为补充。家庭体育参与氛围是发挥体育心理环境直接影响最重要的环境指标;体育课堂教学氛围和体育课程资源建设是发挥体育环境因素间接影响最重要的环境指标,期望价值是发挥体育环境因素间接影响最重要的个体指标。(7)体育心理环境既可直接影响、又可通过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掌握趋向及体育知识技能的作用间接影响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体育制度环境可直接影响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体育物质环境只能通过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体育环境因素对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的内在影响方式是以体育心理环境的间接影响和体育制度环境的直接影响为主体、以体育心理环境的直接影响和体育物质环境的间接影响为补充。家庭体育参与氛围是发挥体育环境因素间接影响最重要的环境指标,掌握趋向和体育知识技能是发挥体育心理环境间接影响最重要的个体指标;社会体育参与氛围是发挥体育心理环境直接影响最重要的环境指标。
唐子贤[2](2021)在《期待视野下大学生田径健身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以扬州大学为例》文中认为研究目的:田径运动一直以来都是所有体育运动的基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田径运动在体教融合、全民健身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虽然田径运动在高校的开展并没有预期的那样受欢迎,但利用田径运动作为健身的一种手段逐渐被大学生们所接受。因此本研究针对高校学生在参与田径健身活动过程中出现参与度不高、对田径健身价值认识不全面、田径健身的整体氛围不够浓厚等问题,分析影响学生进行田径健身的主要影响因素,从而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力的提高,有效解决大学生体质健康低水平的问题。研究方法:以扬州大学为个案,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和实地考察,较全面地了解扬州大学学生田径健身的现状,以期待视野为理论依据,运用logistics回归分析方法初步探讨扬州大学学生参与田径健身的主要影响因素,据此就如何促进大学生田径健身活动进一步的开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为丰富高校田径健身理论和实践提供一些参考意见。研究结论:1、在学生田径健身的认识上,只有少部分学生了解田径健身,对田径健身喜爱程度不高,对田径健身价值上有一定认知但是不全面;学生田径健身在锻炼时长和强度上有待提高;学生选择田径健身的方法较为单一,学校是其进行健身的主要场所;在学生田径健身的锻炼效果上,会参加田径健身与普通组相比,男生在1000米(P=0.04)、50米(P=0.011)和引体向上(P<0.001)有显着性差异,女生在800米(P=0.01)、50米(P<0.001)、一分钟仰卧起坐上(P=0.0 1)有显着性差异,其他项目上无显着差异(P>0.05)。2、在学生期待情况上,学生对学校田径健身运动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在田径健身时有专业指导的期待值都达到了 80%及以上。3、影响学生进行田径健身的主要因素是教师是否在课上教授相关田径健身知识(P=0.002),其次分别是对田径健身的了解程度(P<0.001),受身边其他人影响(P<0.001),学校是否开展了田径健身课程(P=0.004),在田径健身时是否有专业指导(P=0.01)以及自我对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需求(P=0.017)。4、据此提出了思考:1)逐步推进普通高校田径健身课程建设,满足学生获取正确锻炼方法的期待;2)提升田径健身有助增强体质健康的意识,关注学生自主锻炼的需求;3)加强课外田径健身指导,注重学生个体间的差异,符合学生对体育教师的期待;4)重视普通学生田径健身,寻找与高校田径竞赛的契合点,实现学生对校园田径健身活动的期待;5)创建田径健身社团、完善基础设施,解决学生对校园田径健身氛围的期待;6)正确认识大学生田径健身与全民健身的关系,使其具有可持续性。
李颖[3](2021)在《小群体教学法在普通高校体育专业挺身式跳远教学中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教学方法是教学取得成效的保证,也是体育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进一步提高高校学生体育专业课成绩,提升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为高校体育专业的田径课教学工作提供理论和依据。本文以内蒙古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本科2019级运动训练专业60名男生为研究对象。将学生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了12次课的挺身式跳远教学实验,实验前后分别进行了身体素质测试、专项技术评定、以及学生兴趣问卷调查、教学效果的问卷调查。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教学实验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科学研究方法对学生成绩、教学效果等数据进行实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认为:1两组学生在技评成绩对比中,实验组均值为79.2分,对照组则为70.77分,且P值为0.02,呈现显着性差异;说明小群体教学法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技评成绩。学生通过群体间不断的即兴技术讲述强化了对技术动作的理解。2两组学生在达标成绩对比中,实验组均值为4.89米,对照组均值为4.78米,实验组比对照组高出0.11米,两组呈显着性差异。因此,在达标成绩方面小群体教学法优势明显,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挺身式跳远成绩。应用小群体教学法的关键部分是如何对学生进行分组,合理划分小群体对提高学生成绩非常重要。3小群体教学法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在即兴技术讲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沟通交流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方面较强于对照组,呈现出了显着性差异。课堂教学是对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的考验,因此教师要不断提升专业技能并且丰富课堂教学经验来提高教学效果。4小群体教学法的评价方式比传统教学法更加多元化。实验组的评价方式不仅仅局限在自评和教师评价,还运用到了小组内互评和小组外互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需要注意的是要让学生更多了解自身的优势与劣势,从而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对学习的积极主动性。5小群体教学法注重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性。小群体内成员承担不同的责任,分工细致化,可以增强学生对群体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也改变了传统教学法中以优秀学生为主,基础较差学生为辅的教学方式。建议实验中要结合目前体育专业学生的群体特点及田径教学的特点来进行教学。6从总体上来看,实验组的学生对课程的喜欢程度和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可以说明小群体教学法对于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喜欢程度和满意度具有很好的效果。本研究在与传统教学法对比后总结出小群体教学在挺身式跳远中的优势和劣势,并对研究的结果进行了归纳总结,希望对高校体育小群体教学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丰富体育专业教学中的案例研究。
李新昊[4](2021)在《学生满意度视角下高校线上田径课程教学研究 ——以首都体育学院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科技逐渐发展,我国教育教学的不断探索,教育信息化成为教育现代化改革的必由之路。尤其在疫情的推动下进行线上教学迫在眉睫,在相关政策文件的支持和引导下,首都体育学院积极配合防疫工作开展了线上田径课程教学,其目的在于让学生们能够安全的环境下完成学业、增强体质、健全人格。本研究在梳理线上田径教学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以高校线上田径课程教学要素为研究对象,以首都体育学院为例对参与线上田径课程教学活动的教师和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文献综述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首都体育学院疫情期间线上田径课程教学的开展现状、教学内容、渠道、任务、评价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究。并采取学生满意度问卷从学生视角全方位了解线上田径教学的实施情况,探索开展线上田径课程教学的有效经验,寻找当前线上教学过程中首都体育学院存在的问题以及学生满意度的影响因素。为首都体育学院以及各高校日后能够更好地、持续地开展线上田径教学提出合理的建议,并为线上田径教学的发展提供参考。通过对学生满意度视角下高校线上田径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首都体育学院具备较为丰富的线上田径课程教学资源,教学结构内容合理,教学课程和教师团队出色,在各高校中具有一定代表性。2、首都体育学院田径课程教学大纲线上教学模块尚不完善,授课形式还有待开发,教学资源相对较少。3、学生的整体满意度良好,各维度分数均高于总体分数。学生对教师能力满意程度最高,对教学资源满意程度最低。4、相关分析各维度指标中学生学力、教学效果、教学资源与学生总体满意度间呈线性正相关。5、差异分析中性别对学生满意度没有显着影响,年级对学生学力有指标有显着影响,专业大类对学生满意度具备显着影响。
陶达咏[5](2020)在《桂林高职高专田径教学考核评价现状及提升途径研究》文中认为教学评价是检验教育教学成果的重要手段。近年来,随着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部要求各级教育教学部门要逐步完善考试评价办法,构建课内课外有机结合的体育考核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和规范体育考核和学业考试,进而发挥出体育考试的导向作用,同时要求教学评价要淡化甄别和选拔的功能,逐步转变为激励和发展功能,以此来提升学生主观上的学习态度和兴趣。田径运动是体育教学最为基础和重要的项目,是一切运动项目的基础所在。目前桂林市普通高职高专的田径教学效果并不是非常的理想,学生体质不断的下降,学生田径运动兴趣不佳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田径教学评价方法的不足是课程开展不佳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完善考试评价办法、构建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势在必行。本文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桂林市八所普通高职高专田径课程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主要以田径教学评价的主体、内容、方法、结果四个方面为研究对象,了解目前田径教学评价的现状,并找出田径教学评价存在的不足的之处。通过分析找出问题形成的原因并找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和对策,希望通过研究成果让教师能够意识到教学评价中出现的问题,并加以改进,以此来改善当前田径教学不良的现状,同时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田径学习兴趣,并逐步的树立终身体育意识。通过研究本文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在田径教学评价主体方面,教师对于教学评价的基本理论有所欠缺;学生对教学评价在思想上不够重视;评价主体较为单一,多元化评价存在缺失。2.在田径教学评价内容方面,身体素质评价占比过重;田径运动知识和基本常识评价欠缺和表面化;学习态度、情意表现、合作精神等评价依据不足。3.在田径教学评价方法方面,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脱节;过分强调终结性评价,忽视诊断性和形成性性评价;评价方法创新能力不足,实践受阻。4.在田径教学评价结果方面,学生学习动机与评价结果出现一定的偏差;评价结果不能真实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缺失监督与反馈机制,教学质量提升幅度较小。最后本文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深刻的分析,找出出现问题的原因,从“谁来评”、“评什么”、“怎么评”、“评的怎么样”四个方面给出具体的提升途径。
刘跃[6](2020)在《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术科教学改革研究 ——以盐城师范学院为个案》文中指出2017年10月26日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办法的实施给高校开展专业认证工作提供了政策依据。盐城师范学院作为全国首家通过中学第二级全科认证的试点高校,此背景下对其研究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以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术科教学改革为研究对象,以盐城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术科教学改革为研究个案,从课程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及实施效果这几个维度,呈现并分析认证背景下当前高校体育体育教育专业术科教学现状与认证理念存在的偏差,探析认证理念下盐城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术科教学改革是如何将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理念融入术科教学改革之中。通过研究得出:(1)当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术科教学现状与专业认证指导理念仍有偏差,体现在:课程教学理念层面“重教轻学”仍存在;教学目标重技能传授、职业情感培养欠缺;教学内容与基础教育需求贴合性不强;教学方法保守,学生主体能力不能有效发展;教学评价重结果轻过程且评价主体单一。(2)盐城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术科教学改革以认证理念为核心,其术科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特色,体现在:课程理念以师德教育为先,由“教会”学生向学生“会教”转变;教学目标凸显师德培养,关注教学能力提升;教学内容科学性、基础性并重,综合性、实践性兼顾;教学方法上积极尝试多样化教学,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课堂效果;教学评价向过程性评价方式转变,多元评价主体参与,有效关注学生动态发展,以评促进。
彭金根[7](2020)在《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修学生专项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教学评价改革工作的积极推进,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并落实到各学科、专项中来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已变得刻不容缓。田径作为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无论在中小学还是高等院校中都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但由于当前田径专修学生专项能力评价体系的评价内容和评价维度存在局限性和不完整性,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正确评价及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本文采用文献综述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田径专修学生专项能力的结构要素进行逻辑推理和归纳,构建科学、合理的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修学生专项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旨在为田径专修学生专项能力进行客观评价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通过研究与分析,得出结论如下:(1)通过对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修教学大纲分析,得出目前体育院校田径专修学生专项能力评价有以下不足:在评价内容和评价维度上存在局限性和不完整性;在评价方法上强调总结性评价,对于过程性评价和相对性评价没有足够的重视;在评价主体上以教师评价为主,评价主体单一且教师过于集权。(2)运用三轮专家问卷调查最终确定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修学生专项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具有三个层次指标,其中一级指标5个,二级指标13个,三级指标55个,整个指标体系层层递进、相互联系,能较为全面的反映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修学生需具备的专项能力要求。(3)通过层次分析法和百分比权重法计算出各指标权重,在田径专修学生专项能力评价一级指标中,专项运动技能权重为0.420、教学能力权重为0.282、竞赛组织与裁判能力权重为0.170、训练能力权重为0.087、科研能力权重为0.041,其中专项运动技能在田径专修学生专项能力评价中所占比重最大,其次是教学能力、竞赛组织与裁判能力及训练能力,科研能力所占比重最少,但科研能力也是构成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修学生专项能力不可忽视的重要构成要素。(4)结合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修学生专项能力评价现状问题给出如下优化评价方案构想:优化评价方法,注重多种评价方法有机结合,强调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结合,通过设立多级专项课程考察,缩短评价周期加大考核频次,建立连续、完整的评价考核体系;优化评价主体,实现考核评价主体多元化,强调学生参与互动,将自评和他评结合;优化评价目标和评价内容,紧扣田径教学目标体系,既要重视学生基本技术的评价,也要重视评价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指导实践的能力。
张鹏飞[8](2020)在《东北三省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设计研究》文中提出我国体育院校体教专业本科田径课程体系历经多轮改革,日渐成熟。但依然需要与国家教育、社会市场需求相融合,院校教育改革继续深化、新时期体育院校田径课程设计进一步加强,为给我国东三省体育院校体教本科田径专修课程教学设计提供理论支撑,运用文献资料、访谈、问卷调查等科学研究方法,以东北三省体育院校体教本科田径必修课程设计为对象,对其目标设计、内容选择、方法设计与课程评价等进行对比研究,得出如下研究结果:(1)在课程设计思想上应包含五个方面: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对应在教学大纲中的课程目标:(1)通过田径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田径运动(本学年应该学习的运动项目)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及田径运动教学方法,对所学的项目要做到会讲、会做、会教。(2)通过田径教学与实践,使学生初步具备在学校体育工作中进行田径教学、训练、设计规画田径场地(非标准)以及胜任田径竞赛裁判等工作的能力,;初步具备运用田径运动的知识指导全民健身活动。(3)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对田径运动教学的热情;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培养学生勇于克服困难、吃苦耐劳和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逐步树立热爱体育事业的理想。基于对东北三省体育院校体教专业田径课程设计的研究与分析提出以下建议:(1)增加课程目标的内容,优化学生学习目标。(2)将课程内容单元化规划,提高学生学习效率;(3)综合运用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4)课程评价多维度开展,综合考量学生的整体专业水平。
杨文嘉[9](2020)在《影响黑龙江省高校田径运动发展的因素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田径运动一直以来都是所有体育运动的基础。在高校经常从事田径运动,能够使学生强身健体,在运动过程中提高自身的体质健康水平和竞技能力;培养学生面对困难不服输,攻坚克难的意志品质;积极向上,勇于挑战的竞争精神;让学生在运动中不断磨练自己,使各方面的素质能力得以提升。田径运动不仅体现在体育教学的课程中,还表现在全民健身、业余训练、体质健康测试和体育运动竞赛中。涉及的内容宽、范围广、影响大。调查中发现,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田径运动在高校的开展并不像想象中的那样受欢迎,一方面,大多数学生认为田径运动过于枯燥单一缺乏娱乐性、训练过程难以承受、害怕田径运动项目因专业性强而考试不通过等原因,不选择田径运动作为普及技能和强身健体的主要手段。另一方面,因为黑龙江省地处东北地区,春秋凉,冬季天气寒冷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了田径运动备受冷落的现状。在黑龙江省高校中,田径运动的发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制约和挑战,发展前景令人担忧。本文通过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调查方法,分析了黑龙江省高校田径运动发展的现状,通过对黑龙江省6所具有代表性的高校田径运动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罗列分析了影响黑龙江省田径运动发展的因素,并对黑龙江省高校田径运动发展提出了有建设性和针对性的意见及建议,得出以下结论:一、目前,黑龙江省高校田径运动发展前景不容乐观。高校作为培育人才的摇篮,田径运动又作为基础性项目,其发展本应受到普及和重视。调查结果表明,现黑龙江省田径运动发展呈下降趋势,发展前景令人堪忧。二、男女生选择项目的出发点不同,选择田径运动的男生多,女生少。而且田径运动本身缺少互娱性、较为枯燥,不容易使学生接受。加之,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模式手段单一,长期以来并没有明显的变化,教学及训练模式过于传统化,缺乏新意。三、高校田径运动的开展会受到场地器材及天气因素的影响。在调查的6所高校中,其中5所拥有标准室外田径场地,但均没有室内田径场地。12.8%的学生因为场地设施建设不足、器材破损严重、陈旧等问题而不选择接触田径运动。黑龙江省冬季周期短、天气寒冷,导致授课困难,无法满足多数田径运动项目的学习和训练的需要。四、高校田径专业师资力量不足,缺乏新鲜血液。受选课制度改革和东北天气原因的影响,大多数高校在师资力量建设方面都不愿引进田径方向专业的教师,造成了各综合类院校没有田径专业的教师或有极少数田径专业方向的教师。五、高校对于田径运动的宣传力度不够高,缺少田径类运动项目的社团性活动,以至于有些学生根本不懂“田径”一词的概念,不了解田径运动,对田径运动健身价值认识不足,接触不到田径运动项目,因而不能参与到田径运动中来,感受不到校园中的体育文化。六、对田径训练队队员的培养不够重视,高校训练队普遍训练时间不足,训练量及训练强度都达不到提高的标准。没有重视队员成绩的提高与培养,对田径队员的培养缺乏全局意识,影响了田径训练队人才队伍的建设。
秦素文[10](2020)在《团队拓展游戏在初中田径教学中运用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田径运动作为体育运动项目中最为基础的项目,对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2017年11月28日,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制定《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将田径项目列为各级各类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但是近年来,由于田径教学内容相对枯燥,教学手段也单一,加上其他新型项目的冲击,导致青少年对参与田径运动的兴趣弱化,田径教学在体育教学中也逐渐受到冷落。本研究采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实验法和数理统计法,在对“田径团队拓展游戏”理论依据及特征初步分析的基础上,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及教学评价对其教学方案进行了构建,并采用实验法对练习前后的效果从学习兴趣、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和田径专项技术等进行了检验,旨在为让田径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回到应有的重要地位,确实改善目前中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提供有益的参考。研究结果如下:1、田径“团队拓展游戏”是以精神分析学派理论、认知发展理论、社会文化历史理论及觉醒理论和元交际理论为基础。以主体性原则、健身性原则、合作性原则和安全性原则为依据。2、田径“团队拓展游戏”具有体验性、集体性、趣味性和典型性特征,是田径教学的“调味剂”与“润滑剂”,不仅能充分体现个人智慧,增强责任感,同时还能培养合作意识及团队精神。3、田径团队拓展游戏方案设计的构建,主要包含教学目标确立、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法、教学步骤及教学评价体系方面。其中教学目标是方向、教学内容是主线、教学方法是手段、教学步骤是过程和教学评价是依据。4、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班在田径学习兴趣指标上整体高于对照班,其中在学习积极兴趣、运动参与程度、对体育的关注和对体育的认识存在高度显着性(P<0.01)。在心理满足感指标上实验班也明显的高于对照班。其中自主性、胜任感和关系感存在高度显着性(P<0.01)。说明团队拓展游戏有利于提高学生田径运动学习兴趣,增进了学生基本心理需求满足感。5、实验班在社会适应能力指标上整体高于对照班。其中在心理优势、心理弹性和心理能量存在高度显着性差异(P<0.01),而在人际适应上存在差异性(P<0.05)。说明团队拓展游戏有效的激发学生参与运动,提高学生合作的意识。6、实验班在田径专项技术(50米跑、立定跳远、掷实心球)上整体高于对照班,其中50米、实心球存在高度显着性差异(P<0.01),在立定跳远指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团队拓展游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间接提高学生专项运动能力,促进田径技术的掌握。
二、对我院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我院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的量表研发与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现实困境:体育学习兴趣的缺乏严重地影响着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 |
1.1.2 健康战略:加强体育学习兴趣培养是突破青少年健康困境的重要抓手 |
1.1.3 实践困惑: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培养实践缺乏有效的指导理论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4.1 研究对象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2 文献综述 |
2.1 兴趣、体育学习兴趣的内涵 |
2.1.1 兴趣、体育学习兴趣的概念 |
2.1.2 兴趣、体育学习兴趣的分类 |
2.2 兴趣和体育学习兴趣测量的相关研究 |
2.2.1 测量结构的研究 |
2.2.2 测量工具的研究 |
2.3 兴趣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
2.3.1 情境兴趣的影响因素 |
2.3.2 个体兴趣的影响因素 |
2.4 体育学习兴趣的影响因素研究 |
2.4.1 体育学习情境兴趣的影响因素研究 |
2.4.2 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的影响因素研究 |
2.5 研究评述 |
2.6 影响因素作用机制的研究假设 |
2.6.1 影响因素作用机制的总体理论假设模型 |
2.6.2 影响因素作用机制的阶段理论假设模型 |
2.6.3 研究假设的提出 |
3 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及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
3.1 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内在测量结构分析 |
3.1.1 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的内在测量结构 |
3.1.2 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的内在测量结构 |
3.2 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构建 |
3.2.1 初选指标体系 |
3.2.2 确定咨询专家 |
3.2.3 编制与发放专家问卷 |
3.2.4 专家咨询结果与修订 |
3.2.5 确定指标体系 |
3.3 小结 |
4 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与影响因素量表的研发 |
4.1 研究目的 |
4.2 研究被试 |
4.3 研究方法 |
4.3.1 文献资料法 |
4.3.2 问卷调查法 |
4.3.3 数理统计法 |
4.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4.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
4.4.2 《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初始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
4.4.3 《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初始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
4.4.4 《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初始量表》信效度检验 |
4.4.5 《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初始量表》信效度检验 |
4.4.6 《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环境影响因素初始量表》信效度检验 |
4.4.7 《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个体影响因素初始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
4.5 小结 |
5 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研究 |
5.1 研究目的 |
5.2 研究被试 |
5.3 研究方法 |
5.3.1 问卷调查法 |
5.3.2 数理统计法 |
5.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5.4.1 上海市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现状 |
5.4.2 环境因素对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的影响 |
5.4.3 环境因素对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的影响 |
5.4.4 环境因素、个体因素对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的影响 |
5.4.5 环境因素、个体因素对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的影响 |
5.5 小结 |
6 结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创新 |
6.3 研究局限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件1: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指标体系第一轮专家调查问卷 |
附件2: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指标体系第二轮专家调查问卷 |
附件3:人口学变量信息 |
附件4: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初始量表 |
附件5: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初始量表 |
附件6: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初始量表 |
附件7: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初始量表 |
附件8: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环境影响因素初始量表 |
附件9: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个体影响因素初始量表 |
附件10: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量表 |
附件11: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量表 |
附件12: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量表 |
附件13: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量表 |
附件14: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环境影响因素量表 |
附件15: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个体影响因素量表 |
学习工作经历 |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2)期待视野下大学生田径健身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以扬州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背景与依据 |
1.1.1 田径健身有利于推动全民健身纲要的实施 |
1.1.2 田径健身可以有效阻止大学生体质下滑现象 |
1.1.3 田径健身可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和优良品质培养 |
1.1.4 期待视野对田径健身发展有着积极影响 |
1.1.5 扬州大学学生进行田径健身锻炼的现实需求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期待视野理论在体育发展中的研究 |
2.1.1 期待视野的概念 |
2.1.2 期待视野与田径健身融合机制 |
2.1.3 期待视野在体育领域中的运用 |
2.2 田径健身理论研究 |
2.2.1 田径运动的属性 |
2.2.2 田径健身的概念 |
2.2.3 田径健身的特点 |
2.2.4 田径健身的分类 |
2.2.5 田径健身的价值 |
2.2.6 田径健身锻炼的方法 |
2.3 大学生田径健身现状、对策及影响因素研究 |
2.4 田径课程教学与田径健身的相关研究 |
2.5 国外相关研究 |
2.5.1 美国田径健身状况 |
2.5.2 日本田径健身情况 |
2.5.3 英国田径健身状况 |
2.5.4 其他国家田径健身状况 |
2.6 文献述评 |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实地考察法 |
3.2.4 访谈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3.2.6 逻辑分析法 |
3.2.7 对比分析法 |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
4.1 扬州大学学生田径健身现状调查分析 |
4.1.1 对田径健身价值认知情况 |
4.1.2 学生参与田径健身的情况 |
4.1.3 田径健身的效果现状 |
4.2 扬州大学学生田径健身期待情况调查分析 |
4.3 扬州大学学生参与田径健身活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
4.3.1 方法的选择 |
4.3.2 变量的选取 |
4.3.3 实证分析 |
第5章 讨论 |
5.0 期待视野下对大学生开展田径健身活动的思考 |
5.1 逐步推进普通高校田径健身课程建设,满足学生获取正确锻炼方法的期待 |
5.2 提升田径健身有助增强体质健康的意识,关注学生自主锻炼的需求 |
5.3 加强课外田径健身指导,注重学生个体间的差异,符合学生对体育教师的期待 |
5.4 重视普通学生田径健身,寻找与高校田径竞赛的契合点,实现学生对田径健身活动的期待 |
5.5 创建田径健身社团、完善基础设施,解决学生对田径健身氛围的期待 |
5.6 正确认识大学生田径健身与全民健身的关系,使其具有可持续性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小群体教学法在普通高校体育专业挺身式跳远教学中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体育教学的改革推动了高校学校体育的发展 |
1.1.2 高等院校体育专业应用小群体教学的优势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教学方法 |
2.1.2 体育教学法 |
2.1.3 小群体教学法 |
2.2 国内关于小群体教学法的研究 |
2.2.1 国内关于小群体教学法的研究现状 |
2.2.2 小群体教学法在体育教学方面应用现状 |
2.2.3 小群体教学法在田径教学方面应用现状 |
2.2.4 小群体教学法在其他学科教学方面应用现状 |
2.3 国外关于小群体教学法的研究 |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观察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教学实验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第4章 小群体教学的实验设计 |
4.1 实验目的 |
4.2 实验时间与地点 |
4.3 实验对象与实验分组 |
4.4 挺身式跳远教学中实施小群体教学法的教学设计原则 |
4.4.1 合作性原则 |
4.4.2 主体性原则 |
4.4.3 适宜性原则 |
4.4.4 全面性原则 |
4.4.5 激励性原则 |
4.5 教学课程进度安排 |
4.5.1 教学内容及进度安排 |
4.5.2 教案设计 |
4.5.3 挺身式跳远结合小群体教学法的“学”与“练” |
4.6 测试实验指标的选取 |
4.7 教学内容实施 |
4.7.1 对照组教学内容的实施 |
4.7.2 实验组教学内容的实施 |
4.8 实验控制 |
第5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5.1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身体素质对比分析 |
5.2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身体素质对比分析 |
5.3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挺身式跳远成绩对比分析 |
5.3.1 挺身式跳远技评成绩对比分析 |
5.3.2 挺身式跳远达标成绩对比分析 |
5.4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教学效果对比分析 |
5.4.1 学生即兴技术讲述比较与分析 |
5.4.2 学生学习兴趣影响的对比分析 |
5.4.3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影响的对比分析 |
5.4.4 学生沟通交流能力影响的对比分析 |
5.4.5 学生创新能力影响的对比分析 |
5.4.6 学生对评价方式的认可度分析 |
5.4.7 学生对课程喜欢程度的对比分析 |
5.4.8 学生对课程满意程度的对比分析 |
5.5 影响小群体教学法的主要因素分析 |
5.5.1 教师因素 |
5.5.2 学生因素 |
5.5.3 其他因素 |
5.6 小群体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优劣势对比分析 |
5.7 小群体教学法的局限性以及改革策略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着作 |
(4)学生满意度视角下高校线上田径课程教学研究 ——以首都体育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政策及环境背景 |
1.1.2 田径运动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
1.1.3 基于对首都体育学院线上田径教学的前期调研 |
1.2 选题目的 |
1.3 选题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现实意义 |
1.4 研究任务 |
1.5 文献综述 |
1.5.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5.2 田径课程教学的相关研究 |
1.5.3 关于线上教学的相关研究 |
1.5.4 关于学生满意度评测的研究 |
1.5.5 国内外高校教学相关研究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研究对象 |
2.1.2 调查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3 访谈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高校线上田径课程发展现状 |
3.1.1 高校田径精品课程资源情况 |
3.1.2 高校幕课资源情况 |
3.2 首都体育学院线上田径课程教学开展情况 |
3.2.1 线上田径课程教学安排情况 |
3.2.2 线上田径课程教学开展情况 |
3.3 首都体育学院线上教学学生满意度调查与分析 |
3.3.1 学生满意度总体情况描述性分析 |
3.3.2 学生满意度相关分析 |
3.3.3 各个题目选项分析 |
3.3.4 各指标内部分析 |
3.3.5 学生满意度的差异分析 |
3.3.6 满意度调查学生意见汇总分析 |
3.4 高校线上田径课程教学建议探讨 |
3.4.1 学校层面 |
3.4.2 教师层面 |
3.4.3 学生层面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1 高校线上田径课教学学生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调查表 |
附件2 高校线上田径课教学情况及学生满意度调查问卷 |
附件3 问卷效度专家评价表 |
附件4 访谈提纲 |
附件5 正态检验P-P图和直方图 |
附件 6 首都体育学院各专业课时分配及安排 |
(5)桂林高职高专田径教学考核评价现状及提升途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评价、教育评价、教学评价、体育教学评价 |
1.3.2 关于体育教学评价的相关研究与综述 |
1.3.3 关于田径课教学评价的相关研究与综述 |
1.3.4 国外关于体育教学评价的相关研究综述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专家访谈法 |
2.2.3 问卷调查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2.2.5 逻辑分析法 |
3 桂林市普通高职高专田径教学评价现状调查分析 |
3.1 桂林市普通高职高专田径教学评价主体的现状调查 |
3.1.1 教师对于教学评价的基本理论有所欠缺 |
3.1.2 学生对教学评价在思想上不够重视 |
3.1.3 评价主体相对单一,多元化评价存在缺失 |
3.2 桂林市普通高职高专田径教学考核评价内容的现状调查 |
3.2.1 身体素质评价占比过重 |
3.2.2 田径运动知识和基本常识评价欠缺和表面化 |
3.2.3 学习态度、情意表现、合作精神等评价依据不足 |
3.3 桂林市普通高职高专田径教学考核评价方法的现状调查 |
3.3.1 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脱节 |
3.3.2 过分强调终结性评价,忽视诊断性和形成性性评价 |
3.3.3 评价方法创新能力不足,实践受阻 |
3.4 桂林市普通高职高专田径教学评价结果的现状调查 |
3.4.1 学生学习动机与评价结果出现一定的偏差 |
3.4.2 评价结果不能真实反映学生学习情况 |
3.4.3 缺失监督与反馈机制,教学质量提升幅度较小 |
4 提升桂林市普通高职高专田径教学评价的途径研究 |
4.1 提升桂林市普通高职高专田径教学考核评价的必要性 |
4.2 提升桂林市普通高职高专田径教学评价的主要策略 |
4.2.1 评价主体方面 |
4.2.2 评价内容方面 |
4.2.3 评价方法方面 |
4.2.4 评价结果方面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术科教学改革研究 ——以盐城师范学院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家对教师教育日趋重视 |
1.1.2 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迫切需求 |
1.1.3 专业认证制度的重要性凸显 |
1.1.4 体育教育专业术科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
1.2 文献综述 |
1.2.1 师范类专业认证国内外相关研究 |
1.2.2 体育教育专业术科教学改革国内外相关研究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意义 |
1.4.1 理论意义 |
1.4.2 实践意义 |
2 理论基础及概念界定 |
2.1 理论基础 |
2.1.1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2.1.2 后现代课程理论 |
2.2 概念界定 |
2.2.1 师范类专业认证 |
2.2.2 术科 |
2.2.3 教学改革 |
3 研究对象、方法与思路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访谈法 |
3.2.4 对比分析法 |
3.3 研究思路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专业认证背景下我国体育教育专业术科教学现状分析 |
4.1.1 术科课程教学理念分析 |
4.1.2 术科课程教学目标分析 |
4.1.3 术科课程教学内容分析 |
4.1.4 术科课程教学方法分析 |
4.1.5 术科课程教学评价分析 |
4.2 专业认证背景下盐城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术科教学改革分析 |
4.2.1 教学理念变化分析 |
4.2.2 教学目标改革分析 |
4.2.3 教学内容改革分析 |
4.2.4 教学方法改革分析 |
4.2.5 教学评价改革分析 |
4.2.6 教学改革效果分析 |
4.3 盐城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术科教学改革经验 |
4.3.1 以学生为本,革新课程理念 |
4.3.2 以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为准绳,调整课程教学目标 |
4.3.3 以产出为导向,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
4.3.4 以学生为中心,科学选择教学方法 |
4.3.5 以持续改进为原则,完善教学评价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教师调查问卷 |
附录二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三 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四 相关政策文件及高校人才培养方案 |
(7)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修学生专项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能力 |
2.1.2 专项能力 |
2.1.3 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修学生专项能力 |
2.1.4 评价、指标、指标体系 |
2.2 理论基础——系统评价理论 |
2.3 关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的研究 |
2.4 关于中小学体育教师能力的研究 |
2.4.1 关于中小学体育教师能力结构的研究 |
2.4.2 关于中小学体育教师能力现状的分析 |
2.5 关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专项能力的研究 |
2.5.1 关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专项能力结构的研究 |
2.5.2 关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专项能力培养的研究 |
2.5.3 关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专项能力评价的研究 |
2.6 国内外相关研究 |
2.6.1 国内相关研究 |
2.6.2 国外相关研究 |
2.7 研究述评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访谈法 |
3.2.3 德尔菲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修学生专项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参考依据 |
4.1.1 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分析 |
4.1.2 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修课程目标分析 |
4.1.3 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修课程教学内容分析 |
4.1.4 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修学生成绩评定方法分析 |
4.1.5 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修学生专项能力评价的不足 |
4.2 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修学生专项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2.1 构建流程 |
4.2.2 构建原则 |
4.2.3 评价指标筛选过程 |
4.2.4 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修学生专项能力评价体系 |
4.3 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修学生专项能力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4.3.1 权重的确定方法 |
4.3.2 计算指标权重 |
4.3.3 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
4.4 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修学生专项能力评价方案优化构想 |
4.4.1 优化评价方法,注重多种评价方法有机结合 |
4.4.2 优化评价主体,实现考核评价主体多元化 |
4.4.3 优化评价内容,紧扣田径教学目标系 |
5 结论与研究展望 |
5.1 结论 |
5.2 研究展望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致谢 |
(8)东北三省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基本概念的界定 |
1.4 文献综述 |
1.4.1 国外田径课程设计相关研究 |
1.4.2 国内田径课程设计相关研究 |
1.4.3 国内外相关研究评述 |
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专家访谈法 |
2.2.3 问卷调查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2.2.5 逻辑分析法 |
2.2.6 对比分析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东三省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计情况分析 |
3.1.1 哈尔滨体育学院课程设计现状与分析 |
3.1.2 吉林体育学院课程设计现状与分析 |
3.1.3 沈阳体育学院课程设计现状与分析 |
3.1.4 东三省体育院校课程设计对比分析 |
3.2 东北三省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教师情况分析 |
3.2.1 田径教师人数情况 |
3.2.2 田径教师学历结构情况 |
3.3 东北三省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目标设计对比 |
3.3.1 教师对田径课程目标的调查 |
3.3.2 体教专业学生对田径课程目标的调查 |
3.3.3 田径课程目标设置的思考和建设 |
3.3.4 课程设计思想设计 |
3.4 东北三省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的课程内容对比 |
3.4.1 教师对田径课程内容的调查 |
3.4.2 学生对田径课程内容的调查 |
3.4.3 田径课程内容的思考和建设 |
3.4.4 课程内容设计 |
3.5 东北三省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教学方法设计 |
3.5.1 田径课程教学方法设计现状 |
3.5.2 教师对田径课程教学方法的调查 |
3.5.3 学生对田径课程教学方法的调查 |
3.5.4 田径课程教学法的思考和建设 |
3.5.5 课程方法设计 |
3.6 东北三省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评价设计 |
3.6.1 教师对田径课程评价的调查 |
3.6.2 学生对田径课程评价的调查 |
3.6.3 田径课程评价的思考和建设 |
3.6.4 田径课程评价设计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件A |
附件B |
附件C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影响黑龙江省高校田径运动发展的因素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的理论意义 |
1.2.3 研究的实践意义 |
2.文献综述 |
2.1 国外研究现状 |
2.1.1 日本(亚洲)高校田径运动发展现状 |
2.1.2 德国(欧洲)高校田径运动发展现状 |
2.1.3 美国(北美洲)高校田径运动发展现状 |
2.2 国内研究综述 |
2.2.1 田径运动价值的相关研究 |
2.2.2 田径运动教学的相关研究 |
2.2.3 田径运动竞技的相关研究 |
2.2.4 田径运动发展的相关研究 |
3.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逻辑分析法 |
4.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黑龙江省高校田径运动开展的现状 |
4.1.1 黑龙江省高校田径课程的开展现状 |
4.1.2 黑龙江省高校场地器材现状 |
4.1.3 黑龙江省高校田径师资现状 |
4.1.4 体质健康测试 |
4.1.5 体育运动竞赛 |
4.1.6 全民健身 |
4.1.7 业余训练 |
4.2 影响黑龙江省高校田径运动发展的因素 |
4.2.1 田径运动本身枯燥无味 |
4.2.2 田径运动开展受器材场地、气候等因素影响 |
4.2.3 教师团队师资力量不足 |
4.2.4 教学模式手段单一,技术动作单调 |
4.2.5 对田径运动健身价值认识不足 |
4.2.6 粗放式训练,缺乏对田径训练队队员的培养 |
4.3 黑龙江省高校田径运动发展的对策 |
4.3.1 加大校园宣传力度,开展田径社团性活动 |
4.3.2 加大对体育场馆的投资与建设 |
4.3.3 完善师资力量,加强教师培训与思想道德建设 |
4.3.4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丰富田径课程内容 |
4.3.5 肯定田径运动健身价值 |
4.3.6 科学训练,重视田径训练队队员的培养 |
5.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1.1 黑龙江省高校田径运动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
5.1.2 男女生选择项目的出发点不同,田径运动不容易被多数学生接受 |
5.1.3 高校田径运动受场地器材及天气因素的影响 |
5.1.4 现有田径专业教师团队师资力量不足,缺乏新鲜血液 |
5.1.5 高校对于田径运动的校园宣传力度不够高 |
5.1.6 高校学生对田径运动健身价值认识不足 |
5.1.7 对田径训练队员的培养不够重视 |
5.2 建议 |
5.2.1 尊重高校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学生为中心 |
5.2.2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体育运动的意识 |
5.2.3 尽快完善高校体育场馆基础设施 |
5.2.4 适应高校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 |
5.2.5 尽快改变高校学生对田径运动的现有印象 |
5.2.6 使学生充分了解田径运动,肯定田径运动健身价值 |
5.2.7 科学选材,充实田径训练队人才力量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
(10)团队拓展游戏在初中田径教学中运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游戏 |
2.1.2 团队拓展游戏 |
2.1.3 田径 |
2.1.4 田径教学 |
2.2 相关研究现状 |
2.2.1 团队拓展游戏在教育学领域的研究现状 |
2.2.2 团队拓展游戏在体育教学领域的研究现状 |
2.2.3 团队拓展游戏在田径教学领域的研究现状 |
2.3 研究小结 |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实验法 |
3.2.5 数理统计 |
3.3 研究任务 |
4 结果与分析 |
4.1 田径团队拓展游戏构建的理论基础 |
4.1.1 田径团队拓展游戏的理论依据 |
4.1.2 田径团队拓展游戏的基本原则 |
4.2 田径团队拓展游戏的基本特征 |
4.2.1 体验性 |
4.2.2 集体性 |
4.2.3 趣味性 |
4.2.4 典型性 |
4.3 田径团队拓展游戏方案的构建 |
4.3.1 教学目标 |
4.3.2 教学内容 |
4.3.3 教学方法 |
4.3.4 教学实施步骤 |
4.3.5 教学评价 |
4.4 田径团队拓展游戏的结果检验与分析 |
4.4.1 学习兴趣指标的比较与分析 |
4.4.2 基本心理需求满足感指标的比较与分析 |
4.4.3 社会适应能力指标的比较与分析 |
4.4.4 田径专项技术指标的比较与分析 |
4.5 田径团队拓展游戏运用效果比较与分析 |
4.5.1 田径团队拓展游戏的优势 |
4.5.2 田径团队拓展游戏的劣势 |
4.5.3 田径团队拓展游戏教学注意事项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附录6 |
附录7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对我院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的量表研发与作用机制研究[D]. 孔冲.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2]期待视野下大学生田径健身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以扬州大学为例[D]. 唐子贤. 扬州大学, 2021(09)
- [3]小群体教学法在普通高校体育专业挺身式跳远教学中的实验研究[D]. 李颖.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4]学生满意度视角下高校线上田径课程教学研究 ——以首都体育学院为例[D]. 李新昊. 首都体育学院, 2021(12)
- [5]桂林高职高专田径教学考核评价现状及提升途径研究[D]. 陶达咏. 武汉体育学院, 2020(03)
- [6]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术科教学改革研究 ——以盐城师范学院为个案[D]. 刘跃. 南京体育学院, 2020(11)
- [7]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修学生专项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 彭金根. 武汉体育学院, 2020(11)
- [8]东北三省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设计研究[D]. 张鹏飞. 哈尔滨体育学院, 2020(11)
- [9]影响黑龙江省高校田径运动发展的因素及对策研究[D]. 杨文嘉. 哈尔滨体育学院, 2020(11)
- [10]团队拓展游戏在初中田径教学中运用的实验研究[D]. 秦素文. 武汉体育学院, 2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