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校教师队伍学缘结构探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抗抗,杜静[1](2021)在《中西部高校教师结构的失衡表征、合理性判别与调适路径》文中提出中西部教师结构失衡是导致中西部高校师资支撑能力弱的关键,其失衡有多维表征,主要表现为年龄结构失衡,断层化分布现象凸显;学历结构失序,学历水平重心偏低;职称结构失协,扎堆、断层现象显着;学缘结构失调,"近亲繁殖"现象严重。中西部高校教师结构从失衡到均衡的调适不是无限度、无边界的,需要以明确什么样的教师结构配置是合理的为前提,应从教师个体、高校组织、区域等层面对教师结构的需求层次和使用效率的满足程度进行合理性判别,并从教师队伍的布局、实体与虚拟相结合的师资存量调整以及师资环境的打造等着手设计调适路径。
刘霄,阎凤桥[2](2021)在《我国公立高校专任教师的学缘关系、聘任网络与科研生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高校的人事聘任制度在不断变革,选贤避亲的做法早已成为共识。本文基于学缘关系视角,从制度层面勾画国内外高校教师聘任制度的历史特征与变化轨迹,将高校教师的学缘关系划分为"外来者"、"留校者"、"回归者"和"土着"四类,结合院校层面的学缘多样性指数和学科层面的高校教师聘任网络,利用我国28所公立高校2744位专任教师的调查数据,通过OLS、负二项回归、似不相关回归等方法实证检验了学缘关系对科研生产的影响。结果发现:学缘关系对高校教师发表论文总数尤其是外文论文数产生了显着的负向影响,但对中文论文发表的影响不显着。院校整体学缘数量的多样、学缘质量的提升,能够显着削弱学缘关系对科研产出带来的负面影响。另外,高校教师的学缘关系通过影响所在学科聘任网络的开放程度进而影响科研生产,而网络开放程度对科研生产的影响则呈显着的二次曲线关系。最佳网络密度在0.406-0.433之间。上述研究结论或许能为我国高校教师聘用改革和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些许启示。
侯剑华,耿冰冰,张洋[3](2021)在《中国高校科技人才学缘结构和流动网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意义]本研究通过分析高校学缘结构和人才流动特征,提出对应的优化学缘结构、合理布局人才资源的建议,以优化科研队伍结构、促进学术创新和科研产出。[方法/过程]本研究通过统计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中国高校人工智能领域科技人才的学缘结构从层次性、广泛性、聚集性等3个方面进行分析,对该领域高校间的人才流动网络从跨校、跨地区、高校属性几个方面探究其流动特征。[结果/结论]本研究提出高校方面要转变用人观念、引进人才竞争机制、公开招聘延揽各地人才、创造更多的学术交流机会如增加高校间学习交流项目等,政府方面需加强政策导向、加大经费扶持、制定法律法规等,以此达到优化学缘结构、促进人才流动、合理化科研队伍结构的目的。
李梦瑶[4](2020)在《新时代云南高师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团队建设研究》文中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教师教育发展的新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提升国民素质和人力资源质量,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随着教师资格证国考后,师范类院校人才的培养正处于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高师院校唯有注重基础性工作的开展,重视教师团队建设,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坚守住高师院校在教师教育体系中所占的主体地位。新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肩负着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学生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播中国主张与展现中国特色的光荣使命。高师院校是教师教育的摇篮,高师院校里的教师团队建设工作是培育和发展教师的源头工作。高师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教师们承载着培育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重要任务,是师德情怀的传递者、是学生专业知识的讲授者、是学生专业成长成才的引路人。本文立足于对云南11所高师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团队目前的建设情况进行分析,找出该专业教师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分析引发问题的原因。以期寻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优化高师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团队是本论文的初衷。论文内容主要从以下四章展开研究和探讨:第一章主要分析新时代高师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团队建设的意义。第二章主要描述新时代云南高师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团队建设现状的调查结果。第三章分析新时代云南高师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团队建设存在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第四章是新时代云南高师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团队建设优化对策探讨,有针对性的为高师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团队的优化提出了建议。以期凸显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新时代德育中的重要性,突出高师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团队的育人使命。
王巧丽[5](2020)在《大学学科组织中的学缘关系类型及作用研究》文中指出大学学科组织是大学最基础的学术组织,也是学缘关系表现最紧密、最广泛的学术组织。在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的过程中,大学学科组织的建设与发展是难以回避的,而如何发张学缘关系在学科组织中积极作用、努力避免学缘关系可能引发的消极影响也就成为题中之义。由于学缘关系在高等教育领域存在的形态比较复杂,学界对它的认识也常常存在争议。因此,澄清学缘关系的概念,追溯其与学科组织的历史渊源,探索学缘关系与学科组织之间的关系,呈现大学学科组织中学缘关系的类型与功用,成为该论域研究的重要使命。学缘关系作为学术关系与人际关系的结合体,从中世纪的教育行会到如今的学科组织,它一直伴随着高等教育而存在。它是形成学科组织的根源,也是大学学科组织的构成要素之一。基于组织理论的角度,可以把学科组织划分为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从其功用看,大学学科组织衍生出任务型、群体型和人际型三种学缘关系。在任务型学缘关系中,主要有教研室型学缘关系和课题组型学缘关系。教研室型学缘关系能对学术成员进行调节和控制,课题组型学缘关系有助于增强团队凝聚力和个人学术能力;在群体型学缘关系包括沙龙性学缘关系和讲座型学缘关系。沙龙型学缘关系有利于拓展成员的社会资源网络,讲座型关系得以体现学术魅力、保障学术自由,会议型关系促进学科科学发展、学术思想交流,以及论坛型关系有利于传播大学文化和精神;人际型学缘关系主要由师生型学缘关系和同门型学缘关系。师生型学缘关系有利于促进师生共同进步、相互影响,同门型学缘关系则可以促使个体成员在行为方式和情感态度更容易保持一致。
杨雪[6](2020)在《绿色发展视角下我国高校教师资源配置研究》文中指出在高等教育即将迈入普及化的关键时刻,高校教师资源作为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资源,对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起着巨大推动作用。本文以儒道“天人合一”思想、教育生态理论、绿色管理理论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为理论基础,以人本思想、生态平衡思想、可持续发展思想等为核心理念,并将以人为本、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与人力资源管理相结合,为高校教师资源优化配置寻觅一条更为契合的道路。首先,对绿色发展及高校教师资源配置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并对绿色发展、高校教师资源、高校教师资源结构、资源配置、资源配置阶段等概念进行界定。其中高校教师资源结构分为硬结构和软结构,硬结构指高校教师群体素质结构,是教师素质的外在表现,包括生师比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学科结构;软结构指高校教师个体素质结构,是教师素质的内在表现,包括理论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思想道德结构、生理心理素质。接着对高校教师资源配置的历史演进进行分析,把握政府和市场在高校教师资源配置中所起的作用,并明确高校教师资源配置遵循绿色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其次,本文从高校教师资源的硬结构、软结构两方面透视我国高校教师资源配置现状。主要采取定量分析、深度访谈、案例研究的方法从全国范围内选取样本调查我国高校教师资源的硬结构、软结构现状,从而判断当前我国高校教师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复次,本文把高校看作独立的生态系统,教师资源在系统中不断流动,按照教师资源的流动路径,可分为教师资源流入阶段、教师资源维持阶段和教师资源流失阶段。同时结合人本思想、绿色管理、生态平衡等原理审视高校教师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一是高校教师资源数量难以充足,涉及引进难、均衡难、平衡难等问题;二是高校教师资源结构难以合理,管理方面陈旧与落后并存,差距与不公并行;三是高校教师资源难以留住,存在隐性流失和显性流失现象。依据高校教师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探寻成因:一是高校教师资源流入阶段:“人本位”绿色发展理念缺失;二是高校教师资源维持阶段:绿色管理能力缺乏;三是高校教师资源流失阶段:教师与高校存在发展冲突。最后高校教师资源优化配置需要正确的导向,本文基于绿色发展的视角,提出优化配置教师资源的三个策略:一是高校教师资源流入阶段:提升绿色发展理念,规划教师人才建设。从和洽性筛选、科学化设岗、诚信聘任、职业发展规划、按需分配等方面严控教师资源合理流入;二是高校教师资源维持阶段:夯实绿色管理。从务实培训、优化薪酬结构、优化考核体系、构建合理化激励机制、实行绿色发展评价机制、加强民主参与等方面管理教师资源;三是高校教师资源流失阶段:维持教师个体生态平衡,优化教师流动机制。从营造和谐学术氛围、增添人文关怀、实行行政管理职业化、完善教师退出机制等方面降低教师资源流失率。
肖张伟[7](2020)在《NC高校师资队伍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民办高等院校如雨后春笋般创建,发展迅猛。受到高等教育供给不平衡和改革开放的影响,弊端也日益凸显。民办高校规模的快速壮大,并未伴随师资队伍的同步协调发展,甚至在师资队伍问题上还存在着多种“不适”。优化师资队伍一直是党和国家所关注的焦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教师队伍问题摆在突出位置。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学校教学质量之源,关于教师队伍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有专门表述:要加强师风师德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要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从而在社会中营造一种尊师重教的氛围。而民办高校因为他的特殊性,师资队伍形势更为严峻。所以,为实现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发展,本次研究对如何拥有一支稳定型、理论型、高素养、高技能,并能适应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为了更深入的了解民办高校师资队伍的现实状况,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案例分析、问卷调查、实地访谈等方法,根据教育部评估中心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指南》中,师资队伍的相关标准和指标。以NC高校作为研究对象,对NC高校师资队伍的数量、师资结构、教学水平、教师的科研能力等现状进行分析,以NC高校师资队伍目前的现状为切入点,找出师资队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根据调查发现,NC高校师资队伍存在人员数量不稳定、师资结构不合理、教师专业能力不强、教育教学水平低等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梳理,发现主要存在管理理念陈旧、管理制度不完善、师资建设投入不够等因素。通过数据分析与相关的实地调研,基于人本管理理论和双因素理论的具体分析,针对出现的问题及原因,在政府、高校与教师自身这三个层面提出优化NC高校师资队伍的对策:提高民办教师职业吸引力、提升高校教师自我管理、强化高校对师资队伍建设引领与推动,以此来推动NC高校教师队伍的优化。
马俊俊[8](2020)在《县域乡村教师资源配置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乡村教师是支撑乡村教育发展的脊梁。作为义务教育师资中数量最多的群体,乡村教师资源配置的合理程度是乡村教育质量提升的脉搏和动力。然而,受经济、社会等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乡村教师资源配置仍存在诸多问题,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短板和薄弱环节。振兴乡村教育要立足“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抓住优化乡村教师资源配置这一“牛鼻子”,从县域乡村教师资源配置的内部出发,发现问题、寻找原因并试图提出对策解决问题。本研究首先对国家发布的相关乡村教师资源配置政策进行梳理,对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以此明确研究目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运用网络调查的方式对山东省J区、N县5811名中小学教师的配置状况进行问卷调查,并对部分教师进行电话及实地访谈。通过卡方检验、独立t检验等统计方法,对县域间总体教师资源、县域间乡村教师资源、县域内城乡教师资源的配置现状进行差异比较发现:在配置数量上,经济较发达J区的总体教师资源数量、乡村教师资源数量较经济欠发达N县更为充足;J区、N县县域内城市教师数量比乡村教师数量更为充足。在配置质量上,J区、N县总体教师资源在学历水平、骨干教师比例、第一学历学缘结构、专业能力存在显着性差异,其余指标不存在差异;J区、N县乡村教师资源除在专业匹配度、专业素养上不存在差异,其余指标均存在显着性差异;J区城乡教师资源在配置质量的各项指标上均存在显着性差异;N县城乡教师资源在专业匹配度、第一学历学缘结构不存在差异外,其余各指标均存在显着性差异。总体来看,经济较发达J区的总体教师资源、乡村教师资源的配置质量均优于经济欠发达N县;县域内城市教师的配置质量优于乡村教师。在配置结构上,县域间总体教师资源、县域间乡村教师资源、县域内城乡教师资源在年龄、学科、职称结构上均存在显着性差异。另外,经济较发达J区的总体教师资源、乡村教师资源的配置结构优于经济欠发达N县;县域内城市教师的配置结构优于乡村教师。笔者在对现状分析的过程中发现县域乡村教师资源配置在数量、质量、结构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是乡村教师数量配置不均,供给与需求矛盾突出;二是乡村教师配置质量参差不齐,专业发展水平偏低;三是乡村教师群体结构失衡,优质后备师资短缺;四是乡村教师资源在县域间配置失衡。这些问题并不是单一因素所决定的,而是受经济发展、教育政策、教师自身发展动力不足等多方原因综合造成的,具体归结为: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政府财政投入结构的失衡、教育政策设计与执行的偏差、乡村教师权益待遇保障欠缺激励性、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内驱力不足。针对以上原因结合县域发展实际,从改革义务教育经费投资机制、综合规制乡村教师管理制度、改进各项乡村教师激励政策、提高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水平等方面提出优化县域乡村教师资源配置的对策及建议。总而言之,要想解决乡村教师资源配置问题,既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又要更好的发挥政府的作用。
陈宇波[9](2020)在《“内涵式发展”进程中高校组织化风险探析及防治研究》文中提出在“内涵式发展”进程中,高校内部的组织原则、组织方式和利益分配形式等,皆出现重大调整。诸多改变能否坚守公平、正义原则,确保公民的受教育权不受损害?因此,亟需开展组织化风险预判和防治研究。本文选取高校内的各类正式与非正式组织,运用治理理论、组织理论、公平理论等理论方法,从知识生产、资源配置、权力关系等视角下开展研究。探析高校内的组织原则、组织方式等出现的调整,给高校带来的组织化风险,并结合原因分析,提出相应的防治策略。随着市场与高校间联系的日益紧密,高校内部的人力、资源、权力等得以重组。第一,过度的市场导向,将改变高校知识生产机制,诱发“学术资本主义”风险。第二,偏重于资本的组织考量,既将二级学院等传统设置推入繁琐之境,更会催生新的“利益集团”或“拟共同体”组织。第三,让新“能人”获得高校治权,无论是“学术能人”还是“行政能人”,它都存在跌入“能人治校”陷阱的风险。第四,过重依赖于扩大增量,自然会迎来高校组织“内卷化”的结局。每种风险的成因都是不同影响因素的相互交织。第一,高校多元权力主体的构建,内部空间权力结构的改变,时刻影响各主体的行为选择。第二,高校引入绩效管理模式,还存在着考核指标不合理、使用过程机械等诸多不足。第三,过度看重效率的教育资源配置行为,“行政性配置”和“竞争性配置”模式的无限制使用,都会让公平性难以兼顾。第四,高等教育评价体系构建不完善,高校自评和社会参与度,犹见缺乏。第五,政府与高校间的权力边界模糊,高校内部治理结构亟待健全,高校主体性和自主权还未达到理想状态。为此,第一,需要明确“高校人”的身份定位,界定各主体的职能。第二,健全“技术”与“人文”共存的绩效管理体系,以绩效增进治效,规范知识生产者的组织形式。第三,实现以高等教育发展逻辑为基点的资源分配,降低共同体或“拟共同体”间的利益冲突。第四,定位调整外部职能部门,科学界定内部权力边界,平衡高校内部的权力关系,规范“能人政治”。第五,推动高等教育的“供给侧”改革进程,促进高校和社会间的供需平衡,避免陷入“内卷化”发展陷阱。高校治理体系的完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深入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有效路径,因此,组织化研究,还有待继续深化。
刘进,王辉[10](2019)在《“近亲繁殖”对学术产出究竟有何影响——基于文献综述的视角》文中提出各国高校基于"政治正确"而非真正来自科学证据而反对"近亲繁殖",为开展"近亲繁殖"对于学术产出的影响研究提供了立论基础。那么,"近亲繁殖"对于学术产出是否有影响?如果有影响,影响是正向的还是负向的?高校人事工作应保持"宽容适度的近亲繁殖"还是保障"刚性的合理流动"?通过文献法梳理国内外有关"近亲繁殖"问题的历史与最新研究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学者认为"近亲繁殖"对学术产出有影响;已有文献总体上倾向于"近亲繁殖"弊大于利,"近亲繁殖"已经严重影响高等教育学术职业发展。由于我国高等教育体系正处于发展阶段,学术劳动力市场尚不成熟,还未形成一定规模的国内乃至国际范围内的人才流动,因此中国学术"近亲繁殖"现象在中短期内仍会继续存在。但长期而言,"近亲繁殖"的比例必须严格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二、高校教师队伍学缘结构探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校教师队伍学缘结构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中西部高校教师结构的失衡表征、合理性判别与调适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中西部高校教师结构的失衡表征 |
(一)年龄结构失衡:老中青比例失和,年龄断层化分布现象凸显 |
(二)学历结构失序:学历水平重心偏低,高、低学历“两极倒置”现象突出 |
(三)职称结构失协:职称层次分布不均衡,扎堆、断层现象显着 |
(四)学缘结构失序:远域学缘占比少,“近亲繁殖”现象严重 |
二、我国中西部高校教师结构的应然合理性判别 |
(一)教师个体层面:是否能够最大程度满足教师个体的需求空间 |
(二)高校组织层面:是否能够充分发挥教师队伍的最大效用 |
(三)区域范围层面:是否能够最大限度激发教师队伍潜力 |
三、我国中西部高校教师结构调适的路径设计 |
(一)动态监测教师结构的发展趋势,科学布局教师队伍建设 |
(二)“引”“培”“留”并用,推进教师结构高层化 |
(三)变革师资据有量观念,实现师资交互式和共享化使用 |
(四)经费、制度、文化改革并举,着力师资环境打造 |
(2)我国公立高校专任教师的学缘关系、聘任网络与科研生产(论文提纲范文)
一、选贤避亲:高校教师聘用机制的管理诉求 |
二、高校教师聘任制度的发展历程 |
(一)国际视野:从功利主义的出现到学术共同体的形成 |
(二)本土透视:从单位制到高校人事制度改革 |
三、学缘关系对科研生产影响的实证检验 |
(一)变量设置 |
1. 核心自变量:高校教师的学缘关系 |
2. 因变量:科研生产力 |
(二)回归结果 |
四、高校教师学缘多样性指数与影响 |
(一)院校层面学缘多样性指数 |
(二)多层线性模型 |
1. 零模型 |
2. 完全多层线性模型 |
(三)回归结果 |
五、学缘关系的影响机制:聘任网络开放程度的中介作用 |
(一)聘任网络分析在学术劳动力市场中的运用 |
(二)我国公立高校之间的互聘网络密度 |
(三)学缘关系、聘任网络与科研生产 |
六、结语 |
(一)现实启示 |
(二)研究反思 |
(三)余论:国外高校的教师聘用现状 |
(3)中国高校科技人才学缘结构和流动网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数据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选取 |
2.2 数据来源 |
2.3 研究方法 |
3 学缘结构分析 |
3.1 学缘结构的层次性 |
3.2 学缘结构的广泛性 |
3.3 学缘结构的聚集性 |
4 人才流动分析 |
4.1 跨校流动分析 |
4.2 跨地区流动分析 |
4.3 高校属性流动分析 |
4.4 学者发文量和流动特征相关分析 |
5 结论分析与建议 |
5.1 案例分析 |
5.2 建议 |
6 讨论与启示 |
(4)新时代云南高师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团队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目的、意义 |
二、 研究现状、内容、方法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新时代高师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团队建设意义 |
一、推动新时代教师教育的改革和创新 |
二、实现高师院校的培养目标 |
三、突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德育使命 |
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发展 |
五、搭建教师发展平台实现教师自身价值 |
第二章 新时代云南高师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团队建设现状调查 |
一、调查问卷设计 |
二、问卷调查情况 |
三、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分析 |
第三章 新时代云南高师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团队建设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 |
(一)团队建设要求不明确 |
(二)团队建设结构不合理 |
(三)团队建设资源不充足 |
(四)团队师德建设待优化 |
(五)团队师风建设待完善 |
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团队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社会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团队建设的制约 |
(二)高师院校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团队建设的影响 |
(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对团队建设参与程度的制约 |
第四章 新时代云南高师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团队优化对策 |
一、紧跟新时代制定明确的团队建设要求 |
二、充实整合教师资源改善团队结构 |
三、重视教师团队建设提供充足的资源 |
四、着力提升思想政治素质强化师德建设 |
五、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强化师风建设 |
(一)落实高师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严谨的教风 |
(二)完善教师团队管理机制搭建和谐的学风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调查问卷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5)大学学科组织中的学缘关系类型及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3.1 有关学缘的研究 |
1.3.2 学科组织的研究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5.1 学缘关系 |
1.5.2 学科组织 |
第2章 学科组织中学缘关系的内涵与类型 |
2.1 学缘关系与学科组织的关系 |
2.1.1 学缘关系是学科组织形成的根源 |
2.1.2 学缘关系是学科组织的构成要素之一 |
2.2 学科组织中学缘关系的特征 |
2.2.1 正式学科组织中学缘关系的特征 |
2.2.2 非正式学科组织中学缘关系的特征 |
2.3 学科组织中学缘关系的分类 |
2.3.1 以任务目标为导向的学缘关系 |
2.3.2 以成员联结为群体的学缘关系 |
2.3.3 以成员交往为网络的学缘关系 |
第3章 调控与凝聚:任务型学缘关系 |
3.1 任务型学缘关系的类型 |
3.1.1 教研室型学缘关系 |
3.1.2 课题组型学缘关系 |
3.2 任务型学缘关系的作用 |
3.2.1 调节与控制:教研室型学缘关系 |
3.2.2 凝聚与激发:课题组型学缘关系 |
第4章 融汇与延展:群体型学缘关系 |
4.1 群体型学缘关系的类型 |
4.1.1 沙龙型学缘关系 |
4.1.2 讲座型学缘关系 |
4.1.3 会议型学缘关系 |
4.1.4 论坛型学缘关系 |
4.2 群体型学缘关系的作用 |
4.2.1 拓展与重建:沙龙型学缘关系 |
4.2.2 创新与传播:讲座型学缘关系 |
4.2.3 交流与获取:会议型学缘关系 |
4.2.4 延续与交互:论坛型学缘关系 |
第5章 继承与开拓:人际型学缘关系 |
5.1 人际型学缘关系的类型 |
5.1.1 师生型学缘关系 |
5.1.2 同门型学缘关系 |
5.2 人际型学缘关系的作用 |
5.2.1 继承与发展:师生型学缘关系 |
5.2.2 规范与开拓:同门型学缘关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
致谢 |
(6)绿色发展视角下我国高校教师资源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提出 |
1.2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1.3 研究现状与研究述评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5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6 可能的创新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绿色发展 |
2.1.2 高校教师资源 |
2.1.3 高校教师资源结构 |
2.1.3.1 硬结构 |
2.1.3.2 软结构 |
2.1.4 高校教师资源配置与配置阶段 |
2.2 理论基础 |
2.2.1 古代“天人模式”的绿色思想 |
2.2.2 教育生态学的绿色价值 |
2.2.3 绿色管理理论 |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三章 我国高校教师资源配置的历史演进及绿色追问 |
3.1 我国高校教师资源配置的历史演进 |
3.1.1 以计划方式为主的我国高校教师资源配置 |
3.1.2 以市场方式为主的我国高校教师资源配置 |
3.2 我国高校教师资源配置的绿色追问 |
3.2.1 必要性:认知与反思 |
3.2.2 可能性:革新与发展 |
第四章 基于绿色发展视角透视我国高校教师资源配置现状 |
4.1 我国高校教师资源硬结构现状 |
4.1.1 生师比结构现状 |
4.1.2 年龄结构现状 |
4.1.3 职称结构现状 |
4.1.4 学历结构现状 |
4.1.5 学缘结构现状 |
4.1.6 学科结构现状 |
4.2 我国高校教师资源软结构现状 |
4.2.1 理论知识结构现状 |
4.2.2 能力结构现状 |
4.2.3 思想道德结构现状 |
4.2.4 生理心理素质现状 |
第五章 基于绿色发展视角审视我国高校教师资源配置问题 |
5.1 高校教师资源数量难以充足 |
5.1.1 引进难 |
5.1.2 均衡难 |
5.1.3 平衡难 |
5.2 高校教师资源结构难以合理 |
5.2.1 陈旧与落后 |
5.2.2 差距与不公 |
5.3 高校教师资源难以留住 |
5.3.1 隐性流失 |
5.3.2 显性流失 |
第六章 基于绿色发展视角探寻我国高校教师资源配置问题成因 |
6.1 高校教师资源流入阶段:“人本位”绿色发展理念缺失 |
6.1.1 人主义思想未能被接受 |
6.1.2 对教师作为“人”的遗忘 |
6.2 高校教师资源维持阶段:绿色管理能力缺乏 |
6.2.1 未能贯彻绿色管理 |
6.2.2 绩效薪酬制度未契合教师主体特性 |
6.2.3 口号管理多于行动管理 |
6.2.4 激励手段过于物质性 |
6.3 高校教师资源流失阶段:教师与高校存在发展冲突 |
6.3.1 学术与行政关系冲突 |
6.3.2 非升即走与追求安稳冲突 |
6.3.3 教师劳动权与高校自主权冲突 |
6.3.4 合理流动与退出机制冲突 |
第七章 基于绿色发展视角提出我国高校教师资源优化配置策略 |
7.1 高校教师资源流入阶段:提升绿色发展理念,规划教师人才建设 |
7.1.1 提升人本位的绿色发展理念 |
7.1.2 合理规范教师引入,科学规划人才建设 |
7.2 高校教师资源维持阶段:夯实绿色管理 |
7.2.1 进行务实培训,理论实际结合 |
7.2.2 优化薪酬结构,加强民主参与 |
7.2.3 优化考核体系,实行绿色发展评价机制 |
7.2.4 构建合理化激励机制,坚持公平正义原则 |
7.3 高校教师资源流失阶段:维持教师个体生态平衡,优化教师流动机制 |
7.3.1 维持教师个体生态平衡 |
7.3.2 优化教师流动机制,加强人文关怀 |
第八章 结语 |
8.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8.2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出版或发表的论着、论文 |
致谢 |
(7)NC高校师资队伍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的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核心概念 |
一、民办高校 |
二、师资队伍结构 |
三、师资队伍优化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 |
二、人本管理理论 |
第二章 NC高校师资队伍现状 |
第一节 NC高校师资队伍基本情况 |
一、NC高校师资队伍发展概况 |
二、NC高校优化师资队伍主要做法 |
第二节 NC高校师资队伍的成效 |
一、NC高校师资队伍规模不断扩大 |
二、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升 |
第三章 NC高校师资队伍存在问题 |
第一节 NC高校实地调研基本情况 |
一、教师版问卷调查设计思路 |
二、学生版评教表设计思路 |
三、访谈提纲设计思路 |
第二节 师资力量不足 |
一、教师数量不稳定 |
二、人员流失严重 |
第三节 师资结构不合理 |
一、年龄结构不科学 |
二、整体学历水平偏低 |
三、“双师型”教师紧缺 |
四、低职称占比偏高 |
五、学缘结构相对单一 |
第四节 教师专业能力不强 |
一、教学水平偏低 |
二、科研能力明显不足 |
第四章 NC高校师资队伍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
第一节 管理理念陈旧 |
一、忽视教师外在保障 |
二、学校管理强制性高,缺乏民主性 |
三、教师成长空间有限,降低了教师积极性 |
第二节 管理制度不完善 |
一、人事聘用上准入门槛过低 |
二、培养管理制度缺乏 |
三、课堂教学质量监控缺乏 |
四、管理制度重惩罚,忽略以人为中心的管理 |
第三节 师资建设投入不够 |
一、经费保障不足 |
二、教学投入偏少 |
三、教师薪资福利待遇低 |
第五章 优化NC高校师资队伍的对策与建议 |
第一节 提高NC高校教师职业吸引力 |
一、地方政府引导并支持民办教育,保障民办学校教师权益 |
二、加强党的领导,确保政策落到实处 |
三、推进地方政府服务优化,加大财政支持 |
第二节 强化NC高校对师资队伍建设的引领和推动 |
一、严控准入门槛,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
二、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
三、提高思想政治素质,重视师德师风建设 |
四、加强“以人为本”的管理,提高民办高校教师价值感 |
五、立足人才培养,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
六、建立和完善配套管理制度 |
第三节 提升民办高校教师自我管理 |
一、立德树人,提高自身的师德素养 |
二、“不忘初心”,转变自身对民办高校的传统认识 |
三、积极向上,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与科研意识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NC高校师资队伍问卷调查 |
附录B 学生评教量表 |
附录C 访谈提纲 |
致谢 |
(8)县域乡村教师资源配置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一)乡村教师 |
(二)教师资源配置 |
(三)县域乡村教师资源配置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现状的评价 |
四、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调查设计 |
一、调查的对象 |
二、调查的工具 |
(一)问卷的设计 |
(二)答题形式 |
(三)问卷信度分析 |
三、调查的流程 |
四、指标的选取与说明 |
(一)相关指标的选取 |
(二)相关指标的说明 |
第三章 县域乡村教师资源配置的现状分析 |
一、县域间总体教师资源配置的差异分析 |
(一)J区、N县总体教师资源配置数量的差异比较 |
(二)J区、N县总体教师资源配置质量的差异比较 |
(三)J区、N县总体教师资源配置结构的差异比较 |
二、县域间乡村教师资源配置的差异分析 |
(一)J区、N县乡村教师资源配置数量的差异比较 |
(二)J区、N县乡村教师资源配置质量的差异比较 |
(三)J区、N县乡村教师资源配置结构的差异比较 |
三、县域内城乡教师资源配置的差异分析 |
(一)城乡教师资源配置数量的差异比较 |
(二)城乡教师资源配置质量的差异比较 |
(三)城乡教师资源配置结构的差异比较 |
四、县域乡村教师资源配置总体现状及比较 |
(一)乡村教师资源配置数量现状 |
(二)乡村教师资源配置质量现状 |
(三)乡村教师资源配置结构现状 |
第四章 县域乡村教师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县域乡村教师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 |
(一)乡村教师数量配置不均,供给与需求矛盾突出 |
(二)乡村教师配置质量参差不齐,专业发展水平偏低 |
(三)乡村教师群体结构失衡,优质后备师资短缺 |
(四)乡村教师资源在县域间配置失衡 |
二、县域乡村教师资源配置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均衡 |
(二)政府财政投入结构的失衡 |
(三)教育政策设计与执行的偏差 |
(四)乡村教师权益待遇保障欠缺激励性 |
(五)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内驱力不足 |
第五章 县域乡村教师资源配置的对策 |
一、改革义务教育经费投资机制 |
(一)调整财政投入机构,建立三级政府分担机制 |
(二)发挥政府调控统筹,因地制宜划拨教育经费 |
二、综合规制乡村教师管理制度 |
(一)重构乡村教师编制标准,保障乡村教师配置数量 |
(二)拓宽乡村教师供给方式,优化乡村教师队伍结构 |
(三)构建教师流动长效机制,促进城乡教师的双向交流 |
(四)完善乡村教师培训体系,提高乡村教师的综合素养 |
三、改进各项乡村教师激励政策 |
(一)倾斜教师绩效工资,使乡村教师“引得进” |
(二)落实梯级津贴制度,使乡村教师“留得住” |
(三)关注教师切身需要,使乡村教师“教得好” |
四、提高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水平 |
(一)教育科研部门发挥引领作用,提升乡村教师专业发展质量 |
(二)学校发挥主导作用,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创设环境 |
(三)乡村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强化自主发展的内驱力 |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城乡教师资源配置状况调查问卷 |
附录二 :县域乡村教师资源配置状况访谈提纲 |
附录三 :县域乡村教师资源配置状况访谈案例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9)“内涵式发展”进程中高校组织化风险探析及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中心问题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核心概念与相关理论 |
一、核心概念 |
二、相关理论方法 |
第三节 研究综述 |
一、基于组织管理学视角的高校内部治理研究 |
二、基于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关系的政治学研究 |
三、研究总评 |
第四节 研究目标、内容、方法与创新之处 |
一、研究目标与内容 |
二、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一章 高校组织化风险——基于不同视角下的类型分析 |
第一节 历史视角下旧问题的延续风险 |
一、基于学缘、地缘关系形成的“宗法组织文化” |
二、多元身份叠加的高校领导 |
第二节 知识生产视角下的“学术资本主义”侵入风险 |
一、知识生产者的重组与劳动“异化” |
二、“老板”体系下人才培养职能的缺位 |
第三节 资源配置视角下共同体或“拟共同体”利益冲突风险 |
一、偏重资本考量的共同体(二级学院为例)组织风险 |
二、共同体或“拟共同体”间博弈与冲突的风险 |
第四节 权力关系视角下的“能人治校”风险 |
一、学科带头人制度——“学术能人”的生成风险 |
二、“政工队伍”——新“行政能人”的崛起风险 |
第五节 “内卷化”视角下的高校发展风险 |
一、组织“内卷化”与学科“内卷化”风险 |
二、高校腐败与“产业化”发展陷阱 |
三、社会声誉与公民素质的受损危机 |
第二章 原因分析——基于政治学的考量 |
第一节 “行政—教师”二元结构的变迁 |
一、高校二元权力结构的异化 |
二、高校多元权力主体的重构 |
第二节 绩效管理与高校治效 |
一、绩效管理体系的不足 |
二、考核指标与工具的非理性选择 |
三、绩效管理实施中定位的不完善 |
第三节 教育资源配置进程中不恰当的优先原则 |
一、外部配置的“东强西弱”与“重多普寡” |
二、内部配置的无差别竞争和权力干预 |
第四节 高校多元评价体系构建的不足 |
一、单一化的政府评价模式 |
二、其他评价主体缺乏实质性参与 |
第五节 高校主体性问题 |
一、政府与高校间权力边界模糊 |
二、高校内部治理结构不健全 |
三、“大一统”思想影响 |
第三章 风险防范及治理策略 |
第一节 “高校人”的身份管理策略 |
一、坚持党的领导、校长治校,强化教授治学 |
二、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规划多元身份人员规模 |
第二节 推动“技术”与“人文”共治格局 |
一、以绩效增进治效 |
二、以人为本,构建共治 |
第三节 遵循教育发展逻辑的分配策略 |
一、高校内部资源配置的理论逻辑 |
二、调整学科结构以优化资源配置 |
第四节 “行政—学术”权力平衡化对策 |
一、高校外部职能部门的定位调整 |
二、高校内部权力关系间的科学界定与平衡 |
第五节 推动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进程 |
一、政府端改革:转变职能、落实政策 |
二、高校端改革:提升高校供给质量 |
三、社会端和市场端改革:需求侧的信息技术支持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近亲繁殖”对学术产出究竟有何影响——基于文献综述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反对学术“近亲繁殖”:基于政治正确还是科学证据 |
二、什么是学术“近亲繁殖”:与生物学概念的异同之争 |
(一) 学术“近亲繁殖”概念的界定 |
1.“近亲繁殖”的生物学定义 |
2.学术“近亲繁殖”的已有定义 |
3.本研究的学术“近亲繁殖”的操作化定义 |
(二) 概念异同之争的本质是对学术“近亲繁殖”价值判断的不同 |
三、“近亲繁殖”对学术产出的负向影响:若干研究证据 |
四、“近亲繁殖”对学术产出的正向影响研究:若干研究证据 |
五、“近亲繁殖”对学术产出影响的其他观点 |
六、“近亲繁殖”对学术产出究竟意味着什么 |
(一) “近亲繁殖”是严重的高等教育学术职业发展问题 |
(二) “近亲繁殖”对于学术产出弊大于利 |
四、高校教师队伍学缘结构探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西部高校教师结构的失衡表征、合理性判别与调适路径[J]. 张抗抗,杜静.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6)
- [2]我国公立高校专任教师的学缘关系、聘任网络与科研生产[J]. 刘霄,阎凤桥. 教育发展研究, 2021(23)
- [3]中国高校科技人才学缘结构和流动网络研究[J]. 侯剑华,耿冰冰,张洋. 农业图书情报学报, 2021
- [4]新时代云南高师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团队建设研究[D]. 李梦瑶.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6)
- [5]大学学科组织中的学缘关系类型及作用研究[D]. 王巧丽. 湖南科技大学, 2020(06)
- [6]绿色发展视角下我国高校教师资源配置研究[D]. 杨雪. 淮北师范大学, 2020(12)
- [7]NC高校师资队伍优化研究[D]. 肖张伟. 云南财经大学, 2020(07)
- [8]县域乡村教师资源配置问题及对策研究[D]. 马俊俊.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9]“内涵式发展”进程中高校组织化风险探析及防治研究[D]. 陈宇波. 广西民族大学, 2020(05)
- [10]“近亲繁殖”对学术产出究竟有何影响——基于文献综述的视角[J]. 刘进,王辉. 重庆高教研究, 2019(05)
标签:学缘结构论文; 乡村教师支持计划论文; 大学论文; 政治论文; 乡村教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