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CT诊断新生儿颅内出血65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杨莎[1](2021)在《婴幼儿期自发性颅内出血131例临床诊疗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婴幼儿期自发性颅内出血的病因、影像学特点、并发症及治疗预后。方法:收集我院神经外科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婴幼儿期(≤3岁)的自发性颅内出血患儿共131例,对其出血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结果、并发症、治疗方法及预后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本组患儿的出血病因主要包括晚发型维生素K依赖因子缺乏症(72例,54.9%)、动静脉畸形(16例,12.2%)、血友病(15例,11.4%)、不明原因凝血功能障碍(9例,6.9%)、海绵状血管瘤(5例,3.8%)、缺氧缺血性脑病(4例,3.1%)、脑肿瘤卒中(3例,2.3%)、脑型肺吸虫病(2例,1.5%)、动脉瘤(2例,1.5%)、急性白血病(1例,0.8%),嗜血细胞综合征(1例,0.8%)、颅面血管瘤(1例,0.8%)。患儿均由CT或MRI检查明确颅内出血诊断,其中疑诊为脑血管病变者34例,均行CTA检查,CTA提示为脑血管病变有19例。主要并发症包括抽搐或惊厥发作(86例,65.6%)、贫血(77例,58.8%)、继发感染(46例,35.1%)、脑疝(32例,24.4%)、脑水肿(28例,21.4%)、脑梗塞(27例,20.6%)、脑积水(26例,19.8%)、呼吸衰竭(14例,10.6%)、惊厥持续状态(9例,6.9%)。本组手术治疗43例,非手术治疗88例。预后评估采用GOS评分,预后良好100例(76.3%),预后不良31例(23.7%)。经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脑水肿(OR=5.794)、脑疝(OR=11.326)和呼吸衰竭(OR=8.028)是患儿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本组病例除1例死亡外,其余病例出院后均随访均超过2年,GOS评分结果显示患儿出院2年的评分较出院时明显提高(P<0.05),预后明显改善。结论:婴幼儿期自发性颅内出血的病因以晚发性维生素K依赖因子缺乏症最常见;出血病因疑诊为脑血管病变者应尽早行CTA检查;临床应尽早期积极对症治疗,减少并发症;本病经积极治疗预后良好。
谢壮壮[2](2020)在《西藏地区婴儿颅内出血的临床特征、病因,aEEG的特点及预后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西藏地区婴儿颅内出血的临床特征,以更好地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通过对婴儿颅内出血患儿a EEG以及患儿预后进行分析,从而对患儿预后做出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因颅内出血在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儿科住院治疗的83例颅内出血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对2018年06月至2019年12月因颅内出血在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患儿共计40例行a EEG检查,除外伪差较多,无法判读3例,出院后死亡3例,随访中失去联系4例,共计30例,并对这30名患儿出院后进行随访。同时收集同期在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其他无神经系统病症累及患儿30例行a EEG检查。结果:4年间共诊治83例颅内出血患者,其中男56例,女27例,男女比例2:1;年龄范围:30分钟-12个月,平均1.2个月;其中<1月44例(53.0%),1月-12月39例(47.0%);病因:晚发型维生素K依赖因子缺乏症最为常见共36例(43.4%),新生缺血缺氧性脑病29例(34.9%),多器官功能受损2例(2.4%),血小板减少症3例(3.6%),病因不明13例(15.7%);在年龄分布上:<1月44例(53.0%),1月-12月39例(47.0%);在地域分布上:拉萨市14例(16.8%)(其中拉萨市5例,拉萨其他地区9例),那曲市33例(39.7%),山南市14例(16.8%),日喀则市13例(15.8%),林芝市4例(4.8%),昌都市4例(4.8%),阿里地区1例(1.3%);临床表现:在83例病人中45例(54.2%)均为非特异性表现,仅有37例(44.5%)病人有神经系统的特异性表现,1例(1.3%)既有神经系统的特异性表现,又有非特异性表现;对2018年06月至2019年12月因颅内出血在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40例患儿进行随访1-3个月。共有6例失去联系;4例出院后1天内死亡;预后良好10例;预后不良20例;颅内出血组a EEG不同分级患儿间预后的结果表明:正常、轻度异常、重度异常的患儿预后不良率分别为25.0%、60.0%、90.0%,经x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婴儿颅内出血在地区分布方面:海拔越高,发病率越高;婴儿颅内出血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当患儿出现吃奶差、反应差、前囟饱满以及面色进行性苍白,我们应该警惕患儿颅内出血的可能。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仍是西藏地区一个导致婴儿颅内出血的主要原因,在西藏部分地区,新生儿出生时注射维生素K并未形成常规,应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提高新生儿出生时维生素K的注射率,进而减少因维生素K缺乏而致的颅内出血。对于a EEG脑电图结果回示:a EEG结果越异常,预后越差;因此对于颅内出血患儿,应积极救治,尽可能减少其遗留的神经系统后遗症。
宋磊[3](2019)在《振幅整合脑电图联合磁敏感加权成像在早产儿脑损伤诊断价值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振幅整合脑电图在早产儿脑损伤中的应用研究目的:探讨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对早产儿成熟度的判断和早产儿脑损伤(BIBP)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8年3月,江苏省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病房收治的77例,28~37周的早产儿为研究对象,其中49例为脑损伤早产儿(BIPI)组,28例为非脑损伤早产儿组,同时设23例37~42周的非脑损伤足月儿作为对照。对所有早产儿和足月儿进行aEEG监测,在生后72h内,每24小时监测一次,每次连续3h,结果取三次平均值。所有早产儿72h后,每1周监测1次,每次连续3h,至纠正胎龄40周。同时观察aEEG的具体指标:连续性(Co)、睡眠-觉醒周期(SWC)、上边界电压(UMA)、下边界电压(LMA)、窄带宽度;整体指标:Burdjalov的CFM评分和Naqeed诊断。分析不同出生胎龄、不同纠正胎龄非脑损伤早产儿的aEEG特征,并和非脑损伤足月儿比较;分析比较出生时非脑损伤早产儿组和早产儿脑损伤组aEEG的区别。结果:随着出生胎龄的增大,aEEG的背景活动逐渐成熟,出生胎龄29~32周、32~35周和35~37周三组早产儿出现连续性电压百分比分别是:34.1%,67.3%和92.1%;周期性分别是:32.8%、65.3%和89.6%;三组早产儿随着出生胎龄的增大,UMA(35.82±5.03、32.63±3.83 和 30.41±4.32)呈现下降趋势;LMA(4.16±1.43、4.89±1.62和 5.61±1.51)呈上升趋势;带宽(26.39±4.38、25.63±5.32 和 23.41±5.23)逐渐变窄;CFM评分(5.13±2.46、7.20±2.53和9.51±2.15)逐渐增大,和非脑损伤足月儿比较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生后纠正胎龄37周的非脑损伤早产儿UMA、LMA、带宽和 CFM 评分(31.87±5.63、4.84±1.51、26.67±5.23 和 10.03±1.52),与非脑损伤足月儿出生时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纠正胎龄38和40周的非脑损伤早产儿,UMA、LMA、带宽(30.27±4.32、5.82±2.02、26.80±3.21;32.28±4.00、7.92±1.53、21.16±3.92),和足月儿出生时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纠正胎龄39周早产儿和足月儿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出生72h内,非脑损伤早产儿aEEG的UMA、LMA、带宽和 CFM 评分(32.08±4.36、4.24±1.65、25.68±5.45 和 7.14±2.28),和脑损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LMA和CFM明显高于BIPI组,而UMA和带宽低于BIPI组。本采用Burdjalov评分联合Naqeed标准判断结果:77例早产儿的aEEG,37例正常,40例异常。其中Burdjalov评分诊断异常37例,Naqeed诊断36例,重度11例、轻度25例,重度异常的UMA、LMA、窄带宽度和CFM分别是 35.45±3.12、3.04±0.52、27.58±1.23 和 4.15±0.83。结论:早产儿随着出生胎龄的不断增大,aEEG的图形特征逐渐接近非脑损伤足月儿,纠正胎龄39周左右aEEG发育成熟,aEEG能较好地判定早产儿脑成熟度。根据aEEG诊断的具体指标和整体指标,aEEG异常程度与早产儿脑损伤具有相关性,有一定的诊断价值。第二部分磁敏感加权成像在早产儿颅内出血中的应用研究目的:观察早产儿脑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和常规磁共振(MRI)序列的区别,探讨MRI在非脑损伤早产儿的脑发育中的价值和SWI在颅内出血中的诊断优势。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8年3月,江苏省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病房收治的77例,28~37周的早产儿为研究对象,其中49例为脑损伤早产儿,28例为非脑损伤早产儿。选择10例非脑损伤足月儿为对照组。早产儿达到纠正胎龄37周,应用西门子1.5T超导型MR扫描系统,采用MRI的常规序列联合SWI序列检查。采用脑总成熟度评分(TSM)标准,包括具体的髓鞘化程度(M)、脑皮质卷曲程度(C)、胚芽基质残余(GM)、胶质细胞迁移带(B)评分和脑总成熟度评分(TSM)总分,观察分析不同出生胎龄非脑损伤早产儿达到纠正胎龄37周,脑MRI成熟度的区别。分析比较常规MRI和SWI序列对早产儿颅内出血的病例数、病灶数、微出血病例数、微出血病灶数和出血部位的差异。分析不同出血部位早产儿的aEEG的差异。结果:28例非脑损伤早产儿纠正胎龄37周,MRI图像表现脑实质呈现均匀中等信号,灰白质分界清楚,脑室系统呈现低中等信号,未见异常低信号。常规MRI和SWI图像信号比较无显着区别。SWI的最小密度投影(MinIP)图清晰显示早产儿脑表面的细小静脉和脑实质中的静脉。出生胎龄29~32周、32~35周、35~37周非脑损伤早产儿纠正37周和足月儿出生时比较,磁共振的髓鞘化程度(M)、胶质细胞迁移带(B)和TSM总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脑皮质卷曲程度(C)不断明显,胚芽基质残余(GM)不断减少,29~32周、32~35周早产儿和足月儿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35~37周和足月儿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49例脑损伤早产儿中,常规MRI、DWI及SWI比较,检出颅内出血病例数分别为35、23、28例,检出率分别为71.43%、46.94%和57.14%,常规MRI和DWI序列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SWI序列较常规MRI及DWI高,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5);常规MRI、DWI及SWI 比较,发现颅内出血病灶数分别为85、70和106个,SWI较常规MRI及DWI显示更多出血灶。SWI发现出血灶的部位,其中生发基质-脑室内、脑实质、颅内脑外发生率分别是:50.0%、39.62%、10.38%,出血灶最常见部位在生发基质、大脑实质和脑室管膜下。常规MRI、DWI和SWI对颅内出血不同部位的检出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SWI与常规MRI和DWI序列比较,检出微出血病例数分别是19、12、8例,检出率分别是38.77%、24.48%、16.32%,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者发现微出血灶的数量分别为32、20和17个,检出数比较差异明显;SWI对早产儿微出血灶检出部位,主要在生发基质、脑室室管膜下、大脑实质和基底节,小脑较少,检出率分别是37.50%、28.13%、31.25%、6.25%、0.00%。出血部位仅发生在生发基质-脑室内、脑实质和颅内脑外的3组早产儿分别是9、7、6例,不同出血部位早产儿的振幅振合脑电图(aEEG)变化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纠正胎龄37周早产儿的常规MRI和SWI序列,影像信号未见明显不同,但SWI的MinIP图可清晰显示常规MRI不能显示的脑内小静脉影;MRI图像上早产儿脑发育成熟程度和出生胎龄有关,其中髓鞘化程度(M)和胶质细胞迁移带(B)较脑皮质卷曲程度(C)和胚芽基质残余(GM)发育成熟更慢。SWI 比常规MRI序列在脑损伤早产儿中能检出更多颅内出血的病例、病灶、微出血病例和微出血灶数目,有显着的诊断优势。早产儿颅内出血发生部位主要在生发基质、大脑实质和脑室管膜下。不同的出血部位对脑损害的影响未见明显区别。第三部分振幅整合脑电图联合磁敏感加权成像对早产儿脑损害预后的预测价值研究目的分析早产儿早期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联合磁敏感加权成像(SWI)结果和后期新生儿行为神经评分(NBNA)及Gesell量表结果的关系,探讨aEEG联合SWI在脑损伤早产儿预后的早期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8年3月,江苏省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病房收治的77例,28~37周的早产儿为研究对象,其中49例为脑损伤早产儿(BIPI)组,28例为非脑损伤早产儿组。所有早产儿出生后予aEEG检测,纠正胎龄37周行磁共振常规和SWI检查,纠正胎龄40周行新生儿行为神经评分(NBNA)检查,纠正胎龄3个月复查头颅MRI,同时进行Gesell量表神经发育学评估。分析比较正常和脑损伤早产儿两组NBNA、Gesell量表总分以及具体大运动、精细运动、适应能力、语言和社会行为。以NBNA和Gesell量表评分结果作为早产儿预后的标准,将所有早产儿重新分为预后正常和异常两组,其中NBNA正常组30例,异常组47例;DQ正常组36例,异常组41例。分析早期aEEG联合头颅MRI结果和后期NBNA及Gesell量表结果的关系,采用ROC曲线判断判断其对脑损伤早产儿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非脑损伤早产儿组的NBNA评分和Gesell量表的结果(39.87±2.63和82.30±15.14)和脑损伤组(35.13±5.72 和 75.42±11.33)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具体的大运动评分(92.34±14.23)和脑损伤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是精细运动、适应能力、语言和社会行为四个方面(70.13±15.02、77.34±13.23、83.06±19.36、77.06±14.45)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35例SWI检查确诊的颅内出血早产儿,纠正胎龄3月复查,其中24例出血灶消失,7例出血灶减小。所有早产儿以NBNA和Gesell结果作为标准,重新分为预后正常组和异常组,在正常组和异常组之间比较,aEEG的上边界电压、下边界电压、窄带宽度和CFM评分四个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纠正3月Gesell量表结果做为预后结果,aEEG、SWI、aEEG+SWI预测预后的灵敏度分别为72.3%、48.9%、85.7%,特异度分别为80%、60%、90%,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62、0.545、0.876。aEEG诊断灵敏度明显高于SWI(P<0.05)。单独SWI指标灵敏度、特异度较差。与aEEG和SWI单独检测比较,aEEG联合SWI序列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最高,ROC曲线下面积最大(P<0.05)。结论:脑损伤早产儿出生后纠正胎龄3月,大运动发育未见明显差异,但是精细动作、语言和社会行为发育落后于非脑损伤早产儿。单独头颅SWI序列对早产儿脑损伤预测价值不高。早期aEEG联合头颅SWI预测早产儿脑损伤结果的灵敏度和特异度较高,可以作为脑损害预后的早期预测指标。
刘学玲[4](2019)在《颅脑超声对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检查及诊断价值评定》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颅脑超声对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检查方法与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30例高危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经核磁共振技术检查进行确诊,在核磁共振检查前进行颅脑超声检查,并以核磁共振检查作为金标准,分析颅脑超声诊断新生儿颅内出血结果。结果 30例高危新生儿经核磁共振检查确诊为颅内出血14例,颅脑超声检查确诊为新生儿颅内出血13例,诊断符合率为92.86%(13/14);经颅脑超声诊断的13例颅内出血患儿中,早产儿9例,占69.23%,足月儿4例,占30.77%,均为脑室出血。9例脑室出血早产儿包括Ⅰ级4例,Ⅱ级2例,Ⅲ级2例,Ⅳ级1例;4例脑室出血足月新生儿包括Ⅰ级2例,Ⅱ级1例,Ⅲ级1例。Ⅰ级脑室出血的超声表现主要为冠状面可见侧脑室前角和体部下方有团片状回声增强区,矢状面可见丘脑尾状核沟有高回声区;Ⅱ级脑室出血颅脑超声表现为脑室内有高回声团块,侧脑室三角部级后角有回声增强或小块回声增强影;Ⅲ级脑室出血颅脑超声表现主要为脑室内有高回声团块同时可见脑室扩张;Ⅳ级脑室出血颅脑超声表现主要为脑室内有高回声团块同时可见脑室周围白质髓静脉有出血性梗死表现。结论应用颅脑超声检查诊断新生儿颅内出血,诊断符合率较高,能够准确发现新生儿颅内出血的位置、程度等,为临床诊断、治疗、预后评价等提供重要的影像学参考依据。
弓茹月[5](2019)在《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磁共振表现及预后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头颅MRI(包块常规MRI及弥散加权成像(DWI))的特点及预后,指导临床。方法:收集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病房内2016年1月至2018年10月诊断为化脓性脑膜炎患儿的资料,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按照入选标准及排除标准筛选后符合条件的共计87例。搜集该87例患儿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与影像学资料,根据是否在诊断化脓性脑膜炎后两周内首次行头颅磁共振分为小于两周组和大于两周组,根据磁共振结果有无异常分为有并发症组和无并发症组。电话通知患儿家属带患儿来我院儿童保健科行“0-6岁小儿神经心理发育检查”(即儿心量表),评估患儿发育商(development quotient,DQ)情况。完成儿心量表者70例,将DQ小于85分者或者死亡患儿列入不良预后组,将DQ大于等于85分者列入痊愈组。采用SPSS2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分析,对分类变量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数值变量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通过单因素分析选出化脓性脑膜炎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选出化脓性脑膜炎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87例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患儿首次行头颅MRI检查,其中有47例存在并发症,异常率54.0%,包括硬膜下积液的13例(27.7%),脑出血18例(38.3%),脑软化7例(14.9%),脑积水5例(10.6%),脑梗死2例(4.3%),脑室管膜炎5例(10.6%),信号异常3例(6.4%)。确诊化脓性脑膜炎两周内磁共振检查异常率为62.5%,两周后磁共振检查异常率为38.7%,两组相比存在统计学意义。有无并发症两组患儿在发热天数≥5天(P=0.048)、抽搐(P=0.026)、脑脊液总蛋白>2000mg/L(P=0.020)、脑脊液糖<1.1mmol/L(P=0.023)方面有统计学意义。不良预后组及痊愈组在抽搐(P=0.024)、脑脊液总蛋白>2000mg/L(P=0.022)、脑脊液糖<1.1mmol/L(P=0.012)方面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1.本研究发现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并发症的磁共振表现主要有硬膜下积液、脑出血、脑软化,诊断两周内进行头颅MRI检查更能发现相关异常改变。2.本研究中发热天数≥5天、抽搐、脑脊液总蛋白>2000mg/L、脑脊液葡萄糖<1.1mmol/L是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3.本研究中抽搐、脑脊液总蛋白>2000mg/L、脑脊液葡萄糖<1.1mmol/L是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其中抽搐是显着危险因素。
杨询[6](2018)在《新生儿颅内出血的CT诊断结果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与分析新生儿颅内出血的CT诊断结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新生儿颅内出血患者500例,回顾性分析其全部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头颅B超确诊,且均接受CT诊断。观察分析其CT诊断结果及表现。结果:本组500例患者中,产钳伤致颅内出血3例(0.6%);维生素K缺乏并颅内出血50例(10.0%);缺氧缺血性脑病并颅内出血447例(89.4%)。经CT确诊482例,诊断符合率96.4%,其中包括蛛网膜下腔出血441(91.49%)、脑室出血14例(2.9%)、脑内血肿11例(2.28%)、硬膜下出血10例(2.07%)、硬膜外血肿6例(1.24%)等;漏诊18例,漏诊率3.6%。结论:新生儿颅内出血经CT诊断符合率较高,且在早期诊断、治疗、观察预后、并发症预防方面具有重要指导价值,因此值得应用推广。
段淼,何清,苏丽君[7](2018)在《颅脑三维超声评价新生儿定量分析颅内出血量的临床价值》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颅脑三维超声在新生儿定量分析颅内出血量的可行性和准确性及患儿预后影响的临床价值。方法:2015年1月—2017年2月疑为存在颅内出血的187例新生儿,进行颅内超声初筛,同时进行颅脑CT确诊,诊断结果为所有新生儿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颅内出血现象。分别采用脑部CT、三维超声检查新生儿的颅内出血情况,通过比较分析三维超声检查在定量分析新生儿颅内出血量的可行性和准确性。结果:经CT确诊检查,结合出血量的Papile分级标准,新生儿的出血情况分级结果为Ⅰ级51例,Ⅱ级53例,Ⅲ级62例,Ⅳ级21例;三维超声诊断结果为Ⅰ级54例,Ⅱ级49例,Ⅲ级65例,Ⅳ级19例,与CT的确诊检查结果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对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准确度检测中,室管膜下出血、脑室内出血、硬脑膜下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以及脑实质出血的CT检查准确度分别为47.33%、31.24%、94.62%、91.73%、91.35%,三维超声分别为98.74%、96.37%、91.51%、90.41%、97.64,三维超声检查在室管膜下出血、脑室内出血以及脑实质出血的准确度明显优于CT检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脑三维超声在对新生儿颅内出血量的定量分析中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和准确性,对新生儿的预后判断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值得推广。
朱司军[8](2018)在《新生儿颅内出血65例临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新生儿颅内出血的临床特点及具体治疗方法。方法选取本院于2012年1月至2017年4月确诊的新生儿颅内出血65例,对其临床特点、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65例新生颅内出血中有1例死亡、3例自动出院、48例治疗有所好转、32例随访超过1年、2例存在后遗症,其占比分别为1.54%、4.62%、73.85%、49.23%、3.08%。结论预防新生颅内出血的有效措施为降低早产率,由于新生儿的临床表现十分复杂,需要及时予以B超或CT确诊病情,并予以相应的苯巴比妥、止血敏、维生素K1以及地塞米松等药物进行治疗,同时为新生儿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以便病情好转。
张鑫,齐娟[9](2018)在《彩色多普勒超声与CT诊断新生儿颅内出血效果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生儿颅内出血是新生儿科较为常见的重症疾病,主要是由于分娩产伤及缺血缺氧所造成,是临床上导致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1]。有研究显示,国内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发病率为3%,根据出血部位可将其分为脑室管膜下出血、脑室内出血、脑实质出血、硬膜下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2],该病具有起病急、病死率、致残率高等特点;因此,临床上需要对患儿进行早期筛查诊断和干预,从而
吴道明,叶赵蓝,张敕,陈少斌[10](2017)在《颅脑超声对比MRI/CT在新生儿颅内出血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总结颅脑超声对比MRI/CT在新生儿颅内出血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研究2014年10月2017年5月临床可疑颅内出血新生儿94例,对所有可疑颅内出血的新生儿均行超声检查;同时行MRI或者CT检查,以MRI检查为主,并将颅脑超声和MRI/CT的诊断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以此评价颅脑超声在新生儿颅内出血诊断中的临床价值。结果:颅脑超声在诊断新生儿脑室内出血敏感性优于MRI/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CT在其它类型脑出血的检出率高于超声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脑超声在诊断新生儿颅内出血中具有极为肯定的临床价值,超声能够早期筛查高危患儿的颅内出血情况,以及便捷的病情随访观察,超声检查与MRI或CT在诊断新生儿颅内出血中可以相互补充。
二、CT诊断新生儿颅内出血65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T诊断新生儿颅内出血65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婴幼儿期自发性颅内出血131例临床诊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早产儿脑损伤的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2)西藏地区婴儿颅内出血的临床特征、病因,aEEG的特点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章 临床资料和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
1.4 aEEG检查方法 |
1.4.1 检查前准备 |
1.4.2 aEEG电极位置 |
1.4.3 记录时间 |
1.4.4 检查中注意事项 |
1.4.5 检查后注意事项 |
1.4.6 aEEG波形的分类标准 |
1.4.7 aEEG判读 |
1.5 随访方法及预后评估 |
1.5.1 丹佛发育筛查测验 |
1.6 数据处理及统计方法 |
第二章 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1.1 地区分布 |
2.1.2 临床表现 |
2.1.3 并发症 |
2.1.4 治疗及并发症处置后 |
2.1.5 颅内出血原因 |
2.1.6 影像学检查 |
2.2 预后 |
2.3 aEEG结果 |
2.4 aEEG结果与预后相关性 |
第三章 讨论 |
3.1 地区分布 |
3.2 病因分析 |
3.3 临床表现分析 |
3.4 影像学检查特点分析 |
3.5 治疗方法分析 |
3.6 并发症分析 |
3.6.1 惊厥发作 |
3.6.2 贫血 |
3.6.3 呕吐 |
3.6.4 脑梗塞 |
3.6.5 并发感染 |
3.7 预后分析 |
3.8 aEEG结果与预后相关性分析 |
全文总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文献综述 婴儿颅内出血的特点 |
参考文献 |
附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3)振幅整合脑电图联合磁敏感加权成像在早产儿脑损伤诊断价值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研究背景 |
2、研究目的和意义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振幅整合脑电图在早产儿脑损伤中的应用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磁敏感加权成像诊断早产儿颅内出血的应用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振幅整合脑电图联合磁敏感加权成像对早产儿脑损害预后的预测价值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结论 |
研究创新点 |
研究不足之处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科研、参编专着等情况 |
中英文单词缩写 |
致谢 |
(4)颅脑超声对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检查及诊断价值评定(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
2 结果 |
3 讨论 |
(5)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磁共振表现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选择 |
二、研究方法 |
1. 收集资料 |
2. 随访 |
3. 分组 |
4. 数据统计 |
结果 |
一、化脓性脑膜炎患儿头颅MRI结果 |
1. 化脓性脑膜炎患儿初次头颅MRI结果 |
2. 同一患儿复查头颅MRI结果 |
3. 头颅磁共振异常与病原学的关系 |
二、化脓性脑膜炎并发症危险因素分析 |
1. 一般情况分析 |
2. 临床表现分析 |
3. 实验室检查分析 |
4. 将数值变量转变为分类变量 |
三、随访结果 |
1. 化脓性脑膜炎患儿不良预后的单因素回归分析 |
2. 化脓性脑膜炎患儿不良预后的多因素回归分析 |
讨论 |
1.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患儿头颅MRI表现 |
2.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并发症危险因素分析 |
3.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不良预后危险因素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影像学表现 |
1、影像学检查在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中的地位 |
2. 化脓性脑膜炎影像学表现 |
2.1 头颅超声 |
2.2 头颅CT |
2.3 头颅磁共振 |
2.4 化脓性脑膜炎在磁共振特殊序列表现 |
参考文献 |
英文缩略语 |
致谢 |
(6)新生儿颅内出血的CT诊断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CT诊断与头颅B超确诊结果对比 |
2.2 临床出血分型 |
2.3 CT表现 |
3 讨论 |
(7)颅脑三维超声评价新生儿定量分析颅内出血量的临床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检测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新生儿一般资料及临床表现 |
2.2 新生儿颅内出血Papile分级及三维超声检查比较 |
2.3 颅内出血的定量分析 |
2.4 三维超声与CT检验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准确度比较 |
2.5 新生儿的预后分析 |
3 讨论 |
(8)新生儿颅内出血65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预防措施。 |
1.2.2 治疗方法。 |
1.3观察指标。 |
1.4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病因分析。 |
3.2诊断。 |
3.3 药物预防与治疗预防。 |
(9)彩色多普勒超声与CT诊断新生儿颅内出血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检查方法: |
1.3 诊断标准及指标: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超声与CT筛查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定性诊断: |
2.2 超声与CT筛查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各指标比较: |
2.3 超声与CT筛查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定量诊断: |
3 讨论 |
(10)颅脑超声对比MRI/CT在新生儿颅内出血诊断中的应用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及方法 |
1.1 资料 |
1.2 方法 |
1.3 诊断标准 |
1.4 观察项目 |
1.5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3 讨论 |
四、CT诊断新生儿颅内出血65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婴幼儿期自发性颅内出血131例临床诊疗分析[D]. 杨莎.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2]西藏地区婴儿颅内出血的临床特征、病因,aEEG的特点及预后分析[D]. 谢壮壮. 西藏大学, 2020(02)
- [3]振幅整合脑电图联合磁敏感加权成像在早产儿脑损伤诊断价值的应用研究[D]. 宋磊. 苏州大学, 2019(04)
- [4]颅脑超声对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检查及诊断价值评定[J]. 刘学玲. 中国实用医药, 2019(34)
- [5]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磁共振表现及预后分析[D]. 弓茹月. 苏州大学, 2019(04)
- [6]新生儿颅内出血的CT诊断结果分析[J]. 杨询. 家庭医药.就医选药, 2018(12)
- [7]颅脑三维超声评价新生儿定量分析颅内出血量的临床价值[J]. 段淼,何清,苏丽君.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18(06)
- [8]新生儿颅内出血65例临床分析[J]. 朱司军.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8(33)
- [9]彩色多普勒超声与CT诊断新生儿颅内出血效果分析[J]. 张鑫,齐娟. 山西医药杂志, 2018(07)
- [10]颅脑超声对比MRI/CT在新生儿颅内出血诊断中的应用效果[J]. 吴道明,叶赵蓝,张敕,陈少斌.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