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媒池内循环应用技术研究

冷媒池内循环应用技术研究

一、载冷剂水池内循环应用技术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哲[1](2021)在《间接制冷系统蒸发器传热性能研究及结构优化》文中认为随着国家对氨制冷冷库的严格管控,以及人们对氟利昂冷库中制冷剂环保性问题的关注,间接制冷系统成为了冷库的一种选择,间接制冷系统冷库由于采用二次换热的形式,其理论上相比于直接制冷形式冷库效率较低。但间接制冷系统形式的冷库具有安全环保等其他优点,所以设法提高间接制冷系统冷库的制冷效率有利于推动间接制冷形式冷库的应用。为提供一种安全环保高效的冷库制冷系统成为可能,其中蒸发器在间接制冷系统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提高蒸发器的效率对提高制冷系统整体性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数值模拟和实验相结合的方法探究一种高效的蒸发器的性能。首先与企业合作进行了冷库制冷系统的选型设计,特别是对蒸发器的形式进行了讨论,确定采用板壳式蒸发器,并搭建了测试平台。保证冷库开机正常,测试条件达标。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对现有蒸发器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出现有蒸发器在流动形态及传热性能方面的基本性能。结果表明:流速为0.2m/s时,换热温差为9.9℃;流速为0.3m/s时,换热温差为7.6℃;流速为0.4m/s,换热温差为6.1℃;流速为0.5m/s,换热温差为5.2℃;流速为0.6m/s,换热温差为4.5℃。该结果表明加大流速,使得换热温差减小。在换热面积不变的情况下,适当加大流速,使得蒸发温度有所提高,进而制冷机组的COP也会有所提高。但换热温差增加速率会随着流速的增加逐渐减慢。开机运行后通过测试得出该蒸发器实际的效果,与数值模拟模型对比分析得出该模型基本符合蒸发器实际效果,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然后设计三个方案对蒸发器进行改进,并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改进后的效果进行模拟分析,设计方案及模拟结果如下:(1)方案一中总体上仍采用原有蒸发器的结构,即折流板与换热板片平行放置,流体在蒸发器壳程主要呈现水平弯曲的流态。减小上部无换热板的空余空间;并通过减小折流板间距,将400mm缩小至300mm,在流速为0.4m/s工况下换热温差减小了1.7℃。另外蒸发器壳程存在流量不均的现象,所以设计一种变换热板间距蒸发器能够提高蒸发器的换热效率。(2)方案二中将换热板片的放置方位改变,与进口至出口方向平行,并增加垂直于换热板片的折流板,同时采用双入口形式。其中采用11块折流板和13块折流板形式的换热器在流速为0.4m/s情况下,换热温差分别降低0.8℃、1.5℃。8块、11块折流板形式蒸发器壳程压降与原有蒸发器都比都较小,13块折流板形式蒸发器与原有蒸发器壳程压降相当。(3)方案三中在原有蒸发器结构上,增加垂直于换热板片的折流板,使得流体湍流程度增加,模拟结果表明该形式折流板压力损失较大,不适合作为大型冷库制冷系统蒸发器,但可作为小型间接制冷冷库蒸发器。同时为解决该形式折流板阻力损失较大的问题,设计一种百叶窗式折流板,在原有蒸发器形式基础上,再增加百叶窗式折流板,既能降低蒸发器壳程压降,又能提高蒸发器的换热效率,在流速为0.4m/s的工况下,换热温差减小1.9℃。比较三种方案,三种方案各有优缺点,其中就生产工艺上,方案一生产工艺简单,方案二、方案三生产工艺较复杂。由于间接制冷系统载冷剂具有蓄冷性,同时该类型蒸发器体积较大,因此采用该类型蒸发器具有一定的蓄冷优势。结合冷库使用情况,在保证冷库开机时间不变的前提下,合理的调整机组的运行时间,夜间低谷电价用冷及蓄冷,白天峰值电价释冷,以满足用冷需要,具有较好的经济性。以该冷库为例,充分利用谷值时段8h,平值时段4小时相比于利用峰值时段8h,平值时段4h的运行方略费用节省40%。本文通过数值模拟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冷库间接制冷系统蒸发器进行了研究,进而提出了三种改进方案,提高了蒸发器的效率,并提出了蓄冷运行方案,为系统整体性能的提高提供了参考。

冯晓平[2](2020)在《相变蓄冷空调系统运行策略及应用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相变蓄冷空调系统利用相变材料在夜间蓄冷、白天释冷,以达到移峰填谷、平衡电价的目的。与冰蓄冷空调系统相比,相变蓄冷空调系统有着更高的蒸发温度,冷水机组的运行效率也更高,并且相变蓄冷空调系统不需要配备专门的夜间蓄冷冷水机组,常规冷水机组即可解决夜间蓄冷、白天供冷的问题。与水蓄冷空调系统相比,相变材料的相变密度比水大,蓄冷槽的占地面积比水蓄冷要小。本文利用Fluent数值模拟软件,建立了单个蓄冷柱的相变传热模型,通过加载Solidification/Melting模型,研究了单个蓄冷柱凝固过程中蓄冷时间与载冷剂温度及蓄能柱形状的关系。针对相变蓄冷空调系统的运行情况,本文利用TRNSYS建立仿真模型,搭建了不同运行策略下的三种供冷系统,对比分析了系统的经济性和节能效益。以下是本文的主要工作。研究了单个蓄冷柱蓄冷过程的一般规律,结果表明:在相同工况下,载冷剂温度越低,与柱内相变材料传热温差越大,越有利于相变换热的进行,蓄冷时间也会缩短。相同体积下,蓄冷柱半径越小,侧表面的传热面积越大,蓄冷时间越短;同样蓄冷柱高度越低,上下两个表面传热面积越大,蓄冷时间越短。综上所述,蓄冷柱的设计应考虑传热温差、柱体尺寸等影响因素,同时还应该结合电价政策,实际工程需要等条件。根据工程实例,在TRNSYS模拟仿真平台搭建了冷水机组单独供冷、蓄冷槽单独供冷、冷水机组-蓄冷槽联合供冷三种系统模型。逐一运行模型并输出相应的运行数据,通过对逐时能耗、总能耗、逐时电费、总费用、典型日逐时能耗和费用等数据对比分析,得出了相变蓄冷空调系统的节能效益并不好,但是移峰填谷作用明显,并且相变蓄冷空调系统比常规空调系统有更好的经济性,在夜间全蓄冷情况下,蓄冷槽单独供冷系统的经济性可节省费用高达45%左右。

吕胜华[3](2020)在《深圳市某办公建筑冷源蓄冷方案与经济性分析》文中提出我国目前电力供需结构性矛盾非常突出,一方面白天用电高峰时段电力系统长时间处于超负荷运行,对电力系统的安全与稳定运行产生很大的影响;另一方面晚上用电低谷时段用电量非常少,造成电网的峰谷差与峰值负荷之比达到30%~40%。为减小负荷峰谷差,优化资源配置,发展蓄冷空调系统具有非要重要的现实意义。蓄冷空调系统的蓄冷介质主要有水、冰、共晶盐和气体水合物四种基本类型。由于水的热容量较大,冰的相变潜热很高,而且都是易于获得和廉价的物质,是采用最多的蓄冷介质,因此水蓄冷和冰蓄冷是工程中应用最广的两种蓄冷系统。本文以深圳市某办公楼项目为研究对象,采用De ST-c能耗模拟软件,对目标建筑进行了全年空调动态负荷计算。并分析了建筑的冷负荷特点和整个供冷季节的负荷分布情况,由于研究对象在晚上20:00到次日7:00没有空调逐时冷负荷,比较适合采用蓄冷空调系统。根据研究对象当地的能源结构和项目的规模情况,选定常规冷水机组系统、冰蓄冷空调系统、水蓄冷空调系统作为冷源方案进行分析和比较。通过详细的计算,选择出各方案空调系统的主要设备材料。蓄冷空调系统与常规空调系统相比需要增加蓄冷装置、蓄冷水泵和板式换热器。根据研究对象的主要设备材料选型情况,计算出各方案空调系统的初投资、运行能耗和运行费用。常规冷水机组空调系统的初投资和运行能耗都是最少,但运行费用却是最高。设备的初投资和运行费用只是经济性的一个方面,他们都没有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设备全周期寿命等因素。采用动态费用年值法对各方案空调系统的经济性进行综合性分析和比较,可以得到经济性最优的空调系统方案。费用年值主要受市场利率和峰谷电价比这两个因素的影响。本文选取市场利率和峰谷电价比作为变化因素,对选定冷源方案的费用年值进行敏感性分析,得出市场利率和峰谷电价比两个因素对费用年值的影响程度。通过本文对各方案空调系统的设备选型和经济性分析,让工程设计人员和业主对不同方案的设计和经济性有一定的理解,使蓄冷空调在电力紧张的地区等到更好的应用和推广。

陈聪[4](2019)在《扬州某商务区区域能源站冷热源方案优化设计及综合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区域供冷供热被认为是一种可规模化利用可再生能源,运行高效安全可靠,用以应对近年来我国城市化建设所呈现的区域化特点的大型系统。在为某一区域建筑群进行供冷供热的项目规划中,准确的负荷预测是系统设计的基础与前提,冷热源方案设计是项目规划的核心与难点,对方案的各项指标进行分析及综合性评价是方案决策前的重要一步。本文以扬州新城西区某商务区为研究对象,对该区域建筑物空调系统的冷热负荷预测、冷热源系统优化设计、方案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运用DeST软件对区域内的8栋建筑进行了详细的建模和全年空调冷热负荷的计算,得到了各类建筑以及整个区域的负荷特性。结果表明,围护结构参数、室内设计指标、作息模式、和空调运行时间的不同致使各类建筑拥有不同的负荷特性。区域全年最大冷负荷为28.58MW(冷指标为172W/m2),最大热负荷10.972MW(热指标为66W/m2)。低负荷率(0~25%)所占运行时段最长,分别为供冷季和供暖季的52%和77%。各建筑中,剧院全年冷、热负荷及冷指标最大,音乐厅热指标最大。对区域周边的资源条件进行分析后发现,河、湖水源及天然气相比其余能源具有安全、稳定、丰富的特点,可作为本项目可靠的资源条件。而在各冷热源组合中,对蓄能技术、热泵技术和冷热电三联供技术进行合理的应用能够为区域带来稳定节能高效清洁的供能方式。以冰蓄冷结合燃气锅炉、水源热泵结合水蓄能和冷热电三联供这三种方案为研究对象,对冰蓄冷与水蓄能系统通过计算最优蓄冷率和对三联供系统采用了“以部分热定电”的策略分别进行了优化设计,得到了各方案的初投资、运行费用及运行能耗。对各方案的各项指标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进行分析比较。通过等价统一年费法的评价结果显示方案二经济性最优。方案三在当量煤、一次能源利用率和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的计算结果中数据最优。通过(?)分析法对各方案的烟效率进行了计算比较,结果显示,方案三的热力学经济性最优。最后利用层次一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各方案进行综合评价,按隶属度大小排序,方案二>方案三>方案一。由最大隶属度原则判定,水源热泵结合水蓄能为本项目最优方案。

梁烁[5](2019)在《商业建筑蓄冷空调系统技术经济分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蓄冷空调技术,具有对国家电网“移峰填谷”的重大作用,且有着良好的经济效益。但由于蓄冷空调系统初投资高,系统相对复杂,后期管理难度大,大型商业建筑是否应当采用蓄冷空调系统,如何针对项目情况,合理的进行经济技术可研分析,如何抓住设计、管理及运行环节的要点及关键,避免出现系统运行问题,就成了我们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将蓄冷空调系统的经济评价与设计流程为研究课题,首先,介绍了蓄冷空调技术的发展历史及在国内外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论述了蓄冷空调技术的基本原理,对常见的各类蓄冷形式,如盘管冰蓄冷技术、封装冰蓄冷技术、水蓄冷技术进行讨论和比较。其次,本文分析了蓄冷空调系统的评价体系类型与方法。主要分为能效指标、经济指标与规模指标三大类。其中经济指标判断方法又分为静态分析法与动态分析法。再次,本文对蓄冷空调系统的设计流程与全过程目标管理进行了论述。从负荷计算、方案设计、设备选型到运行过程的目标管理均进行了探讨。以此对实际项目应用中前期设计作为参考。最后,本文以山东临沂万象汇商业建筑为实例,对其做了全面的经济分析与电力分析。对项目做两种不同的空调系统方案,一为传统空调系统,二为冰蓄冷空调系统。结合临沂地区峰谷电价政策,从系统的初投资费用、以一年为单位的周期运行费用、以15年为单位的系统全生命周期动态费用等方面对此项目的两种方案进行分析,最后得出静态经济指标、动态经济指标、电力指标三方面的对比结果。

汪道先[6](2019)在《蓄冷空调系统评价方法研究及某冷站的运行测试分析》文中指出蓄冷技术作为电力削峰填谷的重要手段之一,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蓄冷技术在国内得到了广泛应用;蓄冷技术在实际应用中越来越成熟,但仍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完善。首先是蓄冷空调系统评价问题;蓄冷空调系统评价方法主要是对蓄冷系统的能效和经济性两方面进行评价,能效性主要借鉴于常规系统的评价方法,经济性主要关注的是蓄冷系统与常规系统的经济性比较;基于测试中发现蓄冷空调系统评价存在经济性良好、能效较低的情况,该如何正确得出评价的问题。另外,在很多大型制冷站使用了蓄冷空调系统,而其在运行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则需要一套科学、全面、公正的测试诊断方法去分析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进行优化改进。本文对蓄冷空调系统评价方法进行了相关研究。通过对现有蓄冷空调系统评价方法相关文献资料的学习,综合考虑了蓄冷空调系统能效和经济性的重要影响因素,将系统运行的逐时能效按照峰平谷电价时段进行划分,将每个时段内的运行能效与运行时段内的峰平谷电价相结合,提出一种综合考虑蓄冷系统能效和经济性的评价方法;并通过某一工程案例,设计选型了常规系统、冰蓄冷系统、水蓄冷系统的主要设备配置,理论计算了在不同负荷率下各系统的逐时冷量和电耗,利用本文提出的评价方法对三种空调系统进行评价;从对比结果中可以看出,水蓄冷系统和冰蓄冷系统综合能效经济性优于常规系统综合能效经济性,水蓄冷系统综合能效经济性优于冰蓄冷系统综合能效经济性。本文还对某冷站中的冰蓄冷系统实际运行效果进行了测试分析。通过对该冷站的冰蓄冷系统进行实地测试分析,对该冰蓄冷系统夏季典型周运行电耗拆分以及冷量拆分,计算出该冷站夏季典型周整体能效比EER=2.03,处于美国暖通工程师学会ASHR AE标准提供能效标尺中亟需改善水平,以及计算出该冷站夏季典型日单位冷量运行费用为0.3184元/kWh,处于较差水平。通过对该冷站整体能效和经济性水平分析后,针对冷站系统中主要设备(冷机、水泵、冷却塔、蓄冰槽、板式换热器)的性能进行分析,发现各设备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出问题发生的原因,给出系统优化改进建议,为系统良好运行提供指导。图71幅,表21个,参考文献51篇

赵瑞昌[7](2019)在《复叠式热泵系统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单级压缩式热泵系统在冬季环境温度低时,系统的压缩比过大、容积效率降低、性能系数下降。双级压缩式热泵系统性能要优于单级压缩式热泵系统,但在环境温度低于-25℃时,双级压缩热泵系统的性能系数趋近于1,制热效果差。复叠式热泵系统的性能要优于双级压缩式热泵系统,在环境温度低于-25℃时,复叠式热泵系统仍保持高效运行,因此在低环境温度下高效运行的复叠式热泵系统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本课题采用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的方法,对复叠式热泵系统在低环境温度下的制热性能进行了研究。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为:通过热力循环对复叠式热泵系统进行热力学分析,得到在不同环境温度以及中间温度下,系统各项性能参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当环境温度升高时,系统蒸发温度升高,制热系数也随之增大;当蒸发温度、冷凝温度一定时,随着中间温度的升高,系统制热系数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因此,当运行工况发生变化时,需改变高低温级制冷剂流量比,调节系统中间温度,使系统在最佳COP下稳定运行,中间温度的改变是通过调节压缩机频率以及系统制冷剂流量实现的。在设备选型时,高低温级压缩机选用变频压缩机,以R410A制冷剂为高低温级工质,并且在实验中是以高温级蒸发温度作为复叠式热泵系统的中间温度进行研究,实验结果如下:(1)在冷凝温度以及高低温级压缩机频率一定的工况下,环境温度的变化范围是-30℃-24℃,当环境温度升高时,低温级压缩比降低的幅度依次是5.3%、3.1%、2.8%,高温级压缩比降低的幅度依次是5.9%、3.8%、2.6%,低温级压缩比降低的幅度要小于高温级压缩比降低的幅度,并且复叠式热泵系统中间温度是逐渐升高的,中间换热温差的变化依次是5.1℃、4.8℃、4.6℃、4.5℃,复叠式热泵系统的中间换热温差随环境温度的升高逐渐减小。(2)在蒸发温度和冷凝温度一定的工况下,固定高温级压缩机频率,低温级压缩机频率变化范围是50Hz80Hz,系统的中间换热温差在4.5℃左右,高温级压缩比变化范围是3.923.71,低温级压缩比变化范围是4.414.67。固定低温级压缩机频率,高温级压缩机频率变化范围是50Hz80Hz,系统的中间换热温度差在5.1℃左右,高温级压缩比变化范围是3.884.01,低温级压缩比变化范围是4.544.45。低温级变频时系统制热系数要大于高温级变频时系统制热系数,因此低温级压缩机频率改变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要优于高温级压缩机频率的改变。(3)在冷凝温度50℃,高温级压缩机频率一定的工况下,当蒸发温度一定时,随着低温级压缩机频率的增加,系统COP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当系统在最佳频率下运行时,蒸发温度从-38℃增加到-32℃,最佳COP的增长幅度为7.7%、3.8%、1.8%,随着蒸发温度的升高,系统制热系数COP增长速度变缓;当蒸发温度升高时,系统在最优COP下运行的低温级压缩机最佳频率减小。综上所述,复叠式热泵系统解决了单级压缩和双级压缩式热泵系统在低环境温度下压缩比大、制热效果差、性能系数低的问题,并且系统在不同工况下,通过调节压缩机频率,改变高低温级制冷剂流量,在低环境温度下可实现高效、稳定的运行。

杨军[8](2017)在《基于PLC的大型基础环境模拟试验室温度控制系统的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大型飞行器的设计和制造能力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为保证装备设计的可靠性以及对各类气候环境的适应性,在投入批量生产之前,必须对其进行环境适应性试验。为节省人力、物力以及财力,有必要建设一个大规模的环境模拟试验室,在试验室中模拟再现飞行器可能遇到的气候状况。本文以某大型基础环境模拟试验室工程项目为背景,基于PLC并且结合WinCC设计了基础环境模拟试验室控制系统,并以大环境室内温度控制部分为对象进行了研究。本文大型基础环境模拟试验系统由大环境室、小环境室以及冷却水、载冷载热、循环风等子系统组成,通过协调控制各个子系统的运行来实现高温、低温、降雨、结冰、降雪等各类气候状况的模拟。首先,根据控制系统总体结构分析了系统总体工艺流程,结合控制系统的技术指标和功能需求,设计了基础环境模拟控制系统的总体方案;其次,以西门子S7-300系列PLC为各个子系统以及集中控制系统的主控制器,完成了温度控制各个子系统的软硬件设计;然后,采用机理法,分别建立了循环风系统中表冷器、阀门处混流部分以及大环境室温度对象的数学模型,在MATLAB/Simulink中对单回路控制、串级控制以及串级模糊PID控制进行了仿真研究,并且采用了模糊PID串级控制对典型顺序试验温度流程进行了仿真验证,在Step7中实现了串级模糊PID控制算法。最后,采用WinCC设计实现了运行监控系统软件,用于控制系统的在线监控。

闫璟敏[9](2015)在《冷库间接冷却制冷系统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制冷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制冷剂的大量使用带来一系列问题,致使其使用受到了限制,这一变化引起人们的关注,因此减少制冷剂的使用量或者寻找制冷剂的环保化替代已经被提上日程,而使用载冷剂的间接冷却制冷系统的研究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间接冷却系统中载冷剂是影响和提高间接冷却制冷系统性能的关键因素,这一类低温制冷装置中常选用腐蚀性较小且凝固温度较低的有机载冷剂,如乙二醇水溶液等。本文通过理论与实验重点,就乙二醇作载冷剂的间接冷却系统的性能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系统采用蒸汽压缩式制冷循环,50%的乙二醇溶液作为中间介质;设计了小型冷库用间接冷却制冷系统,冷却水循环降温系统,并对系统中的制冷系统、空气冷却器等进行了选型计算以及匹配;实验过程通过改变载冷剂流量的方式改变不同的工况,在维持不同的冷库库温的条件下记录数据,并采用空气侧热平衡法测出系统的制冷量;分析实验数据绘制出系统制冷量、性能系数、传热温差等热工参数在不同工况下的变化曲线,对影响系统性能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课题研究的间接冷却制冷系统制冷剂的充注量比直接冷却制冷系统减少536.383g,提高了系统的环保性。在库温-15?C工况下,系统运行最佳。对冷却器而言,载冷剂流量的变化对传热温差影响很小,对蒸发器而言影响却较大。载冷剂流量大于1100L/h后,蒸发温度的提高变缓,蒸发器传热温差的减小幅度变小,泵的能耗增加,即流量1100L/h是本实验装置的最低耗能流量。比较直接冷却系统和间接冷却系统可知,减少漏冷损失,改变传热面积,控制冷却器和蒸发器的传热温差,以及选择最佳的载冷剂流量可以提高间接冷却制冷系统的制冷能力,至少与直接冷却系统持平,则间接冷却制冷系统的优点就可以弥补直接冷却系统无法满足的情况。

管卫华[10](2013)在《椭圆盘管蓄冷系统节能机理的研究》文中提出蓄冷技术由于具有“削峰填谷”节约电能的作用,现已成为国内外制冷装备领域中热门研究课题之一,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并得到越来越广泛的推广。蓄冷技术从电力用户着手,参与电力调峰,平衡电网,充分利用谷期电力,将部分峰期电力需求转移到谷期,削减供电量,减少电力建设投资,保护大气环境。盘管蓄冷系统因具有换热效果好、释冷温度相对稳定、蓄冰槽要求低、单位蓄冷量造价低等优点,是蓄冷系统中较普遍采用的一种蓄冷方式。本文综述了盘管蓄冷系统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其系统由于载冷剂与冰层之间的水层存在热阻大,取冷速率小,导致其传热效率低、能耗高的问题。而椭圆管的热阻小,传热效率高,所以提出将椭圆管应用到盘管蓄冷系统中,提高其传热效率,降低能耗,并研究和优化相应的椭圆盘管蓄冷装置。首先针对传统焓差法和温度法建立的数学模型难于评价椭圆管和椭圆盘管换热特性的问题,提出利用能描述流阻参数的焓阻法,来综合地评价椭圆管及椭圆盘管换热特性的方法。在焓差法基础上,推导了焓阻法,并建立椭圆盘管蓄冷系统蓄冰融冰过程的焓阻数学模型,并研究了椭圆盘管传热系数的变化规律、蓄冰速率变化规律、载冷剂温度变化规律、水温变化规律等,在此基础上,对蓄冰融冰过程进行了实验分析,验证了焓阻法的正确性。其次建立焓阻法的椭圆管数学模型,对圆管和椭圆管的三种管束流场进行模拟,获得它们的速度分布云图和压力云图。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管状的对流焓阻流场进行分析,研究阻力系数变化规律、综合换热性能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相同室外温度和相同换热面积下,采用椭圆管温度分布更加均匀,涡流区更小,流阻低,对流换热效果更好,在一定雷诺数范围内下存在最优传热性能椭圆管。再次建立焓阻法的蓄冷系统蓄冰融冰数学模型,分析了不同的结构参数以及运行工况对蓄冰槽传热性能的影响,在一定容积的空间内,总存在一个管间距使得盘管换热密度达到最佳值,从而获得了蓄冰槽理论的节能最佳点,为蓄冷系统的优化计算分析提供理论指导。最后设计和优化椭圆盘管蓄冷系统蓄冰融冰焓阻性能的实验系统,针对在蓄冷系统实际应用中蓄冷盘管冷量输出难于控制的问题,研制了基于敞开式陈列柜的椭圆盘管蓄冷系统蓄冰和融冰自适应控制系统,通过控制水泵流量和盘管冷量,来实现其能量的高效率利用。经实验,验证了椭圆盘管蓄冷系统蓄冰融冰的焓阻数学模型、传热特性分析和椭圆盘管的优化设计。

二、载冷剂水池内循环应用技术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载冷剂水池内循环应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间接制冷系统蒸发器传热性能研究及结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间接制冷系统在冷库应用中的研究现状
    1.3 载冷剂的研究现状
    1.4 相关蒸发器的研究现状
        1.4.1 板壳式换热器的研究现状
        1.4.2 水箱式换热器的研究现状
    1.5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冷库间接制冷系统的选型设计
    2.1 冷库间接制冷系统的原理概述
    2.2 冷库概况
    2.3 冷库制冷系统主要设备设计选型介绍
        2.3.1 压缩机
        2.3.2 蒸发式冷凝器
        2.3.3 节流阀
        2.3.4 蒸发器
        2.3.5 低温循环泵及冲霜水泵
        2.3.6 末端换热设备
        2.3.7 其他相关设备
    2.4 冷库制冷系统其他相关参数
    2.5 冷库工程计量清单
    2.6 冷库制冷系统实物图
    2.7 冷库制冷机组BIM图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间接制冷系统蒸发器的数值模拟研究
    3.1 数值模拟
        3.1.1 数值模拟原理
        3.1.2 CFD软件
    3.2 数值模拟模型的建立
        3.2.1 物理模型
        3.2.2 数学模型
    3.3 数值求解过程
        3.3.1 网格划分
        3.3.2 定解条件
        3.3.3 参数设置
    3.4 模拟结果与分析
        3.4.1 流动特性分析
        3.4.2 传热性能分析
        3.4.3 系统综合性能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间接制冷系统蒸发器实验研究及结构分析优化
    4.1 蒸发器测点的布置
    4.2 实验数据采集
    4.3 实验内容
        4.3.1 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4.3.2 实验过程
    4.4 实验结果及分析
    4.5 实验结果与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4.6 蒸发器结构优化设计
        4.6.1 蒸发器结构改进方案一
        4.6.2 蒸发器结构改进方案二
        4.6.3 蒸发器结构改进方案三
        4.6.4 蒸发器结构优化方案总结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间接制冷系统蓄冷效益分析
    5.1 公司生产情况
    5.2 廊坊地区分时电价政策
    5.3 机组不同运行方案比较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附录 冷库负荷计算表
致谢

(2)相变蓄冷空调系统运行策略及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课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蓄冷空调系统概述
        1.2.1 水蓄冷
        1.2.2 冰蓄冷
        1.2.3 相变蓄冷
    1.3 课题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1.3.1 蓄冷空调系统研究进展
        1.3.2 相变蓄能技术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相变蓄冷技术及空调系统运行策略研究
    2.1 相变蓄冷材料选择及理论分析
        2.1.1 相变材料的确定
        2.1.2 相变传热理论分析
    2.2 蓄冷系统运行流程
        2.2.1 串联系统
        2.2.2 并联系统
    2.3 蓄冷系统运行策略
        2.3.1 冷机优先策略
        2.3.2 蓄冷槽优先策略
        2.3.3 比例供冷策略
        2.3.4 优化供冷策略
    2.4 控制策略制定
        2.4.1 开启时间控制法
        2.4.2 设定温度控制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相变蓄冷柱蓄冷特性研究
    3.1 FLUENT软件及传热模型介绍
        3.1.1 FLUENT软件介绍
        3.1.2 传热模型的建立
    3.2 蓄冷柱相变过程的数值模拟
        3.2.1 蓄能柱的物理模型
        3.2.2 计算区域的网格划分
        3.2.3 求解器及内部参数和边界条件的设定
    3.3 蓄冷过程的模拟分析
        3.3.1 蓄冷柱蓄冷过程的一般规律
        3.3.2 载冷剂温度对蓄冷时间的影响
        3.3.3 蓄冷柱几何尺寸对蓄冷时间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相变蓄冷空调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
    4.1 TRNSYS软件简介
    4.2 相变蓄冷空调系统
    4.3 系统主要设备仿真模型
        4.3.1 冷水机组
        4.3.2 冷却塔
        4.3.3 水泵
        4.3.4 其他辅助设备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工程实例及仿真模拟研究
    5.1 工程概括
    5.2 系统主要设备及参数
    5.3 相变蓄冷空调系统模拟
        5.3.1 冷水机组单独供冷
        5.3.2 蓄冷槽单独供冷
        5.3.3 冷水机组-蓄冷槽联合供冷
    5.4 模拟仿真结果与分析
        5.4.1 能耗分析
        5.4.2 运行费用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深圳市某办公建筑冷源蓄冷方案与经济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我国能源现状
        1.1.2 我国电力现状
    1.2 蓄冷空调系统的概述
        1.2.1 蓄冷原理和系统分类
        1.2.2 冰蓄冷空调系统分类和特点
        1.2.3 水蓄冷空调系统分类和特点
    1.3 国内外蓄冷空调系统的应用状况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办公楼的负荷计算及结果分析
    2.1 建筑物基本参数的选取
        2.1.1 工程概况
        2.1.2 室内外空气设计参数
        2.1.3 建筑外围护结构材料选取
    2.2 建筑物DEST模型建立
    2.3 建筑动态负荷结果分析
        2.3.1 全年逐时动态空调冷负荷
        2.3.2 设计日逐时冷负荷
        2.3.3 系统负荷率的分布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办公楼空调系统的冷源方案
    3.1 空调冷源能源的选择
        3.1.1 能源的种类
        3.1.2 能源的选择
    3.2 空调系统的冷源方案
    3.3 蓄冷空调系统主要设备的选型计算
        3.3.1 冰蓄冷空调系统主要设备的选型计算
        3.3.2 水蓄冷空调系统主要设备的选型计算
    3.4 各种冷源方案的设备选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办公楼空调系统的能耗及费用分析
    4.1 空调系统的初投资计算
    4.2 空调系统的运行能耗
    4.3 空调系统的运行费用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办公楼空调系统的经济性分析
    5.1 动态费用年值法
        5.1.1 年运营成本
        5.1.2 设备的初投资折算
        5.1.3 动态费用年值
    5.2 敏感性分析
        5.2.1 市场利率的影响
        5.2.2 峰谷电价比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4)扬州某商务区区域能源站冷热源方案优化设计及综合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供能新模式—区域供冷供热
    1.3 区域供冷供热的国内外应用现状
        1.3.1 区域供冷供热的国外应用现状
        1.3.2 区域供冷供热的国内应用现状
    1.4 区域供冷供热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负荷预测的研究现状
        1.4.2 冷热源方案分析评价的研究现状
    1.5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区域建筑全年负荷模拟
    2.1 项目概况
    2.2 能源价格
    2.3 气象参数及气候特点
    2.4 供冷季、供暖季的确定
    2.5 区域各建筑全年负荷模拟
        2.5.1 负荷模拟软件—DeST
        2.5.2 酒店全年负荷模拟
        2.5.3 剧院全年负荷模拟
        2.5.4 会展中心全年负荷模拟
        2.5.5 双博馆全年负荷模拟
        2.5.6 文化艺术中心全年负荷模拟
    2.6 区域全年负荷模拟结果及分析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区域供冷供热冷热源方案介绍及选择
    3.1 周边资源条件分析
        3.1.1 可再生能源
        3.1.2 常规能源
        3.1.3 能源站资源评价结论
    3.2 区域供冷供热冷热源方案的分类
    3.3 冰蓄冷系统结合燃气锅炉方案
        3.3.1 冰蓄冷系统最优方案的确定
        3.3.2 冷热源设备选型及初投资计算
        3.3.3 年运行费用的计算
    3.4 水源热泵+水蓄能+电锅炉(备用)
        3.4.1 水源热泵方案可行性分析
        3.4.2 水蓄能系统最优方案的确定
        3.4.3 冷热源设备选型及初投资计算
        3.4.4 年运行费用的计算
    3.5 燃气冷热电三联产+调峰机组
        3.5.1 冷热电联供系统方案的确定
        3.5.2 冷热源设备选型及初投资计算
        3.5.3 年运行费用的计算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冷热源方案综合评价
    4.1 经济性分析
    4.2 能效及污染排放分析
    4.3 (?)分析法
    4.4 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冰蓄冷动态生命周期总费用与蓄冷率关系
附录2 水蓄能动态生命周期总费用与蓄冷率关系
附表1-1 冰蓄冷系统夏季100%负荷天数时运行费用
附表1-2 冰蓄冷系统夏季75%负荷天数时运行费用
附表1-3 冰蓄冷系统夏季50%负荷天数时运行费用
附表1-4 冰蓄冷系统夏季25%负荷天数时运行费用
附表2-1 燃气锅炉冬季100%负荷天数时运行费用
附表2-2 燃气锅炉冬季75%负荷天数时运行费用
附表2-3 燃气锅炉冬季50%负荷天数时运行费用
附表2-4 燃气锅炉冬季25%负荷天数时运行费用
附表3-1 水源热泵+水蓄热系统夏季100%负荷天数时运行费用
附表3-2 水源热泵+水蓄热系统夏季75%负荷天数时运行费用
附表3-3 水源热泵+水蓄热系统夏季50%负荷天数时运行费用
附表3-4 水源热泵+水蓄热系统夏季25%负荷天数时运行费用
附表4-1 水源热泵+水蓄热系统冬季100%负荷天数时运行费用
附表4-2 水源热泵+水蓄热系统冬季75%负荷天数时运行费用
附表4-3 水源热泵+水蓄热系统冬季50%负荷天数时运行费用
附表4-4 水源热泵+水蓄热系统冬季25%负荷天数时运行费用
附表5-1 冷热电三联供系统夏季100%负荷天数时运行费用
附表5-2 冷热电三联供系统夏季75%负荷天数时运行费用
附表5-3 冷热电三联供系统夏季50%负荷天数时运行费用
附表5-4 冷热电三联供系统夏季25%负荷天数时运行费用
附表6-1 冷热电三联供系统冬季100%负荷天数时运行费用
附表6-2 冷热电三联供系统冬季75%负荷天数时运行费用
附表6-3 冷热电三联供系统冬季50%负荷天数时运行费用
附表6-4 冷热电三联供系统冬季25%负荷天数时运行费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和研究项目

(5)商业建筑蓄冷空调系统技术经济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蓄冷空调系统在我国的应用现状
    1.3 蓄冷空调系统在国外的应用现状
    1.4 课题研究内容
2 蓄冷空调原理与常见蓄冷技术分析
    2.1 蓄冷空调技术基本原理
    2.2 常见蓄冷技术
        2.2.1 盘管冰蓄冷技术
        2.2.2 封装冰蓄冷技术
        2.2.3 水蓄冷技术
3 蓄冷空调系统评价体系
    3.1 能效指标
    3.2 蓄冷规模指标
    3.3 经济性指标
        3.3.1 静态分析法
        3.3.2 动态分析法
    3.4 本章小结
4 蓄冷空调设计与全过程目标管理
    4.1 负荷计算
    4.2 方案设计
    4.3 主要设备选型
        4.3.1 双工况主机
        4.3.2 乙二醇水泵
        4.3.3 蓄冰体
        4.3.4 换热器
    4.4 编制运行方案
        4.4.1 按基础依据分类
        4.4.2 按主机运行模式分类
        4.4.3 编制运行方案
    4.5 蓄冷空调系统全过程目标管理与控制
5 山东临沂万象汇冰蓄冷系统工程应用分析
    5.1 项目概况
    5.2 各类蓄冷系统概览及选用
    5.3 供电收费情况
    5.4 项目的冷负荷及其日变化曲线
    5.5 采用冰蓄冷系统的技术经济分析
        5.5.1 可行性分析
        5.5.2 常规制冷空调系统技术经济分析
        5.5.3 冰蓄冷空调系统技术经济分析
        5.5.4 两种空调系统对比分析
    5.6 蓄冷空调的适用条件
        5.6.1 间歇性负荷需求
        5.6.2 峰谷电价
        5.6.3 其他影响因素
    5.7 耗电数值分析
6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蓄冷空调系统评价方法研究及某冷站的运行测试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2 常用蓄冷空调系统介绍
    2.1 冰蓄冷空调系统
        2.1.1 冰蓄冷空调系统工作原理
        2.1.2 冰蓄冷空调系统分类
        2.1.3 冰蓄冷空调系统流程
    2.2 水蓄冷空调系统
        2.2.1 水蓄冷空调系统工作原理
        2.2.2 水蓄冷空调系统分类
        2.2.3 水蓄冷空调系统流程
    2.3 小结
3 蓄冷空调系统评价方法研究
    3.1 现有蓄冷空调系统评价方法
        3.1.1 系统能效评价方法
        3.1.2 用户经济效益评价方法
        3.1.3 社会经济效益评价方法
        3.1.4 蓄冷空调系统评价指标的思考
    3.2 蓄冷空调系统评价方法优化
        3.2.1 系统综合能效经济系数
        3.2.2 系统综合部分负荷能效经济系数
        3.2.3 设备综合能效经济系数
    3.3 评价方法优化后的应用
        3.3.1 工程概况
        3.3.2 电价政策
        3.3.3 常规空调系统中的应用
        3.3.4 冰蓄冷空调系统中的应用
        3.3.5 水蓄冷空调系统中的应用
        3.3.6 三种空调系统综合能效经济性对比
    3.4 小结
4 某冷站的冰蓄冷系统测试分析
    4.1 测试目的
    4.2 测试方法及仪器
        4.2.1 测试方法
        4.2.2 测试仪器
    4.3 冰蓄冷系统测试分析
        4.3.1 项目概况
        4.3.2 系统能效分析
        4.3.3 系统主要设备性能分析
        4.3.4 系统存在问题分析
        4.3.5 优化建议
    4.4 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清单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专利清单
致谢

(7)复叠式热泵系统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1.2.1 双级压缩式热泵
        1.2.2 复叠式热泵循环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的目的
        1.3.2 研究的意义
    1.4 课题研究方案
第二章 复叠式热泵系统理论分析
    2.1 工质的选择
        2.1.1 工质的筛选
        2.1.2 工质的热物性分析
    2.2 复叠式热泵系统的理论分析
        2.2.1 系统理论计算
    2.3 复叠式热泵系统的模拟分析
        2.3.1 环境温度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2.3.2 中间温度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实验台设计与搭建
    3.1 实验台设计
        3.1.1 复叠式热泵循环综合计算
    3.2 设备选型
        3.2.1 压缩机选型
        3.2.2 变频器选型
        3.2.3 冷凝器选型
        3.2.4 蒸发器选型
        3.2.5 冷凝蒸发器选型
        3.2.6 节流装置选型
    3.3 其它辅助设备选型
    3.4 电气控制系统及数据测量
        3.4.1 电气控制系统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复叠式热泵系统实验研究
    4.1 实验系统结构
    4.2 实验研究目的和内容
        4.2.1 实验研究目的
        4.2.2 实验研究内容
    4.3 实验步骤
    4.4 实验结果分析
        4.4.1 环境温度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4.4.2 压缩机频率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4.4.3 低温级压缩机频率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8)基于PLC的大型基础环境模拟试验室温度控制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环境模拟实验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和趋势
        1.2.2 国内研究现状和趋势
    1.3 课题研究的难点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基础环境模拟试验室温度控制系统总体设计
    2.1 基础环境模拟试验室结构
    2.2 试验系统技术指标
    2.3 基础环境模拟试验室温度控制系统工艺分析
        2.3.1 系统工艺流程
        2.3.2 系统工艺特性
    2.4 基础环境模拟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2.4.1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2.4.2 系统通讯方式
        2.4.3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2.5 本章小结
3 基础环境模拟试验室温度控制系统软硬件设计
    3.1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3.1.1 控制系统的硬件选型
        3.1.2 控制系统组态设计
    3.2 温度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3.2.1 PLC程序整体框架
        3.2.2 系统整体控制流程
        3.2.3 冷却水子系统控制流程
        3.2.4 循环风子系统控制流程
        3.2.5 载冷剂子系统控制流程
    3.3 本章小结
4 温度控制系统控制算法研究
    4.1 控制对象的建模
        4.1.1 控制对象的模型分析
        4.1.2 试验室温度对象模型的建立
    4.2 环境模拟试验室温度控制系统仿真研究
        4.2.1 温度控制系统传统PID单回路控制仿真
        4.2.2 温度控制系统串级PID控制仿真
        4.2.3 温度控制系统模糊PID串级控制仿真
        4.2.4 典型顺序试验温度模糊PID串级控制仿真
        4.2.5 系统仿真结果分析
    4.3 模糊PID串级控制算法在PLC中的设计和实现
        4.3.1 模糊PID控制算法PLC程序设计
        4.3.2 模糊PID控制算法PLC程序实现
        4.3.3 串级控制算法PLC程序实现
    4.4 本章小结
5 监控系统软件设计与系统调试
    5.1 监控系统设计要求
    5.2 监控系统框架结构
    5.3 监控系统软件实现
        5.3.1 用户登录界面
        5.3.2 系统主界面
        5.3.3 高温试验界面
        5.3.4 低温试验界面
        5.3.5 组合试验界面
    5.4 系统调试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冷库间接冷却制冷系统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2 间接冷却系统和载冷剂的应用现状
        1.2.1 间接冷却制冷系统的应用现状
        1.2.2 载冷剂的应用现状
    1.3 课题的研究意义
    1.4 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间接冷却制冷系统的设计和选型计算
    2.1 制冷系统的设计
        2.1.1 制冷剂的选择
        2.1.2 载冷剂的选择
        2.1.3 实验冷库系统的概述
    2.2 冷库制冷负荷的计算
        2.2.1 库房耗冷量的计算
        2.2.2 冷库制冷负荷的计算
    2.3 制冷系统机器设备的选型计算
        2.3.1 冷却设备
        2.3.2 乙二醇冷水机组
    2.4 水冷却设备
    2.5 制冷系统管道的设计
    2.6 载冷剂泵,冷却水泵
第三章 间接冷却制冷系统的实验台及实验测量
    3.1 间接冷却制冷系统的实验装置
    3.2 间接冷却制冷系统的数据采集
    3.3 间接冷却制冷系统的实验方法
第四章 间接冷却制冷系统的理论分析
    4.1 压缩机的理论制冷量
    4.2 压缩机的输入功
    4.3 制冷剂的充注量
    4.4 冷却器的传热计算
    4.5 管道漏冷量的计算
第五章 间接冷却制冷系统的实验分析
    5.1 热电偶的标定与布置
        5.1.1 热电偶的标定
        5.1.2 温度测点的布置
    5.2 漏冷实验
        5.2.1 冷库
        5.2.2 载冷剂箱
        5.2.3 管道
    5.3 实验数据及分析
        5.3.1 制冷系统的性能分析
        5.3.2 间接冷却系统传热温差的分析
        5.3.3 间接冷却系统漏冷量的分析
        5.3.4 间接冷却系统中制冷剂系统与间接冷却系统制冷量的比较
        5.3.5 间接冷却系统中制冷剂系统与间接冷却系统性能系数的比较
        5.3.6 直接冷却系统与间接冷却系统制冷量的对比
        5.3.7 理论计算与实际测量值的对比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椭圆盘管蓄冷系统节能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蓄冷技术
    1.3 蓄冷系统能耗组成分析
        1.3.1 蓄冷系统能耗组成
        1.3.2 蓄冷系统能耗分析
    1.4 与本论文相关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4.1 盘管蓄冷系统蓄冰槽结构研究
        1.4.2 盘管蓄冷系统蓄冰槽传热强化节能的研究
    1.5 课题来源及研究内容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焓阻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2.1 引言
    2.2 温度法模型
    2.3 焓差法模型
    2.4 焓阻模型的建立
        2.4.1 蓄冷过程的焓阻数学模型
        2.4.2 融冰过程的焓阻数学模型
    2.5 焓阻法在蓄冰融冰过程中的验证和分析
        2.5.1 焓阻模型在蓄冰过程中的验证
        2.5.2 焓阻模型在融冰过程中的验证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焓阻的椭圆管传热特性分析
    3.1 引言
    3.2 椭圆管与圆管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的建立
        3.2.1 椭圆管与圆管物理模型
        3.2.2 椭圆管传热特性的焓阻数学模型
    3.3 椭圆管与圆管焓阻传热特性的分析
        3.3.1 单一椭圆管与圆管速度云场图分布规律
        3.3.2 椭圆管与圆管阻力变化规律
        3.3.3 椭圆管与圆管综合性能变化规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焓阻的椭圆盘管蓄冷系统的优化设计
    4.1 引言
    4.2 椭圆盘管蓄冰槽物理及焓阻数学模型
        4.2.1 椭圆盘管蓄冰槽物理模型
        4.2.2 椭圆盘管强迫对流换热焓阻数学模型
    4.3 椭圆盘管管束强迫对流数值求解
    4.4 椭圆盘管蓄冰槽焓阻数值计算与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焓阻法的椭圆盘管蓄冷系统蓄冰融冰研究
    5.1 引言
    5.2 蓄冰、融冰传热初始条件与边界条件
    5.3 网格划分
    5.4 椭圆盘管蓄冷槽蓄冰和融冰仿真分析
        5.4.1 椭圆盘管蓄冷槽蓄冰仿真分析
        5.4.2 椭圆管蓄冷槽融冰仿真分析
        5.4.3 椭圆盘管和圆管蓄冰、蓄冰过程仿真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椭圆盘管蓄冷系统实验分析
    6.1 引言
    6.2 实验系统
        6.2.1 实验系统工作原理
        6.2.2 实验系统设计
    6.3 实验系统的控制系统
    6.4 控制系统测试方案
    6.5 自适应输出蓄冷系统冷量的控制系统
    6.6 蓄冰融冰控制流程
    6.7 椭圆盘管蓄冷系统蓄冰融冰实验验证和分析
        6.7.1 不同管径蓄冰过程实验分析
        6.7.2 不同管径融冰过程实验分析
    6.8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四、载冷剂水池内循环应用技术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间接制冷系统蒸发器传热性能研究及结构优化[D]. 刘哲. 天津商业大学, 2021(12)
  • [2]相变蓄冷空调系统运行策略及应用分析[D]. 冯晓平.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6)
  • [3]深圳市某办公建筑冷源蓄冷方案与经济性分析[D]. 吕胜华.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4]扬州某商务区区域能源站冷热源方案优化设计及综合性分析[D]. 陈聪. 扬州大学, 2019(06)
  • [5]商业建筑蓄冷空调系统技术经济分析研究[D]. 梁烁. 沈阳建筑大学, 2019(05)
  • [6]蓄冷空调系统评价方法研究及某冷站的运行测试分析[D]. 汪道先. 西安工程大学, 2019(02)
  • [7]复叠式热泵系统性能的研究[D]. 赵瑞昌. 天津商业大学, 2019(09)
  • [8]基于PLC的大型基础环境模拟试验室温度控制系统的设计[D]. 杨军. 南京理工大学, 2017(07)
  • [9]冷库间接冷却制冷系统的实验研究[D]. 闫璟敏. 天津商业大学, 2015(02)
  • [10]椭圆盘管蓄冷系统节能机理的研究[D]. 管卫华. 华南理工大学, 2013(06)

标签:;  ;  ;  ;  ;  

冷媒池内循环应用技术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