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银行经营个人人民币业务

香港银行经营个人人民币业务

一、香港银行将经营个人人民币业务(论文文献综述)

张墨竹[1](2021)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资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研究 ——基于SVM支持向量机模型》文中研究说明国际化经营是世界银行业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资银行转型发展的必要环节。对于银行国际化发展来说,无论是海外业务改革、国际并购或重组,都需要通过海外布局作为载体得以实施,而设立海外分支机构、加强区域布局是国际化最直接的表现方式,也是成就一流跨国银行的基本路径。发达国家老牌跨国银行在过去几十年间,通过海外布局大幅推动了自身的国际化进程,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金融危机、欧债危机使得发达国家老牌跨国银行国际化发展进入瓶颈期,前期的业务优势、区位优势不复存在,甚至部分老牌跨国银行选择退出次要区域市场以保存竞争实力。这对于新兴经济体来说,无疑是一个抢占国际市场的机遇窗口。世界银行业的彼消此涨,使中资银行不得不思考,在经历了国际化初期的快速发展后,今天要如何进一步深化海外市场布局、强化业务管理,实现由“走出去”到“沉下去”、由“做大”到“做强”的转变?中资银行正处于谋求战略发展和国际化转型的关键阶段。然而,当前世界经济低迷,疫情影响持续,逆全球化思潮抬头,中资银行的国际化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但中国坚挺的经济金融市场,以及“一带一路”倡议、RECP自由贸易区等国际经济合作平台的逆势表现,仍为中资银行提供了足够的发展空间。特别是我国主张的“一带一路”倡议的高质量发展,更是为中资银行国际化开辟了崭新路径。于是,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对中资银行国际化发展与“一带一路”倡议的相关课题研究也变得愈发关注和重视。梳理众多关于中资银行国际化发展与“一带一路”倡议的相关课题研究,我们发现,宏观研究多于微观研究、务虚探索多于务实研判,有许多问题值得思考:一是银行国际化问题的主流研究重点仍集中在如何提高银行国际化竞争力、银行国际化发展影响因子分析等课题上,而忽视了非常重要的区位选择布局及环境背景研究;二是对于中资银行作为“一带一路”倡议资金融通的中坚力量,关注两者之间勾稽推动关系的研究成果却比较少;三是少有研究者会从“一带一路”沿线整体角度切入,对区位选择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并探索建立系统数据模型,提供可量化的对策建议。基于上述问题,本文认为,对于中资银行来说,充分利用好“一带一路”倡议平台,抢占银行国际化发展机遇,区位选择布局问题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因此,对“一带一路”倡议下中资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的研究是一项充满挑战性的工作,这不仅是对“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整体情况的广泛整理,是对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路径的深入挖掘,更是对两者间关联匹配度的创新研究。本文通过构建“一带一路”倡议与中资银行国际化合作评估体系(以下简称“中资银行国际化合作评估体系”),选取“一带一路”倡议沿线69个国家2015年至2019年政治、经济、金融、贸易、营商数据作为样本,借助SVM支持向量机模型(以下简称“SVM模型”)进行分类评估,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是否适合中资银行发展进行实证分析。同时,结合银行国际化动因涉及的指标与实证结果进行差异化对标对比,对中资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给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在面对选择“一带一路”倡议沿线目标国家进行国际化布局时,中资银行可以借助研究结果,结合自身业务发展需求,做具有针对性的差异化选择,降低区位选择布局成本。同时,研究结论也能为不同性质、或处于不同国际化发展阶段的中资银行,提供可量化的区位选择建议,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整体研究分为六个部分:第1章,介绍论文选题的背景、意义,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主要创新点与不足。第2章,梳理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理论研究脉络,说明相关理论基本概念,形成文献综述,并对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评述。同时,为进一步探究理论运作机理,引入国内外大型银行国际化优秀案例,提炼可供借鉴的国际化区位选择经验。第3章,对中资银行在“一带一路”倡议下进行区位选择的具体影响因素进行识别,并在此基础上全面梳理中资银行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合作现状,判断中资银行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优势和劣势。第4章,介绍中资银行国际化合作评估体系的构建思路和方法,数据库的建立和指标选取等,并进一步阐释SVM模型原理和指标内涵。第5章,运用SVM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并基于SVM模型实验结果,回归银行国际化动因理论,结合差异化指标给出有针对性的判断建议。第6章,“一带一路”倡议下中资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的主要结论和下一步建议。通过理论演绎和实证研究,本文的主要结论为:首先,“一带一路”倡议与中资银行国际化发展脉络吻合,两者发展相互助推;SVM模型实验具有较高的准确率,且结果显示实验样本集中有47个国家适合中资银行开办分支机构或进一步发展国际化业务。其次,从实证结果分析来看,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东盟、中欧、东欧三个区域最适合中资银行开拓发展。第三,结合实证分析结论,中资银行可以综合考虑税收法律、文化维度、环境绩效等附加因素,进一步优化区位选择结果。最后,SVM模型可实现进一步延展,待“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数据进一步完善,发展更为成熟时,可在现有模型基础上直接增加指标参数,实现模型结果的实时测度,及时帮助中资银行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实现国际化区位最优选择。同时,为进一步提高和巩固“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区位优势,中资银行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安排:(1)统筹规划国际化区位选择布局战略;(2)做好自身区位选择布局阶段化安排,实现对“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网格化辐射;(3)强化中资银行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国际化合作意识,加强公司治理,提升服务管理效率;(4)进一步践行可持续发展责任,以服务支持“一带一路”沿线国经济健康发展。

江博[2](2020)在《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绿色债券设计》文中研究表明2016年1月27日,浦发银行在我国境内发行了首单绿色金融债券,自此我国绿色债券市场发展迅猛,我国2016年的绿色债券发行量占当年绿色债券发行量的39%,位居世界第一。虽然我国绿色债券市场发展迅猛,但是由于我国绿色债券市场发展的时间较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同时我国在绿色发展领域存在着很大的资金缺口。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镇地区等下沉市场集聚了大量的闲散资金和个人投资者,但是城镇居民可投资的金融品种却相对较少,而绿色债券作为绿色金融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有必要考虑将社会资金引入到绿色债券的发展之中。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简称邮储银行)的经营态势良好,拥有着覆盖面最广的个人投资者群体,本文在此基础上对邮储银行发行绿色债券进行了相应的探讨。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从定义、特点和种类三个角度对绿色债券进行了界定,并介绍了绿色债券发展过程中的相关理论,接着从多个角度介绍了我国绿色债券市场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我国绿色金融债券市场的发展现状和我国绿色金融债券产品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二部分对邮储银行特有的经营情况进行了介绍,接着对邮储银行发行绿色债券进行了可行性分析,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邮储银行和绿色债券融合的可能性;第三部分是文章的核心部分,首先介绍了邮储银行绿色债券条款设计和改良的基本思路,并针对绿色债券市场发展以及绿色债券产品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绿色债券条款的改良方面展开了详细的阐述,然后对本次的绿色债券产品进行了相应的战略分析和营销方案设计,以保障本次绿色债券的成功发行。最后论文在本次产品进行优化的基础上,对本次绿色债券的发行提出了三条配套性的建议,即邮储银行应当构建和完善绿色项目库、保持主营业务的稳定性以及在绿色金融领域进行持续探索。本文主要采用了文献分析、财务分析、比较分析法以及内外部矩阵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本文的创新点在于:第一,结合邮储银行自身特有的经营优势,通过将绿色债券的部分条款进行优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绿色债券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第二,本款绿色债券不仅有利于邮储银行自身综合竞争力的提高,而且也是将社会资本引入绿色金融体系建设中的有益探索;第三,本文运用内外部矩阵分析和SWOT分析法对邮储银行绿色债券进行了相应的战略分析,并针对其特定的投资主体制定了与之匹配的营销方案,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倪瑜泽[3](2019)在《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声誉风险管理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及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也在大幅度提高。老百姓从当初的单纯将定期视为理财,逐步变成了主动寻找财富保值升值的渠道。然而,在理财产品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下,一些不和谐的事件也在不断被披露。尤其是近些年来理财“飞单”“假理财”“理财变基金”等事件的曝光,使商业银行理财品牌声誉受损,投资者对商业银行的信任度有所降低,再加上2017年国家取消“刚兑”,更是让普通投资者对于今后如何购买理财产品存有疑惑。本文通过理论研究,对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进行分类介绍,并对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出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余额总体趋势平稳、新发型理财产品封闭平均期限增加,多以中低风险为主、理财产品收益情况较往年有所波动、声誉风险事件频发等发展趋势。并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声誉风险成因进行分析,发现导致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声誉风险产生的因素包括信息披露的不透明,产品本身设计缺陷,理财产品销售人员行为不当等内部因素,及法律法规的不健全,理财市场的不成熟的外部因素。基于对中国民生银行“假理财”案件的分析及借鉴其他发达国家与地区商业银行防范理财产品声誉风险的经验,从外部管理、内部管理两方面总结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商业银行防范和化解因理财产品而引发的声誉风险的实用型对策。

董哲[4](2019)在《跨境支付系统法律问题研究》文中认为支付系统是市场经济下货币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持国家经济金融发展的重要金融市场基础设施。支付系统在金融体系中定位为“血液循环系统”,使其不仅成为连接商品交易和社会经济的血脉,而且成为风险传递的主要渠道。因此,其与国家经济发展、金融稳定密切相关。而跨境支付系统由于涉及跨境因素,因而面临更多风险,更加需要注重与其相关的规则制度的完善。另外,跨境支付系统与国际政治格局、国际金融治理等也息息相关。美元的国际货币主导地位与美元跨境支付系统的垄断优势,成为美国对其他主权国家动辄威胁进行单边金融制裁的重要依托。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的上线,不仅有利于中国联合其他国际社会成员共同对抗金融强权、完善国际治理格局,而且有利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与“一带一路”建设,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本文研究对象为提供大额跨境支付服务的跨境支付系统。根据服务对象与支付金额大小等标准,支付系统可以分为大额支付系统与小额支付系统。其中,跨境支付系统往往提供跨境的大额支付业务,因而成为国际经贸交往的关键,同时也成为系统性金融风险可能出现的高危地带之一。其也因此被归入系统重要性支付系统的范畴。对跨境支付系统的研究,目标在于明晰系统的具体规则制度并据此提出完善建议,从而降低系统运行风险,促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本文采用规范分析、比较分析、跨学科分析等研究方法,遵循国际金融法的研究脉络,从《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原则》的分析入手,对跨境支付系统的法律基础、治理结构与风险管理这三个方面的规则制度展开分析,以期为上线不久的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提供进一步的制度完善建议。除绪论和结论外,本文正文分为以下几章。第一章为总论,探讨了跨境支付系统研究的概念、特征等必要前提。第一,明确支付、跨境支付、支付系统、跨境支付系统等基本概念,并对跨境支付法律关系以及其中法律权利义务进行了系统梳理。跨境支付系统是对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所发生的国际间的债权债务进行清算、实现资金跨境转移的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第二节对全球跨境支付系统的起源与发展进行分析,主要包括了美元、欧元、英镑等主要国际货币跨境支付系统的产生以及发展现状。随后文章分析了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的发展历程,包括了CIPS上线前在CNAPS支持下人民币跨境支付模式及其挑战,以及CIPS上线的重要作用等内容。第三节主要意在提出本文研究的问题,即对文章主题——跨境支付系统的法律问题进行了解析。从国际金融法研究角度出发,该主题可以被分解为三个小问题:跨境支付系统的国际标准研究;跨境支付系统的具体规则制度研究;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的支付完善建议。后文将围绕这些问题展开分析。第二章分析了跨境支付系统建设与监管制度构建的理论基础,具体包括支付经济学理论、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理论、功能监管与机构监管理论。其中,支付经济学理论对支付经济学的发展历程,支付经济学视角下大额支付系统的作用与发展趋势,支付经济学视角下的金融安全与效率价值平衡等内容进行分析。而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理论,则主要包括了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定义与识别标准,以及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角度的金融风险应对,并结合美国与欧盟的实际标准,分析了跨境支付系统的系统重要性在实践中的认定标准。最后,文章分析了金融监管中常见的功能监管与机构监管理论,并对二者进行了对比分析。第三章探讨了有关跨境支付系统相关的国际标准的问题。第一节主要分析了国际标准发布的背景。新形势下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的跨境运营监管面临诸多挑战。为应对挑战,相应国际监管机制合作以及国际监管规则合作随之出现。这也成为有关国际标准出台的背景与依托。第二节分析了《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原则》与跨境支付系统相关原则。《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原则》有关支付系统的内容,核心内容继承自《系统重要性支付系统核心原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发展与补充。《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原则》的相关原则可以被总结归纳为法律基础、治理结构与风险管理等几个方面。第三节探讨了跨境支付系统国际标准的法律性质。现有研究或将其视为国际习惯法,或将其视为国际软法。文章对于国际习惯法与国际软法的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并结合前述国际标准的具体内容与特征,认定《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原则》具有国际金融软法性质。第四章分析了具有代表性的美欧跨境支付系统运营与监管法律基础的问题。文章第一节对于美国与欧盟的跨境支付系统法律基础的立法模式进行了总结。其中,美国模式表现为联邦法律与州一级法律相结合,而欧盟模式则是欧盟层级指令与条例与成员国层面的国内法结合。第二节结合美欧不同的立法模式,对于美元跨境支付系统CHIPS与欧元跨境支付系统TARGET2与EURO1的法律基础进行了对比分析,包括了法律适用规则、结算最终性规则、恢复与处置规则等方面基本规则。在探讨前述跨境支付系统的所在地域的具体法律制度之后,文章在第三节对调整跨境大额支付法律关系的联合国《国际贷记划拨示范法》进行了分析梳理,并将其与美国《统一商法典》等规则进行了比较研究,分析了它们在法律性质、法律效力、跨境支付系统是对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所发生的国际间的债权债务进行清算、调整范围等方面异同。第五章分析了有关跨境支付系统治理结构的问题。第一节探讨了美欧跨境支付系统运营者的组织形式,主要包括了组织架构、管理与决策机制等。其中,CHIPS为有限责任公司形式,EURO1为股份有限公司形式,二者均为私营机构所有并运营,并且具有公司类似的多层次决策机制。TARGET2则由欧元体系所有并负责运营,后者属于欧盟层面的公共性质实体机构,具有不同于公司形式的多层级的决策机制。第二节主要探讨了美欧跨境支付系统参与者准入的具体标准,主要包括了初次准入标准、参与者层级管理与参与者风险持续评审等制度。第三节则探讨了它们的公共利益权衡、信息披露以及内部审计等制度。其中,公共利益权衡部分,对于三个支付系统的公共利益体现与考量进行了比较分析。信息披露则主要分析了CHIPS所独有的利益冲突披露以及回避制度。第六章分析了有关跨境支付系统风险管理的问题。支付系统风险可以分为结算风险、运行风险与系统性风险这三类。文章第一节探讨了结算风险管理问题,包括了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的界定与危害性,结算风险管理的原理,以及美欧跨境支付系统的结算风险管理的规则制度。第二节探讨了运行风险管理问题,包括了法律风险、操作风险与商业风险的含义与表现,运行风险管理的原理,以及美欧跨境支付系统运行风险管理的规则制度。第三节系统性风险管理则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系统性风险的界定与成因;系统性风险的传导与管理控制的原理;美国、欧盟与英国对于系统性风险管理控制的监管规则制度。相应的系统性风险管理国际经验,值得我国借鉴。第七章分析了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的制度完善问题。第一节分析了CIPS法律基础的不足与完善。CIPS法律适用、结算最终性、恢复与处置规则以及支付系统监管规则存在具体法律法规缺失或效力层级较低,缺乏具有操作性的规则制度等不足,需要有针对性的立法进行完善。第二节分析了CIPS治理结构的问题与完善。其中,CIPS运营者组织形式存在股权结构较为单一、决策机制不明等问题。CIPS参与者准入标准则存在国籍要求倒退,可能导致法律适用问题与相应法律风险,未来需要结合CIPS全球运营状况,分阶段予以解决。另外,CIPS还存在信息披露不充分等问题,未来可以结合组织形式完善一并解决。第三节分析了CIPS风险管理制度不足与完善。CIPS风险管理不足表现为结算规则疏漏、违约管理机制缺失、数据备份中心建设不足等问题,未来可以在借鉴CHIPS、EURO1经验的基础上予以完善。在系统性风险管理完善方面,未来中国监管部门可以借鉴美国欧盟的规定,确定具有操作性的具体SIFIs识别标准,并明确由具体的部门承担SIFIs识别与监管职责等,降低系统性风险出现的概率。

王姗姗[5](2018)在《A银行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私人银行业务作为金融服务领域的一个重要部分,在西方发达国家早已得到充分发展,随着中国财富市场的快速发展、高净值人群可投资资产增加、客户群需求旺盛和各大机构对私人银行业务带来的利润诱惑,私人银行业务在中国得到了快速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大力发展对于我国的金融产品创新、高端专业人才的培养、中间业务收入和提升自身经营能力应对多变的经济形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发展私人银行业务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进程的必然要求。但是私人银行业务在我国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我国的私人银行业务和国外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存在的巨大的差距,面对外资银行的竞争优势,我国商业银行应剖析内外部因素,制定发展策略,提升市场竞争力。基于此背景对A银行私人银行业务发展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对加速A银行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提供参考。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现状,剖析A银行私人银行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分析A银行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优劣势及机遇和威胁,依此提出A银行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策略建议,以期提升A银行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为:首先,研究分析了国外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现状和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现状,介绍A银行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概况,并具体分析了A行私人银行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该部分研究和分析为本文影响因素分析、策略建议打下基础。其次是A银行发展私人银行业务影响因素分析。运用SWOT分析法剖析了A行私人银行业务发展中的竞争优势、竞争劣势、竞争机遇和竞争威胁。最后是A银行发展私人业务的策略建议,提出了完善组织结构和经营考核、客户管理和营销管理、产品创新、服务升级、队伍建设和风险管理等方面的相关策略。

罗爽[6](2017)在《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发展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离岸金融市场发展问题是近年来政府、学者关注的主要问题。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人民币的国际使用和境外流通规模的扩大,对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发展提出了新的更多的要求。目前人民币已经是全球第2大贸易融资货币、第8大交易货币,在国际支付中排名第6,市场占有份额为1.68%;截至2016年10月,使用人民币进行贸易结算的国家已达101个,到2014年底离岸市场人民币存款余额已经达到近2万亿元。2016年10月1日,人民币正式被列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SDR货币篮子,权重为10.92%,位居美元、欧元之后,超过日元和英镑,列第三。无论是官方还是机构投资者,对人民币资产的需要逐渐增多。伴随一带一路国策的实施,人民币国际化步伐更会加快,这就要求境外人民币资产必须有更多的投资途径或渠道,对人民币投资产品也有更多的需求。但是,目前我国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的建设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其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境外离岸金融市场发展比较零散、市场模式设计缺乏一个科学的设计,市场结构不完整、人民币回流机制仍不完善,离岸市场上的产品品种也较为有限,等等。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快和一带一路国策背景下,如何促进和推动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发展,是学术界、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迫切需要思考和研究的问题。论文围绕着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影响因素进行研究:首先在文献综述基础上,阐述了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历程、现状,分析了当前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发展存在的问题;其次,结合国际上其他离岸金融市场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从定性角度,总结、归纳了影响离岸金融市场发展的因素;在此基础上,运用实证方法,实证研究了影响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的影响因素,得出人民币国际化水平和政府治理水平对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有显着的正向影响的结论;最后,结合上面的定性和实证研究,就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未来发展路径提出了构想和政策建议。

魏亦山[7](2016)在《“一带一路”的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支持研究 ——以宁夏为例》文中提出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受到了国内外的高度关注,几十个国家积极参与,然而这个战略要想实现却是一项复杂、系统而又艰巨的工程。从国家层面来讲意义重大,对企业来说又是无限潜在的商机,但由于正式提出的时间只有二到三年(2013年提出),而“一带一路”所涉及区域又很广泛,情况纷繁,到底如何实施,许多问题还没有进行很好的系统研究。当然经济实践特别是牵涉到许多国家经济活动,不可能把所有的问题都研究透彻才开始,许多事情恰恰是边做边研究边完善的。而研究工作不仅需要相关理论支持和指导,而且还需要有周全而深入的剖析,即对相关国家、区域和领域及我国自身的各种条件、基础和实力开展各种专项研究。然而“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基础性资料及实时动态研究很少,甚至一些相关小国则几乎没有任何可资借鉴的研究成果。因此,本研究既有重大的研究意义,又有很大的研究难度。当今世界正发生着复杂深刻的变化,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发展分化,国际投资贸易格局和多边投资贸易规则正酝酿着调整,许多国家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问题。中国经济经过一段高速发展时期,现已步入“新常态”,持续了多年的“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劳动力成本迅速上升,导致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在失去竞争优势;同时,由于过去十多年过于乐观的产能扩张,中国很多产业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这部分产能技术大多数是不落后的,只是供大于求,需要向外转移扩展市场。再者中国巨大的市场也孕育了一批大企业,正在成为具有跨国投资和全球运营能力的跨国公司。这些因素叠加促使中国正在进入大规模“走出去”的时期。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不但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还能够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符合相关国家的利益,也能够让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更多国家和地区。而“一带一路”战略中基础设施建设又是重中之重,在整个战略中如果把基础设施建设搞好了,也就打下了坚固的基础。然而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巨大的资金需求是重头戏,所以,本研究就将“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的金融支持作为研究对象,立足于国情,分析“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的金融需求和金融供给,研究如何在充分利用原有以财政资金和信贷为主的融资手段的基础上,拓展新的融资渠道,开发新的融资工具,提升直接融资基础设施融资规模中的比重,以寻找到能够提供给“一带一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所需要的持续、稳定的资金来源,保证基础设施大规模建设资金的供给。由于“一带一路”基础设施与很多国家相关,要想顺利地建设好,必须要有这些国家相关人员的合作,而人们的合作行为涉及到人的思想意识、行为模式这些文化因素,所以,需要还要考虑金融支持的文化影响问题。而这从文化影响(以宁夏为例)的视角分析“一带一路”实施的系统研究目前还没有。本文的研究路径是:对现有的资料和文献进行较全面的检索和查阅,将现存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分析。以基础设施建设的一般理论和区域经济学理论、金融发展理论与国际货币理论为指导,从“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金融需求和供给现状出发,深入分析“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资金障碍,在借鉴世行等国际性金融开发机构以及美国等发达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支持的政策建议。本文运用了比较分析、理论联系实际以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本论文研究框架主要分为五部分:一是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理论分析和区域经济学理论、金融支持理论与国际货币理论的分析框架;二是目前“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的金融需求和供给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的成因;三是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欧洲复兴银行等国际性金融开发机构对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情况以及效果,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对于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支持的概况以及经验总结:四是分析宁夏与穆斯林国家的文化相似在“一带一路”特殊地位和典型作用。五是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政策建议。本研究认为,实现“一带一路”战略重要的是要把基础设施建设好,而要把基础设施建设搞好需要有金融的支持,因此,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系统性的做好这些工作:第一,要构建“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支持的体系;第二,要根据资金情况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方式;第三要发挥好基础设施建设的“乘数效应”,带动“一带一路”的整个经济发展;第四要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利用效率。第五,以文化作为实现“一带一路”战略的先导条件。本文研究的创新点:1.提出“一带一路”基础设施金融支持成功的重要基础是与相关国家文化的沟通、融洽与融合的观点。因为一带一路”战略由政府最高层主导、多部门联合参与,这样高规格的政策等级,在中国通常意味着相关省市地方政府及相关企业在执行中是一路绿灯。这样的支撑虽然比较容易实现企业的发展与扩张目的,但也会因这是进入中国许多企业并不太熟悉的国际舞台,风险也特别大,因为一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由于政治、经济,特别是文化思想意识方面等原因,可能会不仅使中国的企业难以获得高额利润,还很可能遭受巨大损失。所以,只有在思想文化融洽与融合的基础上,才能够使不同国家的金融家和企业家在思想和行为上达成共识,有利于中国主导的金融的合作与发展,达到减少阻力获得共赢。2.本研究做了目前学术理论界还没有做的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对“一带一路”基础设施的研究以金融支持作为一种系统体系,从金融需求与金融供给两方面来综合进行分析。这是由于本文在分析现有的研究文献时发现,国内大多数学者的研究重点是放在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上,而忽略了金融需求与供给存在矛盾的情况。因此,本文从“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金融需求与供给角度出发,分析了深层的原因,并根据这些原因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二是从国际上看,现有的研究集中在把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寄希望于本国或政府间区域性的金融机构上,例如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以及欧洲复兴银行。而本文认识基础设施的研究落脚重点应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合作上,提出构建“一带一路”国际基础设施融资市场,加强跨进征信合作等。三是建议大力促进文化领域合作的基础上推动金融支持,这也是现有的文献中鲜有提及的。因为文化活动可以领引金融活动,西方的竞争文化与中国的中庸竞争观有很大差别,金融波动有幅度,是物极必反的规律体现,不能把赢利看作是唯一目的。同时文化活动所形成的文化产品还可转化金融产品,做到金融与文化的有机结合。3.使用了目前学术界还有用过的新数据。在定性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定量分析的方法,用科学、准确的新数据论证“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的战略紧迫性和巨大的金融需求以及不相匹配的金融供给,并针对此种现状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4.案例剖析。目前从国内与“一带一路”战略相关的省区来看,宁夏有独特的优势。在沿丝路国家中,信奉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占主流地位,这些国家是“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不可绕开的极为重要区域,而这正是宁夏回族文化所有的独特优势,而且,假如通过文化融洽为先导顺利开展、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将有可能成为一个典型案例,为其他省区落实“一带一路”战略提供非常有益的经验。

谢国梁[8](2013)在《中国经济崛起背景下香港国际金融中心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二次大战后世界进入和平建设,主要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重新上路。上世纪七十年代后各国对金融中心的发展热情高涨,对金融中心的研究如雨后春笋,都想弄明白为什么有的地方可以发展成为全球性金融中心,有的地方只能成为区域金融中心,有的地方则不能成为金融中心;为什么有的金融中心可以长青,有的金融中心则会被取代。中国已经发展成为经济大国,也必将要发展成为金融强国,金融中心建设是未来发展中一个重中之重的课题,需要有更多投入,从理论及实践层面对我国金融中心的建设及发展涉及的问题做深入探讨,并提出答案。我国经济崛起及金融中心发展过程中一个引人关注的问题是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功能及角色将何去何从。由于历史原因,香港在殖民地年代因时际遇,发展成为远东一个自由、开放的国际金融中心。1978年中国内地改革开放之后,香港凭借其人文及地理位置等因素,在贸易、投资、融资以及金融资讯等方面为内地经济发展提供离岸金融服务,充当我国对外经贸往来的主要窗口,在中国与国际市场往来中扮演重要的中介角色,与中国内地建立了十分特殊的经济及金融关系。香港在充当这一角色过程中也得到发展及提升的机会,自身的金融中心地位及功能获得很大强化。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化,经济、金融实力的不断提升,尤其是金融业的市场化及自由化,上海、北京、深圳等金融中心获得强劲发展动力,逐步形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功能。内地,尤其是上海金融中心的崛起对香港服务中国经济的传统功能具有替代效应,长远看,香港国际金融中心服务中国经济的功能存在弱化,甚至于被取代的可能。香港已在1997年回归祖国,保持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不变是国家在安排香港回归时所做的战略决策,并被视为一项国际承诺而体现在《中英联合声明》及《基本法》。在中国经济崛起及做大做强体制内金融中心的同时,香港金融中心如何可以继续发挥其服务中国经济的功能而不被边沿化,是未来国家推动经济改革及市场开放,特别是人民币成为自由兑换货币及资本账户走向开放过程中需要研究的战略性课题。本论文指出了1997年回归后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在维持繁荣的背后呈现出的一些不良发展态势,包括中介功能淡化,市场发展趋向单一化、虚拟化,国际化褪色等,剖析了香港国际金融中心服务中国经济的功能在中国经济崛起过程中面对弱化风险的深层次原因。论文在探讨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发展问题时带出了对沪港金融中心关系这一国家层面的重大课题的探讨,并就如何在加快国家金融中心建设的同时,平衡好沪港金融中心之间的关系提出策略建议。本论文将理论、政策及实践紧密结合,寓创新于实践之中,务求以新的视角,就回归后香港与内地经济金融关系的发展问题提供一个较全面的论述,使其对决策有参考价值,对香港经济繁荣稳定、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向前推进以及沪港金融中心关系协调发展具有一定启示。

杨承亮[9](2014)在《人民币离岸市场与在岸市场联动关系研究》文中指出国际经验显示,离岸金融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是金融全球化的重要标志,不仅给传统在岸金融市场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也是美元、日元成为国际储备货币的重要推手。近年来,人民币国际化步伐提速,香港、新加坡伦敦等人民币离岸市场快速发展,人民币离岸市场和在岸市场的联动日益增强。在未来的国际货币体系中,人民币将成为重要的交易和储备货币,而建立健全人民币离岸市场将是人民币实现国际化的必由之路和重要抓手。本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从理论视角和历史视角着手,将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结合,把现实分析和政策选择作为研究重点,对人民币离岸市场与在岸市场联动关系、内在机制及政策含义等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系统讨论。首先,本文对离岸和在岸市场的有关文献做了全面回顾,运用利率平价理论、国际收支理论、金融创新理论、货币危机理论梳理了离岸、在岸市场的联动渠道。其次,研究了香港等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的业务、特点和趋势,分析当前人民币离岸货币市场、外汇市场、债券市场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第三,综合运用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VAR模型和脉冲响应分析人民币在岸市场与香港离岸市场的利率价格、汇率价格之间的联动关系,深入探讨人民币离岸市场与在岸市场的资本流动管道、套利模式、互动机制。第四,通过历史回顾和计量分析研究美元、日元、泰铢主要离岸市场与在岸市场联动关系,总结提炼离岸市场发展对一国货币国际化的影响及其对中国的启示。最后,提出加快发展人民币离岸市场以更好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政策建议,包括加快在岸金融市场改革、推动离岸市场建设、加强金融监管协调等方面政策建议。

马荣华[10](2014)在《境外人民币利率和汇率的形成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境外人民币流通规模不断扩大,必然会产生境外人民币的利率和汇率。目前在香港有人民币存款的利率,在中国周边的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人民币与外币兑换的汇率。境外人民币的利率和汇率的变动一定会对境内人民币的利率和汇率产生影响,因此,研究境外人民币利率和汇率的形成机制及变动就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香港人民币利率决定于香港市场对人民币的需求和供给,香港人民币需求比较稳定,香港人民币存款利率变动主要由香港人民币资金供给造成。香港人民币利率变动上限是中国人民银行深圳中心支行支付给香港银行的同业利率减去香港银行经营人民币存款业务的可变成本,下限是内地银行人民币存款利率减去套利成本。境外人民币汇率决定于境外对人民币的需求和供给,境外居民用外币购买人民币的汇率变动上限为内地外汇市场的银行用人民币兑换外币的汇率减去套汇成本,下限是内地外汇市场的银行用人民币兑换外币的汇率加上香港银行经营人民币兑换业务的可变成本。

二、香港银行将经营个人人民币业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香港银行将经营个人人民币业务(论文提纲范文)

(1)“一带一路”倡议下中资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研究 ——基于SVM支持向量机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的背景
        1.1.3 研究的现实意义与理论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主要创新与不足之处
        1.3.1 主要创新
        1.3.2 不足之处
第2章 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文献综述及经验借鉴
    2.1 相关概念与文献综述
        2.1.1 银行国际化概念及内涵
        2.1.2 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问题国内外文献综述
        2.1.3 “一带一路”下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文献综述
    2.2 外资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实践经验借鉴
        2.2.1 西班牙桑坦德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实践借鉴
        2.2.2 美国花旗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实践借鉴
    2.3 中资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实践经验借鉴
        2.3.1 中国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实践借鉴
        2.3.2 中国工商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实践借鉴
第3章 “一带一路”下中资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影响因素及合作现状
    3.1 “一带一路”下中资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影响因素识别
        3.1.1 宏观政治因素
        3.1.2 贸易发展因素
        3.1.3 投资发展因素
        3.1.4 绿色金融因素
    3.2 “一带一路”下中资银行国际化发展环境与现状
        3.2.1 “一带一路”下的金融环境情况
        3.2.2 中资银行支持“一带一路”建设情况
    3.3 “一带一路”下中资银行国际化发展的优势与劣势
        3.3.1 国际化发展的优势
        3.3.2 国际化发展的劣势
第4章 “一带一路”下中资银行国际化合作评估体系构建
    4.1 合作评估体系构建方法
        4.1.1 合作评估体系构建的总体思路
        4.1.2 数据指标总库选取的基本原则
        4.1.3 最高关联度指标主成分分析
    4.2 合作评估体系的指标内涵
        4.2.1 政府管理指标
        4.2.2 经济投资指标
        4.2.3 金融发展指标
        4.2.4 贸易水平指标
        4.2.5 营商开放指标
    4.3 合作评估体系SVM模型选择
        4.3.1 线性SVM模型
        4.3.2 非线性可分SVM模型
        4.3.3 支持向量机SVM模型优势
第5章 评估体系SVM模型实证结果及差异化结论分析
    5.1 合作评估体系呈现的SVM模型实验结果
        5.1.1 综合角度SVM模型实验结果
        5.1.2 引入时序角度的实验结果
        5.1.3 引入地理角度的实验结果
    5.2 基于比较优势理论的结论分析
        5.2.1 沿线各国比较优势情况汇总
        5.2.2 比较优势理论的差异化结论分析
    5.3 基于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结论分析
        5.3.1 沿线各国文化维度情况汇总
        5.3.2 文化维度的差异化结论分析
    5.4 基于可持续发展角度的结论分析
        5.4.1 社会责任视角的差异化结论分析
        5.4.2 绿色金融视角的差异化结论分析
第6章 结论及相关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相关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研究成果
致谢

(2)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绿色债券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四、创新点和不足
第一章 绿色债券介绍和我国绿色债券市场现状分析
    第一节 绿色债券的界定和相关理论
        一、绿色债券的界定
        二、绿色债券发展的相关理论
    第二节 我国绿色债券市场现状和主要问题
        一、我国绿色债券市场发展现状
        二、我国绿色债券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三节 我国绿色金融债券发行现状和产品的主要问题
        一、我国绿色金融债券发行现状
        二、我国绿色金融债券产品介绍
        三、我国绿色金融债券产品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二章 邮储银行发行绿色债券的分析
    第一节 邮储银行经营情况
        一、邮储银行简介
        二、资产规模和资产质量优异
        三、经营资源丰富
        四、深耕小微金融领域
    第二节 邮储银行发行绿色债券的相关性分析
        一、绿色债券发行的相关要求
        二、邮储银行发行绿色债券的可行性分析
        三、邮储银行在绿色金融领域的探索
第三章 邮储银行绿色债券条款设计和战略营销
    第一节 邮储银行绿色债券条款改良和设计
        一、设计思路
        二、条款设计
    第二节 邮储银行绿色债券的战略营销
        一、信息输入
        二、战略匹配
        三、营销设计
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二、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3)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声誉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现有研究综述
        1.2.2 对现有研究的评价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框架
    1.4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现状
    2.1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简介
        2.1.1 银行理财产品的定义
        2.1.2 银行理财产品的分类
    2.2 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发展现状
        2.2.1 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展历程
        2.2.2 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市场现状
第三章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声誉风险成因分析
    3.1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产生声誉风险的外部因素
    3.2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产生声誉风险内部因素
第四章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防范声誉风险的案例分析
    4.1 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防范声誉风险的案例
    4.2 案例中银行防范声誉风险的应对管理方法
    4.3 案例中银行防范声誉风险的经验和不足
        4.3.1 银行声誉风险管理经验启示
        4.3.2 银行声誉风险管理不足
第五章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声誉风险管理对策及建议
    5.1 发达国家及地区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声誉风险防范经验
        5.1.1 日本声誉风控经验
        5.1.2 美国声誉风控经验
        5.1.3 香港地区声誉风控经验
    5.2 我国商业银行防范理财产品声誉风险的建议
        5.2.1 外部管理
        5.2.2 内部管理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4)跨境支付系统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本文创新点
缩略语表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动机与目的
    三、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四、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结构安排
第一章 跨境支付系统概述
    第一节 跨境支付与跨境支付系统的概念与特征
        一、支付与跨境支付
        二、支付系统及其上位概念
        三、跨境支付系统的概念与特征
    第二节 跨境支付系统的产生与发展
        一、跨境支付系统的产生
        二、境外跨境支付系统发展现状
        三、发展中的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
    第三节 跨境支付系统法律问题的提出
        一、跨境支付系统相关国际标准的要求与性质
        二、跨境支付系统规则与制度安排的国际经验
        三、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的制度完善建议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跨境支付系统建设运营监管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支付经济学理论
        一、支付经济学理论的提出与发展
        二、支付经济学视角下大额支付系统的重要作用与发展趋势
        三、由支付经济学目标看金融安全与效率价值平衡
    第二节 系统重要性与SIFIs理论
        一、SIFIs的定义与识别
        二、SIFIs的监管与系统性风险的应对
        三、作为SIFIs的跨境支付系统的识别标准
    第三节 功能监管与机构监管理论
        一、功能监管理论分析
        二、机构监管理论分析
        三、功能监管与机构监管比较研究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跨境支付系统建设运营监管的国际标准
    第一节 跨境支付系统国际标准的出台背景
        一、FMIs建设、运营与监管面临的挑战
        二、构建国际组织应对挑战
        三、制定国际规则应对挑战
    第二节 《FMIs原则》有关规则研究
        一、法律基础相关原则分析
        二、治理结构相关原则分析
        三、风险管理相关原则分析
        四、其他相关规则分析
    第三节 《FMIs原则》的法律性质探析
        一、《FMIs原则》的性质争议
        二、国际习惯与国际软法比较分析
        三、《FMIs原则》的国际金融软法性质及特征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跨境支付系统的法律基础
    第一节 跨境支付系统的立法模式
        一、跨境支付系统立法的美国模式
        二、跨境支付系统立法的欧盟模式
    第二节 跨境支付系统基本规则比较研究
        一、法律适用规则分析
        二、结算最终性规则分析
        三、支付系统监管规则分析
        四、恢复与处置规则分析
    第三节 联合国《国际贷记划拨示范法》研究
        一、《国际贷记划拨示范法》的范围与效力
        二、《国际贷记划拨示范法》的主要内容
        三、《国际贷记划拨示范法》与相关规则比较研究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跨境支付系统的治理结构
    第一节 系统运营者组织形式
        一、有限责任公司形式及其影响
        二、股份有限公司形式及其影响
        三、公共实体形式及其影响
    第二节 系统参与者准入机制
        一、系统参与者初次准入标准
        二、系统参与者层级管理制度
        三、系统参与者风险持续评审机制
    第三节 系统公平公开制度
        一、公共利益的价值平衡
        二、信息披露与利益冲突处理
        三、运营者内部审计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跨境支付系统的风险管理
    第一节 跨境支付系统的结算风险管理
        一、结算风险的界定
        二、结算风险管理的原理分析
        三、结算风险管理的规则制度研究
    第二节 跨境支付系统的运行风险管理
        一、运营风险的界定
        二、运行风险管理的原理分析
        三、运行风险管理的规则制度研究
    第三节 跨境支付系统的系统性风险管理
        一、系统性风险的界定
        二、系统性风险管理的原理分析
        三、系统性风险管理的规则制度研究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的制度不足与完善
    第一节 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法律基础的不足与完善
        一、法律适用规则
        二、结算最终性规则
        三、支付系统监管规则
        四、恢复与处置规则
    第二节 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治理结构的不足与完善
        一、系统运营者组织形式
        二、系统参与者准入机制
        三、系统公平公开制度
    第三节 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风险管理制度的不足与完善
        一、结算风险管理制度
        二、运行风险管理制度
        三、系统性风险管理制度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后记

(5)A银行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3 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私人银行业务
        2.1.1 私人银行业务的界定
        2.1.2 私人银行业务的特征
        2.1.3 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模式
    2.2 相关理论
        2.2.1 “以客户为中心”理论
        2.2.2 金融创新理论
        2.2.3 银行再造理论
        2.2.4 SWOT分析法
第三章 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现状分析
    3.1 境外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状况分析
    3.2 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状况分析
    3.3 A银行私人银行发展状况分析
        3.3.1 A银行私人银行业务概况
        3.3.2 A银行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影响
        3.3.3 A银行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特点
        3.3.4 A银行私人银行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A银行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SWOT分析
    4.1 竞争优势分析
        4.1.1 庞大的集团平台优势
        4.1.2 服务渠道的优势
        4.1.3 团队的专业能力优势
        4.1.4 全球化布局的优势
    4.2 竞争劣势分析
        4.2.1 产品创新能力不足,产品结构相对单一
        4.2.2 缺乏专业化人才
        4.2.3 考核机制不健全
    4.3 竞争机会分析
        4.3.1 境内财富市场保持高速增长
        4.3.2 高净值人群金融需求升级
        4.3.3 人民币国际化创造跨境发展新机遇
    4.4 竞争威胁分析
        4.4.1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4.4.2 全球经济环境的挑战
        4.4.3 分业经营的局限性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A银行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策略
    5.1 组织结构与经营考核
        5.1.1 完善组织结构
        5.1.2 健全经营考核机制
    5.2 客户管理与营销管理
        5.2.1 完善客户关系信息系统
        5.2.2 以客户为中心,拓展服务内容
    5.3 强化产品创新,提升资产管理能力
    5.4 深化区间联动,实现产品服务升级
    5.5 加快专业队伍建设,提升服务能力
        5.5.1 提升财富顾问队伍素质,提升市场拓展专业能力
        5.5.2 建立并推广财富顾问专业团队
        5.5.3 完善财富顾问岗位发展机制
    5.6 强化风险管理与控制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发展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框架
    第三节 相关概念的阐述
        一、离岸金融市场的涵义
        二、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的涵义
    第四节 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对离岸金融市场的一般性研究方面
        一、关于离岸金融市场产生的原因
        二、离岸金融市场的分类
        三、影响离岸金融市场发展的因素
        四、离岸金融市场的影响
    第二节 在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发展方面
        一、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形成原因研究
        二、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对在岸市场的影响研究
        三、影响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发展的因素研究
第三章 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历程、现状及特点
    第一节 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产生阶段及其特点
        一、离岸人民币存款规模总体呈现递增态势
        二、出现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的试点
        三、离岸人民币债券发行规模有限
    第二节 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发展阶段及其特点
        一、呈现以香港为中心,四面辐射,区域集聚的布局
        二、人民币存款业务规模迅速扩大
        三、人民币跨境贸易业务发展助推了人民币离岸金融业务创新
        四、离岸人民币债券发行主体和发行种类更加丰富
        五、离岸人民币外汇市场业务快速发展
        六、出现了各具发展特点的不同区域的离岸金融市场
    第三节 当前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发展存在的瓶颈和制约因素
        一、离岸人民币产品品种有限,离岸资本利用率低
        二、非居民对离岸人民币的需求不稳定,伴随着人民币汇率的波动而波动
        三、资本项目尚未完全开放,人民币回流机制仍不完善
        四、国内金融市场尚不成熟,相关从业人员资质有待提高
        五、离岸人民币市场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尚未完善,监管困难
        六、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零散,缺乏完整的市场结构
第四章 影响离岸金融市场发展因素的定性研究——基于成熟市场的借鉴与反思
    第一节 伦敦离岸金融市场发展的经验和启示
        一、金融要素集聚,是伦敦离岸金融市场自然形成并快速发展的最基本条件
        二、相对成熟的金融体制,是离岸金融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三、政府政策配套支持为离岸金融市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撑
    第二节 新加坡离岸金融市场发展的经验和启示
        一、政府政策的鼎力支持,是新加坡离岸金融市场得以产生并顺利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二、根据市场需求动态改变发展策略,是新加坡离岸业务持续发展的关键
        三、结合国内金融市场环境,确定新加坡离岸业务开展模式
        四、有效的监管是保证新加坡离岸市场稳定的有利条件
    第三节 纽约离岸金融市场发展的经验和启示
        一、政府及时释放优惠政策,是纽约离岸金融市场业务开展的助推器
        二、积极开展离岸市场模式创新,是纽约离岸金融市场在竞争中得以生存的保障
        三、美元的国际化优势,是纽约离岸金融市场建立发展的有利条件
    第四节 东京离岸金融市场发展的经验和启示
        一、政府松紧结合的政策是东京离岸金融市场顺利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二、离岸金融市场开展模式也是依据国内金融市场发展程度来确定
        三、日元国际化与离岸金融市场发展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第五节 以上离岸金融市场发展经验的归纳及总结
        一、建立离岸市场需要结合国内金融市场发展现状和条件,选择合适的市场模式
        二、政府及时推出积极有效的辅助政策,助推离岸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
        三、离岸业务发展需要适应不断变动的市场需求
        四、货币国际化对一国离岸金融市场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五章 影响离岸金融市场发展因素的实证检验以香港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为例
    第一节 变量的选取和定义
        一、被解释变量的选取和定义
        二、解释变量的选取和定义
    第二节 影响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发展因素的实证检验
        一、数据选取和模型测定
        二、回归结果及分析
        三、实证结论
第六章 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发展的总体规划及对策建议
    第一节 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发展的目标
        一、近期目标
        二、中期目标
        三、远期目标
    第二节 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发展的路径设计
        一、先完善境外离岸人民币市场,再建立境内的离岸人民币市场
        二、先完善离岸人民币货币市场,再深化发展离岸人民币资本市场
        三、先推进离岸人民币业务,再开展境内离岸市场外币业务
    第三节 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发展的模式选择
    第四节 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建立和完善的对策建议
        一、鼓励支持离岸人民币产品创新,扩大资金池规模
        二、加强政府间金融合作,提高离岸人民币的持有需求
        三、加快资本项目开放,完善人民币回流体系
        四、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为人民币离岸金融业务和产品提供稳定基础
        五、完善国内金融市场,深度培养复合型金融人才
        六、完善离岸人民币市场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加强监管
参考文献
致谢

(7)“一带一路”的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支持研究 ——以宁夏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1.2.1 国外目前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当前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与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2 “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支持的相关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一带一路”战略
        2.1.2 基础设施与建设
        2.1.3 金融支持的含义与原理
    2.2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2.2.1 “增长极”理论
        2.2.2 点轴发展理论
        2.2.3 梯度推进发展理论
    2.3 基础设施的一般理论
        2.3.1 基础设施的概念界定
        2.3.2 基础设施的五大基本属性
        2.3.3 基础设施的功能
    2.4 金融支持理论
        2.4.1 金融支持与约束理论
        2.4.2 金融发展理论
        2.4.3 货币政策与调控理论
    2.5 国际货币理论
        2.5.1 国际货币流通理论
        2.5.2 汇率理论
3 “一带一路”的金融需求现状、问题与成因
    3.1 “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金融需求现状
        3.1.1 “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总量巨大
        3.1.2 基础设施建设在“一带一路”战略中极为重要
        3.1.3 基础设施建设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必要性
        3.1.4 支付能力有限需要开发性金融为主导
    3.2 “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金融需求的问题
        3.2.1 资金需求量大、金融需求迫切
        3.2.2 投融资期限较长、回报期长、未来收益不确定
        3.2.3 金融市场不完善金融机构效率较低
    3.3 “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金融需求问题的成因
        3.3.1 “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涉及的国家多比较难协调
        3.3.2 目前基础设施不足而需求增长又过快
        3.3.3 基础设施建设周期长需要有稳定的社会环境
4 “一带一路”的基础设施建设金融供给现状、问题与成因
    4.1 “一带一路”的金融供给现状
        4.1.1 “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金融供给的概况
        4.1.2 中国目前的金融供给现状、特点与风险
        4.1.3 沿线国家的金融供给现状与特点
    4.2 “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金融供给的问题
        4.2.1 金融供给水平低、商业贷款不愿介入
        4.2.2 法律法规不健全、市场经济的制度有问题
        4.2.3 相关国家政府财力弱办事效率低
        4.2.4 信用体系不完善
        4.2.5 汇率波动大
        4.2.6 跨境金融合作层次较低集中度较高风险大
        4.2.7 涉及多个国家、多个币种跨境金融合作协作很难
    4.3 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供给问题的成因
        4.3.1 基础设施自身固有的特点
        4.3.2 中国金融体制有待进一步改革
        4.3.3 来自其他沿线国家的原因
        4.3.4 跨境合作难度大需要有磨合期
5 国际货币组织、部分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的经验借鉴
    5.1 洲开发银行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
        5.1.1 亚开行的宗旨、任务与基础设施建设关系
        5.1.2 资金投向基础领域的效果
    5.2 欧洲复兴开发银行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
        5.2.1 欧洲复兴开发银行的宗旨、任务与基础设施建设的关系
        5.2.2 欧洲复兴开发银行的融资原则、效果与影响
    5.3 世界银行集团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
        5.3.1 世行的宗旨、目标与基础设施建设的关系
        5.3.2 世界银行的金融服务
        5.3.3 对基础设施建设援助扶持的效果与问题
    5.4 国外部分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金融支持
        5.4.1 美国对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支持的经验
        5.4.2 加拿大对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支持的经验
        5.4.3 日本对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支持的经验
        5.4.4 欧洲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支持的经验
        5.4.5 美、加、日和欧洲对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支持的经验
        5.4.6 借鉴的启示
6 宁夏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优势与典型作用
    6.1 宁夏的战略支点优势地位
        6.1.1 四个对接
        6.1.2 中阿新通道
        6.1.3 四个关键点
        6.1.4 新平台
    6.2 宁夏的典型作用
        6.2.1 宁夏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文化沟通现状
        6.2.2 宁夏金融业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加大
        6.2.3 宁夏对阿拉伯国家的金融联结
        6.2.4 文化融合取得的成就与促进的措施
7 “一带一路”战略中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支持的政策建议
    7.1 “一带一路”的基础设施建设的金融支持需要构建体系
        7.1.1 中国与沿线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行合作
        7.1.2 推进投资银行与商业银行合作跨境解决基础设施的资金问题
        7.1.3 为基础设施建设解决货币兑换、支付结算方面的障碍
        7.1.4 加强风险管理降低跨境合作中的风险
        7.1.5 建立与沿线各国政府、投资者和金融服务机构密切合作的机制
        7.1.6 大力发展国际投资信用业务和海外投资保险
    7.2 根据资金情况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方式
        7.2.1 传统基础设施投融资方式
        7.2.2 新型基础设施投资融资方式
    7.3 发挥基础设施建设的“乘数效应”带动各国经济合作
        7.3.1 交通运输行业
        7.3.2 通讯行业
        7.3.3 设备及配套类设施制造业
        7.3.4 物流业与旅游业
        7.3.5 文化传媒行业
    7.4 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利用效率
        7.4.1 促成、发展“一带一路”的国际基础设施融资市场
        7.4.2 建立国际协调机制切实形成资金权益保障体系
        7.4.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管理
        7.4.4 加强跨境征信合作
        7.4.5 吸引和培养大量优秀的基础设施建设和金融管理人才
    7.5 金融支持需要与所在国文化融洽氛围的配合
        7.5.1 金融与文化密切相连
        7.5.2 文化产品可转化为金融产品
        7.5.3 文化活动引领金融活动
        7.5.4 金融产品扩展需要有文化环境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附:博士在读期间所发表的论着

(8)中国经济崛起背景下香港国际金融中心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序言
    1.1 选题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1.2 论文的研究框架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
    1.4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1.5 论文的研究路径与方法
    1.6 文献综述
    注释
第二章 金融中心的理论基础及核心元素
    2.1 金融中心研究的理论基础
        2.1.1 金融中心的微观经济学基础
        2.1.2 金融中心的产业经济学基础
        2.1.3 金融中心与制度经济学
    2.2 金融中心构成与运作要素
        2.2.1 金融中心构成要素
        2.2.2 金融中心的运作要素
    2.3 金融中心的基本类型及评价
        2.3.1 金融中心的基本类型
        2.3.2 金融中心评价体系
    2.4 金融中心的监管模式
        2.4.1 基本监管模式
        2.4.2 中国金融监管制度的特点与问题
        2.4.3 美国金融监管体系的特点及问题
        2.4.4 香港金融监管体制的特点及改革方向
        2.4.5 2008年金融危机后国际金融监管改革趋势
    注释
第三章 金融中心的历史渊源与发展脉络
    3.1 欧洲早期的贸易与集市催生金融业
    3.2 西欧金融中心的兴起与更替
    3.3 金融中心朝多极化、多层次的发展趋势
    注释
第四章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特殊发展历程及发展态势
    4.1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特殊发展历程
        4.1.1 香港金融业以银行主导,长期由英国资本把持
        4.1.2 香港银行业监管从无到有,逐步完善
        4.1.3 香港股市发展自由放任,多次股灾促成市场整合及监管完善
        4.1.4 香港其它金融市场的发展
    4.2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态势
        4.2.1 香港金融制度的进一步规范
        4.2.2 香港金融市场的规模逐步扩展
        4.2.3 香港金融机构的资本构成有所调整
    4.3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国际地位评价
        4.3.1 相关模型的构成
        4.3.2 模型的外部指标采集
        4.3.3 模型的问卷调查
        4.3.4 模型的结论及特点
        4.3.5 影响香港金融中心可持续发展的新因素
    注释
第五章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发展要素、主要特色及与内地的关系
    5.1 香港金国际融中心形成的主要因素
        5.1.1 战后香港经济转型对本土金融服务需求的带动
        5.1.2 自由经济管治理念下港英政府的适度干预
        5.1.3 香港的有利时区位置
        5.1.4 香港与我国内地市场的特殊关系
        5.1.5 香港较为健全及独特的司法制度
        5.1.6 香港的简单低税制
    5.2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特色
        5.2.1 自由港政策与法治的有机结合
        5.2.2 高度外向及国际化
        5.2.3 实行货币局制度,由商业银行发钞,货币金融架构特殊
        5.2.4 银行业集中度高,外资银行占支配地位
        5.2.5 私人银行业务快速崛起
        5.2.6 实行“以原则为本”的监管理念
        5.2.7 香港金融市场逐渐从银行主导转向股市主导
    5.3 香港与我国内地金融中心的关系
        5.3.1 香港与内地特殊关系的形成与发展
        5.3.2 香港与内地的金融关系
        5.3.3 沪港金融中心关系
        5.3.4 粤港金融关系
    注释
第六章 中国经济崛起对金融生态的影响
    6.1 中国经济崛起的特征与含义
        6.1.1 经济规模显着提升,中长期发展动力仍然较强
        6.1.2 市场化与国际化水平提升
        6.1.3 制度与规则走向规范化
    6.2 中国经济崛起对金融生态的影响
        6.2.1 中国在经济崛起中金融服务需求快速扩大
        6.2.2 人民币国际化机遇浮现
        6.2.3 中国货币金融政策的国际影响力扩大
        6.2.4 中国在经济崛起中,沪京深等金融中心功能快速提升
    注释
第七章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在中国崛起中面对的机遇与挑战
    7.1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服务中国经济的主要功能
        7.1.1 为内地货物进出口服务
        7.1.2 为境外投资内地服务
        7.1.3 为内地企业境外股市募资服务
        7.1.4 为内地机构境外债市融资服务
        7.1.5 为内地企业境外贷款服务
        7.1.6 为内地及境外资金跨境投资服务
        7.1.7 为内地企业投资海外服务
    7.2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在中国经济崛起中的发展机遇
        7.2.1 香港主要金融环节的发展机遇
        7.2.2 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的特色及发展机遇
    7.3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在中国经济崛起中面对被边缘化的挑战
        7.3.1 香港在中国内地与海外经济往来中的中介角色淡化
        7.3.2 内地的离岸金融服务需求有所调整
        7.3.3 香港的国际化特色褪化
        7.3.4 香港与内地金融中心互补性减少、竞争性增加
        7.3.5 香港股市及基金业发展面对的新问题
    注释
第八章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面对边缘化风险的深层次原因
    8.1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发展得益于内地封闭及金融服务落后
    8.2 香港金融制度比内地开放自由,从中获得监管套利
    8.3 香港经济与内地经济融合存在制度性障碍
    8.4 香港奉行自由经济,但欠缺长远战略
    8.5 迭加性问题
        8.5.1 香港产业结构存在单一化、虚拟化问题
        8.5.2 香港的政治体制转型令管治及监管有所弱化
        8.5.3 香港本土意识抬头
    注释
第九章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可能前景
    9.1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进展顺利,香港中心地位逐渐被边缘化
    9.2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阻力大,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提升不如预期
    9.3 上海功能强化,港深整合,比翼齐飞
    注释
第十章 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加快我国金融中心建设
    10.1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重新定位、扮演新角色
        10.1.1 关于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定位问题
        10.1.2 关于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角色问题
    10.2 香港检讨自由经济理念,政府适当有所作为
    10.3 香港推动经济适度多元化,扩阔金融业发展基础
        10.3.1 借鉴瑞士经验,推动香港发展成为东方瑞士
        10.3.2 推动香港资产管理及私人银行业发展
    10.4 粤港排除障碍,加强整合,构建新型互补关系
        10.4.1 粤港深化经济合作面对新挑战
        10.4.2 粤港加强合作仍有重要基础
        10.4.3 粤港合作前景广阔
    10.5 我国加快体制内金融中心建设
        10.5.1 从新视角看国家金融发展及金融安全
        10.5.2 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发展
    10.6 沪港优势互补,强强合作
        10.6.1 沪港金融中心优势互补
        10.6.2 沪港金融中心强强合作
        10.6.3 沪港金融中心实现错位发展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9)人民币离岸市场与在岸市场联动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目录
表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有关概念的界定
        一、离岸金融、离岸金融市场、离岸金融中心
        二、在岸金融、在岸金融市场、在岸金融中心
    第三节 拟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离岸、在岸市场联动关系的理论
        二、人民币离岸与在岸市场联动关系
        三、国际经验对于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启示
    第四节 研究的思路与框架
        一、研究思路
        二、结构安排
第二章 离岸市场与在岸市场:文献综述
    第一节 离岸金融市场研究
        一、离岸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二、离岸市场的分类
        三、离岸市场的收益
        四、离岸市场的特征
        五、离岸市场的风险
        六、离岸市场的监管
    第二节 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研究
        一、人民币离岸市场形成的动因
        二、建设人民币离岸市场的意义
        三、人民币离岸市场的选址
        四、人民币离岸市场发展的障碍
        五、人民币离岸市场对在岸市场的影响
        六、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发展模式
        七、人民币离岸市场的监管
    第三节 离岸市场与在岸市场联动关系研究
        一、两个市场的利率联动关系
        二、两个市场汇率的联动关系
        三、两个市场的相互影响
    第四节、对有关研究的评述
第三章 离岸市场与在岸市场联动关系:理论探讨
    第一节 离岸、在岸市场联动关系:利率平价渠道
        一、利率平价理论概述
        二、利率平价渠道对两个市场联动的影响
    第二节 离岸、在岸市场联动关系:国际收支渠道
        一、国际收支理论概述
        二、国际收支对两个市场联动的影响
    第三节 离岸、在岸市场联动关系:金融创新渠道
        一、金融创新理论概述
        二、金融创新渠道对两个市场联动的影响
    第四节 离岸市场与在岸市场联动关系:货币危机渠道
        一、货币危机理论概述
        二、货币危机渠道对两个市场联动的影响
第四章 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发展
    第一节 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建立背景、历程
        一、建立的背景
        二、发展历程及主要产品
    第二节 人民币离岸货币市场
        一、人民币存款
        二、人民币存款证(CD)
        三、人民币贸易融资和贷款
        四、人民币同业拆息
    第三节 人民币离岸外汇市场
        一、人民币离岸外汇即期市场
        二、人民币离岸不可交割远期市场(NDF 市场)
        三、人民币离岸可交割远期市场(CNH DF 市场)
        四、人民币远期市场的比较
    第四节 人民币离岸债券市场
        一、发债主体
        二、发行期限
        三、投资主体
        四、债券评级
        五、债券收益率
        六、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五节 人民币离岸股票市场、保险市场等其他市场
        一、人民币离岸股票市场
        二、人民币离岸保险市场
        三、人民币货币期货市场
    第六节 其他人民币离岸市场建立历程、现状、主要业务
        一、伦敦人民币离岸市场
        二、新加坡人民币离岸市场
        三、其他人民币离岸市场
第五章 人民币离岸市场与在岸市场联动关系:实证检验与内在机制
    第一节 两个市场利率联动关系
        一、人民币在岸市场利率与离岸 NDRIS 利率的关系检验
        二、检验结果及启示
    第二节 两个市场汇率联动关系
        一、CNH 与 CNY 即期的关系检验
        二、NDF 与 CNYDF、CNHDF 的关系检验
        三、检验结果及启示
    第三节 人民币离岸与在岸市场的联动关系:内在机制
        一、人民币离岸与在岸市场的主要关联
        二、人民币离岸与在岸市场的套利模式
        三、人民币离岸与在岸市场的相互影响
第六章 离岸市场与在岸市场联动关系:国际比较
    第一节 全球离岸市场的发展概况
    第二节 美元离岸与在岸市场协同发展成就美元霸权
        一、欧洲美元市场与在岸市场联动关系
        二、IBF 美元离岸市场与在岸市场联动关系
    第三节 美元在岸、离岸市场的利率测度
        一、美国在岸美元利率和欧洲美元利率的关系检验
        二、检验结果及启示
    第四节 日元离岸与在岸市场的不均衡发展造成套利盛行
        一、欧洲日元市场与在岸市场联动关系
        二、JOM 离岸市场与在岸市场联动关系
    第五节 泰铢离岸与在岸市场的货币错配引发危机
        一、BIBF 离岸市场的发展历程
        二、BIBF 离岸市场与在岸市场联动关系
    第六节 离岸与在岸市场联动关系的启示
        一、国家经济发展是前提
        二、在岸金融市场的发展是基础
        三、发展离岸市场有利于货币国际化
        四、要合理选择离岸金融市场运行模式
        五、加快资本账户开放需要密切防范短债剧增风险
        六、要加强金融体系的对外开放
第七章 进一步推进人民币离岸市场和在岸市场联动政策建议及结语
    一、进一步推进人民币离岸市场和在岸市场联动和相互促进的政策建议
    二、本文主要结论及后续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后记
在校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10)境外人民币利率和汇率的形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境外人民币利率的决定和变化
    ( 一) 境外人民币利率的产生
    ( 二) 香港人民币存款利率的形成机制
        1. 香港人民币利率的决定
        2. 香港人民币利率的变动
二、境外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
    ( 一) 境外人民币汇率的产生
        第一,找换店的人民币汇率
        第二,香港银行的人民币与港币之间的兑换汇率
        第三,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存在的一种境外人民币的“虚拟”市场,即NDF汇率
    ( 二) 境外人民币汇率的决定和变动
        1. 境外人民币汇率的决定
        2. 境外人民币汇率的变动
三、境外人民币利率与汇率的未来发展趋势
    1. 境外人民币利率的未来发展趋势
    2. 境外人民币汇率未来的发展趋势

四、香港银行将经营个人人民币业务(论文参考文献)

  • [1]“一带一路”倡议下中资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研究 ——基于SVM支持向量机模型[D]. 张墨竹. 吉林大学, 2021(01)
  • [2]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绿色债券设计[D]. 江博.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 [3]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声誉风险管理研究[D]. 倪瑜泽. 东南大学, 2019(01)
  • [4]跨境支付系统法律问题研究[D]. 董哲. 武汉大学, 2019(08)
  • [5]A银行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策略研究[D]. 王姗姗.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8(02)
  • [6]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发展影响因素研究[D]. 罗爽. 厦门大学, 2017(06)
  • [7]“一带一路”的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支持研究 ——以宁夏为例[D]. 魏亦山. 武汉大学, 2016(01)
  • [8]中国经济崛起背景下香港国际金融中心问题研究[D]. 谢国梁. 复旦大学, 2013(03)
  • [9]人民币离岸市场与在岸市场联动关系研究[D]. 杨承亮.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4(12)
  • [10]境外人民币利率和汇率的形成机制研究[J]. 马荣华. 学术交流, 2014(02)

标签:;  ;  ;  ;  ;  

香港银行经营个人人民币业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