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大学生综合管理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高晔[1](2020)在《互联网时代课程知识的传播机制研究 ——以内蒙古师范大学为个案》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紧密围绕课程知识传播这一研究对象,本文所指的课程知识是指纳入课程中教师所教、学生所学的知识,是课程论探讨的对象。以教育学、传播学相关理论为依据,针对互联网时代课程知识传播的运用状况,并根据互联网时代课程知识传播的发展趋势,系统化地提出了互联网时代课程知识的传播机制。全文主要包括以下六部分:引言部分介绍了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简要介绍互联网时代加强课程知识传播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其次,系统回顾和梳理了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与课程知识传播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作出关于国内外研究的述评。最后,阐述了本研究的基本思路、主要方法和主要内容,从而为开展课程知识的传播机制研究铺垫了扎实的研究基础。一是关于互联网时代的课程知识传播类型的分析。论文的课程知识是课程论的探讨对象,课程知识的传播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以促进学习者发展为目的的学习活动。通过分析互联网与社会、互联网对课程知识的影响,提出互联网时代课程知识的传播影响主要有:互联网促进课程知识的共享,同时课程知识传播的方式更加的多元。二是探究互联网时代课程知识传播的发展过程。论文以内蒙古师范大学作为个案考察互联网时代课程知识的传播过程及影响。互联网时代的课程知识人际传播,诸如学生通过电子邮件、QQ、微信等即时通讯与老师或学生交流课程知识的相关问题可以极高地提高人的工作效率。课程知识的组织传播是以组织为单位的有纪律规范和组织保障实施的传播,其影响是组织内成员可以更好地共享课程知识。课程知识的大众传播如慕课等平台创新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有利于课程知识更好的走向共享。三是阐述了互联网时代课程知识传播的运用现状。梳理内蒙古师范大学的社会文化背景与内蒙古师范大学的现实环境,得出在互联网时代引领下,内蒙古师范大学不断深化转型发展理念,不断鼓励各类新媒介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课程知识的人际传播(微信、电子邮件)课程知识的组织传播(学校官方网站、电子资源数据库)与课程知识的大众传播(网络课程、微博等)日渐成为学生获取课程知识的新型手段。四是分析课程知识的传播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发展存在的问题。即从互联网时代课程知识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这三种类型的课程知识传播的方式存在的问题。得出课程知识的人际传播中获取动力不足;课程知识的组织传播的利用率低,不益于课程知识的共享;课程知识的大众传播存在互动性不足以及学习效果甚微等诸多问题。五是提出互联网时代课程知识传播的应对策略。主要结合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新趋势,指出要想完善课程知识传播机制与解决课程知识传播过程存在的问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在学校层面,应该积极推行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培训;还应该对学生展开培训,设置媒介素养课程。在教师层面,教师应注重学习资源的开发和积累,培养自己与学生通过互联网等新型手段交流课程知识的路径方法。在学生层面,应该引导与监督学生学会利用各类移动终端来获取课程知识。通过提出具体可行的解决方法,让课程知识得以实现更好的传播以及为其他学校课程知识传播的发展、为我国课程理论的发展贡献力量。
王安岩[2](2020)在《高校勤工助学对大学生发展影响研究 ——以北京地区高校为例》文中提出高等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人才,为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业并成才,国家制定了一系列资助政策。勤工助学作为高校资助政策重要组成部分,从资助贫困生为主的单一模式,演变为覆盖全体学生的资助体系,积极推动了大学生的发展和成才。探讨勤工助学在解决大学生经济困难的同时对大学生发展的影响,是勤工助学政策效果评估的新内容,反映了高校勤工助学资助政策的质量,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研究梳理了勤工助学和学生发展的文献,采用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主要研究工作如下:第一,在学生发展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学生投入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提出高校勤工助学对大学生发展影响的初步路径。研制形成了勤工助学环境量表、勤工助学实践量表、学生自我调节量表和学生发展收获量表,采用44个问项对勤工助学对大学生发展的影响情况进行测量。第二,构建了高校勤工助学对大学生发展影响的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勤工助学和大学生发展之间的关系,模型通过检验。研究发现:勤工助学的政策环境、物理环境、人际环境分别对勤工助学实践活动产生了直接影响,并通过学生自我调节机制,具有不同背景的学生参与勤工助学工作认识、感知、体验和筛选不同的信息,形成学生的思维认知、实践能力、自我效能三方面能力。体现出勤工助学政策在全覆盖资助体系下的溢出效应,突破了仅为解决生活困难的传统手段,产生了促进学生能力提升和发展的新效应。第三,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勤工助学对学生生活改善程度、自我调节能力、学习进步、获得奖学金、未来职业选择有正向影响。但大强度月均工作量对学生获得奖学金有负面影响,强度为每单位0.095,且未来职业选择方面的影响对男生比对女生每单位强0.183。最后,对学生背景变量进行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学生的学科背景、学生性别、家庭平均月收入对勤工助学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有调节作用。据此,提出建议:增加勤工助学等高校资助活动的多样性、优化勤工助学实践活动的整体环境、重视对学生发展的全程追踪,并推动勤工助学向勤工促学转变。
王肇远[3](2019)在《跨云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近些年来,众多企业的IT基础架构由于云计算的快速发展而发生巨大改变。伴随着云服务器的广泛应用,云服务的提供商也逐年增多。很多企业会从性价比和安全的角度考虑购买多个厂商的公有云服务来部署自己的业务系统,从而需要同时管理多个云服务器。本论文设计和实现跨云管理系统,为各企业用户提供统一的云服务器管理入口和操作环境。论文对跨云管理系统中的关键问题进行讨论,并给出了跨云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实现过程。论文在进行跨云管理问题讨论的基础上,对不同用户角色的需求进行了详细分析。在系统设计部分给出了跨云管理系统总体框架设计、核心功能模块详细设计以及数据库设计。在系统实现部分采用SpringBoot搭建的RESTful Web API作为API适配器用于统一各云厂商的API,达到可以集成多厂家监管功能的目的。系统进行Web开发采用分层架构的Grails框架,两者相互结合共同实现跨云管理的需求。利用Echarts组件对云实例当前和历史性能状态数据进行可视化展示,并实现多粒度的性能监控和告警。对于云实例实时监控的功能,则借助Quartz开源作业调度框架来完成。最后,根据论文中的设计方案进行开发实现,达到了预期设计的目标,经过测试,整个系统可以正常稳定运行。系统具有开放性,为以后兼容更多云服务厂商的云服务器管理提供支持。
韩泽春[4](2015)在《基于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教育知识管理研究》文中提出在20世纪末期以来的知识经济时代,以知识为核心和基础的知识管理,通过对组织知识的学习、分享、应用、创新等活动,使组织知识不断累积发展,上升成为组织的智慧资本,使组织的应变与创新能力不断得到提升。对组织成员而言,知识管理使其各种信息资料变成更具价值的知识,有助于完善其职业知识体系,提高其职业素质与能力,从而有效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并为组织绩效提高和组织更好地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知识经济时代对高等教育管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典型的知识密集型组织,高校运行与发展的核心资源是师生员工及其所拥有的知识。如何借助知识管理这一全新的组织管理模式,促进各类教育知识的有效整合利用,提升各方面管理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成为教育管理领域的热点问题。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日常事务管理、成长发展指导服务等重要职能,近年来辅导员专业化不断得到认可,并成为辅导员职业发展的终极目标。2014年3月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再次为辅导员专业化发展明确了方向,也为加速辅导员知识素质提升和专业化发展,提供了理论和政策支撑。本研究就是在这样的社会发展和辅导员职业发展的背景下,针对当前知识管理和辅导员专业化发展都已经成为各自研究和实践领域的热点这一实际状况,系统梳理知识管理和辅导员专业发展的内在联系和共同诉求,分析理清在辅导员职业内部开展知识管理的合理性与可行性,试图借助知识管理这一全新的管理理念与手段,通过对辅导员队伍的一系列优化和调整措施,有效促成辅导员知识素质的快速提升,并通过知识管理的具体实践,达到加快促进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最终目标。本研究以知识管理理论和辅导员职业发展理论作为基本的理论基础,以辅导员专业化发展为切入点,针对高校辅导员队伍管理和专业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运用知识管理理念、原则、方法、工具等,对基于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知识管理展开研究,试图厘清专业化辅导员应有的知识素质,分析辅导员专业化知识学习、应用和创新的系统运作,构建专业化辅导员应当具备的知识管理框架,以此来促进辅导员专业知识的累积更新和应用创新,使辅导员队伍更好地掌握和利用组织内外部专业知识资源,科学高效地组织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日常事务管理、成长发展指导服务等职责工作,同时使专业化成长中的辅导员通过参与实施教育知识管理,加快专业知识素质提升步伐,进而促进能力素养提升,对其职业生涯专业化发展发挥指导、支持和促进作用。本研究按照党和国家关于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要求,在调查了解和分析高校辅导员职业知识的应然和实然状态的基础上,展开对辅导员知识管理的实践探究。首先,按照知识管理需要,从辅导员人员素质、组织结构和文化建设入手,对辅导员现实的职业组织形态进行优化,以改进辅导员职业工作和学习现状,满足知识管理实施的要求;随后,逐步开展基于辅导员知识素质提升及专业化发展的知识管理技术建设、管理机制建设和知识系统的应用管理等工作,在辅导员职业环境中具体践行知识管理的实施与研究;最后,从知识管理阶段性评估获得的具体信息,总结回顾辅导员知识管理实施的总过程,基于下一步发展面临的问题,从人员管理、组织管理和文化建设三个方面,提出进一步推进知识管理有效实施及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针对性意见。
舒姝[5](2011)在《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就业评价信息系统的研究和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根据调查,越来越多的学生认为就业指导能够很好的帮助学生实现就业。国家也要求高职及其以上院校开始就业指导和创业指导等课程。所以,就业指导已经成为高职院校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为了提供良好的就业指导,必须有一套客观、准确的系统可以对就业情况进行评价。这就是就业评价管理系统。但是目前,市场上很少有这类系统的存在,给高校的管理带来了困难。本文针对这种状况,从高职院校管理的角度出发,通过调查分析和所学知识,开发出来了一套符合高职院校就业评价的管理信息系统。系统采用了模型库的概念,在建立评价指标的基础上,建立模型库。并且利用模糊数学的模糊评价的评价方法作为就业评价的评价模型。通过量表打分的方法,在模型库的指导下客观的、准确的判断出就业情况的总体得分。对于管理者了解学校目前的就业状态,开展良好的就业指导工作提供客观的数据支持。同时也为判断学生就业情况及其高职院校总体就业竞争力提供了借鉴作用和参考价值。
严跃海[6](2008)在《盐都电大校园网系统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的应用越来越普及,尤其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开展,计算机网络在学校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校园网是学校在校园区域内为教育、教学、科研提供资源共享、信息交流和协同工作的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它不同于一般的企业网,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网络结构的搭建、软硬系统的配置等都要根据校园网所实现的功能和具体的应用需求选择和建设。本文针对校园网的建设,分析了当前校园网建设的基本状况,从校园网规划设计、教学资源的开发、师生培训、队伍建设、功能开发等几个方面,结合本项目用户的需求分析,将校园网的构建和应用作为核心,以硬件设备的配置作为基础,突出校园网的应用规划和管理设置,探讨了如何规划与设计校园网,对基于校园网的教务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数据库建模和网络运行环境的设计,从而充分发挥校园网的重要功能,为学校教育、教学和综合管理服务。
刘颋[7](2007)在《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网络平台的设计与开发》文中提出知识管理是目前的一个热点问题,不仅受到企业决策者们的追棒,而且吸引着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的眼球,教师和学生对教育知识管理越来越感兴趣,特别是处在信息时代的当代大学生,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大学生网络学习的需要、学习方式的变革以及社会对创新人才的进一步要求等外界环境的变化都要求大学生进行个人知识管理。大学生的个人知识管理既可以提高个人知识的利用率,又可以提升个人信息素养和核心竞争力,而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网络平台正是大学生进行个人知识管理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本文依据知识管理理论、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六度分隔理论和团队学习等相关理论,采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从大学生的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发展、学习特征和平台的技术实现以及运行环境等方面进行可行性分析和需求分析,采用Ajax,RSS,TAG,SVG和无限级分类等关键技术,融合Web2.0的社会性思想,结合开源软件,设计开发出一个功能齐全,针对性强,操作简便,易于知识积累、共享和交流的个人知识管理网络平台。平台主要由个性空间和系统管理两部分组成,其中个性空间包含六个主要模块:博客、网摘、掘客、博览、团队学习空间和协同创作Wiki。本平台的开发基于Internet/Intranet体系结构下的B/S架构三层软件结构,使用Asp.net2.0框架中的VB.NET编程语言,以SQL Sever作为数据库服务系统。通过设计,本平台使用Ajax技术提升网络平台的交互性、以RSS技术实现文章自动推送、运用TAG的社会性功能结合SVG可伸缩矢量图形技术实现知识地图.利用文本分类和聚类技术实现知识的自动分类。由于时间等条件的限制,本研究对大学生知识的获取、知识地图、语义网络、智能代理等技术以及平台的应用研究还有待深入,平台的功能还有待今后进一步完善。
姜秀玉[8](2006)在《基于B-S模式高校教务管理系统的探索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办公自动化在许多领域得到普及,信息系统的作用也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高校教务管理是高校教育信息管理现代化的基础及关键,教务管理从传统人工操作到信息管理的自动化、网络化是势在必行的。目前许多学校相继建立了校园网,可真正适合学校管理使用的信息管理软件却不多,因此根据学校教务管理的实际情况开发一套教务信息管理系统是十分必要的。本文结合了我院教务管理的实际情况,采用了专家系统的设计思想,讨论了基于产生式表示的知识在关系数据库中的表示与实现,对教务管理信息系统中学籍管理模块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设计了基于学籍管理知识库上的自动推理程序,使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具有智能的特点。本系统使用C/S模式与B/S模式相结合的开发方案,主服务器采用Windows 2000 Server + IIS,数据库服务器使用Microsoft SQL Server,用Visual Basic和FrontPage作为客户端的开发工具。
刘治国[9](2005)在《Linux环境下基于Web的图档管理系统的开发》文中研究指明图档管理系统是产品数据管理(PDM)的核心功能,也是企业实施CIMS工程的主要功能单元之一。对于各类大中型设计院及企业来说,工程图档是其宝贵的技术资料,必须长期保存。但由于图档数量庞大、种类繁多,不仅需要较大和较好的场所来储存,而且需要花大量的人力进行维护管理。尽管如此,由于自然环境和人为因素以及年代久远等原因,总会有一些图档流失或不同程度的损坏。更为重要的是,每次浏览、借阅、整理、分类、审批、归档等都十分不方便。为了解决上述诸多问题,迫切需要实施图档的电子化管理。采用客户/服务器(C/S)架构模式设计的图档管理系统还不适应并行工程、虚拟制造、敏捷制造和网络设计等现代化设计与制造技术的发展,因此迫切需要研究开发采用浏览器/服务器(B/S)架构模式,基于Web的图档管理系统。 本文在图档管理系统的操作系统平台选择、开发环境设计、后台数据库设计、架构选择、实现B/S架构的技术和图档管理系统的程序设计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设计开发了一套Linux环境下基于WEB的图档管理系统。开发的功能模块包括:图纸管理功能、用户及权限管理功能、统计报表生成功能、系统论坛功能模块等。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对Linux环境下基于WEB的图档管理系统的总体技术框架进行了研究,明确了本系统研究的目的、应具备的功能以及集成系统的支撑环境。分析了当前管理系统的客户/服务器(C/S)架构模式和浏览器/服务器(B/S)架构模式,选择设计了以B/S架构实现适应Internet/Intranet的图档管理系统。 (2)通过分析比较实现B/S架构的各种动态网页技术(CGI,IDC,ASP,JSP,PHP等),设计了Linux+Apache+MySQL+PHP技术的系统构建方案。 (3)对图档数据进行了研究分析,采用合理的数据模型和“实体/关系(Entity/Relationship)”的分析方式,建立了系统数据库,为整个图档管理系统提供动态数据支持。 (4)采用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将系统功能细分为多个功能模块,并对各功能模块的设计实现进行了研究分析,并为图档管理系统设计了论坛辅助功能,参与者可以上载必要的DWF文件,以共享浏览,实现看图讨论的方式。 (5)对各功能模块进行集成调试,并总结了本系统的使用情况及系统实现的功能特点。测试结果表明系统具有良好的稳定性、适应性和扩展性。
马长青[10](2005)在《Linux环境下基于Web的图档管理系统的开发》文中研究表明图档管理系统是产品数据管理(PDM)的核心功能,也是企业实施CIMS工程的主要功能单元之一。对于各类大中型设计院及企业来说,工程图档是其宝贵的技术资料,必须长期保存。但由于图档数量庞大、种类繁多,不仅需要较大和较好的场所来储存,而且需要花大量的人力进行维护管理。尽管如此,由于自然环境和人为因素以及年代久远等原因,总会有一些图档流失或不同程度的损坏。更为重要的是,每次浏览、借阅、整理、分类、审批、归档等都十分不方便。为了解决上述诸多问题,迫切需要实施图档的电子化管理。采用客户/服务器(C/S)架构模式设计的图档管理系统还不适应并行工程、虚拟制造、敏捷制造和网络设计等现代化设计与制造技术的发展,因此迫切需要研究开发采用浏览器/服务器(B/S)架构模式,基于Web的图档管理系统。 本文在图档管理系统的操作系统平台选择、开发环境设计、后台数据库设计、架构选择、实现B/S架构的技术和图档管理系统的程序设计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设计开发了一套Linux环境下基于WEB的图档管理系统。开发的功能模块包括:图纸管理功能、用户及权限管理功能、统计报表生成功能、系统论坛功能模块等。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对Linux环境下基于WEB的图档管理系统的总体技术框架进行了研究,明确了本系统研究的目的、应具备的功能以及集成系统的支撑环境。分析了当前管理系统的客户/服务器(C/S)架构模式和浏览器/服务器(B/S)架构模式,选择设计了以B/S架构实现适应Internet/Intranet的图档管理系统。 2)通过分析比较实现B/S架构的各种动态网页技术(CGI,IDC,ASP,JSP,PHP等),设计了Linux+Apache+MySQL+PHP技术的系统构建方案。 3)对图档数据进行了研究分析,采用合理的数据模型和“实体/关系(Entity/Relationship)”的分析方式,建立了系统数据库,为整个图档管理系统提供动态数据支持。 4)采用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将系统功能细分为多个功能模块,并对各功能模块的设计实现进行了研究分析,并为图档管理系统设计了论坛
二、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大学生综合管理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大学生综合管理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互联网时代课程知识的传播机制研究 ——以内蒙古师范大学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1.选题缘由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内外课程知识的研究 |
2.国内外传播学的发展研究 |
3.课程与传播的关系研究 |
4.课程知识与传播机制的关系研究 |
5.国内外研究述评 |
6.相关概念界定 |
(三)研究目的和内容 |
1.研究目的 |
2.研究内容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五)研究进程 |
(六)可行性和创新性 |
1.可行性 |
2.创新性 |
一、互联网时代课程知识传播类型的分析 |
(一)课程知识及课程知识传播的含义 |
1.课程知识的含义 |
2.课程知识传播的含义 |
(二)互联网时代的特征及影响 |
1.互联网时代的特征 |
2.互联网时代对课程知识传播的影响 |
(三)互联网时代课程知识传播的主要类型 |
1.课程知识的人际传播 |
2.课程知识的组织传播 |
3.课程知识的大众传播 |
(四)互联网时代对课程知识传播的影响:从专享走向共享 |
1.互联网时代对课程知识人际传播的影响 |
2.互联网时代对课程知识组织传播的影响 |
3.互联网时代对课程知识大众传播的影响 |
二、互联网时代课程知识传播的发展过程 |
(一)互联网技术在内蒙古师范大学的发展阶段 |
(二)课程知识人际传播的过程及影响 |
(三)课程知识组织传播的过程及影响 |
(四)课程知识大众传播的过程及影响 |
(五)互联网时代课程知识传播的反思 |
三、互联网时代课程知识传播的运用现状 |
(一)互联网时代内蒙古师范大学的社会文化背景 |
(二)课程知识人际传播的运用状况 |
(三)课程知识组织传播的运用状况 |
(四)课程知识大众传播的运用状况 |
(五)互联网时代课程知识传播反思 |
四、互联网时代课程知识传播过程存在的问题 |
(一)课程知识的人际传播获取动力不足 |
(二)课程知识的组织传播的利用率低 |
(三)课程知识的大众传播互动性不足 |
(四)课程知识传播过程问题的反思 |
五、互联网时代课程知识传播的应对策略 |
(一)课程知识的人际传播问题的解决 |
(二)课程知识的组织传播问题的应对 |
(三)课程知识的大众传播问题的消解 |
(四)协调处理好三种传播类型的关系 |
结语:让课程知识走向共享 |
(一)研究结果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2)高校勤工助学对大学生发展影响研究 ——以北京地区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问题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问题及技术路线图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的创新点 |
1.5 概念界定 |
1.5.1 勤工助学 |
1.5.2 学生发展 |
1.5.3 自我效能感 |
2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
2.1 文献综述 |
2.1.1 勤工助学的发展脉络 |
2.1.2 勤工助学国内外文献综述 |
2.1.3 学生发展国内外文献综述 |
2.1.4 勤工助学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
2.1.5 学生发展的测量方法 |
2.2 理论基础 |
2.2.1 学生发展理论 |
2.2.2 社会学习理论 |
2.2.3 学生投入理论 |
2.2.4 建构主义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研究模型与量化方法 |
3.1 实证研究思路 |
3.2 个案访谈 |
3.3 研究模型和研究假设 |
3.3.1 构建研究模型 |
3.3.2 本文研究假设 |
3.4 调查量表及操作变量设计 |
3.4.1 量表设计原则 |
3.4.2 测量量表及问卷内容 |
3.4.3 量表的信效度分析方法 |
3.5 结构方程模型 |
3.5.1 结构方程模型的内涵 |
3.5.2 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步骤 |
3.6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
3.6.1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内涵 |
3.6.2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分析步骤 |
3.7 本章小结 |
4 勤工助学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机制分析 |
4.1 试调查研究 |
4.1.1 试调查的样本收集 |
4.1.2 测量问项净化 |
4.1.3 信度和效度检验 |
4.1.4 本研究的测量量表 |
4.2 数据来源及数据描述 |
4.2.1 数据来源及抽样方案 |
4.2.2 数据描述 |
4.3 因子分析 |
4.3.1 探索性因子分析 |
4.3.2 验证性因子分析 |
4.4 数据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
4.4.1 数据的信度分析 |
4.4.2 数据的效度分析 |
4.5 勤工助学对学生发展的结构方程模型 |
4.5.1 模型拟合及评估 |
4.5.2 模型修正及比较 |
4.5.3 模型结果及假设验证 |
4.6 本章小结 |
5 勤工助学对学生生活、学业、职业的影响 |
5.1 勤工助学对学生生活改善程度的影响 |
5.2 勤工助学中影响学生自我调节能力的因素 |
5.3 勤工助学对学生学习进步的影响 |
5.4 勤工助学对学生获得奖学金的影响 |
5.5 勤工助学对学生职业选择的影响 |
5.6 本章小结 |
6 影响学生勤工助学发展的背景变量 |
6.1 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
6.2 性别变量对学生发展路径的调节作用 |
6.3 不同学科变量对学生发展路径的调节作用 |
6.4 家庭月收入变量对学生发展路径的调节作用 |
6.5 本章小结 |
7 研究结论、建议及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基于实证研究结果的建议 |
7.2.1 增加勤工助学等高校资助活动的多样性 |
7.2.2 优化勤工助学实践活动的整体环境 |
7.2.3 重视对大学生发展的全程追踪 |
7.2.4 推动勤工助学向勤工促学转变 |
7.3 研究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勤工助学对学生发展影响的问卷调查 |
作者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跨云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研究现状和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相关技术介绍 |
2.1 Web应用开发框架Grails |
2.2 Echarts数据可视化组件 |
2.3 RESTful API |
2.4 Quartz作业调度框架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需求分析 |
3.1 系统核心功能需求 |
3.2 系统可行性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系统设计 |
4.1 系统总体设计 |
4.2 核心功能模块详细设计 |
4.3 数据库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实现 |
5.1 开发框架搭建 |
5.2 系统角色权限管理 |
5.3 系统业务功能实现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系统测试 |
6.1 Grails自动化测试 |
6.2 系统功能测试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目录 |
致谢 |
(4)基于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教育知识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缘起 |
(一)知识管理成为时代要求 |
(二)高校教育管理具有知识管理特征 |
(三)辅导员专业化发展为知识管理提供契机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关于知识管理的相关研究 |
(二)关于教育知识管理的研究 |
(三)关于高校辅导员的相关研究 |
四、研究方法 |
(一)文献法 |
(二)调查法 |
(三)访谈法 |
五、创新之点 |
第一章 辅导员专业化与教育知识管理的疏解 |
一、辅导员专业化 |
(一)专业化 |
(二)教师专业化 |
(三)辅导员专业化 |
二、教育知识管理 |
(一)知识 |
(二)知识管理 |
(三)教育知识管理 |
三、基于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教育知识管理阐释 |
(一)基于辅导员专业化的教育知识管理的可能性 |
(二)基于辅导员专业化的教育知识管理的可行性 |
(三)基于辅导员专业化的教育知识管理的迫切性 |
第二章 辅导员知识的应然与实然 |
一、辅导员知识的应然状态 |
(一)辅导员基础知识应然 |
(二)辅导员专业知识应然 |
(三)辅导员法律法规知识应然 |
二、辅导员知识的实然状态 |
(一)辅导员知识实然调查 |
(二)辅导员知识的实然分析 |
三、辅导员知识现状反映的问题 |
(一)辅导员人员素质的存在问题 |
(二)辅导员组织机构的存在问题 |
(三)辅导员职业文化的存在问题 |
第三章 辅导员知识管理的人员、组织及文化建设 |
一、辅导员知识管理的人员素质培养 |
(一)辅导员职业基本素质的培养 |
(二)辅导员知识管理素质的培养 |
二、辅导员知识管理的组织体系优化 |
(一)辅导员知识管理的团体建设 |
(二)辅导员知识管理的组织体系优化 |
三、辅导员知识管理的文化建设 |
(一)辅导员学习理念的培养 |
(二)辅导员合作创新精神的培养 |
第四章 辅导员知识管理的技术平台建设 |
一、辅导员知识管理系统的基本技术 |
二、辅导员知识管理的平台框架设计 |
三、辅导员知识库的建设工作 |
(一)辅导员知识的搜集工作 |
(二)辅导员知识的整理工作 |
(三)辅导员知识的存储工作 |
第五章 辅导员知识管理的实施 |
一、辅导员知识管理的运行机制 |
(一)辅导员知识管理组织运行机制 |
(二)辅导员知识管理系统应用机制 |
(三)辅导员知识管理系统保障机制 |
二、辅导员知识管理系统的应用管理 |
(一)辅导员知识学习的系统管理 |
(二)辅导员知识共享的系统管理 |
(三)辅导员知识创新的系统管理 |
三、辅导员知识管理实施的阶段性评估 |
(一)辅导员知识管理评估办法 |
(二)辅导员知识管理评估结果 |
(三)辅导员知识管理实施的存在问题 |
第六章 辅导员知识管理的实践总结与调整策略 |
一、辅导员知识管理的人员障碍与调整策略 |
(一)人员认识障碍 |
(二)人员发展障碍 |
(三)人员管理障碍 |
(四)人员障碍的调整策略 |
二、辅导员知识管理的组织障碍与调整策略 |
(一)组织结构障碍 |
(二)组织机制障碍 |
(三)组织功能障碍 |
(四)组织障碍的的调整策略 |
三、辅导员知识管理的文化障碍与调整策略 |
(一)学校文化障碍 |
(二)职业文化障碍 |
(三)创新文化障碍 |
(四)文化障碍的的调整策略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5)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就业评价信息系统的研究和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1.3 高职院校就业管理工作中的问题 |
1.3.1 就业管理的现状分析 |
1.3.2 目前管理系统存在的问题 |
1.4 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
1.5 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
1.6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就业评价系统的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持 |
2.1 理论基础 |
2.1.1 高职院校就业评价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
2.1.2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2.2 技术基础 |
2.2.1 B/S 结构 |
2.2.2 数据库:SQL Server 2000 |
2.2.3 Visual Basic 语言 |
第三章 就业评价系统分析 |
3.1 系统可行性分析 |
3.1.1 技术可行性 |
3.1.2 经济可行性 |
3.1.3 社会可行性 |
3.2 需求分析 |
3.2.1 用户需求分析 |
3.2.2 系统功能需求 |
3.2.3 系统数据库概念模型分析 |
3.3 系统流程分析 |
3.3.1 系统业务流程图 |
3.3.2 数据流程图 |
第四章 就业评价系统设计 |
4.1 系统设计原则 |
4.2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4.3 数据库设计 |
4.3.1 概念模型设计 |
4.3.2 模型库的设计 |
4.3.3 数据库逻辑设计 |
4.4 界面设计 |
4.4.1 用户界面设计 |
4.4.2 输入设计 |
4.4.3 输出设计 |
第五章 就业评价系统的实现 |
5.1 系统功能模块实现 |
5.1.1 系统登陆模块设计与实现 |
5.1.2 系统主界面设计与实现 |
5.1.3 系统学生信息管理模块设计与实现 |
5.1.4 系统模型库管理设计与实现 |
5.1.5 信息测评模块设计与实现 |
5.2 输入输出设计 |
5.2.1 输入设计 |
5.2.2 输出设计 |
5.3 人机对话设计 |
5.3.1 人机对话设计的原则 |
5.3.2 人机对话设计的方法 |
第六章 评价系统调试与测试 |
6.1 程序调试 |
6.2 程序的测试 |
6.2.1 测试的重要性及目的 |
6.2.2 测试的步骤 |
6.2.3 测试的主要内容 |
6.2.4 测试实例与报告 |
6.3 系统的运行维护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盐都电大校园网系统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校园网概述 |
1.1.1 校园网产生的时代背景 |
1.1.2 校园网建设的主要任务 |
1.2 校园网的构成 |
1.2.1 校园网硬件系统平台 |
1.2.2 校园网软件系统平台 |
1.2.3 校园网的网络结构 |
1.2.4 校园网信息资源建设 |
1.3 校园网现状分析 |
1.3.1 校园网应用的现状 |
1.3.2 校园网建设存在的误区 |
1.3.3 校园网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 |
2 需求分析和项目规划 |
2.1 用户基本情况 |
2.2 项目工程背景 |
2.3 用户需求分析 |
2.3.1 业务需求分析 |
2.3.2 管理需求分析 |
2.3.3 扩展需求分析 |
2.4 整体建设规划 |
2.5 确定网络规模 |
2.6 网络拓扑结构 |
2.7 接入Internet方式 |
3 校园网硬件系统平台设计 |
3.1 分层网络设计 |
3.1.1 分层设计方法 |
3.1.2 网络拓扑结构图 |
3.2 校园网核心层设计 |
3.3 校园网分布层设计 |
3.4 校园网接入层设计 |
3.5 互联设计 |
3.5.1 虚拟局域网设计 |
3.5.2 与Internet互联 |
3.6 校园网硬件设备选型 |
3.6.1 传输介质选型 |
3.6.2 交换机的选择 |
3.6.3 服务器的选择 |
3.6.4 网卡的选择 |
3.7 综合布线方案的选择 |
4 校园网软件系统平台设计 |
4.1 软件系统平台 |
4.1.1 网络操作系统 |
4.1.2 工作站操作系统 |
4.1.3 应用软件 |
4.2 学校网站设计 |
4.3 教务管理系统 |
4.3.1 国内研究成果综述 |
4.3.2 教务管理系统设计研究的主要内容 |
4.3.3 教务管理系统总体设计 |
4.3.4 数据库的建模 |
4.3.5 数据库的建模实现 |
4.3.6 中间层组件的开发 |
4.3.7 教务信息管理平台 |
4.4 远程教育支持系统 |
4.4.1 基于Internet教育资源下的网络学习模式的理论基础 |
4.4.2 基于Internet教育资源下学习模式的特点 |
4.4.3 构建基于Internet的网上学校 |
4.4.4 在线远程教学平台 |
4.5 校园网的安全运行、管理和控制 |
5 设计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网络平台的设计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需要 |
1.1.2 学习方式变革的需要 |
1.1.3 提高个人知识利用效率的需要 |
1.1.4 提升个人信息素养和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
1.1.5 教育技术理论发展的需要 |
1.1.6 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
1.2 文献分析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现有知识管理工具和平台比较分析 |
1.3 研究目的、内容、方法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3.4 研究意义 |
第2章 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网络平台的相关理论依据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知识 |
2.1.2 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
2.1.3 个人知识 |
2.1.4 个人知识管理 |
2.1.5 团队 |
2.1.6 协作学习 |
2.1.7 知识地图 |
2.1.8 知识仓库 |
2.1.9 知识管理系统 |
2.2 知识管理理论 |
2.3 知识转化理论 |
2.4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 |
2.5 合作学习理论 |
2.6 学习型组织理论 |
2.7 六度分隔理论 |
2.8 反思性学习理论 |
2.9 对话理论 |
2.10 解释学理论 |
第3 章 平台的可行性分析与需求分析 |
3.1 大学生特征分析 |
3.1.1 大学生智力因素发展特征分析 |
3.1.2 大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特征分析 |
3.1.3 大学生学习特征分析 |
3.2 平台建构的技术可行性分析 |
3.2.1 知识管理系统构建和知识获取技术 |
3.2.2 中文文本分类 |
3.2.3 信息建构 |
3.3 平台的需求分析 |
3.3.1 需求分析的任务 |
3.3.2 环境需求 |
3.3.3 系统用例描述 |
第4章 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网络平台的设计 |
4.1 平台设计指导思想 |
4.2 平台设计的原则 |
4.3 系统总体设计 |
4.3.1 个性空间 |
4.3.2 系统管理 |
4.4 系统详细设计 |
4.4.1 博客 |
4.4.2 掘客 |
4.4.3 网摘 |
4.4.4 博览 |
4.4.5 团队学习空间 |
4.4.6 协同创作 Wiki |
第5章 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网络平台的开发与实现 |
5.1 系统开发环境 |
5.1.1 基于 Internet/Intranet 网络体系 |
5.1.2 基于 ASP.NET 开发 |
5.1.3 采用 SQL SERVER 数据库 |
5.2 系统数据库设计 |
5.2.1 操作数据库 |
5.2.2 数据库表的设计 |
5.3 系统类设计 |
5.4 平台设计与开发使用的主要关键技术 |
5.4.1 TAG |
5.4.2 RSS |
5.4.3 Ajax |
5.4.4 无限级分类 |
5.4.5 SVG |
第6章 总结 |
6.1 研究结论与创新 |
6.2 不足与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8)基于B-S模式高校教务管理系统的探索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传统的教务管理模式 |
1.1.1 传统的教务管理模式流程 |
1.1.2 传统的教务管理模式的不足 |
1.2 基于学分制的教务管理模式 |
1.2.1 学分制的起源 |
1.2.2 我国学分制的发展 |
1.2.3 学分制教育管理的特点 |
1.2.4 学分制教务管理的模式 |
1.3 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的现状 |
1.3.1 单机时代的教务管理信息系统 |
1.3.2 网络时代的教务管理系统 |
1.4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系统的需求分析和设计 |
2.1 我院教务管理现状分析 |
2.1.1 教学计划的制定与管理 |
2.1.2 选课系统 |
2.1.3 学生学籍学历档案 |
2.1.4 排课系统 |
2.1.5 考务系统 |
2.1.6 教育资源管理 |
2.2 系统功能、组成及开发环境 |
2.2.1 系统功能 |
2.2.2 系统组成 |
2.2.3 系统开发环境 |
2.3 基于学分制的网络教务管理系统的设计 |
2.3.1 教务管理的业务流程 |
2.3.2 教务管理功能结构的划分 |
2.3.3 教务管理系统的技术支持 |
第三章 基于产生式规则的学籍管理系统 |
3.1 专家系统综述 |
3.1.1 专家系统的基本结构 |
3.1.2 知识库与数据库的区别 |
3.1.3 专家数据库EDS (Expert Database System) |
3.2 产生式规则表示专家系统知识库 |
3.2.1 产生式的由来 |
3.2.2 产生式的表示方法 |
3.3 智能模块的设计 |
3.3.1 模块总体设计 |
3.3.2 模块层次模型 |
3.3.3 模块结构数据流程总图 |
3.3.4 数据库的建立与管理 |
3.4 智能模块的实现 |
3.4.1 知识获取 |
3.4.2 知识表示 |
3.4.3 推理方法及策略 |
第四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9)Linux环境下基于Web的图档管理系统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发展与现状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2 图档管理系统的技术分析 |
2.1 图档管理系统的结构分析 |
2.2 操作系统的选择 |
2.3 图档管理系统Web技术分析 |
2.4 基于Web的数据库系统 |
2.5 Web服务器Apache |
2.6 开发环境的建立 |
3 图档数据库的设计 |
3.1 图档数据库管理方案的设计 |
3.2 图档数据库的创建 |
3.3 图档的Web显示 |
4 图档管理系统的实现 |
4.1 系统总体框架的设计 |
4.2 系统各功能模块的设计 |
4.3 系统的使用 |
5 结论与进一步研究 |
致谢 |
参考文献 |
详细摘要 |
(10)Linux环境下基于Web的图档管理系统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发展与现状 |
1.3.1 历史发展 |
1.3.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
1.5 小结 |
2 图档管理系统的技术分析 |
2.1 图档管理系统的结构分析 |
2.1.1 B/S架构的选择 |
2.1.2 B/S架构的组成 |
2.2 操作系统的选择 |
2.2.1 Linux系统的发展与特点 |
2.2.2 Linux的结构与主要功能 |
2.2.3 Linux与WindowsNT比较 |
2.2.4 为什么选择Linux作为服务器操作系统 |
2.2.5 Red Hat Limix的优势 |
2.3 图档管理系统 Web技术分析 |
2.3.1 Web技术概述 |
2.3.2 几种Web技术的比较 |
2.4 基于Web的数据库系统 |
2.4.1 MySQL数据库简介 |
2.4.2 MySQL数据库特点 |
2.4.3 MySQL与其他数据库比较 |
2.5 Web服务器Apache |
2.5.1 Web服务器简介 |
2.5.2 Apache服务器 |
2.6 开发环境的建立 |
2.6.1 软、硬件环境的建立 |
2.6.2 MySQL+ PHP4+Apache的安装与设置 |
2.7 小结 |
3 图档数据库的设计 |
3.1 图档数据库管理方案的设计 |
3.2 图档数据库的创建 |
3.2.1 图档数据模型的创建 |
3.2.2 图档数据库E-R图 |
3.2.3 图档数据库的建立 |
3.3 图档的Web显示 |
3.3.1 图形文件的文件格式 |
3.3.2 图形文件的Web显示方法 |
3.3.3 DWF矢量图形文件 |
3.3.4 创建 DWF文件 |
3.3.5 Autodesk DWF Viewer控件 |
3.3.6 MIME类型 |
3.4 小结 |
4 图档管理系统的实现 |
4.1 系统总体框架的设计 |
4.2 系统各功能模块的设计 |
4.2.1 图档管理模块的开发 |
4.2.1.1 图档入库 |
4.2.1.2 图档查询 |
4.2.1.3 图档浏览 |
4.2.1.4 图档删除 |
4.2.1.5 图档修改 |
4.2.1.6 版本管理 |
4.2.2 用户权限管理模块 |
4.2.2.1 基本思想 |
4.2.2.2 用户身份及口令权限管理 |
4.2.3 统计报表生成 |
4.2.4 系统中论坛模块 |
4.3 系统的使用 |
4.4 小结 |
5 结论与进一步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四、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大学生综合管理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互联网时代课程知识的传播机制研究 ——以内蒙古师范大学为个案[D]. 高晔.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2]高校勤工助学对大学生发展影响研究 ——以北京地区高校为例[D]. 王安岩. 北京科技大学, 2020(03)
- [3]跨云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王肇远. 东华大学, 2019(06)
- [4]基于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教育知识管理研究[D]. 韩泽春. 东北师范大学, 2015(11)
- [5]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就业评价信息系统的研究和开发[D]. 舒姝. 电子科技大学, 2011(07)
- [6]盐都电大校园网系统设计与研究[D]. 严跃海. 南京理工大学, 2008(11)
- [7]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网络平台的设计与开发[D]. 刘颋. 江西师范大学, 2007(05)
- [8]基于B-S模式高校教务管理系统的探索及研究[D]. 姜秀玉. 吉林大学, 2006(05)
- [9]Linux环境下基于Web的图档管理系统的开发[D]. 刘治国. 山东科技大学, 2005(02)
- [10]Linux环境下基于Web的图档管理系统的开发[D]. 马长青. 山东农业大学, 2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