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食管癌患者血清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水平测定(论文文献综述)
吴朗杰[1](2012)在《食管癌患者放疗前后中医证型改变及其相关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食管癌患者在放疗前后中医辨证分型与TNF-α、IL-1β、IL-6的变化,并观察食管癌患者在放疗前后的中医证型、细胞因子及临床特征三者之间的关系。方法:在食管癌患者放疗前后给予中医辨证分型,并检测其血清TNF-α、IL-1β、IL-6水平,收集患者临床特征。结果:(1)中医证型的改变:在放疗后,食管癌患者中痰气互阻型由放疗前的27例(33.75%)转变为型5例(6.25%);血瘀痰滞型由34例(42.5%)转变为16例(20.0%);阴虚内热型由15例(18.75%)转变为45例(56.25%);气虚阳微型由4例(5.00%)转变为14例(17.5%)。放射治疗前后中医证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细胞因子水平的改变:①放疗后,TNF-α、IL-6水平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放疗后为阴虚内热证型的45例食管癌患者,TNF-α、IL-6水平明显降低,放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放疗后为非阴虚内热证型的35例患者,细胞因子水平放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相关分析提示:①放疗后中医证型与TNF-α放疗后检测水平之间具有相关性(P<0.05)。②放疗后中医证型与食管癌分化程度、KPS评分、骨髓抑制分度以及近期疗效也具有相关性(P<0.05)。③IL-1β、IL-6和TNF-α水平与KPS评分、放射性食管炎具有相关性(P<0.05)。④KPS评分与放疗剂量、骨髓抑制分度、和近期疗效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1)放射治疗使食管癌患者转变为阴虚内热证型的几率增加。(2)放疗后食管癌患者的TNF-α、IL-6明显减少。(3)TNF-α可能是放疗后食管癌患者中医证型改变的内在因素。(4)食管癌患者中医证型与KPS评分是各临床特征的综合体现。
王巧琳[2](2009)在《恶性肿瘤气虚痰瘀证患者内分泌激素及免疫功能状态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气虚痰瘀证与免疫细胞及内分泌激素变化的相关性。方法:对入选的83例恶性肿瘤患者经中医辨证分型,采用放射免疫计数法和流式细胞仪测定患者的ACTH、CORT、IL-1β、IL-6、TNF-α和血清CD3+、CD4+、CD8+及NK细胞数。结果:1)在83例恶性肿瘤患者中气虚痰瘀证41例占49.39%,非气虚痰瘀证42例占50.61%(气滞证11例占13.25%、气逆证8例占9.64%、血虚证7例占8.43%、血热证6例占7.23%、水停证6例占7.23%、津液亏虚证4例占4.81%);2)①气虚痰瘀证组和非气虚痰瘀证组CD3+、CD4+、CD4+/CD8+、NK均下降,CD8+升高,上述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其中气虚痰瘀证组CD3+、CD4+与非气虚痰瘀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气虚痰瘀证组和非气虚痰瘀证组IL-1β和IL-6与对照组比较均降低(P<0.01),但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③气虚痰瘀证组和非气虚痰瘀证组患者血清中的TNF-α含量均有所降低(P>0.05),无统计学意义。④气虚痰瘀证组和非气虚痰瘀证组患者的ACTH含量升高(P<0.01),CORT含量升高(P<0.05),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气虚痰瘀证在恶性肿瘤中医辨证分型中占有较大比例,说明气虚痰瘀证是恶性肿瘤重要证型;2)恶性肿瘤气虚痰瘀证和非气虚痰瘀证都存在免疫细胞及内分泌激素方面的改变,尤以气虚痰瘀证更加突出,主要以CD3+、CD4+、CD8+、NK、IL-1β、ACTH等的改变为主。
刘明,张显忠,王磊,任建林[3](2004)在《食管癌患者血清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水平测定》文中提出背景:目前尚无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的血清肿瘤标志物用于临床诊断食管癌。目的:通过测定食管癌患者血清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sTNFR)水平的变化,探讨其在食管癌诊断和监控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ABC鄄ELISA)检测56例食管癌患者和10名健康成人的血清sTNFR鄄Ⅰ、sTNFR鄄Ⅱ水平,并与血清癌胚抗原(CEA)水平进行比较。结果:食管癌患者的血清sTNFR鄄Ⅰ和CEA水平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P<0.001),而sTNFR鄄Ⅱ水平则显着低于健康对照组(P<0.001);sTNFR鄄Ⅰ与CEA的阳性率无显着差异,但均显着低于sTNFR鄄Ⅱ(P<0.001)。食管癌切除术后,患者的血清sTNFR鄄Ⅰ、sTNFR鄄Ⅱ水平均呈升高趋势,而CEA水平则无明显变化。结论:同时检测血清sTNFR鄄Ⅰ、sTNFR鄄Ⅱ水平有助于诊断食管癌和评估机体的免疫状态。
张显忠,刘明,宋文刚,景学安,李松,曲迅[4](2003)在《食管癌患者血清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水平及临床意义》文中提出目的 探讨食管癌患者的血清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 (sTNF RI、sTNF RII)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 5 6例食管癌患者和 2 0例正常人血清sTNF RI、sTNF RII及癌胚抗原(CEA)水平。结果 食管癌患者的血清sTNF RI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 (P <0 0 0 1) ,而sTNF RII则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 (P <0 0 5 ) ,sTNF RII与sTNF RI的比值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 (P <0 0 0 1)。血清sTNF RII变化的敏感性明显高于血清CEA。结论 血清sTNF RI和sTNF RII水平检测在食管癌的辅助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屈小芹[5](2021)在《PEBP4通过调控TLR4/NF-κB减轻LPS/D-GalN诱导的急性肝损伤》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肝脏承担着人体最主要的代谢和排毒作用。各型肝病引起的肝损伤可最终导致肝衰竭、肝硬化或肝癌,据统计全世界每年约有200万人死于肝病。因此,进一步明确肝损伤的发病机理,寻求更合理的干预靶点和治疗方案,从而改善肝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磷脂酰乙醇胺结合蛋白(phosphatidylethanolamine binding proteins,PEBPs)是一类有400多个成员的超保守蛋白家族,表达于细菌、植物、哺乳动物等多个物种,磷脂酰乙醇胺结合蛋白4(phosphatidylethano-lamine binding protein4,PEBP4)就是其中之一。近期有研究发现,PEBP4在肺癌、乳腺癌、胃癌等多种肿瘤组织中高表达,而且它在肿瘤的增殖、侵袭和转移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在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癌组织中也可检测到PEBP4高表达。高表达PEBP4的患者比低表达PEBP4的患者TNM分期更高,更易发生淋巴结转移,且2年生存率也有所下降,提示PEBP4的表达水平与肝癌的发生、发展和预后密切相关,同时也提示PEBP4可能参与肝脏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研究表明PEBP4是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的分泌蛋白,并可抵抗TNF-α引起的细胞凋亡。本课题旨在研究PEBP4是否具备抗急性肝损伤(acute liver injury,ALI)效应并对其机制进行初步探讨。目的:探讨PEBP4是否具备抗急性肝损伤效应及其作用机制。实验方法:1.观察PEBP4与急性肝损伤的关联性模型建立成功后,Western Blot检测WT小鼠正常肝脏组织和LPS/D-Gal N诱导急性损伤的肝脏组织中PEBP4的表达水平。2.构建PEBP4肝脏特异性敲除小鼠首先利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PEBP4flox/-小鼠,将PEBP4flox/-小鼠自交得到PEBP4flox/flox;再利用Cre-lox P重组酶系统,将PEBP4flox/flox与Alb-Cre小鼠杂交,得到PEBP4+/-;Alb-Cre基因型小鼠;所得小鼠再次自交可得到PEBP4-/-;Alb-Cre基因型小鼠。将WT小鼠和PEBP4-/-;Alb-Cre基因型小鼠随机解剖提取各器官基因和蛋白,分别检测WT小鼠和PEBP4-/-;Alb-Cre基因型小鼠各脏器PEBP4的基因表达和蛋白表达水平,确证仅敲除肝脏PEBP4,获得肝脏PEBP4特异性敲除小鼠(PEBP4 CKO)。3.模型建立及分组处理(1)选用6-8周龄,体重18-22 g,健康C57BL/6N小鼠12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LPS/D-Gal N组。模型组腹腔注射LPS(5μg/Kg)30 min后再腹腔注射300 mg/Kg D-Gal N,正常对照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给药结束6 h后取血和肝脏。(2)选用6-8周龄,体重18-22 g,健康C57BL/6N小鼠、PEBP4 CKO小鼠各24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LPS/D-Gal N组,采用同样的方法复制模型。给药结束1.5 h后,各组随机挑选6只麻醉后取血。给药结束6 h后将各组剩余6只小鼠取血和肝脏。(3)选用6-8周龄,体重18-22 g,健康C57BL/6N小鼠、PEBP4 CKO小鼠各36只随机分为LPS/D-Gal N组,LPS/D-Gal N+PDTC组,LPS/D-Gal N+TAK-242组,每组12只。抑制剂干预组分别在注射LPS前30 min腹腔注射60 mg/Kg PDTC或3 mg/Kg TAK-242,LPS注射结束30 min后再腹腔注射D-Gal N。给药结束1.5 h后,各组随机挑选6只麻醉后取血。给药结束6 h后将各组剩余6只小鼠取血和肝脏。4.评估肝脏的损伤程度(1)HE染色观察比较各组肝脏损伤情况。(2)生化试剂盒检测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活性。5.评估炎症反应程度(1)生化试剂盒检测肝脏组织匀浆液髓过氧化物酶(MPO)的活性。(2)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中IL-1β、TNF-α和IL-10的含量。(3)Western Blot检测环氧合酶-2(COX-2)的表达水平。6.评估凋亡程度(1)TUNEL染色观察细胞凋亡情况。(2)Western Blot检测Pro-Caspase-3、Cleaved-Caspase-3、Pro-Caspase-8、Cleaved-Caspase-8、Pro-Caspase-9、Cleaved-Caspase-9、Pro-PARP、Cleaved-PARP表达水平。(3)试剂盒检测Caspase-3、Caspase-8、Caspase-9活性。(4)Real-Time PCR检测促凋亡基因Bax和抑凋亡基因Bcl-2的表达水平。7.探讨TLR4/NF-κB信号通路在PEBP4抗肝损伤效应中的作用Western Blot检测胞浆TLR4、IκBα、p-IκBα、NF-κB p65,p-NF-κB p65及胞核NF-κB p65的表达水平。结果:1.与正常小鼠相比,ALI模型组小鼠肝脏中的PEBP4蛋白表达水平下降。2.琼脂糖凝胶电泳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在WT小鼠各脏器中均有PEBP4的基因和蛋白表达,在CKO小鼠中,心、肺、脾、肾等脏器有PEBP4的基因和蛋白表达,而在肝脏中未见PEBP4的基因和蛋白表达,表明成功构建PEBP4 CKO小鼠。3.HE染色和生化检测结果显示:LPS/D-Gal N可诱导急性肝损伤。WT小鼠肝脏组织结构紊乱,肝细胞弥漫性坏死,并有大量红细胞及炎症细胞浸润,ALT/AST活性升高。相对于WT小鼠,CKO小鼠肝脏损伤更严重,ALT/AST活性更高。提示敲除PEBP4可加重急性肝损伤程度。4.相对于WT小鼠,CKO小鼠的炎症反应更严重。MPO活性升高;炎性细胞浸润增多;IL-1β、TNF-α和IL-10含量升高;COX-2蛋白表达水平升高。5.相对于WT小鼠,CKO小鼠凋亡反应更严重,TUNEL(+)细胞率升高;Cleaved-Caspase-9、Cleaved-Caspase-8、Cleaved-Caspase-3表达水平升高;Cleaved-PARP表达水平升高。6.相对于WT小鼠,CKO小鼠TLR4/NF-κB通路明显活化。TLR4表达量上调;IκBα磷酸化程度升高并且大量降解;NF-κB p65磷酸化程度升高并且大量转位入核。7.TLR4阻断剂TAK-242和NF-κB阻断剂PDTC均可部分逆转敲除PEBP4诱导的肝脏损伤以及TLR4/NF-κB信号通路活化。结论:PEBP4通过抑制TLR4/NF-κB信号通路减轻LPS/D-Gal N诱导的急性肝损伤。
冀寿健[6](2021)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消化系统肿瘤潜在预测标志物的探索研究》文中认为背景: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为代表的免疫疗法带来了肿瘤治疗的全新模式,已在泛癌种患者中展现了持久的生存优势。而消化系统肿瘤作为高发病率与高死亡率的瘤种之一,接受ICIs治疗也同样显示了良好的临床获益。但遗憾的是仅有一小部分患者治疗有效,大部分患者仍然无法从ICIs治疗中获益。而且特异性的免疫相关不良事件和肿瘤超进展现象同样限制了其应用。因此亟需开发ICIs治疗疗效和预后的预测性生物标志物以筛选获益人群,提高有效率并且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T细胞受体(TCR)与细胞因子都是抗肿瘤免疫循环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直接影响ICIs的抗肿瘤效果。两者与接受ICIs治疗的消化系统肿瘤患者临床结果的相关性值得深入探索。本研究拟基于消化系统肿瘤患者队列,探索外周血TCR组库与细胞因子水平在ICIs治疗中的预测作用。方法:本研究分为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探索TCR组库在接受ICIs治疗的消化系统肿瘤患者中的预测价值。纳入了接受抗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抗体治疗的食管癌、胃癌、肝细胞癌、结直肠癌等消化系统肿瘤患者队列,采集其治疗前基线和治疗后首次评效时的外周血样本行TCR组库测序。同时收集部分健康人群的外周血样本以作为对照。另外,收集患者治疗前基线的肿瘤组织以用于PD-L1表达水平的检测。Shannon指数用以表示TCR组库的多样性。Morisita’s重叠指数用来表示治疗前后TCR组库的相似程度。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用来确定变量是否是疾病进展的危险因素。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用来确定变量是否是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第二部分是探索细胞因子在接受ICIs治疗的消化系统肿瘤患者中的预测价值。我们纳入了两个队列,其中发现队列是接受抗PD-1/PD-L1抗体治疗的食管癌患者,采集其治疗前基线的外周血样本,使用多重免疫测定试剂盒检测了59种细胞因子,以探索其与临床获益之间的相关性。R语言(3.6.2)计算一致性指数、净重新分类指数和整体鉴别指数用于评估外周血细胞因子水平的预测能力。验证队列是除食管癌之外的泛癌种患者,用于验证候选的生物标志物。此外,采集组织样本行多重免疫组织化学(mIHC)分析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s)的图谱,旨在确定外周血免疫因子和肿瘤局部免疫微环境之间的关联。结果:第一部分纳入了137例患者,中位年龄为54岁(范围21-70岁)。其中76例接受抗PD-1抗体单药治疗,61例接受抗PD-1抗体联合治疗。肿瘤患者TCR多样性显着低于健康对照人群(P<0.0001),而在不同肿瘤类型之间的分布无显着差异。TCR多样性与年龄呈显着负相关(r=-0.306,P=0.0003)。在单药治疗队列中,基线TCR多样性较高的患者表现出显着更高的疾病控制率(77.8%vs.47.2%;HR,3.92;95%CI,1.14-13.48;P=0.030)、更长的无进展生存期(PFS)(6.47个月vs.2.77个月;HR,2.10;95%CI,1.16-3.79;P=0.014)和总生存期(OS)(NA vs.8.97个月;HR,3.53;95%CI,1.49-8.38;P=0.004)。此外,即使在基线多样性较低的患者中,治疗前后维持较高的TCR组库相似程度的患者依然能够从抗PD-1抗体治疗中获益。而治疗前后TCR组库相似程度低的患者难以获益。然而在抗PD-1抗体联合治疗队列中,两种生物标志物均未显示出预测价值。有趣的是,TCR多样性和PD-L1表达水平的联合指标可以更好的将患者分层。第二部分发现队列纳入了21例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验证队列纳入了61例以消化系统肿瘤为主的泛癌种患者。在发现队列中,治疗前趋化因子(C-C基元)配体-5/调节活化正常T细胞表达与分泌的趋化因子(CCL5/RANTES)与可溶性PD-L1(sPDL1)水平在PD、SD、PR三个亚组中分布均呈上升趋势。进一步的研究证明治疗前基线CCL5/RANTES、sPD-L1水平及两因子联合指标与疗效及预后的相关性。与低细胞因子水平相比,高细胞因子水平的患者表现出更高的疾病控制率和延长的生存期。更重要的是,在验证队列中证实了细胞因子水平与ICIs治疗之间的相关性。值得注意的是,肿瘤微环境组成的进一步定量分析表明两因子的联合指标和自然杀伤细胞的浸润相关。结论:1.外周血TCR组库和细胞因子水平均可作为消化系统肿瘤接受ICIs单药治疗临床结果的预测性生物标志物。2.TCR多样性有望成为组织PD-L1检测的补充指标。3.细胞因子的联合应用可更好的提高预测能力。4.ICIs联合治疗的预测标志物仍需进一步探索。
杨惠云[7](2020)在《TNF相关凋亡诱导配体表达促进食管鳞癌进展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和目的食管癌是常见的恶性消化道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极高。世界上70%的食管癌病例发生在中国,其中,有90%为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目前,食管癌的难治性在于发现晚和复发转移。因此,寻找新的有效的治疗策略成为现如今食管癌研究的重点。肿瘤坏死因子相关的凋亡诱导配体(TRAIL),是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TNFSF)成员,由TNFSF10基因编码。TRAIL属于Ⅱ型跨膜蛋白,其胞外区可以被蛋白酶切割,形成三聚体,以可溶性细胞因子的形式存在。TRAIL有五个受体,其中四个膜结合受体,分别为TRAIL-R1、TRAIL-R2、TRAIL-R3、TRAILR4,和一个可溶性受体护骨素(OPG)。这些受体在功能上可以分为两类:TRAILR1和TRAIL-R2这两个受体的胞质区含有死亡域(DD),并且能够传导凋亡信号,因此被称为死亡受体。其余三个受体起到“诱饵”的作用,TRAIL-R3和TRAILR4与TRAIL-R1和TRAIL-R2的胞外区具有高度同源性,但是由于缺乏功能性胞内域,不能传递凋亡信号。OPG在生理温度下与TRAIL亲和力较低。TRAIL可以特异性诱导恶性肿瘤细胞的凋亡,但是对正常细胞没有毒性,因此其在发现之初,就被用于肿瘤治疗。但是由于TRAIL治疗引起的急性毒性,让TRAIL在临床上的使用被重新审视。并且TRAIL可以在结肠癌、非小细胞肺癌等多种肿瘤中激活NF-k B、PI3K、JNK、p38等信号通路促进肿瘤的增殖、侵袭和转移,还可以通过影响肿瘤细胞分泌CCL2、CXCL8、CXCL1等炎症因子来改变肿瘤微环境。然而,对于TRAIL在食管癌进展的影响,相关研究数量较少。本文主要研究了TCGA数据库中,食管鳞癌患者肿瘤组织和正常组织中TRAIL的表达,分析了其表达与患者临床参数的关系,并在食管鳞癌患者临床标本中进行了验证。并探究了TRAIL表达对食管鳞癌细胞系生物学功能和趋化因子分泌的影响。为食管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1.采用RNAiso Plus进行组织和细胞总RNA的提取,并用Nano Drop进行RNA浓度和纯度的检测。2.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肿瘤组织石蜡切片中TRAIL的表达水平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进行检测,用中性树胶封片,自然晾干后,在显微镜下拍照和评分。3.采用si RNA对肿瘤细胞进行TRAIL基因沉默。4.体外采用人重组TRAIL处理食管鳞癌肿瘤细胞系KYSE70和KYSE150。5.采用超低吸附板和成球培养基检测肿瘤细胞的成球能力。6.采用CCK-8试剂盒检测肿瘤细胞KYSE70和KYSE150的增殖能力。7.采用transwell板检测肿瘤细胞KYSE70和KYSE150的迁移能力和免疫细胞趋化。8.在体外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肿瘤细胞KYSE70和KYSE150中E-cadherin在蛋白水平的表达。9.ELISA检测肿瘤细胞KYSE70和KYSE150培养上清中CXCL10分泌水平。10.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相关基因m RNA水平的表达。11.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KYSE70和KYSE150表面干性基因的表达以及体外转染细胞转染效率。结果1.食管鳞癌患者肿瘤组织中TRAIL高表达,并与患者的预后呈负相关,与患者淋巴结转移和疾病分期呈正相关。2.在食管鳞癌肿瘤细胞系KYSE70和KYSE150中,TRAIL促进肿瘤细胞增殖,成球和迁移能力,上调干性基因的表达,影响EMT相关蛋白E-cadherin的表达。3.TRAIL抑制食管鳞癌肿瘤细胞系KYSE70和KYSE150中CXCL10的分泌。4.在食管鳞癌肿瘤细胞系KYSE70和KYSE150中,TRAIL通过抑制CXCL10的分泌,减少了对CD8+T细胞的趋化。结论TRAIL在食管鳞癌肿瘤组织中高表达,TRAIL表达与患者淋巴结转移和疾病分期呈正相关,与患者预后呈负相关。TRAIL可以促进食管鳞癌肿瘤细胞增殖能力、成球能力和迁移能力。在肿瘤细胞中抑制TRAIL的表达,上调肿瘤细胞CXCL10的分泌,增加对CD8+T细胞的趋化。过表达TRAIL可以下调肿瘤细胞CXCL10的分泌,减少对CD8+T细胞的趋化。
史世锋[8](2019)在《耐药细胞外泌体中miR193对食管癌细胞耐药作用及其机制》文中研究表明引言食管癌是全球第八大常见肿瘤,也是世界癌症相关死亡的最常见原因之一。统计结果显示,我国食管癌患者占全球患者总数的一半以上,男性和女性死亡率都居于全球首位,食管癌的治疗方案包括手术、化疗、放疗等。中晚期食管癌耐药性的产生是阻碍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肿瘤耐药的机制包括:(1)药物外排,减少肿瘤细胞内药物的浓度。(2)细胞凋亡阻滞。(3)DNA损伤修复应答。在肿瘤细胞中,耐药性的产生可能由一种或几种机制共同发挥作用,不同肿瘤细胞中的作用机制不同。外泌体是具有脂质双分子膜的纳米级囊泡,存在于所有体液中。肿瘤细胞分泌的外泌体参与多种细胞功能和生理病理事件。外泌体内容物包括mRNA、miRNA、蛋白质等,这些内容物都具有生物活性,能够在靶细胞中执行功能反应,而外泌体内容物miRNA与食管癌化疗耐药性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目前尚不清楚。本实验通过食管癌细胞株TE1构建食管癌顺铂耐药细胞株TE1/DDP,并研究食管癌耐药细胞株TE1/DDP分泌的外泌体对敏感细胞株TE1顺铂敏感性的影响。通过对外泌体中的miRNA和处理细胞转录组进行高通量测序,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进行miRNA和mRNA关联分析,寻找与顺铂化疗耐药相关的miRNA,研究该miRNA对食管癌细胞生物学功能(增殖、凋亡、克隆形成能力、侵袭能力等)的影响,预测相关靶基因,分析其参与食管癌顺铂化疗耐药的机制。第一部分 顺铂耐药细胞外泌体对敏感细胞顺铂耐受性的影响目的构建食管癌顺铂耐药细胞株,研究食管癌顺铂耐药细胞株外泌体对顺铂敏感细胞株的影响。方法1.利用最低耐受浓度的顺铂处理食管癌顺铂敏感细胞株TE1,直至该细胞株对顺铂耐药,命名为TE1/DDP细胞株。2.利用CCK-8试剂盒和流式细胞术检测TE1/DDP细胞株在最低顺铂耐受浓度压力下的细胞活力和凋亡情况。3.利用超速离心法提取外泌体,透射电镜观察和Western blot检测鉴定提取的外泌体。4.通过CCK-8检测耐药细胞株外泌体干预敏感细胞后对顺铂耐受能力的影响。结果1.CCK-8试剂盒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在IC50浓度(0.7 μg/mL)顺铂压力下,与TE1细胞株相比,TE1/DDP细胞株的活力显着升高(P<0.001),细胞凋亡显着降低,说明成功构建食管癌顺铂耐药细胞株TE1/DDP。2.在透射电镜下,可以看到食管癌外泌体呈典型的圆形或椭圆形杯状结构,大小为50-200 nm。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TE1/DDP细胞和TE1细胞外泌体均可以检测到CD63蛋白。3.CCK-8结果显示在添加TE1/DDP的外泌体(浓度:5.32×109/mL)后TE1细胞对顺铂的耐受性显着增加(P<0.05)小结成功构建了食管癌顺铂耐药细胞株TE1/DDP,其外泌体能够使敏感细胞TE1增加对顺铂的抵抗。第二部分影响敏感细胞耐药的外泌体miRNA及靶基因筛选目的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对食管癌顺铂耐药细胞株TE1/DDP和顺铂敏感细胞株TE1中外泌体中的miRNA和耐药外泌体干预后细胞转录组进行测序,寻找与食管癌细胞顺铂耐药相关的miRNA和mRNA,研究其与食管癌患者生存率的关系。方法1.利用超速离心法提取外泌体,总RNA提取试剂盒提取外泌体中的总RNA,构建RNA测序文库进行高通量测序;提取细胞总RNA构建转录组文库,进行转录组测序;2.从测序数据中选取表达量显着差异的miRNAs进行荧光定量PCR验证;3.生物信息学软件关联分析miRNAs和mRNAs,预测与食管癌细胞顺铂化疗耐药的miRNAs。结果1.两组外泌体共有3182个miRNAs共靶标到69540个基因;其中在TE1组中973个miRNAs共靶标到67631个基因,在TE1-DDP组中561个miRNAs共靶标到65885个基因。2.差异表达统计分析结果显示,TE1组和TE1/DDP组的差异miRNAs共有493个,其中189个属于上调miRNAs,304个属于下调的miRNAs。3.TE1组和TE1/DDP组的差异基因共有5155个,其中3446个基因上调,1709个基因下调。4.生物信息学软件对mRNAs和miRNAs进行关联分析结果显示,ESR1基因和TP53基因位于关联分析网络的核心位点,且均与TFAP2C基因相关。5.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miRNAs在食管癌中的表达与测序数据中的表达量结果相一致。6.生存曲线分析结果显示,TFAP2C高表达的食管癌患者整体生存率高于TFAP2C低表达的患者;miR193高表达的食管癌患者整体生存率低于miR193低表达的患者。小结TFAP2C基因与食管癌化疗耐药相关,miR193和TFAP2C与食管癌患者的生存率相关。第三部分miR193参与食管癌顺铂化疗耐药的机制研究目的检测TFAP2C和miR193在不同食管癌细胞株中的表达,检测不同食管癌细胞中耐药相关基因的表达,验证TFAP2C和miR193的结合情况,构建TFAP2C过表达和miR193过表达食管癌细胞株;研究TFAP2C和miR193表达量变化对食管癌细胞增殖、侵袭能力、克隆形成能力和凋亡的影响。方法1.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TFAP2C和miR193在不同食管癌细胞和外泌体中的表达;2.利用双萤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TFAP2C和miR193的靶向结合;3.利用慢病毒载体构建TFAP2C过表达和miR193过表达食管癌细胞株;4.利用EdU细胞增殖实验、流式细胞术、克隆形成实验、Transwell实验,研究TFAP2C和miR193表达量变化对食管癌细胞增殖、细胞周期、侵袭能力、克隆形成能力和凋亡的影响。5.采用Western blot检测与细胞周期及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6.通过ChIP实验检测TFAP2C与P21基因启动子相互结合;结果1.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miR193在TE1细胞株外泌体中的相对表达水平显着低于在TE1/DDP细胞株外泌体中的相对表达水平,P<0.001;miR193在TE1细胞中的相对表达水平显着低于在TE1/DDP细胞中的表达水平(P<0.001),而加入TE1/DDP细胞株外泌体的TE1细胞(TE1/E)中miR193的相对表达水平显着高于TE1细胞,P<0.01。2.TE1/DDP细胞株中TFAP2C的相对表达水平显着低于TE1细胞株中的相对表达水平(P<0.001),而加入TE1/DDP细胞株外泌体的TE1细胞中TFAP2C的相对表达水平显着低于TE1细胞(P<0.01)。3.双萤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结果显示,miR193与TFAP2C基因3’-UTR区相结合,提示TFAP2C是miR193的靶基因。4.细胞周期检测结果显示,TE1/DDP细胞株处于细胞周期G0/G1期的比例小于TE1细胞株,而TE1/DDP细胞株外泌体可以部分解除顺铂对食管癌细胞周期的阻滞作用;miR193过表达细胞株处于细胞周期G0/G1期的比例小于miR193过表达对照组,TFAP2C过表达细胞株处于细胞周期G0/G1期的比例大于TFAP2C过表达对照组。5.TE1/DDP细胞株中TFAP2C、TP53和P21基因的相对表达水平较低,EGFR和Cyclin D1基因的相对表达水平较高;而TE1/DDP细胞株外泌体可以改变这些基因在TE1细胞株中的相对表达水平。6.EdU增殖检测结果显示,在顺铂压力下,TE1/DDP细胞株增殖的细胞数显着大于TE1细胞株(P<0.01);TFAP2C过表达细胞株增殖的细胞数显着小于TFAP2C过表达对照组(P<0.01);miR193过表达细胞株增殖的细胞数显着高于miR193过表达对照组(P<0.01)。7.克隆形成实验结果显示,与TE1细胞株形成的克隆数相比,TE1/DDP细胞株的克隆形成数显着增多(P<0.01);与TFAP2C过表达对照组相比,TFAP2C过表达组细胞株的克隆形成数显着降低(P<0.05);与miR193过表达对照组相比,miR193过表达组细胞株的克隆形成数显着增多(P<0.01)。8.细胞凋亡实验结果显示,与TFAP2C过表达对照组细胞相比,TFAP2C过表达组细胞的凋亡率显着升高;与miR193过表达对照组细胞相比,miR193过表达组细胞的凋亡率显着降低;顺铂压力下miR193过表达组细胞的凋亡率显着高于正常条件下的miR193过表达组细胞。9.细胞侵袭实验结果表明,TFAP2C与miR193表达量变化对食管癌细胞侵袭能力没有显着性影响。10.ChIP实验得到的DNA中扩增获得了 P21启动子区的序列,由此可见TFAP2C能够与P21结合促进细胞周期的阻滞。小结1.TFAP2C基因是miR193调控的靶基因。2.TFAP2C过表达可以显着抑制食管癌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和细胞克隆形成能力,促进细胞凋亡。3.TFAP2C能够与P21结合促进细胞周期的阻滞。miR193能够通过TFAP2C调节P21解除细胞周期阻滞。第四部分裸鼠荷瘤验证miR193促进食管癌细胞耐药目的在裸鼠体内移植瘤验证miR193对食管癌肿瘤细胞生长及顺铂敏感性的影响。方法1.将食管癌细胞悬液注射到裸鼠两侧腋下组织,每天观察接种肿瘤的结节生长情况,检测移植瘤在接种后1周、2周、3周、4周时的生长情况;2.所有实验动物均两侧植瘤。首先根据左侧植瘤细胞差异分为三组,右侧统一接种TE1细胞,左侧分别接种TE1、TE1/DDP、TE1/miR193。待两侧可触到明显结节后每组动物随机分为两个亚组进行顺铂干预,并以生理盐水为对照处理。3.生长4周后,颈椎脱臼法处死裸鼠,分离肿瘤实体,并进行拍照、称重、测量体积,做好记录,绘制肿瘤生长曲线。结果1.裸鼠荷瘤实验结果显示,TE1细胞株形成的肿瘤在顺铂压力下的肿瘤体积显着小于对照条件下的肿瘤体积(P<0.05)。2.TE1/DDP细胞株在顺铂压力下形成的肿瘤体积大小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显着增大(P<0.05)。3.miR193过表达TE1细胞株在顺铂压力下形成的肿瘤体积大小显着小于正常对照组(P<0.05)。4.顺铂干预下,TE1/DDP细胞株形成的肿瘤大小显着大于TE1细胞株形成的肿瘤,miR193过表达TE1细胞株形成的肿瘤大小显着大于TE1细胞株形成的肿瘤。小结顺铂可以抑制食管癌肿瘤的生长,miR193过表达能够促进食管癌肿瘤的生长,增加其对顺铂的抵抗。结论1.食管癌耐药细胞外泌体能够增强顺铂敏感细胞TE1对顺铂的抵抗。2.TFAP2C基因是miR193调控的靶基因。3.TE1/DDP细胞株外泌体可以解除顺铂对食管癌的细胞周期阻滞作用。其机制是miR193的靶基因TFAP2C是P21的转录调节因子。顺铂可以抑制食管癌肿瘤的生长,miR193过表达能够促进食管癌肿瘤的生长,增加其对顺铂的抵抗。
庞雪芹[9](2018)在《CD40信号调控调节性B细胞对结肠癌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外周血B细胞及调节性B细胞与结肠癌的关系目的:分析调节性B细胞量与结肠癌临床分期的关系及对结肠癌复发的风险预测作用。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技术分析结肠癌患者外周血中CD19+B细胞、CD19+IL-10+B细胞的数量,并分析了 CD19+IL-10+B细胞的数量与结肠癌临床资料的关系。通过随访24个月结肠癌临床复发情况,结合患者外周血CD19+IL-10+B细胞的数量,应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比较术后复发与CD19+IL-10+B细胞数量之间的关系,并应用Cox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筛选复发的预测因子。结果:1.结肠癌患者与健康人外周血中CD19+B细胞占淋巴细胞百分比无显着性差异7.76%VS 6.92%(P=0.240)。2.CD19+IL-10+B细胞占CD19+B细胞的百分比显着高于健康人4.28%VS 0.98%(P=0.004),且其数量与结肠癌分期呈正相关(P<0.05)。3.COX比例风险模型因素分析,发现CD19+IL-10+B细胞数量是结肠癌患者复发的独立预测因子(风险系数OR为2.159,95%的可信区间0.272-17.130)。结论:结肠癌外周血中调节性B细胞百分比较正常人显着升高,并且与结肠癌的TNM分期有关,其水平对结肠癌的复发可能具有预测作用。第二部分结肠癌患者体内调节性B细胞与CD40L的关系目的:探讨CD40L与调节性B细胞在结肠癌患者体内的相关性。方法:通过ELISA试剂盒检测结肠癌患者血清sCD40L的水平,并与其CD19+IL-10+B细胞的数量进行相关性分析;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结肠癌组织中CD40L,流式细胞仪检测其癌旁组织中CD19+IL-10+B细胞的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结肠癌患者血清sCD40L为2.318±1.201ng/ml,正常健康人血清sCD40L为1.622±0.680ng/ml,两组间数据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27)。结肠癌患者血清sCD40L的水平与其外周血CD19+IL-10+B细胞的数量有显着相关性,Spearman系数为0.763,P<0.01。2.CD19+IL-10+B表达于癌旁组织中:结肠癌组织CD40L 阳性表达的患者,其癌旁组织中CD19+IL-10+B细胞的百分比为6.33%;CD40L阴性表达者,其癌旁组织中CD19+IL-10+B细胞的百分比为2.38%,两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结肠癌患者外周血中,可溶性CD40L的含量与调节性B细胞的比例呈正相关;结肠癌组织中CD40L表达阳性者其癌旁组织中调节性B细胞量较CD40L阴性者显着增多,提示CD40L与调节性B细胞在结肠癌微环境中的可能存在一定的关联。第三部分调节性B细胞的功能与CD40的关系目的:探讨CD40对调节性B细胞自身功能的影响以及调节性B细胞通过CD40信号途径对CD4+T细胞产生的影响。方法:流式细胞技术提取两种小鼠(野生型WT和CD40敲基因型CD40KO)的B 细胞及 CD19+CD5+CD1d+Bregs 与 CpG-ODN 及 CD40L+CpG-ODN 体外培养,检测培养前后B细胞中CD19+CD5+CD1d+Bregs的比例;CD19+CD5+CD1d+Bregs培养上清液中IL-10浓度;CD19+CD5+CD1d+Bregs(野生型和CD40敲基因型)分别于CD4+T细胞共培养,检测CD4+T细胞的增殖;CD4+CD25+Tregs 比例及上清液中IFN-γ的浓度。结果:1.CD40L+CpG-ODN 的 WT B 细胞培养体系中,CD19+CD5+CD1d+Bregs比例显着升高(P<0.01),而CD40KO B细胞在培养前后CD19+CD5+CD1d+Bregs的含量无显着变化(P>0.05)。2.在加入CD40L+CpG-ODNCD40L的培养体系中,WTCD19+CD5+CD1d+Bregs 较 CD40KOCD19+CD5+CD1d+Bregs 增殖明显(P<0.01);上清液中IL-10的含量显着增高(P<0.01)。3.与CD40KOCD19+CD5+CD1d+Bregs组比较,WTCD19+CD5+CD1d+Bregs 能抑制 CD4+T 细胞增殖(P<0.01);并抑制了 IFN-γ分泌量(P<0.01);同时能诱导 CD4+CD25+Tregs 生成增多(P<0.01)。结论:CD40信号激活可以诱导调节性B细胞的产生与增殖,并以IL-10依赖的方式诱导CD4+CD25+Treg细胞的增多,抑制CD4+T细胞的增殖及IFN-γ的分泌。第四部分CD40调控调节性B细胞对结肠癌荷瘤小鼠肿瘤生长的影响及相关机制的初步研究目的:探讨CD40信号对调节性B细胞调控作用能否对结肠癌荷瘤小鼠的肿瘤生长产生影响。方法:应用结肠癌MC38细胞建立C57BL/6小鼠肿瘤模型,一周后给予荷瘤小鼠尾静脉注射两组不同小鼠(WT和CD40KO)的CD19+CD5+CD1d+Bregs,继续饲养2周后处死小鼠,取出肿瘤测量大小,计算体积。处死小鼠时留取脾脏,将其剪碎、研磨、过滤,制备成脾单个核细胞的悬液,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两组CD4+CD25+Tregs占CD4+T细胞的百分比进行不同组间比较。留取小鼠腹主动脉血,离心取血清,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定小鼠血清IL-10、IFN-γ水平。结果:1.WTCD19+CD5+CD1d+Bregs 组肿瘤体积(129.70±48.17 mm3)显着大于CD40KOCD19+CD5+CD1d+Bregs组肿瘤体积(61.60±37.27 mm3)及空白对照组肿瘤体积(41.30±12.51mm3)(P<0.05),而 CD40KOCD19+CD5+CD1d+Bregs 组与空白对照组肿瘤体积无显着差异(P>0.05)。2.WTCD19+CD5+CD1d+Bregs组脾脏CD4+CD25+Tregs/CD4+T(8.72±0.57%)显着高于 CD40KOCD19+CD5+CD1d+Bregs 组(5.20±0.15%)及空白对照组(4.94±0.22%)(P<0.01),而 CD40KOCD19+CD5+CD1d+Bregs组与空白对照组脾脏CD4+CD25+Tregs/CD4+T无显着差异(P>0.05)。3.WTCD19+CD5+CD1d+Bregs 组血清 IL-10 浓度(75.16±8.04pg/ml)显着高于CD40KOCD19+CD5+CD1d+Bregs 组(53.80±3.82pg/ml)及空白对照组(49.66±3.63pg/ml)(P<0.01),而CD40KOCD19+CD5+CD1d+Bregs组与空白对照组体内IL-10浓度无显着差异(P>0.05)。而 WTCD19+CD5+CD1d+Bregs 组血清 IFN-γ浓度(67.16.80±8.42pg/ml)显着低于 CD40KOCD19+CD5+CD1d+Bregs 组(82.40±6.85pg/ml)及空白对照组(85.58±5.45pg/ml)(P<0.01),而 CD40KOCD19+CD5+CD1d+Bregs 组与空白对照组血清 IFN-y浓度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激活调节性B细胞的CD40信号有利于结肠癌荷瘤小鼠的肿瘤生长提示调节性B细胞可能打破了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其中涉及了调节性B细胞与T细胞的相互作用以及相关因子IL-10、IFN-γ的分泌异常。
石大志[10](2011)在《喉癌患者血清中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检测及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测定喉癌患者血清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sTNFR)水平的变化,探讨其在喉癌诊断和监控中的临床意义。方法:以40例健康成人为对照组,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ABC-ELISA)分别检测42例喉癌患者及其术后不同时期血清sTNFRI、sTNFRⅡ的水平,比较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喉癌患者血清中sTNFR I水平为1463.34±669.07pg/mL,高于对照组(549.30±293.29pg/mL),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清中sTNFRⅡ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sTNFRⅠ及sTNFRⅡ水平在喉癌组各型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sTNFRⅠ水平在喉癌各临床分期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sTNFRⅡ水平在喉癌各临床分期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淋巴结转移喉癌患者sTNFRⅠ水平显着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喉癌患者(P<0.05),而在有淋巴结转移和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之间sTNFRⅡ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喉癌组术后7天血清sTNFRⅠ水平低于术前但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喉癌组术后1月血清sTNFRⅠ水平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对照组血清sTNFRⅠ水平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检测血清sTNFRⅠ对喉癌的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具有参考价值;2)检测血清sTNFRⅠ可为诊断喉癌淋巴结转移提供参考。
二、食管癌患者血清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水平测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食管癌患者血清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水平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1)食管癌患者放疗前后中医证型改变及其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 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中医证型诊断标准 |
1.3 西医诊断标准 |
1.4 病例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
1.5 质量控制 |
2 研究方法 |
2.1 试验设计 |
2.2 检测方法 |
2.3 统计方法 |
2.4 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2)恶性肿瘤气虚痰瘀证患者内分泌激素及免疫功能状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资料 |
1.1 研究内容 |
1.2 研究对象 |
1.3 诊断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2. 实验检测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检测方法 |
2.3 质量控制 |
2.4 统计分析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
(3)食管癌患者血清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水平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对象与方法 |
一、患者资料 |
二、标本采集 |
三、检测方法 |
四、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一、食管癌患者的血清sTNFR-Ⅰ、sTNFR-Ⅱ和CEA水平 |
二、食管癌患者的血清sTNFR-Ⅰ、sTNFR-Ⅱ和CEA阳性率 |
三、食管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清sTNFR-Ⅰ、sTNFR-Ⅱ和CEA水平的变化 |
讨论 |
(5)PEBP4通过调控TLR4/NF-κB减轻LPS/D-GalN诱导的急性肝损伤(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引言 |
1.1 急性肝损伤概述 |
1.2 PEBP4概述 |
1.3 TLR4/NF-κB信号通路 |
1.4 本实验研究目的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实验动物 |
2.1.2 主要实验试剂 |
2.1.3 主要实验仪器 |
2.2 实验方法和内容 |
2.2.1 主要实验试剂配制 |
2.2.2 实验方法 |
2.2.3 统计学分析 |
第3章 实验结果 |
3.1 急性损伤的肝脏组织PEBP4表达下调 |
3.2 构建PEBP4 CKO小鼠 |
3.3 敲除PEBP4加重肝脏损伤程度 |
3.4 敲除PEBP4升高ALT和AST活性 |
3.5 敲除PEBP4增强MPO活性 |
3.6 敲除PEBP4促进IL-1β、TNF-α和IL-10分泌 |
3.7 敲除PEBP4上调COX-2表达 |
3.8 敲除PEBP4促进细胞凋亡 |
3.9 敲除PEBP4促进Caspases和PARP剪切 |
3.10 敲除PEBP4增强Caspase-3、Caspase-8和Caspase-9的活性 |
3.11 敲除PEBP4对Bax和Bcl-2基因的影响 |
3.12 敲除PEBP4促进TLR4/NF-κB信号通路活化 |
3.13 PDTC和TAK-242可部分逆转敲除PEBP4引起的炎症损伤 |
3.14 PDTC和TAK-242部分逆转敲除PEBP4引起的凋亡反应 |
3.15 PDTC和TAK-242可部分逆转敲除PEBP4引起的TLR4/NF-κB通路激活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PEBP4在消化系统肿瘤和生殖系统肿瘤中的作用 |
参考文献 |
(6)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消化系统肿瘤潜在预测标志物的探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外周血T细胞受体组库作为抗PD-1抗体治疗消化系统肿瘤临床结果的预测标志物 |
研究背景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1.病例来源 |
2.纳入标准 |
3.排除标准 |
4.人口学信息及临床数据资料 |
5.疗效评价标准 |
6.审批及知情 |
二、实验材料 |
1.实验试剂 |
2.实验耗材 |
3.实验设备 |
三、实验方法 |
1.外周血TCR组库检测 |
2.组织PD-L1表达检测 |
四、统计方法 |
结果 |
一、患者基本人口学及临床特征 |
二、TCR组库与临床特征 |
三、基线TCR多样性与临床结果的相关性 |
四、治疗前后TCR组库的动态变化 |
五、高频克隆的Morisita's重叠指数与临床结果的相关性 |
六、基线TCR多样性和治疗前后Morisita's重叠指数可能协同将接受抗PD-1抗体单药治疗的患者分层 |
七、基线TCR多样性与PD-L1 表达之间的相关性 |
讨论 |
第二部分 外周血细胞因子水平作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疗效的预测生物标志物 |
研究背景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1.病例来源 |
2.纳入标准 |
3.排除标准 |
4.人口学信息及临床数据资料 |
5.疗效评价标准 |
6.审批及知情 |
二、实验材料 |
1.实验试剂 |
2.实验耗材 |
3.实验设备 |
三、实验方法 |
1.外周血细胞因子检测 |
2.组织mIHC检测 |
四、统计分析 |
结果 |
一、患者基本人口学及临床特征 |
二、鉴定抗PD-1/PD-L1抗体治疗ESCC患者潜在的预测生物标志物 |
三、外周血免疫因子特征与临床获益之间的相关性 |
四、候选免疫因子在泛癌种队列中的验证 |
五、外周血免疫因子与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的相关性 |
讨论 |
结论与展望 |
一、结论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1.1 版) |
附录B 59种免疫因子检测图谱 |
附录C 本研究涉及的临床试验项目简介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文献综述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预测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主要简历 |
致谢 |
(7)TNF相关凋亡诱导配体表达促进食管鳞癌进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1 TRAIL在食管鳞癌患者肿瘤组织中高表达,并与患者预后呈负相关 |
1.1 TCGA数据库食管鳞癌中TRAIL的表达情况 |
1.2 TRAIL在食管鳞癌患者临床标本中的表达情况 |
2 TRAIL的表达对食管鳞癌细胞系生物学功能的影响 |
2.1 TRAIL在食管鳞癌细胞系KYSE70和KYSE150 中高表达 |
2.2 TRAIL基因沉默对食管鳞癌细胞系KYSE70和KYSE150 生物学功能的影响 |
2.3 rhTRAIL对食管鳞癌细胞系KYSE70和KYSE150 生物学功能的影响 |
3 TRAIL抑制CXCL10 分泌,减少对CD8+T 细胞的趋化 |
3.1 TRAIL基因沉默和rh TRAIL对食管鳞癌细胞系KYSE70 和KYSE150 中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 |
3.2 构建TRAIL稳定敲低和过表达的食管鳞癌细胞系KYSE70和KYSE150 |
3.3 TRAIL稳定敲低和过表达肿瘤细胞系中CXCL10 的分泌情况 |
3.4 TRAIL稳定敲低和过表达肿瘤细胞上清对CD8+T 细胞趋化的影响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TRAIL在肿瘤生物学和肿瘤治疗中的作用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8)耐药细胞外泌体中miR193对食管癌细胞耐药作用及其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第一部分 顺铂耐药细胞外泌体对敏感细胞顺铂耐受性的影响 |
1 前言 |
2 实验材料 |
2.1 细胞株 |
2.2 实验仪器 |
2.3 实验试剂 |
3 实验方法 |
3.1 细胞培养 |
3.2 食管癌顺铂耐药细胞株TE1/DDP的建立 |
3.3 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和药物敏感性 |
3.4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 |
3.5 外泌体提取 |
3.6 外泌体鉴定 |
3.7 统计学分析 |
4 结果 |
4.1 TE1/DDP细胞活力检测 |
4.2 TE1/DDP细胞凋亡检测 |
4.3 外泌体鉴定 |
4.4 TE1/DDP外泌体对TE1的影响 |
5 讨论 |
6 小结 |
第二部分 影响敏感细胞耐药的外泌体miRNA及靶基因筛选 |
1 前言 |
2 实验材料 |
2.1 细胞株 |
2.2 实验仪器 |
2.3 实验试剂 |
3 实验方法 |
3.1 细胞培养 |
3.2 食管癌顺铂耐药/敏感细胞株外泌体的提取 |
3.3 外泌体RNA cDNA文库构建 |
3.4 高通量测序 |
3.5 外泌体miRNA荧光定量检测 |
4 结果 |
4.1 测序结果统计 |
4.2 small RNA长度分布统计 |
4.3 序列比对基因组比较 |
4.4 序列比对内含子和外显子 |
4.5 miRNA热图分析 |
4.6 miRNA差异表达分析 |
4.7 miRNA靶基因富集分析 |
4.8 差异基因表达量丰度分析 |
4.9 样本相关性分析 |
4.10 外泌体差异表达miRNAs实验验证 |
4.11 mRNA和miRNA数据关联分析 |
4.12 差异miRNA及靶基因mRNA在食管癌患者中生存率分析 |
5 讨论 |
6 小结 |
第三部分 miR193参与食管癌顺铂化疗耐药的机制 |
1 前言 |
2 实验材料 |
2.1 细胞株 |
2.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2.3 引物信息 |
3 实验方法 |
3.1 细胞培养 |
3.2 TFAP2C和miR193在食管癌细胞株中的表达 |
3.3 双萤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 |
3.4 过表达细胞株构建 |
3.5 EdU检测食管癌细胞增殖 |
3.6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 |
3.7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 |
3.8 细胞克隆形成实验 |
3.9 Transwell实验 |
3.10 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IP)实验 |
3.11 统计学分析 |
4 结果 |
4.1 miR193在食管癌细胞中的表达 |
4.2 TFAP2C在不同细胞中的表达 |
4.3 细胞周期检测 |
4.4 细胞周期及耐药相关基因表达情况 |
4.5 双萤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 |
4.6 EdU检测细胞增殖 |
4.7 TFAP2C与miR193对细胞周期的影响 |
4.8 克隆形成实验结果 |
4.9 细胞凋亡实验结果 |
4.10 细胞侵袭实验结果 |
4.11 ChIP检测TFAP2C调节P21 |
5 讨论 |
6 小结 |
第四部分 裸鼠荷瘤验证miR193促进食管癌细胞耐药 |
1 前言 |
2 实验材料 |
3 实验方法 |
4 结果 |
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外泌体与肿瘤研究的进展 |
参考文献 |
(9)CD40信号调控调节性B细胞对结肠癌生物学行为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外周血B细胞及调节性B细胞与结肠癌的关系 |
一、临床资料 |
二、实验材料 |
三、实验方法 |
四、统计方法: |
五、实验结果 |
六、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结肠癌患者体内调节性B细胞与CD40L的关系 |
一、临床资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统计方法 |
四、实验结果 |
五、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调节 性B细胞的功能与CD40的关系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统计方法 |
四、实验结果 |
五、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CD40调控调节性B细胞对结肠癌荷瘤小鼠肿瘤的生长影响及相关机制的初步研究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统计学分析 |
四、实验结果 |
五、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综述 调节性B细胞与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
攻读学位期间获奖和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10)喉癌患者血清中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检测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一、主要缩略语英文索引 |
二、中文摘要 |
三、英文摘要 |
四、论文正文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五、综述 |
参考文献 |
六、发表论文 |
七、成果 |
研究生学习期间完成的论文及成果 |
八、致谢 |
四、食管癌患者血清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水平测定(论文参考文献)
- [1]食管癌患者放疗前后中医证型改变及其相关因素分析[D]. 吴朗杰. 新疆医科大学, 2012(02)
- [2]恶性肿瘤气虚痰瘀证患者内分泌激素及免疫功能状态分析[D]. 王巧琳. 新疆医科大学, 2009(S2)
- [3]食管癌患者血清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水平测定[J]. 刘明,张显忠,王磊,任建林. 胃肠病学, 2004(06)
- [4]食管癌患者血清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水平及临床意义[J]. 张显忠,刘明,宋文刚,景学安,李松,曲迅. 泰山医学院学报, 2003(02)
- [5]PEBP4通过调控TLR4/NF-κB减轻LPS/D-GalN诱导的急性肝损伤[D]. 屈小芹. 南昌大学, 2021(01)
- [6]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消化系统肿瘤潜在预测标志物的探索研究[D]. 冀寿健. 军事科学院, 2021(02)
- [7]TNF相关凋亡诱导配体表达促进食管鳞癌进展的研究[D]. 杨惠云. 郑州大学, 2020(02)
- [8]耐药细胞外泌体中miR193对食管癌细胞耐药作用及其机制[D]. 史世锋. 郑州大学, 2019(02)
- [9]CD40信号调控调节性B细胞对结肠癌生物学行为的影响[D]. 庞雪芹. 苏州大学, 2018(06)
- [10]喉癌患者血清中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检测及意义[D]. 石大志. 南华大学, 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