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外反搏治疗Ⅱ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李淑艳[1](2021)在《经穴体外反搏联合运动训练对冠心病患者心肺功能改善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经穴体外反搏联合运动训练治疗对冠心病患者心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纳入2018年12月至2021年7月期间在我院心内科门诊和住院病房就诊的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三组:简称常规组、反搏组、经穴组;常规组给予常规心脏康复治疗(心脏康复:主要为心肺运动负荷试验指导下的个体化有氧运动),反搏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给予体外反搏治疗,经穴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给予经穴体外反搏治疗(腧穴选:足三里、丰隆、阴陵泉),三组患者均给予冠心病二级预防用药。疗程为完成12次康复治疗和相应的干预措施,并于入组前,治疗完成后分别收集患者的心肺运动试验数据、简明生活质量量表评分,并进行统计分析处理。结果:1试验共纳入冠心病患者70例,脱落6例,最后纳入分析64例,常规组:22例,反搏组:19例,经穴组:23例。三组患者治疗前一般资料(除性别外)、心肺运动试验结果、生活质量量表经统计学分析未见明显差异(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2心肺运动试验2.1运动心功能:组内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后的最大公斤摄氧量(VO2max/kg)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但治疗后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73>0.05);三组患者最大公斤摄氧量占预计值百分比(VO2max/kg%pred)水平在治疗后均较治疗前升高,且治疗后三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6<0.01),两两比较显示经穴组改善优于常规组。2.2运动耐量:组内比较:三组患者最大代谢当量(METSmax)、最大运动功率(WRmax)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但治疗后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568、0.668>0.05);反搏组和经穴组的最大氧脉搏占预计值百分比(VO2max/HR%pred)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而常规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治疗后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0.05),经两两比较后发现经穴组改善优于常规组。2.3心脏自主神经调节功能:组内比较:治疗后经穴组患者最大心率(HRmax)水平较治疗前升高,心率储备(HRR)水平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和反搏组在治疗前后均无明显差异;治疗后三组患者HRmax、HRR水平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237、0.219>0.05)。2.4运动肺功能:组内比较:经过治疗后自身前后对比,经穴组:最大分钟通气量(VEmax)、最大分钟通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VEmax%pred)、第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的比值(FEV1/FVC)、最大通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MVV%pred)较治疗前升高,最大呼吸储备(BRmax)、最大呼吸储备预计值百分比(BRmax%pred)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反搏组:MVV%pred、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FEV1%pred)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最大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VCmax%pred)、MVV%pred、FEV1%pred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二氧化碳通气效率斜率(VE/VCO2-slope)水平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组间比较:治疗后各组间对比VEmax%pred、VE/VCO2-slop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31、0.033<0.05),VEmax%pred指标两两比较后经穴组改善优于常规组,VE/VCO2-slope指标两两比较后经穴组改善优于反搏组。3生活质量评分组内比较:经过治疗后自身前后对比,经穴组:HT、MH、RE、VT、GH、BP、RP、PF、PCS、MCS因子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反搏组:HT、RE、GH、BP、RP、PF、PCS、MCS因子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GH、BP、RP、PCS因子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三组患者在MH、VT、MCS因子比较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4、0.028、0.024<0.05),经两两比较后发现经穴组改善均优于常规组。结论:1.心肺功能方面:经穴体外反搏联合常规心脏康复和体外反搏联合常规心脏康复均可提高VO2max/kg%pred以改善患者的运动心功能;增加METSmax、WRmax、VO2m ax/HR、VO2max/HR%pred以提高患者的运动耐量;增加MVV%pred以改善患者的运动肺功能;且经穴体外反搏可以改善患者的自主神经调节功能,增加VEmax%pred、降低VE/VCO2-slope改善患者的运动肺功能;经穴体外反搏联合心脏康复优于常规心脏康复。2.生活质量方面:经穴体外反搏联合常规心脏康复和体外反搏联合常规心脏康复均可改善患者的GH、BP、RP、PCS、MCS因子的评分,在MH、VT、MCS因子改善上经穴体外反搏联合常规心脏康复优于常规心脏康复。
何星灵[2](2021)在《补阳还五汤联合EECP对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联合增强型体外反搏(EECP)对稳定型心绞痛(SAP)气虚血瘀证患者的的临床疗效及对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心-踝血管指数(CAVI)与血脂(TC、TG、LDL-C、HDL-C)等动脉硬化相关指标的影响,探讨补阳还五汤联合EECP对气虚血瘀型SAP,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方法:选取120例中医辨证为气虚血瘀证的SAP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中药组和联合组各40例。对照组予常规西药治疗;中药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补阳还五汤治疗;联合组在中药组的基础上加用EECP治疗,疗程均为35天。观察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绞痛程度、中医证候积分、hs-CRP、CAVI、血脂等指标的变化,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实际完成112例,其中对照组39例,中药组37例,联合组36例,治疗前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病程、既往史等)、心绞痛程度、中医证候积分、hs-CRP、CAVI、血脂水平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在心绞痛临床症状改善方面:中药组的总有效率(67.57%)优于对照组(48.72%),联合组的总有效率(83.33%)优于中药组,P值均<0.05。3.在中医证候的疗效方面:治疗后三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均显着下降(P<0.01);组间比较,中药组的总有效率(78.38%)优于对照组(51.28%),联合组的总有效率(94.44%)优于中药组,P值均<0.05。4.在hs-CRP指标改善方面:对照组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药组及联合组治疗后的hs-CRP水平较治疗前均显着下降(P<0.01);联合组降低幅度优于中药组(P<0.05)。5.在CAVI指标改善方面:治疗后三组患者的CAVI水平较治疗前均显着下降(P<0.01);中药组降低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优于中药组(P<0.05)。6.在血脂水平改善方面:治疗后三组患者的TC、TG、LDL-C水平较治疗前均显着下降(P<0.01);中药组降低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与中药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三组患者的HDL-C水平与治疗前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7.安全性指标监测:治疗前后三组患者的安全性指标经比较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受试对象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1.补阳还五汤联合西药治疗能更好地改善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症状、中医证候,同时可降低CAVI、hs-CRP、TC、TG、LDL-C水平,提示补阳还五汤可降低炎症因子水平、调节血脂代谢、改善血管僵硬度,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2.补阳还五汤联合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能进一步的改善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症状、中医证候,降低CAVI、hs-CRP水平,疗效优于单一治疗,提示增强型体外反搏具有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改善血管僵硬度的作用。
严泽羽[3](2021)在《增强型体外反搏对高血压合并动脉僵硬度增高患者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 动脉僵硬度增高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是心脑血管相关事件发生的强预测因子,而高血压是引起动脉僵硬度增高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我国高血压合并动脉僵硬度增高的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逐年上升,且年轻化,严重威胁人们健康,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严重负担。现今,研究表明,增强型体外反搏可一定程度降低冠心病、缺血性脑卒中等患者的动脉僵硬度,然而仍缺乏有关增强型体外反搏对高血压合并动脉僵硬度增高的患者疗效及作用机制的研究报道。目的 探讨增强型体外反搏对高血压合并动脉僵硬度增高患者的疗效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我院52例高血压合并动脉僵硬度增高的患者随机分为常规药物治疗组(共26例)和体外反搏治疗组(共26例),体外反搏治疗组简称为“EECP治疗组”。常规药物治疗组维持既往治疗方案不变,EECP治疗组在维持既往治疗方案基础上联合体外反搏治疗。体外反搏治疗的标准方案为1小时/次,5次/周,连续7周,共35次。记录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和生化检查,收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颈股脉搏波传导速度(CfPWV)、增强指数(AIx)、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无创肱动脉血压及无创中心动脉血压。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及生化检查,包括性别、年龄、吸烟、体重指数、高血压病程、心率、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清尿酸、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肌酐、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颈股脉搏波传导速度(CfPWV)、增强指数(AIx)、NO、ET-1、肱动脉血压、中心动脉血压、既往用药情况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fPWV和AIx的比较:常规药物治疗组治疗后CfPWV、AIx较治疗前无显着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ECP治疗组治疗后CfPWV、AIx较治疗前下降(CfPWV治疗前10.7±0.4m/s vs治疗后10.2±0.3m/s;P<0.001)(AIx 治疗前 34.3±3.0%vs 治疗后 28.9±2.7%;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O和ET-1的比较:常规药物治疗组治疗后NO、ET-1均较治疗前无显着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ECP治疗组治疗后NO较治疗前升高(治疗前32.65±8.67umol/L vs治疗后54.73±13.57umol/L;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ECP治疗组治疗后ET-1较治疗前下降(治疗前 51.57±7.83ng/L vs 治疗后 29.31±7.45ng/L;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肱动脉血压比较:常规药物治疗组治疗后肱动脉收缩压、肱动脉舒张压、肱动脉平均动脉压、肱动脉脉压较治疗前无显着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ECP治疗组治疗后肱动脉收缩压、肱动脉脉压均较治疗前下降(PSBP治疗前137.4±8.3mmHgvs治疗后128.7±9.0mmHg;P<0.001)、(PPP 治疗前 63.6±11.3mmHg vs 治疗后 53.5±11.2mmHg;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ECP治疗组治疗后肱动脉舒张压、肱动脉平均动脉压均较治疗前无显着变化(PDBP治疗前72.8±6.1mmHgvs治疗后 74.2±4.9mmHg;P=0.309)、(PMAP 治疗前 94.8±4.9mmHg vs 治疗后92.9±4.7mmHg;P=0.68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心动脉血压比较:常规药物治疗组治疗后中心动脉收缩压、中心动脉舒张压、中心动脉脉压较治疗前均无显着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ECP治疗组治疗后中心动脉收缩压、中心动脉脉压均较治疗前下降(CSBP 治疗前 127.5±9.2 mmHgvs 治疗后 121.3±8.4mmHg;P<0.01)、(CPP 治疗前 54.4±11.9mmHgvs 治疗后 47.7±11.4mmHg;P=0.04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ECP治疗组治疗后中心动脉舒张压较治疗前无显着变化(CDBP治疗前73.0 ± 6.5mmHg vs治疗后73.5±6.6mmHg;P=0.78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增强型体外反搏能降低高血压合并动脉僵硬度增高患者的CfPWV和AIx,改善动脉僵硬度;收缩压及脉压下降和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改善可能是其发挥临床效益的潜在作用机制。
赵凌霄,王凌,刘云,李玲[4](2021)在《体外反搏联合硫辛酸对0~2级2型糖尿病足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体外反搏联合硫辛酸治疗(0~2级)2型糖尿病足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0月所收治的62例糖尿病足(0~2级)患者,按不同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和体外反搏组,每组31例。对照组给予静脉注射硫辛酸,体外反搏组给予体外反搏联合静脉注射硫辛酸。统计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足背动脉的血流参数、踝肱指数、腓总神经传导速度以及不良反应。结果:8周后,体外反搏组临床总有效率(93.54%)显着高于对照组(48.38%)(P<0.05)。体外反搏组的足背动脉血管内径[(2.552±0.024)mm]和踝肱指数(0.923±0.036)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足背动脉血管内径[(1.864±0.020)mm]和踝肱指数(0.843±0.030)(P<0.05)。对照组和体外反搏组治疗后两组血清VEGF、bFGF、IGF-1水平[(85.479±4.239)pg/mL,(148.27±14.25)pg/mL,(62.33±3.75)mg/L;(94.163±8.917)pg/mL,(200.88±14.58)pg/mL,(81.35±1.08)mg/L]明显高于治疗前[(57.264±0.801)pg/mL,(106.44±3.83)pg/mL,(30.90±0.42)mg/L;(57.133±0.850)pg/mL,(106.78±3.69)pg/mL,(31.01±0.56)mg/L],对照组和体外反搏组治疗后MMP-2[(2.035±0.08)、(1.417±0.21)μg/L]明显低于治疗前[(3.010±0.12)、(3.134±0.27)μg/L],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体外反搏组治疗后VEGF、bFGF、IGF-1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治疗后水平,MMP-2显着低于对照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外反搏联合硫辛酸治疗0~2级2型糖尿病足患者的临床效果显着,有效改善足背动脉的血流参数、踝肱指数和腓总神经传导速度,不良反应少。
陈苏伟,陈宏,钟永亮,乔志钰,里程楠,葛翼鹏,于海,朱俊明,孙立忠[5](2020)在《药物治疗与预防马方综合征主动脉扩张-基于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的进展》文中研究指明马方综合征(Marfan syndrome,MFS)是常染色显性遗传的结缔组织病,同时累及心血管、肺、眼、骨骼肌肉等多个系统[1]。90%的MFS患者在10~12年内发生主动脉事件。主动脉扩张形成动脉瘤或夹层导致破裂成为MFS患者的最常见死因。如果未接受有效治疗,平均寿命不超过45岁。有效的外科干预改善了MFS患者的预后[2]。随着研究的深入,应用药物预防MFS主动脉扩张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
于海峰[6](2020)在《增强型体外反搏联合常规药物治疗对阵发性房颤患者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增强型体外反搏(Enhanced external counterpulsation,EECP)联合常规药物治疗(β受体阻断剂或普罗帕酮)对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青岛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间收治的80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入选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反搏组(4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药物治疗(β受体阻断剂或普罗帕酮),反搏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每次反搏60 min,每天1次,每月12次,3个月(36次)为一个疗程。治疗一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左心房内径的变化;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N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 BNP)水平的变化;随访两组患者治疗一个疗程后第1-3个月、第4-6个月的房颤复发率。结果反搏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左心房内径分别为42.5±5.3mm、39.3±4.2mm,治疗后小于治疗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的左心房内径分别为43.1±5.0mm、42.2±4.8mm,治疗后小于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同时反搏组治疗后左心房内径小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反搏组治疗后血浆NT-pro BNP水平为373.1±124.8pg/m L,明显低于反搏组治疗前水平560.6±122.3pg/ml和对照组治疗后水平(506.2±132.1pg/ml),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1个疗程后随访第1-3个月、第4-6个月,反搏组患者的房颤复发率分别为27.8%、22.6%,对照组分别为47.4%、42.1%,反搏组房颤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后可使左心房内径缩小,血浆NT-pro BNP水平下降,复发率降低,说明联合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可改善心房重构,减少NT-pro BNP分泌,减少房颤复发。
张太健[7](2020)在《增强型体外反搏联合小剂量PDE5抑制剂治疗糖尿病性ED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一.研究目的:探讨增强型体外反搏联合小剂量PDE5抑制剂治疗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diabetes mellitus erectile dysfunction,DMED)的临床疗效。二.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山东大学附属生殖医院自2018年03月至2019年10月诊治的42例有生育要求的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患者,平均年龄(37.21±8.68)岁,病程最短0.5年、最长7年,平均病程(3.35±2.07)年,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患者均为21例,对照组患者只给予小剂量PDE5抑制剂,研究组患者给予增强型体外反搏联合小剂量PDE5抑制剂治疗,对患者的一般情况、内分泌激素及治疗前后的ⅡEF-5评分、血糖、收缩压、舒张压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三.研究结果: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研究组(90.48%)明显优于对照组(61.90%),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ⅡEF-5评分治疗后较治疗前显着增加,对照组ⅡEF-5评分治疗后较治疗前显着增加,差异均有统学意义(P<0.01);研究组治疗后ⅡEF-5评分与对照组治疗后ⅡEF-5评分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空腹血糖及收缩压分别相比较,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舒张压组内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别。四.研究结论:增强型体外反搏联合小剂量PDE5抑制剂治疗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患者,患者的阴茎勃起功能可以得到明显改善,较单一应用PDE5抑制剂效果更佳,并且增强型体外反搏可以使空腹血糖及收缩压降低,增强型体外反搏联合小剂量PDE5抑制剂治疗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赵佳星[8](2020)在《基于IMB的健康教育配合体外反搏治疗对PCI老年患者心脏康复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基于IMB的健康教育配合体外反搏治疗对PCI老年患者心脏康复效果,主要是评价对PCI老年患者生活质量、6分钟步行试验、BNP、心功能分级、焦虑情绪、服药依从性、一般自我效能等方面的影响,为心脏康复护理的发展提供新方法。方法于2018年10月2019年9月,选取秦皇岛市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的70名老年患者。采用随机分组法,从随机数字表中选取70个随机数字,放在一个封闭的盒子里,让老年患者一个接一个地拿走,不要再放回去。抽到偶数者分配至实验组,抽到奇数者分配至对照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一般治疗和护理及每周三次的健康教育讲座。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患者基于IMB的健康教育配合体外反搏治疗,体外反搏治疗每天2次,每次60分钟,共36次,为期一个疗程的EECP治疗,IMB的健康教育时间同体外反搏治疗同期。在干预前后分别对患者进行评测,内容包括中国心血管病人生活质量评定问卷(CCQQ)、6分钟步行试验(6MWT)、焦虑自评量表(SAS)、服药依从性量表、一般自我效能量表(GSES)以及心功能分级、BNP检测。采用SPSS软件对干预前后两组患者各项指标进行t检验分析。结果1两组患者干预前后6分钟步行试验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6分钟步行试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实验组6分钟步行试验距离明显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两组患者干预前后BNP值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BNP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实验组BNP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焦虑情绪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焦虑情绪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实验组焦虑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服药依从性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服药依从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实验组服药依从性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实验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两组患者干预前后一般自我效能感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自我管理能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实验组自我管理能效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基于IMB健康教育配合体外反搏治疗有效的提高了PCI老年患者6分钟步行试验的距离、降低了BNP值、减轻了患者的焦虑情绪、提高了PCI老年患者的服药依从性、生活质量以及自我管理效能。由此可见,基于IMB技巧模型的健康教育配合体外反搏治疗的护理方法可以有效的帮助PCI老年患者的心脏康复。图2幅;表20个;参180篇。
吴锦旭[9](2020)在《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高血压早期肾损害疗效及作用机制》文中指出背景:尽管目前降压药已经广泛应用,临床上仍有较多的高血压早期肾损害患者有持续的微量白蛋白尿,并且高血压肾损害是引起慢性肾脏病的第二位病因。早发现、早诊断及早治疗对减缓高血压早期肾损害向慢性肾病进展和减轻国家和家庭的经济负担尤为重要。目前,有研究表明在冠心病和(或)心力衰竭患者中,增强型体外反搏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肾功能;然而,鲜有关于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高血压早期肾损害的疗效及作用机制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增强型体外反搏对高血压早期肾损害的疗效,并初步论证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我院就诊的40例高血压早期肾损害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和EECP组(20例),并记录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两组患者均序贯既往的药物治疗方案,EECP组增加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每日1次,每次45min,共35次。在治疗前及治疗后,记录患者的平均夜尿次数、血压和平均动脉压,留取晨尿检测尿β2微球蛋白和尿微量白蛋白,收集血清样本检测血清内皮素-1和一氧化氮。比较上述各项指标治疗前、后的差异,以评估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之间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BMI、高血压病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血清尿酸、肝肾功能、既往用药情况、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平均夜尿次数、尿β2微球蛋白、尿微量白蛋白等基线资料均无显着统计学差异。EECP组患者治疗后的平均夜尿次数(治疗前1.83±1.02次/晚,治疗后0.87±0.66次/晚,P=0.000)、尿β2微球蛋白(治疗前0.43±0.36μg/ml,治疗后 0.20±0.24μg/ml,P=0.004)、尿微量白蛋白(治疗前 42.00±48.67 mg/L,治疗后23.70±26.85mg/L,P=0.017)均显着低于治疗前;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平均夜尿次数、尿β2微球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均无显着统计学差异。EECP组患者治疗后的收缩压降低(治疗前127.66±6.22mmHg,治疗后125.88±7.34mmHg,P=0.043);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收缩压无显着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平均动脉压和舒张压均无显着统计学差异。EECP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清一氧化氮升高(治疗前0.14±0.07μmol/ml,治疗后0.21±0.13μmol/ml,P=0.014),而血清内皮素-1 降低(治疗前 50.40±38.18pg/ml,治疗后32.80±5.93pg/ml,P=0.001);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一氧化氮和内皮素-1均无显着统计学差异。结论: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增强型体外反搏能进一步减轻高血压早期肾损害,减少了高血压早期肾损害患者的夜尿次数,并降低了尿β2微球蛋白及尿微量白蛋白水平;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可能是其潜在的作用机制。增强型体外反搏可能是高血压早期肾损害的有效治疗方法。
李淳[10](2020)在《EECP对2-4期CKD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和运动能力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与目的: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现已成为全球医疗保健体系的严重挑战。现有研究认为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是CKD患者的首位死亡原因。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作为心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础,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内皮功能紊乱和运动能力下降均可导致AS的发生、发展。增强型体外反搏(Enhanced external counterpulsation,EECP)是一种安全无创的体外循环辅助装置。EECP可以通过提高内皮剪切应力,减少有害物质在血管内皮细胞上的沉积,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以达到抗AS以及改善患者的运动能力,预防CVD事件的发生。EECP对CVD的疗效已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认可,但是慢性肾脏病患者的心血管疾病干预研究目前较少,本研究旨在通过观察2-4期CKD患者EECP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c IMT)、6分钟步行试验、Borg疲劳量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Hcy)、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血浆黏度等变化情况,初步探讨EECP抗AS以及提高运动能力的机制,为CKD患者预防CVD的发生提供一种新的干预思路。材料与方法:选取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肾病内科确诊CKD 2-4期并伴有单发稳定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将符合入组标准的64例患者随机分为EECP组(32例)和常规治疗组(32例)。常规治疗组给与常规药物治疗,EECP在常规治疗组基础上给与EECP治疗。EECP治疗方案为1次/日,60 min/次,5次/周,共8周。在开始治疗前和治疗后观察比较两组患者c IMT、6分钟步行试验以及Borg疲劳量表、Hcy、CRP、NO、血浆黏度的变化情况。另选30例健康人群做为健康对照组,不采取任何治疗措施。在研究开始前测血清Hcy、CRP、NO以及血浆黏度,与CKD伴CAS患者进行比较。结果:1.EECP组和常规治疗组两组患者的基线情况(性别、年龄、BMI、吸烟史、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TG、TC、HDL-C、LDL-C以及用药史等)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前,EECP组和常规治疗组cIM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EECP组和常规治疗组c IMT值均较治疗前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EECP组c IMT值小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4期CKD伴CAS患者6分钟步行距离显着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EECP组和常规治疗组6分钟步行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EECP组和常规治疗组6分钟步行距离均较治疗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EECP组6分钟步行距离大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4期CKD伴CAS患者Borg疲劳量表评分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EECP组和常规治疗组Borg疲劳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EECP组和常规治疗组Borg疲劳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EECP组Borg疲劳量表评分低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2-4期CKD伴CAS患者Hcy水平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EECP和和常规治疗组Hcy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EECP和和常规治疗组Hcy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EECP组Hcy水平低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期CKD伴CAS患者CRP水平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EECP和和常规治疗组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EECP和和常规治疗组CRP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EECP组CRP水平小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KD伴CAS患者NO水平显着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EECP和和常规治疗组NO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EECP和和常规治疗组NO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EECP组NO水平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期CKD伴CAS患者血浆黏度水平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EECP和和常规治疗组血浆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EECP和和常规治疗组血浆黏度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EECP组血浆黏度低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EECP可以减轻2-4期CKD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厚度,延缓AS的发生发展过程,可能是通过降低血清中Hcy、CRP含量,提高NO含量,改善血管内皮功能;2.EECP可以改善2-4期CKD伴CAS患者的运动能力。
二、体外反搏治疗Ⅱ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体外反搏治疗Ⅱ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经穴体外反搏联合运动训练对冠心病患者心肺功能改善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冠心病的中医康复研究进展 |
1 中医学对冠心病的认识 |
2 冠心病的中医康复治疗 |
3 经络腧穴和体外反搏的结合 |
4 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心脏康复和体外反搏在冠心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
1 冠心病的流行病学现状 |
2 冠心病的发病机制 |
3 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
4 心脏康复概念提出和临床应用 |
5 体外反搏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 |
6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一般资料 |
2 诊断标准 |
3 病例纳入排除标准 |
4 研究方法 |
5 基础用药方案 |
6 常规心脏康复方案 |
7 体外反搏方案 |
8 观察指标 |
9 疗效评价指标 |
10 疗效判定标准 |
11 安全性监测 |
12 质量控制 |
13 统计方法 |
统计结果与分析 |
1 基线资料比较 |
2 主要疗效指标心肺运动试验结果比较 |
3 简明生活质量量表评分(SF-36)比较 |
4 GAD-7量表及PHQ-9量表评分及疗效比较 |
5 不良反应和不良事件 |
讨论 |
1 心肺运动功能评价 |
2 生活质量评价 |
3 心理精神状态评价 |
4 穴位解析 |
结语 |
1 结论 |
2 创新点 |
3 本研究的意义和不足 |
4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附录 |
(2)补阳还五汤联合EECP对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 病例来源及随机化分组方法 |
2 样本量估算 |
3 诊断标准 |
3.1 稳定型心绞痛(SAP)的诊断标准 |
3.2 中医诊断标准 |
4 纳入标准 |
5 排除标准 |
6 终止标准 |
7 剔除及脱落标准 |
8 治疗方法 |
8.1 入组前注意事项告知及健康宣教 |
8.2 对照组治疗方案 |
8.3 中药组治疗方案 |
8.4 联合组治疗方案 |
8.5 疗程 |
9 观察项目及指标 |
9.1 安全性指标观测 |
9.2 疗效性指标观测 |
10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
10.1 心绞痛疗效判定标准 |
10.2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
11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1 一般资料分析 |
2 治疗前观察指标比较 |
3 心绞痛疗效比较 |
4 中医证候积分情况 |
5 三组治疗前后hs-CRP的变化 |
6 三组治疗前后动脉硬化指标的变化 |
7 三组治疗前后血脂指标的变化 |
7.1 TC值结果 |
7.2 TG值结果 |
7.3 LDL-C值结果 |
7.4 HDL-C值结果 |
8 安全性评价 |
讨论 |
1 现代医学对稳定型心绞痛的认识 |
1.1 炎症反应 |
1.2 脂质代谢 |
1.3 动脉僵硬度 |
2 中医学对稳定型心绞痛的认识 |
3 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现状 |
3.1 现代医学治疗 |
3.2 非药物疗法——增强型体外反搏 |
3.3 中医治疗 |
4 补阳还五汤方药探究 |
4.1 方药分析 |
4.2 药理学研究 |
5 研究结果分析 |
5.1 基线资料可比性分析 |
5.2 补阳还五汤的疗效分析 |
5.3 补阳还五汤联合增强型体外反搏的疗效分析 |
6 小结 |
7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稳定型心绞痛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3)增强型体外反搏对高血压合并动脉僵硬度增高患者的疗效及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研究对象 |
2.1.2 入选标准 |
2.1.3 排除标准 |
2.1.4 诊断标准 |
2.1.5 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相关禁忌症 |
2.1.6 研究终止标准 |
2.2 仪器设备和实验方法 |
2.2.1 主要研究设备 |
2.2.2 一般资料的收集 |
2.2.3 颈股脉搏波传导速度(CfPWV)和增强指数(AIx)的测量 |
2.2.4 肱动脉血压和中心动脉血压的测量 |
2.2.5 血清标本的收集及检测 |
2.2.6 增强型体外反搏的治疗过程 |
2.3 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实验结果 |
3.1 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的比较 |
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fPWV和AIx的比较 |
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O比较 |
3.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ET-1比较 |
3.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的比较 |
3.5.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肱动脉血压的比较 |
3.5.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心动脉血压的比较 |
第四章 讨论 |
4.1 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高血压合并动脉僵硬度增高患者的疗效评价 |
4.2 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高血压合并动脉僵硬度增高的可能作用机制 |
4.2.1 增强型体外反搏与血管内皮功能 |
4.2.2 增强型体外反搏与血压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英文缩写词及中英文对照 |
附录二 知情同意书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
致谢 |
(4)体外反搏联合硫辛酸对0~2级2型糖尿病足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治疗方法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临床疗效的比较 |
2.2 两组足背动脉血流流速、血管内径、RI、PI比较 |
2.3 两组踝肱指数比较 |
2.4 两组腓总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比较 |
2.5 两组血清VEGF、b FGF、IGF-1和MMP-2水平比较 |
2.6 不良反应 |
3 讨论 |
作者贡献度说明: |
(5)药物治疗与预防马方综合征主动脉扩张-基于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的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马方综合征的发病机制概述 |
2.药物治疗现状 |
3.思考与展望 |
(6)增强型体外反搏联合常规药物治疗对阵发性房颤患者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1.一般资料 |
2.治疗方案 |
3.观察指标 |
4.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两组患者治疗前一般情况的比较 |
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左心房内径LAD的比较 |
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NT-proBNP的比较 |
4.两组患者治疗后房颤复发率的比较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缩写中英文全称 |
致谢 |
(7)增强型体外反搏联合小剂量PDE5抑制剂治疗糖尿病性ED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阴茎勃起功能障碍病因分析及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8)基于IMB的健康教育配合体外反搏治疗对PCI老年患者心脏康复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引言 |
第1章 临床研究 |
1.1 对象与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研究方法 |
1.1.3 评价指标 |
1.1.4 统计学方法 |
1.1.5 技术路线图 |
1.1.6 质量控制 |
1.2 结果 |
1.2.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 |
1.2.2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6分钟步行试验比较 |
1.2.3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BNP的比较 |
1.2.4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焦虑比较 |
1.2.5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服药依从性比较 |
1.2.6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 |
1.2.7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一般自我效能感比较 |
1.3 讨论 |
1.3.1 基于IMB的健康教育+体外反搏治疗提高PCI老年患者的运动耐力 |
1.3.2 基于IMB的健康教育+体外反搏治疗改善PCI老年患者的焦虑情绪 |
1.3.3 基于IMB的健康教育+体外反搏治疗提高PCI老年患者的服药依从性 |
1.3.4 基于IMB的健康教育+体外反搏治疗提高PCI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 |
1.3.5 基于IMB的健康教育+体外反搏治疗提高PCI老年患者的一般自我效能 |
1.3.6 研究的局限性和展望 |
1.3.7 创新点 |
1.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第2章 综述 心脏康复的研究进展 |
2.1 相关概念及流行病学 |
2.1.1 相关概念 |
2.1.2 冠心病的流行病学 |
2.2 康复医学的发展 |
2.3 心脏康复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2.3.1 国外研究现状 |
2.3.2 国内研究现状 |
2.4 体外反搏的作用原理和机制 |
2.5 体外反搏的循证医学证据及应用 |
2.6 IMB技巧模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2.7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患者的一般资料 |
附录 B 中国心血管病人生活质量评定问卷 |
附录 C 焦虑自评量表(SAS) |
附录 D 服药依从性量表 |
附录 E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9)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高血压早期肾损害疗效及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的选择与标准 |
2.1.1 入组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1.3 详细诊断标准 |
2.1.3.1 原发性高血压的诊断标准 |
2.1.3.2 继发性高血压的诊断标准 |
2.1.3.3 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
2.1.3.4 痛风的诊断标准 |
2.1.4 增强型体外反博治疗禁忌症 |
2.1.5 研究试验终止标准 |
2.2 实验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实验方案 |
2.3.2 血清标本收集与保存 |
2.3.3 留取尿液标本与送检 |
2.3.4 记录平均夜尿次数 |
2.3.5 记录血压和平均动脉压 |
2.3.6 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的全过程 |
2.3.6.1 EECP治疗前的相关准备工作 |
2.3.6.2 EECP治疗的基本操作过程 |
2.3.7 各项指标的检测方法 |
2.3.7.1 尿微量白蛋白的检测 |
2.3.7.2 尿β2微球蛋白的检测 |
2.3.7.3 血清ET-1的检测 |
2.3.7.4 血清NO的检测 |
2.4 统计分析 |
第三章 实验结果 |
3.1 两组患者之间的基线资料的对比 |
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高血压早期肾损害指标的对比 |
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压以及平均动脉压的对比 |
3.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管内皮功能的对比 |
第四章 讨论 |
4.1 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高血压早期肾损害的疗效评估 |
4.2 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高血压早期肾损害的可能作用机制 |
4.2.1 增强型体外反搏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 |
4.2.2 增强型体外反搏与血压变化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
致谢 |
(10)EECP对2-4期CKD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和运动能力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案 |
3 观察指标 |
3.1 临床疗效评估 |
3.2 血清Hcy、CRP测定 |
3.3 血清NO测定 |
3.4 血浆黏度测定 |
4 统计学方法 |
实验结果 |
1 两组患者基线对比 |
2 临床疗效对比 |
2.1 颈部血管超声 |
2.2 6分钟步行试验 |
2.3 Borg疲劳量表 |
3 EECP治疗前后Hcy对比 |
4 EECP治疗前后CRP对比 |
5 EECP治疗前后NO对比 |
6 EECP治疗前后血浆黏度对比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体外反搏治疗Ⅱ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经穴体外反搏联合运动训练对冠心病患者心肺功能改善的临床观察[D]. 李淑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2]补阳还五汤联合EECP对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D]. 何星灵.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增强型体外反搏对高血压合并动脉僵硬度增高患者的疗效及作用机制[D]. 严泽羽. 南方医科大学, 2021
- [4]体外反搏联合硫辛酸对0~2级2型糖尿病足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J]. 赵凌霄,王凌,刘云,李玲. 海南医学院学报, 2021(17)
- [5]药物治疗与预防马方综合征主动脉扩张-基于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的进展[J]. 陈苏伟,陈宏,钟永亮,乔志钰,里程楠,葛翼鹏,于海,朱俊明,孙立忠.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20(12)
- [6]增强型体外反搏联合常规药物治疗对阵发性房颤患者的影响[D]. 于海峰. 青岛大学, 2020(01)
- [7]增强型体外反搏联合小剂量PDE5抑制剂治疗糖尿病性ED的临床分析[D]. 张太健. 山东大学, 2020(02)
- [8]基于IMB的健康教育配合体外反搏治疗对PCI老年患者心脏康复的影响[D]. 赵佳星.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9]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高血压早期肾损害疗效及作用机制[D]. 吴锦旭.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10]EECP对2-4期CKD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和运动能力的影响研究[D]. 李淳. 成都医学院,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