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尼莫地平在脑血管病临床应用新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陆语迪[1](2021)在《瘀热方通过调控ROS/NLRP3对瘀热阻窍证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脑保护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应用瘀热方对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的大鼠进行干预,观察瘀热方对大鼠神经行为学,脑梗死面积,脑组织NLRP3、ASC、IL-1β的mRNA表达以及血清ROS、NLRP3、IL-1β含量的影响。并研究瘀热方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NIHSS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及治疗前后血清ROS、NLRP3、IL-1β的含量的影响,与动物实验相互验证,为瘀热方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提供实验依据,并探讨其神经保护的作用机制。方法:1.准备100只SPF级健康的雄性大鼠,以置入线栓的方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完成建模后的第24小时参照Zea Longa 5分制的评分标准进行综合评分,除单独设立的假手术组(Sham group)外,将评分大于2分的大鼠纳入研究,按随机数字法分为4组:MCAO模型组(MCAO group),瘀热方低剂量组(Low-YRF group,L-YRF),瘀热方高剂量组(High-YRF group,H-YRF),尼莫地平组(Nim group,Nim)共5组。从造模24小时之后,连续10天进行药物干预,观察第1、3、7、10天的神经功能评分。药物干预结束后,取脑组织做TTC染色,观察脑梗死情况,计算脑梗死面积。应用Real-time PCR法检测大鼠脑组织中 NLRP3、ASC、IL-1β 的 mRNA 表达量。Elisa 法测定血清中 ROS、NLRP3、IL-1β的含量。2.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2月就诊于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内科病区收住入院且资料完整并符合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共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西医内科一般治疗,观察组在基础上服用瘀热方,连续治疗14天,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及血清ROS、NLRP3、IL-1β 的含量。结果:1.瘀热方对MCAO大鼠神经功能评分的影响造模后第1天假手术组大鼠行为学无明显改变,其余4组大鼠Longa神经功能评分较造模前明显升高,有极其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001)。除假手术组,各组大鼠的神经功能评分随着时见推移逐渐下降,在造模后第3天,对比各组之间的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造模后第7天,瘀热方高剂量组和尼莫地平组大鼠的神经功能评分较模型组更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造模后第10天,瘀热方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大鼠的神经功能评分均较模型组更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2.瘀热方对MCAO大鼠脑梗死面积的影响观察TTC染色的大鼠脑组织,假手术组大鼠的脑组织染色程均匀的紫红色,未见白色梗死灶。模型组大鼠的脑组织病灶几乎累计整个大脑半球,可见大片状白色梗死灶,缺血梗死严重。低剂量瘀热方干预的大鼠梗死灶也程片状分布,程度较模型组轻。高剂量瘀热方及尼莫地平干预后的大鼠,均以小片状为主,缺血梗死较轻。计算梗死率显示,模型组大鼠与假手术组大鼠对比,其大脑的梗死率明显升高,有极其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001)。瘀热方低剂量组大鼠的脑组织梗死率较MCAO模型组有所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5)。高剂量瘀热方及尼莫地平干预的大鼠梗死率较模型组明显下降,有极其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001)。高剂量瘀热方及尼莫地平干预的大鼠梗死率较低剂量瘀热方干预大鼠更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瘀热方高剂量组大鼠脑组织梗死率和尼莫地平组大鼠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3.瘀热方对脑组织NLRP3、ASC、IL-1β的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NLRP3mRNA的表达量,相比假手术组明显升高,有极其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001)。不同剂量的瘀热方干预的大鼠与模型组大鼠相比,NLRP3 mRNA表达量均下降,有极其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01)。尼莫地平组大鼠的NLRP3mRNA表达量也明显低于模型组,有极其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001),且与不同剂量瘀热方干预的大鼠相比表达量更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模型组大鼠ASC mRNA表达量较假手术组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瘀热方低剂量组大鼠ASC mRNA的表达量与模型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瘀热方高剂量组和尼莫地平组的ASC mRNA表达量则较模型组更低,有统计学性差异(P<0.05)。对比尼莫地平组大鼠与瘀热方高剂量组大鼠ASC mRNA表达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模型组大鼠IL-1β mRNA表达较假手术组明显升高,有极其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001)。瘀热方低剂量组的IL-1 β mRNA表达较模型组更高,有极其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001)。瘀热方高剂量组和尼莫地平组大鼠的IL-1β mRNA表达明显低于模型组,有极其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001)。瘀热方高剂量组大鼠的IL-1β mRNA的表达水平与尼莫地平组大鼠相比更低,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1)。4.瘀热方对大鼠血清ROS、NLRP3、IL-1β含量的影响。模型组大鼠的血清ROS较假手术组升高,有极其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001)。瘀热方低剂量组和尼莫地平组大鼠血清ROS含量较模型组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瘀热方高剂量组大鼠血清ROS较模型组降低,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1)。模型组大鼠的血清NLRP3较假手术组升高,有极其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01)。不同浓度瘀热方干预的大鼠血清NLRP3较模型组降低,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1),尼莫地平组大鼠血清NLRP3较模型组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模型组大鼠血清IL1-β较假手术组升高,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1),不同浓度瘀热方干预的大鼠血清IL1-β较模型组降低,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1),尼莫地平组大鼠血清IL1-β较模型组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瘀热方低剂量组、瘀热方高剂量组和尼莫地平组之间的大鼠血清ROS、NLRP3、IL-1β含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5.比较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为80%,总有效率经过统计学对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比较治疗前后的观察组总有中医证候评分,观察组总效率为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经统计学分析,有显着性差异(P<0.01)。6.患者治疗前后血清ROS、NLRP3、IL-1β含量变化情况。对比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ROS、NLRP3、IL-1β含量,经统计学分析,无显着性差异(P>0.05)。患者治疗后的血清ROS、IL-1β含量与治疗前相比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治疗后的血清NLRP3含量与治疗前相比下降,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瘀热方能够有效改善实验大鼠的神经行为障碍,减少实验大鼠的脑梗死面积。除瘀热方低剂量组IL-1β的mRNA表达增高,其余不同剂量瘀热方均能降低实验大鼠脑组织NLRP3、ASC、IL-1β的mRNA表达量。不同剂量瘀热方均能降低大鼠血清ROS、NLRP3、IL-1β含量。且瘀热方能够改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评分,下调患者血清ROS、NLRP3、IL-1β的水平。提示瘀热方可能是通过调控ROS、NLRP3水平及其介导的炎症因子释放实现神经保护作用。
张洪涛[2](2021)在《通窍活血汤对急性缺血性卒中认知功能及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1研究目的本课题通过临床研究观察通窍活血汤改善急性缺血性卒中认知功能及影响患者血液中MDA和SOD的表达。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理,为通窍活血汤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认知功能下降的优势提供临床科学依据。2研究方法选取安徽省中医院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急性缺血性卒中合并认知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研究者在患者入院时收集患者基本资料,采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量表,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 CA),血清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的变化对治疗前及治疗后90天的临床及实验室数据进行分析。3研究结果(1)本文以64例急性缺血性卒中合并认知障碍患者为实验对象,出现病例脱落4例,其中治疗组28例,对照组32例。(2)治疗组服药后90天NIHSS评分(3.99±0.32)较治疗前(7.15±0.95)明显降低;治疗组服药后90天NIHSS评分的改善程度高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3)治疗组服药后90天MoCA量表评分(23.94±3.01)高于服药前(19.50±3.73);治疗组服药后90天Mo CA量表评分改善高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4)治疗组服药后90天MDA水平(3.11±0.34)低于服药前(7.19±0.68),治疗组服药后90天SOD水平(123.31±5.61)高于服药前(81.99±4.03),治疗组服药后90天机体氧化应激反应改善程度高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4研究结论通窍活血汤联合西药比单纯西药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认知功能下降能够更明显地改善患者的神经缺损症状和认知功能;能够更明显的改善病人的氧化应激水平。
杨潇[3](2020)在《“十三鬼穴结合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痰浊蒙窍型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观察“十三鬼穴结合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痰浊蒙窍型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对该针法作出客观性评价,同时分析探讨痰浊蒙窍型血管性痴呆的发病机制及“十三鬼穴结合醒脑开窍针刺法”的作用机理,为日后应用该针刺法治疗痰浊蒙窍型血管性痴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符合纳排标准的60例痰浊蒙窍型血管性痴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组)。治疗组采用“十三鬼穴结合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对照组则采用常规针刺法进行治疗。两组均每周针刺6次,每次留针30分钟,3周一疗程,共治疗6周。治疗结束后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评价;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和中医症候。认知功能由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量表)、画钟测试(四分法)两个量表进行患者评价;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根据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量表)的评分进行评判;中医辨证量表(SDSVD量表)评价痰浊蒙窍型血管性痴呆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的变化。结果:1.两组治疗后总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两组治疗前后的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量表)、画钟测试(CDT)评分均有改善(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3.治疗后两组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量表)组内、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和对照组均能提高痰浊蒙窍型血管性痴呆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且治疗组在改善日常生活能力方面优于对照组。4.治疗组和对照组组内各疗程对比P<0.05,说明两组均能有效改善痰浊蒙窍型的中医证候。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组间比较P>0.05,表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改善痰浊蒙窍型血管性痴呆中医证候方面疗效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治疗组与对照组均能改善痰浊蒙窍型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能力、日常生活能力和中医症候表现。2.治疗组在治疗痰浊蒙窍型血管性痴呆的总体疗效表现上和改善患者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方面优于对照组。3.治疗组与对照组在中医证候方面均有改善,但两组在中医证候方面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刘明[4](2020)在《参茸通脉胶囊联合盐酸多奈哌齐片治疗卒中后认知障碍(肾精亏虚证)临床疗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参茸通脉胶囊联合盐酸多奈哌齐片治疗肾精亏虚证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的临床疗效,拓展中医药治疗卒中后认知障碍的临床思路。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的70例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两组均给予盐酸多奈哌齐片(安理申),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参茸通脉胶囊,疗程均为3个月。疗程结束后,评判两组患者的认知功能及中医证候改善情况,观察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简短精神状态量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及中医证候积分量表评分变化,所有数据通过SPSS22.0进行分析。结果:1.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治疗前的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简短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辨证量表(SDSVD)评分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3个月疗程结束后,两组患者的MoCA、MMSE评分较治疗前均增加,两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显着(P<0.01),两组组间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3.3个月疗程结束后,两组患者的SDSVD积分较治疗前减少,两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显着(P<0.01),两组组间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4.3个月疗程结束后,两组患者的ADL评分较治疗前增加,两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显着(P<0.01),但两组组间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结果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参茸通脉胶囊和盐酸多奈哌齐片均能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联合应用的疗效优于单用盐酸多奈哌齐片。参茸通脉胶囊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及中医证候,但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效果不明显。参茸通脉胶囊和多奈哌齐无明显不良反应,可应用于临床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谢丽风[5](2020)在《针药联合治疗血管性痴呆(肾虚血瘀证)的临床观察及优化方案探讨》文中认为目的:以血管性痴呆肾虚血瘀证的患者为观察对象,观察四种不同针药联合疗法之间的临床疗效,选出治疗VD的优化方案,为中西医结合防治血管性痴呆(肾虚血瘀证)提供依据。方法:观察病例数93例,采用前瞻性随机平行对照的设计原则,将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配到甲组22例(西医治疗+针刺治疗)、乙组24例(西医治疗+针刺治疗+中药汤剂)、丙组23例(西医治疗+针刺治疗+中成药)、丁组24例(西医治疗+针刺治疗+中药汤剂+中成药)。四组均治疗8周。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均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简明精神状态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及肾虚血瘀证候评分表((Syndrome of Chinese Medicine,SDSVD)评分,并记录治疗前后血常规、尿常规、粪便常规及隐血试验、凝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等安全性指标及试验期间不良反应或不良事件。结果:(1)在认知能力方面:甲组、乙组、丙组、丁组改善认知功能总有效率分别为68.1%、79.1%、82.6%、87.5%;与甲组相比,乙组、丙组、丁组总效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乙组相比,丁组总有效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丙组相比,丁组总有效率明显提高(P<0.05)。四组患者治疗前后的MMSE总评分均有所改善(P<0.05)。在MMSE各因子方面,经治疗后,与甲组相比,乙组、丙组、丁组的定向力均有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乙组、丙组的记忆力、计算力、语言能力和视空间能力无显着性差异(P>0.05),丁组的记忆力、计算力、语言能力和视空间能力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2)在日常生活能力方面:甲组、乙组、丙组与丁组提高日常生活能力的总有效率为54.5%、79.1%、78.2%、87.5%,与甲组相比,乙组、丙组、丁组的ADL总有效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乙组相比,丁组ADL总有效率明显提高(P<0.05);与丙组相比,丁组ADL总有效率明显提高(P<0.05)。四组患者治疗前后的MMSE总评分均有所改善(P<0.05)。四组患者治疗前后ADL总评分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患者治疗后各组之间ADL各因子评分比较,经治疗后,与甲组相比,乙组、丙组、丁组的躯体性日常生活能力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甲组、乙组、丙组、丁组患者之间的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无显着差异性(P>0.05)(3)在肾虚血瘀证候评分方面:甲组、乙组、丙组与丁组的总有效率为59.1%、70.8%、73.9%、83.3%。经统计学分析后,与甲组相比,乙组、丙组、丁组的SDSVD总有效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乙组相比,丁组SDSVD总有效率明显提高(P<0.05);与丙组相比,丁组SDSVD总有效率明显提高(P<0.05)。结论:基于中医针刺加西医疗法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于肾虚血瘀证的血管性痴呆具有显着的临床效果,可显着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对记忆力和定向力功能的改善尤为明显;可显着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功能,对躯体性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较为明显。与其他方案相比,丁组方案(西医治疗+针刺治疗+中药汤剂+中成药)更具有显着的临床效果,为最佳治疗方案,可有效的提高的患者的临床治疗作用,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为后续的临床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钱玉林[6](2020)在《针刺结合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轻度血管性认知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通过针刺结合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轻度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探讨针刺结合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与单纯针刺对患者的Mo CA量表、TMT测试、Barthel指数等指标的影响,为优化轻度血管性认知障碍的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本研究研究对象均为2019年2月至2019年10月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综合康复科门诊或及病房的患者,共收集66例,按随机数字表分组,观察组33人,对照组33人。在治疗过程中观察组脱落剔除1例(失访),治疗组脱落剔除1例(失访),最终各32例。对照组予以基础治疗加针刺治疗(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每周5次,共4周),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每日1次,每次20min,每周5次,共4周)。治疗前、后及治疗结束后4周,根据Mo CA量表、TMT测试、Barthel指数,记录患者各项得分情况,整理患者相关数据,运用SPSS21.0软件创建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利用Mo CA量表评定两组治疗完成及随访后的认知水平,结果显示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P<0.05,有统计学差异,观察组显效率为28.13%,有效率为53.13%,总有效率为81.25%,无效率为18.75%,恶化率0%。对照组显效率为12.5%,有效率为40.63%,总有效率为53.13%,无效率为46.88%,恶化率0%,有效率两组存在统计学差异。2利用TMT测试评定患者治疗后的执行力水平,结果显示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随访时组间评分比较P<0.05。3利用Barthel指数评定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显示治疗前后两组组内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针刺结合r TMS与单纯针刺均可以改善轻度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的认知缺陷,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患者的个人生活独立性。2针刺与r TMS相结合治疗轻度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较单纯的针刺疗法在提升认知水平方面拥有更好的临床疗效,且持续效应显着,改善长期认知功能方面有一定的优势。3针刺与r TMS相结合治疗轻度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较单纯的针刺疗法在改善患者执行力方面拥有更好的疗效。4针刺与r TMS相结合治疗轻度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与单纯的针刺疗法在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方面疗效相当。
罗文娜[7](2019)在《桃红四物加味联合尼莫地平防治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桃红四物加味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 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研究对象为2016年11月至2018年12月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因a SAH入院并在72小时内行介入栓塞术的患者,且符合病例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的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给予尼莫地平抗脑血管痉挛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桃红四物加味水煎剂,连续治疗14天后,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头痛症状的变化,治疗不同时期的颅脑TCD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脑血管痉挛指数(Linde-gard),治疗不同时期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治疗结束后2周后的m RS评分。对结果进行统计学数据分析。结果,治疗的第1天,治疗组与对照组在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脑血管痉挛指数方面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而在第7天、第14天有显着性差异(P<0.05),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积分、头痛评分方面比较无显着差异,在治疗的第7天、第14天有显着性差异(P<0.05),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结束2周后在改良Rankin评分(m RS)方面无显着差异性(P>0.05),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上治疗的第1天两组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的第7天,治疗组的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第14天在以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120cm/s为标准的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治疗组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而以痉挛指数>3为标准的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桃红四物加味联合尼莫地平可防治动脉瘤蛛性网膜下腔出血栓塞术后的脑血管痉挛,降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改善头痛的临床症状,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顾玉宝[8](2018)在《蜜煎菖蒲方对痰瘀互结型脑梗死患者血管性认知障碍及神经营养因子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蜜煎菖蒲方对痰瘀互结型脑梗死患者血管性认知障碍及神经营养因子的影响,探讨蜜煎菖蒲方治疗痰瘀互结型脑梗死患者血管性认知障碍的临床疗效及可能机制。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7年9月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回医中医院心脑病科住院的痰瘀互结型脑梗死患者138例,随机分为4组,其中常规组34例,银杏叶组35例,尼莫地平组33例和蜜煎菖蒲方组36例。常规组给予西医神经内科常规治疗;银杏叶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加用银杏叶提取物片,每日2次,每次2片;尼莫地平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加用尼莫地平片(尼膜同),每日3次,每次30mg;蜜煎菖蒲方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加服蜜煎菖蒲方汤剂治疗,每日1剂。14d为一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治疗前及治疗14、28d观察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和蒙特利尔认知功能评价量表(MoCA)评分,以观察其临床疗效;治疗前及治疗第14、28d对入组患者晨起空腹采肘静脉血离心并收集上清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神经生长因子(NGF)、胶质细胞源神经因子(GDN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元核心抗原(NeuN)和神经元烯醇化酶(NSE)水平的表达,以明确蜜煎菖蒲方治疗痰瘀互结型脑梗死患者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可能作用机制。结果1.治疗前患者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基础疾病及入组时NIHSS、MMSE及MoCA评分无显着性差异(P(29)0.05),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2.治疗后常规组临床总有效率为65.6%,银杏叶组为84.8%,尼莫地平组为87.1%,蜜煎菖蒲方组为87.5%。蜜煎菖蒲方组总有效率显着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27)0.05),蜜煎菖蒲方组总有效率较银杏叶组和尼莫地平组升高,但无显着性统计学差异(P(29)0.05)。3.与治疗前比较,每组患者治疗14、28d及随访3m,NIHSS评分均显着降低,MMSE和MoCA评分均显着升高,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这种趋势更明显,尤以蜜煎菖蒲方组患者治疗28d及随访3m改善更明显(P(27)0.01)。与常规组同时间比较,银杏叶组、尼莫地平组和蜜煎菖蒲方组患者治疗后各时间点NIHSS评分均显着降低(P(27)0.05,P(27)0.01);蜜煎菖蒲方组患者治疗后各时间点MMSE和MoCA评分均明显升高(P(27)0.05,P(27)0.01);银杏叶组和尼莫地平组患者治疗28d及随访3m时MMSE和MoCA评分显着升高(P(27)0.05,P(27)0.01)。与银杏叶组同时间比较,尼莫地平组和蜜煎菖蒲方组患者治疗28d时NIHSS评分均明显降低(P(27)0.05,P(27)0.01),治疗后各时间点MMSE评分均明显升高(P(27)0.05,P(27)0.01),MoCA评分在治疗28d及随访3m时明显升高(P(27)0.05,P(27)0.01)。与尼莫地平组同时间比较,虽然蜜煎菖蒲方组患者治疗后各时间点NIHSS评分降低,MMSE和MoCA评分升高,但两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29)0.05)。4.四组患者治疗14、28d血清NGF、GDNF、BDNF、NeuN和NSE水平均较治疗前显着改善,且治疗28d较14d改善更明显(P(27)0.05,P(27)0.01),其中蜜煎菖蒲方组治疗28d改善尤为明显(P(27)0.01)。与常规组同时间比较,尼莫地平组和蜜煎菖蒲方组患者治疗后各时间点NGF、GDNF、BDNF和NeuN水平均显着升高,NSE水平均显着降低(P(27)0.05,P(27)0.01)。与银杏叶组同时间比较,尼莫地平组和蜜煎菖蒲方组患者治疗后各时间点NGF、GDNF、BDNF和NeuN水平均显着升高,尼莫地平组患者治疗28d时NSE水平显着降低,蜜煎菖蒲方组患者治疗后各时间点NSE水平均显着降低(P(27)0.05)。与尼莫地平组比较,蜜煎菖蒲方组患者治疗14、28d虽然NGF、GDNF、BDNF和NeuN水平有升高趋势,NSE水平有降低趋势,但统计学差异不显着(P(29)0.05)。结论1.蜜煎菖蒲方可以明显改善痰瘀互结型脑梗死患者血管性认知障碍,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生存质量。2.蜜煎菖蒲方可以提高痰瘀互结型脑梗死患者的认知功能水平,有效改善患者的学习、记忆能力,明显延缓认知功能损害的进展。3.蜜煎菖蒲方对痰瘀互结型脑梗死患者血管性认知障碍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可能与其调节神经营养因子水平而发挥脑保护作用有关。
陈四芳[9](2017)在《通督调神针刺预处理对缺血性脑卒中高危患者脑血流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目的通过比较通督调神针刺预处理和常规药物治疗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缺血性小卒中患者脑血流的影响,探求针刺降低缺血性脑卒中高危患者发展成为严重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的优化方案。2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TIA/MIS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30例)和药物组(30例)。两组患者除接受常规西医治疗外,针刺组采取通督调神针刺预处理,主穴腰阳关、命门、至阳、神道、身柱、大椎、哑门、风府、百会、颈夹脊,每天针刺治疗1次;药物组给以尼莫地平片,30mg,每天口服3次,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28d)为一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一个疗程后中医证候评分;应用ASL技术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一个疗程后脑血流的变化,并对两组患者脑血流量分别予定性与定量统计分析;随访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临床终点事件(发生卒中或死亡)。3结果3.1中医证候评分治疗一个疗程后,同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相比,分值显着降低(P<0.01),提示两组患者经针刺或药物治疗均获得显着疗效。针刺组与药物组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相比,分值变化程度相当(P>0.05),提示两种治疗方法对患者症状改善程度区别不大,疗效相当。3.2 ASL结果定性比较治疗一个疗程后,针刺组有23例转为正常灌注,药物组有24例转为正常灌注,二组相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通督调神针刺可以明显改善TIA/MIS脑组织低灌注区的脑血流量,疗效与口服尼莫地平片无明显差异。3.3 ASL-rCBF值治疗一个疗程后,同组患者治疗前后ASL-rCBF值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通督调神针刺与尼莫地平片均能改善患者低灌注区的脑血流量。针刺组与药物组治疗后ASL-rCBF值相比,比值变化程度相当(P>0.05),提示两种治疗方法对患者脑血流改善程度区别不大。3.4临床疗效治疗一个疗程后,针刺组总有效率是86.7%,药物组总有效率是90.0%,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针刺治疗与药物治疗疗效相差不大。3.5终点事件发生率对两组治疗后6个月的患者进行随访,记录终点事件(发生卒中或死亡),结果针刺组有3例患者发生卒中,药物组有2例发生卒中,两组均无患者死亡。两组终点事件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针刺治疗与药物治疗对TIA/MIS患者预后影响相当。4结论4.1通督调神针刺预处理可以有效降低缺血性脑卒中高危患者中医证候评分,临床疗效显着,与尼莫地平片治疗相比,疗效相当。4.2通督调神针刺预处理可以有效改善缺血性脑卒中高危患者脑组织低灌注区的脑血流量,与尼莫地平片治疗相比,改善程度相当。4.3通督调神针刺与尼莫地平片干预终点事件发生率影响相当,通督调神针刺可以用于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4.4通督调神针刺预处理是降低缺血性脑卒中高危患者发展成为严重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的有效方法,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通督调神针刺预处理能有效改善缺血性脑卒中高危患者脑组织低灌注区的脑血流量有关。
王新军[10](2012)在《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复习文献综述,分析总结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的发生机制,以及尼莫地平的治疗机制、临床应用和发展前景。2.用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对尼莫地平治疗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Meta-分析,为临床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查阅文献综述及专着,进行数据录入及指标分析,检验发表性偏倚。结果:1.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的致痉因素:传统领域包括血管内皮释放的舒缩因子失衡、炎症反应、血管壁细胞的增殖、细胞凋亡、血液高凝状态、血小板聚集等;分子生物学领域与基因表达和信号转导相关。脑血管痉挛的机制,无论是血管舒缩因子失衡、血管壁结构改变、炎性反应等传统领域,还是信号转导的分子生物学领域,都与Ca2+密切相关。2.尼莫地平主要通过阻滞L型钙通道,抑制细胞外Ca2+内流,使血管平滑肌细胞内的Ca2+减少,缓解脑血管痉挛,保护脑神经元。临床应用方法多样,安全有效。3.纳入23篇文献,检验无异质性,用固定效应模型合并,Meta-分析表明尼莫地平治疗组减少脑血管痉挛的发生人数,不引起再出血人数增加,死亡人数低于对照组。4.漏斗图、Begg法及Egger法检测均提示研究中不存在明显的偏倚。结论:1.目前认为脑血管痉挛的机制是以Ca2+依赖性调节为主,非Ca2+依赖性调节为辅,Ca2+浓度的变化调控脑血管平滑肌的舒缩;传统及分子生物学研究都表明Ca2+是引起脑血管痉挛的要素。对脑血管痉挛机制广泛深入的研究将为临床提供更多治疗方法。2.尼莫地平与脑血管受体有高度亲和力,主要阻滞L型钙通道,与特定受体结合,调节Ca2+浓度,保护细胞,抑制血管平滑肌收缩,缓解血管痉挛。尼莫地平临床应用广泛,疗效显着,是治疗脑血管痉挛的经典药物,使用方法随着科技进步改进。3.meta-分析认为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的疗效优于对照组,减少死亡人数,且不增加再出血的风险,即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安全有效。4.偏倚检测没有金标准,软件有局限性,不排除结果存在偏倚。
二、尼莫地平在脑血管病临床应用新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尼莫地平在脑血管病临床应用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瘀热方通过调控ROS/NLRP3对瘀热阻窍证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脑保护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理论研究 |
1. 现代医学对缺血性卒中的认识 |
1.1 定义 |
1.2 流行病学 |
1.3 治疗 |
2. 缺血性脑卒中与ROS/NLRP3相关的炎症反应的关系 |
3. 中医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认识 |
3.1 中风病源流 |
3.2 中风病与瘀热理论 |
3.3 瘀热方及方解 |
4. 研究瘀热方治疗缺血性卒中的意义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和环境 |
1.2 实验药物 |
1.3 实验试剂与仪器设备 |
2. 实验方法 |
2.1 实验动物分组 |
2.2 建立大脑中动脉闭塞大鼠模型(MCAO) |
2.3 神经功能评分 |
2.4 TTC染色 |
2.5 Real-time PCR |
2.6 Elisa检测 |
2.7 统计学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瘀热方对MCAO大鼠神经功能评分的影响 |
3.2 瘀热方对脑梗死面积的影响 |
3.3 瘀热方对脑组织NLRP3、ASC、IL-1β的mRNA表达量的影响 |
3.4 瘀热方对大鼠血清中ROS、NLRP3、IL-1β的影响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三章 临床观察 |
前言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选择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终止治疗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病例分组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统计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基线资料对比 |
3.2 疗效指标的对比 |
3.3 患者治疗前后血清ROS、NLRP3、IL-1β含量变化情况 |
3.4 不良事件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四章 结论 |
第五章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 缩略词表 |
2. 缺血性脑卒中西医诊断标准 |
3. 中风病中医诊断标准 |
4. 简版NIHSS评分量表 |
5. 中医证机要素量化诊断标准(证候积分) |
攻读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2)通窍活血汤对急性缺血性卒中认知功能及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前言 |
第一章 研究对象及方法 |
1.1 设计类型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方法 |
1.4 治疗方法 |
1.5 资料收集 |
1.6 资料分析方法 |
1.7 技术路线 |
1.8 临床诊断标准 |
第二章 结果 |
2.1 研究对象基本资料分析 |
2.2 治疗效果分析 |
第三章 讨论 |
3.1 现代医学对于卒中后认知障碍认识 |
3.2 祖国医学对于卒中后认知障碍的认识 |
3.3 通窍活血汤治疗卒中后认知障碍 |
3.4 MDA、SOD与卒中后认知障碍的相关性 |
第四章 结论 |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血管性痴呆中医药诊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致谢 |
(3)“十三鬼穴结合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痰浊蒙窍型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研究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西医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病例中止及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情况 |
2.2 治疗方法 |
2.3 疗程 |
2.4 针刺注意事项及处理方法 |
2.5 观察指标 |
3 观察结果与分析 |
4 结果 |
5 小结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 |
综述 血管性痴呆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参茸通脉胶囊联合盐酸多奈哌齐片治疗卒中后认知障碍(肾精亏虚证)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1.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研究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干预方案 |
3.观察内容 |
3.1 观察指标 |
4.统计方法 |
5.结果 |
5.1 一般资料 |
5.2 CDR、HAMD 比较 |
5.3 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 |
5.4 简短精神状态量表(MMSE) |
5.5 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 |
5.6 中医证候积分辨证量表(SDSVD) |
5.7 安全性及不良反应 |
6.讨论 |
6.1 现代医学对卒中后认知障碍的认识 |
6.2 中医对卒中后认识障碍的认识 |
6.3 参茸通脉胶囊的运用 |
6.4 不足与展望 |
6.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针药联合治疗血管性痴呆(肾虚血瘀证)的临床观察及优化方案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对照 |
1 引言 |
1.1 文献回顾 |
1.1.1 中西医对血管性痴呆的认识 |
1.1.2 中西医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研究进展 |
1.1.3 西医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不足 |
1.1.4 中西医治疗血管性痴呆的前景 |
2 临床研究 |
2.1 临床病例 |
2.1.1 病例来源 |
2.1.2 诊断标准 |
2.1.3 纳入标准 |
2.1.4 排除标准 |
2.1.5 病例剔除、脱落及终止标准 |
2.2 分组与治疗方法 |
2.2.1 病例分组 |
2.2.2 治疗方案 |
2.3 临床观测指标及观测方法 |
2.3.1 治疗性观察指标 |
2.3.2 安全性评价指标 |
2.3.3 疗效评价标准 |
2.3.4 安全性分级 |
2.3.5 疗效分析 |
2.3.6 数据整理与统计 |
2.4 研究结果 |
2.4.1 一般资料 |
2.4.2 四种治疗方法对MMSE评分影响的差异 |
2.4.3 四种不同治疗方法对 SDSVD 评分影响的差异 |
2.4.4 小结 |
3 分析与讨论 |
3.1 “补肾、活血、祛瘀”针法治疗VD的立法依据 |
3.2 中药“苁蓉益智胶囊”治疗VD的立法依据 |
3.3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
3.3.1 MMSE疗效分析 |
3.3.2 ADL疗效分析 |
3.3.3 MMSE和 ADL之间的关联性 |
3.3.4 SDSVD疗效分析 |
3.3.5 对改善VD患者的MMSE、ADL、SDSVD评分的分析 |
3.4 病例脱落原因说明 |
4 结论 |
5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血血管性痴呆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6)针刺结合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轻度血管性认知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观察指标及评价 |
4 统计学方法 |
5 技术路线 |
6 临床数据 |
讨论 |
1 祖国医学对mild VCI的认识 |
2 针刺选穴依据 |
3 现代医学对mild VCI的认识 |
4 经颅磁刺激的选择与机理 |
5 观察指标的选择 |
6 研究结果分析 |
7 安全性分析 |
结论 |
不足 |
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轻度血管性认知障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桃红四物加味联合尼莫地平防治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中英文参照表 |
临床研究 |
一、临床资料 |
(一)病例来源 |
(二)诊断标准 |
(三)病例选择标准 |
(四)病情程度判定标准 |
(五)一般资料分析 |
二、研究方法 |
(一)分组方法 |
(二)治疗方案 |
(三)观察指标 |
(四)疗效标准 |
(五)统计学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一)临床疗效结果 |
(二)依从性指标 |
讨论 |
一、中医及现代医学的病因病机 |
(一)中医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病机研究 |
(二)现代医学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机制 |
(三)具体论治 |
二、方药分析 |
(一)组方配伍及方义 |
(二)单味药抗脑血管痉挛的可能作用机制 |
(三)组方后抗脑血管痉挛的可能作用机制 |
三、结果及临床疗效分析 |
四、问题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 |
(8)蜜煎菖蒲方对痰瘀互结型脑梗死患者血管性认知障碍及神经营养因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汇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病例选择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中止试验标准 |
1.6 剔除和脱落标准 |
2.药物、试剂及仪器 |
2.1 药物制备 |
2.2 试剂 |
2.3 仪器 |
3.试验分组与治疗方案 |
3.1 样本量计算与分组 |
3.2 治疗方案 |
4.观察指标及方法 |
4.1 疗效判定标准 |
4.2 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 |
4.3 认知功能评价 |
4.4 神经营养因子测定 |
4.5 研究质量控制 |
4.6 安全性指标测定 |
4.7 随访观察 |
5.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试验结果 |
1.1 一般资料比较 |
1.2 基础疾病比较 |
1.3 临床疗效比较 |
1.4 患者不同时间NIHSS评分比较 |
1.5 患者不同时间MMSE评分比较 |
1.6 患者不同时间MoCA评分比较 |
1.7 患者不同时间神经营养因子水平的比较 |
讨论 |
1.脑梗死后VCI的病理生理及防治研究 |
1.1 脑梗死后VCI发病的危险因素 |
1.2 脑梗死后VCI的脑组织病理改变 |
1.3 脑梗死后VCI的防治 |
2.中医治疗中风后VCI的优势及回医开窍增智的作用特点 |
2.1 中药复方治疗中风后VCI的优势 |
2.2 中药注射制剂的开发和应用 |
2.3 回医开窍增智的特色 |
3.蜜煎菖蒲方对脑梗死后VCI的研究和应用 |
3.1 蜜煎菖蒲方治疗脑梗死后VCI的疗效评估 |
3.2 蜜煎菖蒲方对神经营养因子水平的影响 |
3.3 蜜煎菖蒲方安全性评价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个人简历 |
(9)通督调神针刺预处理对缺血性脑卒中高危患者脑血流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中医学的认识 |
1.1 病名 |
1.2 病因病机 |
1.3 中医辨证分型 |
1.4 中医药治疗中风先兆的研究概述 |
2 西医学的认识 |
2.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
2.2 缺血性小卒中 |
2.3 西医治疗TIA/MIS的研究概况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病例来源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2 临床研究 |
2.1 治疗方法 |
2.2 意外情况处理 |
2.3 观察周期 |
2.4 观察指标 |
2.5 疗效评定标准 |
2.6 统计学处理 |
3 结果 |
3.1 基线资料的统计学分析 |
3.2 临床结果分析 |
4 讨论 |
4.1 通督调神针刺法处方分析 |
4.2 药物选择依据 |
4.3 磁共振ASL技术选用依据 |
4.4 临床疗效分析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表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10)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的发生机制 |
1.1 传统领域的脑血管痉挛机制研究 |
1.2 分子生物学领域的脑血管痉挛机制研究 |
2 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应用 |
2.1 尼莫地平的作用机制 |
2.2 尼莫地平的给药方法 |
3 meta-分析 |
3.1 研究设计 |
3.2 资料和方法 |
3.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6. 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英文缩略语表 |
附录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尼莫地平在脑血管病临床应用新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瘀热方通过调控ROS/NLRP3对瘀热阻窍证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脑保护作用研究[D]. 陆语迪.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通窍活血汤对急性缺血性卒中认知功能及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D]. 张洪涛.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十三鬼穴结合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痰浊蒙窍型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观察[D]. 杨潇.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参茸通脉胶囊联合盐酸多奈哌齐片治疗卒中后认知障碍(肾精亏虚证)临床疗效研究[D]. 刘明.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0(07)
- [5]针药联合治疗血管性痴呆(肾虚血瘀证)的临床观察及优化方案探讨[D]. 谢丽风.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6]针刺结合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轻度血管性认知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D]. 钱玉林.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桃红四物加味联合尼莫地平防治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D]. 罗文娜.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8]蜜煎菖蒲方对痰瘀互结型脑梗死患者血管性认知障碍及神经营养因子的影响[D]. 顾玉宝. 宁夏医科大学, 2018(10)
- [9]通督调神针刺预处理对缺血性脑卒中高危患者脑血流影响的临床研究[D]. 陈四芳.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7(03)
- [10]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D]. 王新军. 暨南大学, 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