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GC-MS法测定大葱、细香葱、小葱中的挥发性物质(论文文献综述)
邢俊超,王鹏,韩颖,胡金祥,易宇文[1](2022)在《基于智能感官和气质联用分析年份料酒》文中研究说明为探究不同陈酿年限料酒的差异,实验采用密度计、色差仪、电子舌、电子鼻、气质联用仪结合雷达图、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分析烹调料酒(A)、3年陈酿料酒(B)和6年陈酿料酒(C)在密度、可溶性固形物、色差、整体风味轮廓以及具体风味物质等维度的差异。实验结果显示:不同年份的料酒密度差异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随陈酿年限的延长而增加。料酒颜色深浅与陈酿时间呈正相关;电子舌和电子鼻数据融合主成分分析表明,A,B在整体风味轮廓上较为相似,与C差异较大。气质联用分析表明,3个样品共检测到28种挥发性物质;A,B,C分别检测到25,21,19种挥发性物质;相对含量分别为72.858%、84.200%和83.893%;醇类物质和酯类物质是3种料酒的主要挥发性物质,醇类物质含量由高到低分别是B>C>A;酯类物质含量依据陈酿年限不同呈递增关系;甲酸乙烯酯、乙酸乙酯和异丁醇可能是3个样品的主要挥发性物质;酯类物质、酸类物质可能是不同陈酿年限料酒挥发性物质差异的主要来源。
米月华[2](2020)在《葱属若干地方品种特性与分类的研究》文中提出葱是我国重要的保健蔬菜,有重要的食用和药用价值。我国葱栽培历史悠久,地方品种资源丰富,但人们对葱地方品种资源的研究相对比较薄弱,在葱的分类方面也有争议。本研究以搜集到的18个葱地方品种(其中多数为浙江省地方品种)为材料,对其形态性状、品质性状进行分析测定,并根据形态性状及其主成分进行聚类分析,利用ITS序列分析探讨其间的亲缘关系,为地方葱资源的开发利用奠定基础,并为葱的分类研究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测定结果发现,干物质、可溶性糖、蛋白质,特别是丙酮酸含量在不同的种(变种)间差异明显,其中楼葱的干物质及可溶性糖含量较高,但丙酮酸含量较低;分葱的可溶性蛋白含量较高,但干物质及可溶性糖含量相对较低;胡葱的可溶性蛋白含量相对较低,而干物质和可溶性糖含量总体介于楼葱与分葱之间;多数胡葱和分葱品种其丙酮酸含量高于楼葱。在18个葱品种中均可以检测到17种氨基酸及1种基本氨基酸(gABA),包括8种必需氨基酸;多数品种Thr、Tyr和Ala含量较高,而Lys、Gly、和His含量较低;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均是胡葱高于分葱,楼葱氨基酸含量远低于胡葱、分葱。2.运用顶空-气相色谱质谱法对18个葱地方品种及1个大葱品种、1个洋葱品种的挥发性成分种类和含量测定结果表明,不同种(变种)或同一种(或变种)内不同品种中硫化物占挥发性成分的比例不同(956%);共检测到31种硫化物,其中烷基取代硫化物占总硫化物含量的61.33%,在这些烷基取代硫化物的组分中,丙基硫化物占比最高(48.53%),而烯丙基硫化物占比最低(0.76%);葱属的种类、品种之间在硫化物的种类和含量方面存在显着差异,胡葱、大葱、洋葱最多的硫化物是一硫化物,而分葱和楼葱是二硫化物。苯并噻唑(benzothiazole)是唯一能够在所有20个品种(材料)中检测到的硫化物。3.对18个葱品种的9个数量性状、21个质量性状的田间调查发现,所有调查的数量性状和质量性状在不同的种质之间表现出高度多样性;利用调查的30个形态性状和4个主成分分别进行聚类分析的结果基本一致,均在最小分支分成5类,即抽薹的胡葱类群、不抽薹的胡葱类群、抽薹开花的分葱类群、不抽薹不开花的分葱类群和楼葱类群。4.运用ITS序列比对法对20个葱品种序列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个葱属品种的ITS序列总长度为613-616 bp,GC含量均为46%。共发现包含插入、缺失和替换的20个突变位点,A20、A4、A1、A5、A19分别有18、17、12、10和1个突变位点,其它品种未检测到突变位点;聚类结果表明,A1、A4、A5与A20(洋葱)的亲缘关系较近,A2、A3、A6A18与大葱(A19)聚为一类。5.综合形态性状分类和ITS序列分类的结果,本研究支持大葱、分葱、楼葱均属于A.fistulosum L.的观点;但依据形态性状划分的胡葱类群(8个品种,与其它10个品种的最大区别是鳞茎的有无)在ITS序列比对中被分开,其中的3个品种与A.cepa L.亲缘关系较近,而5种与A.fistulosum L.关系较近,从而认为胡葱起源进化较为复杂,需要利用更多的分类方法综合判断。
张德莉,田洪磊,詹萍,耿秋月,张芳,席嘉佩,牛文婧[3](2018)在《基于HS-SPME-GC-MS技术的香葱油挥发性成分解析》文中研究指明为明晰不同香葱油风味物质组成的差异性,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对香葱油挥发性成分分离鉴定。通过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构建不同香葱油样本间挥发性物质相关性分析模型,结合聚类分析(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HCA)初步明确了导致香葱油风味差异的主要挥发性物质。结果表明:共检测出挥发性风味物质53种,包括醛类14种、酮类4种、萜烯类12种、硫醚类7种、醇类3种、酯类4种、烷烃类4种和5种杂环类化合物。糠醛、月桂烯、二丙基二硫醚等是导致香葱油风味差异的主要物质。
黄晴,吴忠坤,吴中琴,赵紫薇,成焕,李宗军[4](2018)在《葱属类植物中有机硫化物的抗氧化性研究进展》文中提出葱属类植物因含有高含量的有机硫化物而具有高抗氧化性,有机硫化物因硫氢键的断裂,或与不同的环状结构、烯丙基等基团结合,形成种类丰富的活性物质,发挥特有的生理功能。本文主要探讨葱属类植物中有机硫化物的组成、活性,以及有机硫化物对以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 E2 related factor 2,Nrf2)、核转录因子(Nuclear factor kappa B,NF-κB)这两个核因子为主的信号通路的影响,为进一步增进对葱属类食物的了解和有机硫化物的抗氧化机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傅延龄,宋文杰[5](2017)在《《伤寒论》中所用葱的品种及药用部位》文中研究表明采用文献研究与数据统计的方法,对中药葱的生物学特点、化学成分及经方中水药比和历代医家的相关论述进行统计分析和讨论。结果表明,经方所用葱的植物基原为小葱,且药用部位为葱白,并非多数医家认为的大葱,为临床合理选用葱的品种及用药部位提供可借鉴的理论依据。
张宁[6](2017)在《爆葱油特征风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葱属植物是我国和东南亚各国普遍栽培的重要蔬菜,含有挥发油、维生素和粘液质等组分,其中,大葱(Allium fistulosum L.)是中国传统厨房里的必备之物。爆葱是指正式烹调开始前,将葱投入到油锅中炸制,使挥发性呈香物质溶解到油脂中的过程。在中式菜肴的烹饪过程中,人们往往通过爆葱产生的独特风味来遮掩菜肴中的腥膻等异味,并赋予菜肴独特的风味。在食品加工领域,食品企业在开发不同产品时,亦会通过添加爆葱的风味来掩盖异味、增强风味,其独特的风味在咸味食品中具有十分广泛的应用。因此,对爆葱油风味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为中式菜肴的标准化、工业化生产提供理论基础。本文围绕爆葱油的风味,对其制备工艺、特征风味成分鉴定方法等理化属性进行了系统研究,并研究了风味的形成规律。主要内容及结论如下:1.爆葱油制备工艺的建立。对制备原料进行了筛选:采用定量描述性感官分析方法,分别对葱属植物(大葱、大蒜、洋葱、香葱、红葱)和食用油(豆油、棕榈油、橄榄油、玉米油、葵花籽油、菜籽油、山茶油)进行筛选,最终确定以大葱、豆油为原料制备爆葱油;对影响爆葱油风味的主要工艺条件进行了考察:采用感官分析法、电子鼻技术和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起始温度、终止温度和温升速度进行了优化,确定工艺条件为:起始温度140℃、终止温度165℃、温升速度 1.4℃/min。2.风味萃取方法的建立。分别对固相微萃取(SPME)和溶剂辅助蒸发萃取(SAFE)两种方法的萃取条件进行优化。SPME的条件为:以75 μm Carboxen/PDMS为萃取纤维,萃取温度100℃,萃取时间50 min;SAFE的萃取条件为:水浴温度为50℃,物料比(m:V)为1:4。相比于SPME法,SAFE法对醛类、酸类以及硫醚类等阈值较低的重要化合物的萃取效果更好,更适于萃取爆葱油的挥发性成分。3.风味形成规律研究。采用感官分析、电子鼻分析、SAFE-GC-MS法对爆葱油制备过程中的风味变化情况进行考察,结果显示:当温度从140℃升至165℃时,爆葱油中的焦糊、油炸、油腻、菜味和咸味增加显着,电子鼻指纹图谱上165℃的葱油样品与其它样品距离增加,同时,爆葱油中呋喃及呋喃酮类化合物、含硫化合物、醛类化合物和醇类化合物的含量迅速增加,说明这是爆葱油特征风味形成的重要阶段。4.香气活性物质鉴定及其对不同类型食品风味的影响。采用芳香成分稀释法(AEDA)和香气活度值法(OAV)确定爆葱油中的关键性香气物质,分别鉴定出香气活性物质22种和11种,两种方法结果均显示呋喃酮(FD=19683,OAV=2784)和二甲基三硫醚(FD=6561,OAV=214480)是形成爆葱油风味的关键性香气活性物质。风味重组结果显示AEDA法的重组风味要好于OAV法,更适于爆葱油香气活性物质的鉴定。
郭凤领,吴金平,矫振彪,陈磊夫,胡燕,邱正明[7](2017)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检测高山根韭菜挥发性风味物质》文中研究表明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HS-SPME-GC-MS)分析检测了根韭菜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共检测到化合物匹配度≥80%的有31种,其中醚类为14种、烯类8种、烷类4种、醛类3种、醇类2种。研究表明,二烯丙基三硫醚和甲基烯丙基三硫醚是根韭中最主要的挥发性风味物质。
王燕[8](2016)在《水芹挥发性物质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水芹(Oenante stolonifera(Roxb)Wall.)为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主要食用器官是嫩茎和叶柄。水芹色泽翠绿,风味独特,营养丰富,且具有多种药理作用。水芹在我国南方地区普遍栽培,其中,江苏、浙江、安徽等省栽培面积较大。风味是评价蔬菜品质的重要指标,而挥发性物质是蔬菜风味的主要来源。本研究以水芹主要食用器官嫩茎和叶柄为材料,利用固相微萃取技术、气质联用技术和气相色谱-嗅觉测量法对水芹挥发性物质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研究,初步确定了影响水芹风味的主要挥发性物质;同时对影响水芹挥发性物质和风味物质形成的因素(如品种资源、栽培季节、栽培方式和温度等)进行了初步分析,得出如下主要研究结果。1、建立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提取和分离水芹挥发性物质的方法为:DB-5MS(30 m×0.25mm×0.25μm)色谱柱,载气He,流速0.8mL/min,分流比5:1,进样口温度250℃,柱升温程序:初始温度50℃,5℃/min升至75℃,保持3min,10℃/min升至155℃,保持4min,5℃/min升至210℃,保持2min。离子源温度250℃,电离方式EI,传输线温度250℃,电子能量70eV,检测器电压350V,质量扫面范围33-300 amu。水芹挥发性物质最佳固相微萃取条件为:萃取头100 μmPDMS、萃取温度40℃、萃取时间45 min。2、以秋冬湿润栽培的水芹’sq035’的嫩茎和叶柄为试验材料,共检测出21种挥发性物质,萜类化合物有20种,是构成水芹挥发性物质的主要物质类别,其中含量较高的挥发性物质依次为γ-松油烯(38.39 μg/g)、α蒎烯(20.58 μg/g)、β蒎烯(20.14 μg/g)、石竹烯(19.4μg/g)。利用GC-O技术,共鉴定出10种水芹风味物质,其中单萜类化合物是构成水芹风味物质的主要物质类别。在10种水芹风味物质中,γ-松油烯具有松油味,石竹烯具有清香、青草味道,二者气味强度均为4级,对水芹风味的构成贡献最大,初步确定为水芹的特征风味物质。3、10份水芹资源共鉴定出46种挥发性物质,包括萜类、酯类、烷烃和苯类物质。γ-松油烯的含量在水芹’sq034’和’sq035’中显着高于其他水芹资源,石竹烯含量则以水芹’sq02’中的含量最高。水芹’sq02’和’sq037’中石竹烯含量显着高于γ-松油烯,这两个水芹资源清香味较浓。4、在春、夏、秋、冬四季湿润栽培的水芹品种’伏芹1号’中共检测出包括萜类、醇类、酯类、醚类和苯类等挥发性物质39种;春季栽培的’伏芹1号’挥发性物质种类最多,为34种;夏季栽培的’伏芹1号’挥发性物质的总含量最高,为337.6 μg/g。夏季栽培的’伏芹1号’中,γ-松油烯和石竹烯的含量均显着高于其他季节;春季、夏季和秋季栽培的’伏芹1号’中γ-松油烯的含量显着高于石竹烯的含量,所以春季、夏季和秋季栽培的’伏芹1号’松油味较浓,且以夏季松油味最浓;而冬季栽培的“伏芹1号”γ-松油烯含量低于石竹烯的含量,所以冬季栽培的’伏芹1号’清香味较浓,松油味不明显。5、在培土软化栽培的’溧阳白芹’中检测出24种挥发性物质,而对照(’溧阳白芹’未经培土软化)则检测出26种挥发性物质,且培土软化后’溧阳白芹’挥发性物质总含量降低。经深栽软化的’宜兴白芹’检测出23种挥发性成分,而对照(未深栽软化的’宜兴白芹’)检测出24种挥发性物质,且深栽软化后’宜兴白芹’挥发性物质的总含量显着增加。培土软化和深栽软化栽培后,水芹特征风味物质γ-松油烯(具有松油味)和石竹烯含量均显着增加,但石竹烯含量的增加显着多于γ-松油烯,培土软化和深栽软化均可显着增强水芹清香味。6、在24℃和30℃栽培条件中,水芹各挥发性物质的含量随处理温度的升高和处理时间的延长呈上升趋势,表明温度升高能促进水芹挥发性物质含量逐渐增加;四个不同温度分别处理12 h和24 h,γ-松油烯和石竹烯的含量在不同温度间变化趋势不一致,但在24℃和30℃栽培条件中处理36 h后,二者的含量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γ-松油烯和石竹烯的含量分别在24℃、72h和30℃、60h达到最高。
司民真,张川云,李伦,张德清[9](2014)在《葱属植物挥发性物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对近年来葱属植物主要挥发性物质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不同研究组对同一种葱属植物的主要挥发性物质所得结果不尽相同,对可能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常温下进行葱属植物挥发性物质的测定方法 -顶空技术与表面增强拉曼技术结合的方法,给出本课题组初步的实验结果。
何超[10](2012)在《葱蒜类植物对辣椒疫病发生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化学防治目前仍为控制辣椒疫病的主要方法,而无公害和有机农产品则是未来发展的方向。本试验研究了大蒜、大葱、小香葱粗提物对辣椒疫病菌生长的影响及防病效果;研究了大蒜、大葱、小香葱与甜椒轮作,以及混栽后的防病效果。采用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分析大蒜、大葱、小香葱的挥发性成分并通过外源添加硫醚类有机硫化物研究这些物质对辣椒疫病菌生长的影响,旨在探明葱蒜类植物对辣椒疫病的控制作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葱蒜类植物不同部位粗提物对辣椒疫病菌的生长均有明显抑制作用。平板抑菌试验结果表明,葱蒜类植物粗提物对辣椒疫病菌的生长均有明显抑制作用,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强。但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抑制作用有所下降。另外,不同植物粗提物的抑制率存在显着差异,以大蒜鳞茎抑菌效果最好,150mg/ml浓度下抑菌率即达100.00%,其次为大蒜根和茎叶。大葱和小香葱则抑菌作用较弱,粗提物浓度300mg/ml下才达到78~88%。2.葱蒜类植物粗提物、与葱蒜类植物轮作,以及与葱蒜类植物混栽对辣椒疫病具有明显控制效果。盆栽试验结果表明,葱蒜类植物不同部位粗提物对辣椒疫病均有一定的控制效果,其中以大蒜鳞茎粗提物防治效果最好,浓度为150mg/ml时,防病效果为59.38%,其次为大蒜根和茎叶,而大葱、小香葱粗提物浓度300mg/ml时控病效果才接近大蒜。与大蒜、大葱、小香葱轮作后均表现了良好的防病效果,其中,又以大蒜的防病效果最高为59.81%,而大葱的防病效果为40.67%。与大蒜、大葱、小香葱混栽对辣椒疫病发生也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其中与大蒜混栽的防治效果最好为62.09%,与大葱混栽的控病效果最低为41.21%。3.大蒜、大葱和小香葱不同部位气质联用(GC-MS)测定挥发性成分研究结果表明,大葱茎叶28种挥发性成分中有机硫化物占82.17%,其中二硫化合物占23.39%。大葱根14种挥发性成分中有机硫化物占99.4%,其中二硫化合物占83.18%。小葱茎叶27种挥发性成分中有机硫化物占85.92%,其中二硫化合物占37.45%,小葱根20种挥发性成分中的有机硫化物占97.22%,其中二硫化合物占27.7%。大葱,小葱茎叶主要以一硫化合物2,4-二甲基噻吩为主,根主要以二硫化合物二丙基二硫醚等硫醚类化合物为主。大蒜茎叶20种挥发性成分中的有机硫化物占90.65%,其中二硫化合物占60.66%。大蒜根22种挥发性成分中的有机硫化物占92.14%,其中二硫化合物占60.31%。大蒜鳞茎23种挥发性成分中有机硫化物占92.85%,其中二硫化合物占59.18%。大蒜茎叶、根、鳞茎中主要成分以硫醚类化合物为主。4.外源添加几种硫醚类化合物对辣椒疫病菌生长均有抑制作用通过在培养基中添加二烯丙基三硫醚、二烯丙基二硫醚、二烯丙基硫醚、甲基丙基二硫醚研究对辣椒疫病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一定浓度的硫醚类化合物对辣椒疫病菌生长有抑制作用,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强。
二、GC-MS法测定大葱、细香葱、小葱中的挥发性物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GC-MS法测定大葱、细香葱、小葱中的挥发性物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智能感官和气质联用分析年份料酒(论文提纲范文)
1 样品与方法 |
1.1 样品、耗材与仪器设备 |
1.1.1 样品与耗材 |
1.1.2 仪器设备 |
1.2 密度、可溶性固形物检测 |
1.3 色差检测 |
1.4 电子舌检测 |
1.5 电子鼻测定 |
1.5.1 样品制备及预处理 |
1.5.2 检测方法 |
1.6 挥发性物质测定 |
1.6.1 样品制备 |
1.6.2 萃取条件 |
1.6.3 GC-MS分析条件 |
1.6.4 定性定量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密度、可溶性固形物 |
2.2 色差 |
2.3 电子舌、电子鼻检测 |
2.3.1 电子舌酸、咸、鲜味强度比较 |
2.3.2 电子鼻分析 |
2.3.3 电子舌和电子鼻传感器数据融合主成分分析 |
2.4 GC-MS分析 |
3 结论 |
(2)葱属若干地方品种特性与分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葱概述 |
1.1.1 葱属系统学研究沿革 |
1.1.1.1 葱属系统位置 |
1.1.1.2 中国栽培葱的分类 |
1.1.2 中国几种葱的起源与演化 |
1.1.3 葱的地位与作用 |
1.2 葱属植物的生物化学研究进展 |
1.2.1 葱属植物的营养成分与药用价值 |
1.2.2 葱蒜的挥发性成分 |
1.2.2.1 葱蒜的风味特征 |
1.2.2.2 葱蒜挥发成分代谢途径 |
1.2.2.3 葱蒜中挥发成分的物种间差异 |
1.3 中国栽培葱分类研究进展 |
1.3.1 利用传统分类方法进行栽培葱的分类 |
1.3.1.1 形态分类 |
1.3.1.2 孢粉学分类 |
1.3.1.3 细胞学分类 |
1.3.1.4 生物化学分类 |
1.3.1.5 分子系统学分类 |
1.3.2 利用ITS序列进行分类研究进展 |
1.4 本研究内容与目的意义 |
2 营养成分的品种(种、变种)间差异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品质成分测定方法 |
2.1.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各营养成分在不同品种间的变异 |
2.2.2 各营养成分的品种(种、变种)间的差异 |
2.2.3 各种氨基酸含量及组分占比的品种(种、变种)间差异 |
2.3 讨论与小结 |
3 挥发性硫化物的品种(种、变种)间差异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与仪器 |
3.1.2 样品前处理 |
3.1.3 HS条件 |
3.1.4 GC-MS分析条件 |
3.1.5 定性与定量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挥发性物质的总离子流图 |
3.2.2 各葱品种挥发性硫化物的组分构成 |
3.2.3 挥发性硫化物在品种间的差异 |
3.3 讨论与小结 |
4 依据植物学形态性状的葱亲缘关系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及种植 |
4.1.2 调查性状及方法 |
4.1.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形态性状在各种质间的分布 |
4.2.1.1 数量性状的品种间差异 |
4.2.1.2 质量性状的品种间差异 |
4.2.2 主成分分析 |
4.2.3 聚类分析 |
4.3 讨论与小结 |
5 依据ITS序列的葱亲缘关系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与试剂 |
5.1.2 DNA提取、目的片段的PCR扩增和凝胶电泳 |
5.1.3 测序与数据分析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PCR扩增结果 |
5.2.2 序列分析 |
5.2.3 遗传距离分析与分子进化树的构建 |
5.3 讨论与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3)基于HS-SPME-GC-MS技术的香葱油挥发性成分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试剂与仪器 |
1.2 方法 |
1.2.1 香葱油挥发性物质顶空固相微萃取 |
1.2.2 GC-MS分析条件 |
1.3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香葱油样品GC-MS检测分析 |
2.2 香葱油样本挥发性成分聚类分析 |
2.3 香葱油样本主成分分析 |
3 结论 |
(4)葱属类植物中有机硫化物的抗氧化性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葱属类植物有机硫化物的组成及生物转化研究 |
2 葱属类植物中有机含硫化合物抗氧化功能的机制研究 |
2.1 抗氧化至关重要的Nrf2-ARE信号通路 |
2.2 刺激机体磷酸化级联反应的抗氧化机制 |
2.3 NF-κB的活化负调控Nrf2发挥抗氧化机制 |
3 展望 |
(5)《伤寒论》中所用葱的品种及药用部位(论文提纲范文)
1 葱的生物学特点 |
2 从诸方水药比可知方用非大葱 |
2.1 葱白非大葱之鳞茎 |
2.2 葱为葱白 |
3 从葱化学成分可知方用小葱鳞茎 |
4 从历代医家论述可知方用小葱鳞茎 |
4.1 用药品种为小葱 |
4.2 用药部位为葱白 |
5 讨论 |
(6)爆葱油特征风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葱属植物的研究价值 |
1.1.1 葱属植物中的化合物 |
1.1.2 葱属植物的药理作用 |
1.2 葱属植物中挥发性物质的研究概况 |
1.2.1 葱属植物原料中挥发性物质的研究进展 |
1.2.2 热加工葱属植物中挥发性成分的研究进展 |
1.3 葱属植物中风味前体物质 |
1.4 油炸过程中与风味相关的化学变化 |
1.5 风味物质的研究方法 |
1.5.1 风味物质的提取方法 |
1.5.2 关键性风味物质的鉴定方法 |
1.6 存在的问题 |
1.7 研究内容与目标 |
1.7.1 研究内容 |
1.7.2 研究目标 |
1.7.3 实验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爆葱油制备工艺的建立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爆葱油原料的筛选 |
2.3.2 爆葱油制备条件的优化 |
2.4 小结 |
第三章 风味成分萃取方法建立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SPME条件优化 |
3.3.2 SAFE条件优化 |
3.4 小结 |
第四章 爆葱油风味形成规律研究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实验材料 |
4.2.2 实验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感官分析法 |
4.3.2 电子鼻分析 |
4.3.3 SAFE-GC/MS法 |
4.3.4 脂肪酸及水分含量的测定 |
4.4 小结 |
第五章 爆葱油香气活性物质鉴定及其对不同类型食品风味的影响 |
5.1 前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实验材料 |
5.2.2 实验方法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爆葱油香气活性物质鉴定 |
5.3.2 爆葱油及其重组样对不同类型食品风味的影响 |
5.4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作者简历 |
(8)水芹挥发性物质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水芹研究概况 |
1.1 水芹资源分类 |
1.2 水芹新品种选育 |
1.3 水芹繁殖研究 |
1.4 水芹栽培技术研究 |
1.4.1 周年生产 |
1.4.2 培土软化栽培 |
1.4.3 深栽软化栽培 |
1.5 水芹营养和药用价值研究 |
1.5.1 营养价值与保健作用 |
1.5.2 药用价值 |
2 蔬菜挥发性物质的研究现状 |
2.1 蔬菜挥发性物质的种类 |
2.1.1 醛类物质 |
2.1.2 醇类物质 |
2.1.3 萜类物质 |
2.1.4 含硫化合物 |
2.1.5 其他物质 |
2.2 影响蔬菜挥发性物质形成的因素 |
2.2.1 品种 |
2.2.2 成熟度 |
2.2.3 农艺因子 |
2.2.4 环境因子 |
3 蔬菜挥发性物质的研究方法 |
3.1 样品前处理 |
3.2 固相微萃取技术 |
3.2.1 固相微萃取技术的操作与基本原理 |
3.2.2 影响固相微萃取技术的基本条件 |
3.3 蔬菜挥发性物质的鉴定与分析方法 |
3.4 气相色谱-嗅觉测量法 |
4 水芹挥发性物质的研究进展 |
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水芹挥发性物质提取分离方法的建立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固相微萃取流程 |
1.2.2 水芹挥发性物质检测条件的优化 |
1.2.3 固相微萃取条件优化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气相色谱质谱条件的确定 |
2.2 最佳萃取头的选择 |
2.3 最佳萃取温度和萃取时间的确定 |
3 讨论 |
3.1 水芹挥发性物质气相色谱质谱检测条件的确定 |
3.2 萃取头对水芹挥发性物质检测效果的影响 |
3.3 萃取温度和萃取时间对水芹挥发性物质检测效果的影响 |
第三章 水芹挥发性物质的鉴定与GC-O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固相微萃取流程 |
1.2.2 气相色谱质谱条件 |
1.2.3 挥发性物质的定性和定量 |
1.2.4 GC-O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水芹挥发性物质的定性与定量 |
2.2 水芹挥发性物质的GC-O分析 |
3 讨论 |
3.1 水芹挥发性物质 |
3.2 水芹特征风味物质 |
第四章 影响水芹挥发性物质形成的因素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水芹材料 |
1.1.2 不同栽培季节水芹材料 |
1.1.3 不同栽培方式水芹材料 |
1.1.4 不同温度处理 |
1.2 方法 |
1.2.1 主要仪器 |
1.2.2 固相微萃取流程 |
1.2.3 气相色谱质谱条件 |
1.2.4 挥发性物质的定性和定量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水芹资源间挥发性物质和特征风味物质的差异分析 |
2.1.1 水芹资源间挥发性物质差异分析 |
2.1.2 水芹资源特征风味物质差异分析 |
2.2 栽培季节对水芹挥发性物质和特征风味物质的影响 |
2.2.1 不同栽培季节水芹挥发性物质差异分析 |
2.2.2 不同栽培季节水芹特征风味物质差异分析 |
2.3 栽培方式对水芹挥发性物质和特征风味物质的影响 |
2.3.1 培土软化栽培对水芹挥发性物质和特征风味物质的影响 |
2.3.2 深栽软化栽培对水芹挥发性物质和特征风味物质的影响 |
2.4 温度对水芹挥发性物质和特征风味物质的影响 |
2.4.1 温度对水芹挥发性物质的影响 |
2.4.2 温度对水芹特征风味物质的影响 |
3 讨论 |
3.1 水芹资源间挥发性成分和特征风味物质的差异 |
3.2 栽培季节、栽培方式和温度对水芹挥发性物质和特征风味物质形成的影响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葱蒜类植物对辣椒疫病发生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蔬菜作物连作障碍 |
1.1 连作障碍的发生 |
1.2 连作障碍发生的原因 |
1.2.1 土壤理化性状劣化 |
1.2.1.1 土壤的酸化 |
1.2.1.2 土壤养分不平衡 |
1.2.1.3 土壤盐类积累 |
1.2.2 土传病害加重 |
1.2.3 根分泌物和自毒作用 |
1.3 连作障碍的控制方法 |
1.3.1 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善 |
1.3.1.1 合理施肥 |
1.3.1.2 改进灌溉技术,合理轮作禾本科植物,减轻土壤的次生盐渍化 |
1.3.2 土传病害防治 |
1.3.2.1 合理轮作和间作 |
1.3.2.2 土壤消毒 |
1.3.2.3 生物防治法 |
1.3.3 自毒作用的缓解 |
2. 植物源杀菌剂研究概况 |
3. 葱、蒜等百合科植物抗菌活性研究 |
3.1 葱蒜的化学成分 |
3.2 蒜中化学成分的抗菌作用 |
4. 辣椒疫病概述 |
5. 辣椒疫病防治研究 |
6. 研究目的及意义 |
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 |
1.1 供试辣椒、小香葱、大葱、蒜品种 |
1.2 供试病原菌 |
1.3 土壤来源 |
2. 方法 |
2.1 供试植株培育 |
2.1.1 茄门甜椒幼苗培育 |
2.1.2 供试小香葱幼苗培育 |
2.1.3 供试大葱植株培育 |
2.1.4 供试大蒜植株培育 |
2.2 大葱、小香葱、大蒜粗提物对辣椒疫霉病菌生长的影响研究 |
2.2.1 大葱、小香葱粗提物的制备 |
2.2.2 大蒜粗提物的制备 |
2.2.3 大葱茎叶及根粗提物对辣椒疫霉病菌生长的影响研究 |
2.2.4 小香葱茎叶及根粗提物对辣椒疫霉病菌生长的影响研究 |
2.2.5 大蒜茎叶、根及鳞茎粗提物对辣椒疫霉病菌生长的影响研究 |
2.3 小香葱、大葱、大蒜对辣椒疫病发生的影响研究 |
2.3.1 不同浓度小香葱、大葱、大蒜茎叶、根及大蒜鳞茎粗提物液对辣椒疫病发生的影响研究 |
2.3.2 小香葱、大葱、大蒜与辣椒轮作对辣椒疫病发生的影响研究 |
2.3.3 小香葱、大葱、大蒜与辣椒混栽对辣椒疫病发生的影响研究 |
2.4 小香葱、大葱、大蒜挥发性成分测定研究 |
2.5 外源添加硫醚类有机硫化物对辣椒疫霉病菌的生长影响 |
结果与分析 |
1. 大葱(茎叶、根)、小香葱(茎叶、根)、大蒜(茎叶、根、鳞茎)粗提物对辣椒疫霉病菌生长的影响 |
1.1 大葱茎叶、根粗提物对辣椒疫霉病菌的抑制情况 |
1.2. 小香葱茎叶、根粗提物对辣椒疫霉病菌生长的影响 |
1.3. 大蒜茎叶、根、鳞茎粗提物对辣椒疫霉病菌生长的影响 |
2. 小香葱、大葱、大蒜对辣椒疫病发生的影响 |
2.1 大葱(茎叶、根)、小香葱(茎叶、根)粗提物对辣椒疫病发生的影响 |
2.2 不同浓度大蒜(茎叶、根、鳞茎)粗提物对辣椒疫病发生的影响 |
2.3 小香葱、大葱、大蒜与茄门甜椒轮作对辣椒疫病发生的影响 |
2.4 小香葱、大葱、大蒜与茄门甜椒混栽对辣椒疫病发生的影响 |
3. 大葱、小香葱、大蒜挥发性成分的GC-MS测定结果分析 |
3.1. 大葱(茎叶、根)GC-MS测定结果分析 |
3.2. 小葱(茎叶、根)GC-MS测定结果分析 |
3.3. 大蒜(茎叶、根、鳞茎)GC-MS测定结果分析 |
4. 外源添加几种硫醚类有机化合物对辣椒疫病菌的生长影响 |
小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GC-MS法测定大葱、细香葱、小葱中的挥发性物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智能感官和气质联用分析年份料酒[J]. 邢俊超,王鹏,韩颖,胡金祥,易宇文. 中国调味品, 2022
- [2]葱属若干地方品种特性与分类的研究[D]. 米月华. 浙江大学, 2020(01)
- [3]基于HS-SPME-GC-MS技术的香葱油挥发性成分解析[J]. 张德莉,田洪磊,詹萍,耿秋月,张芳,席嘉佩,牛文婧.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18(17)
- [4]葱属类植物中有机硫化物的抗氧化性研究进展[J]. 黄晴,吴忠坤,吴中琴,赵紫薇,成焕,李宗军.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18(01)
- [5]《伤寒论》中所用葱的品种及药用部位[J]. 傅延龄,宋文杰. 中医杂志, 2017(12)
- [6]爆葱油特征风味研究[D]. 张宁. 中国农业大学, 2017(05)
- [7]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检测高山根韭菜挥发性风味物质[J]. 郭凤领,吴金平,矫振彪,陈磊夫,胡燕,邱正明. 长江蔬菜, 2017(06)
- [8]水芹挥发性物质的初步研究[D]. 王燕. 扬州大学, 2016(01)
- [9]葱属植物挥发性物质研究[J]. 司民真,张川云,李伦,张德清.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4(03)
- [10]葱蒜类植物对辣椒疫病发生的影响[D]. 何超. 扬州大学, 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