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武器装备全寿命周期的风险估计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李雯[1](2020)在《价值工程理论视角下的公安装备采购优化研究》文中提出随着高新技术在公安装备中的广泛应用和公安工作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公安装备的整体规模已经发展到数十个门类、上千种品种。然而,面对同一种公安装备中众多不同型号不同批次的装备,如何加强公安装备采购管理,通过定量分析的方法,根据公安工作实践和特色做出符合科学性、凸显实战性、采购效能高的决策显得至关重要。对公安工作而言,公安装备采购是公安装备服务于警务实战的基础,不可忽视公安装备自身具有的性能对于制服和惩治犯罪分子的影响,同时装备采购是环环相扣的,在以往简单采买的基础上引入对装备采购全寿命效能和成本的关注,不仅有利于促进公安装备的价值发挥最大化,也对保障民警切身权益和保证公安采购的清正廉洁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基于价值工程理论,结合公安装备全寿命周期管理理论,以公安装备采购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公安装备效能评价和成本管理两个指标体系,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装备的先进性、可靠性、实战性、便利性进行量化,摒弃以往凭借主观意愿采购的方法,将装备采购的链条延伸至采买结束后整个装备服役周期内有关效能和成本的所有环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公安装备价值分析的方法并运用到实例分析中,通过对5款背负式催泪驱散器进行指标打分,论证出最具有采购价值的装备,创新性地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指导装备采购工作,去除人为因素,使得装备采购工作更具客观性。更重要的是,本文建立的全寿命装备采购模型对于改变装备定型工作滞后的现状,实现装备性能有效发挥并切实提高民警自身安全保障,实现全寿命周期内各项装备性能保持最佳状态,从而实现装备采购价值最大化的指导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最后,在总结前文的基础之上指明了优化公安装备采购效能的对策建议。本文的研究结论如下:第一,本文对于公安装备采购价值的影响因素分为公安装备效能和成本两个方面,其中对公安装备采购价值影响最大因素体现在装备效能中表现为可靠性、实战性;第二,公安装备采购效能对于采购价值的影响起正向调节作用,采购成本在装备采购价值中起到反向调节作用。根据研究结论,本文从前期准备采购人才队伍、多元论证采购方案,中期合理公开采购过程、科学制定采购合同,后期建立采购反馈制度五个方面为公安装备采购优化提出对策建议,预期能够促进与完善我国公安机关装备价值分析制度建设,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公安装备采购效能。
林之豪[2](2020)在《武器装备全寿命中的军民融合研究 ——基于政治经济学视角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开展军民融合式发展是统筹国防经济建设与国民经济建设的现实要求。随着科技在武器中的含量越来越高,军工技术的先进程度已经直接影响国家安全,武器装备作为重要的军品消费,通过开展军民融合,发挥军工技术的溢出效益,同时积极汲取社会优质资源进入国防领域,减少重复技术研制。因此,本文以武器装备全寿命作为研究切入点,研究在各个不同的阶段如何推进军民融合发展,理解军民融合的物质载体与融合方式,提升融合效率。据统计,85%以上的军工技术能够转化为民用技术,具备重要的军民转化融合基础。目前,我国军民融合发展与预期目标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答。譬如,哪些因素制约了军民融合的深度发展,又有哪些原因驱动“军转民”与“民参军”融合主体的积极性等等,这些都需要从政治经济学理论角度来做出分析。本文共有八个章节,从现有文献来看,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来剖析军民融合的内容较少,本文以政治经济学作为理论基础,研究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第一章,绪论。主要就军民融合背景与研究思路进行介绍。第二章,概念界定、文献综述与理论梳理。本章将对论文中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确定本文的分析对象与问题,并对目前发表的军民融合文献进行梳理,介绍文献所运用的经济学理论,再对相关军民融合文献与理论进行评述,以明确本文所主要运用的方法。第三章,分析发达国家的军民融合模式。本章是对美国与日本的军民融合发展道路进行概述。总结美国的军民融合模式,国会与行政机构相互配合,国会出台法律法规赋予联邦政府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的权力,联邦政府通过执行多项计划政策帮助企业;日本的军工研制能力基本“沉淀”至民营企业中,军方大规模采购民营企业研制品,将军事支出传导到社会经济中。本章利用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公布的两国数据,实证检验了美国与日本的国防军事部门支出对人均GDP的影响,结果证明美日两国所构建的军事体制虽然不尽相同,但是都通过不同方式的军民融合将军事支出的经济效应传导至社会领域,发挥国防经济效益。第四章,中国军民融合的发展道路。本章主要概述中国军民融合的实践情况与武器装备全寿命的各个不同阶段,从而为接下来重点分析全寿命中开展军民融合做好铺垫。第五章,武器装备全寿命前期阶段的军民融合分析。武器装备可继续参与到生产过程的主要原因在于物质载体丰富性与可交易性,使得实现剩余价值成为了可能。军民融合难点在于军标与民标的标准异化导致融合不畅,本章利用Lotka-Volterra模型建立了三种不同情况下的军标与民标差异模型,为前期阶段军工项目的立项与设计提供借鉴。第六章,武器装备全寿命中期阶段的军民融合分析。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领域中的企业主体的能动性得到释放,本章构建了VECM模型实证检验了经济社会领域中技术成交额对于经济具有正向持续性的影响作用,这是军民跨域融合的前提基础。开展武器装备全寿命下“民参军”就要调整生产关系,国防军工将作为社会分工中的重要部分;同样,社会分工中通过竞争产生的优质企业,以技术创新作为比较优势争取国防部门的采购合同,作为国防分工的一部分。本章也利用委托—代理合同模型,分析了军方与社会企业在合作的过程中所需要注重的地方。国防领域与社会领域的双轨融合互动,能在动态的竞争中,填补军费投向不足下的结构性稀缺技术。第七章,武器装备全寿命后期阶段的军民融合分析。开展“军转民”的军民融合,核心在于将军工技术从国防领域向社会生产部门转移,延续军工技术的使用价值。中国目前“军转民”主要由以军工集团为主的国有企业推动,本章运用演化博弈论分析了在不同的条件下,如何达到军工研制单位与社会企业的博弈平衡,并与第五章中三种不同条件下的军标与民标划分相结合,为“军转民”提供路径选择。最后,中国军民融合不同于发达国家的军民融合发展道路,主要在于中国军民融合的微观经济行为主体由军工集团负责,而军工集团作为重要的国有企业,实行全民共享,增加社会共同利益,这也是中国开展军民融合战略的重要目的。第八章,结论与政策建议。总结各章的主要结论并提出相应建议。本文研究结论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武器装备的特殊性决定生产过程可延续。现代国防更要求资源的汲取与协调能力,以往军方从军品制造企业中采购,作为生产过程中最后一环,完成了生产消费。开展军民融合,是要增加装备的价值实现渠道。将技术重新参与到生产过程是重要的剩余价值生产与实现载体,推动军工技术作为生产资料参与国民经济系统的生产循环,通过技术“民参军”与“军转民”模式,将生产过程延续。第二,分工下生产关系调整提升跨域融合。武器装备全寿命中的军民融合就是让资源不局限于行政命令的科层制上下流动,也能够增强军工领域与经济社会领域中资源的横向流动。两种制度下具备了技术融合的基础,在跨域融合下发生内部催化反应。不同制度之间存在着互补与竞争,跨域融合会起到催化反应,刺激剩余价值的生产与分配,优化资源配置。第三,军工技术溢出转化为全民共享机制。本文通过演化博弈论分类了不同类型的技术如何有效实施民用化生产实现社会福利的增加,增强生产力向民用领域转移,填补社会领域难以达到的技术需求;在跨域制度的融合中,催化激发出更加优质的创新技术,为军方降低搜索成本。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军工集团私人占有为特点,中国军民融合发展,是以军工集团为主的国有企业为主导,“军转民”所体现的剩余价值生产与实现是基于全民利益下的生产关系调整,将剩余价值最终实现全民共享。
程曼莉[3](2020)在《动态能力视角下的美国国防采办绩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武器装备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军事专业分工越来越细,装备采办费用逐年增加。这直接导致了武器装备采办过程中“拖进度、降指标、涨成本”现象(以下简称“拖降涨”)频生,甚至成为世界各国国防采办的痼疾。所谓“拖降涨”,表现为:采办费用超支,国防预算压力加大;采办进度延滞,影响装备更新换代;性能指标降低,难以实现预定军事能力。针对“拖降涨”问题,世界各国积极推行了采办改革和管理倡议,其中以美国为甚。尽管“拖降涨”问题没有得到根治,但某些武器装备绩效得以改善。研究表明,“拖降涨”实际上是国防采办在以武器装备为代表的项目层面的绩效问题,核心指标包括成本、进度、技术性能。为此,本文以美国武器装备采办案例和研究报告等文献为研究素材,试图从动态能力视角在项目管理层面研究国防采办绩效问题,找到项目绩效差异的根源,并给出相应的政策启示,以期为提高我国国防采办项目管理提供参考。动态能力,按照学界趋同的观点,从能力配置资源的角度出发,以某一具体商业过程为依托,研究不确定环境下的组织战略管理问题。国防采办的不确定性与动态能力研究方向相吻合,动态能力在研究方法上适应国防采办实例。本文构建动态能力的分类、演进、影响的一体化研究框架,对美国国防采办绩效进行较为细致的研究。本文主要以成本和进度为研究指标,着重阐明国防采办绩效“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研究重点放在如何改进国防采办绩效上面。全文基本结构如下:第1章为导论,介绍研究背景及意义,明确研究对象,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之上概述研究内容及方法,并提出本文的创新点。第2章描述性统计“拖降涨”表现特征并分析背后存在的问题,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问题。第3章构建全文的理论框架与基础。第4~6章回答“怎么办”问题:其中第4章和第5章分别从技术和组织角度理论分析动态能力形成并提高国防采办绩效的路径,第6章案例论证分析前文提出的观点。第7章总结研究结果,提出政策启示,在分析研究不足的基础之上明确下一步研究方向。在以往文献的基础上,本文主要做了以下工作:1.回顾美国国防采办绩效研究现状,从文献综述和基本理论两个角度构建研究基础。梳理美国国防采办绩效影响因素及改进方法的文献,一方面分析绩效影响因素的共性,将其分为军事需求、技术风险、资金分配、项目管理、经济环境五类,发现当前研究缺乏对绩效影响因素相关性,尤其是绩效影响关键与根源的分析;本文第2章描述性统计美国国防采办绩效特征并找出关键要素,研究表明众多因素表现出不确定性特征,其中装备需求不确定是主因,政治和技术上的不确定性是其深层原因。另一方面找出当前研究方法的共性——典型案例为主和数据(通常密级度较高)定量分析为辅,分析主客观条件并对通用研究方法进行适应性改造,确定本文研究方法:案例贯穿全文,公开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逻辑推导模型和仿真演绎搭建理论基石,典型案例验证全文理论逻辑演绎。同时,将文献推导的绩效影响深层原因——不确定性作为全文逻辑起点,探索动态能力理论对本议题的理论适应性,构建理论基础。2.建立动态能力视角下美国国防采办绩效的理论研究框架。动态能力是企业面临不确定性环境的战略缓冲,美国国防采办系统需按照“企业”定位提高管理效能。理论框架构建过程如下:第一,对美国国防采办系统(DAS)的组织性质进行定位。第二,归纳美国国防采办动态能力的管理理念。第三,分析动态能力结构的维度。第四,分析动态能力对美国国防采办绩效的影响机制并形成研究框架:国防采办的动态能力本质存在于流程裁剪过程中,即采办流程根据项目进程、产品属性或产品周期进行适应性裁剪;形成动态能力首先需具备对装备需求的感知,并从技术上实现、组织上保障,具体说在技术上针对装备需求实现模块化,组织上针对因需求模块化造成的流程裁剪提供组织保障、即组织柔性化,并协调国防工业部门和国防监管部门在项目管理层面的柔性化。3.从技术柔性角度分析美国国防采办过程中如何形成动态能力并对采办绩效产生影响。第一,从技术柔性的作用总结转化范围、转化时间、转化成本三大指标,判定装备需求模块化是一种代表技术柔性发展的新兴方向,即将武器在设计时对需求逐级分解成不同级别的系统构成,将不同的子系统视为不同功能的模块,共同构成满足军方装备需求的系统模块;从装备需求模块化进展可见技术柔性能力不断增强。第二,以Badwin&Clark(2004)的模型分析模块化对国防采办增加决策者选择权的原理;数学模型推导分析技术柔性是企业实现需求适应性的最优选择原理。第三,分析技术柔性对采办绩效的影响,即在装备需求模块化中,不同程度的模块化对绩效产生的差异性影响:模块化从规模经济和替代经济角度不同程度降低采办成本;通过并行工程原理,缩短研制生产周期。4.从组织柔性角度分析国防采办“嵌套型制度科层”问题,并建模以系统动力学工具模拟分析美国国防采办组织柔性化如何形成动态能力并对采办绩效产生影响。第一,组织柔性反映在组织结构属性中,组织结构柔性化提高组织柔性的形成。第二,以美军采办绩效审查体系表现出典型的“嵌套型制度科层”为例,组织内正规化与非正规化、复杂化与简单化、集权化与分权化的矛盾给管理者带来信息传递质量和速率的下降,造成一定程度的决策延迟,影响采办绩效;这也是组织层面动态能力影响采办绩效的主要障碍。第三,将“嵌套型制度科层”问题建模,按照国防采办柔性化发展的三个阶段,分析影响决策延迟的内部和外部因素对三种项目指挥链的决策影响。第四,用系统动力学Vesim软件模拟,构造传统四级项目指挥链,综合IPT结构和信息共享的四级、三级指挥链这3种绩效审查组织结构的信息传递决策延迟模型,调整参数反映以上3种决策组织结构,模型通过检验并得出模拟图。第五,由模拟图可知,组织过程沟通中存在的“牛鞭效应”,即下级信息到上级信息波动逐渐增大的扭曲现象。三级指挥链比四级指挥链更能克制信息扭曲,但如果还是采用传统等级制结构传递信息,不重视信息在成员之间共享,信息扭曲现象缓解不佳,不利于快速变化的环境。尤其是四级指挥链信息共享式决策延迟中,中高层管理者,尤其是军种执行官(CAE)信息负载明显偏大,这是因为该层级是美军信息掌握最多对采办项目前途具有实际控制权的管理层,与事实及美军政策相符。5.通过典型案例分析验证技术柔性和组织柔性对美国国防采办绩效的改善。第一,介绍案例研究设计思路,并按照标准筛选典型案例三组。第二,从技术柔性角度考察影响采办绩效的动态能力,以第一组案例为历史纵深考察装备需求模块化反映的技术柔性程度不同造成的绩效差异,以第二组案例为参照,比较宙斯盾代表性武器系统与相关武器的采办绩效。其中,第一组案例为主案例,第二组为辅案例。两组案例以美国宙斯盾系统推行开放式系统架构(MOSA)政策为例,从宙斯盾系统本身的技术进步——基线(baseline)从0到9.0版本的升级,展现国防采办模块化的发展历程,或者说反映武器的模块化程度,即经过产品模块化、设计模块化,到组织模块化、生产网络模块化。第三,从组织柔性角度考察影响采办绩效的动态能力,以第三组案例项目管理组织结构(IPT)变迁对照比较,并嵌入同期国防采办绩效审查组织变迁,论证管理组织柔性化过程下项目信息沟通上改善“嵌套型制度科层”的效果。研究以F-35和F-22为代表的项目管理组织结构为主案例,同期国防采办绩效审查体系变迁为辅案例;研究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验证缓解“嵌套型制度科层”形成组织柔性能力对国防采办绩效的影响。可见国防采办只有在“嵌套型制度科层”改进的背景下,项目层面的模块化在技术上和组织上才有产生和实现的可能。6.立足我国国防采办现状,根据研究结论,提出政策启示。我国当前装备采办未实行一体化“项目制”,总结美国执行项目制经验并判断提高采办组织对环境的适应性是未来发展趋势所在。由此得出以下政策启示:第一,国防采办绩效评价体系应考虑项目的可拓展性。第二,以国防采办流程控制为前提实现流程裁剪并形成项目管理层面的动态能力,在以下四方面满足流程控制实施条件:(1)出台采办流程的法规、指导手册等正式文件明确采办流程与责任分工;(2)审查组织一体化,加大军种的提前介入;(3)成立专门负责成本和技术的第三方评估机构;(4)形成统一数据平台。第三,从“自上而下”政府推动和“自下而上”市场牵引两方面做好采办需求模块化规划;其中政府自上而下的规划是重点,自下而上的产业发展是基础。第四,以增加授权、协调和激励为主提高国防采办组织柔性化。国防采办项目管理从技术和组织两方面合力形成动态能力,才能应对以需求不确定为主的采办环境,提高国防采办绩效。
王鹏[4](2018)在《虚实结合的武器装备试验方法的若干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武器装备及其系统变得越来越复杂,同时也深刻地改变着武器装备的作战样式,使其逐渐体现出一体化联合作战、体系对抗和复杂电磁环境等新特点。武器装备试验必须适应武器装备的快速发展及其作战样式的转变,必须由注重单项性能指标评估向注重作战效能和作战适用性评估转变,必须由简单试验环境向复杂作战环境转变。因此,开展在近似实战环境下的武器装备试验方法的研究势在必行。目前,LVC一体化联合仿真技术的研究已经取得极大进展,被广泛应用于构建贴近实战的武器装备试验环境。但是如何以LVC一体化联合仿真的实现为基础,实现虚拟仿真试验资源和真实物理试验资源之间互利共生和深度融合,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如何在武器装备试验中充分发挥虚拟仿真试验方法的技术优势,以及如何充分利用真实物理试验中的数据优势,也是当前武器装备试验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本文以LVC各类试验资源的互联互通和互操作为基础,以实现虚拟仿真试验资源和真实物理试验资源的互利共生和深度融合为主要研究目的,围绕虚实结合的武器装备试验方法的基本内涵、面向数据同化的仿真系统描述与分类、数据同化及其应用技术等关键技术展开研究,同时本文通过大量的武器装备试验应用案例,验证了所提出的技术和算法的有效性和优越性。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如下:(1)给出了虚实结合的武器装备试验方法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分类方法。在充分研究和分析已有装备试验和装备作战试验理论的基础之上,全面阐述了虚实结合的武器装备试验方法的基本概念、特点、原则和优势。同时,结合虚拟仿真试验与真实物理试验之间的交互特点,给出了开环形式的虚实结合和闭环形式的虚实结合两种分类方法。此外,我们也阐述了虚实结合的武器装备试验方法与平行系统技术、动态数据驱动应用系统技术的区别与联系。(2)研究了面向数据同化的仿真系统的基本要素和分类方法,并提出了面向数据同化的仿真系统的抽象化描述方法。为了支持与真实物理试验资源的结合,本文以虚实结合为出发点,面向数据同化的技术需求,对仿真系统的基本要素进行分析和规范化描述。本文以仿真模型、测量模型、测量数据、仿真状态、状态转移概率密度函数和相似性概率密度函数为仿真系统的基本要素,给出了面向数据同化的仿真系统的抽象化、规范化描述方法。同时,针对仿真系统的应用需求,给出了基于应用需求的仿真系统的分类方法,并且针对不同类型的仿真系统的工作流程进行了分析。(3)提出了基于随机有限集的数据同化算法。数据同化技术是仿真系统有效利用真实物理试验数据的前提,同时也是实现虚实结合的武器装备试验方法的关键技术。现有数据同化算法不能适应武器装备试验过程中的动态性和测量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为此,本文提出基于随机有限集理论来建立仿真模型和测量模型,由此形成了基于随机有限集的数据同化算法。该算法能够有效地支持在武器装备试验中的数据同化,在其他应用领域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同时,本文针对基于随机有限集的数据同化算法在数值计算方面存在的困难,提出了基于高斯混合的数值计算方法和基于序贯蒙特卡洛的数值计算方法。(4)提出了面向虚实结合的仿真模型校正算法。面向模型校正的仿真系统是开环形式的虚实结合的武器装备试验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仿真模型校正算法是其重要支撑技术之一。本文以已经提出的基于随机有限集的数据同化算法为基础,研究如何解决武器装备试验中的仿真模型校正问题,并提出了面向虚实结合的仿真模型校正算法。该算法能够很好地适应武器装备试验过程中的动态性和测量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有效支撑了面向仿真模型校正的仿真系统的实现。(5)提出了面向虚实结合的传感器在线控制技术。传感器在线控制是面向决策支持的仿真系统的典型应用,也是闭环形式的虚实结合的武器装备试验方法的重要方面,本文提出了解决该问题的控制框架和核心算法。本文以基于随机有限集的数据同化算法为基础,提出了面向虚实结合的传感器在线控制技术,同时也给出了基于动态数据驱动技术的传感器在线控制框架。该控制框架和算法为面向决策支持的仿真系统解决传感器在线控制问题提供了有效方法。
旷毓君,王成[5](2013)在《武器装备全寿命费用的经济学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对武器装备实行全寿命费用管理,是世界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也是我军装备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可以极大地提高装备经费使用效益。因此,通过对武器装备全寿命费用进行经济学分析,提出了完善我军装备全寿命费用管理的基本思路及对策建议。
宋贵宝,杨金照,吉礼超,宋珩,栾雪梅[6](2010)在《装备全寿命期风险评估方法综述》文中指出文章针对装备全寿命周期风险的特点,对装备全寿命周期风险识别与评估的方法进行了归纳,并具体到装备全寿命周期各阶段,对风险识别方法进行了总结,对装备全寿命周期风险评估的主要方法进行了简单介绍和适用性比较,指出未来风险评估方法的发展趋势,认为综合集成的评估方法可以成为装备全寿命周期风险评估方法研究的一个方向。
马建军[7](2009)在《武器装备应急采办风险管理研究》文中指出武器装备应急采办作为项目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各类风险相伴而生,风险控制异常复杂。尤其是武器装备应急采办,风险控制的难度更是可想而知。然而武器装备应急采办风险的发生是有规律的,实践证明通过人类的实践活动风险是可以认识并加以控制的。由于识别风险、评估风险以及规避风险方法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武器装备应急采办的成败,因此,项目的风险管理已成为项目成败的关键所在。本文针对武器装备应急采办中经常出现的“拖进度、涨费用、降指标、项目放弃”等一系列问题,从装备应急采办需求风险、技术风险、费用风险、时间风险、能力风险、管理风险和环境风险等七个方面分析了武器装备应急采办的风险来源。借助于系统动力学分析了影响武器装备应急采办研制的内外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建立了基于综合集成方法的武器装备应急采办风险管理模型。运用项目管理理论、项目风险管理理论,结合武器装备应急采办管理理论对我国武器装备应急采办风险管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通过对武器装备应急采办风险识别方法的研究,提出了武器装备应急采办全寿命周期阶段风险识别组合方案,分析了各阶段风险发生概率及后果的大小、项目的影响程度及其动态特性,构建了武器装备应急采办全寿命周期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给出了武器装备应急采办全寿命周期风险评估方法组合。通过分析项目的风险状况和特性,创建了定量分析方法和数学模型,并对某型导弹武器系统应急采办风险管理进行了实证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武器装备应急采办风险规避对策。
郭铭[8](2009)在《新军事变革条件下的武器装备采办项目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武器装备采办领域中长期存在的“拖进度、涨费用、降指标”等不良现象不仅没有得到有效缓解,而且有日益加剧和扩大的趋势,反映了武器装备采办风险管理的艰巨性。我国的武器装备采办风险管理刚刚起步,尚处于以经验管理为主,缺乏先进理论与方法的指导,反映了武器装备采办风险管理的紧迫性。我国的综合国力较低和国防投入十分有限,如何在这种情况下提高武器装备采办效益,实现国家的最大安全保障,反映了武器装备采办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正是上述三方面的原因迫切要求改善和加强我国的武器装备采办风险管理。武器装备采办风险管理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本文系统地分析和研究了武器装备采办风险管理理论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在全面分析和比较各种“武器装备采办”和“风险”定义的基础上,建立了武器装备采办风险的概念;(2)将适用于解决复杂巨系统问题的综合集成方法引入到武器装备采办风险管理过程中,构建了基于综合集成方法的武器装备采办风险管理模型;(3)以某型号武器装备采办为例,运用武器装备采办风险管理理论方法,对其进行了系统性的风险分析,给出了相应的采办风险管理对策和措施;(4)在国内外武器装备采办风险管理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武器装备采办风险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李鹏飞[9](2008)在《武器装备全寿命投资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武器装备投资是军队发展和获取武器装备并取得军事、经济收益的活动,涉及武器装备论证研制、生产部署、使用保障和退役处置等阶段。进入新世纪以来,武器装备管理系统组织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了根本变化,传统的武器装备投资体制和组织模式暴露了诸多弊端和不足。现阶段很多武器装备投资项目出现超预算,后期经费不足的情况,很大程度归咎于投资各阶段脱节,这就需要改革武器装备投资机制,提高投资效率和经济收益。武器装备全寿命投资机制,是指武器装备建设决策是在评估了武器系统的全寿命周期投资费用之后做出的,以最少的成本达到更大的作战效能的原则来选择投资,并在各个阶段决策中评估每一项投资决策对整个投资的影响并做出相应反应。通过整合各阶段目标效用,实施统一配置武器装备建设投资,确立各阶段整体投资效用最大化,并提出实施各阶段投资比例分配的策略。武器装备全寿命投资机制强调军方作为投资主体的主导地位,从全系统、全过程的角度动态适时地调整投资策略,通过建立CALS投资信息系统,运用价值工程的方法,对投资各环节进行必要的成本控制和风险控制,并协调各参与主体的利益分配,通过完善竞争机制、监督机制、激励机制、评价机制,提高投资收益。
冯珊,郭四海,周凯波[10](2008)在《武器装备虚拟采办技术风险综合评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技术风险是武器装备虚拟采办全寿命周期过程中的根源性风险,是导致费用风险、进度风险和性能风险的主要因素.针对武器装备采办过程中技术风险的非结构特性和难以量化的问题,在阐述了武器装备虚拟采办、技术风险、定性定量综合集成等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定性定量综合集成的技术风险评估模型,并给出了详细的评估过程和重要步骤.最后通过防空导弹技术风险评估进行实例分析,表明该模型在实际运用中是有效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二、武器装备全寿命周期的风险估计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武器装备全寿命周期的风险估计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价值工程理论视角下的公安装备采购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价值工程理论文献综述 |
1.2.2 装备采购文献综述 |
1.2.3 公安装备采购文献综述 |
1.3 主要概念界定 |
1.3.1 装备 |
1.3.2 公安装备 |
1.3.3 公安装备采购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图 |
1.5 创新点 |
2 价值工程应用于公安装备采购的合理性分析 |
2.1 价值工程理论 |
2.1.1 价值工程理论的内涵 |
2.1.2 价值工程理论国内外发展概况 |
2.2 本研究应用价值工程理论的合理性分析 |
3 公安装备采购现状分析 |
3.1 公安装备采购实践 |
3.2 公安装备采购工作存在的问题 |
3.2.1 采购成本高 |
3.2.2 采购效能低 |
3.2.3 采购滞后性 |
3.2.4 贪腐遏制难 |
3.2.5 人员不适配 |
3.3 公安装备采购存在问题的原因 |
3.3.1 法律体系不完善 |
3.3.2 理论研究滞后 |
3.3.3 采购信息不对称 |
3.3.4 采购计划不前瞻 |
3.3.5 采购专业人才匮乏 |
3.3.6 采购监督机制不健全 |
4 构建公安装备采购价值评估指标体系 |
4.1 公安装备效能评价 |
4.1.1 公安装备效能评价方法 |
4.1.2 公安装备效能评价现状 |
4.1.3 公安装备效能指标体系 |
4.1.4 公安装备效能计算模型 |
4.2 公安装备成本评价 |
4.2.1 公安装备的全寿命周期成本 |
4.2.2 公安装备的全寿命周期成本指标体系 |
4.2.3 公安装备全寿命周期成本计算模型 |
4.3 公安装备采购价值评价指标体系 |
4.3.1 公安装备采购价值计算模型 |
4.3.2 价值工程理论视角下装备效能与成本的关系 |
5 以催泪驱散器采购为例的公安装备采购价值的实例分析 |
5.1 催泪驱散器效能评价 |
5.1.1 待评价催泪驱散器基本性能 |
5.1.2 构建模糊一致矩阵 |
5.1.3 待评价催泪驱散器效能指标权重的确定 |
5.1.4 待评价催泪驱散器效能系数的确定 |
5.2 催泪驱散器成本估算 |
5.3 催泪驱散器价值计算 |
5.3.1 待评价催泪驱散器价值计算结果 |
5.3.2 计算结果的分析 |
6 价值工程理论视角下优化公安装备采购的策略 |
6.1 建设正规化采购队伍 |
6.1.1 树立成本效能价值理念 |
6.1.2 加强警保人员采购资格审核 |
6.1.3 完善采购专业人才队伍 |
6.2 多元采购方案论证流程 |
6.2.1 实地调研比对装备四性 |
6.2.2 收集民警使用反馈 |
6.2.3 多元主体论证采购方案 |
6.3 合理公开采购过程 |
6.3.1 打破信息壁垒,营造竞争环境 |
6.3.2 加强内部监督,及时查处贪腐 |
6.3.3 公开厂家报价,畅通举报渠道 |
6.4 科学制定采购合同 |
6.4.1 分期付款,实时跟进装备质量 |
6.4.2 及时更换确保装备效能最大化 |
6.4.3 退役装备折抵,降低采购成本 |
6.5 建立反馈跟踪装备效能评价制度 |
6.5.1 建立装备反馈APP |
6.5.2 定期案例收集,总结采购经验 |
6.5.3 动态调整装备效能评价制度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2)武器装备全寿命中的军民融合研究 ——基于政治经济学视角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 |
1.3 主要研究思路 |
1.4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4.1 本文创新点 |
1.4.2 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二章 概念界定、文献综述与理论梳理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军民融合概念界定 |
2.1.2 武器装备、技术与社会企业概念界定 |
2.2 相关文献综述 |
2.2.1 军民融合耦合机理 |
2.2.2 军民融合程度 |
2.2.3 军民融合评价体系 |
2.2.4 军民融合产业竞争 |
2.2.5 军民融合制度构建 |
2.2.6 军民融合技术与产权 |
2.3 相关经济学理论概述 |
2.3.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 |
2.3.2 委托—代理理论 |
2.3.3 新结构经济学理论 |
2.3.4 新制度经济学 |
2.4 文献评述 |
第三章 、国外军民融合模式 |
3.1 美国军民融合模式 |
3.1.1 美国军民融合历史演进 |
3.1.2 美国军民融合支撑框架体系 |
3.2 日本军民融合模式 |
3.2.1 日本军民融合历史演进 |
3.2.2 日本军民融合驱动因素与互动模式 |
3.3 美日军民融合成效与实证研究 |
3.3.1 理论基础与提出假说 |
3.3.2 数据来源 |
3.3.3 美国军费支出实证检验 |
3.3.4 日本军费支出实证检验 |
3.4 小结 |
第四章 中国军民融合历史与武器装备全寿命周期概述 |
4.1 中国军民融合实践情况 |
4.1.1 中国军民融合各历史阶段特点 |
4.1.2 军民融合是生产组织集合 |
4.2 武器装备的特殊性:军民融合的聚焦点 |
4.2.1 武器装备全寿命周期概述 |
4.2.2 武器装备的特殊性 |
4.2.3 发展军民融合式武器装备的目的 |
第五章 武器装备全寿命前期阶段的军民融合分析 |
5.1 武器装备全寿命前期阶段主体要素 |
5.2 武器装备全寿命前期阶段职能特征 |
5.3 军民技术标准构建:重构价值实现渠道 |
5.3.1 军标与民标的差异化分析 |
5.3.2 Lotka-Volterra模型在军标与民标差异的运用 |
5.3.3 Lotka-Volterra模型对军标与民标的分析结论 |
5.3.4 技术标准融合拓宽价值实现路径 |
5.4 小结 |
第六章 武器装备全寿命中期阶段的军民融合分析 |
6.1 武器装备全寿命中期阶段主体要素 |
6.2 武器装备全寿命中期阶段职能特征 |
6.2.1 技术研制过程研究 |
6.2.2 生产部署过程研究 |
6.3 军民融合基础:机制分析与实证检验 |
6.3.1 理论分析与提出假说 |
6.3.2 实证检验与稳健性分析 |
6.3.3 计量结果分析 |
6.3.4 分工理论下跨域融合 |
6.4 “民参军”汲取模式选择:委托——代理分析 |
6.4.1 装备采购制度建设 |
6.4.2 “军”—“民”委托代理模型分析 |
6.4.3 构建“民参军”委托代理合同意义 |
6.4.4 科层治理转向多元治理模式 |
6.4.5 “民参军”驱动因素 |
6.5 小结 |
第七章 武器装备全寿命后期阶段的军民融合分析 |
7.1 武器装备全寿命后期阶段主体要素 |
7.2 武器装备全寿命后期阶段职能特征 |
7.3 生产过程再流通:军民融合的催化点 |
7.4 技术溢出与“军转民”治理模式选择:演化博弈分析 |
7.4.1 “军转民”技术转化治理方式 |
7.4.2 演化博弈模型 |
7.4.3 基本假设 |
7.4.4 模型构建 |
7.4.5 稳定性分析 |
7.4.6 演化博弈分析 |
7.4.7 “军转民”驱动因素 |
7.4.8 生产关系调整下的全民共享 |
7.5 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
8.1 主要结论 |
8.1.1 军民技术标准融合决定生产过程可延续的深度 |
8.1.2 分工下生产关系调整提升跨域融合能力 |
8.1.3 军工技术溢出转化为全民共享机制 |
8.2 政策建议 |
8.2.1 营造宽松的社会创新环境,提高技术交易平台作用 |
8.2.2 在前期研制阶段设置技术转换端口,开展研发方案竞争 |
8.2.3 优化国防军工领域准入机制,扩大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园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3)动态能力视角下的美国国防采办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和意义 |
1.2 研究对象 |
1.3 文献综述 |
1.4 论文结构与方法 |
第2章 美国国防采办绩效特征与主要问题 |
2.1 国防采办绩效特征 |
2.2 影响国防采办绩效的主要因素 |
2.3 国防采办业务模式问题 |
2.4 小结 |
第3章 美国国防采办中的动态能力研究 |
3.1 国防采办系统的“企业”定位 |
3.2 国防采办中的动态能力 |
3.3 国防采办动态能力分解 |
3.4 动态能力对国防采办绩效的影响机制 |
3.5 小结 |
第4章 技术柔性与美国国防采办绩效研究 |
4.1 技术柔性:装备需求模块化 |
4.2 装备需求模块化的价值 |
4.3 装备需求模块化对国防采办绩效的影响 |
4.4 小结 |
第5章 组织柔性与美国国防采办绩效研究 |
5.1 国防采办组织结构柔性化 |
5.2 IPT的嵌套型制度科层矛盾 |
5.3 嵌套型制度科层的决策延迟问题模型 |
5.4 组织柔性化中的决策延迟系统动力分析 |
5.5 小结 |
第6章 美国国防采办绩效案例研究 |
6.1 案例研究设计 |
6.2 技术柔性对采办绩效的影响:以宙斯盾为例 |
6.3 组织柔性对采办绩效的影响:以IPT演变为例 |
6.4 小结 |
第7章 研究结论、政策启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政策启示 |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附表1 2003~2019年部分武器的需求变动成本弹性ε_1 |
参考文献 |
后记 |
(4)虚实结合的武器装备试验方法的若干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与分析 |
1.2.1 武器装备试验的基本概念与分类方法 |
1.2.2 武器装备试验的研究现状 |
1.2.3 虚拟仿真试验方法的应用现状 |
1.2.4 真实物理试验方法研究分析 |
1.2.5 LVC一体化联合仿真技术与装备试验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的主要贡献与结构安排 |
1.4.1 主要贡献 |
1.4.2 结构安排 |
第二章 虚实结合的武器装备试验方法的概念研究 |
2.1 虚实结合的武器装备试验方法的定义 |
2.2 虚实结合的武器装备试验方法的分类 |
2.3 虚实结合相关技术分析 |
2.3.1 平行系统技术 |
2.3.2 动态数据驱动应用系统技术 |
2.4 数据同化及其应用技术 |
2.4.1 面向武器装备试验的数据同化技术 |
2.4.2 面向武器装备试验的数据同化应用技术 |
2.5 面向数据同化的仿真系统描述方法 |
2.5.1 仿真系统构成要素分析 |
2.5.2 虚实之间信息交互的抽象化描述 |
2.5.3 面向数据同化的仿真系统抽象化描述 |
2.5.4 概率密度函数的生成方法 |
2.6 基于应用需求的仿真系统分类方法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随机有限集的数据同化算法的基本原理 |
3.1 现有数据同化算法概述 |
3.2 随机有限集理论基础 |
3.2.1 RFS的基本概念 |
3.2.2 RFS的数学基础 |
3.2.3 RFS在武器装备试验中的优越性 |
3.3 基于RFS的测量模型 |
3.4 基于RFS的仿真模型 |
3.5 基于PHD的数据同化方程 |
3.5.1 基于PHD的预测方程 |
3.5.2 基于PHD的校正方程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随机有限集的数据同化算法的数值计算 |
4.1 现有数值近似计算方法分析 |
4.2 基于高斯混合的计算方法 |
4.2.1 高斯混合近似的基本原理 |
4.2.2 基于无迹变换的非线性模型近似计算 |
4.2.3 实验验证 |
4.3 测量数据驱动的SMC计算方法 |
4.3.1 测量数据驱动的建模方法 |
4.3.2 算法实现 |
4.3.3 实验验证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面向虚实结合的仿真模型校正算法研究 |
5.1 现有仿真模型校正方法综述 |
5.2 仿真模型校正算法的设计与实现 |
5.2.1 算法的公式推导 |
5.2.2 基于模拟回火的重要性密度函数生成算法 |
5.3 雷达模型应用案例 |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5 与传统MH采样算法的对比 |
5.5.1 情形一:均匀分布的先验信息 |
5.5.2 情形二:高斯分布的先验信息 |
5.6 灵敏度分析 |
5.6.1 粒子数目N |
5.6.2 样本数M |
5.6.3 模拟回火参数φ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面向虚实结合的传感器在线控制技术研究 |
6.1 基于DDDAS的传感器在线控制基本原理 |
6.1.1 基于DDDAS的控制框架设计 |
6.1.2 性能指标的选取 |
6.2 基于SMC的性能指标计算 |
6.3 实验设计 |
6.4 实验结果 |
6.5 灵敏度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论文工作总结 |
7.2 未来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附录A 基于RFS的似然函数推导 |
(5)武器装备全寿命费用的经济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武器装备全寿命费用经济模型分析 |
(一) 新型武器装备全寿命费用模型 |
(二) 已定型武器装备的经济寿命模型 |
二、武器装备全寿命费用管理的基本思路 |
(一) 武器装备全寿命费用的估算 |
(二) 武器装备全寿命费用的风险管理 |
(三) 武器装备全寿命费用的评价 |
三、完善武器装备全寿命费用管理的对策建议 |
(一) 建立健全武器装备全寿命费用管理机构 |
(二) 加强武器装备全寿命管理过程中的经济分析 |
(三) 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武器装备全寿命费用管理 |
(四) 加快制定武器装备全寿命费用管理的相关细则 |
(6)装备全寿命期风险评估方法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装备全寿命周期风险评估研究现状 |
1.1 国外装备全寿命周期风险评估现状 |
1.2 国内装备全寿命周期风险评估现状 |
2 装备全寿命周期风险识别方法 |
3 装备全寿命周期风险评估主要方法 |
3.1 主观评价法 |
3.2 类推法 |
3.3 概率分析法 |
3.4 贝叶斯推断法 |
3.5 马尔可夫过程分析法 |
4 风险评估方法发展趋势 |
4.1 层次分析法 (AHP) |
4.2 模糊综合评判法 |
4.3 数据包络分析 (DEA) |
4.4 人工神经网络 (ANN) |
4.5 灰色综合评价 |
4.6 综合集成方法 |
5 结束语 |
(7)武器装备应急采办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项目风险管理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内容框架 |
1.4 论文主要贡献与创新点 |
第二章 武器装备应急采办风险管理概论 |
2.1 中美武器装备应急采办分析 |
2.2 武器装备应急采办风险概述 |
2.3 武器装备应急采办风险管理的内涵 |
2.4 武器装备应急采办风险管理综合集成理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武器装备应急采办风险系统动力学分析 |
3.1 系统动力学分析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
3.2 武器装备应急采办风险系统范围的确定 |
3.4 武器装备应急采办风险系统动力学模型 |
3.5 武器装备应急采办风险系统仿真 |
3.6 小结 |
第四章 武器装备应急采办风险识别 |
4.1 武器装备应急采办风险因素分析 |
4.2 武器装备应急采办风险识别原则 |
4.3 武器装备应急采办风险识别方法和工具 |
4.4 武器装备应急采办全寿命周期风险识别 |
4.5 武器装备应急采办风险分析指标体系 |
4.6 武器装备应急采办风险因素的相关性 |
4.7 小结 |
第五章 武器装备应急采办风险评估 |
5.1 武器装备应急采办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
5.2 武器装备应急采办风险评估方法 |
5.3 风险因素对武器装备应急采办综合影响度评估 |
5.4 武器装备应急采办风险的综合评估模型 |
5.5 小结 |
第六章 武器装备应急采办风险控制与决策 |
6.1 采办风险的监视 |
6.2 采办风险规避策略 |
6.3 武器装备应急采办各类风险的控制 |
6.4 武器装备应急采办技术风险的特殊性及控制策略 |
6.5 风险决策 |
6.6 小结 |
第七章 某型武器装备应急采办风险管理实例 |
7.1 某型武器装备应急采办风险集成管理 |
7.2 某型武器装备应急采办风险识别 |
7.3 某型武器装备应急采办风险评估 |
7.4 该型号武器装备应急采办风险管理对策与措施 |
7.5 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全文总结 |
8.2 政策建议 |
8.3 进一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8)新军事变革条件下的武器装备采办项目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论文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2、装备采办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
3、论文结构、内容、思路和技术路线 |
1 论文结构和内容 |
2 论文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第一章 武器装备采办风险管理理论与实践综述 |
1.1 武器装备采办风险管理的概念 |
1.1.1 采办和采办风险 |
1.1.2 武器装备采办风险管理的内涵 |
1.1.3 武器装备采办实行风险管理的原则、目标 |
1.2 武器装备采办风险管理理论 |
1.2.1 项目管理理论 |
1.2.2 风险管理理论 |
1.2.3 武器装备采办管理理论 |
1.3 国外装备采办风险管理的实践 |
1.3.1 国外武器装备采办风险管理沿革 |
1.3.2 国外采办风险管理的成效 |
1.4 我国采办风险管理的实践 |
1.4.1 我国采办风险管理的发展演变 |
1.4.2 提高我国采办风险管理水平问题仍是严峻的挑战 |
第二章 某型号武器装备采办风险管理概述 |
2.1 某型号武器装备采办概况 |
2.2 某型号武器装备采办特点 |
2.3 某型号武器装备采办风险特点 |
2.4 某型号武器装备采办风险集成管理模型 |
第三章 某型号武器装备采办风险识别研究 |
3.1 某型号武器装备采办风险识别概述 |
3.1.1 某型号武器装备采办风险识别的目的 |
3.1.2 某型号武器装备采办风险识别的依据 |
3.1.3 某型号武器装备采办风险识别程序 |
3.2 某型号武器装备采办风险识别 |
3.2.1 武器装备采办风险识别方法及其适应性 |
3.2.2 某型号武器装备采办风险识别组合方案 |
3.3 某型号武器装备采办风险识别结果 |
3.3.1 武器装备采办风险的分类 |
3.3.2 某型号武器装备采办风险识别结果 |
第四章 某型号武器装备采办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4.1 武器装备采办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4.2 武器装备采办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方法 |
4.2.1 故障树分析法及其适应性分析 |
4.2.2 层次分析法及其适应性分析 |
4.3 某型号武器装备采办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 |
4.3.1 某型号武器装备采办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
4.3.2 某型号武器装备采办性能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
4.3.3 某型号武器装备采办进度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
4.3.4 某型号武器装备采办费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
4.4 某型号武器装备采办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必要性 |
第五章 某型号武器装备采办风险评估研究 |
5.1 基于改进风险矩阵方法的某型号采办研制阶段的风险评估 |
5.1.1 风险矩阵概述 |
5.1.2 风险矩阵适应性改进 |
5.1.3 某型号采办研制阶段的风险评估 |
5.2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某型号采办全寿命周期的风险评估 |
5.2.1 武器装备采办全寿命周期风险模糊层次分析法动态评估模型 |
5.2.2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该型号采办全寿命周期的风险评估 |
第六章 某型号武器装备采办风险管理对策与建议 |
6.1 基于改进风险矩阵方法的采办研制阶段风险评估结果分析 |
6.2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采办全寿命周期风险评估结果分析 |
6.3 该型号武器装备采办风险管理对策与措施 |
第七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武器装备全寿命投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0.1.1 选题的背景 |
0.1.2 选题意义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0.2.1 国外研究现状 |
0.2.2 国内研究现状 |
0.2.3 发展趋势 |
0.3 论文的基本思路与创新点 |
0.3.1 论文的基本思路 |
0.3.2 创新点 |
第一章 武器装备全寿命投资机制问题概述 |
1.1 武器装备全寿命周期 |
1.1.1 武器装备全寿命周期的定义 |
1.1.2 武器装备全寿命周期的费用问题 |
1.2 武器装备全寿命投资 |
1.2.1 武器装备投资的特点 |
1.2.2 武器装备全寿命投资的概念 |
1.3 武器装备全寿命投资机制 |
1.3.1 全寿命投资机制的内涵 |
1.3.2 建立全寿命投资机制的意义 |
第二章 武器装备全寿命投资各阶段及其联动 |
2.1 武器装备投资各阶段成本 |
2.1.1 武器装备全寿命投资的各个阶段成本分析 |
2.1.2 资金的时间价值对投资成本的影响 |
2.1.3 武器装备投资中军方与承包商的投入博弈及对成本的影响 |
2.2 武器装备投资单阶段优化 |
2.2.1 单阶段投资成本收益分析 |
2.2.2 模型处理 |
2.3 基于全程优化的投资分析 |
2.3.1 全寿命投资全程联动优化 |
2.3.2 联动优化投资模型 |
第三章 武器装备全寿命投资机制的建立 |
3.1 武器装备全寿命投资项目信息化——CALS 的建立 |
3.1.1 全寿命投资信息化的要素 |
3.1.2 全寿命投资信息化的应用 |
3.2 投资项目价值工程 |
3.2.1 投资项目价值分析 |
3.2.2 基于价值工程的投资项目决策 |
3.3 全寿命投资机制建立的环节 |
3.3.1 全寿命投资机制的目标确立 |
3.3.2 全寿命投资机制实施过程 |
第四章 武器装备全寿命投资机制的运行 |
4.1 武器装备全寿命投资成本控制机制 |
4.1.1 全寿命投资成本控制机制的目标与原则 |
4.1.2 全寿命投资成本控制机制的系统分析 |
4.1.3 全寿命投资成本控制机制的预测与决策 |
4.2 武器装备全寿命投资的风险分析与控制机制 |
4.2.1 全寿命投资各阶段风险 |
4.2.3 风险控制与管理 |
4.3 武器装备全寿命投资费用分配机制 |
4.3.1 全寿命投资论证研制费的投资分配比例 |
4.3.2 全寿命投资生产采购费的投资分配比例 |
4.3.3 全寿命投资使用保障费的投资分配比例 |
4.4 武器装备全寿命投资综合决策机制 |
4.4.1 模糊综合评价 |
4.4.2 全寿命投资决策机制模型 |
4.5 案例 |
4.5.1 某型号武器装备投资概况 |
4.5.2 某型号武器装备全寿命投资机制的建立 |
4.5.3 某型号武器装备全寿命投资综合决策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四、武器装备全寿命周期的风险估计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价值工程理论视角下的公安装备采购优化研究[D]. 李雯.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20(12)
- [2]武器装备全寿命中的军民融合研究 ——基于政治经济学视角分析[D]. 林之豪.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20(08)
- [3]动态能力视角下的美国国防采办绩效研究[D]. 程曼莉. 中央财经大学, 2020
- [4]虚实结合的武器装备试验方法的若干技术研究[D]. 王鹏.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1)
- [5]武器装备全寿命费用的经济学分析[J]. 旷毓君,王成. 经济研究导刊, 2013(11)
- [6]装备全寿命期风险评估方法综述[J]. 宋贵宝,杨金照,吉礼超,宋珩,栾雪梅. 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学报, 2010(01)
- [7]武器装备应急采办风险管理研究[D]. 马建军. 天津大学, 2009(02)
- [8]新军事变革条件下的武器装备采办项目风险管理研究[D]. 郭铭. 北京邮电大学, 2009(03)
- [9]武器装备全寿命投资机制研究[D]. 李鹏飞.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8(05)
- [10]武器装备虚拟采办技术风险综合评估[J]. 冯珊,郭四海,周凯波. 智能系统学报, 20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