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提高纺织企业竞争力的永恒主题

创新是提高纺织企业竞争力的永恒主题

一、创新是提高纺织企业竞争力的永恒主题(论文文献综述)

张志英[1](2021)在《政府研发资助、研发模式与纺织业创新绩效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以组织边界和知识来源为标准,企业的研发活动可以划分为内部研发和合作研发两种模式。政府推出多种研发资助措施,并将加强不同组织间的研发合作作为政府资助政策引导的目标之一,以期提高企业开展研发活动的积极性。纺织产业是我国重要的民生产业之一,在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纺织产业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快,我国纺织产业进入了以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升级与结构转型的新阶段,加快纺织产业技术创新步伐、提高创新能力、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近年来,研发资金投入不足严重阻碍了我国纺织产业产品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提高。虽然纺织产业研发经费中来源于政府的经费逐年增加,但政府经费在企业研发经费总额中占比却较低。政府研发资助低于最优水平,不能充分发挥诱导私人研发支出的作用,无法实现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目的。同时,政府研发资助的实际效果也引发了众多质疑。政府研发资助是否真正促进了纺织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已经成为政府和企业共同关注的问题。鉴于此,本文以中国纺织产业为对象,在深入剖析纺织产业创新现状及政府研发资助现状的基础上,基于外部性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建立负二项回归模型、二项选择模型、顺序选择模型及路径分析模型等,探讨政府研发资助、研发模式与纺织业创新绩效之间的复杂联动关系,主要围绕“政府研发资助对纺织业创新绩效有何影响以及如何影响”这一核心问题展开,并分解为四个子问题研究:问题一,政府研发资助对纺织业创新绩效有何影响以及在权变视角下政府研发资助影响效应的差异;问题二,政府研发资助对纺织业研发模式有何影响以及在权变视角下政府研发资助影响效应的差异;问题三,纺织业研发模式对创新绩效是否有影响以及不同研发模式之间是否存在互动效应;问题四,纺织业研发模式在政府研发资助影响创新绩效的过程中有怎样的中介作用。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政府研发资助对纺织业创新绩效有显着激励作用。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提高会增强政府研发资助的激励作用;分别对纺织业内的纺织子行业、化纤制造子行业与纺织服装服饰子行业的研究发现,企业所有权性质的调节作用在不同子行业内结果存在差异。其中,在化纤制造子行业中,所有权性质发挥显着的削弱型调节效应,政府研发资助对非国有企业的创新绩效激励作用更高,而在纺织服装服饰子行业中结果正好相反;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调节作用还会因所有权性质不同而呈现差异化结果,主要体现为,在纺织子行业与化纤制造子行业中,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水平能明显地增强政府研发资助对非国有企业创新绩效的激励效应,而在纺织服装服饰子行业中,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则会增强政府研发资助在国有企业中的激励效应。(2)政府研发资助对纺织业内部研发、合作研发有显着促进作用。政府研发资助对企业开展的基于科学的合作的促进效应大于其对基于市场的合作的促进效应;政府研发资助对合作研发的影响会因企业内部研发强度而异,相较于内部研发强度较低的企业,政府研发资助在内部研发强度高的企业内对外部合作的激励效应更大。(3)纺织业内部研发、合作研发都对创新绩效有显着促进作用。内部研发对创新绩效的激励效应大于任何一种合作研发模式,在合作研发模式中,基于科学的合作模式对创新绩效的激励效应大于基于市场的合作模式带来的激励效应;内部研发与两种合作研发模式对科研储备绩效的促进效应都大于其对市场表现绩效的促进效应;内部研发与合作研发在促进创新绩效提升的过程中存在互补关系,合作研发通过与内部研发结合可以发挥更大的激励效应,企业同时开展内部研发与合作研发更利于创新绩效的提升。(4)纺织业内部研发在政府研发资助促进合作研发过程中发挥显着的中介效应,其中在政府研发资助对基于科学的合作的影响过程中发挥部分中介效应,而在政府研发资助对基于市场的合作的影响过程中发挥完全中介效应;企业内部研发与合作研发在政府研发资助促进创新绩效过程中发挥多重中介效应,表现为三种途径:一是政府研发资助促进内部研发、内部研发促进市场表现绩效与科研储备绩效;二是政府研发资助促进内部研发、内部研发促进合作研发(基于科学的合作与基于市场的合作)、合作研发促进市场表现绩效与科研储备绩效;三是政府研发资助促进基于科学的合作、基于科学的合作促进科研储备绩。尽管政府研发资助通过多种途径促进了创新绩效的提升,但是,在所有路径中,内部研发是整个创新链的核心环节,政府欲通过促进企业合作研发进而促进创新绩效发挥研发资助的杠杆作用收效甚微。基于研究结论,总结了研究的政策启示:继续加大政府对纺织业的研发资助力度,注重资助目标的明确性;完善纺织业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维护创新者的利益,保证资助资金的有效利用;建立真正有效的政府驱动型合作创新平台,实现政府资助目标通过高强度的研发合作机制有效传导;制定有效提高纺织业科技成果转化率的措施,避免与创新相关的市场无效率行为。研究结论不但深化了外部性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中关于政府资助政策影响创新绩效机制的理解,同时也为政府制定更科学合理和更具针对性的旨在推动我国纺织业开展多样化研发模式、提升创新绩效的科技资助政策提供了理论支撑和经验证据。

史晓玲[2](2020)在《国家、生态、技术、市场 ——棉花与鲁西北社会变迁(1906-2006)》文中研究说明棉花是重要的经济作物,棉纺织业是中国近代第一大支柱产业和中国近代工业的象征,在国家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变革的重要推动力量。鲁西北是山东棉花发源地,明清时期为山东省的核心植棉区域,其中明代出现商业化,清代呈现专业化,民国趋于规模化。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历了四个阶段:恢复期、徘徊期、发展期、萎缩期,其中波动最大的两个阶段是1980年代成为全国商品棉基地和1990年以后逐渐退出市场。本文选取1906至2006年为主要时间节点,从生态环境、历史演变、品种改良、技术革新、市场流通、棉纺织业浮沉和社会生活等角度,全面考察鲁西北百年来植棉业的曲折历程及其对区域经济社会的影响。从生态环境和历史演变考察,鲁西北是山东地区最适合植棉的区域,这是原生态的最大优势。该地区具备气候、温度、光照、土壤等相对充分的自然资源,尽管受到降水量时有不足和自然灾害频繁的制约,但是通过灌溉排涝可以适当改善。鲁西北作为山东核心植棉区,是技术改良的试点区域。棉花生产的技术变迁主要体现在品种改良和耕作技术革新两个方面。从清末新政试种美棉到民国时期设立试验场进行品种改良,从日本侵华时的强制育种到名动天下的鲁棉1号,从虫害无法抵制到抗虫棉的产生,品种改良始终是技术革新的重点。其中,早期改良的目的是提升质量适应纺织工业需要,而新中国成立以后则以追求高产为主要目标。清末民国时期的品种改良由于战争等因素而断断续续,总体而言美棉在鲁西北得到成功推广。新中国成立后,棉花品种经历了5次有计划有组织的更换,美棉最终替代了中棉。从耕作和管理的角度看,鲁西北在集体化时期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土地改良和积肥运动,这些“硬件”为棉花增产提供了有力保障。棉花耕作技术的变迁主要体现在从不用浇水到确保灌溉、从靠天生产到科学种田、从人工捉虫到预防测报以及新式农具的广泛使用等方面,但是大型机械化的推广和使用却十分尴尬,集体化时期的机耕到1980年代恢复原始的人畜耕作。1990年代以后,小麦等粮食作物耕种收已经基本实现机械化,而棉花在机收方面仍旧没有进展。从生产组织形式看,棉花管理大致经历了家庭——集体——家庭的交替。具体来讲有几个典型组织方式,民国时期产销合作组织,集体化时期的互助组、合作社和植棉组、改革开放以后的专业户。不同时期的组织形式对棉花产出率影响较大,生产责任制是家庭与集体都不可忽视的生产组织形式。从市场建构和重组的角度看,鲁西北地区的棉花市场经历了三次重组,其典型特点是实现了从乡村集市贸易到出口国际市场的转变,棉花生产最终在完全市场化中被边缘化。第一次重组是因为政府的倡导、美棉的引种和日本的掠夺,棉花传统的运销网络被改变,由国内运销转向间接或直接进入国际市场,此时的市场价格有波动,但总体上是供不应求,棉花产销合作社也有力地应对了国际市场,使得棉花种植提高了农民的收益。第二次重组是国家统购政策的实施,完全由国家指令性政策主导运行,地方市场基本上与国际市场呈现脱钩状态,没有市场价格波动,农民生产相对安逸,但是统购后期对农民的不利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如导致棉花商品化特性在民间的削弱、农民卖棉难、奖售政策不能兑现等。第三次重组是国家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市场完全放开,地方棉花直接进入国际市场,单纯的家庭生产模式要在各个生产阶段面临严峻的国际竞争,最终在棉花质量、成本收益等因素的竞争中被边缘化。随着棉花生产的演变,鲁西北地区的棉纺织业经历了从中心到萎缩再到崛起的过程。明清时期作为山东棉产区,借助先天的自然优势成为山东土布中心。随着清末国外资本的渗透,洋纱在当地没有太广阔的市场,本地的手工棉纺织业获得持续发展,并开始探索机器纺织,但在纺织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特别是当青岛、济南大型纱厂建立以来,鲁西北地区因为运河断流,津浦铁路选址避开此地,导致交通闭塞,主要充当了原棉供应地的角色,潍县由于处于胶济铁路的有利位置,棉纺织业得到飞速发展,鲁西北地区土布中心的地位相对削弱。抗战时期,由于纺织工厂的停业,借助棉花资源优势,一直到集体化时期,传统的手工棉纺织业继续发展。“大跃进”到改革开放以前,该地区的棉花生产跌入低谷,棉纺织业也陷入萎缩。改革开放后,鲁西北地区的棉花生产达到顶峰,带动了区域棉纺织业重获新生。1990年代到本世纪初,由于棉花生产的萎缩和国家工业体制改革,鲁西北的棉纺织业出现分流,有的在整合中淘汰,有的则改组后崛起。当地棉花退出生产不但没有影响棉纺织业的发展,反而由于棉花市场的放开而获得了新的发展。总体上看,在统购统销时代,国家支援地方纺织工业建设,但是地方棉区为服务国家纺织工业也做出了一定牺牲,农民作为最基础的原料生产者在纺织工业发展中也向国家做出巨大贡献。新世纪以来,随着棉花生产政策调整、市场流通体制改革和纺织工业体制改革,这种国家、地方与农民之间的利益关系被打破,重新组合的棉纺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逐渐崛起。植棉业的变迁对区域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从农业生产结构看,棉花面积的增减对当地农业生产结构影响深刻,特别是棉花鼎盛时期,突出强调棉花重要性,而忽视其他作物。由于该地区对棉花生产的坚守,导致聊城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非常缓慢。在国家提出发展多种经营时,没有跟上政策步伐,城镇工业发展相对滞后。从农民收入水平看,聊城地区植棉业的兴衰与农民收入的相关性密切,农民收入水平与植棉业的变化呈正相关,棉花复苏则农民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以上,棉花减产则降至全国平均水平以下,似乎验证了鲁西北民谚“棉花兴,百业兴”。总体来看,棉花生产鼎盛时期对当地社会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如作为棉花技术传播的中心地带颇受关注,建立了区域棉业知识技术体系,成为全省、全国乃至国际的焦点;带动区域民众从业结构的变化,国营棉厂职工大起大落,棉农化身民营企业家,家庭妇女走进工厂,妇女成为棉花生产主力;植棉致富,吸引外来人口,等等。当地农民对棉花有着特殊情感,将本来具有经济性的棉花,又附加了社会性和政治性,从民国至改革开放前,从当地的偷棉事件中反映出国家与集体、农民之间利益的冲突与调整。鲁西北植棉有史以来,棉花其本身具备的经济和商品特性,逐渐成为国家、市场、技术与农民之间关系的纽带。特别是近代以来,美棉的引种成为鲁西北走向国际的突破口,百年来棉花生产在官方调控下经历了从中心到边缘的变迁轨迹,延续600余年的传统经济作物几乎退出了历史舞台,这个过程充满了曲折性和复杂性。其主要特点是:棉花生产影响因素呈现多元化,对区域经济影响具有延展性,对区域社会的影响体现阶段性,农民与棉花之间的情感饱含复杂性。从影响因素的角度分析,生态环境是棉花生产的必备条件,国家政策(政府行为)是棉花生产的主导因素,市场机制是影响棉花生产进退的风向标,经济效益是影响农民生产意愿的关键因素,技术革新是影响植棉效率和棉花品质的重要因素。其中,最具决定意义的是市场和收益两个因素。从鲁西北植棉业的历史变迁过程中,不难发现国家与农民的关系发生了复杂的变化,国家与农民的利益关系随国家发展的步伐不断调整。新中国成立以来,从人民公社化时期农民和农业对工业的无条件付出,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民的自觉反抗中的建立,再到农业税的彻底取消,国家与农民作为利益博弈的双方不断调整策略。棉花生产能否延续、农业生产如何组织、政府调控政策如何发挥是值得继续研究的问题。

鞠斐[3](2020)在《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工业化与现代性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西方先进的纺织生产方式尚未进入上海地区之前,上海正处于农业社会手工业生产的大环境中。鸦片战争之后,《南京条约》签订,上海设立租界,机制纺织商品和动力机器纺织工厂始进入上海。此后随着上海地区工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机制纺织品与新式服装逐渐成为新的生产、生活文化的标志,随后引起社会个体价值观的变化,进而连带的引发了社会生产和生活系统的变革。在中国租界时期史上的百年之间,上海纺织服装设计在经历了西方科技本土化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向现代化设计的前进方向发展,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客观条件和人的主观能动性都成为设计现代化的推动力量。围绕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设计现状与产业背景等上海纺织、服装现代设计发展成因中最关键的基础条件,通过对这一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工业化发展和现代设计行为的研究,还原了工业生产条件下纺织、服装的产销业态和设计价值,进一步揭示了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设计的演变规律、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并探索其对上海市民的生活方式、纺织、服装生产的工业化和上海城市现代化的影响、促进和提升的具体作用,以及从设计学的角度分析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设计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对上海地区消费文化变迁的影响。作为中国租界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城市之一,上海汇聚了20世纪初中国最活跃、最发达的政治、经济、文化与艺术因素,涌现出各个行业的标志性成果,聚集了大量的艺术与设计人才,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具有现代意味的设计机构。中国早期的现代纺织、服装设计便是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之下,伴随着初期民族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而迅速地涌现与成长,形成了与早期纺织轻工产品相辅相成的现代设计产业萌芽,本土的现代纺织、服装设计正是在这样的关系中悄然地、坎坷地成长起来,既从西方现代设计发展过程中提取经验,也从本土传统资源中汲取了能量,形成了独特的发展路径。

谢财生[4](2020)在《基于订单式生产的Y纺织公司成本管理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企业的价值创造与可持续发展。纺织服装行业作为传统制造业,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取竞争地位,成本管理是不可绕开的话题。当前经济全球化加剧,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抬头,中国纺织工业已连续多年处于低增长阶段,我国政府提出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战略方针,其途径之一是降低企业成本;同时国家加强环保治理,产业升级调整,劳动力人口红利缩水,这些因素导致纺织企业产品成本大幅上升,盈利萎缩,生存压力增大,如何优化成本管理提升企业竞争力,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随着竞争的不断加剧,个性化产品和订单式生产越来越多,不少纺织企业从库存生产模式转向了订单生产模式。订单式生产下,客户需求呈现明显的差异化,小批量多批次,减库存成为生产的趋势。订单式生产结合了订单个性差异与成本领先两个战略,如何进行整合成为当下学术界和实务界研究和探讨的热门话题。基于此,本论文将结合我在Y纺织公司从事生产营运与财务管理的多年工作经验,来探讨订单式生产成本管理。本论文以Y纺织公司为案例,采用文献研究法、统计分析法、案例研究等方法,分析该公司成本管理现状及问题,提出订单式生产模式的优化方案及实施保障措施,总结优化应用的实施成效。首先,本论文在梳理企业成本管理和生产模式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从纺织行业发展背景分析入手,提出论文研究的主题及意义;其次,通过对Y纺织公司的成本管理现状进行数据挖掘及财务分析,分析Y纺织公司成本管理现状,研究订单式生产成本控制的特点与难点,分析其调整的必要性及可行性;接着,针对Y纺织公司的现状提出成本优化路径、改善方案及保障措施,评价实施订单式生产的成效;最后进行总结,得出相关结论,以期促进Y纺织公司等同行建立完善、高效成本管理体系,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通过本论文的研究,为Y纺织公司诊断成本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帮助Y纺织公司改进、优化和提升成本管理方法和手段,提升整体成本管理水平,改善经济效益,增强可持续竞争力。希望本论文的研究有利于推动订单式生产成本管理理论的研究,力求能为纺织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王元[5](2020)在《基于管理模式转型背景下LDS公司竞争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纺织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它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起到关键性的带动作用。同时它也是一个劳动密集程度高和对外依存度较大的产业。我国现已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国和出口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持续稳定增长对保证我国外汇储备、国际收支平衡、就业率提升、增加国民收入、加快城乡建设以及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具有助推的意义。我国加入WTO以来,基于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强劲拉动下,纺织业的强劲发展,行业规模和经济效益持续增长。我国主要纺织产品如化纤、纱、布等产量均呈现逐年增长态势,产量排名世界首位,我国已是纺织强国,行业竞争力不断加强,国际贸易地位逐年提高。根据2016年《纺织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设定的目标,未来五年我国规上纺织企业工业增加值的年均增速要控制在6%-7%之间。随着经济的稳定发展和居民收入及消费能力的持续提高,我国纺织行业的市场潜力巨大。小企业因成本高企难以维持而被兼并或倒闭,大企业则在进行结构调整,或寻求转型升级,或延伸产业链,进一步压缩成本,提高运营效率,加强供应链的把控。本文通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以LDS企业管理模式转型升级为背景,对该企业近5年的财务报表直观分析企业在进行管理模式转型前后的企业竞争力变化,探讨该企业管理模式转型后的积极影响和面临的挑战,最后提出提升市场竞争力的策略建议。

黄伟丽[6](2019)在《产品空间理论视角下的中国纺织产业升级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轻工大类中的传统优势产业,纺织产业是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重要民生产业和创造国际化新优势的重要产业。新中国成立至今,纺织产业从供不应求到供过于求,从吸纳就业人口近百万到上千万,从出口创汇1亿美元到2464亿美元,在美化人民生活、增强综合国力等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国际格局与国际贸易秩序变化以及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纺织产业发展呈现阶段性变化,贸易顺差仍保持一定增长,但增长速度大幅下滑。与此同时,原材料价格和劳动力成本却快速上升,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理念日益强化,中国纺织产业整体进入增长动力转换期。但是,长期贴牌生产,自主创新和品牌营销能力不足,增长动力后劲乏力问题日益显现,中国纺织产业突破全球价值链“低端锁定”的困境,实现竞争力可持续提升面临严峻挑战。在此背景下,基于产品空间理论,剖析中国纺织产业陷入全球价值链“低端锁定”的发生机制与影响因素,为中国纺织产业实现竞争力的可持续提升寻找全新的路径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和实践价值,也正是本文的研究主题。本文的研究视角是产品空间理论,研究主题为现阶段开放条件下的中国纺织产业升级问题实质是纺织产业竞争力可持续提升问题,主要内容和总体思路包括:一是在对纺织产业升级的相关文献进行知识图谱分析的基础上,发现产业结构主义观、全球价值链理论、产品质量阶梯理论均不能解释中等收入国家,尤其是中国,现阶段纺织产业面临的竞争力提升不可持续的现实困境。而产品空间理论的亮点就在于它捕捉到了产品空间的异质性,异质性意味着产品升级不连续,可能发生“断档”现象。从这一角度看,基于产品空间理论研究中国纺织产业升级演化的轨迹、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更具解释力度。与此同时,对产品空间理论的思想来源、核心观点、关键概念、政策内涵进行了详细阐述。二是采用横向的国际对比法和纵向的不同发展阶段的自我比较法,深入描述了中国纺织产业的发展现状与障碍。三是产品空间理论框架下纺织产业升级是内部结构升级与附加价值提升协同推进的过程。从能力角度讲,是一国企业发现其擅长生产的纺织产品并在“干中学”掌握这种能力的过程,其升级发展具有路径依赖性,在呈“核心—边缘”结构的全球产品空间中则表现为从边缘向核心区域渐进式跳跃的过程。本文将“渐进式升级”拓展至“跨越式升级”,即纺织产业的升级是在外部条件(产业政策)和内部条件(遵循比较优势进行自我发现自我创新)的共同作用下,当生产能力和要素禀赋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引发“质”的跨越式升级。四是有机地将物理学领域的复杂网络分析法和经济学领域的计量经济学方法相结合,对产品空间理论视角下中国纺织产业升级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尤其,创新性地运用非线性门槛模型检验了纺织产业升级的非线性特征。此外,中国纺织产业的发展长期受政府产业政策的影响,因此进一步研究了纺织产业政策的影响效应。基于理论和实证分析设计了产品空间理论视角下中国纺织产业升级路径。本文主要结论如下:(1)中国纺织产业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逐渐偏离了比较优势。利用中国1962~2018年98种纺织产品的面板数据进行门槛回归发现,产品密度对纺织产业升级的促进作用在逐渐减弱,这表明中国纺织产业逐渐偏离比较优势。拓展的国别异质性分析表明,与同等水平的“低—中高收入类型”国家相比,中国纺织产业更加偏离比较优势,与国民收入水平增幅大的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进一步对中国纺织产业政策的影响效应进行检验,结果表明中国纺织产业升级受市场经济规律和政府行为的共同影响。中国模仿发达国家追求赶超式发展战略的政策引导使得纺织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偏离比较优势。(2)中国纺织产业陷入“低端锁定”并非缘于路径依赖效应。门槛面板回归结果表明,产品技术复杂度抑制了纺织产业升级,且抑制的程度呈现先加剧后减弱的非线性趋势。机理检验结果表明,产品复杂度虽然支撑了纺织产品持续保持优势,却抑制了纺织产品升级,结果抑制了纺织产业升级。这意味着中国纺织产业面临着既有的比较优势逐渐消失,而新的比较优势还未形成的尴尬局面。对产品密度与产品复杂度的交互项进行门槛面板回归,发现产品密度不仅有利于抑制产品复杂度对纺织产业升级的负向影响,而且随着产品密度水平的提高,产品复杂度对中国纺织产业升级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大。这表明中国纺织产业陷入“低端锁定”并非缘于路径依赖效应。进一步地纺织产业政策效应的检验结果表明,纺织产业政策使得产品复杂度抑制了纺织产业升级。(3)中国纺织产业累积的生产能力和要素禀赋尚不足以支撑其实现跨越式升级。门槛面板回归结果表明,产品机会前景收益对纺织产业升级的抑制作用在逐步减弱。机理检验结果表明,产品机会前景收益通过抑制产品升级和产品失势从而抑制纺织产业升级。这表明产品机会前景收益对纺织产业保持比较优势的支撑作用呈递减趋势,且不利于创造新的比较优势。在此基础上,对产品密度与产品机会前景收益的交互项进行门槛面板回归发现,产品密度对产品机会前景收益的正向调节效应具有门槛效应,当产品密度处于低水平区间时,产品机会前景收益抑制纺织产业升级;只有当产品密度跨越低水平区间时,潜在机会价值的开发才有利于纺织产业升级。结合中国的纺织产业之所以仍然位居“低端锁定”的现实,可知纺织产业的产品密度仍然处于低水平区间,意味着中国纺织产业目前累积的生产能力和要素禀赋尚不足以支撑其实现“跨越式”升级。(4)文末设计了适合中国纺织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升级路径。基于以上实证结论,在遵循三大原则即比较优势原则、优化纺织产品空间整体网络原则、依赖“市场”与“政府”相结合的双轮驱动原则的基础上,设计了四条升级路径:一是沿着邻近产品进行升级;二是产品结构升级与产品价值升级协同推进;三是提升复杂度高的纺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四是挖掘升级潜力大的纺织产品的潜在机会价值。为保障纺织产业升级路径的顺利进行,从四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一是渐进调整赶超式的纺织产业发展政策;二是依托“一带一路”转移出口主战场,维持纺织产业既有比较优势;三是提高纺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核心驱动力;四是培养高级纺织技术和管理人才,多措并举保障中国纺织产业升级顺利可持续进行。

许辰可[7](2019)在《环境政策对纺织企业生态创新的影响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纺织产业是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民生产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纺织品出口国,我国面临着能源与环境制约,资源利用效率、能源消耗与污染控制等问题。促进纺织企业生态创新,对推动纺织产业可持续发展转型有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对纺织产业的监管在不断加强,但有些企业仍不了解相关环境政策实质,忽视了生态创新的关键目标。因此,全面分析纺织产业相关的环境政策及其政策工具组合对企业生态创新及其绩效的影响,对促进纺织企业生态创新至关重要。不同类别的政策工具的作用效果因产业环境而异,基于具体产业背景研究环境政策对生态创新及其绩效的影响具有更大的实践意义。国内外纺织产业背景下分析环境政策与企业生态创新的相关研究非常有限。本研究的主要目标有:(1)深入探究我国政府颁布实施的纺织产业相关环境政策,评估我国纺织产业环境政策体系,结合政策工具与我国纺织产业特征提出相关政策建议;(2)探索我国纺织企业生态创新维度,补充和丰富我国纺织企业的生态创新相关理论;(3)探索环境政策对纺织企业生态创新的关系研究,揭示“环境政策——企业生态创新行为——企业绩效”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探索在纺织产业背景下,不同环境政策工具对企业生态创新的影响,为政府与纺织企业推进生态创新的管理与实践提供理论框架。本研究选取从1989年至2016年期间我国中央政府层面颁布的118条纺织产业相关的环境政策,运用内容分析方法构建纺织产业环境政策维度;进一步通过扎根理论方法对12家纺织企业深度访谈,构建纺织企业生态创新的测量量表;经过小样本前测对问卷进行修正后,对225家纺织企业进行实证调研,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与验证性因子分析对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进行检验,运用结构方程建模、多元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对研究中的假设进行了检验。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具体如下:本研究首先基于内容分析,提出纺织产业环境政策由命令控制型、市场型政策与自愿型政策构成,其中命令控制型政策包括污染治理检查、许可与审批、标准与禁令;市场型政策划分为补贴、罚款、环保税;自愿型政策包括技术创新、信息公布与公众参与。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与验证性因子分析,发现研究提出的纺织产业环境政策测量量表有良好的信度与效度。其次,构建纺织企业生态创新的维度,在扎根理论视域下对纺织企业深度访谈数据分析,认为纺织企业生态创新由产品生态创新、工艺生态创新与管理生态创新三个维度构成。其中产品生态创新包括再生材料作为原材料、产品易于再回收再利用和减少产品能源消耗量;工艺生态创新包括清洁技术、使用新能源、回收利用废水废气;管理生态创新包括积极参与生态创新活动、员工生态培训、推行可持续文化与为生态创新投入高比例资金。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与验证性因子分析,发现本研究构建的纺织企业生态创新的测量量表有良好的信度与效度。最后,分析纺织产业环境政策对纺织企业生态创新与经济绩效的影响机理,研究生态创新在环境政策与经济绩效所起的中介作用。运用结构方程对研究模型进行拟合与修正,研究发现自愿型政策对纺织企业产品生态创新、工艺生态创新与管理生态创新均具有正向的影响作用,命令控制型政策对产品生态创新有正向影响作用、对工艺与管理生态创新的影响作用都不显着,市场型政策对企业三类生态创新的影响作用都不显着;企业管理生态创新对企业经济绩效有正向影响作用,企业产品与工艺生态创新对企业经济绩效的影响作用都不显着;自愿型政策对企业经济绩效有正向影响,命令控制型政策对经济绩效有负向影响作用。本研究对揭示我国纺织企业生态创新的“环境政策——企业生态创新行为——企业绩效”这个“黑匣子”,对完善纺织产业相关环境政策与促进企业生态创新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花冬静[8](2018)在《供应链环境下A公司库存水平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今企业管理过程中,成本控制是永恒的主题。优良的企业库存管理,可以增加企业利润,通过提高库存周转,可以达到加快资金周转、降低运营成本、改善客户服务水平等成效,最终节约企业成本支出。在企业中,库存是流动资产中的重要一项。库存的存在势必会占用大量流动资金。企业拥有库存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销售,这是库存区别于固定资产等非流动资产的最基本特征。因此,库存管理在企业流动资产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随着我国市场竞争的愈加白热化,库存管理问题越来越受到企业重视。好的库存管理,不仅仅局限于防止账物不符、保证先进先出(FIFO先进先出),更加强调降低企业平均资金占用水平、提高存货流转速度、优化总资产周转率,帮助企业加强成本控制,实施低成本战略,对提高企业效益意义深远。存货具备调节生产和销售的作用。存货管理不当,所造成的有形或无形的极大损失,有时对企业自身产生致命打击。合理的存货管理,是把库存优化在适当的范围内,既不造成物资积压而浪费仓库存储空间,又能满足客户服务及时发货要求(OTD:On Time Delivery in Customer Service客户服务及时发货)。库存管理的意义在于用最经济的方法确保存货满足销售需要,降低成本,增加效益。未来的企业竞争将是供应链与供应链的竞争,供应链管理将是企业管理发展的方向。系统优化是供应链管理着重强调之处,在此新的管理环境下,对库存这一重大环节同样需要实行一体化库存优化方法。本文针对A公司库存管理中存在的库存水位过高、库位利用不合理、库存周转率不高等问题,研究在供应链环境下A公司库存水平优化的途径。结合A公司供应链环境,以及A公司库存管理方面实际存在的问题,提出从来自销售端的客户需求预测、企业内部MRP(Material Requirement Planning物资需求计划)运作、精益拉式生产、MTS/MTO(MTS按库存生产、MTO按订单生产)、ABC分类、安全库存设置、生产计划排单、生产周期监控、生产一次性通过率(Right-First-Time一次性通过率)监控等一系列环节入手加以改进,辅之相对应的信息流,从供应链系统整体着手解决A公司库存水平优化问题。虽然A公司属于纺织行业,但是其他行业同样可以从此案例中取得参考和借鉴。

谢青[9](2018)在《新形势下绍兴中小纺织企业“走出去”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纺织服装产业是国民经济中的传统优势产业,它是与国际市场联系较为密切的行业之一,一直以来我国都是全球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国,也是最大的出口国。2005年全球纺织品贸易的配额取消后,我国纺织服装产业进入了一个自由贸易的阶段,有利于纺织服装产业优势最大化的实现。许多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点都因此转向了我国纺织品行业,他们从我国纺织品行业的发展战略、经营效率、国内市场发展模式、出口路径和策略选择、产业集群研究、融资的影响因素等多方面进行了研究。纵观我国纺织品产业的发展,产业聚集地大多集中在江浙一带。这其中绍兴是我国重要的纺织品生产基地和集散中心。目前,从产业上游原料PTA、聚酯、化纤等提供环节到产业中游的织造、染整等生产环节,再到下游服装销售组成了完整产业链。但根据统计数据表明这些中小纺织服装企业占了绍兴纺织企业的90%,这些企业没有形成品牌规模、发展模式极其容易被复制、产品低水平的重复建设无个性化优势,企业之间的竞争方式主要是价格战、经营模式非常的粗放。与国外较成熟的中小企业集群相比较,我国的中小企业集群在发展上略逊一筹,整个价值链处于较低端的发展状况,同时竞争力也较为缺乏。如何让绍兴纺织企业正视自身的不足,适应不断变化的整体市场环境,找寻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在国内外市场上长久的屹立不倒、逐步壮大是我们需要思考的课题。本研究以绍兴中小型纺织企业发展现状为导向,以相关国际理论为理论基础,采用调研访谈的方式了解浙江绍兴的中小型纺织企业的现状,并进行深入具体分析绍兴纺织企业发展现状,运用SWOT分析法来分析出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绍兴中小纺织企业“走出去”的对策及建议,有关研究结论将对进一步提升绍兴纺织业产业集群水平、优化绍兴纺织业产品结构、提升绍兴甚至全国纺织企业国际竞争力提供一定的理论意义。

郭星梅[10](2016)在《中国近代纺织品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今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信息流通与日提升,我们的生活因琳琅满目、色彩缤纷的产品而丰富多彩、绚丽缤纷。这些产品,不但拥有自己的品牌,也来自不同的国家,虽然受到全球化的冲击,但仍然保持着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色。品牌文化是一个国家的重要资产,它拥有无形的价值,对内是一种生活经验与历史积淀,对外是国家形象的展现,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纺织品牌也不例外,它是科技创新、文化认同和经营传统的有机浓缩,既是某种标准,也是一种专利保护。通过中国近代纺织品牌的研究,可以从一个很重要的视角透视中国近代纺织科技的引进、消化和自主创新的艰难历程,发掘前人在将民族自立精神、传统优秀文化与近代纺织科技有机融汇历程中的思想解放和方法创新,这对今天中国从纺织大国到纺织强国的转型跨越中的文化建设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既往关于中国近代纺织工业的诞生与发展的研究已经十分丰厚,但相比之下,对纺织这一工业产品的文化内涵却鲜见有系统深入的发掘、整理和分析。左旭初于近代中国“商标”文化、“商标”史料的研究,其详实的史料和图片实物展示为本文提供了搜寻近代中国纺织“品牌”的线索和研究基础。然而,在进一步深入、系统的考析之后,本文认为,“商标”仅是“品牌”的外在表现形式,而品牌则是技术、专利、文化和管理等的有机统一体,特别是品牌所具有的内在文化价值才是其活生生的全部意义。关于中国近代纺织品牌的诞生与形象塑造的历史,大多散见在与近代民族纺织工业兴起的相关革命史、近现代通史、经济史和人物史等研究中,完整的资料挖掘和整理研究工作尚未有人触及。当前,“品牌”的价值理论,在国内外商业运作和学界的学术研究中方兴未艾。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对我国纺织业的冲击,各地已认识到品牌保护与再利用对老字号保护、文化遗产传承、民族工业振兴的重要性,并开始从宏观战略的层面将国家文化、城市文化与生态经济、品牌经济等商业模式相联系,这也是当今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对纺织科技史研究的一种具体要求和内生驱动。品牌构建的全部意义在于发掘其形成过程中的历史价值、技术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这正是本文就中国近代民族纺织品牌展开研究的意义所在,也是本选题的前沿性和创新性之所在。本论文站在前人宏观、零散的研究基础上,根据伴随近代西方工业社会生产的“品牌”概念为理论基础,提出品牌是国家文化创新在经济社会中的具体操作、通过技术之基于品牌与国家经济文化的创新建立起深刻关系等立论观点,建立“品牌与技术创新”、“品牌与文化自信”、“品牌与经营创新”三个研究命题,探讨中国纺织品牌创新中的文化开发和具体操作。其后,主要藉由对中国近代民族纺织品牌文献探讨与个案研究,阐释国家文化与企业品牌之间的关系,透过文化与技术的辩证共生关系,分析中国近代纺织品牌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的意义内涵;分别以“申新人钟”、“美亚丝绸”和“五和鹅牌”三个近代中国纺织企业品牌的历史个案为例,探讨企业如何以技术研发、文化发掘、经营管理作为创新基础,塑造品牌形象、提升品牌价值,观察传统文化对品牌形象创造的影响;进而由纺织机械创新探讨当代纺织企业及其品牌发展的瓶颈,以昔鉴今,提炼近代中国民族纺织品牌创新的历史经验对当代纺织品牌建设的借鉴作用。本研究对近代民族纺织品牌进行的案例分析可以发现,近代中国纺织行业虽然涌现出众多着名企业,但其技术及机械设备大多依赖整体引进以完成产品品牌的生成与升级,产品质量优势甚微,故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就表现在对中国的文化特质和民族危机感的结合,不论是对纺织产品外在的品牌形象设计和市场营销手段的选择,还是对其内在材质、品质及细节的坚持,都呈现出中国独特的精神与风格,如民族凝聚力、丝绸旗袍文化、和合精神、进取精神等。也正是由于这些文化特质,进而对国内外华人及亚裔市场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此外,技术创新与经营手段成为品牌价值和品牌文化影响力形成的重要来源,凭着卓越的品质与心理诉求的满足感,近代民族纺织品牌广受赞誉。综上所述,本研究进一步整合提出以下三点研究结论,亦是本研究的创新点:第一,与以往近现代政治经济史的研究视角不同,本研究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的互动,从中国拥有的相当丰沛的文化软实力出发,探讨了近代民族纺织企业借助传统文化、流行文化、科学技术及制造方面的优势和能力,指出其在发展过程中塑造出一批优秀的民族纺织品牌,获得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和市场基础。国家文化软实力有助于当代纺织品牌的快速推广,提升品牌作为民族形象的综合价值。第二,与以往商标研究或品牌理论研究不同,本研究通过报刊、档案等历史文献,具体论证了中国文化软实力与民族纺织品牌形象之间的内在一致性。近代民族纺织产品具有的技术先进、质量优良、注重设计的品牌形象,这些产品的品牌形象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国家形象。当代中国纺织企业在谋求走向世界的道路上,不能失去自己的文化内涵,品牌是对中华文化的再阐释、再创造。第三,与以往单纯的历史研究不同,本研究将历史经验应用于当代纺织品牌文化创新的实践中,指出近代民族纺织的品牌形象与国家经济实力具有相关性,是国家代表性工业生产、产品研发的反映。当代民族纺织工业的品牌形象应建立在纺织原理、机械技术和文化内核自主革新基础之上,技术创新是品牌形象的持久生命力,文化自信则是品牌永恒价值的源头活水。本研究尚有实物、文献史料收集整理不够丰富、不够全面等不足,各少数民族纺织品牌的历史创建有待进一步发掘、扩展。特别是,由于材料和时间的限制,除了棉、毛、丝织品之外,本论文对中国纺织的主要门类——麻织品的品牌研究,还基本未加展开,这是本研究未来需要拓展和深入的主题之一。中国近代民族纺织品牌文化的研究仅仅是中国纺织品牌研究的一个开端,尚有许多议题亟待深入和拓展。本文仅在抛砖引玉、愚者一得,尚望有关专家前辈批评指正。

二、创新是提高纺织企业竞争力的永恒主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创新是提高纺织企业竞争力的永恒主题(论文提纲范文)

(1)政府研发资助、研发模式与纺织业创新绩效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国纺织业创新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2 中国纺织业政府研发资助现状
        1.1.3 政府研发资助的必要性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4 相关概念与研究对象
        1.4.1 纺织业政府研发资助的概念及类型
        1.4.2 纺织业研发模式的概念及类型
        1.4.3 纺织业创新绩效的概念及类型
        1.4.4 研究对象界定
    1.5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技术路线
    1.6 可能的创新点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理论基础
        2.1.1 外部性理论
        2.1.2 交易成本理论
    2.2 政府研发资助与纺织业研发模式研究
        2.2.1 政府研发资助对纺织业内部研发的影响
        2.2.2 政府研发资助对纺织业合作研发的影响
    2.3 纺织业研发模式与创新绩效研究
        2.3.1 纺织业内部研发对创新绩效的影响
        2.3.2 纺织业合作研发对创新绩效的影响
    2.4 政府研发资助与纺织业创新绩效研究
    2.5 研究评述
3 政府研发资助对纺织业创新绩效影响实证分析
    3.1 政府研发资助对纺织业创新绩效影响研究假设
    3.2 政府研发资助对纺织业创新绩效影响研究设计
        3.2.1 样本与变量
        3.2.2 模型与方法
    3.3 政府研发资助对纺织业创新绩效影响实证检验结果
        3.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3.3.2 政府研发资助对纺织业全样本创新绩效的影响
        3.3.3 政府研发资助对不同子行业创新绩效的影响
        3.3.4 稳健性检验
    3.4 政府研发资助对纺织业创新绩效影响假设检验情况与结果讨论
        3.4.1 研究假设检验情况
        3.4.2 结果讨论
4 政府研发资助对纺织业研发模式影响实证分析
    4.1 政府研发资助对纺织业研发模式影响研究假设
    4.2 政府研发资助对纺织业研发模式影响研究设计
        4.2.1 样本与变量
        4.2.2 模型设定
        4.2.3 分析方法的选择
    4.3 政府研发资助对纺织业研发模式影响实证检验结果
        4.3.1 政府研发资助对纺织业内部研发的影响
        4.3.2 政府研发资助对纺织业合作研发的影响
        4.3.3 稳健性检验
    4.4 政府研发资助对纺织业研发模式影响假设检验情况与结果讨论
        4.4.1 研究假设检验情况
        4.4.2 结果讨论
5 纺织业研发模式对创新绩效影响实证分析
    5.1 纺织业研发模式对创新绩效影响研究假设
    5.2 纺织业研发模式对创新绩效影响研究设计
        5.2.1 样本与数据
        5.2.2 变量与模型
    5.3 纺织业研发模式对创新绩效影响实证检验结果
        5.3.1 内部研发与合作研发对创新绩效的影响
        5.3.2 内部研发与合作研发的交互效应
    5.4 稳健性检验
    5.5 纺织业研发模式对创新绩效影响假设检验情况与结果讨论
        5.5.1 研究假设检验情况
        5.5.2 结果讨论
6 纺织业研发模式的中介效应检验
    6.1 纺织业研发模式的中介效应研究假设
    6.2 纺织业研发模式的中介效应研究设计
        6.2.1 样本与变量
        6.2.2 模型与方法
    6.3 纺织业研发模式的中介效应实证检验结果
        6.3.1 内部研发的中介效应检验
        6.3.2 内部研发、合作研发的多重中介效应检验
        6.3.3 合作研发的门槛效应检验
    6.4 纺织业研发模式的中介效应假设检验情况与结果讨论
        6.4.1 研究假设检验情况
        6.4.2 结果讨论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启示
    7.3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国家、生态、技术、市场 ——棉花与鲁西北社会变迁(1906-2006)(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相关概念界定
    四、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生态环境与历史演变:鲁西北植棉业的变迁
    第一节 鲁西北的生态环境
        一、气候资源
        二、水资源
        三、土地资源
        四、自然灾害
    第二节 从中心到边缘: 鲁西北植棉业的历史进程
        一、山东植棉业之滥觞
        二、明代劝导政策与鲁西北植棉业的商品化
        三、清代鲁西北植棉业的专业化
        四、清末民国时期鲁西北植棉业的规模化
        五、1949年以来鲁西北植棉业的曲折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更新与淘汰: 优良品种的引进与培育
    第一节 改良开端: 清末民国时期良种的选育与推广
        一、美棉的早期试种(1900-1911)
        二、民国时期良种的选育与推广(1912-1937)
        三、日伪时期棉种改良与强制推广(1938-1945)
        四、品种改良与推广的影响
    第二节 自主创新: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良种繁育
        一、棉花良种引进与繁育的几个阶段
        二、良种繁育推广体系的组成
        三、繁育和推广的主要品种
        四、新品种繁育推广的影响与特点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灾害应对与技术革新: 棉花的耕种与管理
    第一节 棉田生态改造
        一、水利设施的修建
        二、盐碱地的治理与应对
        三、土地肥力的培养
    第二节 棉花耕种技术的革新
        一、19世纪以前传统耕作技术的演进
        二、清末民国时期科学植棉的初步探索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技术植棉
        四、耕作技术演进的特点
    第三节 棉花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变迁
        一、鲁西北棉花主要病虫害
        二、不同历史阶段病虫害防治技术与措施
        三、病虫害防治技术变迁的特点
    第四节 棉作技术传播方式的改进
        一、传播方式的初步探索
        二、互助合作中的技术传播
        三、家庭生产模式下的技术传播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从乡村到国际: 棉花市场流通体系的建构与重组
    第一节 由内到外: 1945年以前的棉花市场
        一、明清时期的棉花集市贸易
        二、清末民国棉花流通体系的初步建立
        三、日伪对棉花市场的“一元化”统制
    第二节 从自由到统购: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棉花流通
        一、规范秩序: 抗战后的棉花市场
        二、实行统购: 棉花市场的一元化
        三、稳定市场与统一调配: 棉花统购政策的影响
        四、“买棉难”与“卖棉难”: 统购时期的流通困境
    第三节 多元化与边缘化: 新经济体制下的棉花市场
        一、国家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曲折历程
        二、市场体制改革中的地方棉花交易
        三、全面市场化对区域棉花生产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棉纺织业的浮沉: 棉花生产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第一节 土布中心: 1949年以前鲁西北的棉纺织业
        一、明清时期鲁西北手工棉纺织业的初步发展
        二、清末民初民间纺织的延续和新型纺织业的兴起
        三、抗战前后工厂停业与民间纺织的复苏
        四、鲁西北棉纺织业相对削弱与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二节 时起时落: 新中国成立以来鲁西北的棉纺织业
        一、互助合作时期传统手工棉纺织业的延续
        二、1958-1978年机械化棉纺织业的曲折前进
        三、1979-1990年棉纺织企业遍地开花
        四、1990年代棉纺织业的萎缩
        五、新世纪棉纺织业的转型与发展
        六、鲁西北棉纺织业浮沉的影响因素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以棉换粮”与“弃棉从粮”:棉花与区域社会生活
    第一节 棉粮争地: 棉花生产与区域种植业结构变迁
        一、清末至民国: “粮棉兼种”与“以粮挤棉”
        二、1949年至1978年:从“爱国家种棉花”到“以粮为主”
        三、改革开放初期: 以棉为主的种植结构
        四、1990年以后: 棉花萎缩与多种经营的产业结构
    第二节 借棉致富: 棉花生产对农民收入和生活的影响
        一、以棉换粮: 棉花扩张期的农民收入与生活(1906-1948)
        二、陷入困境: 棉花徘徊期的农民收入与生活(1949-1979)
        三、超越全国: 植棉高峰期的农民收入与生活(1980-1990)
        四、弃棉从粮: 波动萎缩时期的农民收入与生活(1991-2015)
    第三节 角色转换: 棉花生产对区域从业结构的影响
        一、“美差”的消失: 国营棉厂职工大起大落
        二、突破家庭藩篱: 从自纺自织到纺织工人
        三、加入附带行业: 腹地民众依靠棉花副业创造价值
        四、打破男耕女织: 妇女成为植棉主力军
    第四节 由内聚到开放: 棉花生产与地方社会网络
        一、请进来与走出去: 棉花生产带来的内外交流
        二、专业人才培养: 创建专业研究机构和培训学校
        三、与外省联姻: 农民婚姻网络之变迁
    第五节 偷棉事件: 棉花生产与地方社会秩序
        一、扞卫经济利益: 民国时期的偷棉与护棉
        二、严肃的政治问题: 集体化早期的偷棉事件
        三、不是秘密的秘密: 集体化后期心照不宣的偷棉行为
        四、利益冲突与调整: 偷棉事件中的国家、集体与农民
    本章小结
结语: 棉花视角下的生态、市场、技术、国家与农民——鲁西北棉花生产与社会变迁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鲁西北棉花生产与社会变迁的特点
    二、鲁西北棉花生产与社会变迁的影响因素分析
    三、疑问与思考: 透过鲁西北植棉业历史变迁看农业发展
附录
    附录一: 鲁西北棉花生产大事记
    附录二: 部分统计表
        表1 1368-2006年鲁西北行政区划统计表
        表2 1949-2015年聊城地区棉田面积及产量
        表3 1949-1990年聊城地区棉花加工企业基本情况简表
        表4 1949-2000年鲁西北9县棉厂统计表
    附录三: 访谈记录选编
        (一) STC访谈记录
        (二) WFJ访谈记录
        (三) 杨俊生访谈记录
        (四) 闫荣军访谈记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工业化与现代性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的缘起
        二、研究的背景
        三、选题的依据
        四、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工业化与现代设计问题的提出与尺度
        一、工业化与现代设计——问题的出发点
        (一)什么是工业化
        (二)现代化社会中的现代设计
        (三)现代设计行为的主体
        (四)工业化范围的界定与运用尺度
        (五)社会的现代化与设计的现代化
        二、租界时期上海的工业化商品范式
    第三节 研究现状评述
        一、租界时期上海社会背景研究
        (一)综合性研究
        (二)租界与历史、政治、社会思想、文化
        (三)科学思想与科学技术
        (四)经济、人口、生活与风俗
        (五)租界时期社会发展论文举要
        二、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工业生产研究
        (一)历史、综合性研究
        (二)纺织科技、行业及专门史研究
        (三)纺织技术及工程研究论文举要
        三、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设计的产生与发展研究
        (一)租界时期设计历史、思想、文化类
        (二)纺织、服装设计编着与着作
        (三)纺织、服装设计论文举要
        (四)相关设计类着作及论文举要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五节 研究的内容与创新
        一、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二、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一)研究的重点
        (二)研究的难点
        (三)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设计的工业化与现代化
    第一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租界时期历史中的上海
        (一)时间的界定
        (二)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社会性质的界定与经济形态特征
        (三)租界与现代性纺织、服装工业的发展关联
        二、纺织服装工业生产及现代设计的相关概念
        (一)动力机器与纺织服装工业化生产范围界定
        (二)纺织、服装机制商品、民生设计属性及现代性概念界定
        (三)现代纺织服装设计发展阶段界定
        三、纺织、服装的“产业链”与“多元化”的销售模式
        (一)上海开埠前传统的手工产销业态
        (二)上海开埠后上海地区市场的变化
        (三)租界早期上海纺织商品流通渠道的多重性
        四、纺织、服装生产经历的工业化变革
        (一)两次西方工业革命的影响
        (二)民族纺织工业的产生与艰难发展
        (三)租界时期上海纺织产业链的更迭
    第二节 动力机器纺织、服装的生产要素
        一、上海地区纺织原料的发展变革
        (一)近代上海地区纺织原料的改进
        (二)纺织原料加工方式的变革
        (三)近代上海地区纺织品印染原料的演变
        二、劳动者的类型与转变
        (一)手工劳动者与现代工人
        (二)外地人、本地人与外国人
        (三)裁缝学徒与纺织女工
        三、生产组织形式和工具的变革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
        (一)动力机器纺织、服装工业的生产组织形式
        (二)纺织、服装生产机器
        (三)纺织、服装机器生产工艺
        四、动力机器纺织、服装的工业化范式
        (一)机制纺织商品种类与范式
        (二)机制服装商品种类与范式
        (三)上海家用纺织品的现代性体验
        (四)上海人着衣的现代性体验
    第三节 纺织、服装工业化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关联
        一、欧风美雨之吹沫——西方文明传播的效力
        (一)上海的市政建设与现代化城市的影响
        (二)租界时期西方文化在上海的传播
        (三)西方审美影响下的城市新面貌
        二、工业化与现代纺织、服装设计行为的发生
        (一)上海纺织工业的发展变迁
        (二)租界时期上海纺织工厂创办简况
        (三)工业化条件下的纺织、服装生产
        三、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一)缫丝、丝织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二)棉纺织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三)针织及棉复制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四)毛纺织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五)动力纺织机器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四、现代化与现代纺织、服装设计行为的发生
        (一)东方服饰之都演绎的海上繁华梦
        (二)文化转型与纺织服装设计的“现代性”
        (三)纺织服装设计文化功能的嬗变
第二章 传输与移植:纺织、服装工业的初发萌芽
    第一节 西方纺织、服装工业初入上海
        一、租界的设立与上海的崛起
        (一)租界初立时期的历史背景与社会环境
        (二)租界与华界的巨大差异
        二、“十里洋场”与“奇技奇器”
        (一)接触西方工业文明的起点
        (二)从棉布商业看上海早期的洋布市场
        (三)早期洋货市场的局限性
        三、内外贸易与纺织商品流通的初步发展
        (一)上海地区棉布商业的“现代性”萌发
        (二)交通的发展与商品行销范围的扩大
        (三)从生产到消费的间接流通
        四、手工纺织的停滞与动力机器纺织的孕育
        (一)欧洲动力机器纺织的迅猛发展与落后的中国近代科技
        (二)上海手工纺织业中的资本主义萌芽
        (三)外资纺织工业进入上海
        (四)洋务运动与上海本土纺织工业的萌芽
    第二节 “古法趋新”与本土纺织服装设计的工业化萌芽
        一、上海地区纺织、服装的传统产销业态
        (一)手工纺织生产规模的演变
        (二)纺织、服装商品的直接流通
        (三)上海地区手工纺织生产设计特征的转变
        二、传统手工纺织业中孕育的工业化种子
        (一)古代纺织科技的发展脉络及其影响
        (二)高度完善的手工机器和纺织工艺
        (三)动力纺织机器的雏形
        (四)“中间技术”的过渡
        三、西方技术、商品转移中工业化观念的渗透
        (一)晚清上海传统纺织与西式纺织设计生产之差异
        (二)传统纺织产品与西方机器纺织产品之差异
        (三)伴随西方科技带来的新思想
        (四)技术转移与工业化观念转变
        四、西方纺织生产技术变革带来的上海纺织工业革命
        (一)纺织生产原材料的开拓
        (二)纺织生产机器的更新
        (三)纺织生产动力的改进
        (四)化学染料对传统染料的超越
    第三节 技术之“变”
        一、纺织技术体系的开放性转变
        (一)异质文化交流与物质层面交锋
        (二)中国古代纺织技术体系的非开放性特征
        (三)近代上海纺织科技的开放性转变
        二、早期上海纺织工业中先进的纺织技术举要
        (一)洋商创办的缫丝工厂
        (二)从缫丝技术看生产方式的差异
        (三)上海机器织布局与新式棉纺织机器
        三、“格致”与纺织生产技术的变革
        (一)《格致汇编》与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与传播
        (二)《格致汇编》中的西方纺织技术
        (三)自上而下的自救运动与“格致”的传播
        四、轻盈棉布的“现代”意味
        (一)以土布为代表的传统手工艺
        (二)以机制棉布为代表的现代机制商品
        (三)机制棉布的物质性与文化性
        (四)机制布与仿机制布:现代性的认同与模仿
    第四节 渐进的科技发展与设计工业化观念的形成
        一、“有识之士”对“格致”的推动作用
        (一)新式学堂与西学学校
        (二)派遣留学生
        (三)科举制度的废除和新式学校的建立
        (四)办学是传播和振兴科技的重要途径
        二、“格致”与上海纺织工业萌发
        (一)科学技术是本土纺织工业化产生的重要基础
        (二)生产力发展与社会分工加深是工业化萌芽的动力因
        (三)上海地区现代化社会发展的必然性趋势
        三、“格致”的传播与上海现代纺织、服装设计思想的萌芽
        (一)新旧兼容的思维模式与科学思想
        (二)“排斥”、“不安”与“崇尚”:上海地区社会主流群体的态度变化
        (三)移风易俗与文明进步
第三章 传授与效法:纺织、服装设计的因地制宜
    第一节 百万人口大都市与“外资兴业时代”
        一、移民入迁与现代化都市的形成
        (一)人口变迁与社会变革
        (二)人口结构与社会分层
        (三)地缘关系与地域性社会关系构成
        (四)人口、文化与设计目的转变
        二、上海城市的现代化进程与纺织工业的发展关联
        (一)文人墨客眼中的现代化生活
        (二)西式休闲娱乐活动的传播
        (三)现代化都市的逐步形成
        三、“外资兴业”与上海地区现代设计行为的诞生
        (一)工业生产与现代设计行为发生
        (二)工业化精神的影响与设计观念的转变
        (三)新材料的引进与设计条件的变革
    第二节 “仿行西法”与本土纺织、服装设计的工业化雏形
        一、上海纺织行业产销业态的突破和变革
        (一)外资纺织企业的示范作用
        (二)“条约”对本土棉纺织工业的积极影响
        (三)国家政策的推行对上海纺织工业发展的积极影响
        二、民族纺织、服装工业的起步
        (一)内外因共同作用下的民族纺织工业起步
        (二)“易服运动”与本土机制服装业的起步
        (三)本土纺织、服装机器制造产业的起步
        (四)动力机器的重要作用
        三、新旧交替之间呈现的早期纺织、服装设计工业化特征
        (一)民族纺织、服装工业诞生的根源
        (二)“平等”、“享乐”与“现代性”的本土设计师
        (三)纺织、服装工业起步阶段的设计特征
    第三节 技术之“践”
        一、新型纺织技术的实践
        (一)动力缫、纺技术的实践
        (二)动力织造技术的实践
        (三)动力机器印花、染整技术的实践
        二、西方纺织技术的本土化适应过程
        (一)民族缫丝、轧花机器制造专业的先行发展
        (二)纺织工业发展影响下的民族棉纺织、针织机器制造业
        (三)丝绸工业的兴起和丝织机器的仿制与改良
        (四)仿制、改造的能力与本土化的适应过程
        三、轻薄夏衣:产品设计的拓宽与生活方式的改良
        (一)纺织产品的拓宽
        (二)面料出新及剪裁进步推动下的服装及纺织产品拓宽
        (三)轻薄夏衣与衣着方式的改良
    第四节 工业化冲击下的上海纺织设计的继替与突破
        一、西方科学技术对近代上海纺织技术的影响
        (一)中国古代纺织技术的对外传播
        (二)中国古代手工纺织机器与西方动力纺织机器的比较
        (三)科技流通对上海纺织技术发展的重要影响
        二、西方纺织机器的传入与传统纺织、服装生产的巨大变革
        (一)纺织原料与机器材质选择的突破
        (二)操作方式的变化
        (三)缝纫机和现代服装手工业改良
        (四)机制织物令手工织物逐渐成为文化遗存
        三、设计的“焦点”效应与现代设计思想的初践
        (一)机制织物和西式服装的“焦点”效应
        (二)租界内外服装工业化的区别与设计的联系
        (三)工业化生产与纺织、服装设计的现代化动因
        (四)现代性纺织、服装设计思想的初期实践
第四章 变革与惟新:纺织、服装设计的推陈出新
    第一节 上海纺织、服装工业化进程中的进退消长
        一、民国时期民族纺织工业的大规模兴起
        (一)华商纺织企业繁荣发展
        (二)纺织品销售的变革
        (三)“大上海”计划与民族纺织、服装工业的黄金时代
        二、民族品牌与博览会
        (一)世界博览会与纺织、服装品牌的国际传播
        (二)民族主义推动下展开的全国展览会
        (三)对民族固有样式的突破与国家形象的呈现
        三、战争是近代上海纺织、服装设计发展的分水岭
        (一)“孤岛时代”纺织、服装工业的式微
        (二)“孤岛”时期纺织、服装产业的畸形发展
        (三)绝望的抗争:民族纺织、服装企业在压迫中前进
    第二节 民族纺织、服装工业发展的差异性、趋向性与地域性比较
        一、上海地区参差不齐的纺织行业衍变过程
        (一)非同步性的纺织行业发展
        (二)以棉纺织业为首的行业结构
        (三)纺织企业集团化的发展趋向
        二、不同地区纺织工业化的先后及纺织工业基地的形成
        (一)上海开众多纺织行业之先河
        (二)江浙地区纺织设计生产的继承与发展
        (三)租界时期纺织工业分布区域的迁移
        三、近代上海地区服装与纺织行业衍变的比较
        (一)纺织、服装行业内产销模式的差异性
        (二)对动力机器的依赖性造成的行业衍变差异
        (三)“量身定制”、“特异独行”与阶级象征性造成的服装行业衍变
    第三节 技术之“革”
        一、传统织物基础上的突破性技术创新
        (一)纺织机器的技术创新与民族机器纺织商品的新特征
        (二)对舶来织物质感的仿效
        (三)基于传统丝织物基础上的技术与产品创新
        二、廉价材料转化为美:人造丝的混织与印染应用
        (一)人造丝的诞生和混织应用
        (二)人造丝与近代上海丝织品种的拓宽
        (三)进口动力织机与混纺机织物
        (四)“化学反应”中的技术革新
        三、技术的变革与纺织、服装设计的“现代性”
        (一)现代化纺织产品设计的变革
        (二)泳装与上海新运动时尚
        (三)构建现代生活的新面貌与对地区形象的重新塑造
    第四节 本土纺织、服装设计的民族意识觉醒
        一、外资纺织、服装企业的垄断和压迫
        (一)上海地区外资棉纺织工厂的发展与垄断
        (二)日商纺织集团掀起的在华纺织事业高潮
        (三)进口毛纺织商品和外资毛纺织工厂的垄断和压迫
        (四)压迫之下掀起的国货运动与民族认同
        二、国货运动对本土纺织、服装工业发展的推动力
        (一)国货运动与“民族认同”
        (二)《国货样本》与民族纺织、服装工业的现代化
        (三)《国货样本》与国货认识
        (四)纺织、服装构建的设计身份认同
        三、现代性纺织、服装设计构建的物质文化与价值导向
        (一)具有现代性特征的上海物质文化构建
        (二)社会阶层文化差异下纺织、服装的物质文化表现
        (三)民国中期的时装展演:现代性物质文化的价值导向功能
第五章 融合与变迁:双轮驱动下的上海纺织、服装设计
    第一节 上海是中国近代纺织、服装设计的大本营
        一、纺织、服装行业是现代设计行为发生的河床
        (一)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的现代设计定义与定位
        (二)现代设计区别于传统设计的重要特征
        (三)现代美术思想与现代设计观念的产生
        二、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设计、教育产业
        (一)租界时期上海的设计机构、教育机构和学术科研团体
        (二)纺织教育与现代性纺织、服装设计
        (三)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设计着作的诞生与发展
    第二节 租界时期上海纺织设计的“革旧鼎新”
        一、实践的智慧:纺织机器的本土化改良与设计创新
        (一)租界时期上海纺织生产工具设计的发展历程
        (二)纺织机器的仿造、改良与创新
        (三)上海纺织机器设计的工业化特征
        二、多元化的纺织图案设计创新
        (一)纺织图案设计的引进和图案设计专业的建立
        (二)中西绘画差异与纺织图案设计风格转变
        (三)纺织图案设计是构建艺术与制造之间的桥梁
        三、纺织产品设计及品牌意识的觉醒
        (一)纺织产品的开拓创新与民族纺织品的商标设计
        (二)纺织品广告设计与传播、消费关联
        (三)地缘文化影响下的现代纺织设计
    第三节 “服色时易”与近代上海服装设计的发展变迁
        一、服装设计与上海“文化地图”中的服饰文化识别
        (一)一个时代的“影像”
        (二)“变化多端”的设计形式
        (三)现代服装设计是文化结构变化的先锋
        二、本土服装设计的变化与突破
        (一)西方文化影响下服装形制的变化
        (二)侨民着装影响下的搭配方式变革
        (三)真正的童装:本土儿童服装设计的诞生
        三、时尚意识与社会追求:“迥异”的男、女服装设计趋向
        (一)保暖、礼仪和身份识别:服装功能的演进
        (二)差别化与多样化:租界时期上海地区服装设计的工业特征
        (三)改良旗袍与中山装:两种设计经典的物化呈现
    第四节 、文明转型与纺织、服装设计的互动趋向
        一、现代化生活方式的蜕变与现代设计的体现
        (一)文明的教化与民俗的改变
        (二)西式婚礼服:民俗改良在服装设计中的体现
        (三)纺织、服装广告对现代化生活方式构建的影响
        二、租界时期上海消费文化与设计的现代性
        (一)西方侨民消费方式的影响与百货公司对新式消费的建立
        (二)阶层的分化与品味的培养:上海消费文化的改变
        (三)设计的现代性与审美的现代性
        三、“人”的现代性与设计的现代性
        (一)源自设计、生产与消费环节的“人”
        (二)设计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文化关联
        (三)上海都市文化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结论
    第一节 上海现代纺织、服装设计的特点与研究价值
    第二节 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工业变革与现代设计行为的诞生与发展的关系以及深层原因
    第三节 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工业化对现代设计的启迪
        一、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现代纺织、服装设计对当代设计的启示
        二、在异质文化交流中再获新生
附录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4)基于订单式生产的Y纺织公司成本管理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成本管理理论研究现状
        1.2.2 订单式生产研究现状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成本管理概述
        2.1.1 成本管理的定义
        2.1.2 成本管理的基本内容
        2.1.3 成本核算基本方法
    2.2 生产模式概述
        2.2.1 库存式生产(MTS)
        2.2.2 订单式生产(MTO)
        2.2.3 两类生产模式的对比
    2.3 理论基础
        2.3.1 目标成本管理理论
        2.3.2 QCDS理论
        2.3.3 KPI绩效考核理论
第三章 Y纺织公司成本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Y纺织公司概况
        3.1.1 Y纺织公司简介
        3.1.2 组织架构
        3.1.3 部门职责及工作范围
        3.1.4 生产工艺流程
    3.2 Y纺织公司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2.1 新产品研发一次性成功率低
        3.2.2 订单物料响应度不够
        3.2.3 生产制成率偏低
        3.2.4 呆滞库存高
    3.3 Y纺织公司成本管理模式调整的必要性
    3.4 Y纺织公司订单式生产特点和成本控制难点
第四章 Y纺织公司订单式生产成本管理优化对策
    4.1 Y纺织公司成本管理模式调整的可行性
        4.1.1 高层领导决策支持
        4.1.2 管理组织体系保障
        4.1.3 比较完善的ERP软件系统
    4.2 优化设计原则及目标
        4.2.1 优化设计原则
        4.2.2 优化目标
    4.3 Y纺织公司订单式生产成本管理优化体系
        4.3.1 建立订单为导向的成本管理组织
        4.3.2 建立订单式生产的成本核算体系
        4.3.3 完善成本分析与控制体系
        4.3.4 建立与规范成本考核与奖惩体系
    4.4 Y纺织公司订单式生产成本管理主要优化路径
        4.4.1 优化BOM标准成本
        4.4.2 提高订单物料响应度
        4.4.3 控制消耗提高制成率
        4.4.4 优化库存管理
第五章 保障措施与实施成效
    5.1 保障措施
        5.1.1 全员参与以目标为导向
        5.1.2 优化供应链管理
        5.1.3 ERP系统提供平台支持
        5.1.4 推行合理化建议活动降本增效
        5.1.5 承包、对赌激励与奖惩措施
    5.2 实施成效
        5.2.1 企业经营效率提升
        5.2.2 提高了企业成本管理水平
        5.2.3 优化了成本管理体系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基于管理模式转型背景下LDS公司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
    1.4 论文框架
    1.5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论文的研究内容
        1.5.2 论文的研究方法
    1.6 文献综述
        1.6.1 战略分析文献综述
        1.6.2 企业竞争力文献综述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2.1 企业战略管理的相关理论
        2.1.1 战略分析
        2.1.2 战略实施及控制
    2.2 企业竞争力的相关理论
        2.2.1 企业竞争力的概念
        2.2.2 企业竞争力的核心
    2.3 波特五力模型
        2.3.1 进入威胁
        2.3.2 竞争威胁
        2.3.3 替代品威胁
        2.3.4 供应商威胁
        2.3.5 买方威胁
    2.4 SWOT矩阵分析法
第3章 LDS公司概况及存在问题分析
    3.1 LDS公司现状
    3.2 LDS企业管理模式缺陷
        3.2.1 LDS公司生产管理模式问题
        3.2.2 LDS公司销售管理模式问题
    3.3 LDS公司竞争力分析
    3.4 公司面临的环境分析
        3.4.1 LDS公司的内部环境分析
        3.4.2 LDS公司的外部环境分析
第4章 LDS公司提升竞争力的优化方案
    4.1 LDS公司目标设定及竞争战略实施方案
        4.1.1 竞争战略方案的目标
        4.1.2 竞争战略实施方案
    4.2 LDS公司竞争战略选择
        4.2.1 差异化战略
        4.2.2 集中化战略
    4.3 LDS企业竞争力评价
第5章 LDS公司提升竞争力的保障措施
    5.1 LDS公司提升竞争力的保障措施
        5.1.1 深化企业文化建设
        5.1.2 加强财务管理建设
        5.1.3 推进人才队伍建设
        5.1.4 加快信息化建设
        5.1.5 加快信息化建设
    5.2 结论与展望
        5.2.1 结论
        5.2.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产品空间理论视角下的中国纺织产业升级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思路与框架
        1.3.1 研究思路
        1.3.2 论文框架
    1.4 研究创新点
2 产品空间理论与相关文献综述
    2.1 产品空间理论
        2.1.1 产品空间理论的基本内涵
        2.1.2 产品空间结构的刻画
        2.1.3 产品空间理论的核心指标及其测度
        2.1.4 产品空间理论的政策涵义与政策主张
    2.2 相关文献综述
        2.2.1 产品空间理论文献综述
        2.2.2 产业升级文献综述
        2.2.3 纺织产业升级文献综述
        2.2.4 产品空间理论视角下相关产业升级文献综述
        2.2.5 文献述评
3 中国纺织产业发展概况与问题
    3.1 中国纺织产业发展概况
        3.1.1 纺织产业在轻工大类中的地位
        3.1.2 中国纺织产业自身发展水平的纵向比较
        3.1.3 中国纺织产业的国际定位
    3.2 中国纺织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2.1 长期面临位居全球价值链低端锁定的困境
        3.2.2 纺织产业竞争力持续提升面临较大挑战
        3.2.3 自主创新能力薄弱
    3.3 本章小结
4 产品空间理论视角下中国纺织产业升级的理论解释
    4.1 中国纺织产业在全球产品空间中的演进逻辑
        4.1.1 中国纺织产品空间的小世界特质验证
        4.1.2 中国纺织产品空间结构测度
        4.1.3 中国纺织产品空间演化图
    4.2 中国纺织产业升级的理论框架
    4.3 市场主导假定下纺织产品空间结构演进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
        4.3.1 产品密度对纺织产业升级影响的理论分析
        4.3.2 产品复杂度对纺织产业升级影响的理论分析
        4.3.3 产品机会展望收益对纺织产业升级影响的理论分析
    4.4 政府在纺织产品空间演化过程中的角色分析
        4.4.1 纺织产品创新活动存在马歇尔外部性
        4.4.2 马歇尔外部性均衡下的政府适当引导
    4.5 本章小结
5 产品密度对中国纺织产业升级影响的实证分析
    5.1 研究设计
        5.1.1 模型设定
        5.1.2 内生性讨论
        5.1.3 变量选取与数据描述
    5.2 实证结果与稳健性测试
        5.2.1 统计描述
        5.2.2 估计结果与分析
        5.2.3 稳健性检验
    5.3 产品密度影响纺织产业升级的机理检验
    5.4 国别异质性
    5.5 产业政策的影响效应检验
    5.6 本章小结
6 产品复杂度对中国纺织产业升级影响的实证分析
    6.1 研究设计
        6.1.1 模型设定
        6.1.2 内生性讨论
        6.1.3 变量选取与数据描述
    6.2 实证结果
        6.2.1 统计描述
        6.2.2 估计结果与分析
        6.2.3 稳健性检验
    6.3 产品复杂度影响纺织产业升级的机理检验
        6.3.1 主效应机理检验结果与分析
        6.3.2 产品密度的调节效应机理检验结果与分析
    6.4 产业政策的影响效应检验
    6.5 本章小结
7 产品机会前景收益对中国纺织产业升级影响的实证分析
    7.1 研究设计
        7.1.1 模型设定
        7.1.2 内生性讨论
        7.1.3 变量选取与数据描述
    7.2 实证结果与稳健性测试
        7.2.1 统计描述
        7.2.2 估计结果与分析
        7.2.3 稳健性检验
    7.3 产品机会前景收益影响纺织产业升级的机理检验
        7.3.1 主效应机理检验结果与分析
        7.3.2 产品密度的调节效应机理检验结果与分析
    7.4 本章小结
8 升级路径设定
    8.1 沿着邻近产品进行升级
    8.2 产品结构升级与产品价值升级协同推进
    8.3 提升复杂度高的纺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8.4 挖掘升级潜力大的纺织产品的潜在机会价值
    8.5 本章小结
9 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中国纺织产品比较优势(1962-2017)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环境政策对纺织企业生态创新的影响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1.4 研究设计
        1.4.1 研究对象与视角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结构安排
        1.4.4 研究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2 文献综述
    2.1 生态创新的概念、维度与测量
        2.1.1 生态创新的发展背景
        2.1.2 生态创新的概念
        2.1.3 生态创新的维度
        2.1.4 生态创新的测量
    2.2 环境政策的内涵与分类
        2.2.1 环境政策的内涵
        2.2.2 环境政策的分类
        2.2.3 政策认知的内涵
    2.3 生态创新绩效的分类与测量
        2.3.1 创新绩效
        2.3.2 环境绩效
        2.3.3 经济绩效
    2.4 环境政策、生态创新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
        2.4.1 环境政策对生态创新的影响
        2.4.2 生态创新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2.5 纺织企业生态创新的相关研究
    2.6 现有文献总结述评
    2.7 本章小结
3 基于内容分析法的纺织产业环境政策研究
    3.1 内容分析方法
    3.2 研究设计与研究过程
        3.2.1 纺织产业环境政策收集
        3.2.2 细化分析单元
        3.2.3 形成分析类别组合
        3.2.4 评判与记录
        3.2.5 信度与效度检验
    3.3 纺织产业环境政策分析
        3.3.1 环境政策演进过程
        3.3.2 环境政策主体的协同度
        3.3.3 环境政策目标
        3.3.4 环境政策工具分析
    3.4 纺织产业环境政策特征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扎根理论的纺织企业生态创新维度与作用效果研究
    4.1 扎根理论方法概述
    4.2 研究方案
    4.3 研究过程
        4.3.1 数据收集
        4.3.2 数据处理
    4.4 纺织企业生态创新的范畴挖掘与提炼
        4.4.1 开放式编码
        4.4.2 主轴式编码
        4.4.3 选择式编码及研究框架构建
    4.5 本章小结
5 纺织产业环境政策与企业生态创新的理论框架构建
    5.1 纺织企业生态创新维度
    5.2 纺织产业环境政策与企业生态创新关系
        5.2.1 命令控制型政策对纺织企业生态创新的影响
        5.2.2 市场型政策对纺织企业生态创新的影响
        5.2.3 自愿型政策对纺织企业生态创新的影响
    5.3 纺织企业生态创新与生态创新绩效的关系
    5.4 纺织产业环境政策与生态创新绩效的关系
    5.5 假设汇总与框架构建
    5.6 本章小结
6 问卷设计与小样本前测
    6.1 问卷设计
        6.1.2 问卷设计过程
        6.1.3 问卷的基本内容
    6.2 测量条款形成
        6.2.1 纺织产业环境政策的初始测量条款
        6.2.2 纺织企业生态创新的初始测量条款
        6.2.3 纺织企业经济绩效的初始测量条款
        6.2.4 纺织企业统计特征的测量
    6.3 小样本测试
        6.3.1 小样本问卷对象选择
        6.3.3 小样本检验与结果
        6.3.4 问卷初始测量量表的修改
    6.4 本章小结
7 纺织企业环境政策对企业生态创新影响的实证研究
    7.1 研究数据收集与统计描述
        7.1.1 问卷对象选择
        7.1.2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7.2 信度和效度检验
        7.2.1 探索性因子分析
        7.2.2 信度检验
        7.2.3 验证性因子分析
    7.3 结构方程模型检验
        7.3.1 初步数据分析
        7.3.2 初始模型构建
        7.3.3 中介作用模型
        7.3.4 修正模型
        7.3.5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小结
    7.4 假设检验结果分析
        7.4.1 假设检验结果汇总
        7.4.2 进一步分析与探讨
    7.5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1.1 纺织产业环境政策的政策工具构成与测量
        8.1.2 纺织企业生态创新的维度划分
        8.1.3 纺织产业环境政策对纺织企业生态创新的影响
        8.1.4 纺织产业环境政策、纺织企业生态创新对企业经济绩效的影响
        8.1.5 纺织产业环境政策对纺织企业生态创新的作用路径
    8.2 研究建议
    8.3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环境政策对企业生态创新与经济绩效的影响研究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供应链环境下A公司库存水平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
    2.1 供应链管理相关理论
        2.1.1 供应链管理的定义以及重要要素
        2.1.2 供应链管理与传统管理模式的区别
    2.2 库存管理的相关理论
        2.2.1 库存的定义和作用
        2.2.2 库存管理的定义和意义
        2.2.3 库存管理的方法
        2.2.4 供应链中不确定因素引起的库存管理难题
    2.3 供应链环境下库存管理理论阐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供应链环境下A公司库存水平现状和问题分析
    3.1 A公司概况
    3.2 供应链环境下A公司库存水平管理现状和问题分析
        3.2.1 捻线仓库库存水平不合理问题
        3.2.2 染色线仓库库存水平不合理问题
        3.2.3 成品仓库库存水平不合理问题
    3.3 供应链环境下A公司库存水平优化思路
        3.3.1 捻线仓库库存水平优化思路
        3.3.2 染色线仓库库存水平优化思路
        3.3.3 成品仓库库存水平优化思路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供应链环境下A公司库存水平优化方案设计
    4.1 供应链环境下A公司库存水平优化的目标和原则
        4.1.1 供应链环境下A公司库存水平优化目标
        4.1.2 供应链环境下A公司库存水平优化方案实施原则
    4.2 供应链环境下A公司库存水平优化的组织和流程
        4.2.1 供应链环境下A公司库存水平优化的组织
        4.2.2 供应链环境下A公司库存水平优化的流程
    4.3 构建支持供应链环境下A公司库存水平优化的信息系统
    4.4 供应链环境下A公司库存水平优化的主要措施
        4.4.1 捻线仓库库存优化措施
        4.4.2 染色线库存优化措施
        4.4.3 成品仓库库存优化措施
    4.5 供应链环境下A公司库存水平优化方案效果分析
        4.5.1 捻线仓库库存水平优化方案效果分析
        4.5.2 染色线仓库库存水平优化方案效果分析
        4.5.3 成品仓库库存水平优化方案效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供应链环境下A公司库存水平优化方案风险控制
    5.1 供应链环境下A公司库存水平优化方案风险分析
        5.1.1 源于外部风险分析
        5.1.2 源于内部风险分析
    5.2 A公司风险控制策略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后续研究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新形势下绍兴中小纺织企业“走出去”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的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
2 相关理论概述
    2.1 “走出去”战略
        2.1.1 “走出去”的含义
        2.1.2 “走出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2 相关国际贸易理论
        2.2.1 比较优势理论
        2.2.2 国际产业转移理论
        2.2.3 产业出口竞争力理论
3 绍兴中小纺织企业“走出去”现状分析
    3.1 绍兴纺织业发展现状
        3.1.1 行业地位
        3.1.2 工业产值
        3.1.3 企业结构
    3.2 绍兴纺织企业“走出去”现状
        3.2.1 出口创汇巨头
        3.2.2 出口形势不容乐观
4 绍兴中小纺织企业“走出去”的SWOT分析
    4.1 “走出去”的优势分析
        4.1.1 产业链优势
        4.1.2 劳动力资源优势
    4.2 “走出去”的劣势分析
        4.2.1 生产成本上升
        4.2.2 纺织企业招工难
        4.2.3 纺织行业结构不合理
    4.3 走出去”的机遇分析
        4.3.1 纺织服装类进口配额取消
        4.3.2 政府鼓励企业“走出去”
    4.4 “走出去”的挑战分析
        4.4.1 技术性贸易壁垒
        4.4.2 反倾销诉讼形势严峻
        4.4.3 人民币持续升值
5 绍兴中小纺织企业“走出去”存在的问题
    5.1 绍兴中小企业访谈
        5.1.1 访谈目的
        5.1.2 访谈方式
        5.1.3 访谈内容
    5.2 出口贸易发展问题
        5.2.1 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5.2.2 出口结构不合理
        5.2.3 缺乏知名品牌
    5.3 企业对外投资问题
        5.3.1 对外投资模式单一
        5.3.2 中小企业融资困难
        5.3.3 投资区位选择过于集中
6 绍兴中小纺织企业“走出去”的对策分析
    6.1 进一步提高纺织企业出口能力
        6.1.1 提高创新能力
        6.1.2 优化贸易结构
        6.1.3 加强品牌建设
    6.2 有条件的纺织企业积极对外投资
        6.2.1 资源整合“抱团”走出去
        6.2.2 拓展融资渠道
        6.2.3 优化投资国别选择
    6.3 政府层面需要给予的支持
        6.3.1 货币、资金政策支持
        6.3.2 引导企业积极应对贸易争端
        6.3.3 规范行业竞争秩序
7 结论
调研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致谢

(10)中国近代纺织品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问题的提出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0.2.1 品牌理论研究的主要文献
        0.2.2 我国近代纺织的主要文献
        0.2.3 我国近代商标的主要文献
    0.3 相关概念的界定
        0.3.1“近代”的时间界定
        0.3.2 民族纺织企业
        0.3.3 品牌不仅仅是商标
    0.4 研究意义与结构
        0.4.1 理论价值及应用价值
        0.4.2 研究思路与内容结构
    0.5 研究创新与不足
        0.5.1 研究的创新
        0.5.2 不足之处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第一章 西学东渐视野下的品牌本土化
    1.1 品牌在西方的变迁
        1.1.1 品牌的萌芽时期
        1.1.2 品牌的发展时期
        1.1.3 品牌的成熟时期
        1.1.4 品牌的拓展时期
    1.2 品牌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
        1.2.1 品牌概念在中国古代的萌芽
        1.2.2 西方品牌在近代中国的引入
        1.2.3 中国民族品牌的诞生与发展
    1.3 品牌与国家创新战略
        1.3.1 品牌与国家文化创新的关系
        1.3.2 品牌创新驱动国家经济发展
        1.3.3 品牌价值提升源于技术进步
    1.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中国近代纺织品牌的崛起与发展
    2.1 中国近代纺织业的发展历程
        2.1.1 中国近代纺织业兴起的背景
        2.1.2 中国近代纺织业的诞生
        2.1.3 中国近代纺织业的发展
    2.2 中国近代纺织品牌的统计分析
        2.2.1 棉纱、棉织品牌统计
        2.2.2 毛纱、毛织品牌统计
        2.2.3 蚕丝、丝织品牌统计
        2.2.4 中国近代纺织工业与纺织品牌的分布
    2.3 中国近代纺织品牌的技术发展
        2.3.1 中国近代纺织机械工业的基础
        2.3.2 中国近代纺织品牌的机械化引进与改造
    2.4 中国近代纺织品牌的设计风格
        2.4.1 建立于情感诉求的品牌命名
        2.4.2 建立于本土文化的标识设计
        2.4.3 建立于广告媒介的品牌传播
    2.5 中国近代纺织品牌的经营管理
        2.5.1 《商标法》与纺织品牌保护
        2.5.2 制度和技术的双重品牌创新
    2.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近代上海毛纺织品牌的个案研究
    3.1 中国近代毛纺织工业发展的背景
    3.2 上海近代毛纺织工业发展概述
        3.2.1 上海毛纺织工业的病态式发展(1914-1930)
        3.2.2 上海毛纺织工业的半殖民地化(1931-1937)
        3.2.3 上海毛纺织工业的灾难与苟延(1937-1945)
        3.2.4 上海毛纺织工业的复兴与瘫痪(1945-1949)
    3.3 上海近代毛纺织主要品牌分析
        3.3.1 上海毛纺与“双猫”、“小囡”商标
        3.3.2 中国毛纺与“皇后”商标
        3.3.3 章华毛纺与“章华”、“九一八”商标
        3.3.4 天津东亚毛纺与着名的“抵羊”商标
    3.4 典型案例:章华“九一八”牌
        3.4.1“九一八”毛纺织名牌
        3.4.2 章华毛绒纺织的先进机器设备
        3.4.3 上海章华毛纺的技术评估
        3.4.4 品牌的成功无捷径
    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纺织品牌与技术创新
    4.1 申新:近代中国着名棉纺企业
        4.1.1 品牌产品筑稳申新基础
        4.1.2 技术设备坚守申新重生
    4.2“人钟”:品牌质量的代言
        4.2.1 中国第一棉纱注册商标
        4.2.2 为国挽利权的时代诉求
        4.2.3 质量求生维护品牌权益
    4.3 技术:为品牌生命力续航
        4.3.1 更新机器设备重视质量
        4.3.2 办理职业教育培训员工
        4.3.3 培养引进专职技术专家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纺织品牌与文化自信
    5.1 美亚:享誉中外的中国丝绸
        5.1.1 从中美合资到收购扩展
        5.1.2 从战后重生到生机勃发
    5.2 文化自信源于历史
        5.2.1 真丝与人造丝共拓市场
        5.2.2“和衷共济”的美亚精神
        5.2.3 多方式宣传“中华丝绸”
    5.3 文化自信源于技术进步
        5.3.1 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
        5.3.2 加强印染工艺及设计
        5.3.3 设立原料成品检查所
        5.3.4 设立新品研究试验所
    5.4 文化自信下的海外市场扩张
        5.4.1 拓展海外市场
        5.4.2 保税区雏形“关栈厂”
    5.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纺织品牌与经营创新
    6.1“五和”:和气生财聚人才
        6.1.1 五人同心共谋针织市场
        6.1.2 迎合市场需求设计产品
        6.1.3 保存实力劫后几经重生
    6.2 广告营销网络
        6.2.1 展览和陈列
        6.2.2 建立销售网络
        6.2.3 广告宣传
    6.3 商标保护意识
        6.3.1“鹅”牌商标的诞生
        6.3.2 采取防御商标策略
        6.3.3 与洋货媲美的“鹅”牌
    6.4“五和”的经营思想与时代复出
        6.4.1 更新观念汇聚人气
        6.4.2 从树国货到走出去
        6.4.3 建高素质营销队伍
        6.4.4 强化商标保护意识
    6.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中国近代纺织品牌兴衰的历史规律
    7.1 中国近代纺织品牌的历史地位
    7.2 中国纺织品牌兴起的特征
        7.2.1 中国近代纺织生产变革的规律
        7.2.2 中国近代纺织工业引进的弊端
    7.3 中国近代纺织品牌成长的规律
        7.3.1 中国近代纺织品牌的布局特征
        7.3.2 中国近代纺织品牌的品牌意识
    7.4 中国近代纺织品牌发展的制约因素
        7.4.1 经济基础对纺织品牌的制约因素
        7.4.2 政治局势对纺织品牌的制约因素
    7.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八章 中国当代纺织品牌建设的形势与对策
    8.1 中国当代纺织品牌建设的形势
        8.1.1 中国当代纺织产业的总体情况
        8.1.2 中国当代纺织品牌的发展现状
        8.1.3 中国当代纺织品牌的主要问题
    8.2 中国当代纺织品牌建设的对策
        8.2.1 技术创新:构建品牌核心竞争力
        8.2.2 注重设计:整合品牌的文化资源
        8.2.3 加强管理:提升品牌的经营效率
    8.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中国近代纺织品牌历史的当今启示
附录 1《商标注册试办章程》
附录 2《商标局暂行章程》
附录 3《商标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创新是提高纺织企业竞争力的永恒主题(论文参考文献)

  • [1]政府研发资助、研发模式与纺织业创新绩效关系研究[D]. 张志英. 浙江理工大学, 2021(06)
  • [2]国家、生态、技术、市场 ——棉花与鲁西北社会变迁(1906-2006)[D]. 史晓玲. 山东大学, 2020(08)
  • [3]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工业化与现代性设计研究[D]. 鞠斐.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1)
  • [4]基于订单式生产的Y纺织公司成本管理优化研究[D]. 谢财生.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2)
  • [5]基于管理模式转型背景下LDS公司竞争战略研究[D]. 王元. 吉林大学, 2020(08)
  • [6]产品空间理论视角下的中国纺织产业升级路径研究[D]. 黄伟丽. 陕西科技大学, 2019(01)
  • [7]环境政策对纺织企业生态创新的影响机理研究[D]. 许辰可. 浙江理工大学, 2019(06)
  • [8]供应链环境下A公司库存水平优化研究[D]. 花冬静.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8(02)
  • [9]新形势下绍兴中小纺织企业“走出去”战略研究[D]. 谢青. 江西师范大学, 2018(12)
  • [10]中国近代纺织品牌研究[D]. 郭星梅. 东华大学, 2016(02)

标签:;  ;  ;  ;  ;  

创新是提高纺织企业竞争力的永恒主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