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的城市贫困问题与社会救助制度(论文文献综述)
任燕[1](2021)在《基于扎根理论的城市贫困影响因素研究 ——以济南市为例》文中指出贫困问题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大难题,受到各国政府的广泛关注。为实现彻底摆脱贫困的目标,各国政府在贫困治理过程中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反贫困政策。我国在精准扶贫战略的指导下,农村脱贫攻坚战全面获胜,我国贫困治理之路开启新征程。全面小康时代,我国贫困治理的重点和领域发生改变,相对贫困治理成为主题。城市贫困是城市化快速发展背景下催生出的社会产物,是相对贫困的重要表现之一,解决城市贫困问题在新时期特征下具有紧迫性和正义性。受快速城市化和老龄化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城市贫困群体构成更为复杂,城市贫困和低收入群体规模不断扩大,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将会拖慢城市发展步伐。为适应新时代背景下城市贫困问题复杂性、相对性及多维性的新特征,需要以多元共治为价值取向,以分类施策为行动方向,充分把握城市贫困影响因素,实现共享发展的社会目标。首先,在系统阐述本文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的基础上,对国内外城市贫困研究现状的文献资料加以梳理,在了解及掌握现有研究视角及方法的同时提出本文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其次,对本文所涉及的相关核心概念进行界定并将发展型社会政策理论、多维贫困理论及社会支持理论作为本文研究的理论支撑。接着搜集与城市贫困相关的学术文献、新闻媒体报刊资料、政策文本资料,运用扎根研究方法对收集到的资料依次进行开放性编码、主轴性编码及选择性编码分析,根据资料的分析结果,本文构建出由4个一级维度及14个二级维度组成的城市贫困影响因素模型。一级维度分别为:经济水平、社会制度、社会环境、个体因素。再次,对济南市城市贫困现状进行阐述,另外为验证本文所构建理论模型的科学性,通过随机抽样选取三组济南市城市贫困家庭进行案例研究。通过梳理案例家庭“事件起因-过程-核心影响因素”的关键事件发展脉络,进一步挖掘其致贫因素。最后,结合扎根理论和案例分析结果,总结本文的研究结论并提出城市贫困治理的对策建议。通过对城市贫困影响因素的分析,本文从内源性突破和外源性改善两方面出发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对策建议:树立积极脱贫的主体意识、增强贫困群体的发展能力、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参与机制、重视发展型社会政策体系建设、强化社会政策公平性建设。
裴瑞[2](2021)在《资源衰退型城市低保群体贫困问题研究 ——基于云南东川区调查与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资源衰退型城市又称为“资源枯竭型城市”,是指资源趋于枯竭,经济发展滞后,民生问题突出,生态环境压力大的地区,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难点地区。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支持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社会救助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对社会安全和人的生存起到兜底作用,被称为“最后一道安全网”,在这其中,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又是社会救助中的关键一环。资源衰退型城市由于资源枯竭、就业岗位缺失、人才流失和环境污染等原因,城市贫困问题严峻,研究资源衰退型城市低保群体贫困问题,分析资源衰退型城市低保群体贫困的影响因素,进而提出相关对策,对缓解城市低保群体贫困,推动农村与城市同步减少贫困,促进资源衰退型城市的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平具有重要意义。论文选取能力贫困理论、社会排斥理论以及协作治理理论作为理论分析框架,以全国具典型代表性的云南东川区为调查地点,以东川区民政局提供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居民为研究对象,采用整群抽样、多段抽样、问卷调查法、文献法、访谈法等方法,对东川区城市低保群体贫困问题展开研究。研究发现:1.资源衰退型城市低保群体贫困面较广,贫困程度较深。表现为家庭月收入低、就业不充分;有下岗经历、求职困难、就业信息不畅;社会救助来源单一且救助意愿强烈;住房来源多为廉租房、移民安置区、棚户区、租房等。2.资源衰退型城市低保群体贫困的外部因素为资源枯竭、产业结构单一、失业率偏高、人力资本投入下降。内部因素表现为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健康状况不佳、工作稳定性差、就业培训少。资源衰退型城市低保群体家庭经济状况、收入、是否下岗职工的相关性统计分析结果均为正相关,显着性强,相关系数值较大。3.资源衰退型城市低保群体反贫困对策。一是通过资源衰退型城市产业转型,化解城市整体贫困。二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升贫困群体的就业、教育、住房等条件。三是发挥社区治理和社会支持网在城市低保群体反贫困中的作用。
李靖[3](2021)在《社会救助制度影响家庭贫困脆弱性效果研究 ——基于CFPS2018的实证分析》文中认为我国在脱贫攻坚任务胜利完成之后,绝对贫困问题已彻底解决,但相对贫困阶段的返贫问题依然不能忽视,尤其是以贫困脆弱性指标为表征的长期减贫效果理应被关注。降低家庭的贫困脆弱性是防止返贫现象发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必要举措。长期的实践证明,社会救助制度在降低贫困发生率、减少贫困人口数量、解决贫困问题等方面成效显着。但目前比较缺乏社会救助制度在降低贫困脆弱性、预防返贫风险上有力的实证研究支持。因此,研究社会救助制度对贫困脆弱性的影响效果既符合现实需要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以CFPS数据库2018年全国宏观数据为样本,首先利用三阶段可行广义最小二乘法(FGLS)对家庭的贫困脆弱性进行测量,并且以此为前提,从前瞻性视角出发,借助倾向得分匹配法(PSM)验证社会救助制度对家庭贫困脆弱性的影响效果,并依据可持续生计理论,通过选取可持续生计资本的代理变量,分别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自然资本、物质资本和金融资本方面对该影响效果做了更进一步的探究与剖析。最终研究结果显示,社会救助制度能够有效降低贫困脆弱性发生的概率;贫困线标准越高,社会救助制度对于贫困脆弱性的降低作用越明显;社会救助制度对农村家庭贫困脆弱性的影响效果比城市家庭更明显;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对贫困脆弱性有显着的负向影响,金融资本与物质资本虽能降低贫困脆弱性但影响较小,而自然资本对贫困脆弱性几乎无影响。本文不仅分析了社会救助制度对贫困脆弱性的影响效果,还根据相对贫困背景的特点,提出了降低贫困脆弱性的对策建议,即充分发挥社会保险在预防和化解社会贫困群体外在冲击风险上的积极作用,促使贫困群体提升自身获取生计资本的能力,发挥社会救助制度的功能确保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
李继霞,翟天豪,冯钰[4](2021)在《我国城市贫困治理现状、问题与对策》文中研究表明农村绝对贫困问题在我国已得到全面改善,城市贫困治理或将成为党和政府关注的重点领域。本文基于文献研究法,总结中国城市贫困的现状与特征,梳理当前中国城市贫困治理的治理机构、治理逻辑、制度体系,并分析其在认知困境、均衡困境和政策困境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八条中国城市贫困治理对策建议。
赵丽洁[5](2020)在《城市工作贫困影响因素及其治理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贫困问题一直是世界各国长期关注的热点问题,传统贫困理论认为贫困是由于个体懒惰或缺乏劳动能力致使其被劳动力市场排斥的结果。但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欧美和东亚等发达国家的劳动力市场中逐渐出现了每天即使辛勤工作但是依旧处于贫困状态的人群,这一现象被称为“工作贫困”(working poor),这种新型贫困问题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在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由于自身产业结构变动、就业方式改变等原因也逐渐在城市形成了数量庞大的工作贫困群体。低收入、低保障以及沉重的家庭负担不仅不利于劳动者个人物质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而且对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不协调问题,对实现我国可持续、平等和包容性增长的发展目标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对这一部分群体贫困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共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绪论部分,对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的创新点及不足做了介绍,并通过文献综述回顾了国内外对工作贫困问题的相关研究。第二部分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基础。第三部分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的数据对我国城市工作贫困现状进行了阐述,首先,测算了我国城市工作贫困的深度和广度;其次,分析了我国城市工作贫困群体的群体特征;再次,鉴于“就业”作为工作贫困的特有属性,进一步分析了工作贫困群体的就业质量;最后,基于贫困代际传递,分析了工作贫困群体的原生家庭情况。第四部分为本文影响因素的建构机理分析,大体上可分为个体特征因素、劳动力市场因素以及原生家庭因素三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研究假设。第五部分基于回归模型进行了我国城市工作贫困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第六部分根据分析结果得出本文的研究结论,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综上,本文的研究结论包括:(1)我国城市工作贫困现象严重;(2)我国城市工作贫困群体就业质量状况欠佳;(3)工作贫困问题的形成受到来自个体特征、劳动力市场、原生家庭多重因素的共同影响。基于此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1)加强工作贫困群体的能力建设;(2)完善二级劳动力市场建设体系;(3)完善城市工作贫困者社会保险制度;(4)建立城市工作贫困群体社会救助机制。
陈佳琪[6](2020)在《上海市低保线标准的合理性探讨 ——以上海市A区为例》文中认为上海市是处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前沿,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上海是全国最早出现并着手解决贫困人口生活问题的城市,在处理贫困问题的经验方面比较丰富,上海关于贫困问题的研究对其他城市有带头作用,低保制度作为社会救助制度中最关键的一项制度安排,在社会发展中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它决定了社会发展的底线,决定了民生保障的底线,决定着低保家庭覆盖范围以及对低保家庭的救助力度和水平,同时也决定着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因此,上海市低保线标准的合理性不仅保障上海市居民的生存条件,更是对全国低保问题的推进都有现实的可借鉴价值。本文尝试通过对上海市低保线标准和低保群体的生活状况进行调研,以低保线标准对低保家庭的作用程度为出发点,深入分析制约问题及成因,经过对近五年来上海市低保线的调查,发现低保涨幅在下降,低保保障支出也在下降。通过低保标准与人均食品消费的占比分析低保金的合理性,还通过低保标准与物价上涨指数的对比分析低保金的上涨是否满足低保人员需求。再对上海市当前低保线的制定标准进行研究,通过与其他国家低保线的制定标准的对比评估上海市低保线的设定是否能够满足低保群体的基本需求,并探讨建立合理的低保线标准自然增长机制的可能性,不断完善低保线的标准的合理性。依据本文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大部分低保人员表示现在的低保标准不能满足其基本生存需要,在问卷分析后发现,低保人员普遍存在支出型贫困。“健康状况”“年龄”“是否残障”等字段信息显示很多低保人员是因病致贫,低保标准不能满足医疗支出。“就业状况”“就业意愿”“社会支持”等字段信息显示低保人员的就业难度大。结合实际和调查问卷,将低保人员生存现状分为“经济状况”“健康状况”“社会交往与支持”“就业情况”“最大需求”五个方面,根据低保人员生存现状进一步探讨低保线标准的合理性。本研究是为了使低保群体可以更加体面的在上海这座大都市生存,为了缩小甚至打破社会阶层的差距,提高低保群体生活环境,为他们争取应有的权利。研究倡导政府和社会力量联手合作,充分发挥社会多方共同作用,政府建立良好的低保线调整机制,社会组织发挥长处,促进上海市低保家庭能满足自身的基本生存需要,帮助低保家庭挖掘家庭活力,为他们争取权利,使他们更加有尊严地活着,拥有相对体面的生活,使低保家庭完成从“生存”到“体面”的转变,鼓励低保家庭实现精神追求和自我尊严追求,保证上海的经济稳定和社会和谐,保持上海经济中心的地位。
张蓉霞[7](2020)在《工业化时期德国城市反贫困政策研究(1830-1914)》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工业革命到来,城市化不断发展,德国城市人口急剧增加,随之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其中贫困问题表现最为明显。城市管理者不得不采取新的城市管理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而且德国城市的反贫困政策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文章主要从反贫困政策提出的背景、反贫困政策的发展、反贫困政策的影响等方面对这一时期德国城市的反贫困政策进行探究。第一部分主要分析了19世纪德国城市反贫困政策提出的背景。宗教改革伊始德国的济贫传统,以基督教思想为指导的传统救济理念影响着对贫困问题的认识及济贫政策的实施;德国工业化和城市化也加重了城市贫困问题和社会排斥现象,社会贫富差距也日益拉大;德国的社会贫困状况等都推动了城市反贫困政策的制定和实行。第二部分阐述了工业化初期(1830-1880年)德国城市反贫困政策是主要依靠社会救济的济贫制度。从贫困救济政策的具体实施、组织机构、济贫体系的运作以及极具意义的埃伯菲尔德城市贫困救济体制等方面认识到具有强制性、随机性、教育性等特点的德国城市济贫制度。第三部分论述了由于城市济贫体制存在一定弊端以及受当时社会因素的影响,1880-1914年德国城市反贫困政策调整为预防模式的社会保险制度,而社会救济起到辅助作用。分别从其实施、各项保险法的出台、影响及特点等方面具体分析。第四部分揭示了工业化时期德国城市反贫困政策的深远影响。不仅直接推动了德国社会的平稳有序发展和快速崛起,而且对中国完善社会反贫困政策也极具启迪意义。德国城市反贫困政策经历了从主要依靠救济的社会济贫制度到预防模式的社会保险制度的转变,社会救济制度与社会保险制度相伴而行,有其特殊之处。研究德国城市反贫困政策为我国反贫困策略的完善提供了特殊的借鉴意义。
张鹏[8](2020)在《社会工作介入城市贫困家庭服务路径研究 ——以上海市S区桥计划社会救助项目为例》文中认为当前我国的城市化程度越来越高,农村人口的不断涌入使得城市人口增多,虽然城市人口中绝对贫困已经很少,但由于城乡经济水平差异巨大,最低生活保障人数总量依旧很大。相比较农村贫困而言,城市贫困家庭致贫原因更复杂,家庭主要劳动力重大病、残疾丧失劳动能力、去世、因犯罪在服刑、个人工作意愿低等原因都能导致家庭陷入贫困。以至于城市贫困家庭面临多重困境,除了经济压力外,教育、医疗、基础设施、可获得的福利及保障等多个维度同时受到剥夺。2015年,上海市率先在S区、J区进行“桥计划”项目试点,项目以“儿童为重、家庭为本、社区为基、预防为先”提供社会工作综合服务,探索社会工作介入城市贫困家庭多重贫困的有效途径。“桥计划”源于智利“爱心桥计划”。是从社会保险中剥离出来,有相对独立系统的社会救助制度,具有政府立规监督、社会参与、民间运作的特点。笔者于2016年本科实习时候开始接触上海市S区桥计划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救助项目,本文结合笔者近几年研究与参与项目情况,探讨了贫困家庭理论内涵与现实特征,对于城市贫困家庭的致贫原因进行分析,总结了当下主流的贫困分析理论包括:贫困文化论、贫困结构论、个体贫困论(主要探讨常见的因病致贫、因残致贫)。然后结合项目进行社会工作介入城市贫困家庭服务路径之本土探索,分析当前针对城市贫困问题社会工作介入存在的优势与不足,面对城市贫困家庭多重需求,现有的贫困政策与服务显然很难解决贫困家庭面临的多重困境,社会工作如何有效整合资源、制定科学、适用的服务方案以及社会工作者扮演的角色进行分析。最后,讨论了社会工作介入城市贫困家庭服务路径之境外经验及启示,社会工作介入城市贫困家庭服务路径之专业反思与对策建议,从价值理念、服务方法、服务模式三个方面,总结项目实施经验并对于社会工作介入城市贫困问题问题进行反思。
宋正殿[9](2020)在《发展型社会政策视角下城市低保边缘户救助的问题研究 ——以成都市A机构关爱援助项目为例》文中提出贫困一直是困扰我国发展的重要难题,在现代风险社会中,贫困的产生呈现着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在应对贫困问题时,社会救助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社会救助政策在面对多样化的贫困群体时难免会出现政策涵盖不全面、政策执行不到位的情况,由此出现了在解决贫困问题的过程中造成了另一些群体陷入贫困的问题,城市低保边缘户便是我国社会救助政策在解决绝对贫困问题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这一群体的特殊性体现在他们接近贫困救助线,但又没有达到贫困救助标准,是事实上的“准贫困户”。缺少社会政策的救助造成他们在大病医疗、就业创业、子女教育等方面被排斥在一些优惠政策之外,不仅使社会救助的公平性受到了质疑,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建设和谐社会产生了冲击。基于上述原因,本文旨在研究城市低保边缘户的社会救助问题,望从发展型社会政策的角度对解决城市低保边缘户的救助问题进行相应的路径探讨。本文立足社会工作实习经验,通过参与成都市A机构的关爱援助项目,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服务,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和参与式观察法,对成都市郫都区P街道S社区的低保边缘户进行质性研究。对现行社会救助政策进行解读,对城市低保边缘户的社会救助政策进行分析,厘清城市低保边缘户的形成与社会救助制度之间的内在逻辑,探究城市低保边缘户的救助难题。通过对城市低保边缘户救助的社会工作实务分析归纳出该群体存在着自身能力不足、社会支持网络薄弱、寻求改变的积极性不强等问题。鉴于对传统社会救助政策在救助过程中所存在的不足,本文提出在发展型社会政策视角下探讨解决城市低保边缘户救助问题,强调要发挥救助社会工作的功能,具体包括开展能力建设、倡导社区参与、加强社工服务、注重问题上游干预,并参考国外社会救助的经验启示,提出了对完善我国社会救助政策的可行路径,最后进行全文的研究总结与讨论。
周敬彤[10](2020)在《吉林省城市低保制度实施现状与完善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的城市中,存在着一部分生活极困难的家庭,时刻面临着生存问题,贫困家庭无论是在医疗和经济上都面临着巨大的风险。促进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完善和发展,能够改善城市困难群众的生活状况,使城市困难群众的生活负担得以减轻,减少甚至消除绝对城市贫困。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保障城市低保人群的一种重要制度,它是一个国家兜底的救助制度,是维护社会公平、防止冲破道德底线的基本要求,也是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和谐的内在需要、是维护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权益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丰富与完善,为有效保障城市困难群众的生存权益,满足其日常生活需要,及促进社会和谐起到重要的作用。本文将通过文献阅读法、统计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对吉林省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政策实施情况进行研究,对制度运行效果展开调研,对城市贫困低保人群的现实状况、政策认知程度开展问卷调查。本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阐述研究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与方法、研究的创新点。第二部分为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概述,阐述制度的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是吉林省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得实施现状,分别从吉林省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吉林省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发展现状和吉林省城市低保制度实施情况得问卷研究三方面进行分析。第四部分分别从制度层面、经济层面和管理层面对吉林省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人群的救助问题进行分析。第五部分针对吉林省城市低保制度实施现状提出完善建议,得出完善低保制度资助对象的识别与帮扶的制度体系、建立多渠道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筹资体系和优化管理体系,创新扶贫政策。第六部分为本文的研究结论、不足之处与研究展望。
二、中国的城市贫困问题与社会救助制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的城市贫困问题与社会救助制度(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扎根理论的城市贫困影响因素研究 ——以济南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文献述评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可能的创新点及不足 |
一、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
二、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城市贫困 |
二、城市贫困人口 |
三、城市反贫困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发展型社会政策理论 |
二、多维贫困理论 |
三、社会支持理论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研究方法及样本选取 |
一、研究方法 |
二、样本选取 |
第二节 数据收集与整理 |
一、数据收集 |
二、数据处理 |
第四章 基于扎根理论的城市贫困影响因素模型建构 |
第一节 编码过程 |
一、开放性编码 |
二、主轴性编码 |
三、选择性编码 |
四、维度阐释 |
五、理论饱和度检验 |
第二节 城市贫困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
第五章 济南市城市贫困现状 |
第一节 济南市城市贫困现状 |
一、城市贫困群体现状 |
二、城市贫困治理现状 |
第二节 案例分析 |
一、案例选取 |
二、案例呈现 |
三、案例梳理及分析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城市贫困治理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对策建议 |
一、内源性突破:增强城市贫困治理的内生驱动力 |
二、外源性完善:不断优化城市社会保障政策体系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2)资源衰退型城市低保群体贫困问题研究 ——基于云南东川区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二、文献回顾 |
(一)国外文献综述 |
(二)国内文献综述 |
(三)研究述评 |
三、研究方法 |
(一)文献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三)访谈法 |
四、基本概念界定 |
(一)资源衰退型城市 |
(二)城市贫困 |
(三)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
第一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分析单位 |
一、调查地点 |
二、调查对象 |
第二节 问卷调查设计 |
一、抽样 |
二、问卷设计 |
三、问卷收集 |
第三节 理论分析框架 |
一、能力贫困理论 |
二、社会排斥理论 |
三、协作治理理论 |
第二章 资源衰退型城市低保群体贫困现状 |
第一节 城市低保群体基本情况 |
一、性别结构 |
二、民族结构 |
三、婚姻状况 |
四、家庭人口数 |
五、家庭月收入 |
六、家庭贫困原因 |
第二节 城市低保群体就业 |
一、下岗经历 |
二、下岗类型 |
三、下岗求职 |
四、就业信息 |
第三节 城市低保群体社会保障 |
一、低保领取 |
二、“五险一金” |
三、其他救助 |
第四节 城市低保群体收入与消费 |
一、个人月收入 |
二、个人月支出 |
第五节 城市低保群体居住情况 |
一、住房性质 |
二、住房面积 |
第三章 资源衰退型城市低保群体贫困影响因素分析 |
第一节 城市低保群体贫困的外部影响因素 |
一、矿产资源衰退 |
二、产业结构单一 |
三、失业率偏高 |
四、人力资本投入下降 |
第二节 城市低保群体贫困的内部影响因素 |
一、年龄偏大 |
二、文化程度偏低 |
三、健康状况不佳 |
四、工作稳定性差 |
五、就业培训少 |
第三节 城市低保群体贫困的相关分析 |
一、家庭经济状况的相关分析 |
二、收入的相关分析 |
三、是否下岗职工的相关分析 |
第四章 资源衰退型城市低保群体反贫困的对策 |
第一节 加快资源衰退型城市的转型 |
一、促进经济结构转型 |
二、鼓励个体和私营经济的发展 |
三、大力推动新兴替代产业 |
四、加大对人才的重视力度 |
第二节 完善资源衰退型城市的社会保障制度 |
一、切实加强就业保障力度 |
二、不断完善医疗救助制度 |
三、建立健全教育救助制度 |
四、不断完善住房保障体系 |
第三节 发挥社区治理缓解城市低保群体贫困的作用 |
一、明确社区治理中各主体参与城市低保群体反贫困的定位 |
二、发挥社区治理中各主体参与城市低保群体反贫困的作用 |
第四节 健全城市低保贫困家庭的社会支持网 |
一、加强城市低保贫困家庭的正式支持与非正式支持 |
二、完善城市低保贫困家庭网络互动式社会支持模式 |
三、重视社会工作者在城市低保贫困家庭社会支持网中的作用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不足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资源衰退型城市低保群体贫困状况调查问卷 |
附录2 资源衰退型城市低保群体贫困状况访谈记录 |
附录3 资源衰退型城市低保群体贫困状况调研图片 |
致谢 |
本人在读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 |
(3)社会救助制度影响家庭贫困脆弱性效果研究 ——基于CFPS2018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框架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思路 |
1.2.3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贫困脆弱性内涵的演变 |
2.1.1 贫困脆弱性内涵的界定 |
2.1.2 贫困脆弱性的测量 |
2.2 贫困脆弱性的研究趋势 |
2.2.1 贫困脆弱性的应用 |
2.2.2 贫困脆弱性的影响因素研究 |
2.3 社会救助制度对贫困脆弱性的影响 |
2.3.1 国内研究现状 |
2.3.2 国外研究现状 |
2.4 文献述评 |
第三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3.1 核心概念界定 |
3.1.1 贫困脆弱性 |
3.1.2 社会救助制度 |
3.2 理论概述 |
3.2.1 贫困动态性理论 |
3.2.2 贫困风险冲击理论 |
3.2.3 可持续生计理论 |
第四章 研究设计 |
4.1 研究假设 |
4.2 数据收集 |
4.3 变量选取 |
4.3.1 贫困脆弱性测量 |
4.4 研究工具选取 |
4.5 模型构建 |
第五章 社会救助制度对贫困脆弱性的影响效果分析 |
5.1 分析过程 |
5.1.1 描述性分析 |
5.1.2 基准模型回归 |
5.1.3 计算倾向得分 |
5.1.4 平稳性和共同支持域检验 |
5.1.5 平均处理效应 |
5.2 稳健性检验 |
5.2.1 更换贫困线 |
5.2.2 更换匹配方法 |
5.3 结果分析 |
5.3.1 社会救助制度与贫困脆弱性 |
5.3.2 户主个体特征与贫困脆弱性 |
5.3.3 家庭资本特征与贫困脆弱性 |
5.3.4 地区特征与贫困脆弱性 |
第六章 结论及对策 |
6.1 研究结论 |
6.2 对策建议 |
6.2.1 降低外在风险的冲击作用 |
6.2.2 提升获取生计资本的能力 |
6.2.3 发挥社会救助制度的功能 |
6.3 研究创新与不足 |
6.3.1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6.3.2 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
6.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城市工作贫困影响因素及其治理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及研究述评 |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
二、研究述评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创新点及研究不足 |
一、研究创新点 |
二、研究不足 |
第一章 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相对贫困 |
二、城市工作贫困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权利贫困理论 |
二、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 |
三、贫困代际传递理论 |
第二章 我国城市工作贫困现状 |
第一节 城市工作贫困概况 |
一、城市工作贫困问题的产生 |
二、城市工作贫困广度、深度 |
第二节 城市工作贫困群体的基本特征 |
一、个体特征 |
二、家庭规模 |
三、就业状况 |
第三节 城市工作贫困群体就业质量分析 |
一、客观就业质量 |
二、主观就业质量 |
第四节 城市工作贫困群体的原生家庭情况 |
一、父辈收入水平 |
二、父辈文化程度 |
三、父辈户口类型 |
四、父辈职业声望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城市工作贫困影响因素的实证设计 |
第一节 城市工作贫困影响因素的建构机理 |
一、影响城市工作贫困的个体特征因素 |
二、影响城市工作贫困的劳动力市场因素 |
三、影响城市工作贫困的原生家庭因素 |
第二节 变量选取与研究假设 |
一、变量选取 |
二、研究假设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城市工作贫困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第一节 个体特征因素对城市工作贫困的影响 |
第二节 劳动力市场因素对城市工作贫困的影响 |
第三节 原生家庭因素对城市工作贫困的影响 |
第四节 研究假设检验小结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我国城市工作贫困现象严重 |
二、我国城市工作贫困群体就业质量状况欠佳 |
三、工作贫困问题的形成受到多重因素的共同影响 |
第二节 对策建议 |
一、加强城市工作贫困群体的能力建设 |
二、完善二级劳动力市场建设体系 |
三、完善城市工作贫困者社会保险制度 |
四、建立城市工作贫困群体社会救助机制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6)上海市低保线标准的合理性探讨 ——以上海市A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二节 主要概念阐述 |
第三节 理论基础 |
第四节 文献综述 |
第五节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上海市现行低保线标准合理性调查结果分析 |
第一节 上海市低保线标准的基本情况 |
一、第一阶段1993-1995年初步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
二、第二阶段1996-1998年建立社会救助管理体制 |
三、第三阶段1999-2017年构建社会救助体系基本框架 |
四、第四阶段2018年至今 |
第二节 低保相关救助政策 |
一、医疗救助 |
二、临时救助 |
三、重残无业救助 |
四、综合帮扶 |
第三节 现行低保线标准下低保家庭生活状况问卷调查分析 |
一、调查问卷设计 |
二、上海市低保家庭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第二章 上海市低保线标准合理性测算 |
第一节 低保线标准的制定原则 |
一、满足低保人群基本生存需求原则 |
二、与平均物价水平相适应原则 |
三、与政府财务预算相适应原则 |
第二节 从国际通行的低保线确定方法看上海市低保标准 |
一、社会收入中位数法 |
二、恩格尔系数测算法 |
第三节 上海市低保线标准测算结果 |
一、物价上涨导致上海市低保标准保障金贬值 |
二、测算结果总结 |
第三章 基于发达国家低保线标准的经验借鉴 |
第一节 美国经验 |
一、美国低保线标准 |
二、美国低保相关救助政策 |
第二节 英国经验 |
一、英国低保线标准 |
二、英国低保相关救助政策 |
第三节 日本经验 |
一、日本低保线标准 |
二、日本低保相关救助政策 |
第四章 上海低保线标准的问题与成因分析 |
第一节 存在的问题 |
一、低保标准偏低不能满足实际需求 |
二、低保人员失业后再就业率较低 |
三、低保人员普遍缺乏社会交往 |
第二节 产生问题的成因分析 |
一、低保标准保障金投入存在资金缺口 |
二、低保人员再就业难 |
三、社会排斥导致发展困境 |
第五章 上海市低保线标准合理性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完善低保救助政策 |
一、建立低保线标准合理调整机制 |
二、加大低保家庭救助服务的政府购买力度 |
第二节 转变低保救助理念 |
一、由“被动”救助到“主动”救助 |
二、由“保障式”救助到“能力发展式”救助 |
三、由“弱势视角”到“优势视角” |
第三节 深化低保救助服务 |
一、提升低保人员就业技能 |
二、增强低保家庭内在动力 |
三、强化低保家庭社会支持 |
第四节 研究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7)工业化时期德国城市反贫困政策研究(1830-1914)(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
(一)国外研究动态 |
(二)国内研究动态 |
三、研究方法、创新与不足 |
四、概念界定 |
第一章 19世纪德国城市反贫困政策提出的背景 |
一、宗教改革伊始德国的济贫传统 |
二、19世纪上半叶德国工业化兴起的影响 |
三、城市化快速发展过程中产生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
四、德国社会贫困问题 |
第二章 1830-1880年主要依靠社会救济的济贫制度 |
一、德国贫困救济制度 |
(一)城市贫困救济制度的影响因素 |
(二)贫困救济开支的操作形式 |
(三)城市间贫困救济差异的决定因素分析 |
二、主要依靠社会救济的济贫制度实施 |
(一)德国城市济贫制度的组织机构 |
(二)德国城市济贫体系的运作 |
三、埃伯菲尔德体制 |
(一)埃伯菲尔德体制的实施 |
(二)埃伯菲尔德体制的推广和调整 |
四、济贫制度的特点 |
第三章 1880-1914年预防模式的社会保险制度 |
一、社会保险制度的缘起 |
(一)城市社会贫困救济制度的缺陷 |
(二)工人社会问题 |
(三)德意志帝国建立的影响 |
二、各项保险法的出台 |
(一)《疾病保险法》 |
(二)《工伤事故保险法》 |
(三)《老年人和残疾人保险法》 |
三、预防模式的社会保险制度的实施 |
(一)社会保险的主体 |
(二)社会保险的运作 |
四、预防模式的社会保险制度的影响及特点 |
(一)社会保险制度的影响 |
(二)社会保险制度的特点 |
第四章 工业化时期德国城市反贫困政策的影响 |
一、直接作用于德国社会的发展 |
(一)德国社会平稳有序发展 |
(二)德国快速崛起 |
二、对中国完善社会反贫困政策的启迪 |
(一)完善社会救助制度 |
(二)建立均衡的社会保障体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社会工作介入城市贫困家庭服务路径研究 ——以上海市S区桥计划社会救助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思路 |
五、研究方法 |
六、研究不足与期望 |
第一章 城市贫困家庭理论内涵与现实特征 |
一、概念界定 |
二、理论分析 |
三、现状特征 |
第二章 社会工作介入城市贫困家庭服务路径之本土探索 |
一、桥计划背景 |
二、实施概况 |
三、服务成效、不足与初步反思 |
第三章 社会工作介入城市贫困家庭服务路径之境外经验及启示 |
一、发达国家社会工作介入城市贫困家庭服务路径介绍—以美国为例 |
二、发展中国家社会工作介入城市贫困家庭服务路径介绍—以智利为例 |
三、主要经验与启示 |
第四章 社会工作介入城市贫困家庭服务路径之专业反思与对策建议 |
一、价值理念:从被动救助转型为能力发展 |
二、服务方法:单一经济救助转型为多元专业整合 |
三、服务模式:从单一政府救助转变为多元服务模式 |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件 |
附件一 贫困家庭基本信息统计表 |
附件二 桥计划项目经典案例 |
致谢 |
(9)发展型社会政策视角下城市低保边缘户救助的问题研究 ——以成都市A机构关爱援助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关于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研究 |
1.3.2 关于社会救助的研究 |
1.3.3 文献述评 |
1.4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1.4.1 相关概念 |
1.4.2 理论基础 |
1.5 研究设计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思路 |
1.5.3 研究方法 |
1.6 研究伦理 |
1.7 创新点 |
2 城市低保边缘户的现状及现实困境 |
2.1 城市低保边缘户形成的过程阐释 |
2.1.1 社会救助的价值取向 |
2.1.2 社会救助制度面临的挑战 |
2.1.3 城市低保边缘群体的形成 |
2.2 社会救助工作的制度困境 |
2.2.1 政策模糊致使救助困难 |
2.2.2 救助社会工作的缺失 |
2.3 城市低保边缘户的个体困境 |
2.3.1 缺乏基本生活救助资源 |
2.3.2 个体能力与社会资本的缺陷 |
2.4 城市低保边缘户的社会困境 |
2.4.1 产生强烈的社会排斥感 |
2.4.2 影响了社会的公平正义 |
3 关于城市低保边缘户救助的社会政策分析 |
3.1 国家层面的救助政策分析 |
3.1.1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对低保准入条件的规定 |
3.1.2 《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对救助群体类型的规定 |
3.2 成都市的救助政策分析 |
3.2.1 建立健全低保边缘困难群众救助机制中对低保边缘户的专项保障 |
3.2.2 加强城乡困难群众临时救助工作对低保边缘户救助的相关要求 |
3.2.3 郫都区民政社会救助政策对低保边缘户的救助保护 |
3.3 现行社会救助政策的特点分析 |
3.3.1 政策的救助原则与实际情况相出入 |
3.3.2 多样化救助政策手段的需求突出 |
3.4 发挥救助社会工作弥补政策缺陷的功能 |
4 以发展型社会政策促进城市低保边缘户摆脱困境 |
4.1 城市低保边缘户摆脱救助困境何以可能 |
4.1.1 发展型社会政策与救助社会工作的链合 |
4.1.2 城市低保边缘户救助的社会工作实务分析 |
4.1.3 发展型社会政策指导城市低保边缘户救助的理论探讨 |
4.2 国外救助经验对完善城市低保边缘户救助的启示 |
4.2.1 建立多指标体系,完善对受助者的认定标准 |
4.2.2 倡导自我救助,强调受助者的责任与义务 |
4.2.3 提升救助目标,注重从生存到发展的转变 |
4.3 城市低保边缘户摆脱困境何以可为 |
4.3.1 开展能力建设,注重人力资本的投资 |
4.3.2 倡导社区参与,促进边缘户社会融入 |
4.3.3 加强社工服务,提升社工的自身能力 |
4.3.4 强调事前干预,关注潜在的边缘群体 |
5 总结与讨论 |
5.1 研究发现 |
5.1.1 社会救助政策的落地实施应注重政策的发展性取向 |
5.1.2 社会工作服务在低保边缘户的救助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 |
5.2 研究不足 |
附录A 访谈提纲 |
附录B 访谈对象基本情况简介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10)吉林省城市低保制度实施现状与完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创新点 |
第二章 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概述 |
2.1 核心概念 |
2.1.1 城市低保制度 |
2.1.2 城市低保人群 |
2.1.3 城市低保人均补助水平 |
2.1.4 社会救助制度 |
2.1.5 精准扶贫 |
2.2 理论基础 |
2.2.1 贫困识别理论 |
2.2.2 社会福利理论 |
2.2.3 公平正义理论 |
第三章 吉林省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现状 |
3.1 吉林省经济发展现状 |
3.2 吉林省城市低保制度发展现状 |
3.3 吉林省城市低保制度实施情况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3.3.1 问卷设计 |
3.3.2 数据收集及样本描述 |
第四章 吉林省城市低保人群救助问题分析 |
4.1 制度层面 |
4.1.1 城市低保制度建设落后 |
4.1.2 政府部门缺乏就业指导 |
4.1.3 监督处罚机制不严格 |
4.2 经济层面 |
4.2.1 吉林省经济发展水平偏低 |
4.2.2 低保筹资渠道狭窄 |
4.2.3 低保标准设定偏低 |
4.3 管理层面 |
4.3.1 管理者队伍建设不足 |
4.3.2 基层人员组成上存在道德风险 |
4.3.3 监督考评机制有待完善 |
第五章 吉林省城市低保制度完善策略 |
5.1 完善城市低保对象的识别与帮扶的制度体系 |
5.1.1 完善低保制度法律体系 |
5.1.2 城市“精准扶贫”探讨 |
5.1.3 提高城市低保人群素质,提升自我发展能力 |
5.2 建立多渠道城市低保筹资体系 |
5.2.1 财政提高低保金比例,有序推进产业结构升级 |
5.2.2 创造就业创业机会,扶持积极自救 |
5.2.3 统筹整合扶贫资源,促进扶贫手段创新 |
5.3 优化管理体系,创新扶贫政策 |
5.3.1 重视人才培养,加强队伍建设 |
5.3.2 完善政策内容,建全监管机制 |
5.3.3 提高服务质量,丰富扶贫形式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中国的城市贫困问题与社会救助制度(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扎根理论的城市贫困影响因素研究 ——以济南市为例[D]. 任燕. 安徽财经大学, 2021(10)
- [2]资源衰退型城市低保群体贫困问题研究 ——基于云南东川区调查与分析[D]. 裴瑞.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3]社会救助制度影响家庭贫困脆弱性效果研究 ——基于CFPS2018的实证分析[D]. 李靖. 兰州大学, 2021(12)
- [4]我国城市贫困治理现状、问题与对策[J]. 李继霞,翟天豪,冯钰. 社会治理, 2021(03)
- [5]城市工作贫困影响因素及其治理对策研究[D]. 赵丽洁.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4)
- [6]上海市低保线标准的合理性探讨 ——以上海市A区为例[D]. 陈佳琪.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4)
- [7]工业化时期德国城市反贫困政策研究(1830-1914)[D]. 张蓉霞.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8]社会工作介入城市贫困家庭服务路径研究 ——以上海市S区桥计划社会救助项目为例[D]. 张鹏.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4)
- [9]发展型社会政策视角下城市低保边缘户救助的问题研究 ——以成都市A机构关爱援助项目为例[D]. 宋正殿. 西华大学, 2020(01)
- [10]吉林省城市低保制度实施现状与完善策略研究[D]. 周敬彤.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