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论文文献综述)
何荣[1](2021)在《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的数据分析素养培养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我们已经进入了大数据时代。如何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推断并且得到有用的信息,在此之后再对事件进行决策,这就需要人们具备良好的数据分析能力。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并且明确指出数据分析是统计的核心。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了高中数学核心素养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因此,从小学开始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素养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本研究就是建立在此基础上展开的针对小学生数据分析素养培养进行的研究。本研究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小学阶段“统计与概率”内容部分与数据分析素养的内涵进行分析,采用了文本分析法、调查问卷法、案例分析法。从教师和学生这两个角度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在“统计与概率”内容部分的教学中,对数据分析素养培养存在哪些问题以及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学生数据分析素养培养存在以下问题:从教师层面存在的问题,一是教师对数据分析素养理解深度不够;二是教师对统计与概率内容重视度不够;三是教师设计数据分析体验的效果不佳;四是教师认为教材资源不足且开发困难。从学生学习层面存在的问题,一是学生对数据分析过程体验经历不足;二是学生对数据分析的思考能力比较弱;三是学生对开展的课堂活动积极性不高。经过对重庆市三所小学针对六年级的学生和数学教师的调查结果分析,了解了数据分析素养存在问题的原因有以下方面:从教师层面存在的原因,一是教师的教育理念落后;二是教师思想上的不重视;三是教师教学设计不合理;四是教师创新能力的不足。从学生层面存在的原因,一是学生对数据分析素养培养不重视;二是学生对统计与概率的学习不重视;三是学生对课堂活动的兴趣度不高。针对学生数据分析素养培养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数据分析培养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建议:从教师层面给教师的建议,一是加强教师数据分析素养培训提高认知力;二是改进教师教学观念重视统计与概率教学;三是丰富教学课堂让学生亲历数据分析过程;四是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开发教学的课程资源。从学生层面给学生的建议,一是积极亲历数据分析过程构建知识体系;二是用数据分析方法勤于思考并解决问题;三是联系实际生活提高课堂活动参与动力。从教育行政层面给教育相关部门的意见,一是协调教师队伍的性别和年龄结构;二是提升统计与概率在测试中的分值;三是增强对数据分析教学资源的开发。
郑云端[2](2021)在《体验教学在小学高年级“图形与几何”教学中的应用现状研究 ——以扬州市H小学为例》文中指出体验教学就是以体验作为师生互动的方式,教师在一定的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学生在亲身经历与感知体验的过程中自主获取知识、生成情感与建构意义。体验教学是小学数学课程改革所要求的教学方式,并且体验教学关注的是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探究、实践及操作过程,教学内容符合小学生的现有水平,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息息相关。然而,数学课本中的“图形与几何”知识都是具有抽象性的,是对生活经验的概括与总结,这就表明将体验教学应用于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中是能发挥积极作用的,既发展了小学生的空间观念与几何直观,又提高了小学生的数学推理能力,数学课堂因为加入体验而变得更加精彩。目前关于体验教学在小学高年级“图形与几何”教学中的应用现状研究主要局限于教学实录与反思,因此本研究选取小学高年级的教师和学生为研究对象,试图通过多方面的调查寻找出扬州市H小学的教师将体验教学应用于“图形与几何”教学时存在的问题,进而分析问题背后产生的原因,最后从全局的角度提出切实有效的改进策略。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教师与学生访谈和课堂观察这三种研究方法,围绕教师对体验教学内涵与在“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应用意义的理解、体验教学目标的设计、体验教学资源的开发、体验教学方式的选用、体验教学效果的评价这五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相关教学现状的调查。通过调查发现体验教学在小学高年级“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应用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教师对体验教学价值的理解偏重于几何知识与空间观念的习得、体验教学目标的设计对学生学情与情感目标的重视不够、体验教学资源的开发缺少实际生活中“图形与几何”资源的利用、体验教学方式的选用缺少多样性与丰富性、体验教学效果的评价缺少带有激励性的情感评价。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数学教学的应试性使课堂活跃度不够、学时的限制使体验效果与预期有差异、少数学生参与体验活动缺乏主动性。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五点改进策略,分别是:教师要加强对体验教学理念的学习与研究;体验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注重以情促知;体验教学资源的运用要体现生活化与多样化;体验教学方式的选用要创设多种主体亲历的体验活动;体验教学效果的评价要注重学生的情感发展。
刘嫣[3](2021)在《小学数学第二学段“数与代数”练习课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扬州市H小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的数学课程新要求引导着小学数学教学不断改进。练习课作为数学课程中的一种,《课标》提出的新要求同样也适用于小学数学练习课教学之中。但是在传统的练习课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和局限性,过于关注学生在练习课上的解题能力,忽视了学生的数学思考和情感体验。在小学第二学段“数与代数”领域练习课教学中,第二学段学生独特的认知特点和更加复杂的教学内容需要教师更加重视练习课的教学,如何在新课改进程中加快传统练习课的转变,怎样使学生在“数与代数”练习课上既能获得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又能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是广大理论研究者和一线教师要共同思考的问题。本研究在查阅了相关文献后,采用了问卷法、访谈法和课堂观察法对教师练习课教学进行进一步调查。通过对调查结果的整理与分析,发现当前小学第二学段“数与代数”练习课教学处在的问题主要有:教师对练习课功能的理解停留在对“双基”的强化上;对练习课类型的选择局限于巩固新知的练习课;练习课的教学目标缺乏对学生运算思维和情感的关注;练习课的教学内容局限在数的范围内并缺乏题目的创新;练习课的教学方式缺乏对运算练习的统一讲授;练习课的教学评价缺乏对学生错题资源的有效利用。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本研究认为小学第二学段“数与代数”练习课教学低效的原因可以归结为应试氛围下对数学教学功利化的追求、班额过大影响练习课的实施效果以及第二学段学生抽象思维水平较弱。最后结合相关理论基础和自己的思考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策略:要在专业学习中全面理解“数与代数”练习课的价值;对“数与代数”练习课类型的选择要注意巩固和迁移的结合;教学目标要强化学生数感并体会理性美;教学内容要注意整合和题目的原创性;教学方式要多种方式综合运用;教学评价要重视解题过程和练习反馈。这些改进策略希望能给即将走上教师岗位的自己和广大的一线教师一些启示。
石迎春[4](2021)在《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建构》文中研究说明当前教育教学中存在两个突出的问题,一是缺乏“过程”的教育,具有极强的“结果导向”;二是对“归纳教学”重视不够,忽视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学习。小学数学学科,学习内容具有“先验性、抽象性”,儿童掌握这种先于经验、脱离具体情境、经过多次抽象之后的知识存在一定的难度,儿童学习的心理机制要求儿童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应浓缩再现人类数学发展的过程,要经历动手操作、实践探索,要亲历知识的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有过程的归纳教学”作为一种教学理念和方式,旨在回应上述的诉求,变革儿童的学习方式、促进儿童知识的理解与智慧的生成。“有过程的归纳教学”已对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如何更好地在教学中进行实践成为了教育界关注的重点问题。本研究立足实际,以小学数学学科为例,以归纳性教学理论的生成路径为指引,从“宏观的理论阐释——中观的模式建构——微观的教学实践”三个层面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做纵深的探查与研究。以“设计本位”研究为研究范式,构建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教学模式,探寻教学的设计与实施策略。本研究围绕三个研究问题:1.什么是“有过程的归纳教学”?2.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模式原型是什么?3.如何修订和完善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模式原型?具体展开了三个方面的工作。首先,本研究从理论和现实两个维度,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立论基础进行分析,并基于对国内外关于“过程及过程教学”“归纳及归纳教学”文献的分析,在结合专家访谈的基础上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内涵、典型特征及其条件系统进行了阐述。之后以设计本位研究为研究范式,通过三轮的教学迭代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理论进行了回应,并对典型特征及其实现条件进行了完善。其次,本研究以“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理论为指引,利用视频图像分析法对小学数学10节典型的“关注过程、注重归纳”的教学课例的典型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得到了“注重过程的归纳式教学”课堂样态是怎样的,之后确定了“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原型建构的五个核心要素:“类特征”的学习主题、“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探究性”的操作活动、“贯穿性”的归纳建构、“嵌入式”的学习评价,并以上述研究为基础初步构建了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教学模式(Mode of Procedural Inductive Teaching,以下简称“P-I”教学模式)原型,并从指导思想、功能目标、操作流程和实现条件四个方面对该教学模式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初步构建的“P-I”教学模式具体的操作流程主要有:确立学习目标——设置问题情境——探索新知、建构意义——归纳新知——应用巩固这五个环节。最后,将“P-I”教学模式的原型与小学数学学科的典型案例结合进行具象化,展开了三轮的教学迭代。一方面是将教学理念转化成了实践,另一方面是对教学模式进行检验和修正,同时也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意义、价值、内涵等进行回应。第一轮教学研究是尝试和探索阶段,按照之前构建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主要是从宏观的角度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各个要素进行整体的考察。通过第一轮的教学实践,本研究对“P-I”教学模式原型的操作流程进行了优化,并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了“P-I”教学模式的变式。第二轮是调整和改进的阶段,在第一轮的行动研究的基础上,对“P-I”教学模式进行中观的调整。进一步将教学模式的原型及其变式的操作流程进行优化,并增加了“P-I”教学模式的师生行为指南。第三轮是提升和应用的阶段,主要是从微观的角度,对教学模式的细节进行打造,最终将教学模式的操作流程优化为:“确立学习目标”、“创设问题情境”、“探索新知、建构意义”、“回顾反思”、“应用巩固,拓展延伸”五个环节,并将学生的学习评价嵌入到整个模式之中。至此,经过三轮的教学迭代,本研究构建了与“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相互匹配的适合小学数学教学的“P-I”教学模式原型、变式及其师生行为指南。本研究最终构建了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教学模式(“P-I”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1.立足我国当前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以设计本位研究为研究范式,尝试给出来自实践的探索;2.“P-I”教学模式很好地将“过程教育”与“归纳教学”思想结合起来;3.将“P-I”教学模式做变式的处理,以此来增加模式的灵活性;4.将学生的学习评价嵌入到整个模式之中。另外,本研究在教学实践研究中,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设计与实施策略进行了提炼。“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设计策略主要有:“聚焦‘核心内容’,确定类特征学习主题”“整体分析学习内容、把握知识本质”“剖析学生前概念、定位学习起点”“形成以‘单元’为单位的教学设计”。“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实施策略主要有:“创建课堂学习共同体,实现多种形式的对话”“经历多种思维的沉思,实现新知的归纳”“对归纳的结论进行辨思,处理好‘或然与必然’的关系”“介入真实情境和任务,实行多元性教育评价”。
王婷婷[5](2021)在《论“做中学”方法在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学生的空间思维在学生成长与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部分的课程是培养学生空间思维的关键。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和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出,传统数学课堂机械,刻板的教学模式逐步被替换,基于小学生思维和心理发展的特点,“做中学”活动逐渐成为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图形与几何”授课时较为青睐的数学活动。在实际授课中,很多数学教师在进行活动设计时,不能够充分考虑学情,活动的设计缺乏目的性,使活动的有效性被大大降低,严重影响了课堂的效率和学生的学习热情。研究“做中学”方法在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中的应用,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发散思维,促进学生空间思维的形成,另一方面也利于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升课堂效率。“做中学”方法现已广泛地运用于“图形与几何”部分的教学中,在实施时,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启发性原则、“做”“思”结合原则、参与性原则以及可操作性原则。在应用这种方法时,要遵循一定的步骤,在选择合适的活动内容和活动的方法的基础上创设合理的活动情境,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和时间,并及时总结活动的结果,将活动结果予以拓展和深化,引发学生的思考。同时,还应采取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如动手制作策略,学具操作策略,趣味游戏策略,实验教学策略等。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部分知识涵盖量较大,可分为“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的运动”“图形与位置”四个模块。为了更有效地将“做中学”活动融入该部分的课堂教学,笔者分别选取“图形与几何”的四个模块的课例进行案例分析,并且选取了部分小学一线教师和学生进行了访谈,以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提高活动的有效性,通过访谈结果得出以下结论:学生对于“做中学”方法的接受程度较高,但在实际教学中,仍然存在活动情境与生活联系不密切,教师重视程度不高,缺乏活动评价的问题。要使“做中学”方法与“图形与几何”课堂更有效地结合,需要教师合理把握活动时机,培养学生的活动意识。为此,教师要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真正将学生的学习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还要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建立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以精益求精的态度对待自身工作。
徐翠莲[6](2020)在《基于体验式学习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研究》文中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正日益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学习和生活。信息技术学科承担着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能力和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责任。但是,在当前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存在着教学方法需要革新、课堂学习效果有待提升等问题。《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倡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有必要创新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体验式学习是学生借助教师创设的与学生认知水平、心理特征相符的体验环境获取认知和情感态度,它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较好的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因此,此项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本论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从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研究意义、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研究现状等方面进行阐述。第二部分为核心概念与相关理论研究。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界定本研究的相关核心概念,并对基于体验式学习教学设计的相关理论基础进行阐述。第三部分为研究现状的调查与分析。通过问卷和访谈的形式调查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第四部分为基于体验式学习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基于活动理论及体验式学习的特点提出创设体验式学习环境、创设体验式学习情境、体验式学习活动设计、适时启发、引导的设计策略。在体验式学习理论和活动理论指导下设计出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体验式学习的教学设计流程,对设计要素进行阐述,并根据教学设计流程设计具体教学案例。第五部分为教学实验阶段。根据实验设计进行教学实验,实验后,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分析,得出实验结论。第六部分为结论和展望。结合理论与实验研究,归纳本研究的结论,总结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指出今后努力的方向。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初步构建了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体验式学习教学设计策略和流程,教学设计策略包括创设体验学习环境、创设生活化情境、设计体验式学习活动、适时引导和启发等,教学设计流程应包括学习需要分析、学习任务设计、学习环境设计、学习规则设计、学习过程设计、评价设计等环节。这些策略和流程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并进行了教学实践检验,基于体验式学习方式的教学设计有利于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2.体验式学习过程主要包括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活动探究、自由体验,分享交流、完善体验,归纳总结、内化体验,迁移应用、反馈体验五个阶段,体验式学习学习过程设计要围绕这五个方面展开。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进行交流合作,分享讨论,学习规则的制订不能太死,应具有一定的弹性空间,以防限制学生个性的发挥。
张钰冰[7](2020)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形结合思想的策略研究 ——以Q市A小学为例》文中指出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要“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数学学习不再是简单获取“双基”的过程。而数形结合思想作为数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思想之一,它架构起了“数”与“形”之间的桥梁,并且成为了学生发现、提出、分析以及解决数学问题不可或缺的“抓手”,对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以及数学理解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如何更好地将数形结合思想渗透进小学高年级的数学教学之中,发挥其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是本研究的最终目的。本文主要采用文本研究法、案例研究法以及调查研究法等,通过分析数学课程标准以及人教版小学高年级数学教材中关于数学思想尤其是数形结合思想的具体内容编排,以了解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高年级的渗透情况是否很好地体现了课标及教材中的要求。并辅以问卷、访谈以及课例对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从中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应策略。通过调查发现该校小学高年级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教师对渗透数形结合思想的认识不足;渗透数形结合思想的方式单一;渗透数形结合思想的时机把握不当;对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向课下延伸不够;忽视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方面对学生的积极评价;缺乏渗透数形结合思想的课后反思。本文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相应策略:优化数形结合思想学习条件,提升自我认知水平;更新教学观念,多样化数形结合思想教学方式;深刻研读课标教材内容,把握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时机;增加数形结合练习设计,拓宽向课下延伸的思维;关注学生发展过程,增加积极与多样性的教学评价;提升教学研究兴趣,课后注重对数学思想的反思。通过以上建议旨在为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提供一些可行性参考,从而能够有效促进学生主动去应用数形结合思想,为中学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匡权祥[8](2020)在《转化思想在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转化思想是小学数学常见的一种数学思想,是指人们在面对数学问题,如果直接应用已有知识不能或不易解决该问题时,往往会将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断转换形式,把它归结为能够解决或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最终使原有问题得到解决的一种数学思想,它是数学思想中最基本也是应用较多的数学思想之一。当前对转化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原则、教学方面的研究,而对如何应用在具体领域中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尤其是应用在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领域的研究则更少,那么如何将转化思想应用在有关图形面积的计算问题中,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价值,从而解决当下教师难教几何,小学生害怕几何的现象,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主要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搜集长沙市某小学数学教师应用转化思想解决有关图形面积计算的教学案例,发现小学数学教师忽视转化思想的应用,主要表现在重公式结论,轻转化思想的渗透;重题型的训练,轻转化方法的总结以及忽视了深入挖掘转化思想的本质。针对这些情况,笔者认为有必要先梳理小学阶段有关转化思想在“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具体应用,然后再深入分析应如何应用,根据这一思路,本文梳理了五六年级有关“图形与几何”领域中涉及应用转化思想的相关内容,并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及教材的编排体系,笔者把这些内容分为了三大类:陌生图形转化为熟悉图形、曲线图形转化为熟悉图形、复杂图形转化为简单图形,然后找出每一类所应用的具体转化方法:陌生图形转化为熟悉图形可以应用拼摆法和旋转法;曲线图形转化为熟悉图形可以应用割补法和平移法;复杂图形转化为简单图形可以应用等分法和分割法,根据每种转化方法所适用的对象提出了不同的教学策略,最后在结语部分提出了不同转化方法所适用的情形,以期为广大一线数学教师提供借鉴和参考,从而充分发挥转化思想的应用价值,让学生不再害怕计算图形的面积问题。
付倩[9](2020)在《K市城乡结合地区小学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研究》文中指出根据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了中小学的六个数学核心素养,其中就包括数学建模。这无疑奠定了数学建模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数学建模将作为一种必须具备的能力要求学生掌握会运用数学知识并解决实际问题。首先学生会数学建模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具备数学建模的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最后能够构建数学模型并成功解决实际问题是数学学科教育的终极目标之一。本论文研究城乡结合地区小学数学建模能力培养问题。选取K市X区城乡结合地区C中心学校不同的三个分校点(包含城镇、城乡结合和乡村)的部分学生和四位教师采取问卷调查、访谈、课堂观察、测试和案例分析等方法展开研究。通过对选定对象的问卷调查、访谈调查和前测试卷测试结果分析,发现城乡结合地区小学数学建模能力的现状是:学生建模能力十分薄弱,在数学建模的各个环节中均有学生不具备作出解释的能力,导致不能最终解决问题。调查分析发现造成该现状的主要原因来自于教师、学生自身,次要原因是家庭教育不足:教师的建模教学意识有偏差;学生自身存在数学建模能力障碍;而家长因为受教育条件的限制,所以不能对孩子进行数学建模能力意识的引导。通过教师按照数学建模6步骤进行模型建立的课堂教学,有意识的渗透模型思想,参照徐斌艳数学建模能力6水平的划分标准对前后测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学生总体的建模能力水平有所提高。这说明,对城乡结合地区小学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存在着有效的培养策略:⑴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⑵提出合理的问题假设,构建成功的数学模型。⑶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探究。⑷适时借用辅助手段,清晰建构数学模型。⑸检验模型举一反三,最终目标学以致用。⑹评价多元,鼓励研究。⑺加强教师对建模教学的认识,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七条策略均实施于教师和学生方面,是因为在课堂教学中方便操作,今后笔者会继续探究关于家庭方面的培养策略。
王微[10](2020)在《“数学广角”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策略研究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学段为例》文中认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数学广角”这一全新板块出现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教材中,数学广角内容作为3—12册教材的独立单元,随着这部分内容的增设,对教师提出了全新的考验。“数学广角”所涉及的教学素材大多源于生活,具有趣味性和可操作性,力图将数学思想方法运用最简单的生活实例进行呈现。为实现“数学广角”的教学价值,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本文对现阶段数学广角教学实施情况进行调查,探寻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原因,并找到对一线教师具有指导性的教学策略。围绕数学广角相关问题,通过对已有文献、教材及其教学参考资料的全面梳理,找到本文的研究基础和数学广角教材内容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同时从教材编排、学情等四个方面创设问卷,对155名一线小学数学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并辅之以必要的访谈,以此来掌握教学现状。根据对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加之实践过程中对一线教学的了解,发现在数学广角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如教材内容研读不够,缺乏整体把握;教学目标设置不合理,未充分尊重学生起点和需求;课堂活动有效性不足,忽略渗透过程;古今知识联系不足,忽略“数学史料”的作用。俗话说“事出必有因”,在数学广角的一线教学中产生这些问题也必然存在着原因,根据以上问题找到对应的原因为:对教材缺乏全面认识,重视程度不够;过度依赖教学参考书,忽略学生起点和实际需求;教师偏重知识的传授,过程关注度不够;教师知识储备量不足,忽略数学史料研读。最后选用典型性教学案例支撑教学策略的提出:第一,深入研读教材,把握核心思想。包括:把握教材知识内容;了解教材编排体系;把握“数学广角”所蕴含的核心思想。第二,准确定位教学目标,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包括:适度把握教学要求;制定有层次的教学目标。第三,关注教学过程,感悟数学思想。包括:问题提出,直击本质,推动学生的思考;亲历活动,合作探究,提供感悟的机会;数形结合,直观易懂,推动思维的发展;对比提炼,总结归纳,感悟思想的运用;板书设计,思路清晰,注重思维导图的运用。第四,注重师资建设,提升专业素养。包括:加强教师思想建设,把师德修养放首位;加强专业知识学习,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加强教师课后反思,促进专业素质提升;丰富教师知识储备,注重数学史料运用。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真实地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小学数学中的教学情况,以及“数学广角”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情况,能更进一步的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进而为小学数学一线教师提供一些可操作性的建议。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论文提纲范文)
(1)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的数据分析素养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数学核心素养的相关研究 |
二、统计与概率教学相关研究 |
三、数据分析素养的相关研究 |
四、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
第三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数学核心素养 |
二、统计与概率 |
三、数据分析素养 |
第四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数据分析素养和统计与概率的关联 |
第一节 小学数据分析素养的内涵分析 |
一、数据分析素养的含义 |
二、数据分析素养的特征 |
三、数据分析素养培养的意义 |
第二节 数据分析素养和统计与概率的关系分析 |
一、统计与概率是数据分析素养培养的基础 |
二、数据分析素养为统计与概率的学习助力 |
第三节 数据分析素养在统计与概率的教学内容中呈现 |
一、人教版教材中统计与概率的内容编排 |
二、《课程标准》中统计与概率内容要求 |
第四节 数据分析素养在统计与概率的课程实施中呈现 |
一、数据分析素养培养的课程设计探讨 |
二、《平均数》教学的案例分析 |
第二章 数据分析素养培养的调查研究 |
第一节 调查研究设计与实施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对象 |
三、调查方法 |
四、调查实施 |
五、调查说明 |
第二节 调查研究结果与分析 |
一、教师层面的结果与分析 |
二、学生层面的结果与分析 |
三、数据分析素养培养的现状 |
第三章 数据分析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一节 教师教学层面存在的问题 |
一、教师对数据分析素养理解深度不够 |
二、教师对统计与概率内容重视度不够 |
三、教师设计数据分析体验的效果不佳 |
四、教师认为教材资源不足且开发困难 |
第二节 学生学习层面存在的问题 |
一、学生对数据分析过程体验经历不足 |
二、学生对数据分析的思考能力比较弱 |
三、学生对开展的课堂活动积极性不高 |
第三节 培养数据分析素养存在问题的原因 |
一、教师层面的原因 |
二、学生层面的原因 |
第四章 数据分析素养培养的建议 |
第一节 给教师的建议 |
一、加强教师数据分析素养培训提高认知力 |
二、改进教师教学观念重视统计与概率教学 |
三、丰富教学课堂让学生亲历数据分析过程 |
四、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开发教学的课程资源 |
第二节 给学生的建议 |
一、积极亲历数据分析过程构建知识体系 |
二、用数据分析方法勤于思考并解决问题 |
三、联系实际生活提高课堂活动参与动力 |
第三节 给教育部门的意见 |
一、协调教师队伍的性别和年龄结构 |
二、提升统计与概率在测试中的分值 |
三、增强对数据分析教学资源的开发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教师调查问卷 |
附录 B 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 C 教师调查问卷问答题 |
附录 D 《平均数》课堂教学片 |
致谢 |
(2)体验教学在小学高年级“图形与几何”教学中的应用现状研究 ——以扬州市H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 体验教学是小学数学课程改革所要求的教学方式 |
(二) 在数学课堂中应用体验教学符合小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 |
(三) 小学“图形与几何”教学需要体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与几何直观 |
二、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 体验教学的相关研究 |
(二) 体验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相关研究 |
(三) 体验教学在小学高年级“图形与几何”教学中的相关研究 |
(四) 评价和启示 |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五、创新之处 |
第一章 体验教学在小学高年级“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应用的理性思考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一) 体验教学 |
(二) 小学高年级 |
(三) 图形与几何 |
(四) “图形与几何”教学 |
二、体验教学思想的演进 |
(一) 国外体验教学思想的演进 |
(二) 国内体验教学思想的演进 |
三、体验教学的特点 |
(一) 亲历性 |
(二) 主体性 |
(三) 情境性 |
(四) 生命性 |
(五) 情感性 |
(六) 生活性 |
四、体验教学在小学高年级“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
(一) 有利于学生在教学情境中学会自主学习 |
(二) 有利于学生加速几何知识与已有经验之间的转换 |
(三) 有利于学生“图形与几何”学习情感的生成与升华 |
(四) 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
五、体验教学在小学高年级“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应用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 弗赖登塔尔的数学教育理论 |
(二) 情境教学理论 |
第二章 体验教学在小学高年级“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应用的现状调查——以扬州市H小学为例 |
一、调查设计 |
(一) 调查对象 |
(二) 调查方法 |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
(一) 教师对体验教学内涵与在“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应用意义的理解 |
(二) 教师对高年级“图形与几何”体验教学目标的设计 |
(三) 教师对高年级“图形与几何”体验教学资源的开发 |
(四) 教师对高年级“图形与几何”体验教学方式的选择与运用 |
(五) 教师对高年级“图形与几何”体验教学效果的评价 |
第三章 体验教学在小学高年级“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一、体验教学在小学高年级“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应用存在的问题 |
(一) 教师对体验教学价值的理解偏重于几何知识与空间观念的习得 |
(二) 体验教学目标的设计对学生学情与情感目标的重视不够 |
(三) 体验教学资源的开发缺少实际生活中“图形与几何”资源的利用 |
(四) 体验教学方式的选用缺少多样性与丰富性 |
(五) 体验教学效果的评价缺少带有激励性的情感评价 |
二、体验教学在小学高年级“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应用存在问题的原因 |
(一) 数学教学的应试性使课堂活跃度不够 |
(二) 学时的限制使体验效果与预期有差异 |
(三) 少数学生参与体验活动缺乏主动性 |
第四章 体验教学在小学高年级“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应用的改进策略 |
一、教师要加强对体验教学理念的学习与研究 |
(一) 经常观摩名师讲课以探索体验教学艺术 |
(二) 自主参与培训活动以深度理解体验教学内涵 |
(三) 主动开展实践反思以提高体验教学能力 |
(四) 积极加入教学沙龙以形成体验学习共同体 |
二、体验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注重以情促知 |
(一) 体验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充分结合学情 |
(二) 体验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情感发展水平 |
(三) 体验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体现阶段性 |
(四) 体验教学目标的设计要达到情知合一 |
三、体验教学资源的运用要体现生活化与多样化 |
(一) 不断挖掘生活实际资源使学生感悟数学实用价值 |
(二) 勤于搜集媒体网络资源使学生感受几何知识魅力 |
(三) 巧妙运用学生的学习情感资源使课堂氛围开放和谐 |
(四) 善于捕捉生成信息资源使课堂朝着纵深方向发展 |
四、体验教学方式的选用要创设多种主体亲历的体验活动 |
(一) 创设丰富情境引导学生主体主动参与体验活动 |
(二) 通过实际操作引导学生经历几何知识快速生成 |
(三)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激励学生共同解决几何问题 |
(四) 提供交流反思平台强化学生空间观念与几何直观 |
五、体验教学效果的评价要注重学生的情感发展 |
(一) 重视激励性评价以提升学生学习自信 |
(二) 通过互评充分激发学生积极学习情感 |
(三) 注重自我评价以提高学生学习成就感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小学数学第二学段“数与代数”练习课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扬州市H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 数学新课标提出小学数学练习课教学的新要求 |
(二) 练习课教学在“数与代数”领域占有重要地位 |
(三) 第二学段数学练习课教学的特殊性 |
二、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 小学“数与代数”领域教学的相关研究 |
(二) 小学第二学段“数与代数”教学的相关研究 |
(三) 小学“数与代数”练习课的相关研究 |
(四) 小学第二学段“数与代数”练习课的相关研究 |
(五) 评价和启示 |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五、研究创新 |
第一章 小学第二学段“数与代数”练习课教学的理性思考 |
一、概念界定 |
(一) 小学数学第二学段 |
(二) “数与代数” |
(三) 小学数学练习课 |
二、小学“数与代数”练习课的类型 |
(一) 促进新知巩固的练习课 |
(二) 促进知识融合的练习课 |
(三) 促进弱点强化的练习课 |
三、小学数学“数与代数”练习课教学的意义 |
(一) 有助于学生及时巩固新授课上学习的新知 |
(二) 有助于学生在练习中加强对算理算法的理解 |
(三) 有助于学生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和逻辑思维 |
(四) 有助于学生养成严谨的数学学习态度 |
四、小学数学“数与代数”练习课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 最近发展区理论 |
(二) 波利亚解题理论 |
第二章 小学第二学段“数与代数”练习课教学现状调查——以扬州市H小学为例 |
一、调查设计 |
(一) 调查对象 |
(二) 调查内容 |
(三) 调查方法 |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
(一) 教师对“数与代数”练习课作用的理解情况 |
(二) 教师对“数与代数”练习课类型的选择情况 |
(三) 教师对“数与代数”练习课教学目标的设计情况 |
(四) 教师对“数与代数”练习课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处理情况 |
(五) 教师对“数与代数”练习课教学方式的选择和运用情况 |
(六) 教师对“数与代数”练习课教学效果的评价情况 |
第三章 小学第二学段“数与代数”练习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小学第二学段“数与代数”练习课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 教师对练习课功能的理解停留在对“双基”的强化上 |
(二) 练习课类型的选择局限于巩固新知的练习课 |
(三) 练习课的教学目标缺乏对学生运算思维和情感的关注 |
(四) 练习课的教学内容局限在数的知识范围内并缺乏题目的创新 |
(五) 练习课的教学方式偏重对运算练习的统一讲授 |
(六) 练习课的教学评价缺乏对学生错题资源的有效利用 |
二、小学第二学段“数与代数”练习课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 应试氛围下对数学功利化的追求 |
(二) 班额过大影响练习课教学的实施效果 |
(三) 第二学段学生抽象思维水平较弱 |
第四章 小学第二学段“数与代数”练习课教学的改进策略 |
一、教师要在专业学习中全面理解“数与代数”练习课的价值 |
(一) 教师要通过专业学习形成正确的练习课教学理念 |
(二) 把加强学生算理理解和态度养成作为练习课的价值追求 |
(三) 教师要提升“数与代数”领域练习课的教学艺术 |
二、“数与代数”练习课类型的选择要注意巩固和迁移的结合 |
(一) 练习课类型的选择要厘清与新授课间的逻辑关系 |
(二) 练习课类型的选择要重视对数学知识的迁移和融合 |
三、“数与代数”练习课教学目标设计要强化学生数感和体会理性美 |
(一) 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强化学生的数感和计算基本功 |
(二) 教学目标的设计要让学生在练习中体验数学理性美 |
四、“数与代数”练习课的教学内容要注意整合和题目的原创性 |
(一) 教学内容要注重知识的完整性和认知的层次性 |
(二) 教学内容要精心选择并利用资源创新开发练习题 |
五、“数与代数”练习课的教学要多种方式综合运用 |
(一) 对练习题的讲练结合要注重精讲多练 |
(二) 适当进行小组探究以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 |
(三) 采用变式、题组、错例教学来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 |
(四) 利用多媒体资源灵活开展趣味练习活动以激发学生兴趣 |
六、“数与代数”练习课的教学评价要重视解题过程和练习反馈 |
(一) 要把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数学能力的发展作为评价标准 |
(二) 在对解题效果的及时反馈中加强反思总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时代发展、创新人才的培养召唤“过程的、归纳的”教学 |
(二)教育改革诉求“注重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
(三)知识的“先验性”和儿童学习心理机制呼唤“有过程的归纳教学” |
(四)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模式进行研究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 |
二、研究问题 |
(一)“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理论阐释 |
(二)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模式构建 |
(三)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模式修正 |
三、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价值 |
四、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关于“过程”及“过程教学”的研究 |
(一)“过程教育”涵义及价值 |
(二)课程中的“过程目标” |
(三)关于“过程教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
二、关于“归纳”及“归纳教学”的研究 |
(一)“归纳推理”涵义及价值 |
(二)数学课程中的“推理能力” |
(三)关于“归纳式教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
三、关于教学模式的研究 |
(一)教学模式的涵义 |
(二)几种典型的教学模式 |
(三)教学模式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
四、研究的启示 |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与框架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阶段 |
(三)研究框架 |
二、研究对象的选取 |
(一)研究的学校 |
(二)研究的学科 |
(三)典型课例的选取 |
(四)实践研究的教师和学生 |
三、研究方法的确定 |
(一)文献分析 |
(二)视频图像分析 |
(三)课堂观察 |
(四)访谈 |
(五)作品分析 |
四、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
(一)教学模式理论阐释阶段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
(二)教学模式原型构建阶段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
(三)教学模式实践修订阶段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
五、研究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
第四章 “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理论阐释 |
一、“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立论基础 |
(一)“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理论基础 |
(二)“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现实基础 |
二、“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基本内涵 |
(一)归纳式教学 |
(二)过程性教学 |
(三)有过程的归纳教学 |
三、“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典型特征 |
(一)情境性 |
(二)过程性 |
(三)建构性 |
四、“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条件系统 |
(一)教学的情境性条件 |
(二)教学的过程性条件 |
(三)教学的建构性条件 |
五、小结 |
第五章 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原型构建 |
一、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典型案例的分析 |
(一)教学内容 |
(二)教学结构 |
(三)教学方式 |
二、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原型的核心要素 |
(一)“类特征”的学习主题 |
(二)“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
(三)“探究性”的操作活动 |
(四)“贯穿性”的归纳建构 |
(五)“嵌入式”的学习评价 |
三、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原型的设计 |
(一)指导思想 |
(二)功能目标 |
(三)操作流程 |
(四)实现条件 |
四、小结 |
第六章 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教学迭代 |
一、模式的第一轮运用:宏观的尝试和探索 |
(一)第一轮实践研究的问题 |
(二)第一轮教学模式具身化的过程 |
(三)第一轮教学效果的微观分析 |
(四)第一轮教学模式的反思与调整 |
二、模式的第二轮运用:中观的调整与改进 |
(一)第二轮实践研究的问题 |
(二)第二轮教学模式具身化的过程 |
(三)第二轮教学效果的微观分析 |
(四)第二轮教学模式的反思与调整 |
三、模式的第三轮运用:微观的提升与应用 |
(一)第三轮实践研究的问题 |
(二)第三轮教学模式具身化的过程 |
(三)第三轮教学效果的微观分析 |
(四)第三轮教学模式的反思与调整 |
四、三轮教学研究的总结与反思 |
(一)三轮迭代教学研究概述 |
(二)对三轮迭代教学研究的评鉴 |
(三)对“P-I”教学模式的讨论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一、对研究问题的回应 |
(一)什么是“有过程的归纳教学” |
(二)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模式原型 |
(三)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的修订与完善 |
二、研究结论 |
(一)“P-I”教学模式阐释 |
(二)“P-I”教学模式的特色与创新 |
(三)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设计策略 |
(四)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实施策略 |
三、研究反思与展望 |
(一)研究反思 |
(二)后续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5)论“做中学”方法在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研究目标及研究的问题 |
(四)研究方法 |
1.案例研究法 |
2.访谈法 |
3.文献法 |
(五)文献综述 |
1.“做中学”思想在国外研究现状 |
2.“做中学”活动在我国“图形与几何”教学中的研究现状 |
3.“做中学”思想在课堂中应用的发展阶段 |
一、“做中学”方法的发展演进及重要意义 |
(一)“做中学”方法的形成与发展 |
(二)“做中学”方法的重要意义 |
1.引发学生的思考,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3.促进数学核心素养的落实 |
二、“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应用“做中学”遵循的原则 |
(一)“做中学”方法的基本要求 |
1.创设合理的学习环境 |
2.符合学情的活动设计 |
3.避免机械重复和命令性的指令 |
(二)启发性原则 |
(三)“做”“思”结合原则 |
(四)参与性原则 |
(五)可操作性原则 |
三、“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做中学”的教学过程 |
(一)选定活动内容,制定活动目标 |
(二)确定活动方法 |
(三)创设合理的活动情境 |
(四)实践操作,交流讨论活动结果 |
(五)总结活动结果,拓展深化活动 |
四、“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应用“做中学”的主要策略 |
(一)动手制作策略 |
(二)学具操作策略 |
(三)趣味游戏策略 |
(四)实验教学策略 |
五、在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应用“做中学”的实例分析 |
(一)在“图形的认识”中应用“做中学”的实例分析 |
1.复习导入 |
2.新授 |
(二)在“测量”中应用“做中学”的实例分析 |
(三)在“图形的运动”中应用“做中学”的实例分析 |
1.剪纸导入,初步感知 |
2.自主探究,深入感知 |
3.自主创作,巩固认识 |
4.课堂总结 |
(四)在“图形与位置”中应用“做中学”的实例分析 |
1.激趣导入 |
2.合作、探究新知 |
3.拓展练习 |
六、应用“做中学”,优化教师教学 |
(一)“做中学”活动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
1.活动情境与生活联系不密切,缺乏趣味性和真实性 |
2.教师重视程度不足,活动意识淡薄 |
3.缺少对活动的有效评价 |
4.学情差异降低了活动的效率 |
(二)在“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应用“做中学”方法的教学建议 |
1.合理选择活动内容,准确把握活动时机 |
2.强化学生活动意识,积极参与活动过程 |
3.优化活动总结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A:“做中学”方法在小学“图形与几何”部分应用访谈提纲(教师版) |
附录 B:“做中学”方法在小学“图形与几何”部分应用访谈提纲(学生版) |
攻读博/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6)基于体验式学习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研究内容 |
(四)研究方法与思路 |
1.研究方法 |
2.研究思路 |
(五)研究现状 |
1.国外体验式学习研究现状 |
2.国内体验式学习研究现状 |
3.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研究现状 |
4.体验式学习在小学教学中的研究现状 |
5.研究结果简要评述 |
二、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1.体验式学习 |
2.教学设计 |
(二)理论基础 |
1.大卫·库伯的体验学习圈 |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3.活动理论 |
三、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方法 |
1.访谈法 |
2.问卷调查法 |
(三)调查问卷设计及信度效度分析 |
1.问卷设计 |
2.问卷的信度效度分析 |
(四)调查数据分析 |
1.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情感态度分析 |
2.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程度分析 |
3.学生期待的上课方式分析 |
4.信息技术教师常用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分析 |
(五)调查结论 |
四、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体验式学习教学设计 |
(一)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分析 |
1.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特点 |
2.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内容 |
(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体验式学习教学设计策略 |
1.创设体验学习环境 |
2.创设生活化情境 |
3.设计体验式学习活动 |
4.适时引导和启发 |
(三)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体验式学习教学设计流程 |
1.学习需要的分析 |
2.学习任务设计 |
3.学习环境设计 |
4.学习规则设计 |
5.学习过程设计 |
6.评价 |
(四)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体验式学习教学设计案例 |
五、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体验式学习的实验研究 |
(一)实验研究设计 |
1.实验对象与内容 |
2.实验目的 |
3.实验假设 |
4.实验变量 |
5.测量工具 |
6.实验环境 |
7.实验方案 |
(二)实验研究过程 |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 |
1.学习态度分析 |
2.学生成绩分析 |
3.学习效果分析 |
(四)实验总结 |
(五)教学反思 |
六、研究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不足 |
(三)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2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师教学现状访谈提纲 |
附录3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学生问卷 |
附录4 :教学评价量表 |
附录5 :小学生学习态度测试问卷 |
附录6 :小学信息技术知识检测题 |
致谢 |
(7)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形结合思想的策略研究 ——以Q市A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
1.1.2 课标及数学学习的需要 |
1.1.3 高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核心概念界定 |
1.3.1 数学思想 |
1.3.2 数形结合思想 |
1.3.3 小学高年级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1.4.3 研究综述 |
1.5 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1.5.3 创新点 |
第二章 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形结合思想的文本分析 |
2.1 数学课程标准中关于渗透数形结合思想的内容要求 |
2.2 人教版高年级数学教材中蕴含的数形结合思想内容分析 |
2.2.1 五年级教材中数形结合思想的内容分析 |
2.2.2 六年级教材中数形结合思想的内容分析 |
第三章 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形结合思想的现状调查 |
3.1 调查目的 |
3.2 调查对象 |
3.3 问卷与访谈内容设计 |
3.4 调查结果分析 |
3.4.1 教师问卷分析 |
3.4.2 教师访谈分析 |
3.4.3 学生问卷分析 |
3.4.4 小学高年级渗透数形结合思想相关课例分析 |
第四章 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存在的问题 |
4.1 教师对渗透数形结合思想的认识不足 |
4.2 教师渗透数形结合思想的方式单一 |
4.3 教师渗透数形结合思想的时机把握不当 |
4.4 教师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向课下延伸不够 |
4.5 教师忽视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方面对学生的积极评价 |
4.6 教师缺乏渗透数形结合思想的课后反思 |
第五章 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存在问题的原因 |
5.1 教师教学任务繁重,缺乏自主学习的时间和意识 |
5.1.1 教师缺少自主学习数形结合思想的时间 |
5.1.2 教师缺乏数形结合思想的更新和渗透意识 |
5.2 教师偏重于知识的讲授,忽视学生的直接体验 |
5.2.1 教师数学教学中注重知识的讲授 |
5.2.2 教师忽视学生学习的直接体验 |
5.3 教师对课标及教材研究不透彻,数与形内在关联性把控不清 |
5.3.1 教师对课标教材内容以及编者意图理解不透彻 |
5.3.2 教师对数与形的内在的关联性把控不清 |
5.4 教师不重视课后练习设计,欠缺向课下的延伸思维 |
5.4.1 教师不重视渗透数形结合的课后练习设计 |
5.4.2 教师欠缺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向课下延伸的思维 |
5.5 教师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淡化学生的发展过程 |
5.5.1 教师评价注重学习结果过程性评价不足 |
5.5.2 教师对学生的发展需要及差异性关注不够 |
5.6 教师不注重教学研究,课后反思中对数学思想不重视 |
5.6.1 教师不注重教育教学研究 |
5.6.2 教师课后反思时不重视数学思想的内容 |
第六章 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形结合思想的建议 |
6.1 优化数形结合思想的学习条件,提升自我认识水平 |
6.1.1 学校减轻教师的课业负担,优化教师的学习条件 |
6.1.2 教师加强自主学习,形成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意识 |
6.2 更新教学观念,多样化渗透数形结合思想的教学方式 |
6.2.1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多样化教学方式 |
6.2.2 充分利用直观教学资源,增加学生直接体验 |
6.3 深刻研读课标教材内容,把控数形结合的渗透时机 |
6.3.1 深刻研读课标教材内容,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
6.3.2 理清数与形的内在关联性,找准渗透时机 |
6.4 增加数形结合练习设计,拓宽向课下延伸的思维 |
6.4.1 设计数形结合相关练习,巧用导学单与作业单 |
6.4.2 拓宽向课下延伸的思维,提升课下练习的重视程度 |
6.5 关注学生发展过程,增加积极与多样性的教学评价 |
6.5.1 关注发展过程,增加运用数形结合思想的积极评价 |
6.5.2 充分了解学生特点,采用多种评价手段 |
6.6 提升教学研究兴趣,课后注重对数学思想的反思 |
6.6.1 提升研究渗透数形结合的兴趣,设置反思目标 |
6.6.2 课后注重对数学思想方面的反思,及时回顾与梳理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致谢 |
(8)转化思想在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一、转化思想对提高学生“图形与几何”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
二、“图形与几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
三、教师在“图形与几何”的教学中忽视转化思想的渗透 |
第二节 研究的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转化思想概念的研究 |
二、转化思想教学实践的研究 |
三、转化思想在“图形与几何”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
四、已有研究的评价 |
第四节 概念界定 |
一、数学思想 |
二、转化思想 |
第五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陌生图形转化为熟悉图形的教学 |
第一节 拼摆法与旋转法的概述及其实践运用 |
一、拼摆法与旋转法的概述 |
二、拼摆法在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中的应用 |
三、旋转法在推导《梯形面积》公式中的应用 |
第二节 运用拼摆法与旋转法转化的教学策略 |
一、应用拼摆法转化的教学策略 |
(一)明晰拼摆法转化的教学思路 |
(二)利用不同类型的图形拼摆以加深学生的理解 |
(三)揭示拼摆的本质—变形变积 |
二、应用旋转法转化的教学策略 |
(一)明晰旋转法转化的教学思路 |
(二)集中探讨如何旋转 |
(三)利用不同类型的图形旋转以加深学生的理解 |
(四)揭示旋转法的本质—等积变形 |
第三章 曲线图形转化为直线图形的教学 |
第一节 割补法与平移法的概述及其实践运用 |
一、割补法与平移法的概述 |
二、割补法在推导《圆的面积》公式中的应用 |
三、平移法在求《曲线图形面积》中的应用 |
第二节 运用割补法及平移法转化的教学策略 |
一、应用割补法转化的教学策略 |
(一)明晰割补法转化的教学思路 |
(二)强化学生割补的操作能力 |
(三)扩充训练以强化割补法的应用 |
(四)注意揭示割补法的本质—等积变形 |
二、应用平移法转化的教学策略 |
(一)揭示平移法转化的本质——等积变形 |
(二)突出变式以强化平移法适用的情形 |
第四章 复杂图形转化为简单图形的教学 |
第一节 分割法与等分法的概述及其实践应用 |
一、分割法与等分法的概述 |
二、分割法在求《直线型组合图形面积》的应用 |
三、等分法在求《复杂图形面积》中的应用 |
第二节 运用分割法及等分法转化的教学策略 |
一、应用分割法转化的教学策略 |
(一)明晰分割法转化的教学思路 |
(二)加强学生分割的操作能力 |
(三)重视学生的交流互动以优化分割方法 |
二、应用等分法转化的教学策略 |
(一)明晰等分法转化的教学思路 |
(二)加强等分练习以强化等分法的应用 |
(三)重视学生的交流合作以加深学生对等分法的理解 |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9)K市城乡结合地区小学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缘由 |
1.1.1 由面积计算题引发的思考 |
1.1.2 小学阶段数学建模的地位 |
1.2 核心概念界定 |
1.2.1 数学建模 |
1.2.2 数学建模能力 |
1.2.3 数学建模能力水平 |
1.2.4 建模教学 |
1.2.5 小学数学建模 |
1.3 研究内容和意义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计划与思路 |
1.4.1 研究计划 |
1.4.2 研究技术路线 |
1.5 论文结构 |
1.6 小结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国外对数学建模教学的研究 |
2.1.1 关于数学建模课程的研究 |
2.1.2 关于数学建模教学的研究 |
2.1.3 关于数学建模能力水平划分标准的研究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2.1 小学数学建模的现状研究 |
2.2.2 小学数学建模的研究意义 |
2.2.3 关于建模能力的研究 |
2.2.4 关于小学数学建模主体的研究 |
2.2.5 关于数学建模教学的研究 |
2.3 研究理论基础 |
2.3.1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 |
2.3.2 布鲁纳的结构主义课程观 |
2.3.3 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 |
2.4 文献评述 |
2.5 小结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对象 |
3.3 研究方法 |
3.3.1 问卷调查法 |
3.3.2 访谈法 |
3.3.3 测验法 |
3.3.4 课堂观察法 |
3.3.5 案例分析法 |
3.4 研究工具 |
3.4.1 调查问卷的编制 |
3.4.2 访谈提纲的编制 |
3.4.3 测试题的编制 |
3.4.4 测试题编码标准 |
3.5 研究的伦理 |
3.6 小结 |
第4章 城乡结合地区小学数学建模能力的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 |
4.1 实施学生问卷调查 |
4.1.1 调查目的及实施 |
4.1.2 调查结果 |
4.1.3 调查结果分析 |
4.2 实施教师访谈 |
4.2.1 对甲教师的访谈 |
4.2.2 对乙教师的访谈 |
4.2.3 对丙教师的访谈 |
4.2.4 对丁教师的访谈 |
4.2.5 访谈结果分析 |
4.3 学生建模能力水平测试及评价 |
4.3.1 小学数学建模教学过程的一般模式 |
4.3.2 学生数学建模能力水平划分标准 |
4.3.3 学生建模能力水平前测结果 |
4.3.4 学生建模能力水平前测结果分析 |
4.4 城乡结合地区小学数学建模能力的现状及原因 |
4.4.1 城乡结合地区小学数学建模能力的现状 |
4.4.2 城乡结合地区小学数学建模能力薄弱的原因 |
4.5 小结 |
第5章 城乡结合地区小学数学建模能力的预设培养策略及教学实践 |
5.1 城乡结合地区小学数学建模能力的预设培养策略 |
5.1.1 家庭督促不可少,引导确立正确的数学学习意识 |
5.1.2 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5.1.3 提出合理的问题假设,构建成功的数学模型 |
5.1.4 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探究 |
5.1.5 适时借用辅助手段,清晰建构数学模型 |
5.1.6 检验模型举一反三,最终目标学以致用 |
5.1.7 评价多元,鼓励研究 |
5.1.8 加强教师对建模教学的认识,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
5.2 课堂教学实施 |
5.2.1 教学设计选取依据 |
5.2.2 《分数与除法》的教学实施 |
5.2.3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的教学实施 |
5.2.4 《植树问题》的教学实施 |
5.2.5 课堂实录的教学效果评价 |
5.3 城乡结合地区小学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特点 |
5.4 小结 |
第6章 策略效果后测和城乡结合地区小学数学建模能力培养有效策略 |
6.1 课堂观察后学生建模能力水平后测 |
6.1.1 测试实施 |
6.1.2 测试结果 |
6.1.3 前后测试对比结果分析 |
6.1.4 前后测试对比结果配对T检验数据差异 |
6.2 策略的调整 |
6.3 城乡结合地区小学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 |
6.3.1 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6.3.2 提出合理的问题假设,构建成功的数学模型 |
6.3.3 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探究 |
6.3.4 适时借用辅助手段,清晰建构数学模型 |
6.3.5 检验模型举一反三,最终目标学以致用 |
6.3.6 评价多元,鼓励研究 |
6.3.7 加强教师对建模教学的认识,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
6.4 小结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
7.1 研究的结论 |
7.2 研究的反思 |
7.3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 B 城乡结合地区数学建模能力测试题(前测) |
附录 C 课堂观察记录表 |
附录 D 城乡结合地区数学建模能力测试题(后测) |
附录 E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 F A校点学生建模能力测试成绩(前后测) |
附录 G B校点学生建模能力测试成绩(前后测) |
附录 H C校点学生建模能力测试成绩(前后测)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10)“数学广角”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策略研究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学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提出 |
(二)文献综述 |
(三)理论依据 |
(四)研究设计 |
一、数学广角与数学思想方法的关系 |
二、第二学段“数学广角”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与教学价值 |
(一)“优化”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分析 |
(二)“鸡兔同笼”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分析 |
(三)“植树问题”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分析 |
(四)“找次品”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分析 |
(五)“数与形”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分析 |
(六)“鸽巢问题”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分析 |
(七)“数学广角”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价值 |
三、“数学广角”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现状 |
(一)调查设计 |
(二)调查结果分析 |
四、“数学广角”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剖析 |
(一)问题分析 |
(二)原因剖析 |
五、“数学广角”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策略建构 |
(一)深入研读教材,把握核心思想 |
(二)准确定位教学目标,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
(三)关注教学过程,感悟数学思想 |
(四)注重师资建设,提升专业素养 |
六、研究结论与思考 |
(一)研究的结论 |
(二)研究的不足 |
(三)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的数据分析素养培养研究[D]. 何荣. 重庆三峡学院, 2021(08)
- [2]体验教学在小学高年级“图形与几何”教学中的应用现状研究 ——以扬州市H小学为例[D]. 郑云端. 扬州大学, 2021(09)
- [3]小学数学第二学段“数与代数”练习课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扬州市H小学为例[D]. 刘嫣. 扬州大学, 2021(09)
- [4]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建构[D]. 石迎春.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5]论“做中学”方法在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中的应用[D]. 王婷婷.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6]基于体验式学习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研究[D]. 徐翠莲.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7]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形结合思想的策略研究 ——以Q市A小学为例[D]. 张钰冰.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20(06)
- [8]转化思想在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匡权祥.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9]K市城乡结合地区小学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研究[D]. 付倩.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10]“数学广角”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策略研究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学段为例[D]. 王微. 西南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