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阴多发性软纤维瘤一例

外阴多发性软纤维瘤一例

一、外阴部多发性软纤维瘤1例(论文文献综述)

刘灵花,吴平平,余泽莹,张良[1](2020)在《生殖器汗管瘤3例》文中提出报告3例生殖器汗管瘤患者,其中男1例,发生在阴茎,无明显自觉症状;女2例,发生在大阴唇,皮损均表现为细小丘疹,孤立互不融合,质中,1例伴微痒,另1例伴剧痒。皮损组织病理:表皮轻度增生,真皮内可见嗜碱性小立方细胞形成的肿瘤团块,呈条索状团块及管腔样结构,部分管腔内可见嗜伊红的无定形物质。诊断为汗管瘤。3例患者均予CO2激光治疗,目前均在随访中,暂无复发。

曹毅[2](2019)在《乳腺外Paget病34例临床分析研究和巨大神经纤维瘤诊疗1例》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乳腺外Paget病为一种少见的皮肤恶性肿瘤,多见于50岁以上的男性,起源于皮肤或皮肤附件,好发于顶泌汗腺分布丰富的区域,如外阴、阴囊、阴茎,少数发生于腹股沟、腋窝、前胸等部位。该病的临床表现不典型,早期仅表现为红斑、瘙痒、疼痛等,误诊率高。临床医师往往对此病认识不足,使其早期诊断相对困难,从而延误治疗。目前主要治疗方法为手术切除,但切除后复发率高,疾病预后不明确,关于影响此疾病预后因素的研究也相对较少。目的:分析并总结乳腺外Paget病的患者基线参数、临床特点、诊治过程,并探讨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9年1月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就诊的34例病理确诊为乳腺外Paget病患者的临床参数,总结其临床特点,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各因素与预后的关系。结果:纳入研究共34例患者,年龄30~86岁,平均年龄63.88岁,男性患者26例,平均年龄为66.81岁,女性患者8例,平均年龄为54.38岁。男性患者中,22例病变发生于阴茎及阴囊,4例发生于肛周,女性患者病变仅累及外阴。所有34例患者中皮损面积最小者为0.5cm2,皮损面积最大者为150cm2,平均皮损面积为29.35cm2。早期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红斑、瘙痒等,其中红斑27例(79.41%),瘙痒31例(91.18%),11例(32.35%)破溃、渗液,3例(8.829%)反复结痂,2例(5.88%)呈“脱屑”样变,而1例(2.94%)呈疣状物增生样。所有患者均接受扩大切除手术治疗,平均扩大切除范围为1.57cm,切除至皮下脂肪层,术后病理示肿瘤细胞局限于表皮层10例,累及真皮层14例。累及真皮层患者中7例累及真皮下汗腺及毛囊组织,2例合并汗腺导管癌,1例合并低分化腺癌。本组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42.06月,复发8例,死亡9例。总体5年生存率64.3%,病程超过24月(P=0.047)及病变大于20cm2(P=0.005)患者的5年生存率较低。病变面积大于20cm2(P=0.008)患者的肿瘤细胞更易累及真皮层,肿瘤细胞累及真皮层者与局限于表皮层者相比更易复发(P=0.045),死亡率更高(P=0.025)。结论:乳腺外Paget病在老年男性中多见,常累及阴茎、阴囊,早期表现以皮肤红斑伴瘙痒为主,肿瘤细胞累及真皮层者较局限于表皮层者更易复发,预后差。病程超过24个月及病变大于20cm2患者的5年生存率较低,怀疑该病者应尽早行病理活检确诊,做到早诊断、早治疗。研究背景:神经纤维瘤为一种良性外周神经源性肿瘤,其可分为孤立性和多发性。全身多发性神经纤维瘤称为神经纤维瘤病,又可分为Ⅰ型(NF1)和Ⅱ型(NF2)。NF1为整形外科常见疾病之一,而NF1伴巨大神经纤维瘤相对罕见,巨大的肿瘤长期下垂,常呈囊袋状伴有破溃流血,阻碍临近组织器官功能,不仅成为患者心理负担,并且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手术切除仍然是此病最有效的治疗方式,但由于瘤体组织特殊性,切除术中止血难度大,出血量多,严重者可威胁生命,控制术中出血量仍是目前所面临的难题。目的:探讨巨大神经纤维瘤的诊断及控制术中出血量综合治疗方法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1月收治的1例累及右下肢、臀部及外阴巨大神经纤维瘤的病例资料,对病例进行总结分析。结果:结合本例患者病史、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及病理结果,诊断为NF1伴巨大神经纤维瘤。此患者术前3天行介入治疗栓塞主要营养动脉,术中联合合瘤体基底部环扎缝,明显减少了治疗过程中的出血量。随访3个月,瘤体暂无复发,臀部、右下肢及外阴外形改善。结论:采用术前介入栓塞营养血管,术中瘤体基底部环扎缝合,控制出血效果理想,提高了手术效率及患者生活质量,两种或多种综合止血措施可值得推广,后期应定期复查,加强患者健康教育。

唐正喜[3](2018)在《571例皮肤囊肿临床与病理回顾性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各种皮肤囊肿的临床及病理特点,加强对表皮囊肿、脂囊瘤、外毛根鞘囊肿及毳毛囊肿的再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2017年间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皮肤科经过组织病理检查诊断为皮肤囊肿的病例571例,主要分析患者的性别、发病年龄、皮损部位、临床诊断及组织病理学特点。将临床和病理资料分类、统计,应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率的比较使用卡方检验进行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入选囊肿病例共571例,共发现皮肤囊肿11种,根据囊壁的存在与否、囊壁的结构及囊腔内容物主要分为复层鳞状上皮的皮肤囊肿和非复层鳞状上皮的皮肤囊肿及无上皮囊肿。具有复层鳞状上皮的皮肤囊肿有表皮囊肿348例(60.94%)、外毛根鞘囊肿35例(6.13%)、粟丘疹12例(2.10%)、毳毛囊肿8例(1.40%)、增生性外毛根鞘囊肿1例(0.18%)、色素性毛囊囊肿1例(0.18%)、脂囊瘤159例(27.83%)。非复层鳞状上皮的皮肤囊肿有小汗腺汗囊瘤3例(0.53%)、外阴纤毛性囊肿2例(0.35%)、阴茎中缝囊肿1例(0.18%),无上皮囊肿有粘液囊肿1例(0.18%)。(2)性别分布:男性357例(62.35%),女性214例(37.65%),男女比率为1.66:1。其中表皮囊肿组男性221例、女性127例,脂囊瘤组男性105例、女性54例,外毛根鞘囊肿组男性16例、女性19例。(3)年龄分布:平均发病年龄35.03±21.67岁,其中男性33.90±23.58岁,女性为36.89±19.44岁,年龄最大为87岁,最小8岁。青少年组(020岁)中表皮囊肿、脂囊瘤、外毛根鞘囊肿所占比例分别为11.5%、16.4%、5.7%;青年组(2140岁)为44.8%、66.0%、34.3%;中年组(4160岁)为34.8%、16.4%、42.9%;老年组(60岁以上)为8.9%、1.2%、17.1%。经χ2检验:表皮囊肿和外毛根鞘囊肿组发病年龄在不同性别间无明显差异;脂囊瘤组发病年龄在不同性别间有显着差异(χ2=12.705,P=0.005<0.05)。(4)发病部位:头部30例,面部104例,颈部73例,躯干220例,四肢53例,会阴部84例。经χ2检验:表皮囊肿、脂囊瘤、外毛根鞘囊肿三组疾病发病部位在不同性别间无明显差异。(5)皮肤囊肿合并其他疾病:表皮囊肿合并色素痣12例(均为皮内痣)、瘢痕疙瘩2例、寻常疣1例、结节性痒疹1例、皮肤纤维瘤1例、外毛根鞘囊肿1例;毳毛囊肿合并脂囊瘤2例;粟丘疹合并汗管瘤2例。(6)临床与组织病理诊断符合率:表皮囊肿44.26%(20072008年35.25%、20092010年40.74%、20112012年42.65%、20132014年45.58%、20152017年49.39%);脂囊瘤79.87%(按照两年统计分别为74.75%、78.74%、82.95%、89.67、90.58%)。外毛根鞘囊肿组由于人数较少,不分组计算,其总的符合率为5.76%(其中临床诊断为皮脂腺囊肿则计入不符合诊断)。结论:(1)皮肤囊肿是皮肤科的常见疾病,但其临床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低(特别是单发皮损),所以临床上应尽可能切除皮损并行病理检查,特别是对于有出血、结痂且疼痛的囊肿或结节。(2)青年期脂囊瘤发病率明显高于表皮囊肿,青少年期的脂囊瘤常发生在男性,可能与雄激素分泌有关。(3)囊肿内容物见到毳毛断面不能作为诊断毳毛囊肿的金标准。(4)色素痣、皮肤纤维瘤、结节性痒疹等疾病合并表皮囊肿(粟丘疹)的发病原因可能是由于外源性搔抓刺激进而引起外伤性表皮囊肿(粟丘疹)。(5)皮脂腺囊肿在临床上应该避免使用,因为病理与之对应的是表皮囊肿或外毛根鞘囊肿。

祁金凤[4](2018)在《皮肤转移癌1例并文献复习》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探讨及总结皮肤转移癌的临床特点、发生皮肤转移的病理类型、可能的转移途径、临床诊断依据与鉴别诊断、治疗与预后等,提高对皮肤转移癌的认识,帮助临床医师把握皮肤转移癌的临床特点,以期尽可能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改善病人的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方法:报道1例胃癌皮肤转移患者的详细病史、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以及确诊依据,并结合近20年来相关的文献资料,对皮肤转移癌的临床及病理特点进行复习总结。设计:病例报告。病例:患者,男,57岁,汉族,农民,出生于甘肃通渭县,住院号:719865。胃癌术后1年余,胸部、右侧腋窝下及背部结节3月余。1年前患者明确诊断为胃恶性肿瘤并且接受了胃大部切除术及术后正规化疗,3月前患者胸部、腋窝及背部出现了多发的皮肤损害。活检皮肤组织病理报告:表皮下见大量异形上皮组织浸润性生长,细胞排列呈条索状、实团状结构,胞核增大、深染,核异型性明显。诊断:皮肤转移癌。结果:患者有明确的恶性肿瘤病史,结合相关的辅助检查,皮肤转移癌诊断明确。结论:随着恶性肿瘤发病率的升高,皮肤转移癌在临床亦不再罕见,并且皮肤转移皮损可以是某些内脏肿瘤的首发症状。因此,对于皮肤不明原因出现暗红色、无痛性肿块或难以愈合的溃疡,甚至类似原发性皮损但久治不愈的皮肤表现要引起足够的重视,特别是曾经明确诊断恶性肿瘤的患者,更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怀疑。要详细询问病史,结合临床特点、组织病理检查、免疫组化及电镜检查等来判断是否为恶性肿瘤的皮肤转移,以期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减少误诊及漏诊,进而延长患者生存期,尽可能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尚慧宇[5](2018)在《女性生殖器官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临床特点及病理特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angiomyofibroblastoma,AMF)为间叶来源的良性肿瘤,临床上较为罕见,男女均可发病,常见于育龄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于女性外阴,其次为宫颈、阴道、腹股沟等处。临床上多为体检发现肿物后就诊,无特异性症状和体征,易误诊为其他软组织肿瘤,术前很难明确诊断,组织活检及术后病理是诊断的唯一手段。本文结合临床病例及相关文献探究女性生殖器官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的临床特征、病理特点、诊治方法及预后,以帮助临床医师对此种疾病做到进一步了解。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0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大连市妇产医院和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治的10例女性生殖器官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患者临床资料。总结患者基本信息资料,结合国内外文献从临床特点和病理特征、诊断方法、治疗和预后等方面加以分析。临床特点包括患者年龄、症状、体征、发病部位、肿瘤大小、术前影像学检查及肿瘤标志物等方面;病理特征包括大体特征、镜下特征、术中冰冻及病理免疫组化;诊治方法主要是分析术后病理;对术后患者进行随诊,以观察患者预后情况。结果:10例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患者平均发病年龄(49.90±7.62)岁,多无明显临床症状,个别患者可因肿物影响生活就诊,肿瘤可因病程不同发病部位不同而大小不一,女性发生于外阴、阴道、宫颈、盆腔等处;影像学检查无特异性,超声下可见肿瘤表现为等回声、低回声或混合回声光团,多可见血流信号;肿瘤标志物检查未见异常;大体见肿瘤多为单发,偶可为多发,切面粉红或褐色,多质软,包块实性或囊实性,边界清,镜下细胞丰富区和细胞稀疏区呈交替性分布,肿瘤组织由显着的管腔小、管壁薄和扩张的血管组成,血管周围可见嗜酸性的圆形或梭形肿瘤细胞团围绕,肿瘤基质呈疏松水肿、黏液样等,核分裂象罕见。10例患者均采取局部完整切除。术后随访8例,中位随访时间为37个月,无复发。结论: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好发于育龄期女性,主要发生部位为女性的外阴与阴道,发生于宫颈与盆腔少见,男性可见于阴囊、睾丸、精索或腹股沟区。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主要考虑为局部损伤、炎性刺激以及雌激素等多原因共同作用,诱导血管内皮周围干组织向肌纤维母细胞分化,肌纤维母细胞异常增殖形成肿瘤。发生于女性生殖器官的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临床表现及影像学多无特异性,对临床明确诊断意义不大。目前组织活检病理及切除后病理仍然被认为是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明确诊断的唯一方法。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易误诊为前庭大腺囊肿、脓肿和脂肪瘤,与其他间质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来源的肿瘤在临床表现与镜下病理亦有相似,鉴别诊断主要依靠病理特征及免疫组化。治疗以手术局部切除为主,一般预后良好,有个别肿瘤恶变报道,建议术后严密随访。本研究病例数目有限,临床上需要对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继续总结和研究。

韩晨珠,李保强[6](2015)在《女阴汗管瘤1例》文中研究指明患者,女,45岁。双侧外阴丘疹5年。皮肤科查体见双侧大阴唇外侧褐色粟粒至绿豆大光滑丘疹,部分丘疹融合成片。组织病理符合汗管瘤特征。

陆原,陈达灿,李清,何雯,翁翊,禢国维[7](2010)在《发疹型汗管瘤及其家系调查》文中指出报告1例有家族史的发疹型汗管瘤病例,对其皮损进行详尽描述,并通过组织病理检查证实临床诊断。还探讨了其遗传方式、对该家系进行调查分析。家系4代共22人,患病5例,男1例,女4例,每代均有发病,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认为发疹型汗管瘤可能与遗传有密切关系。

李遇梅,崔盘根,陈志强[8](2004)在《外阴部多发性软纤维瘤1例》文中研究指明

袁波[9](2010)在《311例皮肤肿瘤回顾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门诊311例皮肤肿瘤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来自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皮肤科门诊2008~2009年间记录在册并进行皮肤病理活检的病例,包括临床诊断为皮肤肿瘤的病例和临床诊断为其他疾病但病理切片证实为皮肤肿瘤的病例共333例(其中病理证实为皮肤肿瘤311例,2008年132例,2009年179例)。将临床和病理资料分类、统计,应用SPSS15.0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率的比较使用卡方检验进行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①本组皮肤肿瘤病例中:男性163例(52.41%),女性148例(47.59%),男女比率为1.10:1。②本组皮肤肿瘤病例中:良性肿瘤226例(72.67%),其中男性115例,女性111例;癌前病变或良恶交界性肿瘤21例(6.75%),其中男性13例,女性8例;恶性肿瘤64例(20.58%),其中男性35例,女性29例,经卡方检验,皮肤良性肿瘤比率男女之间无统计学差异(x2=0.379,p>0.05),皮肤恶性肿瘤比率男女之间亦无统计学差异(x2=0.167,p>0.05)。③本组共发现皮肤肿瘤50种,按组织来源分类有:表皮肿瘤149例(47.91%),皮肤附属器肿瘤26例(8.36%),黑素细胞性肿瘤63例(20.26%),神经组织肿瘤5例(1.61%),血管脂肪组织肿瘤11例(3.54%),纤维结缔组织肿瘤34例(10.93%),组织细胞及淋巴组织肿瘤21例(6.75%),转移癌2例(0.64%)。④本组病理确诊数量最多(样本量大于20例)的皮肤肿瘤依次是:脂溢性角化病80例、痣细胞痣60例、基底细胞癌25例、皮肤纤维瘤25例。2008年与2009年脂溢性角化病分别为38例和42例,痣细胞痣分别为23例和37例,两者占当年确诊肿瘤总量的比率变化均无统计学差异(脂溢性角化病x2=0.379,p>0.05;痣细胞痣x2=0.514,p>0.05)。⑤误诊率:脂溢性角化病30%、痣细胞痣10%、皮肤纤维瘤8%、基底细胞癌12%;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脂溢性角化病60.22%、痣细胞痣66.67%、基底细胞癌78.57%、皮肤纤维瘤74.19%,本组中脂溢性角化病误诊为色素痣16例(占脂溢性角化病误诊数量的66.67%)。经卡方检验,上述四种皮肤肿瘤的误诊率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x2=12.416,p<0.01),而四者间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并无统计学差异(x2=4.307,p>0.05)。⑥本组皮肤肿瘤的平均确诊年龄为50.25±21.67岁,男性为50.20±23.58岁,女性为50.30±19.44岁。年龄最小的为3个月,年龄最大的为92岁。青少年组(0-20岁)恶性肿瘤、癌前病变或良恶交界性肿瘤和良性肿瘤的比率分别为2.8%、2.8%和94.4%;青壮年组(21~40岁)为8.1%、4.8%、和87.1%;中年组(41-60岁)为16.8%、4.7%和78.5%;老年组(61岁以上)为33.7%、11.3%和50.9%。经卡方检验,四组年龄段不同性质肿瘤的比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x2=42.809,p<0.01)。⑦各发病部位皮肤肿瘤的比率:头面颈部114例(36.66%),躯干85例(27.33%),四肢67例(21.54%),手足部23例(7.40%),会阴部22例(7.07%)。恶性肿瘤在各部位肿瘤中的比率为:头面颈部27例(23.68%),躯干15例(17.65%),四肢12例(17.91%),手足部2例(8.69%),会阴部8例(33.36%)经卡方检验,各部位间不同性质的皮肤肿瘤比率有统计学差异(x2=17.798,p<0.05)。结论:通过本组资料回顾,笔者发现①皮肤良性或恶性肿瘤的比率男女之间无统计学差异;②各年龄段不同性质肿瘤的比率有统计学差异,恶性肿瘤比率随年龄增加而增高;③各部位间不同性质肿瘤的比率有统计学差异,会阴部、头面部恶性肿瘤比率高;④脂溢性角化病、痣细胞痣、基底细胞癌、皮肤纤维瘤四种常见病的误诊率有统计学差异,看似简单的脂溢性角化病误诊率最高;⑤上述四种皮肤肿瘤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在60%-80%之间,但符合率无统计学差异。⑥表皮肿瘤与黑素细胞性肿瘤占肿瘤总数比率最高,其代表病种脂溢性角化病和痣细胞痣也是最多见的两种肿瘤,环比2008年和2009年,两病占当年肿瘤总数比率变化无统计学差异,临床上两者诊断易混淆,应引起重视。

李遇梅[10](2005)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DNA甲基化状态与趋化因子受体表达水平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中p16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及其在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方法 检测45例SLE患者血浆DNA甲基化状态、72例SLE患者全血细胞DNA甲基化状态,并以20名健康对照者血浆和全血细胞作为对照。应用甲基化特异PCR(MSP)方法检测p16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其原理为:DNA经亚硫酸氢钠修饰后,p16基因启动子区含CpG区域可以用PCR进行扩增。对扩增结果与患者疾病活动性、临床表现及常规实验室检查结果之间的关联进行分析。 结果 1、SLE患者血浆DNA中p16基因启动子呈现高甲基化状态: (1)SLE组中p16基因启动子呈甲基化状态者占64.44%(29/45),而健康对照组中只有1名检测到p16基因甲基化(1/20,5%),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9.687b,p<0.001;OR=34.44;95%CI[19.25~49.63])。活动期SLE组p16基因呈甲基化状态者所占比率83.33%(20/24)比非活动期SLE组42.85%(9/21)高,差异也有明显统计学意义(x2=8.008b;P=0.005,<0.01;OR=6.67)。 (2)初发SLE组p16基因启动子呈甲基化状态者所占比例(71.43%,15/21),与复发SLE组(58.33%)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371)。

二、外阴部多发性软纤维瘤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外阴部多发性软纤维瘤1例(论文提纲范文)

(1)生殖器汗管瘤3例(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2 讨论

(2)乳腺外Paget病34例临床分析研究和巨大神经纤维瘤诊疗1例(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1:乳腺外Paget病34例临床分析研究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表
    参考文献
论文2:巨大神经纤维瘤整形外科诊疗1例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病例资料
    讨论
    总结
    附图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3)571例皮肤囊肿临床与病理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皮肤转移癌1例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临床病例资料
    2.2 文献资料
    2.3 质量控制
第三章 病例报告
    3.1 病史
    3.2 既往史
    3.3 体格检查
    3.4 辅助检查
    3.5 诊断
    3.6 诊断依据
    3.7 鉴别诊断
    3.8 治疗及预后
    3.9 病例分析及讨论
第四章 文献复习
    4.1 结果
    4.2 讨论与分析
第五章 讨论
    5.1 浅析恶性肿瘤的转移机制
    5.2 恶性肿瘤的皮肤转移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表一
致谢

(5)女性生殖器官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临床特点及病理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研究方法
    1.3 随访
2 结果
    2.1 临床特点
    2.2 影像学检查
    2.3 肿瘤标志物检测
    2.4 病理组织学特征
        2.4.1 大体特征
        2.4.2 术中冰冻
        2.4.3 石蜡切片镜下特征
        2.4.4 免疫组化
3 讨论
    3.1 发病情况
    3.2 影像学检查
    3.3 病理组织学特点
    3.4 诊断及鉴别诊断
    3.5 治疗与预后
4 结论
5 参考文献
综述
    一、发病原因
    二、临床表现
    三、影像学特点
    四、病理特征
    五、AMF诊断
    六、AMF鉴别诊断
    七、AMF治疗及预后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8)外阴部多发性软纤维瘤1例(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2 讨论

(9)311例皮肤肿瘤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次
正文
    1 、引言
    2 、资料和方法
        2.1 资料
        2.2 方法
        2.3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一般情况
        3.2 皮肤肿瘤的分类情况
        3.3 皮肤肿瘤的诊断情况
        3.4 皮肤肿瘤在各年龄段的分布情况
        3.5 皮肤肿瘤在不同部位的分布情况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病例报道:外阴疣状癌1例
综述
作者简历和已发表的论文

(10)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DNA甲基化状态与趋化因子受体表达水平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
第一部分 SLE患者p16基因启动子异常甲基化研究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趋化因子受体在SLE患者PBMC中的表达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和方法
        材料
        方法
    结果与讨论
        一、SLE患者临床资料与常规实验室检查结果
        二、SLE患者PBMC中CC型趋化因子受体mRNA的表达
        三、SLE患者PBMC中CX3C型趋化因子受体mRNA的表达
        四、SLE患者PBMC中CXC型趋化因子受体mRNA的表达
        五、SLE患者PBMC中C型趋化因子受体mRNA的表达
        六、SLE患者PBMC部分Th2型细胞因子受体mRNA表达与趋化因子受体mRNA表达分析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附件
    综述
        综述一 DNA甲基化与肿瘤及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关系
        综述二 地氯雷他啶
        综述三 口服伊维菌素治疗疥疮
    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文章题录
    研究生在读期间获奖情况
    研究生在读期间参加会议
致谢
协和医科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协和医科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四、外阴部多发性软纤维瘤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生殖器汗管瘤3例[J]. 刘灵花,吴平平,余泽莹,张良.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2020(02)
  • [2]乳腺外Paget病34例临床分析研究和巨大神经纤维瘤诊疗1例[D]. 曹毅. 山东大学, 2019(09)
  • [3]571例皮肤囊肿临床与病理回顾性分析[D]. 唐正喜. 遵义医学院, 2018(01)
  • [4]皮肤转移癌1例并文献复习[D]. 祁金凤. 兰州大学, 2018(10)
  • [5]女性生殖器官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临床特点及病理特征分析[D]. 尚慧宇. 大连医科大学, 2018(01)
  • [6]女阴汗管瘤1例[J]. 韩晨珠,李保强.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5(12)
  • [7]发疹型汗管瘤及其家系调查[J]. 陆原,陈达灿,李清,何雯,翁翊,禢国维. 临床皮肤科杂志, 2010(07)
  • [8]外阴部多发性软纤维瘤1例[J]. 李遇梅,崔盘根,陈志强.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2004(04)
  • [9]311例皮肤肿瘤回顾性分析[D]. 袁波. 浙江大学, 2010(10)
  • [10]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DNA甲基化状态与趋化因子受体表达水平的研究[D]. 李遇梅.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5(12)

标签:;  ;  ;  ;  ;  

外阴多发性软纤维瘤一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