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绍兴市城市防洪工程的施工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彭媛媛[1](2020)在《我国东南城市水环境特征解析与综合整治指导方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城市水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主要问题有:城市地表水体污染较严重,大部分水质仍然在Ⅳ类及劣于Ⅳ类;污水排放量大,2017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777.4亿t,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182.9亿t、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588.1亿t,生活污水成为主要污染源;随着城市化的加快,土地利用类型的改变使得降雨径流带来的面源污染成为一些城市的主要水环境问题。虽然我国在水环境治理中做了大量工作,但是距离城市水环境水体功能达标、实现生态宜居城市等的要求还有差距。因此,亟需制定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指导方案和技术路线图,为城市水环境污染总体调控、水环境综合整治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本研究选取东南地区的主要河流和湖泊进行水质监测与评价。评价结果表明,东南地区地表水质在Ⅳ类及劣于Ⅳ类的占比较大,东南地区水质整体较差。对东南地区河流、湖泊水环境污染的时空特征分别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时间上看,区域城市水体的水质状况这几年正在逐渐转好;丰水期水质明显好于其他时期;夏季水质明显好于冬季。从空间上看,经过城市后水质普遍变差;上游水质较下游水质好;支流水质对城市河流的影响较大。对典型城市污染源进行估算分析,区域主要污染成因是城市生活源、管网问题造成的生活污水直排、降雨径流污染以及支流的影响。区域城市水体主要污染因子是COD和氨氮。基于水环境特征和污染成因分析的结果,构建了适合本地区的综合整治指导方案,包括编制目标的确定、水环境容量计算、污染负荷分配计算和指导方案。其中东南地区河流水环境容量多采用河流一维模型;湖泊水环境容量计算时,COD和氨氮多采用零维模型,TN和TP多采用营养盐允许负荷模型;污染负荷分配推荐使用等比例分配法;分别从点源污染控制、面源污染控制、水体水质改善与提升控制和节水这四个方面进行详细的方案方法介绍、案例介绍和技术推荐。分析东南地区水环境演化及治理历程,确立时间轴和分阶段目标,确定每个阶段综合整治需求和战略任务,最后确定技术发展重点形成东南地区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路线图。
王思成[2](2020)在《风险治理导向下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滨海城市兼具高经济贡献度与高风险敏感度,其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提升,有赖于对复杂且多样化“城市病”风险的源头管控。而当前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偏重空间与设施的被动应灾,缺乏动态风险治理技术支撑,导致防灾能力认知不清、“平灾结合”缺失、多规衔接困难等现实矛盾,工程性综合防灾体系亟待引入精细化风险治理思路进行拓展与完善。论文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基于智慧技术的滨海大城市安全策略与综合防灾措施研究》(13&ZD162)的支撑下,以安全风险治理为导向,探究滨海城市传统综合防灾规划体系的重构路径。全文按“发现问题--聚焦困难--寻找办法--应用反馈”的思路展开,在风险治理与防灾规划两大重要领域之间,构建耦合风险识别、评估与管控体系的综合防灾规划研究框架,将风险治理技术的应用,由规划前期分析,拓展到从编制到实施的全过程。通过理论探索、规划溯源、路径细化,辨析滨海城市安全风险机理特征,论证综合防灾规划困境及其重构路径,组建融合多元主体的风险评估系统,提出差异性防灾空间规划策略,达到摸清滨海城市安全风险底数、准确全面风险评估、提高综合防灾效率的目的。在风险治理理论探索层面。运用灾害链式效应分析方法,从物质型灾害和风险治理行为的“双视角”建立了滨海城市安全风险机理整体认知路径。由传统物质灾变能量的正向传递转为风险治理行为的反作用力研究,创建了风险治理子系统动力学模型,揭示出风险治理行为在应对物质型灾害“汇集-迸发”式的灾变能量正向传导时,具有“圈层结构”的逐级互馈特征,认为综合防灾规划的编制必须依此机理特征,形成多层级的防灾空间体系。嫁接风险管理学产品供应链的风险度量方法,构建了适用于滨海城市的灾害链式效应风险评估框架,认为综合防灾规划体系的重构,必须以全生命周期风险治理为目标,通过风险评估耦合风险治理技术与防灾空间体系,丰富了多学科交叉下的综合防灾规划理论内涵。在综合防灾规划溯源层面。论文通过纵向多灾种防灾技术演进分析,横向多部门防灾规划类比,认为现状综合防灾能力认知不清是导致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困境的根源。紧扣所有防灾规划均以最低防灾基础设施投资,换来最优防灾减灾效果的本质诉求,移植经济地理空间计量模型,首次提出运用综合防灾效率评价,规范并统一综合防灾能力认知方法。通过量化防灾成本、灾害产出、风险环境间的“投入--产出”关系,得到影响我国滨海城市综合防灾效率提升的5个核心驱动变量,依此制定韧性短板补齐对策。通过对滨海城市安全风险机理与综合防灾效率的研究,得到风险治理技术与防灾空间规划的响应机制。分别从多维度风险评估系统的拓展性重构,多层级防灾空间治理的完善性重构,形成传统综合防灾规划体系融合“全过程”风险治理技术的重构路径,为当前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困境提供了新的解题思路。在规划路径细化层面。突破传统综合防灾规划静态、单向的风险评估定式,细化“多维度”风险评估指标框架:通过多元主体的灾害链式效应分析,认为灾变能量在政府、公众与物质空间环境间,存在领域、时间与影响维度的衍生关系,逐项建立了集成灾害属性、政府治理、居民参与等多元主体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与评判标准,为综合防灾规划提供了理性数据支撑。改变防灾设施均等化配置或减灾措施趋同化集合的规划方式,细化“多层级”空间治理体系内容:通过多维度风险评估系统的组建,认为治理差异性是滨海城市防灾空间规划的关键点,针对不同空间层级的主导型灾害风险及其灾害链网络结构特征,分级划定风险管控与防灾规划的重点内容,最大程度地发挥防灾基建与管理投入的效用,提高综合防灾规划效率。以多元利益主体共同参与风险治理为目标,细化“全过程”综合防灾规划流程:认为耦合风险监测、评估、管控机制的综合防灾规划,必须具备风险情报搜集与分析、风险控制与防灾空间布局、风险应急处置与规划实施三个阶段。完整呈现了风险治理导向下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体系的重构路径。通过天津市中心城区综合防灾规划的应用反馈,表明本文“全过程”风险治理、“多维度”风险评估、“多层级”风险管控的规划路径,有利于提升滨海城市整体韧性,可为其他城市开展安全风险治理,建设综合防灾体系提供研究范例。
王祖浩[3](2020)在《庄河市中小河流综合整治工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河流是人类文明的起源,自古代起人类均依河而居,临水而住,衣食住行均离不开河流,可以说每条河流都是我们的母亲河。随着中国发展不断深入,工业农业发展迅猛,所产生的工业污水、农业污水就近排入河流,造成河流水体污染、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甚至会造成河流发黑恶臭、富营养化,影响人们正常生活。庄河市境内有碧流河、英那河等九大河流体系,共有中小河流109条。大部分中小河流发源于北部山区,流经丘陵、平原,最后汇入黄海。庄河市自2000开始治理中小河流,前期中小河流治理均以硬化方法为主,破坏了河流生态环境、影响河流蓄水及储水能力,暴雨时洪水冲击力过大,造成洪灾频发。随治理不断推进,治理标准不断提高,治理方式从过去防洪排涝的的硬化治理方式,转变为以生态治河为目标的治理方式,河流生态环境得以保护,河流生态屏障得以保持。本课题主要研究庄河市中小河流综合整治工程,通过实地勘察及资料查阅,了解庄河市境内各中小河流自然情况及各项指标,深入剖析中小河流目前存在问题。根据庄河地势地貌将中小河流分为平原类及山丘类两类,对庄河市两类中小河流的整治方式及方法进行汇总、分析和研究,根据庄河市中小河流“水量少、水质差、硬化多”的现状特点,提出“生态化、实用化”的治河方针,对两类河流的共性整治方法及个性方法进行分析评价,根据分析结果对庄河市中小河流综合整治方法进行优化。最后根据前文研究内容,将所得出的结论实践在小寺河北支综合整治上,对小寺河北支进行综合整治设计,保证所设计的方案实用性及可实施性。为庄河市以后中小河流整治提供素材,为辽宁乃至全国中小河流综合整治提供参考。
杨蕾[4](2019)在《秦皇岛城市防洪水文计算及河道改造》文中研究说明防洪工程是一个城市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而防洪工程规模大,成本高,而且必须立足于本地区特点进行规划。文章以河北省秦皇岛市为例,介绍了防洪规划中的部分水文计算问题和方法,包括研究区域不同地形产流深计算方法,研究区主要河道洪水计算方法(以汤河为例),计算出的结果可以为防洪规划提供数据支持,得出秦皇岛内无需新增防洪工程,将现有河道改造即可。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5](2015)在《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扩大有效投资“411”重大项目建设行动计划2015年实施计划的通知》文中指出浙政办发〔2015〕27号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浙江省扩大有效投资"411"重大项目建设行动计划2015年实施计划》已经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徐智麟[6](2012)在《绍兴水利工程与文化有机融合的探索》文中指出水文化是体现地域文化、反映民族精神和文化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支撑.通过对绍兴典型的水利工程与文化融合的总结和解剖,认为水文化建设应革新观念、文化自觉,在不同层面高度重视、专设机构;体现规划为本和终极关怀,并通过重用人才、重视投入,在水文化建设中古今融合、画龙点睛,以彰显水文化特色.
夏益杰[7](2009)在《基于城乡一体化管理的浙江省水务管理体制改革研究》文中指出水务管理的内涵可以概括为对城乡水资源进行统一管理,以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城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对辖区范围内防洪、水源、供水、用水、节水、排水、污水处理与回用以及农田水利、水土保持等涉水事务系统管理的管理体制。水务管理体制的核心是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和涉水事务一体化管理,其科学基础是水资源以流域为基础的系统管理思想。浙江省的水务管理体制改革没有设定统一模式。各地以追求改革实际效能为目标,因地制宜地进行水务管理体制改革。以义乌市和永康市为代表的模式重点在于调整行政管理职能。以嘉兴市、绍兴市和宁波市为代表的模式不调整行政管理职能,以水务企业市场化、统一化为突破口。以舟山市为代表的模式将行政职能调整与水务企业市场运作并重。各种模式都有成功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浙江水务体制改革的方向是城乡水资源管理一体化,当务之急是理顺管理的体制和机制。
叶舟[8](2009)在《从人才供需矛盾角度分析浙江省水利高职人才培养战略》文中提出浙江是我国沿海发达的省份,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浙江水利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国水利的发展趋势。文章利用浙江水利发展的案例,分析了现代水利发展对专业人才需求存在的矛盾,探讨了这种矛盾存在的缘由,并提出了通过水利类高校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建设来解决矛盾的思路。
文林,郭泽杰,洪全祥[9](2009)在《绍兴城防、黄河大堤、荆江大堤建管经验的考察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了浙江省绍兴市环城河综合整治工程建管理念与经验、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大堤与湖北省荆州市荆江大堤管理经验和做法,根据以往江西省河道和堤防建设与管理存在的差距,认真分析研究,提出今后江西省河道和堤防管理工作的建议.
顾庆尧,祝王夫,汤冠华[10](2006)在《绍兴市大环河水环境整治南河工程 彰显城市个性 实现环境友好》文中研究表明绍兴是着名的江南水乡,随着城市进一步发展,城郊接合处河道污染越来越严重,生态与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纷纷要求政府部门采取措施,整治大环河。为顺应民意,同时贯彻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万里清水河道”的要
二、绍兴市城市防洪工程的施工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绍兴市城市防洪工程的施工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东南城市水环境特征解析与综合整治指导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城市水环境特征解析与综合整治研究进展 |
1.2.1 国内外城市水环境污染特征研究进展 |
1.2.2 国内外水环境综合整治研究进展 |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
1.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2.我国东南地区城市水环境概况及污染特征解析 |
2.1 东南地区概况 |
2.1.1 位置及城市分类 |
2.1.2 气候和自然地理 |
2.1.3 人口经济和产业结构 |
2.1.4 水资源和水文 |
2.1.5 城市涉水基础设施 |
2.2 东南地区城市水环境概况 |
2.2.1 东南地区水污染物排放量 |
2.2.2 东南地区水环境水域功能分类 |
2.2.3 东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现状 |
2.3 东南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特征解析 |
2.3.1 东南地区城市河流污染特征解析 |
2.3.2 东南地区城市湖泊污染特征解析 |
2.4 东南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关键因子识别和污染成因解析 |
2.4.1 东南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关键因子识别 |
2.4.2 东南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成因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我国东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指导方案构建 |
3.1 我国东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指导方案编制总则 |
3.1.1 方案编制的目的与指导思想 |
3.1.2 方案编制原则与依据 |
3.1.3 东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目标的确定 |
3.1.4 方案编制的主要内容 |
3.2 东南地区城市水环境容量及污染负荷削减分配方法研究 |
3.2.1 东南地区城市水环境容量计算方法研究 |
3.2.2 东南地区城市污染负荷削减分配方法研究 |
3.2.3 生态流量计算方法 |
3.3 东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方案研究 |
3.3.1 东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点源污染控制方案 |
3.3.2 东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面源污染控制方案 |
3.3.3 东南地区城市水体水质改善与提升方案 |
3.3.4 东南地区城市节水方案 |
4.我国东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路线图 |
4.1 我国东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路线图编制总则 |
4.1.1 技术路线图编制的目的 |
4.1.2 技术路线图编制原则与依据 |
4.1.3 技术路线图编制方法 |
4.2 东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路线图制定方法研究 |
4.2.1 东南地区城市水环境演化及治理历程 |
4.2.2 东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时间轴及分阶段目标的确立 |
4.2.3 东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需求和战略任务分析 |
4.2.4 东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未来技术发展重点 |
4.3 东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路线图 |
5.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副导师简介 |
致谢 |
(2)风险治理导向下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 |
1.1.1 新型城镇化发展成熟期的城市病治理短板 |
1.1.2 滨海城市经济贡献与多灾风险的现实矛盾 |
1.1.3 重大改革机遇期的城市防灾减灾体系调适 |
1.1.4 城市安全危机演变下的风险治理应用创新 |
1.1.5 重大课题项目支撑与研究问题提出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与价值 |
1.3 研究范围与概念界定 |
1.3.1 有关风险治理的核心概念界定 |
1.3.2 滨海城市安全风险范围界定 |
1.3.3 滨海城市灾害链与综合防灾规划内涵 |
1.3.4 论文研究的时空范围划定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核心研究方法 |
1.4.3 整体研究框架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动态综述 |
2.1 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理论体系梳理 |
2.1.1 风险管理与城市治理的同源关系 |
2.1.2 灾害学与生命线系统的共生机制 |
2.1.3 安全城市与韧性城市的协同适灾 |
2.2 风险治理与防灾减灾关联性研究综述 |
2.2.1 国内外风险治理研究存在防灾热点 |
2.2.2 国内外防灾减灾研究偏重单灾治理 |
2.2.3 二者耦合的安全风险评估技术纽带 |
2.3 风险治理导向下的综合防灾规划研究启示 |
2.3.1 主体多元化:从风险管理到风险治理 |
2.3.2 治理立体化:从减灾工程到防灾体系 |
2.3.3 措施精细化:从灾前评估到动态管控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滨海城市安全风险系统机理特征辨析 |
3.1 滨海城市整体灾害链式效应的互馈机理 |
3.1.1 物质灾害与管理危机的海洋特性 |
3.1.2 空间是灾害链延伸的核心载体 |
3.1.3 物质与管理灾害链的互馈关系 |
3.1.4 全生命周期风险治理的断链减灾 |
3.2 风险治理行为反作用的系统动力学建模 |
3.2.1 风险系统之模糊开放与逐级互馈 |
3.2.2 治理行为之因果回路与反向驱动 |
3.3 滨海城市安全风险评估框架的构建 |
3.3.1 灾害链式效应动态风险评估模式 |
3.3.2 灾害信息集成综合风险评估框架 |
3.4 滨海城市安全风险治理特征的解析 |
3.4.1 要素治理的“复合”与“多维”特性 |
3.4.2 网络治理的“长链”与“双刃”特性 |
3.4.3 综合治理的多元化与全过程特征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困境及治理响应 |
4.1 综合防灾规划困境识别与矛盾梳理 |
4.1.1 整体认知错位导致规划实施低效 |
4.1.2 纵向防灾能力与设防标准冲突 |
4.1.3 横向多种规划间难以相互衔接 |
4.2 综合防灾效率评价与规划困境破解 |
4.2.1 综合防灾效率时空演进下认知防灾能力 |
4.2.2 综合防灾效率导向下补齐韧性治理短板 |
4.3 综合防灾规划与风险治理响应机制 |
4.3.1 风险治理耦合空间规划的必要性 |
4.3.2 综合防灾规划系统响应的可行性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耦合“全过程”风险治理的综合防灾规划路径 |
5.1 滨海城市传统综合防灾规划体系重构路径 |
5.1.1 规划内容与方法的并行重构 |
5.1.2 规划目标与定位的治理解构 |
5.2 全过程风险治理下的综合防灾规划流程设计 |
5.2.1 耦合事前风险分析的规划准备阶段 |
5.2.2 注重事中风险防控的规划编制阶段 |
5.2.3 兼顾事后风险救治的规划实施与更新 |
5.3 规划路径拓展之“多维度”风险评估系统 |
5.3.1 领域-时间-影响维度评估要素构成 |
5.3.2 灾害-政府-公众维度多元评估主体 |
5.3.3 是非-分级-连续维度四级评判标准 |
5.4 规划路径完善之“多层级”空间治理方法 |
5.4.1 宏观层风险治理等级与空间层次划分 |
5.4.2 中观层“双向度”风险防控空间格局构建 |
5.4.3 微观层风险模拟与防灾行动可视化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多元主体性的“多维度”风险评估路径 |
6.1 滨海城市多元治理主体的风险评估路径生成 |
6.2 灾害属性维度的风险评估指标细化 |
6.2.1 聚合城镇化影响的自然灾害指标 |
6.2.2 安全生产要素论的事故灾难指标 |
6.2.3 公共卫生标准化的应急能力指标 |
6.2.4 社会安全保障力的风险预警指标 |
6.3 政府治理维度的风险评估指标甄选 |
6.3.1 影响维度下的风险治理效能指标 |
6.3.2 政府风险治理效能评判标准细分 |
6.3.3 政府安全风险综合治理效能评定 |
6.4 公众参与维度的风险评估指标提炼 |
6.4.1 面向居民空间安全感的核心指标 |
6.4.2 融入居民调查的核心指标再精炼 |
6.4.3 滨海城市居民综合安全感指数评定 |
6.5 链接多维度评估与多层级防灾的行动计划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基于治理差异性的“多层级”空间防灾路径 |
7.1 区域风险源监控及整体韧性治理 |
7.1.1 区域风险分级之“一表一系统”区划 |
7.1.2 衔接国土空间规划的韧性治理 |
7.1.3 生命线系统工程的互联共享 |
7.2 城区可接受风险标准与防灾空间治理 |
7.2.1 城区防灾基准之可接受风险标准 |
7.2.2 “耐灾”结构导向的避难疏散体系优化 |
7.2.3 对标防灾空间分区的减灾措施优选 |
7.2.4 PADHI防灾设施选址与规划决策 |
7.3 社区居民安全风险防范措施可视化治理 |
7.3.1 社区设施适宜性之防灾生活圈 |
7.3.2 风险源登记导向的社区风险地图 |
7.3.3 对标全景可视化的防灾体验馆设计 |
7.4 建筑物敏感度评价及防灾细部治理 |
7.4.1 建筑物外部敏感度之易损性整治 |
7.4.2 灾时仿真模拟导向的安全疏散路径 |
7.4.3 对标功能差异性的内部防灾能力提升 |
7.5 防灾救灾联动应急管理响应方案 |
7.5.1 RBS/M分级的多风险动态管控响应 |
7.5.2 责权事权下的多部门联动救灾响应 |
7.6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风险治理导向下的综合防灾规划实证 |
8.1 天津市中心城区既有灾害风险环境特征识别 |
8.1.1 海陆过渡下的八类主导自然灾害 |
8.1.2 双城互动下的四类主体事故灾难 |
8.1.3 既有风险评估偏重单向风险分级 |
8.1.4 兼顾治理“核心-基础”划定研究范围 |
8.2 针对城区主导型灾害的“多维度”风险评估 |
8.2.1 灾害属性具备灾源防控与分级治理条件 |
8.2.2 政府治理存在专项防灾与系统实现短板 |
8.2.3 居民安全呈现生态与避难疏散供给不足 |
8.3 响应风险评估结果的“多层级”防灾空间治理 |
8.3.1 “源-流-汇”指数导向的生态韧性规划 |
8.3.2 动态风险治理导向的专项防灾响应 |
8.3.3 避难短缺-疏散过量矛盾下的治理优化 |
8.3.4 “三元”耦合导向的防灾空间治理系统实现 |
8.4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9.1 主要研究结论 |
9.2 论文创新点 |
9.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滨海城市安全风险治理子系统动力学模型 |
附录B:滨海城市自然灾害综合防灾能力与空间脆弱性指标详解 |
附录C:滨海城市居民综合安全感调查问卷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3)庄河市中小河流综合整治工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河流治理实例 |
1.3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庄河市河道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2.1 庄河市河流概况 |
2.1.1 河流自然概况 |
2.1.2 河流地形地貌地质概况 |
2.1.3 河流区域划分 |
2.1.4 河流气象水文 |
2.1.5 河流灾害情况 |
2.2 河流特点 |
2.3 存在问题 |
第三章 庄河市中小河流综合整治方法研究 |
3.1 河流治理历程 |
3.2 河流治理现状 |
3.2.1 碧流河流域治理现状 |
3.2.2 英那河流域治理现状 |
3.2.3 庄河流域治理现状 |
3.2.4 湖里河流域治理现状 |
3.2.5 蛤蜊河流域治理现状 |
3.2.6 庄河西支流域治理现状 |
3.2.7 小寺河流域治理现状 |
3.2.8 寡妇河流域治理现状 |
3.2.9 地窨河流域治理现状 |
3.3 治理经验分析 |
3.3.1 共性治理方式 |
3.3.2 平原河流治理方式 |
3.3.3 山丘河流治理方式 |
3.4 治理中存在问题分析 |
3.4.1 河流防洪标准低 |
3.4.2 河流缺乏系统性规划 |
3.4.3 生态治河未成体系 |
3.4.4 河道管理体制不健全 |
3.4.5 河道治理投入不足 |
3.4.6 河道萎缩情况严重 |
3.4.7 河道淤积现象严重 |
3.4.8 山区河流治理欠缺 |
3.5 庄河市中小河流综合整治优化 |
3.5.1 设计原则优化 |
3.5.2 生态技术运用 |
3.5.3 治理方式优化 |
第四章 小寺河北支综合整治实践 |
4.1 小寺河流域概况 |
4.1.1 水文资料 |
4.1.2 地质资料 |
4.1.3 工程现状 |
4.1.4 存在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 |
4.2 整治目标任务 |
4.2.1 整治类型 |
4.2.2 整治任务 |
4.3 工程治理设计计算 |
4.3.1 工程区水面线推算 |
4.3.2 河道糙率取值 |
4.3.3 现状河道洪水水面线与设计洪水水面线推算成果 |
4.4 工程治理措施设计 |
4.4.1 堤防工程设计 |
4.4.2 堤防渗流稳定计算 |
4.4.3 护岸设计 |
4.4.4 清淤设计 |
4.4.5 生态及绿化工程设计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秦皇岛城市防洪水文计算及河道改造(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概况 |
2 水文水资源现状 |
3 水文计算方法分析 |
3.1 区域产流深计算 |
(1)水面产流。 |
(2)耕地产流。 |
(3)城镇市区产流。 |
3.2 洪水计算 |
3.2.1 防洪洪水计算河段及断面 |
3.2.2 断面洪峰流量计算 |
3.2.3 设计洪水计算成果表 |
4 防洪河道改造 |
4.1 河道疏浚 |
4.1.1 绞吸式挖泥船施工要点 |
4.1.2 抓斗船施工要点 |
4.2 堤防工程加固 |
(1)在居民区建立河道生态环境。 |
(2)加固野外河道边坡。 |
5 结 语 |
(7)基于城乡一体化管理的浙江省水务管理体制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主要内容 |
1.3 研究方法 |
2 国内外已有研究述评 |
2.1 关键词解释 |
2.2 国外水务管理体制研究 |
2.3 国内水务管理体制研究 |
3 浙江省水务管理体制改革的进展与模式 |
3.1 调整行政管理职能模式 |
3.2 成立水务企业模式 |
3.3 行政职能调整与水务企业市场运作并重模式 |
4 浙江省水务管理体制改革的经验与不足 |
4.1 浙江水务体制改革的经验 |
4.2 浙江省现行水务体制存在的问题 |
5 推进浙江水务体制改革的对策与建议 |
5.1 确立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体制 |
5.2 完善水务管理相关的政策法规体系 |
5.3 深化水务企业市场化经营管理改革 |
5.4 完善多元化的水务投融资制度 |
5.5 完善水价形成机制 |
5.6 提高公众参与和监督管理能力 |
参考文献 |
(8)从人才供需矛盾角度分析浙江省水利高职人才培养战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现代水利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的案例分析 |
(一)典型案例分析 |
1. 城市防洪工程———水利从农村走进城市。 |
2. 万里清水河道工程——农村与城市河道的对接。 |
3. 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从水库水源到市政工程。 |
4. 曹娥江大闸等重点工程———水工与艺术完美结合。 |
5. 百万亩节水灌溉工程———水利与园艺、农艺结合。 |
(二)人才规格及其素质要求 |
二、造成人才结构性供需矛盾的原因分析 |
(一)经济社会发展促使人才需求结构多元化 |
1. 市场经济体制冲破了传统社会的二元结构束缚。 |
2. 市场经济体制冲破了我国传统行政体制的束缚。 |
3. 经济社会的发展使水利的内涵得到了深化。 |
(二)传统行政体制造成人才供给的短缺 |
1. 现代水利需要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 |
2. 高职学院专业设置受行政体制的制约。 |
3. 高职院校水利专业课程设置没有突破原来的框架。 |
三、发挥资源优势,培育专业特色 |
(一)规划贴近现代水利需求的专业群 |
(二)建设贴近岗位需求的课程体系 |
四、绍兴市城市防洪工程的施工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东南城市水环境特征解析与综合整治指导方案研究[D]. 彭媛媛.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2]风险治理导向下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路径研究[D]. 王思成. 天津大学, 2020(01)
- [3]庄河市中小河流综合整治工程研究[D]. 王祖浩.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8)
- [4]秦皇岛城市防洪水文计算及河道改造[J]. 杨蕾. 水利科学与寒区工程, 2019(05)
- [5]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扩大有效投资“411”重大项目建设行动计划2015年实施计划的通知[J].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浙江省人民政府公报, 2015(Z1)
- [6]绍兴水利工程与文化有机融合的探索[J]. 徐智麟. 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 2012(02)
- [7]基于城乡一体化管理的浙江省水务管理体制改革研究[D]. 夏益杰. 浙江大学, 2009(S1)
- [8]从人才供需矛盾角度分析浙江省水利高职人才培养战略[J]. 叶舟. 教育与职业, 2009(33)
- [9]绍兴城防、黄河大堤、荆江大堤建管经验的考察报告[J]. 文林,郭泽杰,洪全祥. 江西水利科技, 2009(03)
- [10]绍兴市大环河水环境整治南河工程 彰显城市个性 实现环境友好[J]. 顾庆尧,祝王夫,汤冠华. 中国水利, 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