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商品蟹养殖技术

稻田商品蟹养殖技术

一、稻田养殖商品蟹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刘长军,何登伟,马春瑜[1](2021)在《肇源县河蟹主要增养殖模式及推广策略》文中认为黑龙江省肇源县拥有丰富的水面资源,发展水产养殖生产的资源潜力巨大。文章介绍了肇源县河蟹(Eriocheir sinensis)的主要增养殖模式,提出了加强技术集成创新、做好技术培训、强化技术服务、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等河蟹养殖对策。

郭秋慧[2](2019)在《米东区“稻蟹共生”模式发展现状与问题研究》文中提出米东区是自治区水稻种植生产基地,种植历史悠久,水稻生产是米东区农业生产领域中的主导产业。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在保证我国粮食安全的前提下,促进农业结构转型升级,从高度依赖资源、追求量的发展模式转变为强调绿色生态、追求质的发展模式转变。2019年农业农村部发布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的通知,将水稻作为必保品种,强调要加强市场信息引导和农资监管、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强化农业科技推广创新、落实粮食生产扶持政策、开展绿色高质高效行动。由此可见,生态为核的“稻蟹共生”模式能够打开绿色农业新局面。米东区稻蟹共生模式自2008年引进以来,经历了试点、发展和瓶颈阶段。目前,技术创新少、营销推广范围小、品牌效应缺失等多方面问题制约着米东区稻蟹共生模式潜力的发挥。这对创立农业经济品牌,完成科技兴农的长远目标不利。本文以米东区稻蟹共生模式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调查研究分析法对当前区域稻蟹共生模式发展情况进行分析。首先,分析了米东区稻蟹共生模式的发展现状,主要从稻蟹共生模式的结构与环节、规模与分布、效益等几方面进行了论述;之后,从技术层面、推广层面和品牌建设层面归纳和总结了当前米东区稻蟹共生模式所存在的问题;再次,在借鉴辽宁盘锦稻蟹共生模式、上海崇明岛稻蟹共生模式、宁夏稻蟹共生模式的基础上,得到了国内稻蟹共生模式的经验,并进一步归纳出相应的启示;最后,基于米东区稻蟹共生模式发展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国内稻蟹共生模式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米东区稻蟹共生模式优化的思路与对策。旨在通过本文的分析和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米东区稻蟹共生模式发展所存在的问题,提高稻蟹共生产品市场竞争力,最终使得米东区稻蟹共生模式得以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张国立[3](2019)在《吉林松原市稻田养蟹技术要点》文中指出该文主要对吉林省松原市的农业稻田养殖技术进行研究,结合地区内部的主要养殖内容—蟹的稻田养殖模式,对蟹的养殖技术与管理方法进行探究,从而提升稻田养殖技术水平,促进稻田养殖科学化、标准化发展,促进地区高效农业的建设与发展,推动地区农业经济,实现稻田养殖技术发展高效农业的目标。

王常安,徐奇友,闫有利,李壮,祖岫杰,赵志刚,李海波[4](2017)在《我国东北地区稻田养殖的模式概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东北地区水稻种植面积达5 600 000 hm2,但稻田养殖面积利用率仅为2%,主要为稻田养鱼和稻田养蟹,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近年来,辽宁省的稻田养殖80 000hm2,发展较快。黑龙江和吉林地区结合当地的环境条件,引进了稻田养殖新模式、新技术,发展具有特色的稻田养殖模式。当前,东北地区稻田养殖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需进一步向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优质化、品牌化发展。

袁向阳[5](2016)在《稻田生境下三种经济适养动物的种间相互作用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中华鳖(Trionyx sinensis)、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幼鱼和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is)幼虾为研究对象,采用种间捕食效应和竞食效应的研究方法,在室内自然光照条件下系统地开展了稻田生境下中华鳖对泥鳅幼鱼的捕食效应、中华鳖对日本沼虾幼虾的捕食效应和泥鳅幼鱼与日本沼虾幼虾间竞食效应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1)中华鳖[(416.67±14.21)g]对泥鳅幼鱼的主要捕食时段集中于00:00—4:00;而中华鳖[(416.67±14.21)g]对日本沼虾幼虾的捕食活动时段为18:00-06:00,其中,主要时间段集中于00:00至04:00,约占日总捕食量的80%。(2)中华鳖捕食泥鳅幼鱼的功能反应属于Holling-Ⅱ型,其对A[(37.53±7.72)mm]、B[(63.13±12.95)mm]肛长组泥鳅幼鱼的理论最大捕食量分别为16.13ind/d和9.06ind/d;中华鳖对A、B肛长组泥鳅幼鱼的种内干扰反应可用相应的方程拟合,并为泥鳅和中华鳖的初始放养数量提供理论依据。(3)当日本沼虾放养密度为30尾/m2时,中华鳖表现出对B[(27.77±0.07)mm]规格日本沼虾更具捕食选择倾向,当日本沼虾放养密度为60尾/m2和90尾/m2时,则中华鳖表现出对A[(18.40±0.04)mm]规格日本沼虾更具捕食选择倾向;中华鳖对日本沼虾的捕食功能反应属Holling-Ⅱ型,中华鳖对A、B和C[(38.90±0.07)mm]组日本沼虾日理论最大捕食量分别为169ind、75ind和70ind。(4)日本沼虾与泥鳅间存在极为明显的竞食效应,此效应对实验动物的摄食具强烈的干扰作用。等比数量组合中,虽均以泥鳅[(46.77±0.12)mm]率先进入采食区,并占据数量优势;非等比组合中,随着日本沼虾[A(27.78±0.07)mm、B(38.90±0.07)mm]投放数量增大,日本沼虾成为优势群,但二者最终可以形成共处局面。

赵翔刚[6](2016)在《稻田养殖沙塘鳢对稻田微生物、水质及大米性状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1绪论稻田养殖被公认为是一种生态、高效的,能实现水稻及水产养殖品种双丰收的种养模式,并将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它不仅可以缓解农业用地与养殖用地的部分矛盾,还可在不需要额外投入的情况下增加产出,因而稻田养殖业越来越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稻田养蟹、稻田养鱼、稻田养虾以及稻田养鸭等各种模式逐渐被开发出来。关于稻田养殖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稻田养殖的生态学机制等问题也不断地得到了深入和系统的研究。沙塘鳢(Odontobutis obscurus)是我国近十年来开发的一种特种养殖经济鱼类,国内对其人工养殖的研究主要局限于池塘养殖,对沙塘鳢在稻田的养殖研究鲜见。作为一种名贵的水产养殖品种,且有较高的营养价值,沙塘鳢的养殖将具有较大的前景。为了探讨沙塘鳢在稻田生态系统中养殖的可行性,本研究对稻鱼共作模式下沙塘鳢对稻田水体和底泥微生物、养殖和稻田水质及大米性状的影响等方面,开展了初步的实验研究,旨在为后续研究沙塘鳢稻田养殖的研究提供理论指导。2稻田养殖沙塘鳢对稻田水体及底泥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为了研究养殖沙塘鳢(Odontobutis obscurus)对稻田水体及底泥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2015年4月-12月于浙江海盐江南四阡现代农业公司进行了沙塘鳢的稻田养殖实验,利用DGGE技术对养殖过程中的稻田水体及底泥16s r DNA进行图谱分析。本次研究共检测到水体及底泥微生物共10个细菌门类,包括α-变形菌亚门(Alphaproteobacteria)、β-变形菌亚门(Betaproteobacteria)、γ-变形菌亚门(Gammaproteobacteria)、δ-变形菌亚门(Deltaproteobacteria)、ε-变形菌亚门(Epsilonproteobacteria)、绿菌门(Chlorobi)、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蓝藻门(Cyanobacteria)等。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养殖沙塘鳢的稻田底泥微生物物种条带数多于常规养殖稻田,养殖稻田的底泥Shannon多样性指数为2.86,显着多于常规稻田的2.27,同时养殖稻田沟的底泥Shannon多样性指数随养殖时间由2.56变化到2.16。PCA及DGGE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养殖稻田的水体及底泥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常规稻田存在较大差异。表明,稻田养殖环境的微生态条件可能优于常规稻田。3稻田养殖沙塘鳢对稻田水体水质的影响为了研究沙塘鳢养殖稻田系统对养殖稻田水体及沟水体水质的影响及稻田水质的变化,我们于2015年对上述稻-鱼养殖系统中的稻田水体、沟水体、常规稻田水体进行了总磷(TP)、总氮(TN)、氨氮(NH3-N)、亚硝酸盐氮(NO2--N)、硝态氮(NO3--N)、叶绿素a(Chla.)等指标的监测。结果表明,沙塘鳢稻田养殖系统对氨氮、亚硝酸盐、硝态氮、总磷等具有一定的净化效果,在总氮较低时对总氮亦具有一定的净化作用,但在较高浓度时净化作用较弱。沙塘鳢养殖稻田的稻田水体、沟水体的氨氮、硝态氮、亚硝酸盐、总氮等指标的变化基本一致。4稻田养殖沙塘鳢对水稻产量及加工品质等的影响为了研究稻田养殖沙塘鳢是否有利于改善稻田养殖系统中水稻的生产性能,我们还对上述稻-鱼共作系统中水稻的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等产量性状及出糙率、精米率、米粒长宽比等加工和外观品质进行了统计和观察研究,实验分为养殖沙塘鳢组及常规稻田两组,水稻收获后分别对水稻的产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出糙率、精米率、米粒长度、米粒宽度及米粒的长宽比进行测定,最后实验结果表明,沙塘鳢养殖稻田的水稻的穗粒数(165.38)、千粒重(27.10)、结实率(88.48%)等产量性状均明显大于常规稻田的水稻的穗粒数(156.52)、千粒重(24.19)、结实率(82.16%);同时沙塘鳢养殖稻田使得水稻的米粒宽度得到了增加(沙塘鳢养殖稻田(2.96mm),常规稻田(2.83mm)),并且降低了水稻的米粒长宽比(沙塘鳢养殖稻田的1.74,常规稻田的1.81);但是水稻的出糙率、精米率及米粒的长度均没有明显的变化。体现出沙塘鳢稻田养殖模式对水稻产量性状具有正向的影响作用,并对稻米的外观品质具有一定的影响。

郑岚萍[7](2013)在《宁夏稻蟹生态种养技术研究及示范推广》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采取试验基地定位综合研究、关键单项技术攻关与辅助模拟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分别在中卫、青铜峡、贺兰、金凤区、平罗设置试验点,通过在不同区域开展不同放养模式的实验,综合分析稻蟹(中华绒螯蟹,下同)生态种养生态系统的形态结构、食物链关系、水体的理化性状特点,系统研究稻蟹生态种养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特点、稻蟹生态种养水稻安全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稻蟹生态种养河蟹优质高效养殖技术,形成完善的技术体系,突破关键性技术瓶颈,确立符合宁夏区域特点的稻蟹生态种养优化模式,制订稻蟹生态种养生产技术规范。研究结果表明:1、稻蟹生态种养系统稳定性和自我维持能力增强。稻蟹生态种养系统内形成了由稻畦面、蟹沟、暂养沟构成的水体环境,生物种类更趋丰富;系统内食物链因环节增加而趋于复杂,稻田资源利用率提高,系统稳定性和自我维持能力强。研究也显示,因稻田水体较小,物种的多样性低,均匀性也比较低,同时期优势集中性也不高,浮游动物群落变化较快,说明稻田浮游动物群落是一个不定的群落。2、双沟耦合型即排水沟与蟹沟结合型,既增加了河蟹生长深水环境外,又增加了6%~8%养殖面积,是宁夏引黄灌区稻田河蟹养殖的最佳养殖工程模式。3、以水稻规范化旱育稀植为主的栽培方式,稻作农事操作与河蟹放养管理上的矛盾少。虽然蟹沟占用了一部分稻田面积,但通过边行密植保证基本穴数。与不养蟹稻田相比,水稻品质提高,产量可实现不减产。无垄宽窄行蟹田水稻栽插技术,结合合理的种植时间、施肥时间和施肥量既能减少环境污染,又能保证河蟹安全。4、综合各供试品种生育期、抗病性、抗倒性等因素,宁粳27号、宁粳36号、宁粳38号、宁粳40号、宁粳43号为适宜稻蟹生态种养模式下的水稻品种。5、稻田培育蟹种大眼幼体,放养密度为40000只/667m2时,河蟹的体重、背甲长、背甲宽的变化明显,抽穗期和成熟末期是幼蟹生长最快的两个时期,拔节期之前是幼蟹相对增长率最快的时期。6、投喂全价配合饲料,河蟹的产出规格、单位产量、回捕率较投喂小麦、米皮、菜粕和豆饼,辅以青饲料的饲养方式有了显着提高。投喂配合饲料的条件下,增加动物性饵料投喂,河蟹生长速度更快,相同生长期规格更大(背甲长、背甲宽和体重比未进行动物性饵料投喂的分别高7.0%、1.10%和27.35%)。7、越冬育肥对蟹种成活率影响很大。冬季,按照幼蟹体重的1%~2%投喂育肥,蟹种体重有所增加,尤其是肝胰腺显着增加,幼蟹的回捕率显着高于未进行动物性饵料育肥的幼蟹池塘。残蟹、弱蟹相对较少。还避免了来年河蟹性早熟。8、构建了“双沟耦合,无垄宽窄行,三元立体,生态培育”的宁夏稻田养蟹新模式,在全区大面积推广,取得了“1+1=5”的良好效益。2009年以来,宁夏稻田养蟹示范推广面积依次为:2009年实验1000亩,2010年示范推广5.4万亩;2011年推广9.3万亩;2012年推广13.7万亩,2013年达到16.6万亩。

王云,崔玉枝,赵淑琴,王玉娟[8](2013)在《结合土地流转发展稻田养蟹的实践与思考》文中研究指明将稻田养蟹技术示范推广与农村土地规模流转紧密结合,在实现规模化经营、提升种养技术水平、保障农民权益、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实现了规模经营主体和农民收入"双增",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生态安全"三促进"。对实践中存在的规模经营主体资金短缺、土地流转稳定性差、管理不规范等问题提出了加强土地流转服务、加大扶持力度、强化技术服务、提升科技水平和产品市场竞争力等对策。

汪清[9](2011)在《稻蟹共作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有效养分影响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稻田生态种养新技术是一种新型的生态种养模式,是一种典型的立体生态农业。其特点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或水域)上,根据各种植物、动物、微生物的生长繁殖特点和生物学特性,充分利用时、空、光、热、水等资源潜力,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把种植业、养殖业乃至相关的加工业巧妙地结合起来,形成多物种共存、多层次配置、多级质能循环转化的立体种植、养殖及配套技术,使有限的水资源与丰富的光、热资源相配合,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的协调统一。稻蟹生态种养新技术是稻田生态种养新技术发展的最为完善的一种种养新技术模式,己显示出其巨大的生产优势和发展潜力。它对于稳定粮食生产、改善人们食物结构、农民奔小康和提高中华民族素质等具有积极作用。稻田养蟹是把水稻种植业和水产养殖业相结合,形成一种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生态安全、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的综合型产业。稻蟹生态种养新技术是在种植水稻的稻田养殖河蟹,由于河蟹的引入,稻田里的生态环境发生变化,包括稻田的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养分、土壤微生物、水稻水体环境、空间资源等等。但是,目前有关稻蟹生态种养新技术的增产增效机理的研究甚少,只是在稻田水质、河蟹放养密度以及河蟹对稻田杂草防控等方面有一些研究报道,还没有关于稻蟹共作对土壤理化性质和有效养分的研究,为此,本文以稻田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有效养分为出发点,从稻田土壤所发生的一些变化,来探讨稻蟹生态种养新技术的增产增效机理,以期为稻田养蟹的进一步研究以及推广提供参考。试验设置三个处理:1)不养蟹稻田,2)粗养蟹稻田,河蟹饵料蛋白含量为20%,3)精养蟹稻田,河蟹饵料蛋白含量为30%,并辅以鲜活饵料,每个处理设3个平行。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稻田养蟹生态系统中,由于河蟹的存在,土壤理化性质发生了非常显着的变化,在整个稻蟹共作期间,精养蟹稻田和粗养蟹稻田土壤NH4﹢含量分别为65±40.12mg/kg和63.4±40.21mg/kg,显着高于不养蟹稻田土壤NH4﹢(P<0.05),而对土壤中NO3﹣影响不显着;降低了土壤pH,显着增加了粒径>0.2mm土壤团聚体的含量(4.2%),显着降低了粒径<0.002mm粒级土壤微团聚体的含量(4%),稻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数量增加,土壤团聚化程度加强;降低了土壤容重,改善了土壤质地。2、稻蟹共作显着提高了稻田土壤全氮含量(P<0.05),精养蟹稻田和粗养蟹稻田增幅分别为4.0%~6.8%和9.0%~12.5%;土壤总磷含量差异显着,不养蟹稻田土壤全磷含量为64.8±16.76mg/kg,显着低于精养蟹稻田72.4±11.55mg/kg和粗养蟹稻田70.47±10.76mg/kg(P<0.05),精养蟹稻田土壤全磷含量也显着高于粗养蟹稻田(P<0.05);在整个稻蟹共作期间,土壤速效磷含量显着增加,增幅分别为5.25%~13.37%和3.1%~11.46% ;不养蟹稻田土壤速效磷含量为14.13±4.34mg/kg,显着低于精养蟹稻田14.8±3.99 mg/kg和粗养蟹稻田14.63±4.57 mg/kg(P<0.05);稻蟹共生也显着地增加了速效钾含量,精养蟹稻田和粗养蟹稻田分别比不养蟹稻田提高了6.25%~11.73%和5.58%~9.59%,差异显着(P<0.05);相对于不养蟹稻田,由于河蟹的存在,河蟹的觅食和其他活动,翻动了土壤,增加了土壤透气性,促进了土壤微生物的活动,从而促进了土壤氧化还原反应,极显着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P<0.05),促进了水稻的生长,促使养蟹稻田增产增效。

闫志利,林瑞敏,牛俊义,刘建华[10](2008)在《我国稻蟹共作技术研究的现状与前景展望》文中研究说明从生物学、农业生态学和农作学等角度,分析了目前我国稻蟹共作技术的研究现状,立足生产需要,提出了今后研究的重点,包括稻、蟹种的培育及选用,水稻栽植方式与配套农机具的研发,施肥与病虫草害防治技术研究,稻田生态效应的发挥与高效种养模式的建立以及多学科合作与技术体系的逐步完善等。

二、稻田养殖商品蟹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稻田养殖商品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肇源县河蟹主要增养殖模式及推广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河蟹主要增养殖模式
    1.1 河蟹成蟹养殖模式
        1.1.1 湖泊增养殖模式
        1.1.2 湖泊半精养模式
        1.1.3 苇塘养殖模式
        1.1.4 稻田养殖模式
    1.2 河蟹扣蟹培育模式
        1.2.1 苇塘培育模式
        1.2.2 稻田培育模式
2 推广策略
    2.1 加强技术集成创新
    2.2 做好技术培训
    2.3 强化技术服务
    2.4 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2)米东区“稻蟹共生”模式发展现状与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第二章 米东区稻蟹共生模式发展现状分析
    2.1 米东区农业经济发展概况
    2.2 米东区稻蟹共生模式发展历程
        2.2.1 试点阶段:2008-2012年
        2.2.2 发展阶段:2012-2016年
        2.2.3 瓶颈阶段:2016 年至今
    2.3 米东区稻蟹共生模式结构与环节
        2.3.1 稻蟹共生模式结构
        2.3.2 稻蟹共生模式环节
    2.4 米东区稻蟹共生模式发展规模与分布
    2.5 米东区稻蟹共生模式效益分析
        2.5.1 经济效益分析
        2.5.2 社会效益分析
        2.5.3 生态效益分析
第三章 米东区稻蟹共生模式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技术层面存在的问题
        3.1.1 成蟹养殖水平低
        3.1.2 规模化、产业化配套不完善
        3.1.3 技术支持不够
    3.2 推广层面存在的问题
        3.2.1 蟹田米推广方面
        3.2.2 成蟹推广方面
    3.3 品牌建设层面存在的问题
        3.3.1 品牌建设不完善
        3.3.2 市场上假冒及粗制滥造现象严重
        3.3.3 政府监管力度不足
        3.3.4 品牌经济效益不高
第四章 国内典型稻蟹共生模式的经验借鉴
    4.1 国内稻蟹共生模式概述
        4.1.1 辽宁盘锦稻蟹共生模式
        4.1.2 上海崇明岛稻蟹共生模式
        4.1.3 宁夏稻蟹共生模式
    4.2 国内稻蟹共生模式经验借鉴及启示
        4.2.1 经验借鉴
        4.2.2 启示
第五章 米东区稻蟹共生模式优化的思路与对策
    5.1 技术层面的对策建议
        5.1.1 建立科技创新机制,提供技术保障
        5.1.2 出台科技人才管理创新政策
        5.1.3 构建技术服务培训机制
    5.2 推广层面的对策建议
        5.2.1 建立养殖与推广基地
        5.2.2 建立信息网络推广体系
        5.2.3 完善稻蟹作物营销管理体系
    5.3 品牌建设层面的对策建议
        5.3.1 努力创建米东区“稻田蟹”和“稻蟹米”品牌
        5.3.2 加强质量监督与管理,构建利益共同体
        5.3.3 塑造绿色品牌形象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3)吉林松原市稻田养蟹技术要点(论文提纲范文)

一、稻田养殖技术发展高效农业的重要意义
    1、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
    2、优化地区农业结构
二、以稻田养蟹为例
    1、养殖前的准备工作
    2、养殖稻田管理
    3、稻田内投放种苗
    4、稻田水稻扦插
    5、稻田养殖管理技术
三、结语

(4)我国东北地区稻田养殖的模式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东北地区稻田养殖现状
2 稻田养殖模式及成本与收益
    2.1 辽宁省盘锦地区稻田养蟹共生模式
    2.2 辽宁省盘锦地区稻田养鳅共生模式
    2.3 黑龙江省地区稻田养蟹共生模式
    2.4 黑龙江省地区稻田养蛙共生模式
    2.5 吉林省地区稻田养蟹共生模式
3 政策扶持情况
4 存在的问题
    4.1 稻田养殖工程
    4.2 暂养问题
    4.3 种质退化
    4.4 农机不配套
    4.5 人工投喂
    4.6 养殖规模小
    4.7 土地流转年限的制约
    4.8 营销意识差
    4.9 服务体系薄弱
    4.1 0 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5 发展前景

(5)稻田生境下三种经济适养动物的种间相互作用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1 稻田养殖基本原理及种间相互作用关系理论
        1.1.1 稻田养殖基本原理
        1.1.2 种间相互理论
    1.2 国内外有关稻田种养技术现状概述
        1.2.1 稻田养殖中华鳖技术
        1.2.2 稻田养殖泥鳅技术
        1.2.3 稻田养殖日本沼虾技术
        1.2.4 稻田养殖中华绒螯蟹技术
        1.2.5 稻田养殖克氏原鳌虾技术
        1.2.6 稻田养殖黄鳝技术
        1.2.7 稻田养殖黄颡鱼技术
    1.3 动物种间相互关系研究进展
        1.3.1 捕食效应
        1.3.2 竞争关系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创新性
论文研究的框架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中华鳖对泥鳅幼鱼的捕食效应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鳖
        2.1.2 实验鳅
        2.1.3 实验条件
    2.2 实验方法
        2.2.1 中华鳖对泥鳅幼鱼的捕食选择性实验
        2.2.2 中华鳖捕食泥鳅的功能反应实验
        2.2.3 中华鳖自身数量对泥鳅幼鱼捕食作用的影响实验
        2.2.4 中华鳖捕食泥鳅幼鱼的种间相互干扰实验
    2.3 数据处理
    2.4 结果与分析
        2.4.1 中华鳖对泥鳅幼鱼的捕食特征
        2.4.2 中华鳖对泥鳅幼鱼的捕食选择性
        2.4.3 中华鳖捕食泥鳅的功能反应
        2.4.4 中华鳖自身数量对泥鳅幼鱼捕食作用的影响
        2.4.5 中华鳖捕食泥鳅的种间相互干扰反应
    2.5 讨论
第三章 中华鳖对日本沼虾幼虾的捕食效应
    3.1 实验材料
        3.1.1 中华鳖
        3.1.2 日本沼虾幼虾
        3.1.3 实验条件
    3.2 实验方法
        3.2.1 中华鳖对日本沼虾幼虾的捕食选择性实验
        3.2.2 中华鳖捕食日本沼虾幼虾的功能反应实验
    3.3 数据处理
    3.4 结果与分析
        3.4.1 中华鳖对日本沼虾幼虾的捕食特征
        3.4.2 中华鳖对日本沼虾幼虾的捕食选择性
        3.4.3 中华鳖捕食日本沼虾幼虾的功能反应
    3.5 讨论
        3.5.1 中华鳖对日本沼虾幼虾的捕食选择性
        3.5.2 中华鳖与日本沼虾间捕食效应的生态学意义
第四章 泥鳅幼鱼与日本沼虾幼虾间的竞食效应
    4.1 实验材料
        4.1.1 日本沼虾幼虾
        4.1.2 泥鳅幼鱼
        4.1.3 实验条件
    4.2 实验方法
    4.3 数据处理
    4.4 结果与分析
        4.4.1 日本沼虾与泥鳅间的竞食特征
        4.4.2 对照组中实验动物在投饲区内出现数量的时序变化
        4.4.3 A规格日本沼虾与泥鳅间的竞食效应实验
        4.4.4 B规格日本沼虾与泥鳅间的竞食效应实验
    4.5 讨论
        4.5.1 日本沼虾与泥鳅间的竞食特征
        4.5.2 日本沼虾与泥鳅间竞食效应的生态学意义及其在稻田养殖中的应用价值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6)稻田养殖沙塘鳢对稻田微生物、水质及大米性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绪论
    1.1 稻田养殖的含义
    1.2 传统稻田种植
        1.2.1 稻田养殖的优点意义
        1.2.2 稻田养殖的发展历史
    1.3 稻田养殖的现状
    1.4 稻田养殖相关的研究
        1.4.1 稻田养殖系统中水生动植物的研究
        1.4.2 稻田养殖系统中水质的研究
        1.4.3 关于稻田养殖系统中稻米品质的研究
    1.5 微生物对于养殖系统的重要性
    1.6 沙塘鳢的生物学特性
    1.7 沙塘鳢稻田养殖研究的意义
    1.8 实验研究运用的方法
        1.8.1 DGGE分析方法
        1.8.2 水体水质指标的测定方法
        1.8.3 稻米品质的测定方法
2 稻田养殖沙塘鳢对稻田水体及底泥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
    2.1 材料和方法
        2.1.1 实验设计
        2.1.2 样品采集及处理
        2.1.3 样品DNA提取
        2.1.4 PCR反应及DGGE电泳
        2.1.5 分析方法及运用的公式
    2.2 结果
        2.2.1 不同样品的多样性指数
        2.2.2 DGGE聚类分析
        2.2.3 PCA分析
        2.2.4 DGGE切胶图谱及物种测定结果
    2.3 讨论
3 稻田养殖沙塘鳢对稻田水体水质的影响
    3.1 材料和方法
        3.1.1 实验设计
        3.1.2 样品采集及处理
        3.1.3 各项水质指标的测定
        3.1.4 数据处理及分析方法
    3.2 结果
        3.2.1 氨氮的变化
        3.2.2 硝态氮的变化
        3.2.3 总氮的变化
        3.2.4 亚硝酸盐氮含量的变化
        3.2.5 总磷的变化
        3.2.6 叶绿素含量的变化
    3.3 讨论
4 稻田养殖沙塘鳢对水稻产量及加工品质等的影响
    4.1 材料和方法
        4.1.1 实验设计
        4.1.2 样品采集及处理
        4.1.3 各性状的测定方法
        4.1.4 数据处理方法
    4.2 结果及分析
        4.2.1 亩产量、穗粒数、千粒重的分析
        4.2.2 稻米结实率、出糙率、精米率分析
        4.2.3 稻米的米粒长、宽及长宽比的分析
    4.3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7)宁夏稻蟹生态种养技术研究及示范推广(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国内研究状况
        1.1 河蟹
        1.2 我国稻蟹生态种养发展研究
    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3 主要研究内容
        3.1 稻蟹共生生态系统研究
        3.2 稻田养蟹河蟹优质高效养殖技术研究
        3.3 稻田养蟹水稻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研究
        3.4 集成推广稻蟹生态种养技术
    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4.1 研究方法
        4.2 技术路线图
    5 本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稻蟹生态种养生态环境研究
    1 稻蟹种养的环境特点研究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与分析
        1.3 讨论
    2 稻蟹生态种养稻田浮游动物群落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3 讨论
第三章 稻蟹生态种养中水稻生长与产量品质及配套技术研究
    1 养殖工程研究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2 不同栽培方式特性试验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3 讨论
    3 不同放养时期对水稻分蘖和控草的影响试验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4 水稻适宜品种的试验与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3 讨论
第四章 稻蟹生态种养中河蟹优质高效养殖技术研究
    1 稻田幼蟹培育技术试验与研究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与分析
        1.3 讨论
    2 不同放养密度幼蟹的生长的试验与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3 配合饲料应用试验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讨论
    4 春季池塘幼蟹培育实验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3 讨论
    5 不同饲养条件成蟹生长情况的试验与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3 讨论
    6 幼蟹池塘越冬技术研究
        6.1 材料与方法
        6.2 结果
        6.3 讨论
第五章 稻蟹生态种养新模式与示范推广
    1 稻蟹生态种养新模式
        1.1 新模式
        1.2 重点配套工程和技术
    2 示范推广
        2.1 示范推广基本情况
        2.2 示范推广应用实绩
        2.3 示范推广效益分析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结合土地流转发展稻田养蟹的实践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基本情况
2 做法及成效
    2.1 抓流转,实现规模化经营
    2.2 抓示范,提升种养技术水平
    2.3 抓规范,保障农民权益
    2.4 抓销售,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
3 问题及建议
    3.1 存在的问题
    3.2 对策
        3.2.1 加快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加强土地流转服务
        3.2.2 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
        3.2.3 加强新型经营主体人才队伍建设
        3.2.4 提升科技水平,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和附加值

(9)稻蟹共作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有效养分影响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稻田生态种养模式研究与发展概况
        2.2 稻田养蟹研究与发展
        2.2.1 水稻和河蟹生物学
        2.2.2 稻田生态系统
        2.2.3 田间工程与管理
        2.2.4 稻田土壤理化性质
        2.2.5 稻田土壤有效养分
        2.2.6 稻田土壤肥力
        2.3 稻田养蟹前景分析
    3 课题来源
    4 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稻蟹共作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点
        2.2 供试品种
        2.3 实验设计
        2.4 田间工程与管理
        2.5 田间取样及分析方法
        2.5.1 田间取样
        2.5.2 分析方法
        2.6 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土壤pH
        3.2 土壤NH_4~+
        3.3 土壤N0_3~-
        3.4 土壤容重
        3.5 土壤质地
    4 讨论
        4.1 稻田土壤pH
        4.2 稻田土壤氮素的变化
        4.3 土壤容重和土壤质地
    5 结论
第三章 稻蟹共作对土壤有效养分的影响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
        2.2 供试水稻品种
        2.3 试验用蟹
        2.4 试验设计
        2.5 田间工程与管理
        2.6 采集样品与样品分析方法
        2.6.1 采集样品
        2.6.2 样品分析方法
        2.7 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土壤全氮
        3.2 土壤速效氮
        3.3 土壤全磷
        3.4 土壤速效磷
        3.5 土壤速效钾
        3.6 土壤有机质
    4 讨论
        4.1 稻田土壤氮素的变化
        4.2 稻田土壤磷素的变化
        4.3 稻田土壤速效钾的变化
        4.4 稻田土壤有机质的变化
    5 结论
小结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的相关研究论文
致谢

(10)我国稻蟹共作技术研究的现状与前景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现状分析
    1.1 生物学基础研究
    1.2 生态学效应研究
    1.3 稻蟹品种选育技术研究
    1.4 农作技术研究
    1.5 植保技术研究
    1.6 水和土壤的理化性质研究
    1.7 技术经济学研究
2 研究前景展望
    2.1 稻、蟹种的培育及选用研究
        2.1.1 蟹苗的孵化及选用
        2.1.2 专用水稻品种的选育
    2.2 水稻栽植方式与配套农机的研发
    2.3 施肥与病虫草害防治技术研究
        2.3.1 稻田施肥
        2.3.2 稻田施药
    2.4 稻田生态效应的发挥与高效种养模式的建立
    2.5 多学科合作与技术体系的逐步完善

四、稻田养殖商品蟹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肇源县河蟹主要增养殖模式及推广策略[J]. 刘长军,何登伟,马春瑜. 黑龙江水产, 2021(06)
  • [2]米东区“稻蟹共生”模式发展现状与问题研究[D]. 郭秋慧. 石河子大学, 2019(05)
  • [3]吉林松原市稻田养蟹技术要点[J]. 张国立. 农业工程技术, 2019(26)
  • [4]我国东北地区稻田养殖的模式概况[J]. 王常安,徐奇友,闫有利,李壮,祖岫杰,赵志刚,李海波. 水产学杂志, 2017(03)
  • [5]稻田生境下三种经济适养动物的种间相互作用关系研究[D]. 袁向阳. 浙江海洋大学, 2016(03)
  • [6]稻田养殖沙塘鳢对稻田微生物、水质及大米性状的影响[D]. 赵翔刚. 上海海洋大学, 2016(02)
  • [7]宁夏稻蟹生态种养技术研究及示范推广[D]. 郑岚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03)
  • [8]结合土地流转发展稻田养蟹的实践与思考[J]. 王云,崔玉枝,赵淑琴,王玉娟. 宁夏农林科技, 2013(08)
  • [9]稻蟹共作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有效养分影响的初步研究[D]. 汪清. 上海海洋大学, 2011(08)
  • [10]我国稻蟹共作技术研究的现状与前景展望[J]. 闫志利,林瑞敏,牛俊义,刘建华. 北方水稻, 2008(02)

标签:;  ;  ;  ;  ;  

稻田商品蟹养殖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