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种鸡群感染大肠杆菌对孵化生产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汪敏[1](2021)在《种鸡生产链沙门菌污染的研究及鸡白痢沙门菌噬菌体的分离鉴定》文中提出沙门菌(Salmonella)能侵害各日龄的鸡只,存在于家禽生产的不同阶段。因此,了解Salmonella在种鸡生产链中的分布状况,对防控养殖过程中Salmonella的污染及传播至关重要。目前,抗生素疗法是治疗沙门菌病(salmonellosis)最主要的方式,但由于细菌耐药性特别是多重耐药菌株的产生,使临床治疗难度加大并存在重大食品安全危害,因此寻找有效的抗生素替代品就显得十分重要。噬菌体作为一种能裂解细菌的病毒,具有专一性强、不易产生抗性菌株的特点,正成为各国研发新型抗生素替代产品的热点之一。本研究通过对广西五家黄鸡种鸡公司多个生产环节中Salmonella的流行状况进行调查,了解各公司Salmonella的污染状况、耐药性及其潜在的关键控制点;通过基因分型对同一公司内、不同公司之间的Salmonella分离株之遗传关系进行研究,以评价基因分型技术的应用价值;以鸡白痢沙门菌(S.pullorum,SP)为宿主菌,从某种鸡场的鸡粪样品中分离筛选到一株强裂解性噬菌体,并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及测定体外抑菌的效果,评估其开发应用的潜在价值。本课题从5家种鸡公司共采集样品1 325份,包括未消毒蛋壳表面、消毒蛋壳表面、叮壳蛋表面、孵化后期死胚、1日龄弱雏以及鸡白痢-伤寒(pullorum disease-fowl typhoid,PD-FT)抗体阳性、阴性的种鸡等6个环节7类样品。结果显示,共有232份样品呈Salmonella阳性,分离率为17.51%。其中,DGGX12公司的检出率最高(32.08%,85/265),DGGX11公司分离率最低(11.70%,31/265);不同环节/样品的Salmonella检出率也有差异,PD-FT抗体阳性鸡检出率最高(48.00%,24/50),其次依次为孵化后期死胚(30.40%,76/250)、1日龄弱雏(26.00%,65/250)、叮壳蛋表面(23.20%,58/250)、PD-FT抗体阴性鸡(8.00%,2/25)、未消毒蛋壳表面(2.00%,5/250)和消毒蛋壳表面(0.80%,2/250);对50只PD-FT抗体阳性种鸡体内不同部位的带菌情况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有24只为带菌鸡,不同部位均可检出Salmonella,卵巢(37.50%,9/24)的检出率最高,其次为输卵管(33.33%,8/24)、脾脏和肺脏(29.17%,7/24),盲肠及其内容物(4.17%,1/24),肛拭子的检出率最低(4.17%,1/24);所有分离株的血清型鉴定结果显示,SP为优势血清型(85.17%),其余依次为S.give(8.48%)、S.kedougou(2.97%)、S.london(1.69%)和S.weltevreden(1.27%),还有1株未能定型;耐药性试验结果显示,分离株对17种供试药物均表现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其中对磺胺异恶唑(99.0%)、复方新诺明(98.01%)、甲氧苄胺嘧啶(97.51%)、萘啶酸(97.51%)、阿莫西林(96.02%)、氨苄西林(94.53%)的耐药性最高,其次为链霉素(74.13%)、头孢他啶(57.71%)、四环素(34.83%)、头孢曲松(30.85%)、头孢噻肟(30.35%)、丁胺卡那(30.35%),对环丙沙星、卡那霉素、呋喃妥因、庆大霉素、氟苯尼考较为敏感。此外,分离株耐3重及以上药物的比例达99.00%。本课题利用ERIC-PCR技术对来自5家公司不同生产环节的367株Salmonella进行分型,然后根据不同的年份、公司及ERIC基因型选取31个代表菌株进一步用MLST分型。结果表明367株Salmonella分属17类共24个ERIC基因型,每家公司的分离株均有其独特的基因型,也有少数基因型在不同公司呈交叉分布。MLST分型结果表明所有代表株均为ST92型(5-2-3-7-31-41-11)。本课题还从某种鸡公司的新鲜鸡粪样品中分离出了2株SP裂解性噬菌体,分别命名为SP11和SP19,其噬菌斑中心透亮、边缘清晰,直径分别为2.5 mm和3.5 mm,效价分别为2.45×108PFU/m L、1.08×109PFU/m L;对包括13个血清型的Salmonella、大肠杆菌(E.coli)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在内的218株细菌的宿主谱测定结果显示,两株噬菌体仅特异性裂解Salmonella,其中SP19的宿主范围与裂解能力均优于SP11;进一步对噬菌体SP19的研究显示,透射电镜观察有明显尾部,头部呈多面体对称,直径约为52 mm;最佳感染复数为0.1,一步生长曲线表明其潜伏期为5 min,裂解期为45 min,裂解量为11 PFU/cell。在40~70℃能保持较高活性,在pH值为3.0~12.0也可稳定保持较高活性,体外抑菌试验结果表明,SP19可有效抑制宿主菌的增殖。综上所述,目前广西种鸡公司的生产链均存在不同程度的Salmonella污染,其中SP为优势血清型,分离株多重耐药现象严重,且不同地区、不同环节的菌株存在交叉污染的现象;噬菌体SP19具有高度的特异性且能有效控制宿主菌SP04-111的增殖,因此具有一定的开发价值。
刘洁玉[2](2019)在《冀南地区鸡胚蛋有害菌的检测》文中提出鸡胚蛋制品是人们喜食的传统营养食品,但在鸡胚孵化过程中,由于多种病原菌污染,给鸡胚蛋及其制品安全带来隐患。因此,了解鸡胚蛋中病原菌的污染情况,建立快速检测食源性病原菌的方法,对提高鸡胚的健康存活率及孵化场的经济效益,保障鸡胚蛋制品安全与公共卫生具有重要意义。1、为探究鸡胚蛋污染病原菌情况,采集91枚病死鸡胚蛋,解剖胚体,从肝脏分离细菌、培养,观察菌落菌体形态,提取分离株DNA,经16S rDNA基因序列扩增和测序,在GenBank核酸数据库中,与相近序列进行BLAST比对,对分离株进行鉴定。结果发现,鸡胚蛋外观有裂痕或粪便污染物等,解剖发现皮下有胶冻状物、肝脏呈土黄色、卵黄吸收不良。从鸡胚蛋内共分离鉴定出86株细菌,污染率为59.3%(54/91),混合污染率为42.6%(23/54)。鉴定出11种细菌,其中大肠杆菌占比为37.2%(32/86)、粪肠球菌为26.7%(23/86)、志贺氏菌为9.3%(8/86)、阴沟肠杆菌为5.8%(5/86)、博得特氏菌为4.7%(4/86)、沙门氏菌为4.7%(4/86)、金黄色葡萄球菌为3.5%(3/86)、鲍氏不动杆菌为3.5%(3/86)、Pseudomonas psychrotolerans为2.3%(2/86)、Massilia alkalitolerans为1.2%(1/86)和铜绿假单胞菌为1.2%(1/86)。这些表明病死鸡胚的污染较高,涉及多种病原菌,其中以大肠杆菌和粪肠球菌为主,这为鸡胚蛋制品的安全生产与监测提供依据。2、为建立一种快速检测鸡胚蛋中大肠杆菌的方法,根据大肠杆菌fimC基因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建立了荧光定量PCR方法。经鸡胚蛋样品试验,与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奇异变形杆菌、绿脓杆菌、粪肠球菌、屎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病原菌之间无交叉反应,特异性强;对大肠杆菌的最低检测限为101CFU/mL,比普通PCR方法敏感约100倍,灵敏性好;重复性试验变异系数小于2%,说明重复性好,该方法稳定,可用于鸡胚蛋制品中大肠杆菌的检测。3、为建立一种快速检测鸡胚蛋中粪肠球菌的方法,根据粪肠球菌sodA基因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建立了荧光定量PCR方法。经鸡胚蛋样品试验,与屎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奇异变形杆菌、绿脓杆菌等病原菌之间无交叉反应,特异性强;对粪肠球菌的最低检测限为101CFU/mL,比普通PCR方法敏感约100倍,灵敏性好;重复性试验变异系数小于2%,说明重复性好,该方法稳定,可用于鸡胚蛋制品中粪肠球菌的检测。4、针对鸡胚蛋主要污染大肠杆菌和粪肠球菌,建立了大肠杆菌和粪肠球菌双重荧光定量PCR方法。结果显示,经鸡胚蛋样品试验,大肠杆菌产物的Tm值为85.6℃86℃,粪肠球菌产物的Tm值为83.9℃84℃,且与其他菌无交叉反应;大肠杆菌和粪肠球菌重复性试验中变异系数较小,重复性好;对大肠杆菌和粪肠球菌的检测限均为101 CFU/mL。说明该双重荧光定量PCR方法敏感、特异、稳定、可靠,一次反应同时检测大肠杆菌和粪肠球菌,可用于鸡胚蛋制品的检测。
俞燕[3](2019)在《地方品种鸡群禽白血病流行病学调查及检测净化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禽白血病是由禽白血病病毒(Avian leukosis virus,ALV)/肉瘤病毒群病毒引起的禽类多种肿瘤性疾病的统称。根据病毒囊膜蛋白的抗原性,ALV可分为A~J 10个亚群,以及新鉴定的K亚群。其中,对鸡具有致病性的外源性ALV包括A、B、C、D、J和K亚群。自1908年首次报道并分离到ALV以来,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该病的发生和流行,我国肉鸡、蛋鸡及地方品种鸡群也普遍存在ALV的感染。除典型的肿瘤性病变外,ALV感染引起的免疫抑制、生长迟缓、产蛋下降等亚临床表现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更为严重。禽白血病是垂直传播性疫病,至今尚无有效的药物和疫苗可供使用,控制该病最有效的措施是通过病原检测,淘汰阳性鸡,达到净化种群的目的。国际育种公司在20世纪80年代末就实现了对经典外源性ALV的净化,2005年前后又实现了 ALV-J的基本净化。国内一些自繁自养的育种公司从2002年起也开始在种鸡核心群开展禽白血病净化,有些已取得显着效果。但在大多数黄羽肉鸡和众多地方品种鸡群中,禽白血病仍在流行和蔓延,对我国家禽种质资源的安全构成了极大威胁。本研究对某原种场保存的20多个地方品种鸡进行了禽白血病流行病学调查,全面了解地方品种鸡群禽白血病感染动态;并对分离到的一株ALV-K全基因组做了系统分析,解析其来源及分子特性;针对地方品种鸡群流行最广的ALV-A、ALV-B、ALV-J和ALV-K,建立了多重PCR检测方法;为丰富禽白血病检测净化技术,对种公鸡精液ALV检测方法进行了摸索和可行性分析;在此基础上,对DX、LY、XJ和LH 4个地方品种鸡核心群开展了禽白血病净化示范,验证和完善净化技术方案,为原种场禽白血病净化提供参考依据。1.地方品种鸡群禽白血病流行病学调查为深入了解我国地方品种鸡群禽白血病流行情况,2013~2017年间对某原种场从全国各地收集并保存的26个地方品种鸡开展了禽白血病流行病学调查,包括血清学ALV-J和ALV-A/B抗体检测、蛋清p27抗原检测、血浆和组织病料病毒分离检测等;对部分外源性ALV分离株前病毒DNA的env基因进行克隆和测序,将分离株gp85氨基酸序列与GenBank登录的各亚群ALV参考株进行比对和绘制遗传进化树,鉴定病毒亚群,并进行序列分析。血清学调查结果显示,有22个鸡种ALV-J抗体呈阳性,18个鸡种ALV-J和ALV-A/B抗体呈双阳性,且绝大多数(19/26)鸡种ALV-J抗体阳性率高于ALV-A/B抗体,个别鸡种ALV-J抗体阳性率大于50%。蛋清p27抗原检测结果显示,各品种鸡群均存在排毒状态的母鸡,尤其YJ、WX、BJ、DJ和ZJ鸡种蛋清p27抗原阳性率高于50%。血浆病毒分离检测结果表明,各品种鸡对ALV均易感,感染水平存在显着差异;大部分(15/21)鸡种母鸡病毒血症阳性率高于公鸡,但差异不显着。56个外源性ALV分离株经亚群鉴定,27株为ALV-J,17 株为 ALV-K,8 株为 ALV-B,3 株为 ALV-A,1 株为 ALV-C。其中,有 9 株 ALV-J、3株ALV-K、1株ALV-A分离自组织病料;其余毒株均分离自表观健康鸡群血浆样品。表明,ALV-K已成为除ALV-J外,对地方品种鸡感染最严重的外源性ALV。与参考株相比,ALV分离株gp85氨基酸序列普遍存在点突变、插入或缺失性变异,部分变异呈规律性。研究结果证实了禽白血病在地方品种鸡群感染的普遍性和复杂性,开展禽白血病净化工作势在必行。2.K亚群禽白血病病毒全基因组测序及分析为全面了解ALV-K基因组特性,本研究对在流行病学调查过程中从LY鸡种血浆样品分离鉴定的一株ALV-K(JS13LY19株)前病毒DNA进行了分段克隆和测序,获得全长基因组序列,并将其各基因片段与GenBank登录的ALV参考株进行比对分析。结果显示,JS13LY19株基因组全长7483bp,符合复制完整C型反转录病毒特征,缺乏肿瘤基因。其gp85氨基酸序列与ALV-K参考株一致性90.9%~98.6%,显着高于其它亚群ALV,遗传进化树上与ALV-K参考株划为同一支;其中,与ALV-K原型株JS11C1一致性最高,二者显示出较多位点的规律性变异,但也存在5个位点差异。JS13LY19株gag、pol、gp37、LTR、UTR与内源性ALV显示更高的一致性(92.0%~99.4%);LTRU3区比大部分外源性ALV LTR少了一个CAAT enhancer盒、PRE盒、CArG盒及Y盒。推测,JS13LY19株极有可能是JS11C1株与内源性ALV重组产生。拥有内源性ALVLTR及U3区转录调控元件的部分缺失,可能使JS13LY19株转录能力下降而致病性降低,其生物学特性有待进一步研究。3.禽白血病病毒多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鸡群中存在的外源性ALV主要包括ALV-J、ALV-K、ALV-A和ALV-B。为快速掌握鸡群感染状态,本研究针对ALV-A、ALV-B、ALV-J和ALV-K参考株,设计了一条通用上游引物PF和四条特异性下游引物AR、BR、JR和KR,通过构建质粒标准品,对最适引物浓度、退火温度、循环数等反应条件进行优化,建立了一种能同时检测ALV-A、ALV-B、ALV-J和ALV-K的多重PCR方法,并对其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进行了验证,将其应用于从地方品种鸡群分离的119份ALV样品的检测中。试验结果显示,使用 0.2 μM PF、0.1 μM AR、0.1 μM BR、0.1 μM JR 和 0.1 μM KR,56.0℃退火温度和30个循环的反应条件,建立的多重PCR方法检测效果最优,能检测出最低10 pg/μL的ALV前病毒DNA样品,特异性高,重复性好。对ALV样品的检测结果与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基本相符,并能更高效地检测出ALV的多重感染。表明,地方品种鸡群除单一感染外,还存在 ALV-B+J、ALV-J+K 的二重感染,以及 ALV-A+B+J、ALV-A+B+K、ALV-B+J+K的三重感染。本研究为禽白血病流行病学调查及外源性ALV初步鉴定提供了技术支撑。4.种公鸡精液禽白血病病毒检测方法研究与应用选择合适的检测材料与方法对禽白血病净化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探讨种公鸡精液ALV检测的可行性与实用性,本研究对LK品种种公鸡精液经过滤、稀释、离心、冻融等不同处理方法,以及精液不同稀释度对病毒分离效果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将确定的检测方法应用于LK、MQ和LH 3个品种种公鸡的检测净化中,同时与血浆病毒分离或血浆斑点杂交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以血浆病毒分离为标准,精液样品经稀释离心后,取上清接种DF-1细胞,确保在培养基中最终稀释度为1:28~1:56时病毒分离效果最佳。初步应用结果显示,不同鸡种精液p27抗原ELISA检测阳性率均最高,但并不能将血浆和精液病毒分离检测为阳性的鸡均检出,存在“假阴性”;同一鸡种血浆和精液病毒分离阳性率高低不同,在LK和MQ种公鸡中,二者阳性符合率均低于50%,两种方法不可互相取代;LH种公鸡精液病毒分离阳性率显着高于血浆病毒分离,亦高于血浆斑点杂交,二者阳性符合率分别为100%和36.4%,精液病毒分离效果优于血浆病毒分离。研究结果提示,对种公鸡精液进行ALV检测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由于不同鸡种净化进程不同、带毒排毒状态不一,检测方法也应灵活运用。本研究为种禽场禽白血病净化材料的选择与方案制定提供了参考依据。5.地方品种鸡群禽白血病示范性净化本研究在2013~2016年间对原种场保存的DX、LY、XJ和LH 4个鸡种核心群开展了禽白血病净化,通过新建净化鸡舍,采用1日龄胎粪p27抗原检测、6周龄血浆病毒分离、25~27周龄血浆/精液病毒分离+蛋清p27抗原检测、36~40周龄血浆/精液病毒分离+蛋清p27抗原检测等净化方案,在强化饲养管理的基础上,经过2~3个世代净化,各品种鸡群取得了显着净化效果。DX鸡种经过3个世代净化,25~27周龄蛋清p27抗原阳性率由26.4%降至0.3%,36~40周龄血浆病毒分离阳性率由36.4%降至0.4%,公鸡病毒分离阳性率连续2个世代均为零;LY鸡种经过3个世代净化,6周龄血浆病毒分离阳性率由33.2%降至1.2%,36~40周龄蛋清p27抗原和血浆病毒分离阳性率均降至零;XJ鸡种经过2个世代净化,留种前血浆病毒分离阳性率由61.8%降至0.9%;LH鸡种经过2个世代净化,留种前蛋清p27抗原阳性率由20.7%降至1.9%,血浆病毒分离阳性率降至0.2%。禽白血病净化对种鸡生产性能的影响,以DX鸡种为例,经过3个世代净化,育雏期、育成期和产蛋期死亡率均逐级下降,净化第一世代效果最为显着;产蛋性能亦明显提高,43周龄总产蛋数平均增加了 13枚/只,66周龄总产蛋数平均增加了 23枚/只。本研究为众多地方品种鸡群及原种场禽白血病净化工作的开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黄立[4](2017)在《豫南地区鸡大肠杆菌病病原学调查与防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鸡大肠杆菌病作为一种重要的细菌性传染病,对我国养鸡业造成了严重危害。根据信阳市疫病检测工程中心(信阳农林学院市级工程中心)对豫南地区主要养鸡集中区的调查,在规模化养鸡场细菌性疾病当中,大肠杆菌发病率一直居于首位。鸡大肠杆菌血清型众多,耐药菌株也在不断增多,给防治本病增加了难度。因此,开展豫南地区鸡大肠杆菌病病原学调查与分析,对于有效防治鸡大肠杆菌病,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涉及到豫南地区鸡致病性大肠杆菌分离与鉴定、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性分析、中药活性成分与氨基糖苷类药物体外联合抗菌作用、利用优势致病菌株研制多价灭活苗等方面。通过系列研究,进一步弄清楚豫南地区鸡大肠杆菌病的流行状况,必将为豫南地区乃至河南的鸡大肠杆菌病科学防治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临床价值。1豫南地区鸡致病性大肠杆菌分离与鉴定对于豫南地区送检的164份病鸡样品,经过常规方法培养、纯化及镜检,并进行生理生化鉴定和PCR鉴定,共分离到鸡大肠杆菌121株,鉴定出88株分离菌株血清型,包括17种血清型;主要血清型是02、078、01、018、026、022,共72株,占总分离株的59.50%。给供试雏鸡接种121株分离菌株后,可见发病症状及剖检病变都与本病特征相符;在121株分离菌株中,有64株高致病性菌株、31株中度致病性菌株、26株低致病性菌株,分别占总试验菌株的52.9%、25.6%、21.5%。2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性分析采用标准微量稀释法,测定62株鸡大肠杆菌对18种药物的体外最小抑菌浓度(MIC),并通过PCR方法扩增I型整合酶基因。结果显示,全部菌株呈现多重耐药,耐药谱型达12种之多;对β-内酰胺类、酚胺醇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磺胺类、四环素类等抗菌药物,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对土霉素、复方新诺明、磺胺嘧啶、强力霉素四种药物,耐药率分别为95.2%、87.1%、80.6%、72.6%;I型整合酶基因检出率为87.1%。由此表明,鸡大肠杆菌临床分离株,对常用抗菌药物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3中药活性成分与氨基糖苷类药物体外联合抗菌作用采用棋盘稀释法,了解中药活性成分与氨基糖苷类药物体外联合抗菌作用,进而筛选出具有协同抗菌效果的药物组合,为体内试验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穿心莲内酯与氨基糖苷类药物联用,主要表现为协同作用;黄芩苷和小檗碱分别与氨基糖苷类药物联用,主要表现为相加作用;蒲公英提取物与氨基糖苷类药物联用,主要表现为无关作用。由此表明,穿心莲内酯与氨基糖苷类药物联合使用,可提高抗菌药物对耐药大肠杆菌的抗菌效果。4鸡大肠杆菌多价灭活苗制备与评价利用毒力强、免疫原性好、具有地方代表性的O1、O2、O78、O22、O26、O18六种优势血清型菌株,研制鸡大肠杆菌氢氧化铝胶多价灭活苗。免疫攻毒试验结果显示,疫苗对各日龄鸡的安全性较好,采用大肠杆菌菌株攻毒,免疫组可获得完全保护,说明该疫苗对大肠杆菌病免疫效果显着。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有效防治豫南地区鸡大肠杆菌病,提高豫南地区整体养鸡水平,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唐光武,靳军阳,徐秋良,吴玉臣,王涛,阴正兴[5](2010)在《浅谈鸡大肠杆菌病的防控》文中研究说明随着集约化养鸡业的发展,由于养鸡数量的增加而缺乏科学的饲养管理制度和优良品质的饲料,造成环境污染严重、鸡的机体免疫力下降、肠道菌群破坏严重及二重感染等,再加上鸡大肠杆菌本身的血清型复杂多样,最终造成鸡大肠杆菌病的常发、多发、易发、难治、难控及其因此而造成的严重经济损失等。由此,我们把多年来的临床经历给予归纳总结出关于鸡大肠杆菌病的发病原因和控制措施,以利同行有所借鉴,提高养鸡效益,减少经济损失。
刘红芹[6](2006)在《规模化种鸡场胚胎疾病病原学研究及禽波氏杆菌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禽类胚胎性疾病是一类由多病原引起的综合性疾病,可造成禽胚发育受阻,胚胎死亡,孵化率降低等现象,导致养禽业的重大经济损失。2004年6月份以来,山东某一大型AA父母代肉种鸡场(饲养120万套肉种鸡,共分12个分场)第2、3、5分场的种鸡群所产种蛋明显的出现胚胎死亡、孵化率降低、弱雏增多,雏鸡出现呼吸道症状,饲养到30d左右时,大肠杆菌及新城疫病毒等的感染率明显升高,鸡只生长发育迟缓等现象,其他分场未出现类似情况,由此推测该病与种鸡群有关。为了进一步探讨引起该规模化种鸡场胚胎性疾病的原因,本研究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及病原学检查,并对其主要病原进行PCR检测,为规模化种鸡场胚胎性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共分3部分:一、规模化种鸡场胚胎性疾病病原学研究2004年6月份以来,山东某一大型AA父母代肉种鸡场孵化场出现胚胎死亡、弱雏增多,孵出的雏鸡30d左右出现免疫应答不良、生长缓慢等症状。通过对该大型AA父母代肉种鸡场第2、3、5分场产蛋鸡及其所产种蛋孵出的1d商品雏鸡、30~40d商品鸡的血清抗体检测,鸡传染性贫血病病毒(CIAV)、病毒性关节炎病毒(VAV)平均阳性率分别为4.67%、3.00%,鸡白痢、鸡败血支原体、滑液囊支原体、鸡大肠杆菌和禽波氏杆菌平均阳性率分别为13.59%、12.69%、8.10%、19.62%、37.14%;从死亡鸡胚、肉仔鸡弱雏和死雏、商品育成鸡等内脏器官进行病原学检查,结果主要分离到禽波氏杆菌(62.60%)、大肠杆菌(51.50%)、沙门氏菌(26.30%)和支原体(26.67%)四种病原菌及CIAV、VAV两种病毒。结果表明造成该病的主要原因是由禽波氏杆菌、沙门氏菌、大肠杆菌、支原体及CIAV、VAV共感染种鸡后,由种蛋垂直传播到鸡胚、雏鸡造成的。
郑勤,张兴文[7](2000)在《浅谈种鸡群感染大肠杆菌对孵化生产的影响》文中认为
刘嵩[8](2021)在《禹城市817肉鸡常见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及综合防控》文中认为817肉鸡是用快大型白羽肉鸡的父母代父系公鸡与商品代褐壳蛋鸡杂交制种模式生产的小型肉杂鸡,综合了白羽肉鸡和蛋鸡的生产性能优势,具有生长速度快、肉质好的特点。由于进行817制种的主体主要是商品代蛋鸡场,未进行疾病净化及严格的免疫预防,817肉鸡的蛋传性疾病多且重要疫病的母源抗体不足,使817肉鸡疾病流行日趋复杂,呈现疫病种类多,老病未平,新病又发,混合感染发生普遍,临床症状逐渐非典型化,免疫抑制病日益严重等鲜明特点,这些新特点给817肉鸡的疾病防治带来了巨大挑战。为客观评价禹城市817肉鸡的鸡苗质量,进一步了解817饲养过程中主要传染性疾病的流行状况,以便为疫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及防控方案,特开展禹城市817肉鸡常见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及综合防控技术研究。本研究通过病原学、血清学和病理学检测方法,对2019-2020年禹城市56家817规模化肉鸡场禽流感、新城疫、传染性贫血病、鸡白血病、腺病毒病、沙门氏菌病和大肠杆菌病七种主要传染病的流行情况及免疫状态进行了调查分析。调查结果显示,禹城市大多数817肉鸡养殖场对上述病毒病的防控效果较好,但腺病毒和传贫病毒有较高的检出率且多为垂直传染,在1日龄、7日龄和出栏前(40-50日龄)三个不同日龄阶段,腺病毒和传贫病毒的检出率分别为18.07%、17.05%、18.44%和16.47%、14.34%、14.53%。临床发病鸡群的腺病毒和传贫病毒的检出率分别高达55.56%和48.72%,远高于三个不同日龄阶段的样品检出率。细菌病检测结果表明,1日龄、7日龄和出栏前三个不同日龄阶段所收集的样品中大肠杆菌分离率最高,为14.46%、18.95%和20.11%,沙门氏菌的分离率相对较低,为6.02%、5.04%、8.66%,三个日龄段相比,出栏前细菌分离率大于7日龄和1日龄。对7日龄、21日龄和出栏前三个不同日龄阶段的817肉鸡的禽流感(H5Re-11、H7、H9)及新城疫抗体水平的检测结果显示,7日龄母源抗体水平一般都在6~7个滴度,但大约10%的鸡群两病部分抗体水平过高,抗体滴度大于10且离散度较大,预示着这些雏鸡的种鸡群可能有两病发生;21日龄雏鸡禽流感(H9)及新城疫抗体水平一般在4~6个滴度,但约1/4的鸡群抗体水平过低,存在发生两病的风险,禽流感(H5Re-11、H7)母源抗体低于4个滴度;出栏前禽流感(H5Re-11、H7)母源抗体已基本消失,禽流感(H9)及新城疫抗体水平一般在5~6个滴度之间,但部分鸡群抗体水平过低或过高,且离散度较大,这表明鸡群免疫不合格或已有两病发生。基于禹城市817肉鸡流行病学调查及抗体水平的检测结果,结合山东省817鸡场的养殖状况,我们加强了817肉鸡的垂直传染病的检测及质量把控,调整优化了禽流感、新城疫、腺病毒病的免疫程序,加大了大肠杆菌药敏试验的力度并制定了药物防治方案,在示范场推广应用后使养殖水平得到显着提高。该研究进一步丰富了我省817肉鸡流行病学资料,初步摸清了禹城市817肉鸡的常见垂直传染病的流行情况,深刻认识到重要疫病的免疫缺陷及细菌病的危害,所制定的疫病综合防治措施将有助于817肉鸡的疾病有效防控及规范制种,提高养殖水平,保障食品安全。
栾秀敏[9](2020)在《2017-2019年我国部分省份白羽肉鸡ALV-J的分离鉴定及env序列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禽白血病是由禽白血病病毒(Avian leukosis virus,ALV)感染引发的多种肿瘤病的统称,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多种脏器肿瘤、免疫抑制和严重的生长迟缓。该病在19世纪末出现以来,已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该病于20世纪末在我国开始流行并在2008年达到高峰,严重影响了我国商品肉鸡和蛋鸡的养殖,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为控制禽白血病的流行与传播,我国对禽白血病实施了严格的净化工作,力求从种源净化做起,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净化禽白血病。目前,禽白血病净化工作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功,尤其是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subgroup J ALV,ALV-J)在我国商品肉鸡和蛋鸡养殖业中得到一定控制,经济效益得到了明显提升。然而,2017年以来,我国多个省份肉种鸡场再次出现禽白血病,临床症状较之前出现变化,发病率和死亡率显着提高。为了解引发此次禽白血病发生的病原学特征,本研究从我国辽宁、吉林、天津、山东、河北和江苏六个省份21家发生禽白血病症状的养殖场进行了系统的流行病学分析。生产数据显示上述养殖场患病鸡临床症状主要出现于开产前后,发病平均周龄为17.5周,平均日死亡率为6.8/10000。主要症状表现为肝脏肿瘤、脾脏肿瘤、肾脏肿瘤以及最新出现的脊骨肿瘤,且脊骨肿瘤出现的养殖场死亡率显着高于其他养殖场。随后,病毒分离和间接免疫荧光实验显示上述21家养殖场均存在ALV-J的感染,阳性率在20%-100%之间,总体阳性率约为60%,且发生脊骨肿瘤的山东养殖场阳性率均为100%。随后,本研究对所分离到的21株代表毒株进行了env基因测序与分析。同源性比较显示:本研究分离的病毒株核酸序列同源性为97.0%-99.9%,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4.7%-99.8%,说明这些病毒株高度相似,可能有共同的祖先。同时,本研究证实,此次我国多个省份肉种鸡养殖场中出现的ALV-J毒株与分离自黄羽肉鸡的GD14J2毒株(Genbank登录号:KU500032)的同源性最高,在95.77%~97.16%之间,明显高于其他参考毒株,说明这些新毒株与GD14J2的亲缘关系更为密切,但是否这些毒株具有相同的起源目前仍无定论。另一方面,遗传进化分析显示本研究在相同省份分离到的毒株不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且不同来源的毒株在env基因区段拥有一致的基因插入或缺失突变,这表明可能引发此次禽白血病爆发的ALV-J毒株可能存在多个传染源,并非直接来自同一毒株。同时,本研究也探讨分析了疫苗污染可能在此次ALV-J再次爆发中发挥的作用,但结果显示发生禽白血病的养殖场并未使用含有ALV-J外源病毒污染的疫苗,表明病毒可能来自其他途径。上述研究证实了引发此次禽白血病爆发的毒株属于ALV-J,探明了其分子特征和基因组变异情况,为临床防治该病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
肖九梅[10](2020)在《简述散养土鸡常见疾病的防控和诊治》文中研究指明土鸡的抗病力相对较强,一些在培育品种鸡易发生的疫病土鸡却很少发生。但土鸡也有易发生的疾病,土鸡的疾病按其发生原因不同,一般可分为传染病、寄生虫和普通病三大类传染病。传染病是由―定的病原微生物(细菌病毒等)侵入鸡体内生长繁殖,破坏鸡的机体正常生理功能,并能在鸡群中广泛传播,引起其他易感鸡发生相同疾病的一类疾病。寄生虫病是由某种寄生虫侵袭鸡体后引起的疾病,也能在鸡群中传播、蔓延,
二、浅谈种鸡群感染大肠杆菌对孵化生产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种鸡群感染大肠杆菌对孵化生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种鸡生产链沙门菌污染的研究及鸡白痢沙门菌噬菌体的分离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语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Salmonella病原学 |
1.1.1 Salmonella的形态结构 |
1.1.2 Salmonella的理化特性 |
1.1.3 Salmonella的培养特性 |
1.1.4 Salmonella的生化特性 |
1.1.5 Salmonella的分类 |
1.2 鸡源Salmonella的流行病学研究 |
1.2.1 鸡养殖链Salmonella的污染情况 |
1.2.2 禽类产品中Salmonella污染情况 |
1.2.3 禽salmonellosis的危害 |
1.2.4 Salmonella耐药现状 |
1.3 鸡产业链防控Salmonella的措施 |
1.3.1 种鸡群Salmonella的净化 |
1.3.2 生物安全防控措施 |
1.3.3 药物预防和治疗 |
1.3.4 微生态制剂 |
1.3.5 噬菌体治疗 |
1.4 Salmonella分型研究 |
1.4.1 表型分型 |
1.4.1.1 血清分型 |
1.4.1.2 生化分型 |
1.4.1.3 噬菌体分型 |
1.4.2 分子分型 |
1.4.2.1 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 |
1.4.2.2 多位点序列分析(MLST) |
1.4.2.3 肠杆菌间重复共有序列聚合酶链式反应(ERIC-PCR) |
1.5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种鸡生产链中Salmonella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研究 |
2.1 材料 |
2.1.1 样品 |
2.1.2 Salmonella分离鉴定所需仪器及材料 |
2.1.3 标准菌株 |
2.2 方法 |
2.2.1 采集样品 |
2.2.2 样品的处理 |
2.2.3 Salmonella的分离与初步鉴定 |
2.2.4 Salmonella的血清型鉴定 |
2.2.5 Salmonella分离株的抗生素敏感性试验 |
2.2.6 数据处理 |
2.3 结果 |
2.3.1 不同种鸡公司Salmonella的分离情况 |
2.3.2 不同环节Salmonella的分离情况 |
2.3.3 PD-FT抗体阳性种鸡体内不同器官Salmonella检出结果 |
2.3.4 Salmonella血清型鉴定结果 |
2.3.5 Salmonella分离株抗生素敏感性测定结果 |
2.3.6 Salmonella分离株多重耐药测定结果 |
2.4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种鸡生产链Salmonella优势血清型基因分型的研究 |
3.1 材料 |
3.1.1 菌株来源 |
3.1.2 试验用仪器及材料 |
3.2 方法 |
3.2.1 受试菌株的复苏及血清型的鉴定 |
3.2.2 受试菌株DNA的提取 |
3.2.3 ERIC-PCR分型 |
3.2.3.1 ERIC-PCR引物 |
3.2.3.2 ERIC-PCR扩增 |
3.2.3.3 ERIC-PCR指纹图谱分析 |
3.2.4 MLST分型 |
3.2.4.1 管家基因及引物 |
3.2.4.2 MLST扩增及测序 |
3.2.4.3 分型 |
3.3 结果 |
3.3.1 沙门菌鉴定结果 |
3.3.2 ERIC-PCR的扩增结果 |
3.3.3 SP分离株的ERIC-PCR聚类分析结果 |
3.3.3.1 DGGX04 公司SP分离株的ERIC-PCR结果 |
3.3.3.2 DGGX11 公司SP分离株的ERIC-PCR结果 |
3.3.3.3 DGGX12 公司SP分离株的ERIC-PCR结果 |
3.3.3.4 DGXX13 公司SP分离株的ERIC-PCR结果 |
3.3.3.5 DGGX17 公司SP分离株的ERIC-PCR结果 |
3.3.3.6 各公司代表性ERIC型 SP分离株的聚类分析结果 |
3.3.4 MLST分型结果 |
3.4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鸡白痢Salmonella噬菌体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
4.1 材料 |
4.1.1 样品 |
4.1.2 菌株 |
4.1.3 主要的实验设备 |
4.1.4 主要试剂及培养基的制备 |
4.2 方法 |
4.2.1 噬菌体的分离纯化 |
4.2.1.1 宿主菌菌液的制备 |
4.2.1.2 样品处理 |
4.2.1.3 验证噬菌体 |
4.2.1.4 分离与纯化噬菌体 |
4.2.1.5 测定噬菌体效价 |
4.2.1.6 噬菌体的宿主谱筛选 |
4.2.2 噬菌体SP19 的生物学特性测定 |
4.2.2.1 噬菌体的形态观察 |
4.2.2.2 噬菌体感染复数(MOI)的测定 |
4.2.2.3 噬菌体一步生长曲线的测定 |
4.2.2.4 噬菌体的温度稳定性 |
4.2.2.5 噬菌体的pH稳定性 |
4.2.2.6 噬菌体对氯仿的敏感性试验 |
4.2.2.7 噬菌体对宿主菌的抑制试验 |
4.3 结果 |
4.3.1 噬菌体的分离纯化 |
4.3.1.1 噬菌体的分离 |
4.3.1.2 噬菌体的纯化 |
4.3.1.3 噬菌体效价的测定 |
4.3.1.4 噬菌体宿主谱的筛选 |
4.3.2 噬菌体SP19 生物学特性的测定 |
4.3.2.1 噬菌体电镜形态观察结果 |
4.3.2.2 噬菌体MOI的测定结果 |
4.3.2.3 噬菌体的一步生长曲线测定结果 |
4.3.2.4 噬菌体温度稳定性的测定结果 |
4.3.2.5 噬菌体pH稳定性的测定结果 |
4.3.2.6 噬菌体氯仿敏感性试验的测定结果 |
4.3.2.7 噬菌体对宿主菌SP04-111 的抑制作用结果 |
4.4 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2)冀南地区鸡胚蛋有害菌的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病原菌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 |
1.2 鸡胚蛋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
1.3 鸡胚蛋致病菌的研究及流行情况 |
1.4 鸡胚蛋中常见的致病菌 |
1.4.1 大肠杆菌 |
1.4.2 粪肠球菌 |
1.4.3 志贺氏菌 |
1.4.4 沙门氏菌 |
1.4.5 金黄色葡萄球菌 |
1.5 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
1.5.1 传统检测方法 |
1.5.2 免疫学方法 |
1.5.3 分子生物学技术 |
1.5.4 生物传感器技术 |
1.5.5 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 |
1.6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章 鸡胚蛋污染菌的分离鉴定 |
2.1 材料 |
2.1.1 污染样品与菌株 |
2.1.2 试验试剂与耗材 |
2.1.3 试验仪器与设备 |
2.2 方法 |
2.2.1 培养基制备 |
2.2.2 细菌培养 |
2.2.3 细菌分离纯化 |
2.2.4 菌落菌体观察 |
2.2.5 模板DNA提取 |
2.2.6 分离株的PCR扩增 |
2.2.7 分离株序列测定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鸡胚蛋大体观察 |
2.3.2 分离株PCR扩增结果 |
2.3.3 分离株鉴定 |
2.3.4 分离株鉴定结果分析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3章 大肠杆菌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
3.1 材料 |
3.1.1 菌株 |
3.1.2 试验试剂与耗材 |
3.1.3 试验仪器与设备 |
3.2 方法 |
3.2.1 DNA提取 |
3.2.2 大肠杆菌特异性引物设计与合成 |
3.2.3 大肠杆菌引物特异性检测 |
3.2.4 定量PCR反应体系和反应程序 |
3.2.5 线性范围的测定和标准曲线的建立 |
3.2.6 定量PCR特异性检测 |
3.2.7 定量PCR敏感性检测 |
3.2.8 定量PCR重复性检测 |
3.2.9 鸡胚蛋样品检测 |
3.3 结果 |
3.3.1 大肠杆菌引物特异性检测结果 |
3.3.2 线性范围及定量标准曲线的制作 |
3.3.3 定量PCR特异性检测结果 |
3.3.4 定量PCR敏感性检测结果 |
3.3.5 定量PCR重复性检测结果 |
3.3.6 鸡胚蛋样品检测结果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4章 粪肠球菌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
4.1 材料 |
4.1.1 菌株 |
4.1.2 试验试剂与耗材 |
4.1.3 试验仪器与设备 |
4.2 方法 |
4.2.1 DNA提取 |
4.2.2 粪肠球菌特异性引物设计与合成 |
4.2.3 粪肠球菌引物特异性检测 |
4.2.4 定量PCR反应体系和反应程序 |
4.2.5 线性范围的测定和标准曲线的建立 |
4.2.6 定量PCR特异性检测 |
4.2.7 定量PCR敏感性检测 |
4.2.8 定量PCR重复性检测 |
4.2.9 鸡胚蛋样品检测 |
4.3 结果 |
4.3.1 粪肠球菌引物特异性检测结果 |
4.3.2 线性范围及定量标准曲线的制作 |
4.3.3 定量PCR特异性检测结果 |
4.3.4 定量PCR敏感性检测结果 |
4.3.5 定量PCR重复性检测结果 |
4.3.6 鸡胚蛋样品检测结果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5章 大肠杆菌和粪肠球菌双重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
5.1 材料 |
5.1.1 菌株 |
5.1.2 试验试剂与耗材 |
5.1.3 试验仪器与设备 |
5.2 方法 |
5.2.1 DNA提取 |
5.2.2 双重荧光定量PCR特异性检测 |
5.2.3 双重荧光定量PCR敏感性检测 |
5.2.4 双重荧光定量PCR重复性检测 |
5.2.5 鸡胚蛋样品检测 |
5.3 结果 |
5.3.1 双重荧光定量PCR特异性检测结果 |
5.3.2 双重荧光定量PCR敏感性检测结果 |
5.3.3 双重荧光定量PCR重复性检测结果 |
5.3.4 鸡胚蛋样品检测结果 |
5.4 讨论 |
5.5 小结 |
结论 |
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参加科研情况 |
(3)地方品种鸡群禽白血病流行病学调查及检测净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禽白血病研究进展 |
1 禽白血病病原学 |
2 禽白血病流行病学 |
3 禽白血病检测技术 |
4 禽白血病防控措施 |
5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地方品种鸡群禽白血病流行病学调查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三章 K亚群禽白血病病毒全基因组测序及序列分析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四章 禽白血病病毒多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五章 种公鸡精液禽白血病病毒检测方法研究与应用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六章 地方品种鸡群禽白血病示范性净化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获得成果及奖励 |
(4)豫南地区鸡大肠杆菌病病原学调查与防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第一章 鸡大肠杆菌病研究进展 |
1 研究背景 |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2.1 鸡大肠杆菌病病原学 |
2.2 大肠杆菌耐药性 |
2.3 中药抑菌作用及机制 |
2.4 鸡大肠杆菌疫苗 |
2.5 鸡大肠杆菌病防治 |
3 研究内容 |
3.1 豫南地区鸡大肠杆菌发病状况分析 |
3.2 分离菌株药物敏感性测定 |
3.3 中药活性成分联合抗菌药物增效作用研究 |
3.4 鸡大肠杆菌分离菌株致病性和免疫原性分析 |
3.5 鸡大肠杆菌氢氧化铝多价灭活苗研究 |
第二章 豫南地区鸡致病性大肠杆菌分离与鉴定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细菌分离 |
2.2 分离培养 |
2.3 生化鉴定 |
2.4 PCR鉴定 |
2.5 血清型鉴定 |
2.6 致病性试验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章 鸡致病性大肠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性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细菌的最佳生长时期 |
2.2 β-内酰胺类药物体外抑菌活性 |
2.3 氨基糖苷类药物体外抑菌活性 |
2.4 酚胺醇类药物体外抑菌活性 |
2.5 喹诺酮类药物体外抑菌活性 |
2.6 其他药物体外抑菌活性 |
2.7 鸡大肠杆菌耐药谱分析 |
2.8 大肠杆菌中I型整合酶基因扩增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四章 中药活性成分与氨基糖苷类药物体外联合抗菌作用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穿心莲内酯联合抗菌药物体外联合抑菌活性 |
2.2 黄芩苷联合抗菌药物体外联合抑菌活性 |
2.3 小檗碱联合抗菌药物体外联合抑菌活性 |
2.4 蒲公英提取物联合抗菌药物体外联合抑菌活性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五章 鸡大肠杆菌多价灭活苗优势菌株筛选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毒力试验 |
2.2 免疫原性试验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六章 鸡大肠杆菌多价灭活苗制备与评价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无菌检验 |
2.2 安全检验 |
2.3 效力检验 |
2.4 免疫持续期试验 |
2.5 免疫反应 |
2.6 免疫效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5)浅谈鸡大肠杆菌病的防控(论文提纲范文)
1 鸡大肠杆菌病易发的原因 |
1.1 病原因素 |
1.1.1 潜在的致病性大肠杆菌 |
1.1.2 致病性大肠杆菌血清型多, 疫苗防疫效果不理想 |
1.1.3 耐药菌株增多 |
1.2 管理因素 |
1.2.1 环境污染严重 |
1.2.2 饲养环境条件差 |
1.2.3 应激因素多 |
1.3 雏鸡鸡苗质量差 |
1.3.1 种蛋污染 |
1.3.2 孵化场管理不善 |
1.3.3 种鸡健康状况差 |
1.3.4 孵化条件不合理 |
1.4 无效消毒 |
1.5 饮水质量差 |
1.6 疾病方面 |
1.6.1 支原体的普遍存在 |
1.6.2 继发感染 |
1.6.3 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影响 |
1.6.3.1 种鸡群疾病净化体系不完善 |
1.6.3.2 机体免疫系统受损 |
1.6.3.3 不严格遵守或不合理的疫苗生产工艺 |
1.6.3.4 免疫程序不合理 |
1.7 大肠杆菌垂直传播 |
1.8 药物的滥用及二重感染 |
1.8.1 抗菌药物的不正确使用 |
1.8.2 二重感染严重 |
1.9 鸡体营养状况 |
2 防治对策 |
2.1 推广使用微生态制剂 |
2.2 由“药物控制大肠杆菌病”转向“净化环境” |
2.3 标准化鸡场的建设 |
2.4 科学的用药和整体调理相结合 |
2.5 注重鸡苗质量、提高饲养管理水平和动物抗病力 |
2.6 做好免疫接种和及时治疗 |
2.7 提高抗应激能力 |
2.8 建立健全健康的种鸡群 |
2.9 实行全进全出制 |
2.10 加强饲料及饮水的兽医卫生监测 |
2.11 改变维生素的补给方式 |
2.12 必须做好全面有效的消毒 |
2.13 做好鸡场免疫抑制疾病的净化工作 |
(6)规模化种鸡场胚胎疾病病原学研究及禽波氏杆菌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概述 |
2. 禽胚胎病的分类 |
2.1 营养性胚胎病 |
2.2 孵化条件不当引起的胚胎病 |
2.3 传染性胚胎病 |
3. 鸡群中免疫抑制性病毒蛋传病毒的多重感染 |
4. 禽波氏杆菌病的研究现状 |
4.1 禽波氏杆菌病的病原学 |
4.2 禽波氏杆菌病的流行病学 |
4.3 禽波氏杆菌的致病性 |
4.4 禽波氏杆菌致病性相关基因 |
4.5 禽波氏杆菌的鉴定 |
5. 本研究的内容、目的及意义 |
参考文献 |
试验一 AA 肉种鸡胚胎性疾病的病原学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1.1 被检材料 |
1.1.2 培养基、试剂及诊断液 |
1.1.3 实验动物 |
1.1.4 有关培养基的配制 |
1.1.5 仪器设备 |
1.2 方法 |
1.2.1 流行病学调查 |
1.2.2 病原学检查 |
2. 结果 |
2.1 流行病学调查 |
2.1.1 血清学调查结果 |
2.1.2 孵化情况调查 |
2.1.3 商品育成鸡生长情况调查 |
2.2 病原学检查 |
2.2.1 细菌学检查 |
2.2.2 支原体检测 |
2.2.3 病毒学检查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试验二主要免疫抑制病病原的分子生物学调查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1.1 被检材料 |
1.1.2 培养基与试剂 |
1.1.3 缓冲液及其他试剂的配制 |
1.1.4 PCR 引物 |
1.1.5 仪器设备 |
1.2 方法 |
1.2.1 样品DNA 与RNA 的提取 |
1.2.2 聚合酶链反应(PCR) |
1.2.3 PCR 产物DNA 电泳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试验三 禽波氏杆菌分离株的1651RNA 基因序列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菌株 |
1.1.2 菌种、载体(Vector) |
1.1.3 常规试剂 |
1.1.4 溶液配制 |
1.2 方法 |
1.2.1 细菌基因组DNA 的提取 |
1.2.2 引物设计与合成 |
1.2.3 PCR 反应 |
1.2.4 PCR 产物的回收 |
1.2.5 定量及连接 |
1.2.6 TGI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1.2.7 连接产物的转化 |
1.2.8 质粒DNA 的提取 |
1.2.9 质粒DNA 的酶切鉴定 |
1.2.10 阳性克隆序列测定 |
2. 结果 |
2.1 PCR 扩增结果 |
2.2 重组质粒DNA 的酶切结果 |
2.3 序列同源性比较及进化树的建立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论 |
致谢 |
个人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表波氏杆菌序列比较 |
附图 |
(8)禹城市817肉鸡常见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及综合防控(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817 肉鸡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1.1.1 817 肉鸡缺陷 |
1.1.2 养殖结构及方式落后 |
1.1.3 主要疾病的威胁 |
1.2 禽流感 |
1.2.1 病原学及致病机制 |
1.2.2 发病鸡临床症状及病理学变化 |
1.2.3 免疫防控 |
1.3 新城疫 |
1.3.1 病原学 |
1.3.2 临床症状及病理学变化 |
1.3.3 免疫防控 |
1.4 禽白血病 |
1.4.1 病原学及致病机制 |
1.4.2 症状及病理学变化 |
1.4.3 免疫防控 |
1.5 禽腺病毒病 |
1.5.1 病原学及致病机制 |
1.5.2 症状及病理学变化 |
1.5.3 免疫防控 |
1.6 鸡传染性贫血 |
1.6.1 病原学及致病机制 |
1.6.2 症状及病理学变化 |
1.6.3 防治 |
1.7 沙门氏菌 |
1.7.1 理化特性 |
1.7.2 临床症状 |
1.7.3 病理变化 |
1.7.4 免疫防控 |
1.8 大肠杆菌 |
1.8.1 理化特性 |
1.8.2 临床症状 |
1.8.3 病理变化 |
1.8.4 免疫防控 |
1.9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主要实验耗材 |
2.1.2 主要仪器设备 |
2.1.3 试剂配制 |
2.1.4 样品采集 |
2.2 试验方法与步骤 |
2.2.1 常规石蜡切片方法 |
2.2.2 病料DNA/RNA的提取 |
2.2.3 沙门氏菌的分离鉴定 |
2.2.4 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 |
2.2.5 引物设计与合成 |
2.2.6 PCR/RT-PCR反应 |
2.2.7 血样采集与处理 |
2.2.8 血凝试验与血凝抑制实验 |
2.2.9 禹城市某示范场疫病流行病学调查及综合防控技 |
2.2.10 疾病综合防控技术研究 |
3.结果与分析 |
3.1 典型病例临床症状及病理学变化 |
3.1.1 禽流感临床病例 |
3.1.2 新城疫临床病例 |
3.1.3 传染性贫血阳性鸡群 |
3.1.4 禽白血病阳性鸡群 |
3.1.5 腺病毒感染病例 |
3.1.6 沙门氏菌病临床病例 |
3.1.7 大肠杆菌病临床病例 |
3.2 PCR/RT-PCR检测结果 |
3.3 检测统计结果 |
3.3.1 沙门氏菌分离鉴定 |
3.3.2 大肠杆菌分离鉴定 |
3.3.3 细菌分离统计结果 |
3.3.4 不同日龄采集样品病毒病检出率统计结果 |
3.3.5 临床病例病毒病检出率统计结果 |
3.4 血清学检测结果 |
3.4.1 禽流感、新城疫抗体滴度检测结果 |
3.5 禹城市某817 肉鸡场免疫程序调整优化及综合防控技术研究 |
3.5.1 免疫程序调整鸡场免疫背景调查 |
3.5.2 免疫程序调整前禽流感和新城疫病原及抗体水平检测 |
3.5.3 免疫程序调整及禽流感和新城疫抗体水平检测 |
3.5.4 细菌性疾病药物预防程序 |
4.讨论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2017-2019年我国部分省份白羽肉鸡ALV-J的分离鉴定及env序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1.1 病原学 |
1.1.1 ALV的形态 |
1.1.2 ALV的物理化学性质 |
1.1.3 ALV基因组结构 |
1.1.4 ALV 分类 |
1.1.5 ALV的变异与重组 |
1.1.6 ALV的致病性 |
1.2 流行病学 |
1.2.1 流行史 |
1.2.2 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
1.2.3 传染源 |
1.2.4 易感动物 |
1.2.5 传播途径 |
1.3 病毒的检测与诊断 |
1.3.1 病毒的分离鉴定 |
1.3.2 血清学检测 |
1.4 禽白血病的综合防控 |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样品来源 |
2.1.2 细胞 |
2.1.3 主要分子生物学试剂与试剂盒 |
2.1.4 主要仪器 |
2.1.5 主要试剂的配制 |
2.2 实验方法 |
2.2.1 病鸡剖检 |
2.2.2 病理组织学检查 |
2.2.3 血浆样品采集 |
2.2.4 血浆样品的处理 |
2.2.5 DF-1细胞复苏与培养 |
2.2.6 血浆样品病毒分离鉴定 |
2.2.7 细胞上清ALV-p27 抗原ELISA检测方法 |
2.2.8 间接免疫荧光(IFA)试验 |
2.2.9 病毒RNA提取 |
2.2.10 病毒RNA的 RT-PCR |
2.2.11 扩增产物回收与纯化 |
2.2.12 PCR产物与T载体连接 |
2.2.13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2.2.14 连接产物转化 |
2.2.15 重组克隆细菌的筛选 |
2.2.16 质粒的提取 |
2.2.17 重组质粒的酶切鉴定 |
2.2.18 阳性克隆的测序与序列分析 |
2.2.19 疫苗中外源病毒污染的检测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生产数据分析与剖检记录 |
3.2 临床症状 |
3.3 病理观察 |
3.4 病毒分离与P27检测结果 |
3.5 IFA实验结果 |
3.6 env基因测序 |
3.7 本研究分离株之间的同源性分析 |
3.8 本研究分离株与参考毒株序列同源性分析 |
3.9 遗传进化分析 |
3.10 基因序列分析 |
3.11 疫苗外源病毒检测 |
4 讨论 |
4.1 我国部分地区白羽肉鸡群ALV-J的流行病学调查 |
4.2 我国白羽肉鸡群中新发ALV-J基因组变异分析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7 致谢 |
(10)简述散养土鸡常见疾病的防控和诊治(论文提纲范文)
1. 土鸡新城疫病 |
2. 土鸡禽流感病 |
3. 土鸡传染性法氏囊炎病 |
4. 土鸡肠炎病 |
5. 土鸡球虫病 |
6. 土鸡大肠杆菌病 |
7. 土鸡鸡痘病 |
8. 结束语 |
四、浅谈种鸡群感染大肠杆菌对孵化生产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种鸡生产链沙门菌污染的研究及鸡白痢沙门菌噬菌体的分离鉴定[D]. 汪敏. 广西大学, 2021(12)
- [2]冀南地区鸡胚蛋有害菌的检测[D]. 刘洁玉. 河北工程大学, 2019(02)
- [3]地方品种鸡群禽白血病流行病学调查及检测净化技术研究[D]. 俞燕. 扬州大学, 2019
- [4]豫南地区鸡大肠杆菌病病原学调查与防控研究[D]. 黄立.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
- [5]浅谈鸡大肠杆菌病的防控[J]. 唐光武,靳军阳,徐秋良,吴玉臣,王涛,阴正兴. 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02)
- [6]规模化种鸡场胚胎疾病病原学研究及禽波氏杆菌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D]. 刘红芹. 山东农业大学, 2006(11)
- [7]浅谈种鸡群感染大肠杆菌对孵化生产的影响[J]. 郑勤,张兴文. 养禽与禽病防治, 2000(01)
- [8]禹城市817肉鸡常见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及综合防控[D]. 刘嵩.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9]2017-2019年我国部分省份白羽肉鸡ALV-J的分离鉴定及env序列分析[D]. 栾秀敏. 山东农业大学, 2020(02)
- [10]简述散养土鸡常见疾病的防控和诊治[J]. 肖九梅. 湖南饲料,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