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两种系膜增殖性肾炎大鼠模型的建立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倪慧明[1](2021)在《盐酸青藤碱对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大鼠的保护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和目的: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esangial proliferative glomerulonephritis,Ms PGN)是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常见的病理类型,以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和细胞外基质弥漫增生为主要病理表现,是一种免疫介导的炎症反应性疾病。临床上常采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Ms PGN,但由于效果不理想及不良反应较多等原因,使其应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目前暂无较好的治疗手段。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中医药在各类疾病的治疗中均取得良好的成效。青风藤是中国传统中药材,其主要活性成分是青藤碱(Sinomenine,SIN)。盐酸青藤碱(Sinomenine Hydrochloride,SH)作为青藤碱的水溶性盐酸盐,具有免疫抑制、抗炎及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等药理作用,目前临床上将其作为类风湿关节炎的辅助治疗药物,同时也是肿瘤的潜在治疗药物。Ms PGN是以系膜增殖为主要病理改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因此我们提出假设SH能否用于Ms PGN的治疗。本研究拟通过建立Ms PGN动物模型——抗Thy-1肾炎大鼠模型,探究SH对Ms PGN大鼠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以期为Ms PGN在临床治疗方面及创新药物的研发与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SH治疗Ms PGN模型大鼠的作用效果研究:(1)在小鼠腹腔注射OX-7杂交瘤细胞,诱导其产生含m Ab OX-7的单克隆抗体腹水,产生的腹水用Protein A亲和层析法纯化后得到抗Thy-1抗体;(2)将9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SH低剂量治疗组(21.6mg/kg)、中剂量治疗组(43.2mg/kg)、SH高剂量治疗组(86.4mg/kg)。模型组及SH治疗组大鼠单次尾静脉注射抗Thy-1抗体(2.5mg/kg),建立抗Thy-1肾炎大鼠模型,对照组大鼠注射同等体积的磷酸盐缓冲液。SH治疗组大鼠造模后每日连续灌胃给药,同时给予对照组和模型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各组在建模后第3、7、14天分别取材;(3)PAS染色观察光镜下各组病理变化情况;(4)检测各组大鼠血肌酐、血尿素氮及尿蛋白、尿肌酐水平;(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系膜细胞增殖、免疫细胞浸润及p-STAT3表达情况;(6)Western blot检测JAK2、pJAK2、STAT3、p-STAT3、TNF-α的蛋白表达变化。SH对原代人肾脏系膜细胞(HRMC)异常增殖的作用机制研究:(1)利用PDGF-BB建立细胞增殖模型;(2)CCK-8检测法确定SH有效给药浓度;(3)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增殖和炎症因子表达情况;(4)检测JAK2、p-JAK2、STAT3、p-STAT3蛋白表达。结果:成功制备抗Thy-1抗体,并建立大鼠抗Thy-1肾炎模型。光镜观察PAS染色结果显示,建模第3天模型组肾小球系膜细胞溶解;第7天模型组系膜细胞增殖显着,中、高剂量治疗组可呈剂量依赖性改善系膜细胞增殖;模型建立第14天,模型组与治疗组无统计学差异。尿蛋白肌酐比值结果显示,建模后第7天,与模型组相比,中、高剂量治疗组呈剂量依赖性降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第7天系膜细胞显着增殖、巨噬细胞浸润增多、STAT3磷酸化水平增高,而经中、高剂量SH治疗后均有改善。CCK-8检测结果显示,50ng/ml的PDGFBB刺激HRMC 48h引起细胞增殖,细胞模型建立成功。加入50μM的SH后减轻HRMC异常增殖。体内外Western blot结果显示,SH处理后,p-JAK2、p-STAT3及炎症相关因子TNF-α蛋白表达减少。结论:SH治疗可以降低抗Thy-1肾炎大鼠尿蛋白肌酐比,减轻肾脏病理损伤,同时减少巨噬细胞浸润;SH处理能够抑制PDGF-BB诱导的HRMC的异常增殖,减少促炎细胞因子TNF-α的表达。本研究利用SH治疗Ms PGN模型动物,并发现其对Ms PGN大鼠的保护作用,初步证实SH可能通过调控JAK2/STAT3信号通路抑制系膜细胞增殖,减轻肾脏局部免疫炎症反应。以上研究结果表明,SH可能是Ms PGN潜在的治疗药物,为SH在以系膜细胞增殖为主要病理表现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赵颖华[2](2021)在《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系膜细胞与内皮细胞间信号传导机制研究》文中指出背景:原发性肾小球肾炎(Primary Glomerulonephritis,PGN)是引起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的最主要原因。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esangial Proliferative Glomerulonephritis,Ms PGN)以系膜细胞增殖和细胞外基质积聚为主要特征,是PGN最常见的病理类型。探究Ms PGN的具体发病机制,更深入了解PGN病理改变,从而为疾病治疗提供新的靶点,以减少CKD的发病率。实验性Ms PGN研究表明,系膜细胞损伤的同时,肾小球内皮细胞也发生病理改变。由此可见,系膜细胞与内皮细胞间存在密切的交互作用。但参与两细胞间信号传导的具体分子机制仍不清楚。内皮生长因子A(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VEGFA)作用于内皮细胞表面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VEGFR2),引起内皮细胞活化。实验性Ms PGN研究表明,活化的系膜细胞VEGFA表达明显增多。血管生成素2(Angiopoietin 2,Angpt2)与内皮细胞TEK酪氨酸激酶(TEK Tyrosine Kinase,Endothelial,Tie2)受体结合,也能够引起内皮细胞活化。在肾小球中,Angpt2主要由内皮细胞表达。在肿瘤患者血清中,VEGFA和Angpt2表达同步升高,并且抗VEGFA治疗能有效减少Angpt2表达,提示两者在肿瘤疾病中发挥协同作用。但两者在Ms PGN中表达改变及作用仍需进一步探究。目的:1.建立抗Thy-1肾炎大鼠模型,探索系膜细胞与内皮细胞病理改变。2.体外系膜细胞与内皮细胞共培养,揭示两细胞间相互作用并探究参与两细胞信号传导具体分子机制。3.探索体内促进内皮细胞表面受体Tie2磷酸化对抗Thy-1肾炎大鼠模型肾小球病理改变的影响,为Ms PGN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1.建立Ms PGN大鼠模型(抗Thy-1肾炎大鼠模型),于模型建立后第3天、第5天和第7天留取尿液样本,于第7天留取肾小球组织及血清样本。利用血肌酐、尿素氮试剂盒检测血清内肌酐(Serum Creatinine)和尿素氮(Serum Urea Nitrogen)含量。利用尿蛋白、肌酐试剂盒检测尿蛋白肌酐比(Urine Albumin Creatinine Ratio,UACR)。病理学PAS染色观察肾小球病理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肾小球内增殖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和大鼠内皮细胞抗原1(Rat Endothelial Cell Antigen 1,RECA-1)表达。Western Blot检测肾小球内皮细胞标志蛋白CD34表达。Western Blot检测肾小球VEGFA和Angpt2表达。Thy-1与VEGFA免疫荧光共染对VEGFA表达进行定位。RECA-1与Angpt2免疫荧光共染对Angpt2表达进行定位。ELISA检测大鼠血清内Angpt2含量。2.为探索系膜细胞对内皮细胞的作用,我们首先应用RT-qPCR检测活化系膜细胞产生与内皮细胞活化相关细胞因子。随后,将两种细胞在Transwell内体外共培养。Ed U摄取法检测细胞增殖。结晶紫染色检测细胞迁移。细胞免疫荧光染色和Western Blot检测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表达。3.为探索内皮细胞对系膜细胞的作用,我们首先应用RT-qPCR检测活化内皮细胞产生与系膜细胞活化相关细胞因子。随后,将两种细胞在Transwell内体外共培养。Ed U摄取法检测细胞增殖。结晶紫染色检测细胞迁移。细胞免疫荧光染色和Western Blot检测α-SMA表达。4.体外Transwell内共培养系膜细胞与内皮细胞,利用VEGFA中和抗体阻断VEGFA;Angpt2竞争性拮抗剂Angpt1促进内皮细胞表面受体Tie2磷酸化。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系膜细胞VEGFA表达和内皮细胞Angpt2表达。Western Blot检测VEGFR2、Tie2磷酸化和Erk1/2表达改变。Ed U摄取法检测细胞增殖。5.建立抗Thy-1肾炎大鼠模型后,于第4天、第5天和第6天连续腹腔注射Vasculotide,于第7天留取肾小球组织及血清样本。病理学PAS染色观察大鼠肾小球病理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肾小球PCNA和RECA-1表达。Western Blot检测肾小球Tie2和CD34表达。结果:1.抗Thy-1肾炎大鼠模型建立后第7天肾小球内细胞明显增殖。肾小球内PCNA和RECA-1阳性细胞数增多,同时CD34表达升高,表明抗Thy-1肾炎大鼠模型存在肾小球内皮细胞增殖。2.抗Thy-1肾炎大鼠模型建立后第7天肾小球系膜区表达VEGFA明显增多。由此可见,系膜细胞来源的VEGFA在抗Thy-1肾炎大鼠模型肾小球病理改变中发挥重要作用。Western Blot及血清ELISA结果表明模型组大鼠肾小球内Angpt2表达增多,血清Angpt2含量明显升高。同时,免疫组织荧光共染色显示Angpt2主要由内皮细胞表达。由此可见内皮细胞来源的Angpt2在抗Thy-1肾炎大鼠模型肾小球病理改变中发挥重要作用。3.RT-qPCR结果表明,PDGF-BB活化的系膜细胞表达与内皮细胞活化相关的细胞因子VEGFA和IL-6。PDGF-BB活化的系膜细胞与内皮细胞共培养,Ed U摄取实验表明内皮细胞增殖能力提高;结晶紫染色实验表明内皮细胞迁移能力增强;细胞免疫荧光染色和Western Blot结果表明内皮细胞表达α-SMA增多。因此,活化的系膜细胞促进内皮细胞活化。4.RT-qPCR结果表明,VEGFA活化的内皮细胞表达与系膜细胞活化相关的细胞因子PDGF-BB。VEGFA活化的内皮细胞与系膜细胞共培养,Ed U摄取实验表明系膜细胞增殖能力提高;结晶紫染色实验表明系膜细胞迁移能力增强;细胞免疫荧光染色和Western Blot结果表明系膜细胞表达α-SMA增多。因此,活化的内皮细胞促进系膜细胞活化。5.PDGF-BB活化的系膜细胞表达VEGFA增多。PDGF-BB活化的系膜细胞与内皮细胞共培养后,内皮细胞表面受体VEGFR2磷酸化水平升高。但在共培养体系中加入VEGFA中和抗体后,VEGFR2磷酸化水平下降,内皮细胞增殖能力下降。由此可见,活化的系膜细胞表达VEGFA,促进内皮细胞表面受体VEGFR2磷酸化,从而引起内皮细胞增殖。6.VEGFA能够促进内皮细胞表达Angpt2。并且PDGF-BB活化的系膜细胞与内皮细胞共培养后,内皮细胞表达Angpt2增多。但在共培养体系中加入VEGFA中和抗体后,内皮细胞表达Angpt2明显受到抑制。由此可见,活化的系膜细胞通过产生VEGFA刺激内皮细胞表达Angpt2。7.与PDGF-BB活化的系膜细胞共培养,内皮细胞表面受体Tie2磷酸化水平下调。但在共培养体系中加入VEGFA中和抗体后,Tie2磷酸化水平恢复正常。由此可见,活化系膜细胞表达VEGFA抑制内皮细胞Tie2磷酸化。VEGFA能够抑制内皮细胞表面受体Tie2磷酸化。而向内皮细胞内转染si-Angpt2,抑制Angpt2表达后,VEGFA对Tie2磷酸化的抑制作用明显减弱。由此可见,活化的系膜细胞来源的VEGFA通过刺激内皮细胞产生Angpt2,从而抑制内皮细胞表面受体Tie2磷酸化。8.在共培养体系中加入Angpt1(Angpt2竞争性抑制剂)后,内皮细胞Tie2磷酸化水平升高,内皮细胞增殖能力明显下降。由此可见,内皮细胞Tie2磷酸化抑制内皮细胞增殖。同时Western Blot结果表明,共培养体系中加入Angpt1后,内皮细胞内Erk1/2信号通路明显受到抑制。Angpt2能够促进内皮细胞增殖,并且U0126(Erk1/2信号通路特抑制剂)能够有效缓解Angpt2对内皮细胞的促增殖作用。由此可见,Angpt2/Tie2信号通路促进Erk1/2磷酸化,从而促进内皮细胞增殖。9.抗Thy-1肾炎大鼠腹腔注射Vasculotide,PAS染色显示肾小球病理改变得到缓解。Vasculotide干预组大鼠肾小球内PCNA、RECA-1阳性细胞数减少,CD34表达下降,并且Tie2磷酸化水平升高。由此可见,Vasculotide能够促进Tie2磷酸化,有效缓解抗Thy-1肾炎大鼠肾小球内皮细胞增殖。结论:1.抗Thy-1肾炎大鼠肾小球内皮细胞增殖,并且肾小球内VEGFA及Angpt2表达增多。2.体外共培养系膜细胞与内皮细胞,证实两细胞间存在信号传导。3.活化的系膜细胞通过VEGFA/VEGFR2和Angpt2/Tie2信号通路促进内皮细胞增殖。4.Angpt2/Tie2信号通路促进Erk1/2磷酸化,引起内皮细胞增殖。5.提高Tie2磷酸化水平能有效缓解抗Thy-1肾炎大鼠肾小球内皮细胞增殖。
李卉[3](2021)在《基于代谢组学儿童孤立性血尿湿热证模型大鼠生物标志物筛选及清法方药干预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从中医理论探讨了“清法”理论渊源,儿童血尿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并进一步进行了相关实验研究。目的:主要应用代谢组学核磁技术,动态监测Ig A肾病湿热证模型大鼠在尿液出现改变的不同时间点,其尿液代谢物变化与血液生化、肾组织病理、细胞因子的联系规律,从而筛选出标志性代谢物组群,并通过观察中药清法(金水清)在不同时间对模型干预作用的差异性,最终确定血尿湿热证生物标志物,为临床无创性判断血尿儿童的肾组织病理改变提供依据,并确定最佳干预时间。方法:一阶段4周龄SPF级SD大鼠7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制作幼龄大鼠Ig A肾病湿热证模型,每周固定时间留取尿液分别检测尿红细胞、24小时尿蛋白定量及用NMR技术检测代谢尿,在4、6、8、10、12周末随机处死6只大鼠,HE及PAS染色观察肾脏病理学改变,用ELISA法检测血液NF-κB、TGF-β1,生化仪测BUN、Scr、Chol、TG。二阶段4周龄SPF级SD大鼠115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金水清早期治疗组、中期治疗组、晚期治疗组,复制大鼠Ig A肾病湿热证模型,治疗组在模型组的基础上,分别于第5、7、9周,给予金水清合剂灌胃治疗,每日1次,至第12周末,在6、8、10、12周末随机处死5只大鼠,同一阶段检测,12周末加用电镜观察各组肾脏病理学改变,Western-blot检测肾组织TGF-β1、CTGF、VEGF蛋白的表达,RT-PCR检测TGF-β1、VEGF及CTGFm RNA的表达。结果:第一阶段(实验一、实验二)1模型组大鼠第4周出现湿热症状。第5周起模型组体质量较对照组增长速度放缓,第7周起与对照组相比,体质量增长迟缓(P<0.05),第11周最为明显(P<0.01)。2尿液分析显示模型大鼠血尿出现在第6周(P<0.05),蛋白尿出现在第8周(P<0.05)。3生化指标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肾功能及血脂均出现升高,模型组血Scr、TG和Chol增高有差异性(P<0.05)。4细胞因子显示模型组NF-κB第6周升高(P<0.05)早于TGF-β1第10周升高(P<0.05)。5肾组织病理显示模型组出现系膜细胞、系膜基质明显增生,在实验第8、10、12周逐渐加重。免疫荧光示模型组第十二周肾小球系膜区可见Ig A沉积++。6尿液代谢物筛选出与湿热证模型相关的14种潜在生物标志物,这类物质从第5周开始与对照组比较出现差异表达(P<0.05),通过数据库进行通路富集分析和代谢网络构建,发现模型大鼠涉及三羧酸循环、尿素循环、氨基酸、糖类代谢、肠道菌群和胆碱代谢等6条通路相应代谢物的异常表达逐渐加重。第二阶段(实验三、实验四)1治疗后大鼠湿热证表现有所好转,尤其以金早组改善明显,大鼠体重有所追赶,造模第11-12周,金早组与模型组比较体重增加(P<0.05)。2尿液分析显示造模第6周,尿红细胞开始升高,治疗后金早组第8周开始降低,第10周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金中组第10周开始降低,第12周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金晚组与模型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第8周,尿蛋白开始升高,治疗后金早组第9周开始降低,第11周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金中组、金晚组与模型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3生化指标显示BUN各治疗组治疗后较模型组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第8周,大鼠Scr与对照组比较升高(P<0.05),治疗后金早组较模型组降低(P<0.05)。造模第8周,模型大鼠TG和Chol均增高(P<0.05),治疗后金早组、金中组均较模型组降低(P<0.05)。4细胞因子血液ELISA检测示模型组NF-κB第6周开始升高,治疗后金早组第8周不再上升,第10周下降(P<0.05),第12周,金中组、金晚组与模型组比较有所下降,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TGF-β1第8周开始升高,治疗后金早组在第10周即较模型组下降,12周有统计学意义(P<0.05),金中组、金晚组与模型组比较有所下降,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组织免疫组化示模型组大鼠肾组织中NF-κB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各治疗组表达水平较模型组减少,金早组、金中组均明显,其光密度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TGF-β1在模型组大鼠肾脏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各治疗组阳性表达程度均较模型组减轻,其中以金早组减轻明显,其光密度值较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blot检测肾组织TGF-β1、CTGF、VEGF蛋白的表达显示模型组TGF-β1、CTGF、VEGF蛋白表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TGF-β1、CTGF、VEGF蛋白表达降低,金早组与模型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RT-PCR检测TGF-β1、VEGF及CTGFm RNA的表达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TGF-β1、CTGF、VEGFm RNA的表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TGF-β1、CTGF、VEGF蛋白表达降低,金早组与模型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5肾组织病理光镜显示模型组出现典型Ig A肾病表现,金早组在实验10周开始改善,金中组在实验第12周稍有改善,金晚组无明显改善。电镜示模型组系膜基质增生,部分系膜区可见小块电子致密物沉积,治疗组金早组改善明显,金晚组无明显改变。6尿液代谢组学显示模型组总体趋势表达下调的物质共计13种,表达上调的物质共计1种,三个治疗组可回调14种代谢物,其中金早组(第5周)早期干预后可显着回调13个代谢物,金中组(第7周)中期干预后可显着回调7个代谢物,金晚组(第9周)晚期干预后可显着回调4个代谢物(P<0.05)。血尿湿热证涉及8个代谢途径紊乱,经金水清治疗后有回调趋势。7通过ROC曲线对代谢物预测出现血尿的能力进行分析,得出柠檬酸、马尿酸、4-羟基苯乙酸酯3种代谢物联合与之相关性较高,AUC达到最高0.848(敏感性81.6%、特异性71.1%,P<0.001),阳性似然比为2.82。结论:推断柠檬酸、马尿酸、4羟基苯乙酸酯三种代谢物联合时可以作为判断早期血尿改变的生物标志物。中药清法早期干预治疗可以改善儿童孤立性血尿预后。尿液代谢物筛查可以作为一种预测肾脏病变及判断血尿治疗节点的良好方法,根据代谢物改变早期干预有助于提高疗效改善预后,为准确把握儿童血尿的治疗时机提供了动物实验基础及理论依据。
常美莹[4](2020)在《加味黄芪赤风汤治疗IgA肾病蛋白尿的临床疗效及对足细胞的保护作用》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临床研究 加味黄芪赤风汤对IgA肾病患者蛋白尿及尿足细胞相关蛋白的影响目的:通过随机对照方法,观察加味黄芪赤风汤治疗IgA肾病患者蛋白尿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尿足细胞相关蛋白的影响。方法:将60例表现为轻到中度蛋白尿、中医辨证为气虚血瘀兼风邪热毒证的IgA肾病(CKD1-2期)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替米沙坦加基础治疗,试验组除替米沙坦和基础治疗外,加用加味黄芪赤风汤进行治疗。两组治疗周期16周,分别于第0周、4周、8周、12周、16周记录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和24小时尿蛋白定量(24 hour urine total protein,24hU-TP)。分别于第0周、8周、16周检测患者血常规及肝肾功能,于第0周及第16周用Western-Blot法对患者的尿液中足细胞相关蛋白Nephrin、Podocalyxin(PODXL)进行检测。结果:①试验组与对照组24小时尿蛋白定量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服药8周后分别与治疗前相比,24小时尿蛋白定量均下降(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服药16周后分别与各组治疗前相比,24小时尿蛋白定量均明显下降(P<0.01)。服药8周和16周后试验组与对照组分别行组间比较,试验组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下降更明显(P<0.01)。②试验组与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的比较:与治疗前相比,试验组服药8周、16周后证候积分均明显下降(P<0.01);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服药8周及16周后分别与同期对照组比较,中医证候积分均明显下降(P<0.01)。③试验组与对照组HGB、Scr、ALT、AST的比较:两组HGB治疗8周、16周后分别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Scr在服药8周、16周后分别与治疗前相比均下降(P<0.01);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ALT、AST治疗8周、16周后分别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试验组与对照组中医证候疗效的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在治疗16周后分别进行中医证候疗效的比较,试验组总有效率89.66%,对照组总有效率13.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⑤试验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的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用药16周后进行临床疗效比较,试验组的总有效率达93.1%,对照组65.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⑥试验组与对照组尿足细胞相关蛋白的比较:试验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Nephrin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ODXL表达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两组治疗后进行组间比较,Nephrin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ODXL表达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加味黄芪赤风汤可以降低IgAN患者蛋白尿,并可以改善其中医症状,减少尿Nephrin、PODXL的排泄。治疗期间未出现肝肾功异常等不良事件,说明其治疗IgAN蛋白尿是有效而且安全的,并且可以减少尿足细胞相关蛋白Nephrin、PODXL的排泄,对足细胞具有保护作用。第二部分:实验研究 加味黄芪赤风汤对IgA肾病大鼠肾脏足细胞的保护作用目的:观察加味黄芪赤风汤对IgA肾病大鼠足细胞相关蛋白Nephrin、Podocalyxin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牛血清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四氯化碳(carbon tetrachloride,CCL4)+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方法制造 IgA 肾病大鼠模型,于实验第10周进行造模鉴定。造模成功后,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替米沙坦组、中药高、中、低剂量组,每组各10只大鼠。每组大鼠分别予以相应药物干预,给药周期8周,实验共计18周。每2周检测大鼠24hU-TP。实验结束时采用腹主动脉采血并摘除大鼠肾脏,将血液标本离心后取血清,并检测其Scr、BUN、ALB、ALT和AST水平。腹主动脉采血后迅速摘取肾脏组织。大鼠肾脏组织取材后,光学显微镜下特殊染色(HE、PAS和Masson)观察各组肾小球病理变化,并对肾脏病理损伤进行评分。免疫荧光下观察各组肾小球系膜区IgA荧光沉积,采用半定量标准评价IgA沉积的强度。Western-Blot法检测大鼠肾脏足细胞相关蛋白Nephrin、PODXL的表达情况。结果:①造模阶段大鼠24hU-TP情况:实验第6周开始,与同时期对照组比较,造模组的24hU-TP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干预后,与同时期模型组比较,替米沙坦组和中药高、中、低剂量组24hU-TP均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同时期替米沙坦组比较,中药高、中、低剂量组24hU-TP减少,且具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与中药高剂量组比较,中药中、低剂量组的24hU-TP未显示出统计学差异(P>0.05)。②各组大鼠血生化相关指标:各组Scr、BUN、ALB、ALT、AS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各组大鼠光镜下肾脏结构:空白组:肾小球结构正常,血管球清晰,充盈良好,系膜基质与系膜细胞分布正常,未见增生,球囊腔未见扩张或萎缩;肾小管内衬立方上皮,未见变性及坏死,管腔排列规整,未见扩张,间质无纤维组织增生;模型组:肾小球呈现代偿性扩张,表现为血管球肿胀,呈分叶或结节状病变,球囊腔变窄,局部肾小球呈萎缩病变,表现为血管球变小,管腔闭塞,系膜基质与系膜细胞增生,基底膜增厚;局部肾小管上皮细胞空泡样变性,肾小管排列紊乱,局部小管代偿性扩张,间质充血水肿,纤维组织增生。替米沙坦组:肾小球轻度代偿性扩张,血管球肿胀程度减轻,球囊腔轻度变窄,少量肾小球呈萎缩病变,系膜基质与系膜细胞增生,基底膜轻度增厚;灶性肾小管上皮细胞空泡样变性,肾小管排列较为有序,个别小管代偿性扩张,间质充血水肿,少量纤维组织增生。中药高剂量组:肾小球轻度扩张,血管球肿胀程度明显减轻,球囊腔轻度变窄,个别肾小球呈萎缩病变,系膜基质与系膜细胞增生,基底膜轻度增厚;少量肾小管上皮细胞空泡样变性,肾小管排列较整齐,小管代偿性扩张不明显,间质轻度充血水肿,少量纤维组织增生。中药中、低剂量组:肾小球代偿性扩张,血管球肿胀程度较模型组减轻,球囊腔变窄,少量肾小球呈萎缩病变,系膜基质与系膜细胞轻度增生,基底膜增厚;灶性肾小管上皮细胞空泡样变性,肾小管排列轻度不规则,个别肾小管代偿性扩张,间质充血水肿,少量纤维组织增生。④各组大鼠荧光显微镜下IgA沉积情况:空白组荧光强度为—~+;模型组荧光强度为++~+++;替米沙坦组的荧光强度为+~+++;中药高、中剂量组荧光强度为+~++;中药低剂量组的荧光强度为+~+++。IgA荧光沉积强度采用多组等级资料的非参数检验,各组IgA荧光沉积强度均不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IgA荧光沉积有统计学差异(P<0.01);与模型组比较,替米沙坦组和中药高、中剂量组IgA荧光沉积强度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中药低剂量组未显示出统计学差异(P>0.05);与替米沙坦组比较,中药高、中、低剂量组IgA荧光沉积强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中药高剂量组比较,中药中、低剂量组IgA沉积强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中药中剂量组比较,中药低剂量组IgA沉积强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⑤足细胞相关蛋白表达情况: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的Nephrin、PODXL表达均明显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高剂量组的表达明显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替米沙坦组、中药低、中剂量组表达上升,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中药低剂量组比较,中药高剂量组表达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中药中剂量组相比,中药高剂量组表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替米沙坦组比较,中药高剂量组PODXL表达上升,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Nephrin表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黄芪赤风汤可以降低IgA肾病模型大鼠蛋白尿,减轻肾脏病理损伤,上调肾脏足细胞相关蛋白Nephrin、PODXL的表达,对肾小球足细胞具有保护作用。
张琴[5](2019)在《趋化因子受体CCR2在IgA肾病中的作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IgA肾病(IgAN)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肾炎,肾小球系膜区IgA1沉积和系膜细胞增殖是其主要病理特征。免疫学发病机制是目前IgA肾病研究重点之一。趋化因子受体2(CCR2)是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受体,属G蛋白耦联的受体超家族,CCR2与MCP-1特异性结合,可以参与多种生理功能,比如细胞的生长、发育、分化、凋亡和分布等,在病理过程中也具有重要作用,如炎症反应、病原体感染、创伤修复及肿瘤形成和转移等。本研究以IgA肾病患儿肾脏组织、IgA大鼠模型以及培养的系膜细胞为对象,采用多种实验技术,从整体、细胞和分子等不同水平,检测IgA肾病肾小球细胞CCR2信号的表达,采用CCR2受体拮抗剂RS102895干预IgA肾病模型大鼠及体外培养的系膜细胞,观察CCR2信号与IgA肾病IgA沉积、系膜细胞增生以及炎症反应中的作用,为IgAN的发病机制研究提供一条新思路。方法:第一部分---CCR2在IgA肾病患儿肾组织中表达收集2014年7月2017年9月在我科住院15例IgA肾病患儿血、尿和肾活检样本,对照组8例肾组织标本取自肾脏疾病术后病理检查正常的患儿。正常对12例血、尿标本取自我院儿保门诊健康查体的儿童。采用HE染色、Masson染色、PAS染色和PASM染色对肾脏标本进行病理染色,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检测IgA1沉积,以及CCR2、MCP-1、IL-6、TNF alpha、IL-17、IL-1、CD89和CD71的表达。第二部分---CCR2表达在IgA肾病大鼠肾脏组织中表达6周龄Wistar雄性大鼠,采用联合应用LPS+BSA+CCl4作为造模方法,建立IgA肾病大鼠模型。IgA肾病模型组随机分成三组,IgA肾病组(IgAN-Model)、CCR2阻滞剂组(RS102895)、奥美沙坦组(Olmesartan)。CCR2阻滞剂RS102895和奥美沙坦干预大鼠模型。采用HE染色和Masson染色等病理染色,以及免疫荧光、免疫组化、蛋白印迹和定量PCR,检测模型大鼠肾组织系膜增生、IgA沉积等病理变化,以及CCR2、MCP-1、TNF alpha、IL-6、IL-17和CD71的表达;CCR2阻滞剂RS102895和奥美沙坦干预IgA肾病模型大鼠后,大鼠肾脏组织的病理改变,以及CCR2、MCP-1、TNF alpha、IL-6、IL-17和CD71的表达变化。第三部分---CCR2信号对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的影响收集15例IgA肾病患儿和健康体检儿童的外周血,纯化IgA1。体外培养及鉴定人系膜细胞,IgA肾病患儿来源的IgA1干预体外培养人系膜细胞,采用BrdU掺入实验和CCK-8检测系膜细胞增殖,蛋白印迹检测系膜细胞CCR2表达;CCR2拮抗剂RS102895干预培养的系膜细胞,检测炎症因子MCP-1、IL-6和TNFalpha表达,以及p-JNK、p-NF-κB、p-P38MAPK和p-ERK1/2磷酸化水平。结果:第一部分---CCR2在IgA肾病患儿肾组织中表达IgA肾病患儿肾组织中CCR2表达显着升高,阳性信号集中在肾小球系膜细胞。患儿Lee病理分级与CCR2阳性信号强度正相关,但与IgA沉积强度无关。IgA肾病患儿肾组织中MCP-1、TNF alpha、IL-6和IL-17表达显着升高。结果提示CCR2信号途径可能参与IgA肾病病程的发生和发展。第二部分---CCR2表达在IgA肾病大鼠肾脏组织中表达模型大鼠出现肾小球IgA沉积、系膜细胞增生。模型大鼠肾小球和肾小管均表达CCR2信号,IgA肾病模型大鼠肾脏组织CCR2阳性信号明显增强,CCR2拮抗剂能减少模型大鼠的肾小球IgA沉积、系膜细胞增生。IgA肾病模型大鼠肾组织中MCP-1、TNF alpha、IL-6和IL-17表达显着升高,CCR2拮抗剂能降低IgA肾病模型组肾组织上述阳性信号表达。CCR2拮抗剂和奥美拉坦能减少模型大鼠系膜增生和炎症反应,提示CCR2信号途径可能参与IgA肾病模型的发生和发展。第三部分---CCR2信号对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的影响IgA肾病患儿来源的IgA1能促进体外培养的系膜细胞增殖。患儿来源的IgA1明显增加CCR2表达,CCR2拮抗剂RS102895能抑制患儿来源的IgA1诱导的系膜细胞增殖。患儿来源的IgA1明显增加MCP-1、IL-6和TNFalpha表达,增加系膜细胞p-JNK、p-NF-κB、p-P38MAPK和p-ERK1/2磷酸化水平,CCR2拮抗剂RS102895能抑制患儿来源IgA1诱导的MCP-1、IL-6和TNFalpha表达,以及p-JNK、p-NF-κB、p-P38MAPK和p-ERK1/2磷酸化水平。提示CCR2参与患儿IgA1诱导的系膜细胞增殖。结论:(1)IgA肾病患儿肾小球系膜细胞CCR2表达显着升高,患儿Lee病理分级与CCR2阳性信号强度正相关。(2)拮抗CCR2能缓解IgA模型大鼠的肾脏病理改变;减少IgA肾病模型大鼠肾组织和体外培养系膜细胞的炎症因子表达;降低JNK、NF-κB、P38MAPK和ERK1/2磷酸化水平。(3)CCR2参与IgA肾病患儿系膜细胞增殖及炎症反应。
白久旭[6](2018)在《SOCS1/STAT1调节系膜增殖性肾炎的炎症反应作用和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系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是我国慢性肾脏病最常见的病因,,包括lgA肾病、狼疮性肾炎等。系膜细胞在免疫介导的肾小球疾病中发挥了重要的调节作用,可能在肾脏中发挥非专职抗原提呈细胞的作用,积极参与肾脏局部的炎症反应,但机理至今尚未阐明。CD4+T淋巴细胞是参与肾脏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免疫细胞,激活后介导免疫反应诱导肾小球病变,同时还可以作为效应细胞在肾小球聚集,激活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加剧肾损伤。细胞因子信号传导抑制蛋白(SOCS)是由细胞产生并反馈性阻断细胞因子信号转导过程的负性调节因子,其主要通过JAK/STAT通路参与调控细胞因子。近年研究发现,其在肾脏疾病的局部免疫中也发挥了重要的调节作用。我们拟探讨SOCS1调节系膜增殖性肾炎的肾脏局部炎症反应和调控系膜细胞抗原提呈的作用和可能机制。方法:建立大鼠Thy1肾炎和小鼠Habu肾炎两种系膜增殖性肾炎模型。免疫荧光(或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D4+T淋巴细胞和CD68+巨噬细胞在肾脏的浸润。实时定量PCR检测肾组织细胞因子TNF-α、IFN-γ和IL-12的mRNA表达。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抗原提呈分子标志物MHC class Ⅱ等在系膜细胞的表达情况。Western blot、免疫荧光方法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SOCS1及STAT信号通路在系膜增殖性肾炎第3、5、7、14天的表达变化。然后利用STAT1特异性抑制剂氟达拉滨(fludarabine)干预Habu肾炎模型,观察其对Habu肾炎的肾组织炎症细胞和炎症因子表达影响,并通过溶解指数和肾小球硬化指数评分评估其对Habu肾炎的肾脏病理变化影响。细胞实验利用IFN-γ刺激系膜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活化的系膜细胞对EdU标记的OT Ⅱ小鼠脾脏CD4+T淋巴细胞的增殖影响。检测抗原提呈分子标志物MHC class Ⅱ和STAT信号通路表达变化。在系膜细胞中过表达SOCS1,检测其对IFN-γ刺激系膜细胞上述分子的表达变化影响。结果:成功建立了大鼠Thy1肾炎和小鼠Habu肾炎两种系膜增殖性肾炎模型。在系膜增殖性肾炎疾病模型的早期,CD4+T淋巴细胞、CD68+巨噬细胞在肾脏浸润增多,肾脏TNF-α、IFN-γ和IL-12的mRNA表达水平升高。在肾小球系膜区可见抗原提呈分子标志物MHC class Ⅱ的表达。系膜增殖性肾炎的肾组织SOCS1表达水平下降,肾小球的STAT1磷酸化水平表达升高。STAT1抑制剂氟达拉滨能够抑制Habu肾炎肾脏STAT1的磷酸化水平,并且抑制了肾脏MHC class Ⅱ的表达。氟达拉滨还抑制了Habu肾炎肾小球CD4+T淋巴细胞的浸润和炎症因子TNF-α、IFN-y和IL-12的mRNA表达。与无干预的模型组相比,STAT1抑制剂干预组的系膜溶解指数和肾小球硬化指数评分显着降低。细胞实验中,IFN-γ刺激的系膜细胞能够促进与其共培养OT Ⅱ小鼠脾脏CD4+T淋巴细胞的增殖活性。IFN-γ上调系膜细胞MHC class Ⅱ和活化STAT1信号通路,而SOCS1和STAT1抑制剂可以抑制上述分子的表达水平。结论:证实系膜细胞作为一种非专职抗原提呈细胞活化了 CD4+T淋巴细胞的增殖。SOCS1可以抑制系膜细胞抗原提呈分子标志物MHC class Ⅱ的表达。在系膜增殖性肾炎中,疾病早期的SOCS1表达水平下降,STAT1肾小球细胞激活增多,炎症细胞在肾小球浸润和炎症因子mRNA表达水平增多。系膜增殖性肾炎恢复期,SOCS1水平表达恢复正常,STAT1在肾小球细胞的活化水平下降,炎症反应减轻。提示SOCS1可能通过STAT1信号通路参与系膜细胞抗原提呈作用和炎症反应调控。
林喜清[7](2017)在《青蒿素联合羟基氯喹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药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原发性免疫球蛋白A肾病(Primary Immunolobin A nephropthy,IgAN)简称IgA肾病,典型特征为肾小球系膜区免疫复合物IgA沉积,并伴有肾小球系膜区细胞增生和系膜基质扩张的原发性肾小球肾炎。IgAN发病率高,主要临床症状为轻至重度蛋白尿、血尿、肾功能不全、高血压水肿、肾病综合征、肾功能衰竭等。治疗IgAN的药物主要有ACEI、ARB类、糖皮质激素类、免疫抑制剂类,其他药物有鱼油、抗凝和抗血小板类,但因这些药物的疗效作用存在争议,副作用大,临床试验结论不一致。IgAN发病机制可能与机体的免疫功能障碍、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作用、肾脏血液动力学异常、凝血功能障碍以及遗传因素有关,免疫功能异常是IgA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阳离子牛血清白蛋白(C-BSA)诱发的肾炎大鼠模型是研究慢性肾小球肾炎常用模型之一,其主要表现为蛋白尿及肾脏病理改变,病理特点和肾病综合症的临床表现与人类膜性肾病相似,该模型重复性好,发病率高,是研究人类膜性肾炎较好的动物模型。青蒿素(artemisinin,Art)是从植物黄花蒿和青蒿叶中提取分离出的主要药用成分,具有高效的抗疟作用,多年来作为一线抗疟药物,近几年的多项研究表明青蒿素具有一定的抗炎免疫抑制活性。羟基氯喹(Hydroxychloroquin,HCQ)广泛用作抗疟药和治疗狼疮性肾炎药物,通过抗感染、免疫抑制和免疫调节作用发挥抗疟疾、抗炎、抗肿瘤、免疫调节、消除皮疹、抗凝和降血脂等多方面的作用。青蒿素与羟基氯喹均具有良好的抗炎免疫抑制作用,即亦能通过抑制炎症介质、调节免疫机制、抑制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等方面作用改善IgAN及C-BSA肾炎大鼠的的肾脏损伤。因此采用青蒿素与羟基氯喹进行配伍(AH),从整体动物水平考察青蒿素配伍羟基氯喹对IgAN及C-BSA肾炎大鼠的药效作用,为药物临床应用提供新的方向和科学依据。目的:探讨AH对IgAN及C-BSA肾炎大鼠的药理药效作用,为其临床应用提供新的方向和科学依据。方法:1.模型的建立:采用口服牛血清白蛋白+尾静脉注射脂多糖+皮下注射四氯化碳的方法建立IgAN大鼠模型;采用皮下注射+尾静脉注射阳离子牛血清白蛋白的方法诱发建立C-BSA大鼠模型。2.分组与给药:取10只正常大鼠,设为正常对照组(正常组)。取造模成功SD大鼠40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模型组)、地塞米松片组、AH 1:1组、AH 1:3组。分组后灌胃给与相应药物,每日一次,连续90天;正常组与模型组给与等量纯净水灌胃。3.样本采集与指标测定:给药期间,观察大鼠一般状况,每周记录大鼠体重,检测尿蛋白变化。实验结束,收集大鼠尿液,检测尿蛋白总量、血尿。麻醉大鼠,腹主动脉采血,检测血生化指标(CRE、UREA、TP、ALB、CHOL、TG),凝血四项(PT、PTA、APTT、TT);取血清,酶联免疫法(ELISA法)检测IgAN大鼠血清免疫球蛋白A(IgA)、补体(C3)、一氧化氮(NO)含量,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的含量;PAS染色法、免疫荧光法、透射电镜法检测IgAN大鼠肾脏病理,HE染色法检测C-BSA肾炎大鼠肾脏病理。结果:1.大鼠一般状况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随着造模时间延长,出现活动量减少、体型消瘦、精神萎靡、体毛枯松、无光泽、易脱落等症状;各给药组大鼠给药后摄食情况较模型组大鼠逐渐好转,活动量逐渐增加,体毛脱落逐渐改善。2.尿蛋白、血尿情况尿蛋白、血尿随造模时间延长逐渐升高,给药后逐渐降低。与模型组比较,AH组可降低IgAN和C-BSA肾炎大鼠24 h尿蛋白总量(P<0.05),尿红细胞数显着降低(P<0.05)。3.血生化检测IgAN大鼠给药实验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血清CRE、UREA水平显着升高(P<0.01),TP、ALB水平水平降低,CHOL、TG水平升高。与模型组比较,AH组血清CRE、UREA水平显着降低,TP、ALB水平升高,CHOL、TG水平降低C-BSA肾炎大鼠给药实验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血清CRE、UREA水平显着升高,TP、ALB、GLB水平显着降低,CHOL、TG水平升高。与模型组比较,AH组CRE、UREA水平显着降低,TP、GLB水平显着升高,CHOL、TG水平降低。4.凝血四项检测IgAN大鼠给药实验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浆PT明显缩短,PTA明显升高,INR缩短;APTT明显缩短,TT明显延长;Fbg明显升高。与模型组比较,AH 1:3组大鼠血浆PT明显延长,PTA明显降低,INR延长,APTT明显延长,TT明显缩短,Fbg明显降低。AH 1:1组血浆PTA明显降低,APTT明显延长,TT明显缩短,PT、INR、Fbg均无显着差异。5.血清IgA、C3含量检测与模型组比较,两组AH组血清IgA水平均有下降,AH 1:3组下降显着,趋近正常组血清IgA水平,血清C3水平显着上升。6.血清NO含量检测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血清NO水平显着降低;与模型组比较,AH组血浆NO水平显着升高。7.血浆SOD、MDA含量检测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血浆SOD水平无明显变化,MDA水平显着升高;与模型组比较,AH 1:1组SOD水平无明显变化,MDA水平显着降低;AH 1:3组SOD水平显着升高,MDA水平显着降低。8.肾脏病理变化检测IgAN大鼠给药实验结果:肾脏IgA免疫荧光检测结果可见:与模型组比较,AH组镜下肾小球IgA荧光强度表达(+++)比模型组荧光强度(+++++)明显减弱(P<0.01);肾脏病理PAS染色光镜检测结果可见:与模型组比较,AH组肾脏肾小球系膜区染成紫红色沉积物明显减少(P<0.01);肾脏电镜检测结果可见:与模型组比较,AH组肾小球系膜细胞和系膜基质增厚情况明显改善,系膜基质厚度趋近正常组,基底膜内无明显沉积物,上皮细胞足突融合明显改善。C-BSA肾炎大鼠给药结果:模型组大鼠肾小球肿大,球囊腔变窄,肾小球基底膜不规则增厚,肾小球内细胞数增多不明显。与模型组比较,AH组、地塞米松片药组肾小球形态开始恢复,肾小球大小明显恢复正常,球囊开放,系膜细胞减少,基质均匀,系膜区渐窄。AH组病变肾小球数明显减少、病变率显着降低、病损程度显着减轻、肾小球内细胞数明显减少(P<0.01)。由统计差异结果看,AH=1:3组改善肾脏病理损伤程度优于1:1组。以上结果表明,AH可改善C-BSA肾炎大鼠的肾脏病理损伤,降低肾功能衰竭的风险。结论:1.AH可降低IgAN和C-BSA肾炎大鼠的尿蛋白、血尿,降低血清CRE、UREA水平、升高TP、ALB水平、降低CHOL水平,表明AH能恢复肾小球滤过功能,能够改善因肾脏损伤肾小球功能缺陷引起的血清蛋白流失、脂质代谢紊乱及改善肾功能。2.AH可降低IgAN大鼠血清IgA水平、升高血浆SOD水平、降低血浆MDA水平,减少IgA免疫复合物在肾脏中沉积,表明AH改善IgAN大鼠肾脏病理损伤,其机制与氧化应激有关。3.AH能改善IgAN和C-BSA肾炎大鼠的肾脏病理损伤,降低肾功能衰竭的风险。
陈大鹏,张铮,杨悦,马也娉,卓莉,李文歌[8](2016)在《抗Thy1系膜增殖性肾炎大鼠模型中G0/G1期细胞周期蛋白表达变化》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抗Thy-1系膜增殖性肾炎大鼠模型中各病理时间点G0/G1期细胞周期蛋白变化。方法:利用OX-7杂交瘤细胞株产生抗Thy1抗体,纯化后经尾静脉注射Wistar大鼠建立抗Thy1系膜增殖性肾炎大鼠模型。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病理时间点(第0、3、5、7、10、14d)Ki-67及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D1的表达变化趋势;Western Blot检测各实验组时间点G0/G1期细胞周期相关蛋白cyclin D1、cyclin E、CDK2、CDK4、CDK6、p27kip1表达变化趋势。结果:PAS染色显示各时间点Ki-67表达与病理变化正相关。与对照组比较,病理组d7Ki-67表达量显着增加(P<0.05),并随病理转归而下降。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D1的表达与Ki-67趋势相同,在病理最终的d7表达量最高(P<0.05),随病理转归而回到正常。Western Blot检测病理组细胞周期相关蛋白,与对照组相比,病理组d7,cyclin D1、cyclin E、CDK2、CDK4、CDK6的表达最高(P<0.05),p27kip1表达量最低(P<0.05)。结论:在抗Thy-1系膜增殖性肾炎大鼠模型中证实,G0/G1期细胞周期蛋白与病理变化正相关。
姚蓝[9](2016)在《两色金鸡菊对糖尿病肾病大鼠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糖尿病肾病(DN)是常见的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终末期肾病发生的主要因素。DN发病机制比较复杂,尚未完全阐明,其中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等因素通过多种途径激发肾脏的炎症、氧化应激反应是导致肾脏功能异常、结构改变的主要原因。肾脏的纤维化是DN的主要病理特征之一,肾小球系膜细胞是肾脏主要功能细胞之一。高糖状态下肾小球系膜细胞中大量炎性、纤维化、氧化应激成分的合成与表达是导致系膜扩增,肾脏纤维化的原因。两色金鸡菊Coreopsis tinctoria Nutt.为一年生菊科金鸡菊属植物,以头状花序入药,主含黄酮类成分,也是发挥药效的主要成分。前期研究表明两色金鸡菊具有降血糖、降血脂、抗氧化应激、改善胰岛素抵抗等作用,是否具有防治DN的作用目前尚未见报导。本课题拟建立体内外动物模型,应用两色金鸡菊乙酸乙酯提取物及标志性成分马里苷对模型进行干预,旨在探讨两色金鸡菊对DN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从NF-κB、AMPK、TGF-β1/Smads信号通路研究两色金鸡菊乙酸乙酯提取物及标志性成分马里苷对DN炎症反应、纤维化病变的抑制作用及作用机制,为两色金鸡菊的进一步开发利用、DN的新药研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HPLC-MS法对两色金鸡菊乙酸乙酯提取物进行含量测定与分析;2)采用高脂高糖饲料喂养8w,链脲佐菌素(STZ)腹腔注射SD大鼠72h后,建立糖尿病(DM)模型,继续高脂高糖饲料喂养4w,依据肾功指标、肾脏病理特征判断模型是否成功;3)依据DN成模条件,采用两色金鸡菊乙酸乙酯提取物600mg/kg、300mg/kg、150mg/kg预防给药DN大鼠4w后,观察大鼠血糖、血脂、肾功指标的变化。HE、Masson、PAS染色法同时观察大鼠病理改变;4)免疫组化法、Realtime-PCR法、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肾组织炎性因子表达的变化。高糖诱导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建立体外模型,Realtime-PCR法、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中炎性因子MCP-1、ICAM-1表达的变化。分别采用高糖及NF-κB拮抗剂PDTC诱导细胞后,观察两色金鸡菊乙酸乙酯提取物、标志性成分马里苷对NF-κB信号通路中p65蛋白以及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以明确药物抑制DN大鼠肾脏炎症反应的作用机制;5)采用MTT法、CCK8法检测两色金鸡菊乙酸乙酯提取物、标志性成分马里苷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采用Realtime-PCR法、Western blot法进一步观察两色金鸡菊乙酸乙酯提取物及标志性成分马里苷对肾脏纤维化蛋白TGF-β1、CollagenⅣ、FN表达的影响;采用高糖及NF-κB拮抗剂PDTC诱导细胞后,干预两色金鸡菊乙酸乙酯提取物及标志性成分马里苷,观察下游纤维化蛋白表达的改变;进一步观察两色金鸡菊乙酸乙酯提取物及标志性成分马里苷对AMPK、TGF-β1/Smads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影响。分别采用高糖及AMPK激动剂AICAR、拮抗剂Dorsomorphin诱导细胞后,干预两色金鸡菊乙酸乙酯提取物及标志性成分马里苷观察下游信号蛋白Smad4以及纤维化因子表达的改变,明确药物抑制大鼠肾脏纤维化病变的分子作用靶点。结果:1)HPLC-MS分析两色金鸡菊乙酸乙酯提取物中主含马里苷、黄酮马里苷、绿原酸、二咖啡奎宁酸。其中马里苷含量相对较高为181.61mg/g,初步认定马里苷为两色金鸡菊乙酸乙酯提取物中主要成分之一;2)采用高脂高糖诱导SD大鼠8w后,STZ腹腔注射SD大鼠建立DM模型后,继续高脂高糖饲料喂养4w可见临床早期DN肾脏损伤的标志性指标尿微量白蛋白、β2-MG和α1-MG的显着增加。病理特征表现为:肾小球基底膜增厚及系膜增宽、肾小球及肾小管糖原物质、胶原纤维聚集等特征,此造模方法可模拟早期DN基本特征;3)在此造模方法基础上,预防给药两色金鸡菊乙酸乙酯提取物,结果显示,药物能降低DN大鼠随机血糖、血脂水平,改善大鼠糖脂代谢紊乱,保护肾脏功能,延缓肾脏病理损伤;4)对大鼠肾脏炎症反应的实验表明,两色金鸡菊乙酸乙酯提取物能抑制肾组织中炎性因子MCP-1、ICAM-1的表达;体外细胞实验表明,两色金鸡菊乙酸乙酯提取物及标志性成分马里苷通过影响NF-κB信号通路,抑制高糖诱导肾小球系膜细胞中炎性因子MCP-1、ICAM-1的表达,马里苷高剂量组的抑制活性显着高于两色金鸡菊乙酸乙酯提取物高剂量组;5)对大鼠肾脏纤维化病变的实验结果表明两色金鸡菊乙酸乙酯提取物能抑制肾组织中纤维化成分TGF-β1、CollagenⅣ、FN的表达;体外细胞实验进一步证实两色金鸡菊乙酸乙酯提取物及标志性成分马里苷通过NF-κB、AMPK/Smad4、TGF-β1/Smads信号通路下调纤维化蛋白表达的作用,两色金鸡菊乙酸乙酯提取物高剂量组抑制活性显着高于马里苷高剂量组。结论:两色金鸡菊乙酸乙酯提取物能预防STZ诱导的DN大鼠早期肾损害的发生发展。两色金鸡菊乙酸乙酯提取物可能通过对DN发病过程中肾脏炎症反应、纤维化病变的抑制而发挥防治DN作用。通过作用于NF-κB、AMPK/Smad4、TGF-β1/Smads信号通路而延缓肾脏炎症反应与纤维化的病变过程,其中马里苷可能为两色金鸡菊乙酸乙酯提取物中肾脏炎症反应的主要成分。
陈大鹏[10](2014)在《miR-34a调控系膜增殖性肾炎的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系膜增殖性肾炎(mesangial proliferative glomerulonephritis, MsPGN)是我国发病率最高的肾脏疾病之一。其主要的病理变化是弥漫性肾小球系膜细胞(glomerular mesangial cell, GMC)增生,以及不同程度的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 ECM)增多。同时,MsPGN是导致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的首要原因,可引起大量蛋白尿、高血压肾损害等一系列并发症,如果病情继续进展恶化,还可引起肾小球硬化及肾间质纤维化,最终成为导致终末期肾脏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 ESRD)的主要病因。抑制系膜细胞增殖是治疗系膜增殖性肾小球疾病重要的治疗策略。近年来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大突破就是在真核生物体内发现了具有调节功能的非编码RNA——microRNA (miRNA)。这些小RNA广泛参与调控生物增殖/凋亡、发育/衰老等病理生理过程,与人类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目前研究表明,miR-34a可能参与调控多个信号通路而影响细胞的增殖。RNA干扰(RNAi)在实验室中是一种强大的实验工具,利用具有同源性的双链RNA (dsRNA)诱导序列特异的目标基因的沉寂,可以迅速阻断基因活性。siRNA在RNA沉默中起中心作用,可对特定信使RNA (mRNA)进行特异性的降解。siRNA是RNAi途径中的中间产物,是RNAi发挥效应所必需的元件。siRNA与miRNA具有众多相似性,所以利用siRNA模拟miRNA实验以证明miRNA对于靶基因作用的特异性。胎牛血清(fetal bovine serum, FBS)是细胞培养中最常用的营养物质,其中含有几十种蛋白质、微量元素、生长因子等。在培养细胞时通常采用10%-15%FBS进行,实验中我们可以利用高浓度(20%)FBS培养细胞,以刺激细胞进行过度增殖,与以往单一利用某种刺激因子比较,高浓度FBS更能模拟生物体内病理情况复杂的环境。如果我们可以利用miR-34a可以拮抗这一现象,可以推测其在体内也可以有相似作用。目的:制备抗Thyl抗体并制备抗Thyl系膜增殖性肾炎大鼠模型。观察miR-34a在各病理时间点变化趋势。之后,利用siPDGFR-β证明miR-34a对于已经证明的靶基因PDGFR-β及Ras/MAPK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并在体外证实miR-34a可以拮抗外源性刺激引起的细胞过度增殖现象。方法:1.利用OX-7杂交瘤细胞株产生抗Thy1抗体,纯化后经尾静脉注射Wistar大鼠建立抗Thyl系膜增殖性肾炎大鼠模型。检测不同病理时间点(第0、3、5、7、10、14天)肾功能和24小时尿蛋白定量;2.利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病理时间点Ki67及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D1的表达变化趋势;3.留取各病理时间点肾脏组织并提取肾小球,Western Blot检测G0/G1期细胞周期相关蛋白cyclin D1、cyclin E、CDK2、CDK4、CDK6、p27kip1表达变化趋势;4.利用TaqMan Real-time PCR检测各病理时间点miR-34a表达的变化趋势;5.将siPDGFR-β或siRNA negative control转染大鼠系膜细胞系(RMC),利用Cell Counting Kit-8方法检测不同时间点(24h,48h,72h)各组细胞增殖速率的变化程度;6.将siPDGFR-β或siRNA negative control转染大鼠系膜细胞系(RMC)48h后,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RMC细胞周期变化;7.将siPDGFR-β或siRNA negative control转染大鼠系膜细胞系(RMC)48h后,检测靶基因PDGFR-β. Ras/MAPK信号通路的各个靶点K-ras、Rafl、 p-Rafl、MEK1、p-MEK1、ERK1/2、p-ERK1/2及细胞周期相关蛋白cyclin D1、 cyclin E、CDK2、CDK4、CDK6、p27kip1的蛋白表达变化趋势;8.利用双荧光素酶报告质粒系统检测miR-34a对可能靶基因CDK2、cyclin E表达的调控作用;9.利用高浓度胎牛血清(20%FBS)刺激转染miR-34a mimics的大鼠系膜细胞,利用Cell Counting Kit-8方法检测不同时间点(24h,48h,72h)各组细胞增殖速率的变化程度;10.利用高浓度胎牛血清(20%FBS)刺激转染miR-34a mimics的大鼠系膜细胞,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RMC细胞周期变化;11.利用高浓度胎牛血清(20%FBS)刺激转染miR-34a mimics的大鼠系膜细胞,检测靶基因PDGFR-β、Ras/MAPK信号通路的各个靶点K-ras、Raf1、p-Raf1、 MEK1、p-MEK1、ERK1/2、p-ERK1/2及细胞周期相关蛋白cyclin D1、cyclin E、CDK2、CDK4、CDK6、p27kipl的蛋白表达变化趋势。结果:1.成功制备抗Thy1抗体,并利用该抗体制备了抗Thyl系膜增殖性肾炎大鼠模型。与对照组相比,病理组大鼠第5天和第7天24h尿蛋白定量显着升高(p<0.05),第10天后24h尿蛋白定量开始下降。2.各病理时间点Ki67表达随病理变化成正关系。与对照组相比,病理组第7天Ki67表达量显着增加(p<0.05),并随病理转归而下降。细胞周期蛋白cyclinD1的表达与Ki67趋势相同,在病理最终的第7天表达量最高(p<0.05),随病理转归而回到正常。3. Western Blot检测各病理组细胞周期相关蛋白表达。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病理组第7天,cyclin D1、cyclin E、CDK2、CDK4、CDK6的表达最高(p<0.05),而p27kiP1表大量最低(P<0.05)。4. TaqMan Real-time PCR检测各病理组mIR-34a表达量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miR-34a表达与病理变化成负相关,病理组第7天表达量最低(p<0.05),随病理转归回到正常。5.用siPDGFR-β或siRNA negative control转染大鼠系膜细胞系(RMC)。与对照组相比,siPDGFR-β组增殖活性从48h开始明显下降(p<0.05),至72h更加明显(p<0.05)。同时通过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周期变化,siPDGFR-β组细胞周期主要是阻滞在G0/G1期(p<0.05)(使得G0/G1期延长);6.用siPDGFR-β或siRNA negative control转染大鼠系膜细胞系(RMC),Western Blot检测对PDGFR-β与p-PDGFR-β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siPR-β处理组的PDGFR-β、p-PDGFR-β蛋白表达量明显下降(p<0.05)。7.利用siPDGFR-β或siCON转染RMCs,检测其对RAS/MAPK信号通路关键靶点的改变。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K-Ras的总蛋白水平下调(p<0.05),Rafl、MEK1、ERK1/2的总蛋白水平不变(p>0.05)。p-Rafl、p-MEK1、 p-ERK1/2蛋白水平下调(p<0.05);8.利用siPDGFR-β或siCON转染RMC后,检测其对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D1、 cyclin E, CDK蛋白CDK2、CDK4、CDK6, CKI蛋白,p27kiPl的蛋白影响。结果表明,siPDGFR-β可以下调cyclin D1, cyclin E, CDK2, CDK4, CDK6的蛋白水平(p<0.05),p27kip1表达量明显上调(p<0.05);9.为验证CDK2或cyclin E是否为miR-34a的靶基因,我们将CDK2/cyclin E mRNA的3’UTR序列克隆至双荧光素酶报告载体质粒psiCHECKTM-2上。结果显示,miR-34a mimics可以下调RMC细胞psiCHECK-CDK2/cyclin E的荧光素酶活性(p<0.05);10.利用miR-34a mimics或者niRNA negative control转染细胞后,并用20%FBS血清刺激细胞。结果表明,从48小时开始,20%FBS组与20%FBS+Con组增殖能力高于10%FBS组及20%FBS+miR34a组(p<0.05),但是10%FBS与20%FBS+miR34a组无差别(p>0.05);11.利用niR-34a mimics或者miRNA negative control转染细胞后,并用20%FBS血清刺激细胞。结果表明,在48小时开始,20%FBS+Con组的细胞周期G0/G1期与10%FBS组相比明显缩短(p<0.05),而20%FBS+miR34a组的G0/G1期与20%FBS+Con相比明显延长(p<0.05)。每次检测的CV(%)均小于10%,表明结果可信;12.利用miR-34a mimics或者miRNA negative control转染细胞后,并用20%FBS血清刺激细胞。结果表明,在刺激48小时后,与10%FBS组与20%FBS+miR34a组相比,20%FBS+Con组PDGFR-β与p-PDGFR-β的蛋白表达明显增高(p<0.05),20%FBS+miR34a组与10%组无差别(p>0.05);13.利用miR-34a mimics或者miRNA negative control转染细胞后,并用20%FBS血清刺激细胞。结果表明,在刺激48小时后,与10%FBS组与20%FBS+miR34a组相比,20%FBS+Con组的Raf1、ERK1/2的总蛋白无明显差异((P>0.05), K-Ras的总蛋白水平上调(p<0.05)。p-Raf1、p-MEK1、 p-ERK1/2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20%FBS+Con组相比,20%FBS+miR34a组的MEK1蛋白明显降低(p<0.05);14.利用miR-34a mimics或者miRNA negative control转染细胞后,并用20%FBS血清刺激细胞。我们检测其对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D1、cyclin E, CDK蛋白CDK2、CDK4、CDK6, CKI蛋白,p27kiP;的蛋白影响。结果表明,与20%FBS+miR34组相比,20%FBS+Con组的cyclin D1, cyclin E, CDK2,CDK4, CDK6的蛋白水平明显上调(p<0.05), p27kip1表达量明显下调p<0.05)。结论:1.在抗Thy1系膜增殖性肾炎大鼠模型中,miR-34a随着病理变化而变化,呈负相关;2. miR-34a可以通过直接作用于靶基因PDGFR-β,进而作用于Ras/MAPK信号通路活性,影响细胞周期G0/G1期,从而抑制系膜细胞增殖;3. siPDGFR-β可以通过抑制PDGFR-β而作用于Ras/MAPK信号通路,延长G0/G1期,从而使RMC细胞增殖活性下降,此结果有力证实miR-34a是通过作用于靶基因PDGFR-β从而影响大鼠系膜细胞增殖;4.miR-34a可以拮抗外源性刺激引起的细胞过度增殖现象。
二、两种系膜增殖性肾炎大鼠模型的建立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两种系膜增殖性肾炎大鼠模型的建立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盐酸青藤碱对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大鼠的保护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写对照词表 |
第一章 引言 |
1.1 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
1.1.1 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动物模型 |
1.1.2 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与炎症细胞和炎症因子 |
1.1.3 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治疗 |
1.2 青藤碱 |
1.2.1 青藤碱的药理作用 |
1.2.2 青藤碱与肾脏疾病 |
1.3 JAK2/STAT3 信号通路 |
1.4 实验目的、意义及创新性 |
1.4.1 实验目的 |
1.4.2 实验意义 |
1.4.3 实验创新性 |
第二章 盐酸青藤碱治疗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大鼠的实验研究 |
2.1 前言 |
2.2 实验材料 |
2.2.1 实验细胞 |
2.2.2 实验动物 |
2.2.3 实验仪器 |
2.2.4 实验试剂 |
2.3 实验方法 |
2.3.1 制备和提纯抗Thy-1 抗体 |
2.3.2 动物模型的建立及药物干预 |
2.3.3 血肌酐、血尿素氮检测 |
2.3.4 尿蛋白、尿肌酐检测 |
2.3.5 过碘酸-雪夫氏(Periodic acid-Schiff,PAS)染色 |
2.3.6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 |
2.3.7 Western blot免疫印迹法 |
2.3.8 统计学方法 |
2.4 实验结果 |
2.4.1 抗Thy-1 抗体的鉴定 |
2.4.2 抗Thy-1 肾炎模型建立 |
2.4.3 盐酸青藤碱治疗减轻肾脏病理损伤 |
2.4.4 抗Thy-1 肾炎大鼠尿蛋白肌酐比值测定 |
2.4.5 抗Thy-1 肾炎大鼠血生化检测 |
2.4.6 盐酸青藤碱抑制系膜细胞增殖 |
2.4.7 盐酸青藤碱减轻系膜细胞过度活化 |
2.4.8 盐酸青藤碱抑制巨噬细胞的浸润 |
2.4.9 盐酸青藤碱抑制STAT3 激活 |
2.4.10 盐酸青藤碱抑制JAK2/STAT3 信号通路相关蛋白及TNF-α蛋白表达 |
2.5 讨论 |
2.6 小结 |
第三章 盐酸青藤碱对人肾小球系膜细胞异常增殖的作用机制研究 |
3.1 前言 |
3.2 实验材料 |
3.2.1 实验细胞 |
3.2.2 实验仪器 |
3.2.3 实验试剂 |
3.2.4 实验中所需试剂配制 |
3.3 实验方法 |
3.3.1 细胞常规培养 |
3.3.2 细胞分组 |
3.3.3 CCK-8 细胞增殖检测 |
3.3.4 Western blot免疫印迹法 |
3.3.5 统计学方法 |
3.4 实验结果 |
3.4.1 人肾脏系膜细胞增殖模型的建立 |
3.4.2 盐酸青藤碱有效浓度的确定 |
3.4.3 盐酸青藤碱抑制系膜细胞增殖和炎症因子的表达 |
3.4.4 盐酸青藤碱抑制JAK2、STAT3 磷酸化 |
3.5 讨论 |
3.6 小结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2)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系膜细胞与内皮细胞间信号传导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绪论 |
1.1 系膜细胞功能研究 |
1.2 肾小球内皮细胞功能研究 |
1.3 不同肾脏疾病中系膜细胞与内皮细胞间相互作用 |
1.3.1 糖尿病肾病 |
1.3.2 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
1.3.3 高血压肾病 |
1.3.4 阿尔伯特综合征 |
1.4 总结 |
第2章 抗THY-1 肾炎大鼠肾小球内皮细胞病理改变研究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动物 |
2.1.2 实验细胞 |
2.1.3 主要仪器设备及耗材 |
2.1.4 主要试剂 |
2.2 实验方法 |
2.2.1 抗Thy-1 抗体制备 |
2.2.2 抗Thy-1 肾炎大鼠模型的建立 |
2.2.3 动物标本留取及处理 |
2.2.4 过碘酸-希夫氏(PAS)染色 |
2.2.5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2.2.6 免疫组织荧光染色 |
2.2.7 肾小球总蛋白提取 |
2.2.8 组织蛋白印迹(Western Blot) |
2.2.9 统计学方法 |
2.3 实验结果 |
2.3.1 抗Thy-1 肾炎大鼠肾功能检测 |
2.3.2 抗Thy-1 肾炎大鼠肾小球病理染色 |
2.3.3 抗Thy-1 肾炎大鼠肾小球PCNA表达 |
2.3.4 抗Thy-1 肾炎大鼠肾小球RECA-1 表达 |
2.3.5 抗Thy-1 肾炎大鼠肾小球CD34表达 |
2.3.6 抗Thy-1 肾炎大鼠肾小球VEGFA表达 |
2.3.7 抗Thy-1 肾炎大鼠Angpt2表达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3章 探究系膜细胞与肾小球内皮细胞间信号传导 |
3.1 实验材料 |
3.1.1 细胞来源 |
3.1.2 主要仪器设备及耗材 |
3.1.3 主要试剂 |
3.2 实验方法 |
3.2.1 细胞培养 |
3.2.2 细胞免疫荧光染色 |
3.2.3 EdU摄取实验 |
3.2.4 结晶紫染色 |
3.2.5 细胞总蛋白提取和Western Blot |
3.2.6 RNA提取及c DNA合成 |
3.2.7 实时定量PCR(RT-qPCR) |
3.3 实验结果 |
3.3.1 活化内皮细胞对系膜细胞影响 |
3.3.2 活化系膜细胞对内皮细胞影响 |
3.3.3 活化的系膜细胞通过VEGFA/VEGFR2促进内皮细胞增殖 |
3.3.4 活化的系膜细胞产生VEGFA促进内皮细胞Angpt2表达 |
3.3.5 活化的系膜细胞产生VEGFA通过Angpt2抑制内皮细胞Tie2磷酸化 |
3.3.6 Tie2磷酸化抑制内皮细胞增殖 |
3.3.7 Angpt2/Tie2信号通路促进Erk1/2 磷酸化引起内皮细胞增殖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4章 促进TIE2磷酸化对抗THY-1 肾炎大鼠肾小球内皮细胞病理改变的影响 |
4.1 实验材料 |
4.1.1 实验动物 |
4.1.2 Vasculotide |
4.1.3 主要仪器设备和耗材 |
4.1.4 主要试剂 |
4.2 实验方法 |
4.2.1 实验动物分组及示意图(图 4.1) |
4.2.2 标本留取及处理 |
4.2.3 PAS染色及肾小球系膜增殖病理评分 |
4.2.4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4.2.5 免疫组织荧光染色 |
4.2.6 Western Blot |
4.2.7 统计学方法 |
4.3 实验结果 |
4.3.1 Vaculotide对抗Thy-1 肾炎大鼠肾小球病理改变的影响 |
4.3.2 Vasculotide对抗Thy-1 肾炎大鼠肾小球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 |
4.3.3 Vasculotide对抗Thy-1 肾炎大鼠肾小球Tie2磷酸化的影响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5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校期间所取得学术成果 |
致谢 |
(3)基于代谢组学儿童孤立性血尿湿热证模型大鼠生物标志物筛选及清法方药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清法理论探源 |
2 儿童血尿中医病因病机认识 |
3 儿童血尿的中医辨证论治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实验一:幼龄大鼠Ig A肾病湿热证模型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实验结论 |
实验二 幼龄大鼠Ig A肾病湿热证生物标志物筛选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实验结论 |
实验三 清法对幼龄大鼠Ig A肾病湿热证细胞因子干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实验结论 |
实验四 清法对幼龄大鼠IgA肾病湿热证模型生物标志物干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实验结论 |
讨论 |
1 病证结合的Ig A肾病湿热证模型 |
2 清法方药对孤立性血尿细胞因子调节机制 |
3 儿童孤立性血尿尿液生物标志物筛选 |
4 研究创新点、不足及下一步研究计划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代谢组学在肾脏疾病中西医研究进展 |
1 代谢组学的概况 |
2 代谢组学在肾脏疾病中医药的研究进展 |
3 代谢组学在肾脏疾病诊断及治疗研究进展 |
3.1 关于肾脏疾病生物标志物群的筛选 |
3.2 关于病理分型生物标志物群的筛选 |
4 研究及应用展望 |
参考文献 |
就读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4)加味黄芪赤风汤治疗IgA肾病蛋白尿的临床疗效及对足细胞的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治疗IgA肾病的研究进展 |
1 IgA肾病发病机制及治疗现状 |
1.1 发病机制 |
1.2 西医治疗现状 |
2 IgA肾病的病因病机 |
3 IgA肾病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
3.1 辨证论治 |
3.1.1 辨证分型治疗 |
3.1.2 一方为主,随证加减 |
3.2 中药复方治疗 |
3.3 中药单药及有效成分治疗 |
4 IgA肾病的中医药实验研究进展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IgA肾病足细胞损伤的研究进展 |
1 足细胞的生理结构和功能 |
2 足细胞受损与蛋白尿 |
3 足细胞相关蛋白 |
3.1 Nephrin蛋白(NPHS1) |
3.2 Podocin蛋白(NPHS2) |
3.3 Podocalyxin蛋白(PCX/PODXL) |
4 IgA肾病足细胞损伤机制 |
4.1 补体激活 |
4.2 血清IgA1的影响 |
4.3 细胞因子 |
4.4 血流动力学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加味黄芪赤风汤对IgA肾病患者蛋白尿及尿足细胞相关蛋白的影响 |
前言 |
1 研究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CKD临床分期标准 |
1.2.3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
1.3 纳入和排除标准 |
1.3.1 纳入标准 |
1.3.2 排除标准 |
1.3.3 受试者终止标准 |
1.3.4 中止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方案设计 |
2.2 治疗方案 |
2.3 观察指标 |
2.3.1 一般信息 |
2.3.2 症状体征 |
2.3.3 实验室检查 |
2.3.3.1 主要实验试剂、仪器与耗材 |
2.3.3.2 Western-Blot检测方法 |
2.3.3.3 观察指标 |
2.4 观察疗程 |
2.5 中西医疗效判定标准 |
2.5.1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
2.5.2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
2.6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试验组与对照组一般资料的比较 |
3.2 试验组与对照组24小时尿蛋白定量的比较 |
3.3 试验组与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的比较 |
3.4 试验组与对照组HGB、Scr、ALT、AST比较 |
3.5 试验组与对照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3.6 试验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比较 |
3.7 试验组与对照组尿足细胞相关蛋白表达的比较 |
3.7.1 试验组与对照组Podocalyxin(PODXL)表达的比较 |
3.7.2 试验组与对照组Nephrin(NPHS1)表达的比较 |
3.8 两组病例脱落及排除出组情况 |
3.9 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
4 讨论 |
4.1 ACEI/ARB在IgA肾病中的应用 |
4.1.1 ACEI/ARB在治疗IgA肾病中的应用 |
4.1.2 ACEI/ARB肾脏保护作用机制 |
4.2 加味黄芪赤风汤方药分析 |
4.3 加味黄芪赤风汤治疗IgA肾病蛋白尿的疗效及对尿足细胞相关蛋白的影响分析 |
4.3.1 IgA肾病与足细胞的关系 |
4.3.2 足细胞相关蛋白Nephrin和Podocalyxin蛋白的结构与作用 |
4.3.3 中西药保护IgA肾病足细胞现况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加味黄芪赤风汤对IgA肾病大鼠肾脏足细胞的保护作用 |
前言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品 |
1.3 主要实验试剂 |
1.4 主要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IgA肾病大鼠造模方法 |
2.2 实验分组与给药方法 |
2.3 标本的采集与检测 |
2.3.1 大鼠一般情况 |
2.3.2 24小时尿收集 |
2.3.3 腹主动脉取血及肾组织取材 |
2.4 主要实验方法 |
2.4.1 24小时尿蛋白定量及血清生化指标的检测 |
2.4.2 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肾小球病理变化 |
2.4.2.1 石蜡蜡块制作以及切片 |
2.4.2.2 HE、PAS及Masson染色方法 |
2.4.3 免疫荧光检测肾组织IgA沉积 |
2.4.3.1 检测步骤 |
2.4.3.2 IgA沉积半定量标准 |
2.5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大鼠的一般情况 |
3.2 IgA肾病大鼠模型建立 |
3.3 大鼠24小时尿蛋白测定 |
3.4 血生化指标 |
3.5 肾组织病理学改变 |
3.5.1 光镜下肾组织形态学的变化 |
3.5.2 免疫荧光下观察IgA沉积强度 |
3.5.3 肾脏病理损伤评分 |
3.6 Western-Blot法检测IgA肾病大鼠肾脏足细胞相关蛋白Nephrin、PODXL表达 |
3.6.1 各组大鼠肾脏组织Podocalyxin(PODXL)表达的比较 |
3.6.2 各组大鼠肾脏组织Nephrin(NPHS1)表达的比较 |
4 讨论 |
4.1 IgA肾病动物模型的建立 |
4.2 加味黄芪赤风汤对IgA肾病大鼠蛋白尿、肝肾功能及肾脏病理的影响 |
4.3 加味黄芪赤风汤对IgA肾病大鼠肾脏足细胞相关蛋白Nephrin(NPHS1)、Podocalyxin(PODXL)表达的影响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语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5)趋化因子受体CCR2在IgA肾病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第一部分 CCR2在IgA肾病患儿肾组织中表达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第一部分 附图 |
小结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CCR2 表达在IgA肾病大鼠肾脏组织中表达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第二部分 附图 |
小结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CCR2 信号对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第三部分 附图 |
小结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论 |
个人简历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6)SOCS1/STAT1调节系膜增殖性肾炎的炎症反应作用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炎症细胞和抗原提呈分子标志物在系膜增殖性肾炎模型中的表达 |
引言 |
材料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二部分 SOCS1/STAT1调节系膜增殖性肾炎的炎症反应 |
引言 |
材料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三部分 SOCS1调节系膜细胞抗原提呈功能的分子机制研究 |
引言 |
材料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全文总结 |
创新性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与参与科研项目情况 |
致谢 |
(7)青蒿素联合羟基氯喹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药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技术路线图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青蒿素及羟基氯喹的研究进展 |
一、青蒿素的免疫抑制作用 |
二、羟基氯喹的免疫抑制作用 |
三、青蒿素联合羟基氯喹的免疫抑制作用 |
第二节 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研究概况 |
一、现代医学对慢性肾炎病因病机的研究 |
二、慢性肾炎的药物治疗 |
三、氧化应激与慢性肾炎 |
四、NO与慢性肾炎 |
第三节 慢性肾小球肾炎动物模型的研究状况 |
一、IgA肾炎模型 |
二、阳离子化小牛血清白蛋白(C-BSA)肾炎模型 |
三、系膜增殖性肾炎模型 |
四、狼疮性肾炎动物模型 |
五、Heymann肾炎模型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第一节 青蒿素联合羟基氯喹对IgAN模型大鼠的药理作用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3 结果 |
1.4 小结与讨论 |
第二节 青蒿素联合羟基氯喹对C-BSA肾炎模型大鼠的药效作用 |
2.1 材料 |
2.2 方法 |
2.3 结果 |
2.4 小结与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 |
(8)抗Thy1系膜增殖性肾炎大鼠模型中G0/G1期细胞周期蛋白表达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实验动物和试剂 |
1.2 抗Thy-1系膜增殖性肾炎大鼠模型建立 |
1.3 PAS染色 |
1.4 免疫组化染色方法 |
1.5 Western Blot检测蛋白表达 |
1.6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抗Thy-1系膜增殖性肾炎大鼠模型的肾脏病理损伤 |
2.2 抗Thy-1大鼠系膜增殖性肾炎模型肾小球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的表达变化 |
2.3 抗Thy-1大鼠系膜增殖性肾炎各病理时间点细胞周期相关蛋白表达改变。 |
2.4 抗Thy-1大鼠系膜增殖性肾炎各病理时间点cyclin D1组化表达变化 |
3 讨论 |
(9)两色金鸡菊对糖尿病肾病大鼠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两色金鸡菊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内容与方法 |
1.3 质量控制 |
1.4 统计方法 |
1.5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两色金鸡菊改善DN大鼠肾脏炎症反应及相关通路的研究 |
前言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内容与方法 |
1.3 质量控制 |
1.4 统计方法 |
1.5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两色金鸡菊改善DN大鼠肾脏纤维化病变及相关通路研究 |
前言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内容与方法 |
1.3 质量控制 |
1.4 统计方法 |
1.5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糖尿病肾病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个人简历 |
导师评阅表 |
(10)miR-34a调控系膜增殖性肾炎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介绍 |
第二节 本实验研究目的及课题思路 |
第二章 miR-34a在抗Thy1增殖性肾炎大鼠模型中的表达研究 |
第一节 前言 |
第二节 实验材料 |
2.2.1 实验动物 |
2.2.2 实验试剂 |
2.2.3 实验仪器 |
2.2.4 其他材料 |
第三节 实验方法 |
2.3.1 小鼠预免疫 |
2.3.2 细胞培养 |
2.3.3 腹水处理 |
2.3.4 Protein A亲和层析法纯化 |
2.3.5 SDS-PAGE电泳 |
2.3.6 间接免疫荧光 |
2.3.7 抗Thy1系膜增殖性肾炎大鼠模型的置备及鉴定 |
2.3.8 肾组织Western Blot鉴定 |
2.3.9 实验大鼠分组及标本留取 |
2.3.10 大鼠肾小球蛋白质的提取 |
2.3.11 免疫组化 |
2.3.12 TaqMan(?)Real-Time PCR检测miR-34a在组织中的表达 |
2.3.13 统计学方法 |
第四节 实验结果 |
2.4.1 抗体浓度测定 |
2.4.2 SDS-PAGE电泳鉴定抗体纯度 |
2.4.3 间接免疫荧光检测抗体特异性 |
2.4.4 抗Thy1大鼠系膜细胞增殖性肾炎模型病理变化 |
2.4.5 抗Thy1大鼠系膜增殖性肾炎模型个病理时间点肾小球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的表达变化 |
2.4.6 抗Thy1大鼠系膜增殖性肾炎各病理时间点细胞周期相关蛋白表达变化 |
2.4.7 抗Thy大鼠系膜增殖性肾炎各病理时间点cyclin D1组化表达变化 |
2.4.8 TaqMan(?)Real-Time PCR检测抗Thy1肾炎大鼠模型中肾小球中miR-34a的表达变化 |
2.4.9 大鼠肾功能检测 |
第五节 讨论 |
第六节 小结 |
第三章 mIR-34a通过靶基因PDGFR-β和cyclin E/CDK2调控系膜细胞增殖的研究 |
第一节 前言 |
第二节 实验材料 |
3.2.1 实验动物 |
3.2.2 实验试剂 |
3.2.3 实验仪器 |
3.2.4 其他材料 |
第三节 实验方法 |
3.3.1 细胞培养方法及实验分组 |
3.3.2 细胞增殖能力的测定 |
3.3.3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 |
3.3.4 细胞RNA提取 |
3.3.5 Western Blot检测蛋白表达变化 |
3.3.6 双荧光素酶报告质粒的构建及检测 |
3.3.7 统计学方法 |
第四节 实验结果 |
3.4.1 CCK-8检测siPDGFR-β转染大鼠系膜细胞后对于增殖能力的影响 |
3.4.2 siPDGFR-β对大鼠系膜细胞细胞周期的影响 |
3.4.3 siPDGFR-β对于miR-34a靶基因PDGFR-β的影响 |
3.4.4 siPDGFR-β对于Ras/MAPK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 |
3.4.5 siPDGFR-β对于细胞周期相关蛋白的影响 |
3.4.6 双荧光素酶实验检测miR-34a与可能靶基因cyclin E/CDK2之间关系 |
第五节 讨论 |
第六节 小结 |
第四章 miR-34a拮抗20%FBS诱导的大鼠系膜细胞增殖效应研究 |
第一节 前言 |
第二节 实验材料 |
4.2.1 实验动物 |
4.2.2 实验试剂 |
4.2.3 实验仪器 |
4.2.4 其他材料 |
第三节 实验方法 |
4.3.1 细胞培养方法及实验分组 |
4.3.2 细胞增殖能力的检测 |
4.3.3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蛋白 |
4.3.4 Western Blot检测蛋白表达变化 |
4.3.5 统计学方法 |
第四节 实验结果 |
4.4.1 CCK-8检测miR-34a拮抗20%FBS刺激后大鼠系膜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
4.4.2 miR-34a拮抗20%FBS刺激后细胞周期的改变 |
4.4.3 miR-34a拮抗20%FBS刺激后对于miR-34a白基因PDGFR-β的影响 |
4.4.4 miR-34a拮抗20%FBS刺激后Ras/MAPK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 |
4.4.5 miR-34a拮抗20%FBS刺激后细胞周期相关蛋白表达变化 |
第五节 讨论 |
第六节 小结 |
第五章 全文总结 |
本研究的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实验所需主要试剂配置 |
文献综述一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二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致谢 |
四、两种系膜增殖性肾炎大鼠模型的建立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盐酸青藤碱对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大鼠的保护作用研究[D]. 倪慧明. 广东药科大学, 2021(02)
- [2]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系膜细胞与内皮细胞间信号传导机制研究[D]. 赵颖华. 吉林大学, 2021(01)
- [3]基于代谢组学儿童孤立性血尿湿热证模型大鼠生物标志物筛选及清法方药干预研究[D]. 李卉.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加味黄芪赤风汤治疗IgA肾病蛋白尿的临床疗效及对足细胞的保护作用[D]. 常美莹.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5]趋化因子受体CCR2在IgA肾病中的作用[D]. 张琴. 安徽医科大学, 2019(07)
- [6]SOCS1/STAT1调节系膜增殖性肾炎的炎症反应作用和机制研究[D]. 白久旭.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2018(09)
- [7]青蒿素联合羟基氯喹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药理研究[D]. 林喜清.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7(05)
- [8]抗Thy1系膜增殖性肾炎大鼠模型中G0/G1期细胞周期蛋白表达变化[J]. 陈大鹏,张铮,杨悦,马也娉,卓莉,李文歌. 中日友好医院学报, 2016(06)
- [9]两色金鸡菊对糖尿病肾病大鼠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 姚蓝. 新疆医科大学, 2016(05)
- [10]miR-34a调控系膜增殖性肾炎的机制研究[D]. 陈大鹏. 南开大学, 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