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广东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现状调查与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唐婷[1](2021)在《高职学生数字素养评价模型构建与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数字经济时代、企业数字化转型和新就业形态等新形势对高职学生学习和未来职业发展提出必然要求,高职学生数字素养水平直接影响了其未来就业和能力发展乃至高职教育数字化发展的步伐。本研究旨在通过构建高职学生数字素养评价模型,调研高职学生数字素养水平状况,为高职院校开展数字教育和高职学生自身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在对数字素养以及高职学生数字素养相关文献梳理的基础上,以胜任特征模型理论和复杂性理论为依托,探索和剖析了高职学生数字素养的内涵和内在逻辑,本文将高职学生数字素养界定为:高职学生数字素养是面向未来职业发展的通用型技能与专用型技能的有效融合,能够促进其高效地应用数字技术进行学习和工作,且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复杂的能力特质群。此外,为了确定高职学生数字素养的构成要素,本研究还结合高职学生数字素养需求分析结果和国内外数字素养参考框架,通过20名专家开展的问卷咨询,最终确定了高职学生数字素养的6个一级构成要素和27个二级构成要素,初步构建了高职学生数字素养评价模型。之后采用网络层次分析法计算各构成要素的权重值,形成具有重要程度的高职学生数字素养评价模型。本研究依据高职学生数字素养构成要素及其描述编制了调查问卷,研究对象主要来源于珠三角543名高职学生,通过数据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首先,整体来看,高职学生数字素养水平不高,需进一步提升。其次,随着高职学生学习年级的增加,其数字素养得到不断地提升,发展数字素养需从大一新生开始;再次,高职学生数字素养水平与其专业类别有关,财经商贸类和电子信息类高职学生数字素养水平高于土木建筑类、装备制造类和医药卫生类的高职学生;最后,家庭常住地在地级市或省会/直辖市、父母受教育水平较高和父亲计算机能力较好的高职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字化发展基础,其数字素养水平相对较高。综上,根据专家调查与问卷分析,本文从政府、企业、高职院校和高职学生四方面提出对策建议:第一,政府需创设人-技融合发展的数字环境;第二,企业参与研制就业导向的数字人才培养方案;第三,高职院校从多维度创新发展数字素养教育;第四,高职学生需增强自身数字竞争力与职业能力。
吴斯佳[2](2021)在《大连市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用户的需求是图书馆向前发展的永恒动力,为用户提供满意的服务始终是图书馆的核心目标,也是图书馆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我国图书馆经历了从传统图书馆到数字图书馆再到智慧图书馆的转变。与之相应图书馆“智慧服务”经过数年的建设,在行业内部也积累了一些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但随着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发展和高校图书馆智慧化体系建设的逐步深入,图书馆智慧服务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图书馆更是需要依托智慧服务,充分发掘智慧服务的新内涵,运用新的综合解决方案,建立起用户需求与智慧服务的良性互动,使智慧服务走深向实、协调发展。本文以大连市高校图书馆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图书馆智慧服务的相关理论知识,以及智慧服务在高校图书馆中的实践形式进行研究探讨,并通过问卷调查、相关人员访谈以及实际走访等方式分析目前大连市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的发展现状,总结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未来发展策略。主要研究内容分为四个部分:(1)利用文献计量软件CiteSpace梳理国内外图书馆智慧服务研究脉络。(2)通过理论研究对智慧图书馆和智慧服务的概念和内涵进行界定,找出智慧服务建设要素;进而以我国42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图书馆为主要参考对象,采用网络调查的方式对其已经开展的智慧服务形式进行调研并分析归纳,以此理论要素和实践形式作为参考项,为下文设计调查问卷奠定基础。(3)通过向大连地区高校图书馆馆员发放调查问卷、对馆领导进行访谈以及对部分图书馆进行实地走访等方式充分了解大连地区高校图书馆开展智慧服务的现状,并对调查结果进行梳理和总结。(4)基于前文调查结果,分析大连地区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展策略。
马秋月[3](2021)在《我国高校学生图书馆数字资源利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相较纸质资源,数字资源节省空间、检索便捷等优点日益凸显,目前,高校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内容也日益丰富。然而高校学生对于图书馆数字资源的使用情况并不乐观,一些数字资源利用率较低,但是高校学生对于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实际需求却没有得到满足。为了能够促使高校学生对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充分利用,进一步完善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从而形成良性循环,调查我国高校学生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利用情况是十分重要的一步。本文首先通过网络调查法调查我国高校图书馆现有的数字资源并进行总结;其次,通过问卷调查法深入调查了我国的高校学生对于图书馆的数字资源综合利用情况,通过访谈了解我国高校学生对于图书馆数字资源布局的相关建议,由此分析总结了我国的高校学生对于图书馆的数字资源综合利用的现状,从中分析出当前我国的高校学生对于图书馆的数字资源综合利用存在的一些问题;再次,举例四所高等院校的图书馆在提升学生数字资源综合利用率方面采取的有效举措以供我们借鉴;最后,结合我国高校学生图书馆数字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来提高高校学生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利用率。
王爽[4](2021)在《高校图书馆情景化信息服务模式研究》文中指出在互联网时代,图书馆的服务逐渐智能化、多元化。在传统图书馆中,一切服务以资源为中心,然而这种服务在现阶段已经不能满足图书馆用户的需求。因为在大量的信息内容中人们想要快速且准确获取所需信息是极其困难的,因此,如今的图书馆服务必须逐渐向以用户需求为中心转变。图书馆应该做到从用户踏进图书馆大门的那一刻起,就能够准确识别到每个用户的身份、专业、年级、浏览记录、位置等情景信息,基于用户的情景主动为用户提供精确的服务。而不是像传统的图书馆一样,所有服务都是通过人工的方式为用户提供。为了提高图书馆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在现阶段图书馆服务中,应为用户打造智能化的图书馆服务,即将情景感知技术融入到图书馆中,比如RFID技术、i Beacon技术、传感器技术等,利用这些技术收集用户、资源等情景信息,分析用户行为特征,从而为用户提供更加精准的信息服务,这些情景感知技术的融入提高了图书馆服务效率的同时也提高了用户的满意度,对于图书馆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利用文献调研法、网络调查法、对比研究法、邮件核查法等研究方法进行撰写。首先对国内外涉及到的情景化信息服务的文献进行梳理,探索情景化服务的发展现状。然后以40所国内高校图书馆为主要调查研究对象,对其提供的信息服务进行网络调查并提取出其中的情景化信息服务,总结高校图书馆现有的主要情景化信息服务模式。为了形成对比与借鉴,本文基于网络调查和文献调研选取了11所国外高校图书馆和6所国内公共图书馆,对其提供的情景化信息服务现状展开调查。将国内高校图书馆情景化信息服务现状分别与国外高校图书馆和国内公共图书馆进行对比分析,分析国内高校图书馆与两者的差距。基于调查结果对现有的图书馆情景化信息服务模式进行提取,并基于情景信息的获取层、处理层、应用层提出了图书馆情景化信息服务优化的整体框架,然后本文提出了三种新型的图书馆情景化信息服务模式,即“扫码点书”服务、基于用户情绪的情景化信息推荐服务、基于位置的情景化信息推荐服务。最后,提出了实施建议。
汪秀秀[5](2021)在《基于读者需求的高校图书馆实体空间服务优化研究 ——以上海市为例》文中提出高校图书馆实体空间服务理念是以人为本,读者需求是推动图书馆实体空间职能发展的原动力。常态化机制下,读者参与空间服务并与图书馆互动,使得图书馆空间在变化中求得发展。基于此,本文调查高校师生读者对图书馆实体空间服务的需求,以上海市高校图书馆为例研究高校图书馆实体空间服务优化问题。在调查的基础上,提出高校图书馆实体空间服务存在的问题与相应的优化对策,希望对高校图书馆未来实体空间的布局与服务有所裨益。本文共分为六章。其中绪论章节从选题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研究内容与意义以及本文所采用的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创新点来展开论述;结论章节总结全文并指出研究不足之处。其余章节为本文主体部分。首先,笔者对高校图书馆实体空间服务进行概述,探讨了高校图书馆实体空间服务含义、高校图书馆实体空间服务类型、高校图书馆实体空间服务特点以及意义等。其次,调查读者对高校图书馆实体空间服务需求。利用问卷星平台发放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实体空间服务设施设备需求、实体空间服务内容需求、实体空间服务形式需求以及实体空间服务其他需求。而后以上海市高校图书馆为例对实体空间服务现状进行分析,主要从高校图书馆实体空间服务开展情况、实体空间服务设施设备、实体空间服务内容以及实体空间服务形式四个指标入手进行调查,并提出实体空间服务目前存在的问题,包括高校图书馆实体空间服务整体趋同,缺乏创新;空间内设施设备忽略读者需求,利用率较低;空间服务内容庞杂,未有清晰说明;空间服务形式单一,馆员与读者之间的互动性弱,以及空间服务尚未形成完善的体系。最后,针对高校图书馆实体空间服务存在的普遍问题,结合读者的需求,本文提出了相应的优化对策,包括重视人才培养,推动图书馆转型;合理布局空间,优化设施设备;明确服务内容,提升空间利用率;服务创新,拓宽空间服务形式以及加强服务效果评估,提高服务质量。
徐娅敏[6](2021)在《武汉地区本科高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调查研究》文中认为
刘雅心[7](2021)在《我国图书馆读者荐购服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读者荐购是全民阅读时代我国图书馆普遍开展的新型文化惠民服务,荐购服务能有效解决“图书”与“读者”间的供需矛盾,发挥图书馆引导、促进全民阅读的社会作用与价值。荐购服务的研究,可为荐购服务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经验教训,有利于实现荐购服务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网络调查法、比较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全方位调查我国图书馆读者荐购服务的内容、方式、政策规章等,揭示我国图书馆读者荐购服务的发展现状,提出荐购服务的支撑理论(图书馆学五定律、社会支持理论、需求理论及成本效益论等),总结我国图书馆读者荐购服务的特点和成就,针对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改善和完善我国读者荐购服务的策略建议,以助力全民阅读,推动我国公共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夏雅娴[8](2020)在《高校图书馆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深入发展,技术的更新换代越来越迅速。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国家之间知识产权与技术创新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知识产权必将成为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社会对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图书馆作为专业信息服务机构,开展知识产权信息服务成为大势所趋,因而高校图书馆知识产权信息中心的建设符合当今社会的需求和国家的战略发展。本文以102所拥有教育部科技查新站的高校图书馆为样本,研究高校图书馆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对102所拥有教育部科技查新站的高校图书馆在管理制度、部门设置、人员配备、合作模式还有服务内容五个方面进行调研并深入分析。通过调研102所高校图书馆开展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的现状,总结问题,归纳特征,并对高校图书馆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的问题提出对策和具体措施。文章从理论和实践的双重视角入手,主要从五个部分的内容开始研究,第一部分是从理论的角度阐述了该研究的背景和意旨,梳理了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部分则是界定相关内涵概念(如知识产权信息服务概念、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概念)并探讨高校图书馆开展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必要性和可行性。第三部分则从实践入手,对高校图书馆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开展现状进行数据分析,这一方面主要包含的内容是对102所高校图书馆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开展的五个主要方面(制度、部门、人员、合作、内容)进行网络调研,并用表格的方式进行汇总,分析高校图书馆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开展的内容、方式和特点,总结出我国高校图书馆关于知识产权信息服务总体稳步发展,往积极多样化的服务内容和模式上探索。第四部分则是探讨高校图书馆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稳步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管理制度不完善,部门设置不全面,专业人员配备不足,合作模式单一、服务内容和方式较少,深层次服务欠缺等问题。第五部分则是提出促进高校图书馆开展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的五大策略,包括完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部门设置、加强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培养、开展产学研政协同发展和展开多样化服务内容。
刘宇[9](2020)在《学科知识服务模式下美国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的建设及借鉴》文中研究表明传统高校图书馆的主要职责除了为纸质文献资源提供存储场地、为师生、研究人员提供书籍借阅服务外,还为读者提供学习、阅览的空间。随着时代和技术的进步,人们的阅读介质与阅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三类空间的比例关系也随之不断改变,特别是高校教学模式的改革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向主动转变,学生因此成为了整个学习过程的核心要素;作为学生课后重要的学习场所——高校图书馆提出了“以读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将服务重心由“书籍”转向了“人”;服务对象的转变导致图书馆内部各功能空间的布局和面积配比均出现较大幅度的变动,纸质文献的存储与借阅空间不再是馆内占比最大的空间,取而代之的是围绕“读者”展开的一系列新型学习空间、复合型功能空间、创意趣味空间以及一些人性化休憩空间等。本文将美国高校图书馆的自主学习空间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美国高校教学模式和教育理念、大学生学习行为和需求、高校图书馆学科知识服务模式以及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形成发展的原因等方面的分析,并深入研究了其馆内各功能用房的配比和空间组织、各类型自主学习空间的特征和面积占比以及美国高校图书馆学科知识服务的发展体系,并详细了解美国高校图书馆自主空间的建设情况,进而为我国高校图书馆的自主学习空间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论文共六章,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叙述: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涵盖了绪论篇章和理论知识的归纳整理部分。绪论篇章主要介绍了本次研究的背景、与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和学科知识服务相关的国内外文献综述、有关概念的阐释、研究对象及内容、研究目的意义和创新点、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等;第二章主要介绍了学科知识服务模式以及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的形成发展历程。第二部分为第三章,为国内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的现状研究。笔者就国内七所高校图书馆进行了调研分析,深入研究了其内部各大功能用房的面积配比、各类型自主学习空间的建设现状、相关配套服务设施以及学科知识服务建设等内容,并结合调研问卷的回馈信息,总结了目前国内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的不足与亟待改进之处。第三部分包括第四章和第五章,主要分析了美国高校教育环境、学生学习行为对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的形成发展奠定的有利基础,并对美国高校图书馆内部自主学习空间的展开了具体研究,为本文核心研究内容。第四章具体分析了美国高校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美国高校学生的学习行为和需求以及美国高校图书馆学科知识服务的形成发展,为后文奠定基础;第五章则是具体展开对美国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的研究,介绍了其历史背景与形成发展的条件,研究了高校图书馆内各功能空间的配比、空间组织以及各类自主学习空间的类型、特征、功能组成以及占比情况,同时也一并分析了美国高校图书馆学科知识服务的特点与建设情况。第四部分为第六章,为美国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建设对我国的借鉴意义。具体从两个方面进行概括总结:其一,将中美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以及学科知识服务的建设情况进行比较,并从析总结国内高校图书馆的相对不足之处;其二,根据以上成果结合我国现有国情,总结归纳出在美国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以及学科知识服务的建设中值得借鉴参考的五项内容。通过以上研究与分析,希望能对未来我国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的建设产生一定价值的参考与借鉴意义。
马春娇[10](2020)在《面向用户需求的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研究》文中提出互联网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给图书馆虚拟服务的延伸带来了重要机遇,与此同时,用户使用图书馆的行为方式以及对图书馆的需求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致使用户到馆率下降、资源利用率不高等问题逐渐浮出水面。传统图书馆的空间结构和服务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图书馆转型已势不可挡,图书馆空间再造作为转型的必要手段,对图书馆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高校图书馆再造空间为研究对象,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探索图书馆转型背景下的面向用户需求的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问题,试图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用户到馆率下降、资源利用率不高等问题,为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文章首先进行了相关理论研究,对图书馆空间、图书馆空间再造和用户需求理论进行了系统论述。图书馆空间理论中包含了“空间”向“图书馆空间”转向、图书馆空间内涵、高校图书馆空间的划分和高校图书馆空间构建的特点;图书馆空间再造理论中包含图书馆空间再造的概念与类型以及高校图书馆进行空间再造的必要性;用户需求理论中包含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其次,本文对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对83所高校图书馆再造空间类别、服务模块名称、再造空间名称、功能、配置设备、服务预约方式和有无使用规则方面进行调查。分析这些内容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的现状。除此之外,本文还对高校用户进行了图书馆空间需求和满意度情况调查,利用SPSS软件对369份有效问卷进行了信度分析、效度分析、项目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并对问卷结果进行分析。通过对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现状以及用户需求的分析,本文提出了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的原则和策略。其中的五点原则是统筹兼顾原则、因需制宜原则、经济实用原则、深化服务原则和适时而变原则。六点策略分别为:加强图书馆空间再造宣传及院校之间的交流与学习;合理划分空间;满足基本需求基础上改善环境;适当加入休闲娱乐空间;制定使用规则,完善空间管理;进行面向用户需求的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准研学习空间再造、考研交流空间再造、准研门诊空间再造、准研培训空间再造、考研资料流转空间再造、背诵空间再造和就餐空间再造)。
二、广东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现状调查与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广东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现状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高职学生数字素养评价模型构建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关于数字素养内涵研究 |
二、关于数字素养与相关素养关系研究 |
三、关于数字素养教育与实践研究 |
四、关于数字素养评价模型研究 |
五、研究述评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创新之处 |
第二章 高职学生数字素养的内涵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高职学生数字素养的内涵及界定 |
一、数字素养概念的梳理 |
二、数字素养与相关素养的本质差异 |
三、高职学生数字素养内涵的界定 |
第二节 高职学生数字素养的多维审视 |
一、技术哲学:“人-技”共生融合的高职学生数字素养 |
二、人格心理学:人格特质视角的高职学生数字素养 |
三、人才培养观:面向就业与未来发展的高职学生数字素养 |
第三节 高职学生数字素养的理论基础 |
一、胜任特征模型理论 |
二、复杂性理论 |
第三章 高职学生数字素养的构成要素及评价模型构建 |
第一节 高职学生数字素养需求分析和框架参考 |
一、高职学生数字素养的需求分析 |
二、高职学生数字素养框架参考 |
第二节 高职学生数字素养构成要素的初步凝练 |
一、高职学生数字素养构成要素的凝练原则 |
二、高职学生数字素养一级构成要素的提取 |
三、高职学生数字素养二级构成要素的提取 |
第三节 高职学生数字素养构成要素的专家验证 |
一、咨询专家与专家问卷的确定 |
二、第一轮专家调查过程与分析 |
三、第二轮专家调查过程与分析 |
四、专家咨询结果的可靠性分析 |
第四节 高职学生数字素养构成要素的阐释与模型构成 |
一、高职学生数字素养构成要素的阐释 |
二、高职学生数字素养评价模型的构成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职学生数字素养评价模型权重确定与分析 |
第一节 高职学生数字素养构成要素的权重确定 |
一、高职学生数字素养构成要素ANP建模过程 |
二、高职学生数字素养构成要素的权重计算 |
第二节 高职学生数字素养构成要素的权重分析 |
一、高职学生数字素养一级构成要素的权重分析 |
二、高职学生数字素养二级构成要素的权重分析 |
第三节 高职学生数字素养评价模型的完善与分析 |
一、高职学生数字素养评价模型的修订完善 |
二、高职学生数字素养评价模型的优点分析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高职学生数字素养评价模型的实证应用 |
第一节 高职学生数字素养水平的调研设计 |
一、调研目的 |
二、调研对象 |
第二节 调查问卷的质量检验 |
一、调查问卷的项目分析 |
二、调查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
第三节 高职学生数字素养水平的特征分析 |
一、高职学生数字素养水平的整体特征 |
二、高职学生数字素养水平的具体特征 |
第四节 高职学生数字素养水平的差异性分析 |
一、不同年级高职学生数字素养水平差异 |
二、不同专业类别高职学生数字素养水平差异 |
三、不同家庭背景高职学生数字素养水平差异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研究总结、建议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总结 |
第二节 对策建议 |
一、政府需创设人-技融合发展的数字生态 |
二、企业参与研制就业导向的数字人才培养方案 |
三、高职院校从多维度创新发展数字素养教育 |
四、高职学生需增强自身数字竞争力与职业能力 |
第三节 研究局限与展望 |
一、研究局限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附录6 |
附录7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
(2)大连市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研究工具及数据来源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点 |
2 研究基础 |
2.1 理论研究基础 |
2.1.1 智慧图书馆 |
2.1.2 智慧服务 |
2.2 调查基础 |
3 大连市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发展现状调查 |
3.1 调查方案设计 |
3.1.1 调查对象 |
3.1.2 调查方法 |
3.1.3 调查内容 |
3.2 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设计 |
3.3 调查结果分析 |
3.3.1 问卷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
3.3.2 智慧服务认知层面 |
3.3.3 智慧服务总体规划层面 |
3.3.4 智慧服务基础支撑层面 |
3.3.5 智慧服务具体开展层面 |
4 大连市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存在的问题 |
4.1 智慧服务观念情况 |
4.1.1 认知程度分析 |
4.1.2 智慧服务观念缺乏全面认知 |
4.2 智慧服务总体规划情况 |
4.2.1 制度与规划现状分析 |
4.2.2 智慧服务缺乏宏观规划和制度保障 |
4.3 智慧服务保障情况 |
4.3.1 经费投入及设备利用情况分析 |
4.3.2 智慧服务基础保障力度不够 |
4.4 智慧服务开展情况 |
4.4.1 服务开展范围及深度分析 |
4.4.2 智慧服务缺乏深层次实践形式 |
4.5 智慧服务馆员队伍建设情况 |
4.5.1 馆员数量及知识储备分析 |
4.5.2 馆员智慧服务能力欠缺 |
4.6 智慧服务数据应用情况 |
4.6.1 数据收集与使用情况分析 |
4.6.2 智慧服务缺乏数据网络技术支撑 |
5 大连市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发展策略 |
5.1 行业发展层面 |
5.1.1 建立大连地区高校图书馆联盟,促进行业交流合作 |
5.1.2 加强馆际合作,提高地区智慧服务基础设施整体建设水平 |
5.2 图书馆个体发展层面 |
5.2.1 编制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战略发展规划 |
5.2.2 争取多方资金支持,制定与经费相适应的多层次发展策略 |
5.2.3 丰富创新体验,建设多元化服务形式 |
5.2.4 关注用户需求,架设智慧服务推荐系统 |
5.2.5 盘活人力资源,加强高水平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
5.2.6 重视数据利用,构建图书馆物联网动态数据流 |
6 研究总结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情况 |
致谢 |
附录一 42 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大连市本科层次高校名单 |
附录二 42 所“双一流”建设高校智慧服务形式汇总 |
附录三 大连市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四 大连市高校图书馆馆长访谈提纲 |
(3)我国高校学生图书馆数字资源利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 |
第一节 相关概念 |
一、数字资源概念 |
二、数字图书馆概念 |
三、高校及高校学生概念 |
第二节 数字图书馆资源分类及特征 |
一、数字资源的分类 |
二、数字图书馆的特征 |
第三节 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内容及特点 |
一、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内容 |
二、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特点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我国高校学生图书馆数字资源利用现状 |
第一节 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对象 |
三、调查方法 |
第二节 调查研究的基本内容 |
一、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内容现状 |
二、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服务现状 |
三、我国高校学生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利用现状 |
四、我国高校学生对图书馆数字资源利用的需求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我国高校学生图书馆数字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高校学生数字资源意识淡薄 |
一、高校学生对图书馆数字资源重视度不够 |
二、高校学生学习主动性不高 |
第二节 高校学生的数字资源需求挖掘不够充分 |
一、高校学生所需的文献资源不能被满足 |
二、高校学生所需相关软件工具不能被提供 |
第三节 高校学生信息反馈渠道较少 |
一、高校学生获取图书馆数字资源信息渠道较少 |
二、高校学生意见反馈渠道较少 |
第四节 高校学生无法便捷使用检索系统 |
一、高校学生检索能力不足 |
二、高校学生无法便捷使用检索系统 |
第五节 高校学生获取数字资源渠道不够通畅 |
一、高校学生校外访问系统不稳定 |
二、高校学生无法获取完整文献资源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提高高校学生图书馆数字资源利用率的典型案例 |
第一节 北京大学图书馆的拓展服务 |
一、满足高校学生需要的多种检索方式 |
二、促使高校学生了解数字资源的一小时讲座 |
三、高校学生使用频率较高的工具与软件 |
第二节 复旦大学图书馆的学科服务 |
一、满足高校学生需要的学科服务 |
二、辅助高校学生学习的慕课课程 |
三、方便高校学生链接国内外大学图书馆的方式 |
第三节 哈尔滨工业大学图书馆的教育服务 |
一、满足高校学生需求的多种数据库导航方式 |
二、满足高校学生学习需要的多媒体资源 |
三、提高高校学生检索能力的教学与培训 |
四、满足高校学生需要的多种校外访问方式 |
第四节 加州理工学院图书馆的咨询服务 |
一、方便高校学生访问的快速链接 |
二、满足学生需要的多种校外访问方式 |
三、满足学生需要的参考咨询服务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提高我国高校学生图书馆数字资源利用的策略 |
第一节 学生要提高自身学习能力 |
一、高校学生要重视图书馆数字资源 |
二、高校学生要提高学习主动性 |
第二节 完善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 |
一、建设数据库等基础数字资源 |
二、提供网络课程资源 |
三、提供并及时更新工具软件资源 |
四、完善其他数字资源 |
第三节 加强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宣传 |
一、高校图书馆要拓宽数字资源宣传渠道 |
二、高校图书馆要加强对新生群体的数字资源宣传 |
第四节 开设检索课程或培训 |
一、高校图书馆要增强检索培训的针对性和应用性 |
二、高校培养单位要增加检索相关课程 |
第五节 提高高校图书馆馆员服务能力 |
一、提高高校图书馆馆员解决问题的能力 |
二、提高高校图书馆馆员的宣传能力 |
第六节 利用教学活动促进数字资源利用 |
一、高校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使用图书馆数字资源 |
二、高校图书馆引进教学系统保存相关数字资源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调查问卷 |
致谢 |
(4)高校图书馆情景化信息服务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图书馆信息服务研究现状 |
1.2.2 情景化信息服务研究现状 |
1.2.3 高校图书馆情景化信息服务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创新点 |
第二章 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 |
2.1.1 信息服务模式概念 |
2.1.2 情景相关概念 |
2.1.3 情景化信息服务概念 |
2.2 信息服务模式基本理论 |
2.2.1 信息服务基本模式 |
2.2.2 信息服务生成模式 |
2.3 情景信息分类理论 |
2.4 情景化信息服务的步骤 |
2.4.1 情景信息的获取 |
2.4.2 情景信息的处理 |
2.4.3 情景信息的使用 |
2.5 图书馆情景化信息服务的技术支撑 |
2.5.1 RFID技术 |
2.5.2 iBeacon技术 |
2.5.3 传感器技术 |
2.5.4 NFC技术 |
第三章 高校图书馆情景化信息服务调查与对比分析 |
3.1 国内高校图书馆情景化信息服务现状的调查设计 |
3.1.1 调查目的 |
3.1.2 调查对象与调查方法的选取 |
3.1.3 调查步骤 |
3.2 国内高校图书馆情景化信息服务调查结果分析 |
3.2.1 国内高校图书馆情景化信息服务的基本情况 |
3.2.2 国内高校图书馆情景化信息服务的主要模式 |
3.3 国内高校图书馆与国外高校图书馆的对比 |
3.3.1 国外高校图书馆情景化信息服务现状调查 |
3.3.2 情景化信息服务的对比分析 |
3.4 国内高校图书馆与国内公共图书馆的对比 |
3.4.1 国内公共图书馆情景化服务现状调查 |
3.4.2 情景化信息服务的对比分析 |
第四章 高校图书馆情景化信息服务的基本模式与优化 |
4.1 高校图书馆情景化信息服务基本模式 |
4.1.1 情景化位置服务模式 |
4.1.2 情景化参考咨询服务模式 |
4.1.3 情景化推荐服务模式 |
4.1.4 基于时间情景的信息服务模式 |
4.2 高校图书馆情景化信息服务模式优化目标及整体框架 |
4.2.1 优化目标 |
4.2.2 整体框架 |
4.3 高校图书馆情景化信息服务模式优化 |
4.3.1 用户情景与物理情景相融合 |
4.3.2 用户情景与资源情景相融合 |
4.3.3 用户情景、物理情景、资源情景相融合 |
第五章 高校图书馆情景化信息服务模式实施建议 |
5.1 培养更加专业化的馆员队伍 |
5.2 加强技术安全保障 |
5.3 完善馆内基础设施 |
5.4 构建完善的管理系统,建立反馈体系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局限与展望 |
6.2.1 研究局限 |
6.2.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国内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调查 |
致谢 |
(5)基于读者需求的高校图书馆实体空间服务优化研究 ——以上海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1.3 研究内容及意义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高校图书馆实体空间服务概述 |
2.1 高校图书馆实体空间服务含义 |
2.2 高校图书馆实体空间服务类型 |
2.3 高校图书馆实体空间服务特点 |
2.4 高校图书馆实体空间服务意义 |
第3章 高校图书馆读者实体空间服务需求调查与分析 |
3.1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发放 |
3.1.1 调查对象 |
3.1.2 调查内容 |
3.1.3 调查时间与方式 |
3.2 读者需求结果汇总 |
3.2.1 读者基本情况说明 |
3.2.2 实体空间服务设施设备需求 |
3.2.3 实体空间服务内容需求 |
3.2.4 实体空间服务形式需求 |
3.2.5 其他实体空间服务需求 |
3.3 读者实体空间服务需求归纳与总结 |
第4章 高校图书馆实体空间服务现状分析——以上海市为例 |
4.1 调查情况说明 |
4.1.1 调查对象 |
4.1.2 调查内容 |
4.1.3 调查时间与方式 |
4.2 高校图书馆实体空间服务调查结果分析 |
4.2.1 实体空间服务开展情况 |
4.2.2 实体空间服务设施设备 |
4.2.3 实体空间服务内容 |
4.2.4 实体空间服务形式 |
4.3 高校图书馆实体空间服务存在的问题 |
4.3.1 实体空间服务整体趋同,缺乏创新 |
4.3.2 实体空间设施设备忽略读者需求,利用率较低 |
4.3.3 实体空间服务内容庞杂,未清晰说明 |
4.3.4 实体空间服务形式较为单一,馆员与读者互动性弱 |
4.3.5 实体空间服务未形成完善的服务体系 |
第5章 高校图书馆实体空间服务优化对策 |
5.1 重视人才培养,推动图书馆转型 |
5.2 合理布局空间,优化设施设备 |
5.3 明确服务内容,提升空间利用率 |
5.4 服务创新,拓宽空间服务形式 |
5.5 加强服务效果评估,提高服务质量 |
第6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高校图书馆实体空间服务需求调查问卷 |
致谢 |
(7)我国图书馆读者荐购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一、文献分析法 |
二、网络调查法 |
三、比较分析法 |
四、案例分析法 |
第五节 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
一、研究重点 |
二、研究难点 |
三、创新点 |
第二章 图书馆读者荐购服务概述 |
第一节 读者荐购服务的含义 |
第二节 读者荐购服务的目的与原则 |
一、读者荐购服务的目的 |
二、读者荐购服务的原则 |
第三节 读者荐购服务方式 |
一、传统荐购方式 |
二、网络荐购方式 |
第四节 读者荐购服务的现实背景和时代意义 |
一、读者荐购服务的现实背景 |
二、读者荐购服务的时代意义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我国图书馆读者荐购服务的支撑理论 |
第一节 图书馆学五定律 |
一、图书馆学五定律概述 |
二、图书馆学五定律与读者荐购服务的关系 |
第二节 社会支持理论 |
一、社会支持理论概述 |
二、社会支持理论对读者荐购服务的指导作用 |
第三节 需求理论 |
一、需求理论概述 |
二、需求理论在读者荐购服务的应用 |
第四节 成本效益论 |
一、成本效益论概述 |
二、成本效益论在读者荐购服务的体现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我国图书馆读者荐购服务发展历程和现状调查 |
第一节 读者荐购服务发展进程 |
一、读者荐购服务的产生 |
二、读者荐购服务的演进 |
第二节 读者荐购服务现状调查 |
一、读者荐购服务开展情况 |
二、读者荐购服务方式 |
三、读者荐购服务规章制度建设 |
四、读者荐购服务系统平台建设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我国图书馆读者荐购服务的特点与成就 |
第一节 我国图书馆读者荐购服务的特点 |
一、荐购服务以读者需求为基本原则 |
二、荐购服务方式呈现多样性发展 |
三、荐购服务覆盖于多数图书馆 |
第二节 我国图书馆读者荐购服务的成就 |
一、荐购服务效果日渐凸显 |
二、一些图书馆荐购服务成为品牌服务 |
三、荐购服务推动落实国家文化战略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我国图书馆读者荐购服务存在问题及发展策略 |
第一节 我国图书馆读者荐购服务存在的问题 |
一、荐购服务尚未全面实现常态化 |
二、荐购服务主页设置不合理 |
三、荐购服务宣传不到位 |
四、荐购服务政策制度建设不够完善 |
第二节 我国图书馆读者荐购服务优化策略 |
一、规范荐购服务栏目设置标准 |
二、加大宣传力度 |
三、完善荐购政策和规则 |
四、灵活采用多种荐购服务方式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8)高校图书馆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框架与方法 |
1.3.1 研究框架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 |
第2章 高校图书馆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的内涵与背景分析 |
2.1 高校图书馆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内涵 |
2.1.1 知识产权信息服务概述 |
2.1.2 高校图书馆知识产权信息服务概述 |
2.2 高校图书馆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的背景分析 |
2.2.1 高校图书馆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的必要性分析 |
2.2.2 高校图书馆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的可行性分析 |
第3章 高校图书馆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现状调查与分析 |
3.1 调研目的与对象 |
3.1.1 调研目的 |
3.1.2 调研对象 |
3.2 调研内容与过程 |
3.2.1 调研内容 |
3.2.2 调研过程 |
3.3 调研结果与分析 |
3.3.1 管理制度 |
3.3.2 部门设置 |
3.3.3 人才结构 |
3.3.4 合作模式 |
3.3.5 服务内容 |
第4章 高校图书馆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 |
4.1 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
4.1.1 重视程度不足,宣传意识不强 |
4.1.2 知识产权信息服务机制力度薄弱 |
4.2 部门设置尚未健全 |
4.2.1 缺乏知识产权管理部门 |
4.2.2 缺少成果转化运营机构 |
4.3 人才结构不合理 |
4.3.1 综合型、国际化高端人才仍然短缺 |
4.3.2 专业人员配备不足 |
4.4 合作模式单一 |
4.4.1 高校之间合作缺乏 |
4.4.2 高校与其他单位合作甚少 |
4.5 服务内容不够全面 |
4.5.1 服务内容单一 |
4.5.2 服务对象范围狭窄 |
第5章 高校图书馆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优化对策及建议 |
5.1 完善管理制度 |
5.1.1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
5.1.2 建立有效服务机制 |
5.2 建立健全部门设置 |
5.2.1 健全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及岗位 |
5.2.2 积极申报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 |
5.3 加强专业人才培养 |
5.3.1 加强知识产权人才培养 |
5.3.2 建立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人才培训体系 |
5.4 开展产学研政协同创新合作 |
5.4.1 开展高校区域联盟式的合作 |
5.4.2 促进学校与政企、科研单位的合作 |
5.5 展开多样化的服务内容 |
5.5.1 延伸服务内容,创新服务形式 |
5.5.2 提高服务对象多样性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9)学科知识服务模式下美国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的建设及借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信息技术发展引发的阅读方式转变 |
1.1.2 教育理念转变引起的学习方式改变 |
1.1.3 中美高校图书馆发展情况 |
1.2 文献综述 |
1.2.1 与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2 与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模式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 相关概念及阐释 |
1.3.1 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模式 |
1.3.2 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 |
1.3.3 自主学习空间与藏阅空间 |
1.3.4 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 |
1.4 研究对象及内容 |
1.4.1 研究对象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目的、意义及创新点 |
1.5.1 研究目的 |
1.5.2 研究意义 |
1.5.3 研究创新点 |
1.6 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 |
1.6.1 研究方法 |
1.6.2 研究框架 |
1.7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及知识服务模式研究 |
2.1 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的发展 |
2.1.1 图书馆空间布局的发展历程 |
2.1.2 高校图书馆的“传统学习空间” |
2.1.3 从“传统学习模式”到“数字化网络学习” |
2.1.4 从“传统学习空间”到“自主学习空间” |
2.2 学科知识服务模式 |
2.2.1 知识服务模式的内涵 |
2.2.2 知识服务模式的类型 |
2.2.3 学科知识服务模式 |
2.2.4 学科知识服务模式的特征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国内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现状研究 |
3.1 调研背景 |
3.1.1 调研对象选取 |
3.1.2 调研方法 |
3.2 国内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调研及分析 |
3.2.1 调研对象基本信息介绍 |
3.2.2 图书馆各功能用房面积占比分析 |
3.2.3 各类型自主学习空间建设现状 |
3.2.4 配套服务设施分析 |
3.2.5 学科知识服务建设 |
3.3 调研问卷分析 |
3.4 现状问题汇总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以学科知识服务模式为背景的美国高校教学理念及学生学习行为与需求研究 |
4.1 美国高校教育理念及教学模式 |
4.1.1 美国高校教育理念研究 |
4.1.2 美国高校教学模式研究 |
4.1.3 国内高校教学现状 |
4.1.4 中美高校教学模式比较 |
4.2 美国大学生学习行为与使用需求研究 |
4.2.1 图书馆内行为类型的研究 |
4.2.2 图书馆内学习行为的研究 |
4.2.3 学习行为与环境互动性研究 |
4.2.4 使用需求研究 |
4.3 美国高校图书馆的“学科知识服务模式”研究 |
4.3.1 学科知识服务体系的发展 |
4.3.2 提供“学科知识服务”的美国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面向学科知识服务的美国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案例研究 |
5.1 美国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建设发展背景 |
5.1.1 历史背景 |
5.1.2 发展条件 |
5.2 美国高校图书馆功能配比及空间布局研究 |
5.2.1 研究对象选取 |
5.2.2 设计概况及定位分析 |
5.2.3 图书馆各功能空间面积配比分析 |
5.2.4 图书馆内部各功能用房空间组织分析 |
5.3 美国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研究 |
5.3.1 自主学习空间的功能构成 |
5.3.2 自主学习空间的类型 |
5.3.3 各类型自主学习空间面积占比分析 |
5.3.4 自主学习空间特征 |
5.4 美国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配套服务研究 |
5.4.1 学科知识服务 |
5.4.2 技术服务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美国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建设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
6.1 中美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及学科知识服务建设的比较研究 |
6.2 适应我国国情的美国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建设借鉴 |
6.2.1 增加自主学习空间在高校图书馆内的面积占比 |
6.2.2 丰富自主学习空间的类型、增加空间的趣味性 |
6.2.3 提升个体学习空间的占比、增加学习空间的私密性灵活性 |
6.2.4 完善自主学习空间的人性化布局、管理及配套设施 |
6.2.5 促进非功能性交通空间的利用及多元化发展 |
6.2.6 结合智能技术提升学科知识服务的整体质量与用户体验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研究成果 |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高校图书馆使用情况及满意度调查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10)面向用户需求的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0.1.1 选题背景 |
0.1.2 研究意义 |
0.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0.2.1 国外研究综述 |
0.2.2 国内研究综述 |
0.2.3 小结 |
0.3 研究内容、方法和创新点 |
0.3.1 研究内容 |
0.3.2 研究方法 |
0.3.3 特色和创新之处 |
1 图书馆空间、空间再造和用户需求相关理论 |
1.1 图书馆空间理论 |
1.1.1 “空间”向“图书馆空间”转向 |
1.1.2 图书馆空间内涵 |
1.1.3 高校图书馆空间的划分 |
1.1.4 高校图书馆空间构建特点 |
1.2 图书馆空间再造理论 |
1.2.1 图书馆空间再造的概念与类型 |
1.2.2 高校图书馆进行空间再造的必要性 |
1.3 用户需求理论 |
2 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现状调查与分析 |
2.1 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现状调查 |
2.1.1 调查对象 |
2.1.2 调查内容 |
2.2 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实例分析 |
2.2.1 再造空间服务模块名称 |
2.2.2 再造空间类别 |
2.2.3 再造空间功能 |
2.2.4 再造空间配置设备 |
2.2.5 再造空间预约方式 |
2.2.6 再造空间有无使用规则 |
2.3 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的现状 |
2.3.1 高校图书馆进行空间再造的比例少 |
2.3.2 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类别单一 |
2.3.3 未结合校内馆情,盲目引进先进技术 |
2.3.4 缺乏从用户需求角度出发,急于跟随国外形势 |
2.4 小结 |
3 用户对高校图书馆空间需求和满意度情况调查与分析 |
3.1 调查问卷基本情况 |
3.1.1 调查对象的确立 |
3.1.2 调查问卷的设计 |
3.1.3 调查样本情况 |
3.2 调查问卷的信度、效度、项目和验证性因子分析 |
3.2.1 信度分析 |
3.2.2 效度分析 |
3.2.3 项目分析 |
3.2.4 验证性因子分析 |
3.3 调查问卷(样本)结果分析 |
3.3.1 结果分析 |
3.3.2 小结 |
4 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建议 |
4.1 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原则 |
4.1.1 统筹兼顾原则 |
4.1.2 因需制宜原则 |
4.1.3 经济实用原则 |
4.1.4 深化服务原则 |
4.1.5 适时而变原则 |
4.2 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策略 |
4.2.1 加强图书馆空间再造宣传及院校之间的交流与学习 |
4.2.2 合理划分空间 |
4.2.3 满足基本需求基础上改善环境 |
4.2.4 适当加入休闲娱乐空间 |
4.2.5 制定使用规则,完善空间管理 |
4.2.6 面向用户需求的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 |
4.2.6.1 准研学习空间再造 |
4.2.6.2 考研交流空间再造 |
4.2.6.3 准研门诊空间再造 |
4.2.6.4 准研培训空间再造 |
4.2.6.5 考研资料流转空间再造 |
4.2.6.6 背诵空间再造 |
4.2.6.7 就餐空间再造 |
5 总结 |
5.1 结语 |
5.2 不足之处与展望 |
5.2.1 不足之处 |
5.2.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四、广东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现状调查与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高职学生数字素养评价模型构建与应用研究[D]. 唐婷.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1(12)
- [2]大连市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D]. 吴斯佳.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21(02)
- [3]我国高校学生图书馆数字资源利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D]. 马秋月. 黑龙江大学, 2021(10)
- [4]高校图书馆情景化信息服务模式研究[D]. 王爽. 河北大学, 2021(02)
- [5]基于读者需求的高校图书馆实体空间服务优化研究 ——以上海市为例[D]. 汪秀秀.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6]武汉地区本科高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调查研究[D]. 徐娅敏. 安徽大学, 2021
- [7]我国图书馆读者荐购服务研究[D]. 刘雅心.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8]高校图书馆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研究[D]. 夏雅娴. 湘潭大学, 2020(02)
- [9]学科知识服务模式下美国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的建设及借鉴[D]. 刘宇.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10]面向用户需求的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研究[D]. 马春娇. 辽宁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