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变形杆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冯莉茹[1](2021)在《山西省2014-2019年小儿感染性腹泻病细菌谱及耐药性变化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2014年1月~2019年12月山西省小儿急性感染性腹泻病感染细菌谱及耐药性的变化,为小儿细菌感染性腹泻病的临床诊疗和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研究分析2014年1月~2019年12月山西省儿童医院因急性感染性腹泻病住院患儿大便培养为阳性的病例,病例涵盖山西省11个地级市、26个市辖及下属县级市、县。由于2017年以后山西省儿童医院粪便细菌培养分离鉴定方法经过改善,故将2014~2016年及2017~2019年培养分离结果分别进行分析讨论,包括对感染性腹泻粪便培养阳性病例的性别、发病季节、发病年龄等一般资料、细菌谱变化的分析;将2014~2016年与2017~2019年分离菌株药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采用Microscan Walk-Away-40全自动微生物分析对粪便标本中的菌株进行鉴定,采用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采用SPSS22.0软件对病历资料进行χ2检验统计学分析。结果:2014~2016年共分离菌株260株,主要分离菌株位于前四位的是肺炎克雷伯杆菌(96株,37.5%)、大肠埃希菌(48株,18.8%)、非伤寒非副伤寒沙门菌(47株,18.4%)、金黄色葡萄球菌(31株,12.1%)。其中,这四种细菌感染阳性率在性别、发病季节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肺炎克雷伯杆菌、大肠埃希菌感染阳性病例以0-1岁患儿为主,非伤寒非副伤寒沙门菌感染以>1岁为主,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017~2019年共分离菌株992株,主要分离细菌有非伤寒非副伤寒沙门菌(469株、47.3%)、大肠埃希菌(135株、13.6%)、肺炎克雷柏杆菌(130株、13.1%)、金黄色葡萄球菌(65株、6.6%)。其中,这四种细菌感染阳性率在性别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发病季节方面,肺炎克雷伯杆菌以冬季分离率最高,大肠埃希菌以夏秋季分离率最高,金黄色葡萄球菌以春夏季检出率最高,以上细菌季节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非伤寒非副伤寒检出率最高为夏秋季,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发病年龄段方面,非伤寒非副伤寒沙门菌以>1岁阳性率更高,肺炎克雷伯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以0-1岁阳性率更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金黄色葡萄球菌阳性率年龄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非伤寒非副伤寒沙门菌对头孢他啶、头孢噻肟耐药性增加显着;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对头孢曲松耐药性增加显着;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红霉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耐药率较高。结论:1.2014~2016年山西省儿童感染性腹泻主要致病菌为肺炎克雷柏杆菌,多数细菌感染无明显性别、发病时间差异,发病年龄段多集中在0-1岁;2017~2019年主要致病菌为非伤寒非副伤寒沙门菌,多数细菌感染无明显性别差异,发病多集中在夏秋季,感染性腹泻高发年龄段与菌种相关。2.病原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率近年来呈现出不断上升趋势,多数细菌对一二代头孢类抗生素耐药性较高,对三代头孢类抗生素耐药率增加。
陆诗铫[2](2020)在《质粒介导碳青霉烯类耐药基因在鸭屠宰链中水平传播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肠杆菌科细菌是畜禽环境中分布较广的条件致病菌,常见的有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等,可引起畜禽或人类不同程度的感染。抗生素作为生长促进剂和治疗感染的药物被广泛应用于畜禽养殖环境中,但抗生素的滥用造成了严重的细菌耐药性,对畜禽养殖和公共健康具有很大的威胁。本研究旨在探索浙江省某鸭屠宰链中的细菌流行性和多药耐药性情况,以及探讨携带碳青霉烯类耐药基因的质粒介导肠杆菌科细菌耐药性水平传播机制,对其耐药质粒进行生物信息学上的研究。(1)对从屠宰场中采集的鸭粪便、土壤、屠宰器具、工人粪便以及昆虫等样品分离纯化,并检测样品中的菌落总数,在屠宰环节的鸭胴体和屠宰器具中有较高的检出率,达到38.6%和56.0%。通过16S rRNA鉴定细菌种属,肠杆菌科细菌是主要菌属,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和奇异变形杆菌在屠宰场中分布较多,分别鉴定出108,29和38株,其中鸭粪便、屠宰器具和昆虫样品中的分离株大部分都属于大肠杆菌,说明大肠杆菌是屠宰链中的优势菌群。(2)采用K-B法和多重RPA法检测肠杆菌的耐药表型和基因型,结果显示菌株对四环素、复方新诺明和一些头孢类抗生素的表观耐药率均高达90%以上,耐药表型和基因型基本对应,9大类耐药基因均有检出,宰前管理中的多重耐药菌集中在粪便和土壤样品,基本在18重耐药以上,主要对四环素类、磷霉素类和氨基糖苷类耐药;屠宰环节中胴体和屠宰器具中存在15重以上的多药耐药菌,主要对四环素、磷霉素和氯霉素耐药。四环素类和磷霉素类耐药基因在整个屠宰链中都有检测到并广泛传播,环境中的昆虫和工人身上也存在,检出率均在92%以上。其中碳青霉烯类耐药基因在鸭粪便、土壤和屠宰器具样品分离株中有检出,但该类抗生素在畜禽养殖中被禁用,因此这些菌株将作为后续分析菌株,拟分析耐药基因的来源和传播方式。通过改良Carba NP法和接合转移实验检测碳青霉烯酶类型以及得到产碳青霉烯酶的接合子,验证细菌质粒上存在碳青霉烯类耐药基因以及在细菌间的可传递性。(3)利用二代高通量技术对最终选定的2株产碳青霉烯酶菌株的质粒测序并精细注释,发现菌株中分别携带2个不同的质粒。4个质粒都具有复杂的嵌合体结构,有负责质粒稳定性的骨架区和水平转移的接合转移区,同时携带大量耐药基因和移动元件的外源插入区。质粒p11014-IMP和p10229-IMP,分别属于IncA/C2和IncHIA型,都含有blaIMP-3基因,在一个1型整合酶Intl1下游,其多药耐药区具有高度同源性。p11014-CTXM属于IncFⅡ型,ISEcp1促进blaCTX-M-55移动,提供一个强启动子使耐药基因表达,提高转移效率。p10229-NDM属于IncX3型质粒,ISAba125造成blaNDM-1的快速扩散,且联合IS26、Tn125共同作用将blaNDM-1重组整合到质粒中,充分说明可移动元件携带耐药基因进入质粒后,骨架区会对其进行整合并最终使其表达,这样的耐药机制使得耐药基因在菌株间不断地被传播和转移,最终会进行大范围的扩散。该研究表明质粒介导屠宰链细菌耐药性并且通过质粒的水平转移可以在细菌间相互传播,多药耐药菌的存在会加速菌株的进化,在抗生素作用的压力下,菌株不断获得外源的耐药基因,耐药菌株不断扩散,全球耐药形势将更加严峻。
陆玉婷,王胜奎,乔昀[3](2019)在《2015~2017年奇异变形杆菌耐药情况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奇异变形杆菌的临床分布和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上海市曙光医院分离的奇异变形杆菌250株,采用VITEK-2 Compact全自动生物分析系统对细菌进行鉴定,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和自动化仪器进行药敏试验,采用WHONET5.5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250株奇异变形杆菌中,标本主要来源于脓液(42.4%)、尿液(34.4%)、痰液(16. 8%)等,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 71株,检出率为28.4%,产ESBLs菌株的耐药率明显高于非产ESBLs菌株。药敏结果显示,奇异变形杆菌对氨苄西林、复方新诺明、头孢呋辛、环丙沙星耐药率比较高,3年内未检出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菌株。结论从逐年耐药分析结果来看,2017年度奇异变形杆菌较2015年度对大多数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呈现下降趋势,碳青酶烯类抗生素对其仍保持较好的抗菌活性,应继续加强对奇异变形杆菌的耐药监控,合理使用抗生素。
周宜庆,曾敏,周洁,阮永春,张海旺,苏美霞,何薇,李明晖[4](2018)在《导致肝脓肿的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性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导致肝脓肿的肠杆菌科细菌耐药情况,指导抗生素应用。方法以2014年1月-2017年12月在绍兴市人民医院住院并分离到肠杆菌科细菌的肝脓肿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临床资料、一般实验室检查结果、病原体耐药数据、治疗方法及结局。结果 53例患者中,基础疾病主要包括胆囊、胆道疾病或手术史28例(52.8%),高血压病20例(37.7%),糖尿病18例(34.0%);临床表现:发热51例(96.2%),肝区疼痛或胃肠道症状33例(62.3%),休克6例(11.3%)。31例(58.5%)白细胞计数>10×109/L,37例(69.8%)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50例(94.3%)CRP升高,17/19例(89.5%)PCT升高,32例(60.4%)ALT升高,22例(41.5%)AST升高。血培养阳性11例,其中肺炎克雷伯杆菌7例(63.6%),大肠杆菌4例(36.4%)。脓液或胆汁培养肠杆菌科细菌株53例,包括肺炎克雷伯杆菌35例(66.0%),大肠杆菌12例(22.6%),摩氏摩根菌亚种2例(3.8%),彭氏变形杆菌、雷氏普罗威登斯菌、弗氏柠檬酸杆菌、奇异变形杆菌各1例(1.9%)。肺炎克雷伯杆菌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2例,对常用抗生素敏感;大肠杆菌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9例,对二、三代头孢菌素、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耐药率较高。所有分离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敏感率高。结论导致肝脓肿的肠杆菌科细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率不高,三代头孢菌素及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类抗生素可作为初始经验性治疗的主要方案。
李斯婕,韦丹[5](2018)在《PICU常见革兰阴性菌感染及其耐药性分析》文中认为目的了解我院PICU常见革兰阴性菌感染及其耐药性特点,为临床预防及治疗提供资料。方法对我院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入住PICU患儿所有送检标本培养分离出革兰阴性菌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我院PICU近4年共分离出病原菌757株,其中革兰阴性菌509株,占67. 2%;前5位的革兰阴性菌菌株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及大肠埃希菌。阳性标本中以呼吸道来源为主,包括痰251例(49. 3%,其中气管插管内吸痰标本176例,占痰标本的70. 1%)、气管尖端114例(22.4%)、肺泡灌洗液3例(0.6%);其次为外周血49例(9.6%)及动静脉置管尖端13例(2. 6%)。对前5种革兰阴性菌进行耐药性分析,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及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头孢曲松、头孢唑林耐药率普遍较高;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及大肠埃希菌对加酶抑制剂抗生素耐药率较低,对亚胺培南及美罗培南普遍敏感。鲍曼不动杆菌与其他菌株相比,对常见抗生素耐药率高,多重耐药菌株分离率超过50%。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头孢他啶、左氧氟沙星及复方新诺明仍较敏感。4年间分离出多重耐药革兰阴性菌97株(19.06%);其中耐碳青霉烯肠杆菌科细菌7株,肺炎克雷伯菌5株,大肠埃希菌及阴沟肠杆菌各1株。广泛耐药菌15株(2. 95%),其中鲍曼不动杆菌14株,阴沟肠杆菌1株。结论 PICU患儿细菌感染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前5位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及大肠埃希菌。22. 00%的多重耐药菌、广泛耐药菌提示革兰阴性菌耐药形势依然严峻,应该引起临床医护人员的重视。
王航涛[6](2017)在《肾结石合并尿路感染的菌谱及耐药性分析》文中提出第一部分:肾结石合并尿路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分析目的:研究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泌尿外科肾结石合并尿路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连续收集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泌尿外科2009年1月-2016年12月肾结石合患者中段尿培养资料,统计肾结石合并尿路感染患者的病原菌菌谱及其耐药性,并分析菌谱和耐药性的变化。结果:2009年-2016年收集14063份肾结石患者中段尿标本,从中分离出致病菌3280株,阳性率为23.3%。其中男性1173例,女性2107例,平均55.0±16.5岁(2-99)。肾结石合并尿路感染主要致病菌为大肠埃希菌(47.13%),肺炎克雷伯菌(8.35%),粪肠球菌(8.14%),奇异变形杆菌(7.10%)和铜绿假单胞菌(4.97%)。女性患者以大肠埃希菌(57.48%),肺炎克雷伯菌(7.55%)和奇异变形菌(9.30%)致病菌感染最为常见;男性患者以大肠埃希菌(28.56%),肺炎克雷伯菌(9.80%),铜绿假单胞菌(9.04%)和粪肠球菌(11.85%)致病菌感染最为常见。其中女性患者大肠埃希菌和奇异变形菌的感染发生率均高于男性患者(p<0.05),男性患者铜绿假单胞菌和粪肠球菌的感染发生率均高于女性患者(p<0.05)。致病菌发生率在各个年龄段中没有明显差别(p>0.05)。在致病菌方面儿童(≤14岁)主要以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青年人(>14岁≤40岁)主要以大肠埃希菌和奇异变性杆菌为主;中年人(>40岁≤64岁)主要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和粪肠球菌为主;老年人(≥65岁)则主要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和粪肠球菌为主。肾结石患者合并尿路感染的主要致病菌感染发生率有显着的改变(p<0.05),革兰阴性菌呈增加趋势,而革兰阳性菌呈降低趋势。其中革兰阴性菌中肺炎克雷伯菌、奇异变形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2009年感染发生率分别4.32%、6.47%、3.96%,2016年感染发生率分别为8.47%、8.47%、6.65%,感染发生率明显增加。革兰阳性菌中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2009年感染发生率分别为10.79%,3.96%,2016年感染发生率分别为6.85%、1.61%,感染发生率明显降低。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和奇异变形杆菌对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耐药率≤10%,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吡肟,亚胺培南耐药率≥37.04%。粪肠球菌、屎肠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的敏感率为100%。结论:本中心研究显示2009年-2016年肾结石合并尿路感染致病菌主要以大肠埃希菌、粪肠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奇异变形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其中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发生率增加,而肠球菌感染发生率下降。女性患者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奇异变形杆菌为主;男性患者以大肠埃希菌、粪肠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相对多见。儿童主要以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青年人主要以大肠埃希菌和奇异变性杆菌为主;中老年人主要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和粪肠球菌为主。大肠埃希菌是肾结石患者合并尿路感染主要的致病菌,对青霉素类,喹诺酮类,磺胺类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第3代头孢菌素耐药率增加;对阿米卡星,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亚胺培南等药物敏感。第二部分: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术后严重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目的:分析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泌尿外科PCNL术后严重感染患者的术前尿路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泌尿外科2009-2014年PCNL术后并发严重感染进入ICU(Intensive Care Unit)患者的术前中段尿培养资料,统计肾结石合并尿路感染患者的病原菌菌谱及其耐药性,并分析菌谱和耐药性的变化。结果:PCNL术后并发严重感染患者术前尿路感染主要致病微生物为大肠埃希菌占72.5%,肺炎克雷伯菌占12.5%,粪肠球菌占2.5%。大肠埃希菌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氨苄西林和复方新诺明耐药率>50%;对头孢噻肟,头孢曲松的耐药率>50%;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均<20%;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10%。未出现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菌株。结论:大肠埃希菌是引起PCNL术后发生严重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大肠埃希菌对青霉素类喹诺酮类及磺胺类耐药,β-内酰胺酶抑制剂类抗菌药物及阿米卡星耐药敏感。
李宁[7](2017)在《恶性血液病患者合并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与目的恶性血液病包括急慢性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增殖性肿瘤等。恶性血液病患者由于疾病本身、化疗后骨髓抑制粒细胞缺乏、黏膜(尤其是呼吸道和消化道)损伤、应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等因素,机体免疫力降低,极易合并感染。血流感染(Bloodstream Infections,BSI)是恶性血液病患者常见的感染类型之一,也是导致恶性血液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最多,其中肠杆菌科细菌最为常见。1983年首次发现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β-Lactamases,ESBLs)肺炎克雷伯菌,近年来,产ESBLs细菌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细菌耐药问题日趋严峻。研究发现,ESBLs+肠杆菌科细菌血流感染患者死亡率高于ESBLs-肠杆菌科细菌,但也有研究显示产酶组和非产酶组之间死亡率比较结果无差异。目前国内针对恶性血液病合并产ESBLs细菌血流感染患者临床特征和死亡危险因素的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恶性血液病合并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细菌药敏和共耐药情况,探讨死亡相关危险因素和ESBLs+细菌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进行病情评估及合理选用抗感染治疗。资料与方法将2012年4月至2016年10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内科治疗的254例合并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的恶性血液病患者纳入研究,其中大肠埃希菌血流感染178例、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76例,将188例检测ESBLs的病例分为ESBLs+组(82例)和ESBLs-组(106例),所有入选病例根据血培养后30天生存情况分为死亡组(66例)和生存组(188例)。分析比较ESBLs+组和ESBLs-组的临床特征和药敏结果,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ESBLs+菌血流感染危险因素及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患者的死亡相关危险因素。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死亡组病例随访至死亡当天,生存组患者随访至血培养后第30天。结果1、血液科病房血培养阳性率为10.7%。血流感染致病菌中革兰阴性菌占75.9%,革兰阳性菌占20.2%,真菌占3.9%,大肠埃希菌占所有致病菌31.6%,占革兰阴性菌41.7%,肺炎克雷伯菌占所有致病菌13.6%,占革兰阴性菌17.9%。2、本研究中ESBLs阳性率为43.6%。ESBLs+组病例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Acute lymphocytic leukemia,ALL)(40.2%versus 21.7%,P=0.006)、大肠埃希菌(87.8%vs.57.5%,P<0.001)、多重耐药(Multidrug-resistant,MDR)菌(97.6%vs.48.1%,P<0.001)、血培养前30天抗生素暴露(79.3%vs.56.6%,P=0.001)尤其是血培养前30天内应用左氧氟沙星(35.4 vs.16.0%,P=0.002)和第3/4代头孢菌素(14.6%vs.3.8%,P=0.008)多于ESBLs-组,ESBLs-组肺炎克雷伯菌(42.5%vs.12.2%,P<0.001)和碳青霉烯类耐药菌(13.2%vs.3.7%,P=0.024)多于ESBLs+组。两组间年龄、性别、其他疾病类型、化疗阶段、既往30天内使用过糖皮质激素或免疫制剂、粒细胞缺乏、不合适的初始抗感染治疗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0.5%vs.31.1%,P=0.924)。多自变量logistic回归显示ALL(OR,3.339;95%CI,1.355-8.223;P=0.009)和抗生素暴露史(OR,2.632;95%CI,1.168-5.929;P=0.020)是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3、本研究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患者30天总死亡率为26.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死亡组中男性(59.1%vs.42.6%,P=0.021)、年龄>55岁(28.8%vs.16.0%,P=0.023)、诱导化疗(51.5%vs.34.6%,P=0.015)、碳青霉烯类耐药菌感染(16.7%vs.4.8%,P=0.002)、发生感染性休克(50.0%vs.6.4%,P<0.001)和接受不合适初始抗感染治疗(27.3%vs.12.2%,P=0.004)的患者明显多于生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自变量logistic回归显示感染性休克(OR,20.114;95%CI,8.806-45.940;P<0.001)、男性(OR,2.659;95%CI,1.309-5.400;P=0.007)和碳青霉烯类耐药菌感染(OR,6.043;95%CI,2.137-17.090;P=0.001)是导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4、本研究中共检出181例MDR菌株,包括28例肺炎克雷伯菌和153例大肠埃希菌;6例广泛耐药(Extensively drug-resistant,XDR)菌株,包括2例肺炎克雷伯菌和4例大肠埃希菌,未发现泛耐药(Pan drug-resistant,PDR)菌株。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率分别是7.3%和9.2%,MDR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率为7.7%。ESBLs+菌株对青霉素类、第1/2代头孢菌素耐药率98.6%100%,第3/4代头孢菌素30.0%95.8%,喹诺酮类50.0%86.1%,氨曲南69.4%70.0%,β内酰胺酶抑制剂20.0%35.7%,头霉素类019.4%,阿米卡星9.7%10.0%,碳青霉烯类04.2%;ESBLs-菌株对常用药物耐药率如下:青霉素类、第1/2代头孢菌素耐药率23.8%100%,第3/4代头孢菌素11.1%24.6%,喹诺酮类11.1%50.8%,氨曲南13.3%21.3%,β内酰胺酶抑制剂15.6%46.7%,头霉素类13.3%21.3%,阿米卡星4.4%8.2%,碳青霉烯类2.4%13.1%。5、对大肠埃希菌,亚他培南与其他抗生素的共耐药率最低(5.2%33.3%),其次是厄他培南(7.6%55.6%)和阿米卡星(10.4%50.0%)。对肺炎克雷伯菌,阿米卡星与其他抗生素的共耐药率最低(042.8%),其次是厄他培南(050%)和亚胺培南(9.6%87.5%)。对ESBLs+菌,药敏试验中抗生素的共耐药率与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整体的共耐药率基本一致,但对ESBLs-菌,其共耐药率明显较ESBLs+菌高。6、碳青霉烯类耐药菌血流感染患者20例,死亡率为55.0%。ESBLs-菌多于ESBLs+菌(82.4%vs.17.6%)。对头孢类、氨苄西林舒巴坦耐药率均达100%,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喹诺酮类耐药率90%,对阿米卡星耐药率40%,但替加环素、多粘菌素B仍对耐碳青霉烯类菌株保持较高敏感性,分别是93.3%(14/15)和100%(13/13)。结论1、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是恶性血液病患者血流感染最常见的革兰阴性菌。2、ALL和抗生素暴露史是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3、男性、感染性休克和碳青霉烯类耐药菌感染是导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4、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碳青霉烯类和阿米卡星的耐药率低,ESBLs+菌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左氧氟沙星、氨曲南的耐药率明显高于ESBLs-菌。5、对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碳青霉烯类、阿米卡星、替加环素与其他抗生素的共耐药率低。6、碳青霉烯类耐药以ESBLs-菌居多,碳青霉烯类耐药菌血流感染患者死亡率高,应及时选用替加环素作为有效的治疗手段。
黄立[8](2017)在《豫南地区鸡大肠杆菌病病原学调查与防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鸡大肠杆菌病作为一种重要的细菌性传染病,对我国养鸡业造成了严重危害。根据信阳市疫病检测工程中心(信阳农林学院市级工程中心)对豫南地区主要养鸡集中区的调查,在规模化养鸡场细菌性疾病当中,大肠杆菌发病率一直居于首位。鸡大肠杆菌血清型众多,耐药菌株也在不断增多,给防治本病增加了难度。因此,开展豫南地区鸡大肠杆菌病病原学调查与分析,对于有效防治鸡大肠杆菌病,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涉及到豫南地区鸡致病性大肠杆菌分离与鉴定、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性分析、中药活性成分与氨基糖苷类药物体外联合抗菌作用、利用优势致病菌株研制多价灭活苗等方面。通过系列研究,进一步弄清楚豫南地区鸡大肠杆菌病的流行状况,必将为豫南地区乃至河南的鸡大肠杆菌病科学防治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临床价值。1豫南地区鸡致病性大肠杆菌分离与鉴定对于豫南地区送检的164份病鸡样品,经过常规方法培养、纯化及镜检,并进行生理生化鉴定和PCR鉴定,共分离到鸡大肠杆菌121株,鉴定出88株分离菌株血清型,包括17种血清型;主要血清型是02、078、01、018、026、022,共72株,占总分离株的59.50%。给供试雏鸡接种121株分离菌株后,可见发病症状及剖检病变都与本病特征相符;在121株分离菌株中,有64株高致病性菌株、31株中度致病性菌株、26株低致病性菌株,分别占总试验菌株的52.9%、25.6%、21.5%。2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性分析采用标准微量稀释法,测定62株鸡大肠杆菌对18种药物的体外最小抑菌浓度(MIC),并通过PCR方法扩增I型整合酶基因。结果显示,全部菌株呈现多重耐药,耐药谱型达12种之多;对β-内酰胺类、酚胺醇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磺胺类、四环素类等抗菌药物,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对土霉素、复方新诺明、磺胺嘧啶、强力霉素四种药物,耐药率分别为95.2%、87.1%、80.6%、72.6%;I型整合酶基因检出率为87.1%。由此表明,鸡大肠杆菌临床分离株,对常用抗菌药物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3中药活性成分与氨基糖苷类药物体外联合抗菌作用采用棋盘稀释法,了解中药活性成分与氨基糖苷类药物体外联合抗菌作用,进而筛选出具有协同抗菌效果的药物组合,为体内试验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穿心莲内酯与氨基糖苷类药物联用,主要表现为协同作用;黄芩苷和小檗碱分别与氨基糖苷类药物联用,主要表现为相加作用;蒲公英提取物与氨基糖苷类药物联用,主要表现为无关作用。由此表明,穿心莲内酯与氨基糖苷类药物联合使用,可提高抗菌药物对耐药大肠杆菌的抗菌效果。4鸡大肠杆菌多价灭活苗制备与评价利用毒力强、免疫原性好、具有地方代表性的O1、O2、O78、O22、O26、O18六种优势血清型菌株,研制鸡大肠杆菌氢氧化铝胶多价灭活苗。免疫攻毒试验结果显示,疫苗对各日龄鸡的安全性较好,采用大肠杆菌菌株攻毒,免疫组可获得完全保护,说明该疫苗对大肠杆菌病免疫效果显着。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有效防治豫南地区鸡大肠杆菌病,提高豫南地区整体养鸡水平,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伍爱金,游勇,佟根,伍耀辉[9](2016)在《麻风足底溃疡患者病原菌感染及耐药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分析麻风足底溃疡患者病原菌感染与耐药情况。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麻风足底溃疡患者128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将128例溃疡标本进行病原菌培养和耐药鉴定,回顾性分析病原菌感染情况以及病原菌耐药情况。结果:112例标本被检出有致病菌,检出率87.5%,其中96例为1种病原菌,12例为2种病原菌,2例为3种病原菌,2例为4种病原菌;较为常见的致病菌依次是奇异变形杆菌(29.85%)、金葡菌(17.91%)、绿脓杆菌(8.96%)、摩根菌(7.46%)、类白喉杆菌(5.97%)、粪产碱杆菌(5.97%);G+菌对万古霉素、舒巴坦/氨苄西林以及苯唑西林等抗生素较为敏感;G-菌对亚胺培南、他唑巴坦/哌拉西林、氨曲南、头孢他啶、舒普深以及头孢噻肟等抗生素较为敏感。结论:麻风足底溃疡患者病原菌感染较为多见,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变强,临床选择抗生素治疗时要结合药敏试验和病原菌培养结果,合理选择抗生素,降低耐药率。
刘智勇,张波,吴昊,张竹君[10](2016)在《2014年某院主要病原菌分布及耐药监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2014年该院主要病原菌分布及其体外药物敏感性变化,为抗菌药物科学使用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该院送检标本分离非重复病原菌,菌株经Vitek 2Compact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分析仪和纸片扩散法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WHONET 5.6软件进行试验数据统计学分析和处理。结果共分离致病菌13 442株,其中革兰阴性菌9 590株,革兰阳性菌2 659株,真菌1 193株。以呼吸道、尿液和伤口分泌物标本为主。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分别为65.10%和30.90%。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保持高敏感性,但已分离出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菌株。鲍曼不动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普遍耐药,对亚胺培南耐药率高达69.00%,对替加环素和复方磺胺甲恶唑敏感率分别为68.80%和62.50%。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和美罗培南敏感率分别为91.40%和82.50%。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出率25.05%。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G和红霉素耐药率大于50.00%,未分离耐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真菌保持对常用抗菌药物高敏感性,且均大于90.00%。结论革兰阴性菌仍然是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碳青霉烯类、喹诺酮类、阿米卡星,含酶抑制剂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仍具有较好抗菌活性,但细菌耐药现象普遍且越发严重,应引起足够重视,必须严格科学使用抗菌药物,采取积极措施预防医院感染。
二、变形杆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变形杆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山西省2014-2019年小儿感染性腹泻病细菌谱及耐药性变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研究方法 |
1.3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2014-2016 年小儿感染性腹泻特点 |
2.1.1 病原菌检出情况 |
2.1.2 .病原菌人群分布 |
2.1.3 发病季节分布 |
2.2 2017-2019 年小儿感染性腹泻特点 |
2.2.1 病原菌检出情况 |
2.2.2 .病原菌人群分布 |
2.2.3 发病季节分布 |
2.3 检出率的比较 |
2.4 2014-2019 年主要分离细菌耐药性比较 |
2.4.1 非伤寒非副伤寒沙门菌耐药性比较 |
2.4.2 .大肠埃希菌耐药性比较 |
2.4.3 .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比较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小儿感染性腹泻病细菌谱及耐药性变化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2)质粒介导碳青霉烯类耐药基因在鸭屠宰链中水平传播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畜禽养殖环境中抗生素药物的使用情况 |
1.2 主要肠杆菌科多药耐药菌的研究进展 |
1.3 新型抗生素以及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机制研究 |
1.4 细菌耐药基因的检测方法 |
1.5 可移动元件的介绍 |
1.6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
第2章 鸭屠宰链的细菌流行情况分析及多重RPA检测方法的建立 |
2.1 材料 |
2.1.1 实验仪器 |
2.1.2 实验试剂 |
2.2 方法 |
2.2.1 样品采集 |
2.2.2 样品处理 |
2.2.3 肠杆菌科细菌的分离保种 |
2.2.4 菌落总数测定 |
2.2.5 菌种鉴定 |
2.2.6 多重RPA检测方法的建立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肠杆菌科细菌的分离培养 |
2.3.2 菌落总数的检测 |
2.3.3 肠杆菌的分离与鉴定结果 |
2.3.4 多重RPA法检测耐药基因的可行性评价结果 |
2.4 讨论 |
第3章 鸭屠宰链中肠杆菌科菌株的耐药性和传递性分析 |
3.1 材料 |
3.1.1 菌株来源 |
3.1.2 仪器与设备 |
3.1.3 实验试剂 |
3.2 方法 |
3.2.1 K-B法检测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表型 |
3.2.2 肠杆菌科细菌中耐药基因的筛查 |
3.2.3 产酶实验 |
3.2.4 质粒结合转移实验 |
3.3 结果 |
3.3.1 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表型结果 |
3.3.2 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基因检测结果 |
3.3.3 Carba NP法产酶实验结果 |
3.3.4 接合转移实验结果 |
3.4 讨论 |
第4章 多药耐药质粒的水平转移研究 |
4.1 材料 |
4.1.1 菌株来源 |
4.1.2 仪器与设备 |
4.1.3 实验试剂 |
4.2 方法 |
4.2.1 耐药质粒DNA的提取及检测 |
4.2.2 质粒测序分析 |
4.2.3 质粒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4.3 结果 |
4.3.1 耐药质粒的测序结果和精细注释 |
4.3.2 纳入分析的耐药质粒的概况 |
4.3.3 质粒的骨架区结构分析 |
4.3.4 质粒的多药耐药区分析 |
4.4 讨论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1.1 屠宰环境中细菌流行情况分析 |
5.1.2 屠宰环境中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表型和多重耐药性分析 |
5.1.3 屠宰环境中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基因检测以及耐药性转移分析 |
5.1.4 多药耐药质粒测序与基因组学分析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3)2015~2017年奇异变形杆菌耐药情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
1菌株来源 |
2细菌鉴定及药物敏感试验 |
3产ESBLs的奇异变形杆菌的初筛和表型确诊试验 |
4统计分析 |
结果 |
1奇异变形杆菌来源 |
2 250株奇异变形杆菌对16种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情况 |
3奇异变形杆菌耐药率逐年变化 |
4产与非产ESBLs菌株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 |
讨论 |
(4)导致肝脓肿的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临床特征 |
2.2 一般辅助检查结果 |
2.3 病原体分布 |
2.4 耐药性分析 |
2.5 治疗结果 |
3 讨论 |
(6)肾结石合并尿路感染的菌谱及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肾结石合并尿路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分析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术后并发严重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
临床资料 |
统计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恶性血液病患者合并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研究对象及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恶性血液病患者合并产ESBLs肠杆菌科细菌血流感染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8)豫南地区鸡大肠杆菌病病原学调查与防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第一章 鸡大肠杆菌病研究进展 |
1 研究背景 |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2.1 鸡大肠杆菌病病原学 |
2.2 大肠杆菌耐药性 |
2.3 中药抑菌作用及机制 |
2.4 鸡大肠杆菌疫苗 |
2.5 鸡大肠杆菌病防治 |
3 研究内容 |
3.1 豫南地区鸡大肠杆菌发病状况分析 |
3.2 分离菌株药物敏感性测定 |
3.3 中药活性成分联合抗菌药物增效作用研究 |
3.4 鸡大肠杆菌分离菌株致病性和免疫原性分析 |
3.5 鸡大肠杆菌氢氧化铝多价灭活苗研究 |
第二章 豫南地区鸡致病性大肠杆菌分离与鉴定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细菌分离 |
2.2 分离培养 |
2.3 生化鉴定 |
2.4 PCR鉴定 |
2.5 血清型鉴定 |
2.6 致病性试验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章 鸡致病性大肠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性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细菌的最佳生长时期 |
2.2 β-内酰胺类药物体外抑菌活性 |
2.3 氨基糖苷类药物体外抑菌活性 |
2.4 酚胺醇类药物体外抑菌活性 |
2.5 喹诺酮类药物体外抑菌活性 |
2.6 其他药物体外抑菌活性 |
2.7 鸡大肠杆菌耐药谱分析 |
2.8 大肠杆菌中I型整合酶基因扩增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四章 中药活性成分与氨基糖苷类药物体外联合抗菌作用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穿心莲内酯联合抗菌药物体外联合抑菌活性 |
2.2 黄芩苷联合抗菌药物体外联合抑菌活性 |
2.3 小檗碱联合抗菌药物体外联合抑菌活性 |
2.4 蒲公英提取物联合抗菌药物体外联合抑菌活性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五章 鸡大肠杆菌多价灭活苗优势菌株筛选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毒力试验 |
2.2 免疫原性试验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六章 鸡大肠杆菌多价灭活苗制备与评价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无菌检验 |
2.2 安全检验 |
2.3 效力检验 |
2.4 免疫持续期试验 |
2.5 免疫反应 |
2.6 免疫效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10)2014年某院主要病原菌分布及耐药监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2014年本院分离得到的病原菌, 剔除重复菌株, 共分离致病菌13 442株。 |
1.4 统计学处理WHONET 5.6软件进行试验数据统计学分析和处理。 |
2 结果 |
2.3 主要致病菌耐药分析 |
3 讨论 |
四、变形杆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山西省2014-2019年小儿感染性腹泻病细菌谱及耐药性变化分析[D]. 冯莉茹.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2]质粒介导碳青霉烯类耐药基因在鸭屠宰链中水平传播机制研究[D]. 陆诗铫. 浙江工商大学, 2020(05)
- [3]2015~2017年奇异变形杆菌耐药情况分析[J]. 陆玉婷,王胜奎,乔昀.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2019(01)
- [4]导致肝脓肿的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性分析[J]. 周宜庆,曾敏,周洁,阮永春,张海旺,苏美霞,何薇,李明晖.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18(08)
- [5]PICU常见革兰阴性菌感染及其耐药性分析[J]. 李斯婕,韦丹.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2018(05)
- [6]肾结石合并尿路感染的菌谱及耐药性分析[D]. 王航涛. 广州医科大学, 2017(02)
- [7]恶性血液病患者合并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的临床研究[D]. 李宁. 郑州大学, 2017(02)
- [8]豫南地区鸡大肠杆菌病病原学调查与防控研究[D]. 黄立.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
- [9]麻风足底溃疡患者病原菌感染及耐药分析[J]. 伍爱金,游勇,佟根,伍耀辉. 北方药学, 2016(06)
- [10]2014年某院主要病原菌分布及耐药监测分析[J]. 刘智勇,张波,吴昊,张竹君.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