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治疗小儿夜啼230例

推拿治疗小儿夜啼230例

一、推拿治疗小儿夜啼230例(论文文献综述)

王雨阳[1](2021)在《摩腹对CUMS大鼠行为学及脂联素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本研究以抑郁模型大鼠为实验对象,以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联合孤养方法造模,选用摩腹作为干预,通过观察抑郁模型大鼠的行为学,在外周血清、脂肪和肌肉中脂联素蛋白及基因的表达水平,和在中枢的海马、皮质中的脂联素蛋白及基因的表达水平。初步探讨摩腹对抑郁症的效应机制。研究方法:将50只200±20g的健康雄性SD大鼠适应性饲养5d后,进行糖水偏爱检测及体重测量。通过筛出两项测试结果极值,最终纳入45只大鼠,通过计算机随机分为3组:空白组、模型组和摩腹组,每组各15只。摩腹干预8周后,通过糖水偏爱测试、强迫游泳不动时间测试和体重测量,观察抑郁模型大鼠快感缺失、行为绝望和食欲降低的改善情况。通过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大鼠血清中脂联素的表达水平,蛋白质印迹法(Wertern Blot,WB)从蛋白层面检测大鼠脂肪、肌肉、海马和皮质中脂联素蛋白的表达,基因扩增荧光检测(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RT-q PCR)从基因层面检测大鼠脂肪、肌肉、海马和皮质中脂联素基因的变化,观察在摩腹干预下,脂联素在外周及中枢的表达量变化。研究结果:(1)一般情况:造模结束后,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精神状态欠佳,行动迟缓,对新鲜事物兴趣减低,毛发杂乱无光,大便稀软不成形。摩腹组较模型组,精神状态较好,毛发柔顺,对新鲜事物具有兴趣,大便仍为颗粒状。(2)糖水偏爱测试:造模后,模型组糖水偏爱率及糖水消耗量结果均低于空白组(P<0.05),摩腹组均高于模型组(P<0.05)。(3)强迫游泳测试:造模后,模型组大鼠强迫游泳不动时间长于空白组(P<0.05),摩腹组时长短于模型组(P<0.05)。(4)体重:造模完成后,模型组的最终体重以及造模期间的增长体重均低于空白组(P<0.05),摩腹组的数据均高于模型组(P<0.05)。(5)外周脂联素检测:血清Elisa检测结果显示:模型组的血清脂联素含量与空白组无明显差异(P>0.05),摩腹组高于模型组(P<0.05);在脂肪与肌肉中,模型组中的脂联素的蛋白与基因的表达与空白组、摩腹组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6)海马与皮质中脂联素蛋白与基因的表达:模型组与空白组、摩腹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海马中脂联素受体R1的蛋白表达:模型组低于空白组(P<0.05),模型组与摩腹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结论:(1)建立摩腹治疗抑郁模型大鼠的实验效应平台;摩腹可以改善大鼠抑郁样行为,提示摩腹具有抗抑郁作用;(2)摩腹可以提高CUMS大鼠血液中脂联素的含量,表明摩腹促进脂联素分泌,上调血液中脂联素含量是摩腹抗抑郁机制之一;(3)摩腹未提高海马、皮质中脂联素及R1的蛋白及基因的表达,摩腹介导脂联素抗抑郁的中枢效应机制有待进一步探究。

刘艳,刘小凡[2](2021)在《刘小凡教授化裁升降散治疗小儿夜啼经验》文中研究表明刘小凡教授长期从事小儿疾病研究,对小儿夜啼的中医认识和治疗具有较为独特之处。刘教授认为小儿夜啼的发生发展与心、肝两脏积热,阴阳失衡密切相关,而不独为心经病变。本文初步总结了刘小凡教授采用调和阴阳,疏风清热,平肝宁心和安神定惊之法,灵活运用取类比象思维,选取杨栗山《伤寒瘟疫条辨》中升降散化裁治疗小儿夜啼临床经验,并附医案1则。

刘城财[3](2021)在《膏摩疗法与临床应用的古代文献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运用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和文献学研究方法,对《中华医典》(第五版)进行检索,本研究对古代摩擦疗法文献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对其药物组方、适应病症进行整理总结,以期对摩擦类手法的发展研究提供新的思考。膏摩疗法历史悠久,临床应用广泛,是中医特色疗法之一。但是,膏摩古代文献因朝代更迭,纷繁复杂,特别是经历了从两普南北朝时期至隋唐时期的发展,再到宋金元时期以民间发展为主,再至明清时期,前后经历了4个时期。由于推拿专着的缺乏,其理论、手法、膏摩方、证治等散在于历代复杂的文献当中,其中精华与糟粕并存,至今尚未有研究对此疗法进行系统的整理与总结。本研究以膏摩发展时间为轴线,归纳其历史的发展脉络,分别总结出各时期常用的膏摩方药。膏摩疗法作为推拿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人致力于膏摩疗法内在规律的研究,分析膏摩处方,探讨古代膏摩疗法的治疗病证,研究膏摩疗法的使用药物以及手法运用。力求探索膏摩疗法的优势病种,提高膏摩疗法临床疗效,为更好地服务于现代推拿临床奠定理论基础。文献记载:膏摩既可内服有可外部使用,但以外用更为多见,成分大多为强气味药物,外部使用可渗透到皮下实现药性,达到消炎、止痛、祛瘀、疏通经络、行气活血、祛风除湿,且膏摩还可刺激局部毛细血管及皮下组织,通过机体对温度的反射进而刺激血管扩张,改善局部血运,增强机体代谢,促进周围组织吸收营养,从而减少肿胀,达到消炎止痛,促进恢复目的。同时,药性渗入皮下,会通过血管或淋巴管进入全身循环,更可对全身产生影响。此外,膏摩疗法具有制备简易,方便携带、使用简单等优势,其方药组成及适应病症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蒿杰[4](2020)在《宋以前儿科学术成就与特点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生生不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极高地位的重要哲学概念之一,人口数量、儿童健康也是历朝历代普遍重视的社会问题,“小儿医”由此应运而生。然“小儿科”素有“哑科”之称,这对儿科疾病的诊治又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因此,在古代中医理论背景下,在长期社会医疗实践中,中医儿科有其独特鲜明的发展轨迹。特别是宋以前这段时期,是中医儿科实现从无到有的关键时期,为后世儿科的丰富与成熟奠定了基础。本文通过搜集整理宋以前散落在各古籍文献中关于中医儿科内容的记述,以时间顺序为轴,用历史的眼光纵向明晰宋以前中医儿科的演进轨迹,又从生理、病理、诊断、治疗以及对疾病的认识等多个角度,横向梳理中医儿科的学术发展与成就。通过一线多点相结合的方式,从现有文献着录中挖掘宝贵资源,大致还原中医儿科从萌芽到确立的历史演变,一定程度上反映宋以前中医儿科的学术发展情况,以期古为今用,文献助益临床。先秦时期在甲骨文“疾”字六形中,便有了关于儿科疾病“疾子”的记录;《山海经》中所载巫方,是传说中我国最早的儿科医生;西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出现了“婴儿病痫”“婴儿瘛”的记述,是古代医籍中关于儿科疾病的早期记载;被称为“医书之祖”的《黄帝内经》中,已有对儿科理论的阐述;《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载,扁鹊入咸阳为小儿医;成书于隋唐时期的敦煌出土古医籍中,多处均涉及儿科疾病;大致成书于汉唐不着撰人的《颅囟经》,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儿科专着;唐代大医孙思邈更是有“先妇人小儿”为“崇本之意”的论述。可见针对小儿群体的医疗活动逐渐受到重视,中医儿科在这个过程中形成其独特的发展轨迹。宋以前对小儿生理认识方面,其一,划定了小儿的年龄分界,将16~18岁以下认定为小儿;其二,总结出从怀胎时期到小儿出生后全过程的生长发育规律,对于何时爬、坐、立、走、咳笑、学语、应人等时间节点都给出详细论述,且认识到男女生长周期不同步,女孩要早于男孩的客观现象,并给出中医理论的阐释;其三,认识到小儿的生理特点,在脏腑娇弱、形气未充的同时,又表现为生机蓬勃、发育迅速;其四,认识到小儿生长发育过程中,会出现周期性发热,并伴随一些特殊症状。医家认为一般情况若小儿并无痛苦,则无需治疗,并提出了变蒸学说来解释这一现象,指出变蒸为小儿长养气血。宋以前对小儿病理认识方面,其一,发现小儿虽然具有易于患病、传变迅速的特点,但如果治疗及时又具有易趋康复的特点,这为小儿的诊断、治疗提供了指导思想;其二,指出小儿的发病原因,总体与大人相类似,不外乎外感、内伤与其他因素。但由于具有特殊的生理病理特点,尤其在外感、乳食、惊吓这三个方面,为小儿常见的致病因素;其三,这一时期胎毒学说的提出,丰富了对小儿病因的认识,对某些特殊病症给出病因病机的阐述。对小儿病理的清晰认识,于小儿日常养护与疾病治疗意义重大。宋以前对小儿诊断认识方面,总体上也采取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式。但在具体诊法时,因小儿心智未全,问诊多依据其监护人;因小儿发育未完,脉诊与成人相比,脉位较短、至数较快,约78至为平脉,故而望诊在小儿诊断中尤其重要。此外还根据小儿皮肤娇嫩的特点,发展出小儿指纹诊法,对3岁以下小儿的诊断意义重大。然而在宋以前这一阶段,小儿指纹诊法还处于开始形成的初期,虽出现了相关论述,但尚不完善。宋以前对小儿治疗认识方面,治疗用药总体依照成人。然因小儿具有形气未充、脏腑娇嫩的生理特点,以及既易于传变又易于康复的病理特点,在对小儿疾病的治疗时,既需要细致审慎不可妄用针灸吐下,又需要及时施治,防止传变为危急重证,该下则当下,病能速愈。又因小儿服药依从性差,种类丰富、操作灵活的药物外治法为其治疗方法中的一大亮点,且小儿肌肤娇嫩,易于从皮肤吸收药物,外部用药是一有效治疗途径。此外对针灸疗法、简易外科手术以及病后调护亦均有涉及。宋以前对小儿疾病认识方面,本文从四大证、常见病与其他疾病三个分类,详述小儿多种具体疾病。此时还未形成后世统称的“儿科四大证”,且鉴别诊断相对不甚明确,但对麻、痘、惊、疳四种小儿危重疾病均有一定认识,对其病因、病机、症状与治疗均有阐述。又因小儿常因外感与乳食所伤,择感冒、发烧、积滞三种小儿常见疾病详以述之。另有小儿夜啼、颅囟异常与五迟三种小儿杂证,历代医家多有提及,故于文中单列。总体而言,宋以前这一时期是中医儿科形成的奠基阶段,初步搭建起中医儿科的基本学术框架,创造了中医儿科学的良好开端,为后世儿科的逐步丰富与成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李小兰[5](2020)在《基于文献的侗族传统医学病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从侗族传统医学病种的维度出发,系统收集和整理侗族传统医学文献中提及病种,编制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探究其高发病种,并剖析高发病种危险因素,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研究体系。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分析,得出能反映侗族患病具有民族特点和规律性的最终结论,有望提高侗族防病抗病能力,为相关部门制定综合防治措施和健康政策提供相应依据。方法1.文献研究法作为本文主要的数据收集方法,以网络文献挖掘和手动查阅相结合的方式尽可能全面收集和整理侗族传统医学文献,从中严格筛选与本研究相关度高的资料。2.统计和归纳法运用扎根理论将收集的文献资料按照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选择性编码进行3级编码,最终找出能反映侗族患病具有民族特点和规律性的结论。3.比较分析法运用比较分析法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比较分析,根据比较结果得出重要结论。结果1.侗族传统命名法具有本土性、古朴性、历史性等特征,侗医常按照11种疾病命名方法对传统病种进行分类。传统命名法病种以外的为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其含有部分中医学和部分西医学疾病病种。2.采用临床医学学科分类准则,将侗族传统命名法病种与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按照内科(400个、326个)、外科(199个、66个)、妇产科(91个、101个)、儿科(260个、34个)、皮肤性病科(92个、29个)、五官科(90个、73个)、男科(15个、6个)等七大类别进行分类。两种命名法相同的高发病种共5个,不同的高发病种共12个。因目前掌握资料有限,尚有167种传统病种无法准确分类。3.经分析得知,侗医两种命名法疾病谱具有差异性。侗族传统命名法排名前十的疾病谱是外伤、儿科、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妇科、神经系统、淋巴系统、男科、呼吸系统、五官科,主流医学命名法排名前十的疾病谱是外伤、消化系统、呼吸系统、运动系统、循环系统、儿科、五官科、妇科、泌尿系统、皮肤科。由上可知,侗族传统命名法疾病谱中的神经系统、淋巴系统、男科在主流医学命名法疾病谱中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运动系统、泌尿系统、皮肤科,其余七大疾病谱虽然相同,但其排序却大相径庭。结论1.从疾病命名方式可看出侗医两种疾病命名法具有不同的特点,特别是侗族传统命名法带有鲜明的侗族文化色彩,值得深入研究。深挖两种疾病命名法可知,其具有互相嵌入、相互补充等融合现象。传统命名法虽已形成自己的疾病分类方式,但疾病分类系统尚未形成统一标准。2.在侗医两大命名法病种中,外伤、心脑血管系统、妇科、消化系统中某些疾病始终都处于高频发病状态。疾病谱上升较为明显的有呼吸系统、运动系统、内分泌系统,下降较为明显的有神经系统、淋巴系统、男科。3.通过深入分析侗族疾病谱规律背后原因,得出影响侗族患病最主要的因素包括社会经济条件、侗族传统文化、社会环境、个人健康意识、自然环境等五大方面。这些因素可为后续研究者探究相关病种提供一定的思路。基于本文探究的疾病谱背后规律,从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医疗机构、科研人员、个人健康防控等方面出发,得出疾病谱的变化规律对贵州公共卫生建设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王晗[6](2020)在《“补脾调督”推拿法为主治疗心经积热型小儿夜啼的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通过本研究观察以“补脾调督”推拿法为主辨证加减治疗小儿心经积热型夜啼的临床疗效,客观评价“补脾调督”推拿法在临床中的治疗效果,为推拿治疗小儿心经积热型夜啼提供一种新思路和优化的小儿推拿治疗方法。方法:本研究采用实用性随机对照试验的临床研究方法,纳入72例心经积热型夜啼患儿,按照随机分配方案,分为试验组36例,对照组36例。试验组采用“补脾调督”推拿法为主辩证加减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推拿治疗,所有病例均以1周为1个疗程,共连续治疗2个疗程。分别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各主症、次症情况,完成观察量表评分,根据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并作出疗效评价。结果:1.两组主症评分的比较:两组主症治疗前后评分的比较,均P<0.001,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主症均较治疗前改善。两组治疗后主症评分的比较,在入睡困难、夜间睡眠时间、夜间啼哭时间和再入睡时间方面,均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睡眠多汗症状上,结果为(P=0.362>0.05),无统计学意义差异,说明除睡眠多汗外,试验组各项主症的改善优于对照组。2.两组次证评分的比较:两组次症治疗前后评分的比较,均为P<0.001,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次症均较治疗前改善。在两组治疗后次症评分的比较,结果在小便赤黄、面红、烦躁4个项目上,均为P<0.05,有统计学意义,便秘症状结果(P=0.892>0.05),无统计学意义差异,说明除便秘外,试验组各项次症的改善优于对照组。3.两组主次症总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后主次症总评分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后,两组患儿证候均较前改善,且试验组显着优于对照组。4.两组疗效评价:疗程结束时,试验组总有效率91.43%;对照组总有效率82.35%,两者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试验组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1.“补脾调督”推拿法为主辨证加减治疗心经积热型夜啼疗效确切,其疗效在总体上优于对照组。2.“补脾调督”推拿法为主辨证加减是治疗心经积热型夜啼的一种优化的小儿推拿治疗方法。

王鹰[7](2018)在《手部井穴临床应用规律的古代文献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整理手部六井穴在古代文献中的临床应用条文,探究其适宜病症和配伍应用规律,为阐释手部井穴理论内容及临床适宜病症和配穴应用提供文献学依据;归纳手部各井穴临床应用配伍规律,为临床和科研探究和使用手部井穴提供指导。研究方法:运用文献学与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手部六井穴的适宜病证和配伍应用规律特点。结果:古代文献条文共2205条,其中少商适宜病症及与其他穴位配伍治疗临床病证条文达469条,商阳274条,中冲226条,关冲373条,少冲449条,少泽414条。治疗病症类型包括内科、耳鼻喉科、妇科、儿科、眼科、外科等。结论:1.手部井穴治疗特点共性中带有个性,与脑关系密切,都能清热开窍以治疗五官病证,少商开咽喉窍、商阳通耳窍、中冲泻热开心窍、关冲泻热存津养口窍、少冲温补养心窍、少泽泻热开五官之窍。2.手部井穴既可主所在经脉所属的脏腑病证,又可主所属经脉循行所过之脏腑的病证,或所属经脉表里经络所属脏腑之病证,体现了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用穴规律。3.文献显示各手部井穴有特殊治疗疾病的病种。少商治疗雀目,商阳治疗下齿痛和青盲,中冲治疗惊风、夜啼,关冲治疗面黑、小眦痛,少冲治疗少气痰冷、乍寒乍热、口热咽酸、咽喉酸辛、目黄、悲惊,少泽治疗攀睛、妒乳、乳痈等。4.手部井穴单独使用主要应用于清热开窍的急症,在与其他穴位配伍治疗疾病时,通过井穴主脏、激发疏通经气、调和脏腑寒热阴阳,可用于更广泛的慢性病证。

刘润峰,井夫杰[8](2018)在《中医外治法治疗小儿夜啼概况》文中提出夜啼是小儿常见病症,多见于新生儿及婴幼儿。小儿白天能安静入睡,入夜则啼哭不安,时哭时止,或每夜定时啼哭,甚则通宵达旦,称为夜啼[1]。中医外治方法治疗小儿夜啼能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现将近十多年来中医外治法治疗小儿夜啼的临床应用综述如下。1外治法1.1推拿疗法小儿夜啼大致可分为脾寒气滞、心经积热、惊骇恐惧、伤食积滞4个证型。《幼幼集成》载:"小儿夜啼有数证,有脏(脾)寒,有心热,有神不安,有拗哭,此中寒热

朱琳[9](2016)在《温中健脾类手法在小儿推拿中的应用》文中认为背景:脾为人体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主运化水谷精微。小儿生长发育迅速,对营养物质的需求也较成人更多,小儿脏腑娇嫩,脾常不足,脾胃运化功能尚未健旺,易为各种原因所伤。小儿冷暖不知自调,饮食不知自节,常因失于调护,触冒寒凉或饮食不当,过食生冷而折损阳气,令脾胃受伤;若小儿先天禀赋不足,脾胃虚寒,则脾胃功能亦较正常小儿减弱。无论外感、饮食损伤脾胃还是素体脾胃虚寒,皆会导致脾胃功能减退,纳运失司而百病丛生。故探究温中健脾类推拿手法在小儿常见疾病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的:探讨温中健脾类推拿手法在小儿常见病中的应用。方法:综述部分通过检索小儿推拿古籍、现代着作及近年关于推拿治疗小儿常见病的文献,总结温中健脾类手法的特点及其在小儿常见病中的应用。临床研究部分选取2014年9月至2016年2月东直门医院推拿科小儿推拿门诊就诊的42例脾虚型泄泻患儿及48例脾虚型厌食症患儿。诊断标准依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实施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分别收集两组患儿一般资料、症状体征积分资料,用温中健脾类推拿手法进行治疗,每日推拿1次,依据患儿的病情变化决定治疗次数。分别对比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证候积分,判定其临床疗效。结果:温中健脾类手法在小儿消化系统常见病中应用最为广泛,尤其是小儿泄泻、厌食、腹痛、便秘、疳积等;在呼吸系统常见病中频率次之,主要用来治疗疾病的某一阶段,如反复呼吸道感染、哮喘缓解期、过敏性鼻炎、慢性咳嗽等;在治疗杂病方面,主要应用于小儿滞颐、夜啼、小儿感染后脾虚综合征。温中健脾类手法治疗泄泻(脾虚型)患儿治愈10例,治愈率是23.81%,显效12例,显效率是28.57%,有效20例,有效率是47.62%,总有效率是100%。温中健脾类手法推拿治疗的厌食症(脾虚型)患儿治愈22例,治愈率是45.83%,显效17例,显效率是35.42%,有效7例,有效率是14.58%,无效1例,总有效率是97.91%。结论:①温中健脾类手法在治疗泄泻、腹痛、厌食、疳积、便秘等消化系统疾病、外感发热、反复呼吸道感染、咳嗽、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呼吸系统疾病、及滞颐、夜啼、感染后脾虚综合征等杂病方面效果显着。②温中健脾类手法能显着改善脾虚型小儿泄泻及小儿厌食症的症状体征积分,具有显着临床疗效。

郑艳华[10](2016)在《小儿推拿对心经积热型婴幼儿睡眠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小儿推拿对心经积热型婴幼儿睡眠障碍的短期及长期临床疗效。为临床婴幼儿睡眠障碍提供一种切实有效、便于推广的推拿处方。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案,将来源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门诊的患儿,符合心经积热型婴幼儿睡眠障碍诊断标准的72例患儿纳入为临床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配方案,将受试者分为治疗组36例,对照组36例。治疗组采用小儿推拿教材中心经积热型夜啼基本方进行推拿治疗。对照组采用导赤散加减。两组均进行临床宣教,分别在治疗后及疗程结束1个月随访时对两组患儿进行临床疗效观察评价。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分别对年龄、性别、病程、中医证候进行比较,均无显着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①疗效:疗程结束时治疗组临床治愈4例(13.33%),显效22例(73.33%),有效3例(10.00%),无效1例(3.33%),总有效率达96.67%;对照组临床治愈0例,显效18例(60.00%),有效9例(30.00%),无效3例(10.00%),总有效率90.00%;治疗组短期疗效优于对照组,两者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1个月随访时,治疗组临床治愈4例(13.33%),显效18例(60.00%),有效5例(16.67%),无效3例(10.00%),总有效率达90.00%;对照组临床治愈0例(0.00),显效13例(43.33%),有效10例(33.33%),无效7例(23.33%),总有效率76.67%,治疗组远期疗效优于对照组,两者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组内比较:小儿推拿及药物治疗组在改善主症入睡困难、夜间睡眠时间、夜醒次数、再入睡时间、惊叫/哭喊、翻转/摇头,及次症面红、烦躁症状上,(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具有可比性。说明无论是经推拿治疗或者是对照组药物的治疗对这些症状的改善均是有效的;小儿推拿组及药物治疗组对次症便秘症状的治疗,(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无可比性,说明小儿推拿组及对照组导赤散加减对便秘的改善是无效的。③治疗后组间比较:小儿推拿组在改善主症入睡困难上,优于口服导赤散组(P<0.05));对夜间睡眠时间、夜醒次数、再入睡时间、惊叫/哭喊、翻转/摇头症状的改善两组疗效相当(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改善次症小便黄症状上,口服导赤散组优于小儿推拿组(P<0.05),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在改善面红、烦躁方面小儿推拿组疗效优于药物治疗组(P<0.05),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论:1.小儿推拿治疗心经积热型婴幼儿睡眠障碍,短期作用显着,长期疗效稳定,总体疗效优于口服导赤散组。2.小儿推拿可明显改善中医症状,具有无痛无创、安全可靠,简单易行,易于患儿接受的特点。符合儿科临床实际,发挥中医药优势,体现了中医药特色,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二、推拿治疗小儿夜啼230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推拿治疗小儿夜啼230例(论文提纲范文)

(1)摩腹对CUMS大鼠行为学及脂联素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研究一建立摩腹治疗CUMS大鼠效应平台
    1 资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小结
研究二摩腹对CUMS大鼠外周脂联素影响的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小结
研究三摩腹对CUMS大鼠中枢神经系统中脂联素表达影响的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小结
讨论
    1 中医治疗抑郁症
    2 现代医学治疗抑郁症
    3 现代医学对于抑郁症的机制研究
    4 关于本实验的讨论
结论
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摩腹治疗疾病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刘小凡教授化裁升降散治疗小儿夜啼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因病机以心肝积热,阴阳失衡为主
2 方药论治
3 医案举隅
4 结语

(3)膏摩疗法与临床应用的古代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文献综述 膏摩疗法的历史与发展
第一章 膏摩疗法历史的古代文献研究
    1.研究目的
    2.古代文献来源
    3.研究方法
    4.研究结果
        4.1 两晋南北朝时期膏摩文献研究
        4.1.1 《肘后备急方》与膏摩疗法
        4.1.2 《刘涓子鬼遗方》与膏摩疗法
        4.2 隋唐时期膏摩文献研究
        4.2.1 《千金方》与膏摩疗法
        4.2.1.1 炮制研究
        4.2.1.2 治疗范围
        4.2.2 《外台秘要》与膏摩疗法
        4.3 宋金元时期膏摩文献研究
        4.3.1 《太平圣惠方》与膏摩疗法
        4.3.1.1 《太平圣惠方》与摩腰方
        4.3.2 《圣济总录》与膏摩
        4.4 明清时期膏摩文献研究
        4.4.1 《本草纲目》与膏摩疗法
        4.5 膏摩疗法的临床应用
        4.5.1 用于外感病初期
        4.5.2 用于急救疾病
        4.5.3 用于脏腑病证
        4.5.4 用于伤科疾病
        4.5.5 用于五官科疾病
        4.6 古代膏摩疗法中的手法应用
        4.6.1 两晋南北朝时期
        4.6.2 隋唐时期
        4.6.3 宋金元时期
        4.6.4 明清时期
        4.7 膏摩剂的制作法
        4.7.1 膏摩方膏剂应用及制作方法与发展
        4.7.1.1 膏摩膏方的演变与发展
        4.7.1.2 膏剂制作中的不同溶剂方法
        4.7.1.3 膏剂制作过程中药物浸泡的方法
        4.7.1.4 膏剂制作过程中煎煮火候的方法记载
        4.7.1.5 膏剂制作过程中凝膏的方法
        4.8 运用膏摩疗法的注意事项
第二章 膏摩疗法的古代临床应用研究
    1.研究目的
    2.研究资料来源
    3.研究方法
    4.研究结果
        4.1 古代文献中的治疗内科疾病膏摩方
        4.1.1 治疗内科疾病的膏摩方药物特点
        4.2 古代文献中的治疗中医外科疾病膏摩方
        4.2.1 治疗外科疾病的膏摩方药物特点
        4.3 古代文献中的治疗小儿科疾病膏摩方
        4.3.1 治疗小儿科疾病的膏摩方药物特点
        4.4 古代文献中的治疗骨伤科疾病膏摩方
        4.4.1 治疗骨伤科疾病的膏摩方药物特点
        4.5 古代文献中的治疗妇科疾病膏摩方
        4.5.1 治疗妇科疾病的膏摩方药物特点
        4.6 总结
讨论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4)宋以前儿科学术成就与特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1 宋以前对小儿生理的认识
        1.1 年龄界定
        1.2 生理特点
        1.3 变蒸学说
    2 宋以前对小儿病理的认识
        2.1 病因病机
        2.2 胎毒学说
    3 宋以前对小儿诊法的认识
        3.1 望诊
        3.2 脉诊
        3.3 小儿指纹诊法
    4 宋以前对小儿治疗的认识
    5 宋以前对儿科四大证的认识
        5.1 麻
        5.2 痘
        5.3 惊
        5.4 疳
    6 宋以前对小儿养护的认识
    参考文献
前言
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1 “儿”字
    1.2 儿科
    1.3 儿科学
    1.4 儿科史
    1.5 儿科史观
2 宋以前对小儿生理的认识
    2.1 年龄界定
    2.2 生长发育
    2.3 生理特点
    2.4 变蒸学说
3 宋以前对小儿病理的认识
    3.1 病理特点
    3.2 病因特点
    3.3 胎毒学说
4 宋以前对小儿诊断的认识
    4.1 望诊
    4.2 闻诊
    4.3 按诊
    4.4 脉诊
    4.5 小儿指纹诊法
5 宋以前对小儿治疗的认识
    5.1 用药原则
    5.2 药物外治法
    5.3 非药物疗法
    5.4 病后调护
6 宋以前对小儿疾病的认识
    6.1 小儿疾病的相关文献
    6.2 儿科四大证
    6.3 小儿常见疾病
    6.4 小儿其他疾病
7 宋以前对小儿养护的认识
    7.1 胎养
    7.2 新生儿养护
    7.3 日常养护
8 宋以前儿科相关医家与医着
    8.1 医家
    8.2 医着
结语
    1 宋以前中医儿科学的主要成就
        1.1 实现独立分科
        1.2 初建学术体系
        1.3 完备治疗方法
    2 宋以前中医儿科学的主要特点
        2.1 重视小儿
        2.2 多为杂病
        2.3 养护详致
    3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5)基于文献的侗族传统医学病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标及思路
    四、研究对象及方法
    五、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一章 侗族传统医学文献概述
    第一节 专着类
    第二节 学术论文类
    第三节 散见于各种文献中的病种概述
第二章 侗族传统医学病种分类研究
    第一节 传统命名法病种
        一、传统命名法病种命名理据
        二、传统命名法病种汇总
        三、传统命名法病种分类方法
        四、传统命名法病种分类
    第二节 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
        一、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的搜集整理方向
        二、主流医学命名法的病种汇总
        三、主流医学命名法的病种分类
    第三节 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与传统命名法病种的比较
        一、命名文化背景的不同
        二、命名思维方式的不同
        三、相同的疾病命名内涵
        四、相同的疾病命名特点
    第四节 特殊病种
第三章 侗族传统医学之疾病谱研究
    第一节 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编制的思路与方法
        一、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编制的思路
        二、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编制的方法
    第二节 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
        一、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编写说明
        二、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
    第三节 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的分析
        一、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呈现的规律
        二、侗族传统医学高发病种分析
        三、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规律的宏观病因学分析
        四、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的利用挖掘
第四章 侗族传统高发病种研究
    第一节 蛇叹肿毒
        一、蛇叹肿毒概述
        二、蛇叹肿毒的治疗方法
        三、侗医与土家医治疗蛇咬伤的比较
        四、蛇叹肿毒危险因素
    第二节 小儿疳积
        一、小儿疳积概述
        二、小儿疳积的治疗方法
        三、侗医与土家医治疗小儿疳积的比较
        四、小儿疳积现状
        五、小儿疳积危险因素
    第三节 肚腹痛
        一、肚腹痛概述
        二、肚腹痛的治疗方法
        三、侗医与土家医治疗肚腹痛的比较
        四、肚腹痛治疗研究现状
        五、肚腹痛危险因素
    第四节 心头痛
        一、心头痛概述
        二、心头痛治疗方法
        三、侗医和土家医治疗心头痛的比较
        四、心头痛治疗研究现状
        五、心头痛危险因素
    第五节 月家红崩山
        一、月家红崩山概述
        二、月家红崩山治疗方法
        三、侗医和土家医治疗月家红崩山的比较
        四、月家红崩山治疗现状
        五、月家红崩山危险因素
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主要研究结论
    二、主要创新点
    三、研究不足
    四、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补脾调督”推拿法为主治疗心经积热型小儿夜啼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受试者退出试验的条件及步骤
        1.6 脱落标准
        1.7 剔除标准
    2 治疗方案
        2.1 治疗前准备
        2.2 分组治疗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设计类型
        3.2 样本含量
        3.3 随机方法
        3.4 盲法的实施
        3.5 临床观察项目和记录方法
        3.6 疗效评价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版)
    4 依从性评价
    5 不良事件的观察
        5.1 不良事件的记录与报告
        5.2 不良事件的处理
    6 安全性评价
    7 统计分析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
        1.1 基线资料分析
        1.2 两组患儿治疗前症状评分比较
    2 结果分析
        2.1 两组治疗前后主次症及总分的比较
        2.2 两组治疗前后各项症状评分的比较
        2.3 两组治疗后主、次症及总分的比较
        2.4 两组治疗后各项症状评分的比较
        2.5 两组治疗后主症积分疗效比较
        2.6 两组治疗后次症积分疗效比较
        2.7 两组治疗后疗效总评分比较
    3 安全性评价
讨论
    1 夜啼的现代医学研究认识
        1.1 夜啼的选题依据
        1.2 夜啼发生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1.3 现代医学对夜啼的治疗
    2 祖国医学对夜啼的认识
        2.1 病名
        2.2 中医病因病机论述
        2.3 心经积热型夜啼的辨证要点
        2.4 小儿推拿治疗夜啼
        2.5 “补脾调督”推拿法的立法依据
        2.6 “补脾调督”推拿法为主辨证加减的手法、选穴依据
        2.7 小结
    3 临床数据分析
        3.1 两组治疗前后主症评分比较
        3.2 两组治疗前后次症症状评分比较
        3.3 两组治疗后主次症总评分比较
        3.4 两组总疗效比较
    4 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致谢

(7)手部井穴临床应用规律的古代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研究概述
    第一节 井穴概述
    第二节 手部井穴概述
        一、手部井穴的分布及特点
        二、五行配属
        三、手部井穴的主治特点
        四、手部井穴的刺激方法
第二章 研究方案
    研究方案设计
        一、源文献的选择
        二、条文的分类
        三、频次的统计
        (一)病名及条文的统计
        (二)腧穴频次的统计
        四、筛选配伍腧穴
第三章 研究内容分析
    第一节 单个手部六井穴统计结果分析
        一、少商穴
        (一)少商穴的命名
        (二)少商穴的定位和取穴方法
        (三)少商穴及少商配合其他穴位应用适宜病症统计结果和分析
        二、商阳穴
        (一)商阳穴的命名
        (二)商阳穴的定位和取穴方法
        (三)商阳穴及商阳配合其他穴位应用适宜病症统计结果和分析
        三、中冲穴
        (一)中冲穴的命名
        (二)中冲穴的定位和取穴方法
        (三)中冲穴及中冲配合其他穴位应用适宜病症统计结果和分析
        四、关冲穴
        (一)关冲穴的命名
        (二)关冲穴的定位和取穴方法
        (三)关冲穴及关冲配合其他穴位应用适宜病症统计结果和分析
        五、少冲穴
        (一)少冲穴的命名
        (二)少冲穴的定位和取穴方法
        (三)少冲穴及少冲配合其他穴位应用适宜病症统计结果和分析
        六、少泽穴
        (一)少泽穴的命名
        (二)少泽穴的定位和取穴方法
        (三)少泽穴及少泽配合其他穴位应用适宜病症统计结果和分析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8)中医外治法治疗小儿夜啼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外治法
    1.1 推拿疗法
    1.2 贴敷疗法
    1.3 针刺放血疗法
    1.4 艾灸疗法
    1.5 综合疗法
        1.5.1 推拿配合贴敷
        1.5.2 推拿配合耳穴疗法
2 结语

(9)温中健脾类手法在小儿推拿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温中健脾类推拿手法特点
        1. 操作方法的分述
        2. 具体穴位作用的分述
        参考文献
    综述二、温中健脾类手法的临床应用
        1. 消化系统
        2. 呼吸系统
        3. 杂病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临床资料
        1. 资料来源
        2. 临床资料
    诊断标准
        1. 中医诊断标准
        2.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纳入标准
    排除标准
    症状体征评分标准
        1. 泄泻症状体征评分标准
        2. 厌食症症状体征评分标准
    治疗方法
    疗效判定标准
        1. 泄泻
        2. 厌食症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方法
    结果
        1. 泄泻
        2. 厌食症
    典型病例
        1. 泄泻
        2. 厌食症
        3. 腹痛
        4. 咳嗽
        5. 夜啼
    讨论
        1. 中医对小儿泄泻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小儿腹泻的认识
        3. 中西医结合对治疗迁延性、慢性腹泻的认识
        4. 中医对小儿厌食症的认识
        5. 现代医学医对小儿厌食症的认识
        6. 温中健脾类手法治疗小儿脾虚泄泻的机理
        7. 温中健脾类手法治疗小儿(脾胃虚弱)厌食症的机理
        8. 温中健脾类手法的“共性”与“个性”
        9. 温中健脾类手法与他类手法配伍
    结语
        结论
        存在的问题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小儿泄泻评级法
    附录二:小儿厌食症评级法
致谢
个人简历

(10)小儿推拿对心经积热型婴幼儿睡眠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1 研究内容及方案
        1.1.1 受试者来源
        1.1.2 诊断标准
        1.1.3 纳入标准
        1.1.4 排除标准
        1.1.5 受试者退出试验的条件及步骤
        1.1.6 病例剔除、脱落、终止标准与处理
        1.1.7 不良事件的处理
    1.2 研究方法
        1.2.1 研究设计类型
        1.2.2 样本含量
        1.2.3 随机方法
        1.2.4 盲法的实施
        1.2.5 实验设计
    1.3 治疗方案
        1.3.1 治疗前准备
        1.3.2 分组治疗
    1.4 临床观察指标
        1.4.1 安全性指标
        1.4.2 观察资料收集
        1.4.3 量化评分标准
        1.4.4 随访期方式及记录
    1.5 疗效评价标准
    1.6 依从性评价
        1.6.1 依从性评价参照下列公式
        1.6.2 患儿依从性保证
    1.7 安全性评价
    1.8 统计分析内容
    1.9 质量控制和保证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结果分析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3.1 婴幼儿睡眠障碍的研究依据
    3.2 现代医学对婴幼儿睡眠障碍的认识
        3.2.1 睡眠的生理学研究
        3.2.2 睡眠障碍发生的相关机制
        3.2.3 睡眠障碍症状的相关研究
        3.2.4 婴幼儿睡眠障碍的原因及治疗
        3.2.5 婴幼儿睡眠障碍的预防
    3.3 中医对睡眠障碍的认识
        3.3.1 病名
        3.3.2 病因病机
        3.3.3 现代中医对婴幼儿睡眠障碍病因病机的认识
        3.3.4 婴幼儿睡眠障碍的辨证分型
        3.3.5 中医对婴幼儿睡眠障碍的相关治疗
    3.4 小儿推拿治疗心经积热型婴幼儿睡眠障碍的机理分析
    3.5 小结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一
    附件二: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三: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四、推拿治疗小儿夜啼230例(论文参考文献)

  • [1]摩腹对CUMS大鼠行为学及脂联素的影响[D]. 王雨阳.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刘小凡教授化裁升降散治疗小儿夜啼经验[J]. 刘艳,刘小凡.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02)
  • [3]膏摩疗法与临床应用的古代文献研究[D]. 刘城财.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宋以前儿科学术成就与特点研究[D]. 蒿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基于文献的侗族传统医学病种研究[D]. 李小兰. 遵义医科大学, 2020(01)
  • [6]“补脾调督”推拿法为主治疗心经积热型小儿夜啼的疗效观察[D]. 王晗.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1)
  • [7]手部井穴临床应用规律的古代文献研究[D]. 王鹰.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8(07)
  • [8]中医外治法治疗小儿夜啼概况[J]. 刘润峰,井夫杰. 湖南中医杂志, 2018(04)
  • [9]温中健脾类手法在小儿推拿中的应用[D]. 朱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10]小儿推拿对心经积热型婴幼儿睡眠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D]. 郑艳华.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6(05)

标签:;  ;  ;  ;  

推拿治疗小儿夜啼230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