桤木林胸径和树高的威布尔分布拟合

桤木林胸径和树高的威布尔分布拟合

一、桤木人工林林分胸径与树高的威布尔分布拟合(论文文献综述)

杨雯雯[1](2020)在《豫西伏牛山区栓皮栎次生林林分结构与经营措施研究》文中认为本文运用结构化森林经营理论,以豫西伏牛山地区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次生林25年、35年、55年和85年生异龄林和55生不同抚育措施下的同龄林(T1、T2和T3)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林分的群落结构、林分空间非结构和林分空间结构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适合不同林分的经营措施。本文旨在全面了解栓皮栎次生林林分现状,为其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和建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异龄林乔木层共调查乔木19科29属37种,灌木层共调查灌木20科27属31种,草本层共调查草本28科47属47种;乔灌草各层的物种多样性随林分年龄增大而增大。(2)异龄林4个林分的直径结构均为倒“J”型分布;异龄林q值在1.1~1.7之间,林分年龄越大q值越小。除35年生林分树高为双峰分布,其他林分树高分化不明显。林分年龄越大,小径级优势树种蓄积占比减小。各林分随年龄增长各冠层物种数增多,下层株数密度增大,中层株数密度减小。病害木在各林分中均有存在,而枯死木只存在于55年和85年生林分中。各林分天然更新均为良好,栓皮栎更新株数均为最多。(3)25年、35年和55年生林分的林木为随机分布,85年生林分的林木为团状分布;4个林分的平均大小比数在0.478~0.516之间,伴生树种的平均大小比数均大于优势树种的平均大小比数;25年生林分混交度最小,85年生林分混交度最大。(4)同龄林乔木层共调查乔木1科1属1种,灌木层共调查灌木6科7属7种,草本层共调查草本18科27属27种;标准地T1的灌木层和草本层的多样性最小。(5)同龄林标准地T1的林分密度最小,平均胸径最大,3个标准地直径分布均为单峰正态分布。T1的平均树高最高,3个标准地树高均呈现单峰不对称山状分布。T2和T3中中径级木蓄积比例最大,而在T1中大径级木蓄积比例最大。同龄林标准地冠层均为单层结构。各标准地更新状况良好,栓皮栎更新株数均为最多。(6)同龄林标准地T1林木为随机分布,T2林木为团状分布,T3林木为均匀分布;同龄林大小比数范围在0.482~0.556之间,其中标准地T1的林木分化较为明显。

陈玉玲[2](2020)在《人工林适地适树与生长收获效益评估研究 ——以贵州省杉木和马尾松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林业已进入提高森林资源质量、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阶段,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多种信息化技术发展,以数据为基础构建人工林经营信息化体系,使得人工林从造林到采伐的经营过程在科学的管理化体系下进行,已成为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科学发展的时代要求。适地适树和密度控制是人工林经营过程中两个重要内容,其中适地适树量化决策研究中最大的问题是经验主观性较大,同时由于人工林培育专家受地域性限制和知识局限性,导致的培育知识的不全面、获取困难也是需解决问题。密度控制研究中许多林业工作者对其经营过程中最优化控制研究经验比较零碎,缺乏新的信息技术手段将其组装成一个有效实用的体系。因此,有必要深入人工林经营中适地适树量化决策和密度控制决策方法,以数据为基础构建人工林经营信息化体系,从而推动营造林工作更好地开展。鉴于此,本研究以南方贵州杉木和马尾松典型人工用材林为研究对象,利用森林资源小班数据、一类清查数据和解析木数据,开展人工林经营过程中适地适树量化决策、林分密度控制决策和经营效益评估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人工林经营中适地适树量化决策研究中,利用决策树CART算法从大量数据中自动提取适地适树规则,解决专家系统中宜林性立地规则知识获取和更新维护问题。实现专家系统的造林设计中适地适树规则的智能提取,为造林地规划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辅助决策支撑。(2)人工林经营中密度控制决策研究中,将传统回归与机器学习方法相结合,实现人工林经营林分密度控制决策模型库中相关模型构建,主要包括地位级指数模型、生长收获模型、直径结构动态预测模型、最优林分密度决策模型、经济效益计算模型等。结果表明利用机器学习在模拟林分生长和林分直径结构方面的预测精度优于传统方法,使用遗传算法在最优林分密度决策模型中更是提高了决策方案求解的运算速度,经济效益计算中在增加了碳汇收益后,与单一木材经济收益相比,杉木最大经济效益年均净现值增长1.36倍,林地期望值增长1.42倍;马尾松最大经济收益分别增加了1.60%(MNPV)和5.41%(LEV)。(3)结合上面的研究,实现人工林培育经营智能化决策支持系统平台研建,对前面构建模型以及算法进行实际应用。重点实现了规则提取编辑导入、林分生长收获效益评估、林分经营密度控制智能设计三个功能模块。

侯贵荣[3](2020)在《晋西黄土区低效刺槐林林分结构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以晋西黄土区蔡家川流域内林龄相近的刺槐林(Robinia pseudoacacia Linn.)、油松林(Pinus tabulaeformis Carr.)、刺槐?油松混交林为研究对象,以山杨(Populus davidiana Dode)?栎类(Quercus dentata Thunb.)次生林为对照,基于林地调查和固定观测的方法获取林分结构(林分密度、树高、胸径、郁闭度、冠幅、叶面积指数、林分角尺度、林木竞争指数、林木大小比和林层指数)、基于吉县国家生态定位站定位观测设施获取不同林分结构对应的水土保持功能(水源涵养功能、土壤保育功能和蓄水减沙功能)等基础数据,对四种林分的林分结构和水土保持功能进行特征分析及综合评价,确定急需开展林分结构优化的林分类型,在此基础上,开展低效林的判别、分类分级、低效成因以及林分结构优化配置研究。本文通过林分结构和水土保持功能的耦合关系判别出能够提高水土保持功能的可调控的林分结构因子,解析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影响路径及影响强度,并量化林分结构因子的调控范围和阈值。本研究拟解决以调控林分密度为主的低效林林分结构优化关键技术,为实现晋西黄土区水土保持林林分结构精准调控、空间配置优化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就林分结构而言,刺槐林、油松林和刺槐×油松混交林等人工林林分密度分布存在较大差异性,次生林林分密度分布较为均匀。四种典型林分结构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和较大的差异性,不同林分水平结构呈现较强的规律性,而垂直结构规律性较弱。混交林各林分结构因子分布特征比纯林更接近于次生林,宜营造混交林。(2)关于水土保持功能,四种典型林分中混交林水源涵养功能最优,次生林土壤保肥功能高于人工林,土壤有机质、全氮和全磷含量高于氨态氮、硝态氮和速效磷,次生林蓄水减沙功能优于人工林,混交林地水土流失量相对刺槐和油松较少。四种林分水土保持功能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急需对人工纯林开展林分结构优化,因刺槐属于速生树种,其森林生态系统变化大于油松林,应优先开展刺槐林林分结构优化。(3)刺槐林水土保持功能低效判别及分类分级。根据刺槐林林分结构因子与水土保持功能综合指数(SWBI,0~10)分布特征曲线,以水土保持功能为导向,本研究将刺槐林划分为正常林分(SWBI为6~10,面积占比为63.59%)和轻度低效林分(SWBI为4~6,面积占比为16.41%)、中度低效林分(SWBI为2~4,面积占比为13.33%)和重度低效林分(SWBI为0~2,面积占比为6.67%),其中,研究区三种低效林总面积占比为36.41%。(4)刺槐林水土保持功能低效成因。三种低效林对水土保持功能有显着影响的林分结构因子类型整体相似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造成刺槐林轻度低效的主要林分结构因子包括:林分密度、树高、冠幅、叶面积指数;造成刺槐林中度低效的主要林分结构因子包括:林分密度、郁闭度、林木竞争指数、树高、角尺度;而造成刺槐林重度低效的主要林分结构因子包括:林分密度、郁闭度、树高、林木竞争指数、叶面积指数。不同等级低效林的结构和功能耦合结果还表明林分密度对其余主要林分结构因子具有显着影响作用。三种低效林主要林分结构中除了树高因子随低效等级增加呈减少趋势,其余结构因子表现为两极分化趋势,不合理的林分结构配置造成了低效刺槐林。此外,在研究区气候条件持续暖干旱化、林地土壤水分和养分含量低的综合影响下,刺槐林水土保持功能也每况愈下。(5)低效林林分结构优化。轻度低效刺槐林林分结构优化配置为:林分密度=1698株·hm-2,树高=11 m,冠幅=7.52 m2,叶面积指数=2.35;中度低效刺槐林林分结构优化配置为:林分密度=1529株·hm-2,郁闭度=0.66,树高=9.86m,林木竞争指数=2.14,角尺度=0.62;重度低效刺槐林林分结构优化配置为:林分密度=1459株·hm-2,郁闭度=0.61,树高=9.39m,林木竞争指数=2.03,叶面积指数=2.13。轻度、中度和重度三种低效刺槐林优化后可比优化前其水土保持功能有望分别提高0.86倍、3倍和6倍,对不同低效林林分结构优化模型方程进行验证,通过响应面分析得到的林分结构优化模型方程可接受用于水土保持功能综合值的估算(APE<10%)。实践中,林分密度是容易直接调控的因子,而树高、冠幅、郁闭度、叶面积指数、林木竞争指数和角尺度是不易直接调控的林分结构因子,基于此,本研究又通过三种低效刺槐林的主要林分结构影响因子与林分密度进行了回归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可通过调控林分密度实现其余林分结构因子的优化,并提出了不同程度低效刺槐林优化后的林分密度建议。(6)本研究通过刺槐林地土壤水分资源和土壤养分资源与林分密度的响应关系对低效林适宜林分密度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晋西黄土区刺槐林适宜林分密度应控制在1400~1700株·hm-2之间。为了保证刺槐林的水土保持功能,应将刺槐林的林分密度控制在此范围内。

胡雪凡[4](2020)在《蒙古栎次生林抚育间伐效果及生长模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蒙古栎次生林常见于我国东北地区,多为阔叶红松林过伐后形成的处于次生演替阶段的森林群落。因之前对蒙古栎树种特性认识不足,缺乏科学的经营管理,现存的多是林地现实生产力较低且生态功能退化的林分。为精准提升蒙古栎次生林质量,探索合理的经营措施,有必要深化蒙古栎次生林对不同抚育间伐方案的短期和长期响应机理研究。本文以吉林省汪清林业局塔子沟林场的蒙古栎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基于12块1hm2长期观测样地2013年和2018年两期数据,研究了蒙古栎次生林生长和结构对无干扰(T0)、传统抚育间伐方案(T1)和基于目标树经营的抚育间伐方案(T2和T3)的响应,具体包括单木生长、林分生长、林分非空间结构与空间结构抚育间伐前后的动态变化;在样地调查数据的基础上运用森林生物统计建模方法,结合林分因子和竞争因子,以样地和树种为随机效应,分别构建了相应的非线性两水平混合效应模型来预测蒙古栎次生林单木树高、直径和冠幅生长;根据研建的生长模型对20年后的林木生长进行预测,分析林木的生长动态及对抚育间伐的长期响应。主要研究结果归纳如下:(1)从单木层面看,采取了抚育间伐的样地的生长效果优于对照样地,无论从全部林木还是优势树种(蒙古栎、白桦和红松)来说,T1,T2和T3的单木平均年胸径和材积生长量均高于T0。所有样地中目标树的年平均生长量均高于非目标树,生长率则呈相反趋势,T2和T3对目标树年生长量的促进作用明显优于T1和T0。从林分层面来看,T1,T2和T3对生长的促进作用不如单木层面明显。T2对全林和特小径级断面积和蓄积的年生长量及生长率促进作用最明显,T0对小径级林木年生长量促进作用最大,而T1对中径级的蓄积生长率促进效果最佳。各林层断面积和蓄积年生长量表现为上林层>中林层>下林层,生长率呈相反趋势。T2对各林层的断面积和蓄积生长率促进作用最明显,对下林层和上林层的生长率量促进也优于其他措施,T0对中林层年生长量促进作用最大。(2)样地内的主要树种为蒙古栎、白桦、红松、色木槭、糠椴、大青杨、水曲柳、落叶松和黑桦。从树种组成来看,蒙古栎次生林保留了地带性植被阔叶红松林的大部分树种,红松、白桦、大青杨和色木槭能较好的适应研究区环境,是蒙古栎的主要伴生树种。T2,T3有助于提高目标树种的优势度,降低主要竞争林木的优势度,更注重优势树种和顶级树种的培育,对提高和维持全林分的树种多样性更有利。从径阶分布来看,各样地抚育间伐前后直径分布均呈现了典型的异龄林特点:倒J型分布,小径级林木所占比重较大,表明样地更新良好,处于蒙古栎、大青杨和白桦等喜阳树种较多的演替早期,相对较稳定。Negative exponential函数能较好拟合抚育间伐前后林分的直径分布情况。径级分布变化表明适度抚育间伐对维持小径级林木在异龄林中的地位很重要。抚育间伐前后q值的变化表明T2和T3有助于保持样地的直径结构稳定性。从空间结构来看,T2和T3对目标树的种间隔离程度、大小分化程度和密集程度三方面的改善程度要优于T1和T0。通过空间结构综合指数的分析来看,T2和T3对目标树的综合空间结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T1和T0,而T1对整体空间综合结构的优化程度略高于T2,T3和T0。(3)通过分析林分内竞争关系及其对不同抚育间伐方案的响应可知,蒙古栎次生林样地的主要树种的竞争排序为:蒙古栎>红松>色木槭>糠椴>白桦>大青杨>落叶松>水曲柳>黑桦,且林分和优势树种平均胸径与竞争因子之间的关系都服从幂函数。基于目标树经营的抚育间伐对缓解上林层以及目标树的竞争有明显作用,可维持蒙古栎和红松在林分中的相对重要性,能促进林分的正向演替。(4)与蒙古栎次生林林木树高生长量关系显着的因子有:代表林木自身大小的期初胸径(D)、树高(H)和冠长比(CR)以及反映立地质量的立地生产力指数SPI,这些变量适用于构建蒙古栎次生林单木树高生长量广义模型。与距离有关以及与距离无关的竞争指数对树高生长量的影响均不显着。在广义模型的基础上引入样地和树种作为随机效应,模型拟合精度大幅提升(R2上升51.8%)。混合效应模型预测结果表明,预测蒙古栎次生林单木树高生长效果最好的方式是抽取胸径最大的2株树。(5)期初胸径是对直径生长量影响最大的变量,竞争次之,而立地质量对直径生长的影响不显着。混合效应模型的预测精度较传统模型有较大提升,其R2为0.6805,提高了17.69%,适用于蒙古栎次生林的林木直径生长预测。蒙古栎次生林单木冠幅-胸径模型拟合效果最佳的是Logistic模型。引入树种和样地作为随机效应,且随机效应方差协方差矩阵均为对角矩阵时,模型的拟合效果最佳,R2为0.7311,RMSE为0.8839。交叉验证方法表明基于嵌套在样地水平下的树种水平的混合效应模型预测精度最高,R2达到0.7215,可用于蒙古栎次生林单木冠幅的预测。(6)基于建立的生长模型,预测得到20年后林分的生长数据,以此为基础比较各方案之间生长差异。预测结果表明相对于短期效果,林木的生长速度放缓,4种方案下,单木直径生长量分别下降31.07%,28.36%,28.05%和26.63%。T1,T2和T3目标树的生长降低程度更大,分别下降29.73%,30.30%和28.15%。各方案对林木生长的长期影响与短期影响规律基本一致。

李颜斐[5](2020)在《中亚热带杉木人工林空间结构及种内竞争关系》文中研究指明合理的林分空间结构和种内竞争关系决定着林分功能的发挥和林木生长的整体态势,对杉木人工林的林分结构进行研究,并对其结构进行优化和调整,可有效提高林分质量,为科学经营和管理杉木人工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湖南会同不同林龄阶段的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每木调查,对林分的直径分布特征、林分的空间结构特征、林木种内竞争关系等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基于乘除法思想构建林分空间结构综合指数,进行采伐木的合理选择,以实现人工林空间结构的优化调整,并对采伐前后的空间结构进行比较分析。主要取得以下研究结果:(1)幼龄林和中龄林中4年生、6年生以及14年生林分偏度系数均小于0,直径分布为右偏,大径级的林木占多数;5年生、10年生和18年生林分偏度系数大于0,直径分布为左偏,小径级的林木占优势。近熟林偏度系数大于0,林分以小径阶林木为主。成熟林偏度系数小于0,林分以大径阶林木为主。中龄林的峰度系数大于0,林分的直径分布相对集中,直径分布曲线呈尖峰状态,其他龄组的林分峰度系数小于0,直径分布较为分散,呈低峰态。随着林木年龄的增长,林分平均直径和标准差均呈增大的趋势。(2)随着林龄的增长,林木径阶的分布范围逐渐扩大,各林分径阶分布规律表现为以中间径阶的林木为峰值向两端逐步递减的变化趋势。林分中林木的相对直径随株数分布百分比变化曲线呈“S”型分布,分别采用三次函数、二次函数、线性函数、对数函数、倒数函数等方程对其关系进行拟合,结果表明三次函数方程的拟合效果最好。正态分布概率密度函数可以对不同林龄杉木直径分布进行较好的拟合,林分直径正态分布的接受率达到了 77.78%。(3)以对象木和4株相邻木作为空间结构分析的结构单元,不同林龄下杉木的空间结构特征为:各林分的结构单元中距离尺度分布均为单峰状分布;各林分林木的平均大小比数在0.5范围内的分布居多,表明对象木大多位于中庸状态,林分分化不明显。林分水平空间分布格局整体表现为随机分布和均匀分布,但在具体相关尺度上有聚集分布格局。各林分的垂直结构较为简单,分上中下3个林层时,上层林木占绝对优势,下层林木极少。林分林层指数均在0.5以下,林分分层结构不明显。各林分的平均密度集分布范围在0.4785-0.8609之间,4年生林分密度集最小,其余各林分密度集均在0.6以上,处于较为密集和很密集状态的林木居多。各林分的平均开敞度均在0.5以下,幼林龄开敞度最高,成熟林最低,林木的生长空间严重不足。(4)对象木的胸径与Hegyi竞争指数(CIHg)和基于冠幅的竞争指数(CIw)之间的最佳拟合方程均为幂函数方程,与基于交角的竞争指数(CIH与CID)之间的最佳拟合方程为三次函数。不同林龄对象木的胸径与各竞争指数间的相关性表现为CID>CIH>CIw>CIHg,均达到显着水平,即基于交角的竞争指数CID与胸径间的拟合效果最好,因此选定CID作为最佳竞争指数分析林分内对象木的竞争强度。(5)不同林龄内随对象木胸径的增大,受到的侧方挤压随之增大,上方遮盖则随之减小,总竞争强度呈下降趋势。不同林龄对象木小径阶和大径阶间的竞争强度均存在显着差异,同一年龄阶段的相邻各径阶之间竞争强度差异不显着。(6)采用空间结构综合指数选择采伐木对林分空间结构进行优化,优化调整后的林分分布保持随机和均匀分布。林分的大小比数、密度集以及竞争强度均得到了明显的降低,林分的开敞度显着提高,林木的生长空间得到增加。优化后林分的空间结构综合指数、空间异质性评价指标均值IA VE、指标优度IPVE均显着提高。研究结果不仅可以了解到不同林龄下杉木人工林的空间结构特征和种内竞争概况,发现林分结构不合理的方面,提出针对性的改良措施,而且能够指导优化杉木人工林的空间结构、改善林木间的竞争关系、提高林木的质量,为科学经营和管理杉木人工林林分生态系统提供理论依据。

姜兴艳[6](2020)在《湖南楠木次生林林分收获表与结构优化研究》文中认为楠木为我国二级渐危保护树种,具有较高的医学价值、经济价值及观赏价值,由于人类不合理的采伐及不完善的经营保护措施,野生楠木资源锐减。分析楠木结构特征及生长规律,制定林分结构优化经营方案对楠木资源保护、经营管理及资产评估具有指导意义。本研究利用湖南省1989-2014年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中楠木样地数据,采用Weibull分布、Gama分布、对数正态分布(Logarithmic normal)等概率密度函数对直径分布规律进行拟合,分析楠木直径分布特征。用全混交度、大小比数、角尺度等空间结构参数解析楠木空间结构二元分布特征,以树种优势度、林分空间优势度来描述建群树种及林分整体优势度。对比几种生长理论方程对林分平均胸径、断面积拟合结果,筛选其中拟合精度最高的方程作为备选方程,加入林分类型构建胸径、断面积生长哑变量模型,同样以Reineke方程为基础,加入林分类型哑变量构建自稀疏哑变量模型,模拟楠木次生林生长发育及自然稀疏规律,并编制林分主要收获表。以主要空间结构参数为建模变量,采用乘除法建模思想,构建林分结构目标函数,以非空间结构参数为约束条件,制定楠木次生林结构优化经营方案,以3470号样地作为经营示范,结果表明:(1)楠木次生林直径结构主要服从Weibull分布,其次为Gama分布,其接受率分别为100%和80%,只有部分样地服从对数正态分布。直径分布峰度值、偏度值均大于0,即楠木次生林直径分布较为集中,分布曲线呈左偏的山状曲线。直径分布“q”值显示,所抽取的10块标准地林分直径“q”值均未在[1.2-1.7]范围内,直径结构分布不合理。(2)空间结构二元分布特征显示,林木空间分布格局大多属随机分布状态,同一混交等级上林木优劣程度差异较大,处于劣势、绝对劣势且中弱度混交的林木分布较多,其中处于随机分布但绝对劣势的林木占31.7%;就角尺度-混交度二元分布来看,处于中度混交且随机分布的林木较多,强度、极强度混交且随机分布的林木相对较少。该林分中楠木、杉木为主要建群种,在林分中占绝对优势,树种优势度取值分别为 0.423 和 0.306。(3)Logistic方程对12、15指数级林分断面积生长拟合精度最高,而对于胸径拟合精度最高的基础模型分别为单分子式和Logistic方程,加入林分类型哑变量后林分胸径、断面积生长模型的拟合精度大幅度提高,12指数级胸径、断面积拟合相关系数分别由基础模型的0.780、0.529提升为0.783、0.821,同样15指数级也相应的由0.944、0.623提升到0.959、0.810,模型残差平方和、均方根误差也相应的减少。对比哑变量加在不同参数上的拟合结果发现,将哑变量加在基础模型参数a上对平均胸径的拟合效果比其他情况都要好,而断面积拟合效果最好的则为将林分类型哑变量同时加在参数a和b中。加入林分类型哑变量的自稀疏哑变量模型拟合相关系数比Reineke基础模型高,模型AIC值和SSE值均比Reinek方程小,精度检验结果显示几种哑变量模型总相对误差均小于±5%,拟合精度均在95%以上,所编制的林分主要收获表能准确的反映楠木次生林生长发育过程。(4)将林分空间结构与非空间结构相结合,构建林分结构目标函数,同时对林分进行结构优化经营示范,共确定间伐木26株,株数间伐强度为16.3%,间伐后林分结构大幅改善,树种隔离程度增加,胸径大小分化程度减少,林分所受竞争压力减少,林分中处于随机分布且强度、极强度混交的林木分布增加,在林分中处于优势且树种隔离程度高的林木占比也有所提升,林分空间结构目标函数取值增大,间伐后楠木树种及林分整体空间优势度均有所增加。说明本次结构优化经营活动提高了林分整体结构配置的合理性,经营方案可行,可为湖南省楠木次生林提质增量提供技术参考。

张甜[7](2019)在《抚育间伐对小兴安岭天然针阔混交林生态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小兴安岭地区作为重要的用材林基地,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作用。由于过去高强度的采伐和不合理的经营管理,林区形成大量的次生林和少量的过熟林。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以来,森林资源得到有效恢复和提升,但森林资源整体质量低下,生态功能依旧薄弱。本论文对次生林进行抚育间伐改造,通过分析间伐后生态功能情况,可准确掌握天然针阔混交次生林抚育间伐后生态功能变化过程,为次生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提高森林质量和林分生产力,实现森林生态功能恢复。本文以小兴安岭天然针阔混交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不同强度的抚育间伐,包括 10%(A)、15%(B)、20%(C)、25%(D)、30%(E)、35%(F),同时设置未间伐样地作为对照样地(CK)。对间伐后各样地土壤理化性质、枯落物持水性能、冠层结构、光合作用、林分结构、物种多样性、保留木和更新木的生长情况等指标进行连续观测(2012~2018年),分析各样地各项指标的时空变化过程和规律。以调查期末数据为基础,建立综合评价模型,对不同间伐强度后生态功能进行综合评价。本研究的具体贡献和主要结论如下:(1)抚育间伐后第六年,土壤理化性质和枯落物的持水性能未恢复到调查初期状态,综合分析得出强间伐抚育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最大,在低间伐强度时枯落物持水性能相对较优。抚育间伐后第六年各样地枯落物持水量与浸泡时间的变化过程符合对数关系,枯落物吸水速率与浸泡时间的拟合方程符合幂函数关系。(2)在20%间伐强度时,叶面积指数和捕获光合有效辐射的能力提升,冠层结构特征得到有效改善。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净光合速率在中等间伐强度时均较高,促进了林木光合作用的进行。抚育间伐后叶面积指数与林隙分数呈现显着的负相关性,与截获光合有效辐射呈现正相关性。(3)抚育间伐后林分直径分布和树高分布呈现出单峰左偏,且遵从Weibull分布函数。在25%间伐强度时林分角尺度向随机分布转变效果最优,低间伐强度有利于提高林木的优势程度,高间伐强度促进林分混交度提高,同时抚育间伐后林层差异水平普遍低于对照样地。通过综合优度值得出天然针阔混交次生林林分空间结构在35%间伐强度时得到有效改善。(4)间伐后各样地物种多样性均有所提高。在中等间伐强度时,灌木层和草本层在群落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方面最优,同时保留木和更新木的生长表现良好。更新木(红松、云杉、落叶松)在伐后第一年或者第二年连年生长率均较高,之后呈现出先下降再上升的趋势。更新木保存率逐渐下降,下降幅度逐年减小,并且逐渐趋于稳定。(5)本研究筛选土壤理化性质、枯落物持水性能、冠层结构和光环境、林分空间结构、植被生物多样性和生长情况等53个生态功能评价指标,采用主客观结合的方法得到指标权重,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不同抚育间伐强度样地建立综合评价模型。通过对间伐后第六年的生态功能进行综合评价,得出天然针阔混交次生林在25%间伐强度时生态功能最优。

杨传桃[8](2019)在《不同年龄杉木林分结构与生长过程》文中提出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善生态环境与调节陆地生态系统平衡的基础,人工林是森林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组成类型。杉木作为我国南方亚热带地区主要的速生用材林树种,杉木人工林对于缓解我国对木材日益增长需求的压力与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均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对湖南会同不同年龄杉木人工林直径结构与生长过程等内容进行研究,系统的探究杉木人工林结构和生长规律。研究结果旨在为能够准确预测杉木人工林生长动态,从而为我国制定科学合理的杉木人工林经营管理方案,具有重要理论价值与实际意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三次方程y=e0+e1x+e2x2+e3x3可以有效拟合不同年龄杉木人工林相对直径-株数累积百分数,其拟合的效果最好,适用性最强,方程判定系数R2均在0.980以上,并且对各径阶相对株数百分数理论值与实际株数在α=0.05显着性水平下进行χ2检验,其结果全部接受。(2)正态分布函数能够拟合不同年龄杉木人工林林分直径分布,借助正态分布函数表求出理论株数,把实际株数和所求的理论株数在α=0.05的显着性水平下进行卡方检验,其拟合检验结果接受率为89%,仅3a杉木林分直径分布拟合检验结果不接受。(3)不同年龄杉木人工林林分直径分布特征为:中间部分的林木株数占多数,两边株数逐渐减少,随着年龄的增大平均胸径也增大,胸径分布的中间值向右移动,并且以峰点为对称轴,左右两边基本呈近似对称的“凸”型。(4)31a杉木的胸径、树高和其材积三者的总生长量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大,生长速率由大变小并逐渐趋于平缓,第5年时胸径连年生长量与平均生长量相等,树高连年生长量及其平均生长量在1Oa-15a相交,材积连年生长量峰值出现在第20a,在25a-30a材积连年生长量与材积平均生长量有一个交点。(5)分别采用理查德模型、坎派兹模型、逻辑斯蒂模型和修正威布尔模型4种生长模型拟合31a杉木胸径、树高和材积的生长过程,然后根据模型的决定系数R2最大、剩余离差平方和SSE最小的原则选择最优模型,结果表明理查德模型对三者的拟合效果均是最理想的,并且得出31a杉木胸径生长方程为:y=17.18*(1-exp(-0.09*x))^0.984,树高生长方程表达式为:y=18.234*(1-exp(-0.084*x))^1.460,材积的生长方程表达式为:y=0.288*(1-exp(-0.065*x))^2.673。(6)不同年龄相同生长势、相同年龄不同生长势杉木的生长进程分析结果为:随着年龄的增加,Ⅰ优势木、Ⅲ平均木、Ⅳ被压木生长速率减小,较大龄杉木生长曲线类似“S”型,并且不同生长势杉木之间差距逐渐拉大,表明竞争加剧,分化程度增大;Ⅰ优势木在整个生长进程中生长速率高于Ⅲ平均木和Ⅳ被压木,这反映竞争能力的强弱,说明在形态和生活竞争上Ⅰ优势木具有明显优势;三者胸径、树高、材积的总生长量跟随年龄的增大而增大,但生长曲线几乎没有交点,整个生长过程中未发生转化现象,被压木的生长一直受到限制,生存竞争力最弱。(7)不同年龄杉木林分各器官生物量研究结果为:随着年龄逐渐增大,杉木林分的总生物量增大,不同年龄相同器官生物量有很大差异,相同年龄各个器官生物量也具有明显区别。3a、11a杉木林分各器官生物量所占百分比顺序为:干>叶>根>枝;16a杉木林分各器官生物量顺序为:干>根>叶>枝;21a、25a、26a、29a杉木林分各组成部分生物量从大到小的顺序均为:干>根>枝>叶;32a杉木林分生物量排名为:干>枝>根>叶;100a杉木林分各器官生物量顺序为:干>枝>叶>根,这说明林木在生长过程中,各个器官生物量所占比例随年龄增加发生变化,生物量集中部位随年龄在转移。

梁先国[9](2019)在《常德河洑国有林场木荷人工林林分结构与多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木荷(Gugertree)木荷既是一种优良的绿化、用材树种,又是一种较好的耐火、抗火、难燃树种。木荷为中国珍贵的用材树种,树干通直,材质坚韧,结构细致,耐久用,易加工,是纺织工业中制作纱绽、纱管的上等材料;又是桥梁、船舶、车辆、建筑、农具、家具、胶合板等优良用材,树皮、树叶含鞣质,可以提取单宁。木荷是很好的防火林种。木荷人工林树种结构单一,生物多样性和生产力低下,病虫害严重,使木荷人工林多功能效益低下。因此,提高人工林的多功能效益已经成为当前林业工作者需要解决的一个迫切问题。结构决定功能,合理的调整林分结构,从角尺度、混交度和大小比数对林分空间结构进行优化,实现林分多功能效益的提高。本研究参照人工林近自然经营理论依据,以河袱国有林场木荷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龄组木荷人工林林分结构特征与多功能特征,通过建立的多功能评价体系,评价不同龄组木荷人工林多功能水平,结合分析结果,构建间伐优化和补植优化方案,通过不同龄组林分结构调整,使不同龄组木荷人工林趋于近自然状态,提升多功能效益,分析结果如下:(1)不同龄组木荷人工林林分结构特征分析。分析木荷人工林树高和直径结构采用Weibull分布规律进行分析,分析结果:林分的直径结构标准差伴随年龄的增大逐渐提高,幼龄林趋于集中分布,小径阶较多,近熟林和中龄林趋于离散分布,中小径阶较多,只有近熟林的9号样地和中龄林的4号样地符合Weibull分布曲线,其余7块样地均不符合符合Weibull分布曲线。木荷人工林的树高结构标准差伴随林龄逐渐提高,幼龄林树高分布集中,以幼树偏向为主,近熟林和中龄林树高分布集中,以高树偏向为主,除中龄林1块样地和近熟林一块样地不符合符合Weibull分布函数,其余7块样地树高均符合符合Weibull分布函数。通过分析不同龄组木荷人工林林分空间结构特征,林木间竞争水平均属于中等竞争状态,林分空间隔离程度低下,空间分布格局均为团状分布状态,因此,木荷人工林的直径结构、树高结构和空间结构均不合理,需进行林分结构优化进行调整,使之趋于近自然状态。(2)不同龄组木荷人工林多功能水平分析。选取水土保持与水源涵养功能、物种多样性功能、固碳功能与生产力功能4个类型多功能评价指标,分析不同龄组木荷人工林多功能水平。分析结果:不同龄组土壤持水量差异显着,土壤孔隙度中龄林最高,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土壤容重中龄林最高,也为先增后减的趋势。不同龄组物种多样性功能逐年递增,近熟林的物种多样性达到最高值。不同龄组灌木层、枯枝落叶层和乔木层逐年增加,近熟林最高,草本层逐年递减,土壤层中龄林最高,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生产力功能的变化情况与固碳功能趋于一致。分析得出,不同龄组木荷人工林多功能水平全部偏低,多功能效益低下。(3)不同龄组木荷人工林林分结构优化方案。通过不同龄组木荷人工林林分结构分析结果,制定木荷人工林间伐优化和补植优化方案,调整木荷人工林林分结构,林分空间结构得到较大调整,不同龄组木荷人工林径级数都得到较大提高,并结合不同龄组木荷人工林的林地条件和生长特征,选取了最适合的乡土树种,使林分物种多样性得到提高。木荷人工林不同龄组在采取经营措施之前均属于团状分布,采取间伐结构优化和补植结构优化之后,不同龄组木荷人工林都属于随机分布状态,混交程度也大幅提高,物种多样性丰富程度显着提升。

冯宜明[10](2018)在《甘肃省亚高山人工云杉林结构调整及功能恢复模式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甘肃省沙滩国家森林公园云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设置幼龄林和中龄林两个试验区,对封禁、卫生伐、机械疏伐(隔一伐一、隔二伐一)、生态疏伐(以下分别简称为FJ、WF、JF1、JF2、SF)5种结构调整方式后的林分空间结构(混交度、大小比、角尺度)、非空间结构(年龄、胸径、树高、材积等)、生态服务功能(土壤保育、积累营养物质、净化大气、生物多样性保护)进行6年连续调查分析,旨在分析不同结构调整方式对林分结构与生长的影响,探讨不同林龄人工云杉林的结构调整方案和功能恢复模式。为亚高山地区人工林的科学、高效、可持续经营提供依据,促进高海拔生态脆弱区生态恢复进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结构调整对林分的平均胸径、胸径生长量、树高生长量、单株材积和蓄积生长量有显着影响,SF后中龄林6年胸径生长量、树高生长量、单株材积生长量、蓄积生长量分别是对照的21.5倍、14倍、18.1倍、18.2倍,幼龄林6年胸径生长量、树高生长量、单株材积生长量、蓄积生长量分别是对照的14.2倍、8.4倍、10.2倍、10.4倍,效果最为明显;结构调整后幼龄林林分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单株材积和蓄积6年生长量总体上高于中龄林,中龄林单株生物量6年增长量总体上高于幼龄林。(2)结构调整对林木隔离程度作用效果不显着,对林木大小分化程度影响较小,林分平均角尺度值显着减小,左侧频率之和大于右侧接近正态分布,林分空间格局调整为随机分布或均匀分布;结构调整对中龄林林分大小比和角尺度的调节作用优于幼龄林。(3)云杉中、幼龄林结构调整6a后,SF和JF2的草本和灌木群落丰富度与对照相比都显着增大;JF2灌木、草本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最高,而群落优势度指数是最低的;同种结构调整方式后,中龄林林分的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优势度指数总体上均低于幼龄林。SF后中、幼龄林土壤容重变化均最大即容重最小,分别为0.5030.691g/cm3、0.6090.897g/cm3,孔隙度最大在63.0%77.0%和57.0%71.0%之间;SF表层土壤饱和含水量、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均最高,中龄林分别是对照的3.2、3.0、2.0倍之多,幼龄林分别是对照的2.7、1.9、2.6倍多;土壤孔隙度、饱和含水量、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土壤容重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容重逐渐增大。(4)结构调整后林地土壤pH值变化不明显,土壤pH值介于5.877.16之间;不同龄林土壤全量养分含量及有效养分含量差异不显着,土壤有机质、全N、全P、全K含量变化显着,有机质含量介于4.37916.976g/kg之间,全N含量介于0.536.52g/kg之间,全P含量介于0.6213.84g/kg之间,全K含量介于14.8334.32g/kg之间,WF有机质、全N、全P、全K含量均最高;林地土壤速效养分变化显着,WF速效N、速效K含量最高,JF1有效P含量最高;土壤有机质、全N、全P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全K含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并无减少现象。(5)结构调整后云杉中、幼龄林林分叶面积指数均有所减小,SF和JF林分的叶面积指数变化较大,其LAI值明显小于对照。(6)结构调整后负氧离子浓度差异显着,生态疏伐的负氧离子浓度显着高于其他结构调整方式,日变化情况表现为上午高于下午。综合分析得出,云杉人工林高效结构调整方式为:密度为3 6754 800株/hm2云杉人工幼龄林采用SF、JF2均可,经营密度宜为3 0303 240株/hm2;密度为1 6302 151株/hm2的中龄林只能采用SF以加快胸径、蓄积生长,以每公顷留存1 500株左右为宜。

二、桤木人工林林分胸径与树高的威布尔分布拟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桤木人工林林分胸径与树高的威布尔分布拟合(论文提纲范文)

(1)豫西伏牛山区栓皮栎次生林林分结构与经营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林分空间结构研究现状
        1.2.2 林分非空间结构研究现状
        1.2.3 栓皮栎次生林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图
2.研究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地概况
        2.1.1 地理条件
        2.1.2 气候条件
        2.1.3 森林资源状况
        2.1.4 土壤条件
        2.1.5 社会经济
    2.2 调查方法
        2.2.1 标准地的选择和建立
        2.2.2 调查内容
    2.3 数据分析
        2.3.1 群落物种重要值分析
        2.3.2 物种多样性分析方法
        2.3.3 直径结构拟合方法
        2.3.4 树高结构拟合方法
        2.3.5 蓄积结构计算方法
        2.3.6 冠层结构分析
        2.3.7 空间结构参数计算
        2.3.8 森林更新
3.栓皮栎次生林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3.1 异龄林群落结构分析
        3.1.1 群落物种组成分析
        3.1.2 群落物种重要值分析
        3.1.3 群落物种多样性分析
    3.2 同龄林群落结构分析
        3.2.1 群落物种组成分析
        3.2.2 群落物种重要值分析
        3.2.3 群落物种多样性分析
    3.3 小结
4.栓皮栎次生林林分结构特征分析
    4.1 异龄林林分非空间结构特征
        4.1.1 树种组成
        4.1.2 直径结构特征及其拟合
        4.1.3 树高结构特征及其拟合
        4.1.4 蓄积结构
        4.1.5 冠层结构
        4.1.6 病害木与枯死木
        4.1.7 天然更新
    4.2 异龄林林分空间结构特征
        4.2.1 角尺度分析
        4.2.2 大小比数分析
        4.2.3 混交度分析
    4.3 同龄林林分非空间结构特征
        4.3.1 树种组成
        4.3.2 直径结构特征及其拟合
        4.3.3 树高结构特征及其拟合
        4.3.4 蓄积结构
        4.3.5 冠层结构
        4.3.6 病害木与枯死木
        4.3.7 天然更新
    4.4 同龄林林分空间结构分析
        4.4.1 角尺度分析
        4.4.2 大小比数分析
        4.4.3 混交度分析
    4.5 小结
5.栓皮栎次生林林分经营措施
    5.1 目标林分
    5.2 林分经营原则
    5.3 林分经营措施
        5.3.1 林分经营调整要点
        5.3.2 不同栓皮栎次生林林分经营措施
    5.4 小结
6.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2)人工林适地适树与生长收获效益评估研究 ——以贵州省杉木和马尾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2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适地适树宜林性研究进展
        1.2.2 林分生长与收获预估模型研究进展
        1.2.3 人工林经营密度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1.2.4 人工林经营效益评估研究进展
        1.2.5 人工林经营决策系统研究进展
        1.2.6 问题与发展趋势
    1.3 研究的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4 研究的技术路线
    1.4 论文组织结构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地区概况
        2.1.1 贵州省概况
        2.1.2 锦屏县概况
    2.2 数据收集与整理
        2.2.1 贵州省一清数据收集整理
        2.2.2 锦屏县小班数据收集整理
        2.2.3 贵州省解析木数据收集整理
    2.3 研究涉及理论方法
        2.3.1 重要概念辨析
        2.3.2 研究方法
3 人工林适地适树宜林性规则研究
    3.1 基于林分潜在生长量的立地质量评价
        3.1.1 研究方法
        3.1.2 结果与分析
        3.1.3 讨论
    3.2 基于决策树算法的宜林性立地规则提取
        3.2.1 研究方法
        3.2.2 结果与分析
        3.2.3 讨论
    3.3 本章小结
4 林分生长与收获模型
    4.1 地位级指数模型
        4.1.1 研究方法
        4.1.2 结果与分析
        4.1.3 讨论
    4.2 林分生长与收获模型
        4.2.1 研究方法
        4.2.2 结果与分析
        4.2.3 讨论
    4.3 本章小结
5 林分直径结构动态预测模型研究与应用
    5.1 林分直径结构动态预测模型
        5.1.1 研究方法
        5.1.2 结果与分析
        5.1.3 讨论
    5.2 林分材种出材率的确定
        5.2.1 树高-胸径模型
        5.2.2 削度方程
        5.2.3 林分材种出材率确定
    5.3 本章小结
6 人工林经营密度控制研究
    6.1 林分密度效应分析
        6.1.1 全林分蓄积模型密度效应分析
        6.1.2 抛物线型密度效应模型分析
    6.2 抚育间伐技术
        6.2.1 抚育间伐起始年龄
        6.2.2 林分抚育间伐强度
        6.2.3 抚育间伐间隔期
    6.3 最优林分密度决策模型
        6.3.1 最优林分密度决策模型建立
        6.3.2 动态规划模型求解
        6.3.3 人工林经营过程密度控制遗传算法决策
    6.4 本章小结
7 人工林经营效益评估
    7.1 人工林经营技术指标
    7.2 人工林经济效益评估
    7.3 人工林多功能效益评估
        7.3.1 人工林多功能评价模型
        7.3.2 人工林多功能效益评估
    7.4 本章小结
8 人工林培育经营智能化决策支持系统平台研建
    8.1 系统需求分析
    8.2 系统设计
        8.2.1 系统流程
        8.2.2 功能结构
        8.2.3 数据库设计
    8.3 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8.3.1 基于决策树算法的规则提取器
        8.3.2 基于遗传算法的密度控制决策
        8.3.3 基于间伐参数的效益评估算法
    8.4 系统实例
        8.4.1 规则提取编辑导入
        8.4.2 林分生长收获效益预测
        8.4.3 林分经营密度控制智能设计
    8.5 本章小结
9 主要研究结论与创新点
    9.1 主要研究结论
    9.2 创新点
附件A
附件B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3)晋西黄土区低效刺槐林林分结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低效林研究现状
        1.2.2 林分结构与水土保持功能研究
        1.2.3 刺槐人工林研究现状
    1.3 存在问题与发展趋势
2.研究区概况
    2.1 吉县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质地貌
        2.1.3 土壤
        2.1.4 气候
        2.1.5 水文
        2.1.6 植被
        2.1.7 社会经济
    2.2 蔡家川流域概况
        2.2.1 地理位置
        2.2.2 气候特征
        2.2.3 水文和土壤特征
        2.2.4 地貌和植被特征
        2.2.5 社会经济
3.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目标
    3.2 研究内容
        3.2.1 典型林分结构和水土保持功能特征分析
        3.2.2 低效水土保持林判别、分类分级及对应林分特征分析
        3.2.3 低效林林分结构优化目标与调控措施
    3.3 研究方法
        3.3.1 标准样地设置
        3.3.2 林分结构调查
        3.3.3 水土保持功能定位监测
        3.3.4 低效林判别及分类分级
        3.3.5 水土保持功能低效成因分析
        3.3.6 低效林林分结构优化技术
        3.3.7 数据处理
    3.4 技术路线
4.典型林分结构和水土保持功能特征分析
    4.1 典型林分结构特征分析
        4.1.1 不同林分结构特征的变化规律
        4.1.2 林分结构整体特征
    4.2 典型林分水土保持功能特征分析
        4.2.1 涵养水源功能对比分析
        4.2.2 保育土壤功能对比分析
        4.2.3 蓄水减沙功能对比分析
        4.2.4 典型林分水土保持功能综合分析
    4.3 讨论
    4.4 小结
5.低效刺槐林判别、分类分级及对应林分特征分析
    5.1 低效林界定
        5.1.1 水土保持功能综合指数构建
        5.1.2 低效林判定
    5.2 低效林分级
    5.3 低效林成因
        5.3.1 林分结构配置不合理
        5.3.2 林地土壤水分、养分资源不足
    5.4 低效林特征分析
        5.4.1 林分结构特征
        5.4.2 低效林自然地理分布特征
    5.5 讨论
    5.6 小结
6.低效刺槐林林分结构优化配置
    6.1 林分结构优化目标分析
        6.1.1 轻度低效
        6.1.2 中度低效
        6.1.3 重度低效
        6.1.4 优化目标验证
    6.2 林分结构调控措施分析
        6.2.1 封山育林
        6.2.2 抚育疏伐和更替补植
        6.2.3 适宜林分密度验证
    6.3 讨论
    6.4 小结
7.结论、展望和创新点
    7.1 结论
        7.1.1 典型林分结构和水土保持功能特征
        7.1.2 低效水土保持林判别、分类分级及其林分特征分析
        7.1.3 低效林林分结构优化配置
    7.2 本文主要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4)蒙古栎次生林抚育间伐效果及生长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目标树经营及研究进展
        1.2.2 抚育间伐对林分生长和结构的影响研究进展
        1.2.3 林木生长模型研究进展
        1.2.4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1.3 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1.3.1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和研究目标
        1.3.2 研究主要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2 研究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材料
        2.1.1 研究区概况
        2.1.2 数据来源
        2.1.3 数据预处理
    2.2 研究方法
        2.2.1 抚育间伐对生长和结构的影响
        2.2.2 蒙古栎次生林生长模型构建方法
3 不同抚育间伐方案对林木生长的影响
    3.1 不同抚育间伐方案对单木生长的影响
        3.1.1 不同抚育间伐方案对胸径生长的影响
        3.1.2 不同抚育间伐方案对材积生长的影响
        3.1.3 不同抚育间伐方案对优势树种生长的影响
    3.2 不同抚育间伐方案对林分生长的影响
        3.2.1 不同抚育间伐方案对各径级林木生长的影响
        3.2.2 不同抚育间伐方案对各林层林木生长的影响
    3.3 小结
4 不同抚育间伐方案对林分结构的影响
    4.1 不同抚育间伐方案对非空间结构的影响
        4.1.1 树种组成
        4.1.2 直径分布变化
    4.2 不同抚育间伐方案对空间结构的影响
        4.2.1 目标树结构单元的空间结构指标
        4.2.2 林分树种空间隔离程度
        4.2.3 林分空间分布格局
        4.2.4 林分大小分化程度
        4.2.5 林分密集程度
        4.2.6 空间结构综合指数
    4.3 小结
5 不同抚育间伐方案对林木竞争的影响
    5.1 竞争木确定
    5.2 林分期初竞争状态分析
    5.3 林分竞争对不同抚育间伐方案的响应
        5.3.1 各林层竞争强度对不同抚育间伐方案的响应
        5.3.2 优势树种竞争对不同抚育间伐方案的响应
        5.3.3 种内种间竞争对不同抚育间伐方案的响应
        5.3.4 目标树竞争对不同抚育间伐方案的响应
    5.4 蒙古栎次生林林分竞争指数与胸径的关系
    5.5 小结
6 蒙古栎次生林单木树高生长模型构建及预测
    6.1 研究方法
        6.1.1 数据来源
        6.1.2 基础模型
        6.1.3 变量选择
        6.1.4 树高生长量两水平嵌套混合效应模型
        6.1.5 树高生长量混合效应模型的预测
    6.2 模型选择
        6.2.1 基础模型选择
        6.2.2 广义模型
        6.2.3 树高生长量混合效应模型
    6.3 模型预测
    6.4 模型评价
    6.5 小结
7 蒙古栎次生林单木直径生长模型及冠幅胸径模型构建
    7.1 蒙古栎次生林单木单木直径生长模型
        7.1.1 研究数据和方法
        7.1.2 研究结果
    7.2 蒙古栎次生林单木冠幅胸径模型
        7.2.1 研究数据和方法
        7.2.2 研究结果
    7.3 小结
8 林木生长对不同抚育间伐方案的长期响应
    8.1 蒙古栎次生林林木生长预测
    8.2 单木生长对不同抚育间伐方案的长期响应
        8.2.1 胸径和材积生长对不同抚育间伐方案的长期响应
        8.2.2 优势树种生长对抚育间伐方案的长期响应
        8.2.3 单木生长对不同抚育间伐方案短期和长期响应比较
    8.3 林分生长对不同抚育间伐方案的长期响应
    8.4 小结
9 结论与讨论
    9.1 结论
    9.2 讨论
        9.2.1 不同抚育间伐方案对蒙古栎次生林生长的影响
        9.2.2 不同抚育间伐方案对林分结构的影响
        9.2.3 不同抚育间伐方案对蒙古栎次生林林木竞争的影响
        9.2.4 蒙古栎次生林单木树高生长模型
        9.2.5 蒙古栎次生林单木直径生长模型和冠幅胸径模型
    9.3 创新点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5)中亚热带杉木人工林空间结构及种内竞争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林分直径结构研究
        1.2.2 林分空间结构研究
        1.2.3 种群空间格局研究
        1.2.4 林木竞争研究
        1.2.5 空间结构优化研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研究地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地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区域特色
    2.2 研究方法
        2.2.1 样地设置和林分调查
        2.2.2 林分直径结构分析
        2.2.2.1 直径特征参数
        2.2.2.2 直径分布拟合
        2.2.3 林分空间结构分析
        2.2.3.1 空间结构单元
        2.2.3.2 边缘效应消除
        2.2.3.3 空间结构指标
        2.2.4 空间分布格局分析
        2.2.5 种内竞争分析
        2.2.5.1 竞争单元
        2.2.5.2 竞争指标的选择
        2.2.5.3 竞争强度与对象木胸径拟合
        2.2.6 空间结构优化调整
        2.2.7 技术路线图
3 结果与分析
    3.1 林分直径结构分析
        3.1.1 直径结构特征
        3.1.2 径阶-株数分布规律
        3.1.3 直径正态分布拟合与检验
        3.1.4 小结和讨论
    3.2 林分空间结构特征分析
        3.2.1 结构单元的距离尺度
        3.2.2 林木大小分化程度
        3.2.3 林木空间分布格局
        3.2.4 林木林层差异性
        3.2.5 林木拥挤程度
        3.2.6 林木生长空间状态
        3.2.7 小结和讨论
    3.3 林木竞争强度分析
        3.3.1 竞争指数的度量
        3.3.2 竞争指数适应性分析
        3.3.3 种内竞争强度分析
        3.3.3.1 不同形式竞争强度
        3.3.3.2 竞争强度随径阶变化规律
        3.3.4 小结与讨论
    3.4 林分空间结构优化
        3.4.1 空间结构异质性评价
        3.4.2 空间结构优化目标
        3.4.3 优化调整过程
        3.4.4 空间结构调整后的结果分析
        3.4.5 小结与讨论
4 主要结论、创新点及研究展望
    4.1 主要结论
    4.2 创新点和研究展望
        4.2.1 创新点
        4.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6)湖南楠木次生林林分收获表与结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研究背景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林分结构研究进展
        1.2.2 林分结构优化研究进展
        1.2.3 生长收获研究进展
        1.2.4 楠木资源研究
        1.2.5 小结
    1.3 课题来源
2 研究内容
    2.1 楠木次生林结构特征分析
    2.2 楠木次生林收获表研制
    2.3 结构优化技术研究
3 材料及方法
    3.1 研究区概况
    3.2 数据来源及处理
    3.3 研究方法
        3.3.1 林分直径结构研究
        3.3.2 林分空间结构分布特征
        3.3.3 林分收获表研制
        3.3.4 自稀疏哑变量模型构建
        3.3.5 主要收获表编制
        3.3.6 结构优化方案设计
        3.3.7 技术路线
4 结果分析
    4.1 林分结构特征分析
        4.1.1 林分直径结构分析
        4.1.2 林分空间结构特征
        4.1.3 小结
    4.2 收获表研制
        4.2.1 生长方程拟合结果
        4.2.2 林分平均胸径、断面积生长哑变量模型构建
        4.2.3 自稀疏哑变量模型拟合结果
        4.2.4 相容性林分生长收获模型预估
        4.2.5 主要收获表编制
        4.2.6 精度检验
        4.2.7 小结
    4.3 结构优化技术
        4.3.1 结构优化方案设计
        4.3.2 间伐木的确定
        4.3.3 间伐效果分析
        4.3.4 小结
5 结论及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6 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7)抚育间伐对小兴安岭天然针阔混交林生态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抚育间伐对森林土壤的影响
        1.2.2 抚育间伐对森林枯落物的影响
        1.2.3 抚育间伐对冠层结构和光环境的影响
        1.2.4 抚育间伐对林分结构的影响
        1.2.5 抚育间伐对林分生长的影响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区概况与样地设置
        1.4.1 研究区概况
        1.4.2 样地设置
    1.5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5.1 研究内容
        1.5.2 论文创新点
2 不同抚育间伐强度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2.1 研究方法
    2.2 不同抚育间伐强度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2.3 不同抚育间伐强度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3 不同抚育间伐强度对枯落物持水性能的影响
    3.1 研究方法
    3.2 不同抚育间伐强度对枯落物蓄积量的影响
    3.3 不同抚育间伐强度对枯落物自然持水率和最大持水率的影响
    3.4 不同抚育间伐强度对枯落物最大持水量的影响
    3.5 不同抚育间伐强度对枯落物有效拦蓄量的影响
    3.6 不同抚育间伐强度后枯落物持水过程
        3.6.1 不同抚育间伐强度后枯落物持水量与浸泡时间的关系
        3.6.2 不同抚育间伐强度后枯落物吸水速率与浸泡时间的关系
    3.7 讨论
    3.8 本章小结
4 不同抚育间伐强度对冠层结构和光合参数的影响
    4.1 研究方法
    4.2 不同抚育间伐强度对冠层结构的影响
    4.3 冠层结构指标相关性分析
    4.4 不同抚育间伐强度对光合参数的影响
    4.5 各样地光合参数的日变化情况
        4.5.1 各样地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化情况
        4.5.2 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的日变化情况
        4.5.3 叶片温度和光合有效辐射日变化情况
        4.5.4 胞间CO_2浓度的日变化情况
    4.6 讨论
    4.7 本章小结
5 不同抚育间伐强度对林分结构的影响
    5.1 研究方法
        5.1.1 林分直径、树高分布拟合方法
        5.1.2 空间结构分析
        5.1.3 数据处理
    5.2 抚育间伐后林分非空间结构情况
        5.2.1 抚育间伐后林分直径分布及拟合情况
        5.2.2 抚育间伐后林分树高结构分布及拟合情况
    5.3 抚育间伐后空间结构分布情况
        5.3.1 角尺度分布特征
        5.3.2 大小比数分布特征
        5.3.3 混交度分布特征
        5.3.4 林层差异性分布特征
        5.3.5 森林空间结构优度评价
    5.4 讨论
        5.4.1 抚育间伐对林分结构的影响
        5.4.2 抚育间伐对林分主要树种空间结构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6 不同抚育间伐强度对物种多样性及林木生长的影响
    6.1 研究方法
    6.2 不同抚育间伐后物种多样性的变化
    6.3 不同抚育间伐强度对保留木生长的影响
    6.4 不同抚育间伐强度对更新苗木生长的影响
    6.5 讨论
    6.6 本章小结
7 抚育间伐强度对林分生态功能影响的综合评价
    7.1 综合评价方法的确定
        7.1.1 指标权重的确定
        7.1.2 综合评价模型建立
    7.2 不同间伐样地生态功能综合评价
        7.2.1 指标权重
        7.2.2 主成分分析法建立综合评价模型
    7.3 讨论
    7.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8)不同年龄杉木林分结构与生长过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意义
    1.3 林分直径结构研究概况
    1.4 生长过程研究概况
    1.5 生物量国内外研究概况
2 研究地概况与研究内容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特征
        2.1.3 气候特征
        2.1.4 土壤特征
        2.1.5 植被特征
    2.2 研究内容
        2.2.1 会同不同年龄杉木人工林林分直径结构研究
        2.2.2 会同杉木人工林生长规律研究
        2.2.3 杉木生物量研究
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3.1 研究方法
        3.1.1 数据来源
        3.1.2 利用相对直径法研究会同杉木人工林林分直径结构规律
        3.1.3 概率函数法研究杉木人工林林分的直径结构规律
        3.1.4 利用正态分布曲线研究杉木直径结构随年龄变化的规律
        3.1.5 会同杉木人工林林木生长规律研究
        3.1.6 采用模型拟合杉木直径、树高、材积生长过程
        3.1.7 采用Richards拟合分级木生长进程研究
        3.1.8 不同年龄杉木人工林生物量研究
    3.2 技术路线图
4 结果与分析
    4.1 杉木人工林林分直径结构规律
        4.1.1 株数累积百分数分布曲线
        4.1.2 概率分布函数拟合不同年龄杉木林分直径分布
        4.1.3 杉木人工林直径结构随年龄的变化
    4.2 杉木生长过程规律研究
        4.2.1 杉木生长规律
        4.2.1.1 胸径生长
        4.2.1.2 树高生长
        4.2.1.3 材积生长
        4.2.2 杉木生长模型
        4.2.2.1 直径生长模型
        4.2.2.2 树高生长模型
        4.2.2.3 材积生长模型
        4.2.3 杉木生长进程比较
        4.2.3.1 直径生长进程
        4.2.3.2 树高生长进程
        4.2.3.3 材积生长进程
    4.3 生物量分配特征
        4.3.1 不同年龄杉木林分生物量
        4.3.2 生物产量结构特征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6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常德河洑国有林场木荷人工林林分结构与多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林分结构研究进展
        1.3.1 林分非空间结构研究
        1.3.2 林分空间结构研究
    1.4 林分多功能研究进展
        1.4.1 生产力功能研究
        1.4.2 固碳功能研究
        1.4.3 水土保持功能研究
        1.4.4 物种多样性研究
    1.5 林分结构与功能的研究
    1.6 研究内容
        1.6.1 木荷人工林林分结构特征分析
        1.6.2 木荷人工林多功能特征分析
        1.6.3 木荷人工林林分空间结构和多功能关系研究
        1.6.4 常德河洑国有林场现有林分优化及多功能经营措施
    1.7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地理情况
        2.1.2 森林资源现状
    2.2 数据来源
        2.2.1 样地设置与与数据调查
        2.2.2 数据处理
3 研究方法
    3.1 林分结构分析方法
        3.1.1 林分胸径与树高结构分析方法
        3.1.2 林分空间结构分析方法
    3.2 林分空间结构优化方法
        3.2.1 林分间伐空间结构优化方法
        3.2.2 林分补植空间结构优化方法
    3.3 多功能分析方法
        3.3.1 多功能指标构建方法
        3.3.2 多功能指标计算方法
4 不同龄组木荷人工林林分结构分析
    4.1 木荷人工林林分直径结构分析
    4.2 木荷人工林林分树高结构特征分析
    4.3 林分空间结构特征分析
5 不同龄组木荷人工林多功能分析
    5.1 水土保持与水源涵养功能分析
    5.2 物种多样性功能分析
    5.3 固碳功能分析
    5.4 生产力功能分析
    5.5 木荷人工林多功能评价
    5.6 小结
6 常德河洑国有林场现有林分优化及多功能经营措施
    6.1 林分空间结构间伐优化方案
        6.1.1 间伐木选择基本原则
        6.1.2 间伐优化措施
        6.1.3 间伐流程图
    6.2 林分空间结构补植优化方案
        6.2.1 补植优化措施
        6.2.2 补植流程图
    6.3 木荷人工林空间结构优化经营结果
    6.4 林分空间结构优化前后对比分析
    6.5 小结
7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10)甘肃省亚高山人工云杉林结构调整及功能恢复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森林经营管理研究进展
        1.3.2 林分结构调整研究进展
        1.3.3 林分结构的研究进展
        1.3.4 生态服务功能研究进展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质地貌
    2.3 气候条件
    2.4 水文条件
    2.5 土壤情况
    2.6 植被状况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研究目标
    3.2 研究内容
    3.3 研究方法
        3.3.1 样地设置
        3.3.2 结构调整方式
        3.3.3 林分状态特征调查分析
        3.3.4 数据处理及结构调整效果评价
    3.4 技术路线
4 结果与分析
    4.1 不同结构调整方式下林分非空间结构特征
        4.1.1 密度结构特征
        4.1.2 直径结构特征
        4.1.3 树高结构特征
        4.1.4 郁闭度结构特征
        4.1.5 蓄积量特征
        4.1.6 生物量结构特征
    4.2 不同结构调整方式下林分空间结构特征
        4.2.1 混交度结构特征
        4.2.2 大小比结构特征
        4.2.3 角尺度结构特征
    4.3 不同结构调整方式下林分生态服务功能特征
        4.3.1 植物多样性特征
        4.3.2 土壤理化特征
        4.3.3 叶面积指数特征
        4.3.4 负氧离子浓度特征
    4.4 甘肃省亚高山人工云杉林结构调整及功能恢复效果评价
5 结论与讨论
    5.1 讨论
        5.1.1 结构调整对云杉人工林生长的影响
        5.1.2 结构调整对云杉人工林空间结构的影响
        5.1.3 结构调整对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
        5.1.4 关于云杉人工林经营的思考
    5.2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四、桤木人工林林分胸径与树高的威布尔分布拟合(论文参考文献)

  • [1]豫西伏牛山区栓皮栎次生林林分结构与经营措施研究[D]. 杨雯雯. 北京林业大学, 2020
  • [2]人工林适地适树与生长收获效益评估研究 ——以贵州省杉木和马尾松为例[D]. 陈玉玲. 北京林业大学, 2020
  • [3]晋西黄土区低效刺槐林林分结构优化研究[D]. 侯贵荣. 北京林业大学, 2020
  • [4]蒙古栎次生林抚育间伐效果及生长模型研究[D]. 胡雪凡.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20(01)
  • [5]中亚热带杉木人工林空间结构及种内竞争关系[D]. 李颜斐.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02)
  • [6]湖南楠木次生林林分收获表与结构优化研究[D]. 姜兴艳.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02)
  • [7]抚育间伐对小兴安岭天然针阔混交林生态功能的影响[D]. 张甜. 东北林业大学, 2019(01)
  • [8]不同年龄杉木林分结构与生长过程[D]. 杨传桃.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1)
  • [9]常德河洑国有林场木荷人工林林分结构与多功能研究[D]. 梁先国.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1)
  • [10]甘肃省亚高山人工云杉林结构调整及功能恢复模式研究[D]. 冯宜明. 甘肃农业大学, 2018

标签:;  ;  ;  ;  ;  

桤木林胸径和树高的威布尔分布拟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