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发性肝癌肝脾联合切除的护理8例(论文文献综述)
陈柏尧[1](2021)在《参灵方联合射波刀治疗对原发性肝癌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评价参灵方联合射波刀治疗对原发性肝癌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为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分组方法,将符合入组标准病例60例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予参灵方联合射波刀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射波刀治疗。收集治疗后所有入组病例实体瘤变化、甲胎蛋白、肝功能分级、中医证候变化、Karnofsky评分、SAS(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及EORTC QLQ-C30评分等指标,并对治疗后所收集数据进行统计学方法分析。结果:1.两组实体瘤近期疗效比较:治疗组有效率为66.67%,对照组有效率为60.00%,治疗组实体瘤疗效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但两组有效率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中医症候疗效比较:治疗组有效率为90%,对照组有效率为73%,治疗组中医症候疗效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AFP比较:两组AFP较治疗前均有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比较:治疗后两组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KPS评分比较:治疗后治疗组的KP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两组SAS评分比较:治疗后治疗组的SA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两组EORTC QLQ-C30评分比较:治疗2个月、4个月后治疗组在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总健康状况、疲倦、疼痛、食欲下降等方面均有明显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参灵方联合射波刀治疗原发性肝癌可降低AFP水平、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及改善焦虑状态。2.参灵方联合射波刀治疗原发性肝癌可改善患者的整体生存质量,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黄正慧[2](2021)在《PBC和AIH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基于数据挖掘的用药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是一种可能与自身免疫相关的慢性肝内胆汁淤积性疾病,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是一种以高γ球蛋白血症、自身抗体阳性、界面性肝炎为特征的的自身免疫性肝病,其自身免疫反应主要针对肝细胞,均属于自身免疫性肝病。PBC和AIH早期多无明显症状,一旦进入症状期及失代偿期就意味着生存期下降,如不经规范治疗可导致肝硬化、肝衰竭。虽然熊去氧胆酸(UDCA)为国际公认的治疗PBC的药物,但对于对UDCA生物化学应答欠佳的患者尚无统一治疗方案。对于PBC患者常见的乏力、瘙痒等症状,尚无疗效获得公认的西药。目前AIH的标准治疗方案为仅用糖皮质激素或糖皮质激素联合硫唑嘌呤(AZA),但一部分患者或是不能耐受药物不良反应,或是在药物减量、停用过程中再次出现病情加重,该治疗方案尚不能解决全部临床问题。中医药在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病上具有一定的优势。北京中医医院肝病科传承了名老中医经验,近年来积累了一定的治疗PBC和AIH的经验。本课题通过收集北京中医医院肝病科门诊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以探讨PBC和AIH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和治疗用药规律,以便更好地应用于临床,提高疗效。研究目的:探讨北京中医医院肝病科对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自身免疫性肝炎(AIH)的辨证及组方用药规律,总结辨证论治经验,以指导临床。研究方法:本研究从北京中医医院His系统中筛选于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经北京中医医院肝病科医师诊治且符合纳入标准的PBC、AIH病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性别、出生日期、地区、诊断、证型、病史、中药处方等资料,统计各证型频次、合并症情况等。分析性别、年龄等与证型分布的关系。将原始中医证型进行规范,获得规范后证型,统计规范后证型证型频次,探索分析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与规范后证型分布的关系。将所有中药处方建立数据库,对原始中药名称进行规范,统计数据库中各中药的频次、频率。运用频次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系统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纳入方剂的组方用药。结果:(1)纳入305例PBC患者,其主要证型为气虚血瘀证(40.0%)、肝郁脾虚证(32.1%)、肝胆湿热证(14.8%)、脾虚湿盛证(10.5%)、痰湿证(7.5%)、肝肾阴虚证(5.2%)(X2=1972.936,P<0.001)。提取治疗中药方剂249首,共计中药298味,频次最高的前10味中药为:黄芪、麸炒白术、白芍、茵陈、黄芩、赤芍、茯苓、当归、丹参、郁金。全部中药的四气主要为微寒(24.2%)、温(20.8%)、寒(19.2%)、平(19.1%)等,其五味以甘(48.2%)、苦(48.0%)、辛(34.8%)为主,主要归肝(50.8%)、脾(50.2%)、肺(39.9%)、胃(33.7%)、心(25.1%)、肾(23.6%)等经。关联分析显示化橘红-苦杏仁、黄芪-茯苓皮、黄芪-豨莶草、黄芪-大腹皮、化橘红-拳参、苦杏仁-化橘红-茵陈、黄芪-化橘红-茵陈、化橘红-苦杏仁-茵陈、化橘红-苦杏仁-黄芪、化橘红-苦杏仁-黄芩、化橘红-苦杏仁-麸炒白术、黄芪-化橘红-麸炒白术等为治疗PBC常用药对;聚类分析显示治疗PBC常用中药可分为3组:①化橘红、苦杏仁、生地黄、鳖甲胶、黄芪、茯苓皮、当归、白芍;②泽兰、白茅根、茵陈、赤芍、牡丹皮、黄芩;③郁金、金钱草、麸炒白术、茯苓、党参、砂仁、陈皮、丹参、炒酸枣仁。(2)纳入88例AIH患者,其主要证型为肝郁脾虚证(36.4%)、气虚血瘀证(31.8%)、肝胆湿热证(15.9%)、气滞血瘀证(13.6%)、肝肾阴虚证(8.0%)、脾虚湿盛证(6.8%)、痰浊阻滞证(5.7%)(X2=306.258,P<0.001)。提取治疗AIH的中药方剂67首,共计中药211味,频次最高的前10味中药为:茵陈、赤芍、白芍、黄芩、麸炒白术、黄芪、白茅根、茯苓、丹参、金钱草。全部中药的四气主要为微寒(25.0%)、寒(22.7%)、温(18.3%)、平(15.8%)等,其五味以苦(48.9%)、甘(47.8%)、辛(34.2%)为主,主要归肝(52.3%)、脾(48.9%)、肺(38.5%)、胃(37.4%)、心(25.4%)、肾(21.7%)等经。关联分析显示茵陈-赤芍、茵陈-牡丹皮、茵陈-牡丹皮、赤芍-白茅根、茵陈-白茅根、茵陈-麸炒白术-赤芍、麸炒白术-黄芩-茵陈、赤芍-黄芩-茵陈等为治疗AIH常用药对;聚类分析显示治疗AIH常用中药可分为3组:①茵陈、赤芍、黄芩、牡丹皮、白茅根、金钱草、薏苡仁、广藿香、垂盆草、泽兰、焦三仙、小蓟、泽泻;②白芍、黄芪、丹参、当归、桃仁、化橘红、麦冬、葛根、蒲公英、百合、生地黄炭、生地黄;③麸炒白术、茯苓、香附、陈皮、郁金、党参。结论:PBC病位主要在肝、胆、脾、肾,主要证型有气虚血瘀证、肝郁脾虚证、肝胆湿热证、脾虚湿盛证、痰湿证、肝肾阴虚证。AIH病位主要在肝、脾、肾,主要证型有肝郁脾虚证、气虚血瘀证、肝胆湿热证、气滞血瘀证、肝肾阴虚证、脾虚湿盛证、痰浊阻滞证。PBC与AIH的主要病机均为肝郁脾虚、肝胆湿热,气虚、气滞致痰湿、瘀血内生,日久肝肾阴血耗伤,肝失所养。二者主要治法均为健脾益气、利湿退黄、清热凉血、活血化瘀、养阴柔肝、理气化痰等,治疗注重顾护脾胃与阴血、活血化痰。
康婷芳[3](2018)在《经皮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肝癌的疗效分析及证候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探讨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的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对行多次化疗栓塞术的病例重点观察肿瘤供血动脉变化以指导动脉栓塞方法;观察化疗栓塞术前后中医证型变化,指导中医药在介入过程中的辨证使用,以期提高肝癌患者综合临床疗效。方法:1.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8年1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中心行肝动脉化疗栓塞的100例原发性肝癌的患者临床资料及随访数据,所有患者的数据应用STATA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生存率计算用Kaplan-Meier方法,生存时间各组间的差异采用Log-Rank法检验,多因素分析使用Cox regression方法,筛选出影响预后及疗效的因素。2.通过术后CT观察多次TACE术后肿瘤血供改变及碘油沉积情况,使用卡方检验肿瘤血供改变与治疗次数、栓塞剂的相关性;检验碘油沉积情况与栓塞剂的关系。3.观察TACE前后中医证型分布及动态变化。计数资料用X2检验或Fisher检验。结果:1.对年龄、肿瘤分型、AFP水平、门静脉癌栓、治疗次数、治疗方法、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术前转移、栓塞剂的选用等9项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肿瘤分型、治疗次数、治疗方法、肝功能Child-pugh分级、门静脉癌栓,AFP水平、术前转移、栓塞剂均与预后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引入多重cox模型,筛选与预后相关的因素,结果表明:门脉癌栓,肝功能Chi ld-pugh分级与预后显着相关(P<0.05)。2.符合纳入标准共82例病例,其中,70例患者接受2次及以上TACE治疗,出现侧支血供者共33例。介入次数2次治疗vs.3-4次治疗vs.5次以上其发生率分别为:17.6%vs.53.5%vs.70%。侧支供血的阳性率与栓塞次数的关系使用卡方检验,结果提示,栓塞次数的增加导致侧支循环的阳性率提高。使用卡方检验对各栓塞剂组术后碘油沉积的情况分析,表明:综合栓塞组碘油沉积情况明显优于单纯碘油组。3.介入治疗前后比较,中医证候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后肝郁脾虚证显着减少,肝胆湿热证、脾虚湿困证显着增加,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1.肝动脉化疗栓塞是中晚期肝癌患者的重要治疗方式之一,对于肝功能分级好,无合并门静脉癌栓的患者预后较好。2.肝癌介入后发生复发转移与病灶侧支循环的形成、病灶内碘油沉积差相关。而病灶碘油沉积情况与选用的栓塞剂有关。3.TACE术后中医辨证以属肝胆湿热证及脾虚湿困证为主,提示术后的中医药辨证论治多以清热利湿,健脾祛湿为主要治则。
周益龙,邵冰峰,徐爱兵,张素青,周元,张一心[4](2016)在《联合脾脏切除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肝脾联合切除在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症治疗中的手术技巧及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自2010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症患者66例,其中24例行肝脾联合切除(其中13例附加食管下段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为肝脾联合切除组;22例仅行肝癌切除,为单纯手术切除组;20例行肝动脉栓塞化疗加脾动脉部分栓塞术(其中6例先行肝肿瘤射频消融术),为介入治疗组。结果:所有肝脾联合切除组患者围手术期均无死亡,术后脾功能亢进症状明显缓解,并发症与单纯手术切除组及介入治疗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远期疗效明显优于单纯手术切除组及介入治疗组。结论:肝脾联合切除术对于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症治疗效果较好,尤其对于后续治疗意义重大。
徐国辉,周存才,周峥,何均,魏小勇,徐宗全[5](2013)在《肝癌切除联合全脾切除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的疗效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临床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的有效方案。方法:回顾分析163例原发性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将上述患者分为观察组(n=83)与对照组(n=80),观察组接受肝癌切除术联合全脾切除术治疗,对照组仅接受肝癌切除术治疗。结果:(1)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前,两组患者红细胞(RBC)、白细胞(WBC)、血小板(PL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个月,观察组WBC、PLT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RB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术前,两组患者CD4、CD8、CD4/CD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个月,观察组CD4、CD4/CD8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CD8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4)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癌切除术联合全脾切除术是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的有效方案,该方案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易永祥,韩建波,刘涛[6](2011)在《肝脾联合切除和胃左血管离断术治疗肝癌合并门脉高压症的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合并门脉高压患者行肝脾联合切除、胃左血管离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26例原发性肝癌合并门脉高压症患者,其中行肝脾联合切除、胃左血管离断术14例(联合切除组),行单存肝癌切除12例(肝癌切除组),比较两组的术后并发症、血常规变化,术后2年肿瘤的复发率、死亡率及上消化道出血率。结果术前两组之间基本资料及术后并发症无统计学意义,联合切除组两年肿瘤复发率及上消化道出血率明显低于单独切除组;两组肿瘤复发率分别为14.3%和58.3%,上消化道出血率分别为7.14%和41.7%,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组的两年死亡率分别为14.3%和41.7%,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肝癌切除联合脾脏切除、胃左血管离断术,该手术是安全的,可有效降低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和肿瘤复发率。
吴安琪,王琳,杨燕茹[7](2021)在《肝癌切除联合脾切除治疗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行肝癌联合脾切除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原发性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的患者118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肝脾联合切除术组(观察组,66例)和单纯肝切除术组(对照组,52例)。比较2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和输血量、手术前后红细胞(RBC)、白细胞(WBC)、血小板(PLT)及CD4+、CD8+、CD4+/CD8+等T细胞亚型,对比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对患者随访3年比较2组患者的生存情况。结果 2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和输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患者在手术前1周RBC、WBC、PLT、CD4+、CD8+、CD4+/CD8+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2周观察组WBC、PLT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术后2个月观察组CD4+、CD4+/CD8+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观察组患者肺部感染、胸腔积液、胆漏、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为15.15%(10/66),对照组上述并发症发生率为11.54%(6/52),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24,P=0.569);术后随访3年,观察组无瘤生存率为40.91%(27/66),对照组为21.15%(11/52),观察组术后3年无瘤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5.199,P=0.023)。结论肝癌切除联合脾切除治疗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能有效促进WBC和PLT升高、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提高远期治疗效果,且安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使用。
辛健,冯韦韦,何彦丰[8](2021)在《肝脾联合切除术与常规肝切除术治疗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肿瘤学效果及风险比较》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肝脾联合切除术与常规肝切除术治疗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肿瘤学效果及风险比较,为临床应用提供指导。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浙江省义乌复元私立医院2012年4月至2014年8月收治的符合研究要求的118例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其分为两组,行肝脾联合切除术者为联合组,行常规肝切除术者为对照组,各59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血常规、肝功能、术后并发症、肿瘤效应(局部复发、远处转移、术后1、3和5年生存率)。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联合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显着升高[94.92%(56/59)比79.66%(47/59)](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随访至2019年8月1日,联合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显着高于对照组(29个月比22个月)(P<0.05);两组患者局部复发、远处转移率、1、3和5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术后第7天血小板、白细胞明显高于对照组[(264.48 ± 75.37) × 109/L比(153.53 ± 42.11) × 109/L、(7.86 ± 1.43) × 109/L比(3.48 ± 1.32) × 109/L](P<0.05);联合组术后第7天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与对照组比较均显着降低[(49.42 ± 31.88) U/L比(84.22 ± 43.95) U/L、(36.50 ± 21.50) U/L比 (49.98 ± 35.63) U/L](P<0.05)。结论与常规肝切除术治疗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相比较,肝脾联合切除术治疗可有效促进患者外周血血小板、白细胞上升及肝功能恢复,且不增加手术风险,长期随访结果更满意。
刘艺[9](2020)在《健脾理气法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评价健脾理气法联合经皮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原发性肝癌的综合治疗提供安全有效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方法:采取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法,分为TACE组与结合优化组。TACE组:TACE+基础治疗;采用经皮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予注射用洛铂、注射用盐酸表柔比星与罂粟乙碘油5~20 ml混悬液栓塞肿瘤血管,同时给予常规保肝、止吐等基本对症支持疗法。结合优化组:在TACE组治疗基础上辨证属于“肝郁脾虚证”,加服健脾理气方常规服用,连续用药4周后观察疗效。共纳入患者64例,结合优化组32例,TACE组32例。观察比较治疗前后病灶大小、肿瘤标志物变化、中医证候积分变化、生活质量评分(Karnofsky评分)、体质量变化、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相关安全性指标等。结果:结合优化组在缩小病灶、降低甲胎蛋白水平、改善中医学症状、增加体质量、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优于单纯TACE组,并且有一定的减少毒副作用、增加疗效的作用。但对癌胚抗原与糖类抗原199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健脾理气法联合TACE的综合治疗模式安全、有效,可以有效改善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缩小病灶,在减毒增效方面的优势明显。为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肝癌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模式,值得推广应用。
许梅[10](2020)在《桂枝加大黄汤联合穴位埋线治疗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观察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患者发热、肝区疼痛、腹胀便秘、恶心呕吐症状的发生情况,以及中医证候、KPS评分、肝功能指标的情况,探讨桂枝加大黄汤联合穴位埋线治疗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综合征的临床作用及安全性,以及对中医证候、KPS评分、肝功能指标情况的影响,为桂枝加大黄汤联合穴位埋线治疗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综合征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收集住院接受TACE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4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3例(n=23),对照组给予TACE术后患者常规西医对症处理(退热、止吐、护肝、止痛),治疗组予在西医对症治疗的基础上,于术前d1穴位埋线治疗以及d1-d7桂枝加大黄汤随证加减水煎剂内服治疗,于术后d1-d7监测记录患者发热、肝区疼痛、腹胀便秘、恶心呕吐的发生情况,记录患者术前d1及术后d7的肝功能情况,分别于术后d1-d7运用中医证候积分表进行证候积分评测、以及KPS评分。采用SPSS21.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探讨桂枝加大黄联合穴位埋线治疗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综合征的治疗作用。结果:(1)两组原发性肝癌患者在TACE术前的年龄、性别、临床分期及KPS评分经统计学分析,P>0.05,无统计学差异。(2)治疗组在发热程度控制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腹胀便秘程度分级上,治疗组发生情况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术后治疗组在恶心呕吐程度分级上病例数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术后治疗组肝区疼痛发生病例及疼痛发生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在症状持续方面,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术后两组的中医证候积分相比,治疗组改善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术后两组的KPS评分,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9)术后d7两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均升高,但治疗组升高幅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桂枝加大黄汤联合穴位埋线可有效减轻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发热、腹胀便秘、肝区疼痛、恶心呕吐症状的发生程度,以及缩短该症状的持续发生时间,可明显改善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中医临床证候及KPS评分,以及术后肝功能损伤的恢复情况。
二、原发性肝癌肝脾联合切除的护理8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原发性肝癌肝脾联合切除的护理8例(论文提纲范文)
(1)参灵方联合射波刀治疗对原发性肝癌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文献研究 |
1 现代医学对原发性肝癌的认识 |
1.1 原发性肝癌的基本概念 |
1.2 原发病肝癌流行病学 |
1.3 原发性肝癌发病机制 |
1.4 原发性肝癌的治疗现状 |
2 中医对肝癌的认识 |
2.1 古代中医家对原发性肝癌的认识 |
2.2 现代中医家对原发性肝癌的认识 |
2.3 中医药治疗肝癌的近况 |
第二部分: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肝癌中医症状量表 |
1.4 病例选择 |
2 研究方案 |
2.1 研究分组 |
2.2 治疗方案 |
2.3 观察指标 |
3 统计学方法 |
4 研究结果 |
4.1 临床基线资料 |
4.2 治疗结果 |
第三部分:讨论 |
1 射波刀在原发性肝癌的应用 |
2 组方分析 |
3 参灵方药理学分析 |
4 研究结果分析 |
4.1 两组实体瘤疗效分析 |
4.2 两组中医症候疗效分析 |
4.3 两组AFP分析 |
4.4 两组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分析 |
4.5 两组KPS评分分析 |
4.6 两组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分析 |
4.7 两组EORTC QLQ-C30 评分分析 |
5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综述 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2)PBC和AIH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基于数据挖掘的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
1 西医治疗 |
1.1 一线治疗 |
1.2 二线治疗 |
1.3 对症治疗 |
2 中医论治 |
2.1 病因病机 |
2.2 中医治疗 |
3 小结 |
综述二 AIH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
1 西医治疗 |
1.1 标准治疗 |
1.2 替代治疗 |
2 中医论治 |
2.1 病因病机 |
2.2 中医治疗 |
3 小结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研究一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的回顾性临床研究及基于数据挖掘的用药规律研究 |
1 前言 |
2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PBC患者的合并症 |
3.3 PBC患者的病情分层 |
3.4 PBC中医病名与证型 |
3.5 治疗PBC用药规律 |
4 讨论 |
4.1 一般资料 |
4.2 PBC患者的合并症 |
4.3 PBC患者病情 |
4.4 PBC中医病名与证型 |
4.5 治疗PBC用药规律 |
5 结论 |
6 问题与展望 |
研究二 自身免疫性肝炎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的回顾性临床研究及基于数据挖掘的用药规律研究 |
1 前言 |
2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合并症情况 |
3.3 AIH患者病情分层 |
3.4 AIH中医病名与证型 |
3.5 治疗AIH用药规律 |
4 讨论 |
4.1 AIH与女性 |
4.2 AIH患者的合并症 |
4.3 AIH患者病情 |
4.4 AIH中医病名与证型 |
4.5 治疗AIH用药规律 |
5 结论 |
6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经皮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肝癌的疗效分析及证候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西医对原发性肝癌的研究现状 |
1.1.1 不同分期肝癌治疗方案的选择 |
1.1.2 多学科综合治疗方案 |
1.2 经皮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的应用 |
1.2.1 经皮肝动脉化疗栓塞的原理 |
1.2.2 经皮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技术的进展 |
1.3 中医对原发性肝癌的研究现状 |
1.3.1 古籍文献对肝癌病的认识 |
1.3.2 当代中医对肝癌病的认识 |
1.3.3 肝癌的中医药辨证治疗 |
1.4 中医药联合经皮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肝癌研究现状 |
1.4.1 围介入期的证型 |
1.4.2 全身治疗 |
1.4.3 局部治疗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2.1 临床资料 |
2.1.1 研究对象 |
2.1.2 诊断标准 |
2.1.3 纳入标准 |
2.1.4 排除标准 |
2.2 治疗方法 |
2.2.1 经皮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方法 |
2.2.2 中医药治疗 |
2.3 观察指标 |
2.3.1 生存期 |
2.3.2 生存率 |
2.3.3 肿瘤供血动脉血管形态 |
2.3.4 碘油的沉积情况 |
2.3.5 TACE前后证型变化 |
2.4 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总体情况 |
3.2 单因素分析 |
3.2.1 各年龄组别的中位生存时间 |
3.2.2 各肿瘤大体分型组的中位生存时间 |
3.2.3 各AFP组的中位生存时间 |
3.2.4 门静脉癌栓组的中位生存时间 |
3.2.5 各治疗次数组的中位生存时间 |
3.2.6 各治疗方法组的中位生存时间 |
3.2.7 术前转移组的中位生存时间 |
3.2.8 肝功能分级组的中位生存时间 |
3.2.9 各栓塞剂组的中位生存时间 |
3.2.10 术后碘油沉积情况与栓塞剂的关系 |
3.3 多种预后因素分析 |
3.4 多次TACE后肿瘤血供变化的情况 |
3.4.1. 首次造影肿瘤血供情况 |
3.4.2. 侧支循环形成的情况 |
3.4.3. 侧支循环形成的发生率与TACE术次数的关系 |
3.5 TACE前后证型变化 |
3.6 典型病例 |
第四章 讨论 |
4.1 原发性肝癌的治疗 |
4.2 介入治疗后生存时间的预后影响因素 |
4.2.1 门静脉癌栓与中位生存期的关系 |
4.2.2 肝功能Child分级与中位生存期的关系 |
4.3 介入术后肿瘤供血动脉的改变 |
4.4 栓塞剂的选择 |
4.5 TACE前后证型变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4)联合脾脏切除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2.1 手术及介入治疗方案 |
1.2.2 围手术期处理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肝脾联合切除前后门静脉压力的变化 |
2.2 治疗前后脾功能亢进及肝功能情况 |
2.3 食管下段贲门周围静脉曲张情况 |
2.4 治疗后并发症情况 |
2.5 术后复发及生存情况 |
3 讨论 |
(6)肝脾联合切除和胃左血管离断术治疗肝癌合并门脉高压症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
2 结 果 |
2.1 一般资料比较 |
2.2 术后并发症比较 |
2.3 术前及术后血常规比较 |
2.4 肿瘤切除术后两年肝癌复发率及死亡率 |
3 讨 论 |
(7)肝癌切除联合脾切除治疗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3 手术方法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 果 |
2.1 2组术中情况比较 |
2.2 2组患者手术前后血常规指标比较 |
2.3 2组患者手术前后T细胞亚群比较 |
2.4 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
2.5 2组患者术后3年随访比较 |
3 讨 论 |
(9)健脾理气法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病例的脱落与处理 |
2 一般资料 |
3 治疗方法 |
4 观察指标 |
4.1 一般情况观察 |
4.2 安全性指标 |
4.3 主要观察指标 |
4.4 次要观察指标 |
5 疗效评价 |
5.1 疾病疗效判定标准 |
5.1.1 实体瘤疗效标准 |
5.1.2 肿瘤标志物变化(AFP、CEA、CA199) |
5.2 中医证候积分情况评价 |
5.3 生活质量评定标准 |
5.4 体质量的变化 |
5.5 肝功能变化情况评价 |
5.6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评价 |
6 统计学方法 |
7 结果 |
7.0 两组实体瘤大小变化疗效比较 |
7.1 肿瘤标志物变化(AFP、CEA、CA199) |
7.2 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情况分析 |
7.3 两组患者卡氏评分变化分析 |
7.4 体质量变化分析 |
7.5 肝功能变化情况评价 |
7.6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评价 |
7.7 安全性指标 |
讨论 |
1 中医对原发性肝癌的认识 |
1.1 古代医家对原发性肝癌的认识 |
1.2 中医对原发性肝癌病因病机的研究 |
2 西医对原发性肝癌的认识 |
2.1 西医对原发性肝癌的研究进展 |
2.2 原发性肝癌的现代治疗 |
3 健脾理气法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研究进展 |
4 健脾理气方组方研究 |
4.1 方剂组成配伍 |
4.2 方剂用药研究 |
4.3 方剂药理分析 |
5 疗效分析 |
5.1 主要疗效指标 |
5.1.1 两组实体瘤疗效比较 |
5.1.2 两组治疗前后肿瘤标志物变化 |
5.2 次要疗效指标 |
5.2.1 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比较 |
5.2.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KPS评分比较 |
5.2.3 治疗前后体质量变化分析 |
5.2.4 肝功能变化情况分析 |
5.2.5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评价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健脾理气法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 |
(10)桂枝加大黄汤联合穴位埋线治疗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文献研究一:现代医学对肝癌的认识及TACE综合征的研究 |
1 肝癌流行病学 |
2 肝癌的治疗 |
3 TACE术后综合征的相关研究 |
4 小结 |
文献研究二:中医对肝癌的认识和TACE综合征的研究 |
1 中医对肝癌的认识 |
2 肝癌TACE后的中医认识 |
3 中药治疗 |
4 外治治疗 |
5 小结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结果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研究背景 |
2 导师学术思想 |
3 临床运用 |
4 作用及药理分析 |
5 穴位分析 |
6 特色与优势 |
7.疗效分析 |
8.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 |
缩略词表 |
综述 中医药防治原发性肝癌 TACE 术后并发症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四、原发性肝癌肝脾联合切除的护理8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参灵方联合射波刀治疗对原发性肝癌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D]. 陈柏尧.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PBC和AIH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基于数据挖掘的用药规律研究[D]. 黄正慧.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3]经皮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肝癌的疗效分析及证候观察[D]. 康婷芳.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4)
- [4]联合脾脏切除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分析[J]. 周益龙,邵冰峰,徐爱兵,张素青,周元,张一心. 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6(05)
- [5]肝癌切除联合全脾切除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的疗效分析[J]. 徐国辉,周存才,周峥,何均,魏小勇,徐宗全. 中国医学创新, 2013(29)
- [6]肝脾联合切除和胃左血管离断术治疗肝癌合并门脉高压症的临床意义[J]. 易永祥,韩建波,刘涛.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1(21)
- [7]肝癌切除联合脾切除治疗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的临床研究[J]. 吴安琪,王琳,杨燕茹. 中华全科医学, 2021(02)
- [8]肝脾联合切除术与常规肝切除术治疗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肿瘤学效果及风险比较[J]. 辛健,冯韦韦,何彦丰.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21(02)
- [9]健脾理气法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研究[D]. 刘艺.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10]桂枝加大黄汤联合穴位埋线治疗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 许梅.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