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数学概念教学的四个环节(论文文献综述)
周东伟[1](2021)在《指向学生数学素养培育的高中教学“三突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培育高中生的数学核心素养,高中数学教师要做好三个"突出":一是突出数学概念的形成,为数学建构打好基础;二是突出数学解题的思维分析,为推理运算提供思维训练场;三是突出数学过程的书面表达,旨在让学生形成自己的思想方法。
于江兵[2](2021)在《模型思想在数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发展学生的模型思想。模型思想的建立对数学概念的建立起着重要作用。概念教学与模型思想的形成是一致的,概念中模型思想的建立重在经历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过程,而不是概念的结论。
黄筱夏[3](2021)在《基于“P+R+2S”教学模式的高中物理教学实践探究 ——以《自由落体运动》为例》文中指出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创新,是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教育改革地不断深化,学生主动学习在学科教学中变得愈发重要,学生的主体地位日益突出,在此背景下自主自能课堂逐渐被引入我国的课堂教学中。目前,国内外对自主自能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主要集中在语文、数学、英语等主干课程中,而在高中物理课堂的研究文献报道不多。本文以学习金字塔理论、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以学生为中心”理念和主体性教育理论作指导,通过大量的文献调研,梳理出国内外有关自主自能课堂模式的现状和发展,以教与学相融合为设计理念,提出“P+R+2S”教学模式,主要包括四个环节:一是学生的“学”——“P+S”(Preview课前预习+Show课堂展示);二是教师的“教”——课堂授课;三是学生的“再学”——“R+S”(Reviwe复习回顾+Show课堂再展示);四是教师的“再教”——针对性再授课。本文以高中物理《自由落体运动》为例,学生采用自主自能模式提高学习效率,教师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有效实现教与学的有机融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质量。以笔者所在重庆市万州高级中学实习学校为研究基地;高一年级《自由落体运动》为研究内容;3个实验班共175人为研究对象;采用“P+R+2S”教学模式;对《自由落体运动》典型课例进行教学实践,在教学实践前后展开访谈和调查问卷,分析调查结果和学生成绩对比。研究结果表明:“P+R+2S”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自能学习优势,培养学生高中物理学习兴趣,提高教师课堂实效,对新模式实施发现的不足提出有益的建议,供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借鉴和参考。
李兆敏[4](2021)在《“课程思政”视域下面向高中美术生的数学教学设计研究 ——以“不等式”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课程思政”要构建“三全”育人格局,即各类课程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要与思想政治课程同向同行,协同共育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和可靠建设者,实现对新一代青年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其中数学课程责无旁贷。参加雄安新区支教时,发现高中美术生的教育存在专业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力度不够的现象,针对问题,采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了解到当前美术生迷茫困惑状态明显、是非辨别能力薄弱、价值观念不成熟的特点突出,在美术生价值塑造黄金时段,探索将价值观教育寓于专业课教学中,实现全方位育人,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研究课题。通过对美术生思想情况的调查,总结出美术生在人生规划、爱国表现、价值取向、思想特点、思政教育获得方式五个方面的表现,在此基础上确立“课程思政”切入点理论模型。切入点理论模型从辩证唯物主义观教育、爱国情怀教育、科学人文素养教育、创新思维教育和生态文明观教育五个维度的内容展开,并指导完成以“不等式”相关内容为例的教学设计、实践与评价。研究表明:在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原则指导下,基于已有教学设计模型和优秀案例总结构建了课程思政数学教学设计的流程,包括课程思政切入点规划、教学要素分析、教学实施设计和教学评价设计四个环节。区别于传统教学设计模型,课程思政契入点模型贯穿于整个数学教学设计,目标设计增设了课程思政目标,效果评价规避了成绩衡量能力的片面性,从成绩、意识、观念、行动进行综合考量,通过实践与反思不断优化教学设计。实现课程思政在数学教学资源上的拓展,在教学评价上的突破,在实践中取得阶段性的研究成果。研究得到的教学策略,从语言、资源、价值、意识、能力五个层面进一步指导课程思政在其他数学内容的实践。语言层面强调契合新时代美术生的用语方式,资源包含课程内外思政元素和时代发展典型案例,价值层面注重于对学生三观的影响,实现塑智塑魂塑价值观的育人追求,意识着眼于国家人才发展需要的创新意识,并树立环保意识,能力层面把课程思政落实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施育凤[5](2021)在《初中数学易错点分析及应对策略 ——以方程与不等式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强调“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程与不等式是初中数学知识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学生解题出错的现象时有发生,其中就有一些经常容易出错的点,这些易错点的反复出现会影响学生的能力发展,因此研究初中数学易错点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方程与不等式为例,采用文献分析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测试法以及案例分析法研究初中数学易错点。通过访谈明确学生在方程与不等式中的易错点以及了解学生解题的心理活动,并为分析易错点出现的原因和提出相应应对策略提供依据;通过对测试结果的统计,从成绩等级的维度对易错点进行差异分析,并整理归纳出易错点错误类型;通过案例分析,从学生解题过程中找到易错原因;通过问卷调查,探讨分析认知负荷与易错点的关联。总体而言,本研究对易错点的分析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是从易错点材料本身来研究认知负荷对易错点的影响;另一方面是从研究对象的测试情况,分析整个解题过程中易错点出现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经过研究发现:(1)学生易错点出错率最高的部分是不等式和分式方程。学生易错点错误类型可以归类为知识性错误和非知识性错误。知识性的错误主要有数学知识的错误、解题方法的错误、数学运算的错误;非知识性的错误主要是解题态度的错误、解题习惯的错误、解题心理的错误。(2)易错点在成绩等级维度上存在显着差异。(3)认知负荷与易错点出错率之间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不同成绩等级的学生认知负荷不同,与测试成绩的相关性也不同,成绩等级为A、C和E的学生,其认知负荷与测试成绩没有相关关系;成绩等级为B和D的学生,其认知负荷与测试成绩有显着相关关系。(4)基于波利亚解题表,分别得出在“了解问题”、“拟定计划”、“实施计划”、“回顾”四个环节中的易错点错误原因。由研究结论得到的应对策略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基于波利亚解题过程中的原因分析结果提出的应对策略,二是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结果给出的应对策略。
陈聪[6](2021)在《小学六年级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调查研究》文中认为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把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抽象表示为一种数学公式,即数学模型。2011版的课程标准提出的核心素养中,提到了模型思想。由此可见,数学建模是数学教育中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因此,对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有必要了解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现状。本研究以小学六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了文献法、测验法、访谈法这三种研究方法,主要研究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小学六年级学生在三大内容领域(数与代数、综合与实践、图形与几何)中的数学建模能力水平的现状如何?学生在数学建模过程中遇到困难的原因是什么?第二,针对建模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的原因,可以提出怎样的培养建议?本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在数与代数中,超过一半的学生在理解和简化中达到了水平二,而数学化和数学解答达到水平二的学生较少,主要问题出现在数学化中:学生缺乏数学建模的意识;学生缺乏与数学建模相关的数学知识;学生的元认知水平较低;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较低;学生存在畏难情绪。(2)在综合与实践中,也有超过一半的学生在理解和简化中达到了水平二,数学化和数学解答达到水平二的学生较少,主要问题出现在数学化中:学生逻辑推理能力较低;学生数学语言的互译能力较低。(3)在图形与几何中,理解、简化、数学化、数学解答的水平都比较低,达到水平二的学生都没有过半,分别只有37.5%、10%、10%以及2.5%,主要问题出现在理解中:学生数学阅读能力较低,主要表现为学生对数学阅读没有耐心以及在阅读过程中,只关注数据,忽略了问题情境的文字描述;学生对于科学情境较为陌生。针对困难原因,笔者提出了以下建议:(1)对学校的建议:根据教学任务,适当开展建模竞赛;对数学教师进行建模培训;开发建模的教材与课程。(2)对教师的建议: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意识;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水平;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多提供给学生科学情境类的建模题目。同时,教师自己还应该做到:正确的认识数学建模;提升自身的数学建模能力;积极转变自己的角色。(3)对学生的建议:克服困难情绪,敢于接受挑战;认真学习数学知识;正确认识数学建模;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建模。
詹灿璨[7](2021)在《数学化思想在数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透过高中函数概念教学的视点》文中研究指明“数学化”指的是用数学的眼光和手段去转化、处理问题并建立数学体系的过程.基于弗赖登塔尔数学教育教学思想、荷兰现实数学教育、兰格“概念数学化”教育思想等教育教学理论,“数学化思想”已发展为系统的教育理论.这个理论包含两个主要形式,即横向数学化与纵向数学化,前者指处理问题情景时运用感性、非形式化的手段,后者指对已抽象的数学对象进行逻辑演绎的过程,这两者相辅相成,渐进式推动“数学化”的发生.结合新课程改革强调的基本理念和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将数学化思想运用在数学概念教学中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基于此观点,本研究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化整理数学化思想,并以数学化思想为中心,构建其在数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模型.以高中函数概念为例进行完整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通过课堂观察和录像分析对案例进行反思,完善数学化思想指导下的概念教学模型并得出结论:(1)数学化思想与数学概念教学存在极强的联系与高度的契合性,可以运用数学化思想指导概念教学.(2)数学化思想指导下的概念教学应当具有:三逻辑、四层次、五原则.“三逻辑”指的是教师、学生、教学中蕴含的数学化逻辑.“四层次”指的是概念教学中的数学化应当经历情景层次、抽象层次、归纳层次、形式层次四个阶段,并形成数学化概念教学层次模型.“五原则”指运用数学化思想设计概念教学需要遵守现实原则、活动原则、互动原则、严谨性原则、反思原则,由此构成完整的数学化教学模型.(3)运用数学化概念教学模型可以构建合适的高中函数概念教学模型.本研究以函数概念发展、教材知识体系、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等内容为基础,按照教学的逻辑对整个教学设计作出规划,并通过数学化思想教学原理逐步克服函数概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通过对理论与教学实践的进一步反思加强对数学化概念教学模型的认识,并提出相关建议.
郑云端[8](2021)在《体验教学在小学高年级“图形与几何”教学中的应用现状研究 ——以扬州市H小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体验教学就是以体验作为师生互动的方式,教师在一定的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学生在亲身经历与感知体验的过程中自主获取知识、生成情感与建构意义。体验教学是小学数学课程改革所要求的教学方式,并且体验教学关注的是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探究、实践及操作过程,教学内容符合小学生的现有水平,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息息相关。然而,数学课本中的“图形与几何”知识都是具有抽象性的,是对生活经验的概括与总结,这就表明将体验教学应用于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中是能发挥积极作用的,既发展了小学生的空间观念与几何直观,又提高了小学生的数学推理能力,数学课堂因为加入体验而变得更加精彩。目前关于体验教学在小学高年级“图形与几何”教学中的应用现状研究主要局限于教学实录与反思,因此本研究选取小学高年级的教师和学生为研究对象,试图通过多方面的调查寻找出扬州市H小学的教师将体验教学应用于“图形与几何”教学时存在的问题,进而分析问题背后产生的原因,最后从全局的角度提出切实有效的改进策略。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教师与学生访谈和课堂观察这三种研究方法,围绕教师对体验教学内涵与在“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应用意义的理解、体验教学目标的设计、体验教学资源的开发、体验教学方式的选用、体验教学效果的评价这五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相关教学现状的调查。通过调查发现体验教学在小学高年级“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应用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教师对体验教学价值的理解偏重于几何知识与空间观念的习得、体验教学目标的设计对学生学情与情感目标的重视不够、体验教学资源的开发缺少实际生活中“图形与几何”资源的利用、体验教学方式的选用缺少多样性与丰富性、体验教学效果的评价缺少带有激励性的情感评价。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数学教学的应试性使课堂活跃度不够、学时的限制使体验效果与预期有差异、少数学生参与体验活动缺乏主动性。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五点改进策略,分别是:教师要加强对体验教学理念的学习与研究;体验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注重以情促知;体验教学资源的运用要体现生活化与多样化;体验教学方式的选用要创设多种主体亲历的体验活动;体验教学效果的评价要注重学生的情感发展。
张业帷[9](2021)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高中数学新授课教学探索与研究》文中提出近几年来,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加快了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对学生的评价也呈多元化趋势,学习成绩不再是唯一的评价标准。《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发布后,全国各校和一线教师们基于新课标的要求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方式。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以下简称“疫情”)爆发,为保证教学进度,全国中小学在教育部的号召和各校教务部门的领导下尝试改变传统的线下教学模式转而开展线上教学。线上教学的实施使笔者产生思考:将传统教学与线上教学结合起来是否会使课堂教学更加高效呢?基于此,笔者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发现了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模式,并展开了探索与研究。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对有关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文献进行整理与分析,通过问卷调查和教师访谈分析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中数学新授课教学中的可行性。基于相关理论和教学设计原则构建了适用于高中数学新授课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并以“对数函数的性质与图像”为例给出具体的教学活动设计。为了验证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中数学新授课中的实施效果,笔者运用实验法,将两个初始情况差异性较小的班级分别设置为实验班和对照班,实验班实施混合式教学,对照班实施常规教学。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得到结论:混合式教学可以应用到高中数学新授课的教学中,并且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基于以上研究,笔者总结出在高中数学新授课中应用混合式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师生双方的信息技术素养。期望本研究能够对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混合式教学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以不断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沈婕[10](2021)在《4c教学模式在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教学模式是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正常开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地促进教育者从整体上综合地探讨教学过程的本质与规律。当前,幼儿园科学领域的教学活动虽已渐渐形成较为广泛认可的教学流程,但仍缺乏固定的、已形成一定理论的幼儿科学教育教学模式,以至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忽视幼儿探索性,或探索只是停于表面,缺乏一定的体系和深度的现象仍时有发生。4c教学模式作为由乐高教育引入的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已有部分学者进行了一定的研究,阐释并探讨了4c教学模式应用在教育教学领域能够带来的价值。基于此,本研究认为,幼儿园科学领域教育要重视对幼儿科学素养的培养,并创新一种新的培养模式以有效打破长期以来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研究上采取单一刻板的思维方式的习惯。此外,4c教学模式是否有助于幼儿科学素养的培养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本研究以哈尔滨H幼儿园的两个大班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对4c教学模式在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应用情况进行研究,通过观察、访谈及案例分析的方法搜集、整理并分析资料,提出该教学模式的应用建议,以期为教师在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中应用4c教学模式提供有效的参考。本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章通过分析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从内涵、特点、应用领域、实施步骤流程等方面,分别对4c教学模式及科学领域教育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简单梳理;第二章通过阐述4c教学模式及幼儿科学领域教育内涵及特点,分析4c教学模式在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中应用的适宜性;第三章遵循4c教学模式的固定流程,以三个不同类型的幼儿园大班科学教育活动为代表在H幼儿园两个大班实施了行动研究;第四章基于以上对4c教学模式应用过程的分析,从4c教学模式的应用准备、应用条件及应用过程方面,对如何在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中有效应用4c教学模式提出相关建议。通过以上研究发现,4c教学模式的有效应用能够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反思能力、研究能力,也能促进幼儿科学情感态度的培养、科学方法能力的掌握及科学知识经验的建构。但同时也因4c教学模式本身固有的特殊性,在应用中存在一定困难,无论是从应用准备、应用条件或是应用过程方面,都对尝试使用4c教学模式的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二、数学概念教学的四个环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数学概念教学的四个环节(论文提纲范文)
(1)指向学生数学素养培育的高中教学“三突出”(论文提纲范文)
一、突出数学概念的形成,帮助学生“会学”数学 |
二、突出解题思路的分析,助推学生掌握数学思想 |
三、突出数学表达的规范,促进学生提升素养 |
(2)模型思想在数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教材概念教学编写意图与模型思想形成的分析 |
二、将教学流程与模型思想融合应用 |
三、概念教学建模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
(3)基于“P+R+2S”教学模式的高中物理教学实践探究 ——以《自由落体运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 变革课堂教学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要求 |
二 创新课堂教学形式,促进教育教学事业发展 |
三 发展学生自主自能,促进高中物理课程改革 |
四 实现教与学有机融合,创新高中物理教学模式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框架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框架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可行性分析 |
一 研究方法 |
二 研究可行性分析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国外研究现状 |
第二节 国内研究现状 |
第三节 文献评述 |
第三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 自主学习 |
二 自能学习 |
三 “P+R+2S”教学模式 |
四 自主自能学习方法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 学习金字塔理论 |
二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
三 “以学生为中心”理念 |
四 主体性教育理论 |
第四章 “P+R+2S”教学模式 |
第一节 “P+R+2S”教学模式的实施步骤及流程图 |
一 “P+R+2S”教学模式的实施步骤 |
二 “P+R+2S”教学模式的流程图 |
第二节 “P+R+2S”教学模式的优势 |
一 激发学生的自主自能学习能力 |
二 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
三 实现高中物理教与学的融合 |
四 融入三种创新教学方法 |
第五章 “P+R+2S”教学模式在《自由落体运动》教学中的实践 |
第一节 设计思想 |
第二节 教学目标 |
第三节 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 |
一 教材分析 |
二 学情分析 |
第四节 教学流程与说明 |
一 流程图 |
二 流程说明 |
第五节 教学过程 |
一 学生的“学”——“P+S” |
二 教师的“教”——课堂授课 |
三 学生的“再学”——“R+S” |
四 教师的“再教”——针对性再授课 |
第六节 教学后记 |
第六章 基于“P+R+2S”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效果分析 |
第一节 实践过程 |
第二节 实验前师生对“P+R+2S”教学模式态度的调查情况 |
一 对18 位物理教师的访谈结果 |
二 学生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 |
三 实验前调查情况的的总体分析 |
第三节 实验后学生调查问卷的统计与分析 |
第四节 实验前后学生学习成绩的对比分析 |
第五节 小结 |
一 实施“P+R+2S”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影响 |
二 实施“P+R+2S”教学模式对教师的影响 |
三 实施“P+R+2S”教学模式出现的问题、成因及改进意见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 研究总结 |
二 研究不足 |
(一)调查样本范围小 |
(二)实验样本容量小 |
(三)教学实践时间短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
附录 B |
附录 C |
附录 D |
附录 E |
致谢 |
(4)“课程思政”视域下面向高中美术生的数学教学设计研究 ——以“不等式”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问题 |
1.4 研究创新点 |
1.5 核心概念界定 |
1.6 论文框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文献综述 |
2.2 理论基础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假设 |
3.2 研究对象 |
3.3 研究方法 |
3.4 研究工具 |
3.5 研究思路 |
3.6 需要注意的问题 |
第四章 高中美术生思想状况调查结果与“课程思政”切入点模型 |
4.1 问卷调查实施 |
4.2 数据统计与分析 |
4.3 调查结果与“课程思政”切入点模型的关系 |
4.4 “课程思政”切入点模型 |
第五章 “课程思政”数学教学设计流程 |
5.1 “课程思政”数学教学设计原则 |
5.2 “课程思政”数学教学设计流程 |
5.3 等式性质与不等式性质示例1 |
5.4 基本不等式示例2 |
第六章 “课程思政”数学教学实践与评价 |
6.1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不等式第一课时案例1 |
6.2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不等式第二课时案例2 |
6.3 “课程思政”数学教学效果评价 |
第七章 研究结论、建议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建议 |
7.3 研究不足 |
7.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初中数学易错点分析及应对策略 ——以方程与不等式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课程标准的要求 |
1.1.2 数学学科的特点 |
1.1.3 解题过程中数学解答错误的时有发生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际意义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问题 |
1.5 相关概念界定 |
1.5.1 易错点 |
1.5.2 初中数学易错点 |
1.5.3 方程与不等式 |
2 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波利亚解题理论 |
2.1.2 认知负荷理论 |
2.2 数学解答错误相关研究 |
2.2.1 国外数学解答错误研究现状 |
2.2.2 国内数学解答错误研究现状 |
2.3 初中数学易错点的相关研究 |
3 研究设计 |
3.1 研究思路与方法 |
3.1.1 研究思路 |
3.1.2 研究方法 |
3.2 研究对象与假设 |
3.2.1 研究对象 |
3.2.2 研究假设 |
3.3 研究工具 |
3.3.1 访谈提纲的编制 |
3.3.2 测试卷的编制 |
3.3.3 认知负荷问卷的编制 |
4 方程与不等式易错点测试结果分析 |
4.1 试卷回收情况 |
4.2 易错点成绩等级上的差异性分析 |
4.3 易错点与认知负荷的相关性分析 |
4.3.1 出错率与认知负荷的相关性分析 |
4.3.2 测试成绩与认知负荷的相关性分析 |
4.4 各知识模块中的易错点 |
4.4.1 一元一次方程 |
4.4.2 一元二次方程 |
4.4.3 分式方程 |
4.4.4 二元一次方程组 |
4.4.5 不等式组 |
4.5 易错点错误类型 |
4.5.1 知识性错误 |
4.5.2 非知识性错误 |
5 波利亚理论下的易错点错误原因分析 |
5.1 了解问题环节中的错误原因分析 |
5.1.1 题目理解不到位 |
5.1.2 审题态度不认真 |
5.1.3 定势的思维习惯 |
5.2 拟定计划环节中的错误原因分析 |
5.3 实行计划环节中的错误原因分析 |
5.3.1 概念不掌握,基础不扎实 |
5.3.2 计算能力弱,运算规则不熟练 |
5.3.3 思维不严密,解题片面性 |
5.3.4 粗心大意,导致细节出错 |
5.3.5 策略选择不当,使计算复杂化 |
5.3.6 理所当然,忽视隐藏条件 |
5.4 回顾环节中的错误原因分析 |
5.4.1 没有检查习惯 |
5.4.2 缺乏总结反思 |
6 应对策略 |
6.1 波利亚解题理论下的应对策略 |
6.1.1 教师层面 |
6.1.2 学生层面 |
6.1.3 波利亚解题表的应用举例 |
6.2 认知负荷理论下的应对策略 |
7 结论与展望 |
7.1 本研究的结论 |
7.2 本研究的不足 |
7.3 本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小学六年级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 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背景 |
1.2.1 各国数学课程标准都强调对数学建模的重视 |
1.2.2 数学建模能力对学生十分重要 |
1.2.3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重要时期 |
1.2.4 数学建模能力在我国小学阶段研究的不足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研究内容、目的和问题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目的 |
1.4.3 研究问题 |
第2 章 文献综述 |
2.1 关于数学建模的研究 |
2.1.1 数学建模的历史发展 |
2.1.2 数学建模的概念界定 |
2.1.3 数学建模的一般过程 |
2.1.4 数学建模的分类 |
2.2 关于数学建模能力的研究 |
2.2.1 数学建模能力的概念界定 |
2.2.2 数学建模能力的水平划分 |
2.2.3 小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研究 |
2.3 文献述评 |
2.4 理论基础 |
2.4.1 弗赖登塔尔数学现实与数学化 |
2.4.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4.3 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 |
2.4.4 布鲁姆七阶段建模循环 |
第3 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思路 |
3.2 研究对象 |
3.2.1 选取的依据 |
3.2.2 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 |
3.3 研究方法 |
3.3.1 测验法 |
3.3.2 访谈法 |
3.4 研究工具 |
3.4.1 数学建模能力测验卷的编制 |
3.4.2 测验卷的评价标准 |
3.4.3 测验卷的实施 |
3.4.4 访谈提纲设计 |
3.5 访谈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
3.6 编码设计 |
第4 章 调查结果与分析 |
4.1 “距离问题”水平表现分析 |
4.1.1 学生“距离问题”总体水平分析 |
4.1.2 学生各维度能力水平具体分析 |
4.1.3 学生数学化环节存在困难的原因分析 |
4.2 “华夫饼问题”水平表现分析 |
4.2.1 学生“华夫饼问题”总体水平分析 |
4.2.2 学生各维度能力水平具体分析 |
4.2.3 学生数学化环节存在困难的原因分析 |
4.3 “水库问题”水平表现分析 |
4.3.1 学生“水库问题”总体水平分析 |
4.3.2 学生理解环节出现问题的情况分析 |
4.3.3 学生理解环节存在困难的原因分析 |
第5 章 结论、建议与反思 |
5.1 研究结论 |
5.2 培养和发展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建议 |
5.2.1 对学校的建议 |
5.2.2 对教师的建议 |
5.2.3 对学生的建议 |
5.3 研究反思 |
5.4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小学六年级学生数学建模能力测试题 |
致谢 |
(7)数学化思想在数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透过高中函数概念教学的视点(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关于数学化思想的国内外研究 |
2.2 数学概念教学的研究 |
2.3 高中函数概念教学的研究 |
2.4 小结 |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思路 |
3.3 研究方法 |
3.4 方法系统配置 |
第四章 数学化思想指导下的概念教学研究设计 |
4.1 数学化思想的理论基础 |
4.2 数学概念教学的层次分析 |
4.3 数学化思想指导数学概念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
4.4 在数学概念教学中运用数学化思想的层次构建 |
4.5 小结 |
第五章 基于数学化思想的高中函数概念教学设计 |
5.1 函数概念的发展 |
5.2 基于数学化思想的高中函数概念教学设计 |
5.3 教学实施访谈与模型完善 |
5.4 小结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启示 |
6.1 研究结论 |
6.2 数学化思想在概念教学中运用的几点建议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8)体验教学在小学高年级“图形与几何”教学中的应用现状研究 ——以扬州市H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 体验教学是小学数学课程改革所要求的教学方式 |
(二) 在数学课堂中应用体验教学符合小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 |
(三) 小学“图形与几何”教学需要体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与几何直观 |
二、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 体验教学的相关研究 |
(二) 体验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相关研究 |
(三) 体验教学在小学高年级“图形与几何”教学中的相关研究 |
(四) 评价和启示 |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五、创新之处 |
第一章 体验教学在小学高年级“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应用的理性思考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一) 体验教学 |
(二) 小学高年级 |
(三) 图形与几何 |
(四) “图形与几何”教学 |
二、体验教学思想的演进 |
(一) 国外体验教学思想的演进 |
(二) 国内体验教学思想的演进 |
三、体验教学的特点 |
(一) 亲历性 |
(二) 主体性 |
(三) 情境性 |
(四) 生命性 |
(五) 情感性 |
(六) 生活性 |
四、体验教学在小学高年级“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
(一) 有利于学生在教学情境中学会自主学习 |
(二) 有利于学生加速几何知识与已有经验之间的转换 |
(三) 有利于学生“图形与几何”学习情感的生成与升华 |
(四) 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
五、体验教学在小学高年级“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应用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 弗赖登塔尔的数学教育理论 |
(二) 情境教学理论 |
第二章 体验教学在小学高年级“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应用的现状调查——以扬州市H小学为例 |
一、调查设计 |
(一) 调查对象 |
(二) 调查方法 |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
(一) 教师对体验教学内涵与在“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应用意义的理解 |
(二) 教师对高年级“图形与几何”体验教学目标的设计 |
(三) 教师对高年级“图形与几何”体验教学资源的开发 |
(四) 教师对高年级“图形与几何”体验教学方式的选择与运用 |
(五) 教师对高年级“图形与几何”体验教学效果的评价 |
第三章 体验教学在小学高年级“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一、体验教学在小学高年级“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应用存在的问题 |
(一) 教师对体验教学价值的理解偏重于几何知识与空间观念的习得 |
(二) 体验教学目标的设计对学生学情与情感目标的重视不够 |
(三) 体验教学资源的开发缺少实际生活中“图形与几何”资源的利用 |
(四) 体验教学方式的选用缺少多样性与丰富性 |
(五) 体验教学效果的评价缺少带有激励性的情感评价 |
二、体验教学在小学高年级“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应用存在问题的原因 |
(一) 数学教学的应试性使课堂活跃度不够 |
(二) 学时的限制使体验效果与预期有差异 |
(三) 少数学生参与体验活动缺乏主动性 |
第四章 体验教学在小学高年级“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应用的改进策略 |
一、教师要加强对体验教学理念的学习与研究 |
(一) 经常观摩名师讲课以探索体验教学艺术 |
(二) 自主参与培训活动以深度理解体验教学内涵 |
(三) 主动开展实践反思以提高体验教学能力 |
(四) 积极加入教学沙龙以形成体验学习共同体 |
二、体验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注重以情促知 |
(一) 体验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充分结合学情 |
(二) 体验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情感发展水平 |
(三) 体验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体现阶段性 |
(四) 体验教学目标的设计要达到情知合一 |
三、体验教学资源的运用要体现生活化与多样化 |
(一) 不断挖掘生活实际资源使学生感悟数学实用价值 |
(二) 勤于搜集媒体网络资源使学生感受几何知识魅力 |
(三) 巧妙运用学生的学习情感资源使课堂氛围开放和谐 |
(四) 善于捕捉生成信息资源使课堂朝着纵深方向发展 |
四、体验教学方式的选用要创设多种主体亲历的体验活动 |
(一) 创设丰富情境引导学生主体主动参与体验活动 |
(二) 通过实际操作引导学生经历几何知识快速生成 |
(三)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激励学生共同解决几何问题 |
(四) 提供交流反思平台强化学生空间观念与几何直观 |
五、体验教学效果的评价要注重学生的情感发展 |
(一) 重视激励性评价以提升学生学习自信 |
(二) 通过互评充分激发学生积极学习情感 |
(三) 注重自我评价以提高学生学习成就感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混合式教学模式下高中数学新授课教学探索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1.教育信息化推进教学模式的改革 |
2.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对教学提出更高要求 |
3.疫情期间线上教学提供诸多可能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思路 |
(四)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五)创新点 |
二、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一)文献综述 |
1.混合式教学国外研究现状 |
2.混合式教学国内研究现状 |
3.数学新授课教学改革概述 |
(二)理论基础 |
1.相关概念界定 |
2.理论基础 |
三、混合式教学实施可行性调查与分析 |
(一)调查目的与对象 |
(二)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1.问卷信度分析 |
2.问卷效度分析 |
3.调查结果分析 |
(三)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
(四)小结 |
四、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设计与构建 |
(一)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原则 |
(二)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
(三)前端分析 |
1.学习者分析 |
2.教师角色分析 |
3.高中数学教学内容分析 |
4.环境分析 |
(四)教学活动设计 |
1.课前预习 |
2.课中教学 |
3.课后复习 |
4.阶段回顾 |
(五)教学评价设计 |
五、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中数学新授课中的实施案例与分析 |
(一)以对数函数的性质与图像为例的混合式教学 |
1.课前预习 |
2.课中教学 |
3.课后复习 |
4.阶段回顾 |
5.教学总结与反思 |
(二)混合式教学模式下高中数学新授课教学实验 |
1.实验目的与假设 |
2.实验准备 |
3.实验操作 |
4.学生访谈 |
5.实验数据分析 |
六、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
1.研究的不足之处 |
2.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高中数学新授课学习现状调查(学生) |
附录B 高中数学新授课教学现状访谈提纲(教师) |
附录C 学生阶段性考试试卷 |
附录D 高中数学新授课混合式教学效果访谈提纲(学生) |
致谢 |
(10)4c教学模式在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幼儿园科学领域教育要重视幼儿科学素养的培养 |
(二)幼儿科学素养的培养模式需要创新 |
(三)4c教学模式是否有助于幼儿科学素养的培养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
(一)概念界定 |
(二)文献综述 |
(三)文献述评 |
四、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二)情境学习理论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六、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
(一)研究内容 |
(二)创新之处 |
七、研究伦理与效度 |
(一)研究伦理 |
(二)研究效度 |
第一章 4c教学模式在幼儿园科学领域应用的适宜性分析 |
一、4c教学模式的内涵及特点 |
(一)4c教学模式的内涵 |
(二)4c教学模式的特点 |
二、幼儿科学领域教育的内涵及特点 |
(一)幼儿科学领域教育的内涵 |
(二)幼儿科学领域教育的特点 |
三、4c教学模式在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应用的适宜性 |
(一)共同的基础:注重真实情境的创设 |
(二)共同的关注点:关注结果的同时更关注过程 |
(三)共同的价值取向:促进幼儿多方面发展 |
第二章 4c教学模式在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的应用及效果分析 |
一、行动的准备 |
(一)深入实践,发现问题 |
(二)确定研究对象 |
(三)选择合作伙伴 |
(四)拟定研究计划 |
二、计划的实施及调整 |
(一)“观察类”科学教育活动 |
(二)“实验操作类”科学教育活动 |
(三)“技术制作类”科学教育活动 |
三、行动反思及效果分析 |
(一)4c教学模式在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的应用价值分析 |
(二)4c教学模式在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的应用难点分析 |
第三章 在大班科学领域有效应用4c教学模式的建议 |
一、4c教学模式的应用准备 |
(一)备教师 |
(二)备幼儿 |
(三)备教材 |
二、4c教学模式的应用条件 |
(一)教师树立新的教育理念 |
(二)促进多媒体使用与幼儿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
三、4c教学模式的应用过程 |
(一)坚持以幼儿为主体 |
(二)保证幼儿教育教学活动的整体性 |
(三)完善幼儿教育教学活动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数学概念教学的四个环节(论文参考文献)
- [1]指向学生数学素养培育的高中教学“三突出”[J]. 周东伟. 安徽教育科研, 2021(36)
- [2]模型思想在数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J]. 于江兵. 小学教学参考, 2021(35)
- [3]基于“P+R+2S”教学模式的高中物理教学实践探究 ——以《自由落体运动》为例[D]. 黄筱夏. 重庆三峡学院, 2021(01)
- [4]“课程思政”视域下面向高中美术生的数学教学设计研究 ——以“不等式”为例[D]. 李兆敏. 天津师范大学, 2021(09)
- [5]初中数学易错点分析及应对策略 ——以方程与不等式为例[D]. 施育凤. 大理大学, 2021(08)
- [6]小学六年级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调查研究[D]. 陈聪.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8)
- [7]数学化思想在数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透过高中函数概念教学的视点[D]. 詹灿璨. 淮北师范大学, 2021(12)
- [8]体验教学在小学高年级“图形与几何”教学中的应用现状研究 ——以扬州市H小学为例[D]. 郑云端. 扬州大学, 2021(09)
- [9]混合式教学模式下高中数学新授课教学探索与研究[D]. 张业帷.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8)
- [10]4c教学模式在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的应用研究[D]. 沈婕.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