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克的经济伦理思想

孟克的经济伦理思想

一、孟轲的经济伦理思想(论文文献综述)

张超[1](2020)在《柏拉图经济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柏拉图是古代希腊着名的经济思想家,其经济思想受到亚里士多德、斯密、马克思、斯皮格尔等人的重视。学界重视研究柏拉图的理念论、政治、正义等哲学、政治及伦理思想,较少研究其经济思想。本文以《理想国》和《法律篇》为依托,以柏拉图构建理想城邦经济伦理及制度秩序为研究线索,以经济思想内容为截面,考察柏拉图经济思想产生的现实原因和理论渊源,厘清柏拉图对古代雅典经济现状的认知,揭示其构建理想城邦经济思想的本质、规律和特征。本文试图运用经济哲学、政治经济学范式对柏拉图的经济思想进行阐述,涵盖正义、分工、所有、流通、消费及城邦、政制,构建柏拉图经济思想研究体系。在经济哲学范式下,对柏拉图构建理想城邦经济秩序的伦理依据、道德规范进行阐释;在古典政治经济学范式下,构建柏氏分工生产、所有制、交换流通、消费福利的思想体系;在新政治经济学范式下,探讨城邦的经济起源,不同城邦政制下的经济秩序,哲学王政制的城邦经济社会治理。在研究方法上,运用历史分析和逻辑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古典中后期的人类理想启蒙对柏拉图经济思想的影响;运用阐述和比较相结合的方法,把柏拉图的经济思想与其它思想家的经济思想进行比较,以把握柏拉图的经济思想的理论实质、特点。本文除绪论之外,共有八章三十三节,第一章主要是介绍柏拉图生平、着作及其经济思想,柏拉图首先是一个哲学家,之所以介绍柏拉图的生平和着作,有助于更加客观理解他思想产生的理论渊源、时代背景和和他整体思想的哲学偏向;为本文从伦理哲学角度阐释他的经济思想做实证材料铺垫。第二章阐释了柏拉图的经济伦理思想,在厘清前柏拉图学者对柏拉图正义理论影响的基础上,论证了柏拉图批判当时流行的功利正义观点,阐释了他构建理想城邦经济秩序的伦理依据、正义规范及实现途径。在阐释经济伦理思想的基础上,阐释柏拉图构建理想城邦经济社会秩序,重点分析和总结分工思想、所有制思想、交换思想、消费思想及治理理念。第三章讨论了柏拉图分工思想,重点阐释理想城邦的分工形态。论述了柏拉图分工思想的内涵,排斥完全自给自足的自然分工和绝对商品交换的经济分工,倡导有限的自然分工和商品经济分工,就分工与社会结构关系予以阐释。第四章研究了柏拉图所有制思想,重点论述理想城邦所有制的设计。柏拉图批判了绝对的私有财产制度和阶级分配制度,倡导财产共有制和实行共妻共子制,笔者通过“公民均分土地的”财产所有方案揭示其所有制思想的实质。第五章研究了柏拉图交换流通思想,探讨了理想城邦商品经济秩序的设计。阐明了柏拉图的商业起源理念,论述了他批判不公正的、绝对的商品交换理念及行为,探讨了理想城邦的货币安排、市场秩序和限制商业等商品经济秩序。第六章研究了柏拉图消费福利思想,探讨正义引导下生活理念与秩序。柏拉图提出纯粹正义生活理念,倡导过节制的生活;论述柏拉图对理想城邦民众物质文化生活及民生福利的看法和要求,有公餐、文体、宗教、尊老养孤等。第七章研究了柏拉图城邦起源及经济社会治理思想,重点探讨城邦、政制与经济关系,阐释柏拉图城邦的经济起源论及其形态显现,讨论了城邦政制演变下的经济秩序演变,阐明了理想城邦王政下的经济社会治理理念。第八章阐明柏拉图经济思想对西方主流经济理论、马克思经济学说及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以及民国学者传播柏拉图的经济思想和新中国学者研究柏拉图的经济思想,寻找对解决中国面临社会问题所具有的启示进行阐述。本文研究结论,柏拉图是一位伦理经济学家,是以正义伦理为基础、以思辨理性为思维范式,构建他理想城邦的伦理秩序和经济秩序,进而形成了他的经济思想体系。正义伦理是柏拉图经济思想的核心,是他批判传统经济观念及经济秩序的标准,亦是构建理想城邦经济秩序的目标。柏拉图的正义理论关注人的灵魂和谐,通过灵魂中品行规范实现个人正义和城邦正义,是一种德性正义观。在正义理论引导下,柏拉图探讨了城邦分工、交换、分配、消费和治理议题。柏拉图的分工经济思想重视哲学王、护卫者和生产者之间分工,是一种社会分工理论;其所有制思想强调在劳动者阶层实现有限制的私有制度、统治阶层实现共有财产制度,是一种等级社会的混合所有制思想;其交换思想探讨了货币媒介安排、强制市场秩序和限制商业的商品经济秩序,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交换思想;其消费思想倡导过节制的生活和摒弃私人生活,是一种集体消费思想;福利理念主张城邦全面提供福利服务,是一种绝对的城邦福利理念;治理思想极力强调城邦立法与法治,是一种高度管控的经济社会治理理念。本文通过探索,在理论上揭示现代西方经济理论的思想文化传统,挖掘柏拉图经济思想的有益成分,从而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供参考;在实践上,通过分析柏拉图推进经济改革实践的失败,揭示违背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潮流的经济改革方案是有局限的,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提供借鉴。

刘锐[2](2020)在《曾巩史学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曾巩(1019-1083),字子固,建昌军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人,世称南丰先生。随着北宋中期文人士大夫群体社会角色和知识结构的巨大变化,作为北宋文坛上颇具盛名的文学家,曾巩的活动范围不再只是局限于文学领域,而是成为了一个集政治、学术于一身的“通才”,成为当时学术文化的建构者。史学思想作为曾巩学术思想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的史学思想中不仅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同时又极富个人特色。但是历年来,学界并没有给予曾巩的史学思想足够的重视,就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而言都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故本文分为四个章节,拟对曾巩史学思想的形成进行梳理,并对其史学思想的具体内涵及其特色与影响进行概括:第一章从曾巩的耕读生活及仕宦之路入手,探讨南丰曾氏深厚的儒学积淀与苦学精神对曾巩的感化,并介绍了欧阳修对曾巩的指导以及曾巩与王安石之间的密切交往,这些都激发了曾巩对圣人之道的传扬,以及对儒学义理的探寻。此外北宋中期特殊的政治文化环境与思想特点也对曾巩史学思想的形成及发展产生了莫大的影响。第二章是通过曾巩的历史评论考察他对历史问题的认识。北宋时期文人士大夫们的政治忧患意识极为强烈,取鉴史学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史家群体对时代和现实给予了更多关注。通过考察曾巩历史评论的主题和具体内容,我们可以了解他本人的史学思想与历史观,发现他的个人情感与价值理想,进而对其史鉴思想与忧患意识进行分析,并对曾巩以“道德”为核心的历史评论的特色进行阐释。第三章则围绕曾巩所提出的“明”、“道”、“智”、“文”四个方面的要求展开,分析曾巩的“良史观”。这是曾巩继唐代刘知几提出“史才三长论”之后对“良史”再一次认知,他对一位优秀的史学家应该具备怎样的治史素养给出了清晰的说明。此外,再从以史资治、校勘原则、采撰方式三个方面入手探讨曾巩的历史编纂思想,判断曾巩对史着好坏的评判原则。第四章旨在论述曾巩“经世致用,利国为民”、“文不失道,史不离儒”的史学特色,并通过方苞、刘大櫆、陈师道等人对曾巩的评价以及他们对其直书善恶、重视教化的实录精神的继承进一步尝试阐释曾巩的史学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胡克森[3](2020)在《禅宗的经济伦理及其思想渊源——兼论佛教中国化的一大特征》文中指出禅宗南岳一派所创立的新经济伦理的核心原则是勤劳和平等,其思想资源来自于春秋战国时期农家君臣并耕、自劳自食的思想主张,这一思想主张到秦汉以后被一部分民间儒学士人所信奉,从而开始转化为儒家"耕读"文化的思想资源。因此,确切地说来,宋代以后兴起的新儒学和全真教的经济伦理并不是取自禅宗,而是以禅宗为中介,重新承续了自己本土的文化传统。佛教中国化有一个重要特征,即凭借自己的思辨哲理和规章戒律优势吸收消化并有效保存了中华传统文化,反过来成为中华传统文化走向复兴的一个重要中介,从而使中国古代后期的传统文化带有明显的佛学色彩。

脱畅[4](2020)在《疏离与融合:五四时期甘肃旅京学子的传播网络建构与群体身份认同》文中研究指明五四运动是一场波及全国各地、各阶层的爱国革命运动,是我国步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转折开端,这就意味着其影响不仅涵盖北京、上海等先进大都市,在广大乡村和中西部腹地亦产生了深刻影响。在这新旧迭代之际,城乡之间是通过怎样的传播网络与下沉机制努力缩减“空间代沟”的?以甘籍旅京学子为代表的五四青年群体,借由清末新政改革走出偏远落后的故乡来到时代变革前沿读书求知,虽不如引领变革的城市五四青年那样知名,但其独特身份与经历却使他们成为了整合城乡与传播新风的绝佳媒介。由此本文尝试探究五四时期甘肃旅京青年如何利用多种传播媒介与形式与基层政治、社会、文化、风俗进行互动,新思想与新媒介如何在传播的传受双方间变通、利用与在地化,补充与丰满在这一新旧迭代与城乡交融的时空节点上更为广阔的传播空间及其思想风貌:青年群体的求学流动揭开了城乡之间信息不对称的割裂状态,他们通过搭建学校、会社及集会活动“三位一体”的城市传播新场域,进而借助杂志书籍等媒介手段以及在地化的内容编辑编织起跨越城乡之间的传播模式,打通北京与甘肃新旧思想的沟通渠道;同时,以《新陇》杂志的发行路线为核心,形成了“旅京青年—小镇青年—普通青年”这一跨越城乡空间的三级青年梯队。这一传播网络空间既包括基于现实交往的“面对面的实质共同体”,更重要的是以《新陇》杂志为核心建构起一个观点认同与出版参与的“想象的共同体”,在这一“中介”性的时代角色担当中,甘肃旅京学子一方面丧失了传统社会的地缘与血缘纽带,徘徊在城乡、中西、新旧之间;另一方面他们背负乡土振兴责任,依靠同乡网络建构关系场域努力适应全新社会空间。先进与落后的冲击、书本与现实的落差势必在其内心构成巨大张力,本文通过梳理这一同人群体独特的经历背景、办报经历、时代担当与内心挣扎,展现一代五四旅京青年如何逐渐从“小镇希望”进阶“都市知青”,真正成长为五四时期引领西北地区、紧随革新步伐的时代先锋。因此,这一新旧迭代与跨越城乡的文化传播空间,对于透视五四时期新青年整体精神风貌与新文化传播全景建构而言,是必不可少的透视场域,进而由此管窥当时全国基层新文化新思想由中心城市向边缘乡村下沉的传播机制与基层逻辑,呈现与丰满五四时期我国青年学子群体更为完整的精神世界,以及中央与地方之间社会文化传播激荡的社会心理和时代风貌。

蒋心妍[5](2019)在《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研究 ——基于Y大学的调查分析》文中认为诚信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现代社会良性发展的重要基石。诚信教育是引领社会成员诚信自律、提升社会成员道德素养的重要途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内容。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应当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做到诚实守信,引领社会良好的诚信道德风尚。然而,在当前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诚信失范现象仍时有发生。因此,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当前大学生诚信教育,不仅关乎大学生个人诚信品质的形成,更关系着社会主义诚信社会建设。首先,本文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理论和现实依据进行研究,明晰诚信教育相关概念的内涵,寻求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理论依据,并结合对当下大学生的失信失德现象的反思来强调大学生诚信教育优化的现实必要性。其次,审视并反思大学生诚信状况以及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问题,是研究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必要环节。本文以Y大学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在对大量问卷调查的分析中发现了当前大学生诚信教育内容缺乏实践性和集体导向性,方法创新性和针对性不足,教育者主导力量缺位,诚信教育和监督的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而这些问题是社会、学校、家庭和大学生自我等方面因素交织而成的结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整性与中国社会的同质性特点共同形成了个人逐利失信的不良风气。而社会生产的逐利性也使得高校产生了投机教育行为。父母在对孩子进行家庭诚信教育时,缺乏必要的判断标准,对于诚信教育抱着敷衍了事的心态。大学生自我教育意识缺乏,无法正确看待现实层面和价值层面的诚信认识矛盾,进而缺乏必要的行动力。对此,优化大学生诚信教育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继承与创新中国传统文化的诚信教育思想,并借鉴西方文化中诚信教育的优秀成果;采用生活化的社会实践教育形式、个性化的心理启发式教育方法和现代化的大众教育媒介,建立教育者与大学生平等理解的代际互动沟通机制;高校、社会与家庭应同向发力,构建一支诚信素质优良的全方位诚信教育者队伍;通过建立健全高校诚信档案评价制度、诚信奖惩制度、社会信用信息公开制度和社会诚信的法律约束制度,实现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制度保障。本文对上述内容进行研究和探讨,以期能够为加强和改进当前大学生诚信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钟婷婷[6](2019)在《高校财经专业大学生廉洁教育研究》文中提出财经专业大学生是我国未来财政、税收、证券、银行、保险等经济领域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人才支撑,其培养质量事关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而经济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核心,由此可见,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财经专业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性意义。财经专业大学生作为未来证券、银行、保险、企业等经济管理和金融领域的人才支撑,将来经营工作的对象主要是货币、资金。相较于其他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面对的是更加直接而巨大的经济利益和诱惑,在未来职业生活中的腐败风险高于其他专业。尽管财经领域正在不断地加强监管力度,健全和完善风险防控体系,但是依然存在制度或法律上的漏洞,容易滋生贪污腐败的萌芽。因此,高校作为培养财经廉洁人才的主阵地,需要对财经专业大学生的廉洁教育引起足够的重视,促进财经专业大学生养成诚实守信、严于律己、廉洁奉公的品质,提前打好“防腐”疫苗。学术界关于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研究愈加丰富,为财经专业大学生的廉洁教育提供了一定的指导。但是财经专业大学生由于其专业特色以及未来职业特点,廉洁教育情况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更好提高财经专业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效果。因此,本文以财经专业大学生廉洁教育为研究对象,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廉洁思想、价值观教育相关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文献分析、问卷调研的方法展开研究。本文从财经专业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概念、目标和内容、高校财经专业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现状以及加强高校财经专业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建议四个方面展开论述,具体内容主要包括:第一,论述了财经专业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概念。通过文献分析和整理,在大学生廉洁教育概念界定的基础上,结合财经专业大学生的特点论述财经专业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概念。第二,分析了财经专业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财经专业大学生职业特点决定了财经专业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目标定位应该更高。通过廉洁教育,促进财经专业大学生意识上形成坚定的廉洁意志和信念;行为上坚守廉洁奉公的财经职业操守;形成以正确义利观为核心的廉洁价值观。教育内容上既要遵循廉洁教育的普遍原则,又要体现财经专业的职业要求特色,主要包括:以诚信教育为本,以财经职业道德教育为重点,以财经法制教育为基础,以金融反腐倡廉教育为核心。第三,调研了高校财经专业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现状。高校作为培养财经人才的主阵地,应该对财经专业大学生的廉洁教育引起足够的重视,担当起培养财经廉洁人才的重任。但是通过问卷调研和数据分析可知,当前高校财经专业学生廉洁教育还存在开展情况不佳、廉洁教育的内容缺乏针对性、廉洁课程定位模糊、廉洁教育实习环节薄弱、廉洁活动形式单一的问题,以致无法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结合当前存在的问题,从高校角度分析造成问题的原因是:高校党委统筹领导力度不强、人才培养方案中廉洁教育的缺失、财经廉洁文化挖掘不够、廉洁教育缺乏组织保障、廉洁教育的资源配置不足。第四,提出了加强高校财经专业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建议。根据对高校财经专业大学生廉洁教育的问题和原因分析,提出优化建议,主要包括:提高高校对财经专业大学生廉洁教育的重视程度、加强财经专业大学生廉洁教育内容的针对性、丰富财经专业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形式、促进财经文化与廉洁文化的融合,加大财经专业大学生廉洁教育的保障力度、引导财经专业大学生进行自我廉洁教育。高校作为财经专业大学生廉洁教育的主阵地,需要提高对财经专业大学生廉洁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充分结合财经专业特色,将财经专业大学生廉洁教育落到实处,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财经专业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目标,培养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服务的财经廉洁人才。

梁丽华[7](2019)在《先秦时期经营管理思想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先秦时期经营管理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无穷的生命力。直到今天,它仍然深刻地影响着企业经营管理实践。传统的经营管理思想是我们祖先在社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方面中不断实践的结晶,它源于经济实践并服务于经济实践。虽然我国“重农抑商”政策极大的阻碍了当时的商业发展,但毋庸置疑,我国先秦时期管理思想中孕育着许多经营管理成分。遗憾的是,古代没有留下一本经营管理的专着,其思想较为零散地存在于历代经史百家学术论着中。然而,多年来许多国外学者把先秦的管理思想和军事思想应用到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中,获得了许多优秀的成果,值得我们借鉴。但总的来说,在先秦管理思想研究中,学者们更加关注的是哲学、文史以及军事思想等内容的研究,对于经营管理思想的研究还是一个薄弱环节。在解放以前,由于整个国家处于经济文化落后,导致研究经营管理思想的学者和文献寥若晨星。在解放之后,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几位专家开始了经济学学科的拓宽工作,为后面的先秦经营管理思想的研究打下了难能可贵的基础。目前,大多学者对先秦时期经营管理思想的研究按照学派或者某个思想家来研究,对其经营管理思想进行整理。虽然这种方法可以体现出各个思想家经营管理思想的全貌及特点,但体系比较零散,不容易集中反映出先秦时期经营管理的主要问题和特点。因此,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运用文献研究法、管理特质分析法和归纳法等研究方法,把先秦时期各家各派不同的人物的经营管理思想加以集中、分类和归纳,按照现代管理的逻辑思路,将先秦时期经营管理思想分为经营管理要素、经营管理目标和经营管理内容三个部分,管理特质分析方法分别应用于以上三个部分,提出先秦时期经营管理思想是以政府及商人作为管理主体,以农业、土地、财政、价格、工商业作为管理客体,在先秦时期的政治和经济环境的作用下以实现“和、富、王”为目标的经营管理。因此,本文主要由五部分组成:第一章指明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然后对先秦、经营、经营管理思想、体系等概念进行了界定,指出经营管理思想有直接的经营思想和间接的经营思想之分,本文主要针对直接的经营管理思想进行研究;第二章主要围绕先秦时期经营思想进行文献梳理,旨在为论文的写作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第三章描述经营管理的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第四章阐述先秦时期经营管理的目标。第五章则对先秦诸子的经营管理思想,从宏观、中观及微观层面进行归纳总结,在宏观经营管理思想上,主要是以伦理为核心的经营管理思想及以法治为核心的经营管理思想。在中观经营管理思想上,分别从农业经营管理、土地经营管理、财政经营管理、价格经营管理、工商业经营管理进行总结。在微观经营管理思想上,主要有以货情论、择时论、择人论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第六章指出论文的结论,此外详细描述了先秦时期经营管理思想对现代农业、现代企业、货币金融管理等当代价值,以及研究不足之处和需要更进一步研究发展的方向。本文创新性主要体现在研究视角及研究方法上。首先,在研究视角方面,以古代经营管理着作为对象探究经营管理思想特质。其次,在研究方法方面,以管理特质分析方法为主调,文献研究法和归纳法为辅,较为全面展示先秦经营管理思想,并提出其在现代的价值。

唐洁琼[8](2019)在《《管子》经济伦理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管子》作为先秦时期的一部古典着作,内容涉猎治国、经济、军事、社会、生态等诸多领域,在我国思想史上的影响是深远而又广泛的。受重义轻利伦理倾向所影响,先秦时期的思想家往往耻于言利,因而遗留下来的与利益密切相关的经济思想着作也不甚多见,而《管子》恰恰成为其中不可多得的一部。无论就文章篇幅抑或思想深度,《管子》当中的经济思想所体现出的系统性与完备性在先秦诸家学派当中绝对是大放异彩,进而其中所渗透出的经济伦理思想也便显得更为丰富饱满。本文在把握《管子》全文基本旨意的基础之上,力图对书中所体现出的经济伦理思想作客观而精准的阐述。在对本文的选题理由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目标和方法、创新之处与不足等进行了基本介绍之后,着重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渊源两个方面分析了《管子》经济伦理思想产生的可能条件,阐释了其经济伦理思想的现实背景和理论来源:稳定霸业的政权需要、富国强兵的发展动因、多元激烈的文化交融以及对同时代儒道法等流派思想的吸收。对于《管子》经济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本文试图从经济活动的四环节入手展开阐述。在富国强兵的生产总体导向之下,《管子》以务本饬末作为发展生产的具体实践途径,同时,在具体生产细节方面又施以宽济的爱民恤物式的管理;对于交换伦理思想,《管子》则着重对交换领域中诚信的职业伦理规范、市场的规约作用以及对对外贸易展开了相应论述;及至分配伦理思想,其中又包含了均地分力的资源分配、足民分货的成果分配及富夺贫予的调节分配等几个分配层次;最后在消费伦理思想中,俭侈并重是《管子》中的最大思想特色,即以尚俭为主要消费导向的同时将侈靡消费作为消费调节手段。在与同时期其他流派经济思想进行对比的基础之上,本文还概括总结出《管子》经济伦理思想中的四个主要特点:讲求经济与道德的融合、主张富国与富民的统一、肯定农业与商业的道德价值、强调节俭与奢侈的结合。除此之外,文末则是对《管子》经济伦理思想的客观评价及其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现代启示,评价基于正反两个方面,依据前人评述分别阐述了《管子》经济伦理思想的地位价值与理论缺陷,现代启示则从经济与道德的关系、诚信品质要求、分配正义观及惠民保民思想的视角提炼《管子》经济伦理思想中的有益思想,以期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做出一定的理论贡献。

金鑫[9](2018)在《墨学接受研究(隋唐宋金元)》文中认为《墨学接受研究(隋唐宋金元)》是以史学和文化传播的视角相结合,探索和分析隋唐宋金元时期墨学发展的情况,同时考察这几个朝代墨学与其他学说的关系。绪论部分主要交代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然后理清民国以来墨学研究的概况,搜寻其中墨学断代研究涉及隋唐宋金元的相关成果,同时将隋唐宋金元这几段处于墨学衰微期的因果关系作出简析。论文主体共分为三章:隋唐墨学接受研究、宋代墨学接受研究、金元墨学接受研究。以下各章皆先概述墨学发展背景,目的在于考察不同朝代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墨学发展演变的轨迹,然后再分别论述不同时期文人学士对墨学的接受,同时探索墨学同几段朝代各自时下主流思潮产生的融合或碰撞。第一章,隋唐墨学接受研究设立八节。首先归纳分析隋唐四大类书《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白氏六帖事类集》辑录《墨子》文本和引用墨家思想的特点;然后考察唐代儒墨关系较之前代发生的重要转变;最后解析唐代文人着作中的墨学引用和摘录情况,魏征《群书治要·墨子》、赵蕤《长短经》、马总《意林》较为典型,分别设专节专论;对于没有形成着述、无法系统考察其墨学思想的文人学士,则是采取收集分析其论及墨学的文论或者其他文学作品中的墨学观,比如韩愈《读墨子》和其他文论中对墨学的取舍、柳宗元文论中的斥墨识墨论等。第二章,宋代墨学接受研究设立十节。第二节承接隋唐类书对墨学的考察方法,细致分析宋代三大类书《太平广记》《太平御览》《册府元龟》辑录《墨子》条文的特点,并总结出其与隋唐类书吸收墨学的不同特征。第三节开始专论两宋文人学士的墨学观,北宋时期的文人学士接受墨学少有形成着述,但不乏专篇专论以及散见在文论、史着、注疏等作品中的观点,欧阳修、曾巩、司马光、王安石、苏轼和苏辙的墨学观,即是以此法归纳和分析。从程颢、程颐论墨学,到南宋以后文人学士的墨学接受,则是着重于考察理学兴盛之后理学家们对墨学的批判,朱熹最为典型。最后补充以南宋文人笔记对墨学的接受,即洪迈《容斋随笔》和黄震《黄氏日抄》。第三章,金元墨学接受设立四节。先是考察道教转型、新旧交替中对墨学的吸收,然后列出南宋遗民文人作品对墨学的接受,马端临《文献通考》颇为独特。此章末尾则是将元末文人陶宗仪《说郛》中收录的《墨子节抄》和《读墨子随识》作具体分析,阐明其于元代保存《墨子》文献之功。

谢芳[10](2017)在《王夫之经济伦理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王夫之没有系统的经济伦理思想着述,但是王夫之着述中有丰富的经济伦理思想命题、观点和论述。深入发掘、整理和再现王夫之经济伦理思想的状貌,是当代伦理学人应有的学术抱负和价值追求。作为明清之际三大杰出思想家之一,诚如钱穆先生所言,“明末诸老,其在江南,究心理学者,浙有梨洲,湘有船山,皆卓然为大家。然梨洲贡献在学案,而自所创获者并不大。船山则理趣甚深,持论甚卓,不徒近三百年所未有,即列之宋明诸儒,其博大闳括,幽微精警,盖无多让”。[1]王夫之站在他那个时代的高点,俯视中国历史发展的兴衰繁荣,怀揣“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家国情怀,注六经,解历史,为他那个时代甚至以后的万世提出了诸多有价值的思想。在经济伦理思想方面,他不但“坐集千古之智”,对于他之前的经济伦理思想作出了全面系统的总结,而且以“六经责我开生面”的学术品质及其胆识,对社会经济生活中的诸多矛盾运动进行了“会其参伍,通其错综”的辩证考察,“特别是按’依人建极’的原则,高度重视人类史观的研究,使朴素唯物辩证法的理论形态发展到顶峰,并落足到天人、理欲等关系问题上的明确的人文主义思想”,[2]为建设“破快启蒙,灿然皆有”的经济伦理思想奠定了基础。王夫之经济伦理思想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实践基础、理论渊源以及理论基础。明朝中后期腐朽的政治统治所引发的农民起义,以及随之而来的异族入侵,是导致明王朝走向灭亡的直接原因。国破家亡的残酷现实再加上人们对宋明理学空疏学风的谴责和实学风气的兴起,使一贯倡导“经世致用”之学的王夫之自觉地从伦理的视角思考社会的经济问题,试图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幸福、国家民族的富强寻找良策。而传统儒家的人性论、理欲观、本末论等均为王夫之的经济伦理思想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来源,且在此基础上有适应时代的创新和发展;另外从批判佛老虚无主义的宇宙论中吸收了佛老的变易方法论思想,从质疑西学的科学性中吸收了西学的辩证法方法论,等等。理势合一、理势不定的历史观为王夫之的经济伦理思想既继承传统又突破传统进而提出适应时代又超越时代的经济伦理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理欲皆性、性日生日成的人性论则是王夫之经济伦理思想的理论基石和逻辑起点。王夫之经济伦理思想有着对生产伦理思想、交换伦理思想、分配伦理思想以及消费伦理思想的系统论述和精深阐发。在生产伦理思想方面,王夫之从个体层面、国家层面、农商关系层面论证了“重农务本”的伦理正确性;从有其力者治其地的角度论述了“土地民有”的伦理合法性;从“人则未有不自谋其生者”的经济人假设角度提出了自由生产的伦理原则。在交换伦理思想方面,王夫之从民生的角度论证了交换活动的伦理正当性;辩证地论证了商人的伦理之善与伦理之恶;从“致厚生之利”的角度论证了货币的起源、社会作用,并对货币流通所带来的社会异化现象进行了深刻的社会批判和伦理反思。在分配伦理思想方面,王夫之主张辩证的均富论,并对公平正义的分配伦理原则作出了自己的深刻论述。在消费伦理思想方面,王夫之提出了俭奢有度的消费原则、絮矩之道的消费伦理理念,并对庶民百姓的合理消费给予了高度的价值肯定。王夫之经济伦理思想具有三个鲜明的理论特质,即研几趋时与以民为本的经济伦理发展观,义利并重的辩证义利观以及裕国富民的辩证国富民富论。王夫之经济伦理思想的理论特质主要表现为具有近代启蒙特色的部分,包括对封建行政权力过多干预经济运转的反思与批判,对传统道义论和功利论的辩证剖析,对传统重本抑末思想的辩证发展等。当然,王夫之经济伦理思想亦带有某些不可避免的缺陷,未能摆脱时代和阶级的局限。站在新的时代和社会,批判性地审视王夫之经济伦理思想,要求我们对其作出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弘扬王夫之经济伦理思想的合理因素有助于建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经济伦理思想。

二、孟轲的经济伦理思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孟轲的经济伦理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1)柏拉图经济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
    第二节 文献通考与述评
        一、文献通考
        二、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思路、框架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创新和不足之处
        一、本文的创新点
        二、本文的不足
第一章 柏拉图生平、着作及其经济思想
    第一节 柏拉图生平与着作
        一、柏拉图生平
        二、柏拉图着作
    第二节 《理想国》、《法律篇》及其经济思想
        一、《理想国》与《法律篇》简述
        二、柏拉图经济思想的形成
    第三节 经济思想产生的理论渊源
    第四节 经济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一、雅典城邦衰败与苏格拉底之死
        二、古代希腊学者拯救雅典城邦
第二章 正义伦理思想
    第一节 经济伦理核心——正义论
        一、前柏拉图时期的正义思想
        二、柏拉图正义观的基础—善
    第二节 反对功利主义正义观
        一、传统功利主义正义观实质
        二、批判三种功利主义正义观
    第三节 确立折中正义和德性正义
        一、正义是最好与最坏的折中
        二、确立灵魂和谐正义观
        三、构建城邦秩序正义观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分工经济思想
    第一节 希腊分工产生
    第二节 经济分工条件
        一、自然条件
        二、劳动论
        三、技艺观
    第三节 分工内涵与内容
        一、分工本质及成因
        二、批判绝对的自然分工与商品经济分工
        三、倡导有限的自然分工和商品经济分工
        四、经济部门之间分工与内部分工
    第四节 分工与社会结构
        一、生产者、护卫者与哲学王之间社会分工
        二、生产者、护卫者与哲学王之间阶层流动
    第五节 小结
第四章 所有制思想
    第一节 私有制起源理念
    第二节 批判绝对私有财产制度
        一、批判“有债照还”绝对私有财产制度
        二、批判“强者利益”绝对阶级分配观念
    第三节 理想城邦财产所有制度安排
        一、倡导财产公有制度,限制财产私有制度
        二、改革私有家庭制度,实行共妻共子制
    第四节 一项财产所有方案:公民均分土地
    第五节 小结
第五章 交换流通思想
    第一节 商业起源理念
    第二节 批判传统的商品交换
        一、批判不公正的商品交换
        二、批判绝对的商品交换
    第三节 理想城邦商业秩序设计
        一、货币媒介论
        二、规范市场秩序
        三、限制商业拓展
    第四节 小结
第六章 消费福祉思想
    第一节 纯粹生活理念
        一、倡导本真生活
        二、摒弃私人生活
    第二节 理想城邦消费秩序规范
        一、公餐制度与饮酒规范
        二、宗教信仰及社会习俗
    第三节 理想城邦社会福祉供给
        一、医疗与尊老养孤
        二、文体生活与公共教育
    第四节 小结
第七章 城邦起源与经济社会治理
    第一节 城邦起源与形态显现
        一、分工与城邦起源
        二、理想城邦形态显现
    第二节 城邦政制演变及比较
        一、城邦政制演变
        二、不同城邦政制比较
    第三节 城邦经济社会治理
        一、城邦治理缘由及理念
        二、立法、行政及法治
        三、理想城邦经济治理
        四、理想城邦社会治理
    第四结小结
第八章 柏拉图经济思想的影响、特点及启示
    第一节 柏拉图经济思想的历史影响
        一、经济思想对马克思经济学说的影响
        二、经济思想对西方主流经济理论的影响
        三、经济思想对西方乌托邦经济思想的影响
        四、柏拉图经济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第二节 柏拉图经济思想的特点
        一、德性正义立场
        二、极端城邦理性主义逻辑
        三、转型阶段经济思想融合创新
    第三节 柏拉图经济思想的启示
        一、经济思想的历史启示
        二、经济思想的当代价值
参考文献
指导老师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学术评语
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件

(2)曾巩史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本文的特点及创新
第一章 曾巩史学思想的形成及渊源
    第一节 曾巩的生平
        一、蛰伏江南、少有学成
        二、“欲求天下友,试为沧海行”
        三、辗转七州,初任史职
    第二节 曾巩学术创作的思想渊源
        一、南丰曾氏:家学传统的影响
        二、圣人之道:儒家思想的熏陶
    第三节 曾巩所处时代政治与思想特点
        一、教化不兴、道德陵夷:日趋没落的圣人之道
        二、北宋官、私史学的繁荣发展
第二章 曾巩的历史评论
    第一节 曾巩的史事评论
        一、对儒、佛两教思想的看法
        二、对朝代兴亡变革的认知
    第二节 曾巩的人物评论
        一、肯定扬雄的儒家道统地位
        二、肯定唐太宗的政治才能
    第三节 曾巩历史评论的特色
        一、史鉴思想的体现,深重的忧患意识
        二、以“道德”为核心的历史评价标准
第三章 曾巩的史学评论
    第一节 曾巩的“良史”观
        一、明必足以周万事之理
        二、道必足以适天下之用
        三、智必足以通难知之意
        四、文必足以发难显之情
    第二节 曾巩的历史编纂思想
        一、将施有政:以史资治的治史旨趣
        二、秉笔直书:据实直书的着述原则
        三、兼收博采:不拘传统的取材方式
第四章 曾巩史学思想的特色及其影响
    第一节 经世致用,利国为民
    第二节 文不失道,史不离儒
    第三节 后世学者对曾巩史学思想的继承与评价
参考文献
致谢

(3)禅宗的经济伦理及其思想渊源——兼论佛教中国化的一大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4)疏离与融合:五四时期甘肃旅京学子的传播网络建构与群体身份认同(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被遗忘的“西北担当”:研究背景与问题意识
    二、“记忆碎片”:相关研究现状述评
    三、另一种视角看“五四”:研究意义与价值
    四、行远自迩:文章框架与主要内容
    五、“回归历史现场”:研究方法与具体设想
第一章 新旧迭代与城乡交融的“媒介”:一群被遗忘的五四青年
    第一节 “抱团取暖”:“旅京学子”乡缘共同体的产生
    第二节 被遗忘的“西北担当”:力微任重的《新陇》与甘肃学子
    小结 西北地区五四旅京学子的时代心态及社会动力因素分析
第二章 多重身份的重叠:群体认同与日常交谊
    第一节 传统归属:地缘与血缘下的历史牵连
    第二节 现代气息:城市与新知中的迭代求变
    小结 由封闭走向开放:新兴知识分子的多重身份归属与价值取向
第三章 全新公共场域的建构:学校、会社及集会活动
    第一节 社会新潮的“战斗前线”:五四时期北京高校文化空间
    第二节 新锐力量的集结号:《新陇》杂志社的成立
    第三节 进退与共:“新陇”团队的起居互助与社会活动
第四章 新文化传播的神经末梢:下沉机制的建构
    第一节 传播空间的建构:以人为媒,杂志为主,演讲为辅
    第二节 杂志内容:时代新思潮的主体自觉
    第三节 发行运作:三级青年梯队的整合接力
    小结 反哺归乡:五四“新青年”实现信息下渗与舆论引领
第五章 疏离与融合:“都市新青年”内心世界的冲突与纠葛
    第一节 落后故土与都市新风的区隔:独自面对陌生都市新环境与时代前沿浪潮的惶惑与冲击
    第二节 抽象符号与现实社情的落差:书本知识理想与复杂生存现实之间时常发生断裂和紧张
    第三节 专业学术追求与时代革命使命:战争与革命纷至沓来时象牙塔最终倒塌
    结论 乡村-都市-乡村:五四时代大潮中一代“都市新青年”的命运走势与精神空间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研究 ——基于Y大学的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与意义
        (一) 选题依据
        (二) 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 已有成果的评述
    三、研究方法
        (一) 文献研究法
        (二) 问卷调查法
    四、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基本理论与现实必要性
    一、诚信教育的相关概念
        (一) 诚信的内涵
        (二) 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内涵
    二、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理论依据
        (一)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诚信教育
        (二) 西方文化中的诚信教育
        (三)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诚信思想
    三、优化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现实必要性
        (一) 构建社会诚信生态的需要
        (二) 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的需要
        (三) 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第二章 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现状——基于Y大学的调查
    一、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社会调查实施
        (一) 问卷调查对象与代表性
        (二) 问卷的编制和调查方法
        (三)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二、当代大学生诚信现状分析
    三、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 大学生诚信教育内容缺乏实践性和集体性导向
        (二) 大学生诚信教育方法创新性和针对性不足
        (三) 大学生诚信教育者的主导作用缺位
        (四) 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和监督机制不健全
    四、大学生诚信教育存在的问题成因分析
        (一) 市场经济环境下同质性社会的个人逐利性的影响
        (二) 投机教育对学校诚信教育的干扰
        (三) 父母对自身角色定位认识的片面性
        (四) 大学生自我教育意识的缺乏
第三章 优化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对策
    一、在继承和借鉴中坚持导向:大学生诚信教育内容选择
        (一) 坚持马克思主义对诚信教育内容加工的指导
        (二) 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诚信要素
        (三) 借鉴西方文化中的诚信教育
    二、生活化体验与代际沟通:大学生诚信教育方式方法改进
        (一) 探索生活化的大学生诚信教育方式方法
        (二) 完善诚信教育者与大学生的代际沟通方式
    三、教育者的队伍健全与素养优化:大学生诚信教育主导力量补位
        (一) 健全诚信教育者队伍
        (二) 提升教育者的诚信素质
    四、诚信监督与奖惩制度的协同联动:诚信制度的教育功用提升
        (一) 建立高校诚信评价档案制度
        (二) 建立高校诚信奖惩制度
        (三) 健全社会信用信息公开制度
        (四) 完善诚信法律约束制度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高校财经专业大学生廉洁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绪论
    0.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0.1.1 研究背景
        0.1.2 研究意义
    0.2 相关研究综述
        0.2.1 国内研究综述
        0.2.2 国外研究综述
    0.3 研究思路与方法
        0.3.1 研究思路
        0.3.2 研究方法
    0.4 研究创新与不足
1.财经专业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概念及理论基础
    1.1 财经专业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概念
        1.1.1 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概念
        1.1.2 财经专业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概念
    1.2 财经专业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理论基础
        1.2.1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廉洁思想
        1.2.2 价值观教育相关理论
        1.2.3 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
2.财经专业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2.1 财经专业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目标
        2.1.1 形成坚定的廉洁意志和信念
        2.1.2 坚持廉洁奉公的财经职业操守
        2.1.3 树立以正确义利观为核心的廉洁价值观
    2.2 财经专业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内容
        2.2.1 以诚信教育为本
        2.2.2 以财经职业道德教育为重点
        2.2.3 以财经法制教育为基础
        2.2.4 以金融反腐倡廉教育为核心
3.高校财经专业大学生廉洁教育现状调研及分析
    3.1 调研问卷设计与样本概况
        3.1.1 问卷设计
        3.1.2 样本概况
    3.2 财经专业大学生廉洁教育现状及问题
        3.2.1 财经专业大学生廉洁教育取得的成绩
        3.2.2 高校财经专业大学生廉洁教育存在的问题
    3.3 高校财经专业大学生廉洁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3.3.1 高校党委对财经专业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统筹领导力度不强
        3.3.2 高校财经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廉洁教育的缺失
        3.3.3 高校教师对财经廉洁文化的挖掘和运用不够
        3.3.4 高校财经专业大学生廉洁教育缺乏组织保障
        3.3.5 高校财经专业大学生廉洁教育的资源配置不足
4.加强高校财经专业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建议
    4.1 加强高校对财经专业大学生廉洁教育的重视
        4.1.1 加强高校党委对财经专业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统筹领导
        4.1.2 明确将廉洁教育纳入财经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4.2 加强财经专业大学生廉洁教育内容的针对性
        4.2.1 加强以义利观为核心的经济伦理教育
        4.2.2 加强理性金钱观教育
        4.2.3 突出财经职业规范教育
    4.3 丰富财经专业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形式
        4.3.1 注重发挥课堂教学的重要作用
        4.3.2 加强财经专业的廉洁实践教育
        4.3.3 创新财经专业的廉洁活动形式
        4.3.4 利用新媒体开展廉洁教育
    4.4 促进财经文化与廉洁文化的融合
        4.4.1 发掘财经精神文化中的廉洁元素
        4.4.2 促进财经制度文化融入廉洁教育
    4.5 加强财经专业大学生廉洁教育的保障力度
        4.5.1 完善财经专业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组织机制
        4.5.2 加大对财经专业大学生廉洁教育的资源配置
    4.6 引导财经专业大学生进行自我廉洁教育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致谢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7)先秦时期经营管理思想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概念界定与研究思路
        1.3.1 主要概念的界定
        1.3.2 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管理特质分析法
        1.4.3 归纳法
2 文献综述
    2.1 关于先秦儒家经营管理思想研究
    2.2 关于先秦法家经营管理思想研究
    2.3 关于先秦墨家经营管理思想研究
    2.4 关于先秦道家经营管理思想研究
    2.5 关于其他学派经营管理思想研究
    小结
3 先秦时期经营管理的要素
    3.1 管理主体
        3.1.1 政府
        3.1.2 商人
    3.2 管理客体
    3.3 管理环境
        3.3.1 政治环境
        3.3.2 经济环境
    小结
4 先秦时期经营管理目标
    4.1 基本目标
        4.1.1 精神层面
        4.1.2 物质层面
    4.2 终极目标
    小结
5 先秦时期经营管理思想的内容
    5.1 宏观经营管理
        5.1.1 以伦理为核心的经营管理思想
        5.1.2 以法治为核心的经营管理思想
        小结
    5.2 中观经营管理思想
        5.2.1 农业经营管理思想
        5.2.2 土地经营管理思想
        5.2.3 财政经营管理思想
        5.2.4 价格经营管理思想
        5.2.5 工商业经营管理思想
        小结
    5.3 微观经营管理思想
        5.3.1 货情论——经营原则
        5.3.2 择时论——经营策略
        5.3.3 择人论——经营者素质
        小结
6 总结
    6.1 文章结论与启示
        6.1.1 先秦时期经营管理思想的大三要点
        6.1.2 先秦时期经营管理思想研究启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管子》经济伦理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一) 选题缘由
        (二)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
        (一) 研究目标
        (二) 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和不足
        (一) 创新之处
        (二) 不足之处
第一章 《管子》经济伦理思想的背景
    第一节 《管子》经济伦理思想的社会背景
        一、推进霸业、稳定地位的政权需要
        二、适应体制、富国强兵的发展动因
        三、百家争鸣、多元交融的学术环境
    第二节 《管子》经济伦理思想的理论渊源
        一、儒家德性理论
        二、道家素朴思想
        三、法家功利主义
        四、齐国文化传统
第二章 《管子》经济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管子》生产伦理思想
        一、富国强兵的生产导向
        二、务本饬末的生产途径
        三、爱民恤物的生产管理
    第二节 《管子》交换伦理思想
        一、注重诚信的交换要求
        二、以市为准的交换规范
        三、利益至上的对外贸易
    第三节 《管子》分配伦理思想
        一、均地分力的资源分配
        二、足民分货的成果分配
        三、富夺贫予的调节分配
    第四节 《管子》消费伦理思想
        一、崇尚节俭的消费导向
        二、适度侈靡的消费调节
        三、度爵制服的消费等级
第三章 《管子》经济伦理思想的特点
    第一节 讲求经济与道德的融合
        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二、德有六兴,义有七体
        三、经济与道德的辩证关系
    第二节 主张富国与富民的统一
        一、地大国富,霸王之本
        二、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三、国本位与民本位的悖论分析
    第三节 肯定农业与商业的道德价值
        一、务在四时,守在仓廪
        二、商人通贾,利在前也
        三、务本饬末和重农抑商的区别判断
    第四节 强调尚俭与奢侈的结合
        一、不知量不知节不可
        二、不侈,本事不得立
        三、俭侈消费观的矛盾辨析
第四章 《管子》经济伦理思想的评价及启示
    第一节 《管子》经济伦理思想的评价
        一、《管子》经济伦理思想的地位价值
        二、《管子》经济伦理思想的理论局限
    第二节 《管子》经济伦理思想的现代启示
        一、物质满足构成道德进步基础
        二、诚信品质强调微观伦理责任
        三、富夺贫予重视正义均衡调配
        四、藏富于民形成惠民保民关怀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9)墨学接受研究(隋唐宋金元)(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回顾
    三、墨学的“中绝”
第一章 隋唐墨学接受研究
    第一节 隋唐墨学接受概述
        一、隋唐墨学发展的历史背景
        二、隋唐墨学发展的历史进程
    第二节 隋唐四大类书辑录《墨子》及特点
        一、《北堂书钞》辑录《墨子》及特点
        二、《艺文类聚》辑录《墨子》及特点
        三、《初学记》辑录《墨子》及特点
        四、《白氏六帖事类集》辑录《墨子》及特点
    第三节 隋唐墨学发展与儒学
        一、儒墨并举观念延续
        二、儒墨关系的发展变化
    第四节 《墨子治要》及魏徵的墨学观
        一、从善择取、专为王治——《墨子治要》节录《墨子》文本
        二、助成帝王之术——魏徵史论、政论和疏表类文章中的墨学观
    第五节 赵蕤《长短经》引墨用墨
        一、儒墨并举
        二、推崇墨学
    第六节 韩愈《读墨子》及其墨学观
        一、从“崇儒排墨”到“儒墨相用”
        二、韩愈对墨家思想的取舍
    第七节 柳宗元的墨学观
        一、斥墨
        二、识墨
    第八节 马总《意林》引墨用墨
        一、收录《墨子》及墨家书
        二、马总的墨学观
第二章 宋代墨学接受研究
    第一节 宋代墨学接受概述
        一、宋代墨学发展的历史背景
        二、宋代墨学发展的历史进程
    第二节 宋代三大类书辑录《墨子》及特征
        一、《太平广记》辑录《墨子》及特征
        二、《太平御览》辑录《墨子》及特征
        三、《册府元龟》辑录《墨子》及特征
    第三节 欧阳修、曾巩论墨学
        一、欧阳修斥墨之论
        二、曾巩斥墨之论
    第四节 司马光论墨学
        一、史学着作引墨论墨
        二、文学作品引墨用墨
        三、注疏之作引墨注墨
    第五节 王安石《杨墨》论墨及其墨学观
        一、墨子之道非圣人之道
        二、对墨家学说的批判
    第六节 程颢、程颐论墨学
        一、墨学之害
        二、批判墨子之“兼爱”
    第七节 苏轼、苏辙论墨学
        一、苏轼斥墨
        二、苏辙斥墨
    第八节 朱熹论墨学
        一、评孟子辟墨
        二、非难韩愈之墨论
        三、辩护张载《西铭》非墨
        四、论墨学流弊
    第九节 洪迈《容斋随笔》引墨论墨
        一、专论墨子及墨学
        二、征《墨子》用以考证
        三、引墨子其人为例证
    第十节 黄震《黄氏日抄》引墨论墨
        一、论墨子及其学说
        二、论孟墨之辩及墨学之弊
第三章 金元墨学接受研究
    第一节 金元墨学接受概述
        一、金元墨学发展的历史背景
        二、金元墨学发展的历史进程
    第二节 金元新兴道教对墨学的继承和发展
        一、极苦:发扬墨家自苦精神
        二、极俭:继承墨家“节用”思想
        三、平等、非战:继承墨家“兼爱”“非攻”思想
    第三节 马端临《文献通考》引墨论墨
        一、辑录《墨子》及墨家书
        二、马端临的墨学观
    第四节 陶宗仪《说郛》辑录《墨子》
        一、《墨子节抄》
        二、《读墨子随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墨学的“复兴”
后记
科研成果

(10)王夫之经济伦理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基本思路
    四、本课题的界定与说明
第一章 王夫之经济伦理思想形成的背景与渊源
    第一节 时代环境与时代课题
        一、政治方面:明王朝的腐败统治与政治危机、民族危机
        二、经济方面:明代社会的基本经济矛盾与农民战争
        三、文化方面:明朝中后期空疏学风盛行
    第二节 学术渊源
        一、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承继与突破
        二、对佛老方法论的批判与吸收
        三、与西学的碰撞与融通
第二章 经济伦理思想的理论基石
    第一节 “理势合一”之历史发展观:哲学基础
        一、理、势之新界说
        二、理、势关系之辨正
        三、“理势合一”之历史观与经济伦理思想
    第二节 “理欲合性”说:逻辑起点
        一、人性假设与经济伦理之构架
        二、王夫之的人性论及其经济伦理思想
第三章 王夫之“尊民重农”的生产伦理思想
    第一节 “农事至重”:对“重农务本”的价值论证
        一、“谷者,民生死之大司也”:从个体生存层面
        二、“佐天子以守邦者,莫大乎谷帛”:从国家安全层面
        三、“金粟交裕于民,厚生利用并行,而民乃以存”:从农商关系层面
    第二节 “土地民有”:对土地“私有制”的合法性辩护
        一、“王者能臣天下之人,不能擅天下之土”——对封建君主土地所有制的批判
        二、“有其力者治其地”、“民自有其恒畴”——对土地民有的伦理辩护
        三、“土满而荒,人满而馁”——对土地兼并的伦理反思
    第三节 生产伦理的自由向度
        一、“人则未有不自谋其生者”:经济行为主体行使自由权利的内在驱动
        二、“上唯无以夺其治生之力,宽之于公”:经济行为主体行使自由权利的外在机制
        三、生产伦理的自由向度与现实之张力
第四章 王夫之“裕国富民”的交换伦理思想
    第一节 “金粟之死生,民之大命也”:论商业伦理
        一、商品交换活动产生、发展之历史必然性
        二、“天下交相灌输而后生人之用全,立国之备裕”:发展商品贸易的伦理之善
        三、“利便一听之民”:商品贸易自由原则的伦理诉求
    第二节 “大贾富民者,国之司命也”:论商贾伦理
        一、“流金粟,通贫弱之有无”与“国无富人,民不足以殖”
        二、“生民者农,戕民者贾”:商贾的弊病兼论商贾之道
        三、对王夫之“商人观”的评价
    第三节 “致厚生之利而通之”:货币伦理
        一、“民之所趋,国之所制,不能易矣”:货币起源论
        二、“金钱者,尤百货之母,国之贫富所司”:货币作用论
        三、对货币的伦理反思与道德批判
        四、对王夫之“货币伦理观”的评价
第五章 王夫之“均天下”的分配伦理思想
    第一节 “天子不独富,农民不独贫”的辩证贫富观
        一、对贫与富的辩证理解
        二、社会贫富两级分化之缘由
    第二节 “均天下”的理想图谱
        一、关于财富范畴的界定
        二、“平天下者,均天下而已”:对“均天下”图景之伦理辩护
    第三节 “山外乃地之不足,可增而不可损”:王夫之分配正义观的价值维度
        一、“取民产而定恒制”:财富分配的基本理念
        二、“设政驱之以齐”则“害且无穷”:对传统分配理论的审视与批判
        三、“山外乃地之不足,可增而不可损”:分配正义实现的价值维度
        四、“无所大损于民,而天下固已大均”:通向分配正义之路
第六章 王夫之“俭奢有度”的消费伦理思想
    第一节 “俭以恭己”与“奢不违礼”:从个体消费层面
        一、对传统俭奢观的突破与超越
        二、“俭奢有度”的消费理念之构建
    第二节 “财聚”与“财散”:从国家消费层面
        一、“财聚则民散”
        二、“财散则民聚”
        三、财聚财散,张弛有道
    第三节 “絮矩之道”:通向“适度消费”之路
        一、“絮矩之道”之内涵
        二、“絮矩之道”之根据
        三、“理财为同民好恶之大端”:絮矩之道作为消费的伦理准则
第七章 王夫之经济伦理思想的历史地位及现实启示
    第一节 “六经责我开生面”:经济伦理思想的理论特质
        一、“研几趋时”与“以民为本”的新经济伦理发展观
        二、多维度、多层次的新义利观
        三、“富国为富民”、“民富即国富”的新国富民富论
    第二节 经济伦理思想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一、学界关于王夫之思想是否具有“启蒙”性质的争论
        二、经济伦理思想的历史地位及影响
    第三节 经济伦理思想的现代启示
        一、“义利观”对构建当代社会主义“公平效率观”的启示
        二、“自由、公平、均贫富”等经济伦理理念对正确奠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伦理精神的启示
        三、“俭奢絮距”的消费伦理理念对当前消费主义及其伦理困境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四、孟轲的经济伦理思想(论文参考文献)

  • [1]柏拉图经济思想研究[D]. 张超. 深圳大学, 2020(11)
  • [2]曾巩史学思想研究[D]. 刘锐.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3]禅宗的经济伦理及其思想渊源——兼论佛教中国化的一大特征[J]. 胡克森.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2)
  • [4]疏离与融合:五四时期甘肃旅京学子的传播网络建构与群体身份认同[D]. 脱畅. 兰州大学, 2020(01)
  • [5]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研究 ——基于Y大学的调查分析[D]. 蒋心妍. 扬州大学, 2019(02)
  • [6]高校财经专业大学生廉洁教育研究[D]. 钟婷婷. 西南财经大学, 2019(07)
  • [7]先秦时期经营管理思想体系研究[D]. 梁丽华. 江西财经大学, 2019(01)
  • [8]《管子》经济伦理思想研究[D]. 唐洁琼.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2)
  • [9]墨学接受研究(隋唐宋金元)[D]. 金鑫.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7)
  • [10]王夫之经济伦理思想研究[D]. 谢芳. 湖南师范大学, 2017(06)

标签:;  ;  ;  ;  ;  

孟克的经济伦理思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