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发行“生态林业”彩票的建议(论文文献综述)
霍圣录[1](2021)在《省级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研究》文中提出发行体育彩票是我国基于经济与社会全面发展的战略高度所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1994至今,中国体育彩票已历经了27年。据统计,我国体育彩票销售量总计达到了2.15万亿元,筹集体育彩票公益金超过5600亿元,为公益事业、养老事业、民政事业和体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有效地促进了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的建设。随着体育彩票公益金募集大幅增长、公民参政议政意识的不断提升、绩效评价理论的发展及广泛应用以及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存在乱象等新形势,加强体育彩票公益金的管理迫在眉睫。因此,进行体育彩票公益金绩效评价就显得尤为必要。开展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的绩效评价可以促进体育彩票公益金管理部门更好地履行职责,促进体育彩票公益金更好地规范管理,促进体育事业更好地健康发展。相关研究有利于丰富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的理论体系,有利于建立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的理论意义,有利于强化绩效的理念,有利于建立绩效评价制度,有利于提高体育彩票公益金的配置效率,有利于提高体育彩票公益金的使用效率等实践意义。本研究以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的绩效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调查与社会调查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比较分析与层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了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主要研究结论包括:(1)梳理了体育彩票公益金管理与使用现状。运用文献综述法和对比分析法,从我国体育彩票公益金的管理体系、我国体育彩票公益金筹集情况、我国体育彩票公益金分配情况、我国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情况、我国体育彩票公益金的使用成效评析等五个方面进行一一分析。自1994年体育彩票发行以来,主要贡献体现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保障体育事业发展、助推公益事业发展等三个方面。体育彩票公益金的使用范围呈现出以下的特点:全民健身全面化、公共服务体系化、赛事活动多元化、体育扶贫常态化。(2)规划了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体系的系统构建。围绕绩效评价体系的框架结构、构建的指导原则、绩效评价体系的目标、绩效评价体系的制度体系、方法体系、组织体系、标准体系及其结果应用分析了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的系统构建。遵循整体性与系统性相结合、可行性与可比性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从目标的含义、重要性、目标管理的意义进行目标的设置,将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分为四个层级,界定了主客体、工作范围及工作程序,通过建立标准体系,选择了德尔菲法、文本分析法、系统综述法、模糊综合评价法、机器学习法进行本文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体系的系统构建。(3)构建了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文本分析法,通过对相关政策、报告和文献的分析,归纳了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预评价指标表。在此框架基础上,根据指标相关绩效评价理论、评估目的与原则,通过两轮专家咨询评议,利用德尔菲法构建了省级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估的综合评价层次模型并计算了每个指标相应的权重。构建的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共包括4个一级指标(投入指标、过程指标、产出指标、影响指标);17个二级指标、33个三级指标。(4)确定了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各级指标权重。研究发现省级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体系中的四项一级指标的权重系数较为均衡,其中,产出指标的权重系数最高(0.2611),过程指标和投入指标次之,分别为0.2512和0.2497,影响指标最低,为0.2380。为此,在针对我国体育彩票公益金绩效的实际评估中,需更加重视产出方面的几个因素及相应的评估结果。(5)评估了省级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在采集数据的基础上,根据建立的体育彩票公益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实证研究。使用全国和江浙沪皖的体育事业年鉴的公开统计数据,对省级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进行的实证评价研究验证了本研究构建。的指标体系是可行的,指标数据采集方式是合理的,具有实际可操作性和推广性。首先,对全国31个省区市2014-2017年四年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的部分指标进行了绩效评价。其次,对数据较为全面的长三角地区江、浙、沪、皖四个省市2018年体育彩票公益金的使用进行了全指标体系的绩效评价,排名依次为江苏、浙江、上海和安徽。(6)探索了基于机器学习的科学评价延展性。运用机器学习中的经典模型进行了验证和探索分析。首先,使用了非监督学习情形下的k均值聚类算法模型,对全国31个省区市2014-2017四年使用情况数据进行了建模分析,得出分类结果。其次,监督学习下的经典回归分析模型运用了线性岭回归模型、支持向量机回归模型和随机森林算法的决策树回归模型,进行了建模分析,得出各模型的20018年预测结果。其中,随机森林算法回归模型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通过该模型预测的结果与2018年长三角地区江浙沪皖三省一市的全指标评价结果进行比对,结果完全一致,验证了本研究构建的指标体系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最后,研究提出了五个对策与建议:一是政策制度层面:完善顶层设计、形成法制体系。在国家层面立法:健全宏观层面顶层法律法规。在部级层面立规:订立中观层面部局管理规定。在省级层面立制:建立微观层面省级实操制度。二是意识认识层面:加大宣传力度、形成共同认识。在社会层面:建立社会公益的意识。在管理层面:树立绩效管理的意识。三是资金管理层面:明确责权分工、形成科学机制。工作机制上:建立沟通协调机制。预算管理上:实施预算管理制度。过程管理上:加强经费使用监管。审计管理上:开展事后经费审计。四是资金分配层面:合理使用资金、科学分配方式。在领域分配要统筹兼顾、合理分配。项目分配要优化分配、引入竞争。平衡分配要注重绩效、奖罚分明。五是绩效评价层面:健全评价体系、完善指标体系。系统构建绩效评价体系、完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发布公益金绩效评价报告、合理运用绩效评价结果、寻求智力支持数据支撑。
金辉[2](2020)在《可持续发展约束宏观税负视域下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 ——基于国际比较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宏观税负的高低直接关乎国计民生,影响强国富民和稳定发展,是政府、学者和公众关注的焦点。近年来,中国宏观税负高企,严重地制约了经济的增长和转型升级,不利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宏观税负畸高的主要原因:“分税制”以来,税权分配向中央集中并趋于规范,但事权划分改革止步不前,存在政府事权范围过大、政府间事权重叠严重、事权与支出责任不相适、事权划分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等问题,导致事权与支出责任不断下沉,造成了严重的财政纵向失衡,使得地方财政产生巨大缺口,于是地方政府伸出攫取之手,通过土地财政、乱收费等方式增加收入,极大地推高了宏观税负。因此,在可持续发展的视角下,将宏观税负约束至合理区间,并科学合理地划分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是破解中国财政困局、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的关键一环,是切实降低宏观税负、促进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有四个部分。首先,国际比较。在国家结构、经济水平差异的视角下,比较了美、英、俄、蒙四国的政府间事权划分模式,并将4国拓展到81个国家,归纳不同类型国家央、地间事权划分的共性和特性,提炼出若干经验启示;其次,历史、现状与比较。梳理中国央、地间财政关系的历史变迁和现实困境,讨论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的现状及其国际比较,为事权划分改革指明方向;再次,理论与实证研究。一是在理论分析中,界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利用Barro模型分析财政支出分权、财政支出结构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机制;二是在实证研究中,利用熵值法构建可持续发展指数,采用跨国数据检验财政支出分权、财政支出结构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并使用Lind-Mehlum方法估算地方财政支出比例的最优值,采用工具变量法解决变量内生性问题,为重新划分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提供参考依据;最后,重新划分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在可持续发展约束宏观税负的视域下,结合国际经验、现实情况以及理论和实证研究的成果,从四本预算分别展开,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将部分事权让渡给市场,进而制定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的重构方案。可能的创新之处:1、借鉴国际经验并基于可持续发展约束宏观税负的视角重新划分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1)将全口径宏观税负、财政支出以及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纳入统一框架进行研究。已有文献中关于政府间事权划分的研究,往往就划分而谈划分,这会产生两个问题。一是支出责任定量划分难以深入。只能停留在事权定性划分的层面,无法深入到支出责任定量划分的层面,使得事权划分和支出责任划分处于割裂状态。二是无法切实有效地解决宏观税负畸高的问题。这是因为事权与支出责任的上划或下调,都无法改变总财政支出,进而无法降低宏观税负。因此,本文将全口径宏观税负、财政支出、事权与支出责任纳入统一框架,先参考前人测度的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宏观税负合理区间,再划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将部分政府事权让渡给市场,进而划分各领域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事权与支出责任,最终降低财政支出和宏观税负至合理区间。(2)较大拓展了国际比较的视野。其一,已有文献中的国际比较研究,往往利用国际数据库的二手数据或者样本国家的政策文件,进行定性分析或者政策解读。本文则从美、英、俄、蒙四国的财政部、统计局等网站,收集详细的财政支出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其二,已有文献注重案例研究,缺乏分类比较。本文依国家结构、经济水平的差异,将目标国家分为四类,在案例研究的基础上,将样本数量扩大至81国并进行分类比较。2、结合理论与实证研究可持续发展与财政支出分权的关系财政分权的已有文献,更加关注经济增长,忽略了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本文结合理论与实证,研究财政支出分权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效应。理论分析中可能的创新之处。本文利用Barro模型,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代际效用总和最大化,并纳入央、地两级财政支出,研究财政支出分权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结果显示,财政支出分权与可持续发展呈倒“U”型关系;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最优地方财政支出比例θl*=γ/(β+γ)。财政支出分权水平过高不利于发挥公共产品供给的规模效益,过低则不利于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和信息优势,都将造成效率的损失,不利于可持续发展。实证研究中可能的创新之处。基于理论分析,本文首先构建了包含经济、资源环境、社会三个维度的可持续发展指数,采用跨国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得出了财政支出分权与可持续发展呈倒“U”型关系的结论;其次,通过Lind-Mehlum方法进一步检验倒“U”型关系,并据此估算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最优地方财政支出比例;最后,发现中国地方财政支出比例过高,远高于其最优值,不利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本文在重新划分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时,注重加强中央事权、提高中央财政支出比重,如在普通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3、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央、地间公共卫生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研究新冠肺炎疫情暴露了公共卫生体系的缺陷和事权划分的积弊,本文试图以此为背景开展相关研究。首先,界定事权范围。梳理已有文献、财政账目、相关卫生法律、法规和政策,界定公共卫生事权的范围,明确相应支出内容。其次,现状分析。通过分析公共卫生领域的行政体系结构、详细数据,以及事权改革文件,探讨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的现状与改革。再次,开展理论分析,并找出改革方向。归纳新冠肺炎疫情的发展路径,并基于此找出完善公共卫生体系的核心要素和事权划分的重要方向。最后,提出政策建议。结合疫情防控和事权划分的国际经验与教训,从责任分配、行政体系、法制建设等方面,提出完善中央与地方公共卫生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的政策建议。
李昊东[3](2020)在《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制度研究》文中指出在当下我国经济增速保持较高水平的同时,环境污染与资源浪费问题逐渐加深,人民群众对生态产品及生态服务的质量要求不断提高,建立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将有效的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维护我国的生态安全、并向人民群众提供高质量的生态产品及生态服务。但是通过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维护,会加剧功能区内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重点生态功能区为了生态安全的目的将会牺牲自身的经济发展利益,这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人民是不公平的表现。因而为达到双方之间的平衡点,应向重点生态功能区积极推广生态补偿制度,促使重点生态功能区既能保障生态环境不受到损害,同时提高地区经济水平。近年随着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深化,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制度不断暴露出诸多问题,严重影响着这一制度优势的有效发挥。现阶段我国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制度存在着制度立法体系不健全、生态补偿主体与客体未有效结合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功能特点、生态补偿模式未有效利用市场机制、生态补偿资金来源狭窄、生态补偿标准不够明晰、生态补偿管理监督体制未得到优化等一系列问题。对此我国应加强完善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制度。首先,推动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的法制化,完善立法保障;其次,结合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功能类型确定环境收益者范围,明确补偿主体及客体;第三,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市场机制有效配合的多元化补偿模式,同时增加补偿资金的筹集渠道;第四,建立以生态环境服务与成本计算相结合的生态补偿标准,并允许一定的灵活性;第五,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管理监督体系的完善,建立分层级的管理体系,加强部门间、地域间的协调合作机制的完善。以此构建我国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制度。
孙亚男[4](2018)在《基于生态林业融资视角的生态彩票创新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推进绿色发展”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关于生态建设的总体方针。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生态环境问题凸显,生态产品供给不足,成为我国现阶段面临的重要问题。生态林业兼具多重生态功能,随着生态建设的推进,其建设需求不断增大。而生态林业融资渠道单一,资金供给不足,是阻碍生态林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发行生态彩票是缓解生态建设资金压力可供选择的途径之一。本研究共分为十章,核心章节为第五章至第八章,主要研究内容可概括为两个部分:(1)居民生态彩票参与基础分析。通过风险游戏及公共物品实验,测度居民风险偏好和合作偏好,并构建Tobit模型,找出影响居民风险偏好和合作偏好的显着性因素;采用因子分析法,从生态环境、生态彩票及生态林业三方面测度居民对生态建设的感知。(2)居民生态彩票参与行为分析。借助条件价值评估法、选择实验法及二元Logit模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Mixed Logit模型,测算居民的生态彩票支付意愿值,揭示个体特征、地域特征等因素对居民生态彩票支付意愿的影响机理,并对居民在生态彩票购买中的属性偏好和边际支付意愿进行研究。研究结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居民风险偏好类型以风险中性和风险规避型为主,风险偏好程度与个体特征等因素相关,大部分居民具有合作偏好。当风险概率由固定概率向模糊概率变化,居民风险偏好程度降低。风险偏好与性别显着相关,城乡间居民风险偏好存在差异。99.51%的受访者具有合作偏好,受访者中亲社会行为广泛存在。合作偏好与性别、信任水平以及城乡间地域差异显着相关。(2)居民对生态建设的正负面感知主要表现在生态环境、生态彩票及生态林业三方面。正面感知的主因子得分平均数高于3,负面感知的主因子得分平均数低于3。三个公因子中,生态环境在正面感知中的因子平均数最高,为4.445;在负面感知中的因子平均数最低,为2.077。居民认同生态林业是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手段,且对生态环境建设需求较高,愿意通过购买生态彩票,参与生态林业融资,推进生态建设进程。(3)87%的居民对生态彩票具有支付意愿且支付水平较高,平均支付意愿值为82.81元/月。影响居民生态彩票支付意愿的显着性因素有:年龄、是否拥有彩票购买经历、彩票月支出、生态环境满意度及环境保护重要性认知;影响居民生态彩票支付意愿水平大小的显着性因素有:性别、年龄、是否拥有彩票购买经历、是否是彩民、彩票月支出、生活水平满意度、风险态度、生态环境满意度以及环境保护重要性认知。(4)居民对彩票公益金使用范围的选择偏好及支付意愿最高,与体育彩票相比,公益金在生态及福利建设中的使用会增加受访者效用;除城市受访者外,居民对彩票最高奖金的偏好和支付意愿高于中奖率;最高奖金与受访者选择呈显着性正相关,价格与受访者选择呈显着性负相关;彩票的发行方式在全样本回归及彩民样本回归中与受访者选择呈显着性负相关,在其余样本回归中均不显着;彩票公益金分配方式在全样本和子样本回归中均不显着;当彩票发行方式由政府发行、财政部监管转变为企业发行、财政部监管时,受访者的边际效用降低,与企业和个人相比,受访者更希望政府承担彩票的发行和管理工作。(5)在彩票属性中,居民对彩票公益金使用范围的边际支付意愿最高,其次为最高奖金。当彩票公益金由在体育发展中的使用转为生态建设中的使用,居民的边际支付意愿值为25.132元。当最高奖金由100万元提升至200万元、300万余和500万元,居民的边际支付意愿值分别为10.372元、15.498元和16.157元。(6)居民的购彩偏好存在地区间和城乡间差异,彩民与非彩民样本回归结果差异不大。沈阳市样本与城市地区样本回归结果表明:彩票公益金使用范围与受访者选择呈显着性正相关,价格与受访者选择呈显着性负相关;朝阳市样本与农村地区样本回归结果显示:彩票公益金使用范围、最高奖金和中奖率均与受访者选择呈正相关,价格与受访者选择呈负相关;沈阳和城市地区受访者对彩票公益金使用范围的支付意愿远高于朝阳和农村地区;朝阳和农村地区受访者对彩票中奖率和最高奖金的支付意愿高于沈阳和城市地区;彩民对彩票公益金使用范围的支付意愿高于非彩民。本研究的创新主要体现在:(1)本研究将生态彩票作为研究对象,提出将生态彩票运用于生态林业建设融资中,为我国传统的林业融资方式植入新的发展思路,推进生态林业融资渠道的多元化发展。而以往对于生态林业融资渠道的研究多集中于碳汇贸易补偿及生态税收角度。(2)测算了居民的生态彩票支付意愿值及对彩票属性的边际支付意愿。本研究利用条件价值评估法及选择实验法,分析居民对生态彩票的支付意愿及对生态彩票的属性偏好程度,从而测算生态彩票支付意愿值及对彩票属性的边际支付意愿。以往对生态彩票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生态彩票的发行基础和发行需求研究,散见的关于生态彩票支付意愿研究仅衡量是否具有支付意愿及支付意愿影响因素。(3)将实验经济学研究方法应用于生态彩票研究,拓展了实验经济学在国内的应用领域。本研究将实验经济学中的风险游戏、公共物品实验、条件价值评估法及选择实验法应用于生态彩票研究,拓展实验经济学在国内应用领域的同时,增强了本研究数据的可靠性。
孙亚男,陈珂[5](2018)在《基于选择实验法的民众生态彩票购买偏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战略部署。将生态彩票纳入生态建设融资渠道,有利于促进生态建设资金筹集方式的多元化发展,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文章运用选择实验法,在对辽宁省沈阳和朝阳两市的407位民众进行调查的基础上,使用Mixed Logit模型,对民众的彩票属性偏好及支付意愿进行计量分析。结果表明:(1)在彩票属性中,民众对彩票公益金使用范围的选择偏好及支付意愿最高,对彩票最高奖金的偏好程度和支付意愿大于彩票的中奖率。(2)彩票发行方式和公益金分配方式对受访者选择影响显着性较低。(3)地区间、城乡间民众的购彩偏好及支付意愿存在较大差异,彩民与非彩民样本回归结果差异不大。文章研究结果为生态彩票发行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对促进生态建设融资渠道的多元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孙亚男,陈珂[6](2018)在《基于CVM法的民众生态彩票购买意愿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彩票是公共产品自愿供给的主要方式之一。生态彩票的发行,将有助于缓解生态产品供给过程中政府的融资压力。本文运用条件价值评估法,利用辽宁省沈阳市和朝阳市实地调研收集的407份有效问卷,对民众的生态彩票支付意愿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87%的受访者愿意参与生态彩票购买;民众对生态彩票的支付意愿值为82.81元/月;影响民众生态彩票支付意愿的显着性因素,有年龄、是否拥有彩票购买经历、彩票月支出、生态环境满意度以及环境保护重要性认知;影响民众生态彩票支付水平的显着性因素,有性别、年龄、是否拥有彩票购买经历、是否为彩民、彩票月支出、生活水平满意度、风险态度、生态环境满意度以及环境保护重要性认知。
胡艺[7](2018)在《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执行问题研究 ——以黄冈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生态环境破坏的危害逐渐显现,整个社会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日益加强,其中森林覆盖率下降、水土流失加剧、温室效应增强等都与森林生态效益保护分不开。这使得我们需要重视并大力推进我国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推动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有效实施,促进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可持续开展。森林生态效益具有外部经济性,良好环境的受益者往往不直接参与环境的建设和保护,可良好环境的提供者又往往无法通过环境保护获得合理的回报,以维持社会平均的生活水平,因而需要建立正向合理的激励机制,即需要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方面,我国已初步建立了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政策执行的梗阻,管理人员专业化水平不高,第三方监督机构缺乏以及公众参与性偏低等问题,政策执行的效果远未达到政策初衷。本文基于史密斯政策执行模型研究的基础上对当前黄冈市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执行的现状、成效、存在的问题、内在原因以及推进政策有效执行的完善建议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希望能够为政府日后完善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提供参考和借鉴。全文共包括七章:第一章为本文的绪论,主要包括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介绍了政策执行领域以及生态补偿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并说明了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以及可能的创新之处。第二章介绍了本文涉及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公益林、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政策执行以及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的相关理论基础。同时,对史密斯政策执行模型进行了研究,介绍史密斯政策执行模型的具体内容,并分析史密斯模型与本文的适用性。第三章主要是对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在黄冈市实施的现状进行阐述和分析,具体包括调研地点概况、政策内容,并介绍了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执行的效果,并从公益林建设趋势、投入资金、公众参与意愿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具有代表性的问题第四章对于黄冈市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执行中问题的形成原因进行探究,基于史密斯政策执行模型的理论框架,从政策本身、执行机构、目标群体和环境因素四个方面来分析造成执行效果不佳的原因。政策本身的缺陷主要包括制定过程缺乏公众参与机制且缺乏持续性;目标群体方面则是由于本身以“经济人”思想为主,并且对政策缺乏认知度,因此参与意识不强;执行机构则由于管理手段落后、专业水平不高,造成执行效率偏低;政策环境方面则主要是经济发展落后以及缺乏多元化筹资渠道等。第五章结合黄冈市的实际情况,对今后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执行的完善提出建议。本文从四个方面对黄冈市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有效执行提出对策建议:一是从理想化政策方面,应完善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的科学决策机制,合理扩大补偿客体及范围,提高标准等;二是从执行机构方面,应完善管理体系,实现科学管理,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同时提高管护人员的专业水平;三是从目标群体方面,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对政策的认知度,同时开发林业多种经济,增加收入来源;四是从政策执行环境方面,加强后续产业发展,拓宽融资渠道。第六章概括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并总结本文的不足以及未来的学习研究方向。
刘呈庆,蒋金星,尹建中[8](2017)在《生态彩票购买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济南市的问卷调查》文中研究指明发行生态彩票是一种利用彩票机制筹措环境保护建设资金的可行途径。本文基于对济南市部分居民生态彩票购买意愿的问卷调查所得数据,采用Logit模型,考察居民生态彩票购买意愿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环保意识、环保行为、购彩经历和中奖动机对生态彩票购买意愿产生了正向影响,其中环保意识比环保行为具有更显着的影响;风险偏好者比风险规避者更愿意购买生态彩票;收入水平对生态彩票购买意愿产生了负向影响;男性比女性更愿意购买生态彩票。基于研究结论,建议从生态彩票的制度设计、发行方式、收支监管以及宣传推广等方面加以完善。
陶雯雯,李华晶,王利名[9](2015)在《林业生态彩票及其消费者购买意愿刍议》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彩票行业的蓬勃发展以及国家对于林业生态建设的不断重视,建议发行林业生态彩票的呼声越来越高。林业生态彩票的发行,不仅可以解决林业建设资金短缺的问题,还能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促进彩票行业良性竞争。通过总结相关学者对林业生态彩票以及其购买意愿的研究,建议应该基于市场环境加强对林业生态彩票的购买意愿的系统定量研究。
刘秀红[10](2014)在《生态彩票的购买意愿分析》文中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日益加剧,资金短缺成了治理环境的瓶颈。中国彩票业发展迅速,筹资能力、优势显着,无需还本付息且风险小;此外,彩票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这种情况下,环保人士提出了发行生态彩票的提议,用发行生态彩票筹集的公益金治理环境。以此为背景,本文的研究内容包括:应该发行什么彩票、哪种彩票具有吸引力、社会公众的购买意愿有多大、影响购买意愿的因素。基于此,本文通过对济南常住人口的问卷调查,对购彩情况进行统计性分析,对影响购买生态彩票的因素进行描述性分析和实证性分析。通过综合运用彩票理论、行为经济学、财政学等各学科的理论方法,对生态彩票购买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本文的主要内容主要有以下五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选题的背景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思路,为下文的研究夯实基础;第二部分通过查阅历史文献,对生态彩票的概念进行界定,总结理论基础,并进一步总结了发行生态彩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同时分析了生态彩票的消费动机及影响因素;第三部分为调研设计和数据收集部分,主要包括问卷设计、调查对象和调查地点的确定、数据收集以及数据整理;第四部分为文章的主体部分,包括生态彩票购买意愿影响因素的描述性分析和计量性分析;第五部分主要对本文进行了一下总结,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描述性分析得出的主要结论有;(1)中低学历、中低工资水平的未婚男青年具有更强的购买彩票意愿;(2)绝大多数人对生态彩票没有了解;现在最受欢迎的彩票是即开型彩票,彩票最受关注的特点是中奖概率;(3)大多数人倾向于生态彩票与福利彩票和体育彩票并列发行;(4)为环境保护做贡献是人们愿意购买生态彩票的主要原因,并期望生态彩票有高的返奖率和中奖概率;(5)不想改变原有的购买习惯以及公益金使用透明度不高是人们不愿意购买生态彩票的主要原因;(6)时下人们都具有很高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但是环保行为明显滞后于环保意识;(7)大多数人是风险的厌恶者,但是购彩者是风险爱好者或风险中立者。计量性分析结果显示:(1)性别因素在95%的显着性水平上对风险态度影响显着;(2)教育、购彩经历、环保行为对调查者的生态彩票购买意愿有显着影响,教育对生态彩票购买意愿的影响是负相关的,购彩经历和环保行为对生态彩票购买意愿的影响是正相关的。经过一系列的论述,本文得出的建议是:针对目标人群加大环保宣传以及生态彩票的宣传;完善生态彩票的发行模式;采取措施把“环保意识”转变为“环保行为”;完善生态彩票的经营模式;生态彩票市场的运作要法治化。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促进生态彩票发行的进展,同时希望得出的结论能为以后生态彩票的发行提供理论支撑。
二、关于发行“生态林业”彩票的建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发行“生态林业”彩票的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省级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对象 |
1.2.3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3.3 研究技术路线图 |
2 文献综述 |
2.1 关于绩效管理与绩效评价的研究 |
2.1.1 关于绩效管理的研究 |
2.1.2 关于绩效评价的研究 |
2.2 关于绩效评价体系与方法的研究 |
2.2.1 关于绩效评价体系的研究 |
2.2.2 关于绩效评价方法的研究 |
2.3 关于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
2.3.1 关于评价指标选取原则的研究 |
2.3.2 关于评价指标体系方法的研究 |
2.4 关于彩票公益金的研究 |
2.4.1 关于彩票公益金管理的研究 |
2.4.2 关于彩票公益金制度的研究 |
2.4.3 关于彩票公益金使用的研究 |
2.4.4 关于彩票公益金审计的研究 |
2.4.5 关于彩票公益金绩效评价的研究 |
2.5 本章小结 |
3 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的理论基础 |
3.1 相关概念界定 |
3.1.1 绩效管理与绩效评价的一般分析 |
3.1.2 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的一般分析 |
3.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3.2.1 新公共管理理论 |
3.2.2 公共财政绩效管理理论 |
3.2.3 “5E”理论 |
3.2.4 成本效益分析理论 |
3.2.5 程序理论评价 |
3.3 本章小结 |
4 我国体育彩票公益金管理与使用现状 |
4.1 我国体育彩票公益金管理体系 |
4.1.1 管理政策 |
4.1.2 管理体制 |
4.2 我国体育彩票公益金筹集情况 |
4.2.1 销售情况 |
4.2.2 筹集情况 |
4.3 我国体育彩票公益金分配情况 |
4.3.1 分配政策 |
4.3.2 中央分配 |
4.3.3 地方分配 |
4.4 我国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情况 |
4.4.1 中央集中使用 |
4.4.2 体育总局使用 |
4.4.3 地方部门使用 |
4.5 我国体育彩票公益金的使用成效评析 |
4.5.1 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的贡献 |
4.5.2 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的特点 |
4.5.3 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存在的问题 |
4.6 本章小结 |
5 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的系统构建 |
5.1 绩效评价体系的框架结构 |
5.1.1 绩效评价体系的系统分析 |
5.1.2 绩效评价体系的总体框架 |
5.2 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的指导原则 |
5.3 绩效评价体系的目标 |
5.3.1 目标的含义 |
5.3.2 目标的重要性 |
5.3.3 目标管理的意义 |
5.4 绩效评价体系的层次结构 |
5.5 绩效评价体系的制度体系 |
5.5.1 绩效评价的法律规范 |
5.5.2 绩效评价的制度规范 |
5.6 绩效评价体系的组织体系 |
5.6.1 绩效评价的主客体界定 |
5.6.2 绩效评价的工作范围 |
5.6.3 绩效评价的工作程序 |
5.7 绩效评价体系的标准体系 |
5.7.1 评价标准分类 |
5.7.2 评价等级划分 |
5.8 绩效评价体系的方法体系 |
5.8.1 绩效评价方法概述 |
5.8.2 德尔菲法 |
5.8.3 文本分析法 |
5.8.4 系统综述法 |
5.8.5 模糊综合评价法 |
5.8.6 机器学习法 |
5.9 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 |
5.10 本章小结 |
6 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6.1 预选评价指标集的构建 |
6.1.1 文本的纳入 |
6.1.2 文本分析步骤 |
6.1.3 结果分析 |
6.2 第一轮专家调研 |
6.2.1 调查问卷形成 |
6.2.2 专家团队选择 |
6.2.3 专家咨询结果 |
6.2.4 专家意见汇总 |
6.3 第二轮专家调研 |
6.3.1 调查问卷修改 |
6.3.2 专家咨询结果 |
6.3.3 专家积极系数和权威系数 |
6.4 指标权重确认 |
6.5 本章小结 |
7 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实证研究 |
7.1 省级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实证研究 |
7.2 长三角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实证研究 |
7.3 本章小结 |
8 基于机器学习模型的实证分析 |
8.1 机器学习概述及使用意义 |
8.2 实证数据概览 |
8.3 非监督学习下的聚类算法及实证分析 |
8.4 监督学习下相关回归模型与实证分析 |
8.4.1 线性岭回归模型 |
8.4.2 支持向量机回归模型 |
8.4.3 决策树回归及树相关的模型 |
8.5 本章小结 |
9 结论与建议 |
9.1 论文主要结论 |
9.1.1 梳理了体育彩票公益金管理与使用现状 |
9.1.2 规划了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的系统构建 |
9.1.3 构建了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
9.1.4 确定了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各级指标权重 |
9.1.5 评估了省级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 |
9.1.6 探索了基于机器学习的科学评价延展性 |
9.2 对策与建议 |
9.2.1 政策制度层面:完善顶层设计、形成法制体系 |
9.2.2 意识认识层面:加大宣传力度、形成共同认识 |
9.2.3 资金管理层面:明确责权分工、形成科学机制 |
9.2.4 资金分配层面:合理使用资金、科学分配方式 |
9.2.5 绩效评价层面:健全评价体系、完善指标体系 |
10 创新、局限与展望 |
10.1 创新之处 |
10.1.1 研究选题与视角的创新 |
10.1.2 框架系统和指标体系的创新 |
10.1.3 发展预测的创新 |
10.2 研究的局限性 |
10.2.1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践性 |
10.2.2 绩效评价数据获取的全面性 |
10.3 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1:专家咨询评议表(第一轮) |
附件2:专家咨询评议表(第二轮) |
附件3:专家访谈提纲 |
附件4:机器学习与建模相关代码 |
附件5:学习经历与科研经历 |
(2)可持续发展约束宏观税负视域下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 ——基于国际比较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
1.2.1 论文的研究目标 |
1.2.2 论文的研究内容 |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难点和可能的创新之处 |
1.4.1 难点 |
1.4.2 论文可能的创新 |
第二章 文献回顾 |
2.1 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全口径宏观税负 |
2.1.1 全口径宏观税负的概念界定与测度 |
2.1.2 宏观税负与经济增长的理论框架与实证检验 |
2.1.3 可持续发展约束宏观税负的研究 |
2.2 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 |
2.2.1 经济增长视角下财政分权理论的发展历程 |
2.2.2 财政分权理论的新发展与现实困境——部分财政分权 |
2.2.3 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
2.3 财政分权、政府间竞争与政府支出结构 |
2.3.1 财政分权体制下的要素流动与政府间竞争 |
2.3.2 政府间竞争与财政支出结构之生产性和非生产性支出 |
2.3.3 政府间竞争与政府规模 |
2.4 中央和地方政府间的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研究 |
2.4.1 政府间事权划分的理论基础和原则 |
2.4.2 中央和地方政府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的国际案例 |
2.4.3 中央和地方政府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的中国案例 |
2.5 简要评述 |
第三章 中央和地方政府间事权划分的国际比较 |
3.1 联邦制国家央、地间事权划分的案例分析 |
3.1.1 联邦制发达国家的划分模式——以美国为例 |
3.1.2 联邦制发展中国家的划分模式——以俄罗斯为例 |
3.2 单一制国家央、地间事权划分的案例分析 |
3.2.1 单一制发达国家的划分模式——以英国为例 |
3.2.2 单一制发展中国家的划分模式——以蒙古为例 |
3.3 各国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的比较分析 |
3.3.1 美、俄、英、蒙四国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的比较分析 |
3.3.2 央、地间财政支出划分比较的拓展——基于81个国家的数据 |
3.4 启示与借鉴 |
3.4.1 划清政府、市场边界的启示与借鉴 |
3.4.2 优化中央、地方财政支出比例的启示与借鉴 |
3.4.3 划分中央、地方的事权与支出责任的启示与借鉴 |
3.4.4 健全央、地两级财政法制体系的启示与借鉴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国央、地间财政关系的历史变迁、现状和比较 |
4.1 新中国成立以来央、地间财政关系的变迁 |
4.1.1 计划经济体制下集权与分权的动荡变化时期(1950-1980年) |
4.1.2 改革开放背景下财政分权体系探索和建设时期(1980-2013 年) |
4.1.3 财政体制现代化改革时期(2014年至今) |
4.2 分税制改革后央、地间财政关系的总体现状——财政困境和思考 |
4.2.1 财政现状之央、地间财政失衡的困境及其思考 |
4.2.2 财政现状之转移支付体系不完善与地方财政缺口的困境及其思考 |
4.2.3 财政现状之土地财政和地方债务困境及其思考 |
4.2.4 财政现状之宏观税负畸高的困境及其思考 |
4.3 各领域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的现状与比较 |
4.3.1 一般公共预算中的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 |
4.3.2 政府性基金预算中的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 |
4.3.3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中的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 |
4.3.4 社会保险基金预算中的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 |
4.3.5 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现状、比较的总结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可持续发展与央、地财政支出结构研究 |
5.1 可持续发展与央、地财政支出结构的理论分析 |
5.1.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界定 |
5.1.2 可持续发展与财政支出分权——基于Barro模型的理论分析 |
5.1.3 可持续发展与财政支出结构的理论分析 |
5.2 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数的构建与测度 |
5.2.1 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数的构建 |
5.2.2 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数的指标权重计算——基于改进后的熵值法 |
5.2.3 世界81个国家可持续发展指数的测度及排序 |
5.2.4 可持续发展指数与人类发展指数的排序比较 |
5.3 可持续发展与财政支出分权——基于跨国数据的实证研究 |
5.3.1 模型构建、变量描述与数据来源 |
5.3.2 基准回归结果 |
5.3.3 工具变量回归结果——内生性检验 |
5.3.4 稳健性检验——财政支出分权与人类发展指数 |
5.3.5 进一步讨论——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三维讨论 |
5.3.6 基于Lind-Mehlum方法的最优央、地财政支出比例估计 |
5.4 可持续发展与财政支出结构——基于跨国数据的实证研究 |
5.4.1 模型构建、变量描述与数据来源 |
5.4.2 基准回归结果 |
5.4.3 工具变量回归结果——内生性检验 |
5.4.4 稳健性检验——财政支出结构与人类发展指数 |
5.4.5 实证研究的结论与启示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可持续发展约束宏观税负视域下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的重构方案 |
6.1 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的理论、原则和思路 |
6.1.1 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的理论基础 |
6.1.2 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的原则 |
6.1.3 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的思路 |
6.2 借鉴国际经验的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的重构方案 |
6.2.1 一般公共预算中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的划分方案 |
6.2.2 政府性基金预算中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的划分方案 |
6.2.3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中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的划分方案 |
6.2.4 社会保险基金预算中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的划分方案 |
6.2.5 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央、地间公共卫生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研究 |
6.3 重构之后的央、地间财政事权配置及其支出规模测算 |
6.3.1 一般公共预算中的央、地间财政事权配置及其支出规模测算 |
6.3.2 政府性基金预算中的央、地财政支出划分及其规模测算 |
6.3.3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中的央、地间财政支出划分及其规模测算 |
6.3.4 社会保险基金预算中的央、地间财政支出划分及其规模测算 |
6.3.5 重构之后的央、地两级财政支出总规模测算及重构方案的优势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1.1 国际比较的研究结论 |
7.1.2 历史、现状和比较的研究结论 |
7.1.3 理论与实证研究的结论 |
7.2 对策建议 |
7.2.1 政策启示 |
7.2.2 具体的对策建议和方案 |
第八章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8.1 本文的不足之处 |
8.2 今后的努力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件:Lind-Mehlum方法的Stata编程代码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 作者简历 |
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重点生态功能区遭到破坏 |
1.1.2 生态补偿相关制度不尽完善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及趋势 |
1.3.2 国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
1.4 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内容 |
2 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制度概述 |
2.1 重点生态功能区概述 |
2.1.1 重点生态功能区的概念 |
2.1.2 我国重点生态功能区类型 |
2.2 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制度概念及理论基础 |
2.2.1 生态补偿制度概述 |
2.2.2 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 |
2.2.3 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的必要性 |
2.3 本章小结 |
3 我国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制度的现状及问题 |
3.1 我国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制度现状 |
3.2 我国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制度存在的问题 |
3.2.1 生态补偿制度相关立法不健全 |
3.2.2 重点生态功能区补偿主体与客体有待明确 |
3.2.3 生态补偿模式过于单一 |
3.2.4 生态补偿标准确定模糊 |
3.2.5 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监管不到位 |
3.2.6 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资金渠道较窄 |
3.2.7 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配套措施缺少 |
3.2.8 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公众参与度低 |
3.3 本章小结 |
4 国外生态补偿制度的借鉴及启示 |
4.1 美国生态补偿的相关制度 |
4.1.1 美国生态补偿主体与客体明确 |
4.1.2 美国生态补偿模式多样 |
4.1.3 美国生态补偿监管体系的借鉴 |
4.2 欧盟生态补偿相关制度 |
4.2.1 欧盟生态补偿的立法体系完备 |
4.2.2 欧盟生态补偿标准合理 |
4.2.3 欧盟生态补偿模式丰富 |
4.3 国外先进经验为我国带来的启示 |
4.3.1 重视立法工作 |
4.3.2 需要明确补偿主体与客体 |
4.3.3 积极探索多元化补偿模式 |
4.3.4 建立高效的生态补偿管理体系 |
4.4 本章小结 |
5 完善我国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制度建议 |
5.1 推动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相关立法 |
5.2 类型化区分生态功能区补偿主体与补偿客体 |
5.2.1 根据不同类型的生态功能区明确补偿主体与客体 |
5.2.2 市场机制下生态补偿模式主体与客体的确定 |
5.3 生态补偿模式的多元化发展 |
5.3.1 巩固并且完善纵向财政支付转移 |
5.3.2 积极探索横向转移支付模式的建立 |
5.3.3 健全保障公私合作形式的生态补偿项目的发展 |
5.3.4 鼓励社会主体积极参与生态补偿行为 |
5.3.5 推广生态绿色认证标识制度 |
5.4 拓宽生态补偿资金筹集渠道 |
5.4.1 征收环境生态税费 |
5.4.2 发行相关的国债 |
5.4.3 发行公益彩票 |
5.4.4 加快成立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基金会 |
5.5 完善并科学制定生态补偿标准 |
5.5.1 生态补偿标准需要考虑到的要素 |
5.5.2 确立财政转移支付下生态补偿标准 |
5.5.3 应灵活调整其他模式的补偿标准 |
5.6 健全生态补偿管理监督体系 |
5.6.1 建立分层级的生态补偿管理体系 |
5.6.2 加强生态补偿监督体系的建立 |
5.7 生态补偿配套措施的健全 |
5.7.1 生态补偿教育培训支持 |
5.7.2 生态补偿的科技支持 |
5.7.3 生态补偿下的就业及社会保障支持 |
5.8 结合国家战略提升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能力 |
5.8.1 生态环境重大战略的结合 |
5.8.2 借助脱贫攻坚战推进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工作 |
5.9 提高公众参与度 |
5.9.1 加强国民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的宣传普及 |
5.9.2 提高政府生态补偿服务的主动性 |
5.10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基于生态林业融资视角的生态彩票创新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标和内容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及概念界定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概念界定 |
1.4 分析框架及技术路线 |
1.4.1 分析框架 |
1.4.2 技术路线 |
1.5 创新点与研究不足 |
1.5.1 创新点 |
1.5.2 研究不足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资源稀缺性理论 |
2.1.2 多中心治理理论 |
2.1.3 公共产品理论 |
2.1.4 期望效用理论 |
2.1.5 公平理论 |
2.2 文献综述 |
2.2.1 彩票合理性 |
2.2.2 区域彩票发展 |
2.2.3 居民彩票购买行为 |
2.2.4 生态彩票 |
2.2.5 文献评述 |
第三章 生态林业发展与生态彩票发行的可行性分析 |
3.1 生态林业发展 |
3.1.1 生态林业发展现状 |
3.1.2 生态林业建设资金供给结构 |
3.1.3 生态林业建设资金需求 |
3.2 彩票发展 |
3.2.1 彩票发展现状 |
3.2.2 彩票发行空间预测 |
3.3 生态彩票发行的可行性 |
3.3.1 经济基础 |
3.3.2 社会基础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数据来源与样本特征描述 |
4.1 数据来源 |
4.1.1 调研区域选择 |
4.1.2 调研问卷设计 |
4.1.3 研究数据获得 |
4.2 受访者样本概况 |
4.3 拥有彩票购买经历者及彩民个体特征 |
4.3.1 拥有彩票购买经历者个体特征 |
4.3.2 彩民个体特征 |
4.4 地区间与城乡间受访者个体特征及购彩情况差异分析 |
4.4.1 地区间受访者个体特征及购彩情况 |
4.4.2 城乡间受访者个体特征及购彩情况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居民风险偏好与合作偏好的识别研究 |
5.1 风险偏好与实验设计 |
5.1.1 风险偏好概述 |
5.1.2 风险偏好实验设计 |
5.2 居民风险偏好测度 |
5.2.1 风险偏好分析 |
5.2.2 风险偏好影响因素测度 |
5.3 合作偏好与实验设计 |
5.3.1 合作偏好概述 |
5.3.2 合作偏好实验设计 |
5.4 居民合作偏好测度 |
5.4.1 合作偏好分析 |
5.4.2 合作偏好影响因素测度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居民对生态建设的感知研究 |
6.1 感知的内涵与测度数据收集方法 |
6.1.1 感知的内涵 |
6.1.2 数据收集方法 |
6.2 居民对生态建设的感知问卷信度和效度检验 |
6.2.1 问卷信度与效度检验方法 |
6.2.2 检验结果 |
6.3 居民对生态建设的正负面感知分析 |
6.3.1 正面感知 |
6.3.2 负面感知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居民对生态彩票的支付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 |
7.1 生态彩票支付意愿研究方法 |
7.1.1 条件价值评估法(CVM) |
7.1.2 条件价值评估法经济学原理 |
7.1.3 条件价值评估法效用函数 |
7.1.4 条件价值评估法实施步骤 |
7.2 条件价值评估法的问卷设计 |
7.2.1 场景的假设 |
7.2.2 支付意愿值的确定 |
7.2.3 变量选取与样本描述 |
7.2.4 模型的选择与研究假设 |
7.3 居民生态彩票支付意愿测算及影响因素分析 |
7.3.1 支付意愿测算 |
7.3.2 支付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居民生态彩票购买的属性偏好研究 |
8.1 研究方法的选择与实验设计 |
8.1.1 选择实验法(CE) |
8.1.2 无差异曲线与选择实验法 |
8.1.3 选择实验设计 |
8.1.4 选择集生成 |
8.2 模型选择与样本描述 |
8.2.1 模型选择 |
8.2.2 受访者对彩票及生态彩票的态度 |
8.3 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 |
8.3.1 全样本回归结果 |
8.3.2 地区间比较分析 |
8.3.3 城乡间比较分析 |
8.3.4 彩民与非彩民比较分析 |
8.3.5 生态彩票属性边际支付意愿测算 |
8.4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生态彩票发行管理体制构建 |
9.1 生态彩票管理机构 |
9.1.1 发行机构 |
9.1.2 监督机构 |
9.2 生态彩票管理制度 |
9.2.1 发行制度 |
9.2.2 市场管理制度 |
9.2.3 公益金管理制度 |
9.3 生态彩票管理机制 |
9.3.1 约束机制 |
9.3.2 激励机制 |
9.4 本章小结 |
第十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
10.1 结论 |
10.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情况 |
(5)基于选择实验法的民众生态彩票购买偏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方法和实验设计 |
(一) 区域样本选择 |
(二) 选择实验法 |
(三) 选择实验设计 |
1. 投注金额、中奖率、最高奖金。 |
2. 彩票公益金使用范围。 |
3. 彩票公益金分配方式。 |
4. 彩票发行方式。 |
(四) 选择集的生成 |
四、模型选择及样本描述性统计 |
(一) 模型选择 |
(二) 样本描述性统计 |
(三) 受访者对彩票及生态彩票的态度 |
五、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 |
(一) 全样本回归结果 |
(二) 地区间比较分析 |
(三) 城乡间比较分析 |
(四) 彩民与非彩民的比较分析 |
(五) 支付意愿的测算 |
六、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一) 研究结论 |
1. 民众对彩票公益金使用范围的选择偏好及支付意愿最高。 |
2. 民众对彩票最高奖金的偏好和支付意愿高于中奖率。 |
3. 彩票发行方式和公益金分配方式对民众选择的影响显着性较低。 |
4. 民众的购彩偏好存在地区间差异。 |
(二) 政策建议 |
1. 加快生态彩票发行进程, 保证生态产品供给。 |
2. 优化彩票属性设置, 提高生态彩票销量。 |
3. 加强公益性宣传, 提升生态彩票的福利公平性。 |
4. 完善彩票监督反馈机制, 提高公益金使用效率。 |
(6)基于CVM法的民众生态彩票购买意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研究方法与问卷设计 |
(一) 条件价值评估法 |
(二) 问卷设计 |
1. 场景的假设 |
2. 支付意愿值的确定 |
三、数据来源与样本描述 |
(一) 调研区域概况 |
(二) 变量选取及样本描述 |
1. 受访者个人特征 |
2. 购彩经历 |
3. 受访者心理因素 |
4. 环境保护意识 |
5. 地域因素 |
四、模型结果及分析 |
(一) 民众生态彩票支付意愿 |
(二) 民众生态彩票支付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
(一) 结论 |
(二) 政策建议 |
1. 加快发行生态彩票, 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
2.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 保障生态彩票业健康有序发展 |
3. 完善生态彩票监管机制, 确保彩票的融资能力 |
4. 加强民众生态建设重要性认知, 有效提升生态彩票销量 |
(7)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执行问题研究 ——以黄冈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1.4 可能创新之处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2.1.1 公益林 |
2.1.2 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 |
2.1.3 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 |
2.1.4 政策执行 |
2.2 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的理论基础 |
2.2.1 生态价值理论 |
2.2.2 公共产品理论 |
2.2.3 外部效应理论 |
2.2.4 环境资源价值理论 |
2.3 史密斯政策执行模型及其适用性分析 |
2.3.1 史密斯政策执行模型的内容 |
2.3.2 史密斯政策执行模型的适用性分析 |
3 黄冈市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执行的现状与问题 |
3.1 黄冈市概况 |
3.1.1 经济环境概况 |
3.1.2 生态环境概况 |
3.2 黄冈市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的基本情况 |
3.2.1 政策背景 |
3.2.2 补偿对象 |
3.2.3 补偿标准 |
3.2.4 补偿的途径及方式 |
3.2.5 公益林管理机构及管护 |
3.3 黄冈市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实施成效 |
3.3.1 生态效益得到改善 |
3.3.2 经济效益得到体现 |
3.3.3 社会效益得到保障 |
3.4 黄冈市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
3.4.1 经济和生态价值没有得到有效补偿 |
3.4.2 公众参与积极性不高 |
3.4.3 公益林建设发展缓慢 |
3.4.4 生态补偿资金相对不足 |
3.4.5 资金使用效率亟待评价 |
4 黄冈市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执行问题的原因分析 |
4.1 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不完善 |
4.1.1 补偿主客体单一 |
4.1.2 补偿标准不合理 |
4.1.3 缺乏政策决策中的公众参与机制 |
4.1.4 缺乏可操作性的管理细则 |
4.1.5 缺乏监督及奖惩机制 |
4.2 政策执行机构执行困难 |
4.2.1 政策执行机构功能定位不明确 |
4.2.2 管理手段落后 |
4.2.3 管护人力资源不足 |
4.2.4 地区和部门之间缺乏沟通与协作 |
4.3 目标群体存在认知偏差 |
4.3.1 公众对政策缺少普及度与参与度 |
4.3.2 农户以“经济人”思想为主 |
4.4 政策执行环境不利 |
4.4.1 经济发展落后 |
4.4.2 多元化筹资机制缺乏 |
5 推动黄冈市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有效执行的对策分析 |
5.1 基于理想化政策维度 |
5.1.1 完善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的科学决策机制 |
5.1.2 合理扩大补偿客体和覆盖范围 |
5.1.3 确定科学的补偿标准 |
5.1.4 加快完善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法律制度 |
5.1.5 完善监督与奖惩机制 |
5.2 基于执行机构维度 |
5.2.1 强化公益林管理机构建设 |
5.2.2 完善管理体系,实现科学管理 |
5.2.3 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 |
5.2.4 提高管护人员专业水平 |
5.3 基于目标群众维度 |
5.3.1 充分发挥林业多种经济,增加收入来源 |
5.3.2 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对政策的认知度 |
5.4 基于政策环境维度 |
5.4.1 加强后续产业发展 |
5.4.2 拓展多元化筹资渠道 |
5.4.3 加大中央转移支付力度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生态彩票购买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济南市的问卷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献综述 |
二、实证模型与数据 |
(一)实证研究模型构建 |
(二)数据来源 |
(三)变量定义 |
三、模型估计与解释 |
(一)模型估计 |
(二)模型解释 |
1. 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 |
2. 风险态度。 |
3. 购彩经历。 |
4. 中奖动机。 |
5. 受教育程度。 |
6. 人口统计变量。 |
7. 娱乐动机和从众效应。 |
四、简要结论和建议 |
(9)林业生态彩票及其消费者购买意愿刍议(论文提纲范文)
一、对林业生态彩票的研究 |
(一)林业生态彩票概念 |
(二)林业生态彩票的可行性研究(表1) |
(三)林业生态彩票的相关实践 |
(四)林业生态彩票的发行空间 |
二、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研究 |
三、研究综述评价 |
(10)生态彩票的购买意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选题的背景 |
1.1.1 环境污染严重,环保资金短缺 |
1.1.2 彩票发展迅速,融资能力显着 |
1.1.3 发行生态彩票的呼声越来高 |
1.2 论文选题的意义 |
1.3 研究的目的及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思路 |
2 文献综述 |
2.1 彩票销售影响因素分析 |
2.1.1 国外研究 |
2.1.2 国内研究 |
2.2 生态彩票的概念界定及其理论基础 |
2.2.1 生态彩票的概念界定 |
2.2.2 发行生态彩票的理论基础 |
2.3 发行生态彩票的必要性研究 |
2.4 生态彩票发行的可行性研究 |
2.5 生态彩票消费动机分析 |
3 研究设计与数据收集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设计 |
3.2.1 问卷设计 |
3.2.2 调查对象 |
3.2.3 调查地点 |
3.3 问卷调查和数据收集 |
3.4 问卷的信度分析 |
4 生态彩票购买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4.1 购买意愿影响因素的描述性分析 |
4.1.1 人口统计变量情况 |
4.1.2 购买彩票情况 |
4.1.3 影响生态彩票购买意愿因素的描述性分析 |
4.1.4 环保意识与环保行为 |
4.1.5 风险态度 |
4.2 生态彩票购买意愿影响因素的计量性分析 |
4.2.1 变量的选取 |
4.2.2 独立样本 T 检验——性别因素的影响 |
4.2.3 影响购买意愿因素的 Pearson 相关分析 |
4.2.4 生态彩票购买意愿影响因素的二元 Logistic 回归 |
4.3 小结 |
5 主要结论及建议 |
5.1 主要结论 |
5.2 主要建议 |
5.3 本文研究的不足与后续研究的建议 |
6 参考文献 |
附录:生态彩票购买意愿的调查问卷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着 |
致谢 |
四、关于发行“生态林业”彩票的建议(论文参考文献)
- [1]省级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研究[D]. 霍圣录.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2]可持续发展约束宏观税负视域下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 ——基于国际比较的研究[D]. 金辉.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7)
- [3]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制度研究[D]. 李昊东.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2)
- [4]基于生态林业融资视角的生态彩票创新性研究[D]. 孙亚男. 沈阳农业大学, 2018(04)
- [5]基于选择实验法的民众生态彩票购买偏好研究[J]. 孙亚男,陈珂. 商业经济与管理, 2018(05)
- [6]基于CVM法的民众生态彩票购买意愿研究[J]. 孙亚男,陈珂. 东南学术, 2018(03)
- [7]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执行问题研究 ——以黄冈市为例[D]. 胡艺.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1)
- [8]生态彩票购买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济南市的问卷调查[J]. 刘呈庆,蒋金星,尹建中.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17(01)
- [9]林业生态彩票及其消费者购买意愿刍议[J]. 陶雯雯,李华晶,王利名. 经济与社会发展, 2015(02)
- [10]生态彩票的购买意愿分析[D]. 刘秀红. 山东师范大学, 20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