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合作计划生育项目可持续发展研究

国际合作计划生育项目可持续发展研究

一、国际合作计划生育结合项目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毕九川[1](2021)在《21世纪中国应急卫生外交研究 ——以应对非典、埃博拉、新冠疫情的外交机制和外交行动为例》文中研究表明21世纪以来,中国经历了非典、埃博拉和新冠肺炎等多次国际突发公共卫生危机。中国外交在应急处置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应急卫生外交开始于非典疫期间期间经历了由“被动融入”到“探索性参与”的过程。中国基于国家安全和应对国际压力的考虑,开始尝试建立应急卫生外交机制并强调国际卫生合作。在多边层面,中国在世界卫生组织框架内强化技术领域的交流合作。与此同时,中国在东亚区域基于已有的地区多边框架和共识,建立应急卫生新机制,积极开展应急卫生合作。在双边层面,中国主要围绕争取国际理解支持和尽快恢复中外交往展开应急卫生外交行动。后非典时期,中国卫生应急体系不断完善,双边和多边卫生外交不断发展。援助西非国家抗击埃博拉疫情是中国应急卫生外交发展的重要节点。此次疫情期间,中国不仅早于世界卫生组织数月开展对外应急卫生援助,还在世界卫生组织宣布疫情为“国际关注的公共卫生紧急事件”后,迅速启动国内应急卫生机制,创新应急卫生外交运转机制,强化全球应急卫生合作。在多边层面,中国在联合国和世界卫生组织等框架下开展多边应急卫生行动。在双边层面,除了对疫情国家开展史无前例的应急卫生援助外,中国还与美欧等国加强卫生合作。中国此次应急卫生外交取得了积极效果,提升了中国在全球卫生治理领域的软实力。后埃博拉时期,中国卫生外交进入了高速发展期,不断扩大卫生外交范围,强化在全球、区域和次区域层面的卫生外交行动。新冠疫情是21世纪以来最大规模的国际突发公共卫生危机,中国应急卫生外交兼顾国内与全球卫生安全,初步成熟。中国根据疫情发展不断调整应急卫生外交机制,从“三级联动”到“中央统筹—归口管理”,更加细化和完善。外交行动表现出引领性参与全球应急卫生治理的特点。在多边层面,中国始终与世界卫生组织全面合作,维护其权威;在全球、区域和次区域全面开展多边磋商、交流与合作。在双边层面,中国强化与各国“云”交流;开展了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对外应急卫生援助和发展合作。新冠疫情期间的中国应急卫生外交取得显着成绩。应急卫生外交是中国外交和全球卫生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21世纪中国应急卫生外交机制呈现出立体化、规范化和公开化的发展趋势;应急卫生外交行动呈现出方向转变、区域扩大化、方式多样化和内容多元化的特点。各个国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全球卫生治理体系因素、中国参与应急卫生外交的意愿和能力是影响21世纪中国应急卫生外交发展变化的动因。

毛和荣[2](2021)在《“一带一路”背景下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源流及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系统梳理,总结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地域特征、历史影响、历史地位及发展规律;通过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各历史发展阶段的梳理及传播学分析,以及中国-阿尔及利亚中医中心(中阿中医中心)建设过程回顾及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实践分析,揭示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历史规律,为构建“一带一路”背景下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体系提供有益参考,推动荆楚中医药文化更好“走出去”,为“一带一路”建设与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力量。方法1.通过查阅地方志、卫生志、文化志、医学史、学术论着、政策文件等文献资料,并通过实地考察蕲春、荆州、神农架等地,对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源流、发展历史、发展现状、对外交流传播的历史及现状进行系统的梳理与考证。2.通过深度访谈荆楚中医药文化专家、湖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相关工作人员、医疗援外项目负责人、医疗援外翻译、医生等,获取荆楚中医药文化发展、对外交流传播的第一手数据、信息,弥补纯文献资料的不足,为提出有针对性论点和建议提供参考。3.通过河南、江西、荆楚等地域性中医药文化的比较研究及荆楚本地各次区域中医药文化发展历史与发展现状的对比,归纳总结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地域特色、历史地位及发展规律,为地域性中医药文化发展与对外交流传播提供借鉴。4.通过中阿中医中心这个重要平台建设的过程回顾与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案例分析,透视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与传播的历史规律,剖析“一带一路”战略与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逻辑关联。5.通过将预设的理论与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实践相结合,剖析相关理论对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实践的指导意义,为当下及未来中医药文化传播提供有益的思考。结果1.历史上,荆楚中医药文化经历了孕育发展期(远古时代-商朝)、发展定型期(西周-秦朝)、快速发展期(西汉-南北朝)、继承发展期(隋朝-元朝)、发展高峰期(明朝-清朝)、发展徘徊期(民国-解放前)、恢复发展期(解放后-20世纪末)、全面发展期(21世纪以来)。荆楚中医药文化在每个时期都产生了较重要的历史影响。2.历史上,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对外交流与传播经历了孕育发展期(明朝以前)、黄金发展期(明清时期)、发展滞缓期(民国-改革开放前)、全面发展期(改革开放以来)。每个阶段都留有较明显的时代特征和传播学特征。3.“一带一路”战略推动了中阿中医中心的建设进程。中阿中医中心建设取得初步成效,但面临体制不畅、缺乏长远规划、存在潜在传播风险等现实困境。从传播学视角看,基于中阿中医中心的荆楚中医药文化传播在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受众、传播效果反馈与评价体系等方面都有待进一步完善。4.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是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受众、传播效果五大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五大要素又自成体系,构成了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完整体系。结论1.荆楚文化和传统中医药文化为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养分,荆楚中医药文化反过来也为荆楚文化和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荆楚中医药文化呈现出较明显的地域特色,集中体现为开放包容、兼收并蓄、汇通南北、开拓创新、内涵丰富等特征,同时存在地域、科目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荆楚中医药文化的未来发展应对相关问题给予关切和处理,以推动荆楚中医药文化的良性和全面发展。2.历史上,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呈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时代与科技的发展进步、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对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与传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日益融入世界,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与传播日益频繁。在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与传播史上,李时珍中医药文化特别是《本草纲目》一直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历史上,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以自发为主。随着文化软实力重要性的日益提高,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越来越紧密地与国家外交战略和国家利益结合在一起。3.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与传播的历史证明,中医药文化传播的效果不仅与文化自身的影响力有关,而且与国家的战略规划、政策支持,特别是中医药临床疗效等因素息息相关。4.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五大要素自成体系,五大要素体系又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建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完整体系对推动荆楚中医药文化“走出去”具有重要的意义。5.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效果还取决于各级政府在相关事务上的顶层设计,取决于荆楚中医药文化自身内涵尤其是其普适价值的挖掘和现代话语体系的构建。另外,培养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人才,提升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人才在中医药学、外语、跨文化交际、国际政治、当地法律、传播学等方面的综合素质亦显得尤为重要。

曹楠楠[3](2020)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坚持不懈的反贫困过程中逐步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扶贫脱贫道路,创造了为全球减贫70%的“当惊世界殊”的瞩目成绩,这其中离不开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对妇女在反贫困过程中的“半边天”作用的重视与发挥。伴随农村农业生产和经济结构呈现出鲜明的“农业女性化”结构性变化,广大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成为当前农村脱贫攻坚的主要对象和主体力量。无论基于妇女可持续发展的国际视野,还是当前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现实需要及农村贫困家庭妇女作为主体的自我发展诉求,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研究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更是当前脱贫攻坚全面决战阶段和2020年以后攻克相对贫困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为此,本文综合运用学科交叉、系统研究、比较分析、案例分析及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等研究方法,着重从贫困现状、理论资源、历史进程、品牌项目、经验启示等方面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以充分的理论依据和历史经验回应当前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困境,以求促进广大农村贫困家庭妇女尽快摆脱贫困并实现主体身份转变,在未来的反贫困事业中更好地发挥“半边天”的巾帼之力。具体来说,论文由六部分构成:第一章绪论部分。阐述论文研究依据、意义和系统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宏观介绍研究思路方法、基本内容、创新之处等,以阐释论文选题价值、把握论题研究动态、展现论文研究基本概况,为论文研究提供基本的逻辑起点。第二章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概述。在对贫困、农村贫困家庭及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等基本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基于地理环境、制度设计、历史文化、社会参与等维度对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原因进行深度剖析,系统阐述农村贫困家庭妇女在贫困程度、健康状况、受教育水平、可行能力等方面的致贫表象及相应产生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影响,宏观展现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概况,为深入研究奠定基础。第三章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理论资源。从经典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国外相关理论及中国传统文化四个维度,对相应的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和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妇女解放思想和共同富裕理论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思想、可行能力贫困理论和女性主义经济学思想、中国传统妇女观和中国传统贫富观等相关理论思想进行阐述,为整个研究提供系统的理论支撑。第四章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意义及进程。以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对国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意义为出发点,历史梳理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历史实践过程,将其划分为通过体制改革、开发式扶贫、“两轮驱动”扶贫、精准扶贫推动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四个阶段,展现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历史脉络,从宏观视野为探索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经验规律提供实践性基础。第五章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品牌项目。围绕健康、科教、金融、就业创业、社会五大扶贫领域分别对母亲健康快车、农村妇女“两癌”检查、“降消”项目等健康扶贫脱贫项目,春蕾计划、“双学双比”活动、巾帼科技致富工程等科教扶贫脱贫项目,母亲小额循环、妇女小额担保财政贴息贷款、母亲创业循环金等金融扶贫脱贫项目,巾帼家政服务、手工编织、妈妈制造等就业创业扶贫脱贫项目,幸福工程、母亲水窖、母亲邮包等社会扶贫脱贫项目的发展状况、运行模式进行阐释分析,总结项目扶贫经验,从微观视野为探索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经验规律提供实践性素材。第六章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经验启示。结合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历史实践,立足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主客体身份,从明确目标导向上要实现全面自由发展、推动脱贫致富、提升可行能力,重视主体能动作用上要激发主体意识、摆脱观念束缚、弘扬优良品质,增强综合脱贫素质上要提升科技文化水平、促进就业创业发展、保障平等发展权利,强化全方位扶贫格局上要坚持政府主导作用、发挥市场导向优势、加强社会联动参与四个维度揭示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经验启示,为新时代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事业提供经验遵循。

蔡一平[4](2020)在《妇女与健康》文中研究说明1995年在北京召开的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通过的《北京宣言》和《行动纲领》中,妇女与健康是十二个重点关切领域之一。在过去的25年中,有关妇女与健康的国际法律政策框架和实践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过去五年来,中国以相关国际公约和政策的原则为指导,加强和完善了相关的法律政策,以实施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健康中国2030》等为契机,在妇女与健康领域取得了长足进展,但在生育健康、职业健康、环境健康方面仍然面临挑战,亟待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

龚雪蕾[5](2020)在《中国云南省与柬埔寨的卫生体系比较研究》文中指出[目 的]通过中国云南省与柬埔寨卫生体系的比较,识别异同,找出柬埔寨和云南省卫生体系的优势和薄弱点,为两者相互借鉴和学习提供依据,并提出改进两者卫生体系的建议,以促进各自的居民健康和卫生事业的发展。[方 法]基于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提出的卫生体系的定义和模块框架,通过现有资料收集和分析、专家访谈、趋势外推预测法和One Health Tool成本测算法比较研究云南省和柬埔寨卫生体系的领导/组织与治理、卫生筹资、卫生人力资源、卫生服务提供和健康结局的异同,预测两者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s)中健康目标的情况,并测算各自实现SDGs中健康目标所需的卫生体系运行成本。[结 果]云南省的社会经济状况总体来说优于柬埔寨。卫生体系中领导/组织与治理方面,柬埔寨的卫生部(Ministry of Health,MOH)受柬埔寨皇家政府(Royal Government of Cambodia,RGC)的授权,全权负责和管理整个国家的卫生事宜;而云南省的省、市、县各级卫生健康委员会在同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卫生行政管理工作。卫生筹资方面,云南省的政府卫生支出占卫生总支出的比重最大,而柬埔寨则是个人卫生支出(Out of Pocket,OOP)占比最大,达到60%以上;2015年云南省人均卫生支出为2309.65元,远高于柬埔寨的69美元(约483元);两者都是城镇人均卫生支出高于农村;云南省的社会卫生保障体系日趋成熟,2015年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95%以上,而柬埔寨的社会卫生保障体系处于起步阶段,主要依靠政府、捐助者和非政府组织合作的健康公平基金(Health Equity Funds,HEF)、社区医疗保险(Community Based Health Insurance,CBHI)、生殖健康代金券计划等卫生保障计划在不同程度上提供服务覆盖和财务风险保护,所有上述卫生保障计划在2016年覆盖率仅为23%。卫生人力资源方面,云南省2017年每千人口床位数、卫生技术人员、注册护士数、执业(助理)医师数、执业医师数和全科医生数分别是5.72张、5.91人、2.7人、2人、1.6人和1.09 人,医护比为1:0.8;而柬埔寨仅有2011年公布的公立卫生机构卫生人员的数据,其中每千人口床位数为0.72、每千人口注册护士(registered/professional nurses)数为0.383、每千人口助理医师/卫生官员(physician assistants/Health officers)数是 0.057、每千人口专科医师(specialist medical practitioners)数是 0.025、每千人口全科医生(general medical practitioners)数是0.152,医护比为1:3.47,并且柬埔寨至少56%的公立部门卫生人员在私立部门兼职;两者均是城市的卫生人员密度远高于农村,女性占比大于男性。卫生服务提供方面,两者均是公立和私立卫生机构并存的混合医疗服务体系。云南省的预防、治疗和药品服务等均优于柬埔寨。2014年云南省产前检查率、住院分娩率和产后访视率分别为98.5%、98.9%和97.8%,同年柬埔寨的相同指标分别为95%、83.2%和90.3%;2013年云南省儿童免疫接种率为94%,柬埔寨2014年相同指标为73.4%;2013年云南省应就诊而未就诊比例为51.2%,2014年柬埔寨同一指标高达92.9%;柬埔寨因经济困难未就诊的比例为14.7%,是云南省的2倍;云南省将药品纳入医保,制定并更新药品报销目录,而柬埔寨的药品服务令人担忧,假药或不合格药品的流通非常普遍。两者不同卫生体系影响下的健康结局也大不相同,云南省的平均预期寿命、妇幼健康和传染病等大多数居民健康状况指标优于柬埔寨,但儿童和成人的肥胖情况以及未成年人吸烟率较柬埔寨高。根据预测结果,云南省可以实现SDGs中孕产妇死亡率的目标,但实现婴儿死亡率、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非传染性疾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和交通事故造成的死伤人数4个目标有一定困难;预计柬埔寨除了新生儿死亡率可以实现SDGs目标外,其他目标都难以实现。通过成本测算发现,两者的实际卫生费用投入低于实现SDGs健康目标所需的成本。预测2020年两者重点投入的领域均是慢性病防治,两者可就实现目标的措施和经验互相学习借鉴。[结 论]云南省和柬埔寨都存在医疗卫生投入不足、重治轻防、偏远农村地区卫生人力资源不足等问题。除此之外,柬埔寨还存在社会保障体系承保范围太小和药品服务及管理不到位等诸多薄弱点。两者可以在传染病联防联控、卫生人力教育与培训和医药流通贸易方面互相合作,共同进步。云南省在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健康扶贫和传染病防治等方面有成功的经验值得柬埔寨借鉴学习。

崔海伟[6](2013)在《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形成与初步实施研究(1992-2002年)》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百姓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优美的生态环境和更高水平的生活质量成为中国广大人民的迫切要求。中国的“十二五”规划体现出中共中央和中国政府对高速经济增长所付出的巨大生态代价的高度重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追求科学发展已变成中央、地方和广大中国人民的共识。中共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指导思想为实现这一诉求提供了坚强保障。然而,正处于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各种利益相互交织,彼此博弈,给这一美好愿望的实现带来了巨大挑战。以牺牲生态为代价追求发展的现象仍然大量存在。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环境的污染等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甚至不满。近年来,因为此等问题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直接影响到了中共与人民之间的关系,不断动摇着中共的群众基础。由此可见,作为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如何科学地领导国家发展是一个关系中共执政地位是否巩固的重要课题。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治国理政过程中确立一个重大决策,体现了一个中共关于发展问题的新理念和新思路。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形成到初步实施的整个过程全面反应出,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是如何顺应世界发展潮流,正视本国国情,运用战略思维制定和推进国家发展战略。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一方面可以了解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形成的理论资源和实践资源,把握中共制定战略的决策历程和采取地措施;另一方面尽可能全面、客观地认识中共中央和中国政府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前十年的成就和问题;再就是,通过对这一战略的梳理和分析,试图为长期执政的中共如何科学地领导发展,制定国家发展战略提供历史借鉴。从中共党史上看,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形成和初步实施(1992-2002年)全面体现了以江泽民为核心中央领导集体的发展观。就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而言,这十年是战略长期推进中的一个初始阶段。2002年,朱镕基在南非可持续发展峰会上关于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报告全面回顾了十年的大体状况。这两个方面都强烈地体现出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阶段性特征。因此,尽可能全面地而又详尽地获取这十年间有关可持续发展战略问题的历史资料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查阅档案、文献、报纸等各种资料,理清这一历史事件的基本线索,并进行分析和总结,力图得出比较符合历史事实的结论。中共制定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不仅体现出国内外各种有关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同时也反映了中共对发展问题长期探索的理论成果。系统地阐述这些内容同样需要各种史料的支撑。因此,查阅历史资料并进行史料的分析成为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可持续发展理念最初发端于西方对人类社会生态危机的反思,西方学者的理论成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制定和实施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过程中,中共和中国政府注意借鉴西方关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成果。制定《中国21世纪议程》就是一个中外专家共同参与制定的过程。战略实施注意利用世界各国的资金、先进技术以及成功经验。要正确地分析这些问题,“古今中外”的研究方法是十分必要的。此外,作为一篇党史论文,本文还试图运用战略学的分析框架,注意从战略预判、战略形成、战略实施、战略评估几个维度进行剖析。本文的写作可以说是历史学和战略学研究方法交叉运用的一次尝试。总结该课题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系统地梳理了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形成背景,特别是对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和实践探索进行了归纳和总结。二是比较全面地回顾了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形成和实施过程,并作出较为客观地评估。三是提出中共科学地制定和实施国家发展战略应考虑的几个维度。中国共产党全面执政已有六十余载。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形成和初步实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进程中的一段旅途。这段旅途因为其特有的内涵、长远地战略立意以及现实的影响力必将越来越得到人民的关切。它曾经也将会继续全方位考验着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梦想虽然遥远,但我们已在路上。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实现“美丽中国”的必经之路。这并非是一次普通的回顾,而是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启示。

许洁霜[7](2012)在《中国青少年生殖健康相关政策的过程及实施可行性的案例研究》文中指出一、研究背景1994年的国际人口与发展大会开始明确青少年(10-19岁)的性与生殖健康需求不同于成年人,把青少年的生殖健康确定为应当优先关注的领域之一。在国际社会的积极倡导下,各国都通过创造安全和支持性的环境、向青少年/未婚青年提供信息生殖健康信息和服务、培养个人技能和鼓励青年(15-24岁)参与决策等干预措施来促进青少年的生殖健康。公共政策即“社会公共权威在特定的情境中,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行动方案或行动准则”,卫生政策也属于公共政策。国家的政策法规对促进青少年生殖健康有着深刻的影响和导向作用,中国迄今尚未出台青少年生殖健康的专项政策,更缺乏对政策制定和实施的相关研究。我国政府在联合国人口基金的资助下,自1998年开始在第4周期(1998-2002)的生殖健康/计划生育国际合作项目中开辟了青少年生殖健康项目,并逐渐扩大试点范围到第5周期(2003-2005)和第6周期(2006-2010)。由于缺乏全国性的专项政策,我们选择了覆盖全国30个省市的第6周期生殖健康/计划生育项目中的青少年生殖健康项目方案作为相关政策的研究案例。研究在特定的政策背景下有哪些参与者与政策过程发生互动,他们的参与程度如何?在政策的制定过程中是否考虑了实施过程中人力资源、卫生系统和卫生服务提供的关键因素?政策制定是否利用证据使决策更高质量、更科学性?是否有公民社会组织参与使决策更加民主化?政策中的内容之一--青少年/青年友好服务的全面实施选择现有的妇幼保健机构是否可行?本研究致力于填补这些空白,为今后我国出台青少年生殖健康专项政策提供偱证的政策建议,提高我国青少年/未婚青年的生殖健康水平。二、研究目的对中国青少年生殖健康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进行分析,探讨政策过程中的决定因素,并研究此相关政策在我国现有的妇幼保健机构全面实施的可行性,为今后我国出台青少年生殖健康的专项政策提供循证的决策依据和政策建议。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1.中国青少年生殖健康相关政策过程的案例研究:采用非随机目的抽样的方法在国家和项目县层面选择包括政府官员、公民社会组织、决策者、卫生管理者、国际发展伙伴、学者共15人进行关键知情人半结构式深入访谈直至信息饱和,结合使用文献分析法,建立中国青少年生殖健康相关政策过程研究理论框架模型,从政策背景、政策过程、政策内容和政策参与者等影响政策的主要方面对第6周期青少年生殖健康项目方案的制定和实施过程进行分析,重点关注卫生系统、人力资源、卫生服务提供、公民社会组织和循证决策等关键因素对政策过程的作用及影响。2.卫生系统实施青少年/青年友好服务可行性的案例研究:CP6青少年生殖健康项目的内容之一--“青少年/青年友好服务”的实施选择了项目县的妇幼保健机构,但前一部分的案例研究仅仅反应了在一个项目县的试点研究情况,为了了解全面实施的可行性,本部分兼顾分层、区域差异还有调查的可行性采用目的抽样的方法,对我国全部55家三级妇幼保健机构和50%二级妇幼保健机构(225家),利用卫生政策实施的资源投入模型从财政资源、硬件条件、物资与健康教育材料、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相关制度与政策支持以及青年参与7个方面评价了我国妇幼保健机构全面实施青少年/青年友好服务的可行性。3.中国青少年生殖健康政策体系的问题和发展趋势分析:采用社会学的内容分析法,回顾自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所有青少年生殖健康相关政策,主要从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权力、性与生殖健康教育、性与生殖健康服务和未婚青年流动人口政策四个维度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并结合国家层面决策者的个人深入访谈分析现有政策体系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4.未来制定中国青少年生殖健康政策的建议:综合本研究的主要发现,提出未来出台青少年生殖健康专项政策的循证政策建议。四、主要研究结果(一)中国青少年生殖健康相关政策过程的案例研究1.国际宏观环境对青少年生殖健康问题的重视,中国政府对国际社会的政治承诺和工作重点的转变,国际合作项目为开展青少年生殖健康项目提供了技术可行性,再加之我国国内青少年/未婚青年生殖健康问题的凸显,以及公民社会组织在青少年生殖健康教育和服务方面的积极探索积累了有益的经验,这些都推动了青少年生殖健康项目被列入政策议程。2.CP6青少年生殖健康项目由UNFPA发起,国家层面的政策制定过程除了有政府机构如商务部、卫生部和国家人口计生委的参与,也包括了国内的公民社会组织如专家组、中国计划生育协会和中国青年网络。项目县层面的政策实施由当地项目领导小组负责,计生、卫生、教育部门和青年代表各承担了不同的职责。国家协调委员会和项目县领导小组的成立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协调作用,保证了多部门的协作配合,为项止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可行性。3.在政策过程中,通过前期经验总结、领导与协调机制、过程监督和评估机制统筹考虑了人力资源、服务提供、卫生系统和公民社会组织的参与4个关键因素,为CP6青少年生殖健康项目的顺利实施增加了可行性。同时政策过程科学地参考了对以往项目的评估结果和重大国际事件等证据,因而项目完全符合国际倡导的青少年生殖健康项目框架,并发扬前期工作的优势,改进不足。在项目方案的执行过程中遇到了种种阻力如教育部门的有效参与不足、项目资金的划分不清和投入不足、以及人力资源缺乏和执行体系不完善等问题都影响了执行的效果,制约了政策目标的实现。(二)卫生系统实施青少年/青年友好服务可行性的案例研究1.CP6青少年生殖健康项目政策内容之一是在卫生系统的妇幼保健机构向青少年/未婚青年提供生殖健康友好服务。现有妇幼保健机构中向青少年/未婚青年提供服务的部门主要是青春期门诊。按照卫生部1995年《妇幼保健机构评审标准》的要求--三级和二级妇幼保健机构都要在其二级专业分科中设置“青春期保健”门诊,对一级妇幼保健机构未做要求。但目前三级妇幼保健机构开展青春期临床保健门诊比例仅40.0%,二级机构的比例更低为11.1%;不同区域妇幼保健机构中开展青春期临床和保健门诊的情况也不同,以华中和华北最高超过25%,华东、华南和西南接近20%,东北和西北地区最低分别为12.2%和3.6%。三级和二级妇幼保健机构绝大多数都位于城市,现有青春期门诊的设置格局根本无法满足青少年/未婚青年日益增长的生殖健康需求。2.中国为青少年/未婚青年提供性与生殖健康服务现还处在起步阶段,在妇幼保建机构的各项工作中尚未受到必要的重视和支持。青春期门诊都无独立的科室建制,而是作为二级专业归属于其他临床或保健科室。无论是三级机构还是二级机构,大多数存在一些共性问题:例如服务人员仍然沿用过去单一的成人服务模式;服务时间不适合青少年就诊;对外宣传青春期保健及其门诊的力度不够,被动地等患者上门;男性青少年明显地被排除在服务之外;环境布置对青少年缺乏吸引力;不能有效地保护隐私;免费避孕措施配备不足,健康教育材料青少年取用不方便;缺乏青年参与;缺乏规范的技术常规;服务费用青少年的经济能力无法承受;服务提供者的理念和技能有待提高等等,目前大多尚不具备青少年/青年友好服务实施的可行性。3.经多因素分析调整了可能的影响因素后,环境布置对青少年友好、多种信息宣传方式、面向青少年的多种服务模式以及青年参与青春期门诊的设计和运营是青春期门诊总评价得分的有利因素。参与青少年生殖健康项目的实施有少量门诊运营经费的支持并不足以提高友好服务实施的可行性。也在更大规模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验证了第二章政策过程的研究结果:虽然国际合作项目的实践经验提供了技术的可行性,但项目实施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导致友好服务的开展不利。因此青少年/青年友好服务实施的可持续性发展必须依赖完善的政策保障与财政支持。(三)中国青少年生殖健康政策体系的问题和发展趋势分析1.青少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享有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虽然现有的政策法规都包含了青少年健康和发展权益的内容,但国家层而迄今仍没有关于青少年的性与生殖健康权利的专项立法。保障权利,法律先行。青少年的性与生殖健康权利只有以法律的形式所确认,才有可能使之得到保障,也才能推动青少年生殖健康专项政策的产生,进而促使问题通过公共政策的途径得到有效解决。2.我国政府在性教育法律体系的建设上已经取得了比较显着的进展,但性教育在政策之间定义的不一致,政策的可操作性不强,缺乏系统的教学体系建设,教师缺乏、其知识与能力有待提高以及缺乏面向校外青少年/未婚青年的性教育政策和实施体系,这些都制约了性教育政策的实施效果。滞后于时代发展的性教育政策有待于进一步完善。3.向育龄群众提供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服务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青少年/未婚青年一直被排除在外,他们的生殖健康服务需求没有得到足够重视,政府向青少年/未婚青年提供生殖健康服务的计划仍然不明晰。怎样保证他们对生殖保健服务的可及性与可接受性应成为今后政策关注的焦点。4.未婚青年流动人口作为社会弱势群体,面临着比同龄常住人口更多、更复杂的生殖健康风险。现有的政策法规虽然有加强未婚青年流动人口生殖健康教育和服务的原则性条款,但他们能够享受哪些生殖健康公共服务、具体由什么机构负责、怎样来实施、以及经费由谁来保证都未明确规定。推进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应该充分考虑怎样保障未婚青年流动人口享受与已婚育龄人群同样的生殖健康权力。5.青少年生殖健康需要在政策支持、教育和服务等多个维度共同促进,其实施需要建立长效的跨部门的合作机制,打破部门之间协作上的壁垒,才能使促进青少年/生殖健康政策实现积极的效果和可持续效应。五、政策建议建议将青少年生殖健康置于国家公共政策议程的优先地位,出台青少年生殖健康专项政策,并将重点放在政策过程的关键因素、考虑政策实施的可行性以及改进目前政策体系存在的问题等方面:1.加强高层倡导,推动青少年生殖健康纳入政策议程,确保其在政策内容里得到有效落实。2.高度重视青少年/未婚青年的性与生殖健康权利,在政策法规中明确他们的性与生殖健康权利,并构建保障权利实现的实施体系,确保他们获得适宜和可接受的信息、教育和服务。3.进一步完善青少年性教育政策及实施体系,包括:明确性教育的策略和目标,并据此制定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完善性教育教学体系建设;加强师资培训;促进校外青少年和流动人口的性教育政策和实施体系的建立;并建立科学、有效的性教育评价制度和体系。4.制定青少年生殖健康服务的专项政策,包括:把青少年生殖保健作为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纳入医疗服务体系之中;建立适宜青少年/未婚青年生殖健康需求的卫生服务体系;加强服务提供者的能力建设;加强青少年参与友好服务提供;提高青少年/青年友好服务机构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完善和开发青少年生殖保健服务技术规范;发挥公民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5.关注未婚青年流动人口的性与生殖健康需求,在政府的统一组织领导下,明确各相关部门的管理责任和服务职能,由医疗卫生、计划生育、劳动与社会保障保障以及社会其它各部门联手联动来构建面向未婚青年流动人口完善的教育和服务体系。6.政府要高度重视,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制定和落实青年参与决策的制度和法律,不断丰富青年的参与方式,扩大青年的参与范围,提高青年的参与水平。7.加强公民社会组织与政府的良性互动合作关系,政府要赋予公民社会组织更多的职能,引导其从“被动参与”到“主动参与”再到“制度性参与”;对于独立的公民社会组织,政府要加强技术和资金支持,促进他们的发育、成长和成熟。作为公民社会组织本身,应加强组织完善和能力建设,发挥自身优势,主动介入政策过程提出自己的利益诉求和政策主张。8.国务院妇儿工委应作为牵头部门,发挥其跨部门的强大协调优势,推动和促进各级政府部门、政府部门与公民社会组织之间的协调和互动,共同营造促进青少年生殖健康的良好支持性环境。

王立[8](2004)在《中国当代环境法制思想新解》文中认为本文以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的环境法制思想为典型论述了中国当代环境法制思想产生、发展、成熟及完善的过程。其中着重介绍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关于环境法制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这是当代中国考虑未来环境问题必须遵循的基本指导思想,也是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必须坚持的基本方针。

王立[9](2004)在《中国当代环境法制思想新解》文中指出本文以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的环境法制思想为典型论述了中国当代环境法制思想产生、发展、成熟及完善的过程。其中着重介绍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关于环境法制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这是当代中国考虑未来环境问题必须遵循的基本指导思想,也是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必须坚持的基本方针。

陶勃[10](2004)在《国际合作计划生育结合项目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指出基于对国际合作计划生育结合项目可持续发展实践的考察和总结 ,重点讨论了结合项目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 ,提出结合项目可持续发展的六个要素和建议。

二、国际合作计划生育结合项目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际合作计划生育结合项目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21世纪中国应急卫生外交研究 ——以应对非典、埃博拉、新冠疫情的外交机制和外交行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创新点和不足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五、案例选择说明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历史沿革
    第一节 卫生外交的演进与全球卫生外交
        一、卫生外交的演进
        二、全球卫生外交
    第二节 应急卫生外交
        一、应急管理与应急外交
        二、国际关注的公共卫生紧急事件与应急卫生外交
    第三节 中国卫生外交历程和中国应急卫生外交
        一、中国卫生外交历程简要回顾
        二、中国应急卫生外交的相关概念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国应急卫生外交的起步:应对非典疫情
    第一节 中国应对非典疫情概况
        一、最初预警和初步反应期
        二、全面卫生应急期
    第二节 非典疫情时期的中国应急卫生外交机制
        一、全国防治非典肺炎指挥部之下的外交联动机制
        二、全国防治非典肺炎指挥部之下的外事组
    第三节 非典疫情时期的中国应急卫生外交行动
        一、全球多边层面:与WHO合作
        二、区域多边层面:东亚东南亚区域合作
        三、双边应急卫生外交
    第四节 非典疫情时期的中国应急卫生外交的效果及影响
        一、非典疫情时期中国应急卫生外交的效果
        二、对后非典疫情期中国应急卫生外交的影响(2004-201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应急卫生外交的发展:应对埃博拉疫情
    第一节 埃博拉疫情及国际社会应对概况
        一、埃博拉疫情概况
        二、国际社会应对概况
    第二节 埃博拉疫情时期的中国应急卫生外交机制
        一、国务院联防联控的应急卫生外交机制
        二、对外应急援助机制
    第三节 中国“援非抗埃”的应急卫生外交行动
        一、中国“援非抗埃”的多边应急卫生合作
        二、中国“援非抗埃”的双边应急卫生合作
    第四节 中国“援非抗埃”应急卫生外交的效果及影响
        一、中国“援非抗埃”应急卫生外交的效果
        二、对后埃博拉疫情期中国应急卫生外交的影响(2014-201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应急卫生外交的逐步成熟:应对新冠疫情
    第一节 新冠疫情及应对概况
        一、中国国内卫生应急期
        二、中国国内防控常态化与全球卫生应急期
    第二节 新冠疫情期间的中国应急卫生外交机制
        一、国家元首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层面
        二、国务院层面
        三、外交部层面
    第三节 新冠疫情期间的中国应急卫生外交行动:全球与区域多边合作
        一、全球性国际组织:与WHO全面合作
        二、全球大国协调:G20 框架内合作
        三、在东亚东南亚区域的多边应急卫生合作
        四、全球多边与区域多边应急卫生合作的有机融合
    第四节 新冠疫情期间的中国应急卫生外交行动:双边援助与发展合作
        一、医疗技术双边援助和防疫能力合作
        二、应急医疗物资双边援助
        三、关于疫苗的双边援助与合作
    第五节 新冠疫情期间的中国应急卫生外交评价
        一、有效促进疫情防控
        二、有力维护海外公民权益
        三、应急能力赢得国际广泛赞誉
        四、建设性参与全球应急卫生合作
        五、推动完善全球治理体系
    本章小结
第五章 21 世纪中国应急卫生外交的发展变化
    第一节 21 世纪中国应急卫生外交机制的发展
        一、应急卫生外交机制的立体化
        二、应急卫生外交机制的规范化和公开化
        三、应急卫生外交机制的专业化
    第二节 21 世纪中国应急卫生外交行动的变化
        一、应急卫生外交行动的方向转变和地域范围的扩大化
        二、应急卫生外交的方式多样化和内容多元化
    第三节 21 世纪中国应急卫生外交发展变化的动因分析
        一、国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各自的特点
        二、全球卫生治理力量的影响
        三、中国开展应急卫生外交的意愿
        四、中国开展应急卫生外交的能力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外交学院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

(2)“一带一路”背景下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绪论
    1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1.1 选题缘起
        1.1.1 中医药文化的当代价值凸显
        1.1.2 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受到各方重视
        1.1.3 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成为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内容和手段
        1.1.4 地域性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助推“一带一路”倡议
        1.2 研究意义
        1.2.1 有助于推动地域性中医药文化的深入研究
        1.2.2 有助于推动中医药文化的对外交流与传播
        1.2.3 有助于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
    2 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
        2.1 研究对象
        2.2 概念界定
        2.2.1 荆楚文化
        2.2.2 中医药文化
        2.2.3 荆楚中医药文化
        2.2.4 “一带一路”
        2.2.5 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
    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思路
        3.2 研究方法
    4 研究内容与基本框架
        4.1 研究内容
        4.2 基本框架
    5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之处
        5.1 研究重点
        5.2 研究难点
        5.3 创新之处
第二部分 荆楚中医药文化发展历史与发展特征
    1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源流
    2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阶段与历史影响
        2.1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孕育发展期与历史影响
        2.1.1 孕育发展期(远古-商朝)
        2.1.2 本阶段历史影响
        2.2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定型期与历史影响
        2.2.1 发展定型期(西周-秦朝)
        2.2.2 本阶段历史影响
        2.3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快速发展期与历史影响
        2.3.1 快速发展期(西汉-南北朝)
        2.3.2 本阶段历史影响
        2.4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继承发展期与历史影响
        2.4.1 继承发展期(隋朝-元朝)
        2.4.2 本阶段历史影响
        2.5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高峰期与历史影响
        2.5.1 发展高峰期(明朝-清朝)
        2.5.2 本阶段历史影响
        2.6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徘徊期与历史影响
        2.6.1 发展徘徊期(1912 年-1949 年)
        2.6.2 本阶段历史影响
        2.7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恢复发展期与历史影响
        2.7.1 恢复发展期(1949 年-20 世纪末)
        2.7.2 本阶段历史影响
        2.8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全面发展期与历史影响
        2.8.1 全面发展期(21 世纪以来)
        2.8.2 本阶段历史影响
    3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特征与发展规律
        3.1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特征
        3.2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规律
    4 本章小结
第三部分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理论基础
    1 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论
        1.1 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论的提出
        1.2 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理论渊源
        1.3 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内涵要义
        1.4 中医药文化在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建设中的作用
    2 文化对外传播理论
        2.1 文化对外传播的内涵要义
        2.2 文化对外传播的时代价值
        2.3 文化对外传播与“一带一路”
        2.4 文化对外传播理论与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
第四部分 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历史与启示
    1 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历史发展阶段与传播学分析
        1.1 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孕育发展期与传播学分析
        1.1.1 孕育发展期(明朝以前)
        1.1.2 本阶段传播学分析
        1.2 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黄金发展期与传播学分析
        1.2.1 黄金发展期(明清时期)
        1.2.2 本阶段传播学分析
        1.3 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发展滞缓期与传播学分析
        1.3.1 发展滞缓期(1912 年-1978 年)
        1.3.2 本阶段传播学分析
        1.4 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全面发展期与传播学分析
        1.4.1 全面发展期(1978 年以来)
        1.4.2 本阶段传播学分析
    2 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经验启示
    3 本章小结
第五部分 案例分析:中阿中医中心与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
    1 中阿中医中心建立背景
        1.1 历史基础
        1.1.1 中医药医疗实践基础
        1.1.2 中医药文化传播基础
        1.2 现实因素
        1.2.1 阿尔及利亚人民不断增长的卫生健康需求
        1.2.2 中医药作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载体
    2 中阿中医中心建设概况
        2.1 建设过程
        2.2 建设模式
        2.3 建设成效
        2.4 建设困境
    3 基于中阿中医中心的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实践分析
        3.1 传播主体分析
        3.2 传播内容分析
        3.3 传播媒介分析
        3.4 传播受众分析
        3.5 传播效果分析
    4 基于中阿中医中心的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反思
    5 本章小结
第六部分 构建“一带一路”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体系
    1 “一带一路”背景下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时代意义
        1.1 坚定荆楚中医药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彰显荆楚中医药文化独特魅力
        1.2 增强荆楚中医药文化影响力和竞争力,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1.3 服务“一带一路”民心相通,助推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建设
    2 构建“一带一路”背景下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对策建议
        2.1 加强顶层设计,推动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与“一带一路”建设有机对接
        2.2 推动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挖掘荆楚中医药文化的普适价值
        2.3 增强多元传播要素的协同效应,构建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体系
    3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二 荆楚中医药文化发展大事记
附录三 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大事记
附录四 专家官员访谈录
    4-1 温长路教授访谈录(节选)
    4-2 吕文亮教授访谈录(节选)
    4-3 巴元明教授访谈录(节选)
    4-4 周仲瑜教授访谈录(节选)
    4-5 胡峰队长访谈录(节选)
    4-6 王莎主任电话访谈录(节选)
    4-7 胡海涛老师访谈录(节选)
附录五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参编(译)着作
致谢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1.4.1 研究内容
        1.4.2 创新之处
第2章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概述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
        2.1.1 贫困
        2.1.2 农村贫困家庭
        2.1.3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
    2.2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原因
        2.2.1 地理环境的约束
        2.2.2 制度设计的性别盲视
        2.2.3 历史文化的影响
        2.2.4 社会参与力量的不足
    2.3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表现
        2.3.1 贫困程度深重
        2.3.2 健康状况较差
        2.3.3 受教育水平不高
        2.3.4 可行能力缺失
    2.4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影响
        2.4.1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经济影响
        2.4.2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政治影响
        2.4.3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文化影响
        2.4.4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社会影响
        2.4.5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生态影响
    小结
第3章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理论资源
    3.1 经典马克思主义妇女扶贫脱贫的相关理论
        3.1.1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
        3.1.2 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
    3.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妇女扶贫脱贫的相关理论
        3.2.1 妇女解放思想
        3.2.2 共同富裕理论
        3.2.3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思想
    3.3 国外妇女扶贫脱贫的相关理论
        3.3.1 可行能力贫困理论
        3.3.2 女性主义经济学思想
    3.4 中国传统文化中妇女扶贫脱贫的相关理论
        3.4.1 中国传统妇女观
        3.4.2 中国传统贫富观
    小结
第4章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意义及进程
    4.1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重大意义
        4.1.1 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4.1.2 彰显我国政治优势的集中标识
        4.1.3 提升我国文化实力的现实途径
        4.1.4 巩固我国社会安定的必要保障
        4.1.5 打造我国美丽生态的重要环节
    4.2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历史进程
        4.2.1 通过体制改革推动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脱贫
        4.2.2 通过开发式扶贫推动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脱贫
        4.2.3 通过“双轮驱动”扶贫推动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脱贫
        4.2.4 通过精准扶贫推动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脱贫
    小结
第5章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品牌项目
    5.1 健康扶贫脱贫项目
        5.1.1 母亲健康快车
        5.1.2 农村妇女“两癌”检查
        5.1.3 “降消”项目
    5.2 科教扶贫脱贫项目
        5.2.1 春蕾计划
        5.2.2 “双学双比”活动
        5.2.3 巾帼科技致富工程
    5.3 金融扶贫脱贫项目
        5.3.1 母亲小额循环
        5.3.2 妇女小额担保财政贴息贷款
        5.3.3 母亲创业循环金
    5.4 就业创业扶贫脱贫项目
        5.4.1 巾帼家政服务
        5.4.2 手工编织
        5.4.3 妈妈制造
    5.5 社会扶贫脱贫项目
        5.5.1 幸福工程
        5.5.2 母亲水窖
        5.5.3 母亲邮包
    小结
第6章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经验启示
    6.1 明确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目标导向
        6.1.1 实现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全面自由发展
        6.1.2 推动农村贫困家庭妇女实现脱贫致富
        6.1.3 提升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可行能力
    6.2 重视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主体能动作用
        6.2.1 激发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主体意识
        6.2.2 摆脱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观念束缚
        6.2.3 弘扬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优良品质
    6.3 增强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综合脱贫素质
        6.3.1 提升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科技文化水平
        6.3.2 促进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就业创业发展
        6.3.3 保障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平等发展权利
    6.4 强化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全方位扶贫格局
        6.4.1 坚持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政府主导作用
        6.4.2 发挥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市场导向优势
        6.4.3 加强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社会联动参与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4)妇女与健康(论文提纲范文)

一、妇女与健康国际框架的进展与挑战
    (一)妇女健康的范式转变和议题扩展
    (二)从千年发展目标(MDGs)到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
    (三)妇女健康与健康权
    (四)进展与挑战并存
二、过去五年中国促进妇女健康取得的成果
    (一)法律政策框架的更新和完善
    (二)《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妇女健康目标的实施
    (三)积极参与妇女健康议题的全球合作
三、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四、结论与建议

(5)中国云南省与柬埔寨的卫生体系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以字母顺序排列)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研究背景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建议
研究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形成与初步实施研究(1992-2002年)(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 选题的缘起
        (一)理论价值
        (二)实践价值
        (三)学术价值
    二、 本选题研究的学术状况
        (一)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形成和初步实施研究总体概况
        (二)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形成和初步实施研究的学术成果及学术观点回顾
        (三)对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形成和实施研究状况的点评
    三、 研究对象及相关问题的说明
        (一)时间界定
        (二)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
    四、 论文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五、 创新点、难点及研究的方法论原则
        (一)创新点
        (二)难点
        (三)研究的方法论原则
第一章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确立的依据
    第一节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渊源
        一、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
        二、 马克思主义持续发展思想
        三、 西方可持续发展思想
    第二节 中共执政中对持续发展的实践和理论探索
        一、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的实践与思考
        二、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实践与探索
    第三节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形成的历史背景
        一、 环境危机:中国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
        二、 中共中央对国家发展方式的思考
        三、 理论界对中国发展问题的探讨
第二章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确立
    第一节 世界舞台展现中国主张
        一、 可持续发展从理论走向实践
        二、 中国积极参与世界可持续发展战略
        三、 世界舞台上的中国主张
    第二节 《中国 21 世纪议程》:中国主张的结晶
        一、 制定《中国 21 世纪议程》的初步启动
        二、 《中国 21 世纪议程》文本的制定
        三、 《中国 21 世纪议程》出台:新国家战略的确立
    第三节 《中国 21 世纪议程》的主要内容及基本特点
        一、 《中国 21 世纪议程》的主要内容
        二、 《中国 21 世纪议程》的基本特点
第三章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初步实施
    第一节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开启
        一、 万里长征第一步: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启动
        二、 《中国 21 世纪议程》被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第二节 提高思想自觉,推动战略实施
        一、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论深化
        二、 可持续发展宣传教育
    第三节 人口、资源、环境领域的国家行动
        一、 坚持计划生育,推动扶贫开发
        二、 实施绿色工程
        三、 创办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第四节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保障措施
        一、 可持续发展的立法与实施
        二、 实施两大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与西部大开发战略
第四章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初步实施总结
    第一节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初步实施的成效
        一、 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提高
        二、 人口等社会可持续发展取得成效
        三、 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取得进展
        四、 可持续发展法制体系日益健全
        五、 科技教育支持能力得到提高
    第二节 中国进一步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面临的问题
        一、 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实现根本转变
        二、 人口、资源及生态环境压力依然巨大
        三、 可持续发展的法制体系有待完善和执法检查工作薄弱
        四、 包括领导干部在内的公众可持续发展意识比较薄弱
第五章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形成和初步实施的历史启示
    一、 深刻认识与把握国情是制定国家发展战略的前提和基础
    二、 拥有世界视野,妥善处理可持续发展领域内的全球性事务
    三、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因地制宜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四、 重视科学咨询,增强决策科学化
    五、 增强可持续发展意识,扩大公众参与
    六、 提高中共的执政能力,提升战略实施效果
参考文献
后记

(7)中国青少年生殖健康相关政策的过程及实施可行性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背景和研究设计
    一、 研究背景
    二、 既往研究的不足与本研究的科学问题
    三、 研究的理论基础
    四、 研究目的
    五、 研究内容
    六、 研究方法
    七、 质量控制
    八、 伦理学审查
    九、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中国青少年生殖健康相关政策过程的案例研究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方法
    第二节 青少年生殖健康相关政策制定的政策环境
    第三节 青少年生殖健康相关政策的内容
    第四节 青少年生殖健康相关政策的政策过程
    第五节 青少年生殖健康相关政策过程的参与者
    第六节 青少年生殖健康相关政策过程中关键因素的统筹考虑
    第七节 基于循证的青少年生殖健康相关政策过程
    第八节 政策问题 政策内容与政策过程的关系
    第九节 小结
第三章 卫生系统实施青少年/青年友好服务可行性的案例研究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方法
    三、 研究结果
    四、 讨论
    五、 建议
第四章 中国青少年生殖健康政策体系的问题和发展趋势分析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方法
    第二节 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权利相关政策内容分析
    第三节 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相关政策内容分析
    第四节 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服务相关政策内容分析
    第五节 未婚青年流动人口相关政策内容分析
    第六节 青少年生殖健康政策发展趋势分析
第五章 研究总结与政策建议
    一、 研究总结
    二、 政策建议
    三、 本研究的创新和局限性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一 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二 半结构式访谈提纲模板1
附件三 半结构式访谈问卷2
附件四 文献分析工具模板
附件五 妇幼保健机构青春期门诊调查问卷
附件六 青少年/青年友好服务评分量表
附件七 已发表文章

(8)中国当代环境法制思想新解(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当代环境法制思想产生(1921年一1949年):第一代领导集体的环境法制思想
    (一)第一代领导集体在争取革命斗争胜利时期的环境法制思想
        1.“耕地农有”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2. 矿山资源“国有”和其他环境资源由政府管理的环境资源法制思想
        3. 植树造林思想
        4. 关于保护人文资源的环境法制思想
        5. 鼓励垦荒、兴修水利环境法制思想
    (二)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环境法制思想(1949年一1976年)
        1. 以宪法和宪法性文件形式确立环境资源的国有属性
        2. 重视农业、林业和矿产资源等基础环境资源的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
        3. 以保护动物和牲畜、兴修水利、消灭虫害和病害、实行绿化与消灭荒地荒山为主导的农业文明环境法制思想得到发展
        4. 环境法制思想的新发展
        5. 对“文革”期间第一代领导集体对待文化遗产保护的非理性认识及其行为的理性批判
二、中国当代环境法制思想的发展(1976年—1989年):第二代领导集体的“基本国策”环境法制思想(1976年—1989年)
    (一)农业文明环境法制思想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1. 对环境法的广泛关注
        2. 通过法律促进义务植树
    (二)工业文明环境法制思想进一步发展和基本国策思想的形成
        1.“三同时”上升为法律制度
        2. 提出了“严格控制新污染的发展”的思路
        3. 提出了“国家指导”的观点
        4. 防治工业污染上升为国家环境保护的“头号”基本任务
        5. 基本国策思想
    (三)对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关注和探索
三、中国当代环境法制思想的成熟和完善(1989年—2002年):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可持续发展环境法制思想(1989年—2000年)
    (一)可持续发展环境法制思想
        1. 可持续发展战略论
        2. 协调发展论
        3. 代际公平论
        4. 党委和政府抓环境工作要制度化
    (二)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环境法制思想
        1. 基本国策论
        2. 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论
        3. 依法统筹规划国家环境资源论
        4. 两大基本国策关系论
    (三)西部开发[91]中的环境法制思想
        1.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必须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良性循环
        2. 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
    (四)国际合作环境法制思想
        1. 共同环保论
        2. 国际合作论
    (五)“三个代表”环境法制思想
        1. 环境道德论
        2. 要加强环境法制建设
        3. 环境生产力论
        4. 环境科技论
        5. 人民利益论
        6. 提出新世纪的环境法制任务

(9)中国当代环境法制思想新解(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当代环境法制思想产生(1921年一1949年):第一代领导集体的环境法制思想
    (一)第一代领导集体在争取革命斗争胜利时期的环境法制思想
        1.“耕地农有”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2. 矿山资源“国有”和其他环境资源由政府管理的环境资源法制思想
        3. 植树造林思想
        4. 关于保护人文资源的环境法制思想
        5. 鼓励垦荒、兴修水利环境法制思想
    (二)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环境法制思想(1949年一1976年)
        1. 以宪法和宪法性文件形式确立环境资源的国有属性
        2. 重视农业、林业和矿产资源等基础环境资源的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
        3. 以保护动物和牲畜、兴修水利、消灭虫害和病害、实行绿化与消灭荒地荒山为主导的农业文明环境法制思想得到发展
        4. 环境法制思想的新发展
        5. 对“文革”期间第一代领导集体对待文化遗产保护的非理性认识及其行为的理性批判
二、中国当代环境法制思想的发展(1976年—1989年):第二代领导集体的“基本国策”环境法制思想(1976年—1989年)
    (一)农业文明环境法制思想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1. 对环境法的广泛关注
        2. 通过法律促进义务植树
    (二)工业文明环境法制思想进一步发展和基本国策思想的形成
        1.“三同时”上升为法律制度
        2. 提出了“严格控制新污染的发展”的思路
        3. 提出了“国家指导”的观点
        4. 防治工业污染上升为国家环境保护的“头号”基本任务
        5. 基本国策思想
    (三)对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关注和探索
三、中国当代环境法制思想的成熟和完善(1989年—2002年):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可持续发展环境法制思想(1989年—2000年)
    (一)可持续发展环境法制思想
        1. 可持续发展战略论
        2. 协调发展论
        3. 代际公平论
        4. 党委和政府抓环境工作要制度化
    (二)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环境法制思想
        1. 基本国策论
        2. 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论
        3. 依法统筹规划国家环境资源论
        4. 两大基本国策关系论
    (三)西部开发[91]中的环境法制思想
        1.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必须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良性循环
        2. 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
    (四)国际合作环境法制思想
        1. 共同环保论
        2. 国际合作论
    (五)“三个代表”环境法制思想
        1. 环境道德论
        2. 要加强环境法制建设
        3. 环境生产力论
        4. 环境科技论
        5. 人民利益论
        6. 提出新世纪的环境法制任务

四、国际合作计划生育结合项目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21世纪中国应急卫生外交研究 ——以应对非典、埃博拉、新冠疫情的外交机制和外交行动为例[D]. 毕九川. 外交学院, 2021(10)
  • [2]“一带一路”背景下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研究[D]. 毛和荣.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研究[D]. 曹楠楠. 吉林大学, 2020(03)
  • [4]妇女与健康[J]. 蔡一平.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2020(04)
  • [5]中国云南省与柬埔寨的卫生体系比较研究[D]. 龚雪蕾.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6]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形成与初步实施研究(1992-2002年)[D]. 崔海伟. 中共中央党校, 2013(10)
  • [7]中国青少年生殖健康相关政策的过程及实施可行性的案例研究[D]. 许洁霜. 复旦大学, 2012(02)
  • [8]中国当代环境法制思想新解[J]. 王立. 环境资源法论丛, 2004(00)
  • [9]中国当代环境法制思想新解[J]. 王立. 环境资源法论丛, 2004(00)
  • [10]国际合作计划生育结合项目可持续发展研究[J]. 陶勃. 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01)

标签:;  ;  ;  ;  ;  

国际合作计划生育项目可持续发展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