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NF-κB对尿白蛋白诱导肾小管上皮细胞骨桥蛋白转录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魏玉娇[1](2021)在《Sirt6在狼疮性肾炎患者足细胞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Sirt6与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LN)患者足细胞损伤的关系,并探讨其可能机制,为LN的诊治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选择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肾病科住院并行肾穿刺活检术诊断为LN的患者80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LN活动性及慢性病变的半定量评分≥12分,分为非活动组37例、活动组43例;另纳入20例由于外伤行肾脏切除术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全部研究对象的临床指标及实验室检查结果,采用病理染色(HE、PAS、Masson)、电镜观察肾组织及足细胞的损伤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测定足细胞特异性标记物Nephrin、肾组织Sirt6蛋白表达水平及巨噬细胞CD68的浸润程度;免疫荧光法测定肾组织Sirt6蛋白、不同表型巨噬细胞(CD206/CD68、i NOS/CD68)的浸润情况,并计算其相关性。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LN患者24小时尿蛋白定量、胆固醇、甘油三酯、肌酐、尿素氮、尿酸、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升高,血红蛋白、血小板、白蛋白、补体C3、补体C4、肾小球滤过率估计值降低,且LN活动组上述变化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对照组相比,LN患者足细胞Nephrin蛋白表达降低,巨噬细胞CD68浸润增加,且足细胞Nephrin表达水平与巨噬细胞CD68浸润程度成负相关(r=-0.961,P<0.01)。(3)LN患者肾组织巨噬细胞浸润以M2型为主,其浸润程度与足细胞Nephrin表达水平成负相关(r=-0.853,P<0.01)。(4)LN患者肾组织Sirt6蛋白表达水平降低,且LN-IV型较LN-III型、LN-V型、LN-V+III型降低更明显(P<0.05)。肾组织Sirt6蛋白表达水平与疾病活动性有关,主要表现在Sirt6蛋白表达水平与24小时尿蛋白定量(r=-0.648,P<0.01)成负相关,与血清白蛋白(r=0.653,P<0.01)、补体C3(r=0.513,P<0.01)成正相关。(5)肾组织Sirt6蛋白表达水平与足细胞Nephrin表达水平成正相关(r=0.908,P<0.01),与巨噬细胞浸润程度成负相关(r=-0.961,P<0.01)。(6)肾组织Sirt6蛋白表达水平与巨噬细胞M1浸润程度成负相关(r=-0.607,P<0.01),与M2浸润程度成负相关(r=-0.904,P<0.01)。结论:本研究发现,狼疮性肾炎患者存在足细胞损伤,且Sirt6蛋白表达降低与足细胞损伤有关,其机制可能是Sirt6通过调节巨噬细胞表型的变化参与足细胞的损伤。
刘思逸[2](2021)在《基于NLRP3炎症小体信号探讨高糖环境下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炎症因子变化及糖尿病大鼠肾脏纤维化机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高糖环境培养下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和糖尿病大鼠肾脏的NLRP3炎症小体的表达及其相关炎性因子、纤维化因子的表达变化;运用NLRP3 siRNA基因沉默技术及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类药)干预糖尿病肾病大鼠和受高糖刺激后的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检测上述指标的表达变化,探讨NLRP3炎症小体在糖尿病肾脏疾病的潜在作用机制,探究厄贝沙坦是否能阻断NLRP3炎症小体的作用;设计不同时间点,初步探讨高糖刺激的时间长度对NLRP3炎症小体及通路相关分子的表达变化。方法:使用脂质体转染NLRP3 siRNA,荧光显微镜下观察NRK-52E细胞转染阳性率,荧光定量PCR验证转染效率。细胞实验部分:分5组多个时间点:低糖组、高糖组、高糖+空载组、高糖+NLRP3 siRNA组、高糖+ARB组,采用Q-PCR法检测各时间点的NLRP3、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Caspase-1)、波形蛋白(Vimentin)m 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各时间点的NLRP3、热休克蛋白47(HSP47)、核因子?B(NF-?B)P-P65、Ⅳ型胶原蛋白(Collagen IV)、波形蛋白(Vimentin)蛋白表达;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液白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ɑ(TNF-ɑ)的表达水平。动物实验部分:分5组多个时间点(4W、8W、12W):正常对照组、高糖模型组、高糖模型+空载组、高糖模型+NLRP3 siRNA组、高糖模型+ARB组,肾组织学免疫组化观察NF-?B P-P65的变化,肾组织免疫荧光观察Vimentin、NLRP3的变化;采用Q-PCR法检测各时间点的糖尿病大鼠肾脏组织NF-?B、NLRP3、HSP47、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蛋白6(TRAF6)、Collagen IV m 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各时间点的NLRP3、HSP47、ɑ-平滑肌肌动蛋白(ɑ-SMA)、Vimentin、p-P65蛋白的表达。结果:细胞实验:1、五组细胞干预处理48h后,与低糖组比较,高糖组及高糖+空载组NLRP3、Vimentin m RNA的表达显着增加(P<0.01),Caspase-1 m RNA的表达明显增加(P<0.05);NLRP3、HSP47、P-P65、Vimentin、Collagen IV蛋白的表达量显着增加(P<0.01)。与高糖组相比,高糖+NLRP3-siRNA组及高糖+ARB组的NLRP3 m RNA的表达显着下调(P<0.01),Caspase-1、Vimentin m RNA的表达明显下调(P<0.05),NLRP3、HSP47、P-P65、Vimenti、Collagen IV蛋白表达量显着下调(P<0.01)。高糖组与高糖+空载组以上指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五组细胞干预处理72h后,与低糖组比较,高糖组及高糖+空载组NLRP3、Caspase-1、Vimentin m RNA的表达显着增加(P<0.01),NLRP3、HSP47、P-P65、Vimentin、Collagen IV蛋白的表达量显着增加(P<0.01)。与高糖组相比,高糖+NLRP3-siRNA组及高糖+ARB组的NLRP3、Vimentin m RNA的表达明显下调(P<0.05),Caspase-1 m RNA的表达显着下调(P<0.01),NLRP3、HSP47、P-P65、Vimenti、Collagen IV蛋白表达量显着下调(P<0.01)。高糖组与高糖+空载组上指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五组细胞干预处理96h后,与低糖组相比,高糖组及高糖+空载组NLRP3、HSP47、P-P65、Vimentin、Collagen IV蛋白的表达量出现显着增加(P<0.01);与高糖组相比,高糖+NLRP3 siRNA组及高糖+ARB组NLRP3、HSP47、P-P65、Vimenti蛋白表达量显着下调(P<0.01),Collagen IV蛋白的表达量明显下调(P<0.05)。高糖组与高糖+空载组上指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各时间点(24h、48h、72h),与低糖组相比,高糖组及高糖+空载组IL-1β、TNF-α的表达量更高;与高糖组相比,高糖+NLRP3 siRNA组及高糖+ARB组IL-1β、TNF-α的表达量更低。随时间变化,24h~72h高糖组IL-1β、TNF-α的表达呈上升趋势;高糖+NLRP3 siRNA组及高糖+ARB组IL-1β、、TNF-α的亦表达呈上升趋势,但表达小于高糖组。动物实验:1、各组干预处理4W后,与Control组比较,Model组及Model+Blank组NF-?B、NLRP3、HSP47、TRAF6、Collagen IV m RNA的表达显着增加(P<0.01),NLRP3、HSP47、α-SMA、Vimentin、P-P65蛋白的表达量增加(P<0.01)。与Model组相比,Model+NLRP3-siRNA及Model+ARB组的NF-?B、NLRP3、HSP47、TRAF6、Collagen IV m RNA的表达明显下调(P<0.05),Model+ARB组NLRP3、HSP47蛋白表达量明显下调(P<0.05),α-SMA、Vimentin、P-P65显着下调(P<0.01);Model+NLRP3-siRNA组α-SMA、Vimentin、P-P65蛋白的表达量显着下调(P<0.01),NLRP3、HSP47明显下调(P<0.05)。Model组与Model+Blank组以上指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各组干预处理8W后,与Control组比较,Model组及Model+Blank组NF-?B、NLRP3、HSP47、TRAF6、Collagen IV m RNA的表达显着增加(P<0.01),NLRP3、HSP47、α-SMA、Vimentin、P-P65蛋白的表达量增加(P<0.01)。与Model组相比,Model+NLRP3-siRNA及Model+ARB组的NF-?B、NLRP3、HSP47、TRAF6、Collagen IV m RNA的表达明显下调(P<0.05),Model+ARB组NLRP3、α-SMA、Vimentin、P-P65蛋白表达量下调(P<0.01),HSP47显着明显下调(P<0.05),Model+NLRP3-siRNA组NLRP3、Vimentin、P-P65蛋白的表达量显着下调(P<0.01),SP47、α-SMA明显下调(P<0.05)。Model组与Model+Blank组以上指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各组干预处理12W后,与Control组比较,Model组及Model+Blank组NF-?B、NLRP3、HSP47、TRAF6、Collagen IV m RNA的表达显着增加(P<0.01),NLRP3、HSP47、α-SMA、Vimentin、P-P65蛋白的表达量增加(P<0.01)。与Model组相比,Model+NLRP3-siRNA及Model+ARB组的NF-?B、NLRP3的表达显着下调(P<0.01),HSP47、TRAF6、Collagen IV m RNA的表达明显下调(P<0.05),NLRP3、HSP47、α-SMA、Vimentin、P-P65蛋白表达量明显下调(P<0.05);Model+NLRP3-siRNA组NLRP3、HSP47、α-SMA、P-P65蛋白的表达量明显下调(P<0.05)。Model组与Model+Blank组以上指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糖可激活天然免疫受体NLRP3炎症小体表达,导致炎性因子和纤维化因子表达上调,诱导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发生表型转换和糖尿病大鼠肾组织发生纤维化。特异性NLRP3 siRNA基因沉默及血管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ARB厄贝沙坦,可阻断由高糖诱导的NLRP3炎症小体的激活,下调炎性因子释放及纤维化蛋白的表达,从而延缓肾病进展。
丁涛[3](2021)在《SPHK1/S1P/S1PR2通路调控GSDMD相关焦亡参与草酸钙晶体性肾损伤的作期与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与目的:作为常见泌尿系统疾病之一,肾结石在我国的发病率已超6%且呈日益增长趋势,其复发率在初发后的5-10年内超过50%。目前治疗采用多饮水、服用枸橼酸盐及噻嗪类利尿剂等药物,及体外冲击波碎石、输尿管镜下取石及经皮肾镜取石等外科治疗。肾结石成分复杂,约80%由含钙结石组成,其中以一水草酸钙(Calcium oxalate monohydrate,COM)为主要形式的草酸钙晶体为主,肾内晶体形成导致的肾病也被称为晶体性肾病(Crystalline Nephropathy,CN),而草酸钙晶体肾内沉积过程中发生的病理生理损伤过程被称为草酸钙晶体性肾损伤。研究发现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生成增多、炎症小体激活、微小核糖核酸(Micro ribonucleic acid,miRNA)与上皮间质转分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均参与了晶体性肾损伤的发病和进展。首先,COM晶体可直接附着于小管上皮细胞并被吞噬引发线粒体功能失调、ROS生成增加,并通过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家族含pyrin结构域3(Nucleotide binding and oligomerization domain-like receptor family pyrin domain-containing 3,NLRP3)炎症小体激活固有免疫,导致由活化的半胱天冬酶Caspase-1切割形成的成熟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和IL-18分泌至胞外。其次,COM晶体导致肾小管上皮细胞miRNA表达谱发生显着变化,通过调控某些miRNA可以抑制晶体与细胞之间的粘附。此外,肾结石的形成与清除与巨噬细胞表型及功能相关,M1型促进晶体生长,而M2型抑制晶体生成并表现出比M1型更强的吞噬草酸钙能力。既往研究对肾小管上皮细胞HK-2经草酸钠处理之后分泌的外泌体进行了miRNA芯片检测发现许多差异性表达的miRNA,然而具体何种miRNA发挥关键作用并未明了。基于此,本课题预实验对既往研究中众多差异表达miRNA进行筛选验证发现COM导致HK-2细胞miR-28-5p显着下调,过表达miR-28-5p能改变细胞众多功能。复习文献提示miR-28-5p能够通过调控多个靶基因的转录与翻译影响EMT、迁移与增殖,课题组从而推测其可能参与了肾结石。此外,其他疾病有关NLRP3研究发现,IL-1β和IL-18主要通过焦孔素D(Gasdermin D,GSDMD)等经Caspase-1/4/5切割释放的N末端形成的质膜孔释放至细胞外,相关质膜孔形成触发焦亡,然而有关GSDMD相关焦亡是否参与晶体性肾损伤尚不十分明确。因此,本课题目的通过细胞实验明确miR-28-5p参与晶体性肾损伤的功能与机制,体内和体外实验探讨靶基因鞘氨醇激酶1(Sphingosine kinase 1,SPHK1)通过鞘氨醇-1-磷酸(Sphingosine-1-phosphate,S1P)及S1P受体(S1P receptors,S1PRs)参与肾小管上皮细胞GSDMD焦亡的功能与机制,并进一步探索S1P是否通过S1PRs参与COM引起的巨噬细胞表型及功能变化。此后,基于既往ROS与S1P、ROS与肾结石相关研究,本课题继续通过体内/外实验首次研究黄酮类单体化合物牡荆素对晶体性肾损伤的保护作用,探究牡荆素抑制氧化应激损伤时对SPHK1、S1PR2及GSDMD相关焦亡的影响。从而探索SPHK1/S1P/S1PR2及GSDMD分子参与肾结石疾病的功能与机制,为寻找治疗靶点及评估标志物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撑。方法:第一部分miR-28-5p负向调控SPHK1参与COM晶体性肾损伤功能与机制1.利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ell Counting Kit-8,CCK-8)及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法分别检测COM晶体对HK-2细胞的活力和miR-28-5p表达的影响。2.利用损伤愈合与Transwell小室方法和5-乙炔基-2’-脱氧尿苷(5-Ethynyl-2’-deoxyuridine,Ed U)法分别去检测miR-28-5p对HK-2细胞迁移和增殖的影响;Target Scan7.2预测miR-28-5p潜在靶基因,利用RT-qPCR法检测在过表达miR-28-5p后或COM处理的HK-2检测靶基因的转录水平,利用RT-qPCR及Western Blot方法明确COM晶体对HK-2细胞SPHK1转录和蛋白表达影响。3.使用si RNA干扰SPHK1并联合COM处理HK-2细胞后:ROS试剂盒检测ROS生成;Ed U法及Transwell小室分别检测增殖与迁移;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mediated d UTP-biotin nick end labeling,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法检测NLRP3、Mature IL-1β、GSDMD及Cleaved GSDMD等蛋白的表达。第二部分SPHK1/S1P/S1PR2通路调控COM晶体诱导肾小管上皮细胞焦亡机制4.检索课题组既往晶体性肾损伤小鼠肾脏转录组测序中鞘脂类代谢有关分子变化。构建晶体性肾损伤小鼠模型,利用von Kossa或血清生化分别明确肾组织晶体沉积或血清肌酐和尿素,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肾脏SPHK1及S1PR2定位及表达。5.RT-qPCR法检测COM对HK-2细胞SPNS2转录影响;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检测COM或si-SPHK1处理后HK-2细胞内、外S1P的表达;RT-qPCR及Western Blot法检测COM对HK-2细胞S1PR2的转录及蛋白表达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COM对大鼠NRK-52E及小鼠TCMK-1小管上皮细胞S1PR2蛋白表达影响。6.利用JTE-013拮抗S1PR2,利用CCK-8、Ed U法、损伤愈合实验和Hoechst 33258染色分别用于检测HK-2细胞活力、增殖、迁移及凋亡。7.JTE-013联合COM处理或不同浓度S1P刺激HK-2细胞,Western Blot法检测EMT相关蛋白、GSDMD焦亡相关蛋白及信号通路蛋白表达。8.过表达SPHK1后再给予S1PR2处理,Western Blot法检测S1PR2激活的经典通路蛋白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1/2(Extracellular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s 1/2,Erk1/2)及P-Erk1/2、炎症小体及焦亡调控蛋白NF-κB p65、P-p65、Akt、P-Akt和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oinositide 3-kinase,PI3K)。第三部分S1P/S1PR2通路调控COM晶体引起巨噬细胞极化与焦亡的作用与机制9.人单核细胞系THP-1细胞经佛波醇12-十四酸酯13-乙酸酯(Phorbol 12-myristate13-acetate,PMA)诱导为M0巨噬细胞,或经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或IL-4+IL-13分别诱导为M1或M2型巨噬细胞,或再经COM晶体刺激。RT-qPCR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及IL-1β转录。10.RT-qPCR法检测M0、M1、M2型巨噬细胞中S1PRs转录,RT-qPCR及Western Blot检测COM晶体对巨噬细胞S1PR2转录及蛋白表达影响。11.JTE-013联合COM或不同浓度的S1P单独处理巨噬细胞后,检测细胞活力与凋亡;Cy3标记COM晶体处理巨噬细胞,和Dil染料标记胞膜HK-2细胞与巨噬细胞共培养,检测巨噬细胞吞噬能力;RT-qPCR检测表型相关分子的转录表达(M1型,TNF-α、IL-1β和IL-6;M2型,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Interleukin1 receptor antagonist,IL-1RN)、CD163和CD206);Western Blot检测焦亡相关蛋白表达。12.Western Blot检测:COM联合JTE-013或S1P处理巨噬细胞后表型关键转录调节因子P-p65、P-Stat6的表达。第四部分牡荆素抑制GSDMD细胞焦亡治疗晶体性肾损伤作用与机制13.设立对照组(Ctrl)、乙醛酸造模组(Gly)、低剂量牡荆素治疗组(Gly+VTX 10)和高剂量牡荆素治疗组(Gly+VTX 20),造模7天后取材。肾组织H&E及von Kossa染色,检测肾匀浆氧化应激指标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GSH和CAT,TUNEL与肾脏荧光免疫分别检测肾脏细胞凋亡以及巨噬细胞浸润,免疫组化检测肾组织GSDMD、IL-1β、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CD44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tactic protein1,MCP-1);Western Blot检测肾组织SPHK1和GSDMD焦亡相关蛋白表达。14.牡荆素处理HK-2细胞:CCK-8及TUNEL法分别检测细胞活力及凋亡;检测细胞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释放;细胞免疫荧光检测EMT相关蛋白Pan-ck、Vimentin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actin,α-SMA);Western Blot检测EMT相关蛋白、EMT调控通路蛋白(Wnt、β-Catenin和phospho-β-Catenin)及GSDMD焦亡相关蛋白。15.牡荆素处理THP-1来源巨噬细胞:CCK-8检测细胞活力;RT-qPCR检测S1PR2、TNF-α、IL-1β、IL-1RN及CD163的表达;检测细胞LDH释放;Western Blot检测GSDMD焦亡相关蛋白。结果:1.COM晶体以浓度及时间依赖性方式抑制HK-2细胞活力,显着下调细胞内miR-28-5p表达;2.过表达miR-28-5p显着抑制HK-2细胞迁移、增殖;miR-28-5p负向调控HK-2细胞SPHK1表达;COM晶体显着上调HK-2细胞SPHK1的转录及蛋白表达;3.干扰SPHK1能够减轻COM晶体诱导的HK-2细胞ROS生成,抑制增殖、迁移,降低NLRP3、Mature IL-1β、GSDMD及Cleaved GSDMD蛋白表达;4.晶体性肾损伤小鼠肾组织鞘脂类代谢相关分子转录表达异常,其中SPHK1及S1PR2显着上调。乙醛酸诱导模型组小鼠肾内晶体沉积,血清肌酐及尿素水平显着升高,肾脏中扩张肾小管内嵌的上皮细胞高表达SPHK1及S1PR2,肾组织匀浆SPHK1及S1PR2蛋白表达显着增加;5.COM晶体上调HK-2细胞SPNS2转录,增加细胞外S1P分泌,但对细胞内S1P无明显影响;干扰SPHK1可抑制细胞外S1P的增加;COM晶体显着增加多个种属肾小管上皮细胞S1PR2表达;6.拮抗S1PR2能够减轻COM诱导的HK-2细胞增殖抑制,抑制细胞凋亡与迁移;7.JTE-013能够增加E-Cadherin、Pan-ck表达并降低Vimentin蛋白表达,降低NLRP3、Cleaved Caspase-1、Mature IL-1β、GSDMD、Cleaved GSDMD、P-Akt和P-p65等蛋白表达。S1P能够随浓度逐渐增加NLRP3、Cleaved Caspase-1、Mature IL-1β、GSDMD、Cleaved GSDMD、P-Akt的蛋白表达,在较高浓度时也可增加P-p65蛋白表达;8.HK-2细胞过表达SPHK1导致上调P-Erk1/2、PI3K、P-Akt和P-p65蛋白表达,而JTE-013能够降低上述四蛋白表达;9.与未激活的巨噬细胞比较,COM晶体引起的TNF-α和IL-1β转录变化趋势同LPS+IFN-γ诱导形成的M1型巨噬细胞一样显着上调;10.COM晶体随浓度显着增加巨噬细胞S1PR2转录和蛋白表达;S1PR2在M1与M2的转录呈现显着差异,与M0相比,在M1中显着增加而在M2中显着降低;11.拮抗巨噬细胞S1PR2功能能够明显恢复COM晶体引起的活力下降,并抑制凋亡,增强吞噬COM晶体和细胞外囊泡的能力。COM晶体显着增加TNF-α、IL-1β及IL-6转录表达,降低IL-1RN、CD163及CD206的表达;而给予JTE-013能够部分逆转上述标志分子的变化。COM晶体诱导巨噬细胞NLRP3、Cleaved Caspase-1、Mature IL-1β、GSDMD及Cleaved GSDMD蛋白表达增加可被JTE-013抑制。S1P刺激巨噬细胞导致NLRP3、Cleaved Caspase-1、Mature IL-1β、GSDMD及Cleaved GSDMD蛋白表达升高;12.S1P与COM晶体均能增加巨噬细胞P-p65表达并降低P-Stat6蛋白表达,而抑制S1PR2能够降低COM诱导的P-p65蛋白增加、增加P-Stat6蛋白表达;13.牡荆素能够:减轻乙醛酸盐诱导模型小鼠肾晶体沉和积病理损伤,降低肾组织OPN和CD44蛋白表达;降低肾脏氧化应激MDA水平,上调SOD、GSH和CAT水平;抑制肾细胞凋亡;降低肾脏巨噬细胞浸润及MCP-1的表达;显着降低肾脏SPHK1、NLRP3、Cleaved Caspase-1、Mature IL-1β和GSDMD蛋白表达;14.HK-2细胞实验发现牡荆素能够:减轻COM晶体引起的活力下降,抑制LDH释放及细胞凋亡,增加Pan-ck并降低Vimentin和α-SMA蛋白表达,降低Wnt和β-Catenin并增加phospho-β-Catenin表达;降低NLRP3、Cleaved Caspase-1、Mature IL-1β和Cleaved GSDMD蛋白表达;15.巨噬细胞实验发现牡荆素能够:降低COM晶体诱导的S1PR2的转录表达上调;降低TNF-α和IL-1β转录;抑制LDH释放;降低NLRP3、Cleaved Caspase-1、Mature IL-1β和Cleaved GSDMD蛋白表达。结论:通过体内/外实验本课题初步发现COM晶体能够通过SPHK1/S1P/S1PR2激活肾小管上皮细胞及巨噬细胞NF-κB p65,导致NLRP3炎症小体激活及GSDMD焦亡,引起小管上皮细胞EMT及巨噬细胞向促炎M1型极化,此外发现牡荆素发挥治疗肾结石作用时SPHK1及S1PR2均明显下调。从而初步明确SPHK1/S1P/S1PR2通路调控GSDMD相关焦亡参与了草酸钙晶体性肾损伤。
许可[4](2021)在《糖肾方通过PGC-1α及CD36调节糖尿病肾病脂代谢紊乱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中药制剂糖肾方对自发性2型糖尿病肾病db/db小鼠一般情况、肾脏病理改变及PGC-1α、LXR、ABCA1蛋白及m RNA的表达;观察使用棕榈酸钠诱导的Raw264.7巨噬细胞内PGC-1α、LXR、ABCA1、CD36蛋白及m RNA的表达及对脂质沉积的影响,在RAW264.7细胞内对相关作用机制进行探讨。方法:1.实验一:分别挑选8周龄雄性db/m小鼠作为正常对照组,8周龄雄性db/db小鼠分为模型组及糖肾方组,每组均为9只,常规喂养,顺应性饲养2周后给予糖肾方干预,12周后取血测定相关生化指标,以代谢笼收集其尿液用来测定尿白蛋白等,取小鼠肾脏组织后续进行各项实验;2.实验二:使用饱和脂肪酸棕榈酸钠(PA)诱导RAW264.7巨噬细胞制造高脂环境,经MTT法测定后挑选后进行浓度筛选选择不同浓度糖肾方干预,利用Western Blotting和real-time PCR检测细胞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γ共激活因子1α(PGC-1α)、肝脏X受体(LXR)、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蛋白A1(ABCA1)、簇分化抗原36(CD36)的表达,利用Elisa试剂盒检测细胞中TC、TG的水平,进行油红O、Filipin染色检测观察细胞内脂滴含量;利用PGC-1α-si RNA以及糖肾方干预,观察细胞内相关通路中分子表达的变化,探讨胆固醇外流的相关机制。结果:1.实验一:糖肾方可减轻db/db小鼠体重,降低Scr、TC、TG、LDL-C、UACR等水平,提高HDL-C水平,血糖及BUN较模型组无明显变化;HE、PAS、Masson染色结果显示db/db小鼠肾小球明显增大,肾小管扩张,系膜基质增生,胶原沉积增加,油红O及Filipin染色结果显示db/db小鼠肾脏脂滴沉积增加,糖肾方干预后脂滴含量有所减少;Western Blotting及real-time PCR的结果显示相对db/m小鼠,db/db小鼠PGC-1α、LXR、ABCA1表达下调,糖肾方干预后表达上调。2.实验二:Western Blotting及real-time PCR的结果提示PA组PGC-1α、LXR、ABCA1表达下调,CD36表达上调,给予糖肾方干预可上调PGC-1α、LXR、ABCA1蛋白及m RNA的表达,下调CD36蛋白及m RNA的表达;Elisa的结果提示糖肾方可降低PA诱导下细胞中TC、TG的含量;油红O、Filipin染色结果显示糖肾方可以减少PA诱导下细胞内脂质的沉积;PGC-1α-si RNA干预后,PGC-1α、LXR、ABCA1表达下调,CD36表达上调。结论:1.糖肾方可改善db/db小鼠肾脏脂质沉积,改善血清中相关指标的水平,改善尿白蛋白水平;2.糖肾方可激活PGC-1α/LXR/ABCA1信号通路,促进脂质流出,减少细胞内脂质沉积;3.糖肾方可以下调CD36的表达抑制脂质摄取,改善因脂质代谢异常引起的相关疾病。
崔晓[5](2020)在《小檗碱通过AMPK/mTOR通路调节自噬溶酶体功能改善糖尿病肾病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作为2型糖尿病主要微血管并发症之一,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已成为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的首要病因。白蛋白尿目前是DKD的主要临床诊断标准,同时也在促进DKD发生发展的进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早期研究表明尿蛋白对肾脏的损伤主要是由于尿蛋白引起足细胞和系膜细胞发生炎症和纤维化,最终导致肾小球硬化。然而近期研究发现过多尿蛋白造成肾小管间质纤维化及肾小管上皮细胞萎缩、凋亡,证实了肾小管的结构和功能受损在肾脏损伤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自噬在多项研究中被证实具有肾脏保护作用,溶酶体功能正常是自噬完成的必要条件,但自噬-溶酶体途径在糖尿病肾病这一病理状况下如何改变及其具体机制仍未得到完全阐明。小檗碱(Berberine,BBR)是从中草药黄连中提取的异喹啉类生物碱,有报道指出BBR可改善糖尿病肾病足细胞损伤,然而其对尿白蛋白超负荷造成的肾小管损伤的作用仍不十分清楚。本研究以自发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Zucker Diabetic Fatty(ZDF)大鼠和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K-2)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1.小檗碱对糖尿病肾病大鼠疗效研究。2.白蛋白超负荷对肾小管上皮细胞自噬及凋亡的影响及小檗碱的干预效果。3.白蛋白超负荷对肾小管上皮细胞溶酶体功能的作用及小檗碱干预效果。方法:1.以ZDF大鼠为研究对象,同周龄ZL大鼠作为对照组,给予高脂饮食喂养6周后,测定大鼠随机血糖并留取大鼠24小时尿测定尿微量白蛋白(urine microalbumin,UMA)。以2次或2次以上随机血糖≥16.7mmol/l作为2型糖尿病造模成功的标准,糖尿病造模成功且24小时UMA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视为DKD造模成功。糖尿病肾病造模成功后,将DKD大鼠随机分为糖尿病肾病模型组(DKD)和小檗碱干预组(DKD+BBR)。小檗碱干预3周后处死大鼠,生化法检测各组大鼠肝功能、血清肌酐、尿素氮等指标,生化法测定各组大鼠24h UMA和肾小管损伤指标。2.(1)以各组大鼠肾脏组织和HK-2细胞为研究对象,以不同浓度的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干预细胞24h,CCK-8测定各组细胞增殖活力。western blot法测定各组大鼠及细胞自噬相关指标LC3、p62的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AMPK(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 TOR(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的磷酸化水平。(2)自噬调节通路细胞实验:设置对照组(control组),白蛋白超负荷组(5mg/ml BSA),AMPK激动剂组(5mg/ml BSA+AICAR),m TOR抑制剂组(5mg/ml+Rapamycin),western blot法检测自噬相关指标LC3、p62的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AMPK、m TOR的磷酸化水平。(3)药物干预细胞实验:设置对照组(control组),白蛋白超负荷组(5mg/ml BSA),小檗碱干预组(BSA+BBR),小檗碱干预+AMPK抑制剂Compound C组(BSA+BBR+CC),凋亡检测盒测定各组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自噬相关指标LC3、p62的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AMPK、m TOR的磷酸化水平。3.以各组大鼠肾脏组织和HK-2细胞为研究对象,细胞实验分组设置为对照组(control组),白蛋白超负荷组(5mg/ml BSA),小檗碱干预组(BSA+BBR),小檗碱干预+AMPK抑制剂Compound C组(BSA+BBR+CC)。提取各组大鼠及细胞总蛋白,western blot法测定溶酶体功能的主要调节因子转录因子EB(transcription factor EB,TFEB)磷酸化水平、溶酶体相关膜蛋白1(lysosome-associated membrane proteins 1,LAMP1)的表达水平;酶活性测定试剂盒测定溶酶体相关水解酶组织蛋白酶B(cathepsin B,CTSB)、酸性磷酸酶(acid phosphatase,ACP)的酶活性;western blot法测定CTSB、ACP的表达水平。结果:一、小檗碱对糖尿病肾病大鼠疗效研究1.成功建立大鼠DM及DKD模型:9周龄时,ZDF大鼠2次以上随机血糖≥16.7mmol/l,表明成功建立DM模型。11周龄时,ZDF大鼠2次以上随机血糖≥16.7mmol/l且24小时UMA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表明成功建立DKD模型。与NC组大鼠相比,DKD组大鼠空腹血糖水平明显升高(P<0.05),而体重未见明显变化;与NC组大鼠相比,DKD组大鼠24h UMA水平明显增高,肾小管损伤指标N-乙酰-β-氨基葡萄糖苷酶(N-acetyl-beta-D-glucosaminidase,NAG)、β-半乳糖苷酶(β-Galactosidase,GAL)也明显升高(P<0.05)。2.小檗碱干预效果:与DKD组相比,小檗碱干预组大鼠24h UMA水平明显下降(P<0.05),同时对肾小管损伤指标NAG、GAL也有改善作用。小檗碱作用安全,对大鼠肝功能、肾功能未见影响(P>0.05)。二、白蛋白超负荷对肾小管上皮细胞自噬及凋亡的影响及小檗碱的干预效果1.与DM组大鼠相比,DKD组大鼠自噬相关蛋白LC3II/LC3I比值下降,p62表达增高,AMPK磷酸化水平下降,m TOR磷酸化水平升高(P<0.05)。2.与DKD组大鼠相比,小檗碱干预可上调大鼠LC3II/LC3I比值,下调p62表达,上调AMPK磷酸化水平,下调m TOR磷酸化水平(P<0.05)。3.白蛋白超负荷可导致HK-2细胞p62蛋白表达上调,LC3II/LC3I比值下调,AMPK磷酸化水平下降,m TOR磷酸化水平升高(P<0.05)。4.与白蛋白超负荷组(5mg/ml BSA)相比,AMPK激动剂和m TOR抑制剂均可上调HK-2细胞中LC3II/LC3I比值,下调p62蛋白表达水平,上调AMPK磷酸化水平,下调m TOR磷酸化水平(P<0.05)5.小檗碱可上调白蛋白干预的HK-2细胞中LC3II/LC3I比值,下调p62蛋白表达水平,上调AMPK磷酸化水平,下调m TOR磷酸化水平(P<0.05)。向小檗碱干预的HK-2细胞加入AMPK抑制剂Compound C,发现LC3II/LC3I比值下降,p62表达增高,AMPK磷酸化水平下降,m TOR磷酸化水平升高(P<0.05)。6.5mg/m L白蛋白干预后,HK-2细胞凋亡明显增加,小檗碱干预可减少白蛋白诱导的细胞凋亡。向小檗碱干预的细胞中加入Compound C,可逆转小檗碱抗细胞凋亡的作用(P<0.05)。三、白蛋白超负荷对肾小管上皮细胞溶酶体功能的作用及小檗碱干预效果1.与NC组大鼠相比,DKD组大鼠溶酶体功能调控的关键因子TFEB磷酸化水平升高,溶酶体膜蛋白LAMP1生成减少,溶酶体水解酶ACP、CTSB表达下降,ACP、CTSB酶活性下降。2.小檗碱干预可降低DKD组大鼠升高的TFEB磷酸化水平,上调LAMP1和溶酶体水解酶ACP、CTSB的表达水平,升高ACP和CTSB的酶活性。3.白蛋白超负荷可使肾小管上皮细胞中TFEB磷酸化水平升高,LAMP1表达减少,ACP和CTSB酶表达量减少,酶活性下降。3.小檗碱可下调白蛋白干预的HK-2细胞中升高的TFEB磷酸化水平,上调LAMP1和溶酶体水解酶ACP、CTSB的表达水平,升高ACP和CTSB的酶活性。4.向小檗碱干预的HK-2细胞中加入AMPK抑制剂Compound C,可升高小檗碱抑制的TFEB磷酸化水平,抑制小檗碱升高的LAMP1、ACP和CTSB表达,抑制小檗碱上调的ACP、CTSB酶活性。结论:1.小檗碱可降低DKD大鼠24h UMA,并减轻大鼠肾小管损伤。2.白蛋白超负荷可抑制自噬,造成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增多。小檗碱可通过激活AMPK/mTOR通路改善DKD大鼠肾脏自噬障碍,减轻蛋白尿造成的肾小管上皮细胞自噬抑制和细胞凋亡。3.白蛋白超负荷可导致肾小管上皮细胞溶酶体功能损伤;小檗碱可通过上调TFEB的活性,上调白蛋白超负荷状态下HK-2细胞溶酶体功能,从而减轻蛋白尿对肾脏的损伤。
邱书娟[6](2017)在《异鼠李素对糖尿病大鼠的肾脏保护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一种,在许多西方国家是导致终末期肾脏病的首位病因,近十几年来在我国的发病率也急剧上升,成为导致肾脏替代治疗的第二位病因,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同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目前,我们对DN的发生及进展机制的研究还不深入,多认为是遗传、环境和自身免疫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糖脂代谢紊乱、肾脏内肾素-血管紧张素(RAS)系统激活、炎症反应及氧化应激等因素在遗传背景下相互作用,引起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基底膜增厚,最终导致肾小球硬化。糖代谢紊乱是DN发病机制中最重要的首发因素,高血糖能够引起糖基化终产物(AGEs)产生增多、激活多元醇通路、增强蛋白激酶C (PKC)的活性,从而通过引起AngⅡ水平升高、血管通透性增加、多种细胞因子的表达上调及氧化应激等促进DN的发展;血流动力学变化也是DN进展中的重要促进因素,DN早期肾小球内就产生了“三高”状态,导致内皮细胞和足细胞损伤、滤过屏障受损,同时高糖及机械应力导致的肾内RAS系统激活也通过上调TGF-β等细胞因子的表达、降低胶原酶活性等机制促进肾小球硬化;炎症反应贯穿在DN的发生及进展中,游离脂肪酸和高血糖可通过PKC和活性氧簇(ROS)激活核转录因子kappa B (NF-κB),使其下游多种细胞因子如 TNF-α、IL-1β、IL-6、ICAM-1、TGF-β等表达上升,引起炎性细胞浸润,血管通透性改变,系膜外基质增生及肾小球硬化;DN患者体内存在显着的氧化应激,FFA、炎性细胞因子、AngⅡ和机械压力等都能诱导肾脏细胞产生过多的ROS,ROS可以损伤足细胞导致蛋白尿、诱导AngⅡ的产生、调节PKC、TGF-[β等多种细胞因子及转录因子激活,促进肾小球硬化;其他如脂代谢紊乱、遗传因素等都在DN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一定的作用。NF-κB是在B细胞核中提取到的一种特殊蛋白因子,通过调节许多细胞基因的表达在免疫炎症反应、细胞生存、应激反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正常细胞中,NF-κB存在于胞浆且与IκBα结合处于失活状态,当细胞受到某些刺激信号如高糖、TNF-α等细胞因子、氧化应激及内毒素等作用时,IκBα会被降解,NF-κB得以激活入核后调控某些基因的转录表达。高糖状态下氧化应激和PKC活化介导NF-κB激活,进而引起其下游炎症因子的表达增加,在DN中起重要作用。许多研究表明抑制NF-κB的活化及IκBα的降解能够延缓DN进展。异鼠李素是植物黄酮类化合物中的一种,在自然界多种植物的花、果实和叶中都存在,尤以沙棘、银杏等含量最高。以往国内外许多研究表明异鼠李素能够通过抑制NF-κB信号传导通路发挥抗炎症、保护内皮细胞、抗肿瘤等作用,此外异鼠李素还有明显的抗氧化活性,并呈浓度依赖性效应,具有清除自由基、减轻氧化应激造成的心肌细胞损伤的作用,目前,对于异鼠李素的研究主要在抗肿瘤及心脏保护方面,肾脏疾病方面的研究很少,尚需更多的研究探讨其在肾脏病方面的应用。本研究通过高脂高热量饮食配合链脲佐菌素一次性腹腔注射制备糖尿病大鼠模型,给予不同剂量的异鼠李素干预后评估大鼠肾脏损伤指标、肾脏病理学改变、氧化应激状态及NF-κB系统和炎症因子的表达情况,同时体外培养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LPS诱导氧化应激及炎症状态,给予不同剂量异鼠李素共同培养后评估氧化应激及NF-κB系统和炎症因子的表达变化,观察异鼠李素对糖尿病大鼠是否具有肾脏保护作用,并探讨可能的作用机制。第一部分异鼠李素对糖尿病大鼠的肾脏保护作用[目的]评估糖尿病大鼠的肾损伤状态,观察不同剂量的异鼠李素干预对糖尿病大鼠肾脏肾损伤指标和病理学改变的影响。[方法]动物模型制备及分组健康雄性SD大鼠45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10只和模型组35只,NC组给予正常饮食,模型组大鼠给予高脂饮食4周配合链脲佐菌素(30mg/kg) —次性腹腔注射制备糖尿病大鼠模型,测外周随机血糖连续三天超过16.7mmol/l的大鼠视为造模成功,成模后的大鼠随机分为糖尿病组(DM组,n=11),低剂量异鼠李素组(ISO-50组,n=11)和高剂量异鼠李素组(ISO-50组,n=10) , ISO-50组和ISO-150组分别给予异鼠李素50mg/kg/d和150mg/kg/d灌胃,12周后留取24小时尿液及肾组织待检。肾脏损伤生物学指标及病理学检查使用强生稳豪血糖仪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量大鼠空腹血糖,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24小时尿白蛋白,ELISA方法检测尿骨桥蛋白和KIM-1水平,剥离双侧肾脏称重,计算肾脏肥大指数(KI),取肾皮质行肾脏病理学检查分别观察光镜和电镜下大鼠肾脏病理改变。统计方法采用SPSS 14.0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x±s)表示,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进行多组间比较,并进行方差齐性检验,结果显着者采用Students-Newman-Keuls(SNK)进行两两比较,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试验动物入组情况3只大鼠造模未成功,2只大鼠试验过程中死亡,共有40只大鼠进入实验结果分析,其中NC组、DM组、ISO-50组和ISO-150组各10只。2大鼠肾脏肥大指数比较与对照组相比,DM组、ISO-50组、ISO-150组KI明显升高(P<0.05)。而DM组KI值明显高于两异鼠李素干预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 ISO-50组和ISO-150组KI值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3大鼠空腹血糖水平比较DM、ISO-50和ISO-150三组大鼠的空腹血糖较NC组明显升高(P<0.05),三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4大鼠肾损伤指标比较DM、ISO-50和ISO-150三组大鼠的24小时尿白蛋白、骨桥蛋白、KIM-1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ISO-50和ISO-150两组尿白蛋白、骨桥蛋白及KIM-1水平均较DM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ISO-150组又较ISO-50组明显下降(P<0.05)。5大鼠肾组织病理学改变光镜下,对照组大鼠肾小球形态正常,结构清楚,毛细血管基底膜无明显增厚,无系膜细胞及系膜基质增生。DM组大鼠肾小球体积肥大,部分肾小囊腔明显狭窄,毛细血管基底膜均匀增厚,系膜区增宽,肾小管基底膜亦增厚,部分肾小管上皮细胞呈空泡样变。与DM组相比,ISO-50组和ISO-150组上述病理改变均明显减轻,ISO-150组改善更为明显。电镜下,对照组大鼠可见肾小球GBM结构清楚,无GBM增厚及足突融合,系膜细胞及基质无明显增生。DM组可见肾小球基底膜呈均匀弥漫增厚,足突增宽或融合,足突裂孔膜增宽。ISO-50组和ISO-150组上述改变较DM组减轻,GBM结构较清晰,足突节段融合,ISO-150组改善更为明显。第二部分异鼠李素对糖尿病大鼠氧化应激和NF-κ B信号通路的影响[目的]观察糖尿病大鼠肾脏氧化应激水平、NF-κB信号通路活化状态及炎症因子的表达情况,评估不同剂量异鼠李素干预对氧化应激、NF-κB及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同时体外试验观察异鼠李素对LPS诱导的大鼠系膜细胞氧化应激、NF-κB激活及炎症反应状态的影响。[方法]动物模型制备及分组 同第二部分系膜细胞培养及分组体外培养肾小球系膜细胞,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脂多糖组(LPS组),低剂量异鼠李素组(ISO-5组)和高剂量异鼠李素组(ISO-10组),ISO-5组和ISO-10组在LPS的基础上分别加用异鼠李素5μmol/l和10μmol/l共同培养72小时。氧化应激状态测定黄嘌呤氧化酶法检测肾组织匀浆及系膜细胞培养液中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的活性,同时比色法测定丙二醛(MDA)含量以评估氧化应激状态。肾组织及系膜细胞NF-κB通路检测ELISA方法检测肾组织匀浆及系膜细胞裂解液中NF-κB p65、磷酸化NF-κB p65、IκBα、磷酸化IκBα水平及NF-κB p65 DNA结合活性,RT-PCR法检测NF-κB p65mRNA 表达。肾组织及系膜细胞炎症因子检测ELISA 及 RT-PCR 法检测炎症因子 TNF-α、IL-1β、IL-6、ICAM-1 和 TGF-β1的蛋白和mRNA表达。统计方法采用SPSS 14.0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x±s)表示,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进行多组间比较,并进行方差齐性检验,结果显着者采用Students-Newman-Keuls(SNK)进行两两比较,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异鼠李素对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1.1大鼠肾组织T-SOD活力及MDA水平比较DM组肾组织T-SOD活力较NC组显着下降(P<0.05),而MDA水平明显升高(P<0.05),ISO-50组和ISO-150组大鼠的T-SOD活力较DM组均明显升高(P<0.05),MDA水平显着升高(P<0.05),与ISO-50组比较ISO-150组大鼠肾组织及系膜细胞中的T-SOD活力升高,同时MDA水平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系膜细胞T-SOD活力及MDA水平比较LPS组系膜细胞T-SOD活力较NC组显着下降(P<0.05),而MDA水平明显升高(P<0.05),ISO-5组和ISO-10组系膜细胞的T-SOD活力较DM组均明显升高(P<0.05),MDA水平下降(P<0.05),与ISO-5组比较ISO-10组系膜细胞中的T-SOD活力升高,同时MDA水平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异鼠李素对NF-κB信号通路激活水平影响2.1糖尿病大鼠NF-κB信号通路激活水平的比较DM组大鼠的NF-κB p65 (蛋白和mRNA)、磷酸化NF-κB p65和磷酸化IκBα均较NC组显着升高(P<0.05),与DM组相比,ISO-50和ISO-150组的NF-κB p65 (蛋白和mRNA)、磷酸化NF-κB p65和磷酸化IκBα水平均有明显下降(P<0.05),且ISO-150组较ISO-50组又有显着下降(P<0.05),各组大鼠肾组织IκBα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2.2系膜细胞NF-κB信号通路激活水平的比较LPS组系膜细胞裂解液中NF-κB p65、磷酸化NF-κB p65及磷酸化IκBα较NC 组均显着升高(P<0.05),ISO-5 和 ISO-10 组的 NF-κB p65 (蛋白和 mRNA)、磷酸化NF-κB p65及磷酸化IκBα水平较LPS组均有明显下降(P<0.05),且ISO-10组较ISO-5组上述指标又有显着下降(P<0.05),各组系膜细胞IκBα水平均无明显差异(P>0.05)。2.3大鼠肾组织及系膜细胞NF-κB p65 DNA结合活性比较体内试验中,DM组大鼠肾组织NF-κB p65 DNA结合活性较NC组明显升高(P<0.05),ISO-50和ISO-150组的NF-κB p65 DNA结合活性较DM组显着下降(P<0.05),且ISO-150组较ISO-50组又有显着下降(P<0.05);体外试验中,LPS组系膜细胞NF-κB p65 DNA结合活性较NC组明显升高,异鼠李素同样剂量依赖性降低了系膜细胞NF-κB p65的DNA结合活性。2.4大鼠肾组织炎症因子水平比较DM组大鼠肾组织中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ICAM-1和TGF-β1的蛋白及mRNA水平均较NC组明显升高(P<0.05),ISO-50和ISO-150组大鼠的各项炎症因子蛋白及mRNA水平较DM组显着降低,而ISO-150较ISO-50组又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5系膜细胞炎症因子水平比较LPS组系膜细胞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ICAM-1和TGF-β1的蛋白及mRNA水平均较NC组明显升高(P<0.05),而与LPS组比较,ISO-5和ISO-10组系膜细胞中各项炎症因子的蛋白及mRNA水平均显着下降,且ISO-10组比ISO-5下降更明显(P<0.05)。[结论]1异鼠李素能够降低糖尿病大鼠肾脏肥大指数,减少尿白蛋白排泄,减轻肾损伤指标,并改善大鼠肾脏病理组织学改变,延缓DN进展。2异鼠李素能够剂量依赖性改善糖尿病大鼠肾脏氧化应激状态,能显着减轻LPS诱导的系膜细胞氧化应激状态,效果呈剂量依赖性。3糖尿病大鼠肾脏存在NF-κB系统的过度活化及炎症因子表达增加;LPS能够诱导大鼠系膜细胞NF-κB系统的过度激活及炎症因子的表达水平增加,模拟炎症状态。4异鼠李素能够剂量依赖性抑制糖尿病大鼠肾组织中NF-κB系统的过度活化,降低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ICAM-1和TGF-β1的蛋白和mRNA水平;能够剂量依赖性抑制LPS诱导的大鼠系膜细胞NF-κB系统的过度活化,降低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ICAM-1和TGF-β1的蛋白和mRNA水平。
姚蓝[7](2016)在《两色金鸡菊对糖尿病肾病大鼠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糖尿病肾病(DN)是常见的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终末期肾病发生的主要因素。DN发病机制比较复杂,尚未完全阐明,其中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等因素通过多种途径激发肾脏的炎症、氧化应激反应是导致肾脏功能异常、结构改变的主要原因。肾脏的纤维化是DN的主要病理特征之一,肾小球系膜细胞是肾脏主要功能细胞之一。高糖状态下肾小球系膜细胞中大量炎性、纤维化、氧化应激成分的合成与表达是导致系膜扩增,肾脏纤维化的原因。两色金鸡菊Coreopsis tinctoria Nutt.为一年生菊科金鸡菊属植物,以头状花序入药,主含黄酮类成分,也是发挥药效的主要成分。前期研究表明两色金鸡菊具有降血糖、降血脂、抗氧化应激、改善胰岛素抵抗等作用,是否具有防治DN的作用目前尚未见报导。本课题拟建立体内外动物模型,应用两色金鸡菊乙酸乙酯提取物及标志性成分马里苷对模型进行干预,旨在探讨两色金鸡菊对DN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从NF-κB、AMPK、TGF-β1/Smads信号通路研究两色金鸡菊乙酸乙酯提取物及标志性成分马里苷对DN炎症反应、纤维化病变的抑制作用及作用机制,为两色金鸡菊的进一步开发利用、DN的新药研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HPLC-MS法对两色金鸡菊乙酸乙酯提取物进行含量测定与分析;2)采用高脂高糖饲料喂养8w,链脲佐菌素(STZ)腹腔注射SD大鼠72h后,建立糖尿病(DM)模型,继续高脂高糖饲料喂养4w,依据肾功指标、肾脏病理特征判断模型是否成功;3)依据DN成模条件,采用两色金鸡菊乙酸乙酯提取物600mg/kg、300mg/kg、150mg/kg预防给药DN大鼠4w后,观察大鼠血糖、血脂、肾功指标的变化。HE、Masson、PAS染色法同时观察大鼠病理改变;4)免疫组化法、Realtime-PCR法、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肾组织炎性因子表达的变化。高糖诱导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建立体外模型,Realtime-PCR法、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中炎性因子MCP-1、ICAM-1表达的变化。分别采用高糖及NF-κB拮抗剂PDTC诱导细胞后,观察两色金鸡菊乙酸乙酯提取物、标志性成分马里苷对NF-κB信号通路中p65蛋白以及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以明确药物抑制DN大鼠肾脏炎症反应的作用机制;5)采用MTT法、CCK8法检测两色金鸡菊乙酸乙酯提取物、标志性成分马里苷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采用Realtime-PCR法、Western blot法进一步观察两色金鸡菊乙酸乙酯提取物及标志性成分马里苷对肾脏纤维化蛋白TGF-β1、CollagenⅣ、FN表达的影响;采用高糖及NF-κB拮抗剂PDTC诱导细胞后,干预两色金鸡菊乙酸乙酯提取物及标志性成分马里苷,观察下游纤维化蛋白表达的改变;进一步观察两色金鸡菊乙酸乙酯提取物及标志性成分马里苷对AMPK、TGF-β1/Smads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影响。分别采用高糖及AMPK激动剂AICAR、拮抗剂Dorsomorphin诱导细胞后,干预两色金鸡菊乙酸乙酯提取物及标志性成分马里苷观察下游信号蛋白Smad4以及纤维化因子表达的改变,明确药物抑制大鼠肾脏纤维化病变的分子作用靶点。结果:1)HPLC-MS分析两色金鸡菊乙酸乙酯提取物中主含马里苷、黄酮马里苷、绿原酸、二咖啡奎宁酸。其中马里苷含量相对较高为181.61mg/g,初步认定马里苷为两色金鸡菊乙酸乙酯提取物中主要成分之一;2)采用高脂高糖诱导SD大鼠8w后,STZ腹腔注射SD大鼠建立DM模型后,继续高脂高糖饲料喂养4w可见临床早期DN肾脏损伤的标志性指标尿微量白蛋白、β2-MG和α1-MG的显着增加。病理特征表现为:肾小球基底膜增厚及系膜增宽、肾小球及肾小管糖原物质、胶原纤维聚集等特征,此造模方法可模拟早期DN基本特征;3)在此造模方法基础上,预防给药两色金鸡菊乙酸乙酯提取物,结果显示,药物能降低DN大鼠随机血糖、血脂水平,改善大鼠糖脂代谢紊乱,保护肾脏功能,延缓肾脏病理损伤;4)对大鼠肾脏炎症反应的实验表明,两色金鸡菊乙酸乙酯提取物能抑制肾组织中炎性因子MCP-1、ICAM-1的表达;体外细胞实验表明,两色金鸡菊乙酸乙酯提取物及标志性成分马里苷通过影响NF-κB信号通路,抑制高糖诱导肾小球系膜细胞中炎性因子MCP-1、ICAM-1的表达,马里苷高剂量组的抑制活性显着高于两色金鸡菊乙酸乙酯提取物高剂量组;5)对大鼠肾脏纤维化病变的实验结果表明两色金鸡菊乙酸乙酯提取物能抑制肾组织中纤维化成分TGF-β1、CollagenⅣ、FN的表达;体外细胞实验进一步证实两色金鸡菊乙酸乙酯提取物及标志性成分马里苷通过NF-κB、AMPK/Smad4、TGF-β1/Smads信号通路下调纤维化蛋白表达的作用,两色金鸡菊乙酸乙酯提取物高剂量组抑制活性显着高于马里苷高剂量组。结论:两色金鸡菊乙酸乙酯提取物能预防STZ诱导的DN大鼠早期肾损害的发生发展。两色金鸡菊乙酸乙酯提取物可能通过对DN发病过程中肾脏炎症反应、纤维化病变的抑制而发挥防治DN作用。通过作用于NF-κB、AMPK/Smad4、TGF-β1/Smads信号通路而延缓肾脏炎症反应与纤维化的病变过程,其中马里苷可能为两色金鸡菊乙酸乙酯提取物中肾脏炎症反应的主要成分。
齐向明[8](2013)在《钙神经蛋白抑制剂对糖尿病肾脏炎症的调节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微血管的严重并发症之一,目前已逐渐成为导致终末期肾病(ESRD)的主要原因。在欧美等发达国家DN是ESRD的首位原因(30%40%),在中国为第二位,且有逐渐增多趋势。DN的发病机制至今并不十分清楚,近年来炎症学说倍受关注,并认为DN是一种代谢紊乱诱导的炎症性疾病,其中巨噬细胞浸润是DN炎症的特征性表现之一,也是DN发生、发展的中心环节。而DN时蛋白尿的形成与肾组织内炎症及肾小球滤过屏障通透性改变密切相关。足细胞位于滤过屏障的外层,其损伤参与了蛋白尿形成等DN早期病理进程。DN的显着特征是基质蛋白的聚积最终导致肾小球硬化和间质纤维化,以往很多研究集中在肾小球病变上,但肾小管病变及肾小管-间质纤维化在DN中的重要作用逐渐被大家所认识。肾小管-间质病变是DN进展的主要病理基础之一,是影响DN预后的十分重要的因素。肾小管上皮细胞肌成纤维细胞转分化(tubular epithelial myofibroblast transdifferentiation, TEMT)可能是DN中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的关键环节。但是处于静息或非活化状态的巨噬细胞并无损伤作用,只有被激活的巨噬细胞才能有效发挥其炎症效应。Toll样受体家族(TLRs)正是参与免疫炎症反应的一个关键因素,且认为是介导免疫和炎症反应的主体。他克莫司(tacromulis)即FK506是一种钙神经蛋白(Calcineurin,CaN)抑制剂,目前已被用于多种肾脏疾病(如肾移植术后、狼疮性肾炎、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治疗,具有肾脏保护作用。有报道指出FK506发挥抑制免疫、抗炎活性可能与抑制CaN、骨桥蛋白(Ostepontin,OPN)、NF-κB等多种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有关。目的:(1)本研究中,通过建立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模型,使用FK506干预,探讨其对糖尿病大鼠肾脏保护作用及可能分子机制;(2)探讨FK506是否通过足细胞的保护作用减轻DN大鼠尿白蛋白排泄,并探讨其可能机制;(3)探讨FK506对DM大鼠肾小管-间质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机制;(4)探讨FK506对DM大鼠肾脏保护作用的机制与肾脏内巨噬细胞浸润、增殖及活化的关系,以及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4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模型组(DM)、DM+FK5060.5mg/kg d给药组(FK5060.5)及DM+FK5061.0mg/kg d给药组(FK5061.0),每组10只。采用STZ腹腔内注射制造糖尿病大鼠模型。FK506给药组按0.5、1.0mg/kg d灌胃,对照组和模型组每日给予等量溶媒,共4周。4周后大鼠血糖、肝功能、肾功能与血脂由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24小时尿白蛋白测定采用酶联免疫方法(EnzymeImmunoassay,EIA)。观察大鼠肾重/体重、尿白蛋白排泄率(AER)与肌酐清除率(Ccr)变化,在光镜、电镜下观察肾脏病理组织学改变。应用免疫荧光检测肾组织Nephrin和Podocin表达情况。并应用免疫组化单染及双染技术检测各组大鼠肾组织骨桥蛋白(OPN),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E-钙黏蛋白(E-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巨噬细胞浸润(单核/巨噬细胞表面特异性标志抗原ED-1+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 PCNA巨噬细胞增殖指标),TLR2,TLR4,核转录因子-κB(NF-κB-p-p65),诱生性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oxide synthase, iNOS巨噬细胞活化指标)表达情况。应用Western印迹检测CaN、1α(IV)型胶原、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Nephrin、Podocin、NF-κB-p65及NF-κB-p-p65蛋白表达。结果:1.各组大鼠生化指标变化与C组相比,DM组大鼠表现为血糖升高、体重下降、相对肾重(肾重/体重)增加(P<0.01),FK5060.5与1.0mg/kg给药4wk没有防止大鼠血糖升高、体重下降。FK5060.5mg/kg给药组相对肾重较糖尿病组有所下降,但未达统计学意义,FK5061.0mg/kg给药组相对肾重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DM组大鼠AER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FK5060.5与1.0mg/kg给药组大鼠AER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0.01)。FK5060.5与1.0mg/kg给药组大鼠Ccr水平与DM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M组大鼠血TC、TG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FK5060.5与1.0mg/kg给药组血TC、TG水平与模型组相比无明显差异。另外,与C组相比,DM组、各给药组血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无明显变化。2.肾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DM组4周肾小球平均容量(VG)与损伤指数(Indices for tubulointerstitial injury, TII)明显高于C组(P<0.05,0.01),提示本模型大鼠已出现肾小球肥大与肾小管-间质损害;FK5060.5mg/kg给药组大鼠VG明显低于DM组(P<0.05), TII较模型组有所下降,但差异未达统计学意义,FK5061.0mg/kg给药组VG与TII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0.01)。透射电镜观察DM组肾小球基底膜增厚、结构模糊不清,系膜基质增多,足细胞损伤,而与DM组比较,FK5060.5、1.0组肾组织超微结构改变有不同程度改善。3. FK506对糖尿病大鼠肾脏足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Western blot法显示DM组肾组织和FK5060.5,1.0组肾组织CaN蛋白表达分别是C组的2.4倍、1.5倍和0.7倍,FK5060.5与1.0组较DM组分别下降38.0%与73.2%;DM组Nephrin和Podocin较C组表达明显下降;FK5060.5,1.0组Nephrin和Podocin量较DM组明显增加,与剂量成正相关。免疫荧光显示Nephrin和Podocin在C组大鼠肾小球呈线状均匀分布,DM组大鼠肾小球表达明显减少、且呈颗粒状不均匀分布;FK5060.5,1.0组Nephrin和Podocin表达不同程度增加,呈线状及颗粒状分布。4. FK506对糖尿病大鼠肾小管-间质损伤的保护作用C组大鼠肾小球与肾小管-间质有微弱TGFβ1蛋白表达,模型组肾小球与肾小管-间质TGFβ1蛋白表达明显高于C组(P<0.01),K5060.5与1.0mg/kg给药组肾小球与肾小管-间质TGFβ1蛋白表达明显低于DM组(P<0.05,0.01)。免疫组化显示DM组肾小管-间质E-cadherin表达阳性面积明显低于C组(P<0.01),FK5060.5、1.0组表达阳性面积明显高于DM组(P<0.01),DM组肾小管α-SMA与Vimentin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FK5060.5、1.0组表达明显低于DM组(P<0.01)。Western blot法显示DM组肾组织和FK5060.5,1.0组肾组织α-SMA蛋白表达较C组分别增加3.5倍、2.1倍和1.1倍,FK5060.5,1.0组较DM组分别下降40.7%与69.1%。而DM组、FK5060.5和1.0组肾组织1α(IV)型胶原蛋白表达较C组分别增加2.4倍、1.6倍和1.2倍,FK5060.5,1.0给药组较DM组分别下降34.5%与50.0%。5. FK506对糖尿病大鼠肾脏巨噬细胞增殖激活的影响免疫组化显示DM组大鼠肾组织ED-1+、PCNA+、TLR2+、TLR4+及iNOS+巨噬细胞数明显高于C组(P<0.01),FK5060.5,1.0给药组ED-1+的巨噬细胞数与DM组比较无明显变化,PCNA+、TLR2+、TLR4+及iNOS+的巨噬细胞数明显低于DM组(P<0.01)。免疫组化法显示DM组大鼠肾组织NF-κB p-p65蛋白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与DM相比,FK5060.5、1.0组肾组织NF-κB p-p65表达明显减少(P<0.01)。Westernblot法显示DM组肾组织NF-κB-p65表达较对照组增加5.33倍,FK5060.5与1.0组肾组织NF-κB-p65表达较DM组分别下降26.32%与47.37%。DM组肾组织NF-κBp-p65表达较对照组增加7.57倍,FK5060.5、1.0组肾组织NF-κB p-p65表达较DM组分别下降56.67%和70.00%。结论:FK506能减少糖尿病大鼠尿蛋白排泄,减轻肾小球肥大及肾小管-间质损伤,改善肾小球基底膜、系膜及足细胞病变,其机制可能与下调肾组织中NF-κB p-p65、OPN、CaN、α-SMA、Vimentin、TGFβ1和1α(IV)型胶原的表达,上调E-cadherin、Nephrin和Podocin表达,同时通过下调肾脏巨噬细胞TLR2与TLR4表达,从而抑制TLR-NF-κB信号转导,调节巨噬细胞的增殖与激活,从而对早期糖尿病大鼠肾脏具有保护作用。
王坤[9](2013)在《基于炎症研究白芍总苷抗糖尿病肾病作用及分子机制》文中指出背景与目的:最近的研究表明糖尿病发病与机体慢性低度炎症反应和固有免疫系统的激活有关,这一发现更新了以前认为糖尿病仅为代谢紊乱性疾病的概念。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 DN)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DN患者随着糖尿病发病率及患病率增加而逐年增多。DN的发病机制及干预治疗措施一直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糖代谢紊乱是DN发病基础,由此产生的肾血流动力学改变、非酶糖基化反应、多元醇通路激活、炎症反应、氧化应激、足细胞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蛋白激酶C激活、脂代谢紊乱及遗传背景等都与DN有关。炎症反应与DN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很多DN临床及动物实验的研究中发现趋化因子、粘附分子、前炎症因子表达异常。糖尿病的实验研究发现一些药物如霉酚酸酯、甲氨蝶呤、红霉素等可通过抑制炎症反应来防止糖尿病肾损伤的发生。DN进展缓慢,早期不易觉察,目前多以出现微量白蛋白尿做为早期DN的标志。DN一旦进入到显性白蛋白尿期,即临床糖尿病肾病期,则病情发展迅速,所以目前强调只有对早期DN进行合理干预才能有效降低DN患者进入终末期肾衰的风险。白芍总苷(Total glucosides of paeony,TGP)是中药白芍的有效提取物,主要含有芍药苷、羟基芍药苷、芍药花苷、芍药内酯苷、苯甲酰芍药苷等成分,其药理作用有抗炎、抗氧化与免疫调节活性。TGP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方面已经取得了显着的疗效,在实验性肝损伤、系统性红斑狼疮、肾小球肾炎的研究中亦取得了较好的结果,且无明显的毒副作用。本研究通过建立早期DN大鼠模型并观察经TGP干预的疗效,进一步探讨TGP能否通过干预炎症反应、氧化应激损伤、足细胞损伤、肾小管上皮转分化、细胞内信号转导等多种途径来治疗DN。研究方法建立链脲佐菌素糖尿病大鼠模型,将5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TGP给药组,TGP分为三个剂量组(50,100,200mg/kg.d)每日灌胃给药,对照组和模型组每日给予等量溶媒灌胃,干预治疗8周。留取大鼠血、尿、肾组织标本,观察以下指标包括肾重、肾重/体重比、血糖、血肌酐、尿肌酐、尿量、肾脏病理形态学、肾脏超微结构、肾组织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等。间接免疫荧光法观察nephrin在肾小球内的分布特点。免疫组化法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Toll样受体(Toll-like-receptor, TLR)2、TLR4、骨桥蛋白(OPN)、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E-钙粘附蛋白(E-cad)、波形蛋白(Vim)、ED-1、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信号转导和转录活化因子3(STAT3)、磷酸化STAT3(p-STAT3)、NF-κB-p-p65等蛋白在肾组织内的表达分布情况。免疫组化双染检测PCNA/ED-1、p-STAT3/ED-1、TLR2/ED-1、TLR4/ED-1阳性细胞在肾组织内的分布情况。Western印迹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白细胞介素-1(IL-1)、NF-κB-p65、Ⅳ型胶原、3-硝基酪氨酸(3-NT)、nephrin、磷酸化p38MAPK(p-p38),磷酸化JAK2(p-JAK2)、磷酸化STAT3(p-STAT3)等蛋白在肾组织内的表达情况。结果模型组大鼠24h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TGP给药组UAER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1)。模型组大鼠表现为血糖升高、体重下降、相对肾重增加,TGP(50,100,200mg/kg.d)给药对大鼠血糖升高与体重下降没有明显的影响(P﹥0.05)。模型组大鼠肾小球体积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TGP(100,200mg/kg.d)给药组肾小球体积较模型组明显减小(P<0.05, P<0.01)。TGP给药组肾脏超微结构的病变较模型组明显改善。TGP(100,200mg/kg.d)给药组肾小管-间质损伤指数(TII)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 P<0.01)。TGP(50,100,200mg/kg.d)给药组肾组织内ICAM-1、TNF-α、IL-1、NF-κB-p65、Ⅳ型胶原等蛋白表达水平较模型组均有明显下降,其中ICAM-1分别下降47.9%、60.4%、72.9%,TNF-α分别下降46.5%、86%、93.8%,IL-1分别下降77.7%、86.4%、88.6%,NF-κB-p65分别下降38.4%、53%、59%,Ⅳ型胶原分别下降47.9%、60.4%、72.9%。模型组大鼠肾组织中TLR2、TLR4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与模型组相比,TGP(50、100、200mg/kg·d)给药8周对肾小球TLR2表达无明显影响,肾小管-间质TLR2表达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TGP(50、100、200mg/kg·d)给药组肾小球与肾小管-间质TLR4表达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肾组织内T-AOC、SOD、CAT活性明显降低(P<0.01),TGP(200mg/kg.d)给药组T-AOC、SOD、CAT活性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TGP(50,100,200mg/kg.d)给药组肾组织内3-NT、p-p38蛋白表达水平较模型组明显下降,NT分别下降41.2%、43.8%、57.5%,p-p38分别下降30.8%、24%、60.1%。免疫荧光发现对照组肾小球内nephrin呈线状均匀分布,模型组nephrin表达明显减小、呈颗粒状不均匀分布,TGP给药组nephrin表达部分恢复。TGP(50,100,200mg/kg.d)给药组nephrin蛋白表达较模型组分别增加25.2%、89.2%、73.9%。模型组大鼠肾小管-间质E-cad蛋白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TGP (50,100,200mg/kg.d)给药组肾小管-间质E-cad蛋白表达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模型组肾小管-间质α-SMA蛋白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1),TGP (50,100,200mg/kg.d)给药组肾小管-间质α-SMA蛋白表达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模型组肾小管-间质Vim蛋白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1),TGP (50,100,200mg/kg.d)给药组肾小管-间质Vim蛋白表达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模型组肾小管-间质OPN蛋白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TGP(100,200mg/kg.d)给药组肾小管-间质OPN蛋白表达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模型组大鼠肾组织内PCNA+细胞数、ED-1+细胞数、p-STAT3+细胞数、PCNA+/ED-1+细胞数、p-STAT3+/ED-1+细胞数、TLR2+/ED-1+细胞数、TLR4+/ED-1+细胞数、NF-κB-p-p65+细胞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TGP(50,100,200mg/kg.d)给药组PCNA+、ED-1+、p-STAT3、PCNA+/ED-1+、p-STAT3+/ED-1+、TLR2+/ED-1+、TLR4+/ED-1+、NF-κB-p-p65+阳性细胞数均较模型组明显减少(P <0.01)。模型组肾组织内p-JAK2、 p-STAT3蛋白表达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 <0.01),TGP(50,100,200mg/kg.d)给药组使p-JAK2蛋白分别下降22.3%、50.5%、43.2%,使p-STAT3蛋白分别下降20.9%、61.1%、42.3%。结论TGP对STZ诱导糖尿病大鼠的早期肾损害有明显的保护作用。TGP可能是通过以下多种机制如抑制肾内炎症反应、抗氧化应激损伤、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抑制肾间质纤维化、抑制巨噬细胞浸润及增殖活化、抑制JAK2/STAT3信号通路的活性等多种途径发挥肾保护作用。
刘朝霞[10](2011)在《骨桥蛋白及核因子-κB在狼疮性肾炎肾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在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LN)肾组织中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和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 -B,NF-κB)的表达,探讨OPN及NF-κB与LN肾脏病理及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实验组分LN组和对照组,选择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内科2006年1月-2010年7月行肾活检的LN住院患者71例,所有患者均符合1997年美国风湿病协会对SLE修订的诊断标准,且经光镜、免疫荧光病理检查确诊为LN,按照ISN/RPS 2003年狼疮性肾炎病理学分型标准,所有患者均为单种病理类型。所得标本中有LNⅡ型7例;LNⅢ型10例;LNⅣ型36例;LNⅤ型18例。选取10例我院泌尿外科肾肿瘤手术远离病变2cm以上的正常肾组织作为对照组。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两组肾穿刺标本的OPN及NF-κB的表达,分析OPN与NF-κB之间的关系及其与肾脏病理指数、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评分(SLE disease activity index,SLEDAI)、血清白蛋白(Albumin,Alb)、补体、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24小时尿蛋白定量(24-hour Urinary protein,24-h UP)等指标的相关性。结果:(1)OPN主要表达于肾小管上皮细胞胞浆,NF-κB在肾小球系膜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胞浆及胞核中均有表达。LN组肾组织中OPN及NF-κB表达与正常对照相比均升高。不同病理类型OPN肾小管表达情况IV>III>V>II型,方差分析显示,IV型与II、III、V型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不同病理类型NF-κB肾小管表达情况IV>V>III>II型,NF-κB肾小球表达情况IV>V>II>III型,非参数检验显示,IV型NF-κB肾小管表达量与II、III、V型有统计学差异(P≤0.043),IV型NF-κB肾小球表达量与II型有统计学差异(P=0.02)。(2)OPN肾小管表达量与NF-κB肾小管表达量呈显着正相关(r=0.446,P<0.001),同时OPN肾小管表达量与NF-κB肾小球表达量亦呈显着正相关(r=0.473,P<0.001)。(3)OPN肾小管表达量、NF-κB肾小管及肾小球表达量均与肾脏病理活动指数(Activity index,AI)呈显着正相关(r=0.559,0.395,0.445;P<0.001)。(4)OPN肾小管表达量与Scr、24-h UP、SLEDAI呈正相关(r=0.337,0.366,0.431;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Scr、SLEDAI与OPN关系最密切;NF-κB肾小管表达量与Scr呈正相关(r=0.281,P=0.018);NF-κB肾小球表达量与Scr、24-h UP、SLEDAI呈正相关(r=0.382,0.320,0.308;P<0.01),与血清Alb呈负相关(r=-0.249,P=0.036),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Scr、24-h UP与NF-κB肾小球表达量关系最密切。结论:(1)OPN、NF-κB在LN肾小球或肾小管的表达水平与正常肾组织相比有明显增高,尤以LN IV型为甚,且两者可能具有协同作用,共同参与LN的免疫炎症反应,在LN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2)肾组织中OPN、NF-κB的表达量与肾脏病理活动指数、肾损害临床指标及疾病活动度相一致,联合检测OPN、NF-κB有助于对LN肾损害程度及活动度的评估,进而为LN的预后分析和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二、NF-κB对尿白蛋白诱导肾小管上皮细胞骨桥蛋白转录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NF-κB对尿白蛋白诱导肾小管上皮细胞骨桥蛋白转录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Sirt6在狼疮性肾炎患者足细胞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与材料 |
1.1 实验流程图 |
1.2 研究对象 |
1.3 临床资料收集 |
1.4 肾脏病理标本采集 |
1.5 主要仪器设备 |
1.6 主要试剂 |
2 实验方法与步骤 |
2.1 病理染色 |
2.2 透射电镜检查 |
2.3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2.4 免疫荧光染色 |
3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 临床资料比较 |
2 肾组织病理检查结果分析 |
3 肾组织电镜检查结果分析 |
4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免疫荧光染色结果分析 |
4.1 LN患者足细胞Nephrin表达降低 |
4.2 LN患者肾组织CD68表达升高 |
4.3 LN患者肾组织巨噬细胞分型的变化 |
4.4 LN患者肾组织Sirt6 蛋白表达降低 |
5 相关性分析 |
5.1 足细胞Nephrin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5.2 不同表型巨噬细胞浸润与足细胞Nephrin表达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
5.3 肾组织 Sirt6 蛋白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5.4 不同患者肾组织 Sirt6 蛋白表达水平与足细胞 Nephrin 表达水平、巨噬细胞(CD68)浸润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
5.5 肾组织 Sirt6 蛋白表达水平与不同表型巨噬细胞浸润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
讨论 |
实验局限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Sirt6在肾脏病中的研究进展 |
1 sirtuins蛋白家族概述 |
2 Sirt6 的结构 |
3 Sirt6 的肾脏分布及功能 |
4 Sirt6 与肾脏疾病 |
4.1 Sirt6 与糖尿病肾病 |
4.2 Sirt6 与急性肾损伤 |
4.3 Sirt6 与高血压肾病 |
4.4 Sirt6 与原发性肾病综合征 |
4.5 Sirt6 与肾细胞癌 |
5 总结与展望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缩略词表 |
致谢 |
(2)基于NLRP3炎症小体信号探讨高糖环境下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炎症因子变化及糖尿病大鼠肾脏纤维化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 |
第1章 前言 |
1.1 NOD样受体家族与NLRP3 炎症小体 |
1.2 NLRP3 炎症小体的活化及其调控机制 |
1.3 NLRP3 炎症小体与TLR之间的关系 |
1.4 NLRP3 炎症小体与天然免疫 |
1.5 NLRP3 炎症小体与DKD |
第2章 材料与研究方法及步骤 |
第一部分 实验:细胞实验 |
1 材料 |
1.1 细胞株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2 研究方法及步骤 |
2.1 主要溶液的配置 |
2.2 细胞实验(培养、冻存、传代、复苏及计数) |
2.3 实验方法 |
2.4 实验分组 |
2.5 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NLRP3、Caspase-1、Vimentin mRNA的表达 |
2.6 Western Blot分析各处理NLRP3、HSP47、P-P65、Vimentin、Collagen Ⅳ蛋白的相对表达量 |
2.7 ELISA检测细胞上清液中IL-1β、TNF-ɑ的表达量, 操作步骤如下 |
3 统计学分析 |
第二部分 试验:动物实验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1.4 主要溶液配制 |
2 研究方法和步骤 |
2.1 动物模型的建立 |
2.2 实验分组 |
2.3 采集标本 |
2.4 常规生理生化指标检测 |
2.5 肾组织病理学检测 |
2.6 免疫组织化学 |
2.7 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NF-kB、NLRP3、HSP47、TRAF6、Collagen Ⅳ mRNA的表达 |
2.8 Western Blot分析各处理组NLRP3、HSP47、α-SMA、Vimentin、P-P65蛋白的相对表达量 |
3 统计学分析 |
第3章 结果 |
3.1 第一部分实验 |
3.1.1 检测各组NLRP3 siRNA的干扰效率有效性检测 |
3.1.2 荧光定量PCR检测48h、72h各组细胞NLRP3、Caspase-1、Vimentin mRNA的相对表达量 |
3.1.3 Western blot检测48h、72h和96h各组细胞NLRP3、HSP47、P-P65、Vimentin、Collagen IV蛋白的表达量 |
3.1.4 ELISA检测24h、48h、72h各组细胞培养上清液IL-1β、TNF-ɑ的表达 |
3.2 第二部分实验: |
3.2.1 肾组织病理变化 |
3.2.2 荧光定量PCR检测4W、8W和12W各组细胞NF-?B、NLRP3、HSP47、TRAF6、Collagen IV m RNA的相对表达量 |
3.2.3 Western blot检测4W、8W和12W各组细胞NLRP3、HSP47、α-SMA、Vimentin、P-P65 蛋白的表达量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第6章 创新之处 |
第7章 展望与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天然免疫细胞与糖尿病肾病 |
参考文献 |
(3)SPHK1/S1P/S1PR2通路调控GSDMD相关焦亡参与草酸钙晶体性肾损伤的作期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miR-28-5p负向调控SPHK1 参与COM晶体性肾损伤功能与机制 |
一、前言 |
二、材料与方法 |
三、结果 |
四、分析与讨论 |
五、小结 |
第二部分 SPHK1/S1P/S1PR2 通路调控COM晶体诱导肾小管上皮细胞焦亡机制 |
一、前言 |
二、材料与方法 |
三、结果 |
四、分析与讨论 |
五、小结 |
第三部分 S1P/S1PR2 通路调控COM晶体引起巨噬细胞极化与焦亡的作用与机制 |
一、前言 |
二、材料与方法 |
三、结果 |
四、分析与讨论 |
五、小结 |
第四部分 牡荆素抑制GSDMD焦亡治疗晶体性肾损伤作用与机制 |
一、前言 |
二、材料与方法 |
三、结果 |
四、分析与讨论 |
五、小结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附录 |
文献综述 外泌体与肾结石相关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说明 |
致谢 |
(4)糖肾方通过PGC-1α及CD36调节糖尿病肾病脂代谢紊乱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糖尿病肾病的中医病名 |
2.糖尿病肾病及脂代谢紊乱的病因病机 |
3.脂代谢紊乱对糖尿病肾病患者的影响 |
4.PGC-1α、CD36 与脂质代谢的联系 |
5.糖尿病肾病合并脂代谢紊乱的中医治疗 |
第一部分 糖肾方对db/db小鼠肾脏脂质代谢紊乱的研究 |
1.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物 |
1.3 实验器材 |
1.4 实验试剂 |
2.实验方法 |
2.1 动物模型及给药方案 |
2.2 动物标本采集 |
2.3 观察指标及方法 |
2.4 统计学处理 |
3.结果 |
4.讨论 |
第二部分 糖肾方对RAW264.7 巨噬细胞脂质代谢紊乱的机制研究 |
1.实验材料 |
1.1 实验对象 |
1.2 实验药物 |
1.3 实验器材 |
1.4 实验试剂 |
1.5 实验环境 |
2 实验方法 |
2.1 相关试剂配制 |
2.2 细胞培养、传代及给药方案 |
2.3 观察指标及方法 |
2.4 统计学处理 |
3.实验结果 |
4.讨论 |
5.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个人简历 |
(5)小檗碱通过AMPK/mTOR通路调节自噬溶酶体功能改善糖尿病肾病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小檗碱对糖尿病肾病大鼠疗效研究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实验动物 |
1.1.2 主要试剂 |
1.1.3 主要仪器 |
1.1.4 实验方法 |
1.1.5 统计学分析 |
1.2 结果 |
1.2.1 各组大鼠一般情况比较 |
1.2.2 各组大鼠肾功能比较 |
1.2.3 各组大鼠24h尿微量白蛋白(UMA)变化 |
1.2.4 各组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指标比较 |
1.3 讨论 |
1.4 小结 |
二.白蛋白超负荷对肾小管上皮细胞自噬及凋亡的影响及小檗碱的干预效果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研究对象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主要仪器 |
2.1.4 主要试剂配制 |
2.1.5 实验方法 |
2.1.6 统计学分析 |
2.2 结果 |
2.2.1 糖尿病肾病大鼠肾组织自噬及相关信号通路改变 |
2.2.2 小檗碱干预对DKD大鼠肾组织自噬及AMPK/mTOR通路的作用 |
2.2.3 白蛋白超负荷对HK-2细胞增殖的影响 |
2.2.4 小檗碱干预对白蛋白负荷下HK-2细胞凋亡的影响 |
2.2.5 白蛋白超负荷对HK-2细胞自噬水平及自噬相关通路的影响 |
2.2.6 AMPK激动剂及mTOR抑制剂对HK-2 细胞自噬水平及自噬相关通路的影响 |
2.2.7 小檗碱干预对白蛋白抑制HK-2细胞自噬作用的影响 |
2.3 讨论 |
2.4 小结 |
三.白蛋白超负荷对肾小管上皮细胞溶酶体功能的作用及小檗碱干预效果 |
3.1 材料和方法 |
3.1.1 实验动物及细胞 |
3.1.2 .主要试剂 |
3.1.3 主要仪器 |
3.1.4 主要试剂配制 |
3.1.5 实验方法 |
3.1.6 统计学分析 |
3.2 结果 |
3.2.1 小檗碱干预对大鼠肾组织溶酶体活性的影响 |
3.2.2 小檗碱通过AMPK/mTOR通路改善白蛋白负荷导致的HK-2 细胞溶酶体活性受抑 |
3.2.3 小檗碱干预对大鼠肾组织溶酶体生成调控的影响 |
3.2.4 小檗碱通过AMPK/mTOR通路改善白蛋白负荷下HK-2 细胞溶酶体生成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蛋白尿对肾脏的影响及机制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异鼠李素对糖尿病大鼠的肾脏保护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异鼠李素对糖尿病大鼠的肾脏保护作用及对氧化应激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附表 |
附图 |
第二部分 异鼠李素对糖尿病大鼠NF-κB信号通路及炎症因子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表 |
附图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已发表SCI论文及英文文章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7)两色金鸡菊对糖尿病肾病大鼠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两色金鸡菊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内容与方法 |
1.3 质量控制 |
1.4 统计方法 |
1.5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两色金鸡菊改善DN大鼠肾脏炎症反应及相关通路的研究 |
前言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内容与方法 |
1.3 质量控制 |
1.4 统计方法 |
1.5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两色金鸡菊改善DN大鼠肾脏纤维化病变及相关通路研究 |
前言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内容与方法 |
1.3 质量控制 |
1.4 统计方法 |
1.5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糖尿病肾病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个人简历 |
导师评阅表 |
(8)钙神经蛋白抑制剂对糖尿病肾脏炎症的调节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FK506 对糖尿病大鼠肾脏损伤的保护作用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FK506 对糖尿病大鼠肾脏足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FK506 对糖尿病大鼠肾小管-间质损伤的保护作用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FK506 对糖尿病大鼠肾组织巨噬细胞增殖及激活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9)基于炎症研究白芍总苷抗糖尿病肾病作用及分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糖尿病肾病模型制备及白芍总苷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发挥肾保护作用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二部分 白芍总苷对糖尿病大鼠肾组织氧化应激的影响及对肾脏足细胞的保护作用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三部分 白芍总苷对糖尿病大鼠肾小管-间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四部分 白芍总苷对糖尿病大鼠肾脏巨噬细胞增殖及JAK2/STAT3信号通路的调节作用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10)骨桥蛋白及核因子-κB在狼疮性肾炎肾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 病例选择 |
2. 观察指标 |
2.1 临床资料采集 |
2.2 肾组织学检查及病理积分判定 |
2.3 肾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3.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 资料特点 |
1.1 一般情况 |
1.2 不同病理类型LN肾损害临床分型 |
1.3 不同病理类型LN病理指数和临床指标 |
2.OPN及NF-κB在肾组织中的表达 |
2.1 OPN在肾组织中的表达 |
2.2 NF-κB在肾组织中的表达 |
3.OPN及NF-κB在LN肾组织原位表达的相关性 |
4.OPN及NF-κB在肾脏原位的表达与肾脏病理指数的相关性 |
5.OPN及NF-κB在肾脏原位的表达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 |
5.1 单因素线性相关分析 |
5.2 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 |
讨论 |
1. LN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
2. OPN 及 NF-κB 在 LN 肾组织中的表达及相关性 |
3. 联合检测OPN及NF-κB在LN肾组织中表达的临床价值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四、NF-κB对尿白蛋白诱导肾小管上皮细胞骨桥蛋白转录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Sirt6在狼疮性肾炎患者足细胞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探讨[D]. 魏玉娇. 青岛大学, 2021(02)
- [2]基于NLRP3炎症小体信号探讨高糖环境下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炎症因子变化及糖尿病大鼠肾脏纤维化机制[D]. 刘思逸. 南昌大学, 2021(01)
- [3]SPHK1/S1P/S1PR2通路调控GSDMD相关焦亡参与草酸钙晶体性肾损伤的作期与机制研究[D]. 丁涛.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1)
- [4]糖肾方通过PGC-1α及CD36调节糖尿病肾病脂代谢紊乱的研究[D]. 许可. 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 2021(02)
- [5]小檗碱通过AMPK/mTOR通路调节自噬溶酶体功能改善糖尿病肾病的机制研究[D]. 崔晓.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6]异鼠李素对糖尿病大鼠的肾脏保护及作用机制研究[D]. 邱书娟. 山东大学, 2017(12)
- [7]两色金鸡菊对糖尿病肾病大鼠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 姚蓝. 新疆医科大学, 2016(05)
- [8]钙神经蛋白抑制剂对糖尿病肾脏炎症的调节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齐向明. 安徽医科大学, 2013(12)
- [9]基于炎症研究白芍总苷抗糖尿病肾病作用及分子机制[D]. 王坤. 安徽医科大学, 2013(12)
- [10]骨桥蛋白及核因子-κB在狼疮性肾炎肾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D]. 刘朝霞. 安徽医科大学, 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