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会计准则国际发展的利益关系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杨雄胜[1](2021)在《什么是会计:基于会计发展历史的理论反思》文中研究说明在会计基本理论层面讨论"什么是会计"的问题,就是观察现实中存在的会计,解释会计的现实。会计应能很好地激发或表达人类的善意,实现会计制度与人类文明进步的有效互动。从商业会计、工业会计、金融会计的演进历程来看,西方会计发展到目前面临着各种非常明显的问题,因此需要从工业文明到西方会计发展以及中国会计文化传统角度,对"什么是会计"作出思辨层面的分析。信息化的发展已把人类客观地推进到共享共生时代,在肯定西方会计对人类文明贡献的同时,也应充分理解中国文化源头会计实践体现的"赋善心、扬善意、规善行、励善举"会计思想。中国传统会计精神的弘扬,与西方现行占主流地位的会计制度完美融为一体,才能形成对人类文明真正产生促进作用的会计制度。
涂悦[2](2020)在《会计准则国际发展的利益关系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科技水平的提升,世界经济、政治、文化一体化成为了必然趋势。中国作为世贸组织的参与者,必须要分析会计准则国际发展的利益关系,使会计国际化。只有这样,才能够使中国在世界竞争中占据一定的优势。本篇文章对于会计准则国际发展情况进行了简要介绍,分析了会计准则国际发展的用途以及和我国的利益关系,并提出了相关措施推动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发展,希望能够使我国国际贸易得到发展。
刘丁睿[3](2020)在《基于投资者视角的关键审计事项增量信息与决策有用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是市场经济体制中的重要中介制度,具有维护资本市场中资本商品交易秩序的重要作用。审计报告是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各方参与人之间沟通的重要信息媒介,也是投资者决策的重要依据。随着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的演化,审计报告逐渐发展为标准化模式,自进入21世纪以来,金融危机的冲击使传统标准化模式审计报告受到了诸多挑战,为满足使用者对审计报告信息含量和决策有用性日益增高的需求,国内外相关机构相继开展了审计报告改革工作,其中在审计报告中沟通关键审计事项是一项核心内容。关键审计事项准则的颁布和实施旨在通过提高已执行审计工作的透明度来增加审计报告的沟通价值,通过为财务报表预期使用者提供除审计意见以外的增量信息来提高审计报告的决策有用性。在审计报告的预期使用者中,投资者是审计报告最为直接和重要的服务对象,满足投资者的决策需求是关键审计事项准则实施的首要目的,研究关键审计事项向投资者传递了怎样的增量信息,以及关键审计事项所传递的增量信息是否对投资者的决策产生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以国内外审计报告演化历程和关键审计事项准则实施现状为背景,结合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特点,基于投资者视角对关键审计事项在审计意见基础上的增量信息内容和决策有用性进行研究。关键审计事项准则在我国全面实施以来,在现有研究中缺乏对投资者信息需求的深入理论分析,尚未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以解释关键审计事项在审计意见基础上实现增量信息价值的具体机制,同时缺乏对关键审计事项实施现状进行全样本的动态分析,也未对其信息含量与审计意见进行区分,难以得知在不同类型审计意见基础上关键审计事项增量信息价值及决策有用性的差异。本文针对既有文献研究存在的不足,基于投资者视角构建关键审计事项在审计意见基础上具备增量信息和决策有用性的理论分析框架并进行实证检验,探讨其具体作用机理。在研究脉络上,本文首先从关键审计事项的改革需求、披露内容和实施效果等方面对现有文献进行梳理综述,基于现有研究成果的不足寻找研究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其次,本文基于审计报告改革的脉络,对关键审计事项形成的历史沿革进行梳理,并对2016-2018年关键审计事项准则在我国颁布以来的实施现状进行统计分析;第三,本文基于马克思资本商品理论、信号传递理论和制度经济学理论对关键审计事项在审计意见基础上形成增量信息和投资者决策有用性的机理进行理论分析,并根据理论框架和实施现状提出研究假设;第四,采用我国新准则全面实施以来2017-2018年上市公司数据对关键审计事项在不同审计意见基础上具备的增量风险披露信息和决策有用性分别进行实证检验,形成以投资者视角为基础的关键审计事项实现增量信息价值和决策有用性的作用机理,并进行内生性和稳健性检验;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政策建议,并根据本文研究的不足和局限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本文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投资者在决策时需要财务信息质量风险和持续经营风险的双重风险信息。本文基于投资者视角,根据马克思资本商品理论对投资者决策信息需求进行分析。投资者的审计需求由资本商品的本质属性和定价机制决定,资本商品的价值并不完全由现有价值决定,而是根据未来价值决定,因此投资者在决策时对注册会计师审计报告信息具有双重需求,一方面投资者需要注册会计师合理保证历史会计信息的公允可靠,充分揭示财务信息质量风险,另一方面投资者需要对投资的安全性和未来收益的可获得性进行判定,充分了解企业潜在的持续经营风险。同时投资者需要了解相关风险程度,以便在审计意见相同的公司中进一步筛选,进一步优化投资策略,提高投资收益。本文根据投资者的需求动机探讨传统审计报告模式的不足和关键审计事项实现增量信息价值的具体机制,为进一步分析关键审计事项的信息增量和决策有用性奠定理论基础。(2)关键审计事项的增量信息披露能力在不同类型审计意见下存在差异。在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中,财务信息质量风险和持续经营风险与关键审计事项内容均显着正相关,而在非标准审计意见中,财务信息质量风险和持续经营风险与关键审计事项内容的多少无显着相关关系。这说明在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下,关键审计事项能够在审计意见的基础上提供增量风险信息,关键审计事项能够在审计意见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风险披露维度,改善传统审计报告“二元化”或“一刀切”的结论模式,将“风险的有无”扩展为“潜在风险的高低”;而在非标准审计意见下,在审计结论已经具有重大风险指示作用的情况下,关键审计事项难以在审计意见的基础上披露增量风险信息。(3)在不同类型审计意见下,关键审计事项对于投资者的决策有用性存在差异。在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下,关键审计事项对于投资者决策具有负面影响,并能反映在股票价格之中;而在非标准审计意见下,投资者不在审计意见的基础上对关键审计事项产生额外的市场反应,关键审计事项不具有决策有用性。这说明在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下,关键审计事项能够将增量信息有效传递至投资者,从而影响投资者决策并产生负向的市场反应;而在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情况下,关键审计事项所传递的风险信号作用弱于审计意见,投资者不再对其敏感,也不会左右投资者的决策意愿和行为,这说明非标准审计意见作为审计结论已经对审计过程中识别出风险的总和进行了概括,当审计意见披露风险足够重大时,关键审计事项无法在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基础上提供增量决策相关信息,投资者不再对审计过程中识别出的信息敏感,关键审计事项的信息增量价值和决策有用性难以体现。同时,本文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事务所声誉和机构投资者对关键审计事项的决策效应调节作用不显着。本文研究表明,关键审计事项的决策有用性在不同审计意见下产生差异,这与关键审计事项的增量信息在不同审计意见下存在的差异相一致,说明关键审计事项在审计意见基础上所传递的财务信息质量风险和持续经营风险能够有效满足投资者的决策需求,投资者在利用关键审计事项作出决策时,是建立在充分理解其信息含量的基础上的,表明我国资本市场投资者已经具备一定成熟度,资本市场信息传导机制具有一定有效性。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分析,发现投资者对于不同审计意见和关键审计事项中风险信息敏感度可按照重大错报风险、重大持续经营风险(持续经营不确定性)、财务信息质量风险和一般持续经营风险的顺序依次递减,相应地,不同审计意见和关键审计事项之间的信息含量和决策有用性也按照非无保留审计意见、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审计意见、关键审计事项、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的顺序依次递减。因此,关键审计事项扩展了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和非标准审计意见之间的风险区间,扩展了审计报告的信息披露层次,弥补了审计意见信息含量不足的缺陷。综上所述,关键审计事项准则在我国实施初期取得了一定成效,基本实现了审计报告模式改革的初衷,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审计报告的信息含量和决策有用性,但是关键审计事项的信息增量价值和决策有用性在不同审计意见下存在差异,在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下,进一步揭示了审计过程中识别出的风险信息并有效地将风险信息传递给投资者,从而辅助其进行投资决策;而在非标准审计意见下,由于风险信息已经通过非标准审计意见进行了传达,因此关键审计事项难以在审计意见的基础上向投资者进一步提供增量信息,难以影响投资者决策并产生相应市场反应。本文研究进一步丰富了审计制度理论,建立了关键审计事项在审计意见基础上实现信息增量价值和决策有用性的分析框架和具体机制,有助于进一步降低上市公司和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强化注册会计师审计报告的制度表征职能,弥合投资者的期望差距,对于审计报告模式的深化改革和资本市场体制的完善具有积极意义。
余在敏[4](2018)在《会计准则国际发展的利益关系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在目前经济交易对会计处理方法的规范需求下,会计准则国际发展成为了目前会计领域的热点问题。对于我国而言,发展中国家的身份给我国国际贸易业务带来优势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的挑战,通过规范会计准则、紧跟国际会计准则发展趋势,是推动我国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就对会计准则国际发展的利益关系进行分析,以期通过本文章的研究为我国的会计准则规范化和国际化发展提供有价值的理论参考。
徐纯[5](2017)在《我国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研究 ——基于内容分析法》文中研究说明2014年10月,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完善国家审计制度,保障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2015年12月8日,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及《关于实行审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指出要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完善审计制度,健全有利于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的审计管理体制。2016年5月17日,审计署在《“十三五”国家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进一步强调,要完善审计制度,加大审计力度,创新审计方式,提升审计能力,提高审计效率,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更好地发挥审计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重要文献中,多次强调要完善国家审计制度,这既是对过去三十多年审计工作的肯定,更是对未来审计监督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继续发挥更大作用的深切期待和更高的要求。我国国家审计机关自1983年成立以来,在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推动民主法治建设、维护财政经济秩序、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推进改革发展、强化权力监督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我国大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全面深化改革和国家治理现代化不仅为我国国家审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也对国家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我国大力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之际,研究如何进一步完善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国家审计制度,从而更好地发挥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成为了当今的重要课题。古人有云:“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总是可以给人以启迪和明鉴。从一定意义上讲,一部审计史也是一部国家的兴衰史,是一部国家治理发展史,是一部不同利益博弈、不同思想交锋、不同文化碰撞、不同制度更替的历史(刘家义,2015)。通过梳理我国国家审计制度自1983年以来的历史发展脉络,阐明国家审计制度演进的基本过程和规律,为进一步完善现代国家审计制度提供分析依据。目前学术界关于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文献资料不多,相关研究也主要集中于国家审计制度的某一具体领域,如绩效审计制度、环境审计制度、预算审计制度等;或者集中于国家审计制度的某一具体内容,如国家审计制度的文化变迁、审计对象的变迁、审计目的的变迁等,;亦或是集中于对国家审计制度变迁某一具体方面的研究,如审计制度变迁的表现、制度变迁的动因或者制度变迁的路径。为了进一步促进现代国家审计制度的完善,并为审计制度的创新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因此有必要全面详细地梳理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发展脉络。基于内容分析法,本文以1995年至2015年审计署发布的《关于上一年度中央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下文简称“政府审计工作报告”)、1984年至2016年历任审计长在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所作的报告(下文简称“审计工作会议报告”)以及2003年至2016年审计署发布的审计结果公告等文本资料为研究切入点,梳理和把握从1983年我国现代国家审计制度建立至今的发展变化情况,透过这些国家审计报告及公告内容的发展演变来折射国家审计制度的历史变迁过程,从而使内容描述获得了一定的历史价值。本文既从原理上阐明国家审计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动因,又通过历史考察阐明国家审计制度演进的一般过程及变化发展规律,从而为现代国家审计制度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依据,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分为九章,各章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导论。本章介绍本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阐述本文的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制定了研究框架和各章写作安排。本章是本文的整体规划。第二章:文献综述。本章阐述了国家审计制度变迁和内容分析法的相关研究,发现关于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审计制度变迁的过程、审计制度变迁的动因以及审计制度变迁的路径三个方面;关于内容分析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描述性分析、比较分析、情感分析、趋势分析和可读性分析五个方面。本章通过文献综述,发现研究机会,这是本文的研究前提。第三章:理论基础。本章首先对公共受托责任理论、免疫系统理论、国家良治理论以及新公共管理理论进行深入辨析后,提出社会公共活动中的利益冲突和信息不对称问题是国家审计制度产生的基础。然后,结合近代制度学派制度变迁理论、新制度学派制度变迁理论、马克思主义制度变迁理论以及我国制度经济学家的主要观点,探究了我国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动因。第四章:国家审计制度的理论分析框架。本章构建了由国家审计体制和国家审计机制两部分内容组成的国家审计制度理论分析框架。基于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国家审计功能、国家审计根本目标和国家审计组织体制,探讨了国家审计体制。从审计组织方式、审计实施方式、审计评价方式、审计结论作出、审计报告方式、审计成果运用和审计人员管理等七个方面分析了国家审计机制。通过构建该理论框架,为后文进一步研究国家审计制度的变迁奠定基础。第五章: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过程。本章基于国家审计制度的理论分析框架,以政府审计工作报告、审计工作会议报告以及审计结果公告为研究切入点,运用内容分析法对以上报告及公告进行词频分析、关键词分析、语义网分析、聚类分析、情感分析以及主题分析,全面细致地梳理和把握了从1983年我国现代国家审计制度确立至今的发展变化情况,透过这些国家审计报告及公告内容的发展演变折射国家审计制度的历史变迁过程。第六章:国家审计报告及公告的可读性分析。本章运用中文可读性公式分别计算政府审计工作报告、审计工作会议报告以及审计结果公告的的可读性得分,并与相关审计信息接收者的受教育程度相配比,在此基础上综合评价政府审计工作报告、审计工作会议报告以及审计结果公告的可读性水平,检验国家审计信息的传递效率和效果。第七章: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动因分析。本章基于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理论分析,探讨了国家审计制度变迁发展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其中,根本原因是国家治理中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和协调,直接原因是政治、经济、法律、文化以及技术环境的变化促进了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提升。第八章:完善国家审计制度的政策建议。本章从创新国家审计的对象和内容、创新国家审计的方式方法、完善审计结果报告及公告制度、完善审计结果落实制度四方面提出了完善国家审计制度的具体政策建议。第九章: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本章对全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和研究局限性进行了总结,并对国家审计制度和内容分析法的后续研究方向和领域进行了展望。从主要方面归纳,本文的创新点集中体现在以下方面:一、创造性地将内容分析法运用于国家审计研究目前,国外学者将内容分析法广泛应用于新闻传播学、图书情报学、社会学、心理学、行为学等社会科学领域。在国内,内容分析法也已被逐步运用于新闻传播学、社会学、图书情报学、管理学等领域,但还没有专家学者将内容分析法运用于审计领域的研究,尤其是国家审计研究。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研究国家审计-制度的变迁问题,一方面拓展了内容分析法的运用范围,另一方面,为研究国%审计问题提供了崭新的研究方法。可读性分析是内容分析法的重要内容。本文创造性地运用中文可读性公式研究国家审计报告及公告的可读性水平。目前,我国学者针对中文可读性的研究主要是借鉴外国学者发明的可读性公式,如Flesch公式、Lix指数等,研究中英文教材、文学作品、新闻报道以及上市公司年报、内部控制报告、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等的可读性问题。但不足之处在于直接借用英文可读性公式来测量中文文本,由于中英文句子结构和文字构造都不尽相同,这不免会造成削足适履的尴尬情形。本文基于台湾学者宋曜廷(2013)和刘忆年(2015)开发的中文可读性公式,综合研究了国家审计报告及公告的可读性问题,拓展了国家审计的研究空间。此外,本文还开发了研究国家审计报告的情感词典。Tim&Bill(2011)通过研究1994年至2008年间上市公司年度报表,发现根据《哈佛词典》的释义,在报告中有四分之三被认定为是消极词汇的词语在财务领域并不是消极词汇。同样地,在《辞海》或者《现代汉语词典》中被定义为消极的词汇在审计研究领域也不一定是消极词汇。基于此,本文开发出了一份适用于审计报告研究领域的情感词典,包含审计报告中常用的积极词汇和消极词汇,以便更好地衡量审计信息所传递的情感内容。二、构建了基于内容分析法的国家审计制度理论分析框架目前学术界关于国家审计制度的相关研究不少,但是系统地研究并构建国家审计制度分析体系的文献极少。厘清国家审计制度的内涵,并建立研究架构是分析国家审计制度及其变迁的根本。本文认为,国家审计制度是国家公共利益关系中利益冲突和信息不对称问题导致的,是国家为了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缓解国家与相关利益关系人的利益冲突、维护国家公共利益而作出的制度安排。国家审计制度分析框架包含国家审计体制和国家审计机制两部分内容。国家审计体制包含国家审计的地位、功能、根本目标和组织体制等内容,国家审计机制包含审计组织方式、实施方式、评价方式、结论作出、报告方式、成果运用、人员管理等。基于这一国家审计制度分析框架,本文对政府审计工作报告、审计工作会议报告以及审计结果公告进行了编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内容分析。三、创新性地阐释国家审计制度产生的基础目前学术界广泛接受的关于国家审计制度产生的理论主要有:公共受托责任理论、免疫系统理论、国家良治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等。通过对上述理论的辨析和探讨,基于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本文提出社会公共活动中的利益冲突和信息不对称问题是国家审计制度产生的基础。国家通过治理体制及机制配置和运行权力,规定和调整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利益关系,以及国家内部各利益集团的利益关系。国家审计就是国家、社会、个人利益关系的调整过程,是维护国家公共利益的过程。在国家代表和集中的利益关系中普遍存在着利益冲突的现象,利益冲突是利益主体间的动态博弈过程,主要通过协商、调整、合作、互动等方式解决。国家审计就是为协商和调整国家代表的利益关系中的利益冲突而建立的制度安排。信息不对称问题是由公共利益关系中的相关利益关系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导致的,是国家审计产生的重要基础。
唐伟,李晓琼[6](2014)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多视角透视:一个理论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是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任何一个不想游离于国际经济体系之外的国家和地区都必须尽快实现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本文从经济学、会计学和政治学的多维视角,对近年来研究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动因、影响因素和经济后果的文献进行了综合回顾与述评,以期加深对会计准则国际化的本质认识,并有助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进一步研究。
陈素蓉[7](2014)在《企业高阶管理人员败德行为之探讨 ——基于台湾上市(柜)公司财务报表舞弊分析》文中认为企业的「公司治理」议题,是近年来一直被聚焦关注的重要课题,回顾全球国际之间陆续传出了许多企业组织,可能因为公司治理机制不善、董事会职能不彰及高阶经营管理人员败德行为等等现象,导致该企业组织因产生舞弊而面临经营管理或营运危机问题。过去十数年间,台湾地区也发生了许多企业组织舞弊案例,其归根究底都是因为高阶经营管理人员的败德行为导致,充分显露企业「公司治理」的成果良窳,是系于公司内部人之身,尤其是隶属于高阶经营管理层的经理人。企业组织营运一旦发生任何经营管理或营运危机问题,若无法完善应对处理,社会投资大众的血汗钱即可能在瞬间成为泡影,同时也将影响社会投资大众对于资本市场的信心度。因此本研究采取美国舞弊稽核师协会的案例作为分析架构,探讨高阶经营管理人员之败德行为,并藉由台湾地区上市(柜)公司的财务报表舞弊案例,进行个案研究分析。本论文的研究方法是为探索性个案研究法,研究的进行,首在文献回顾、整理及分析,再则样本个案的数据搜集、整理与分析、并据以提出研究命题,主要的研究命题包括:(1)企业高阶管理人员败德行为的显着特征是什么?(2)企业高阶管理人员败德行为的关键动因是什么?(3)企业高阶管理人员败德行为的主要模式是什么?(4)企业高阶管理人员败德行为的财务报表舞弊操纵手段有那些?(5)企业高阶管理人员败德行为与公司治理关系?本论文研究,以十七家台湾地区上市(柜)公司财务报表舞弊个案,为主要研究标的,探讨企业高阶管人员败德行,并就财务报表舞弊、财务报表不实表达舞弊、财务报表不实表达舞弊涉及之年数、败德行为与公司治理、财务报表信息之营业收入净额、每股盈余、现金流量、营业活动现金流量、投资活动现金流量、融资活动现金流量及每股现金流量等研究面向,进行整理、分析、归纳十七家样本个案及文献信息,藉以探讨分析企业高阶经营管理人员败德行为,获得研究结论,并就产业发展观点、政府发展观点及学研界发展观点等各方面提出个别建议。本论文的研究结论主要包括如下:1.企业高阶管理人员败德行为的显着特征、主要模式及操纵手段:(1)企业高阶管理人员败德行为以财务报表舞弊为主,其次为挪用资产;(2)企业高阶管理人员进行财务报表舞弊,采取以营业循环假之半套作假及融资循作假之假发行ECB为最多;(3)企业高阶管理人员进行财务报表不实表达舞弊,以资产评价不当之操纵估计数及揭露不当最为显着,虚假收入之销货凭证造假为其次显着,再其次显着则是虚假收入之循环交易;(4)样本个案企业财务报表不实表达舞弊涉及年数以1-2年较多。2.企业高阶管理人员的败德行为,进行财务报表舞弊为主要模式及手段,而企业财务质量受影响是其必然结果,从财务报表影响情形分析归纳显着特征为:(1)样本个案企业的营运资金主要依赖融资活动现金流量,而非来自营业活动现金流量;(2)样本个案企业之营业活动现金流量皆非如同正常企业模式持续上扬成长,且营业活动现金流量呈现负数年度在3年(含)以上的计有十二家个案企业;(3)样本个案企业之每股现金流量无法支应同期每股盈余应行之分配。3.企业高阶管理人员败德行为的明显关联的特征,包含有:(1)企业进入资本市场是关键动因、(2)主导或参与股票内线交易、(3)创新财务报表舞弊模式、(4)专业团队配套舞弊进行、(5)公司治理机制不规范。本论文的研究的创新贡献主要由下列各点显现:1.藉由本论文研究的结论来唤起社会各界,尤其是产业人士对高阶管理人员败德行为及其采取舞弊手段模式的认知,在其了解企业高阶管理人员的败德行径后,思考如何有效建立企业舞弊的侦测及防治机制,即是跨出成功杜绝企业高阶管理人员败德与舞弊的第一步。2.本论文借镜台湾产业个案经验,从中汲取经验菁华,所探讨样本个案信息及实务经验观点分享建议,提供因应高阶管理人员败德行为及其舞弊的方向与作法,并关注企业(产业)所面临败德舞弊手段创新模式的问题,提供未来建立企业高阶管理人员败德与舞弊防治机制,并透过计划、进行、查核、行动(Plan, Do, Check, Action)等模式循环执行,持续不断的改善及提升企业防治高阶管理人员败德及舞弊行为之管理控制绩效。3.企业高阶管理人员败德行为探讨之研究并未多见,尤其本论文从实务个案接口导入研究,并就财务报表信息包括:营业收入净额、每股盈余、现金流量、营业活动现金流量、投资活动现金流量、融资活动现金流量及每股现金流量等、公司治理机制及创新舞弊手法等研究面向探讨,在学术研究领域辅以实务经验及从业观点,充实本论文研究并迎合趋势潮流,连结学术理论基础与实务积累,企图填补学术与实务不脱节。
杜静然[8](2011)在《基于演化经济学理论的会计准则变迁研究》文中认为会计准则一直是财务会计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美国次贷危机(sub-prime mortgage crisis)的爆发,再次引发了人们对制定高质量会计准则的关注。本文从一个新的视角——演化经济学角度将会计准则变迁研究置于时空情境中,随着时空的转移变化,会计准则制定目标、主体与程序也需要不断发展。这一新视角的研究,借鉴了生物学、物理学及社会学的知识,既丰富了会计准则理论,也有助于提高会计准则运行的有效性,为完善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提供借鉴,进而通过制定出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减少企业盈余管理行为,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平稳发展。高质量会计准则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成不变。换言之,会计准则的制定是一个动态的变迁过程,是经济系统运行中突现出来的不可预测的结果。新古典经济学从各个利益集团整体角度出发,以会计准则的需求和供给因素不变为前提分析会计准则变迁,然而,经济生活中,会计准则的需求和供给因素并非恒定,而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它们的变化,往往引起会计准则演化。演化经济学理论是一种针对动态过程的分析方法,它解决了新古典经济学制度变迁分析难以拟合现实世界的问题,以此为基础对会计准则变迁研究是一种新思路。回顾我国会计准则变迁的历史,会计准则制定一直是我国会计改革的一个中心议题,并且主要体现于会计准则制定主体、程序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上,它对我国会计改革和发展有着深远影响。本文采用规范研究方法,对会计准则变迁研究进行梳理,论证了会计准则作为规范会计行为的一种制度安排,其变迁符合演化经济学“选择单位”、“创新”和“选择过程”的要素条件,以演化经济学研究会计准则变迁有其适用性。具体运用自组织理论分析了会计准则的自组织本质和原理,进一步通过演化博弈论对会计准则变迁的具体动力来源、具体演化路径和变迁趋势深度剖析,在此基础上,提出适应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的会计准则制定主体和程序选择。本文主要在以下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得出相关结论:其一,梳理了会计准则变迁过程,试图在研究方法上为会计准则变迁的研究提供一个相对完整的演化经济学分析框架,以利于后续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的展开。其二,运用自组织理论对会计准则变迁本质进行了分析和阐释,表明会计准则变迁是一个自组织过程,系统自组织力量对会计准则变迁起着决定性作用,进而尝试性地提出了我国自组织力量和外建构力量相结合的制定主体、应循程序和“异常会计问题”制定程序同兼顾的制定程序。其三,运用演化博弈论分析了会计准则变迁的具体动力、变迁趋势和具体路径,并发现学习和模仿在会计准则变迁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会计准则的初始状态和当前状态对变迁方向有着重要影响,“锁定”效应和“正反馈”机制使其具有“路径依赖”特征,这对我国会计准则制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限于能力、数据和时间本文还存在某些不足,今后更需提升素养,丰富知识,对会计准则变迁各演化经济学模型深入研究,并予以实证检验。
田娟[9](2009)在《会计准则制定的经济后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会计准则作为会计信息生产与提供的规范,并不是一种单纯的技术手段,而是一种具有经济后果的制度,这是20世纪70年代西方会计学界得出的重要结论。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使人们意识到会计准则的实施会影响到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分配格局,准则的出台或变更必然会引起各利益相关者的关注和积极参与,最终颁布的会计准则既要遵循会计本身的基本原则,保持会计准则的技术特征,又要关注各方利益,考虑会计准则实施后可能产生的经济影响。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会计准则的可接受性与可推行性,推动会计准则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从西方发达国家来看,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使人们对会计准则制定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其会计准则的变迁,促使其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更加理性和成熟。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的会计工作发生了重大变化。回顾我国会计改革和会计准则建设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经济后果对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使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已成为一种趋势,会计准则国际化的经济后果也将对会计准则制定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本文将在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市场经济现实情况的背景下展开对我国会计准则经济后果的研究,尤其是重点研究经济后果对我国会计准则制定层面的影响。全文安排如下:导论部分通过阐述会计准则经济后果在美国和我国产生和发展的背景,指出了经济后果对会计准则制定的重要意义,并分别从国外和国内两个角度对会计准则经济后果研究的文献进行了回顾和综述。第一章主要阐述会计准则制定经济后果的契约理论。这是本文的理论基础。首先对会计准则经济后果的基本概念进行了论述,之后重点从契约理论的角度阐述了会计准则经济后果产生的原因,并进一步指出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会导致会计准则制定的政治化,为后面的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二章以美国为例对会计准则制定的经济后果进行了历史考察。通过阐述美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变迁、美国会计准则制定导向的演变以及美国若干会计准则经济后果典型案例,指出经济后果一直影响着美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并具体分析了美国针对经济后果所采取的相应措施。这既是对第一章理论分析的有效验证,也是为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提供借鉴。第三章从我国经济背景出发,以新会计准则为对象,以资产减值准则为例详细阐述了新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并对我国会计准则经济后果进行了理论分析,提出了改进措施。第四章从经济全球化角度出发,对会计准则制定经济后果的国际影响进行了分析。详细阐述了会计准则国际化的经济后果主要表现为会计准则国际化的收益和成本,指出争夺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权是实现本国利益最大化的途径。在分析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收益和成本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的策略。
刘长青[10](2008)在《会计国际化之国家利益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会计国际化不断取得重大进展。然而自IASC成立以来,会计国际化的道路一直十分坎坷,究其原因,各国不同的国家利益是影响会计国际化进程重要而关键的因素。本文通过研究,试图从深层次揭示这一因素的内在实质,并为中国会计国际化中国家利益的维护与扩展,探索现实有效的途径。文章首先界定了国家利益的概念,指出:国家利益是国家满足和维护其生存与发展的一切需求,这种需求既体现了国家置身于其所处国际环境的客观状况,又反映了构建国家身份的主观判断,是国家权力、国际合作与利益认知三者关系的总和。它既具有客观性,又具有主观性、动态性和可变性,是权力、制度与认知的综合反映。文章对会计国际化的经济后果及会计国际化中国家利益的内容与形式进行了分析。指出会计国际化的经济后果有国际后果和国内后果两个方面。会计国际化中的国家利益在内容上可以分为政治利益、经济利益、文化利益和安全利益,并分别有各种不同的利益表现形式。文章将欧美等发达国家和东盟等发展中国家的会计国际化状况作为全球会计国际化的缩影,分别分析了各自的会计国际化进程及其利益维护策略。指出美国在会计环境变化的情况下能够及时修正其会计国际化策略,依靠其强大的资本市场和会计实力,积极主导IASB的改组,主动参与IFRS趋同项目的合作,顺利地将美国意志融入IFRS之中。欧盟则通过建立严密的会计咨询与监管机构,低成本追求内部协调,建立对IAS/IFRS的双重认可机制,积极推动IFRS与美国GAAP趋同及会计准则国际等效等方案,为自身谋取最大利益。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东盟各国亦紧跟国际形势变化,采取了各自相应的利益维护策略。本文的分析揭示,IASC/IASB作为国际准则的制定者和推动会计国际化的核心力量,在改组前后分别采取了不同的利益协调取向与协调策略,但其根本立场是依靠大国、强国完善国际准则、推动会计国际化进程。通过深入分析中国的会计环境和中国的国家利益,本文认为,降低本国市场的交易费用是中国会计国际化的核心利益;与发达国家实行准则等效是中国的重要利益;与发展中国家实行准则等效是中国的一般利益。而从时间上判断,实行准则的国际等效,是中国的目前利益;构建与欧美相似或接近的准则应用环境是中国的中期利益,取得与欧美相同的国际准则制定地位是中国的长期利益。最后,根据对中国国家利益的判断,文章提出了构建科学合理的会计国际化战略框架、改善会计国际化的内外环境、增强本国会计实力、加强国际合作等维护国家利益的具体策略。本文主要贡献有如下三点:一是从国际政治关系的角度出发,首次针对会计国际化中的国家利益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二是对中国会计国际化之国家利益的判断和维护提出了具有一定创见性的学术观点;三是从历史的角度,比较完整地挖掘、分析了主要国家与国家联盟在会计国际化中维护其国家利益的策略,以及IASC/IASB协调各国利益的立场与措施,可为其他学者研究相关问题提供较为明晰的参考。
二、会计准则国际发展的利益关系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会计准则国际发展的利益关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什么是会计:基于会计发展历史的理论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一、现代会计理论发展 |
(一)现实会计使命感缺失 |
(二)找回会计初心 |
1. 会计应拥有自己的精神世界。 |
2. 会计:反映还是估价。 |
3. 人类文明与会计境界。 |
(三)形成现代会计理论的三大核心观念 |
1. 有限责任。 |
2. 持续经营。 |
3. 受托责任。 |
(四)现代会计制度的核心概念:会计要素 |
二、现代会计实践透视 |
(一)商业会计 |
(二)工业会计 |
(三)金融会计 |
1. 金融风险与金融危机。 |
2. 金融创新。 |
(四)小结 |
三、西方文明与会计 |
(一)西方会计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
1. 工业经济文明是由会计带至人类生活与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 |
2. 会计制度为现代市场经济的顺利运行提供了基础性保障。 |
3. 会计使现代民主原则成为经济资源有效配置的灵魂。 |
(二)西方崛起与会计 |
1. 成本会计的诞生。 |
2. 会计准则。 |
3. 现代金融环境直接影响会计。 |
4. 企业跨国经营形成会计挑战。 |
5. 会计准则国际化过程中的政治博弈。 |
四、东方文明与会计 |
(一)赋善心 |
(二)扬善意 |
(三)规善行 |
(四)励善举 |
(2)会计准则国际发展的利益关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会计准则国际发展情况 |
二、会计准则国际发展用途 |
三、会计准则国际发展的利益关系 |
四、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发展的措施 |
(一)构建统一的体系 |
(二)提升会计工作人员的综合水平 |
(三)积极的加入到国际会计准则的制作中 |
(四)健全会计准则配套机构 |
五、结语 |
(3)基于投资者视角的关键审计事项增量信息与决策有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方法 |
1.3 基本概念界定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
1.5 本文创新点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审计报告模式改革的需求 |
2.2 关键审计事项披露的内容 |
2.3 关键审计事项对投资者决策的影响 |
2.4 关键审计事项对其他利益关系人的影响 |
2.4.1 对审计师的影响 |
2.4.2 对上市公司治理当局的影响 |
2.4.3 对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影响 |
2.5 文献评述 |
第3章 关键审计事项准则的历史沿革和实施现状 |
3.1 关键审计事项准则的历史沿革 |
3.1.1 标准化审计报告主要内容的历史沿革 |
3.1.2 关键审计事项的形成 |
3.2 关键审计事项准则在我国的实施现状 |
3.2.1 关键审计事项披露结构分析 |
3.2.2 关键审计事项披露内容统计 |
3.2.3 关键审计事项的行业特征分析 |
3.2.4 关键审计事项的会计师事务所特征分析 |
3.2.5 关键审计事项与审计意见类型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
4.1 基于资本商品理论的关键审计事项提供增量信息的机理分析 |
4.2 基于信号传递理论的关键审计事项投资者决策有用性分析 |
4.3 基于青木昌彦制度理论的关键审计事项决策有用性分析 |
4.4 假设提出 |
4.4.1 关键审计事项信息增量相关假设 |
4.4.2 关键审计事项投资者决策有用性相关假设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关键审计事项增量信息的实证检验 |
5.1 实证研究设计 |
5.1.1 变量定义与模型设计 |
5.1.2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5.2 实证结果分析 |
5.2.1 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
5.2.2 相关性分析 |
5.2.3 实证回归结果及分析 |
5.3 稳健性检验 |
5.4 内生性检验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关键审计事项投资者决策有用性的实证检验 |
6.1 实证研究设计 |
6.1.1 变量定义与模型设计 |
6.1.2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6.2 实证结果分析 |
6.2.1 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
6.2.2 相关性分析 |
6.2.3 实证回归结果及分析 |
6.3 进一步研究 |
6.3.1 事务所声誉的调节作用 |
6.3.2 机构投资者的调节作用 |
6.4 稳健性检验 |
6.5 内生性检验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研究结论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3 研究局限及未来展望 |
7.3.1 研究局限 |
7.3.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4)会计准则国际发展的利益关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会计准则国际发展 |
二、会计准则国际发展的作用 |
三、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发展的利益关系 |
四、总结 |
(5)我国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研究 ——基于内容分析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三节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国家审计制度变迁文献综述 |
一、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过程 |
二、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动因 |
三、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路径 |
第二节 内容分析法文献综述 |
一、描述性分析文献综述 |
二、比较分析文献综述 |
三、情感分析文献综述 |
四、趋势分析文献综述 |
五、可读性分析文献综述 |
第三节 文献评述 |
第三章 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国家审计制度产生的理论基础 |
一、公共受托责任理论 |
二、免疫系统理论 |
三、国家良治理论 |
四、新公共管理理论 |
五、理论评述 |
第二 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相关理论 |
一、制度变迁理论 |
二、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动因 |
三、理论评述 |
第三节 内容分析法相关理论 |
一、内容分析法的功能和应用目的 |
二、内容分析法的认识论基础 |
第四章 国家审计制度的理论分析框架 |
第一节 国家审计体制分析 |
一、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 |
二、国家审计功能 |
三、国家审计的根本目标 |
四、国家审计组织体制 |
第二节 国家审计机制分析 |
一、审计组织方式 |
二、审计实施方式 |
三、审计评价方式 |
四、审计结论作出 |
五、审计报告方式 |
六、审计成果运用 |
七、审计人员管理 |
第五章 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内容分析 |
第一节 研究问题与研究目的 |
第二节 研究设计 |
第三节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
第四节 确定分析单位 |
第五节 类目构建与编码 |
第六节 编码中的效度和信度检验 |
一、效度检验 |
二、信度检验 |
第七节 数据分析结果 |
一、词频分析 |
二、关键词分析 |
三、语义网分析 |
四、聚类分析 |
五、情感分析 |
六、主题分析 |
第六章 国家审计报告及公告的可读性分析 |
第一节 可读性测量方法的选取 |
第二节 可读性指标结果分析 |
第三节 审计报告及公告信息接收者受教育程度 |
一、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平均受教育程度 |
二、国务院领导平均受教育程度 |
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会委员平均受教育程度 |
四、社会公众平均受教育程度 |
第四节 研究结论与分析 |
一、审计信息接收者平均受教育年数 |
二、政府审计工作报告可读性分析 |
三、全国审计工作会议报告可读性分析 |
四、审计结果公告可读性分析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动因分析 |
第一节 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根本动因——利益冲突与协调 |
一、国家审计制度利益冲突与协调的功能体现 |
二、国家审计制度变迁体现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 |
第二节 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直接动因 |
一、经济环境变迁拓展了国家审计的范围 |
二、政治环境变迁丰富了国家审计的内容 |
三、法律环境变迁增强了国家审计的权威性 |
四、文化环境变迁更新了国家审计理念 |
五、技术环境变迁创新了国家审计的方式方法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完善国家审计制度的政策建议 |
第一节 创新国家审计的对象和内容 |
一、明确审计监督全覆盖的对象和内容 |
二、定期评估并更新审计对象和内容 |
三、关注民营资本的运营管理情况 |
四、构建对监管者再监督的有效机制 |
第二节 创新国家审计的方式方法 |
一、合理加大专项审计调查的比重 |
二、适当增加统一组织大型审计项目的数量 |
三、探索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路径 |
四、全面推进数字化审计 |
第三节 完善审计结果报告及公告制度 |
一、明确区分政府审计工作报告和审计结果公告的内容范围 |
二、扩充政府审计工作报告的内容 |
三、控制审计结果公告中正面评价的词汇数量 |
四、进一步提高审计结果公告的可读性水平 |
第四节 完善审计结果落实制度 |
一、完善审计决定执行机制 |
二、完善审计建议采纳机制 |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局限 |
第三节 未来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6)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多视角透视:一个理论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经济学分析 |
二、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会计学分析 |
三、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政治学分析 |
四、结语 |
(一)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最本质的原因是追逐利益的需要 |
(二) 经济和政治因素是影响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两大主要力量 |
(三) 经济学、会计学与政治学在利益集团的研究上各有特点 |
(7)企业高阶管理人员败德行为之探讨 ——基于台湾上市(柜)公司财务报表舞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目录 表目录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动机与背景 |
一、研究动机 |
二、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范围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范围 |
第三节 研究流程与架构 |
一、研究流程 |
二、研究架构 第二章 文献回顾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高管败德概述 |
一、高管败德的定义 |
二、高管败德的理论基础 |
三、高管败德的研究现状与评述 |
第二节 舞弊概述 |
一、舞弊的定义 |
二、舞弊的类型 |
三、舞弊动因的理论基础 |
第三节 财务报表舞弊概述 |
一、财务报表舞弊之型态 |
二、财务报表不实表达之类型 |
第四节 败德舞弊与公司治理概述 |
一、公司治理概述 |
二、公司治理与败德舞弊的关系 |
三、台湾地区防止企业高阶管理人员败德舞弊行为之治理法规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第一节 探索性与个案研究法 |
一、探索性研究 |
二、个案研究法 |
第二节 研究设计与研究命题 |
一、研究设计 |
二、研究资料 |
三、研究命题 第四章 研究个案分析 |
第一节 研究个案介绍 |
一、研究个案样本选择 |
二、研究个案背景介绍 |
第二节 研究个案舞弊过程分析 |
一、研究个案舞弊手法与过程 |
二、研究个案财务报表问题特征 |
第三节 研究个案舞弊所呈现公司治理问题分析 |
一、研究个案公司治理问题 |
二、研究个案内部控制问题 第五章 研究成果分析 |
第一节 研究构面与个案资料综合分析 |
一、财务报表舞弊 |
二、高阶管理人员进行财务舞弊手法汇整 |
三、财务报表不实表达舞弊 |
四、财务不实表达舞弊年数 |
第二节 个案舞弊的公司治理解析 |
一、败德行为参与主体面向 |
二、败德行为动因及目的面向 |
三、败德行为与公司治理面向 |
第三节 个案企业高阶管理人员败德行为影响财务报表解析 |
一、从企业营业活动现金流量、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及融资活动现金流量面向 |
二、从企业营业收入净额及营业活动现金流量面向 |
三、从企业每股盈余及每股现金流量面向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研究限制 |
一、研究方法之限制 |
二、研究样本个案之限制 |
三、研究议题范围限制实证分析 |
第二节 研究结论综合整理 |
一、企业高阶管理人员败德行为显着特征 |
二、财务报表舞弊影响显着特征 |
三、企业高阶管理人员败德行为关联特征 |
第三节 后续研究方向与建议 |
一、研究建议 |
二、研究贡献 |
三、后续研究方向 附录A 样本个案企业财务报表信息 附录B 样本个案企业现金流量表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8)基于演化经济学理论的会计准则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1.1 研究目的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框架与方法 |
1.2.1 研究框架 |
1.2.2 研究方法 |
1.3 创新与不足 |
1.3.1 创新之处 |
1.3.2 不足之处 |
第2章 会计准则变迁研究文献综述 |
2.1 会计准则缘起的研究 |
2.1.1 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
2.1.2 降低交易成本的需要 |
2.1.3 效用最大化的需要 |
2.2 会计准则实质的研究 |
2.2.1 技术规范:会计准则运用视角的界定 |
2.2.2 约束机制:公司治理视角的界定 |
2.3 会计准则经济后果的研究 |
2.4 会计准则制定的研究 |
2.4.1 会计准则制定基础 |
2.4.2 会计准则制定主体 |
2.4.3 会计准则制定程序 |
2.5 相关研究文献述评 |
2.5.1 会计准则变迁的新古典经济学分析框架 |
2.5.2 演化经济学:会计准则变迁研究的新思路 |
第3章 演化经济学与会计准则变迁 |
3.1 演化经济学的理论渊源、基本假设与核心范畴 |
3.1.1 理论渊源 |
3.1.2 基本假设 |
3.1.3 核心范畴 |
3.2 演化经济学的主要方法 |
3.2.1 自组织理论 |
3.2.2 演化博弈论 |
3.2.3 自组织理论与演化博弈论的比较 |
3.3 会计准则的概念界定及其变迁 |
3.3.1 会计准则的概念界定 |
3.3.2 美国会计准则变迁 |
3.3.3 国际会计准则变迁 |
3.3.4 中国会计准则变迁 |
3.4 演化经济学研究会计准则变迁的适用性 |
3.4.1 演化经济学的可行性分析 |
3.4.2 演化经济学的优势分析 |
3.4.3 会计准则变迁的演化经济学分析框架 |
第4章 自组织演化:会计准则变迁的内生性本质 |
4.1 制度变迁自组织思想渊源:哈耶克的"自发秩序"理论 |
4.2 会计准则变迁的自组织本质 |
4.2.1 会计准则变迁的非线性特征 |
4.2.2 会计准则变迁的自组织原理 |
4.3 会计准则变迁的自组织演化机制 |
4.3.1 自组织演化前提:开放和远离平衡 |
4.3.2 自组织演化动力:竞争与协同 |
4.3.3 自组织演化诱因:涨落 |
4.3.4 自组织演化路径:分叉和环境选择 |
第5章 演化博弈:会计准则变迁的内生性解释 |
5.1 演化博弈论在制度变迁分析中的运用 |
5.2 会计准则演化博弈分析的可能性 |
5.2.1 演化博弈论在制度变迁研究中的优势:均衡与演化的桥梁 |
5.2.2 制度变迁的演化博弈分析框架 |
5.2.3 会计准则演化博弈分析的理论依据 |
5.3 会计准则变迁的演化博弈 |
5.3.1 会计准则变迁的演化博弈分析:基本模型 |
5.3.2 会计准则变迁的最优反应动态模型 |
5.3.3 会计准则变迁的复制动态模型 |
第6章 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变迁:演化经济学视角的验证 |
6.1 基于自组织理论的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变迁分析 |
6.1.1 准备阶段: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变迁动力形成 |
6.1.2 列报和披露阶段:涨落触发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变迁 |
6.1.3 确认和计量阶段:分叉和环境选择的会计准则变迁 |
6.2 基于演化博弈论的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变迁分析 |
6.2.1 准备阶段: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制定中的"讨价还价" |
6.2.2 列报和披露阶段: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制定中的"惩戒" |
6.2.3 确认和计量阶段: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制定中的"惩戒"与"奖励"并重 |
第7章 演化分析框架下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 |
7.1 基于演化经济学理论的会计准则变迁影响因素 |
7.1.1 自组织力量的影响因素 |
7.1.2 外建构力量的影响因素 |
7.1.3 路径依赖与锁定效应 |
7.2 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 |
7.2.1 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的动态目标:效率与公平的追求 |
7.2.2 "效率"与"公平"的体现:具体境地和兼顾标准 |
7.3 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理想追求与现实选择 |
7.3.1 理想的制定主体:自组织力量与外建构力量的结合 |
7.3.2 理想的制定程序:应循程序与"异常会计问题"制定程序的结合 |
7.3.3 一种现实选择:趋于"效率"与"公平"的途径 |
7.4 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 |
7.4.1 国际会计准则制定主体与程序 |
7.4.2 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途径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博士在读期间直接构成博士论文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9)会计准则制定的经济后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一) 选题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二、相关文献综述 |
(一) 国外研究综述 |
(二) 国内研究综述 |
三、本文的研究思路与主要创新 |
(一) 研究思路 |
(二) 主要创新与研究局限 |
第一章 会计准则制定经济后果的契约理论 |
一、会计准则经济后果的基本概念 |
(一) 会计准则的含义及性质 |
(二) 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 |
二、契约理论与会计准则制定的经济后果观 |
(一) 契约理论的缘起 |
(二) 现代契约理论解读 |
(三) 会计的契约特征 |
(四) 契约理论下的会计准则经济后果 |
三、会计准则制定经济后果观的延伸:会计准则制定的政治化 |
第二章 会计准则制定经济后果的历史考察:以美国为例 |
一、美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变迁 |
(一) 会计程序委员会(1938~1959年) |
(二) 会计原则委员会(1959~1973年) |
(三) 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1973~) |
二、美国会计准则制定导向的演变 |
(一) 第一阶段:原则导向阶段(Principles-based) |
(二) 第二阶段:规则导向阶段(Rules-based) |
(三) 第三阶段:目标导向阶段(Objectives-based) |
三、实际的证据:美国具体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 |
(一) 投资税款贷项会计准则 |
(二) 外汇折算会计准则 |
(三) 石油天然气会计准则 |
(四) 股票期权会计准则 |
(五) 企业合并会计准则 |
四、启示与小结 |
(一) 美国会计准则制定权的安排是政府和民间充分博弈的结果 |
(二) 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取得准则制定权后的应对措施 |
(三) 美国会计准则制定导向演变的经济后果观 |
(四) 游说对美国会计准则制定的影响 |
第三章 会计准则制定经济后果的现实状况:基于我国经济背景 |
一、我国会计准则发展的历史回顾 |
(一) 会计准则的探索阶段(1979~1992年) |
(二) 会计准则逐步建立阶段(1992~2005年) |
(三) 会计准则体系建立和完善阶段(2006~至今) |
二、新会计准则体系的显着特点与实施影响 |
(一) 新会计准则体系的显着特点 |
(二) 新会计准则实施对上市公司的影响 |
三、新会计准则实施的经济后果分析:以资产减值准则为例 |
(一) 资产减值准则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
(二) 新资产减值准则的重要变化 |
(三) 新资产减值准则的变化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
四、我国经济环境下会计准则经济后果的分析 |
(一) 我国会计准则经济后果的动因 |
(二) 我国会计准则制定权的安排 |
(三) 我国利益相关者参与会计准则的态度 |
(四) 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程序 |
五、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的改进 |
(一) 加强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人员的广泛代表性 |
(二) 加强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独立性 |
(三) 加强会计准则制定过程的公开性 |
(四) 合理安排会计准则征求意见时间 |
(五) 增加会计准则反馈意见的途径 |
第四章 会计准则制定经济后果的国际影响分析 |
一、会计准则国际化的收益和成本 |
(一) 会计准则国际化的收益 |
(二) 会计准则国际化的成本 |
二、会计准则国际化利益之争的途径:争夺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权 |
(一) 美国 |
(二) 欧盟 |
(三) 发展中国家 |
三、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的经济后果及应对策略 |
(一) 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的收益和成本 |
(二) 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的总体策略 |
(三) 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的具体策略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后记 |
(10)会计国际化之国家利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论文的框架 |
第三节 论文的学术贡献 |
第二章 国家利益概述 |
第一节 国家利益的定义 |
第二节 国家利益的内容及其特点 |
一、国家利益的内容及其分类 |
二、国家利益的特征 |
第三节 影响国家利益的客观因素 |
一、国际环境 |
二、国家实力 |
第三章 会计国际化中的国家利益 |
第一节 会计国际化的内涵 |
一、会计国际化的定义 |
二、会计国际化是一种国际制度的参与 |
第二节 会计国际化中国家利益的内容与表现形式 |
一、会计国际化的经济后果 |
二、会计国际化中国家利益的内容与表现形式 |
第三节 会计国际化与国家利益的相互影响 |
第四章 主要国家及国家联盟会计国际化之利益维护策略 |
第一节 美国会计国际化及其利益维护策略 |
一、美国会计国际协调的态度及其动向 |
二、美国国家利益的维护策略 |
第二节 欧盟会计国际化及其利益维护策略 |
一、欧盟会计国际化进程概况 |
二、欧盟的利益维护机制及其策略 |
第三节 加、澳、日三国会计国际化及其利益维护策略 |
一、加拿大会计国际化及其利益维护策略 |
二、澳大利亚会计国际化及其利益维护策略 |
三、日本会计国际化及其利益维护策略 |
第四节 东盟会计国际化及其利益维护策略 |
一、东盟各国会计国际化状况 |
二、东盟会计国际化的利益考量 |
第五节 结论与启示 |
第五章 IASC/IASB的利益协调取向 |
第一节 IASC/IASB推动会计国际协调的主要业绩 |
一、重组前IASC的主要业绩 |
二、重组后IASB的主要业绩 |
第二节 IASC/IASB的利益协调取向及其策略 |
一、IASC/IASB利益协调的处境 |
二、IASC的利益协调策略 |
三、IASB的利益协调策略 |
第三节 IASB未来利益协调的困境 |
一、准则解释和执行难以真正一致 |
二、内部利益均衡始终是难点 |
三、趋同步调难以统一 |
四、各国会计环境的协调仍是障碍 |
五、IFRS的固有缺陷难以消除 |
第四节 启示 |
第六章 中国会计国际化之国家利益分析与判断 |
第一节 中国会计国际化的历程 |
一、会计国际化的启蒙阶段 |
二、会计国际化初步协调阶段 |
三、会计国际化提速阶段 |
四、反思总结与国际趋同阶段 |
五、向国际等效发展阶段 |
第二节 中国会计国际化的利益分析 |
一、中国会计国际化的政治利益 |
二、中国会计国际化的经济利益 |
三、中国会计国际化的文化利益 |
四、中国会计国际化的安全利益 |
第三节 中国会计国际化的成本分析 |
一、直接成本 |
二、间接成本 |
第四节 中国会计国际化之国家利益判断 |
一、国家利益的判断原则 |
二、从国际环境判断中国国家利益 |
三、从综合实力判断中国国家利益 |
四、从中国会计实力判断中国国家利益 |
五、从重要性判断中国国家利益 |
六、从紧迫性判断中国国家利益 |
七、“中国特色”的国家利益解读 |
第七章 中国会计国际化之国家利益维护 |
第一节 中国会计国际化之国家利益维护原则 |
一、四代国家领导人的国家利益观及其给我们的指导与启示 |
二、中国会计国际化中维护国家利益的基本原则 |
第二节 中国会计国际化之国家利益维护策略 |
一、构建科学合理的会计国际化战略框架 |
二、改善会计国际化的内外环境 |
三、增强本国的会计实力 |
四、加强国际合作 |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本文局限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本文局限及后续研究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会计准则国际发展的利益关系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什么是会计:基于会计发展历史的理论反思[J]. 杨雄胜. 财会月刊, 2021(11)
- [2]会计准则国际发展的利益关系分析[J]. 涂悦. 今日财富, 2020(24)
- [3]基于投资者视角的关键审计事项增量信息与决策有用性研究[D]. 刘丁睿. 吉林大学, 2020(01)
- [4]会计准则国际发展的利益关系分析[J]. 余在敏. 财会学习, 2018(13)
- [5]我国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研究 ——基于内容分析法[D]. 徐纯. 武汉大学, 2017(06)
- [6]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多视角透视:一个理论综述[J]. 唐伟,李晓琼. 海南金融, 2014(10)
- [7]企业高阶管理人员败德行为之探讨 ——基于台湾上市(柜)公司财务报表舞弊分析[D]. 陈素蓉. 南开大学, 2014(04)
- [8]基于演化经济学理论的会计准则变迁研究[D]. 杜静然. 天津财经大学, 2011(10)
- [9]会计准则制定的经济后果研究[D]. 田娟. 武汉大学, 2009(09)
- [10]会计国际化之国家利益研究[D]. 刘长青. 厦门大学, 2008(08)
标签:会计准则论文; 会计论文; 审计意见论文; 关于实行审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论文; 审计报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