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失眠现象研究

大学生失眠现象研究

一、大学生不寐现象探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伟蔚,张庆祥[1](2021)在《论心理疏导在失眠诊疗中的应用效果》文中指出失眠又称为"不寐",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严重不足,非常影响人们的生活。《景岳全书·不寐》将不寐概括为邪正两端,有邪者多为实证,无邪者多为虚证。引起不寐的因素有很多,饮食、劳倦、情志、体虚、其他病诱发均可引起阴阳失交,导致神不守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活压力增加,心理因素逐渐成为影响失眠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因此失眠不仅需要方药治疗,还要加以心理疏导。

黄康婷[2](2021)在《壮医脐环针联合壮药调气汤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林璐[3](2021)在《针刺十三鬼穴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症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

李振汉[4](2021)在《基于HRV为核心的生理指标对124例失眠大学生的观察及证候分析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大学生的失眠特点及其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并分析失眠中医证型与心率变异性等指标的相关性,为大学生失眠患者中医辨证分型提供相关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选取自2020年9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北京中医药大学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为自愿参与的形式,并要求符合纳入标准,共计收集124例失眠受试者。本课题已通过本校医学伦理委员会伦理审查,并获得审查批件(项目编号:2020BZYLL120)。首先记录并完成失眠中医证候调查表(一般情况、现病史摘要、基本状态、头面部症状、胸腹部症状、二便状态、舌象及脉象)、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及睡眠状况自评量表(SRSS)的测评;然后领取由北京聚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提供的设备--非接触式心率呼吸记录仪(型号:VSM-M01,已获得国家医疗器械注册证)进行睡眠监测及生理数据采集。根据失眠中医证候调查表对124例失眠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然后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管理,并分析失眠不同证型分布规律,通过不同证型之间的心率变异性等生理指标进行对比分析,探索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及相关性。结果1.在调查的124例大学生失眠患者中,年龄分布在18~33岁范围内,平均患病年龄为x ± s=21.66±3.22岁,主要以18~21岁年龄段患病率最高,占比64.5%。大学生普遍存在熬夜的问题,有96.8%的大学生在晚上11点之后才上床睡觉,其中,有56.5%的大学生上床睡觉时间在凌晨零点以后甚至更晚。2.大学生失眠患者中医证型构成中肝郁脾虚型占37.1%,心脾两虚型占29.0%,心胆气虚型占14.5%,阴虚火旺型占10.5%,肝郁化火型占8.9%,其中以肝郁脾虚型占比最多。失眠各证型在年龄构成、性别比例方面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3.在SRSS的因子8(多梦或常被恶梦惊醒)上,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因子8在中医辨证分型方面具有指导意义。4.经单因素方差分析,TP、ULF在不同中医证型之间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心脾两虚型与阴虚火旺型在 SDNN、SDNNI、RMSSD、PNN50、TP、LF、VLF、ULF、HR lbl、HR min、RR baseline、AHI、呼吸暂停次数比较上,均为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 SDNN、SDNNI、RMSSD、PNN50、TP、LF、VLF、ULF、HR lbl、HR min、RR baseline、AHI、呼吸暂停次数在失眠中医辨证分型方面具有指导意义。6.肝郁脾虚型与阴虚火旺型、肝郁化火型与阴虚火旺型在AHI比较上,均为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AHI在失眠中医辨证分型方面具有指导意义。7.阴虚火旺型与心胆气虚型在TP、VLF 比较上,均为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TP、VLF在失眠中医辨证分型方面具有指导意义。8.肝郁脾虚型与肝郁化火型、心脾两虚型与肝郁化火型、肝郁化火型与心胆气虚型在ULF比较上,均为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ULF在失眠中医辨证分型方面具有指导意义。9.对中医证型与生理指标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得出P<0.05,提示统计学有显着性差异,结果说明中医证型与生理指标组间有相关性。结论1.大学生失眠证型以肝郁脾虚型最多,证型多见虚实夹杂,以虚证偏多。2.HRV及其他生理指标与失眠证型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3.失眠中医辨证分型与HRV及其他生理指标的相关性研究有待进一步探索。

沈育竹[5](2021)在《中医慢病管理在失眠患者中的临床应用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价中医慢病管理治疗失眠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作为疗效评价指标,探讨中医慢性病管理治疗失眠的特色优势,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收录2019.09-2020.01期间就诊于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脑病科门诊的符合纳入标准的失眠患者11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55例,观察过程中由于依从性差治疗组结案3例,对照组结案1例,由于疫情影响治疗组结案6例,对照组结案10例,最终研究治疗组共46例,对照组共44例,各数据资料研究最终按90例进行。对照组仅服用中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中医慢病管理进行干预,共随访6个月,其中中药治疗3周为一个疗程,干预两个疗程以后两组均停止中药治疗,记录患者第6周、第6个月(治疗后)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最后对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评估临床疗效,得出结论。结果:1.一般资料:两组患者性别、年龄、ISI评分、PSQI评分具有齐同可比性(p>0.05)。2.PSQI评分情况:(1)两组治疗6周后评分比较:组内比较:p=0.000(p<0.05),有统计学差异,说明两组方案均能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情况;组间比较:p=0.024(p<0.05),有统计学差异,说明中医慢病管理联合中药治疗疗效优于单纯中药治疗。(2)两组治疗6周后与治疗后比较:治疗组组内比较:p=0.000(p<0.05),有统计学差异,对照组组内比较:p=0.062(p>0.05),无统计学差异,说明中药治疗失眠症远期疗效稳定,中医慢病管理可以有效提高临床疗效。(3)两组治疗后评分比较:组间比较:p=0.000(p<0.05),有统计学差异,说明中医慢病管理治疗失眠症疗效确切,可以明显改善患者失眠症状,提高睡眠质量。3.总有效率情况:两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1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00%,p=0.00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中医慢病管理疗效确切。结论:中医慢病管理联合中药在治疗失眠症时临床疗效优于单纯中药治疗,中医慢病管理可以明显降低失眠患者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临床疗效确切,可显着改善患者失眠症状,提高睡眠质量,未见不良反应,安全性高,值得深入研究及临床推广。

赵世娇[6](2021)在《柔肝交心方联合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失眠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评价柔肝交心方联合认知行为疗法的临床疗效,探寻临床治疗失眠的综合有效干预方案。方法:本研究选择2019年7月至2020年12月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门诊就诊的心肝血虚、心火上扰型失眠患者为研究对象,共4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中药组24例和综合治疗组24例,中药组给予柔肝交心方治疗,综合治疗组给予柔肝交心方+认知行为疗法,所有受试者每1周随访1次,中药每次发放1周用量,认知行为疗法每周进行1次,两组各干预4周。在入组时及治疗4周后分别对受试者采用PSQI进行睡眠质量测评,采用HAMA和HAMD进行情绪状态测评,并收集中医症状(主症、兼症、舌象、脉象等)进行中医证候积分测评。干预4周后,对两组内及组间的主要疗效指标(PSQI)、次要疗效指标(HAMA、HAMD、中医证候积分)进行比较。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睡眠质量改善情况:组内比较,治疗4周后,中药组PSQI总分及分项中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等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催眠药物评分也低于治疗前,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治疗组PSQI总分及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日间功能障碍等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4周后,综合治疗组的睡眠效率评分显着低于中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PSQI总分及其他分项评分中,综合治疗组低于中药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总有效率为81.8%,综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5%,两者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两组的PSQI减分率进行比较,综合治疗组显着高于中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慢性失眠患者中,综合治疗组的PSQI减分率明显高于中药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情绪状态评价:治疗4周后,组内比较,中药组和综合治疗组的HAMA评分、HAMD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综合治疗组的HAMA评分、HAMD评分均低于中药组,但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中医证候积分:治疗4周后,组内比较,中药组的中医证候积分总分、主症总分、健忘、烦躁、口渴喜饮、口苦、小便黄、及兼症总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治疗组的中医证候积分总分、主症总分、健忘、眩晕、烦躁、口渴喜饮、口苦、小便黄、及兼症总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两组在中医证候积分总分及其他评分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柔肝交心方可以有效改善心肝血虚、心火上扰型失眠患者的睡眠情况及相关中医症状,对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也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柔肝交心方与认知行为疗法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案对患者睡眠情况的改善作用更明显,尤其对于慢性失眠患者以及在提高睡眠效率方面,综合治疗方案可能更适合推广。

王喜凤[7](2021)在《化瘀安神针刺法治疗慢性失眠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观察化瘀安神针刺法治疗慢性失眠的临床疗效,为慢性失眠患者提供更加有效可行的治疗方案。方法:将入组的60例慢性失眠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分别在基础疾病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化瘀安神针刺法和常规针刺法,得气后留针30min,治疗3个疗程(1次/d,1个疗程7d,每周休息1d),通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PSQI各指标分值及总分、HAMA评分、HAMD评分、中医血瘀症状和症状分级评分,进而分析两组患者在疗程结束后的临床疗效。结果:1.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性别、年龄、病程),无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两组患者治疗后的PSQI总分及各指标分值、HAMA评分、HAMD评分及中医血瘀症状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 0.05)。治疗后治疗组在PSQI总分、HAMA评分、HAMD评分及中医血瘀症状评分方面均低于对照组(P 0.05),但在比较PSQI各指标时发现两组方法在缩短患者的入睡时间上疗效相当(P>0.05),而在剩余的5个指标(睡眠效率、睡眠时间、睡眠质量、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评分上治疗组降低幅度更大(P 0.05)。3.治疗组在治疗前将血瘀症状按轻、中、重三度进行分级,例数分别为9、13、8例,治疗后变为18、9、3例;对照组治疗前血瘀症状轻、中、重度的例数分别为8、12、10例,治疗后变为10、13、7例;分析以上数据,治疗组在降低血瘀症状程度上优于对照组(P 0.05)。4.治疗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为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1.化瘀安神针刺法和常规针刺法在PSQI总分及各指标分值、HAMA、HAMD、中医血瘀症状评分上均较前改善。2.化瘀安神针刺法在改善睡眠障碍、睡眠效率、睡眠时间、睡眠质量及日间功能障碍方面优于常规针刺组。3.化瘀安神针刺法在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方面优于常规针刺组。4.化瘀安神针刺法在中医血瘀症状及症状分级评分方面的改善程度优于常规针刺组。5.化瘀安神针刺法在临床总体疗效上优于常规针刺组。

高丽君[8](2021)在《探讨不同强度易筋经招势组合训练对大学生慢性失眠症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胡文军[9](2021)在《栀灵复方颗粒的制备及其镇静助眠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拟将对镇静助眠有效的临床经验方栀灵复方进行剂型改进,研制出栀灵复方颗粒,并对其进行颗粒剂制备工艺、药效、药动学、质量标准、初步稳定性研究,为药物的开发与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首先,根据处方中中药饮片的临床提取方法和有效成分的化学性质选择水煎煮法提取,采用L9(34)正交试验法,以栀子苷和橙皮苷含量为指标,对栀灵复方的提取工艺进行研究。然后,对稀释剂、润湿剂及药物与稀释剂的比例进行单因素考察,采用L9(34)正交试验法,以成型率、休止角、堆密度、吸湿率、溶化率为指标,优选最佳成型工艺。并对栀灵复方颗粒进行质量标准研究及初步稳定性试验。药效方面,采用自主活动试验对栀灵复方汤液及颗粒进行镇静助眠研究,并对栀灵复方开展最大耐受量试验。药代动力学方面,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颗粒中栀子苷在大鼠体内的含量测定方法,进而进行一只动物采血一次和同只动物多次采血的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通过提取工艺的研究得出了最佳提取工艺为加水量为10倍、提取3次、第一次1.0h,第二次0.5h,第三次0.5h。通过成型工艺的研究,得出了颗粒最佳成型工艺为浸膏粉末与可溶性淀粉比例1∶0.75,润湿剂70%乙醇(用量为浸膏粉末量的24%)制软材,干燥,整粒,即得。分别建立了栀灵复方颗粒中天麻和延胡索薄层鉴别的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栀子苷和橙皮苷含量的方法,以及通过紫外分光光度法对颗粒中总多糖含量进行测定的方法,初步建立了栀灵复方颗粒的质量标准,初步稳定性试验结果显示各项指标符合规定。药效试验证实栀灵复方汤液及颗粒具有镇静助眠的作用,最大耐受量试验结果显示最大耐受倍数为135.44,表明颗粒对人体安全,同时得出成人日服剂量不得大于15倍处方量。两次药代动力学研究显示大鼠口服给药后颗粒中栀子苷的房室模型属于一室模型,栀子苷首先在体内快速吸收浓度达到一个峰值,接着可能由于肝肠循环出现第二峰,最后栀子苷全部吸收浓度趋于零。两次药代动力学研究中栀子苷在大鼠体内的t1/2分别为13.70h和8.07h,Tmax分别为0.25h和0.50h,表明口服给药后栀子苷在大鼠体内吸收较快。结论:本研究表明栀灵复方颗粒有效安全,制备工艺合理,方法稳定可行,为镇静助眠药物的开发提供了理论指导。

赵孝宇[10](2021)在《针刺治疗肝郁化火型不寐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本文通过参照中医症候积分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观察针刺结合盐酸曲唑酮片治疗肝郁化火型不寐的临床疗效,探讨针刺对肝郁化火型不寐的独特干预作用,总结其突出优势及特点,讨论其内在规律,为临床上肝郁化火型不寐的研究与治疗提供新思路及新方法。资料与方法:本次试验的研究对象均来源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脑K1门诊;依据纳入及排除标准对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的就诊受试者进行诊断纳入,将67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肝郁化火型不寐受试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试验组采用针刺腧穴与口服盐酸曲唑酮片结合治疗,对照组睡前口服西药盐酸曲唑酮片治疗。试验组每日针刺一次,留针时间为20分钟,2周为一疗程,连续治疗,治疗周期为两个疗程。试验组及对照组受试者于晚睡前半小时口服盐酸曲唑酮片100mg,每日一次,连续口服一个疗程,时间为4周。两组观察治疗周期为4周,4周后采用肝郁化火中医症候积分表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进行疗效评价,观察67例受试者治疗周期前后睡眠六项因子及肝郁化火中医证候改善状况,收集治疗前后数据,用office EXCEl建立数据库。数据的统计分析及录入均应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结果:1.通过统计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各项评分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受试者PSQI积分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试验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治疗后在六项睡眠因子各项积分显示,试验组治疗后在睡眠质量、夜间入睡时间及日间功能障碍三方面的积分呈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对于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的提升,睡眠障碍的改善方面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试验组总有效率达87.88%。2.肝郁化火型中医症候积分比较结果显示:治疗后,试验组中医证候总积分明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总有效率达72.72%,对照组仅为41.17%。结论:1.本次试验以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和中医证候积分量表为参照,通过六项睡眠因子总分及各项积分、肝郁化火中医证候积分的治疗前后对比,显示出针刺结合盐酸曲唑酮片治疗失眠效果显着,优于单纯口服盐酸曲唑酮片;针刺可有效地降低不寐受试者的中医证候积分,提高受试者睡眠质量、缩短入睡时间,同时对于日间功能障碍的缓解也具有良好临床疗效。2.针刺治疗肝郁化火型不寐临床疗效突出,但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对远期治疗效果的跟踪与随访缺失,临床上远期治疗效果对失眠症尤为重要,应结合实际在未来进行更加严格且深入的多中心、大样本研究。

二、大学生不寐现象探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学生不寐现象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1)论心理疏导在失眠诊疗中的应用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失眠的生理病理
    1.1 中医学对失眠的认识
    1.2 中医常用治疗方法
    1.3 失眠常见病因病机
        1.3.1 失眠的常见病因:
        1.3.2 不寐的主要病机:
        1.3.3 心理因素对失眠的影响:
2 中医心理的发展
3 心理疏导在失眠中的应用
4 典型病案
5 小结

(4)基于HRV为核心的生理指标对124例失眠大学生的观察及证候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综述一 现代中医学对失眠认识的研究概述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心率变异性特点分析及其与失眠症相关性研究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祖国医学对失眠病因病机的认识
    2 祖国医学治疗失眠的方法
    3 祖国医学对失眠的不同分类
    4 小结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信息采集
        2.2 非接触式心率呼吸记录仪介绍
        2.3 HRV及其他生理指标
        2.4 辨证分型
        2.5 数据录入及统计分析
        2.6 不良事件
        2.7 质量控制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1 一般病例资料分析
        1.1 性别及年龄情况
        1.2 失眠患者病程情况
        1.3 失眠患者文化程度情况
        1.4 失眠患者入睡困难情况
        1.5 失眠患者白天打瞌睡情况
        1.6 失眠患者作息时间情况
        1.7 失眠患者失眠后心情(心境)情况
    2 大学生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与一般因素、生理因素的相关情况
        2.1 大学生失眠患者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分分布情况
        2.2 大学生失眠患者睡眠质量与一般因素的相关情况
        2.3 大学生失眠患者睡眠质量与生理因素分布及相关情况
    3
        3.2 中医证型分布规律
        3.3 中医证型的症状频数分布
        3.4 中医证型症状筛选
        3.5 中医证型PSQI积分的差异
        3.6 中医证型SRSS积分的差异
    4 中医证型失眠患者生理指标及HRV比较分析
        4.1 中医证型失眠患者生理指标比较分析
        4.2 不同中医证型失眠患者生理指标比较分析
        4.3 不同中医证型失眠患者HRV时域参数比较分析
        4.4 不同中医证型失眠患者HRV频域参数比较分析
        4.5 生理指标筛选分析
结论
讨论
    1 失眠流行病学与诊疗问题
        1.1 失眠流行病学
        1.2 失眠诊疗问题
    2 大学生失眠现状及相关因素讨论分析
        2.1 大学生失眠现状
        2.2 大学生失眠患者一般因素分析
        2.3 大学生失眠相关因素分析
    3 大学生失眠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证型特点分析
        3.1 失眠中医证型分布规律
        3.2 失眠中医证型特点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失眠中医证候调查表
    附录2: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
    附录3: 睡眠状况自评量表(SRSS)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中医慢病管理在失眠患者中的临床应用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1 失眠的中医研究
    2 失眠的西医研究
    3 慢病管理
实验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病例选择
    3 临床资料
    4 研究方法
    5 研究指标
    6 疗效判定标准
    7 统计分析
    8 结果
讨论
    1 全面干预,加强管理
    2 运动疗法
    3 饮食调养
    4 情志干预
    5 展望及不足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6)柔肝交心方联合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失眠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失眠的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学对失眠的认识及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观察指标
    4. 数据处理
研究结果
    1. 基本情况描述
    2.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
        2.1 人口学资料
        2.2 失眠病程
        2.3 失眠主症
        2.4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
        2.5 情绪状态评价
        2.6 中医证候积分
    3. 柔肝交心方联合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失眠的疗效分析
        3.1 主要疗效指标——睡眠改善情况分析
        3.1.1 两组PSQI评分比较
        3.1.2 两组PSQI减分率比较
        3.1.3 两组失眠病程与PSQI减分率相关性分析
        3.1.4 两组有效率比较
        3.2 次要疗效指标——情绪状态评价、中医证候比较
        3.2.1 情绪状态评价
        3.2.2 中医证候比较
结论
讨论
    1. 柔肝交心方治疗心肝血虚、心火上扰型失眠的理论基础
    2. 柔肝交心方方解及药理学研究
    3. 柔肝交心方的疗效评价
    4. 柔肝交心方对失眠患者情绪状态的影响
    5. 柔肝交心方联合认知行为疗法可能对慢性失眠更有推广价值
    6. 局限性及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
    附录2: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
    附录3: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
    附录4: 中医证候积分量表
    附录5: 睡眠日记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7)化瘀安神针刺法治疗慢性失眠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文献综述
    1 现代医学对于慢性失眠的研究
        1.1 慢性失眠的定义
        1.2 慢性失眠的病因
        1.3 慢性失眠的发病机制
        1.4 慢性失眠的流行病学及不良影响
        1.5 慢性失眠的治疗
    2 传统医学对于慢性失眠的研究
        2.1 中医病名之源流
        2.2 病因病机之发展
        2.3 中医之治疗方法
临床观察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标准
        1.6 剔除标准
        1.7 中止标准
        1.8 针刺意外情况处理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及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治疗疗程
        2.4 观察指标
        2.5 评价指标及方法
        2.6 疗效评定标准
        2.7 统计学方法
        2.8 伦理学原则
        2.9 质量控制
        2.10 安全性指标
        2.11 技术路线
    3 研究结果
        3.1 性别比较
        3.2 年龄及病程比较
        3.3 两组治疗前后PSQI总分及各指标比较
        3.4 两组治疗前后HAMA、HAMD评分比较
        3.5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血瘀症状评分比较
        3.6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血瘀症状分级比较
        3.7 两组治疗前后总体疗效比较
        3.8 安全性评价
讨论
    1 立题依据
    2 瘀血理论的发展源流
    3 慢性失眠与瘀血的关系
        3.1 气滞致瘀
        3.2 痰浊致瘀
        3.3 气虚致瘀
    4 化瘀安神针刺法原理分析
        4.1 治则分析
        4.2 针刺优势
        4.3 取穴依据
    5 慢性失眠与抑郁、焦虑的相关性
    6 临床结果分析
    7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
    附录2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
    附录3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
    附录4 中医血瘀症状分级量化表
    附录5 患者知情同意书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9)栀灵复方颗粒的制备及其镇静助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栀灵复方提取工艺的研究
    1 材料
    2 栀灵复方中栀子苷与橙皮苷方法学的建立
        2.1 色谱条件
        2.2 溶液的制备
        2.3 方法学考察
    3 提取工艺的研究
    4 提取工艺的验证
    5 讨论
    6 小结
第二章 栀灵复方颗粒成型工艺的研究
    1 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2.1 浸膏粉末的制备
        2.2 稀释剂、润湿剂的选择
        2.3 药物与稀释剂比例的初选
        2.4 正交优化
        2.5 矫味剂的选择
        2.6 验证试验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栀灵复方颗粒质量标准的研究
    1 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2.1 性状
        2.2 检查
        2.3 薄层鉴别
        2.4 栀子苷和橙皮苷的含量测定
        2.5 多糖的含量测定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章 栀灵复方颗粒的初步稳定性试验
    1 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2.1 加速试验
        2.2 室温留样试验
    3 小结
第五章 栀灵复方汤液及颗粒镇静助眠与急性毒性的研究
    1 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2.1 汤液镇静助眠药效试验
        2.2 颗粒镇静助眠药效试验
        2.3 急性毒性试验
    3 讨论
    4 小结
第六章 栀灵复方颗粒中栀子苷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1 材料
    2 体内方法学的建立
        2.1 色谱条件
        2.2 溶液的制备
        2.3 血浆样品的预处理
        2.4 方法学考察
    3 栀灵复方颗粒中栀子苷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3.1 一只动物采血一次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3.2 同只动物多次采血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4 讨论
    5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镇静助眠的中药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10)针刺治疗肝郁化火型不寐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失眠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四、大学生不寐现象探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论心理疏导在失眠诊疗中的应用效果[J]. 王伟蔚,张庆祥. 心理月刊, 2021(14)
  • [2]壮医脐环针联合壮药调气汤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临床研究[D]. 黄康婷.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
  • [3]针刺十三鬼穴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症的临床研究[D]. 林璐.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
  • [4]基于HRV为核心的生理指标对124例失眠大学生的观察及证候分析研究[D]. 李振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5]中医慢病管理在失眠患者中的临床应用观察[D]. 沈育竹.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柔肝交心方联合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失眠的临床研究[D]. 赵世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7]化瘀安神针刺法治疗慢性失眠的临床疗效观察[D]. 王喜凤.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探讨不同强度易筋经招势组合训练对大学生慢性失眠症的影响[D]. 高丽君.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
  • [9]栀灵复方颗粒的制备及其镇静助眠的研究[D]. 胡文军.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
  • [10]针刺治疗肝郁化火型不寐临床观察[D]. 赵孝宇.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

标签:;  ;  ;  ;  ;  

大学生失眠现象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