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机械通气治疗危重型哮喘28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蔡欢[1](2020)在《浙江省COVID-19患者临床特征与治疗研究及SARS-CoV-2生物信息学分析》文中提出第一部分浙江省788例COVID-19患者的临床特征及SARS-Co V-2生物信息学分析背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疾病(COVID-19)患者数量的快速增长给中国带来沉重的公共卫生负担,并引起全世界的警惕。本研究主要分析浙江省的788例患者,确定其临床特征与SARS-Co V-2(ZJ01)基因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并分析了从2020年1月17日到2020年2月12日COVID-19确诊患者资料,包括流行病学资料、人口学资料、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数据等。其次是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来探索重型/危重型患者的独立预测因子及浙江省SARS-Co V-2特征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788例COVID-19患者的中位年龄为46.00(35.00-56.00)岁,潜伏期的中位数为5.00(2.00-9.00)天。高血压、糖尿病和慢性肝病是最常见的基础疾病。393(49.87%)例患者有武汉暴露史,195(24.75%)例患者为聚集性病例。78(9.90%)例患者为重型/危重型。发热和咳嗽是最常见的症状,而88(11.17%)例患者有胃肠道症状。234(29.70%)的患者有白细胞减少,134(17.01%)患者有淋巴细胞减少,但只有27(3.43%)例患者有血小板减少。390(49.49%)例患者有C反应蛋白升高。所有患者在入院时接受胸部影像学检查,87(11.04%)例患者呈无肺炎表现,170(21.57%)例患者呈单侧肺炎表现,296(37.56%)例患者呈双侧肺炎表现,235(29.82%)例患者呈多发性斑块或磨玻璃样变表现。668(84.77%)例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疗。18(2.28%)例患者接受机械通气。319(40.48%)例患者接受抗生素治疗。22(2.79%)例患者接受重症监护治疗。最常见的并发症是ARDS与肝损伤。任何基础疾病、发热程度、肌肉疼痛、淋巴细胞减少、白蛋白降低、CRP升高和LDH升高是重型/危重型COVID-19的独立危险因素。序列分析发现浙江省SARS-Co V-2病毒株(ZJ01)与其他SARS-Co V-2病毒株相比存在35处独有的突变的。对Furin酶切位点的预测及比对分析表明,Furin酶切位点可能是冠状病毒进化的重要位点。ZJ01在Furin酶切位点(F1-2)位点附近发生突变,导致S蛋白表面的结构和静电分布发生变化,进一步影响SARS-Co V-2与Furin的结合能力。结论:与疫情早期武汉市的COVID-19患者相比,浙江省COVID-19患者的临床特征发生变化,症状与病情相对较轻。而这些变化可能与ZJ01在Furin酶切位点(F1-2)位点附近发生突变导致S蛋白表面的结构和静电分布发生变化有关。第二部分浙江省88例伴胃肠道症状COVID-19患者的临床特征研究背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疾病(COVID-19)的暴发对人类健康构成巨大威胁。之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武汉与典型症状。本研究分析了浙江省伴胃肠道症状的COVID-19确诊病例,以确定其临床特征。方法:纳入2020年1月17日至2020年2月12日在浙江省入院的COVID-19患者。回顾性分析伴有胃肠道症状的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人口资料、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数据等,并行重型/危重型伴胃肠道症状的COVID-19患者的多因素分析。结果:在纳入的浙江省788例患者中,88(11.2%)例患者至少有一种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或腹泻)。伴胃肠道症状的COVID-19患者中分别有12(13.6%)例和6(6.8%)例属于重型和危重型,占比高于无胃肠道症状患者的49(7.0%)例和11(1.6%)例(P=0.028;P=0.001)。伴胃肠道症状的COVID-19患者中有27例为家庭聚集性病例,显着高于不伴胃肠道症状的患者(30.7%vs 17.7%,P=0.004)。在伴胃肠道症状的COVID-19患者中,体温>39℃(15例/17.0%)、乏力(31例/35.2%)、呼吸急促(10例/11.4%)和头痛(18例/20.5%)等症状明显更多。伴有胃肠道症状的患者中CRP水平显着高于无胃肠道症状的患者(15.0mg/L vs 8.0mg/L,P=0.007)。与无胃肠道症状的COVID-19患者相比,伴有胃肠道症状组的COVID-19患者的ARDS与肝损伤占比明显更高(15.9%vs 6.3%,P=0.001;19.3%vs 9.3%,P=0.004),接受机械通气及重症监护室治疗的比例同样更高(8.0%vs 1.6%,P=0.034;6.8%vs 2.3%,P=0.015)。住院前最高体温、任何基础疾病及乳酸脱氢酶水平升高是伴有胃肠道症状的重型/危重型COVID-19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与无胃肠道症状的患者相比,浙江省伴胃肠道症状COVID-19患者具有家庭聚集性病例更多、症状相对较重、并发症更多以及重型/危重型患者比例更高的临床特点。第三部分浙江省COVID-19老年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背景:COVID-19患者中老年人的数量占比较高,且与其它年龄段的患者相比,具有更高的病死率。本研究旨在探讨浙江省老年COVID-19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17日至2020年2月12日浙江省COVID-19确诊患者的病历资料。对年龄较大(≥60岁)和年龄较小(<60岁)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人口学资料、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数据进行分析。结果:纳入的浙江省788例COVID-19确诊患者中,136例为平均年龄68.3±7.3岁的老年患者。与年轻患者相比,老年患者中女性的比例明显更高(57.4%vs 46.5%,P=0.021)。与年轻患者相比,老年患者中合并基础疾病的比例明显更多(55.1%vs21.9%,P<0.001),包括高血压(39.0%vs 11.2%,P<0.001),糖尿病(17.6%vs 5.1%,P<0.001),心脏病(4.4%vs 0.8%,P=0.005)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2.2%vs 0%,P=0.005)。与年轻患者相比,老年患者中重型(16.2%vs 6.0%,P<0.001)/危重型(8.8%vs 0.8%,P<0.001)患者比例更高,呼吸急促(12.5%vs 3.1%,P<0.001)和中热及高热患者的比例明显更高(40.4%vs 29.6%,P=0.013;14.0%vs 7.2%,P=0.010)。与年轻患者相比,老年组COVID-19患者出现淋巴细胞计数减少的患者更多(30.9%vs14.1%,P<0.001),血红蛋白水平也更低(129g/L vs 140g/L,P<0.001),影像学表现为多发的斑块病灶和磨玻璃样变的患者更多(43.4%vs 27.0%,P<0.001)。与年轻患者相比,老年患者的ICU入住率(9.6%vs 1.4%,P<0.001)、ARDS发生率(16.9%vs 5.4%,P<0.001)、机械通气使用率(6.6%vs 1.4%,P=0.001)、糖皮质激素使用率(28.7%vs 9.4%,P<0.001)及丙种球蛋白使用率(17.7%vs 5.8%,P<0.001)更高。到随访日期为止,与年轻组患者相比,老年组COVID-19患者的出院率较低(22.8%vs44.6%,P<0.001)且住院时间更长(P=0.0022)。结论:与年轻患者相比,浙江省的老年COVID-19患者具有女性、合并基础疾病及聚集性发病的患者更多、症状与病情相对较重、重型/危重型患者比例更高以及出院率较低、住院时间更长的临床特点。第四部分干扰素-α+洛匹那韦/利托那韦+阿比多尔三联治疗COVID-19的有效性研究背景:目前COVID-19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抗病毒治疗的疗效研究对防控疫情至关重要。我们旨在评价干扰素-α、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及阿比多尔三联治疗COVID-19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17日至2020年2月12日浙江省收治的COVID-19确诊患者的病历资料。本研究纳入214例出院患者,其中78例接受干扰素-α、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和阿比多尔三联治疗的患者(三药联合组),69例接受干扰素-α联合洛匹那韦/利托那韦治疗的患者(两药联合组),以及67例未抗病毒治疗的患者(对照组)。干扰素-α,500U/次,每日2次,雾化吸入;洛匹那韦/利托那韦每次2片,每日2次,口服;盐酸阿比多尔胶囊,每次2片,每日3次,口服。比较3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三组患者的平均年龄分别为43.4±13.1岁,41.1±14.1岁及39.3±13.2岁(P=0.190)。在临床分型方面存在差异,三药联合组重型及危重型患者比例为15.4%,两药联合组为11.6%,对照组为1.5%(P=0.005)。三组患者的发热持续平均时间分别是8.0±4.2天,7.4±3.0天与7.6±3.8天(P=0.122);肺部病灶好转时间分别是11.7±3.3天,11.4±3.2天与11.1±4.2天(P=0.743);住院平均时间分别是13.5±5.0天,13.3±3.4天与14.4±4.4天(P=0.305);发病到出院中位时间分别是18(15-22)天,17(15-19)天与17(15-21)天(P=0.254);病毒核酸转阴平均时间分别是10.2±3.8天,9.5±3.1天与10.0±4.9天(P=0.052)。在排除重型/危重型患者平衡基线数据后,三组患者的疗效仍无差异。三组患者的发热持续时间分别是8.1±4.3天,7.4±3.2天与7.5±3.7天(P=0.175);肺部病灶好转时间是11.6±3.1天,10.9±2.9天与11.0±4.2天(P=0.636);住院时间是13.2±5.0天,13.1±3.2天与14.3±4.3天(P=0.273);发病到出院时间是18.1±5.7天,17.0±3.9天与17.6±4.9天(P=0.498);病毒核酸转阴时间是10.1±3.8天,9.3±3.5天与9.9±4.9天(P=0.066)。在治疗过程中三组患者均有表现为胃肠道症状的不良反应,三药联合组有9例(11.5%),两药联合组有12例(17.4%),对照组有6例(7.5%)(P=0.204)。结论:在轻型至普通型COVID-19患者中,未发现干扰素-α、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及阿比多尔的联合治疗具有明显改善临床症状、缩短病程及病毒核酸转阴时间的作用。
黄永烽[2](2020)在《机械通气在危重症哮喘抢救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文中指出目的探究机械通气在危重型哮喘抢救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2018年2月到我院救治的80例危重型哮喘患者,以抢救治疗方式分组,对照组常规抢救,观察组进行机械通气,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相关指标。结果 (1)观察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pH、PaO2以及PaCO2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观察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收缩压、心率以及呼吸频率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3)治疗前比较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患者FEV1和FEV1/FV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比较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患者FEV1和FEV1/FVC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危重型哮喘抢救治疗中选择机械通气,可将患者的症状表现予以改善,效果确切,临床应用价值存在。
康艳花[3](2019)在《机械通气治疗危重型小儿支气管哮喘的疗效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分析机械通气治疗在危重症小儿支气管哮喘上的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6月~2018年6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危重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50例,采用机械通气加大量补液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患儿的病情明显好转,PaO2上升,PaCO2下降(P<0.05);50例患儿中,49例经治疗病愈出院,而又1例因为并发合并症而死亡,总有效率达到98.0%;患儿进行通气治疗的应用时间在3~7天内,平均时间为(4.1±1.8)天。结论通过使用机械通气的方法治疗小儿重症支气管哮喘,可降低治疗失败率,是治疗重症哮喘的一种有效地方法。
邝瑞军[4](2019)在《支气管肺泡灌洗治疗45例塑型性支气管炎临床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支气管肺泡灌洗治疗儿童塑型性支气管炎(plastic bronchitis,PB)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南华大学附属郴州医院2012年1月至2018年3月确诊为PB临床资料,45例PB均完善支气管肺泡灌洗治疗及肺泡灌洗液7项呼吸道病毒抗原检测、肺泡灌洗液肺炎支原体(MP)核酸检测、灌洗液病原菌培养检测。对支气管肺泡灌洗前后小儿危重评分及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氧饱和度、肺部影像学资料进行比较;并对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病原学特点进行分析。结果1.支气管肺泡灌洗1次前后小儿危重评分、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及肺部影像学好转情况比较,危重评分及氧分压、动脉血氧饱和度及肺部影像学均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支气管肺泡灌洗多次后与肺泡灌洗前小儿危重评分、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及肺部影像学好转情况比较,结果明显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支气管肺泡灌洗多次后与灌洗治疗1次后对照,多次灌洗后小儿危重评分、动脉血氧分压(PaO2)及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及肺部影像学好转率较1次肺泡灌洗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45例塑型性支气管患儿进入分析,灌洗液病原学检查显示MP14例,四季均可发病;甲型流感病毒(IFA)5例,乙型流感病毒(IFB)5例,腺病毒(AVD)5例;其中AVD合并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1例,细菌4例(IFA、IFB合并肺炎链球菌感染各1例),其余14例均未发现明确病原,全年有发病。结论1.支气管肺泡灌洗(BAL)是诊断与治疗塑型性支气管炎直接、安全且有效的技术,能显着提高患儿危重评分,尽快改善患儿通气及肺部影像学。2.支气管肺泡灌洗病原检测对塑型性支气管炎病原诊治有意义。
李竹英,韩文英,郅扶旻[5](2016)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对近年来中西医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治疗方法、作用机制、疗效情况及研究成果做一概述。
胡耀飞[6](2014)在《无创机械通气在重症哮喘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BIPAP无创机械通气在重症哮喘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102例我院2012年2月2014年5月收治的重症哮喘病人。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基础治疗加BIPAP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和对照组(基础治疗)各51例,分析两组患者动脉血气p H、PO2、PCO2的实验室指标,评估其临床急救效果。结果两组治疗前后血气分析结果比较,p H、PO2、PCO2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1,P<0.01)。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p H、PO2、PCO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1)。结论机械通气通过改善患者通气,利用外部手段为组织供氧,解决患者呼吸窘迫、低氧血症等问题,结合基础治疗,对重症哮喘患者的急救效果明显优于基础治疗。
李哲,吴晓东[7](2014)在《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救治危重哮喘18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在抢救危重症哮喘中的作用。方法对18例危重症哮喘患者在常规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及时进行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结果 18例患者均在24 h内明显缓解,缺氧和二氧化碳储留迅速改善,5 d之内全部脱机拔管,14 d之内全部缓解出院。结论及时行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是目前抢救危重症哮喘发作的有效方法。
程进立[8](2013)在《机械通气治疗危重型小儿支气管哮喘的疗效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机械通气加大量补液治疗重症小儿支气管哮喘的疗效。方法选择2007年2月至2011年2月在本院治疗的危重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40例。采用机械通气加大量补液治疗。结果治疗后患者病情明显好转,酸中毒得到纠正,PaO2上升及PaC02下降;40例中36例患者好转出院,4例因合并病或者并发其他疾病而死亡,总有效率达到90.0%。结论应用机械通气加大量补液治疗小儿重症哮喘,可提高抢救成功率,是抢救重症哮喘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冯蔚昌[9](2013)在《支气管肺泡灌洗术联合利多卡因雾化吸入治疗危重型哮喘的临床价值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应用支气管肺泡灌洗术与利多卡因雾化吸入方式联合对患有危重型哮喘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抽取78例患有危重型哮喘的患者病例,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39例。采用常规哮喘治疗方法对对照组患者进行治疗;采用常规治疗基础加用支气管肺泡灌洗术与利多卡因雾化吸入方式联合对治疗组患者进行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危重型哮喘症状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机械通气治疗时间和胸片表现改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结论应用支气管肺泡灌洗术与利多卡因雾化吸入方式联合对患有危重型哮喘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李艳红[10](2012)在《机械通气治疗40例小儿重症支气管哮喘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治疗小儿重症支气管哮喘的疗效及临床分析。方法 2010年8月至2012年8月期间,我院诊治的40例重症支气管哮喘患儿,均给予机械通气治疗,对治疗前后心率、呼吸频率,以及血气分析等指标,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 40例重症支气管哮喘患儿,经过机械通气及相关处理后,成功救治39例,1例因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抢救成功率达到97.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心、呼吸频率,以及血气分析指标均有明显改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重症支气管哮喘患儿,机械通气治疗能够显着改善其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患者的预后质量,挽救患者生命。
二、机械通气治疗危重型哮喘28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机械通气治疗危重型哮喘28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浙江省COVID-19患者临床特征与治疗研究及SARS-CoV-2生物信息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序言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浙江省788例COVID-19 患者的临床特征及SARS-CoV-2 生物信息学分析 |
1.背景 |
2.方法 |
2.1 数据来源 |
2.2 COVID-19 患者诊断标准及亚型定义 |
2.3 实验室确诊方法 |
2.4 临床资料收集 |
2.5 SARS-CoV-2 基因序列的生信分析 |
2.6 统计分析 |
3.结果 |
3.1 人口学特征与临床分型 |
3.2 临床症状、实验室指标及影像学结果 |
3.3 浙江省COVID-19 患者的并发症与治疗 |
3.4 重型/危重型COVID-19 的危险因素分析 |
3.5 SARS-CoV-2 基因序列特点 |
4.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浙江省88例伴胃肠道症状COVID-19 患者的临床特征研究 |
1.背景 |
2.方法 |
2.1 数据来源 |
2.2 定义 |
2.3 实验室确诊方法 |
2.4 临床资料收集 |
2.5 统计分析 |
3.结果 |
3.1 人口学特征与临床分型 |
3.2 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及影像学结果 |
3.3 浙江省伴胃肠道症状COVID-19患者的并发症与治疗 |
3.4 合并胃肠道症状的重型/危重型COVID-19 患者的危险因素分析 |
4.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浙江省COVID-19 老年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
1.背景 |
2.方法 |
2.1 数据来源 |
2.2 定义 |
2.3 实验室确诊方法 |
2.4 临床资料收集 |
2.5 统计分析 |
3.结果 |
3.1 人口学特征与临床分型 |
3.2 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及影像学结果 |
3.3 浙江省COVID-19 老年患者的并发症、治疗与结局 |
4.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干扰素-α +洛匹那韦/利托那韦+阿比多尔三联治疗COVID-19 的有效性研究 |
1.背景 |
2.方法 |
2.1 数据来源 |
2.2 定义 |
2.3 实验室确诊方法 |
2.4 临床资料收集与统计 |
3.结果 |
3.1 基线特征 |
3.2 COVID-19患者治疗与疗效比较 |
3.3 轻型及普通型COVID-19 患者的疗效比较 |
4.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新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2)机械通气在危重症哮喘抢救治疗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与纳入标准 |
1.3 症状表现 |
1.4 方法 |
1.4.1 观察组 |
1.4.2 对照组 |
1.5 评估指标[2] |
1.6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血气指标比较 |
2.2 两组生命体征比较 |
2.3 两组肺功能指标比较 |
3 讨论 |
(3)机械通气治疗危重型小儿支气管哮喘的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资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2 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4)支气管肺泡灌洗治疗45例塑型性支气管炎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2.1 资料 |
2.2 研究方法 |
2.3 统计学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3.1 一般资料、临床表现 |
3.2 并发症 |
3.3 辅助检查 |
3.4 纤支镜及病理切片 |
3.5 肺泡灌洗液病原学结果 |
3.6 转归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主要缩略英文索引 |
致谢 |
(5)中西医结合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西医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方法 |
1.1药物治疗 |
1.1.1糖皮质激素 |
1.1.2短效β2受体激动剂 |
1.1.3茶碱类 |
1.1.4抗胆碱药 |
1.1.5硫酸镁 |
1.2通气治疗 |
2 中医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治则 |
2.1从风论治 |
2.2从瘀论治 |
2.3从痰论治 |
2.4从肺与大肠相表里论 |
3 中西医结合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 |
3.1西医治疗与中医内治法结合 |
3.2西医治疗与中医针灸、拔罐、穴位贴敷疗法结合 |
3.2.1西医治疗与针刺结合 |
3.2.2西医治疗与拔罐结合 |
3.2.3穴位贴敷结合法 |
3.2.4其他方法 |
3.2.5中医药治疗哮喘作用机制 |
4 展望 |
(6)无创机械通气在重症哮喘患者急救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2.1 基础治疗 |
1.2.2 机械通气方法 |
1.3 疗效判断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血气分析结果 |
2.2 临床疗效评价结果 |
3 讨论 |
(8)机械通气治疗危重型小儿支气管哮喘的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9)支气管肺泡灌洗术联合利多卡因雾化吸入治疗危重型哮喘的临床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治疗效果评价方法 |
1.4 数据处理 |
2 结果 |
2.1 危重型哮喘症状治疗效果 |
2.2 机械通气治疗时间和胸片表现改善时间 |
3 讨论 |
(10)机械通气治疗40例小儿重症支气管哮喘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四、机械通气治疗危重型哮喘28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浙江省COVID-19患者临床特征与治疗研究及SARS-CoV-2生物信息学分析[D]. 蔡欢. 浙江大学, 2020(01)
- [2]机械通气在危重症哮喘抢救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 黄永烽. 中国医药科学, 2020(04)
- [3]机械通气治疗危重型小儿支气管哮喘的疗效研究[J]. 康艳花. 心理月刊, 2019(14)
- [4]支气管肺泡灌洗治疗45例塑型性支气管炎临床分析[D]. 邝瑞军. 南华大学, 2019(01)
- [5]中西医结合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研究进展[J]. 李竹英,韩文英,郅扶旻. 中国中医急症, 2016(03)
- [6]无创机械通气在重症哮喘患者急救中的应用[J]. 胡耀飞.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4(15)
- [7]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救治危重哮喘18例分析[J]. 李哲,吴晓东. 中国基层医药, 2014(08)
- [8]机械通气治疗危重型小儿支气管哮喘的疗效评价[J]. 程进立.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3(12)
- [9]支气管肺泡灌洗术联合利多卡因雾化吸入治疗危重型哮喘的临床价值分析[J]. 冯蔚昌. 中国医药指南, 2013(08)
- [10]机械通气治疗40例小儿重症支气管哮喘临床分析[J]. 李艳红. 中国实用医药, 20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