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改进抽放方法 加快掘进进尺(论文文献综述)
张杰[1](2020)在《赵庄矿1307工作面底抽巷抽采煤层瓦斯区域防突技术应用研究》文中指出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工业化快速推进,取得了许多成绩。工业生产中消耗的原料越来越多,特别是煤炭的需求持续快速增长,这就要求煤炭企业必须高效生产。而瓦斯一直是制约煤炭快速生产的因素。因此,为了避免出现瓦斯事故,在采掘过程中必须加强对瓦斯的治理,以保证煤炭开采的安全。现阶段,赵庄矿所开采的3号煤层松软、透气性较差,煤层瓦斯含量高,地质条件复杂,从而造成煤层瓦斯预抽存在很大困难。瓦斯预抽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施工难度大、钻孔成孔率较低、预抽瓦斯难、抽采浓度达不到设计要求。之前采取的本煤层钻孔预抽瓦斯的方法,无法有效解决瓦斯抽采量小、预抽时间长、衰减快以及抽采存在盲区等问题,导致煤体瓦斯的预抽效果不理想,影响矿井的正常掘进和回采,从而导致矿井采掘紧张,影响安全生产。有效抽放瓦斯是赵庄矿安全生产的关键。本文通过现场试验、理论分析等方法,对穿层钻孔直径、钻孔角度、钻孔间距、预抽时间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来确定优化赵庄矿底抽巷层位和钻孔布置方式。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研究了钻孔周围应力变化与穿层钻孔初始应力、孔径、钻孔角度的关系。钻孔直径大小与煤层卸压范围大小有关,随着钻孔直径变大,煤层卸压压力也逐渐增大,同时应力集中区向煤层深部转移;处在同样位置时,煤层强度越小卸压效果越好,钻孔周围应力集中区的应力值变化也大,而强度大的煤层恰恰相反。(2)研究了穿层钻孔倾角、孔径、抽放负压和抽采影响范围的关系。钻孔倾角的变化会影响穿层钻孔抽采瓦斯时的影响半径。经过计算,当倾角为75°、90°时,钻孔的瓦斯抽采影响半径值最小;当钻孔直径逐渐增大时,钻孔的抽采影响半径慢慢增大,但是增加幅度慢慢变小,最终变为零;钻孔的抽采影响半径与抽采负压和预抽时间的关系也具有相似的规律。(3)本文通过分析底抽巷与煤巷的相互空间位置关系,确定了二者的空间位置。为了使底抽巷区域瓦斯治理方法达到预期效果,就要对煤巷和底抽巷的空间关系进行优化。上述研究成果在底抽巷层位和钻孔布置形式及参数、提高穿层钻孔预抽煤层赋含瓦斯效果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李柏壮[2](2020)在《余吾煤业高瓦斯厚煤层底抽巷瓦斯抽采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瓦斯厚煤层巷道掘进速度慢,采掘面瓦斯频频超限,回采效率低,瓦斯灾害事故的发生不能得到有效控制,严重制约了煤矿安全高效生产。因此,本文借助数值模拟软件FLAC3D,综合运用理论分析、现场实测等方法。以余吾煤业N2203工作面为工程背景对底抽巷瓦斯抽采技术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分别从煤的空间分布、煤的变质程度、煤的吸附特性三个方面分析了余吾煤业3号煤层的附存特征,分析了煤层瓦斯的赋存受地质构造、围岩条件、水文地质、煤层埋深以及陷落柱等因素的影响规律。分析了余吾煤业瓦斯抽采现状,找出了目前余吾煤业瓦斯抽采存在的问题。(2)通过FLAC3D数值模拟,分析不同层位底抽巷围岩的应力分布与变形破坏规律,最终确定了余吾煤业底抽巷合理的层位,水平方向布置在两条巷道中间位置,垂直方向布置在距煤层底板10m位置处。并给出余吾煤业底抽巷合理的支护方法。(3)给出钻孔有效抽采半径的确定方法,确定了有效抽采半径2.5m,钻孔间距5m。基于现有封孔技术的特点,给出适合余吾煤业底抽巷穿层钻孔的封孔方法。最终确定封孔长度不小于10m。(4)将研究成果在余吾煤业进行了工业性试验,现场应用结果表明:抽采150天后瓦斯含量降到6.14m3/t以下,达到瓦斯抽采指标的要求,N2203底抽巷取得了非常好的抽采效果。该论文有图61幅,表20个,参考文献81篇。
李甲[3](2020)在《阳煤五矿小断面岩石巷道钻爆法掘进技术研究》文中指出为了解决阳煤五矿小断面岩巷钻爆法掘进面临的单进水平低、工效低而导致采掘衔接紧张的问题,针对岩巷断面、岩性等的具体情况,结合相关理论和岩巷实际情况,形成以岩石物理力学测试为基础,数值模拟为参考,掏槽爆破技术和支护技术为核心,优化施工组织为辅助的小断面岩巷掘进工艺,提高单循环进尺和月进尺水平,降低劳动强度,简化施工工序,提高工效。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通过对试验巷道围岩岩样采集,并对岩样进行单轴抗压强度测试试验、单轴抗拉强度试验以及三轴压缩试验,通过岩石动态力学参数测试表明,岩石动态抗压和抗拉强度均增长20%左右,测试结果为数值模拟奠定基础。(2)采用ABAQUS数值软件分别对楔形掏槽、楔直复合、双楔形掏槽爆破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得到不同掏槽爆破时爆炸应力场的分布特征,数值模拟表明楔直复合掏槽对岩石破碎的作用优于楔形掏槽和双楔形掏槽。同时支护设计时,采用理论计算与FLAC3D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能够为方案优化提供参考和依据。(3)通过工程应用实践表明,从爆破方案、支护方案、劳动组织等方面进行优化,能够取得单循环进尺平均2.15m,日进尺达到6.4m左右,实现了月进尺160m以上的掘进目标,月进尺较原施工方案提高33%,为阳煤五矿同类型岩巷掘进提供参考和借鉴。该论文有图61幅,表22个,参考文献93篇。
张志峰[4](2019)在《松软煤层井下抽采完孔与增透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松软煤层低投入、高效抽采瓦斯仍是当今世界难以解决的技术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难抽放煤层的渗透率极低,造成瓦斯难以逸出,抽采效果差。贵州格目底中井煤矿K9煤层坚固性系数0.36,煤层透气性差,是典型的“三软煤层”。在中井煤矿10903工作面区域防突工作中,采用了底板瓦斯巷预抽煤层瓦斯、顺层钻孔、超前钻孔、二氧化碳致裂等措施,但最终效果不佳,区域消突措施失效,导致中井煤矿10903工作面顺槽无法掘进、工作面无法回采的局面。针对这一问题,以中井煤矿10903工作面消突治理工作为依托,开展了松软煤层井下抽采完孔和重复脉冲强冲击波煤层增透技术研究,总结出一套理论成熟、科学可行的技术理论体系,为中井煤矿10903工作面瓦斯消突治理和安全生产创造有利条件。论文采用现场调查、理论分析、实验室试验、现场试验、数值分析等方法展开研究,对松软煤层井下抽采完孔和煤层增透技术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将井下长距离大孔径定向钻井、钻井液、玻璃钢筛管完孔、井下控压抽采、重复脉冲强冲击波煤层增透等技术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剖析,使各个技术环节有机地统一起来,形成系统、完善、科学的瓦斯治理技术体系,并通过工程应用实践取得了以下主要结论:(1)创新发展了井下瓦斯抽采技术,成功解决了松软煤层成孔难的普遍性问题,实现了松软煤层中大孔径长距离成孔、大角度(-18°)下行钻孔成孔和玻璃钢筛管完孔。(2)通过重复脉冲强冲击波煤层增透技术研究,有效改善了中井煤矿煤层透气性,降低了钻孔流量衰减系数,使钻孔有效抽采影响半径扩大到了 20m,显着提高了瓦斯抽采效果。(3)通过对松软煤层成孔技术和重复脉冲强冲击波煤层增透技术的研究与联合应用,最终形成了基于松软煤层完孔和煤层增透的瓦斯抽采新技术,对贵州地区乃至国内类似地质条件下的瓦斯治理工作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常海雷[5](2019)在《高瓦斯矿井瓦斯零超限“三位一体”预控管理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瓦斯灾害是目前煤矿致灾率最高的灾害之一,高瓦斯矿井众多瓦斯涌出源导致瓦斯灾害隐患区域分布广泛,而且瓦斯涌出量大这一最突出特点直接导致矿井瓦斯灾害危险性急剧增加,严重威胁井下人员生命安全。在当前瓦斯防治技术的基础上,运用安全管理的方法措施对煤矿瓦斯灾害进行防治,能有效遏制瓦斯灾害恶性事件的发生,降低瓦斯灾害事故后果。构建高瓦斯矿井瓦斯防治安全管理长效机制是我国高瓦斯矿井企业急需研究的问题。本论文立足高瓦斯矿井实际情况,开展高瓦斯矿井瓦斯零超限“三位一体”预控管理体系研究,系统研究了国内外先进的安全管理理论和模式,以高瓦斯矿井瓦斯现状为依据,以瓦斯防控灾害治理为中心,以瓦斯浓度零超限为目标,借助风险预控方法、精细化管理方法、预警方法,构建瓦斯超限预警预测、“三违”查处闭环管理、隐患排查闭环管理的“二环一警”管理体系,以超前化、全员化、标准化、精细化、信息化为要求,以“持续改进”为工作方式,构建高瓦斯矿井瓦斯零超限治理风险预控管理模型。以安全风险管理理论为基础构建了隐患闭环管理体系。以系统安全工程理论为基础构建了高瓦斯矿井“三违”动态闭环管理体系。基于高瓦斯矿井瓦斯超限影响因素,构建了“动态与静态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单一与综合相结合、整体与局部结合”的多层次瓦斯超限预警指标体系以及瓦斯超限预警模型,形成了高瓦斯矿井瓦斯零超限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客户端/服务器(C/S)体系结构,应用C#语言对AUTOCAD进行二次开发,建立了监测监控信息数据库、地质测量信息数据库、采掘动态信息管理数据库、通风瓦斯数据库、隐患与“三违”信息管理数据库,开发了高瓦斯矿井瓦斯零超限风险预控管理系统软件。将高瓦斯矿井瓦斯零超限风险预控管理系统应用于山西天地王坡煤矿,使该矿实现了隐患与“三违”的闭环信息化管理,并利用该系统对3316回采工作面瓦斯超限进行预警管理,系统运行期间3316回采工作面实现了瓦斯零超限,该系统在王坡煤矿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具有显着的推广应用价值与意义。该论文有图46幅,表12个,参考文献62篇。
张建峰[6](2019)在《煤炭企业业财一体化关键业财决策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煤炭是我国的主体能源,占一次能源的65%以上,且在未来的三十年内,以煤炭为主体能源的格局不会发生根本性转变。近年来,随着供给侧改革的不断深入,煤炭企业面临去产能压力,加之煤炭企业的市场化改革比较彻底,单个企业无力影响市场,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只有面向内部,向管理要效益。处于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在煤炭企业推行业财一体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改善基层管理水平、提高管理层决策的科学性,是煤炭行业共同面临的难题。近年来,煤炭企业先后引入全面质量管理、全面预算管理、内部市场化管理、作业成本管理等先进的理念和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但距离煤炭企业的需求还相差很远,煤炭企业迫切需要找到突破口,推行业财一体化,正是解开这一难题的钥匙。煤炭企业比其它企业更需要推行业财一体化。煤炭企业地质赋存条件、生产条件的复杂性,煤矿特有的瓦斯、地压、地下水等自然灾害,导致煤矿必须特别强调规范化管理,部门之间分工明确,专业性极强,带来了严重的业财分离现象。因此,煤炭企业比一般的制造业更加迫切需要推行业财一体化。目前,在煤炭企业推行业财一体化,有几个难题需要解决:一是制定适用于煤炭企业的预算编制规则;二是在推行业财一体化的过程中运用作业成本管理;三是将业财一体化的思想引入煤炭企业的基层组织;四是将业财一体化的思想引入决策层。论文主要围绕这四个问题进行研究,包括以下内容:(1)煤炭企业推行业财一体化的难点及亟待解决的问题重新给出业财一体化的定义: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双向推动企业主体之间建立必要的财务联系。这个定义揭示了企业推行业财一体化的本质在于把大量的业务变量转变为财务变量,而且,随着新增财务变量逐渐形成标准体系,企业管理水平将实现重大突破。(2)基于业财一体化的煤炭企业预算框架体系与编制规则长期以来,煤炭企业把历史数据作为预算编制的基础。实际上,这些历史数据大部分为基层单位的领料数据,而非实际生产数据。即便是真实的生产数据,以锚杆为例,只记录锚杆的消耗数量,而不记录锚杆的使用位置、使用参数、施工责任人等基础信息,依然无法建立决策者想要的分析结果。一方面是先进的预算管理软件,一方面是毫无意义的数据,是当前煤炭企业预算管理的真实现状。把煤炭企业分为集团公司、煤矿、区队、班组、作业等五级预算主体,在此基础上,制定以零基预算为主,以弹性运算、滚动预为辅的煤炭企业预算编制规则。以零基预算提高预算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以弹性预算体现生产条件的变化,以滚动预算简化预算程序。该预算编制规则,具有全行业推广价值。(3)基于业财一体化的煤矿掘进作业成本零基预算模型把掘进工艺一个基础循环为数据单元,在此基础上划分三级作业,以此为基础构建的基于作业成本的零基预算模型,最能体现业财一体化的思想,具有全行业推广价值。(4)基于业财一体化的煤矿巷道支护决策模型煤炭企业的管理重点在于煤矿的生产一线,这也是业财分离最严重的地方。论文通过构建数学模型,展示技术人员利用财务人员提供的财务数据进行巷道支护设计的过程,分水平巷道、倾斜巷道、倾斜巷道的沿空留巷等三种情况,构建业财决策模型,展示了把业务变量转变为财务变量的过程。(5)基于业财一体化的延长矿井服务年限决策模型管理层的科学决策是煤矿面临的另外一个难题。本文以煤层是否可采为决策变量,利用沉没成本理论,建立决策变量与财务变量之间的业务逻辑关系,形成决策判据。决策不仅对矿区具有重大经济意义,在全行业也具有借鉴价值。研究结果表明,在煤炭企业推行业财一体化,可以极大地拓展企业管理的经济手段,改善基层的管理水平,提高管理层的科学决策水平。
马彦华,刘小晋[7](2018)在《“革”字破题 “创”字引领——晋煤集团寺河煤矿瓦斯综合治理助推矿井安全集约高效发展》文中认为据2018年1月5日《山西日报》消息:晋煤集团寺河煤矿2017年矿井瓦斯抽采量达到7.8亿立方米,以增量1.7亿立方米创出历史新高,连续12年单井瓦斯抽采量保持全国第一。另有资料显示:2016年,寺河煤矿瓦斯抽采量为6.12亿立方米,201 5年为4.52亿立方米。瓦斯抽采量以亿级单位递增,在同行业中屈指可数,而这样的速度对于被定义为高瓦斯突出矿井的寺河煤矿来说,更是意义非凡。"革"字破题,"创"字引领,寺河
郝建峰[8](2016)在《单一煤层煤与瓦斯协同共采优化研究》文中指出目前,我国煤与瓦斯共采技术领先于其理论,针对高瓦斯矿井生产过程中煤炭和瓦斯难以科学实现协同共采的实际问题,开展基于时空协同机制的煤与瓦斯协同共采参数的合理时序研究,对建立煤与瓦斯共采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论文运用采矿学、矿山安全理论、瓦斯流动理论及运筹优化理论,将煤与瓦斯共采分为煤炭开采和瓦斯抽采两个子系统,研究煤炭开采和瓦斯抽采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以及安全高效生产时煤炭开采和瓦斯抽采所满足的相关约束限定,建立煤炭开采和瓦斯抽采两方面的约束条件,进一步将瓦斯抽采分为采前预抽、边采边抽和采空区抽采三个阶段分别建立约束条件。利用多目标优化方法,建立以经济效益和资源回收率最大化为煤与瓦斯达到协同共采的评判标准,以煤炭开采量和瓦斯抽采量为时序变量的单一煤层煤与瓦斯协同共采优化模型。同时,基于作业成本法的思想提出煤与瓦斯共采产品成本核算的新方法。通过求解煤与瓦斯协同共采优化模型,理论上获得了工作面开采时最优的煤炭开采量和瓦斯抽采量,并确定了合理的采煤工作面日产量、巷道掘进速度、瓦斯预抽时间、瓦斯预抽量、边采边抽瓦斯量、采空区瓦斯抽采量等协同共采参数。论文以潞安环能公司漳村煤矿2306工作面为研究对象,建立工作面协同共采优化模型,对其协同共采参数进行优化,优化结果表明,优化后该工作面总利润增加了 2993036元,工作面回采率由优化前的93.5%提高到94.47%,瓦斯抽采率由优化前的32%提高到33.76%,煤炭开采和瓦斯抽采两个子系统的协调性得到了提高。
程乐团[9](2015)在《深部高瓦斯特软煤层巷道支护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梁北矿被国家确认为双突矿井。主采的二1煤层为典型“三软”煤层,倾角为815°,厚度一般36m,平均4.18m,硬度系数f=0.150.25,平均0.18。全层松软,煤层结构简单。当前开采水平-550m,煤巷埋深达610750m,位于软化临界深度以下,综合支护难度系数超过了1.52.0,工程实践表明煤巷支护难度很大。同时,梁北矿煤体松软,透气性差,瓦斯含量高,瓦斯压力大,地应力大,具有较强的突出危险性,且难抽放。在掘进期间,煤巷防突与瓦斯超限等严重影响到煤巷掘进速度,影响到梁北矿采掘接替。本研究主要针对梁北矿深部高瓦斯特软煤层巷道支护难题开展工作。通过对梁北矿-550m水平11采区二1煤层巷道围岩工程地质条件、煤巷变形破坏特征与机理研究,综合考虑瓦斯防突抽放施工和支护稳定性,从提高煤巷掘进速度、确保巷道的稳定性角度,开展了深部高瓦斯特软煤层巷道的支护技术研究。研究中引进了新思想、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取得了如下主要成果:1.提出了高凸钢带-预应力锚网索耦合支护新技术,开发了配套的施工工艺技术,并在11采区煤层试验巷道工程中取得成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2.解决了薄碎岩层强度测试难题,为后续的工程的分析奠定的坚实的基础。同时,根据岩体结构特性,运用最新版Hoek-Brown强度准则确定工程地质岩组的强度,以此作为数值计算分析中参数值确定的重要参考依据,提高了数值分析计算结果的可信性。3.划分了工程地质岩组,确定了11采区煤层巷道的变形力学机制,找出了原支护护条件下煤层巷道变形破坏的主要原因,制定了正确的支护对策,应用高凸钢带-预应力锚网索耦合支护新技术,成功地解决了11采区实体煤巷的稳定性控制难题。4.基于低渗透储层改造的有效途径是采用卸压技术的基本思想,从巷道支护稳定性和高效抽放协同作用的角度,对原方案进行了调整,调整后的方案使实体煤巷掘进速度由原来的45m/月提高到70m/月以上,解决了梁北矿11采区煤巷瓦斯防突与超标问题,实现了煤巷的快速掘进。5.把“三软”煤巷瓦斯治理与巷道支护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在巷道掘进瓦斯突的过程中,不破坏巷边煤层,在此基础上,对煤帮采取锚网支护,提高煤帮稳定性,弱化了底鼓效应。综合技术的采用,有效地解决了梁北矿高瓦斯软煤层巷道的快速掘进问题,缓解了采掘接替的压力。
冯国文[10](2015)在《鑫顺矿千米钻机超长钻孔瓦斯抽采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些年来,随着煤矿开采深度的不断增加,开采规模的逐渐扩大,煤矿开采技术也在不断的革新。与此同时,我国煤矿瓦斯突出和爆炸事故频发也是制约煤炭发展的一个“瓶颈”。如何有效治理瓦斯成为我国政府和煤炭企业实现安全、合理、高效开采的重大技术难题。瓦斯抽采技术是减弱煤与瓦斯突出危险,减少采掘过程中瓦斯涌出的重要技术。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由于地质构造、如煤吸附常数、煤层孔隙率、煤层瓦斯压力、煤层透气性系数、煤的变质程度、煤层厚度、煤层埋深、采动裂隙的大小和上覆岩层厚度等因素对瓦斯赋存、涌出、分布、运移、流动规律的影响,制约着瓦斯抽采技术的发展。本文总结了前人对矿井瓦斯地质赋存和分布特征、影响瓦斯涌出因素和煤层瓦斯受采动影响后的运移规律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并总结出现今针对不同地质构造的瓦斯抽采技术。针对鑫顺矿的实际地质条件以及瓦斯涌出情况,引用了千米钻机瓦斯抽采技术,并对瓦斯抽采效果进行预测。千米钻机技术在国内还处于探索与研究阶段,在国内的应用还并未普及。因此,本文针对千米钻机在进行打钻过程中容易出现的事故进行了总结,并针对事故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技术措施。同时通过鑫顺矿15101、15102运输顺槽掘进工作面和15102回采工作面为例进行试验,并将现有的小钻机与引入的千米钻机在适用条件,布孔方式以及所需费用等方面进行比较。对比发现,使用千米钻机进行超长钻孔瓦斯抽采可以显着提高瓦斯抽采量与抽采效率,明显改善瓦斯抽采效果,并大幅度降低瓦斯抽采成本。
二、改进抽放方法 加快掘进进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改进抽放方法 加快掘进进尺(论文提纲范文)
(1)赵庄矿1307工作面底抽巷抽采煤层瓦斯区域防突技术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瓦斯抽采防突技术研究现状 |
1.2.1 瓦斯抽采的研究现状 |
1.2.2 赵庄矿3 号煤层基本情况 |
1.3 赵庄矿预抽煤层瓦斯区域防突技术存在的问题 |
1.3.1 松软煤层成孔困难 |
1.3.2 钻孔工程量达不到要求 |
1.3.3 封孔质量差 |
1.3.4 抽采达标时间长 |
1.4 主要研究目标、方案和内容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方案 |
1.4.3 研究内容 |
1.4.4 技术路线 |
第2章 赵庄矿概况和1307 工作面瓦斯情况 |
2.1 赵庄矿概况 |
2.2 1307 工作面情况 |
2.3 1307 工作面瓦斯赋存情况 |
2.4 1307 工作面瓦斯涌出分析 |
2.5 小结 |
第3章 穿层钻孔设计及工艺 |
3.1 底抽巷的层位选择 |
3.1.1 边部底抽巷的层位选择 |
3.1.2 中部底抽巷的层位选择 |
3.2 钻孔预抽煤层瓦斯的理论分析 |
3.3 布孔的主要参数 |
3.3.1 穿层钻孔角度 |
3.3.2 钻孔间距 |
3.3.3 钻孔直径 |
3.3.4 钻孔抽采负压 |
3.3.5 钻孔封孔 |
3.3.6 钻孔施工异常情况处理 |
3.4 底抽巷穿层钻孔的布置 |
3.4.1 边部底抽巷钻孔的布置 |
3.4.2 中部底抽巷抽采采面中部设计 |
3.5 小结 |
第4章 抽采达标效果验证 |
4.1 边部底抽巷抽采效果分析 |
4.1.1 试验钻孔抽采的评价 |
4.1.2 边部底抽巷抽采效果的分析 |
4.1.3 抽采前后掘进效率对比 |
4.2 中部底抽巷抽采效果的评价 |
4.2.1 中部底抽巷日抽放量的分析 |
4.2.2 中部底抽巷抽采负压、浓度、纯量分析评价 |
4.3 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推广价值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2)余吾煤业高瓦斯厚煤层底抽巷瓦斯抽采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2 余吾煤业煤与瓦斯赋存特征及抽采存在问题 |
2.1 余吾煤业N2203底抽巷工程概况 |
2.2 余吾煤业煤与瓦斯赋存特征及瓦斯涌出规律分析 |
2.3 余吾煤业瓦斯抽采存在的问题及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高瓦斯厚煤层低位卸压瓦斯底抽巷布置 |
3.1 底抽巷位置选择的影响因素 |
3.2 底抽巷合理层位布置的数值模拟 |
3.3 底抽巷支护设计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余吾煤业瓦斯抽放钻孔布置及抽采效果模拟分析 |
4.1 钻孔相关参数的确定 |
4.2 钻孔的布置设计 |
4.3 瓦斯抽采效果数值模拟分析 |
4.4 抽采穿层钻孔封孔技术 |
4.5 本章小结 |
5 工业性试验 |
5.1 底抽巷布置及抽采系统布置方案 |
5.2 抽采效果检验 |
5.3 本章小结 |
6 主要结论及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论文进一步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阳煤五矿小断面岩石巷道钻爆法掘进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2 试验巷道围岩力学参数测试及分析 |
2.1 采样布置及采样要求 |
2.2 试件规格及实验设备 |
2.3 岩石单轴压缩实验测试 |
2.4 岩石单轴抗拉强度测试 |
2.5 岩石三轴压缩实验测试 |
2.6 岩石动态断裂特性测试 |
2.7 本章小结 |
3 基于数值模拟的掏槽方式选择研究 |
3.1 二维平面掏槽爆破数值模拟参数 |
3.2 楔形掏槽数值模拟 |
3.3 楔直复合掏槽数值模拟 |
3.4 双楔形掏槽数值模拟 |
3.5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阳煤五矿8504高抽巷爆破及支护方案优化 |
4.1 原爆破方案及爆破效果评价 |
4.2 爆破方案优化 |
4.3 巷道支护参数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5 工程运用与实践 |
5.1 掏槽及爆破技术应用效果 |
5.2 优化后支护效果 |
5.3 巷道掘进工艺及组织优化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松软煤层井下抽采完孔与增透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技术应用结果 |
2 中井煤矿瓦斯治理问题分析 |
2.1 矿井基本参数测定 |
2.1.1 K9煤层瓦斯参数 |
2.1.2 矿井瓦斯治理必要性及可行性 |
2.2 矿井瓦斯现状分析 |
2.2.1 矿井瓦斯治理基本情况 |
2.2.2 矿井瓦斯治理方法 |
2.2.3 问题产生的原因 |
2.3 本章小结 |
3 松软煤层完孔技术研究 |
3.1 完孔技术综述 |
3.1.1 完孔技术思路 |
3.1.2 研究区地质概况 |
3.1.3 工程布置概况 |
3.1.4 完孔结构设计及作业流程 |
3.2 井下长距离定向钻井技术研究 |
3.3 钻井液技术研究 |
3.4 玻璃钢筛管完孔技术研究 |
3.5 井下控压抽采技术研究 |
3.5.1 孔口封闭装置 |
3.5.2 负压控制抽采技术 |
3.6 技术优势 |
3.7 本章小结 |
4 增透方法与技术 |
4.1 煤层增透技术原理 |
4.1.1 冲击波对煤层物理性质的改造方式 |
4.1.2 促进煤层渗流作用 |
4.2 应用前试验 |
4.2.1 试验目的及内容 |
4.2.2 自然条件下增透试验 |
4.2.3 模拟中井煤矿实际条件的试验 |
4.2.4 实验结论 |
5 增透技术应用效果分析 |
5.1 应用概况 |
5.2 增透效果检验 |
5.3 整体增透效果分析 |
5.3.1 各类钻孔增透效果对比分析 |
5.3.2 筛管完孔增透掘进钻孔抽采效果分析 |
5.3.3 筛管完孔增透工作面钻孔抽采效果分析 |
5.3.4 筛管完孔未增透钻孔抽采效果分析 |
5.3.5 常规辅助钻孔抽采效果分析 |
5.4 增透工艺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论文、专利)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项目 |
(5)高瓦斯矿井瓦斯零超限“三位一体”预控管理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2 高瓦斯矿井零超限“三位一体”预控管理体系理论研究 |
2.1 体系构建理论基础 |
2.2 管理体系整体结构设计 |
2.3 管理体系构建目标 |
2.4 本章小结 |
3 隐患闭环管理体系构建 |
3.1 隐患闭环管理体系模型建立 |
3.2 隐患闭环管理机制建立 |
3.3 隐患信息化管理系统模块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4 “三违”闭环管理体系构建 |
4.1 “三违”闭环管理体系模型建立 |
4.2 “三违”闭环管理机制建立 |
4.3 “三违”信息化管理系统模块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5 高瓦斯矿井瓦斯超限风险预警方法及模型研究 |
5.1 瓦斯超限预警指标体系构建 |
5.2 瓦斯超限风险预警模型及预警机制 |
5.3 工作面瓦斯超限预警位置 |
5.4 本章小结 |
6 高瓦斯矿井瓦斯零超限风险预控管理系统设计开发及应用 |
6.1 管理系统设计 |
6.2 管理系统瓦斯超限预警实现步骤 |
6.3 王坡煤矿瓦斯零超限风险预控管理系统应用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瓦斯方面隐患界定标准 |
附录2 :通风方面隐患界定标准 |
附录3 :王坡煤矿基本图元图例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煤炭企业业财一体化关键业财决策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技术路线与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创新之处 |
2 文献综述与基础理论 |
2.1 文献综述 |
2.2 基础理论 |
3 煤炭企业推行业财一体化的难点及亟待解决的问题 |
3.1 “业务”与“财务”概念的界定 |
3.2 业财一体化的定义 |
3.3 推行业财一体化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
3.4 企业推行业财一体化的本质 |
3.5 煤炭企业推行业财一体化必须遵循的原则 |
3.6 煤炭企业推行业财一体化当前亟待解决的难题 |
3.7 本章小结 |
4 基于业财一体化的煤炭企业预算框架体系与编制规则 |
4.1 预算管理的总体架构 |
4.2 预算管理的基本概念 |
4.3 煤炭企业预算管理现状 |
4.4 煤炭企业预算管理框架体系的建立 |
4.5 以零基预算提升预算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
4.6 以弹性预算体现生产条件的变化 |
4.7 以滚动预算将单元预算在时间和空间两个方向延伸 |
4.8 以各种预算方法的综合运用提升预算的科学性 |
4.9 本章小结 |
5 基于业财一体化的煤矿掘进作业成本零基预算模型 |
5.1 掘进工艺作业划分 |
5.2 顶板支护作业材料预算模型 |
5.3 边帮支护作业材料预算模型 |
5.4 本章小结 |
6 基于业财一体化的煤矿巷道支护业财决策模型 |
6.1 业务变量与财务变量业务逻辑关系 |
6.2 掘进巷道的基础业务参数 |
6.3 水平煤层巷道支护决策模型 |
6.4 倾斜煤层巷道支护决策模型 |
6.5 倾斜煤层沿空留巷决策模型 |
6.6 本章小结 |
7 基于业财一体化的延长矿井服务年限决策模型 |
7.1 峰峰矿区影响矿井服务年限的外部环境 |
7.2 峰峰矿区影响矿井服务年限的开采技术条件 |
7.3 峰峰矿区影响矿井服务年限的煤层赋存现状 |
7.4 矿井服务年限的决策模型 |
7.5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单一煤层煤与瓦斯协同共采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煤与瓦斯共采理论研究现状 |
1.2.2 煤与瓦斯共采技术研究现状 |
1.2.3 多目标优化方法研究现状 |
1.3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2 单一煤层煤与瓦斯协同共采优化模型 |
2.1 单一煤层煤与瓦斯协同共采优化模型的提出 |
2.1.1 煤炭开采和瓦斯抽采的协同关系 |
2.1.2 煤与瓦斯协同共采优化方法 |
2.2 单一煤层煤与瓦斯协同共采优化模型的构建 |
2.2.1 煤与瓦斯协同共采优化目标函数 |
2.2.2 煤与瓦斯协同共采优化变量 |
2.2.3 煤与瓦斯协同共采优化约束条件 |
2.3 本章小结 |
3 基于作业成本法的煤与瓦斯共采成本核算 |
3.1 作业成本法的基本理论 |
3.2 煤与瓦斯共采成本核算方法 |
3.2.1 归集共采消耗的生产资源 |
3.2.2 划分共采作业中心 |
3.2.3 确认共采作业成本库 |
3.2.4 选择成本动因 |
3.2.5 计算成本动因费率和间接费用 |
3.2.6 核算共采产品成本 |
3.3 本章小结 |
4 实例分析 |
4.1 井田概况 |
4.1.1 交通位置 |
4.1.2 地形、地貌及水系 |
4.1.3 煤层及煤质 |
4.1.4 矿井生产情况 |
4.1.5 矿井通风及瓦斯 |
4.1.6 2306工作面基本情况 |
4.2 漳村矿2306工作面煤与瓦斯共采成本核算 |
4.3 漳村矿2306工作面煤与瓦斯协同共采优化模型 |
4.3.1 2306工作面煤与瓦斯协同共采优化目标函数 |
4.3.2 2306工作面煤与瓦斯协同共采优化约束条件 |
4.3.3 MATLAB求解程序 |
4.4 漳村矿2306工作面煤与瓦斯协同共采优化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深部高瓦斯特软煤层巷道支护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梁北煤矿概况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煤矿巷道支护理论的发展与现状 |
1.3.2 煤矿巷道支护设计方法的发展与现状 |
1.3.3 煤矿巷道锚杆支护的发展与现状 |
1.3.4 煤巷瓦斯治理方法研究现状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5 主要研究成果 |
2 工程地质条件研究 |
2.1 地层岩性 |
2.1.1 寒武系上统长山组(∈_3ch) |
2.1.2 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_3t) |
2.1.3 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1sh) |
2.2 地质构造 |
2.2.1 构造背景 |
2.2.2 矿井构造特征 |
2.2.3 节理特征 |
2.2.4 矿井褶曲 |
2.2.5 矿井主要断层 |
2.3 地下水 |
2.3.1 寒武系白云质灰岩含水层 |
2.3.2 太原组下段灰岩含水层 |
2.3.3 太原组上段灰岩含水层 |
2.3.4 二l煤层顶板砂岩含水层 |
2.3.5 断层的导水性与富水性 |
2.4 瓦斯地质特征 |
2.5 地应力特征 |
2.6 岩体工程地质特征 |
2.7 本章小结 |
3 围岩强度试验研究 |
3.1 室内试验研究 |
3.1.1 试验仪器设备 |
3.1.2 岩石试样的制备 |
3.1.3 岩石波速测试 |
3.1.4 岩石抗压强度测定 |
3.1.5 岩石变形参数测定测定 |
3.1.6 岩石粘聚力和内摩擦角测定 |
3.2 点荷载试验研究 |
3.2.1 试验设备和试验方法 |
3.2.2 岩石点荷载强度试验分析 |
3.2.3 岩石点荷载强度 |
3.2.4 岩石单轴抗压强度的计算 |
3.2.5 岩石抗拉强度的计算 |
3.3 工程地质岩组的岩块强度 |
3.4 岩体力学参数的确定 |
3.4.1 岩体强度参数的确定 |
3.4.2 岩体变形模量的确定 |
3.4.3 工程地质岩组岩体力学参数 |
3.5 本章小结 |
4 特软煤层巷道变形破坏特征与支护对策 |
4.1 特软煤层巷道变形破坏现象 |
4.1.1 11141 风巷变形破坏特征 |
4.1.2 11061 风巷变形破坏特征 |
4.2 特软煤层巷道变形破坏原因分析 |
4.2.1 特软煤层巷道变形破坏特征 |
4.2.2 软化临界深度与支护难度指标 |
4.2.3 钢支架作用效果分析 |
4.2.4 底板煤体弱化效应分析 |
4.2.5 帮部煤体弱化效应分析 |
4.2.6 巷道变形破坏的原因 |
4.3 特软煤层巷道支护对策 |
4.3.1 临界深度理论 |
4.3.2 巷道支护对策 |
4.4 本章小结 |
5 特软煤巷支护设计技术研究 |
5.1 软岩巷道锚网索支护理论研究 |
5.2 高凸钢带-预应力锚网索耦合支护作用机理研究 |
5.2.1 锚杆(索)预紧力的作用 |
5.2.2 钢带的支护作用机理 |
5.2.3 常用钢带特点及问题 |
5.2.4 高凸钢带的作用 |
5.3 煤巷底臌防治研究 |
5.3.1 巷道底臌的类型 |
5.3.2 巷道底臌的防治技术 |
5.4 本章小结 |
6 特软低渗透煤层高瓦斯的治理对策研究 |
6.1 现有方法技术及其适用性分析 |
6.2 11采区煤巷瓦斯治理对策 |
6.2.1 实体煤巷瓦斯治理方法分析与对策 |
6.2.2 沿空掘巷瓦斯治理方法与成效 |
6.3 本章小结 |
7 试验段支护设计与施工过程设计 |
7.1 试验段地质概况 |
7.2 特软煤层巷道支护数值模拟分析 |
7.2.1 方案设计与建立模型 |
7.2.2 计算结果及分析 |
7.3 试验段煤巷支护设计 |
7.3.1 设计巷道形状及尺寸 |
7.3.2 支护材料及参数 |
7.3.3 支护设计图及支护参数表 |
7.4 施工过程设计 |
7.5 本章小结 |
8 信息化施工与支护效果分析 |
8.1 信息化设计施工方法概述 |
8.2 信息反馈的目的及内容 |
8.2.1 信息反馈的目的 |
8.2.2 信息反馈的内容 |
8.3 监测数据的处理方法 |
8.3.1 回归分析法 |
8.3.2 支持向量机法 |
8.3.3 反分析法 |
8.4 信息反馈技术 |
8.5 试验巷道施工信息反馈 |
8.5.1 监测内容及测点布置 |
8.5.2 监测结果及分析 |
8.6 本章小结 |
9 主要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鑫顺矿千米钻机超长钻孔瓦斯抽采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瓦斯赋存机理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2 瓦斯运移基础理论 |
2.1 瓦斯的构成及其物理特性 |
2.2 瓦斯在煤层的赋存规律 |
2.2.1 煤体中瓦斯的赋存状态 |
2.2.2 煤体中瓦斯的吸附和解吸状态 |
3 瓦斯涌出规律的研究 |
3.1 瓦斯涌出定义 |
3.2 瓦斯涌出的形式 |
3.3 瓦斯涌出相关参数测定 |
3.3.1 瓦斯涌出量 |
3.3.2 瓦斯涌出不均衡系数 |
3.3.3 邻近层瓦斯涌出率 |
3.3.4 瓦斯梯度 |
3.3.5 影响瓦斯涌出的主要因素 |
3.4 瓦斯涌出预测方法 |
3.4.1 矿山统计法 |
3.4.2 煤层瓦斯含量法 |
3.4.3 分源预测法 |
4 抽放瓦斯方法分类及选择 |
4.1 抽放瓦斯方法分类 |
4.2 抽放瓦斯方法选择原则 |
4.3 常用的抽放方法简介 |
4.3.1 本煤层瓦斯抽放法 |
4.3.2 邻近层瓦斯抽放 |
4.3.3 采空区瓦斯抽放法 |
4.4 抽放方法的确定 |
4.5 我国瓦斯抽放存在的问题 |
5 千米钻机成孔工艺技术研究 |
5.1 千米定向钻机钻进原理 |
5.1.1 钻头对井底的不对称切削 |
5.1.2 钻头对井壁的侧向切削 |
5.2 主孔成孔工艺技术 |
5.3 侧钻开分支孔技术 |
5.3.1 开分支力学模型分析 |
5.3.2 开分支技术方法 |
5.4 分支孔重入技术 |
5.5 钻孔轨迹设计 |
5.5.1 钻孔轨迹坐标计算方法 |
5.5.2 钻孔轨迹的设计方法 |
6 应用实例及千米钻机防治瓦斯方案 |
6.1 15101运输顺槽千米钻孔设计说明 |
6.2 掘进工作面防治瓦斯方案 |
6.2.1 15101运输顺槽掘进工作面千米钻机布孔方式 |
6.2.2 抽采实践及效果检验 |
6.3 回采工作面防治瓦斯方案 |
6.3.1 15101回采工作面千米钻机布孔方式 |
6.3.2 抽采实践及效果检验 |
6.4 超长钻孔常见事故及原因分析 |
6.5 事故处理 |
6.6 千米钻机与普通钻机对比分析 |
6.6.1 适用条件 |
6.6.2 布孔原则 |
6.6.3 千米钻机与小钻机费用对比 |
7 结论 |
附表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改进抽放方法 加快掘进进尺(论文参考文献)
- [1]赵庄矿1307工作面底抽巷抽采煤层瓦斯区域防突技术应用研究[D]. 张杰.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1)
- [2]余吾煤业高瓦斯厚煤层底抽巷瓦斯抽采技术研究[D]. 李柏壮.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3)
- [3]阳煤五矿小断面岩石巷道钻爆法掘进技术研究[D]. 李甲.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3)
- [4]松软煤层井下抽采完孔与增透技术研究[D]. 张志峰. 西安科技大学, 2019(01)
- [5]高瓦斯矿井瓦斯零超限“三位一体”预控管理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D]. 常海雷.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9(07)
- [6]煤炭企业业财一体化关键业财决策模型研究[D]. 张建峰.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9(08)
- [7]“革”字破题 “创”字引领——晋煤集团寺河煤矿瓦斯综合治理助推矿井安全集约高效发展[J]. 马彦华,刘小晋. 当代矿工, 2018(04)
- [8]单一煤层煤与瓦斯协同共采优化研究[D]. 郝建峰.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6(03)
- [9]深部高瓦斯特软煤层巷道支护技术研究[D]. 程乐团. 河南理工大学, 2015(04)
- [10]鑫顺矿千米钻机超长钻孔瓦斯抽采技术研究[D]. 冯国文.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