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LC的电子加速器安全系统设计

基于PLC的电子加速器安全系统设计

一、基于PLC的电子加速器安全系统的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刘小军[1](2021)在《基于EPICS的加速器过程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些年,近代物理研究所承担了多项重离子加速器装置的建设任务,例如低能量强流高电荷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LEAF,SSC的直线注入器SSC-LINAC、珠江直线加速器治癌装置、新疆理化所质子位移损伤效应模拟装置—PREF、空间环境地面模拟研究装置—SESRI、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HIAF等。控制系统的任务目标由原来专注于一台加速器的建设迈向多台共建,传统加速器子系统分工和建设模式已经不能很好的满足工程建设需求,需要对加速器过程控制技术中的标准化、规范化的系统设计方法,标准化、规范化的开发流程和标准化、规范化的工程实施过程做相关技术研究,以便能在有限的时间内高质量的完成多台装置的建设任务。根据重离子加速器装置的特点,其系统模块组成基本相似,主要由离子源、低能传输线、射频四极场加速器、中能传输线、高能传输线、同步环和各个终端组成。本文在完成LEAF、SSC-LINAC和珠江直线加速器的基础上开发了基于EPICS的加速器过程控制通用IOC模块和硬件设计标准,为加速器过程控制提供了标准化、模块化设计模板,在保证过程控制系统稳定性与可靠性的前提下,大大减少了软硬件开发及工程建设周期。论文对加速器过程控制系统设计方法进行了详细分析,采用EPICS作为LEAF、SSC-LINAC和珠江直线加速器过程控制系统的软件架构,建立了LEAF的离子源控制系统,LEAF和SSC-LINAC的磁铁电源控制系统,三个项目的真空控制系统、仪表控制、SSC-LINAC和珠江直线加速器的磁铁温度监测系统、腔体状态监测系统和设备安全联锁系统等。主要技术成果有:采用协议转换将设备硬件接口统一化,并进行了IOC的模块化封装;总结了加速器过程控制系统常用的硬件设备,进行了设备级与系统级的电磁兼容性测试,按照相关规范制定了过程控制系统硬件设计标准化流程,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系统整体稳定性得到大幅度提高,为加速器过程控制系统的建设提供了模板。设计并建设完成的LEAF装置、SSC-LINAC和珠江直线加速器过程控制系统模块化、标准化程度高,维护和扩展简单高效;系统运行稳定、可靠、抗干扰能力强,能够保证加速器的高质量运行,为装置达到束流设计指标提供了可靠保障。

程艺[2](2021)在《CAFe机器保护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在当前能源需求日益增长和环境污染问题备受关注的背景下,大力发展实用的洁净能源技术非常重要。核能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能长期满足将来的洁净能源需求。作为洁净核能技术之一,加速器驱动次临界(ADS,Accelerator Driven Sub-critical System)系统可在核能应用中承担多项任务,包括将放射性废料中长寿命高放射性核素嬗变成为短寿命放射性核素或者稳定的同位素,用于发电和产生热量等。ADS系统包括高功率质子加速器、散裂靶和次临界反应堆。为了解决高功率质子加速器中的关键技术,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制了一台超导质子直线加速器样机(CAFe,China ADS Front-end demo linac)。本论文研究CAFe加速器机器保护系统里的关键技术,并重点研究了下面三项关键技术:用于机器保护系统历史数据事故分析中的高精度时间戳技术、机器保护执行信号时序控制技术、机器保护系统控制器集成技术等。首先,在后事故分析过程中,软件系统可实现的故障事件的时间分辨率为毫秒量级,而CAFe加速器腔体频率为162.5 Mhz,束团时间结构为6 ns左右,束测系统中束流位置探测和束流损失探测的故障信号的时间分辨在微秒量级。若采用基于系统软件的时标技术,其时间分辨率不能为实验人员提供详细的事件过程数据,不能精准的还原故障场景及其故障事件的先后顺序。针对此问题,提出了为机器保护系统提供高精度时间戳的方法。本文采用基于White Rabbit系统中的TAI时钟和分布式时钟同步技术,实现了高精度时间戳的获取及显示,保证了故障发生时,各设备故障信号的时间标记,其时间戳精度为4 ns。其次,机器保护系统的实际运行过程中,对设备动作控制方法单一,不能灵活设置控制时序,存在设备被打坏的风险。如LEBT段的Chopper电源还没关闭,真空系统的真空阀或其他系统的相关插入式元件已插入,此时这些插入式元件存在被束流直接轰击的风险,严重时会被瞬间击穿,而造成真空破坏、腔体环境变差等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为设备增加时序控制的想法,通过将原有PLC硬件平台实现的部分时序控制功能转移到FPGA控制器中,实现了可实时在线调整时序关系的能力。经过实际测试,FPGA控制器可以实现对设备保护的触发信号延时可调,提高了系统的灵活性和安全性。最后,本论文研究了机器保护系统的控制器集成技术。通过研究机器保护系统中现有的FPGA控制器和PC机上现有的控制功能,提出了将IPC机上运行的软件控制功能集成在FPGA控制器内,并在其内部嵌入EPICS框架的策略,实现PV变量本地发布功能。这为机器保护系统实现前端控制器智能化迈出了坚定一步。论文针对高功率质子加速器运行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问题,研究了高精度时间戳技术、时序控制技术和嵌入式控制器技术。设计实现的高精度时间戳系统可实现纳秒量级的设备故障信号发生时刻的标定,这为事故分析提供了可靠的数据和技术途径。基于FPGA控制器的事例触发延时模式,探索了可在线灵活修改设备控制时序的功能。嵌入式智能化前端控制器将FPGA板卡和工控机的功能进行整合,为智能化前端控制器的现场大规模分布式部署提供了技术方案。

孙晓康[3](2020)在《实时以太网POWERLINK在加速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加速器控制系统一般是基于网络的分布式控制系统,遵循所谓的“标准模型”(Standard Models),由三部分组成:the Operator Interface、Data Communication、the Front-end Computers。数据通信在加速器控制系统中起着纽带的作用。随着加速器规模的增大和复杂度的提高,对数据通信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实时性是影响控制系统的关键因素,开展这方面的应用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Ethernet POWERLINK(简称POWERLINK)作为一种开源实时以太网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工业控制领域,特别是有高实时性需求的场合,例如高性能的同步运动控制应用,但是在加速器控制领域,与POWERLINK相关的研究和应用还很少。EPICS作为加速器控制领域中应用最广泛的开发平台,目前还未见与POWERLINK相关的应用与研究。本论文将POWERLINK实时以太网技术和EPICS结合起来,开展了一系列的应用研究工作。首先对POWERLINK通信协议进行了分析和性能测试。基于POWERLINK协议栈的开源实现版本openPOWERLINK,我们分别搭建了基于RT-Linux PC和FPGA软核的两套测试系统。采用网络分析仪netANALYZER和Wireshark软件抓取并分析了 POWERLINK数据帧,掌握了 POWERLINK协议的数据帧结构和通信机制,并测试了两套系统的通信周期。我们还根据测试系统的实测通信参数,发展了理论计算和仿真建模两种方法来估算POWERLINK系统的通信周期。其次设计了 EPICS环境下基于千兆POWERLINK的分布式IO系统。系统从站采用基于Zynq的控制器,主站是一台RT-Linux PC,PC上运行了 IOC应用程序和内核空间下的openPOWERLINK主站程序,基于进程间Socket通信开发了相应的EPICS设备驱动程序。我们搭建了 1个主站和10个从站组成的测试系统,测试系统的通信周期最快可到275μs,控制器本地响应时间约为400μs,系统全局响应时间为870μs。通过对系统测试结果的分析,发现从站的光耦延时和主站响应延时是影响系统性能的主要因素。针对这两点,我们设计了相应的改进方案,改进方案的主从站均采用Zynq控制器来实现,从站控制器的输入/输出接口电路采用ADuM1400高速数字隔离器。基于改进方案我们搭建了由1个主站和5个从站组成的测试系统,系统的通信周期最快可到50μs,从站的本地响应时间为5μs,系统全局响应时间为160μs,测试结果表明改进方案的实时性能明显得到了提升。根据改进方案的实测结果,我们进一步完善了理论计算和仿真建模方法,从而为POWERLINK的应用设计提供了依据。最后基于千兆POWERLINK设计了合肥先进光源设备保护系统(Hefei Ad-vanced Light Facility Equipment Protection System,HALF EPS)。HALF 是由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提出的第四代基于衍射极限储存环的同步辐射光源,目前正在开展HALF预研工程建设。HALF EPS由注入器分总体EPS和储存环分总体EPS组成,各分总体EPS基于独立的千兆POWERLINK设计,联锁控制器采用Zynq控制器。我们对HALF EPS的联锁保护逻辑进行了描述,统计了联锁信号的数量。通过理论计算和仿真建模两种方法估算了注入器EPS的响应时间分别为802.100μs和798.184μs,储存环EPS的响应时间分别为1.643ms和1.634ms,均满足10ms响应时间的设计指标。最后基于Archive Appliance设计了 HALF EPS的历史数据存档与查询系统,基于Phoebus/Alarms设计了 HALF EPS报警系统。

詹泰鑫[4](2020)在《39Ar富集装置控制系统设计》文中认为39Ar是一种在环境科学和考古学学科的同位素年代测定中具有重要作用的放射性同位素,但由于天然状态下39Ar的同位素丰度非常低,其同位素检测工作的效率非常低。39Ar富集装置是为解决39Ar同位素丰度过低问题而设计的一种检测前的预处理装置。39Ar富集装置是一种小型强流加速器装置,可通过“电离—质谱分离—打靶收集”过程提高39Ar的同位素丰度,以提高39Ar的同位素检测效率。控制系统是39Ar富集装置的大脑和神经。为保障装置能按预期目标安全稳定运行,并高效电离样本Ar气,高效传输、分辨和收集Ar+束,最终实现提高39Ar同位素丰度的目的,论文通过分析装置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各部分的功能以及装置控制需求,为39Ar富集装置设计了一种基于EPICS软件架构的控制系统方案。控制系统以工控机+PCI板卡、PLC控制器和串口服务器作为硬件平台,并通过中心交换机搭建分布式控制网络。PLC作为底层设备控制器负责RTD热电阻、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的采集和控制输出。工控机是控制系统的控制核心,运行着EPICS IOC程序和客户端交互软件(OPI)。EPICS IOC程序基于LabVIEW环境开发而成,并利用环境内部的DSC模块将控制程序接入EPICS架构中;OPI基于CSS环境进行开发,并通过配置IOC IP地址及将界面控件与PV(Process Variable)关联的方式,与EPICS IOC完成PV的同步更新。EPICS IOC程序是控制系统软件的核心,主要通过与PLC和底层设备控制器建立TCP连接,完成装置的状态监控和关键设备过程控制。关键设备过程控制是提高39Ar同为素丰度的关键,为简化该部分程序的设计,论文使用过程状态转移分析方法进行协助设计。同时为防止装置出现异常或故障时损坏设备甚至造成实验人员的人身伤害,EPICS IOC程序还设立了安全联锁保护子系统,用于实时监测装置运行状态,并在装置出现异常或故障时采取相应措施以保护设备和实验人员的人身安全。针对在装置运行测试过程中,出现的控制设备被离子源打火产生的浪涌电压损坏和强电磁环境下额信号干扰现象,论文提供了相应的有效解决方案。经过反复测试和调节,现控制系统已投入使用,并协助完成相关的Ar气富集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装置可将39Ar同位素丰度提高一个数量级以上。本论文设计的控制系统是39Ar富集装置能够实现预期设计目标的重要保障。

刘禹廷[5](2019)在《LEAF装置联锁保护控制系统设计》文中研究指明联锁保护控制系统是强流离子加速器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安全运行的技术保障,其稳定性和可靠性对加速器装置的运行安全与效率有着重大的影响。本文设计的联锁保护系统主要针对低能量强流高电荷态重离子研究装置(LEAF)的运行需求,采用EPICS分布式软件架构,分别完成了机器安全保护系统、人身安全保护系统以及基于数据归档系统的故障定位技术研究。LEAF机器安全保护系统以新型快速PLC和串口服务器为硬件核心,控制网络采用分层式拓扑结构,实现了对加速器现场各类参数的采集以及关键设备状态的远程监控。当被控设备发生故障时,可在10ms内完成联锁保护动作,保障加速器及其附属设备不会受到损坏。另外由于LEAF现场的电磁环境复杂,为了避免干扰信号造成系统误触发动作,设计时分别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对干扰信号进行了滤波处理。在辐射安全方面,为了保护加速器现场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人身安全保护系统采用技术可靠的钥匙管理平台和保护逻辑编程灵活的PLC控制器来共同实现LEAF装置的辐射安全。在加速器准备运行时,要确保加速器现场的工作人员能够远离辐射边界;当有危害人身安全的因素发生时,要中断加速器运行,快速可靠地切断束流。为此,通过上层管理界面和底层设备控制逻辑将通道门、急停清场按钮、声光报警灯、钥匙控制台、剂量探测仪、磁铁电源等设备全部实现状态在线监测和信号联锁。同时,在LEAF加速器调试和运行过程中,基于数据归档系统的设备故障定位和分析非常重要。当有设备故障或辐射事故发生时,加速器物理人员需要数据归档系统提供相关设备的历史数据以方便事故后处理和原因分析。为此,基于EPICS软件工具中的Channel Archiver或EPICS Archiver Appliance软件包,搭建了具备冗余功能的两套数据归档系统。Channel Archiver软件包发布时间比较早,客户端软件比较丰富,而新的EPICS Archiver Appliance数据归档系统采用多级存储的方式,可在0.5秒内检索到1天1Hz的双精度数据;并提供Web前端管理界面,用户可通过网页直接对PV进行归档,也可以查询各个PV的更新频率、存储速率等性能指标。LEAF联锁保护控制系统、人身辐射安全系统和数据归档系统已经完成了协同设计、现场安装和调试等工作,现处于在线运行状态。其中,联锁保护系统的PLC控制器由于采用了新的总线和内核处理器,其保护逻辑处理时间最快可达2ms;人身辐射安全系统的保护逻辑全部实现软件数字化编程,修改调试方便。以上系统的实现均为LEAF束流调试和实验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黄子滪[6](2019)在《PROFINET在加速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加速器控制系统一般是基于网络的分布式控制系统,遵循所谓的“标准模型”,由三部分组成:the Operator Interface、Data Communication、the Front-end Computers。数据通信在加速器控制系统中起着纽带的作用。随着加速器规模的增大和复杂度的提高,对数据通信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可靠性和实时性是影响系统性能的关键因素。PROFINET是目前工业控制领域应用最为广泛的工业以太网,在冗余技术支持方面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具备成熟的商业解决方案,在加速器控制领域也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应用。EPICS是加速器控制领域应用最广泛的开发工具和运行环境。论文将PROFINET技术和EPICS环境结合起来,开展了一系列的应用研究工作。首先,对PROFINET的RT(Real-Time)和IRT(Isochronous Real-Time)通信协议进行了分析和测试。通过以太网分析仪netANALYZER和Wireshark软件进行信息帧抓取和解析,以掌握PROFINET通信协议的帧结构和特征,为后续的通信性能分析打下了基础。其次,设计了基于PROFINET的全冗余EPICS控制系统架构。该架构由EPICS IOC层、PROFINET IO控制层、PROFINET IO设备层以及PROFINET通信网络层组成,各层之间相互独立,可分别进行冗余配置。基于VMware FT(Fault Tolerance)技术、菲尼克斯冗余PLC及PROFINET技术开发了原型系统。测试表明该系统冗余性能达到了设计要求,具有广阔的工程应用前景。再次,采用全冗余EPICS控制系统架构为FELiChEM(Tunable Infrared Laser for Fundamental of Energy Chemistry)装置设计了安全联锁系统。此外,还设计了基于西门子PROFINET通信板卡CP1616的EPICS控制系统方案,该方案支持PROFINET IRT通信,并且EPICS IOC可兼作PROFINET IO控制器,简化了控制系统结构。最后,根据HLS-Ⅱ(Hefei Light Source-Ⅱ)的运行需求,基于PROFINET设计开发了新的HLS-Ⅱ人身安全系统。新系统将PROFINET、冗余PLC及EPICS技术结合在一起,与HLS-Ⅱ控制系统完全兼容,便于信息和软件共享。在新系统中,通过对门禁卡进行分类授权实现了人员分类管理的功能,并可通过基于网页的人员管理系统进行刷卡事件的查询和统计。为了缩短现场调试时间,搭建了完备的离线测试平台,并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功能和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新系统达到了设计目标。

王健[7](2019)在《基于S7-1200 PLC的电子直线加速器控制系统设计》文中认为电子直线加速器是一种常用于大型集装箱检查领域的装置,其产生的X射线穿透物体表面后能在探测器上形成图像用于物体辨别。脉冲高压调制器、磁控管以及加速管的工作状态决定了成像的质量。而它们的工作状态取决于其控制系统的响应速度以及控制效率。传统的电子直线加速器控制系统中存在工作效率低、磁控管灯丝电流调节响应不及时、电子枪高压调节安全性能差以及联锁信号不齐全等问题。目前电子直线加速器控制系统采用的控制器中,PLC具有更高的可靠性、更强的抗干扰能力等优点,S7-1200 PLC是西门子公司新推出的一款PLC,其在程序处理速度以及通信能力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优势。因此,研究基于S7-1200 PLC的电子直线加速器控制系统设计具有很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针对电子直线加速器控制系统的发展状况及现有电子直线加速器控制系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后,给出了一种基于S7-1200PLC的电子直线加速器控制系统总体设计方案,该方案明确了控制系统的总体设计结构包括控制系统的控制方式、系统的硬件设计与软件设计,完成了对控制模块、参数设置模块、报警模块以及显示模块的设计,实现了磁控管灯丝电流自动调节功能、信号的采集与处理功能、显示值计算功能、电子枪高压数字化调节功能、高压低压计时功能以及安全联锁报警功能等。实验测试表明,本文提出的基于S7-1200PLC的电子直线加速器控制系统可以满足电子直线加速器控制需求,为电子直线加速器控制系统提供了一种新的设计方案。通过分析实验结果,验证了设计方案的可行性,提高了电子直线加速器系统的稳定性以及安全性。

李松平[8](2019)在《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HL-2A装置1号NBI主控制系统的设计》文中研究说明中性束注入(NBI)加热是普遍使用的磁约束等离子体的辅助加热方式之一,国内外大中型托卡马克装置均配备了功率容量达几MW至几十MW不等的中性束注入加热系统。其中,控制系统作为整个NBI加热系统的“中枢神经”系统,其功能、可靠性和稳定性决定了NBI加热系统的运行效率。中国环流器二号A(HL-2A)装置1号NBI加热系统已运行十余年,其控制系统总体上是成功的,保障了系统安全可靠的工作,但逐渐暴露出诸多不足之处,比如工程走线量大、时序调制精度低且不灵活、人机交互界面不够人性化等。因此,本文在归纳总结了国内外聚变装置NBI控制系统的成功设计经验的基础上,结合HL-2A装置NBI加热系统的特点,最终决定利用先进的虚拟仪器技术、光纤隔离技术以及串行通信技术开发一种更可靠更高效的HL-2A装置NBI主控制系统。该主控制系统不仅具备原主控制系统的远程监控、逻辑互锁、参数设置等基本功能,而且系统的集成度、抗干扰能力及其功能的可扩展性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本文首先介绍了磁约束核聚变领域中的中性束注入加热技术的工作原理与作用,以及目标装置HL-2A装置NBI加热束线的结构框架。详细阐述了现运行的HL-2A装置NBI主控制系统的软硬件开发平台的特点,归纳总结了该主控制系统的优缺点。其次,选择成熟的商业成品(COST)设备即美国国家仪器(NI)公司的PXIe总线设备作为新的核心控制器。同时,配套使用NI公司的LabVIEW2015软件开发主控制系统的人机交互界面,主界面包括监控界面、时序设置与时序显示等6大功能模块,基本覆盖了NBI主控制系统所需的功能。本文分析了各个模块所包含的主要功能,并给出了功能模块的设计思路和实现方法,尤其对NBI电源系统的高精度时序与保护系统的设计,完成了从时序波形的特征分析到最后的时序波形的数字IO输出验证的整个设计过程,具有较好的工程应用价值。最后,通过分析NBI主控制系统的相关功能模块在NBI电源故障诊断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进一步说明了本文选择虚拟仪器技术设计NBI主控制系统的合理性与优越性。

胡建军,宋海鸿,牛小飞,刘作会,张恒娟,郭晓虹,张军辉[9](2019)在《低温恒温器控制可靠性优化及分析》文中指出低温恒温器安全阀和爆破片动作引起的低温系统故障对ADS注入器II直线加速器的运行效率和维护成本造成了较大影响。自行研制的多路调节阀手动控制器在不改变现有低温控制系统的前提下,实现了低温恒温器回气阀的冗余控制。通过运用独立失效可靠性模型,定性和定量分析改造前后低温恒温器控制的可靠性变化,证明低温恒温器控制可靠性得到了提高。该技术路线对CiADS低温控制系统的可靠性设计有借鉴意义。

李武元[10](2017)在《HIMM辐射防护系统设计与研制》文中研究说明重离子束与常规放疗用的轻粒子射线相比,具有在人体中的能量损失集中于射程末端的物理学特性和高的相对生物学效应,是当今国际上最先进、最科学和最有效的放疗手段。在重离子束临床放射治疗中,重离子束及由其损失、治疗时与物质相互作用产生的次级辐射将会对工作人员、公众及环境带来潜在的辐射危害。因此,为保护人员及其后代的健康与安全,保护环境,本论文针对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自主研发的医用重离子加速器——HIMM,研制完成了与其配套的辐射防护系统,主要包括屏蔽设计、剂量监测及人身安全联锁系统。在医用重离子加速器运行时,C束与物质相互作用会产生“瞬时”辐射与“剩余”辐射。瞬时辐射包括初级辐射及其与靶材料或加速器的结构材料相互作用产生的γ射线和中子等次级辐射,它们决定了HIMM的屏蔽厚度;剩余辐射来自感生放射性中的光子和β射线,它们是加速器工作人员所受照射的主要来源。本论文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利用蒙特卡洛程序FLUKA对医用重离子加速器常用能区的辐射源项进行了模拟计算,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分析计算方法及蒙特卡洛模拟计算方法进行了HIMM的屏蔽设计及验证,同时给出了各辐射区域的辐射剂量分布。根据HIMM瞬时辐射场是一个混合辐射场、脉冲场,主要成分是中子和光子的特性,本论文研制了宽能谱中子雷姆仪,提高了对高能中子的灵敏度;同时研制了用于剂量数据采集传输的数据采集单元。在此基础上,研制完成了HIMM区域辐射剂量监测系统。为防止人员进入束流可以到达的区域,同时防止束流进入人员可以进入的区域,本论文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利用当前不断进步的工业控制技术及信息技术,完成了HIMM人身安全联锁系统及PLC系统、钥匙箱等部件的研制。本论文中HIMM辐射防护系统的设计已通过国家环保部组织的环境影响评价,系统研制完成后已通过联合调试,达到了目标性能要求。

二、基于PLC的电子加速器安全系统的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PLC的电子加速器安全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EPICS的加速器过程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本文创新点
第2章 加速器过程控制系统
    2.1 过程控制概述
    2.2 加速器过程控制系统
        2.2.1 加速器过程控制组成
        2.2.2 加速器过程控制特点
        2.2.3 加速器过程控制要求
    2.3 过程控制软件系统
        2.3.1 软件实现功能
        2.3.2 分布式控制系统
        2.3.3 EPICS概述
        2.3.4 EPICS IOC模块化封装
    2.4 过程控制硬件系统
        2.4.1 硬件基本构成
        2.4.2 硬件实现功能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LEAF过程控制设计与实现
    3.1 LEAF工程简介
    3.2 过程控制系统设计
        3.2.1 控制系统网络
        3.2.2 控制系统架构
    3.3 过程控制系统实现
        3.3.1 真空控制系统
        3.3.2 磁铁电源控制系统
        3.3.3 离子源控制系统
        3.3.4 仪器仪表控制
    3.4 调试及运行情况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SSC-LINAC过程控制设计与实现
    4.1 SSC-LINAC工程简介
    4.2 过程控制系统设计
        4.2.1 控制系统网络
        4.2.2 控制系统架构
    4.3 过程控制系统实现
        4.3.1 真空控制系统
        4.3.2 磁铁电源控制系统
        4.3.3 磁铁温度监测系统
        4.3.4 设备安全联锁系统
        4.3.5 腔体状态监测系统
    4.4 调试及运行情况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珠江直线加速器过程控制设计与实现
    5.1 珠江直线加速器工程简介
    5.2 过程控制系统设计
        5.2.1 控制系统网络
        5.2.2 控制系统架构
    5.3 过程控制系统实现
        5.3.1 电磁兼容测试
        5.3.2 控制机柜设计与装配
        5.3.3 真空控制系统
        5.3.4 磁铁温度监测系统
        5.3.5 腔体状态监测系统
        5.3.6 设备安全联锁系统
    5.4 调试及运行情况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后续工作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CAFe机器保护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机器保护系统
    1.3 国内外机器保护系统现状
        1.3.1 欧洲散裂中子源
        1.3.2 费米实验室质子改进
        1.3.3 高能同步辐射光源
        1.3.4 注入器II机器保护系统
    1.4 课题研究意义及内容
        1.4.1 课题研究意义
        1.4.2 论文研究内容
        1.4.3 论文创新点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高精度时间戳设计
    2.1 需求分析
    2.2 时间同步技术对比
    2.3 White Rabbit技术
        2.3.1 WR技术应用
        2.3.2 WR应用的关键技术
    2.4 基于WR的设计方案
        2.4.1 硬件选型
        2.4.2 Zynq简介及开发设计
        2.4.3 程序设计及实现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时序控制技术研究
    3.1 背景需求
    3.2 技术调研
    3.3 事例同步设计
        3.3.1 整体设计方案
        3.3.2 事例处理流程设计
        3.3.3 事例编码和TCP报文的定义
        3.3.4 事例存储表的设计
        3.3.5 创建WRPC
        3.3.6 事例界面设计
    3.4 本章小节
第4章 控制模块集成化的搭建及实现
    4.1 嵌入式技术在加速器领域的应用
    4.2 前端控制模块的设计
    4.3 构建开发环境
        4.3.1 Linux系统搭建
        4.3.2 EPICS环境的搭建
    4.4 设备驱动模块
    4.5 设备支持模块
    4.6 事例模块开发及实现
    4.7 网络设计及实现
        4.7.1 硬件环境搭建
        4.7.2 SDK模块实现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测试
    5.1 故障数据时间戳标定
    5.2 MPS时序控制功能
        5.2.1 动作事例码下发
        5.2.2 故障响应测试
    5.3 嵌入式控制器
        5.3.1 网络通信功能测试
        5.3.2 硬件资源消耗统计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缩写及其英文全称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实时以太网POWERLINK在加速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加速器控制系统简介
        1.1.2 实时性分类和实时以太网
        1.1.3 加速器控制系统中的实时性需求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基于POWERLINK的ALBA设备保护系统
        1.2.2 CERN在辐射区域关于POWERLINK的应用研究
        1.2.3 上海光源的光束线前端真空泄漏快保护系统
    1.3 论文工作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第2章 POWERLINK通信协议研究
    2.1 POWERLINK协议介绍
        2.1.1 POWERLINK协议的基本特性
        2.1.2 POWERLINK协议的网络模型
    2.2 POWERLINK协议的实现
        2.2.1 基于Linux系统实现POWERLINK协议
        2.2.2 基于FPGA实现POWERLINK协议
        2.2.3 测试小结
    2.3 POWERLINK通信周期的理论计算
    2.4 POWERLINK通信协议的仿真建模
        2.4.1 OMNeT++仿真器
        2.4.2 POWERLINK通信节点建模
第3章 EPICS环境下基于POWERLINK的分布式IO系统
    3.1 主站PC方案的系统设计与开发
        3.1.1 系统架构设计
        3.1.2 主站程序的开发
        3.1.3 从站控制器的设计与开发
        3.1.4 测试系统搭建
        3.1.5 系统性能测试与分析
    3.2 全站FPGA方案的系统设计与开发
        3.2.1 系统架构设计
        3.2.2 从站控制器的设计与开发
        3.2.3 EPICS设备驱动程序的开发
        3.2.4 测试系统搭建
        3.2.5 系统性能测试与分析
    3.3 全站FPGA方案通信周期的理论计算
    3.4 全站FPGA方案的仿真建模
第4章 HALF设备保护系统的设计
    4.1 HALF预研工程
    4.2 加速器中的设备保护系统
        4.2.1 设备保护系统的任务
        4.2.2 国内外加速器的机器保护系统调研
    4.3 HALF设备保护系统设计
        4.3.1 HALF设备保护系统任务
        4.3.2 HALF设备保护系统设计原则
        4.3.3 HALF设备保护系统运行模式
        4.3.4 HALF设备保护系统总体结构
        4.3.5 联锁输入信号的预处理
    4.4 注入器EPS设计
        4.4.1 电子枪联锁系统
        4.4.2 真空联锁系统
        4.4.3 冷却水联锁系统
        4.4.4 注入器分总体EPS联锁信号总结
        4.4.5 注入器设备保护系统实时性能评估
    4.5 储存环分总体EPS设计
        4.5.1 真空联锁系统
        4.5.2 冷却水联锁系统
        4.5.3 真空部件温度联锁系统
        4.5.4 高频联锁系统
        4.5.5 注入联锁系统
        4.5.6 储存环分总体EPS联锁信号总结
        4.5.7 储存环设备保护系统实时性能评估
    4.6 HALF设备保护系统的信息报警
    4.7 HALF设备保护系统的历史数据存档与查询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4)39Ar富集装置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39)Ar富集装置背景介绍
    1.2 加速器装置控制系统概述
        1.2.1 控制系统体系结构
        1.2.2 国内外常用的加速器控制系统系统集成工具
    1.3 课题研究意义与主要内容
        1.3.1 课题研究意义
        1.3.2 论文主要内容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控制方案设计
    2.1 控制系统设计原则
    2.2 ~(39)Ar富集装置工作原理与被控设备
        2.2.1 装置工作原理
        2.2.2 装置被控设备
    2.3 控制需求
    2.4 控制方案
        2.4.1 硬件结构
        2.4.2 硬件选型
        2.4.3 软件开发环境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程序设计
    3.1 控制程序子系统划分
    3.2 设备状态监督控制子系统
        3.2.1 基于PLC的设备状态监控程序
        3.2.2 基于Lab VIEW的设备状态监控程序
        3.2.3 远程监控界面
    3.3 关键设备过程控制子系统
        3.3.1 离子源进气控制
        3.3.2 二极磁铁质谱分析
        3.3.3 收集靶温度过热保护和防饱和机制
    3.4 安全联锁保护子系统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现场调试与测试
    4.1 网络调试助手工具
    4.2 界面与测试
        4.2.1 离子源进气流量控制界面
        4.2.2 二极磁铁扫谱界面与扫谱测试
        4.2.3 收集靶控制界面与测试
        4.2.4 装置运行测试
    4.3 调试过程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4.3.1 离子源打火导致控制设备损坏
        4.3.2 强电磁环境下的信号干扰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LEAF装置联锁保护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LEAF项目介绍
    1.2 课题研究意义
    1.3 控制系统体系结构概述
    1.4 论文内容组成
第2章 机器安全保护系统设计
    2.1 MPS系统控制架构
        2.1.1 控制需求分析
        2.1.2 EPICS简介
    2.2 硬件设计
        2.2.1 硬件系统组成
        2.2.2 通讯网络设计
    2.3 基于PLC的联锁保护功能实现
        2.3.1 PC Worx控制软件
        2.3.2 联锁信号分析及处理流程
        2.3.3 水温联锁保护
        2.3.4 真空联锁保护
        2.3.5 干扰信号的滤波处理
    2.4 IOC驱动程序开发
        2.4.1 IOC软件架构
        2.4.2 通讯机制
        2.4.3 驱动配置
        2.4.4 连接测试
    2.5 OPI设计
    2.6 系统调试及运行情况
第3章 人身安全保护系统设计
    3.1 PPS系统设计原则
    3.2 PPS系统运行模式及辐射隔离区分布
    3.3 PPS系统主要组成及功能
        3.3.1 PLC逻辑
        3.3.2 剂量监测联锁
        3.3.3 急停清场按钮及报警灯控制
        3.3.4 通道门出入控制
        3.3.5 上层用户界面
    3.4 PPS系统的操作流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数据归档系统设计
    4.1 原数据归档系统分析
    4.2 Archiver Appliance分析
        4.2.1 Archiver Appliance简介
        4.2.2 Archiver Appliance进程模块
        4.2.3 Archiver Appliance集群
    4.3 新数据归档系统的搭建
        4.3.1 数据库的选定
        4.3.2 系统平台和开发环境
        4.3.3 Archiver Appliance的部署
        4.3.4 Web前端界面
        4.3.5 数据检索工具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PROFINET在加速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加速器控制系统简介
        1.1.2 加速器控制系统中的通信技术
        1.1.3 课题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基于双环冗余的ESS人身安全系统
        1.2.2 基于安全链的SLAC人员保护系统
        1.2.3 基于冗余PLC的C-ADS RFQ水温控制系统
        1.2.4 CERN关于PLC和PXI的集成研究
    1.3 论文工作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3.1 论文工作的主要研究内容
        1.3.2 论文工作的创新点
第2章 PROFINET通信协议研究
    2.1 工业以太网介绍
    2.2 PROFINET协议帧介绍
        2.2.1 PROFINET RT协议
        2.2.2 PROFINET IRT 协议
    2.3 PROFINET通信协议测试
        2.3.1 PROFINET RT通信协议测试
        2.3.2 PROFINET IRT通信协议测试
第3章 基于PROFINET的全冗余EPICS控制系统架构
    3.1 冗余技术介绍
    3.2 全冗余控制系统架构设计
        3.2.1 EPICS IOC层的冗余设计
        3.2.2 PROFNET IO控制层的冗余设计
        3.2.3 PROFINET IO设备层的冗余设计
        3.2.4 PROFINET通信网络层的冗余设计
    3.3 全冗余控制原型系统搭建
        3.3.1 原型系统硬件组成
        3.3.2 原型系统软件开发
    3.4 原型系统性能测试
        3.4.1 冗余IOC切换时间测试
        3.4.2 冗余PLC切换时间测试
        3.4.3 MRP收敛时间测试
        3.4.4 原型系统性能测试小结
    3.5 FELiChEM安全联锁系统的设计
        3.5.1 背景介绍
        3.5.2 安全联锁系统设计
        3.5.3 原型系统搭建及响应时间测试
        3.5.4 FELiChEM安全联锁系统的设计小结
    3.6 EPICS IOC层与PROFINET IO控制层的集成
        3.6.1 系统组成
        3.6.2 EPICS驱动程序
        3.6.3 驱动支持开发
        3.6.4 原型系统搭建
第4章 HLS-Ⅱ人身安全系统的设计及开发
    4.1 背景概述
    4.2 HLS-Ⅱ人身安全系统设计
        4.2.1 设计原则
        4.2.2 系统架构
        4.2.3 安全联锁系统设计
        4.2.4 门禁系统设计
        4.2.5 辐射剂量监测系统的集成
    4.3 人身安全系统软件开发
        4.3.1 PLC程序开发
        4.3.2 冗余PLC的EPICS驱动开发
        4.3.3 IOC应用程序开发
        4.3.4 人员计数程序开发
        4.3.5 人员管理系统开发
        4.3.6 OPI控制界面开发
    4.4 人身安全系统的离线测试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7)基于S7-1200 PLC的电子直线加速器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电子直线加速器控制系统
        1.2.1 电子直线加速器控制方式
        1.2.2 电子直线加速器控制系统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意义与主要内容
        1.3.1 课题研究的意义
        1.3.2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基于S7-1200 PLC的电子直线加速器控制系统方案研究
    2.1 引言
    2.2 电子直线加速器控制系统方案设计原则
    2.3 电子直线加速器工作原理
    2.4 电子直线加速器的工艺流程
    2.5 电子直线加速器运行状态影响因素
        2.5.1 供水系统
        2.5.2 充气系统
        2.5.3 真空系统
        2.5.4 微波源与电子枪的热阴极
        2.5.5 调制器系统
        2.5.6 稳频系统
    2.6 控制系统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2.6.1 信号采集方式
        2.6.2 电子直线加速器系统控制需求及功能实现方式
    2.7 电子直线加速器系统总体控制方案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S7-1200 PLC的电子直线加速器控制系统硬件设计和实现
    3.1 引言
    3.2 电子直线加速器控制系统硬件组成
    3.3 控制系统输入输出信号
    3.4 电子直线加速器控制组件选型
    3.5 电子直线加速器控制信号地址分配
        3.5.1 电子直线加速器控制系统I/O地址分配
        3.5.2 电子直线加速器控制系统信号接线图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S7-1200 PLC的电子直线加速器控制系统软件设计和实现
    4.1 引言
    4.2 电子直线加速器系统控制程序设计
    4.3 数据采集及显示模块设计
        4.3.1 模拟量信号处理程序
        4.3.2 高速脉冲信号处理程序
    4.4 控制模块设计
        4.4.1 电机调节程序
        4.4.2 时间管理程序
        4.4.3 系统预热程序
        4.4.4 系统加高压程序
        4.4.5 调压器控制程序
    4.5 报警模块设计
        4.5.1 系统联锁报警程序
        4.5.2 安全联锁警示程序
    4.6 参数设置模块设计
        4.6.1 电子枪高压调节程序
        4.6.2 参数限值程序设计
        4.6.3 磁控管灯丝电流自动调节程序
    4.7 系统界面设计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验与分析
    5.1 引言
    5.2 电子直线加速器控制系统仿真测试
        5.2.1 主控界面与操作界面测试
        5.2.2 仪表界面与报警界面测试
        5.2.3 参数界面与设置界面测试
        5.2.4 校准界面测试
        5.2.5 控制系统在线程序测试
    5.3 加速器控制系统运行测试
        5.3.1 安全联锁运行测试
        5.3.2 系统联锁运行测试
        5.3.3 系统仪表运行测试
        5.3.4 系统运行控制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件

(8)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HL-2A装置1号NBI主控制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虚拟仪器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1.2.2 国内外NBI加热装置及其控制系统的发展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第2章 HL-2A装置NBI加热系统及其现运行的控制系统
    2.1 中性束注入加热技术的工作原理与作用
    2.2 HL-2A装置及其NBI加热系统
        2.2.1 HL-2A装置
        2.2.2 HL-2A装置NBI加热系统
    2.3 1~#NBI加热束线现运行的控制系统
    2.4 HL-2A装置NBI电源系统及其工作时序
        2.4.1 NBI电源系统
        2.4.2 NBI电源系统的工作时序
    2.5 基于Siemens PLC的 NBI电源时序控制与保护系统
        2.5.1 系统的硬件平台
        2.5.2 系统的软件程序设计
        2.5.3 系统设计的工程经验与不足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NBI主控制系统的设计
    3.1 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NBI控制系统
    3.2 NBI主控制系统的软硬件开发平台
        3.2.1 LabVIEW开发环境
        3.2.2 NBI主控制系统的硬件平台
    3.3 NBI主控制系统的人机交互界面
    3.4 NBI电源高精度时序控制与保护系统的设计
        3.4.1 连续中性束短脉冲注入
        3.4.2 NBI电源高精度时序发生模块的程序设计
        3.4.3 NBI电源快速保护模块的程序设计
    3.5 NBI电源高精度时序控制与保护系统的测试与分析
        3.5.1 HOST层与FPGA层间的数据交互方式
        3.5.2 系统的性能测试与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NBI主控制系统的电源设备的故障诊断
    4.1 基于LabVIEW的 NBI主控制系统通讯功能的实现
    4.2 基于Lab VIEW的 NBI主控制系统的数据分析平台的设计.. ..
    4.3 NBI电源的智能故障诊断法
    4.4 NBI弧流电源的故障诊断
        4.4.1 NBI弧流电源的状态监测与数据分析
        4.4.2 基于Matlab/Simulink的弧流电源的仿真模型
        4.4.3 基于Matlab/Simulink仿真的弧流电源的故障字典
        4.4.4 弧流电源故障诊断的适用性说明与拓展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工作总结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9)低温恒温器控制可靠性优化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独立失效系统可靠性模型
    2.1 串联系统
    2.2 并联系统
    2.3 混联系统
3 恒温器控制可靠性定义及分析
4 回气阀手动控制器
5 恒温器改造前后可靠性分析
6 系统集成
7 结论

(10)HIMM辐射防护系统设计与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概述
    1.2 医用重离子加速器辐射防护研究现状
    1.3 HIMM简介
    1.4 论文主要内容
第二章 源项计算
    2.1 瞬发源项分析
        2.1.1 HIMM中能段重离子轰击厚靶的次级中子场
        2.1.2 HIMM高能段重离子轰击厚靶的次级中子场
    2.2 感生放射性分析计算
        2.2.1 加速器结构部件中的感生放射性
        2.2.2 冷却水中的感生放射性
        2.2.3 空气的感生放射性
        2.2.4 小结
第三章 屏蔽计算及设计
    3.1 半经验公式计算模型及参数的选取
    3.2 各辐射区的屏蔽计算
        3.2.1 中能区域屏蔽设计
        3.2.2 高能区域屏蔽设计
    3.3 中子剂量分布
        3.3.1 FLUKA简介
        3.3.2 各区域中子剂量分布
    3.4 中子天空反照
    3.5 迷宫的设计
第四章 HIMM区域剂量监测
    4.1 区域剂量监测系统的构成
    4.2 中子探测器
    4.3 γ 探测器
    4.4 软件主要功能
第五章 人身安全联锁系统设计
    5.1 HIMM人身安全联锁系统设计准则
    5.2 HIMM的运行模式及辐射分区
    5.3 人身安全联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功能
        5.3.1 主控制服务器及软件
        5.3.2 PLC逻辑控制
        5.3.3 剂量联锁
        5.3.4 出入控制系统
        5.3.5 紧急停机按钮及“清场”确认按钮
        5.3.6 束流闸
    5.4 HIMM安全联锁系统的工作流程
第六章 人身安全联锁系统的研制
    6.1 PLC控制系统组成
    6.2 PLC控制逻辑
    6.3 PLC网络构成
    6.4 钥匙管理箱的研制
    6.5 人身安全联锁软件的开发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基于PLC的电子加速器安全系统的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EPICS的加速器过程控制研究[D]. 刘小军.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2021(01)
  • [2]CAFe机器保护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 程艺.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2021(01)
  • [3]实时以太网POWERLINK在加速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 孙晓康.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4]39Ar富集装置控制系统设计[D]. 詹泰鑫.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2020(01)
  • [5]LEAF装置联锁保护控制系统设计[D]. 刘禹廷.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2019(09)
  • [6]PROFINET在加速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 黄子滪.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9(08)
  • [7]基于S7-1200 PLC的电子直线加速器控制系统设计[D]. 王健. 北京化工大学, 2019(06)
  • [8]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HL-2A装置1号NBI主控制系统的设计[D]. 李松平. 南华大学, 2019(01)
  • [9]低温恒温器控制可靠性优化及分析[J]. 胡建军,宋海鸿,牛小飞,刘作会,张恒娟,郭晓虹,张军辉. 低温与超导, 2019(01)
  • [10]HIMM辐射防护系统设计与研制[D]. 李武元.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2017(12)

标签:;  ;  ;  ;  ;  

基于PLC的电子加速器安全系统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