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坚持技术创新 实现高科技产品产业化(论文文献综述)
侯清海,于松晶,贾彬[1](2021)在《怀来产业空间拓展的思路与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主营业务包括宇航业务和航天技术应用产业,承担着我国载人航天、深空探测及绝大部分军民商用卫星的研制任务,同时通过坚持军民协同发展,不断将航天技术成果推广到国民经济多个领域,形成了以卫星应用、智能装备、空间生物等为代表的航天技术应用产业。面对新形势和国家新要求,研究院在充分分析内外部形势和业务发展需求的基础上,
罗梦婕[2](2020)在《产城融合背景下科技产业园复合化设计研究》文中认为早期的科技产业园多将产业聚集作为为主要功能,忽视了自身与城市空间的互动发展,产城分离的发展方式导致了诸多问题。产城融合理念为产业与城市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国内科技产业园纷纷在此理念导向下进行转型升级。科技产业园开始承担起除了产业活动以外的多项职能与使命,呈现出复合化发展的趋势。但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对产城融合的理解不够深入以及科技产业园自身的复杂性,很多园区存在着孤立封闭、功能配置失衡及空间形态单一等问题,针对性研究亟待展开。本文此为切入点,回应产城融合背景下科技产业园转型发展的现实需求。本文从产城融合与复合化设计两个关键点出发,通过调研访谈、比较分析、理论与实践结合等方法,总结了产城融合背景下科技产业园的现状问题,引入理论构建了科技产业园复合化设计的原则和目标,从城市、园区规划两个层面展开复合化设计研究。全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对研究对象的规模、建设时间进行限定,并确定研究框架。第二部分为现状问题分析与理论平台构建,分析国内外科技产业园的发展历程与产城融合背景下科技产业园的特征,通过实地调研总结出科技产业园存在的主要问题,引入理论构建复合化设计的原则和目标。第三部分旨在解决问题,根据设计原则与目标,分别从城市和园区规划两个层面对复合化设计进行分层构建。第四部分为设计总结与实践运用,将前文的设计研究进行总结,并将研究结论运用到实践项目中,说明研究结论在具体设计中的可行性。最后总结研究成果并进行研究展望。本文在基础研究方面,构建了科技产业园复合化设计的原则和目标。在设计研究方面,通过从城市、园区规划两个层面对科技产业园的复合化设计展开研究:指出科技产业园需要结合城市的规划布局来进行复合设计,形成联动发展的产城关系;指出园区内部需要通过多功能的合理配置、多流线的合理组织、多空间的复合设计,形成多样、开放、交流、弹性的园区。希望本文所提出的研究成果对今后科技产业园的转型发展有所助益。
江洲[3](2020)在《科技金融对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新一轮产业革命的酝酿,世界各国纷纷实施科技创新战略,一方面高新技术产业是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另一方面科技创新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源泉。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过程中离不开科技金融的支持。广东省作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前沿阵地,其科技创新能力也位居我国前位,探寻广东省科技金融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情况以及二者间关系对广东以及其他地区都具有借鉴意义。首先,文章通过梳理相关文献以及研究进展,发现科技金融和高新技术产业是一个复杂的互动系统,科技金融主要通过资本形成机制、激励约束机制、风险管理机制等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施加影响,在高新技术产业的不同阶段,其对科技金融有着不同的需求。其次,通过相关资料和统计数据对广东的科技金融和高新技术产业的状况进行了描述,并对内部城市进行了划分,发现广东这两个系统发展较好,但也存在发展质量有待提升、区域不均衡、协调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再次,文章通过建立计量模型,发现科技金融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影响在三类城市中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最后,文章针对广东省情况提出了完善政府财政支持体系、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完善资本市场建设、完善科技金融和高新技术产业间的互动协调机制等建议。
乔明珠[4](2020)在《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 ——以大理石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文创发展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发展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对于保护和弘扬民族地区的优秀文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民族地区充分利用优秀的民族文化资源来推动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推动民族地区传统文化产业发展方式的创新,有利于保护、传承和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有利于促进和加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有利于推动和加快民族地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政策为指导和依据,对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进行个案研究,为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现实的参考,这对民族文化产业的模式创新和对民族文化的创意开发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与现实意义,有利于完善民族地区优秀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机制,也能够为当地政府在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方面的工作提供一些思路或参考。本文主要以大理石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石空文化艺术空间”为例,对大理石画文化产业这一传统的民族文化产业模式的创新发展进行了探讨和分析。通过查阅搜集大量的文献资料,在第一章中对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相关理论研究与政策进行了梳理;第二章对“石空文化艺术空间”的创建过程及其文化创意理念进行论述;在多次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在第三章和第四章中重点研究了大理石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石空文化艺术空间”对传统石文化产业的创新之处,具体包括产业发展理念的创新,建筑风格的创新,产业与文化互动形式的创新等;本着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原则,在第五章中探究了大理“石空文化艺术空间”在推动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并针对相应的问题提出建议和思考。针对“石空文化艺术空间”对传统大理石画产业的创意化发展,本文对其发展经验进行了归纳和总结,以期对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面提供一些有价值的经验或参考借鉴。本文的亮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以大理石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石空文化艺术空间”为例,研究了“石空文化艺术空间”对传统的大理石画产业发展模式的创新性转变,以及它对大理石画产业从资源型发展向创意型发展转换的推动作用和对大理地区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二是运用文献研究法和田野调查法,在搜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实地调研,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三是对“石空文化艺术空间”的文化创意发展模式进行分析和经验总结,针对其未来发展提出了一些思考。
王方芳[5](2020)在《DX公司营养释放酶精准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提出生物技术产业作为21世纪最具创新力和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我国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动力、发展新经济、抢占新一轮科学技术和产业革命制高点、建设“健康中国”具有重要意义。在这样的大背景下DX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应运而生。公司研发团队致力于生物技术的不断创新,产品性能的不断升级,来满足人们日渐增长的对于高品质健康生活的需求。初始阶段公司研发开展了助消化食用酶项目,作为目前市面上没有的耐高温酶产品,DX公司推出的营养释放酶迈出了革命性的一步。本文针对DX公司研制的营养释放酶面市之后一直未能很好打开市场这一实际情况,通过对公司现行营销模式的分析,重新梳理了营销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制定一套精准营销策略的改进措施。就DX公司而言,构建精准营销体系需要结合产品所处生命周期的阶段,明确此阶段需要达到的营销目标,再围绕此目标设计一系列精准对策:首先,对潜在客户精准定位,以“高效满足潜在用户需求”为出发点,利用有限的资源,所有营销行为和模式均围绕如何实现精准营销这一目标来展开;其次,通过实施精准产品策略、确定精准渠道策略、拓展精准价格策略、优化精准促销策略,制定出一套完善的精准营销策略组合,及采用有针对性的现代信息技术和方法,在准确的时刻通过精准的手段对精准的客户传达有针对性的准确信息,以此完成产品的有效宣传,引发客户购买行为,最终形成科学的营销管理闭合回路。最后,组建完备的营销团队去实践操作,使得精准营销策略得以落地和推进。与此同时人力、财务、技术各部门协同合作为策略的顺利实施提供相应的保障。由于生物技术产业是较为狭窄的高端行业,传统的市场营销分析在这个行业里面应用较少,尤其对于新兴的耐高温食用酶制剂,可参阅的文献十分有限。由此,本文希望一方面通过精准营销策略的研究对DX公司营养释放酶的销售现状有改善作用;另一方面能够供生物技术产业范围内其他公司遇到营销问题时借鉴使用。
琚韵冉[6](2020)在《创意城市建设背景下的武汉城市文创产品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城市竞争愈加激烈。为了增加城市竞争力,挖掘城市特色文化并形成独特的创意产业已经成为了现代城市发展的目标。由此,文化创意产业逐步进入大众视野。武汉作为中部领头城市,成功于2017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的全球创意城市网络“设计之都”,与北京、深圳、上海三座城市并列。武汉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悠久的历史沉淀、完善的教育资源和充足的人才储备,但作为新的“设计之都”,武汉却还未发掘出相应的优势与特色。因此,在创意城市建设背景下发展武汉城市文创产业,既满足了打造武汉独特“设计之都”的需求,又顺应了文化元素在当下城市经济及社会发展中愈发重要这一趋势。本课题研究以创意城市“设计之都”为设计背景,以武汉城市文化为研究对象和切入点,在分析和梳理武汉市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概况和理论基础上,试图探讨武汉市文创产品的设计模式。通过整合武汉文化元素、确定文创产品构建的条件、框架和方式方法等,从而分析并构建武汉城市文创产品设计中文化传递模型,并确立了武汉市文创产品的设计方法。通过结合国内外现有的相关理论和设计实践,分析文化创意产品与创意城市之间的关系,总结归纳出武汉城市文创产品的设计要素、设计原则和设计思维。并以此为设计实践的理论基础,以“武汉元素”产品开发为例,进行“创意城市”导向下的文创产品设计实践。在最后对武汉城市元素文创产品产业化和可持续性发展进行讨论。本文意在将无形的城市文化与有形的产品相结合,赋予产品以文化价值并与使用户产生情感共鸣。将武汉城市文化创意产业与创意城市理念相结合,并以此为基础打造武汉特色文创产品既顺应了时代发展需求,又赋予了文创产品新的情感和文化价值。打造具有武汉城市特色、富有创新性、识别度高的文创产品是对武汉城市文化的挖掘再设计,一方面,在文创产品的使用过程中活化了城市文化内涵,并传承了优秀的武汉城市文化。另一方面,打造武汉特色文创产品也是提升武汉城市竞争力,进一步发展“设计之都”的有效手段。
董璐[7](2019)在《ZH公司竞争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几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国内国际市场的认可,国内的生物产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生物产业成为当今中国发展较为快速的新兴行业。红曲作为生物产业中的一种,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ZH公司成立于1997年,于2015年8月在新三板上市,公司主要生产植物蛋白液、焦糖色素、红曲米(粉)、红曲红、功能性红曲、红曲黄等生物制品。公司坚持走产学研、科工贸的高新技术路线。年生产红曲、焦糖色、酸水解植物蛋白液等系列产品6万吨。公司近几年在红曲研发上取得了很多成就,培养优良菌株30种,取得国家专利14项,在红曲系列产品的研发和生产上优势明显。但是,近年来,公司也出现了许多的问题,比如资本负债率高;传统产品逐渐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丧失竞争力;产品的品质面临的竞争压力大等。本文总结了 ZH公司的外部环境,分析了该公司所处的宏观环境、行业竞争环境,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 ZH公司发展面临的外部机会和威胁。其中,外部机会有:国家对生产产业的支持力度大,行业发展潜力大;红曲市场属于新兴市场,市场需求不断增加;行业市场监管逐渐规范,为规模化生产企业提供契机;市场上目前还没有红曲产品的替代品。同时,这个行业也面临很多威胁,如:红曲产品生产厂小而分散,潜在进入者多,使得行业竞争激烈;红曲生产企业普遍属于对环境影响较大的企业,环保压力大:技术上和国外差距大等。这些都影响到该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从企业内部来看,本文从企业拥有的资源和能力方面分析了企业的优势和劣势。该企业内部优势明显:在地理位置上,位于我国大米、大豆、玉米等原料的主产地,为公司的原材料采购带来了巨大便利,节省采购和运输成本;拥有规模化厂房资源和国际领先的设备资源,为公司规模化生产提供了条件;重视知识产权建设,多项科研成果国际领先,并取得了 18项产品专利等。同时,企业内部也有不可忽视的劣势。比如:公司的组织建设落后于生产建设,组织结构较为僵硬,不够灵活;公司内部人才资源匮乏,专业人才少,学历水平偏低;财务负债率高,资本周转率较差,面临偿债风险等。在企业内外部分析的基础上,通过SWOT模型进行内外部环境的综合分析。借鉴了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分析了三种战略的可行性。在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基础上,确定ZH公司的竞争战略为聚焦战略。本文认为,ZH公司在具体的战略实施上,要着力于从调整产品结构,聚焦优势产品;重视研发能力,聚焦自主创新;引进先进设备,聚焦技术改进;变被动为主动营销,聚焦优质大客户这四个方面实施竞争战略。在组织结构、企业信息化建设、人力资源管理、资金保障等方面制定了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本文对ZH公司进行了外部宏观环境、行业环境以及内部环境分析,总结出了ZH公司目前面临的机会、威胁、优势和劣势,通过EFE及IFE矩阵对公司的应对能力做分析和评价,结合ZH公司当前的战略和出现的问题,本文创造性地对ZH公司的竞争战略的选择及实施保障进行了研究。本研究对ZH公司及红曲相关行业其他公司的定位发展及竞争战略的制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曹淯粳[8](2019)在《财税激励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技术创新是科技进步的逻辑起点和根本动力。在“创新驱动经济增长”和“市场失灵”理论下,各国通过技术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已成为主流,并以多种方式对创新活动进行政府干预,以创新为焦点的全球竞争正演化为各国科技政策的博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在经济增长中的推动和引领作用,不断出台和调整相应的财税激励政策。目前,我国创新人力和资本投入分别居世界第一、第二位,创新产出规模日益扩大,但与创新型国家相比,在知识生产质量和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加之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创新驱动发展成为动力转换的必由之路,如何充分利用财税政策激励企业进行创新研发,加强创新成果转化,扩大创新产品产业化生产,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遵循“理论分析-现实分析-实证分析-发现问题-提出建议”的总体思路,采用文献分析法、理论分析法、实证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从理论分析、现实分析和实证分析三方面入手研究财税激励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本文力图用现实对理论加以检验,探索财税激励政策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机理,并针对现存问题试图提出完善相关财税政策的建议,旨在充分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和激励效应,切实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理论分析包括基本内涵、动因分析及效应分析,首先对技术创新和财税激励政策的核心概念进行界定,其次根据创新理论、外部性理论和代理理论分析财税政策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因,同时分析财税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产生的投资效应、溢出效应内在化、门槛效应和消费效应。现实分析包括现行政策分析和成效分析,首先根据研发阶段、成果转化阶段和产业化生产阶段的主要任务和特点阐述适用的财税政策,其次分析现行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和政府采购政策,最后从三个阶段用R&D经费投入、三项专利申请受理和授权数、新产品销售收入等指标对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财税激励政策成效进行分析,并和美国、韩国、日本等创新型国家进行横向对比。实证分析包含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对创新全过程的分析,选取我国2011年-2016年省域层面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相关数据,使用门槛面板模型分析我国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财税政策的溢出效应和门槛效应。问题发现部分根据第三章和第四章的分析,提出科技财税政策存在的问题。最后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从不同阶段合理使用适度财税政策,完善财政补贴、税收优惠、政府采购政策方面提出建议措施。本文创新之处在于采用门槛面板数据模型对财税政策影响技术创新三个阶段的门槛效应和溢出效应进行全面分析,并阐述在不同阶段如何更好地运用现有政策,但本文的研究主要基于宏观层面,对于企业微观主体行为的思考和分析相对欠缺,是本文的主要不足之处,希望能在未来的研究中得到补充。
王业立[9](2019)在《浅谈勘察设计企业新产品研发的发展策略》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国内铁路勘察设计市场逐步放缓,相关产业竞争日益激烈,勘察设计企业为突破基础业务处于饱和状态的发展瓶颈,更加注重多元化发展。在确保主营业务健康、有序发展的同时,积极响应国家全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推进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号召,调整业务结构,大力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并重点投入和开展新产品研发相关工作,为确保产品产业化业务良性、持续、稳固发展提供了核心支撑条件。本文结合勘察设计企业自身特点,阐述了其开展新产品研发工作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勘察设计企业建设新产品研发相关的组织机构、管控体系、研制与运维平台实施方案,以及研发过程的管理方法和有效手段,为同类企业更好地做好新产品研发工作,将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拳头产品,为有效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提供了参考。
邹火儿[10](2018)在《M所天线技术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提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CETC)第M研究所(简称M所)为我国重点军工企业,工作重点为军用、民用卫星通信、侦察与遥感测控系统及其天线的研发与制造。随着通信信息一体化大系统技术的需求日益迫切,一体化大系统对天线质量和一体化设计技术均有较高的要求。与此同时,数字化、有源化的天线需求随着时代大潮,已初步应用于各大卫星通信、侦察系统中。本所天线专业也从传统抛物面天线设计、生产和管理方式向新型方式转变。但是,这种转变是粗放、浅显的。为了提高竞争力,必须结合外部环境因素和自身资源情况,按照天线专业的实际需求以及所里的愿景和目标,选择出最适合自身发展的一种战略或战略组合,从而迅速、有效地提高生产力,生产出高质量、高水平、低成本的天线产品。本文分析了国内外天线技术发展状况,将其作为M所天线技术发展战略的外部环境,充分调研了M所天线技术发展情况,分析了M所天线技术发展管理现状,在战略管理和天线技术发展管理基本理论的指导下,提出了“组织统一集中管理,天线发展小型化、宽带化、数字化、有源化和产品化发展,建立新型的组织结构、建立薪酬体系措施和人力资源改革措施”的天线技术发展战略。在天线发展战略实施的对策中,以小型化、宽带化、有源化、数字化、产品化为重点,以天线射频集成化设计技术为整体架构,充分发挥M所多专业融合升级,全面提高M所天线专业的竞争力,充分满足国内外天线市场大环境下的需求。针对M所实际的天线技术发展管理体系,提出M所天线技术管理机构的职责与结构,力求精简有效,确保M所天线技术发展管理能够高效运作,不因管理机构设置的不足而无法有效沟通、出现冗员拖累生产的情况。分析M所对天线技术的优秀人才需求,建立科学、优越的人才队伍激励方案;针对M所天线技术发展的战略目标和选择,对天线技术研发人员进行团队建设,组织参加相关培训,确保天线技术研发人员均具有M所需要的基本素质;建立天线技术研发人员薪酬政策,激励天线研发人员努力提高天线技术水平,对单位发展有长远的影响;建立合理的激励方案,因岗位、人员而异,促进员工自我提升,提高员工对M所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本文研究的天线技术发展战略方案将会应用于M所的天线技术发展战略管理中,该方案将会提高M所天线技术发展水平和天线产品质量,将会提高M所天线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满足M所的天线技术发展战略需求。
二、坚持技术创新 实现高科技产品产业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坚持技术创新 实现高科技产品产业化(论文提纲范文)
(1)怀来产业空间拓展的思路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实施背景 |
1.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宇航创新引领作用 |
2.落实国家发展战略,实现产业集聚式发展 |
3.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契机,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
4.研究院实施产业化转型升级战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
二、主要思路 |
1.以拓展增量空间为主线进行布局优化,支撑产业化转型升级 |
2.以火星探测为代表的宇航项目落户怀来,引领园区创新发展 |
3.优选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入驻,实现产业集群发展 |
4.引入新理念、新方法,以园区规划作为布局优化实施的重要载体 |
5.创新体制机制,为园区建设提供保障 |
三、实施效果 |
1.大幅优化研究院产业空间布局,有效推动了转型升级战略实施 |
2.宇航试验能力和部组件产业化发展空间大幅提升,为宇航产业化发展奠定基础 |
3.解决了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布局分散问题,高科技产业园初具雏形 |
4.辐射带动大批高科技企业入驻,为区域协同发展发挥了引领作用 |
(2)产城融合背景下科技产业园复合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解析 |
1.2.1 研究对象界定 |
1.2.2 相关概念解析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1 关于产城融合的研究 |
1.3.2 关于科技产业园的研究 |
1.3.3 现有研究总结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科技产业园的发展历程与相关理论 |
2.1 科技产业园的发展历程 |
2.1.1 国外科技产业园的发展历程 |
2.1.2 国内科技产业园的发展历程 |
2.2 产城融合背景下科技产业园特征分析 |
2.2.1 产城融合理念的特征解读 |
2.2.2 产城融合背景下科技产业园的特征 |
2.3 相关理论分析 |
2.3.1 共生理论 |
2.3.2 紧凑城市理论 |
2.3.3 区域创新系统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产城融合背景下科技产业园的现状问题与设计目标 |
3.1 国内科技产业园的现状问题 |
3.1.1 调研对象选取与框架确立 |
3.1.2 园区孤立封闭,与城市融合度较低 |
3.1.3 功能配置失衡,难以满足产业发展 |
3.1.4 街道形象单一,缺乏活力与特色 |
3.1.5 空间形态单一,忽视人文关怀 |
3.2 产城融合背景下科技产业园复合化的必要性 |
3.2.1 城市土地复合利用的要求 |
3.2.2 园区产业融合发展的要求 |
3.2.3 中小企业群体发展的要求 |
3.2.4 人群多样化多层次的要求 |
3.3 产城融合背景下科技产业园的复合化设计原则 |
3.3.1 整体协同原则 |
3.3.2 多样混合原则 |
3.3.3 高效可达原则 |
3.3.4 弹性适应原则 |
3.4 基于现状问题的科技产业园复合化设计目标 |
3.4.1 园区与城市的融合互动:促进资源共享 |
3.4.2 功能配置的复合化:满足多样需求 |
3.4.3 交通组织的复合化:增加街道活力 |
3.4.4 空间组织的复合化:关注人性体验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产城融合背景下科技产业园与城市的融合互动设计 |
4.1 产城融合背景下科技产业园与城市互动的构建基础 |
4.1.1 从产城分离转向产城融合的园城关系 |
4.1.2 科技产业园作为城市产业空间更新的组成部分 |
4.1.3 科技产业园作为城市交通空间体系的组成部分 |
4.1.4 科技产业园作为城市社区生活的综合服务配套 |
4.2 科技产业园回归城市的选址互动 |
4.2.1 科技产业园的选址分析 |
4.2.2 科技产业园回归城市的方式 |
4.2.3 科技产业园的选址策略 |
4.3 科技产业园与城市交通的整合衔接 |
4.3.1 使用人群的交通行为特征分析 |
4.3.2 与城市交通站点的衔接分析 |
4.3.3 与城市道路网络的整合设计 |
4.3.4 与未来地铁站点的预接设计 |
4.4 科技产业园与周边地块的融合共享 |
4.4.1 科技产业园周边用地类型分析 |
4.4.2 沿园区边界布置共享设施 |
4.4.3 园区的适度开放与分区管理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产城融合背景下科技产业园内部规划的复合化设计 |
5.1 科技产业园内部规划要素分析 |
5.1.1 由单一产业园区转向综合型园区的规划布局 |
5.1.2 科技产业园的功能要素分析 |
5.1.3 科技产业园的内部交通要素分析 |
5.1.4 科技产业园的空间要素分析 |
5.2 科技产业园功能配置的复合化设计 |
5.2.1 适应多种产业活动的产业功能配置 |
5.2.2 构建宜业宜居园区的生活服务功能配置 |
5.2.3 形成创新软环境的产业服务功能配置 |
5.2.4 促进各类功能有机融合的多维复合 |
5.3 科技产业园内部交通组织的复合化设计 |
5.3.1 高效分流的动态交通组织 |
5.3.2 高效复合的静态交通布局 |
5.3.3 整合多种功能的交通空间 |
5.4 科技产业园空间组织的复合化设计 |
5.4.1 适应不同规模企业的复合型产业空间 |
5.4.2 适应人群多样使用的复合型服务空间 |
5.4.3 适应人群交往行为的复合型开放空间 |
5.4.4 复合未来发展需求的分期开发模式 |
5.4.5 复合文化要素的整体空间环境营造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产城融合背景下科技产业园复合化设计实践 |
6.1 产城融合背景下科技产业园复合化策略总结 |
6.1.1 科技产业园与城市的融合互动策略总结 |
6.1.2 科技产业园内部规划的复合化策略总结 |
6.2 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项目设计实践 |
6.2.1 项目概况及场地环境 |
6.2.2 园区与城市融合互动的设计策略应用 |
6.2.3 园区内部规划的复合化设计策略应用 |
6.3 科技产业园复合化设计实践应用的反思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调查问卷 |
附录二 科技产业园访谈录 |
附录三 案例汇总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3)科技金融对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和评述 |
(三)研究思路、方法、框架 |
(四)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二、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 |
(一)科技金融 |
(二)高新技术产业 |
(三)科技金融支持高新技术产业机制分析 |
三、广东科技金融与高新技术产业的现状 |
(一)广东科技金融及其他科创资源投入分析 |
(二)广东高新技术产业分析 |
(三)广东省科技金融和高新技术产业综合指数分析及协调度分析 |
四、广东科技金融与高新技术产业间实证分析 |
(一)指标选取原则 |
(二)变量说明与数据来源 |
(三)模型的说明 |
(四)模型的构建 |
(五)模型计量结果 |
五、结论及建议 |
(一)结论 |
(二)建议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致谢 |
(4)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 ——以大理石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文创发展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 |
(二)国内研究 |
三、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个案研究法 |
(三)田野调查法 |
四、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 |
(一)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二)本文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相关理论与政策概述 |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理论指针 |
二、发展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依据 |
(一)党和国家关于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导向 |
(二)云南省关于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 |
(三)大理州关于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 |
第二章 “石空”的创建及其文化创意理念 |
一、“石空”的创建 |
(一)拟建大理“石空文化艺术空间”创意构思 |
(二)“石空文化艺术空间”的设计与创办 |
二、“石空”民族文化创意因子 |
(一)对大理石文化的历史文化追溯 |
(二)融汇大理石文化的丰富内涵 |
三、“石空”民族文化创意理念 |
(一)大理石画创意产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理念 |
(二)大理石画产业回馈苍山保护的绿色理念 |
第三章 “石空”大理石画文化创意的新风格 |
一、“石空”的建筑风格新 |
(一)将“石空”设计为园林风格 |
(二)镜面效果 |
(三)灯光运用 |
二、对“石空”艺术品的展示方式新 |
(一)对大理石画不加装裱 |
(二)将大理石画的展示与园林景观相结合 |
三、“石空”的运作方式新 |
(一)将非遗文化元素与现代文化创意相结合 |
(二)举办大理石画拍卖活动 |
(三)通过文创产品获得经济收入 |
第四章 大理石画创意产业与民族文化旅游的相融互动 |
一、爱情文化元素 |
(一)“凤求凰”情侣厅 |
(二)愿爱情坚于磐石 |
二、“石空”大理石文化的延伸产品 |
(一)可以用的大理石文化 |
(二)可以穿的大理石文化 |
(三)可以吃的大理石文化 |
三、节日主题活动 |
(一)“石空”大理石画文化与国家法定节假日相结合 |
(二)“石空”大理石画文化与“三月街民族节”相结合 |
四、“石空”的文化交流传播活动 |
(一)组织青少年免费参观 |
(二)组织文化讲坛 |
(三)大理石画文化巡展 |
第五章 “石空”大理石画文化创意的社会效应及未来发展思考 |
一、“石空”文化创意主要经验 |
(一)创意经验 |
(二)产业经验 |
二、“石空”大理石画文化创意的社会影响 |
(一)丰富大理地区民族文化旅游业的发展 |
(二)保护和发展了大理石画文化 |
(三)对民族地区生态修复有积极意义 |
三、“石空”发展中的问题 |
(一)政策扶持少 |
(二)融资难度大 |
(三)“石空”知名度较低,游客对大理石画认知度低 |
四、“石空”发展问题的解决对策 |
(一)国家和政府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将政策扶持落实到位 |
(二)拓宽融资渠道 |
(三)利用社会资源加强宣传,提高知名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DX公司营养释放酶精准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精准营销相关理论概述 |
2.1 理论基础 |
2.2 精准营销研究现状 |
2.2.1 国外研究现状 |
2.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三章 DX公司营销现状分析 |
3.1 DX公司基本情况介绍 |
3.2 DX公司市场环境分析 |
3.2.1 政治环境分析 |
3.2.2 经济环境分析 |
3.2.3 社会环境分析 |
3.2.4 技术环境分析 |
3.3 DX公司营养释放酶的SWOT分析 |
3.3.1 酶的基本情况介绍 |
3.3.2 营养释放酶 |
3.3.3 内外部现状SWOT分析 |
3.4 DX公司营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3.4.1 营养释放酶现行的营销模式 |
3.4.2 营销策略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四章 DX公司精准营销体系建设 |
4.1 精准营销对策 |
4.1.1 确定产品所在生命周期 |
4.1.2 建立精准营销体系 |
4.2 精准客户定位 |
4.2.1 建立客户群像 |
4.2.2 把握客户找准定位 |
4.2.3 增进客户了解 |
4.2.4 提高用户粘度 |
4.2.5 提供差异化产品与服务 |
4.3 精准营销组合策略 |
4.3.1 实施精准产品策略 |
4.3.2 确定精准价格策略 |
4.3.3 拓展精准渠道策略 |
4.3.4 优化精准促销策略 |
4.4 精准团队建设 |
第五章 实施计划与保障措施 |
5.1 实施计划 |
5.2 保障措施 |
5.2.1 人力资源保障 |
5.2.2 财务资源保障 |
5.2.3 技术资源保障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6)创意城市建设背景下的武汉城市文创产品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创意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及文创产品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课题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
第2章 创意城市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基础理论 |
2.1 创意城市的概述 |
2.1.1 创意城市的概念 |
2.1.2 创意城市的构成要素 |
2.1.3 创意城市的发展概况 |
2.2 文化创意产业的概述 |
2.2.1 文化创意产业相关概念辨析 |
2.2.2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 |
2.2.3 武汉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 |
2.3 创意城市背景下文化创意产品的发展概述 |
2.3.1 文化创意产品的概述 |
2.3.2 创意城市与文化创意产品的互促与互通 |
第3章 创意城市导向下武汉文创产品的设计模式 |
3.1 武汉城市文化创意产品的模型构建 |
3.1.1 武汉城市文化元素整合 |
3.1.2 文创产品模型构建的条件 |
3.1.3 文创产品模型构建的框架 |
3.1.4 文创产品模型构建的方式 |
3.1.5 文创产品模型构建的成果体现 |
3.2 创意城市对武汉城市文创产品的影响 |
3.2.1 创意环境对城市文化的影响 |
3.2.2 武汉城市创意文化的继承与发掘 |
3.2.3 武汉城市创意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
3.3 武汉城市文脉与文创产品的有机结合 |
3.3.1 城市文脉的概念和要素 |
3.3.2 武汉市城市文脉素材的建立 |
3.3.3 作为“设计之都”武汉城市文创产品的可持续发展 |
3.4 文创产品在创意城市中的价值分析 |
3.4.1 城市文化的传承 |
3.4.2 城市文化品牌的塑造 |
3.4.3 城市创意经济的发掘、巩固和发展 |
3.4.4 城市文创产品附加值的全面提升 |
3.4.5 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全面提升 |
第4章 武汉城市文创产品设计要素与原则 |
4.1 武汉城市文创产品的设计要素 |
4.1.1 城市地域特色要素 |
4.1.2 人文特色要素 |
4.1.3 情感要素 |
4.2 武汉城市文创产品的设计原则 |
4.2.1 城市文化与创意创新性相结合原则 |
4.2.2 系列化原则 |
4.2.3 特征识别性原则 |
4.2.4 趣味性设计原则 |
4.3 武汉城市文创产品的设计思维 |
4.3.1 表象思维 |
4.3.2 符号转化思维 |
4.3.3 意象诠释思维 |
第5章 “创意城市”导向下的文创产品设计实践——以“武汉元素”产品开发为例 |
5.1 “武汉元素”文创产品的设计定位 |
5.1.1 “武汉元素”文创产品受众人群分析 |
5.1.2 “武汉元素”文创产品购买环境分析 |
5.1.3 “武汉元素”文创产品需求分析 |
5.2 “武汉元素”文创产品的设计思路及设计方案 |
5.2.1 “武汉元素”文创产品设计思路 |
5.2.2 “武汉元素”文创产品设计方案展示 |
5.3 “武汉元素”文创产品的产业化思考 |
5.3.1 文创产品设计的产业化 |
5.3.2 文创产品生产销售的产业化 |
5.3.3 文创产品产业化的可持续性发展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武汉元素”文创产品问卷调查设计 |
附录B: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 |
(7)ZH公司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本文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
2.1 相关理论 |
2.1.1 竞争战略相关理论 |
2.1.2 PEST分析 |
2.1.3 五力模型 |
2.1.4 SWOT分析 |
2.1.5 内外部因素评价(IFE/EFE)矩阵 |
2.2 文献综述 |
2.2.1 国内外竞争战略研究文献综述 |
2.2.2 红曲行业竞争战略文献综述 |
第3章 ZH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3.1 企业外部总体环境分析 |
3.1.1 政治环境(P) |
3.1.2 经济环境(E) |
3.1.3 社会文化环境(S) |
3.1.4 技术环境(T) |
3.2 行业环境分析 |
3.2.1 食品添加剂行业发展现状 |
3.2.2 保健品行业发展现状 |
3.2.3 红曲行业特点及发展现状 |
3.3 红曲类产品竞争环境分析 |
3.3.1 现有厂商竞争分析 |
3.3.2 购买者的压力分析 |
3.3.3 供应商压力分析 |
3.3.4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
3.3.5 替代品的威胁 |
3.4 外部环境因素评价矩阵(EFE) |
第4章 ZH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4.1 公司发展沿革与经营概况 |
4.2 企业资源分析 |
4.2.1 ZH公司有形资源分析 |
4.2.2 ZH公司无形资源分析 |
4.3 企业能力分析 |
4.3.1 生产能力分析 |
4.3.2 营销能力分析 |
4.3.3 财务能力分析 |
4.3.4 组织能力分析 |
4.4 公司内部因素(IFE)综合评价 |
第5章 ZH公司竞争战略的分析与制定 |
5.1 SWOT矩阵分析 |
5.2 SWOT战略定量分析 |
5.3 战略选择与战略设计 |
5.3.1 公司的愿景和使命 |
5.3.2 竞争战略可行性分析 |
5.3.3 竞争战略的选择 |
第六章 竞争战略的实施 |
6.1 调整产品结构,聚焦优势产品 |
6.2 重视研发能力,聚焦自主创新 |
6.3 引进先进装备,聚焦技术改造 |
6.4 变被动为主动营销,聚焦优质大客户 |
第七章 竞争战略保障措施 |
7.1 构建敏捷高效组织,积分管理上成效 |
7.2 借助信息化建设手段,提升管理效率 |
7.3 提升内部培训效果,外部招聘重点岗位人才 |
7.4 多方争取资金,加强资金保障 |
7.5 重视安全、环保,谋求可持续发展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8)财税激励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
一、国外相关研究 |
二、国内相关研究 |
三、文献评述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创新点和不足 |
一、创新点 |
二、不足 |
第二章 财税政策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理论分析 |
第一节 企业技术创新和财税激励政策的核心概念界定 |
一、创新 |
二、企业技术创新 |
三、财税激励政策 |
第二节 财税政策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因分析 |
一、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
二、外部性理论和技术创新的正外部性 |
三、代理理论和技术创新的风险性 |
第三节 财税激励政策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效应分析 |
一、财税政策对企业自主研发的投资效应分析 |
二、政府公共支出对企业创新活动的溢出效应内在化分析 |
三、财税政策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门槛效应分析 |
四、财税政策促进创新产品产业化的消费效应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财税激励政策的运用及成效分析 |
第一节 企业技术创新过程财税激励政策的运用 |
一、激励研发适用的财税政策 |
二、促进成果转化适用的财税政策 |
三、扩大产业化生产适用的财税政策 |
第二节 我国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财税激励政策 |
一、财政补贴 |
二、税收优惠 |
三、政府采购 |
第三节 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财税激励政策的成效分析 |
一、研发阶段分析 |
二、成果转化阶段分析 |
三、产业化生产阶段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财税激励政策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实证分析 |
第一节 实证模型研究设计 |
一、模型构建 |
二、变量选取 |
三、数据来源 |
四、多重共线性检验 |
第二节 财税激励政策影响创新研发的分析 |
一、门槛效应检验及门槛值估计 |
二、财政补贴影响研发的实证分析 |
三、税收优惠影响研发的实证分析 |
第三节 财税激励政策影响创新成果转化的分析 |
一、门槛效应检验及门槛值估计 |
二、财政补贴影响成果转化的实证分析 |
三、税收优惠影响成果转化的实证分析 |
第四节 财税激励政策影响产业化生产的分析 |
一、门槛效应检验及门槛值估计 |
二、财政补贴影响产业化生产的实证分析 |
三、税收优惠影响产业化生产的实证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财税激励政策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财税政策着力点不突出 |
一、财政补贴影响企业创新的实际效果分析 |
二、税收优惠影响企业创新的实际效果分析 |
第二节 财政补贴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对传统行业中小企业创新激励不足 |
二、科研经费投入结构不合理 |
第三节 税收优惠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政策制定和实施机制不完善 |
二、对创新投入的优惠力度不足 |
第四节 政府采购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政府采购规模偏低,对创新产品支持有限 |
二、适应GPA规则的政府采购制度尚待健全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激励政策建议 |
第一节 针对创新各阶段合理、适度使用财税政策 |
一、完善企业技术创新研发阶段的财税政策 |
二、完善创新成果转化阶段的财税政策 |
三、完善创新产品产业化生产阶段的财税政策 |
第二节 促进产学研合作,优化研发经费支出 |
一、促进产学研相结合 |
二、优化政府研发经费投入结构 |
三、优化财政补贴资金支出方向 |
第三节 健全税收激励体系 |
一、完善税收优惠政策和实施机制 |
二、完善基于创新投入的税收优惠政策 |
第四节 完善创新产品的政府采购制度 |
一、扩大政府采购支持创新产品的规模 |
二、尽快完善符合GPA规则的政府采购制度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本人在读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 |
(9)浅谈勘察设计企业新产品研发的发展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勘察设计企业发展新产品研发的必要性及环境优势 |
(一) 新产品研发是驱动勘察设计企业产品产业化发展的源动力 |
(二) 开展新产品研发符合国家及地方政府发展战略 |
(三) 产品产业化市场环境良好, 新产品应用空间巨大 |
二、勘察设计企业发展新产品研发的策略 |
(一) 构建完整的新产品研发组织机构 |
(二) 建立完善的新产品研发管控体系及激励机制 |
(三) 建设产品研制与运营维护中心, 解决勘察设计企业自主研发的瓶颈 |
(四) 制定科学、有效、创新的新产品研发过程管理方法 |
(五) 深入研究相关政策, 争取扶持资金及优惠政策 |
三、总结 |
(10)M所天线技术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技术发展战略理论综述 |
2.1 战略定义及其内容 |
2.2 战略环境分析主要方法 |
2.2.1 PEST分析方法 |
2.2.2 五力模型分析方法 |
2.2.3 价值链分析方法 |
2.2.4 SWOT分析方法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M所天线技术发展战略环境分析 |
3.1 M所及其天线专业简介 |
3.2 宏观环境分析 |
3.2.1 政治环境分析 |
3.2.2 经济环境分析 |
3.2.3 社会环境分析 |
3.2.4 技术环境分析 |
3.3 行业环境分析 |
3.3.1 国外天线技术发展分析 |
3.3.2 国内天线技术发展分析 |
3.3.3 天线技术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分析 |
3.4 内部环境分析 |
3.4.1 天线技术发展现状 |
3.4.2 天线组织管理模式现状 |
3.4.3 天线技术的优势和劣势 |
3.5 SWOT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M所天线技术发展战略目标和选择 |
4.1 天线技术发展思路与战略目标 |
4.1.1 天线技术发展战略思路 |
4.1.2 天线技术发展战略目标 |
4.2 天线技术发展战略的选择 |
4.2.1 天线技术发展战略方向的选择 |
4.2.2 天线技术发展研发路径的选择 |
4.2.3 天线技术发展重点的选择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M所天线技术发展战略的实施和保障 |
5.1 战略实施的对策 |
5.1.1 天线小型化技术发展 |
5.1.2 天线宽带化技术发展 |
5.1.3 天线数字化技术发展 |
5.1.4 天线有源化技术发展 |
5.1.5 天线产品产业化发展 |
5.2 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5.2.1 建立新型式的组织结构措施 |
5.2.2 建立科学的薪酬体系措施 |
5.2.3 人力资源改革措施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坚持技术创新 实现高科技产品产业化(论文参考文献)
- [1]怀来产业空间拓展的思路与实践[J]. 侯清海,于松晶,贾彬. 航天工业管理, 2021(07)
- [2]产城融合背景下科技产业园复合化设计研究[D]. 罗梦婕.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3]科技金融对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影响研究[D]. 江洲. 暨南大学, 2020(07)
- [4]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 ——以大理石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文创发展为例[D]. 乔明珠. 大理大学, 2020(05)
- [5]DX公司营养释放酶精准营销策略研究[D]. 王方芳. 山西大学, 2020(01)
- [6]创意城市建设背景下的武汉城市文创产品设计研究[D]. 琚韵冉.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9)
- [7]ZH公司竞争战略研究[D]. 董璐. 山东大学, 2019(03)
- [8]财税激励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D]. 曹淯粳. 云南财经大学, 2019(01)
- [9]浅谈勘察设计企业新产品研发的发展策略[J]. 王业立. 中国勘察设计, 2019(04)
- [10]M所天线技术发展战略研究[D]. 邹火儿.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