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黑木耳大袋立体栽培新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张应香,竹玮,关云霄,上官端琳,王子良,龚凤萍[1](2022)在《信阳市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路与对策》文中认为为促进信阳市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根据产业调查统计和分析结果,对信阳市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历史、发展成效、产业形势进行分析。指出信阳市食用菌产业发展历史悠久、产量产值稳步增长、基地建设富有成果、科技创新传统优良,且具有气候、资源和区位优势;同时存在菌种杂乱、品种单一、缺少龙头企业、粗放增长和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才紧缺、科研力量薄弱等不利因素。而后进一步提出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路与对策,主要包括优化政策环境、强化科技支撑、抓好主体建设、优化品种结构、坚持绿色发展、强化安全监管。
王巍,杨朝辉,兰玉梅,龚世飞,吴训山,郭元平[2](2021)在《十堰市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几点思考》文中认为介绍了十堰市食用菌产业近五年强劲的发展势头和初具规模的市场体系,分析了新冠疫情考验下十堰市食用菌产业较乐观的产销形势。2020年,为应对产业扶贫和乡村振兴转换衔接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通过在"稳量、提质、增效"发展思路方面破题,提出适度规模发展、增强产品竞争力、构建全产业体系等措施,践行高质量发展模式。
苏荣荣,周佳佳,刘洪亮,刘波,唐德娟,张泽志[3](2021)在《黔西南州黑木耳高效栽培技术要点》文中研究说明黑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作为一种食(药)用菌,其品质与生长环境有直接关系。通过对黔西南州地区黑木耳的栽培季节、栽培配方、场地选择、田间栽培准备、刺孔管理、水分管理、采收及晾晒等多个环节进行详细阐述,旨在为黑木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提供参考和借鉴。
曾澧[4](2021)在《木耳产业助力县域脱贫攻坚和产业兴旺》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食用菌产业增长迅速,在国家整个脱贫攻坚过程中,全国有70%—80%的国家级贫困县首选食用菌并通过发展食用菌产业实现脱贫致富。其中,陕西省柞水县、吉林省蛟河市和黑龙江省东宁市充分利用地区优势资源,发展木耳产业,让小木耳成为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大产业。
肖跃[5](2019)在《敦化市棚架和地栽两种模式下黑木耳的经济效益比较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绿色食品、黑色食品“一荤一素一菌”的理念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黑木耳作为最具代表性、富含营养的食用菌中的一种,深受消费者喜爱。敦化市生产黑木耳历史悠久,地理位置优越,拥有天然的资源环境、丰富的菌农种植黑木耳经验,所以敦化种植黑木耳产业现已成为特色产业发展中的支柱性产业,对促进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有巨大贡献。通过敦化市棚架和地栽两种模式下黑木耳的经济效益比较分析,旨在希望在发展黑木耳产业过程中进行合理得成本控制,节约成本,扩大收益,打破生产瓶颈,得出促进黑木耳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一是通过比较延边州各县市中黑木耳产值及产量,得出敦化市黑木耳在促进延边州食用菌产业发展当中有重要作用。二是通过实地走访调查及查阅有关部门相关数据,对敦化市黑木耳产业发展现状、食用菌及黑木耳种植情况进行分析,得出近几年敦化市黑木耳产业发展情况和及未来发展趋势。三是基于对敦化市黑木耳产业的实地调查,从生产、加工、销售三个环节进行分析。通过弹性理论、成本理论等对棚架和地栽两种模式下黑木耳的经济效益比较分析,结合黑木耳生产成本与销售价格,分析得出新建大棚与建造大棚之后,棚架与地栽黑木耳的利润差值,最后分析出影响黑木耳利润因素有哪些。研究结果表明:提高生产者管理技术、生产方式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发展绿色食品、建立自主品牌等均可扩大收益。四是确定在当地影响黑木耳产业发展的四个主要因素:人力资源、投入成本、营销手段、政策扶持,针对以上分析提出的相关建议,指导黑木耳产业进一步快速发展。
李彩萍[6](2019)在《随县食用菌产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食用菌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经过长期的不断发展,食用菌产业已成为脱贫致富的手段,并且是产地人们致富奔小康的首选,已成为循环农业的重要一环。我国对食用菌产业的发展非常重视,采取多种方法推进食用菌产业发展,提升食用菌在国内外的影响力、知名度。目前,食用菌产业已取得一定成绩,但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在产量、出口等方面还存在有一定差距,还需要进一步推动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目前,就随县而言,食用菌产业的发展还面临许多困境。为了对食用菌产业今后发展提出较好的思路,本文从随县食用菌发展历史出发,实地考察、文献搜集去了解随县食用菌产业发展情况,并作出深入分析,系统分析后总结出目前制约随县食用菌产业发展中存在着以下主要问题:一是产业结构失衡。区域间食用菌的分布不均衡,改良品种栽培比例不协调;二是产品创新能力滞后,加之深加工力度较小致使产业附加值低;三是由于随县现有食用菌产业企业规模小、企业融资渠道窄,导致企业抗风险能力差;四是销售渠道不畅。目前食用菌面临销售渠道单一、流通秩序混乱等问题;五是食用菌存在杂菌感染隐患,且病虫害较多,其质量安全存在一定问题。针对以上几方面的问题,结合县域经济学,运用增长极理论、产业链理论和特色产业理论,分析提出了随县食用菌产业发展的相应建议与对策:实施多元战略,优化产品结构;力推先进技术,保持竞争优势;引导企业重组,壮大龙头企业;搭建共享信息平台,提高产业盈利能力;加强监督管理,确保食用菌安全质量。这将有利于整合随县各方优势,促进食用菌产业不断持续发展,实现随县农民增收,从而提高随县整体生活水平。
陈钦宏,丁坦连,俞爱英[7](2013)在《不同袋料栽培对黑木耳产量和效益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为充分利用农作物秸秆,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开展了不同袋料黑木耳栽培试验,结果表明:玉米芯、油菜杆都可以代替木屑作为黑木耳的栽培原料,增收效果明显,其中玉米芯作原料栽培黑木耳效益达60.75万元/hm2,较木屑处理增收27.23万元/hm2,增幅81.24%。
李永镇,李春花[8](2011)在《延边地区黑木耳栽培技术发展史》文中提出黑木耳栽培技术的发展在吉林省延边州可分为四个阶段,即木段栽培黑木耳技术、地栽"V"形口黑木耳技术、地栽钉子眼黑木耳技术、托袋立体棚栽黑木耳技术。
王留民[9](2009)在《袋料黑木耳高效栽培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黑木耳是我国着名的山珍特产,也是传统出口创汇产品,袋料黑木耳栽培历史较短,本研究针对适宜河南鲁山当地栽植的黑木耳品种较少、栽培技术不规范等现象,主要研究了以下内容:1、对当地野生黑木耳种质资源进行选育,在适应性栽培,生长性状、气候适应性等方面进行了重点对比,,选育出品质优良的单体菌株豫鲁2号,该品种生长快,抗感染能力强,产量高,品质好,优于传统栽培品种888、沪3、陕1等品种。2、对不同配方的黑木耳培养基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豫鲁2号适宜性较强,改良后培养基黑木耳产量高于传统配方,有效合理利用了当地资源。3、对不同栽培技术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棚架层排栽培技术明显优于立体吊挂栽培和地畦栽培技术,平均产量提高幅度5-15%。
张时,尚法[10](2008)在《黑木耳大袋立体栽培新技术》文中指出大袋立体栽培黑木耳新技术,不仅可克服黑木耳袋料栽培产量低、易污染的弊病,而且具有不受气候条件、场地、资源、资金等限制,省工、省料、产量高、品质优、易栽培、周期短、效益高等优点。现将其技术要点介绍如下:一、栽培场地可利用蔬菜大棚、空闲场地、阳台、楼顶、林果树阴下等场地栽培。但要临近水源,通风好,远离污染源。
二、黑木耳大袋立体栽培新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黑木耳大袋立体栽培新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信阳市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路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产业发展成效 |
1.1 产量产值稳定增长 |
1.2 基地建设富有成果 |
1.3 科技创新传统优良 |
1.3.1 信阳市农科院 |
1.3.2 信阳农林学院 |
1)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 |
2)食品学院 |
3)其他 |
1.3.3 信阳师范学院 |
1.3.4 其他科研单位 |
2 产业形势分析 |
2.1 存在问题 |
2.1.1 菌种杂乱问题显着 |
2.1.2 主栽品种长期单一 |
2.1.3 缺少大型龙头企业 |
2.1.4 粗放增长仍是主导 |
2.2 有利因素 |
2.2.1 气候优势 |
2.2.2 资源优势 |
2.2.3 位置优势 |
2.3 不利因素 |
2.3.1 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 |
2.3.2 人才缺乏问题严重 |
2.3.3 科研力量相对薄弱 |
3 对策与建议 |
3.1 优化政策环境 |
3.2 强化科技支撑 |
3.3 抓好主体建设 |
3.3.1 加强高科技企业的培育 |
3.3.2 支持工厂化制棒厂的建设 |
3.3.3 引导精深加工型龙头企业的建设 |
3.3.4 推进食用菌专业市场的建设 |
3.4 优化品种结构 |
3.5 坚持绿色发展 |
3.6 强化安全监管 |
4 产业展望 |
(2)十堰市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几点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十堰市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 |
1.1 十堰市食用菌产业保持强劲发展势头 |
1.1.1 生产规模扩大 |
1.1.2 种植区域不断扩大 |
1.1.3 高标准的生产模式不断涌现 |
1.2 食用菌市场体系初具规模 |
1.2.1 合作组织逐步建立 |
1.2.2 龙头企业不断壮大 |
1.2.3食用菌市场功能不断完善 |
1.3 产销形势较好,基本无库存 |
1.3.1 食用菌比较效益好 |
1.3.2 干香菇库存周转率高 |
2 挑战与机遇 |
3 高质量发展的几点思考 |
3.1 稳量,合理规划,适度规模发展 |
3.2 提质,增强产品竞争力 |
3.2.1 提升技术服务水平 |
3.2.2 严格实施绿色生产模式和生产技术 |
3.2.3 分类分级,强化品牌建设 |
3.3 增效,助力乡村振兴 |
3.3.1 延长产业链条 |
3.3.2 畅通食用菌流通体系 |
(3)黔西南州黑木耳高效栽培技术要点(论文提纲范文)
1 栽培季节 |
2 培养料配方 |
3 生产工艺流程 |
4 栽培技术环节 |
4.1 出耳场地选择 |
4.2 田间栽培准备 |
4.3 菌丝的后熟培养 |
4.4 刺孔(催耳)管理 |
4.5 菌棒的下地摆放 |
4.6 翻棒 |
4.7 露天(水分)管理 |
4.8 木耳采收及晾晒 |
5 讨论与结论 |
(4)木耳产业助力县域脱贫攻坚和产业兴旺(论文提纲范文)
陕西省柞水县:围绕“五个端口”发展木耳产业 |
吉林省蛟河市:立足资源优势,注重科技创新 |
黑龙江省东宁市:“六化”战略促进黑木耳产业发展 |
(5)敦化市棚架和地栽两种模式下黑木耳的经济效益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论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 |
2.1 概念界定 |
2.2 相关理论 |
第三章 敦化市黑木耳发展现状 |
3.1 敦化市食用菌产业总体概况 |
3.2 敦化市食用菌及黑木耳种植户数和面积 |
3.3 敦化市黑木耳产量和产值以及增长率 |
3.4 敦化市园艺特产业中食用菌产值所占比重 |
第四章 棚架和地栽黑木耳的经济效益比较分析 |
4.1 黑木耳种植农户的基本情况 |
4.2 黑木耳经济效益的影响因素 |
4.3 黑木耳的生产成本构成 |
4.4 棚架和地栽黑木耳的生产成本与收入比较分析 |
4.5 本章总结 |
第五章 黑木耳生产成本收益影响因素分析 |
5.1 人力资本的影响 |
5.2 投入成本的影响 |
5.3 营销手段的影响 |
5.4 政策扶持的影响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随县食用菌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食用菌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状况 |
1.2.3 研究评述 |
1.3 研究主要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主要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
1.4.1 研究技术路线 |
1.4.2 研究主要创新与不足 |
2 食用菌产业概念界定及理论综述 |
2.1 食用菌 |
2.1.1 食用菌的营养价值 |
2.1.2 食用菌的药用价值 |
2.2 食用菌产业 |
2.3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3.1 增长极理论 |
2.3.2 产业链理论 |
2.3.3 特色产业理论 |
2.4 县域经济的相关理论 |
2.4.1 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特点 |
2.4.2 县域经济发展的模式 |
3 随县食用菌产业的发展 |
3.1 随县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条件 |
3.1.1 自然条件 |
3.1.2 交通状况 |
3.1.3 食用菌种植传统 |
3.2 随县食用菌产业发展慨况 |
3.2.1 随县食用菌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
3.2.2 生产方式跨越和加工能力增强 |
3.3 食用菌产业发展历程 |
3.3.1 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概况 |
3.3.2 随县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历史 |
3.4 随县发展食用菌产业的优势 |
3.4.1 技术力量雄厚 |
3.4.2 龙头效益明显 |
3.4.3 销售市场成熟 |
3.4.4 品牌影响深远 |
3.4.5 政府政策扶持 |
4 随县食用菌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
4.1 产业结构失衡 |
4.1.1 区域分布不均衡 |
4.1.2 品种栽培比例不协调 |
4.2 产业附加值低 |
4.2.1 产品创新能力滞后 |
4.2.2 深加工力度小 |
4.3 企业抗风险能力差 |
4.3.1 企业规模小 |
4.3.2 融资渠道窄 |
4.4 销售渠道不畅 |
4.4.1 销售渠道单一 |
4.4.2 流通秩序混乱 |
4.5 质量安全存在问题 |
4.5.1 杂菌感染隐患 |
4.5.2 病虫害较多 |
5 随县食用菌产业发展对策 |
5.1 实施多元战略,优化产业结构 |
5.2 力推先进技术,提升产品附加值 |
5.3 引导企业重组,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 |
5.4 搭建信息平台,拓宽销售渠道 |
5.5 加强监督管理,确保质量安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不同袋料栽培对黑木耳产量和效益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原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试验过程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袋料栽培鲜耳产量比较 |
2.2 不同袋料栽培鲜耳经济效益比较 |
3 结论与讨论 |
(8)延边地区黑木耳栽培技术发展史(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进木段栽培黑木耳技术 |
2 引进地栽“V”型口黑木耳技术 |
2.1 各级政府的重视 |
2.2 该项目具有稳产高产特点 |
2.3 黑木耳市场特别大 |
2.4 延边人好学习又能创新 |
2.4.1 首次把黑木耳品种区分为早、中、晚熟种 |
2.4.2 改单季生产为双季生产 |
2.4.3 研制推广立式装袋打孔机 |
2.4.4 改进耳片生长期的浇水管理 |
2.4.5 就地取材降低生产成本 |
3 推广自己发明的打眼专利技术 |
4 首次开发托袋立体棚栽黑木耳技术 |
(9)袋料黑木耳高效栽培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1 文献综述 |
1.1 黑木耳种质资源 |
1.1.1 黑木耳的自然分布 |
1.1.2 黑木耳的营养及药用价值 |
1.1.3 黑木耳的经济价值及生态效应 |
1.2 黑木耳的栽培研究历史及现状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木屑和玉米芯栽培黑木耳研究现状 |
1.4 影响黑木耳生产的主要因素 |
1.4.1 杂菌污染率高 |
1.4.2 固体培养基的灭菌效果 |
1.4.3 降低菌瓶菌袋污染率的措施 |
2 前言 |
3 材料与方法 |
3.1 试验地概况 |
3.2 试验材料 |
3.3 试验内容及统计方法 |
3.3.1 优良菌种的选育与扩繁 |
3.3.1.1 培养基的确定 |
3.3.1.2 接种及消毒 |
3.3.1.3 分离黑木耳菌种 |
3.3.1.4 品种比较 |
4 结果与分析 |
4.1 黑木耳菌种的选育 |
4.2 菌种制备与出耳期管理 |
4.2.1 菌种制备 |
4.2.2 出耳期管理 |
4.3 豫鲁2号不同栽培模式产量比较 |
4.4 豫鲁2号不同培养基料产量比较 |
4.5 豫鲁2号综合性状观察比较 |
4.6 不同品种的生长对比分析 |
5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英文摘要 |
致谢 |
(10)黑木耳大袋立体栽培新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一、栽培场地 |
二、栽培季节 |
三、原料配制 |
四、装袋 |
五、灭菌 |
六、接种 |
七、发菌管理 |
八、出耳管理。 |
四、黑木耳大袋立体栽培新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信阳市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路与对策[J]. 张应香,竹玮,关云霄,上官端琳,王子良,龚凤萍. 中国食用菌, 2022(02)
- [2]十堰市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几点思考[J]. 王巍,杨朝辉,兰玉梅,龚世飞,吴训山,郭元平. 湖北农业科学, 2021
- [3]黔西南州黑木耳高效栽培技术要点[J]. 苏荣荣,周佳佳,刘洪亮,刘波,唐德娟,张泽志. 中国食用菌, 2021(07)
- [4]木耳产业助力县域脱贫攻坚和产业兴旺[J]. 曾澧. 农经, 2021(05)
- [5]敦化市棚架和地栽两种模式下黑木耳的经济效益比较分析[D]. 肖跃. 延边大学, 2019(01)
- [6]随县食用菌产业发展研究[D]. 李彩萍. 武汉轻工大学, 2019(01)
- [7]不同袋料栽培对黑木耳产量和效益的影响[J]. 陈钦宏,丁坦连,俞爱英. 现代农业科技, 2013(16)
- [8]延边地区黑木耳栽培技术发展史[J]. 李永镇,李春花. 食用菌, 2011(02)
- [9]袋料黑木耳高效栽培技术研究[D]. 王留民. 河南农业大学, 2009(03)
- [10]黑木耳大袋立体栽培新技术[J]. 张时,尚法. 农业知识, 200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