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高考题看排列组合建立模型教学的重要性(论文文献综述)
徐思迪[1](2021)在《民国时期(1912-1940)大学入学数学试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清末京师大学堂的建立,才产生了大学入学数学考试的雏形。直到民国时期才有较为完善的考试制度。民国时期大学入学考试经历了自主招生(1912-1937)、统一招生(1938-1940)、监管命题(1941-1946)三个阶段,其研究集中在考试制度史、中学课程标准、国立大学入学招生环节三个方面,与数学试卷有关的仅有数学课程标准的研究。1912-1940年是民国大学入学考试从自主招生向统一招生的过渡,因此选择这段时间的大学入学数学试卷作为研究对象。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历史比较法和基于数字人文视阈下的定量统计的方法。笔者首先收集到民国时期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大学入学数学试卷共计100余套,并且梳理了民国时期中学数学课程标准、考试制度的演变历程。以壬戌学制颁布为节点,在壬戌学制颁布前、颁布后、统一招生时期中选择不同类型一流学校的试卷作为典型,这些试卷代表了当时大学招生考试对数学的要求。通过定性分析和定量统计分析试卷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情况、综合难度的变化。具体工作如下:(1)分析试卷的内容特点:首先对试卷的内容进行分类,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试题具有指导作用,因此运用当时使用的教科书对三个时期的试卷中的内容进行分析,以此分析试卷的内容变化情况。(2)统一招生时期试卷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程度:对SEC、Achieve、Webb三种一致性分析范式进行对比。由于课程标准(1936)中没有知识深度三级水平,因此选择可靠性较强、应用价值广泛、多角度的Webb分析模式从知识广度、知识种类、知识平衡性三个维度分析试卷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程度。(3)试卷的综合难度变化:以鲍建生的“综合难度系数模型”为基础,增加“是否含参”难度影响因素,用“综合程度”替代“知识含量”。为了改变原有的简单赋值,采用武小鹏的标度法,运用AHP层次分析法计算各难度影响因素的权重。分析统一招生时期试卷的综合难度以及三个时期的难度变化情况。通过上述研究,在厘清民国时期大学入学数学试题的难度变化、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程度的同时,丰富了民国时期大学入学数学试卷的研究。
李醒[2](2021)在《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高中概率与统计解题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概率与统计都是从数量角度研究随机现象规律性的学科,是高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模块,概率与统计问题解决能力的高低可以反映出学生对本部分知识掌握和运用程度的高低。本文利用文献分析、测试研究和访问法,基于SOLO分类法(SOLO taxonomy)(简称SOLO,是概率与统计的结构“观察到的学习结果”,本义是“观察到的学生概率和统计解题水平的结构”。)评价学生在概率与统计解题活动中的行为,分析学生在解决概率与统计问题时表现出的思维水平(分为五个层次:前结构层次(P)、单结构层次(U)、多元结构层次(M),关联结构层次(R)和抽象扩展结构层次(E),通过研究,可以发现:(1)学生解题能力水平与学生的解题策略的应用有正相关关系(其中解题能力可以使用SOLO分类水平进行衡量,例如学生对多元结构层次(M)的题目能灵活使用解题策略解答,则学生处于M水平),学生对于解答前结构水平的题目,正答率较高,解题速度也较快,而对抽象拓展结构水平的题目,解答正确律偏低,处于多元结构水平和关联结构水平的题目,正答率居中偏上,且统计测试结果显示,现行高中生的解题能力水平处在R(关联结构水平)层次;(2)现行教学体制下的一线教师的教学课堂,课堂导入大多是直接导入,知识点的讲解“单刀直入”,忽视学生的能力、兴趣培养,无法引发学生对新教材注重实际联系的思想的共鸣,自习课的练习,仍有“题海战术”的倾向性;(3)根据编制的概率与统计测试卷的测验结果,学生解答此部分题目的解题策略主要包括:分步分类策略、枚举数数策略、数形结合策略、定型定性策略、函数意识策略和综合递推策略,其中使用定型定性策略占比35.7%,使用分步分类策略占比28.5%,成为题目解答的最常用策略;(4)针对研究发现的问题可提出如下教学建议:在概率与统计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渗透随机观念,引导学生把握概率与统计的模型,深入理解相关知识概念,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陈满[3](2021)在《高中生问题表征能力的培养研究》文中提出在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其实最重要的应该是“问题表征”阶段,它是最终解决问题的前提和基础。高中阶段学生在数学表征能力上的表现特征为会选择合理的内在表征或外在表征对问题进行表征,以及处理给出的表征,学生会用标准化表征将自己的思路结构化。我在本文将会明确问题表征的概念,根据问题表征的概念对问题表征的形式进行分类,分为内在表征和外部表征,并且结合数学例题和教学片段进行举例说明。接下来又对问题表征的能力水平进行分类并用阶梯式示意图表示出表征能力之间的关系,同样结合例题举例说明。本文的重点部分是问卷、测试卷的设计、调查以及分析,本人选用抽样调查的方法,结合现实教学中高中生的实际情况以及问题表征的分类制作调查资料,调查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影响学生问题表征的因素。文章根据调查结果进行讨论发现影响学生问题表征能力的因素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知识因素,另一方面是学生的表征问题的能力因素。最后根据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策略,以便于在教学中有助于学生对问题进行内部表征和外在表征,知识方面,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对概念、定理的准确解读,完善学生的CPFS结构;能力方面,教师应该对学生分别进行学生问题表征中关键字句和隐含条件选择的训练,不同表征类型的转换训练,类型题、范例集中训练和实践操作的训练,让大部分学生在数学中能够掌握技巧、重拾信心,提高数学成绩。
褚彤彤[4](2021)在《语篇式语法填空测试对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的反拨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反拨效应指语言测试对语言教与学产生的相应影响,“以考促学”对于国家来说是更为简便的提升教育效果的手段,因此教育界较为关注如何利用考试的反拨效应使测试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作为教育改革中备受关注的中心领域和关键环节,高考英语试题在2014年发生较大变革,即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题的试卷采用“语法填空”新题型,因此语法教学与学习再次跃入公众视野,获得广泛关注。但现有关于反拨效应的研究多从宏观英语测试视角出发,鲜少有结合语法填空题型的研究成果,因此本研究将Alderson&Wall反拨效应假设作为理论依据,旨在探究反拨效应对教师和学生在内容、方法和心理方面产生何种反拨效应及个体是否对反拨效应存在逆向调节作用。在本研究中,笔者以哈尔滨师某重点高中高一年级的两个班级共98名学生及5名教师为研究对象,分别针对教师和学生展开问卷调查、访谈和课堂观察,以探究语法填空测试对教师、学生产生何种性质的反拨效应。本研究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数据描述和分析后得出,语篇式语法填空测试对教师语法的教学主要产生积极反拨效应、对学生学习产生消极反拨效应,但是反拨效应的强度、性质会因为不同个体而不同,且教师与学生个人主观能动性会对反拨效应产生一定的调节作用。另外,本研究整合教学环境、教师、学生、课堂及课后作业五项教与学影响因素,以自我效感理论为基础提升教师心理素质和教学期望、以期待效应理论增强学生自我效感、以符号互动理论和格式塔心理学理论构建主动、互动的课堂并提高课后作业有效性,提出“整体课堂”教学理念及解释语法现象产生原因的“追本溯源教学法”。本研究以高一两个平行班做为实验对象,经测试法验证后表明此举措能够促进语法填空测试语法教学和学习的积极反拨效应,进而提升课堂语法教学与学习效果。最后,笔者对本研究进行了反思并针对研究存在的局限性提出未来研究建议。本文通过语法填空测试对高中英语语法教与学反拨效应在内容、方法、顺序和心理方面的研究,针对整个语法课堂教学提出系统性改进建议,以期为反拨效应的研究注入新鲜理论、为语法教与学提供新颖思路。
李蕾[5](2021)在《高中生“解三角形”认知水平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解三角形作为三角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多学科、多领域中作为工具性的应用,与人类的生活紧密相关。高中数学中解三角形作为单独章节出现,在知识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高中数学学习及高考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学生得分并不尽如人意。那么,高中生解三角形的认知水平究竟如何?为此,开展了高中生解三角形认知水平的调查。本研究选取三所学校非毕业班年级的26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具体采用测验调查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以SOLO分类评价理论、数学学习分类观及四基理论为理论依据展开研究。研究结论如下:(1)高中生解三角形认知水平平均处于R水平,且R水平中R1水平占比最高。整体而言,正弦定理维度认知水平得分最高,主要集中在R2水平;综合应用维度中实际应用认知水平得分最低,主要集中在M水平。(2)被试全体高中生的解三角形认知水平在学校及性别维度上整体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显着差异,女生优于男生;具体而言,并不是任意两个学校之间都存在显着差异,并不是每个学校在性别上都存在显着差异。就班级类型维度而言也存在差异,但并不是任意两种类型班级之间都存在差异。总体而言,重点班优于特色班,特色班优于普通班。(3)学生在解三角形章节习题解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知识体系不完善,具体表现在忽视隐藏条件“大边对大角”的应用、向量夹角判断、基本公式记忆错误如面积公式、数量积公式等、实际应用涉及的方向角等基本概念理解不到位、解法单一。学生对自身知识水平的感知与看法与实际整体是相符合的。基于调查中反映出的问题从教师角度提出一些教学建议:(1)落实四基,尤其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2)注重理论学习与观念更新;(3)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刘易松[6](2021)在《基于数学建模核心素养的高中“概率统计”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提升我国高中生数学建模核心素养是17版新课标的重要培养目标,也是我国落实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对象。如何在教学中塑造学生数学建模核心素养理念,也成为了我国目前培养高中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关键问题之一。基于此在本文的教学研究中采用“概率统计”内容来为数学建模核心素养的教学指明方向,为其教学的形成与发展提出建议。本文主要进行了如下几个方面的研究:一、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数学建模的产生与“概率统计”的教学背景,同时悉心体会培育学生数学建模核心素养的理论与概念界定,为本文的后续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科学依据。二、本文通过对课标与高考内容分析,全方位了解“概率统计”在高中课程教学中的地位,由此来考察数学建模核心素养在高中教学的落实情况,为后续的教学研究提供事实依据。三、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分析,清晰明了的展示出牡丹江地区三所不同学习水平的高中在“概率统计”教学中有关数学建模核心素养的落实情况,同时依据问卷分析结果列举三处“概率统计”模块的教学设计,并对一线教师对本文教学设计的看法进行访谈,为本文在数学建模核心素养下的教学提供实践材料和实施证明。四、以前文教学研究为基础,本文提出基于数学建模核心素养下“概率统计”的教学总结与建议,教学建议中依据教学设计规范对每个教学步骤提出建议与改进,为一线教师提供教学指导和实践经验,从而有效提升教师教学素质并有效培养与发展学生的数学建模核心素养。
吴桐[7](2021)在《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生排列组合学习障碍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新课标的改革,素质教育的提出,核心素养这一名词已经逐渐被大家所重视。六大核心素养的提出也意味着我们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学习,而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就数学这门学科而言,如何能够利用书本所学知识去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我们每个教师都需要思考的问题。排列组合是我们高中教材的重要模块之一,这部分的知识点相对比较独立抽象,一直是我们学习的难点和痛点。本文在查阅了国内外的文献基础之上,将核心素养于高中排列组合的学习融合到一起,以建构主义探究式学习理论、SOLO分类评价理论作为着手点,对当前高中生排列组合的学习情况进行研究。以学生和教师作为研究对象,过程当中运用问卷调查、测设卷和访谈法,归纳高中生排列组合的学习障碍成因,从而找到解决对策,改善教学方法。基于研究发现,笔者将高中生排列组合的学习障碍大致分为两类,其一是外部因素,如排列组合知识的抽象性和困难性、教师的教学方式过于传统以及环境因素等都使得学生在核心素养上不能得到很好的培养;其二是内部因素,如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学习兴趣缺乏、意志品质缺失及学习习惯不良都会成为排列组合的学习障碍。通过调查出来的问题,笔者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理论联系实际,将排列组合生活化,激发学生兴趣,培养数学抽象和数学建模核心素养;教学过程中注意思维的引导,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和数据分析核心素养;组织合作交流,培养探究式学习,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观能动性。以上策略提出希望学生在学好知识技能的同时也要注重核心素养的建立,减少学生排列组合的学习障碍,更好的为一线教学提供参考建议。
马丽[8](2021)在《高考试题统计分析与教学研究 ——以概率统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我们发现概率统计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深入到生活生产的各个方面,成为公民所需要提高的知识素质的一部分.“概率统计”是高中教学的重要内容和高考的重要考点,自课程改革以来,“概率统计”不管是课程设置,还是高考考查的难度倾向和大体方向等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引起教育者的高度重视.而相对于英美等国家,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由此,对概率统计高考试题的统计研究和相关教学策略的探索具有一定的意义.通过文献法、统计法和比较法对2011-2020年高考理科数学全国Ⅰ卷概率统计试题进行统计分析,从命题背景、数学思想方法、核心素养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以“概率统计”的高考试题为切入点,对近10年高考理科数学全国Ⅰ卷概率统计试题的规律、特点以及与教材渊源进行统计研究,为“概率统计”的教学提供参考建议.本文由四个部分组成,各部分主要内容如下:第一个部分,绪论部分,对问题的提出背景以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等相关内容做出相应的描述,并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做出概括.第二部分,通过对近十年概率统计高考试题分布规律与教材渊源的总结分析,旨在数据分析的情况下探讨高考的命题规律,为一线的教学提供教学建议.第三部分,根据高考试题所呈现的特点为教师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具有建设性的建议.第四部分,通过对概率统计中的几何概型为例进行教学设计.
史册[9](2020)在《智慧学习环境下教育戏剧课程对师范生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的实证研究》文中提出教师作为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不仅是教育现代性的标志,也是教育现代化的基石,更是教育领域的重中之重。育人由育师始,教师教育是教育事业的母机,党和国家对教师工作历来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教师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并要求对这项工作要从战略高度来认识,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的工作来抓。在我国教育进入加速发展的今天,培育、塑造出众多杰出教师,努力使全体教师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教师专业素质得以提升已刻不容缓。“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已被列入教育现代化十大战略之中,这一政策文本的靶向性为未来教师培养与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高素质的培养塑造亟需与时代精神进行关联性思考,未来教师不仅是工具性问题的解决者,更是向真、向善、向美的引领者;不仅需要具备教学技能、知识体系等教学素质,更需要具备审美、心理等教师专业素质。从某种意义上,审美素质、心理素质和教学素质等教师专业素质将成为人工智能时代教师最后的“杀手锏”。教师的专业素质培养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进程,是“国家综合实力之所系,全民族素质之所系”。而目前师范院校中师范生的教师专业素质培养存在诸多短板,培养理念、内容和培养方式亟待变革。教育戏剧作为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的教学内容和方法,面向师范生开展课程设计与实践是教师教育的创新。20世纪初进入中国的教育戏剧在英美等国家已有近百年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历史。教育戏剧运用戏剧的手段与方法,结合学习者特点及学习环境特征,选择相应的教学习式,通过情境设立、即兴表演、模仿游戏、角色扮演等教学方式,以个性化学习、讨论式学习、反思式学习等学习方式塑造、促进学习者心理、审美和教学等方面素质的提升,一直受到国内外教育工作者和应用戏剧研究者的推崇。在智慧学习环境下开展教育戏剧实践,符合对未来教师教育培养要求,教师教育与教育信息化的有机融合也正是智慧教育的题中应有之意。智慧学习的理念引领信息时代高阶学习由数字学习环境进入智慧学习环境,使智慧学习环境成为智慧学习的基本依托。师范生是未来教师的主要组成部分,他们和同龄人一道被称为“数字原住民”,是在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人,生活与学习无时不被数字技术所包围,选择智慧学习环境符合师范生对学习方式选择的天然诉求。我国高校智慧教室建设速度与水平也为智慧学习环境的提供创造了可能。智慧教室作为支撑学习发生的重要场所,从资源、方式、方法各个方面都将对“学与教”形成冲击和产生新鲜感。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有利于形成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方案,并实时捕捉学生的学习信息,以形成科学分析,进而改进教学,使教育戏剧教学更有效、更精准地服务于师范生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本研究根据以往教师专业素质的研究和教育戏剧教学自身的特点,界定本研究的教师专业素质模型,将教师专业素质分为心理素质、审美素质和教学素质三个维度。以智慧教室为学习环境,以师范生为研究对象,以教育戏剧为研究手段,以提升教师专业素质中的审美素质、心理素质和教学素质为研究目的,促使教师专业素质生成过程中始终富于生机勃勃的求真意识、向善意识和审美意识,为教师专业素质培养提供关照,最终赋予智能时代教师的价值与尊严以新的内涵。论文基于教育戏剧干预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的研究背景,在分析了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基于ARCS理论、ADDIE理论,对应智慧学习环境下进行教育戏剧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对师范生的教师专业素质提升进行实证研究。通过数据收集、T检验的数据分析进行量化研究之后,再通过视频分析和教育叙事等研究方法对智慧学习环境下教育戏剧对师范生教师专业素质干预活动进行质化研究。研究发现,智慧学习环境为教育戏剧的实施提供了有效的情境保证和学习资源,并基于量化与质化的研究得出在智慧学习环境下教育戏剧对师范生教师专业素质中的积极乐观、情绪稳定的心理素质,审美设计的审美素质,以学定教、应对策略的教学素质的提升产生了积极作用,拓展了师范生培养的方式和场域,并在实证研究结论基础上,总结提炼了有效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的教育戏剧应用策略。
韩媛媛[10](2020)在《高中生物学教学数学模型应用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的实施,基本理念中以学科素养为核心,其中发展和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是学科素养的重要内容。课标中指出,学生应该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发展科学思维,培养模型与建模能力。为此开展高中生物教学中数学模型的应用现状和对策研究,旨在提高教师建模素养和能力,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及建模能力,为一线教学开展提供有效参考。本文研究包括以下内容:首先通过在知网、万方等网站对关键词进行检索,搜集整理相关资料,研究国内外数学模型教学现状;通过教育实习实际访谈教师和学生了解沈阳市一线数学模型教学现状找出不足;通过对“一师一优课”线上观摩以及实际课堂观摩对数学模型案例教学进行分析并总结教学方法和策略;最后对近五年生物学高考数学模型相关题目整理分析,提出对一线生物教学相关建议。综合以上研究相应提出4条数学模型教学对策:(1)教师情境创设策略:激发学生兴趣(2)学生主动构建模型策略:发挥学生模型构建主体性(3)教师教学方法多样化策略:集中学生注意力,化抽象为具体形象(4)学生检测应用策略:及时巩固加强思维训练。根据研究及对策形成高中生物学数学模型教学案例设计,并邀请专家教师对教学设计进行评价。最后进行归纳总结,由于个人能力和时间有限,研究内容和范围具有局限性,没有对案例设计进行实践研究,效果中缺少实践评价,教学案例设计数量较少。未来笔者会更加关注和深入研究相关课题,不断创新和完善数学模型教学。
二、从高考题看排列组合建立模型教学的重要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高考题看排列组合建立模型教学的重要性(论文提纲范文)
(1)民国时期(1912-1940)大学入学数学试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目的与问题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对象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意义与创新 |
2 文献综述 |
2.1 以考试制度史为对象的研究 |
2.2 以课程标准为对象的研究 |
2.3 以民国国立大学入学招生考试为对象的研究 |
3 壬戌学制颁布前试题分析(1912-1922) |
3.1 分期原因 |
3.2 学制变迁 |
3.3 课程标准 |
3.4 考试制度以及考试范围 |
3.5 典型试题分析 |
3.5.1 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数学试卷举例 |
3.5.2 试卷特点 |
3.5.3 各分支学科试题分析 |
4 壬戌学制颁布后试题分析(1923-1937) |
4.1 学制变迁 |
4.2 课程标准演变过程 |
4.2.1 课程纲要时期(1922-1927) |
4.2.2 课程标准时期(1928-1937) |
4.3 考试制度与范围 |
4.4 典型试题举例 |
4.4.1 试卷特点 |
4.4.2 各分支学科试题分析 |
5 统一招生时期试题分析(1937-1940) |
5.1 课程标准 |
5.2 制度、考试范围 |
5.3 典型试卷举例 |
5.3.1 甲组(第二组) |
5.3.2 乙组(第一组)试题举例分析 |
5.3.3 丙组(第三组)试题 |
6 基于数字人文视阈下的定量分析 |
6.1 一致性分析 |
6.2 韦伯一致性分析范式 |
6.2.1 韦伯一致性分析基本框架 |
6.2.2 本土化改造 |
6.2.3 编码方法及资料整理的方法 |
6.2.4 试卷编码过程说明 |
6.2.5 统计资料整理的过程 |
6.2.6 一致性统计整体分析 |
6.2.7 结论 |
6.3 综合难度系数模型定量分析 |
6.3.1 基于AHP的权重计算方法 |
6.3.2 各因素的权重系数计算 |
6.3.3 数据收集与处理 |
6.3.4 统一招生时期综合难度系数分析 |
6.4 综合难度系数比较 |
6.4.1 数据收集 |
6.4.2 不同难度因素比较 |
6.4.3 综合难度差异 |
7 研究结论与不足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壬戌学制前1912-1922 年典型试卷 |
附录2 壬戌学制颁布后1923-1937 年典型试卷 |
附录3 统一招生时期试卷(第二组) |
附录4 《高级中学正式课程标准》内容 |
附录5 《高级中学普通科算学暂行课程标准》内容 |
附录6 《高级中学算学课程标准》内容 |
致谢 |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
(2)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高中概率与统计解题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问题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 |
1.2.1 研究过程 |
1.2.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研究基础 |
2.1 研究概览 |
2.2 研究综述 |
2.2.1 有关SOLO分类理论的研究 |
2.2.2 有关解题策略的研究 |
2.2.3 概率与统计解题相关考察分析 |
2.3 已有研究分析 |
2.4 理论基础 |
2.4.1 SOLO分类法 |
2.4.2 “怎样解题”表理论 |
2.4.3 解题策略相关理论 |
第3章 高考角度的概率与统计解题策略分析 |
3.1 高中概率与统计知识分析 |
3.2 基于SOLO分类的概率与统计高考考点分析 |
3.3 高考概率与统计解题策略分析 |
3.3.1 分步分类策略 |
3.3.2 枚举数数策略 |
3.3.3 数形结合策略 |
3.3.4 定型定性策略 |
3.3.5 函数思维策略 |
3.3.6 综合递推策略 |
第4章 基于SOLO理论的概率与统计解题策略调查研究 |
4.1 调查思路 |
4.2 调查目的 |
4.3 调查工具 |
4.4 调查实施 |
4.5 调查统计分析 |
4.5.1 信度分析 |
4.5.2 效度分析 |
4.5.3 测试卷分析 |
4.6 调查结果 |
第5章 教学建议与展望 |
5.1 教学建议 |
5.1.1 渗透概率与统计的随机观念 |
5.1.2 理解概率与统计的基本概念 |
5.1.3 把握概率与统计的经典模型 |
5.1.4 注重概率与统计的实际应用 |
5.2 研究反思 |
5.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试题题目 |
附录二:测试题 |
附录三:问卷 |
后记(含致谢) |
(3)高中生问题表征能力的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意义 |
四、理论基础 |
(一)数学元认知 |
(二)CPFS结构 |
(三)数学多元表征理论 |
第二章 研究综述 |
一、问题表征 |
二、表征分类 |
(一)内在表征 |
(二)外在表征 |
三、表征能力 |
(一)复述式的表征能力 |
(二)转换式的表征能力 |
(三)分析式的表征能力 |
(四)概括式的表征能力 |
(五)表征能力之间的关系 |
四、国内外相关研究 |
(一)国内 |
(二)国外 |
第三章 高中生使用问题表征的现状分析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抽样 |
(三)调查问卷 |
(四)测试卷法 |
四、研究设计与说明 |
(一)调查问卷设计与说明 |
(二)测试题设计与说明 |
(三)教师访谈内容设计与说明 |
五、研究结果与分析 |
(一)学生调查问卷的结果与分析 |
(二)学生测试题的结果与分析 |
(三)教师访谈的结果与分析 |
第四章 影响问题表征能力的成因分析 |
一、知识因素 |
(一)知识点薄弱,影响类比表征中的公式记忆 |
(二)知识网络不完善,导致命题表征中CPFS结构和图式不完整 |
二、能力因素 |
(一)思维能力 |
(二)实践能力弱,影响描述性表征的实物模型的表征能力 |
第五章 培养中学生问题表征能力的有效对策 |
一、巩固学生的知识结构,有助于学生进行内部表征 |
(一)培养学生对概念、定理的准确解读,提高类比表征中公式记忆的表征能力 |
(二)完善学生的CPFS 结构系统,提高命题表征中CPFS 结构的完整程度 |
二、加强学生的能力训练,有助于学生进行外部表征 |
(一)对学生问题表征中关键字句和隐含条件筛选的训练,提高叙述性表征中逻辑表示的表征能力 |
(二)对不同表征类型的转换训练,增强外在表征与内在表征相互转化和外在表征内自我转化能力 |
(三)对类型题、范例集中训练,提高描绘性表征中逻辑关系图的概括能力 |
(四)对学生实践操作的训练,提高描述性表征的实物模型的表征能力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不足 |
三、研究展望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高中生问题表征能力现状的问卷调查 |
附录2 测试题 |
附录3 教师访谈提纲 |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语篇式语法填空测试对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的反拨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英语测试与教学关系密切 |
(二)高中英语语法教与学历来是痛点 |
(三)教育环境和时代背景需要更有效的教与学 |
(四)高考综合改革深刻影响英语语法教与学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四、创新之处 |
(一)论文思路 |
(二)论文框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反拨效应研究述评 |
(一)反拨效应研究概况与发展趋势 |
(二)国内外反拨效应的研究现状与成果 |
二、语法填空测试研究述评 |
三、小结 |
第三章 理论基础 |
一、自我效能理论 |
二、期望效应理论 |
三、符号互动理论 |
四、格式塔心理学理论 |
五、反拨效应假设 |
(一)Alderson&Wall反拨作用假设 |
(二)Watanabe反拨效应维度模型 |
六、小结 |
第四章 研究设计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假设 |
三、研究对象 |
四、研究方法与工具 |
(一)文献调查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三)访谈法 |
(四)课堂观察法 |
(五)测试法 |
五、研究过程 |
(一)研究过程说明 |
(二)“整体课堂”实验 |
六、小结 |
第五章 数据分析与讨论 |
一、语法填空测试对教师语法教学反拨效应分析 |
(一)调查问卷相关分析 |
(二)访谈分析 |
(三)课堂观察结果分析 |
二、语法填空测试对学生语法学习反拨效应分析 |
(一)调查问卷相关分析 |
(二)访谈分析 |
(三)课堂观察结果分析 |
三、实验前后测相关数据统计与分析 |
(一)实验A班与对照B班前测成绩对比分析 |
(二)实验A班与对照B班后测成绩对比分析 |
(三)实验A班前后测成绩对比分析 |
(四)对照B班前后测成绩对比分析 |
四、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高中生“解三角形”认知水平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言 |
1.1 研究的背景 |
1.1.1 “三角学”历史悠久 |
1.1.2 解三角形在数学中的地位 |
1.1.3 解三角形的学习缺乏质性评价体系 |
1.2 核心概念界定 |
1.3 研究的内容与意义 |
1.3.1 研究的内容 |
1.3.2 研究的意义 |
1.4 研究的思路 |
1.4.1 研究的过程 |
1.4.2 研究技术路线图 |
1.5 研究范围与限制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文献收集途径 |
2.2 解三角形的相关研究 |
2.2.1 解三角形学习现状的研究 |
2.2.2 解三角形教材方面的研究 |
2.2.3 解三角形解题方面的研究 |
2.2.4 解三角形教学方面的研究 |
2.3 数学认知水平的相关研究 |
2.3.1 数学认知水平的调查研究 |
2.3.2 数学认知水平的比较研究 |
2.3.3 数学认知水平的相关性、影响因素、策略与案例研究 |
2.4 文献述评 |
第3章 理论基础 |
3.1 SOLO理论 |
3.2 数学学习分类观 |
3.3 “四基”理论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研究设计 |
4.1 研究目的 |
4.2 研究对象 |
4.3 研究方法 |
4.4 研究工具 |
4.5 研究伦理 |
4.6 小结 |
第5章 调查工具的编制与调查实施 |
5.1 测试卷的编制 |
5.1.1 测试卷的出题依据 |
5.1.2 测试卷的内容 |
5.1.3 测试维度的评价标准 |
5.2 调查问卷的设计说明 |
5.3 试测 |
5.3.1 测试卷的信效度分析 |
5.3.2 问卷信效度分析 |
5.4 正式测试的实施 |
5.4.1 样本分布 |
5.4.2 测试实施 |
5.4.3 数据编码 |
5.5 小结 |
第6章 解三角形认知水平调查结果及分析 |
6.1 学生测试卷总体情况分析 |
6.2 高中生解三角形测试题水平样例展示 |
6.3 高中生解三角形认知水平的差异性分析 |
6.3.1 不同学校比较 |
6.3.2 不同班级类型比较 |
6.3.3 性别差异 |
6.4 调查问卷分析 |
6.5 访谈结果 |
第7章 结论与教学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2 问题分析 |
7.3 教学建议 |
7.4 研究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6)基于数学建模核心素养的高中“概率统计”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时代背景 |
1.1.2 学科背景 |
1.1.3 现实教学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数学建模与概率统计研究现状 |
1.2.2 国内数学建模与概率统计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的目的 |
1.3.2 研究的意义 |
1.4 研究方法和思路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依据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数学模型 |
2.1.2 数学建模 |
2.1.3 数学核心素养 |
2.1.4 数学建模核心素养 |
2.2 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理论 |
2.2.2 最近发展区理论 |
2.2.3 人本主义理论 |
第三章 数学建模核心素养与高中“概率统计”内容的关联分析 |
3.1 “概率统计”内容的分析 |
3.1.1 课标内容的对比分析 |
3.1.2 教学要求的分析 |
3.1.3 近几年考情分析 |
3.2 “概率统计”与数学建模核心素养的关联 |
3.2.1 情景与问题的视角下分析 |
3.2.2 知识与技能的视角下分析 |
3.2.3 思维与表达的视角下分析 |
3.2.4 交流与反思的视角下分析 |
3.3 总结思考 |
第四章 高中“概率统计”教学中数学建模核心素养培养的现状调查分析 |
4.1 调查目的和对象 |
4.1.1 调查目的 |
4.1.2 调查对象 |
4.2 调查问卷的设计 |
4.3 调查数据的处理与结果分析 |
4.3.1 问卷的信度、效度与区分度分析 |
4.3.2 总体情况分析 |
4.3.3 差异性分析 |
4.4 调查结果启示 |
第五章 基于高中数学建模核心素养的“概率与统计”教学案例与效果分析 |
5.1 计数原理为主线—“组合”的案例 |
5.2 概率为主线—“条件概率”的案例 |
5.3 统计为主线—“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的案例 |
5.4 教学效果访谈调查 |
5.4.1 调查方案 |
5.4.2 设计思路 |
5.4.3 访谈结果的分析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教学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教学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生排列组合学习障碍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四、研究方法 |
(一)文献法 |
(二)调查研究法 |
(三)访谈法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国内外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外关于排列组合学习障碍的研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文献综述小结 |
第三章 相关理论基础 |
一、主要概念的界定 |
(一)核心素养 |
(二)排列组合学习障碍 |
二、基础理论 |
(一)基于建构主义的杜威探究式学习理论 |
(二)SOLO分类评价理论 |
(三)数学课程标准对于排列组合的要求 |
第四章 调查研究与数据整理分析 |
一、调查对象与调查方法 |
(一)调查对象 |
(二)调查方法 |
(三)访谈法 |
二、问卷的数据处理与分析 |
(一)基本信息分析 |
(二)信度分析 |
(三)因素分析 |
(四)影响高中生排列组合学习的单因素分析 |
1、性别的单因素t检验分析 |
2、年级的单因素t检验分析 |
3、年级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
三、测试卷的设计与分析 |
四、访谈内容的设计与说明 |
第五章 高中生排列组合学习障碍的成因分析 |
一、外部因素 |
(一)知识因素 |
(二)教师因素 |
(三)环境因素 |
二、内部因素 |
(一)智力因素 |
(二)非智力因素 |
第六章 高中生排列组合学习障碍的解决策略 |
一、针对外部因素的解决策略 |
(一)加强知识理解,培养核心素养 |
(二)重视解题过程,提升核心素养 |
(三)理论联系实际,落实核心素养 |
(四)层次性教学,探究式学习 |
(五)营造良好环境,提高学习效率 |
二、针对内部因素的解决策略 |
(一)调动学习兴趣 |
(二)改善学习动机 |
(三)加强意志品质 |
(四)培养学习习惯 |
结论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排列组合的调查问卷 |
附录2 排列组合知识的测试卷 |
附录3 访谈提纲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高考试题统计分析与教学研究 ——以概率统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意义 |
1.4.1 充实高考中概率与统计的研究素材 |
1.4.2 对教师教学提供建议 |
1.4.3 给学生学习建议 |
1.5 概念界定 |
1.5.1 高考 |
1.5.2 课程标准 |
1.6 文献综述 |
1.6.1 高考试题的国内研究现状 |
1.6.2 关于试题命题特点的研究 |
1.6.3 关于试题知识分布分析 |
1.6.4 国内教学研究 |
1.6.5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章 近十年概率统计高考试题分布规律与教材渊源 |
2.1 概率与统计高考试题分布规律 |
2.1.1 选择题统计分析 |
2.1.2 填空题统计分析 |
2.1.3 解答题统计分析 |
2.2 概率统计高考试题与教材渊源 |
2.2.1 选择题与教材渊源 |
2.2.2 填空题与教材渊源 |
2.2.3 解答题与教材渊源 |
第3章 近十年概率与统计高考试题呈现特点与教学建议 |
3.1 概率与统计高考试题呈现特点 |
3.1.1 多角度考查基础知识 |
3.1.2 知识考查综合化 |
3.1.3 题目简洁且贴近生活 |
3.2 概率与统计高考试题教学建议 |
3.2.1 研读《数学课程标准》 |
3.2.2 提高数学专业素养 |
3.2.3 融入数学文化 |
3.2.4 培养数学阅读能力 |
3.2.5 提高核心素养能力 |
3.2.6 渗透具体数学思想方法 |
第4章 概率与统计教学设计——以几何概型为例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反思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伊犁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9)智慧学习环境下教育戏剧课程对师范生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问题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内容与思路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思路 |
四、研究方法 |
(一)准实验研究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三)访谈法 |
(四)视频分析法 |
(五)教育叙事法 |
第一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教育戏剧理论及实践研究 |
(一)教育戏剧的理论研究 |
(二)教育戏剧的实践研究 |
二、智慧学习环境下促进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研究 |
(一)智慧学习环境研究梳理 |
(二)智慧学习环境对教师教育效果研究 |
三、已有文献研究的反思 |
四、本研究关于教师专业素质的解读 |
(一)对素质的解读 |
(二)国外对教师专业素质的相关研究 |
(三)国内对教师专业素质的相关研究 |
(四)本研究对教师专业素质的模型建构 |
第二章 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 |
一、核心概念 |
(一)智慧学习环境 |
(二)师范生 |
(三)教师专业素质 |
(四)教育戏剧 |
二、理论基础 |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 |
(二)情境学习理论 |
(三)具身认知理论 |
(四)智慧教育理论 |
(五)戏剧表演理论 |
第三章 智慧学习环境下师范生教育戏剧课程设计与实施 |
一、教育戏剧课程设计的理论与模型 |
(一)教育戏剧课程设计理论 |
(二)教育戏剧课程设计模型 |
二、教育戏剧课程的内容与结构设计 |
(一)教育戏剧课程内容 |
(二)教育戏剧课程结构 |
三、教育戏剧课程的教学方法与评价方法设计 |
(一)教育戏剧课程教学方法 |
(二)教育戏剧课程评价方法 |
四、智慧学习环境对教育戏剧课程的支持作用分析 |
(一)智慧学习环境与教育戏剧的关联 |
(二)智慧学习环境下信息技术作用机理分析 |
五、教育戏剧课程的实施 |
(一)课程实施准备 |
(二)课程实施过程 |
第四章 智慧学习环境下教育戏剧课程对师范生教师专业素质提升效果的定量分析 |
一、研究假设、信效度及伦理 |
(一)研究假设 |
(二)研究信效度以及伦理 |
二、数据收集与统计 |
(一)数据收集种类设置 |
(二)问卷收集与统计 |
(三)被试人口社会学特征 |
三、教育戏剧干预效果定量分析 |
(一)被试教师专业素质基线水平 |
(二)实验数据分析 |
(三)实验结果分析讨论 |
四、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智慧学习环境下教育戏剧课程对师范生教师专业素质提升效果的定性分析 |
一、教育戏剧干预效果视频分析 |
(一)视频分析框架 |
(二)教师专业素质表征方式分析 |
(三)个案分析 |
二、教育戏剧课程实施过程教育叙事分析 |
(一)教育戏剧课程概况 |
(二)智慧教室为教育戏剧课程开展提供强力支撑 |
(三)教育戏剧促进积极乐观心理素质的提升 |
(四)教育戏剧促进情绪稳定心理素质的提升 |
(五)教育戏剧促进以学定教教学素质的提升 |
(六)教育戏剧促进应对策略教学素质的提升 |
(七)教育戏剧促进审美设计能力的提升 |
三、教育戏剧干预效果小结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建议 |
一、研究结论 |
(一)关于智慧学习环境下教育戏剧课程设计与实施 |
(二)关于课程效果 |
(三)本研究的局限与不足 |
二、策略建议 |
(一)智慧学习环境对教育戏剧课程的支持建议 |
(二)提升师范生教学素质的教学范式建议 |
(三)提升师范生心理素质的语言艺术建议 |
(四)提升师范生心理素质的非语言艺术建议 |
(五)提升师范生审美素质的物理空间建议 |
三、未来规划与展望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致谢 |
(10)高中生物学教学数学模型应用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内容 |
四、研究对象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理论概述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二、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理论 |
(二)有意义学习理论 |
(三)人本主义理论 |
(四)认知发展理论 |
三、数学模型构建的基本要求 |
(一)数学模型的构建原则 |
(二)数学模型的构建过程 |
第三章 高中生物学数学模型教学现状调查及案例分析 |
一、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数学模型的应用现状调查及分析 |
(一)访谈目标 |
(二)访谈内容 |
(三)访谈对象 |
(四)访谈方式 |
(五)访谈步骤 |
(六)访谈结果 |
(七)访谈分析 |
二、高中生物学数学模型教学的案例分析 |
(一)案例分析目的 |
(二)案例分析对象 |
(三)案例分析内容 |
(四)案例分析对比过程 |
(五)结果与分析 |
三、小结 |
第四章 生物学高考中数学模型命题研究及启示 |
一、近五年生物学高考命题中数学模型题目数量、分类、考频梳理 |
(一)近五年生物学高考数学模型试题的数量变化统计及分析 |
(二)近五年生物学高考考核数学模型分类统计及分析 |
(三)近五年生物学高考考核数学模型重要概念频率统计及分析 |
二、生物学高考中数学模型命题与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之间关联分析 |
(一)例题 |
(二)分析 |
三、生物学高考数学模型题目分析对高中生物学教学的启示 |
(一)数学模型题目占高考题逐年增加 |
(二)数学模型种类中曲线模型考频最高 |
(三)数学模型涉及重要概念范围广 |
(四)数学模型考核与课标联系紧密且区分度高 |
四、生物学高考数学模型题目分析对高中生物学教学的指导建议 |
第五章 高中生物学数学模型教学对策及案例设计研究 |
一、高中生物学数学模型教学的对策 |
(一)教师情境创设策略:激发学生兴趣 |
(二)学生主动构建模型策略:发挥学生模型构建主体性 |
(三)教师教学方法多样化策略:集中学生注意力 |
(四)学生检测应用策略:及时巩固加强思维训练 |
二、高中生物学数学模型教学的案例设计研究 |
(一)高中生物学数学模型教学的案例设计 |
(二)高中生物学数学模型教学的案例设计评价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一、结论 |
二、反思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概念模型应用情况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2: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概念模型应用情况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3:案例分析 |
附录4:生物学高考题中数学模型题型整理统计表 |
附录5:案例设计教学设计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从高考题看排列组合建立模型教学的重要性(论文参考文献)
- [1]民国时期(1912-1940)大学入学数学试题研究[D]. 徐思迪.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2]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高中概率与统计解题策略研究[D]. 李醒. 闽南师范大学, 2021(12)
- [3]高中生问题表征能力的培养研究[D]. 陈满.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8)
- [4]语篇式语法填空测试对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的反拨效应研究[D]. 褚彤彤.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5]高中生“解三角形”认知水平的调查研究[D]. 李蕾.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6]基于数学建模核心素养的高中“概率统计”教学研究[D]. 刘易松.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21(08)
- [7]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生排列组合学习障碍及对策研究[D]. 吴桐.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8)
- [8]高考试题统计分析与教学研究 ——以概率统计为例[D]. 马丽. 伊犁师范大学, 2021(12)
- [9]智慧学习环境下教育戏剧课程对师范生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的实证研究[D]. 史册.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 [10]高中生物学教学数学模型应用现状及对策研究[D]. 韩媛媛.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