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13例误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宋建刚,庞随军,李元霞[1](2021)在《不同年龄段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实验室检查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不同年龄段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数据,为本地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将延安大学附属医院2015年3月—2020年5月收治的141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根据年龄分为婴幼儿、学龄前及学龄期3组,回顾性分析各组患儿的临床表现及白细胞、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计数等实验室检查项目。结果不同年龄组患儿发热、皮疹、眼睑颜面浮肿、白细胞计数、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百分比及肌酸激酶同工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越大,患儿的浅表淋巴结及肝脾肿大出现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异常率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百分比与EB病毒抗体和DNA载量阳性率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B病毒DNA载量阳性率比抗体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各年龄段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存在差异,EB病毒DAN载量比抗体、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阳性率高。
徐晓梅,高健,陈必全[2](2021)在《热毒宁联合阿糖腺苷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临床效果及对T淋巴细胞亚群和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观察热毒宁注射液联合注射用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临床效果及对T淋巴细胞亚群和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安徽省儿童医院收治的90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注射用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观察组采用热毒宁注射液联合注射用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2组治疗周期均为7 d。比较2组治疗效果、T淋巴细胞亚群和炎症因子水平变化以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3.3%(42/45)比80.0%(36/45)](P<0.05)。治疗后,2组CD+4、CD+4/CD+8比值及白细胞介素2(IL-2)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CD+8及IL-10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使用热毒宁注射液联合注射用单磷酸阿糖腺苷进行治疗,有助于提升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儿T淋巴细胞亚群和炎症因子平衡情况,且安全性较高。
刘晓宇,王丹丹,呼婵娟,张俊红[3](2021)在《淋巴细胞亚群对儿童EB病毒感染所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诊断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导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患儿T细胞亚群的变化,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选择空军特色医学中心2014年10月—2019年10月90例EBV感染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作为研究组,以年龄、性别配对的同期健康体检儿童80人作为对照组,空腹抽取外周静脉血CD3+、CD4+、CD8+数量及EBV-DNA水平。结果病例组CD3+、CD8+高于对照组(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儿童感染EBV致IM后机体会产生大量的T淋巴细胞,引起外周血中CD3+、CD8+浓度升高,检测IM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表达变化对IM的诊断及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钟田花,韩鹏慧,李碧婷,穆小萍[4](2021)在《儿童EB病毒相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伴肝功能损害的相关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儿童EB病毒相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伴肝功能损害的相关因素,提高对肝功能损害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20年5月本院101例IM患儿(男63例,女38例,平均年龄3.61岁),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50 U/L和/或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40 U/L定义为肝功能异常,以ALT≥100 U/L和/或AST≥100 U/L定义为肝功能损害。分析不同年龄、性别患儿肝功能异常和损害发生率的差异及有无肝功能损害患儿住院时间、热峰及发热时间的差异。结果肝功能异常发生率在不同年龄组患儿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093,P=0.213)。<3岁组与3~6岁组肝功能损害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岁组与>6岁组肝功能损害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366,P<0.001);3~6岁组与>6岁组肝功能损害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266,P<0.001)。女性IM患儿肝功能异常和肝功能损害发生率分别为94.7%(36/38)、63.1%(24/38),均高于男性患儿73.0%(46/63)、34.9%(22/6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肝功能损害患儿热峰及发热时间与无肝功能损害患儿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有肝功能损害患儿住院时间为(7.23±3.89)d,高于无肝功能损害患儿(5.56±1.93)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IM伴肝功能异常和损害的发生率高,并与患儿年龄、性别、住院时间有关,对伴有不同程度肝功能损害的患儿应加强其监护。
贾炜[5](2021)在《更昔洛韦在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中的临床疗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经更昔洛韦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4月~2020年4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78例,根据入院时间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观察组治疗方式以更昔洛韦为主,对照组治疗以干扰素雾化为主,对比两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症状改善时间。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94.88%,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1.79%,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显着较高(P<0.05);观察组各项症状改善时间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观察组为5.13%,对照组为23.08%,观察组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给予更昔洛韦治疗,可缩短症状改善时间,疗效确切。
黄鹏[6](2021)在《109例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特征及伴肝损害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临床特征并分析归纳伴肝损害相关危险因素,为IM及伴肝损害的早期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09例IM入院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患儿的年龄,将他们分为≤3岁、37岁、>7岁三组,运用SPSS26.0软件统计分析恩施地区IM患儿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并发症、治疗及伴肝损害危险因素。结果:1.流行病学特点:时间分布:20152020年发病例数分别为:8例、16例、17例、21例、29例、18例;一年四季发病率:春季25例(22.9%),夏季37例(34.0%),秋季28例(25.7%),冬季19例(17.4%)。人群分布:109例患儿中,男性66例,女性43例,男女比例:1.5:1,其年龄中位数4.5岁,最小年龄6月,最大年龄14岁,常见于37岁儿童,约占52.3%,其次≤3岁组、>7岁组分别占29.4%、18.3%;民族:109例患儿中,汉族77例,土家族29例,苗族3例。地区分布:恩施市64例,恩施州其他县市44例,外省1例。2.临床表现:109例患儿以发热(97例,占89.0%)、淋巴结肿大(102例,占93.6%)、咽峡炎(77例,占70.6%)、眼睑水肿(51例,占46.7%)为主要临床症状,其次咳嗽(37例,占33.9%)、脾肿大(34例,占31.1%)、肝肿大(33例,占30.2%)、夜间打鼾(31例,占28.4%)、鼻塞(28例,占25.7%)较常见,皮疹(9例,占8.3%)、头痛(2例,1.8%)较少见;37岁组颈淋巴结肿大发生率、最大直径均大于≤3岁组(P<0.05),其它临床表现均无统计学意义。3.实验室指标:≤3岁组、37岁组的白细胞(WBC)、淋巴细胞绝对值(LY)、异型淋巴细胞(ALY)均高于>7岁组(P<0.05),37岁组、>7岁组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谷氨酰基转移酶(GGT)均高于≤3岁组(P<0.05),≤3岁组的CD4+值高于>7岁组(P<0.05),>7岁组的CD8+值高于≤3岁组(P<0.05),>7岁组的铁蛋白高于≤3岁组、37岁组(P<0.05),其余实验室指标均无统计学意义。4.并发症:109例患儿中,肝损害57例(52.3%),贫血29例(26.6%),中性粒细胞减少14例(12.8%),心肌损害13例(11.9%),一过性蛋白尿8例(7.3%),血小板减少7例(6.4%),一过性血尿4例(3.7%),中性粒细胞缺乏3例(2.8%),肺部感染3例(2.8%),噬血细胞综合征(HLH)2例(1.8%),热性惊厥1例(0.9%),窦性心动过速1例(0.9%);≤3岁组贫血发病率高于37岁组及>7岁组(P<0.01),其它并发症均无统计学意义。5.年龄是IM伴肝损害的危险因素(OR=1.230,95%IC[1.039-1.455])(P<0.05),年龄越大越容易发生肝损害;根据40<ALT和(或)AST≤80、80<ALT和(或)AST≤200、200<ALT和(或)AST分为轻中重三组,重度肝损害患儿血清中的EBV-DNA载量高于轻度肝损害(P<0.05)。结论:1.本地儿童IM全年均有发病,以夏秋季节多见,男性多于女性,汉族多于少数民族,常见于学龄前期儿童;2.儿童IM最常见临床表现依次为发热、颈淋巴结肿大、咽峡炎、眼睑水肿;颈淋巴结肿大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增加;3.婴幼儿的WBC、LY、ALY、CD4+均高于年长儿;年长儿的ALT、GGT、铁蛋白、CD8+均高于婴幼儿,ALT、GGT、铁蛋白、CD8+随年龄增长有上升趋势;4.儿童IM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肝损害,最严重的并发症噬血细胞综合征,贫血发病率随年龄增长逐渐降低,预后尚可;5.年龄越大可能是儿童IM伴肝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EBV-DNA在体内复制越多更容易加重肝损害的程度。
段超英[7](2021)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究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50例,对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对其临床表现、合并症及预后转归情况进行总结。结果 50例患儿中,2~3岁13例,占比26.00%,3~6岁30例,占比60.00%,7~8岁7例,占比14.00%。临床表现:肺炎发生例数为26例,占比52.00%,心肌损害发生例数为24例,占比48.00%,其中,16例患儿合并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占比32.00%,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例,占比4.00%。预后转归:1例疑似为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相关嗜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转入上级医院继续治疗,其余患儿病情好转出院。结论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多见于3~6岁儿童,临床症状表现多样,结合EB病毒抗体及血清学检测,有助于疾病诊断。
石秋萍,杨阳,谷培云,王超,齐文杰,李培兰[8](2021)在《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异型淋巴细胞比例与EB病毒数量的关系》文中指出目的观察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症状,探讨外周血中异型淋巴细胞比例和EB病毒DNA拷贝数的关系。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于北京友谊医院72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成人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并按异型淋巴细胞比例进行分组,观察异型淋巴细胞比例和EB病毒DNA浓度的关系。结果大多数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具有发热、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等临床症状。在72例患者中EBV-DNA检测值为阳性的共43例(59.7%)。异型淋巴细胞≥4%(阳性)63例,异型淋巴细胞<4%(阴性)9例,异型淋巴细胞阳性率占87.5%。异型淋巴细胞比例与EB病毒拷贝数不存在线性相关性。将异型淋巴细胞按照比例大小分为3组,Ⅰ组(1%~10%者)12例,Ⅱ组(11%~20%者)14例,Ⅲ组(>20%者)13例,3组之间EB病毒拷贝数对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表现不典型,异型淋巴细胞与EB病毒的拷贝数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早期诊断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冯毓璐[9](2021)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淋巴细胞穿孔素和颗粒酶B的变化及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检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患儿淋巴细胞亚群以及其穿孔素(Perforin,PRF)、颗粒酶B(Granzyme B,GRzB)的表达,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分析PRF、GRzB的数量与疾病发生及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初步为IM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线索。研究对象和方法:(1)本课题为前瞻性研究,收集自2020年7月至2021年2月于大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确诊并收入院的IM的患儿共26例(A1-A26)纳入实验组进行研究,其中男16例,女10例,男女比例为1.6:1。将同期于我中心儿科门诊体检的健康儿童,且排除其他免疫缺陷疾病史者共30例(L1-L30)纳入正常健康对照组中,其中男15例,女15例,男女比例为1:1。收集相关临床信息:性别、年龄、住院天数、发热天数,以及咽痛、呼吸道梗阻、肝脾肿大、颈部淋巴结肿痛、肝酶增高、是否存在合并症等情况。(2)采集外周静脉血2ml,置于EDTA采血管中,加入溶血素破坏红细胞,低速离心后弃上清液,然后进行常规破膜、洗涤、固定、多次低速离心后获得人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分别取样50ul加入PRF管及GRzB管中,分别加入APC-A标记的PRF抗体及PE标记的GRzB抗体,室温下避光静置30分钟后反复清洗多次,在24小时内用流式细胞仪进行检测,以淋巴细胞表达的PRF及GRzB阳性细胞率表示PRF或GRzB水平。(3)组别及比较方法:1)IM组(n=26)与健康对照组(n=30);2)根据不同异型淋巴细胞数量(Alien Lymphocyte,AT)分为2个组:10%≤AT<15%组(n=11)以及AT≥15%组(n=15);3)根据临床特点分为轻症与重症组:重症组(n=13),轻症组(n=13);4)IM急性期组与恢复期组。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以及其表达穿孔素、颗粒酶水平,运用SPSS2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IM轻、重症组淋巴细胞表达PRF和GRzB的数量较对照组均显着升高(P值均<0.05)。轻重症组相比,淋巴细胞表达PRF和GRz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IM急性期组淋巴细胞表达PRF和GRzB较对照组及恢复期组均明显升高(P值均<O.05),且恢复期组较正常组GRzB稍升高(P<0.05)。3.不同AT组间淋巴细胞中PRF和GRzB数量无明显差别(P值>0.05)。4.IM组较对照组CD8+T淋巴细胞水平显着升高(P<0.05),CD4+T淋巴细胞显着降低(P<0.05),CD4+/CD8+显着降低(P<0.05),而NK细胞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1.IM患儿较健康儿童PRF及GRzB明显升高,可以考虑作为辅助IM诊断的实验室指标。2.IM轻重型间PRF及GRzB无明显差异,不能作为判断疾病严重与否的指标。3.PRF可以监测病情转归,作为临床治疗有效性的评估指标,且一定高水平的GRzB有利于协助疾病恢复。4.异型淋巴细胞数量AT作为判断免疫功能紊乱程度的依据需进一步探讨。
解换弟,陈景,刘莎莎,陆晓菲,喻闽凤,单进军[10](2021)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常见实验室检查及临床症状的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临床症状和异型淋巴细胞百分比(ALY%)、肝功能等实验室检查特点,为临床提高对该病的诊断、病情评估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2017年1月—2019年6月在深圳市中医院儿科住院治疗的73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采取回顾分析法,归纳总结患者的临床症状,根据患者的异型淋巴细胞数量进行分组,A组异型淋巴细胞数量占比为4.5%~10.0%(8例);B组异型淋巴细胞数量占比为10.01%~15.0%(15例); C组异型淋巴细胞数量占比为15.01%~20%(20例); D组异型淋巴细胞数量占比为20.01%~25.0%(13例); E组异型淋巴细胞数量占比超过25.01%~30%(17例)。总结本病的临床特点,分析异型淋巴细胞百分比和肝功能损伤的相关性。结果 1.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咽痛、伪膜和颈部淋巴结肿大。2.随着异型淋巴细胞百分比的增加,AST异常患儿越多,当异型淋巴细胞数量占比超过25.01%,AST明显升高,提示肝功能损伤越严重。结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的异型淋巴细胞数量与肝功能损伤存在一定的联系,可以作为患者病症诊断的重要参考,随着异性淋巴细胞百分比增加,患儿肝功能异常出现比率越高,可以指导临床判断预后和治疗。
二、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13例误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13例误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年龄段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实验室检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实验室检查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临床表现 |
2.2 实验室检查 |
2.3 EBV抗体和核酸检测 |
3 讨论 |
(2)热毒宁联合阿糖腺苷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临床效果及对T淋巴细胞亚群和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治疗效果 |
2.2 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 |
2.3 炎症因子水平 |
2.4 不良反应 |
3 讨论 |
(3)淋巴细胞亚群对儿童EB病毒感染所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诊断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评价标准 |
1.3 IM诊断标准[11] |
1.4 检测方法 |
1.5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2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数量比较 |
2.2 临床症状 |
3 讨论 |
(5)更昔洛韦在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中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疗效判定标准 |
1.5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两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对比分析 |
2.2 两组患儿各项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对比分析 |
2.3 两组患儿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
3 讨论 |
(6)109例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特征及伴肝损害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一、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特征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二、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伴肝损害危险因素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研究的创新性及局限性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诊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参加学术会议及获奖 |
致谢 |
(7)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检测方法 |
1.2.2 治疗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2 结果 |
3 讨论 |
(9)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淋巴细胞穿孔素和颗粒酶B的变化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前言 |
(二)对象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1.1 一般资料搜集及分组信息 |
1.2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诊断标准 |
2.实验器材及试剂 |
2.1 主要实验仪器 |
2.2 主要实验试剂 |
2.3 自制实验试剂 |
3.实验方法 |
3.1 标本采集及保存 |
3.2 标本制备 |
3.3 流式细胞术检测人淋巴细胞中穿孔素、颗粒酶B的表达 |
4.统计学分析 |
(三)实验结果 |
1.IM组与健康对照组临床特征 |
2.流式细胞技术检测淋巴细胞亚群表达水平 |
3.IM急性期患儿与正常健康组GRzB及PRF检测结果比较 |
4. 不同AT数量的IM患儿之间以及与正常健康组淋巴细胞表达GRzB及PRF检测结果比较 |
5. 重型IM及轻型IM组之间以及与正常健康对照组淋巴细胞表达GRzB及PRF检测结果比较 |
6.IM急性期、恢复期及健康对照组淋巴细胞表达颗粒酶B及穿孔素检测结果比较 |
(四)讨论 |
(五)结论 |
(六)参考文献 |
综述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细胞免疫相关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致谢 |
(10)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常见实验室检查及临床症状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3 分组 |
1.4 研究方法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 果 |
2.1 一般资料情况 |
2.2 不同组别的临床表现特点 |
2.3 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 |
2.3.1 五组患儿EB病毒滴度、肝功能情况: |
2.3.2 其他实验室检查分析: |
2.3.3 异型淋巴细胞百分比与肝功能、EBV抗原滴度之间的相关性: |
3 讨 论 |
四、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13例误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年龄段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实验室检查分析[J]. 宋建刚,庞随军,李元霞. 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 2021(06)
- [2]热毒宁联合阿糖腺苷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临床效果及对T淋巴细胞亚群和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J]. 徐晓梅,高健,陈必全. 中国医药, 2021(12)
- [3]淋巴细胞亚群对儿童EB病毒感染所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诊断意义[J]. 刘晓宇,王丹丹,呼婵娟,张俊红. 空军医学杂志, 2021(04)
- [4]儿童EB病毒相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伴肝功能损害的相关因素分析[J]. 钟田花,韩鹏慧,李碧婷,穆小萍.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1(12)
- [5]更昔洛韦在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中的临床疗效分析[J]. 贾炜.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21(11)
- [6]109例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特征及伴肝损害危险因素分析[D]. 黄鹏. 湖北民族大学, 2021(12)
- [7]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分析[J]. 段超英.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1(04)
- [8]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异型淋巴细胞比例与EB病毒数量的关系[J]. 石秋萍,杨阳,谷培云,王超,齐文杰,李培兰. 中国医师杂志, 2021(02)
- [9]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淋巴细胞穿孔素和颗粒酶B的变化及意义[D]. 冯毓璐.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10]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常见实验室检查及临床症状的分析[J]. 解换弟,陈景,刘莎莎,陆晓菲,喻闽凤,单进军. 广州医药, 2021(01)
标签: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论文; 异型淋巴细胞论文; 淋巴细胞百分比论文; 肝功能异常论文; 淋巴细胞比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