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贵州高校学费调整也听证(论文文献综述)
程雅坤[1](2020)在《教育公平视阈下高校本科招生生源状况研究 ——以南京某高校为例》文中认为高校扩招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不断提高,从总体上扩大了各地区各阶层生源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同时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等教育入学公平问题成为学术界、社会大众关注的热点,高等教育公平是教育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本研究获取了南京某省属重点高校2014-2018年五年间本科招生26169个完整生源的数据,从高等教育入学机会获得的生源情况着手,先进行高校本科招生政策文本的分析,梳理了一般招生政策及高考加分、补偿政策的演变及政策诉求,对照分析南京某高校2014-2018年五年间生源整体情况,并重点关注国防生、高水平运动员、中外合作办学、综合评价录取、保送生、贫困与特殊地区的专项招生计划等特殊招生类型的生源情况,分析这些加分、补偿政策的实际效果及问题,进而从生源地地域、城乡、性别、高中校际和家庭因素等方面反应和探究高校生源差异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在数据分析和访谈调查的基础上,本研究发现国家不断改革各种加分、补偿政策试图达到教育公平,也取得了一定阶段性的成果,但这些加分、补偿政策在实施过程中还是对生源造成了一些不公,比如地域省际差异、城市乡村区隔、专业性别隔离、超级中学问题、家庭资本参与等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问题。最后针对高校本科生源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均等的需求和弱势生源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补偿的诉求,为更好地实现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进而达到教育公平提出政府、社会和高校三个方面的政策建议,以求推进社会公平。
侯召响[2](2020)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公立高校学费调整研究》文中认为
潘松剑[3](2018)在《高校学费定价:制度背景、成本分担机制与改革方向》文中认为我国高等教育学费定价实行的是典型的"成本分担"机制,具有明显的制度特征。分担定价机制是在"三层次"法规制度规制下确立起来的,得其授权与保障,受其约束与指导。机制运行依赖前后一贯、递进深入的四个路径,通过路径分析便可呈现成本分担机制运行全貌。但无论学术界还是社会公众对培养成本分担都提出了强烈质疑与批判,根本原因就在于机制自身尚存重大缺陷,两难困境无法破解。有鉴于此,按照实践性与可行性难易程度,可采用现有条件下相对可行的"阳光成本"披露制度改革、存在一定难度的高校财务制度改革、最高层次的法律修订等不同层次改革思路,以缓解培养成本与学费双膨胀趋势。
濮筠[4](2018)在《我国经济转型期高等职业教育投资的现状与发展研究》文中提出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虽然在很多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法律地位的确立和社会舆论的看法转变并不能掩盖高等职业教育仍然存在于政策层面上的不足和操作层面上的缺陷。我国经济在经历了长达三十多年的超高速发展之后,为了经济实现可持续性增长,主动换挡降速,进入发展的转型期。转型期既要防止通货膨胀,又要保持稳定的增长和就业,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高等职业教育投资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关键性问题之一,这一问题主要集中表现为现阶段的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总投入是否能够满足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高等职业教育经费在省域间投入是否平衡;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效率是否得以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对于经济发展的贡献大小以及高等职业教育学费能否为受教育者所接受等方面。基于以上问题的提出,本研究从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概况的分析着手引入对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投资现状的解读,通过阐述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总量以及分配比例安排等会受到诸如经济发展情况、社会政治文化以及科技发展水平、人口规模和国际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对于我国经济转型升级起步阶段的2011年和2015年的横截面数据进行分析,采用因子分析和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审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协调关系;使用GEODA分析软件开展描述性统计、空间统计,探索普通高等职业教育的投资水平在省域间是否存在空间依赖性,测算高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支出情况的基尼系数和变异系数,描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区域特征;使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我国2011至2015年高等职业教育投资以及经济发展数据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和回归分析;从学生和家长分担高等职业教育成本的基础理论着手,阐述了我国学生及家庭分担高等职业教育成本的意愿及负担能力,影响个人分担高等职业教育成本的因素,实证分析我国居民高等职业教育支付能力与最大经济承受能力;通过数据包络(DEA)的方法测算我国省域高等职业教育国家财政性经费投入和非财政性经费投入对于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人数以及毕业生人数等因素的影响,计算出了各省在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方面的技术效率以及规模效率。同时通过对“十三五”期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总规模的预测,对于“十三五”期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及投入总需求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取得了长足进步,不过由于高职教育起步晚,中间发展阶段曾经一度退步等因素制约,高职教育经费在全国预算内教育经费中所占的比重仍然较小。同时,教育经费来源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和学杂费收入,社会投入比例偏低,高职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的生均经费差距仍然较大。2)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财政政策的角度来看,尽管分级拨款机制已经确立,教育经费渠道多元化的格局初步形成,但仍然存在高等职业教育财政转移支付的缺位,地方性补贴经费拨款不到位,高等职业教育财政管理体制中的事权和财权不一致等现象。3)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度还不是很高。这其中主要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领先于区域经济发展;第二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滞后于区域经济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如果脱离了协调的发展态势,无论是哪一种局面都是不利于高等职业教育和经济的长期健康稳定发展。4)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事业性经费投入不存在比较显着的空间关联性,我国目前东中西部地区间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差异还很大,中西部地区生均高职公共财政预算经费偏低,这主要是由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迅猛而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薄弱的现状制约了本地区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5)我国的GDP与高等职业教育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关系中,高等职业教育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是GDP的格兰杰原因,这表明我国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经费的投入、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能够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借助于回归模型,发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国家财政性经费投入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对于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则可以达到1.7231%。因此本研究建议:1)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大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中央政府应该关注各省份财政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支出状况,通过建立教育经费转移支付制度或者建立专项扶持政策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和高等职业教育中发展较弱的省份加大财政资金资助的力度,保障人民群众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需求。2)增加高等职业教育经费的渠道来源,多角度筹集财政性教育经费。一方面,中央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安排增加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入,譬如对于教育附加费的征收,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的教育资金等等;另一方面,借助社会资金来支持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3)合理使用财政教育经费,提高对于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最大化利用教育资金,拓宽教育办学资金的来源必须要引起政府部门的重视。对于国家财政拨款的教育资金,需要健全教育经费管理制度,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进行成本核算,建立科学、合理、公开透明的预算体制,达到对于资金使用的效率最大化。4)完善高等职业教育成本分担制度。政府应该按照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结合对于各省域经济发展的综合考虑,制定出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并且应该结合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所需成本,考虑到我国家庭教育费用承担的能力,吸引社会资本的参与。5)落实高等职业教育奖助学金制度,提高高职院校吸引力。通过大力发展高等职业院校奖助学金制度可以支持和帮助更多的贫困家庭学生能够有机会接受高等职业教育;同时,也需要鼓励我国高等职业院校采取各种形式对贫困家庭学生进行资助。
柴江[5](2017)在《我国高等教育收费现状与效应研究》文中指出1998年,我国高等教育收费政策进入制度化阶段后,有关高等教育的收费标准、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中政府与个人的分担比例,以及贫困家庭学生的付费能力和高校学生付费后的实际收益等问题,一直都是社会各界热议的话题。2013年以来,随着一些省市、自治区高等教育收费标准调整方案的出台与落实,对当前高等教育收费标准过高、学生家庭经济压力增大的论断呈一边倒的态势,几乎所有的评论对此次高等教育收费标准的调整均呈批判的态度。事实上,高等教育收费政策已经成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缓解政府财政投入不足,扩大经费来源,推动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重要举措。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在高等教育质量的逐步提升的过程中,高等教育收费政策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样,我国高等教育收费引起的各类争议,在任何实施高等教育收费政策的国家中都曾出现。对于我国高等教育收费现状的正确认识,需要从历史和现今两个层面对其进行整体性的研究,既需要肯定成果,分析我国高等教育收费问题的缓解情况,也需要正视我国高等教育收费仍然存在的问题。针对高等教育收费以及对收费客体产生的效应,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展开研究:一是我国高等教育收费政策的解读。通过收集我国高等教育收费的政策性文件,以政策实施的稳定性为依据,梳理我国高等教育收费政策的演变历程,区分我国高等教育收费政策发展的不同阶段,并探寻我国高等教育收费的现实基础和理论基础;二是我国高等教育收费的水平与比较。依据面板数据,比较我国与OECD成员国高等教育的收费水平、高等教育财政性投入,以及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的政府和个人分担比例,从国际比较中分析我国高等教育的收费状况;三是高等教育收费对收费客体产生的付出效应,即对高校学生的付费能力和付费意愿的评估。结合居民可支配收入,在宏观层面上分析我国与OECD成员国之间,以及我国不同地区、城乡居民之间的高等教育付费能力的差异;通过问卷调查,从微观视角分析高校学生付费能力的整体状况,并从地域和城乡两个角度,分析高校学生付费能力的差异;通过问卷调查,分析高校学生付费意愿的水平;四是高等教育收费对收费客体产生的获得效应,即对高校学生在校期间个人非货币收益的评估。依据文献资料,结合开放式问卷调查、访谈,编制《高校学生在校期间个人非货币收益问卷》,以此测量和评估高校学生投资于高等教育后的学生非货币收益的状况。通过上述研究工作,本文得出如下结论:第一,我国高等教育收费政策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研究以高等教育收费政策出台的时间和政策内容的稳定性为依据,将我国高等教育收费政策划分为三个阶段:免费高等教育阶段(1949-1983年)、高等教育收费政策的探索阶段(1984-1997年)和高等教育收费政策的制度化阶段(1998年至今)。进入制度化阶段后,高等教育收费政策逐渐趋于规范化。第二,与OECD成员国相比,我国高等教育收费水平相对较低。从高等教育学费增长趋势看,OECD成员国的高等教育学费水平呈上升趋势,相比而言,我国高等教育学费的年均增长率相对较快。2007年国务院发布的学费限涨的五年限令期间,在考虑通货膨胀率的情况下,我国高等教育的学杂费没有发生实际的增长。虽然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不断上升,但高等教育财政性经费在教育财政性经费总投入中所占的比例相对较低,且增长率较为缓慢。从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的政府和个人分担情况来看,2005年至今,个人分担比例呈下降趋势,与世界主要国家相比,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中个人分担的比例相对较低。第三,宏观层面的数据分析表明,我国高等教育学费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呈明显下降趋势,但与OECD成员国相比,我国高等教育学费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例相对较高,且我国不同地区及城乡居民的付费能力有较大的差异。东部地区高校学生的付费能力高于中、西部地区的高校学生,城镇学生家庭的付费能力高于农村学生家庭;微观层面的调查数据分析表明,高校学生家庭有一定的付费能力,不同地区、不同层次学校、不同家庭背景的高校学生的付费能力有一定的差异。西部地区、一般高校以及来自农村家庭学生的付费能力相对较弱。高校学生的付费意愿处于中等水平,西部地区、一般院校学生的付费意愿相对较低。学生对高等教育收费政策的认同程度、学生对学费标准高低的主观理解、学生对专业的喜好程度,是影响高校学生付费意愿的主要因素。第四,高校学生在校期间的个人非货币收益主要包括生活观、知识观、抱负水平、文化素养、综合能力、学习效能6个方面的收益。调查结果显示,高校学生主观层面上较为肯定自己在校期间的个人非货币收益。不同地区、不同层次学校、不同家庭背景的高校学生,以及不同专业的学生的个人非货币收益有一定的差异。学校所在地区、学校层次及学生家庭背景对学生在校期间个人非货币收益存在显着影响,但影响甚微。针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收费现状,缓解高等教育收费对收费客体产生的付出效应,提升收费客体的获得效应,进一步推进高等教育公平,本文有如下设想:一是在政策层面提出高校生均培养成本的核定办法,使高校学费标准的核定有据可依;二是加大高等教育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投入,增加高等教育经费总量;三是建立多元化的高校学生资助体系,提升一般院校学生的付费能力;四是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提升学生在校期间的个人非货币收益。
卢文刚[6](2016)在《重大公共政策出台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以广东省公办高校学费政策调整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构建了广东省公办高校学费调整重大政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框架,对政策实施不同阶段的重大风险源进行评估。针对评估后政策制定实施全过程存在的四类重大风险:政策方案风险、政策听证风险、社会舆论风险、政策的资金风险,提出风险减缓防控的对策建议,以增加风险可控性,为重大公共政策的出台和贯彻落实奠定基础。
胡圣雄[7](2016)在《中国高等教育学费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步伐加快,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学费标准在缓慢地进行调整,教育经费的增长逐渐赶不上大众化发展的步伐,高校的财政模式发生了改变;另一方面,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越来越高,中国的高等教育需求也正在发展变化。对高等学校而言,学费是高等教育成本的重要分担部分;作为高等教育服务价格,它还发挥着调节需求的作用,指导高等教育消费者——学生及其家庭——理性地做出对高等教育的选择。本文研究中国高等教育学费弹性,即是从数据上分析学费是如何影响学生对大学的选择、从而影响中国的高等教育需求的。本文对“学费弹性”的研究按照以下思路开展:首先,论述学费以及学费弹性的理论基础,提炼中国高等教育政策变迁及其政策要点,总结中国高等教育学费、助学金、教育经费等相关数据的变化规律,从政策和数据上为学费弹性测量打下基础。其次,本文就高等教育学费与大学志愿问题对高三学生作问卷调查,证明学费弹性在我国存在现实基础。结果显示样本中一小部分学生无力负担大学学费,需要依靠助学贷款才能上大学,同时,调查结果还证明学费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大学与专业选择,贫困家庭学生的选择更显着地受到学费的影响,他们对贷款、助学金等资助来源的需求更高。第三,本文借鉴国内高等教育需求的相关研究成果,综合考量多种高等教育需求的影响因素,建立回归模型,估计全国高等教育的学费弹性。回归结果表明,中国高等教育需求的变化对“真实学费”的变化是缺乏弹性的,且资助弹性小于学费弹性,即高等教育需求随资助变化的程度小于随学费变化的程度。第四,为了研究学费负担与学费弹性的地域差异,本文利用前沿的面板数据的聚类分析法“综合ward法”,把31个省份按学费负担高低分为四类地区,画出了中国的学费负担地理图。经过对比分析得出,东部地区大部分省份的学杂费增长较为明显,但学费负担普遍较轻;中部地区仅部分省份学费增长较为明显,学费负担较重的省份占一半的比例;西部地区大部分省份的学费负担较重。最后,本文研究高等教育学费弹性的省际差异,本文建立各省学费弹性的面板数据模型,在聚类分析的基础上,分组测量不同学费负担的省份的学费弹性,开创性地把学费负担与学费弹性研究相结合。计量结果表明,尽管地区之间的差距并不明显,但学费负担越重的省份学费弹性越大;在学生资助增长较为明显的省份,学费弹性较小。在研究的结尾,本文结合学费弹性的研究结果,对高等教育发展、中国学费政策的改革、不同地区的高等教育平衡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刘尧[8](2014)在《高校学费上涨的逻辑与影响》文中认为伴随高校办学经费来源多元化增长尤其是学费大幅上涨之时,政府尤其是教育行政部门要尽快建立关于高校办学经费的监督机制,不能再让高校办学经费收支成为一本神秘账。2014年2月22日《中国青年报》报道,2008年宁夏就曾提出上涨公办普通高校学费并召开了听证会,但因当时国家实行高校收费冻结政策未获批准。2014年2月19日,宁夏再次召开听证会,拟对宁夏大学、北方民族大学、宁夏医科大学、宁夏师范学院4所高校的学费标准进行上调。听证方案中提出4所高校学费平均涨幅62.2%、最高涨幅86.7%的拟调标准,让大多数听证代表感到涨幅过大。宁夏高校大幅上涨学费的
储着斌[9](2014)在《成本分担视野中的地方公立高校学费改革刍议》文中认为现行公立高校学费定价政策具有明显的政治性、集权性与程序性,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着地方公立高校学费调涨的冲动。成本分担理论支撑的生均教育成本分析方法对高校学费标准确定有着重要影响,其理论困境就在于没有一套科学合理有效的操作方法与计量工具来准确测算生均教育成本。地方公立高校学费定价仍然要发挥市场的积极作用,基于审慎规划原则有条件逐步放开高等教育学费价格,基于弱势群体照顾原则推动各项助学措施。
邓春阳[10](2014)在《我国高校生均收费模型构建与应用研究》文中提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大而高等教育的供给相对少,国家财政无法保证完全补偿高等教育成本,因此我国高校开始收费,高等教育的收费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民文化素质的提高。但是随着高等教育收费制度发展,很多问题也随之暴露了出来,因为高等教育的重要性而成为了社会热点问题。本文对高校学费收取标准进行了探讨,具有很深的理论和实际意义。运用经济学基本理论,以及其他数学和管理学的思想,本文试图构建较为合理的我国高校生均收费的模型,提出了完善高等教育收费制度的建议。本文的主要内容为以下三点。首先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收费制度的现状和不足之处,提出了研究的理论基础,即可应用于高等教育收费模型的管理学、经济学、以及数学理论。然后运用这些理论建立高等教育收费的模型,并举例验证了模型的可实施性。最后本文还提出了配套的补充政策,完善了收费模型。
二、贵州高校学费调整也听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贵州高校学费调整也听证(论文提纲范文)
(1)教育公平视阈下高校本科招生生源状况研究 ——以南京某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
1.2.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重要概念界定、相关理论阐述及研究设计 |
2.1 重要概念界定 |
2.1.1 教育公平 |
2.1.2 本科招生 |
2.1.3 高校生源 |
2.2 相关理论阐述 |
2.2.1 胡森和科尔曼的教育机会均等理论 |
2.2.2 有效维持不平等假设 |
2.2.3 社会分层理论 |
2.3 研究设计 |
2.3.1 数据分析 |
2.3.2 访谈调查 |
第三章 本科招生政策及南京某高校生源整体现状分析 |
3.1 高校本科招生政策 |
3.1.1 2014-2019年高校本科招生政策演变 |
3.1.2 普通类生源招生政策 |
3.1.3 特殊类型生源招生政策 |
3.1.4 艺术类 |
3.2 高考加分政策演变 |
3.3 南京某高校本科生源整体情况分析 |
3.2.1 文理科录取情况 |
3.2.2 生源性别比例情况 |
3.2.3 生源录取批次 |
3.2.4 生源录取学院、专业概况 |
3.2.5 从贝尔英才学院看本科精英教育改革 |
第四章 南京某高校特殊类型本科招生生源状况 |
4.1 国防生 |
4.1.1 国防生政策及生源状况 |
4.1.2 国防生分数变化 |
4.1.3 选择报考国防生的因素 |
4.2 高水平运动员 |
4.2.1 高水平运动员政策及生源状况 |
4.2.2 江苏省高水平运动员生源成绩情况 |
4.2.3 高水平运动员招生政策变化及影响 |
4.3 中外合作办学 |
4.3.1 中外合作办学及生源情况 |
4.3.2 中外合作办学分数线及正常批次分数线对比情况 |
4.4 综合评价录取与保送生 |
4.4.1 综合评价录取与保送生政策及生源状况 |
4.4.2 综合评价录取政策变化 |
4.4.3 保送生政策变化 |
4.5 贫困与特殊地区本科招生生源状况 |
4.5.1 贫困专项计划 |
4.5.2 定向 |
4.5.3 预科 |
4.5.4 内地班 |
第五章 南京某高校本科招生生源差异状况分析 |
5.1 生源地地域差异 |
5.1.1 自主招生和综合评价录取省际差异 |
5.1.2 南京某高校招生省份差异问题 |
5.1.3 西部协作补偿计划应运而生 |
5.2 城乡差异 |
5.2.1 全国及江苏城乡人口情况 |
5.2.2 南京某高校城乡比例失衡 |
5.3 性别差异 |
5.3.1 全国高校、社会女性人数情况 |
5.3.3 南京某高校性别差异状况 |
5.3.4 性别差异的问题 |
5.4 生源高中校际差异 |
5.4.1 保送生毕业中学及学费情况 |
5.4.2 自主招生生源南京毕业高中情况 |
5.4.3 有推荐保送生资格的外国语中学及校长实名推荐名额 |
5.4.4 保送生制度与超级中学公平问题 |
5.5 家庭因素差异 |
5.5.1 中外合作办学学费等级差异情况 |
5.5.2 保送生家庭房价情况 |
5.5.3 家庭因素影响高等教育公平 |
5.6 生源其他问题 |
5.6.1 整体科类问题 |
5.6.2 整体专业问题 |
5.6.3 整体志愿率问题 |
第六章 缩小生源差异、促进入学机会均等的对策建议 |
6.1 政府方面 |
6.1.1 促进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和城乡发展差距 |
6.1.2 借力“双一流”推进中西部等欠发达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 |
6.1.3 对贫困和农村地区学生精准扶“弱” |
6.1.4 颁布相关法律法规,建立长效补偿机制 |
6.2 学校方面 |
6.2.1 高校合理调整、编制省际招生计划 |
6.2.2 高校建立招生计划听证制度 |
6.2.3 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特色办学 |
6.3 社会方面 |
6.3.1 全社会参与宣传教育补偿观念 |
6.3.2 缩小阶层差距、保障教育均衡发展 |
6.3.3 优化家庭文化资本的投入,树立教育性别平等观念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访谈提纲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3)高校学费定价:制度背景、成本分担机制与改革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一、法律制度规制下的中国高等教育学费定价 |
1. 法律制度授权下的学费定价依据。 |
2. 政府部门主导下的公共定价行为。 |
二、成本分担定价高等教育学费运行机制 |
三、成本分担机制定价学费的两难困境 |
1. 培养成本与学费标准螺旋膨胀上升的两难趋势无法破解。 |
2.“成本分担”理论存有缺陷与实践长期执行的悖论没有改变。 |
四、成本分担机制定价学费未来改革方向 |
1. 现有条件下相对可行的“阳光成本”披露制度改革。 |
2. 存在一定难度的高校财务制度改革。 |
3. 最高层次的法律修订。 |
(4)我国经济转型期高等职业教育投资的现状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高等教育投资概况 |
1.1.2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投资现状 |
1.1.3 转型期与高等职业教育投资的制约因素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4 研究思路、方法和框架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框架 |
1.5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投资的理论基础 |
2.1 教育投资 |
2.1.1 教育投资的内涵与特点 |
2.1.2 教育投资的性质 |
2.1.3 教育投资基本规律 |
2.2 人力资本理论 |
2.3 教育公平理论 |
2.3.1 科尔曼报告对于教育公平的论述 |
2.3.2 胡森教育公平理论 |
2.3.3 帕森斯教育公平理论 |
2.3.4 罗尔斯教育公平理论 |
2.4 公平与效率协同理论 |
2.5 区域协调、供求均衡以及教育适度超前发展 |
2.5.1 区域协调 |
2.5.2 供求均衡 |
2.5.3 教育适度超前发展 |
2.6 新综合平衡理论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投资历史变迁与发展特征 |
3.1 高等职业教育投资发展背景 |
3.2 政府主导下的教育投资 |
3.2.1 政府投资的教育 |
3.2.2 政府投资教育的作用 |
3.3 教育投资主体多元化 |
3.4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财政政策的历史发展脉络 |
3.5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拨款方式特征与问题解析 |
3.5.1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拨款方式特征 |
3.5.2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财政政策存在主要问题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代表性国家和地区高等职业教育投资特征 |
4.1 德国高等职业教育投资情况分析 |
4.1.1 德国的学制 |
4.1.2 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简介 |
4.1.3 德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投资模式分析 |
4.1.4 德国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投资保障 |
4.1.5 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费资助的主要形式 |
4.1.6 德国高等职业教育拨款方式的发展趋势 |
4.2 美国高等职业教育投资情况分析 |
4.2.1 美国的职业教育体系简介 |
4.2.2 美国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简介 |
4.2.3 美国高等职业教育投资的保障 |
4.2.4 美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 |
4.3 澳大利亚高等职业教育投资情况分析 |
4.3.1 澳大利亚高等职业教育基本情况 |
4.3.2 澳大利亚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来源 |
4.3.3 澳大利亚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拨付方式 |
4.4 日本高等职业教育投资情况分析 |
4.4.1 战后日本高等职业教育简介 |
4.4.2 战后日本高等职业教育发展 |
4.4.3 日本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 |
4.4.4 战后日本高等职业教育财政政策相关法案 |
4.4.5 日本高职教育投资方面的挑战与应对 |
4.5 我国台湾省高等职业教育投资情况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经济转型期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投资的规模、速度与结构 |
5.1 经济转型与高职教育经费概念 |
5.2 数据来源 |
5.3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投资的数据分析 |
5.3.1 我国高职教育投资的总体面貌 |
5.3.2 我国高职教育投资的结构分析 |
5.3.3 转型期我国髙职教育投资概况 |
5.3.4 转型期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投入占教育总投入的比重情况分析 |
5.4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投资的发展特征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 |
6.1 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 |
6.1.1 经济发展层面的解读 |
6.1.2 高等职业教育层面的解读 |
6.2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
6.2.1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
6.2.2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投资与发达省域经济增长的关系 |
6.2.3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投资与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的关系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投资的协调度 |
7.1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投资与经济水平协调度的研究背景 |
7.2 研究方法与数据 |
7.2.1 研究方法 |
7.2.2 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
7.3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协调度的实证分析 |
7.4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协调度分析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投资的空间关联性与平衡性 |
8.1 研究缘起 |
8.2 空间关联性与平衡性相关理论 |
8.2.1 区域一体化理论 |
8.2.2 区域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理论 |
8.2.3 空间计量理论 |
8.3 变量的确定与数据描述 |
8.4 高职教育投资的空间自相关性 |
8.5 转型期我国省际间高职教育投资平衡发展的基尼系数与变异系数测算 |
8.6 政策建议 |
8.7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高等职业教育学费和个人投资收益率 |
9.1 学生和家长分担高等职业教育成本的基础理论 |
9.2 学生及家庭分担高等职业教育成本的意愿及负担能力 |
9.3 影响个人分担高等职业教育成本的因素 |
9.4 我国居民高等职业教育支付能力与最大经济承受能力的测算 |
9.5 国外高等职业教育学费现状 |
9.5.1 美国高等职业教育学费现状 |
9.5.2 澳大利亚高等职业教育学费 |
9.5.3 日本高等职业教育学费 |
9.6 高等职业教育个人投资收益率 |
9.7 本章小结 |
第十章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投资效率及未来总需求预测 |
10.1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投资效率 |
10.1.1 数据包络方法简介 |
10.1.2 方法、变量和数据 |
10.1.3 结果分析 |
10.2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社会投入总需求预测 |
10.2.1 “十三五”期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总规模预测 |
10.2.2 “十三五”期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及投入总需求预测 |
10.3 本章小结 |
第十一章 结论与建议 |
11.1 研究结论 |
11.2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投资改革建议 |
11.3 基于投资分析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5)我国高等教育收费现状与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目的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价值 |
二、文献综述 |
(一)国外高等教育收费的研究综述 |
(二)国内高等教育收费的研究综述 |
(三)有关高等教育收费文献研究的总结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一)高等教育 |
(二)高等教育收费政策 |
(三)高校学生在校期间的个人收益 |
(四)效应 |
四、研究方法与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五、研究创新与不足 |
(一)研究创新 |
(二)研究不足 |
第二章 我国高等教育收费政策的解读 |
一、我国高等教育收费政策的历史沿革 |
(一)免费高等教育阶段 |
(二)高等教育收费政策的探索阶段 |
(三)高等教育收费政策的制度化阶段 |
二、我国高等教育收费政策的现实基础 |
(一)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 |
(二)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需求 |
三、我国高等教育收费政策的理论基础 |
(一)准公共产品理论 |
(二)人力资本理论 |
(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 |
(四)高等教育公平的主要主张 |
第三章 我国高等教育收费水平与比较 |
一、我国高等教育的收费水平与变化趋势 |
(一)我国与OCED成员国高等教育学费水平与变化趋势的比较 |
(二)我国高等教育收费进入制度化阶段后学杂费水平的变化 |
二、我国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与分担 |
(一)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投入 |
(二)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中政府与个人分担的比例 |
第四章 高校学生的付费能力与付费意愿:付出效应 |
一、高校学生的付费能力 |
(一)高校学生的付费能力:宏观视角 |
(二)高校学生的付费能力:微观视角 |
二、高校学生的付费意愿 |
(一)高校学生付费意愿问卷的编制与检验 |
(二)高校学生付费意愿的比较与分析 |
(三)影响高校学生付费意愿的因素 |
第五章 高校学生在校期间的个人非货币收益:获得效应 |
一、高校学生在校期间个人非货币收益问卷的编制 |
(一)高等教育个人非货币收益的构成 |
(二)个人非货币收益测量框架的建构 |
(三)个人非货币收益问卷的编制 |
二、高校学生在校期间的个人非货币收益 |
(一)高校学生在校期间个人非货币收益的总体情况 |
(二)高校学生在校期间个人非货币收益的差异 |
(三)影响高校学生在校期间个人非货币收益的可能因素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讨论 |
一、研究结论 |
二、讨论与设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初始问卷 |
附录二:正式调查问卷 |
附录三:访谈提纲 |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后记 |
(7)中国高等教育学费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3 概念界定:学费与学费弹性 |
1.4 文献综述 |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2 高等教育学费:政策与数据基础 |
2.1 高等教育学费政策 |
2.2 高等教育学费数据 |
本章小结 |
3 高等教育学费弹性的现实基础—基于对高三学生的调查 |
3.1 调查设计 |
3.2 调查结果 |
本章小结 |
4 高等教育学费弹性测量 |
4.1 因素选择 |
4.2 模型假设 |
4.3 模型构建 |
4.4 模型结果分析 |
本章小结 |
5 高等教育学费弹性的省际差异 |
5.1 各省的学费负担 |
5.2 各省的学费弹性 |
6 结语 |
6.1 主要结论 |
6.2 启示与相关政策建议 |
6.3 创新、不足与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关于高中生高考志愿情况的调查问卷 |
附录2 |
(8)高校学费上涨的逻辑与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校学费上涨不可避免 |
二、高校学费合理上涨诉求 |
三、高校学费合理计算方式 |
四、高校学费应该何去何从 |
五、高校学费不能一涨了之 |
(9)成本分担视野中的地方公立高校学费改革刍议(论文提纲范文)
一、地方公立高校学费制度改革的现实背景 |
二、地方公立高校办学成本分担的理论困境 |
三、地方公立高校学费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 |
(10)我国高校生均收费模型构建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高等教育收费相关理论概述 |
2.1 高等教育收费相关概念及属性 |
2.1.1 相关概念 |
2.1.2 高等教育的属性 |
2.1.3 高等教育收费的属性 |
2.2 高等教育收费定价理论概述 |
2.2.1 数学方法 |
2.2.2 管理学方法 |
第3章 现行高等教育收费制度分析 |
3.1 我国高等教育收费制度现状 |
3.2 我国高等教育收费制度的影响 |
3.2.1 积极影响 |
3.2.2 消极影响 |
3.3 我国高等教育收费存在的问题 |
3.3.1 无高等教育收费的相关法律规定 |
3.3.2 未实行高等教育成本核算 |
3.3.3 学费难以体现高等教育的性价 |
3.3.4 政府财政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不足 |
第4章 高等教育收费模型的构建 |
4.1 模型建立的原则 |
4.2 模型的目标和影响因素 |
4.2.1 模型的目标 |
4.2.2 模型的影响因素 |
4.3 模型的构建 |
4.3.1 模型的解释 |
4.3.2 参数的确定 |
4.4 模型应用——以西部某省211综合性院校会计学专业为例 |
4.5 高等教育收费制度的补充建议 |
4.5.1 尽快推行高校培养成本核算制度 |
4.5.2 建立适当的学费调整周期 |
4.5.3 保证高等教育收费制度的公开透明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局限性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贵州高校学费调整也听证(论文参考文献)
- [1]教育公平视阈下高校本科招生生源状况研究 ——以南京某高校为例[D]. 程雅坤.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2)
- [2]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公立高校学费调整研究[D]. 侯召响. 天津工业大学, 2020
- [3]高校学费定价:制度背景、成本分担机制与改革方向[J]. 潘松剑.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18(02)
- [4]我国经济转型期高等职业教育投资的现状与发展研究[D]. 濮筠. 苏州大学, 2018(01)
- [5]我国高等教育收费现状与效应研究[D]. 柴江. 苏州大学, 2017(04)
- [6]重大公共政策出台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以广东省公办高校学费政策调整为例[J]. 卢文刚. 中国行政管理, 2016(08)
- [7]中国高等教育学费弹性研究[D]. 胡圣雄. 华中科技大学, 2016(01)
- [8]高校学费上涨的逻辑与影响[J]. 刘尧. 河南教育(高教), 2014(10)
- [9]成本分担视野中的地方公立高校学费改革刍议[J]. 储着斌. 现代教育科学, 2014(09)
- [10]我国高校生均收费模型构建与应用研究[D]. 邓春阳. 东北大学, 20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