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课外活动取向调查

高职学生课外活动取向调查

一、高职学生课外活动取向的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梁燕莹[1](2020)在《A大学本科生学习动机、学习投入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文中提出随着高等教育从规模扩张转向内涵提升,教育质量问题成为高等教育研究界关注的重点。大学教育的关键是学而不是教,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其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动机如何、学习投入如何、学习成果如何,是大学必须关注的问题。文章基于自我决定理论和学习投入理论,以学习动机为自变量,以学习投入为中介变量,以学业成绩为结果变量,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统计分析法和个案研究法,尝试揭示和验证三者之间的关系,探索提升大学生学业成绩、促进其成长和发展的路径。根据研究需要结合现有成熟问卷形成了学习动机和学习投入量表,对A大学2019届本科毕业生实施问卷调查,并从教务系统中提取出参与问卷调查的学生大学四年的学业成绩。运用描述统计分析和差异性分析探究该校本科生学习动机、学习投入和学业成绩的总体情况及其个体差异情况,运用相关和回归分析探索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数据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A大学本科生学习动机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在性别、家庭所在地以及是否是第一代大学生方面存在显着差异;(2)A大学本科生学习投入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在学科、家庭背景、是否是第一代大学生和是否是第一志愿录取方面存在显着差异;(3)A大学本科生学业成绩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在性别、学科方面存在显着差异;(4)A大学本科生学习动机、学习投入与学业成绩两两之间显着相关,此外,学习动机对学习投入和学业成绩均具有显着正向影响,学习投入对学业成绩具有显着正向影响;(5)学习投入在学习动机和学业成绩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文章提出以下三点建议,以期为提高大学生学业成绩、促进学业发展提供参考:一是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二是提升学习投入水平,增强大学生学习参与;三是尊重个体背景差异,提供个性化帮助。

娜斯佳(Anastasia Vorontsova)[2](2020)在《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学校汉语教学现状研究》文中提出教育无论从哪个视角或方面进行讨论都尤为重要,它直接影响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更决定其生活品质及生活方式。俄罗斯与中国的教育体系大相径庭,教学方法及采用的教学策略也有所不同,因此很多中国学者、在中国留学的外国留学生都对俄罗斯汉语教学及课程给予高度关注并进行了深入研究。本研究包括教学法论、课程内容、教师及学生实际情况等方面,将对中俄语文教学方法的拓展及教育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本研究从七个方面介绍远东地区的哈巴罗夫斯克开设汉语课程的五所高等院校,并对这些高等院校进行调查。具体来说,这七方面包括:一、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目标;二、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内容;三、俄罗斯的评价标;四、俄罗斯远东地区教学环境;五、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方法;六、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师队伍;七、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学习者,包括在哈巴罗夫斯克市开设汉语课程的五所高等院校。虽然本调研的研究领域宽,研究方面广,但本文提供了真实且可信度极高的调查研究数据。截至目前,本研究是对俄罗斯远东地区哈巴罗夫斯克市开设汉语课程的五所高等院校汉语教学最具拓展性的唯一研究。本文包括七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介绍了研究背景、目的、意义及价值。对研究思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的创新与不足、概念界定与相关说明的部分(包括:苏联和俄罗斯评价标准、苏联和俄罗斯教育体系与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现阶段总览)进行详细的介绍。第二部分,中俄学者的相关研究。论述了研究存在的问题,指出了研究的不足以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领域。第三部分,研究的理论基础。这部分介绍了跨文化交际与第二语言习得的含义及要点,并且指出这些方面与汉语教学的关系及它们对汉语教学的重要性。此外,第三部分的目标是从理论方面分析两要素对语言教学过程的影响(跨文化交际与第二语言习得)、俄罗斯汉语教学的状态,并分析俄罗斯汉语教学的主要因素(包括俄罗斯汉语教学目标、俄罗斯汉语教学内容、俄罗斯评价标准、俄罗斯汉语教学环境、俄罗斯汉语教学方法、俄罗斯汉语师资与俄罗斯汉语学习者)。该部分的理论对研究有直接的关系,因为对俄罗斯远东地区(哈巴罗夫斯克)的研究就是上述汉语教学的因素。因此,第三部分奠定了本研究汉语教学理论的基础。研究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的历史。本章介绍了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历史、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发展的关键因素及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发展的阶段。其发展共有三阶段:第一阶段为汉语教学的发端,即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第二阶段为汉语教学的稳步发展,即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第三阶段为汉语教学的加速发展,即20世纪下半叶至今。这部分还归纳了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发展的四个发展因素(地理因素、人口因素、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此外提出了该地区的三个主要发展特点:一是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发展的曲折性(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形成的缓慢性、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发展过程的断续性、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现代发展的稳定性);二是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发展的迟缓性;三是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发展的复杂性(包括两个方面: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发展的复杂性与曲折性、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发展的复杂性与迟缓性的因果关系)。第五部分,对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的研究。更准确地说,是对该地区汉语教学现状的研究。本部分介绍了对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现状的调查,包括七个方面:研究过程、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院校汉语教学开展概况、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目标定位现状、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教材选择与使用现状、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环境现状、俄罗斯远东地区教学师资现状、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学习者现状。第六部分,俄罗斯远东地区哈巴罗夫斯克汉语教学所面临的问题,并分析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哈巴罗夫斯克高等院校汉语教学的研究表明,主要问题出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目标存在问题(问题有四点:汉语教学目标不清晰、汉语教学目标的制定与教学内容脱节、教学目标单一、汉语教学目标制定过低);二是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队伍存在问题(问题有四点:汉语教学师资收入低、汉语教学师资从事汉语教学的时间短、汉语教学师资在中国学习汉语的经历少、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师缺乏工具性动机);三是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汉语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问题有四点:俄罗斯评价标准缺乏客观性与汉语学习者对汉语教师公平度的判断缺乏明确性);四是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课程内容存在问题(问题有四点:汉语课堂上只采用俄文版的汉语教材、汉语教材的听力材料不足、汉语教材不符合教学活动、汉语教材提供的中国文化知识不多);五是俄罗斯远东地区教学环境存在问题(问题有三点: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的环境缺乏系统性、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环境缺乏能动性、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师行为模式不利于良好的课堂气氛);六是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学习者存在问题(问题有四点: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学习者的拼音及声调发音不标准、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学习者汉语语法理解度低、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学习者识字率低、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学习者缺乏学习动机);七是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问题有三点:教师的教法单一、不符合教学活动、缺乏现代化)。此外,本部分从本质上解释了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并对其进行分析。第七部分,主要从两方面论述当前对外汉语教学的现状:现阶段对外汉语教学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在论述过程中,作者结合部分教学案例、问题调查结果、访谈结果并加以说明。该部分还介绍了改善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的对策及建议。具有七个方面:一、提高高等汉语教学目标的清晰度及适切性(包括两个点:依据不同汉语水平层次设定梯次性教学目标与依据汉语不同需求设定不同功能的教学目标);二、优化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汉语教学内容;三、优化俄罗斯汉语教学的评价标准;四、改善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汉语教学环境;五、提高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汉语教学方法的适切性;六、改善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院校汉语教师工作条件与提高汉语教师的动机;七、提高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院校汉语学习者的生活条件与学习效率。研究分析表明,为了在汉语教学过程中获得成效,应该采取对策改进把汉语教学作为第一语言及第二外语的整个过程。需要改进的方面有四个:改进学习汉语学生学习进度的对策、改进汉语教师课程设置的对策、改进办学机构设备的对策。此外,本章也给中国国家汉办提出了中文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改进建议。综上所述,本文的目的,既对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现状进行调查,明确该地区汉语教学的所处发展阶段,了解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的基本情况,又对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探析,并以此为基础,提出改进的策略,为俄罗斯汉语教学的进步与发展提供可供推广的研究成果。

陈恩茹[3](2019)在《研究型大学在校硕士生课余时间分配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发展,硕士生课余时间活动的种类越来越丰富,但是,与此同时也产生了硕士生学习状态轻松化的现象,因此通过了解硕士生课余时间分配的具体情况有助于了解硕士生的学习生活状态,在此基本背景下,本文对硕士生课余时间分配的具体情况展开研究。本文采用问卷及访谈的研究方法,尝试总结硕士生课余时间分配的特点以及影响硕士生课余时间分配的具体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合理解决措施。本研究通过对问卷结果进行的总结分析,发现硕士生课余时间分配受到“专业课程”、“专业环境”、“文化活动”以及自我控制四个方面的影响。本文在自我决定理论以及心理账户理论的框架下,深入分析影响硕士生课余时间分配的原因。通过对研究型大学在校硕士生进行课余时间存在的问题进行归因分析,发现影响硕士生课余时间分配的原因主要受到学校和个人两个层面的原因,在学校层面来说学校的培养模式、培养过程、环境支持都对硕士生课余时间分配产生影响,对学生个人来说,学术功利性突出、缺少课余时间规划性也是影响硕士生课余时间分配的重要原因。同时也针对学校和个人两个层面提出培养模式多样化、培养过程与个人需求紧密结合、提升学生的学习环境:以学生为中心、加强学术观念的引导、提升时间管理能力等方面提出针对有效建议。

许可[4](2019)在《培育初中生创新素养方式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基于课堂观察的角度》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世界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各国之间的竞争从本质上看是创新人才之间的竞争。为了在21世纪的国际社会中占据一定的地位,并拥有强大的国际竞争力,培养出一批具有创新素养的人才势在必行。而中学时期的学生拥有更完备的思想体系以及更强的自主动手能力,对于知识的接受和消化也更全面和具体,所以中学时期对于培养创新素养人才是一个关键时期,中学也是培养创新素养人才的主要阵地。2017年1月,《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从中小学开始就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充分发挥教育评价对科学培育的指引作用,全面完善各级各类教育评价体系。2017年9月,在《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指出,要全面健全教育评价制度,建立贯通全学段的教育质量监测评估制度,构建具有标准健全和覆盖全学段等特点的教育质量监测评估体系,健全第三方评价机制,增强评价的专业性、独立性和客观性。本研究思路如下:首先,在绪论部分阐释了研究背景、研究问题及研究意义,并界定了创新素养、创新素养培育方式、创新素养培育方式的评价、基于课堂观察的创新素养培育方式的评价这四个概念。除此之外,还运用文献研究法对创新素养培育方式和对培育方式的评价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研究趋势做了阐释。其次,以培养目标为依据建构了培育初中生创新素养方式的评价指标体系。先通过访谈相关专家了解一定数量的创新素养培育方式,再将这些行为划分至不同维度,分别将五个维度及每个维度下的指标进行两两比较,以1-9标度法形成问卷发至相关专家,进行赋权。该体系包括课堂提问、创设情境、课堂活动、讲解方式、培养主动性五个维度。再次,对回收的问卷进行结果统计,构建判断矩阵,使用秩和法算出五个维度及每个维度下的指标的权重,并通过一致性检验。最后获得一、二级指标的重要度排序,建成最终的创新素养培育方式评价体系。最后,以相关政策为依据为二级指标厘定评价标准,为综合评价教师的创新素养培育方式提供了一种科学化、合理化、系统化、可行的方法。并对本研究进行总结,进一步阐释了研究的设想,有待投入到实际应用中继续完善。

乔烨辛[5](2018)在《蒙古族和汉族高职学生英语学习策略比较研究》文中指出语言学习策略是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之一。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纷纷开展对英语学习策略的相关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然而,将少数民族和汉族高职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来进行英语学习策略比较分析的研究尚待完善。本文旨在讨论蒙古族和汉族高职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使用英语学习策略的现状,通过对他们英语学习策略使用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了解他们使用英语学习策略的异同,存在的问题和造成差异的影响因素,同时给从事少数民族英语教学的教育工作者提供基于研究结果的启示。本研究以呼伦贝尔地区高职学校的蒙古族和汉族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访谈、比较研究等方法,对呼伦贝尔地区高职学校692名高职学生进行英语学习策略现状调查,使用社科统计软件SPSS17.0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并结合与5名汉族学生、5名蒙古族学生和3名教师的访谈结果对所研究的问题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呼伦贝尔地区蒙、汉族高职学生英语学习策略四个维度均值普遍偏低,这表明高职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不善于使用学习策略;2.汉族高职学生交际策略的均值得分最低,情感策略的均值得分最高;而蒙古族高职学生元认知策略的均值得分最低,情感策略的均值得分最高;3.蒙、汉族学生的情感策略和认知策略都相对偏高,说明蒙、汉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调整和控制自己情感,以及识别、理解、保持和提取信息所采取策略的能力都比较好;4.蒙古族学生在认知策略、情感策略和元认知策略的均值均低于汉族高职学生,而其交际策略均值却高于汉族学生,这与蒙古族高职学生的“三语”背景相关,许多学生汉语还没有很好的掌握的时候,他们又要开始学习英语,进而导致其在使用上述三个学习策略均值偏低。造成不善于使用英语学习策略的原因在于,高职学生英语学习的焦虑感来自于既往的学习习惯和态度,学习策略使用有效性低。根据研究结果,本文对从事少数民族英语教学的工作者提出如下建议:1.制定具有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的高职教学模式;2.将学习策略训练融入课堂教学;3.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4.编制适合少数民族地区高职学生认知特点的英语教材;5.增强教师学习策略相关培训等。通过多种方式来提高偏远地区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学习效率,培养会学习、高素质、服务于社会的新型应用型人才。

赵明辉[6](2018)在《改革开放四十年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变革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40年,我国高中思想政治课程领域进行了五次课程改革,每一次课程改革必然伴随着教科书内容的变革。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政治学科理论、课程改革和课程观的变革等因素共同制约下,在新一轮核心素养导向的思想政治课程改革来临之际,回顾改革开放40年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的变革历程,梳理40年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的发展脉络,归纳其成败得失,对其未来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的变革有重要借鉴价值。本研究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确定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为呈现于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纸张之上的与经济、政治、哲学、文化等相关的概念、原理、技能、方法、价值观等理论部分,并包括为了证明这些概念、原理、技能、方法、价值观而选取的作为;论据的事例、插图、资料或解释说明的实证部分,以及为了学习任务和教科书空无内容,同时,确定从教科书内容选择、组织和呈现三个维度对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改革开放40年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中的知识点、知识主题、教科书构件等的变化,梳理教科书内容的发展脉络。通过研究发现:改革开放初期,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定位在“回归基础”上,其主要功能是为了培养“人民”。在教科书内容选择上选取学科知识取向作为选择的标准,以“蒙太奇”式剪辑的方式进行教科书内容的选择,在教科书内容选择中遵循思想政治学科的逻辑;在教科书内容的组织上以学术中心取向组织思想政治学科知识,并采用垂直组织的形式组织内容,表现出学术性与结构性的统一的特点;受“圣经——结构”主义取向教材观的影响,本阶段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被认为是“教学的资源”,采用“独白”的方式来呈现教科书内容,表现出对知识、学生和生活的“遮蔽”。本阶段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突出思想政治学科的价值塑造功能,凸显清晰的学科知识发展脉络;同时,表现出教科书内容不适应学生发展,不适应时代需要的弊端。深化改革时期,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定位在“落实双基”上,其主要功能是为了传授“知识”。在教科书内容的选择上选取学科知识与社会生活经验取向作为选择的标准,以“插补”式混剪的方式进行教科书内容的选择,在选择内容的过程中不但遵循思想政治学科逻辑,同时探索生活逻辑;在教科书内容的组织上以学术中心和问题中心两种取向为主,在教科书内容的组织中,水平组织与垂直组织、垂直组织的各种组织形式在教科内容组织过程中均有使用,表现出突破思想政治学科知识的顺序性、探索知识、经验与活动的整合性的特点;受“结构——科学”主义取向教材观的影响,本阶段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被认为是“教学的工具”,采用“解释”的方式来呈现与表达教科书内容,表现出对知识、学生和生活之间关系的“理性化”思考。本阶段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不断拓宽其内容选择的广度,丰富其内容的组织形式,多样化其内容的呈现方式;但是,也表现出教科书内容难、繁、偏、旧,不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不适应全面素质教育的要求,不适应社会生活的新变化的弊端。二十一世纪以来,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定位在“三维目标”上,其主要功能是为了帮助“学习”。在教科书内容的选择上依然坚持学科知识取向,但同时更为重视“超越”社会生活经验取向,因此,教科书内容选择是“整合”知识、经验和活动的融合方式,教科书内容选择表现出遵循生活逻辑,探索心理逻辑的特点;教科书依据社会问题与学生兴趣和发展进行组织,采用垂直组织的形式,表现出以生活为中心重构思想政治学科知识体系的特点;受“概念重构主义”取向教材观的影响,本阶段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被认为是“交流的工具”,采用“对话”的方式来呈现与表达教科书内容,表现出对知识、学生和生活关系的“祛魅”。本阶段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继续拓宽其内容选择的广度,创新其内容的组织形式,规范其内容的呈现方式;然而,依据“生活逻辑”编写的教科书,在内容的组织上违背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不适应学生的学习心理发展过程。通过对改革开放40年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变革的分析,本研究进一步认为,未来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其主要功能应该是为了促进“发展”。在教科书内容的选择上以综合的内容选择取向为指导,教科书内容选择继续整合知识、经验和活动内容,体系清晰的学科逻辑;在教科书内容的组织上以混合的内容组织取向为指导,重视知识、经验和活动内容的横向和纵向联结,体现学习的心理逻辑与知识的学科逻辑、认识的生活逻辑的统一;在教科书内容的呈现上,注重呈现方式的多样化,返魅知识与经验、活动的原貌。

胡敏楠[7](2018)在《高职院校艺术教育课程内容研究》文中指出近些年来,人们愈加认识到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艺术教育在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更有助于激发学习与实践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与动手能力。艺术教育课程是实施艺术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艺术教育课程的内容设置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育者对培养学生创造力、兴趣及动手能力的思路,是艺术教育课程目标的实现和学生能力的提升的重要保证。研究高职院校的艺术教育更富有典型性,因为高职院校旨在培养具有实践、创造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它更注重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兴趣、工匠精神的培养。通过调查发现,当前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足,且多数学生表示他们最想要提升的就是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不足与当前艺术教育的缺失与课程内容选择与设置的不合理有密切关联。为此,培养高职学生的实践动手与创新能力,可以借助艺术教育这一平台,尤其是通过艺术教育课程内容设置的实施来实现。由于我国高职院校艺术教育起步较晚,在课程内容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影响着艺术教育作用的发挥。因而,本研究以艺术教育的作用为切入点,通过对高职院校艺术教育课程内容的现状研究,针对这些问题从艺术教育内容设置的角度出发提出相应的建议,进而更好地发挥高职院校艺术教育的作用,最终培养出具有创造精神和动手能力较强的技能型人才。首先,本研究基于文献法,对高职院校艺术教育课程内容的理论进行梳理和分析,从艺术教育课程内容的设置和艺术教育课程内容的实施保障两方面进行分析。艺术教育课程内容的设置主要包含课程目标、遵循原则、选择依据、课程类型、内容设计和内容特点。艺术教育课程内容的实施保障包括艺术教育课程的政策制度、师资队伍、课程资源和课程评价。其次,运用内容分析法对高职院校的43本艺术教育教材和6本《美术鉴赏》教材的内容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当前艺术教育课程主要存在的问题有:艺术教育课程内容未能很好实现课程目标;艺术教育课程内容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缺乏艺术实践性;艺术教育课程内容覆盖面狭窄;艺术教育课程内容的特点不明晰,审美性不突出;艺术教育课程内容的综合性不强。再次,自编“高职院校艺术教育课程调查问卷”,运用调查法对高职学生进行艺术教育课程满意度和艺术教育课程内容期许的调查。研究对象分为两类,一类是已开设艺术教育课程的学生,另一类是未开设艺术教育课程的学生,结果发现:对已开设艺术教育课程的学校反应出的主要问题有七点,一是艺术教育课程目标并未很好实现;二是艺术教育课程的形式以选修课居多,教材使用率有待提高;三是高职院校艺术教育课程广泛,但更偏好音乐、美术、影视等大众类型;四是艺术教育教材内容的特征不明显;五是艺术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以形式单一、缺乏实践创作和内容枯燥最为突出;六是高职学生的艺术教育课程满意度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群体差异性;七是学校对艺术教育课程重视程度不够。而未开设艺术教育课程的高职学生对该课程的主要期许有三点,一是突显审美创造能力的艺术教育课程的目标;二是艺术教育课程类型多元化且有配套教材;三是注重艺术教育课程内容的特点,以创造性更为突出。最后,运用访谈法,通过对高职学生的访谈从而了解当前高职院校艺术教育活动的现状。研究结果显示出当前的艺术教育活动的局限性;高职学生参与度不高以及用非审美态度参加艺术教育活动等问题。针对高职院校艺术教育课程内容存在的这些问题,主要从艺术教育课程内容和艺术教育课程内容的实施保障这两方面提出相应的建议。艺术教育课程内容包括艺术教育课程内容的建议和高职院校艺术教育活动的建议。在艺术教育课程内容层面:一是明确高职院校艺术教育课程内容的目标;二是提升艺术实践性的比重;三是丰富艺术教育课程内容的类型,融入地方特色传统文化的内容;四是强化艺术教育课程内容的特点,突出审美性;五是注重艺术教育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在艺术教育活动层面:一是完善艺术教育活动的形式;二是扩大艺术教育活动的参与度;三是将艺术教育活动引入课堂。在高职院校艺术教育课程内容的实施保障层面:一是加大艺术教育课程的建设力度;二是完善师资队伍的建设;三是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党建宁[8](2016)在《基于移动社交网络的大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倍受关注,它既是对传统班级授课制下教师中心模式的深刻颠覆,也是课堂教学结构产生系统性变革的典型范式,对其进行积极探索和深入研究,能为课堂结构变革以及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有力的理论佐证和实践指导。移动社交网络由于其本身所富含的移动互联技术基因和社交活动价值理念,对于社会文化传播的影响和作用渐成显势,对于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乃至对教育信息化的整体观念和全局行动,也存在着适切而又紧密的理论关照和实践意义。然而,在翻转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我国目前的翻转课堂教学还处在探索阶段,在平台选择和模式构建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不完整性。据此,在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新常态下,运用移动社交网络进行大学翻转课堂教学实践的研究,开展信息技术与教育教育深度融合的探索,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基于此,本研究明确了“基于移动社交网络的大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主题,在基于设计的研究范式下,综合运用了内容分析法、调查研究法、准实验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对于应用移动社交网络推进大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深入的考察,探究了如何促进大学生在日益普及的移动社交网络环境中有效地开展翻转学习活动。本研究的主要研究目标是通过对移动社交网络进行教学功能的挖掘、移植和开发改造,探究运用移动社交网络开展大学翻转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方法。论文通过文献梳理和理论推演,首先构建了S-ICM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即基于移动社交网络(Mobile Social Network)的“课前知识传授(Knowledge Impartment)、课堂知识内化(Knowledge Construction)、课后知识迁移(Knowledge Migration)”的三阶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原型,并对其进行了内涵解析和要素分析,设计出了该模式的评价框架和指标体系。其次采用了基于设计的研究方法,经过三轮迭代循环,细化了S-ICM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分阶模式和实施体系,形成了具体的基于移动社交网络的三阶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以及一整套详细的教学设计方案、活动流程环节、参与式教学设计机制、学习效果评价方式等分阶模式和实施方案。第三,开展了S-ICM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效果评价,采用准实验研究方法,建立对照组和实验组,设计了不相等区组后测准实验设计模式和单组前测后测时间序列准实验设计模式,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形式进行评价数据收集,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检验分析。分析结果显示,S-ICM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效果较为明显,学生在认知、情感、能力和行为几个维度的学习效果均有提升,该模式的构建以及相应内涵体系的建立,基本达到了研究的预期目标。最后,在前期研究和效果评价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和体会,进一步总结出S-ICM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具体应用实施时必须遵循的原则和相关策略,这既是该模式推广应用的指导原则,也是对S-ICM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内涵特征的再次凝练和深化。本研究的结论主要有:(1)在大学课堂教学中应用S-ICM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大学课堂教学质量。(2)S-ICM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应用移动社交网络构建翻转课堂教学平台,有利于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3)S-ICM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以知识学习为主线,串联起了知识传授、知识内化和知识迁移的整体认知链条,有利于学生认知、能力、情感和行为的统合发展。(4)S-ICM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具体施行中,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明确移动社交网络的价值效度,合理进行实践应用。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主要表现在:(1)理论层面。本研究提出的S-ICM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将移动社交网络有效融入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翻转课堂理论体系,为促进高校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新的途径。(2)实践层面。在完善和细化S-ICM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过程中,本研究总结形成的教学设计方案、活动流程环节、平台开发模式、参与式教学设计机制、学习效果评价方式、推广应用原则和策略体系等一整套具体详细的分阶段模式和实施方案,为高校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提供了具体的操作程序和实践指导。本研究受现实条件制约,还存在着研究样本整体偏少,研究周期较短等不足。基于上述认识,本研究期望在后续研究中,进一步完善S-ICM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框架,优化实施规程和教学设计方案,细化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在更宽阔的范围内如基础教育领域、继续教育领域中开展应用研究。同时借助本研究的拓展性策略体系,不断提升模式本身的内涵和外延,使之更加完善和成熟。

张立春[9](2016)在《网络学习环境中高职学生的自主学习动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职学生是我国高等院校学生中非常庞大的一个群体。近几年,随着终身教育、教育信息化理念的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模式也逐渐发生了变化。网络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渐渐走进了学生们的视线。但是,高职学生是否能够接受网络学习方式?怎样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这是本文要研究的问题。本文在调查了高职学生网络自主学习动机现状的基础之上,结合现有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一个能够培养高职学生自主学习动机的策略模型并进行了应用研究。为了解决现状调查中出现的“高职学生的网络自主学习动机普遍不高”这一问题,本文结合是“TC动机设计模型”,提出了激发和维持高职学生网络自主学习动机的策略模型。依据该策略模型,在Sakai网络教学平台上构建了一门课程《Dreamweaver网页制作》,选取了某高职院校一个班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单组前后测的实验,收集到了前测和后测的两套试验数据并利用SPSS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了分析验证。实验证明,该策略模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和维持高职学生的自主学习动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都得到了提高;该学习平台也能够为实验提供良好的功能支持,能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高职学生学习动机的提高和学习观念的转变。

郑艳楠[10](2014)在《护理专业学生的学习动机调查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学习动机直接推动着学生的学习行为,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学习质量。学生的学习都要基于一定的学习动机,而这种动机最终形成的最直接的成果便是学生的学习成绩,更深远的影响会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和人生规划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关于学生学习动机的探讨,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所关心的问题。目前国内关于高职高专护理专业课堂管理的研究项目较少,更缺乏以学生学习动机为切入点的研究项目,因此对护理专业学生的学习动机以及课程学习情况进行调查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河南某医学专科学校护理专业学生学习动机的情况进行调查,了解护理专业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课程学习情况,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总结,从而为教师课堂管理给予相应的策略。研究方法:采取随机抽样法选取河南某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三年制护理专业一年级和二年级46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专业课任课老师12名进行访谈。采用黄希庭等人编制的《学习动机问卷》和自编的《课程学习动机调查问卷》,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数据结果进行描述分析、t检验、方差分析。探索护理学生的学习动机状况以及专业课程的课堂及课下学习情况。研究结果:(1)学习动机从强到弱依次为:物质追求、求知进取、社会取向、个人成就、小群体取向、害怕失败。在社会取向动机水平上二年级高于一年级学生(P<0.05),在害怕失败动机水平上一年级上高于二年级学生(P<0.05),两个年级有显着性差异,其它维度动机和动机总体水平无显着年级差异。二年级学生在“追求真知,透彻地认识世界”、“维护学校荣誉,为学校争光”、“人类的进步和繁荣”这三个项目上的学习动机要高于一年级学生(P<0.05);一年级学生在“怕成绩不好受到亲友的责难”方面的学习动机要高于二年级学生(P<0.05),年级差异具有显着性,其它各单项动机无显着差异。(2)护理专业有63.9%的学生以就业工作为选择大学的驱动力,大部分学生专业兴趣缺乏。就学习情况来看,学生平时很努力学习的人数只占35.9%,对学习要求“很清楚”的比例二年级(35.8%)要高于一年级(14.4%),从不逃课的人数比例一年级(79.4%)要高于二年级(66.4%)。二年级在学习内在动力总分水平(P<0.05)、“喜欢本门课程的程度”(P<0.05)“喜欢回答问题或发表见解”(P<0.05)、“新内容学习前会预习”(P<0.05)这几个项目上要优于一年级学生,差异具有显着性。研究结论:护理专业学生的学习动机中物质追求、求知进取、社会取向这三个维度动机较强。二年级学生“社会取向”动机更强,一年级更“害怕失败”,这两个维度上年级差异明显。护理专业学生大部分缺乏专业兴趣,选择大学和专业的驱动力以就业为主。一年级刚入校园,平时学习更努力,逃课率低;但二年级更了解学习要求,目标明确,其内在学习动力水平强,更喜欢本课程且更知道主动思考和预习。

二、高职学生课外活动取向的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职学生课外活动取向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A大学本科生学习动机、学习投入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1.1 高等教育质量评价关注重点的转变
        1.1.2 当前大学生的学习状态不容乐观
        1.1.3 学习动机和学习投入是影响学业成绩的重要因素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学习动机的相关研究
        1.3.2 学习投入的相关研究
        1.3.3 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
        1.3.4 学习动机、学习投入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
        1.3.5 现有研究述评
    1.4 研究假设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创新点
        1.6.1 理论创新
        1.6.2 实践创新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动机与学习动机
        2.1.2 学习投入
        2.1.3 学业成绩
    2.2 理论基础
        2.2.1 自我决定理论
        2.2.2 学习投入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数据收集
    3.1 研究设计
        3.1.1 学习动机问卷
        3.1.2 学习投入问卷
        3.1.3 学生基本情况
        3.1.4 学业成绩
    3.2 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3.2.1 信度检验
        3.2.2 效度检验
    3.3 调查实施和样本分布情况
        3.3.1 研究对象的选取
        3.3.2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3.3.3 样本分布情况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A大学本科生学习动机、学习投入和学业成绩的现状分析
    4.1 A大学本科生学习动机的现状分析
        4.1.1 A大学本科生学习动机总体情况
        4.1.2 A大学本科生学习动机的差异性检验
        4.1.3 分析与讨论
    4.2 A大学本科生学习投入的现状分析
        4.2.1 A大学本科生学习投入总体情况
        4.2.2 A大学本科生学习投入的差异性检验
        4.2.3 分析与讨论
    4.3 A大学本科生学业成绩的现状分析
        4.3.1 A大学本科生学业成绩总体情况及差异性检验
        4.3.2 分析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A大学本科生学习动机、学习投入和学业成绩的关系分析
    5.1 A大学本科生学习动机、学习投入和学业成绩的关系调查
        5.1.1 相关分析
        5.1.2 回归分析
        5.1.3 学习投入在学习动机和学业成绩之间的中介作用检验
    5.2 A大学本科生学习动机、学习投入和学业成绩的关系讨论
        5.2.1 学习动机和学习投入的关系讨论
        5.2.2 学习动机和学业成绩的关系讨论
        5.2.3 学习投入与学业成绩的关系讨论
        5.2.4 学习投入在学习动机和学业成绩之间的中介作用讨论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对策建议
        6.2.1 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大学生学习积极性
        6.2.2 提升学习投入水平,增强大学生学习参与
        6.2.3 尊重个体背景差异,提供个性化帮助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2)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学校汉语教学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的意义
    三、研究思路与内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二)课堂观察法
        (三)半结构访谈法
        (四)问卷调查法
    五、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创新之处
        (二)研究不足之处
    六、概念界定与相关说明
        (一)概念界定
        (二)相关说明
第二章 研究现状
    一、参考文献基本情况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俄罗斯汉语教学机构
        (二)俄罗斯汉语教学师资的情况
        (三)俄罗斯汉语学习者的情况
        (四)俄罗斯汉语教材的情况
        (五)俄罗斯汉语教学方法
        (六)俄罗斯远东汉语教学历史
        (七)俄罗斯远东汉语教学内容的情况
        (八)俄罗斯远东汉语教学师资的情况
        (九)俄罗斯远东汉语学习者的情况
    三、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一)研究不够充分
        (二)研究缺乏整体性
        (三)研究不够深入
第三章 理论基础
    一、跨文化交际理论与汉语教学
        (一)跨文化交际的含义
        (二)跨文化交际的理论要点
        (三)跨文化交际理论对俄罗斯汉语教学的启示
    二、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与汉语教学
        (一)第二语言习得的含义
        (二)第二语言习得教学的理论要点
        (三)第二外语习得理论对汉语教学的启示
    三、从所述理论对俄罗斯汉语教学现状进行解构分析
        (一)俄罗斯汉语教学目标
        (二)俄罗斯汉语教学内容
        (三)俄罗斯远评价标准
        (四)俄罗斯汉语教学环境
        (五)俄罗斯汉语教学方法
        (六)俄罗斯汉语教学师资
        (七)俄罗斯汉语学习者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的历史
    一、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历史阶段
        (一)第一个阶段:汉语教学的发端(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
        (二)第二个阶段:汉语教学的稳步发展(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
        (三)第三个阶段:汉语教学的加速发展(20世纪下半叶至今)
    二、影响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发展的内在因素
        (一)地理因素
        (二)政治因素
        (三)人口因素
        (四)经济因素
    三、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的发展特点
        (一)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的迟缓性
        (二)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的复杂性
        (三)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的曲折性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汉语教学现状调查
    一、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汉语教学的概况
    二、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现状的研究过程
        (一)半结构式观察
        (二)调查对象及选取
        (二)调查问卷回收率及有效率
        (四)调查的信度与效度
        (五)问卷调查的过程
    三、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汉语教学现状调查
        (一)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院校的情况
        (二)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汉语教学目标的情况
        (三)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汉语教学内容的情况
        (四)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汉语教学环境情况
        (五)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汉语教学方法的情况
        (六)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院校汉语教学师资的情况
        (七)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院校汉语学习者的情况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汉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汉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汉语教学目标存在的问题
        (二)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汉语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
        (三)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汉语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
        (四)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汉语教学环境存在的问题
        (五)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汉语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六)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院校汉语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
        (七)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院校汉语学习者存在的问题
    二、俄罗斯远东地区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汉语教学目标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二)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汉语教学内容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三)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汉语教学评价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四)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汉语教学环境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五)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汉语教学方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六)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院校汉语教师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七)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院校汉语学习者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汉语教学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提高高等汉语教学目标的清晰度及适切性
        (一)依据不同汉语水平层次设定梯次性教学目标
        (二)依据汉语不同需求设定不同功能的教学目标
    二、优化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汉语教学内容
        (一)提高汉语教材的系统化
        (二)提高汉语教材的有效度
    三、优化俄罗斯汉语教学的评价标准
        (一)改善俄罗斯的“五分评价标准”
        (二)提高俄罗斯汉语教学评价的客观性
    四、改善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汉语教学环境
        (一)改进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学校汉语教学环境的管理
        (二)促进汉语教学环境外在因素
    五、提高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汉语教学方法的适切性
        (一)修订2019年新的《普通高等教育的联邦州教育标准》教学方法的部分
        (二)优化高等院校的配备与教师管理
        (三)促进汉语活动教学及教法
        (四)提高汉语教师的工作有效率
    六、改善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院校汉语教师工作条件与提高汉语教师的动机
        (一)提高汉语教师福利
        (二)优化汉语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三)提高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师的动机
    七、提高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院校汉语学习者的生活条件与学习效率
        (一)提高汉语学习者的物质生活状况
        (二)改善生活与学习环境
        (三)提高学习效率
        (四)提高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学习者的动机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时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研究型大学在校硕士生课余时间分配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以学生为主体的时间分配状态研究
        1.2.2 以其他对象为主体的时间分配状态研究
        1.2.3 时间分配的方法及其发展研究
        1.2.4 课余时间分配的问题及原因研究
    1.3 核心概念界定
        1.3.1 在校硕士生
        1.3.2 课余时间
        1.3.3 时间分配
    1.4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研究假设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假设
2 理论基础
    2.1 自我决定理论
    2.2 心理账户理论
3 在校硕士生课余时间分配的设计、实施与结果分析
    3.1 在校硕士生问卷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3.1.1 在校硕士生问卷与访谈的设计
        3.1.2 问卷信度分析
        3.1.3 问卷因子分析
    3.2 研究型在校硕士生问卷调查与访谈结果分析
        3.2.1 问卷结果的描述性统计
        3.2.2 研究型大学在校硕士生课余活动时间分配差异性研究
        3.2.3 研究型大学在校硕士生课余活动时间分配回归结果研究
    3.3 研究型大学在校硕士生课余时间分配的特点
        3.3.1 课余时间总量、内容呈现年级化差异显着
        3.3.2 课余时间活动呈现主次性、多元化
        3.3.3 课余时间分配以就业为主要导向
        3.3.4 课余时间分配以导师为根本原则
4 研究型大学在校硕士生课余时间分配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4.1 研究型大学在校硕士生课余时间分配的问题
        4.1.1 课余时间类型:时间结构差异化显着
        4.1.2 课余时间节奏:缺少适应性
        4.1.3 课余时间学习规律:碎片化
        4.1.4 课余时间学习行为:缺乏主动性
        4.1.5 课余时间管理:缺乏规划性
    4.2 研究型大学在校硕士生课余时间分配的成因分析
        4.2.1 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脱节
        4.2.2 培养过程与个人需求脱节
        4.2.3 学校缺乏环境支持
        4.2.4 学术功利性突出
        4.2.5 课余时间规划缺少主动积极性
5 研究型大学在校硕士生课余时间分配的对策和建议
    5.1 培养模式多样化
    5.2 培养过程与学生需求相结合
        5.2.1 培养年限弹性化
        5.2.2 增加选修课时间
        5.2.3 增加“实用性”课程时间
        5.2.4 调整师生互动时间
    5.3 校园环境注重以学生为中心
        5.3.1 优化校园基础设施
        5.3.2 增加校园活动种类
        5.3.3 注重朋辈群体引导
    5.4 树立正确的学术观念
    5.5 提升时间管理的能力
        5.5.1 培养正确的时间观念
        5.5.2 掌握正确的时间管理方法
6 总结与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中的创新与不足
        6.2.1 创新
        6.2.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4)培育初中生创新素养方式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基于课堂观察的角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1.研究背景
        2.研究问题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三)核心概念
        1.创新素养
        2.创新素养培育方式
        3.对创新素养培育方式的评价
        4.基于课堂观察的创新素养培育方式的评价
    (四)国内外有关创新素养培育评价的研究现状
        1.国内外有关创新素养的研究
        2.国内外创新素养培育的研究
        3.国内外创新素养培育评价的研究
        4.国内外创新素养培育评价研究的不足及未来展望
    (五)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研究方法
        2.技术路线
二、培育初中生创新素养方式评价指标体系建构依据与原则
    (一) 培育初中生创新素养方式评价指标体系建构的依据
        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初中生心理发展特点
    (二)培育初中生创新素养方式评价指标体系建构的基本思路和原则
        1.建构指标体系的基本思路
        2.建构指标体系的原则
三、培育初中生创新素养方式评价指标选取与体系建构
    (一)培育初中生创新素养方式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二)使用访谈法对指标进行提炼与选取
        1.访谈对象说明
        2.访谈对象的基本情况
        3.访谈提纲的设计思路
        4.访谈实录
    (三)培育初中生创新素养方式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
    (四)培育初中生创新素养方式评价指标的内涵
        1.课堂提问
        2.创设情境
        3.课堂活动
        4.讲解方式
        5.主动性培养
四、培育初中生创新素养方式评价指标的权重确定
    (一)培育初中生创新素养方式评价的问卷制作与实施
        1.问卷发放对象说明
        2.问卷发放对象的基本情况
        3.设计问卷的思路
        4.问卷的回收与整理
    (二)培育初中生创新素养方式评价指标的赋权
    (三)培育初中生创新素养方式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1.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层次结构的模型
        2.构造判断矩阵确定权重
        3.培育初中生创新素养方式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
五、培育初中生创新素养方式评价指标标准的厘定
    (一)评价标准的含义及作用
        1.评价标准的含义
        2.评价标准的作用
    (二)厘定培育初中生创新素养方式评价标准的原则
        1.客观性与主观性相统一原则
        2.通用性原则
        3.结果导向性原则
    (三)厘定培育初中生创新素养方式评价标准的依据
    (四) 培育初中生创新素养方式评价二级指标的评价标准
六、结论
    (一)研究小结
        1.筛选培育初中生创新素养方式的评价指标
        2.使用德尔菲法对培育初中生创新素养方式评价指标赋权
        3.通过构造判断矩阵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
        4.厘定了培育初中生创新素养方式二级指标的评价标准
    (二)研究的创新、不足与展望
        1.研究的创新点
        2.研究的不足
        3.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5)蒙古族和汉族高职学生英语学习策略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英语学习策略
        (一)概念的界定
        (二)语言学习策略起源
        (三)英语学习策略的分类
    二、理论基础
        (一)认知心理学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
        (二)国内研究
第三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一)问卷调查
        (二)访谈
        (三)比较研究法
    四、研究过程
        (一)总样本因素分析条件检验
        (二)信度检验
        (三)效度检验
        (四)问卷因子分析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一、蒙古族和汉族学生使用英语学习策略的现状
        (一)使用英语学习策略的现状描述
        (二)英语学习策略各维度分析
    二、英语学习策略的相关影响因素
        (一)性别对英语学习策略的影响
        (二)学习年限对英语学习策略的影响
        (三)生活地区对英语学习策略的影响
        (四)家长学历对英语学习策略的影响
    三、蒙古族和汉族学生使用英语学习策略存在的问题
第五章 结论
    一、主要发现与启示建议
        (一)主要发现
        (二)研究启示及建议
    二、不足之处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Ⅰ
附录Ⅱ
附录Ⅲ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6)改革开放四十年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变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与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研究设计
        (二)研究方法
    三、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
        (二)知识社会学基础
        (三)学习心理学基础
第一章 概念界定及文献综述
    一、概念界定
        (一)教科书
        (二)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教科书及社会科教科书文献综述
        (二)国内教科书及中学思想政治教科书文献综述
第二章 改革开放初期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变革
    一、改革开放初期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变革的概况
        (一)拨乱反正: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变革的时代背景
        (二)重视双基: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变革的课程改革背景
        (三)回归基础: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的内容定位
    二、改革开放初期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的选择
        (一)学科知识: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选择的基本取向
        (二)“蒙太奇”式剪辑: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选择的方式
        (三)遵循学科逻辑: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选择的特点
    三、改革开放初期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的组织
        (一)学术中心: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组织的基本取向
        (二)垂直组织: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组织的形式
        (三)学术性与结构性统一: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组织的特点
    四、改革开放初期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的呈现
        (一)教学的资源:“圣经——结构”主义取向教材观的影响
        (二)独白: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呈现的方式
        (三)遮蔽: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的内容呈现的特点
    五、本章小结
第三章 深化改革时期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变革
    一、深化改革时期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变革的概况
        (一)深化改革: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变革的时代背景
        (二)素质教育: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变革的课程改革背景
        (三)落实双基: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的内容定位
    二、深化改革时期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的选择
        (一)学科知识与社会生活经验: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选择的基本取向
        (二)“插补”式混剪: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选择的方式
        (三)遵循学科逻辑、探索生活逻辑: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选择的特点
    三、深化改革时期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的组织
        (一)学术中心与社会问题: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组织的基本取向
        (二)茧式多元: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组织的形式
        (三)突破顺序性,探索整合性: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组织的特点
    四、深化改革时期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的呈现
        (一)教学的工具:“结构——科学”主义取向教材观的影响
        (二)解释: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呈现的方式
        (三)理性化: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呈现的特点
    五、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二十一世纪以来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变革
    一、二十一世纪以来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变革的概况
        (一)改革发展加速期: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变革的时代背景
        (二)全面素质教育: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变革的课程改革背景
        (三)三维目标: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的内容定位
    二、二十一世纪以来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的选择
        (一)学科知识与“超越”社会生活经验: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选择的基本取向
        (二)“整合”式融合: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选择的方式
        (三)遵循生活逻辑,探索心理逻辑: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选择的特点
    三、二十一纪以来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的组织
        (一)社会问题与学生兴趣和发展: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组织的基本取向
        (二)垂直组织: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组织的形式
        (三)以生活为中心重构知识体系: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组织的特点
    四、二十一纪以来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的呈现
        (一)交流的工具:“概念重构主义”教材观的影响
        (二)对话: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呈现的方式
        (三)祛魅: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呈现的特点
    五、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变革的影响因素
    一、改革开放40年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变革的外在因素
        (一)经济因素对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的影响
        (二)政治因素对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的影响
        (三)文化因素对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的影响
    二、改革开放40年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变革的内在因素
        (一)思想理论研究的发展对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的影响
        (二)课程改革与课程观变革对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的影响
第六章 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的发展趋势
    一、融合:未来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的价值取向
        (一)斗争:当代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价值取向的博弈
        (二)融合:未来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价值取向的追求
    二、发展:未来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变革的追求
        (一)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选择的质量
        (二)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组织的质量
        (三)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呈现的质量
结论
    (一)基础研究的主要结论
    (二)核心研究的主要结论
    (三)拓展研究的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7)高职院校艺术教育课程内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一、普及艺术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高职院校大力发展艺术教育符合国家的方针政策
        三、艺术教育课程内容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高职院校对艺术教育课程的忽视
        五、高职院校艺术教育课程内容存在诸多问题
    第二节 研究意义及目的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研究目的和问题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艺术教育研究
        二、高职院校艺术教育课程研究
        三、高职院校艺术教育课程内容研究
        四、研究评述
    第五节 概念界定
        一、高职院校
        二、艺术教育
        三、课程内容
    第六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高职院校艺术教育课程内容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高职院校艺术教育课程内容的设置
        一、高职院校艺术教育课程内容的课程目标
        二、高职院校艺术教育课程内容设置的基本原则
        三、高职院校艺术教育课程内容设置的价值取向
        四、高职院校艺术教育课程的主要类型
        五、高职院校艺术教育课程的内容设计
        六、高职院校艺术教育课程的内容特点
    第二节 高职院校艺术教育课程内容的实施保障
        一、高职院校艺术教育课程的政策制度
        二、高职院校艺术教育课程的师资队伍
        三、高职院校艺术教育课程的课程资源
        四、高职院校艺术教育的课程评价
第二章 高职院校艺术教育课程内容实证分析
    第一节 高职院校艺术教育教材内容分析
        一、高职院校艺术教育教材内容整体分析
        二、高职院校美术教材内容分析
    第二节 高职院校艺术教育课程调查分析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第三节 高职院校艺术教育活动的访谈分析
        一、访谈目的
        二、访谈工具
        三、访谈对象
        四、访谈结果与分析
    第四节 高职院校艺术教育课程内容存在的问题
        一、艺术教育课程内容未能很好实现课程目标
        二、艺术教育课程内容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缺乏艺术实践性
        三、艺术教育课程内容覆盖面狭窄
        四、艺术教育课程内容的特点不明晰,审美性不突出
        五、艺术教育课程内容的综合性不强
        六、艺术教育活动的局限性
        七、艺术教育课程内容的实施保障不完善
第三章 高职院校艺术教育课程内容的设置与实施保障建议
    第一节 高职院校艺术教育课程内容设置的建议
        一、高职院校艺术教育课程内容的建议
        二、高职院校艺术教育活动的建议
    第二节 高职院校艺术教育课程内容的实施保障建议
        一、加大艺术教育课程的建设力度
        二、完善师资队伍的建设
        三、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第四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基于移动社交网络的大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本章概要
    本章脉络结构
    1.1. 研究背景
        1.1.1. 传统班级授课制中教师中心模式的弊端
        1.1.2. Web2.0 环境下移动社交学习的趋势
        1.1.3.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挑战
        1.1.4.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中提高教学质量的需求
    1.2. 研究问题
        1.2.1. 问题的缘起
        1.2.2. 问题的形成
        1.2.3. 问题的细化
    1.3. 研究目标与意义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4.1. 研究范式——基于设计的研究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2. 文献综述
    本章概要
    本章脉络结构
    2.1. 移动社交网络相关研究
        2.1.1. 移动社交网络发展现状研究
        2.1.2. 移动社交网络教学应用研究
        2.1.3. 小结
    2.2.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相关研究
        2.2.1. 翻转课堂本体属性研究
        2.2.2. 翻转课堂教学模型研究
        2.2.3. 翻转课堂支持平台研究
        2.2.4. 翻转课堂效果评价研究
        2.2.5. 小结
    2.3.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总结与启示
        2.3.1.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总结
        2.3.2. 国内外相关研究对本研究的启示
        2.3.3. S-ICM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提出
3. S-ICM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理论原型的构建
    本章概要
    本章脉络结构
    3.1. S-ICM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3.1.1. 理论基础总体框架
        3.1.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3.1.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3.1.4. 混合学习理论
        3.1.5. 掌握学习理论
    3.2. S-ICM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技术支持环境
        3.2.1. 移动社交网络支持下的课前知识传授环境构建
        3.2.2. 移动社交网络支持下的课堂知识内化环境构建
        3.2.3. 移动社交网络支持下的课后知识迁移环境构建
        3.2.4. 移动社交网络中的二次技术开发与应用
    3.3. 教育学视野中的教学模式构建原则与方法
        3.3.1. 教学模式的本质内涵与概念界定
        3.3.2. 教学模式的基本要素及相互关系
        3.3.3. 教学模式的构建方式和构建原则
    3.4. S-ICM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原型
        3.4.1. 相关翻转课堂教学模型的分析与启示
        3.4.2. 理论原型整体框架
        3.4.3. 理论原型内涵解析
        3.4.4. 理论原型要素分析
    3.5. S-ICM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评价指标体系
        3.5.1. S-ICM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依据
        3.5.2. S-ICM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 S-ICM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迭代修正
    本章概要
    本章脉络结构
    4.1. 基于设计的研究概述
    4.2. 研究总体方案设计
        4.2.1. 研究的总体规划
        4.2.2. 研究的总体目标
        4.2.3. 确定实验班级与实验内容
        4.2.4. 开展研究的前期准备
    4.3. 第一轮研究——检验模式的合理性和适宜性
        4.3.1. 目标计划
        4.3.2. 实施观察
        4.3.3. 反思评价
        4.3.4. 改进方向
    4.4. 第二轮研究——优化模式的操作性和灵活性
        4.4.1. 目标计划
        4.4.2. 模式修正
        4.4.3. 实施观察
        4.4.4. 反思评价
        4.4.5. 改进方向
    4.5. 第三轮研究——提升模式的延伸性和扩展性
        4.5.1. 目标计划
        4.5.2. 模式修正
        4.5.3. 实施观察
        4.5.4. 反思评价
    4.6. 三轮研究小结
        4.6.1. 理论探索方面
        4.6.2. 实践应用方面
        4.6.3. S-ICM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修正与总结
5. S-ICM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效果
    本章概要
    本章脉络结构
    5.1. 效果评价方案设计与实施
        5.1.1. 评价目的
        5.1.2. 评价设计
        5.1.3. 评价实施
    5.2. 效果评价数据检验与分析
        5.2.1. 对学习者学习成绩的影响分析
        5.2.2. 对学习者学习效果的影响分析
        5.2.3. 模式的整体满意度分析
        5.2.4. 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
6. S-ICM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策略总结
    本章概要
    本章脉络结构
    6.1. 指导原则
        6.1.1. 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理念
        6.1.2. 客观看待移动社交网络的目的理性
    6.2. 实施策略
        6.2.1. 精心设计课前知识传授的任务材料
        6.2.2. 合理规划课堂知识内化的价值效度
        6.2.3. 审慎设置课外探究学习的内容形式
    6.3. 拓展策略
        6.3.1. 平台拓展
        6.3.2. 外延拓展
        6.3.3. 内涵拓展
7. 结语
    本章概要
    本章脉络结构
    7.1. 研究的主要工作
        7.1.1.“为什么”——研究背景和研究缘起
        7.1.2.“是什么”——内涵界定和理论基础
        7.1.3.“如何构建”——模式构建和基于设计的研究
        7.1.4.“效果如何”——模式验证和效果评价
        7.1.5.“怎样推进”——应用原则和实施策略
    7.2. 研究成果与研究结论
        7.2.1. 研究成果
        7.2.2. 研究结论
    7.3. 创新之处
        7.3.1. 理论层面
        7.3.2. 实践层面
    7.4.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移动社交网络应用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二:参与移动学习和课堂学习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调查问卷
附录四:整体满意度调查问卷
附录五:满意度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附录六:访谈提纲(面向学生)
附录七:访谈提纲(面向教师)
附录八:专家意见征询表
附录九:所罗门学习风格量表
附录十:VAK学习类型自我测试量表
读博期间科研与研究成果
后记

(9)网络学习环境中高职学生的自主学习动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5 论文的框架
第2章 相关理论及研究综述
    2.1 学习动机相关理论概述
    2.2 学习动机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2.3 高职学生学习动机的研究现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职学生网络自主学习动机的调研与分析
    3.1 高职学生网络自主学习动机现状调查问卷的编制
    3.2 高职学生网络自主学习动机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3.3 高职学生网络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调查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网络环境下培养高职学生自主学习动机的策略研究
    4.1 高职学生网络自主学习初始阶段培养学习动机的策略
    4.2 高职学生网络自主学习阶段培养学习动机的策略
    4.3 高职学生网络自主学习后期阶段培养学习动机的策略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高职学生网络自主学习动机策略模型的应用研究
    5.1 实验设计
    5.2 实验实施
    5.3 实验分析
    5.4 结论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贡献与不足
    6.3 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高职学生网络学习动机的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2 访谈提纲
    附录3 实验前测问卷
    附录4 实验后测问卷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0)护理专业学生的学习动机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质量控制
    2.4 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学习动机问卷》调查结果
    3.2 《课程学习动机调查问卷》结果
    3.3 教师访谈结果
4 讨论
    4.1 护理专业学生学习动机特点
    4.2 护理课程学习动机特点
    4.3 教师对学习动机的评价
    4.4 研究局限性
5 结论
    5.1 研究结论
    5.2 建议和对策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四、高职学生课外活动取向的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A大学本科生学习动机、学习投入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D]. 梁燕莹. 河北大学, 2020(08)
  • [2]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学校汉语教学现状研究[D]. 娜斯佳(Anastasia Vorontsova).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12)
  • [3]研究型大学在校硕士生课余时间分配问题研究[D]. 陈恩茹. 浙江大学, 2019(05)
  • [4]培育初中生创新素养方式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基于课堂观察的角度[D]. 许可. 江西师范大学, 2019(01)
  • [5]蒙古族和汉族高职学生英语学习策略比较研究[D]. 乔烨辛. 长春师范大学, 2018(02)
  • [6]改革开放四十年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变革研究[D]. 赵明辉. 东北师范大学, 2018(01)
  • [7]高职院校艺术教育课程内容研究[D]. 胡敏楠. 西南大学, 2018(01)
  • [8]基于移动社交网络的大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D]. 党建宁. 西北师范大学, 2016(06)
  • [9]网络学习环境中高职学生的自主学习动机研究[D]. 张立春. 西南大学, 2016(02)
  • [10]护理专业学生的学习动机调查研究[D]. 郑艳楠. 浙江大学, 2014(05)

标签:;  ;  ;  ;  

高职学生课外活动取向调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