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国超甜玉米“黄金1号”栽培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江增子,范远丰,黄河,郑光辉[1](2015)在《冬种甜玉米品种比较试验》文中提出通过对9个甜玉米品种进行冬季种植田间对比试验,对各品种产量、经济性状、生育性状、植株性状和品质等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台湾华珍和新美夏珍的冬种产量、穗部综合性状和品质等综合表现较优,适合在茂名市茂南区的冬种甜玉米区进行种植,可作为加工型和鲜食型甜玉米进行大面积推广生产。
杨胜前,张绍艳,李迪秦[2](2013)在《湘西山区“黄金1号”甜玉米丰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采用不同播期、不同覆盖和不同施肥量试验,研究超甜玉米"黄金1号"的丰产高效栽培技术。结果表明,甜玉米种植以春播最好,最佳播种时间为3月下旬至4月上旬,早春(4月以前)播种最好采用地膜覆盖和起垄栽培技术,施NPK15∶15∶15复合肥1 125 kg/hm2作基肥能获得较高产量。
罗乃汇[3](2010)在《超甜玉米“黄金1号”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文中认为阐述了超甜玉米"黄金1号"的特征特性,介绍了"黄金1号"的栽培技术,包括选地整地、精细育苗、合理密植、科学用水、科学施肥、病虫害防治、去苞、授粉与去雄及适时采收等内容,以期为"黄金1号"在蕉岭县的推广种植提供参考。
赵军华[4](2009)在《浙江省甜玉米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根据国内外甜玉米的研究和发展现状,对近几年浙江省甜玉米的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分析,思考浙江省甜玉米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浙江省甜玉米今后的发展方向。同时对浙江省甜玉米的育种、栽培、加工等进行了深入分析,为今后我省甜玉米的发展和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参考依据。研究得到如下主要结果:1、浙江省自主选育和审定的鲜食甜玉米品种相对较多,适用加工甜玉米比例较低。表明加工型甜玉米品种的选育相对滞后,相应的甜玉米的加工也更需深化,这就需要一定的鼓励政策加以扶持。2、目前的甜玉米育种遇到瓶颈,主要是种质资源匮乏,育种技术亟需改进。这就要求我们加强与省外甚至国外的交流与合作,广泛搜集国内外优良种质资源;其次,积极向省内外、国内外的先进单位学习先进的甜玉米育种技术,将细胞工程、染色体工程、基因工程和分子标记等先进生物技术运用到甜玉米育种,推进甜玉米育种科技进程。3、浙江省甜玉米的栽培面临着很多困境,栽培面积少、栽培技术推广缓慢。甜玉米的栽培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①品种选择与种植隔离;②精细播种与田间管理;③防治病虫、保证安全;④适时采收、保鲜保质。4、浙江省甜玉米发展最滞后的就是甜玉米的加工。我省的甜玉米加工规模小、科技含量低、相对生产成本较高,专业加工企业我省还没有。因此,我省甜玉米加工发展策略是:走甜玉米加工与生产基地相结合道路,严格加工工艺,努力开发新产品,重点针对鲜食、籽粒加工、果穗加工等新产品,引导科学消费观念,拓宽销售市场。最终引领我省甜玉米发展走育种、栽培、加工全面发展及无公害栽培和加工促推广的科学道路。
俞琦英[5](2009)在《浙江省甜、糯玉米品种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鲜食玉米产业是我国近十年来迅速发展的新兴产业,随着人民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及膳食结构的多元化,鲜食玉米产品有巨大的市场前景。同时,发展鲜食玉米对促进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的作用。甜、糯玉米是我国鲜食玉米的核心种类。本文在扼要综述甜、糯玉米的起源与分布,分析国内外甜、糯玉米生产及育种现状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根据近十年浙江省甜、糯玉米品种区域试验、审定及推广情况,重点分析了浙江省甜、糯玉米品种选育与产业发展现状;比较详细地研究了浙江省甜、糯玉米品种的特点及品种的一致性与真实性;研究评价了甜、糯玉米品种区域试验的质量,提出了进一步提高浙江省甜、糯玉米品种管理质量与水平的对策措施。主要研究结果有:浙江省甜、糯玉米生产发展迅猛。主要表现为:①种植面积迅速扩大,面积比例快速提高。2008年甜、糯玉米面积达5.07万hm2,比1999年增加了7倍多,甜、糯玉米占全省玉米总面积的比例从1999年的14.1%猛增到2008年的54.3%。②生产上应用的甜、糯玉米品种数量明显增多。2008年生产应用品种达57个,比1999年增加48个。③主栽品种较突出。目前主栽甜玉米品种主要有超甜3号、超甜2018、浙凤甜2号和华珍,4个品种占甜玉米总面积的58.9%;主栽糯玉米品种主要有苏玉糯1号、苏玉糯2号、科糯98-6、浙凤糯2号和美玉8号,5个品种的种植面积占糯玉米面积的67.5%。根据甜、糯玉米发展趋势及需求特点,要进一步促进浙江省甜、糯玉米产业的发展,必须解决优质型品种比较缺乏、优质高产配套栽培技术不够完善、产业化程度低、加工企业规模小、采后保鲜贮藏技术亟待改进等问题。浙江省甜、糯玉米品种选育成绩明显,品种特色较为鲜明。表现为:①新品种不断涌现。2001-2008年全省共审定54个甜、糯玉米品种,其中甜玉米品种23个,糯玉米品种31个;②品种来源比较广泛,品种类型丰富多样;③品质改善明显,产量水平不断提高,优质与高产得到初步协调;④品种一致性好,真实性高。浙江省甜、糯玉米品种管理日益规范并健康发展。品种试验逐步走上规范化道路,品质评价体系不断完善,区域试验误差控制较好,试验质量较为稳定且逐年提高。然而,浙江省甜、糯玉米也存在参试品种多乱杂、新品种推广速度不快等问题;甜、糯玉米试验的质量标准和品质评价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为此,要进一步严把参试品种关,确保试验品种质量;进一步健全试验网络建设,提高试验质量;进一步完善品种评价体系,提高品种审定科学性及加强品种示范,加快品种推广速度等措施,以进一步提高甜、糯玉米品种管理的质量与水平。
方志军[6](2008)在《鲜食玉米穗采收后保鲜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山东省主栽的糯玉米品种中糯1号、鲁黄糯6号为试材,在2005~2007年期间,就鲜食玉米穗采收后的几种简易的保鲜措施进行了研究,为鲜食玉米穗保鲜技术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研究了不同温度下带苞叶与否保存对鲜食玉米果穗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鲜玉米穗带苞叶存放在常温和低温情况下比去苞叶塑料袋存放水分降低快、失重率大;低温存放比常温存放效果要好,保鲜时间长。说明在塑料袋简单包装下去苞叶存放比带苞叶存放效果要好。对鲜食玉米穗采收后在常温下不同涂膜剂(壳聚糖、魔芋、植酸)保鲜处理试验结果表明,植酸保水效果最好,壳聚糖涂膜对呼吸的抑制最为显着,植酸涂膜抑制可溶性糖含量下降效果最为明显。涂膜可明显减轻膜脂过氧化作用,减少MDA等自由基含量增加。在低温条件下涂膜贮藏能够改变水分和可溶性糖含量,明显降低鲜食糯玉米采后重量急剧下降的趋势,使储存期明显延长。三种涂膜中,植酸涂膜无论在保水效果、可溶性糖含量、抗菌能力和食味品质等各方面都表现较好的效果。表明植酸涂膜是一个较好的鲜食糯玉米复合保鲜剂。在低温下对鲜食玉米果进行气调保鲜试验结果表明:普通塑料袋包装的呼吸强度一直低于4个处理,CO2浓度则明显高于4个处理,这说明普通塑料袋对呼吸强度的抑制更为有效。但是过度抑制呼吸作用造成其正常的代谢过程受到干扰或破坏,产品的耐贮性、抗病性都发生急剧衰降,因此对糯玉米的气调贮藏应适当抑制其呼吸强度,以保持其正常的新陈代谢过程。硅窗袋对呼吸高峰的延迟出现非常明显。实验表明:从贮藏效果可以看出硅窗面积为6.6cm2/kg的处理,从延迟呼吸高峰值出现、减少水分散失等方面更适合产品的贮藏,品尝其食味评分最高。说明6.6cm2/kg硅窗面积气调效果最好。以上三种保鲜技术的研究都是围绕鲜食玉米穗速冻保鲜技术和真空保鲜技术开展研究的,是对两种保鲜技术的延伸或完善性的研究。在三种保鲜技术中,低温涂膜保鲜实验保鲜效果较好。其中植酸涂膜保鲜效果最理想,保鲜时间可达到40d以上。
吴燕丽[7](2008)在《广东省鲜食玉米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的食物消费将转向富于营养保健的发展方向。鲜食玉米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物质,而且口感香、甜、糯、爽,风味独特,因此深受消费者的青睐,市场前景广阔。同时,开发鲜食玉米产业,对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市场经济、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和促进种植业结构调整均有重大意义。广东省是全国重要的鲜食玉米生产和加工基地,本论文以该省鲜食玉米产业(主要是甜、糯玉米育种、生产、销售、优势和存在问题)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调查文献资料、实地访问调查和分析的方法,结合广东省一些玉米育种研究单位、高校以及鲜食玉米加工企业的鲜食玉米育种、生产及产业化经营的实际情况,对广东省鲜食玉米育种和生产现状、配套生产技术、发展趋势及可持续发展等内容进行了综合分析,从而研究其发展存在的问题和相关对策。本文阐明了鲜食玉米产业的发展对农村、农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分析了广东省鲜食玉米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重点归纳为育种技术有待进一步提高问题、种子市场管理较为混乱,优良栽培技术的推广问题、产业化程度不够高等问题,这些问题对广东甚至全国地区的鲜食玉米生产具有共性,然后研究了解决广东省鲜食玉米产业发展存在问题的对策和建议。本研究的创新主要体现在研究视角上,重点从专家访谈视角,对广东省鲜食玉米产业发展中的育种、生产、优势和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研究,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可以为广东省发展鲜食玉米产业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经验借鉴。
赵福成,王桂跃,段道富[8](2007)在《浙江省甜玉米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对浙江省甜玉米生产、育种和产业化现状的分析,剖析了浙江甜玉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面临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刘俊恒[9](2007)在《河南省鲜食甜、糯玉米的发展现状与对策》文中研究说明玉米类型丰富、用途十分广泛,在我国不仅是重要粮食作物,而且是重要的饲料及经济兼用作物。长期以来,玉米一直被作为一种单纯的粮食作物,生产和利用总是以高产为主要目标。近年来,随着我国玉米生产水平的提高,农产品由长期短缺转为总量大体平衡和丰年有余,种植业结构正在进行多方位的调整。甜糯玉米既可鲜食,也可用于加工,茎叶还可作饲料,因此,甜糯玉米的开发已引起了育种、产品研发、企业和农户的重视。加快甜糯玉米产业化的开发和利用,不仅有利于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满足市场需求,而且对于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效农业,提高玉米生产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畜牧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河南省地处中原,是人口大省,农业大省,又是玉米生产、消费大省。由于长期受温饱问题和市场需求的制约,相应的甜糯玉米品种选育、产品研制等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致使甜糯玉米的发展相对落后。本研究采用比较、归纳和系统分析等方法,在分析和研究河南省甜糯玉米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河南省甜糯玉米产业发展的对策和措施,最后提出了河南省甜糯玉米产业化开发模式。河南省甜糯玉米产业发展中存在的最突出问题是甜糯玉米生产尚未形成规模化和区域化,消费市场开拓不够,容量小,产业化链条未形成。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育种方面,种质资源匮乏、品种抗性差和品质不佳,育成的品种类型单一,缺乏加工专用型品种;育种方法单一技术落后,育种效率低。2、生产方面,分散种植、规模小、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不配套,缺乏品质优良的甜糯玉米品种;质量监测体系滞后,产品质量安全存在一定隐患。3、加工方面,鲜食甜糯玉米的保鲜加工技术落后、产品深加工技术落后,产品种类少;对鲜食甜糯玉米秸秆的利用缺乏系统研究。4、市场开发方面,人们对甜糯玉米认识不足,甜糯玉米产业化水平低,市场建设不完善,专用品牌品种尚无完全确定。针对河南省甜糯玉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其产业化开发、发展对策的措施为:1、继续加强甜糯玉米资源创新研究,加速甜糯玉米新品种选育,重点提高品种的营养、加工品质和抗性,积极探索生物技术与常规育种方法相结合,提高育种效率。2、在生产中,应合理规划,规模化、区域化种植,研究和推广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措施,因地制宜选用不同优良品种,增加甜糯玉米市场竞争力,推进甜玉米标准化建设,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3、提高鲜食甜糯玉米的保鲜加工技术,加强甜糯玉米深加工技术的研究,加大鲜食甜糯玉米秸秆饲料、养殖利用的技术研究。4、加强河南甜糯玉米的产业化开发,扩大宣传,提高人民对甜糯玉米的认识,大力开拓甜糯玉米鲜食和加工产品的消费市场,进一步完善流通体系和市场建设,健全甜玉米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甜糯玉米专用品牌品种,加快土地使用权转让,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农牧结合,提高综合效益,提升甜糯玉米产业化水平。根据以上研究和借鉴国内外甜糯玉米产业化成功的经验,初步提出河南省甜糯玉米发展是以横跨一、二、三产业、以企业为龙头的公司+科研+基地+养殖的联合体,科研、繁育、生产、加工、养殖、市场销售、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紧密相连的甜糯玉米产业化开发模式。
尹跃明,胡启山[10](2007)在《水果型甜玉米及其高产栽培技术概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果型甜玉米”是甜玉米的俗称,又叫“蔬菜玉米”,是以新鲜果穗为产品的特种玉米类型,其鲜果穗因甜脆着称,具有很高的营养品质和经济价值,已成为世界各国的新兴食品,市场前景十分看好。因此,研究并探明甜玉米的生理特点、应用价值及其与之相配套的栽培技术,是加速发展甜玉米生产的现实需要。
二、美国超甜玉米“黄金1号”栽培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美国超甜玉米“黄金1号”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冬种甜玉米品种比较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地选择 |
1.2 供试材料 |
1.3 试验设计 |
1.4 调查内容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鲜单穗产量比较 |
2.2 穗部性状及品质 |
2.2.1 穗部性状。 |
2.2.2 品质。 |
2.3 生育期和植株性状 |
3 结论与讨论 |
(2)湘西山区“黄金1号”甜玉米丰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品种 |
1.2 试验设计 |
1.2.1 播种期及覆盖方式试验 |
1.2.2 施肥量对比试验 |
1.2.3 田间管理 |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1.3.1 生育期记载 |
1.3.2 株高及叶片数 |
1.3.3 收获期测产与考种 |
1.4 数据处理与统计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播期与覆盖对甜玉米生育期的影响 |
2.2 播期与覆盖对甜玉米经济性状的影响 |
2.3 不同施肥水平对甜玉米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
3 结论与讨论 |
(3)超甜玉米“黄金1号”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特征特性 |
1.1 形态特征 |
1.2 生育期表现 |
1.3 产量表现 |
1.4 外观食用品质 |
2 栽培技术 |
2.1 选地整地 |
2.2 精细育苗 |
2.3 合理密植 |
2.4 科学用水 |
2.5 科学施肥 |
2.5.1 施肥原则。 |
2.5.2 施肥建议。 |
2.6 病虫害防治 |
2.6.1 虫害防治。 |
2.6.2 病害防治。 |
2.7 其他管理措施 |
2.8 适时采收 |
(4)浙江省甜玉米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国内外甜玉米发展概述 |
1.1 世界甜玉米发展概况 |
1.1.1 世界甜玉米研究进展 |
1.1.2 世界甜玉米生物技术的应用 |
1.1.3 世界甜玉米产业发展 |
1.2 我国甜玉米研究概况 |
1.2.1 我国甜玉米育种主要进程 |
1.2.2 我国甜玉米研究技术发展 |
1.2.3 我国甜玉米产业发展 |
第二章 浙江省甜玉米育种现状研究 |
2.1 浙江省甜玉米育种进程 |
2.2 浙江省甜玉米区试发展情况 |
2.2.1 浙江省甜玉米区试品种的生育特性 |
2.2.2 浙江省甜玉米区域试验品种的植株髙度 |
2.2.3 浙江省甜玉米区域试验品种的抗病性 |
2.2.4 浙江省甜玉米区域试验品种的果穗及产量性状 |
2.2.5 浙江省甜玉米区域试验品种的品质性状 |
2.3 浙江省甜玉米营养品质研究 |
第三章 浙江省甜玉米生产栽培及病虫害防治研究 |
3.1 浙江省甜玉米生产情况 |
3.2 浙江省甜玉米种子活力研究 |
3.2.1 sh2超甜玉米种子活力形成、贮藏期间劣变研究 |
3.2.2 沙引发对甜玉米种子活力的影响 |
3.3 浙江省甜玉米栽培技术 |
3.3.1 甜玉米直播栽培技术 |
3.3.2 甜玉米免少耕栽培技术 |
3.3.3 甜玉米大棚设施栽培技术 |
3.3.4 施钾对甜玉米产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 |
3.4 甜玉米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技术研究 |
3.4.1 苗期虫害及防治 |
3.4.2 拔节期虫害及防治 |
3.4.3 抽雄吐丝期虫害及防治 |
3.4.4 收获期虫害及防治 |
3.4.5 种子贮存期虫害及防治 |
第四章 浙江省甜玉米发展前景研究 |
4.1 浙江省甜玉米产业潜力与优势分析 |
4.1.1 甜玉米的营养价值及市场需求 |
4.1.2 我省甜玉米生产加工优势 |
4.2 浙江省甜玉米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制约因素 |
4.2.1 种质资源缺乏、品质欠佳 |
4.2.2 育种技术手段落后 |
4.2.3 甜玉米的加工滞后 |
4.2.4 甜玉米生产中的不利因素 |
4.3 我省发展甜玉米急需解决的问题 |
第五章 浙江省甜玉米发展对策研究 |
5.1 以提升产业为核心,创造良好的甜玉米产业发展环境 |
5.2 以专用化为内容,全面推进甜玉米产业的发展 |
5.2.1 甜玉米的专用化研究 |
5.2.2 甜玉米的适用技术研究 |
5.2.3 甜玉米的产业化发展 |
5.3 以推广集成技术为目标,全面推进甜玉米产业科技进步 |
5.3.1 甜玉米育种技术集成 |
5.3.2 甜玉米无公害生产技术集成 |
5.3.3 甜玉米加工生产技术集成 |
参考文献 |
(5)浙江省甜、糯玉米品种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甜、糯玉米概述 |
1.1.1 甜、糯玉米的起源和分布 |
1.1.2 甜、糯玉米的营养价值及利用方式 |
1.2 甜、糯玉米生产发展情况 |
1.2.1 世界甜、糯玉米生产发展情况 |
1.2.2 我国甜、糯玉米生产发展情况 |
1.3 甜、糯玉米育种概况 |
1.3.1 世界甜、糯玉米育种概况 |
1.3.2 我国甜、糯玉米育种概况 |
1.4 农作物品种管理情况 |
1.4.1 国外品种管理概况 |
1.4.2 我国农作物品种管理概况 |
第2章 浙江省甜、糯玉米产业特点及发展趋势 |
2.1 浙江省玉米发展历史 |
2.2 浙江省甜、糯玉米生产现状 |
2.2.1 甜、糯玉米生产迅猛发展 |
2.2.2 甜、糯玉米种植比例越来越大 |
2.2.3 甜、糯玉米品种数量明显增多 |
2.2.4 甜、糯玉米主栽品种较突出 |
2.3 浙江省甜、糯玉米育种现状及存在问题 |
2.3.1 浙江省甜、糯玉米的育种现状 |
2.3.2 浙江省甜、糯玉米育种存在的问题 |
2.4 浙江省甜、糯玉米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
2.4.1 浙江省甜、糯玉米产业现状 |
2.4.2 浙江省甜、糯玉米产业存在问题 |
2.4.3 浙江省甜、糯玉米产业发展趋势 |
第3章 浙江省甜、糯玉米品种管理现状 |
3.1 浙江省农作物品种管理的历史沿革 |
3.2 浙江省甜、糯玉米品种管理现状 |
3.2.1 甜、糯玉米品种审定日益规范并健康发展 |
3.2.2 甜、糯玉米品种试验逐步走上规范化道路 |
3.2.3 甜、糯品种品质评价不断完善 |
3.2.4 甜、糯玉米品种试验质量的评价 |
第4章 浙江省甜、糯玉米品种特点及一致性评价 |
4.1 浙江省甜、糯玉米品种特点 |
4.1.1 新品种不断涌现 |
4.1.2 品种类型丰富多样 |
4.1.3 品质有了明显改善 |
4.1.4 品种来源多渠道 |
4.1.5 产量水平不断提高 |
4.1.6 优质高产初步协调 |
4.2 浙江省甜、糯玉米品种一致性及真实性评价 |
4.2.1 品种的一致性 |
4.2.2 品种的真实性 |
第5章 浙江省甜、糯玉米品种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5.1 浙江省甜、糯玉米品种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
5.1.1 参试品种多、乱、杂现象较突出 |
5.1.2 品种试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
5.1.3 品种品质评价有待进一步完善 |
5.1.4 新品种推广速度有待进一步加快 |
5.2 提高甜、糯玉米品种管理的主要措施 |
5.2.1 严把参试品种关,确保试验品种质量 |
5.2.2 健全试验网络建设,进一步提高试验质量 |
5.2.3 完善品种评价体系,进一步提高品种审定科学性 |
5.2.4 加强品种展示示范,加快品种推广速度 |
参考文献 |
(6)鲜食玉米穗采收后保鲜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鲜食玉米的生产发展现状 |
1.1.1 我国鲜食玉米的生产发展现状 |
1.1.2 国外鲜食玉米的生产发展现状 |
1.1.3 玉米鲜食的功效 |
1.2 鲜食玉米果穗的生理生化特性及品质评价 |
1.2.1 玉米穗的生理生化特点 |
1.2.1.1 玉米籽粒的形成与成熟阶段 |
1.2.1.2 玉米灌浆期籽粒和穗轴化学成分的变化 |
1.2.2 鲜食玉米采收期的确定 |
1.2.2.1 鲜食玉米乳熟期营养成分的变化 |
1.2.2.2 鲜食玉米采收期的确定 |
1.2.3 鲜食玉米的品质评价 |
1.2.3.1 食用品质 |
1.2.3.2 商业品质 |
1.2.3.3 加工品质 |
1.2.3.4 营养品质 |
1.2.3.5 标准的量化问题 |
1.2.4 影响鲜食玉米品质的因素 |
1.2.4.1 品种因素对鲜食玉米品质的影响 |
1.2.4.2 环境因素对鲜食玉米籽粒灌浆的影响 |
1.2.4.3 栽培技术对鲜食玉米品质的影响 |
1.3 鲜食玉米保鲜加工工艺 |
1.3.1 鲜食玉米速冻加工技术 |
1.3.1.1 鲜食玉米一般的冷冻加工工艺流程 |
1.3.1.2 鲜食玉米穗速冻加工存在的问题 |
1.3.2 鲜食玉米真空包装工艺 |
1.3.2.1 真空包装加工技术的工艺流程 |
1.3.2.2 真空包装技术存在的问题 |
1.3.3 两种保鲜工艺的比较 |
1.3.4 其它保鲜技术 |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2.2.1 鲜食糯玉米采后水分变化以及对风味品质影响试验 |
2.2.2 涂膜对鲜食玉米品质的影响试验 |
2.2.2.1 涂膜液基础配方 |
2.2.2.2 壳聚糖复合涂膜液的制备 |
2.2.2.3 魔芋复合涂膜液的制备 |
2.2.2.4 植酸复合涂膜液的制备 |
2.2.3 鲜食糯玉米采收后的气调贮藏试验 |
2.2.4 测定指标与方法 |
2.2.5 感官品质指标评定 |
2.2.5.1 腐败指数 |
2.2.5.2 食味品质 |
3、结果与分析 |
3.1 鲜食糯玉米采后水分变化以及对风味品质影响研究 |
3.1.1 鲜食糯玉米采后水分变化趋势 |
3.1.2 鲜食糯玉米采后失重率的变化趋势 |
3.1.3 温度对鲜食玉米采后水分和失重率的影响 |
3.1.4 鲜食糯玉米水分变化与风味品质的关系 |
3.2 常温下涂膜处理对鲜食玉米品质的影响 |
3.2.1 涂膜处理对鲜食糯玉米失重率的影响 |
3.2.2 涂膜处理对鲜食糯玉米水分含量的影响 |
3.2.3 涂膜对鲜食糯玉米呼吸强度的影响 |
3.2.4 涂膜对鲜食糯玉米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3.2.5 涂膜对鲜食糯玉米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
3.3 涂膜低温处理保鲜技术研究 |
3.3.1 涂膜低温处理对失重率的影响 |
3.3.2 涂膜低温处理对水分含量的影响 |
3.3.3 涂膜低温处理对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3.3.4 涂膜低温处理对货架期的影响 |
3.3.4.1 处理对腐败指数的影响 |
3.3.4.2 涂膜低温处理对食味品质的影响 |
3.4 硅窗袋对鲜食糯玉米呼吸强度的影响 |
3.4.1 鲜食糯玉米低温贮藏呼吸强度变化 |
3.4.2 硅窗袋对鲜食糯玉米呼吸强度的影响 |
3.4.3 硅窗袋对鲜食糯玉米02和C02浓度的改变 |
3.4.4 贮藏过程中重量和水分含量变化 |
3.4.5 鲜食糯玉米贮藏食味变化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广东省鲜食玉米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鲜食玉米产业发展现状 |
1.2.1 鲜食玉米简介 |
1.2.2 国内鲜食玉米的生产加工概况 |
1.2.3 国外鲜食玉米的生产加工概况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1 有关农业产业化的研究 |
1.3.2 有关鲜食玉米的研究 |
1.4 研究设计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目标 |
1.4.4 主要创新点 |
2 广东省鲜食玉米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2.1 广东省鲜食玉米产业发展现状的访谈分析 |
2.1.1 访谈设计与实施 |
2.1.2 个案分析 |
2.2 广东省鲜食玉米产业发展现状的文献分析 |
2.2.1 广东省鲜食玉米育种及生产状况 |
2.2.2 广东省鲜食玉米产业市场行情分析 |
2.2.3 广东省鲜食玉米产业发展优势分析 |
2.2.4 广东省鲜食玉米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
3 进一步发展广东省鲜食玉米产业的对策建议 |
3.1 加强政府的宏观管理和产业扶持 |
3.2 以农业技术创新和推广为重点,完善鲜食玉米技术支持体系 |
3.3 变产品优势为品牌优势,提高鲜食玉米品牌知名度 |
3.4 进一步利用自然资源和市场区位优势,促进鲜食玉米产业可持续发展 |
4 结论与不足 |
4.1 主要研究结论 |
4.2 主要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件1:访谈提纲(A类:鲜食玉米加工企业) |
附件2:访谈提纲(B类:种植鲜食玉米的农民) |
附件3:访谈提纲(C类:鲜食玉米科研人员) |
附件4:访谈提纲(D类:鲜食玉米消费者) |
附件5:被访者资料 |
致谢 |
(8)浙江省甜玉米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产业现状 |
1.1 气候概况 |
1.2 种植现状 |
1.3 育种情况 |
1.4 产业化现状 |
2 存在问题 |
2.1 育种中存在的问题 |
2.2 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
2.2.1 高产栽培技术不配套 |
2.2.2 采后保鲜贮藏技术亟待改进 |
2.2.3 产业化程度低, 上规模的加工企业少 |
3 发展对策 |
3.1 重视育种的基础研究工作, 加强品质育种 |
3.2 加强综合配套栽培技术的研究, 搞好示范推广工作 |
3.3 加大宣传力度, 开拓国内外市场 |
3.4 扶植龙头企业, 达到加工增值 |
(9)河南省鲜食甜、糯玉米的发展现状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1 文献综述 |
2 引言 |
3 材料与方法 |
3.1 材料及来源 |
3.2 研究方法 |
4 河南省鲜食甜糯玉米研究和发展现状 |
4.1 河南省甜糯玉米生产状况 |
4.1.1 河南省玉米生产状况 |
4.1.2 河南省发展甜糯玉米产业的优势 |
4.2 河南甜糯玉米研究现状 |
4.3 河南省甜糯玉米发展现状 |
4.3.1 河南甜糯玉米生产加工现状 |
4.3.2 河南省甜玉米市场现状 |
5 河南省甜糯玉米产业在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5.1 河南省甜糯玉米在育种中存在的问题 |
5.2 河南省甜糯玉米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
5.2.1 分散种植、规模小、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不配套 |
5.2.2 缺乏品质优良的甜糯玉米品种 |
5.2.3 质量监测体系滞后,产品质量安全存在一定隐患 |
5.3 河南省甜糯玉米生产加工中存在的问题 |
5.4 河南省甜糯玉米市场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
5.4.1 人民对甜糯玉米认识不足 |
5.4.2 甜糯玉米产业化水平低 |
5.4.3 甜糯玉米市场建设不完善 |
5.4.4 专用品牌品种尚无完全确定 |
6 河南省甜糯玉米发展对策 |
6.1 加强甜糯玉米育种研究 |
6.2 河南甜糯玉米生产发展策略 |
6.2.1 合理规划,规模种植 |
6.2.2 研究和推广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措施 |
6.2.3 选种品质优良的甜糯玉米品种,增加甜糯玉米市场竞争力 |
6.2.4 推进甜玉米标准化建设,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 |
6.3 提高河南省甜糯玉米的产后加工水平 |
6.4 河南省甜糯玉米的市场发展对策 |
6.4.1 扩大宣传,提高人民对甜糯玉米的 |
6.4.2 进一步完善流通体系和市场建设 |
6.4.3 健全甜玉米社会化服务体系 |
6.4.4 建立甜糯玉米专用品牌品种 |
6.4.5 加快土地使用权转让,推进适度规模经营 |
6.4.6 农牧结合,提高综合效益 |
6.5 河南省甜糯玉米产业化模式探讨 |
6.5.1 河南省甜糯玉米产业化模式构建 |
6.5.2 公司联合体的功能 |
6.5.3 模式中各环节之间的关系 |
7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英文摘要 |
(10)水果型甜玉米及其高产栽培技术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 甜玉米的主要生理特性 |
1.1 甜玉米基本类型 |
1.2 含糖量高 |
1.3 营养元素丰富 |
1.4 有利于畜牧业发展 |
1.5 经济效益高 |
1.5 发展前景广阔 |
2 甜玉米的主要栽培品种 |
2.1 湘玉超甜1号 |
2.2 特甜1号 |
2.3 广甜2号 |
2.4 甜单1号 |
2.5 甜单8号 |
2.6 华甜玉1号 |
2.7 超甜1号 (沈阳) |
2.8 台湾898玉米 |
2.9 台甜1号 |
2.1 0 美国甜香 |
2.1 1 黄金1号 |
3 甜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
3.1 实施隔离种植 |
3.2 提高播种质量 |
3.2.1 选择适宜的土壤环境。 |
3.2.2 施足底肥。 |
3.2.3 种子处理。 |
3.2.4 湿润、带药下种。 |
3.2.5 分期播种。 |
3.3 发挥群体优势 |
3.4 科学运筹肥水 |
3.4.1 重施以有机肥为主的基肥。 |
3.4.2 合理运筹化肥。 |
3.4.3 看苗补施微量元素肥料。 |
3.4.4 结合施肥做好除草与培土工作。 |
3.4.5 甜玉米的需水特性与普通玉米相似, 应注意科学用水, 以水调肥。 |
3.5 主要病虫防治 |
3.6 掌握最佳采收期 |
四、美国超甜玉米“黄金1号”栽培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冬种甜玉米品种比较试验[J]. 江增子,范远丰,黄河,郑光辉. 现代农业科技, 2015(16)
- [2]湘西山区“黄金1号”甜玉米丰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J]. 杨胜前,张绍艳,李迪秦. 作物研究, 2013(04)
- [3]超甜玉米“黄金1号”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J]. 罗乃汇. 现代农业科技, 2010(02)
- [4]浙江省甜玉米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 赵军华. 浙江大学, 2009(08)
- [5]浙江省甜、糯玉米品种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D]. 俞琦英. 浙江大学, 2009(10)
- [6]鲜食玉米穗采收后保鲜技术研究[D]. 方志军. 山东农业大学, 2008(03)
- [7]广东省鲜食玉米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 吴燕丽. 华中农业大学, 2008(03)
- [8]浙江省甜玉米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 赵福成,王桂跃,段道富. 浙江农业科学, 2007(06)
- [9]河南省鲜食甜、糯玉米的发展现状与对策[D]. 刘俊恒. 河南农业大学, 2007(09)
- [10]水果型甜玉米及其高产栽培技术概述[J]. 尹跃明,胡启山. 现代农业科技, 2007(08)
标签:玉米论文; 玉米的功效与作用论文; 三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