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胜于吹笛——浅析我国最早的声乐专着《歌唱》

歌唱胜于吹笛——浅析我国最早的声乐专着《歌唱》

一、取来歌里唱 胜向笛中吹——浅析我国最早的声乐论着《唱论》(论文文献综述)

可心[1](2019)在《中国古代歌唱理论文献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古代歌唱理论以历史典籍为理论承载,记载了我国古代歌唱实践涉及到的技术理论、表演理论、教学理论等内容。元代之前的古代歌唱理论文献多存于官修正史中的艺文志、乐志部分,及部分类书中;元代之后的理论文献多集中于各类戏曲理论专着之中。中国古代歌唱理论作为中国古代音乐史中宝贵的理论遗产,凝结了几千年来歌唱艺术实践中总结出的优秀经验。随着古代歌唱艺术自身的发展和丰富,歌唱理论逐渐深入,完成自身的体系化,并成为中国民族歌唱实践的重要支撑。首先,本文采用音乐文献学的方法对中国古代歌唱理论文献以断代搜集和梳理的工作将文献中的歌唱理论进行系统分类,提炼出古代歌唱理论的发展线索、总结发展逻辑,清晰古代歌唱理论历史脉络。其次,本人归纳现有古代歌唱理论文献中的书写体例、文章结构,通过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结合当下民族声乐歌唱研究成果,以“气息”、“咬字”、“行腔”、“情感”四部分凝练出中国古代歌唱理论结构体系,根据其丰富的层次内容完成体系建构,并展开论述。最后,对中国古代歌唱理论在近现代的继承和发展,及当下在民族声乐学科中的运用情况进行梳理,说明古代歌唱理论对于民族声乐学科发展起到的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并以古代歌唱理论发展的视角对民族声乐理论展开展望。对于古代歌唱理论的研究既是中国古代音乐史专业重要的研究内容,对于该内容的研究有助于当下清晰古代歌唱理论的历史脉络,也有助于通过其丰富的内容建构中国古代歌唱理论的的体系结构,对当今民族声乐专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刘梓凝[2](2017)在《谈《唱论》中部分观点对声乐学习的启发》文中指出歌唱是人类音乐最早的表达方式,元代燕南芝庵先生的《唱论》可以说是我国第一部较系统的叙述声乐艺术的专着。它较为全面地对当时的歌唱艺术加以论述,虽篇幅不长,言语精炼,文言记载,但它的内容涉及广泛,条理清晰,其中的见解和精髓也被不断地继承和发扬。然而它主要研究的是中国古代的戏曲演唱方法,且文字简扼,语言难懂,令人读来颇为费解。但经过后人对其言辞的不断研究,高度提炼,使得历代歌者从中受益匪浅。《唱论》中强调:“丝不如竹,竹不如肉”“取来歌里唱,胜向笛中吹。”说明声乐在宋代的歌唱表演艺术中已经占有主导地位。在《唱论》中,作者重点阐述了歌唱艺术中关于歌唱技艺的理论,如歌唱的咬字、气息的运用、节奏的把握、演唱的风格、常见的声病等,同时也指出当时歌唱中存在的一些弊病,并记录了古代有名的歌唱家、曲牌名称、乐曲曲目、内容、流行地域等。燕南芝庵《唱论》不仅是对前人及当时歌唱艺术的总结,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对后世的声乐教学也起到了一定程度的规范和指导作用,并对之后声乐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人对这部声乐演唱理论的专着中关于声乐技艺的其中几点做了重点分析,再结合作品和本人演唱体验来理解和领会《唱论》中演唱各个方面的要求,从而古为今用,更加清楚的学习怎样歌唱及演唱的意义。论文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一部分是对这部歌唱的史学研究进行整体的释义,对它的理论框架和整体结构做了简单的分析。对《唱论》整体所要表达的观念与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第二部分重点提出《唱论》中关于在声乐演唱时遇到的技巧性的问题,并结合自身的认识进行阐述与分析。这一部分包括了四个分论点,其一“声要圆熟,腔要彻满”的观点来分析演唱过程中的声腔关系。其二“有偷气,取气,换气,歇气,就气;爱着有一口气。”是对如何运用气息进行的阐述,对此结合本人的演唱经验来谈歌唱中的呼吸。其三“凡人声音不等,各有所长。”“有唱得雄壮的,失之村沙;唱得蕴拭的,失之乜斜;唱得轻巧的,失之寒贱,唱得本分的,失之老实,唱得用意的,失之穿凿;唱得打掐的,失之本调。”这是唱论中对歌唱风格、音色和情感上的把握与分析,通过本人演唱的作品来谈演唱中声与情的结合以及声乐作品的二度创作。其四“凡歌节病,有唱得困的,灰的,涎的,叫的,大的。”“有唱声病:散散,焦焦;干干,冽冽;哑哑,嗄嗄;尖尖,低低;雌雌,雄雄;短短,憨憨;浊浊,赸赸。有:格嗓,囊鼻,摇头,歪口,合眼,张口,撮唇,撇口,昂头,咳嗽。”等总结了歌唱中出现的声音的毛病,结合本人的演唱体验谈如何避免错误的声音。在这四个问题中,本人重点对关于声乐演唱技巧中的气息与演唱风格的把握做了大量的论述和举例分析。例如在第三个问题关于演唱的风格把握与情感体会中,本人先是结合唱论中对此观点的要求进行论述,指出演唱风格是由演唱者对歌曲的理解与体会,通过对演唱形式的把握所表现出来的。之后列举了舒伯特的艺术歌曲《魔王》、选自歌剧《再别康桥》中的《沉沦上海》,这两首作品的歌词,语言,内容以及声音的处理,都是经专业指导教师的帮助下认真的完成后的所思所感所悟。之所以拿出这四点一是因为这些观点是《唱论》中重点强调的部分,二是它们也是在我们学习声乐过程中所要涉及到的必要知识。通过分析唱论中关于歌唱的这四个观点后,并与现在的歌唱理论和方法融会贯通,然后用这些理论去指导我的歌唱实践。第三部分论述了《唱论》的史学意义与现实价值。史学意义包括《唱论》中的内容与观点对当时声乐演唱要求与思考,它对当时的演唱和教学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唱论》的问世对后代声乐艺术发展的也具有深远的影响。它的现实价值表现在对本人自身学习声乐的影响及实践感受,和对当代年轻的声乐学习者在声乐学习过程中的启发。

高月霞[3](2017)在《中国古代声乐专着《唱论》文献综述》文中指出《唱论》是中国音乐史上出现的第一部声乐专着,是一部集中了古代声乐理论、演唱方法、歌唱教学理念的史料性着作。从元、明、清代一直到今天,都可以看到人们对它的引用、注解、评价和研究。不管是知名学者还是在校学生、音乐理论工作者抑或声乐教学、表演实践者,都能在《唱论》中找出自己所需的研究价值所在,它的高度精练使中国历代歌唱者和声乐教育者从中获益匪浅。

吕韵[4](2016)在《中国古典唱论研究叙事与意义评价》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古典歌曲承载着五千年文化孕育下所特有的音乐文化审美趣味与歌唱观念,凝结和传承了中华民族独特的音律习惯和语言特性。中国古典唱论的发展史与古代社会的发展进程有诸多相似之处,其浩如烟海的歌唱题材,形式多样的歌唱体裁以及意境隽永的歌唱特色,无不为中国古典歌唱艺术添色增彩。

陶玉宇[5](2016)在《燕南芝庵《唱论》研究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唱论》是元代燕南芝庵撰写的一部声乐演唱专论,全文共31章节,论述了歌唱的方法、歌唱的技术、歌唱的咬字声腔以及歌唱的弊病等问题。自其成书,就引起了广大学者和研究人员的注意,尤其是到了近代,研究的人数非常之多、研究的视角各有不同、研究的问题复杂精细,从而产生了大量的理论成果,这些理论结晶对我们理解中国古代歌唱理论方法有着特殊的历史意义。本文主要阐述《唱论》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对于《唱论》的研究成果进行分类整理,从整体上呈现出《唱论》研究的特点和问题,并对《唱论》研究的既有成果做出公允的评价。全文由下列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主要阐述选题缘起与对象、选题意义与范围、研究方法;第一部分是《唱论》的研究概述与历程;第二部分是《唱论》的研究分类;第三部分是《唱论》的研究特点和问题;第四部分是《唱论》的研究价值与思考;结语是对《唱论》研究的概括和展望。

王苏生[6](2014)在《古代学人戏曲观的生成与演进》文中提出本文从“戏曲学”问题基点出发,考辨其理论缺乏的原因所在,以为戏曲观的模糊是关键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重视戏曲观研究。因为,一个戏曲学家选择什么戏曲历史材料,采取什么叙述结构,确立什么逻辑推理,得出什么结论看法,“戏曲观”的作用不可小觑。但是,怎样进行戏曲观究呢?必须从古代戏曲观念史的考察入手。只有在“以史为鉴”中,我们才能真正把握戏曲的当下和未来。然而,要描述中国古代戏曲观,实非易事。一方面由于古人的戏曲观已成过去,实难捕捉还原;另一方面即使有文献存在,也纷繁庞杂而很难整体呈现。怎么办?我们以为,“古代学人”是一个特殊的视角。“古代学人”既是统治阶级中的一员,又常居于被统治阶级之首,具有连接上下层的天然功能。他们的戏曲观交织着庙堂之上与民间之下的各种情缘。所以,通过“古代学人”来考察古代戏曲观是本文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本文基本内容是,以“古代学人戏曲观”为逻辑起点,以中国古代戏曲学着作为平台,以“戏何谓”(本质、本源论)和“戏曲何为”(功能、作用论)为焦点,在诗学与戏论两个层面上,梳理中国古代学人戏曲观的生成与演进,力求描绘出一幅从两汉到晚清的“古代戏曲观”的谱系。一共由九章、导论和余论组成。导论《寻找“戏曲学”的问题基点》,主要对论题缘起、研究现状、基本方法、思路框架和创新意义等问题进行说明;第一章《“古代学人戏曲观”之界定》,主要对“古代学人戏曲观”这一概念做学理上的规范,以确定我们的论题的研究边界;第二章《“戏”“乐”先在:“伎艺”之“泛戏剧观”》,主要对从两汉到唐宋的“泛戏剧观”进行梳理和研究;第三章《“歌”“舞”接续:“声色”之表演戏曲观》,主要对元代部分学人的技艺一体、声色唯尚的表演戏曲观进行梳理和研究;第四章《“诗”“教”转向:“尊体”之诗学戏曲观》,主要对元代、明初部分学人的诗曲一体、教化为主的诗学戏曲观进行梳理和研究;第五章《“辞”“律”摇摆:“辨体”之曲学戏曲观》,主要对有明一代大部分学人的诗曲之辨、音律双美的曲学戏曲观进行梳理与研究;第六章《“风”“月”回归:“得体”之剧学戏曲观》,主要对晚明学人剧戏一体、登场为本的剧学戏曲观进行梳理和研究;第七章《“案”“场”并行:“总结”之综合戏曲观》,主要对清初期、中期学人的诗学、曲学、剧学一体、总结为上的综合戏曲观进行梳理和研究;第八章《“花”“雅”较量:“乱弹”之民间化戏曲观》,主要对清中晚期学的舞台表演为主、花部“乱弹”唯尚的“民间化”戏曲观进行梳理和研究;第九章《“戏”“曲”一体:“会通”之现代戏曲观》,主要对晚清学人的中西会通为本的现代戏曲观进行梳理与研究。余论《“戏曲观”研究之续想》,主要思考“戏曲观”研究的学理价值和历史意义等问题。总之,观念史是人类思想的历史,古代戏曲观念史也是中国古人感受和反思戏曲艺术的历史。一旦把中国古代戏曲观念的嬗变进程勾勒清晰,无疑会为整个现代戏曲理论研究注入生机,成为戏曲学中新的学术增长点。种种事实表明戏曲观研究将有助于我们对戏曲本质、本源和存在方式的认知,使我们更准确地把握戏曲的美学特征与形体规范,对戏曲舞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对于戏曲欣赏、接受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尤其在戏曲“夕阳西下”的今天,更具有其他戏曲研究不可替代的超越意义。

曾广海[7](2014)在《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发展脉络及演唱思考》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所研究的课题为“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发展脉络及演唱思考”。艺术歌曲是上世纪20年代初继“学堂乐歌”之后重要的歌曲体裁。自上世纪早期,一批留学海外归来的音乐家、作曲家借鉴了西方艺术歌曲形式,为古诗词和白话诗词谱写了大量的“中国艺术歌曲”。其中“古诗词艺术歌曲”,成为作曲家偏爱的创作形式。“古诗词艺术歌曲”具有独特的中国文化意蕴和审美,“诗乐合璧”、“意境深邃”是作曲家追求的精神境界。本论文梳理了自上世纪20年代至今“古诗词艺术歌曲”发展的三个阶段。对每个阶段的经典的古诗词艺术歌曲的代表作品,论文对诗词作了介绍的同时,特别是对音乐本体进行了尽量准确、详细、深入地分析,以求理出创作及作品风格上的衍变过程。针对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古诗词艺术歌曲该如何正确诠释,给歌唱者作了清晰地阐述;此外在美学层面论述了中国诗词、音乐不同于西方的独特的“韵律”、“音韵”的审美标准;为使演唱“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更具有中国文化的“神韵”,论文对演唱者的“声音”要求以及加强综合涵养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最后论文对“古诗词艺术歌曲”在今后的教学、创作和演唱给予了展望和畅想。

王启喻[8](2013)在《《唱论》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唱论》是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的杰出代表作之一,在中国音乐理论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其音乐思想对声腔理论的构建有着深远的影响。书中总结了宋金元的演唱实践,对歌之格调、节奏、音色、气息等歌唱方面进行了阐述,还指出古代歌者、曲目、演唱场所、品种、宫调声情及演唱弊症等一系列问题,对研究歌唱理论、声乐教学以及曲词创作起到了一定的规范和指导的作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有着积极的意义。本文围绕《唱论》的主要内容展开系统的分析,尽力使《唱论》中的理论更通俗易懂,以期望对其有更深入的领悟。文中结合当代声乐演唱技巧,分别从气息、咬字、唱腔、音乐处理手法等方面进行论述,力求从中提炼出理论的精髓,从而指导学习实践,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

张燕[9](2012)在《《唱论》歌唱方法与技巧及其对当代民族声乐的借鉴意义》文中指出元代燕南芝庵的声乐论着《唱论》文字虽然简略,但是涵盖内容比较丰富,尤其文中对歌唱的表达以及歌唱的方法与技巧做了高度的概括,都是音乐家、歌唱家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这些歌唱方法与技巧对于当代民族声乐有着实质性的借鉴意义。

王旎[10](2012)在《《唱论》“字”、“腔”的解读及其现实意义》文中研究指明元代燕南芝庵的《唱论》是我国第一部关于歌唱艺术的论着,在中国声乐表演艺术发展过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作用,《唱论》对中国传统戏曲和声乐理论及实践具有重要影响,当代民族声乐学习中所要求的“咬字清楚、依字行腔”、“字正腔圆”的理念,在很大程度上是继承和发展了《唱论》中所论述的“字真、句笃、依腔、贴调”、“声要圆熟,腔要彻满”的音乐观点。本文拟通过对《唱论》中关于“字”、“腔”的解读,同时结合自身民族声乐学习和艺术实践,探讨《唱论》“字”、“腔”之歌唱理论对于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的现实指导意义和作用。

二、取来歌里唱 胜向笛中吹——浅析我国最早的声乐论着《唱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取来歌里唱 胜向笛中吹——浅析我国最早的声乐论着《唱论》(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古代歌唱理论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文献综述
        (一)古代文献综述
        (二)研究成果综述
    二、研究内容及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一章 中国古代传统歌唱理论的历史发展
    一、中国古代歌唱理论的萌芽期(先秦及两汉)
    二、中国古代歌唱理论的发展期(魏晋至隋唐)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
        (二)隋唐时期
    三、中国古代歌唱理论的成熟期(宋元)
        (一)两宋时期
        (二)元代《唱论》
    四、中国传统唱论理论的繁荣期(明清)
        (一)曲有三绝,字清为一绝
        (二)腔纯为二绝
        (三)板正为三绝
        (四)解明曲意
第二章 中国古代歌唱理论体系结构
    一、气息
        (一)气息——歌之前提
        (二)气息的运用
        (三)气息对歌唱中音色的影响
    二、咬字
        (一)咬字—歌之起首
        (二)咬字方法的运用
    三、行腔
        (一)行腔—歌之核心
        (二)歌唱中的声腔状态
        (三)依字行腔的行腔方法
        (四)润腔的音乐处理方法
    四、情感
        (一)情感——歌之关键
        (二)古代歌唱理论体系中对于“情感”因素的定位
        (三)解明曲意的重要性
第三章 中国传统歌唱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一、中国传统歌唱理论在近现代的继承和发展
        (一)近代中国声乐发展(鸦片战争至20 世纪50 年代)
        (二)民族声乐的产生和发展(20 世纪50 年代至今)
        (三)传统唱论在当代民族声乐中的实践
    二、古代歌唱理论体系视阈下的民族声乐发展展望
        (一)专业教学方面
        (二)课程开设方面
        (三)学科建设方面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谈《唱论》中部分观点对声乐学习的启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关于《唱论》的史料分析
    (一)解析《唱论》理论框架与大体内容
    (二)《唱论》中与声乐技艺相关理论的探究
二、结合声乐表演与作品浅析《唱论》中的声乐理论
    (一)声腔关系
        1.“声要圆熟,腔要彻满”的解读与体验
        2.对“声要圆熟,腔要彻满”的理论认知
    (二)《唱论》中对气息问题的认识
        1.“偷气,取气,换气,歇气,就气,爱者有一口气”的解读与体验
        2.对“爱者有一口气”的理论认知
    (三)《唱论》中对艺术表现的分析
        1.“凡人声音不等,各有所长”的解读与领悟
        2.对艺术表现力的理论认知
    (四)《唱论》中关于“错误声音”的罗列
        1.“错误的声音”类型分析
        2.如何在演唱实践中避免错误的声音
三、《唱论》的史学意义与现实价值
    (一)《唱论》的史学意义
    (二)《唱论》的现实价值
        1.《唱论》对自身学习与演唱的影响及实践感受
        2.《唱论》对当代年轻的声乐学习者的启发与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中国古代声乐专着《唱论》文献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内容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一)民国以前的研究
    (二)民国初期至20世纪80年代的研究
    (三)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研究
三、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四、今后研究的侧重点

(4)中国古典唱论研究叙事与意义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古典唱论学理研究叙事
二、中国古典唱论演唱技巧辩证
三、中国古典唱论学术意义评价
结语

(5)燕南芝庵《唱论》研究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 研究缘起与研究对象
    (二) 选题意义
    (三) 研究范围
    (四) 研究方法
一、《唱论》的研究概述与历程
    (一) 《唱论》的概述
        1. 《唱论》的背景
        2. 《唱论》的成书年代
    (二) 《唱论》的研究历程
        1. 古代的研究
        2. 近现代的研究
        3. 建国后的研究
二、《唱论》的研究分类
    (一) 《唱论》的释义
        1. 着作类
        2. 文论类
    (二) 《唱论》的技法
        1. 着作类
        2. 文论类
    (三) 《唱论》的宫调声情
        1. 着作类
        2. 文论类
    (四) 《唱论》的美学思想
        1. 《唱论》内容的美学理念
        2. 《唱论》理论的美学理念
        3. 《唱论》技术的美学理念
三、《唱论》的研究特点与问题
    (一) 《唱论》的研究特点
        1. 《唱论》的期刊文献研究
        2. 《唱论》的硕博论文研究
    (二) 《唱论》的研究问题
        1. 《唱论》研究创新性略欠
        2. 《唱论》研究缺乏文献佐证
        3. 《唱论》解读存在诸多差异
四、《唱论》的研究价值与思考
    (一) 《唱论》的研究价值
        1. 《唱论》的理论价值
        2. 《唱论》的实践价值
        3. 《唱论》的史学价值
    (二) 《唱论》的研究思考
        1. 加强对古典文献的挖掘
        2. 完善民族声乐的理论基础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浙江师范大学学位论文诚信承诺书

(6)古代学人戏曲观的生成与演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寻找“戏曲学”问题的基点
    一、 论题缘起
        1、戏曲理论的缺憾
        2、舞台实践的危机
    二、 研究现状
        1、有关着作的梳理
        2、有关论文的评述
        3、有关研究的反思
    三、 基本方法
        1、“观念史”方法
        2、“概念史”方法
        3、“关键词”方法
        4、“历史与逻辑统一”方法
    四、 思路框架
        1、从“古代学人”入手
        2、以戏曲理论文献为阐释平台
        3、以“生成与演进”为追问主轴
        4、建构“古代戏曲观”的历史之链
第一章 “古代学人戏曲观”之界定
    一、 “戏曲观”
        1、何谓“观”?
        2、何谓“戏曲”?
        3、何谓“戏曲观”?
    二、 “古代学人”
        1、做学问之人
        2、文士
        3、立言戏曲
    三、 “古代学人戏曲观”:一个“中国式”的问题
        1、“多元”与“一元”
        2、客观存在的主观呈现
第二章 “戏”“乐”先在:“伎艺”之泛戏剧观
    一、 从“泛戏剧”说起
    二、 “散乐”“百戏”“杂剧”的命名
        1、“散乐”
        2、“百戏”
        3、“杂剧”
    三、 唐《教坊记》与宋“五书”
        1、唐《教坊记》的“百戏”观
        2、宋“五书”的“杂剧”观
    四、 “伎”与“乐”:“泛戏剧观”之本
        1、“伎”之统领
        2、“乐”之取向
第三章 “歌”“舞”接续:“声色”之表演戏曲观
    一、 从“伎艺”到“声色”
        1、“声色”大开:张炎的萌芽意义
        2、“女乐”舞台地位的突显
        3、宋代娱乐风气的延续
    二、 “色”之把握:胡祗遹“九美说”
    三、 “声”之总结:燕南芝庵的《唱论》
    四、 “声色”立传:夏庭芝的《青楼集》
第四章 “诗”“教”转向:“尊体”之诗学戏曲观
    一、戏曲的“文人化”
        1、“化俗为雅”
        2、“化俗为雅”之于戏曲
        3、“仕”“隐”之梦的破碎
    二、当务之急在“尊体”
        1、“尊体”即“尊严”
        2、“诗曲一体”
        3、“厚人伦、美教化”
    三、 “文律兼美”:周德清的《中原音韵》
    四、 辞韵立传:钟嗣成的《录鬼簿》
    五、 “正音”大成:朱权的《太和正音谱》
        1、“太和正音”
        2、词律一统
        3、“辨体”之萌芽
第五章 “词”“律”摇摆:“辨体”之曲学戏曲观
    一、 从“尊体”到“辨体”
        1、曲体之“辨”与“曲胜于诗”
        2、李开先的意义
    二、 本色之辨
        1、“本色”概念之历史演变
        2、“本色”意义之语言转向
        3、在雅与俗、意与法之间的摇摆
    三、 名剧之辨
        1、问题的缘起
        2、重《琵琶记》的文辞派
        3、重《拜月亭》的音律派
    四、 意法之辨
        1、论辨的缘起
        2、“众声喧哗”
        3、原因在于“互文性”
        4、“观念史”视域下的重新考量
    五、 终归“双美”:“曲学”之规范
        1、王骥德的“两擅其极”
        2、吕天成的“合之双美”
        3、祁彪佳的“赏音律而兼收词华”
第六章 “风”“月”回归:“得体”之剧学戏曲观
    一、 重归“嘲风弄月”的生活
        1、“隐”与“色”
        2、“色”与“戏”
        3、“戏”与“剧”
    二、 王骥德“剧戏”说
        1、“现成本子”之“虚实”
        2、“现成本子”之“结构”
        3、“现成本子”之“扮演”
        4、“剧戏”说的历史价值
    三、 “传奇皆是寓言”
        1、“传奇”之义的历史演变
        2、“寓言”观的提出
        3、“传奇”与“寓言”的切合
    四、 “当行”论
        1、“当行”之曲学意义
        2、“当行”之剧学意义
        3、溢出“当行”的话语
第七章 “案”“场”并行:“总结”之综合戏曲观
    一、 清代文治策略
        1、“询唤”:愚化与奴化
        2、以“复古”为“解放”
        3、戏曲也是一种策略
    二、 “总结”唯尚
        1、诗学“尊体”、曲学“辨体”之承继
        2、剧学“得体”之接受
    三、 “综合”大成:李渔的《闲情偶寄》
        1、“取长补短,别出瑕瑜”
        2、“填词之设,专为登场”
        3、“词曲佳而搬演不得其人,歌童好而教率不得其法”
第八章 “花”“雅”较量:“乱弹”之民间化戏曲观
    一、 “花雅之争”
        1、声腔之源
        2、板腔之本
    二、 “乱弹”之勃兴
        1、从南昆到东柳、北弋、西梆再到皮黄
        2、京剧“名角制”
    三、 回归“演员本位”的理论视角
        1、始于艺人,止于艺人
        2、《审音鉴古录》的“氍毹之上”
        3、《梨园原》的“技艺之道”
    四、 “尊”“辨”之中:焦循的《花部农谭》
        1、《剧说》的“优之为技”
        2、“谬悠”说中戏曲思想的渐变
        3、民间化戏曲观的初立
第九章 “戏”“曲”一体:“会通”之现代戏曲观
    一、 器物与观念:“西学东渐”与晚清戏曲
        1、“西学东渐”
        2、晚清戏曲
    二、 救亡与溯源:梁启超们和刘师培
        1、“向西看齐”
        2、“援西入中”
    三、 移植和创化:王国维的“会通”之桥
        1、从《红楼梦评论》到《宋元戏曲史》
        2、《宋元戏曲史》中的“会通”
    四、 终结与开启:王国维的现代戏曲观
        1、“以歌舞演故事”
        2、是故事,还是歌舞?
        3、“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4、是文学,还是戏剧?
余论 “戏曲观”研究之续想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攻读学位期间所获得的课题项目
后记

(7)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发展脉络及演唱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本课题的研究对像及意义
    第二节 目前国内的研究现状及研究成果
        一、共搜集到相关期刊文章40篇
        二、搜集到近年来相关专题的学位论文21篇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内容
    第四节 古诗词歌曲
    第五节 艺术歌曲与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
        一、艺术歌曲概述
        二、中国艺术歌曲诞生的时代背景
        三、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与中国古代歌曲
第二章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发展脉络
    第一节 中国早期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发展状态
        一、学堂乐歌的发展对古诗词艺术歌曲萌芽
        二、上世纪早期我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发展
    第二节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发展的缓慢期(1949-1978)
    第三节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发展的多元化时期
第三章 对几首不同时期的古诗词艺术歌曲的音乐分析及演唱提示
    第一节 几首早期的古诗词艺术歌曲
        一、青主的《我住长江头》
        二、黄自的《点绛唇.赋登楼》
        三、谭小麟的《鼓浪叽》
    第二节 中期罗忠镕的《秋之歌—杜牧绝句三首》
        一、第一首《山行》
        二、第二首《南陵道中》
        三、第三首《寄扬州韩绰判官》
    第三节 多元化时期黎英海的《枫桥夜泊》
        一、作曲家简介
        二、诗词赏析
        三、音乐分析
        四、演唱提示
    第四节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艺术特色小结
        一、创作技法的逐渐成熟
        二、针对不同时期的作品创作风格演唱上应该有不同的的演绎
第四章 吟诵、戏曲和古琴对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的启示
    第一节 古诗词的歌唱与吟诵
    第二节 戏曲声乐对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的影响
    第三节 古琴音乐对古诗词演唱声音的启发
第五章 古诗词艺术歌曲的语言与歌唱
    第一节 我国古典声乐理论的历史发展简介
    第二节 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咬字与发音等特殊的艺术手段
        一、紧咬缓发
        二、缓收晚发
        三、延长字尾
        四、延长字头
    第三节 字正与腔圆
        一、字正的要求
        二、腔圆的要求
第六章 对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的美学思考
    一、中国与西方的声乐的音色特征比较和思考
    二、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美感特质
第七章 对古诗词艺术歌曲教学和创作演唱上的几点建议
    第一节 对古诗词艺术歌曲教学上的几点建议
        一、应加强学生古典诗词文学的素养
        二、结合古诗词的独特表达意蕴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声音表达概念
        三、要对音乐本体作仔细的音乐分析和研究
        四、唱法上的争议
    第二节 对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和演唱上的展望
        一、有关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创作
        二、有关古诗词歌曲的演唱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8)《唱论》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历史背景
    1.2 作者简介及成书
    1.3 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4 国内外关于《唱论》的研究现状
    1.5 本题目的创新之处和可预期的创造性成果
第二章 《唱论》内容概述
    2.1 关于当时歌唱情况的介绍
    2.2 关于歌之格调
    2.3 关于歌之节奏
    2.4 关于歌之声节
    2.5 关于歌之声韵、声腔
    2.6 关于歌之音色与气息
    2.7 变体声腔
    2.8 歌唱的内容、场所等
    2.9 宫调声情说
    2.10 关于歌唱的其他方面及歌唱弊病
第三章 吸取《唱论》之精华发展中国民族声乐
    3.1 气息
    3.2 咬字
    3.3 运腔
    3.4 润腔
结论
参考资料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9)《唱论》歌唱方法与技巧及其对当代民族声乐的借鉴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唱论》简介
2《唱论》中有关声乐的歌唱方法与技巧
3《唱论》歌唱方法与技巧对当代民族声乐的借鉴意义
4 结语

(10)《唱论》“字”、“腔”的解读及其现实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唱论》及其历史价值
    第一节 《唱论》基本概述
        一、 《唱论》之作者
        二、 《唱论》之章节
        三、 《唱论》之内容
    第二节 《唱论》历史地位
        一、 中国首部“唱”论专着
        二、 后世声乐理论发展基础
第二章 《唱论》“字”、“腔”解读
    第一节 关于“字”的解读
        一、 字真、句笃
        二、 起末、过渡
    第二节 关于“腔”的解读
        一、 依腔、贴调
        二、 声要圆熟,腔要彻满
        三、 揾簪,攧落
第三章 《唱论》“字”、“腔”的现实意义
    第一节 “字真”在民族声乐演唱中的继承与发展
        一、 汉语中咬字吐字的规律
        二、 声乐作品中咬字吐字的处理
    第二节 “腔圆”在民族声乐演唱中的继承与创新
        一、 《唱论》中“行腔”的继承与发展
        二、 《唱论》中“润腔”的继承与创新
结语
参考文献

四、取来歌里唱 胜向笛中吹——浅析我国最早的声乐论着《唱论》(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古代歌唱理论文献研究[D]. 可心. 西北民族大学, 2019(02)
  • [2]谈《唱论》中部分观点对声乐学习的启发[D]. 刘梓凝.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7(02)
  • [3]中国古代声乐专着《唱论》文献综述[J]. 高月霞. 当代音乐, 2017(09)
  • [4]中国古典唱论研究叙事与意义评价[J]. 吕韵. 音乐探索, 2016(02)
  • [5]燕南芝庵《唱论》研究之研究[D]. 陶玉宇. 浙江师范大学, 2016(02)
  • [6]古代学人戏曲观的生成与演进[D]. 王苏生. 山西师范大学, 2014(08)
  • [7]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发展脉络及演唱思考[D]. 曾广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14(01)
  • [8]《唱论》初探[D]. 王启喻. 陕西师范大学, 2013(03)
  • [9]《唱论》歌唱方法与技巧及其对当代民族声乐的借鉴意义[J]. 张燕. 科技视界, 2012(23)
  • [10]《唱论》“字”、“腔”的解读及其现实意义[D]. 王旎. 武汉音乐学院, 2012(05)

标签:;  ;  ;  ;  ;  

歌唱胜于吹笛——浅析我国最早的声乐专着《歌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