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皮细胞-白细胞粘附分子与冠心病的研究进展

内皮细胞-白细胞粘附分子与冠心病的研究进展

一、内皮细胞-白细胞粘附分子与冠心病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杨洁[1](2020)在《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并脑梗死的中医证候特征及其lncRNA差异表达谱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以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并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初步总结其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基于临床研究结果,筛选相关证型人群的血浆特征lnc RNA表达谱,构建lnc RNAs-m RNAs共表达网络,探讨lnc RNA在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并脑梗死相关证型中的潜在作用和可能作用机制。方法:1.临床研究收集并分析149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并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四诊资料等运用量表进行全面采集,通过聚类分析和对应分析的方法,总结中医证候特征,并分析各证型血糖、血脂、尿酸、同型半胱氨酸等因素的相关性。2.实验研究根据前期临床研究结果,使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并脑梗死肾虚血瘀证患者与对照组单纯收缩期高血压肾虚血瘀证患者血浆lnc RNAs、m RNAs的表达水平,筛选差异表达lnc RNA和m RNA。通过生物信息学预测分析差异表达的lnc RNAs靶向调控的m RNAs。对筛选出的部分lnc RNA,扩大样本量,纳入前期符合临床研究的60名受试者,进行q T-PCR验证。结果:1.临床研究发现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并脑梗死的中医证候分布:149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并脑梗死患者中医证候分布情况为肾虚血瘀证最多,占比42.95%,其次为肝肾阴虚证、肝火亢盛证、痰热腑实证、风痰阻络证,分别占比23.49%,18.79%,7.38%,7.38%。各证型之间的年龄分布没有统计学差异。各证型在不同性别间的分布结果显示肝肾阴虚与痰热腑实在男女占比有统计学差异(卡方值=7.6215 P=0.005),肝肾阴虚女性占比高,痰热腑实男性占比高。血清尿酸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LSD检验方法两两比较后,t分组结果显示肝肾阴虚证与风痰阻络证有差异,风痰阻络证血清尿酸水平高于肝肾阴虚证血清尿酸水平。各证型的BMI、低密度脂蛋白均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血糖在肝肾阴虚证中提示升高,同型半胱氨酸在痰热腑实证和风痰阻络证中升高,但各证型间无明显统计学意义。2.实验研究使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发现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并脑梗死肾虚血瘀证患者与对照组单纯收缩期高血压肾虚血瘀证患者血浆存在2768个差异lnc RNAs(946个上调,1822个下调),747个差异m RNAs(228个上调,519个下调)。对高通量测序筛选的差异表达lnc RNA和m RNA(FC值在2倍以上且P<0.05)进行聚类分析,和单纯收缩期高血压肾虚血瘀证患者相比,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并脑梗死肾虚血瘀证患者血浆lnc RNAs和m RNAs表达谱存在明显差异。3.Lnc RNA可以在转录水平调控靶基因的表达,采用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差异表达lnc RNA的靶m RNA。交集基因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结果显示交集基因主要与血小板活化聚集、ECM受体相互作用、细胞粘附分子、黏着斑等相关。瘀血是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并脑梗死肾虚血瘀证患者的主要致病因素,结合富集分析结果和疾病致病因素的病理表现,提示脑梗死与凝血异常、血小板聚集和细胞粘附密切相关。4.结合差异表达lncRNA-m RNA共表达网络、差异表达lnc RNA和m RNA富集分析结果,筛选与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并脑梗死肾虚血瘀证相关的特定lnc RNA和m RNA。q T-PCR结果显示,可能存在调控关系的lnc RNA和m RNA为:ENST00000565493(上调)、ENST00000606054(上调)、ENST00000590604(上调)、ENST00000566942(上调)、NONHSAT217189.1(下调)和CD226(上调);ENST00000565493(上调)、NONHSAT138949.2(上调)、ENST00000369385(下调)、ENST00000540082(下调)和PARVB(上调)。5.同型半胱氨酸和血清肌酐在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并脑梗死肾虚血瘀证(实验组)和单纯收缩期高血压肾虚血瘀证(对照组)间存在显着性差异,提示同型半胱氨酸和血清肌酐与脑梗死相关。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血清尿酸和脂蛋白(α)与差异特定lnc RNA和m RNA存在线性关系。结论:1.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并脑梗死可分为肾虚血瘀证、肝肾阴虚证、肝火亢盛证、痰热腑实证、风痰阻络证5个基本证候,其中肾虚血瘀证是主要证候。结合理化指标分析,风、热、痰、瘀是致病因素,其中瘀是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并脑梗死的最关键病理因素。同时应用聚类分析能够使数据更加客观,有利于中医证候的分类研究。2.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并脑梗死肾虚血瘀证和单纯收缩期高血压肾虚血瘀证之间有较明显的转录组表达谱差异。GO富集分析和KEEG富集分析提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并脑梗死肾虚血瘀证差异表达的lnc RNA和m RNA主要与凝血调节、血小板活化聚集、焦点粘连、细胞粘附分子结合等信号通路相关。筛选到的5个上调lnc RNA和3个下调lnc RNA可能通过调控CD226和PARVB的表达,参与血小板聚集和细胞粘附信号通路,影响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并脑梗死肾虚血瘀证的发生发展。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并脑梗死肾虚血瘀证的分子和病理机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蔡芬[2](2020)在《MLKL通过上调ICAM-1表达促进人单核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粘附功能以及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和目的:近几年,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发生率和死亡率不断攀升,给社会造成极大的负担。CHD的病理基础是炎症、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和血栓形成。当血管受到某些因素的刺激时,血管内皮细胞和白细胞相互作用引发炎症级联反应,促进单核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粘附,进而促进AS的形成。细胞间粘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是粘附分子免疫球蛋白超家族中的一员,可与血管内皮细胞紧密结合,参与粘附反应起始过程。混合系激酶区域样蛋白(mixed lineage kinase domain-like protein,MLKL)是一种激酶样蛋白,已被证明在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诱导的程序性坏死下游通路中起着重要作用。程序性坏死释放大量炎症介质和损伤相关因子,参与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等的发生。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MLKL通过抑制自噬加重炎症反应,从而促进AS的发生和发展。然而,MLKL是否通过促进ICAM-1的表达参与内皮细胞的粘附过程进而影响AS的发生发展尚未清楚,其中的相关机制仍需进一步探讨。MLKL在人体多个器官中广泛存在,大量研究表明,MLKL可作为多种恶性肿瘤(胃癌,胰腺癌等)的生物标记物,但是MLKL与心血管疾病的研究甚少,本研究检测CHD患者血清MLKL水平,分析MLKL水平与CHD的相关性,为CHD辅助诊断及预后评价提供新的实验室依据。研究内容与方法:1.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和THP-1单核细胞均购于美国标准菌库(American type culture collection,,ATCC)。(1)HUVECs转染MLKL小干扰片段或过表达载体后,用qPCR和免疫印迹检测MLKL和ICAM-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2)HUVECs转染MLKL小干扰片段或过表达载体24h后,加入CFSE绿色荧光标记的THP-1单核细胞,并用倒置荧光显微镜拍照。用Image-J软件测量荧光点个数,即为粘附在HUVECs上的THP-1单核细胞数。2.收集100例CHD患者血清标本,根据临床症状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AMI)3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组35例、稳定性心绞痛(SA)组35例3组。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又分为单支病变22例,双支病变25例,以及三支病变53例3组。正常对照组为非CHD健康体检者3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试剂盒检测血清MLKL水平,分析MLKL水平与CHD的相关性。结果:1.HUVECs中过表达MLKL后,ICAM-1的表达水平上升,THP-1单核细胞对HUVECs的粘附作用增强;相应地,HUVECs中干扰MLKL后,ICAM-1的表达水平下降,THP-1单核细胞对HUVECs的粘附作用减弱。2.CHD组的MLKL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MLKL含量在AMI组最高,且在冠状动脉三支病变者最高;MLKL与NT-ProBNP、CRP水平正相关;AMI组和UA组的血清MLKL水平与Gensini评分正相关。结论:1.MLKL通过上调ICAM-1的表达增强THP-1单核细胞对HUVECs的粘附作用,从而促进AS的形成;2.MLKL水平与CHD发病和病变程度正相关,可将其用于CHD的辅助诊断和病情评估。

曹小虎[3](2020)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及血清总胆红素与药物洗脱支架内再狭窄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近年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CHD)发病率日趋升高,严重危害着人类生命健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已成为冠心病的主要治疗手段,但术后支架内再狭窄(In-sten Restenosis,ISR)是制约心脏介入治疗技术发展的一大难题,尽管药物洗脱支架(Drug eluting stent,DES)的应用使得ISR的发生率大大下降,但ISR严重影响了手术疗效及病人的生命健康。许多研究表明,炎症和氧化应激与冠心病及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目的:1、分析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及血清总胆红素水平(Serum Total Bilirubin Level,TBIL)与支架内再狭窄的关系;2、探讨NLR、TBIL及二者联合对支架内再狭窄的预测价值及临床价值。研究对象及方法:采集既往有药物洗脱支架植入史,并于2016年6月至2019年12月在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心内科复查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的患者266例。根据CAG结果将患者分为ISR组126例和非ISR组140例,分别比较两组间的NLR、TBIL差异,并分析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信息、首次PCI手术数据(病变血管、植入支架具体冠脉以及植入支架单枚最长长度、直径、串联与否)、复查CAG手术数据(间隔时间、支架内再狭窄与否、发生再狭窄具体冠脉、及再狭窄支架长度、直径、串联与否)及复查CAG术前相关检查指标(包括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计数、血清总胆红素水平、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尿酸、血肌酐、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肌钙蛋白I、BNP、LVEF)的差异,并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各因素与再狭窄的关系,得出相关结论。结果:1、本次研究共筛选纳入病例266例,发生再狭窄的病例126例,未发生再狭窄的病例140例,两组间比较,性别、年龄、高血压、高脂血症、酗酒史、冠心病家族史、服药情况(他汀类、ACEI/ARB、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BMI、糖尿病、吸烟史、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间比较,病变血管、支架植入靶血管、支架是否串联、单枚支架最长长度、复查间隔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支架最小直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3、两组间比较,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计数、单核细胞计数、TC、TG、HDL-C、LDL-C、血肌酐、肌钙蛋白I、BNP、LVEF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两组间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NLR、TBIL、HbA1C、FPG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4、选择P<0.1的因素,在筛选完共线性因素后(如糖尿病、FPG、HbA1C,仅保留HbA1C),将其纳入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前进法将P值无意义(P>0.05)的因素剔除,两组间比较,NLR、HbA1C、吸烟、尿酸、BMI、TBIL、支架最小直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LR、HbA1C、吸烟、尿酸、BMI与ISR呈正相关,均是ISR的危险因素,而血清TBIL、支架直径则与ISR呈负相关。5、通过ROC曲线的绘制,得知NLR和血清TBIL对ISR均有预测价值。当NLR取最佳截断值2.79时,AUC为0.613,灵敏度为67.5%,特异度为50.7%;当TBIL取最佳截断值13.05时,AUC为0.655,灵敏度为75.7%,特异度为53.2%;当联合检测NLR和TBIL对ISR的预测价值时,AUC为0.676,平行试验具有更高的灵敏度,系列实验具有更高的特异性。结论:1、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与冠脉支架内再狭窄呈正相关,是发生支架内再狭窄的危险因素。2、血清总胆红素与支架内再狭窄呈负相关。3、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血清总胆红素可预测支架内再狭窄,二者联合预测价值更高。4、肥胖、吸烟、植入小直径支架、高尿酸、糖尿病血糖控制欠佳的患者更易发生支架内再狭窄。

尹在弘[4](2019)在《益气活血复方含药血清抗家兔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实验研究通过进行益气活血复方含药血清的制备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培养与鉴定,观察含益气活血复方中药血清对toll样受体4及其下游信号的影响,以及对LOX-1、TNF-a、ICAM-1的影响。从蛋白及基因等方面研究益气活血复方的作用机制和靶点,为中医药防治AS提供理论实验依据及新思路。材料与方法:1.将20只新西兰大耳白兔随机分组,分别为空白组和中药中、低、高浓度组,每组数量为5只,共计为4组,并分别用低、中、高浓度的益气活血复方及生理盐水进行灌胃,1次/日,连续7天。在末次灌胃给药2h之后,进行心脏采血、离心、取其上清操作,再混合同组的含药血清,再用0.22μm一次性滤器进行无菌过滤,置于-80℃以留后用。2.用以健康婴儿的新鲜脐带,并置于无菌环境之中,通过胰酶消化法进行分离得出HUVECs,并在5%CO2、37℃条件,通过传代培养,并用第Ⅷ因子相关抗原鉴定。3.以LPS(1μg/ml)刺激HUVECs,活化TLR4和下游信号转导通路,再以低、中、高不同浓度的益气活血复方含药血清和阿托伐他汀进行干预,并设置空白对照组及模型组,于24h之后收集细胞。用Real time PCR方法和Western blot方法分别检测TLR4、MyD88、TRAF-6、TRAM、TRIF及NF-KB mRNA和蛋白表达。4.用LPS(1μg/ml)刺激HUVECs,激活LOX-1、TNF-a及ICAM-1,再以低、中、高不同浓度的益气活血复方含药血清和阿托伐他汀进行干预,并设置空白对照组及模型组,于24h之后收集细胞。用Real time PCR方法和Western blot方法分别检测LOX-1、TNF-a及ICAM-1 mRNA和蛋白表达。5.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均通过运用SPSS22.0统计软件实施统计分析比较,以均数±标准差((?)±S)进行表示,各组相互对照则运用方差分析(one-way ANOVA),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含药血清通过离心之后是淡黄色和澄清液体,每50ml血液约能得出20-25ml血清。实验共获得4组血清,即益气活血复方高浓度组含药血清、中浓度组含药血清、低浓度组含药血清和空白对照组血清。2.培养至融合状态的细胞以单层“铺路石”样排列,采用第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荧光染色可知大多数细胞呈现第Ⅷ因子相关抗原阳性。3.在LPS刺激24h之后,模型组细胞TLR4与下游信号转导通路主要元件MyD88、TRAF-6及NF-κB mRNA和蛋白表达显着增高(和空白对照组进行对比P<0.01);在通过药物干预之后,各治疗组细胞TLR4、MyD88、TRAF-6与NF-κB mRNA和蛋白显着降低,而西药对照组作用显着(与模型组进行对比P<0.01);3个中药组均对TLR4、MyD88、TRAF-6及NF-κB mRNA和蛋白表达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与模型组对比P<0.01或P<0.05),于3个浓度组里其中药高浓度组的作用最佳。4.在LPS刺激24h之后,模型组细胞TLR4下游信号转导通路主要元件TRAM与TRIF mRNA及蛋白表达显着增高(与空白对照组进行对比P<0.01);通过药物干预,各治疗组细胞TRAM和TRIF mRNA及蛋白表达没有显着降低(与模型组对比P>0.05)。5.在LPS刺激24h之后,模型组细胞LOX-1、TNF-α、ICAM-1 mRNA和蛋白表达显着增高(和空白对照组进行对比P<0.01);通过药物进行干预,各治疗组细胞LOX-1、TNF-α、ICAM-1 mRNA及蛋白表达显着降低,其中西药对照组作用显着(和模型组对比P<0.01);3个中药组均对LOX-1、TNF-α、ICAM-1 mRNA及蛋白表达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与模型组对比P<0.01或P<0.05),于3个浓度组里其中药高浓度组作用最佳。结论:1.得到具有药物浓度不等含药血清,以便于给下一步体外实验研究提供原材料。2运用胰蛋白酶消化法能够于人脐静脉中得到EC,根据人第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组化法进行检测,证明实验得到的为EC。3益气活血复方能够拮抗TLR4及其下游MyD88依赖性信号转导通路主要元件MyD88、TRAF-6与NF-KBmRNA和蛋白的表达。4益气活血复方含药血清对TRAM与TRIF mRNA及蛋白表达没有显着的阻碍效果,表示益气活血复方对MyD88非依赖性信号转导通路不存在阻碍效果。5益气活血复方能够利用可阻碍LOX-1、TNF-α及ICAM-1 mRNA和蛋白的显现,降低单核细胞与VEC的粘附,有可能为AS预防治疗机理之一。而这种抑制效果需要在浓度达到一定数值之后才能够表现出来。6 LPS可激活LOX-1、TNF-α及ICAM-1 mRNA和蛋白的表达,在干预24h之后,益气活血复方能够利用可阻碍三者的显现,降低单核细胞与VEC的粘附,有可能为AS预防治疗机理之一。而这种抑制效果需要在浓度达到一定数值之后才能够表现出来。

李登[5](2019)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小板及血清CEACAM1水平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血小板源性癌胚抗原相关细胞粘附分子1(Carcinoembryonic antigen-related 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 1,CEACAM1)的表达情况;2)探讨ACS患者血运重建前、后(24h)血清CEACAM1的浓度变化及临床意义;3)探讨ACS患者血清CEACAM1与左室重塑的相关性。[方法]1.选取2018年1月至12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拟诊ACS患者共87例,经心电图、心肌坏死标记物及冠状动脉造影术证实,其中冠脉造影正常患者2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Unstable angina,UA)20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25例,非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Non-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NSTEMI)22例。于入院第二天采集空腹静脉血4ml,4℃冰箱保存,4h内进行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CEACAM1的平均荧光强度(Mean fluorescence intensity,MFI)。2.选取2018年1月至12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拟诊ACS患者92例,经心电图、心肌坏死标记物及冠状动脉造影术证实,冠脉造影正常患者24例,ACS患者68例。于血运重建前、后(24h)分别采集静脉血4ml,3000r/min离心15分钟后取上清,用1.5ml的EP管分装,-80℃冰箱保存,样本收集完毕后,使用液相芯片技术(Liquid chip,xMAP)检测样本血清中CEACAM 1 浓度。3.在住院期间,对入组患者行血常规、血生化、心肌坏死标记物、B型脑钠肽(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BNP)及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 volume,LVESV)及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volume,LVEDV)等,探讨其与血清CEACAM1的相关性。[结果]1.ACS组血小板源性CEACAM1水平(627.00±530.00)明显高于冠脉正常组(351.00±421.00),P=0.00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STEMI组血小板源性CEACAM1水平(726.00±735.50)明显高于正常组(351.00±421.00),P=0.00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A 组(530.50±565.50)、NSTEMI 组(507.50±462.25)血小板源性 CEACAM1 水平较正常组(351.00±421.00)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A组与NSTEMI组、UA组与STEMI组、STEMI组与NSTEMI组比较,P值分别是1.000、0.203、0.132(P>0.05),差异无统计意义;3.S TEMI患者高血栓负荷组血小板源性CEACAM1水平低于低血栓负荷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07(P>0.05);4.ACS患者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及多支病变组三组间血小板CEACAM1比较P=0.662(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双支病变组、多支病变组水平较单支病变组均有升高趋势;5.ACS组血运重建前血清CEACAM1水平高于正常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0(P>0.05);6.ACS组患者血运重建后(24h)血清CEACAM1水平高于血运重建前,P=0.198(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ACS患者血运重建前、后(24h)血清CEACAM1水平与LVEDV呈现正相关,相关性检验P值分别为0.048、0.023(P<0.05),有统计学意义,相关系数r分别为0.259、0.296,为轻度相关;但与LVEF、LVESV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1.ACS患者血小板源性CEACAM1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进一步对ACS分组,发现STEMI组患者血小板CEACAM1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2.ACS患者血运重建前、后(24h)血清CEACAM1水平与LVEDV呈正相关。[本实验创新性]1.本研究初次探讨ACS患者血小板源性CEACAM1表达水平,发现ACS患者血小板源性CEACAM1水平显着高于冠脉正常组,进一步对ACS分组,发现STEMI组患者血小板CEACAM1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2.本研究初次探讨ACS患者血运重建前、后(24h)血清CEACAM1的浓度变化及临床意义,发现ACS患者血运重建前、后(24h)血清CEACAM1水平与LVEDV呈正相关。

赵胜男[6](2019)在《白杨素通过抑制NF-κB信号通路缓解血管内皮炎症》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白杨素抑制炎症状态下内皮细胞粘附分子的表达目的目前发现血管内皮炎症的发生与多种血管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糖尿病血管病变等等密切相关。黄酮类化合物被证明能有效预防动脉硬化、降低血脂和胆固醇、及减少冠心病发病率等。然而黄酮类化合物在内皮炎症方面的研究较少被提及。本实验旨在探究一种黄酮类化合物即白杨素(Chrysin)对内皮细胞炎症的影响及对粘附分子的表达。方法将原代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与极低、低、中、高四种浓度的白杨素共同孵育6小时后,予以内皮细胞白细胞介素1β(IL-1β)刺激以模拟内皮细胞炎症模型。通过细胞粘附实验来检测给药与否及不同浓度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与人单核细胞(THP-1)粘附率的影响,以及对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和E-选择素(E-selectin)的信使RNA水平及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据此评价白杨素对内皮细胞炎症的作用。结果白杨素可以有效地降低炎症状态下的HUVEC与THP-1的粘附率,并且呈浓度依赖性地抑制IL-lβ诱导的ICAM-1、VCAM-1、E-selectin的mRNA水平和ICAM-1和VCAM-1蛋白水平的增加。结论在内皮细胞炎症状态下,白杨素可以有效地抑制原代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与单核细胞之间的粘附作用,且抑制内皮细胞粘附分子的转录和翻译,以减轻内皮细胞炎症的发生。第二部分白杨素通过NF-κB途径影响粘附分子的表达目的前一部分的实验证明了白杨素对内皮细胞的炎症有明显的呈浓度依赖性的抑制作用,据已有研究报道,核因子κB(NF-κB)在内皮细胞的炎症反应中十分重要,尤其是在调节粘附分子的作用中,下面我们对白杨素抑制内皮细胞炎症的分子机制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方法不同浓度的白杨素孵育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后,再予以白细胞介素1β刺激,通过western-blot检测NF-κB通路中核因子κB的亚基p65及核因子κB抑制因子A(IκBα的经磷酸化修饰过的蛋白表达量变化及总蛋白表达量变化,通过p65免疫荧光染色检测p65在细胞内的转位,将处理后的HUVEC细胞核质分离后,通过western-blot检测胞质胞核中p65及IκBα的表达量。不同浓度的白杨素孵育人肾上皮细胞系(HEK-293T)后,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系统检测ICAM-1、VCAM-1以及E-selectin的启动子活性的影响。结果HUVEC在不同浓度白杨素的处理下,p-65及p-IκBα均呈浓度依赖性的减少,总p65表达量保持不变,而总IκBα表达量首先因IL-1β的作用降低,而后呈白杨素浓度依赖性地增加。中、高浓度白杨素孵育后,通过免疫荧光检测到HUVEC细胞质中的p65增加,而核内p65减少;对细胞进行核质分离后提取蛋白,检测到细胞质中的p65中浓度时稍增加,于高浓度时减少,而胞核内p65明显地呈浓度依赖性减少。白杨素孵育后的293T细胞中ICAM-1及VCAM-1的启动子活性明显被浓度依赖性地抑制,E-selectin仅有下降趋势。结论在内皮细胞中,白杨素抑制了IL-1β诱导的NF-κB通路的激活,且同时抑制核因子κB入核,增加了IκBα的降解。白杨素能明显降低ICAM-1和VCAM-1的启动子转录活性,削弱E-selectin启动子的转录活性。第三部分白杨素减轻小鼠全身性炎症损伤模型中的炎症反应目的探讨白杨素在小鼠体内中对血管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将白杨素配成低剂量及高剂量两种浓度,给小鼠连续灌胃白杨素及阳性对照药物7天后予以小鼠腹腔注射脂多糖(LPS),18小时后处死小鼠并获取小鼠肺、肝脏及肾脏,进行组织切片及HE染色,观察切片中血管管腔及管周的白细胞浸润、红细胞聚集及间质水肿等情况。结果经白杨素预处理的小鼠血管损伤如白细胞浸润,红细胞聚集和间质水肿呈浓度依赖性地减轻。结论白杨素减轻了白细胞-内皮细胞粘附和炎症,对内皮损伤的渗透性和炎症反应具有抑制作用,并且需要进一步研究白杨素的潜在用途,例如在糖尿病性血管病或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中的作用。

伍新诚[7](2018)在《基于iTRAQ技术不同年龄段STEMI血瘀证患者血清蛋白组学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不同年龄段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血瘀证患者血清差异蛋白表达,从分子水平阐释其发病机制,为急性心肌梗死个体化治疗药物作用靶点的发现提供依据。方法:收集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血瘀证患者及青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血瘀证患者各10例,取血清,利用iTRAQ技术鉴定出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血瘀证患者与青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血瘀证患者的差异表达蛋白,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差异表达蛋白进行分析。结果:共鉴定差异表达蛋白共94个,其中46个上调差异蛋白,48个下调差异蛋白;对差异表达蛋白进行GO分析,参与12个生物学过程,定位于14个细胞功能区,参与7个分子途径;对差异表达蛋白进行KEGG信号转导通路分析,参与补体与凝血级联反应通路、系统性红斑狼疮通路、黏附通路、血小板激活通路、百日咳通路。结论: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血瘀证患者与青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血瘀证患者血清蛋白表达存在明显的差异。

胡淑鸿[8](2018)在《Sema7A调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机制和转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多因素共同作用的慢性血管炎症性疾病过程,脂质代谢障碍为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基础,病变发生时,脂质在炎症受损的血管内皮下沉积,伴随炎症细胞的浸润于沉积,逐步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一旦斑块破裂,斑块内容物释放与循环血中的白细胞和血小板互相黏连形成动脉血栓复合物,血栓会引起血管腔狭窄或堵塞,导致心肌梗死、冠心病、缺血性中风等恶性临床事件,是人类致死致残的常见病因。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血管疾病高发病率的主要原因,而心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居民疾病的头号死因。因此,深入透彻研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过程和分子机制,加强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和治疗,将有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疾病发病率,进一步改善和提高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正常情况下,覆盖于血管腔的内皮细胞感受来自于血流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刺激,并对这些刺激做出反应,以保护血管的完整性,维持血管稳态。当血管发生血液扰动流时内皮细胞发生表型改变,表现为通透性增加,细胞因子释放和白细胞粘附,血管壁内皮细胞这些结构和功能变化,大大增加了对动脉粥样硬化的易感性。然而,迄今为止血液扰动流导致血管功能变化的分子机制还不十分清楚。旗语家族semaphorins最早被发现是调控神经生长的导向分子,然而近来的研究表明参与多种生理病理功能。我们继报道了Sema4D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后,最近又发现该家族的另一成员Sema7A的敲除可显着延缓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尤其对血液扰动流出现的主动脉弓部调控作用尤为明显。然而,Sema7A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尚不清楚。本文我们发现Sema7A响应血管血液扰动流,在血管内皮细胞表达上调、通过与其相应的受体α1β1相互作用,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在探索转化医学应用方面,我们发现Sema7A血清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脑卒中相关,提示其在相关疾病中作为生物标志物的潜在应用前景。目的:探究轴突导向分子Sema7A调控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为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干预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本项目将利用多种基因敲除小鼠,结合细胞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Sema7A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探索轴突导向分子对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过程中内皮细胞表型变化以及炎症细胞浸润的影响以及Sema7A在临床上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和治疗的转化研究。1.内皮细胞Sema7A分子表达与血液扰动流和内皮细胞功能之间的调控作用。(1)血管内皮Sema7A的表达规律。前期发现Sema7A的敲除可以显着减少主动脉的脂质沉积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并且斑块的减少主要集中在主动脉弓部,即血液扰动流出现的位置。为了检测Sema7A是否响应血液扰动流,我们检测血管暴露在血液扰动流的主动脉弓部以及血液稳定层流的降主动脉干部内皮细胞中Sema7A的表达水平。同时我们将通过在体的颈动脉部分结扎模型和体外内皮细胞的震荡流模型人为构建更纯粹的血液扰动流模型,确定Sema7A的表达与血液扰动流之间的联系与规律,为下一步的实验计划和设计做铺垫。(2)内皮Sema7A分子表达的转录调控。我们发现在血液扰动流区域,血管内皮细胞Sema7A蛋白及m RNA水平较层流区域显着上调,提示转录调控在Sema7A表达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Qiagen数据库分析Sema7A基因序列,发现其启动子区域包含多个血流剪切力相关转录因子的结合位点,推测这些转录因子可能介导了血液扰动流下Sema7A表达的上调,因此我们将研究转录因子调控Sema7A表达活性的变化与影响。(3)血液扰动流情况下,Sema7A缺失对或高表达对内皮细胞粘附分子表达的影响。选择素selectins,粘附分子ICAM-1,VCAM-1是介导白细胞滚动、粘附和浸润的主要粘附分子,血液扰动流情况下,Sema7A缺失或高表达可能对主要粘附分子的表达有影响,我们将通过蛋白质组学实验以及配受体作用实验对Sema7A调控粘附分子的作用方式及机制进行探究。2.Sema7A敲除对白细胞滚动、粘附和浸润,以及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影响。(1)Sema7A细胞特异性敲除对Sema7A及其受体α1β1介导的白细胞滚动、粘附和浸润的影响。通过在体以及体外诱导炎症模型,检测炎症条件下白细胞在内皮层内的滚动粘附浸润情况。并利用α1β1特异性阻断抗体以及Sema7A敲除细胞,进而论证内皮层上白细胞滚动粘附与Sema7A及其受体α1β1的相互作用密不可分。(2)利用骨髓移植结合颈动脉斑块模型,分析各组处理鼠间斑块形成过程的不同。利用小鼠喂食高脂饲料构建动脉粥样硬化诱导模型结合实验室现已掌握的颈动脉部分结扎手术模型,观测不同来源Sema7A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影响,进而探究不同来源的Sema7A对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的不同作用。3.Sema7A与临床急性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卒中(AAS)患者关系。鉴于Sema7A通过对血液扰动流的响应及其介导白细胞浸润等一系列的病理作用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因此以Sema7A为靶点进行转化应用方面的研究十分必要。在脑动脉粥样硬化或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易损斑块的破裂可能导致急性血栓形成,阻止血液供应到大脑。这种称为急性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卒中(AAS)的疾病是危及生命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为了探索Sema7A与临床急性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卒中之间的联系。我们检测健康对照组与急性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卒中组患者血清中可溶性Sema7A水平,通过校正已知心血管危险因素和基线协变量(包括体重指数,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总胆固醇,空腹血糖,吸烟和饮酒状态)后,衡量血清Sema7A水平升高是否是急性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进而为Sema7A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基础和理论依据。结果:1.通过硅片启动子分析并在人类和小鼠Sema7A启动子区域中鉴定了c 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的潜在结合位点,CREB是已知对剪切应激反应的转录因子。利用信号通路抑制剂我们发现内皮Sema7A分子的转录表达受PKA-CREB信号传导调控,且这些数据表明抑制PKA/CREB信号传导可能是血液扰动流诱导的内皮Sema7A表达的潜在机制。2.主动脉弓部以及结扎的左颈动脉即血液扰动流情况下Sema7A的表达上调可以显着上调此处粘附分子ICAM-1以及VCAM-1的表达。3.利用过表达细胞系,我们阐明的内皮Sema7A的表达上调可以通过受体α1β1活化粘着斑激酶信号通路及下游NFκB信号通路,启动粘附分子ICAM-1/VCAM-1的转录上调,促进白细胞的滚动与粘附。4.内皮细胞上表达的Sema7A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利用骨髓移植结合颈动脉斑块模型,我们发现内皮Sema7A特异性敲除可以显着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脂质的沉积。5.我们测量了AAS患者和年龄和性别匹配的健康对照中血清Sema7A的水平。与对照组相比,AAS患者血清Sema7A水平显着升高。校正已知心血管危险因素和基线协变量(包括体重指数,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吸烟和饮酒状态)后,AAS患者血清Sema7A水平仍然升高很明显,这个结果表明Sema7A是急性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可能成为一种新的诊断标志物。结论:1.Sema7A受血液扰动流调控表达上调,通过受体整合素α1β1介导内皮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导致粘附分子表达上调和内皮功能紊乱,进而促进白细胞滚动粘附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2.临床急性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卒中(AAS)病人血清中Sema7A的水平显着升高,是AAS的独立危险因素。3.靶向Sema7A可能为临床性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程诊断及有效治疗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及有力的实验依据。

王路乔[9](2017)在《LPI-GPR55激活内皮细胞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1章引言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由多种损伤因素引起内皮细胞活化,分泌多种炎症介质,进而诱导单核/巨噬细胞、白细胞等炎症细胞参与的慢性炎症疾病。因此,内皮细胞活化是启动AS发生的关键环节。脂质代谢紊乱是AS发生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卵磷脂的水解或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 low density protein,ox-LDL)进一步氧化修饰过程产生一类具有生物活性的溶血磷脂(lysophospholipids,LPLs),诱导内皮细胞活化(Endothelial cell activation),进而释放炎症分子、粘附分子及趋化因子等,诱导血液中单核细胞向血管内皮趋化、粘附,启动AS过程。因此,深入阐明AS早期内皮细胞活化机制,特别是这类具有生物活性的溶血磷脂诱导的内皮细胞活化机制,将为临床预防AS相关疾病提供理论依据和新的干预靶点。第2章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早期主动脉中LPI显着升高目的:研究AS早期主动脉中脂质组学水平及其与AS发生的相关性。方法:WT(Wild Type,WT)小鼠和ApoE-/-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小鼠,给予高脂饲喂3周后(AS早期模型),分别提取WT和ApoE-/-小鼠的主动脉,高效液相色谱联合质谱分析脂质组学水平。并进一步检测WT小鼠及ApoE-/-小鼠高脂饲喂3周、6周和12周后,血清中溶血磷脂酰肌醇(lysophosphatidylinositol,LPIs),胆固醇(cholesterial)及甘油三酯(Triglyceride)水平,以及LPI合成磷脂酶PLA(Phosphorlipase A,PLA)和降解磷脂酶PLC(Phosphorlipase C,PLC)表达水平。结果:高脂饲喂3周后,ApoE-/-小鼠主动脉中3种类型的LPIs(palmitoyl-LPI、stearoyl-LPI和oleoylgl-LPI)表达水平均显着高于WT小鼠。此外,随着高脂饲喂时间的延长,3种LPI、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逐渐升高。再者,LPI代谢相关磷脂酶水平检测结果显示:相比WT小鼠,ApoE-/-小鼠血清中LPI合成磷脂酶PLA显着升高,而LPI降解磷脂酶PLC表达水平显着降低。最后我们进一步将3种LPI水平与胆固醇(Cholesterial)和甘油三酯(Triglyceride)水平作相关性分析,发现palmitoyl-LPI水平与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显着正相关。(后续实验中均用此种LPI干预细胞,即下文中LPI是指palmitoyl-LPI)。结论:在AS早期,具有生物活性的脂质——LPI显着升高,可能启动AS过程。进一步对LPI合成酶与降解酶表达水平分析表明,AS早期LPI水平升高可能是由于高脂血症上调LPI合成磷脂酶的表达水平,而抑制LPI降解磷脂酶水平,导致LPI蓄积增加。另外,LPI水平随着高脂饲喂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升高,表明LPI伴随着整个AS过程。最后,LPI与高脂血症作相关性分析表明,LPI水平与高胆固醇血症和高甘油三脂血症显着正相关。因此,LPI在AS过程中还具有促进作用。总之,LPI很有可能启动AS发生,而且在后续整个AS过程中还发挥促进作用。第3章LPI结合特异性受体GPR55诱导内皮细胞活化、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目的:探讨LPI是否需要结合受体GPR55促进内细胞活化,进而启动AS过程。方法:为了证实AS早期升高的LPI具有促进内皮细胞活化的作用。我们用LPI干预原代人主动脉内皮细胞(Primary human aortic endothelial cells,HAECs)后,趋化因子抗体芯片(Chemokine antibody array)及免疫印迹(Western blot,WB)分析内皮细胞趋化因子及粘附分子(内皮细胞活化标志物)的表达水平。随后,我们进一步用GPR55(G-protein couple receptor 55,GPR55)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ence RNA,si RMA)阻断GPR55表达水平,分析LPI是否需要与受体GPR55结合进而促进内皮细胞活化。除了体外HAECs实验,我们还进一步构建GPR55-/-小鼠,然后与Apo E-/-小鼠进行基因杂交,获取双基因敲除小鼠(即Apo E-/-/GPR55-/-小鼠),从整体动物实验水平,证实LPI结合GPR55激活内皮细胞启动AS过程。为此,我们采用Introvital microscope技术分别观察Apo E-/-/GPR55-/-和Apo E-/-小鼠提睾肌小静脉中滚动(Rolling cells)和附壁(Adhesion cells)炎症淋巴细胞的数量,以及主动脉苏丹Ⅳ染色(En face实验)检测小鼠主动脉中斑块面积,以期从整体动物实验证实LPI结合GPR55激活内皮细胞启动并促进AS形成。结果:LPI(10μM)干预HAECs 18 h后,HAECs中大量促炎、促活化的趋化因子(CXCL16、TIG2、CXCL5、CCL26、CX3CL1、CXCL1、CCL1、IL8、IL16、CXCL10、CXCL11、SCM-1a、MCP-1、MDC、Midkine、CXCL9、MIP1a/b、CCL15、CCL20、CCL19、CCL18、CXCL4、CCL5、CXCL12、CCL17和CXCL17)表达显着升高;其次,Western Blot结果显示,LPI显着上调三种重要的粘附蛋白——ICAM-1、VCAM-1和E-selectin表达水平。然而,一旦预先用GPR55-si RNA干预HAECs抑制GPR55表达后,能显着抑制LPI诱导的ICAM-1表达。另外,我们在体实验结果表明,相比对照组小鼠(即Apo E-/-小鼠),GPR55敲除小鼠(即Apo E-/-/GPR55-/-小鼠)提睾肌小静脉中Rolling cells和Adhesion cells数量均显着降低。再者,主动脉斑块面积分析也表明:相比对照组Apo E-/-小鼠,敲除GPR55后(即Apo E-/-/GPR55-/-小鼠)能显着降低主动脉斑块面积。结论:我们体内/外实验结果均表明:LPI结合内皮细胞膜上的GPR55受体,诱导内皮细胞活化进而分泌促炎、促活化细胞因子及粘附蛋白。这些细胞因子进一步诱导、促进单核细胞、淋巴细胞聚集,并向血管内皮附壁滚动、粘附,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总之,LPI-GPR55在激活内皮细胞启动AS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第4章LPI-GPR55介导ADMA生成目的:探讨LPI-GPR55调控的下游信号分子。方法:为寻找GPR55调控的下游信号分子/物质,我们采用基于60种肿瘤细胞株所建立的基因数据库(micro-Array database)和代谢物数据库(Metabolic database),将GPR55表达水平与代谢物水平作相关性分析,并筛选出与GPR55表达水平最为显着相关的一种代谢物(Asymmetric dimethyl l-arginine,ADMA),即该代谢物(ADMA)可能为GPR55的下游调控物质。为进一步证实GPR55与ADMA的正相关性也存在于我们研究的AS模型中,我们也分别检测了Apo E-/-和WT小鼠主动脉中GPR55和ADMA水平。随后,我们进一步探讨LPI-GPR55调控下游ADMA水平的可能机制。我们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ADMA合成酶——蛋白精氨酸甲基转移酶(Protein arginine methyltransferase 1,PRMT-1)和降解酶——二甲基精氨酸二甲胺水解酶(Dimethylarginine Dimethylaminohydrolase,DDAH-2)的m 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液相色谱质谱连用检测HAEC和主动脉中ADMA表达水平。结果:首先,我们发现在细胞株中GPR55的表达水平和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Asymmetric dimethyl l-arginine,ADMA)水平呈显着正相关。同时,在体AS模型中GPR55和ADMA表达水平显示:相比WT小鼠,Apo E-/-小鼠主动脉中GPR55和ADMA表达水平均显着升高,即AS模型中GPR55与ADMA也存在正相关性。然后,我们进一步设计体内/外实验检测LPI-GPR55对ADMA及ADMA相关代谢酶的影响。结果显示:用LPI干预HAECs后,ADMA合成酶PRM-1的m RNA和蛋白水平均呈浓度依赖性升高,相反,其降解酶DDAH-2的m RNA和蛋白水平均呈浓度依赖性降低。同时LPI干预后,HAECs中ADMA水平呈浓度依赖性升高。此外,相比Apo E-/-小鼠,GPR55敲除后(Apo E-/-/GPR55-/-)小鼠主动脉中ADMA合成酶PRM-1的m RNA和蛋白水平均降低,相反,其降解酶DDAH-2的m RNA和蛋白水平均升高,主动脉中ADMA水平也显着降低。结论:在细胞株中,GPR55与ADMA有显着正相关。而这种正相关性也同样存在于我们的AS模型中。这些结果表明,ADMA是LPI-GPR55调控的下游物质。随后我们探讨了LPI-GPR55调控ADMA水平的可能机制,结果显示,在HAECs和小鼠主动脉中,LPI-GPR55通过上调ADMA合成酶PRMT-1表达,抑制其降解酶DDAH-2表达,进而导致ADMA蓄积增加。总之,LPI通过调控内皮细胞中PRMT-1/ADMA/DDAH-2通路,介导ADMA合成。第5章LPI-GPR55促进ADMA诱导的mt ROS生成目的:探讨LPI-GPR55促进ADMA生成是否能诱导线粒体活性氧生成增加。方法:LPI处理HAECs后,利用检测线粒体活性氧(mitochondrial reactive oxygen species,mt ROS)水平的特异性荧光探针mito-SOX,结合流式细胞术和共聚焦显微镜(Confocal microscope)检测mt ROS水平,并进一步用特异性较强的电子自旋共振技术(electron spin resonance,ESR)检测线粒体自由基(即mt ROS)水平。为了探讨mt ROS介导转录因子AP-1(Active protein 1,AP-1)对ICAM-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 1,ICAM-1)表达水平的调控作用,我们采用电泳迁移率(electrophoretic mobility shift assay,EMSA)检测AP-1与ICAM-1启动子结合能力。结果:LPI干预HAECs后,首先,我们利用mt ROS的特异性荧光探针mito-SOX结合流式细胞术检测mt ROS水平,结果显示,LPI处理后mito-SOX水平呈浓度依赖性升高;其次,我们还借助共聚焦显微镜同样观察到,LPI干预后,HAECs线粒体中荧光强度呈浓度依赖性升高。最后,ESR也得到同样的结果,LPI-GPR55促进mito-TEMPO-H水平呈浓度依赖性升高。然而,PRMT-1si RNA预处理HAECs,抑制ADMA表达,流式结果显示mt ROS生成也相应减少。随后,我们进一步探讨生成的mt ROS对AP-1与ICAM-1启动子结合能力的影响。EMSA结果显示:LPI干预HAECs后,促进转录因子AP-1与ICAM-1启动子结合,而一旦用mt ROS特异性抑制剂mito-TEMPO抑制mt ROS生成后,显着减弱AP-1与ICAM-1启动子结合能力。结论:我们通过流式细胞术、ESR及共聚焦显微镜三种方法证实LPI-GPR55介导mt ROS合成增加。而mt ROS的增加,一方面,促进AP-1与ICAM-1启动子结合,上调ICAM-1表达水平,促进内皮细胞活化;另一方面,mt ROS合成增加也加速内皮细胞氧化损伤,加速AS形成。第6章总结本研究表明,AS早期高脂血症促进LPI合成酶PLA升高而抑制降解酶PLC表达,导致LPI蓄积增加。高水平LPI结合其特异性受体GPR55诱导内皮细胞活化,分泌趋化因子和粘附分子,后者诱导单核细胞-内皮细胞粘附。进一步在体实验证实,LPI-GPR55促进血液中白细胞/淋巴细胞向血管内皮附壁、滚动粘附,最终导致AS形成。然后,我们进一步进行潜在机制探索。我们发现LPI-GPR55介导内皮细胞内ADMA合成增加,后者进一步促进mt ROS生成。生成的mt ROS一方面促进AP-1与ICAM-1结合上调ICAM-1表达,诱导内皮细胞活化启动AS;另一方面,mt ROS合成增加导致内皮细胞氧化损伤加重AS。总之,通过人原代内皮细胞(Human aortic endothelial cells,HAECs)及整体动物实验研究,我们发现AS早期升高的LPI结合受体GPR55,通过PRMT-1/ADMA/DDAH-2通路,介导mt ROS合成增加,促进AP-1核转位上调粘附分子ICAM-1表达水平,诱导内皮细胞活化,进而启动和促进AS过程。通过本实验研究,我们进一步阐明了LPI诱导内皮细胞活化启动AS的可能机制,这将为临床预防和治疗AS提供理论依据和新的治疗靶点。

甘露,焦娇,杨立[10](2016)在《冠状动脉斑块不稳定与炎性生化标记物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全世界范围内冠心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特别是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心源性猝死患者中无症状人群占很大比重,因此强调冠心病的二级预防意义重大,目前还缺乏对这部分人群有效的监测手段。研究证实绝大多数的急性冠脉事件的发生是由斑块的稳定性而非管腔的狭窄程度决定的。粥样硬化病变是一种炎性病变,炎性因子的作用贯穿病变始终,且病变的发展也不是一个线性的过程,期间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调控。已有研究表明监测外周血中生化标记物水平可预测粥样斑块的进展和近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二、内皮细胞-白细胞粘附分子与冠心病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内皮细胞-白细胞粘附分子与冠心病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并脑梗死的中医证候特征及其lncRNA差异表达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探讨
    一、中医学视角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并脑梗死的理论探讨
        (一)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中医理论探究
        (二)脑梗死的中医理论探究
        (三)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并脑梗死的相关中医理论探究
        (四)血脉理论与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并脑梗死探究
    二、现代医学宏观视角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并脑梗死的理论研究
        (一)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流行病学研究
        (二)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三)脉压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三、LncRNA在高血压相关疾病的研究现状
        (一)LncRNA的定义、分类、功能机制
        (二)LncRNA与高血压的相关性研究
        (三)LncRNA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四)LncRNA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诊断标准
        (一)单纯收缩期高血压诊断标准
        (二)脑梗死的诊断标准
        (三)中医辨证标准
    四、纳入与排除标准
        (一)纳入标准
        (二)排除标准
    五、研究方法
        (一)调查问卷的选择
        (二)中医证候的判定
    六、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七、研究结果
        (一)一般资料分析
        (二)受教育程度
        (三)慢性病相关病史
        (四)吸烟饮酒史
        (五)主要临床症状频率统计
        (六)证候分布聚类分析
        (七)中医证候在不同性别间的分布
        (八)中医证候在不同年龄段的分布
        (九)中医证侯与慢性病相关病史的分布
        (十)中医证候与理化指标的相关性分布
    八、讨论
        (一)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并脑梗死的中医病机演变规律
        (二)导师观点
        (三)聚类分析在中医证候中的应用
        (四)统计结果分析
    十、结论
    十一、局限性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第一节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并脑梗死肾虚血瘀证患者和单纯收缩期高血压肾虚血瘀证患者转录组测序分析
        一、研究材料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材料采集
        二、研究方法
        (一)主要试剂与仪器
        (二)血浆总RNA的纯化
        (三)转录组测序(RNA-seq)
        (四)转录组测序数据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血浆总RNA浓度及纯度质控结果
        (二)转录组测序质控结果
        (三)转录组测序数据统计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第二节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并脑梗死肾虚血瘀证患者差异表达mRNA的生物信息学研究
        一、研究材料
        二、研究方法
        (一)差异表达mRNA的 GO分析
        (二)差异表达mRNA的 KEGG分析
        三、结果
        (一)差异表达mRNA的 GO分析结果
        (二)差异表达mRNA的 KEGG分析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第三节 差异表达lncRNA的生物信息学研究
        一、研究材料
        二、研究方法
        (一)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并脑梗死肾虚血瘀证患者差异表达lncRNA靶基因预测
        (二)lncRNA-mRNA共表达网络构建
        (三)差异表达lncRNA靶基因与mRNA取交集后的基因GO和 KEGG富集分析
        三、结果
        (一)lncRNA靶基因预测结果
        (二)lncRNA-mRNA共表达网络
        (三)差异lncRNA预测的靶基因和差异mRNA交集并对交集后的mRNA做GO分析和KEEG分析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第四节 差异特定lncRNA与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并脑梗死肾虚血瘀证患者相关性分析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一)主要试剂与仪器
        (二)扩大样本的qT-PCR验证特定lncRNA和 mRNA的表达
        (三)特定lncRNA、mRNA和血液相关指标回归分析
        (四)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并脑梗死肾虚血瘀证患者和对照组间血液相关指标显着差异分析
        三、结果
        (一)实时荧光定量PCR(qT-PCR)验证差异表达lncRNA、mRNA结果
        (二)特定lncRNA、mRNA和血液相关指标回归分析
        (三)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并脑梗死肾虚血瘀证患者和对照组间血液相关指标显着性分析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查新报告
发表论文
科研课题

(2)MLKL通过上调ICAM-1表达促进人单核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粘附功能以及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MLKL与细胞粘附及ICAM-1的关系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第二章 MLKL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
    1、一般资料
    2、方法
    3 结果
讨论
    1. MLKL通过ICAM-1调控人单核细胞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粘附作用
    2. MLKL水平与冠心病发病和冠脉病变支数呈正相关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缩写词简表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3)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及血清总胆红素与药物洗脱支架内再狭窄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研究对象及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研究对象的采集
        1.2 排除标准
        1.3 分组方法
    2 研究方法
        2.1 观察内容
        2.2 相关定义分级
        2.3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1 一般资料比较结果
    2 首次PCI及复查CAG情况
    3 复查CAG术前相关检查指标比较
    4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5 NLR、血清TBIL、 NLR+TBIL的ROC曲线(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
        5.1 NLR、血清TBIL的ROC曲线特征
        5.2 NLR+TBIL的ROC曲线特征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及血清胆红素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益气活血复方含药血清抗家兔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论文一 益气活血复方含药血清的制备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论文二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培养及鉴定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论文三 益气活血复方含药血清对toll样受体4及其下游信号转导通路主要元件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论文四 益气活血复方含药血清对LOX-1、TNF-a、ICAM-1的影响及其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研究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5)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小板及血清CEACAM1水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致谢

(6)白杨素通过抑制NF-κB信号通路缓解血管内皮炎症(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及中文对照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白杨素抑制炎症状态下内皮细胞粘附分子的表达
    1.材料
    2.实验方法
    3.结果
    4.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白杨素通过NF-κB途径影响粘附分子的表达
    1.材料
    2.实验方法
    3.结果
    4.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白杨素减轻小鼠全身性炎症损伤模型中的炎症反应
    1.材料
    2.实验方法
    3.结果
    4.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评估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与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7)基于iTRAQ技术不同年龄段STEMI血瘀证患者血清蛋白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诊断标准
    1.1 西医诊断标准
    1.2 中医辨证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纳入标准
    2.2 排除标准
    2.3 标本采集和保存
    2.4 主要仪器
    2.5 主要试剂
    2.6 研究步骤
3 实验结果
    3.1 肽段分析结果
    3.2 蛋白质分析结果
    3.3 蛋白质丰度比分布
    3.4 差异表达蛋白统计结果
    3.5 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血瘀证与青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血瘀证血清差异表达蛋白
    3.6 差异表达蛋白GO分析
    3.7 差异表达蛋白KEGG信号转导通路分析
    3.8 差异表达蛋白STRING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
讨论
    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发病机制的研究
    2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医病因病机的研究
    3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医证型分类以血瘀证为主
    4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发病的年龄相关性
    5 生物信息学研究
    6 蛋白组学研究
    7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蛋白组学研究
    8 本研究结果讨论分析
结论
本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综述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蛋白组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8)Sema7A调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机制和转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动脉粥样硬化概述、发病学说及调控因素
        1.1 动脉粥样硬化概述
        1.2 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学说
        1.3 动脉粥样硬化中各炎症细胞的作用
    2 血流剪切力与动脉粥样硬化
    3 轴突导向分子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3.1 轴突导向分子及其受体的概念
        3.2 轴突导向分子Semaphorin7A的结构与功能
        3.3 Semaphorin7A在炎症反应中的作用
        3.4 Sema7A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的初步探究
材料与方法
    一、实验材料
        1.实验小鼠
        2.实验试剂
        3.En face染色
        4.Western Blot
        5.基因克隆
        6.骨髓移植(BMT,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
        7.冰冻切片
        8.免疫荧光染色
        9.Elisa试剂盒
        10.其他主要试剂及耗材
    二、实验仪器
    三、实验方法
        3.1 动脉粥样硬化小鼠模型的建立
        3.2 组织样本制备组织RNA、蛋白提取
        3.3 颈动脉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析(苏丹红Ⅳ染色)
        3.4 Enface染色
        3.5 颈动脉部分结扎手术
        3.6 嵌合子小鼠制备-小鼠骨髓移植手术
        3.7 颈动脉内皮-白细胞粘附实验
        3.8 胸主动脉内皮-单核细胞粘附实验
        3.9 肠系膜白细胞滚动与粘附实验
        3.10 内皮细胞培养和流动腔设置
        3.11 人Sema7AcDNA克隆
        3.12 Sema7A过表达HUVECs构建
        3.13 细胞免疫荧光(LCMS)
        3.14 流式细胞术
        3.15 静态条件下体外THP-1细胞与HUVEC的粘附
        3.16 人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Sema7A免疫荧光染色
        3.17 统计分析
        3.18 人类样品ELISA检测
结果
    第一章 Sema7A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的研究
        1.1 Sema7A响应血液扰动流,在血液扰动流处高表达,而在血液稳定层流处相对低表达
        1.2 Sema7A敲除减少血液扰动流诱导的内皮细胞ICAM-1和VCAM-1表达,白细胞滚动粘附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
    第二章 Sema7A参与调控内皮细胞表型变化的机制研究
        2.1 Sema7A过表达通过β1整合素途径增强HUVECs中ICAM-1和VCAM-1的表达和单核细胞-内皮细胞相互作用
        2.2 内皮细胞Sema7A在促进ApoE-/-小鼠的白细胞粘附和斑块形成中起主要作用
    第三章 Sema7A与动脉粥样硬化临床性研究
分析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参加的国际/内会议及摘要
参加的科研课题及基金项目
中英文缩略词
致谢

(9)LPI-GPR55激活内皮细胞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动脉粥样硬化概述
    1.2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
    1.3 内皮细胞活化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始动环节
    1.4 高脂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
    1.5 本实验研究工作
第2章 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早期主动脉中LPI显着升高
    2.1 研究背景
    2.2 研究目的
    2.3 材料与方法
        2.3.1 试剂与材料
        2.3.2 方法
    2.4 结果
        2.4.1 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早期,主动脉中溶血磷脂酰肌醇显着升高
        2.4.2 血清LPI水平存在于整个AS过程中,且随着高脂饲喂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升高
        2.4.3 AS过程中LPI合成磷脂酶显着升高,而降解磷脂酶显着降低,进而加速LPI蓄积
        2.4.4 AS过程中LPI水平与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显着正相关
    2.5 讨论
第3章 LPI结合其受体GPR55 诱导内皮细胞活化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
    3.1 研究背景
    3.2 研究目的
    3.3 材料与方法
        3.3.1 试剂与材料
        3.3.2 方法
    3.4 结果
        3.4.1 LPI诱导内皮细胞分泌促炎促活化的化学因子
        3.4.2 LPI诱导内皮细胞粘附分子表达
        3.4.3 LPI介导内皮细胞-单核细胞粘附
        3.4.4 抑制GPR55 表达,显着降低LPI对HAECs的促活化作用
        3.4.5 GPR55 敲出小鼠体内附壁滚动和粘附淋巴细胞显着减少
        3.4.6 GPR55 敲除小鼠主动脉斑块显着减少
    3.5 讨论
第4章 LPI-GPR55 介导内皮细胞中ADMA生成
    4.1 研究背景
        4.1.1 GPR55 作为代谢调控子调控下游代谢物表达
        4.1.2 ADMA与动脉粥样硬化
        4.1.3 ADMA合成与降解
    4.2 研究目的
    4.3 材料与方法
        4.3.1 材料与试剂
        4.3.2 方法
    4.4 结果
        4.4.1 ADMA是 LPI-GPR55 下游信号物质
        4.4.2 LPI-GPR55 促进ADMA合成酶生成,抑制降解酶表达,进而介导ADMA合成增加
    4.5 讨论
第5章 LPI-GPRS5 促进ADMA生成介导mtROS合成增加
    5.1 研究背景
    5.2 研究目的
    5.3 材料与方法
        5.3.1 材料与试剂
        5.3.2 方法
    5.4 结果
        5.4.1 LPI-GPR55 促进mtROS合成
        5.4.2 抑制ADMA生成,减弱LPI-GPR55 介导mtROS合成
        5.4.3 LPI-GPR55 促进mtROS介导的转录因子AP-1和ICAM-1 结合
    5.5 讨论
第6章 学位论文总结
    6.1 研究结论
    6.2 创新和意义
    6.3 展望
    6.4 本研究论文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溶血磷脂与动脉粥样硬化
    参考文献

(10)冠状动脉斑块不稳定与炎性生化标记物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生理机制
2 炎性相关生化标记物
3 联合检测生化标记物反映粥样斑块特征
4 结语

四、内皮细胞-白细胞粘附分子与冠心病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并脑梗死的中医证候特征及其lncRNA差异表达谱研究[D]. 杨洁.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2]MLKL通过上调ICAM-1表达促进人单核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粘附功能以及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D]. 蔡芬. 南方医科大学, 2020
  • [3]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及血清总胆红素与药物洗脱支架内再狭窄的相关性研究[D]. 曹小虎. 扬州大学, 2020(04)
  • [4]益气活血复方含药血清抗家兔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机制研究[D]. 尹在弘.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1)
  • [5]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小板及血清CEACAM1水平研究[D]. 李登. 昆明医科大学, 2019(06)
  • [6]白杨素通过抑制NF-κB信号通路缓解血管内皮炎症[D]. 赵胜男.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7]基于iTRAQ技术不同年龄段STEMI血瘀证患者血清蛋白组学研究[D]. 伍新诚.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8(02)
  • [8]Sema7A调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机制和转化研究[D]. 胡淑鸿. 苏州大学, 2018(01)
  • [9]LPI-GPR55激活内皮细胞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机制研究[D]. 王路乔. 南昌大学, 2017(05)
  • [10]冠状动脉斑块不稳定与炎性生化标记物的相关性研究[J]. 甘露,焦娇,杨立. 疾病监测与控制, 2016(05)

标签:;  ;  ;  ;  ;  

内皮细胞-白细胞粘附分子与冠心病的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