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多因素复合制作气虚血瘀证脑缺血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姜晓西,王凤,张会永,李楠,郭星池,于嘉莹,李威莹,吴威,杨关林[1](2021)在《气虚血瘀证动物模型研究现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概括气虚血瘀证动物模型的造模方法和评价体系,旨为相关实验研究提供指导。方法通过中国全文期刊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将检索时间限定为自建库到2020年9月4日,查阅气虚血瘀证动物模型相关实验研究。结果将气虚血瘀证动物模型的造模方法分为药物干预、手术干预、生物应激和复合因素四大类,并加以概括和分析。发现目前尚无公认的造模方法,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现代医学造模方法不符合中医病因病机的发展规律;对制造病因的条件没有确切标准;对模型动物的评价不确切;造模时可能会出现其他兼证等。模型评价体系存在的不规范之处有以下几点:模型动物的宏观表征缺乏客观量化的评价指标;缺乏中医独有特色的脉象;反证方剂的选择没有统一;没有独有的微观指标,容易与单纯的血瘀证进行混淆等。结论文章概括了现阶段气虚血瘀证动物模型的造模方法及评价指标,其分析结果可为进一步规范气虚血瘀证模型研究提供参考。
李祥[2](2020)在《芪蛭通络胶囊中补益气血类药药效学评价及血清药化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芪蛭通络胶囊上市多年,临床效果良好。其作为一个由26味中药构成的大复方,成分复杂,药效物质基础尚不明确,为寻找芪蛭通络胶囊中的药效物质基础,确定该胶囊的真正活性成分。本研究根据芪蛭通络胶囊中各药味的传统功效与现代药理研究,将该胶囊进行拆方研究,本研究主要研究拆方后芪蛭通络胶囊中的8味补益气血药,对这8味补益气血药进行药效学评价以及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探究补益气血药味发挥作用的物质基础。方法1.采用饥饿、高脂联合醋酸泼尼松龙口服的方法制备气虚血瘀证模型,以相关行为学表征、血液流变学指标以及血清中ET-1、C-反应蛋白、NO含量作为观测指标,观察芪蛭通络胶囊全方、补益气血组、全方缺补益气血组对气虚血瘀证大鼠的影响。2.采用力竭游泳的方法制备气虚证模型,以各组力竭游泳时长、血清尿素含量、肝糖原含量、乳酸脱氢酶活性以及胸腺、脾脏脏器指数作为观测指标,观察芪蛭通络胶囊全方组、补益气血组、全方缺补益气血组对气虚小鼠运动及免疫功能的影响。3.采用乙酰苯肼联合环磷酰胺的方法制备血虚小鼠模型,以各组小鼠外周血WBC、PLT、RBC、HGB、MCH、HCT的数值作为观测指标,观察芪蛭通络胶囊全方组、补益气血组、全方缺补益气血组对血虚小鼠补血作用的影响。4.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仪,确立补益气血药组相关的超高效液相特征图谱,考察并确定不同批次下补益气血药组特征图谱的共有峰;随后通过对补益气血药各单味药、补益气血药缺单味药及对照品在同条件下的超高效液相图谱的鉴别和指认,确定共有峰的归属,明确各味药对指纹图谱的贡献。5.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仪,建立空白大鼠、模型大鼠、空白给药大鼠、模型给药大鼠血清超高效液相特征图谱,通过各色谱图的比较,分析补益气血组潜在的入血成分,初步探究芪蛭通络胶囊中补益气血药味的药效物质基础。结果1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出现“气虚血瘀”的表现,模型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升高(P<0.05),C-反应蛋白、ET-1水平增高(P<0.05),NO含量降低(P<0.05),上述指标证实,复制气虚血瘀证大鼠模型较为成功。各给药组的全血粘度在各切变率下均低于模型组(P<0.05),各给药组C-反应蛋白、ET-1水平低于模型组(P<0.05),NO含量高于模型组(P<0.05)。表明各给药组对气虚血瘀证大鼠均可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其中芪蛭通络胶囊中缺补益气血药味组在全血粘度(低切I)中低于空白组(P<0.05),但在降低C-反应蛋白、ET-1含量,同时升高NO含量中,芪蛭通络胶囊全方组更好,表明补益气血药味对全方作用的发挥具有重要意义。2.与模型组相比,全方组与补益气血组在力竭游泳时间长短上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与模型组相比,实验各组可有效提高小鼠抗疲劳能力,减少小鼠体内肝糖原的消耗(P<0.05),降低小鼠体内尿素氮的含量(P<0.05),同时降低乳酸脱氢酶的活性(P<0.01)。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胸腺、脾脏指数降低(P<0.05),说明造模成功,模型组免疫力降低。与模型组相比,全方组和补益气血组的胸腺、脾脏指数显着增高(P<0.01),缺补益气血组的脏器指数增高程度不及其他两组(P<0.05),证实补益气血药味可缓解运动性疲劳,提高免疫功能。3.模型组的WBC、PLT、RBC、HGB、MCH较空白组有下降趋势(P<0.05或P<0.01),HCT有上升趋势(P<0.01),说明造模成功。与模型组对比,全方组与补益气血组均能提高WBC、PLT、RBC、HGB、MCH,同时降低HCT(P<0.05或P<0.01)。同缺补益气血组相比,全方组和补益气血组可显着升高HGB、MCH,同时降低HCT(P<0.05或P<0.01),证实补益气血药味在芪蛭通络胶囊中确有补血作用,进一步说明补益气血药味在芪蛭通络胶囊全方中发挥着一定作用。4.首先对供试品制备条件进行摸索,同时考察并优化了设定的色谱条件,最终确立了芪蛭通络胶囊中补益气血药的超高效液相特征图谱。最终确定该图谱建立的色谱条件为:选用Zorbax SB-C18色谱柱(100mm×2.1mm,1.8μm);选择的流动相为乙腈(A)-0.1%磷酸水(B);最终确定其梯度洗脱条件为(011min,5%17%A;1117min,17%17%A;1725min,17%30%A;2536min,30%42%A;3646min,42%70%A),进样量为1μL,检测波长210nm,柱温为25℃,流速为0.3mL·min-1,信号采集时间为46min。随后考察了8批样品的相似度,均高于98%,证实该方法稳定可靠,同时在图谱中共指认出23个共有峰。随后对补益气血药的单味药和补益气血药缺单味药的超高效液相图谱进行对比,并归属其中的共有峰,数据表明芪蛭通络胶囊中8味补益气血药在共有峰图谱上均有所体现。随后与对照品溶液色谱图进行比对,指认鉴定出7个成分,分别为3号峰为没食子酸、8号峰为芍药苷、11号峰为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15号峰为黄芪甲苷、16号峰为大黄素、17号峰为阿魏酸、20号峰为人参皂苷Rb1。5.通过模型大鼠与空白大鼠、空白给药大鼠与模型给药大鼠入血成分两两对照后,结合补益气血药UPLC特征图谱,共检测出10个入血成分,其中4个为原型成分,6个为代谢成分。结论从芪蛭通络胶囊全方中拆分出来的补益气血药味,对全方作用的发挥有很大作用,研究补益气血药味组的药效物质基础对阐释全方的药效物质基础具有一定的帮助。最终通过构建的8味补益气血药体外指纹图谱,以及利用血清药物化学的方法,考察空白与模型大鼠,空白给药与模型给药大鼠体内的入血成分,探究补益气血药在体内的代谢及转化,有助于揭示全方中补益气血药的药效物质基础,为芪蛭通络胶囊全方物质基础的揭示提供条件,为芪蛭通络胶囊的配伍科学性提供实验支持,同时为以后大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提供思路。
李祥,张悦,张文智,倪艳,康永[3](2020)在《气虚血瘀证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中医证候模型研究起步较晚,发展迅猛,近年来随着中医病证方药的研究不断加深,为了中医现代化的发展,要求中医证候模型研究更加具体和深入。气虚血瘀证作为一种临床上常见证型,在心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肾病、癌症等疾病中多有出现。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重,因老年人多气虚,多血瘀的体质特点,气虚血瘀证的研究已成为中医学界的热点问题。综合近年来气虚血瘀证动物模型造模方法,将其造模思路概括为病理造模、病因造模、病证结合造模三方面。通过观察实验动物出现符合中医理论的宏观表征、肢体行为学表现,以及血液流变学等指标,评价造模方法,为气虚血瘀证造模方法提供思路与借鉴,针对气虚血瘀证类模型的研究应遵循因-脉-证-治的思路,即病因-外在表征-病理机制-辨证论治,将中医证候模型研究同现代科学结合,令造模方法规范化发展,构建相对完善的气虚血瘀动物模型造模方法,为今后探究气虚血瘀证的发病机制及新的治疗思路提供模型支持。
于潇[4](2019)在《基于方药反证的SPID大鼠非手术模型证候属性研究及逍遥舒坤汤对SPID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文中提出第一部分:基于方药反证的SPID大鼠非手术模型证候属性研究。目的:对本实验课题组前期判定为气滞血瘀证的非手术SPID模型大鼠进行药物干预,反证其证候属性,并通过动物实验,初步探讨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法治疗SPID的作用机理。方法:将证候属性判定为气滞血瘀证的SPID非手术模型大鼠93只按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分别为逍遥舒坤汤组(21只)、连柏汤组(21只)、盆腔炎汤组(21只)、桂枝茯苓丸组(20只)、空白对照组(10只)。给予药液灌胃,连续给药14日。观察给药前后各组大鼠中医证候评分情况,大体形态以及局部病理组织形态的变化,采用外周血流式细胞分析技术检测各组大鼠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CD3+、CD4+/CD8+、Th17、Foxp3的表达率,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各组大鼠组织及血清中免疫因子TNF-α、IL-4、IL-6、IL-10、IL-17、TGF-β1及增生修复指标MMP-2、VEGF的蛋白分泌量,实时荧光定量核酸扩增检测系统检测各组大鼠组织及血清中细胞因子(TNF-α、IL-4、IL-6、IL-10、IL-17、TGF-β1、MMP-2、VEGF)及NK细胞表面受体(NKG2D、NKG2A)m RNA转录水平。结果:药物干预后,逍遥舒坤汤组大鼠中医证候评分结果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1),与其他各组(连柏汤组、盆腔炎汤组、桂枝茯苓丸组及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或P<0.01);大鼠输卵管、卵巢以及盆腔结缔组织的迂曲、粘连、水肿形态得到明显改善;盆腔结缔组织粘连Blauer评分明显降低,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或P<0.01);输卵管及盆腔结缔组织切片炎症积分明显降低,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或P<0.01);大鼠外周血中CD3+、CD4+/CD8+表达率升高,Th17、Foxp3表达率降低,输卵管、盆腔结缔组织及血清中TNF-α、IL-4、IL-6、IL-17、TGF-β、MMP-2、VEGF表达水平及其基因转录水平降低,IL-10表达水平及其基因转录水平升高,NKG2Dm RNA转录水平降低,NKG2Am RNA转录水平升高,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或P<0.01)。结论:课题组前期应用非手术造模方法建立的SPID模型大鼠中医证候以气滞血瘀证占大多数,以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为法立方的逍遥舒坤汤对辨证为气滞血瘀证的非手术SPID模型大鼠中医证候改善及各项病理指标改变最为明显,反证了对其证候属性判定为气滞血瘀证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填补了非手术法建立SPID动物模型证候属性研究领域的空白。逍遥舒坤汤通过增加CD3+、CD4+/CD8+表达率,降低Th17、Foxp3表达率调节机体免疫机制,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通过降低TNF-α、IL-4、IL-6、IL-17、TGF-β1、MMP-2、VEGF以及NKG2D的表达,上调IL-10、NKG2A的表达抑制炎性细胞的浸润,减轻炎症损伤,抑制盆腔结缔组织纤维化及增生的病理变化,防止和减少粘连形成,促进组织的修复和再生,从而达到治疗SPID的目的。第二部分:逍遥舒坤汤对SPID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目的:观察逍遥舒坤汤对SPID慢性盆腔痛(气滞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初步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将80例符合气滞血瘀型SPID,表现为慢性盆腔痛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其中治疗组患者服用逍遥舒坤汤,对照组患者服用坤复康胶囊。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局部体征、疼痛程度以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综合疗效以及疼痛疗效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1);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用药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1),各项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或P<0.01)。结论:逍遥舒坤汤能显着改善气滞血瘀型SPID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患者血液浓、粘、凝、滞的血瘀状态,促进盆腔血流循环,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李可[5](2018)在《补阳还五汤对中风病气虚血瘀证脑缺血大鼠AQP4及相关因子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补阳还五汤对中风病气虚血瘀证脑缺血大鼠AQP4及咬合蛋白(Occludin)、闭合蛋白5(Claudin-5)蛋白表达的影响,研究中风病气虚血瘀证与AQP4及Occludin、Claudin-5蛋白的关系,探讨中风病气虚血瘀证分子生物学基础与病理机制,为中医药防治缺血性中风病及中风病证候诊断与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选用 SPF(specificpathogenfreeanimals,SPF)级健康雄性SD(spraguedawley,SD)大鼠180只,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补阳还五汤组,每组60只。采用控制饲料量造模法结合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bstruction,MCAO)法制备气虚血瘀证大鼠脑缺血模型,120 min后拔线栓实施再灌注,造模前三天补阳还五汤组中药灌胃。在3d和5 d两个时间点,观察脑缺血大鼠症状的变化,对各组大鼠的神经功能及气虚血瘀证症状评分;运用干湿重测量法对缺血脑组织的含水量进行测定;运用伊文思蓝(Evansblue,EB)法检测血脑屏障通透性;用透射电镜观察血脑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BBB)超微结构的变化;运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缺血脑组织中AQP4的蛋白表达及BBB紧密连接相关蛋白Occludin、Claudin-5的表达;运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缺血脑组织中AQP4蛋白表达情况。结果:(1)各组大鼠在造模前均无神经功能症状表现。在术后1d、3d和5d,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有明显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两组比较有极显着性差异(P<0.001)。与模型组相比,补阳还五汤组神经功能改善较显着,3d时,两组有显着差异(P<0.01),在 1d和 5d两组有差异(P<0.05)。(2)各组大鼠在造模后气虚血瘀证症状明显,在3d和5d两个时间点,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气虚血瘀证表现更加显着,两组之间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相比,补阳还五汤组气虚血瘀证症状明显改善,两组有显着差异(P<0.01)。(3)在3d和5 d两个时间点,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脑组织含水量显着增高,两组比较有显着意义(P<0.01);与模型组相比,补阳还五汤组脑组织含水量显着降低,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4)在3 d和5 d两个时间点,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脑组织EB含量显着上升,两组间存在显着意义(P<0.01);补阳还五汤组与模型组相比,补阳还五汤组脑组织EB含量显着下降,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5)在3d和5 d两个时间点,假手术组血管内皮细胞间紧密连接形态相对完整,周细胞及星形胶质细胞周围有少量空泡;模型组血管内皮细胞间紧密连接形态损害严重,周细胞及星形胶质细胞周围空泡变性;与模型组相比,阳还五汤组血管内皮细胞间紧密连接缝隙变宽,有断续,形态相对完整,周细胞及星形胶质细胞周围有空泡。(6)在3 d和5 d两个时间点,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脑组织紧密连接Occludin、Claudin-5的蛋白表达水平下降,脑组织中AQP4的蛋白表达水平上升,两组间存在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相比,补阳还五汤组脑组织紧密连接Occludin、Claudin-5的蛋白表达水平上升,脑组织中AQP4的蛋白表达水平下降,两组之间统计有差异(P<0.05)。(7)脑组织中AQP4蛋白表达以棕黄色为阳性表达,主要分布在星形胶质细胞,以胞膜为主。在3d和5d两个时间点,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脑组织中AQP4表达显着上升,两组间存在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相比,补阳还五汤组缺血脑组织中AQP4表达下降,两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造模后大鼠有明显神经功能缺损及气虚血瘀症状,提示中风病气虚血瘀证动物模型制备成功。补阳还五汤能够明显改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及气虚血瘀症状,提示补阳还五汤对缺血性中风病气虚血瘀证治疗有效。补阳还五汤可能是通过下调脑组织中AQP4的表达,上调脑组织中Occludin、Claudin-5的表达来降低BBB通透性,从而降低脑组织的含水量,以致减轻脑水肿起到脑保护的作用。脑组织中AQP4、Occludin、Claudin-5蛋白表达异常可能是中风病气虚血瘀证形成的重要机制。
王磊沙[6](2017)在《多发性脑梗死气虚血瘀证大鼠模型的建立及其相关生物学指标变化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中风又称脑卒中,它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调查研究显示,在我国每年脑卒中发病新增人数约250万,且呈逐年递增趋势。每年脑卒中致死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22.45%,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影响人们生活水平,并且给社会和家庭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在脑卒中病理分型中,脑梗死约占总发病人数的四分之三;在中风中医辨证证型中,气虚血瘀证最为常见。所以在进行脑血管疾病研究时应加强注重对脑梗死气虚血瘀证的研究。疾病动物模型的建立是疾病研究和中药新药研发的一个重要手段。目前,研究中常采用多因素叠加的方法来建立脑梗死气虚血瘀证病证结合大鼠模型,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因建模方法和评价体系缺少规范化和标准化,且干扰因素复杂导致致病机理不容易阐明,与自然发病状态还有一定的差距,所以往往难以得到公认。因此本课题以多发性脑梗死气虚血瘀证大鼠模型为研究对象,在之前研究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并比较,尝试得出一种稳定的造模方法,并对模型评价体系进行补充和完善,同时结合本所承担的“973”课题的研究目标和内容,对此模型形成过程中机体内与气血相关的生物学指标的变化进行研究,为中药新药的研发和中药复方功效的阐述提供有价值的研究模型和手段。第一部分 多发性脑梗死气虚血瘀证大鼠模型建立方法研究1.研究目的依据中医基础理论,采用不同造模因素探讨多发性脑梗死气虚血瘀证病证结合大鼠模型的建立方法。2.材料和方法将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5组:A.正常组:正常饮食、饮水5周,n=11;B.假手术组:仅切口、穿线,不注射荧光微球,其他同正常组,n=11;C.单纯睡眠剥夺组(睡夺组):每天睡眠剥夺16h(每天16点至次日8点),共剥夺5周,n=11;D.单纯多发性脑梗死组(脑梗组):于正常饲养1周后行多发性脑梗死手术,术后继续正常饲养4周,n=12;E.睡眠剥夺复合多发性脑梗死组(睡夺+脑梗组):每天睡眠剥夺16h(每天16点至次日8点),睡眠剥夺1周后行多发性脑梗死手术,术后继续睡眠剥夺4周,n=12。术后4周(睡眠剥夺5周)观察大鼠一般表征状态,分别采集大鼠体重,抓力,负重力竭游泳时间,自发活动路程,脉搏幅度等气虚指标;分别采集和测定大鼠舌面图像R、G、B值,血液流变学,凝血四项等血瘀指标;分别采集大鼠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评分(分别于术后24h和术后4周后各采集一次),大鼠脑表面荧光微球分布情况图片,脑切片梗死区域分布情况图片(于术后24h采集),脑组织病理及超微结构观察等多发性脑梗死疾病指标;测定脑组织匀浆液中MDA含量以及SOD、Na+-k+-ATP酶、Ca2+-ATP酶活性等指标。3.研究结果(1)一般状态观察: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大鼠一般状态良好,三个模型组大鼠均出现一定程度的懒动,精神萎靡的现象,其中睡夺+脑梗组较其它两个模型组情况更严重。(2)气虚指标:与假手术组比较,三个模型组体重、负重力竭游泳时间、自发活动路程、抓力和脉搏幅度均有不同程度减少(P<0.05或P<0.01)或有下降趋势(脑梗组体重);与睡夺组和脑梗组比较,睡夺+脑梗组体重、负重力竭游泳时间、自发活动路程、抓力和脉搏幅度均显着减少(P<0· 05或P<0.01)。(3)血瘀指标:①舌面图像R、G、B值:与假手术组比较,三个模型组舌面图像R、G、B值均显着减少(P<0.01);与睡夺组和脑梗组比较,睡夺+脑梗组大鼠舌面图像R、G、B值均显着减少(P<0.05或P<0.01)。②血液流变学:与假手术组比较,三个模型组在切变率5 s-1下的全血黏度均明显增加(P<0.05),睡夺+脑梗组在切变率60s-1下的全血黏度明显增加(P<0.05);三个模型组之间在各切变率下的全血黏度无明显差异。③凝血四项:与假手术组比较,睡夺组TT明显减少(P<0.05),脑梗组和睡夺+脑梗组PT、APTT、TT均明显减少(P<0.05或P<0.01);与睡夺组和脑梗组比较,睡夺+脑梗组PT明显减少(P<0.05)。(4)脑梗死疾病指标:①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评分:术后24h和术后4周,脑梗组和睡夺+脑梗组大鼠均出现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术后24h,两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评分无显着差异;术后4周,睡夺+脑梗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评分显着高于脑梗组(P<0.01)。②脑表观与脑切片TTC染色观察:术后4周脑梗组和睡夺+脑梗组大脑均出现荧光微球散状分布,且局部出现坏死区域;术后24h大脑切片右半脑均有面积不等的白色梗死区域。③脑组织病理及超微结构观察:通过脑组织HE染色和电镜观察可见,正常组和假手术组脑组织结构正常,睡夺组脑组织结构基本正常,脑梗组和睡夺+脑梗组脑组织结构出现明显病理性改变。(5)生化指标:与假手术组比较,三个模型组脑皮层MDA含量均显着增加(P<0.05 或P<0.01),SOD、Na+-K+-ATP 酶、Ca2+-ATP酶活性均显着降低(P<0.05或P<0.01);与睡夺组和脑梗组比较,睡夺+脑梗组大鼠脑皮层MDA含量明显增加(P<0.05),SOD、Na-+KC-ATP酶、Ca2+-ATP酶活性均显着降低(P<0.05 或P<0.01)。4.结论单纯证候造模,即长时间睡眠剥夺可以使大鼠出现气虚血瘀证候表现,但尚不能达到脑梗死疾病病理改变;而单纯疾病造模,则主要反映临床病理变化,缺少与中医理论的关联,尚不能完整体现中医证候特征或与特定的中医证候等同;采用复合因素(睡眠剥夺+脑梗死)建立的模型综合了两者的技术优势,与中医理论紧密关联,与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特征相符合,与临床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更接近,能够完整体现中医证候特征,有助于阐释中医证候的科学内涵和理论基础。上述气虚、血瘀、疾病、能量代谢、病理观察等多项指标结果的综合分析,也证明复合因素(睡眠剥夺十脑梗死)造模优于单纯疾病造模和单纯证候造模,是一种稳定、可控且重复性较好的多发性脑梗死气虚血瘀证病证结合大鼠模型。第二部分 多发性脑梗死气虚血瘀证大鼠模型病理生理演化过程及益气活血方干预的研究1.研究目的观察采用复合因素建立的病证结合模型在不同时间点各指标的变化,研究模型病理生理演化过程,并用益气活血方进行干预,探讨模型建立方法的稳定性和可靠性。2.材料和方法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正常组,假手术组,睡眠剥夺复合多发性脑梗死模型组,益气活血方组。正常组:正常饮食、饮水,同时与假手术组同步按照10ml/kg灌胃蒸馏水,每天1次,连续4周,n=31;假手术组:仅切口、穿线,不注射荧光微球,术后开始灌胃蒸馏水,其他同正常组,n=31;睡眠剥夺复合多发性脑梗死组(睡夺+脑梗组):每天睡眠剥夺16h(每天16点至次日8点),睡眠剥夺1周后行多发性脑梗死手术,术后继续睡眠剥夺4周,并于术后开始每天按照10ml/kg灌胃蒸馏水,每天1次,连续4周,n=30;益气活血方组:每天睡眠剥夺16h(每天16点至次日8点),1周后行多发性脑梗死手术,术后继续睡眠剥夺4周,并于术后开始每天按照10ml/kg灌胃益气活血方(26g生药/kg)1次,连续给药4w,n=30。术后分三个时间点(术后48h、术后2周、术后4周)从每组随机选取10只大鼠进行相关指标测定。每阶段造模结束后检测指标和方法同第一部分实验,新增LD、LDH、TXB2、6-keto-PGF1α.5-HT五项指标测定。3.研究结果:(1)一般状态观察: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大鼠三个时间点的一般状态良好,模型组和益气活血方组大鼠三个时间点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精神萎靡,懒动的状态,模型组大鼠随造模时间延长情况愈加严重,益气活血方组大鼠一般状态较模型组有明显改善。(2)气虚指标: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体重、抓力、负重力竭游泳时间、自发活动路程、脉搏幅度均显着减少(P<0.01);与模型组比较,益气活血方组术后4周体重、抓力、负重力竭游泳时间、自发活动路程、脉搏幅度均显着上升(P<0.05或P<0.01)。(3)血瘀指标:①舌面图像R、G、B值: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三个时间点舌面图像R、G、B值均显着减少(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较,益气活血方组术后48h舌面图像RG、B值均无明显差异,术后2周舌面图像R值显着增加(P<0.01),G、B值无明显差异,术后4周舌面图像R、G、B值均显着增加(P<0.05)。②血液流变学指标: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三个时间点在切变率5 s-1、60 s-1、150 s-1下的全血黏度均明显增加(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较,益气活血方组术后2周在切变率5 s-1、60 s-1下的全血黏度均显着降低(P<0.01),术后4周在切变率5 s-1下的全血黏度明显降低(P<0.05)。③凝血四项指标: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术后2周、4周PT、APTT、TT均明显减少(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较,益气活血方组术后2周、4周PT、TT均明显增加(P<0.05或P<0.01)。(4)脑梗死疾病病理指标:①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评分:模型组三个时间点均出现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与模型组比较,益气活血方组术后48h和术后2w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无明显差异,术后4w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评分有减少趋势。②脑表观与脑切片TTC染色观察:模型组和益气活血方组大鼠右半脑三个时间点均出现荧光微球散状分布,且有局部坏死,早期有水肿区域,益气活血方组水肿、坏死程度轻于模型组;③脑组织病理及超微结构观察:通过脑组织HE染色和电镜观察可见,正常组和假手术组脑组织结构正常,模型组脑组织结构出现明显的病理性改变,且随着造模时间延长不断加重,益气活血方组脑组织结构病变较模型组明显减轻。(5)生化指标测定: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三个时间点脑皮层SOD、Na+-K+-ATP酶、Ca2+-ATP酶活性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LDH活性明显升高(P<0.01),脑皮层MDA、LD、血清TXB2含量均明显增加(P<0.01),血清6-keto-PGF1a、脑皮层5-HT含量均明显减少(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较,益气活血方组术后2周5-HT含量明显增加(P<0.05),术后4周Na+-K+-ATP酶、Ca2+-ATP酶活性均明显升高(P<0.05),LDH活性明显降低(P<0.01),LD、MDA、TXB2含量均明显减少(P<0.05 或P<0.01),6-keto-PGF1α和 5-HT 含量均明显增加(P<0.05)。4.结论(1)采用睡眠剥夺复合脑梗死手术,建立多发性脑梗死气虚血瘀证大鼠模型,观察并分析了模型发展不同时间点各项指标的变化特点,初步揭示了模型气虚血瘀证候的演化过程及相关生物学基础。(2)益气活血方对多发性脑梗死气虚血瘀证大鼠模型有较好疗效,主要体现在对模型大鼠的一般表征、气虚血瘀状态、能量代谢障碍、血液流变性、凝血功能、脑组织病理改变等方面均有较好的改善作用,验证了所建立的病证结合模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综上所述,本文比较了不同因素造模方法,明确了睡眠剥夺复合脑梗手术的方法适合于建立多发性脑梗死气虚血瘀证大鼠模型,观察并分析了模型发展不同时间点各项指标的变化特点,并利用益气活血方进行干预,对所建立的病证结合模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进行了验证,初步揭示了模型气虚血瘀证候的演化过程及生物学基础,为中药新药的研发和中药复方功效的阐述提供了有价值的研究模型和手段。
陈奔,钟振国[7](2015)在《血瘀证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辨证论治乃中医学的特征之一,其主旨在于相同疾病会有不同证候表现,于此,其治法和组方用药皆会不同,效果也不尽相同。中华医药迫切需要一系列在病的基础上能够细化到证型的动物模型,因此病证结合动物模型作为中西医结合研究的科研工具,成为现阶段中医药历史发展的必然。血瘀证作为中西医结合较为成熟的领域,其相关的病证结合模型作为科研工具为中医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文章以气虚、寒凝、气滞、阳虚四个中医致病因素为角度,总结近20年建立的血瘀证病证结合动物模型,为之后的病证结合研究提供依据。
范金花,胡国恒,乐金海[8](2014)在《中风中医证型动物模型的研究概述》文中研究指明中风具有致残率高、预后差、易复发的特点,在全球已成为第一致残和第二致死原因的疾病[1-2],给社会和家庭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长期以来中风的西医治疗措施虽多,但尚缺乏理想的、安全的药物[3]。随着现代实验技术的应用,通过动物实验来探索中医药的作用机理已成为一个重要方法,亦是热点。目前,中医药研发及中医基础研究所用的动物模型仍以疾病动物为主,与中医的辨证论治理论不全相符,因此迫切需
宁伦,丁成华,窦倩[9](2013)在《气虚血瘀证动物模型研究概况》文中研究表明就近15年气虚血瘀证动物模型造模方法及相关基础研究加以综述,旨在探讨气虚血瘀证动物模型的理论基础与实用价值,为探究气虚血瘀证的生物表征及物质基础提供思路与方法。参考文献23篇。
刘会贤,刘敬霞,刘洋,李娟,李晶晶[10](2012)在《中风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制备的现状与思考》文中提出总结中风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制备方法,探讨中风病证结合动物模型规范的制备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中2001年-2011年相关文献,根据文献筛选标准剔除重复及不规范的文献。通过阅读发现记载中风疾病动物模型有100多篇;记载证候动物模型的有57篇文献;而记载中风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文献有15篇,其中以气虚血瘀型模型为多。文章就中风各证型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制备现状进行综述、评价与思考,为中风各证型的动物模型制备提供理论基础。
二、多因素复合制作气虚血瘀证脑缺血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多因素复合制作气虚血瘀证脑缺血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气虚血瘀证动物模型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气虚血瘀证动物模型的制备方法 |
1.1 药物干预 |
1.1.1 阿霉素 |
1.1.2 利血平 |
1.1.3 博来霉素 |
1.2 手术干预 |
1.3 生物应激 |
1.3.1 睡眠剥夺 |
1.3.2 力竭游泳 |
1.3.3 低压缺氧 |
1.4 复合因素 |
1.4.1 手术干预+生物应激 |
1.4.2 药物干预+生物应激 |
1.4.3 生物应激多因素复合 |
2 病证结合模型 |
2.1 脑梗死气虚血瘀证大鼠模型 |
2.2 冠心病气虚血瘀证模型 |
2.3 Lewis肺癌气虚血瘀证模型 |
2.4 慢性萎缩性胃炎气虚血瘀证模型 |
3 评价指标 |
3.1 物理指标 |
3.1.1 一般行为 |
3.1.2 行为学指标 |
3.1.3 舌象 |
3.2 化学指标 |
3.2.1 血液 |
3.2.2 血管 |
3.3 反证方剂 |
4 讨论 |
(2)芪蛭通络胶囊中补益气血类药药效学评价及血清药化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总论 |
1 芪蛭通络胶囊的研究现状 |
2 芪蛭通络胶囊中8味补益气血药的研究现状 |
3 立题依据 |
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芪蛭通络胶囊中补益气血药组对气虚血瘀证大鼠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芪蛭通络胶囊中补益气血药组对气虚小鼠运动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芪蛭通络胶囊中补益气血药组对血虚小鼠补血作用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芪蛭通络胶囊中补益气血药组体外化学成分特征图谱的建立 |
第一节 补益气血药组体外化学成分特征图谱方法的建立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第二节 补益气血药组体外化学成分特征图谱共有峰的指认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芪蛭通络胶囊中补益气血药血清药物化学初步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本章小结 |
结语 |
1 结论 |
2 创新点 |
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词 |
发表论文 |
致谢 |
(3)气虚血瘀证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病理造模 |
2 病因造模 |
3 病证结合造模 |
4 讨论 |
(4)基于方药反证的SPID大鼠非手术模型证候属性研究及逍遥舒坤汤对SPID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基于方药反证的SPID大鼠非手术模型证候属性研究 |
一、研究背景 |
(一)SPID动物模型证候属性的研究进展 |
(二)SPID大鼠非手术建模方法 |
(三)SPID非手术模型大鼠证候属性判定方法 |
(四)反证方药的选择 |
二、实验材料 |
(一)实验条件 |
(二)实验器械和材料 |
(三)实验试剂 |
(四)实验仪器 |
(五)实验药物 |
三、实验方法 |
(一)动物分组方案 |
(二)药物制备方法 |
(三)动物给药方案 |
(四)实验取材 |
(五)观测指标 |
(六)统计方法 |
四、实验结果 |
(一)中医证候评分结果 |
(二)大体形态学观察 |
(三)病理组织学观察 |
(四)大鼠外周血T细胞亚群表达结果 |
(五)大鼠局部组织及血清中细胞免疫因子检测结果 |
(六)大鼠局部组织及血清中细胞免疫因子及NK细胞表面受体(NKG2D、NKG2A)mRNA转录水平 |
五、讨论 |
(一)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研究近况 |
(二)“以方测证”法的研究进展 |
(三)反证方药的选择及其方药分析 |
(四)研究结果分析 |
第二部分 逍遥舒坤汤对SPID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 |
一、临床资料 |
(一)病例来源 |
(二)诊断标准 |
(三)病例选择 |
(四)病情程度分级 |
(五)一般资料 |
二、研究方法 |
(一)药物使用 |
(二)疗效观察指标 |
(三)疗效评价标准 |
(四)统计方法 |
三、结果 |
(一)综合疗效比较 |
(二)疼痛疗效比较 |
(三)疼痛VAS评分比较 |
(四)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
(五)不良反应 |
四、讨论 |
(一)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
(二)治法探讨 |
(三)现代药理研究 |
(四)结果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动物建模及证候属性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查新报告 |
论文着作 |
附件 |
(5)补阳还五汤对中风病气虚血瘀证脑缺血大鼠AQP4及相关因子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对照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物 |
1.3 实验试剂和主要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分组 |
2.2 造模方法 |
2.3 气虚血瘀证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的评定及纳入标准 |
2.4 给药方法 |
3 指标观测 |
3.1 脑组织含水量的测定 |
3.2 血脑屏障通透性的测定 |
3.3 透射电镜观察血脑屏障超微结构 |
3.4 血脑屏障紧密连接Occludin、Claudin-5及AQP4蛋白表达的测定 |
3.5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1 动物一般情况 |
2 各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 |
3 各组大鼠气虚血瘀证症状评分 |
4 各组大鼠脑组织含水量测定 |
5 各组大鼠脑组织血脑屏障通透性测定 |
6 各组大鼠脑组织血脑屏障超微结构的变化 |
7 WB测定脑组织中Occludin、Claudin-5的蛋白表达 |
8 WB测定脑组织中AQP4的蛋白表达 |
9 免疫组化测定脑组织AQP4的表达 |
讨论 |
1 气虚血瘀是缺血性中风病关键的病理基础 |
2 中风病证候发展及规范化研究 |
3 中风病气虚血瘀证模型造模方法的选择及评价 |
4 治疗方药的选择及方义分析 |
5 补阳还五汤对中风病气虚血瘀证大鼠脑组织含水量的影响及意义 |
6 补阳还五汤对中风病气虚血瘀证病理学变化的影响及意义 |
7 补阳还五汤对中风病气虚血瘀证大鼠脑组织Occludin、claudin-5、AQP4的影响及意义 |
8 研究存在的问题和思考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附图 |
附录2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3 在校期间论文论着和科研情况 |
(6)多发性脑梗死气虚血瘀证大鼠模型的建立及其相关生物学指标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概述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证动物模型建立方法研究 |
参考文献 |
总技术路线图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多发性脑梗死气虚血瘀证大鼠模型建立方法研究 |
1 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多发性脑梗死气虚血瘀证大鼠模型病理生理演化过程及益气活血方干预的研究 |
1 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血瘀证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气虚血瘀证 |
1. 1 气虚血瘀证动物模型 |
1. 2 气虚血瘀证病证结合动物模型 |
2 寒凝血瘀证 |
2. 1 寒凝血瘀证模型 |
2. 2 寒凝血瘀证病证结合动物模型 |
3 气滞血瘀证 |
3. 1 气滞血瘀证模型 |
3. 2 气滞血瘀证病证结合动物模型 |
4 阳虚血瘀证 |
4. 1 阳虚血瘀证模型 |
4. 2 阳虚血瘀证病证结合动物模型 |
5 结 语 |
(8)中风中医证型动物模型的研究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医分型模型制作法 |
2 结语 |
(9)气虚血瘀证动物模型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机械开颅电凝法 |
2 力竭游泳造模 |
3 持续力竭性游泳复合线栓法[9] |
4 饥饿、劳累、高脂饮食与动脉结扎复合造模 |
5 慢性睡眠剥夺 |
6 被动吸烟法造模 |
7 衰老模型 |
(10)中风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制备的现状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中风各证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制备的现状与思考 |
1. 气虚血瘀证 |
1.1 多因素复合造模方法与评价 |
1.2 单因素造模方法与评价 |
1.3 思考及展望 |
2. 阴虚风动证 |
2.1 阴虚证动物模型的制备 |
2.2 中风阴虚证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制备 |
2.3 思考及展望 |
3. 风痰阻络证 |
3.1 劳倦加饥饱失常伤脾造模 |
3.2 肝郁伤脾造模 |
3.3 思考与展望 |
4. 肝阳化风证 |
4.1 制备方法与评价 |
4.2 思考与展望 |
5. 痰热腑实 |
5.1 中风痰热腑实模型的制备现状及评价 |
5.2 思考及展望 |
研究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意义 |
四、多因素复合制作气虚血瘀证脑缺血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气虚血瘀证动物模型研究现状[J]. 姜晓西,王凤,张会永,李楠,郭星池,于嘉莹,李威莹,吴威,杨关林.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11)
- [2]芪蛭通络胶囊中补益气血类药药效学评价及血清药化初步研究[D]. 李祥. 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 2020(08)
- [3]气虚血瘀证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J]. 李祥,张悦,张文智,倪艳,康永.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20(02)
- [4]基于方药反证的SPID大鼠非手术模型证候属性研究及逍遥舒坤汤对SPID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D]. 于潇.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5)
- [5]补阳还五汤对中风病气虚血瘀证脑缺血大鼠AQP4及相关因子影响研究[D]. 李可. 河南中医药大学, 2018(02)
- [6]多发性脑梗死气虚血瘀证大鼠模型的建立及其相关生物学指标变化研究[D]. 王磊沙.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7(02)
- [7]血瘀证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研究进展[J]. 陈奔,钟振国.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01)
- [8]中风中医证型动物模型的研究概述[J]. 范金花,胡国恒,乐金海. 中国中医急症, 2014(01)
- [9]气虚血瘀证动物模型研究概况[J]. 宁伦,丁成华,窦倩. 山东中医杂志, 2013(07)
- [10]中风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制备的现状与思考[J]. 刘会贤,刘敬霞,刘洋,李娟,李晶晶.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