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地玉米凹地膜种植“叶日积累”规律意义新研究

坡地玉米凹地膜种植“叶日积累”规律意义新研究

一、“叶日积”规律在坡地玉米凹型盖膜种植中的意义新探(论文文献综述)

赵如浪,王永宏,张文杰,蔡启明,王雪芳[1](2020)在《不同整地播种方式对银北地区玉米生长的影响》文中指出为了研究不同整地播种方式对银北地区玉米生长的影响,设置了深旋耕+深播种、浅粑磨+深播种、当地常规耙耱整地播种(CK)3种整地播种方式。试验结果表明,深旋耕+深播种比CK增产30.4%,出苗率提高27.6%,单位面积穗粒数增加34.5%,比浅耙耱+深播种增产16.3%;深旋耕+深播种比CK增加了玉米植株源的供应,提高了群体叶面积指数(LAI),花前光合势增加了57.5%;深旋耕+深播种玉米生理成熟期群体干物质积累比CK和浅耙耱+深播种分别增加了55.1%和19.1%。

张发明[2](2015)在《寒地半干旱区玉米高效产能栽培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实现寒地半干旱区玉米的高效产能,本试验拟在研究不同种植模式对玉米产量和茎秆糖分生产力的影响及其变化规律,同时探讨茎秆糖分生产力与产量的相关性,并通过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和膜下滴灌的方法,研究不同肥密组合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在建立该类型地区玉米产量数学模型的基础上,寻求高产高效优化方案,以期为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提供参考,对实现玉米发挥高产潜能、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及缓解能源短缺具有重要意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不同种植模式试验条件下,覆膜(C1)和大垄(C2)能有效的调节植株生长,改善玉米生长的微生态环境,大垄双行覆膜(C1)在较高密度下因其增温和保墒等因素影响,更有利于改善群体冠层垂直结构,延长叶片功能期,提高玉米群体叶面积指数,使玉米群体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升高,增加光合产物的干物质积累和茎秆出汁率,提高玉米穗长、穗粒数和千粒重,最终提高玉米产量和糖分生产力。茎秆的出汁率、糖锤度随着密度的升高而逐渐下降,而茎秆鲜重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影响玉米茎秆糖分生产力的因素主要是来源于茎秆鲜重产量和种植密度,茎秆糖锤度和出汁率较大的负间接效应掩盖了它们的直接效应;偏相关分析表明,产量与茎秆糖分生产力相关性显着,千粒重与茎秆糖分生产力呈不显着负相关关系,说明适宜的种植模式可以实现茎秆糖分生产力和子粒产量达到双高。不同种植模式下,C1的增产效果较C3增产2704.14kg/hm2,收益增加3276.62元/hm2,茎秆产能增加85.48kg/hm2;C2比C3增产1417.31kg/hm2,收益增加2267.70元/hm2,茎秆产能增加34.25kg/hm2。结合籽粒高产和茎秆高能两方面因素,采用大垄双行覆膜种植方式和90000株/hm2的种植密度是高产、稳产的最优配置。肥密组合试验条件下,膜下滴灌玉米叶面积指数(LAI)、光合速率(Pn)、叶绿素含量(SPAD值)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均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动态变化趋势,中肥和中种植密度水平处理能更好地协调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矛盾,延缓叶片衰老并维持生育中后期各层叶片较高的绿叶面积,保持叶片较高的SPAD值,延长灌浆期光合速率高值的持续时间,保持较高的叶源性能。由回归效应模型可知:叶片SPAD值与施氮(X1)、施磷(X2)和施钾(X3)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与种植密度(X4)呈负相关关系;光合速率与施氮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4因子对玉米的SPAD值的影响顺序是:种植密度(X2)>施氮量(X1)>施磷量(X3)>施钾量(X4),对玉米的光合速率的影响顺序是:施氮量(X1)>种植密度(X4)>施磷量(X2)>施钾量(X3)。在一定范围内适宜施肥量的增加可以显着提高玉米干物质积累量,过量的施肥或少量都会降低干物质积累量。出现干物质累积最大速率的时间段内,作物生长发育旺盛,高密度缺肥处理和缺肥处理下干物质积累速度逐渐平缓,干物质积累速度降低。随施肥量的增加,在出现最大速率后,氮磷钾合理配比处理的干物质积累速率仍高于低施肥量或高施肥量处理的干物质积累速率。合理施肥能够延缓玉米后期衰老,增加后期光合产物的积累。施肥量供应不足或密度过大都会限制玉米的生长。四因素各单因子对子粒产量有显着影响,均呈开口向下的抛物线趋势变化,影响顺序为施氮>密度>施钾>施磷,且单位水平施入量引起边际产量的减少量为施磷>密度>施钾>施氮;氮肥与磷肥之间的配合对产量的增加具有相互促进作用;不同肥密组合条件下,膜下滴灌玉米产量较常规种植方式增产6425.65kg/hm2,产量提高64.41%,效益增加4189.86元/hm2;要获得大于等于12231.97kg/hm2的产量,氮肥与磷肥、钾肥、种植密度的最优组合取值范围为:氮肥246.24~279.59kg/hm2,磷肥133.77~151.52kg/hm2,钾肥82.85~97.16kg/hm2,种植密度79676~85324株/hm2。

王永宏,王克如,赵如浪,王楷,赵健,王喜梅,李健,梁明晰,李少昆[3](2013)在《高产春玉米源库特征及其关系》文中指出【目的】明确高产春玉米(15 000 kg.hm-2)的源库特征及其数量关系,揭示玉米不同密度对源、库及其产量的调控规律。【方法】在新疆、宁夏具有相似气候特征的玉米高产区共设置4个试验点(新疆农四师71团、新疆农六师奇台农场、宁夏大学试验农场、宁夏同心县),按照统一的栽培管理措施,以广适、耐密、高产品种郑单958为试材,设12个密度处理(从1.5万—18万株/hm2)以创造不同源库类型和产量水平,研究高产(15 000 kg.hm-2及以上)玉米的物质生产特征、最大叶面积指数(LAI)、光合势、单株粒重、单穗粒数、收获指数和粒叶比等源库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结果】高产玉米干物质积累量与籽粒产量呈二次函数关系,15 000 kg.hm-2以上玉米干物质积累量为24 937—54 895 kg.hm-2,19 270 kg.hm-2(最高单产)玉米干物质积累量为37 417 kg.hm-2,其中吐丝前占44.31%,吐丝后占55.69%;高产玉米产量与最大LAI、光合势均呈二次函数关系,15 000 kg.hm-2以上玉米最大LAI为3.9—11.4,光合势为113 401—502 703 m2.d,最高单产玉米最大LAI为6.68,光合势为348 142 m2.d;产量与单株穗重呈极显着负相关(r=0.7188**),15 000 kg.hm-2以上的玉米,单株穗重为95.5—289.6 g,穗粒数为366.6—545.9粒,千粒重为232.6—388.6 g,最高产量玉米单株穗重平均为169 g,穗粒数为469粒,千粒重为361.0 g;产量与穗粒数、千粒重均呈二次函数关系;高产玉米产量与收获指数呈二次函数关系,15 000 kg.hm-2以上玉米收获指数为31.5%—61.9%,最高单产玉米收获指数为51.5%,产量与粒数/叶面积和粒数/叶干重相关不显着(r粒数/叶面积=0.1520,r粒数/叶干重=0.2577),而与粒重/叶干重极显着相关(r=0.5847**),两者呈二次曲线关系,15 000kg.hm-2以上高产玉米,粒重/叶重为1.1—7.13,粒重/叶面积为149.4—506.5 g.m-2,最高产量时的粒叶比为5.39和366.4g.m-2。【结论】不同产量水平玉米物质积累量、光合势、吐丝前、吐丝后物质积累和吐丝前、吐丝后光合势比例均有差异,产量越高,对吐丝前干物质积累量要求越高,吐丝后光合势比例也越高;郑单958类型的品种在低密度下源不足是产量的主要限制因子,此时增密能够增产,而增产的主要机制是叶源的增加;高密度下源、库同时增加但增加比例不同导致的库相对不足是产量的主要限制因子,此时提高结实率和增加粒重等扩库措施是增产的主要机制。

李漫[4](2012)在《不同密度及灌溉方式对春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文中认为为了探索春玉米适宜的种植密度和灌溉方式,于2010年4月至10月在新疆兵团农五师开展了不同灌溉方式(膜下滴灌(A)、无膜滴灌(B)、无膜常规灌溉(C))和不同种植密度的田间试验,通过不同灌溉方式和不同种植密度对春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研究,探明了种植密度和不同灌溉方式下春玉米生长发育规律,为探索出春玉米高产适宜的灌溉方式和最佳种植密度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其主要结论如下:(1)不同种植密度对对春玉米的生长发育和产量有显着影响在一定密度范围内,随着密度的增加,株高、茎粗、产量随之增长,但超过此范围随之降低,其中种植密度为12.0万株/hm2时出现株高最大值,茎粗最大值出现在10.0万株/hm2;进一步方差分析表明,不同种植密度间的产量差异显着,通过拟合方程求偏导,求得春玉米最高的产量为15041.59kg/hm2,相应的最佳种植密度为13.48万株/hm2,充分说明只有合理的种植密度,才有助于春玉米的生长发育,进而实现经济产量的提高。(2)不同灌溉方式对春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在灌溉量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灌溉方式对玉米株高、茎粗、群体叶面积、产量均有一定影响。对株高及茎粗的影响均表现为膜下滴灌>无膜滴灌>无膜常规灌溉,而且抽雄期后三种灌溉方式的株高、茎粗差异显着;不同灌溉方式玉米的叶面积均随生育期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其中膜下滴灌的叶面积始终高于其他两种灌溉方式,较高的叶面积有利于光合作用,促进产量提高。不同灌水方式对春玉米产量影响显着。膜下滴灌处理产量最高为16071.22kg/hm2,其次为无膜滴灌处理13298.65kg/hm2,无膜常规灌溉方式条件下的产量最低为9564.42kg/hm2。而且膜下滴灌处理的穗粒数和千粒重分别比无膜滴灌得提高了13.6%和2.46%。不同灌溉方式对春玉米全生育时期的土壤含水率存在显着的影响效应,储水能力表现为膜下滴灌>无膜滴灌>无膜常规灌溉处理,说明膜下滴灌可以在保证玉米生长需水的前提下储水能力最强,此可以得出只有合适的灌溉方式才有助于协调春玉米营养器官和经济器官的形成和分配比例,从而实现经济产量的提高。

蔡承智,王树会,吴伯志,朱世文,王炽,李琼仙[5](2002)在《“叶日积”规律在坡地玉米凹型盖膜种植中的意义新探》文中研究说明以往文献计算作物叶日积是将整个生育期分段乘以相应的平均叶面积指数再相加 ,而该文采取对玉米叶面积指数随时间变化的抛物线回归方程求定积分计算叶日积。玉米的最后株高、生育期间的最大叶面积指数和整个生育期的叶日积 ,三者与最终产量均呈显着正相关关系 ,但是叶日积与产量的相关性最高。即在一定栽培密度范围内通过各种途径最大限度地增大叶日积最可能提高玉米最终产量 ,把叶日积看作玉米的一个性状在高产育种中进行收前选择可靠性最高。该研究结果还表明 :凹型盖膜种植并不会改变玉米株高和叶面积指数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也不会降低玉米最终产量 ,而与传统的凸型盖膜种植相比 ,凹型盖膜种植可减轻坡耕地水土流失。

二、“叶日积”规律在坡地玉米凹型盖膜种植中的意义新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叶日积”规律在坡地玉米凹型盖膜种植中的意义新探(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整地播种方式对银北地区玉米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指标与测定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整地播种方式对玉米出苗及产量的影响
    2.2 不同整地播种方式对玉米植株叶源的影响
    2.3 不同整地播种方式对玉米干物质生产的影响
    2.4 不同整地播种方式对玉米株高与叶片SPAD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2)寒地半干旱区玉米高效产能栽培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玉米增产技术的研究进展
        1.2.2 春玉米对不同种植密度反应的研究
        1.2.3 春玉米对不同种植方式反应的研究
        1.2.4 春玉米对不同肥密反应的研究
        1.2.5 关于生物质能源植物玉米生产燃料乙醇的研究
第二章 种植模式对玉米产量及茎秆糖分生产力的影响
    2.1 试验地概况
    2.2 供试材料与试验设计
    2.3 试验生育期调查及测定项目与方法
        2.3.1 试验田土壤养分含量状况测定
        2.3.2 叶面积指数(LAI)的测定
        2.3.3 叶片光合性能的测定
        2.3.4 干物质积累的测定
        2.3.5 茎秆汁液产量、糖分生产力
        2.3.6 测产考种
        2.3.7 数据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不同种植模式对叶面积指数(LAI)的影响
        2.4.2 不同种植模式对光合速率(Pn)的影响
        2.4.3 不同种植模式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2.4.4 不同种植模式对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2.4.5 不同种植模式对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2.4.6 不同种植模式对成熟期出汁率的影响
        2.4.7 不同种植模式对成熟期茎秆鲜重的影响
        2.4.8 不同种植模式对成熟期茎秆汁液锤度的影响
        2.4.9 不同种植模式对成熟期茎秆糖分生产力的影响
        2.4.10 不同种植模式下成熟期茎秆糖分生产力的相关性分析
        2.4.11 茎秆糖分生产力与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2.4.12 茎秆糖分生产力与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偏相关分析
        2.4.13 不同种植模式下玉米增收效益及茎秆产能分析
    2.5 讨论
        2.5.1 不同种植模式对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2.5.2 不同种植模式对玉米叶片光合性能的影响
        2.5.3 不同种植模式对玉米植株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2.5.4 不同种植模式对玉米植株茎秆糖分生产力的影响
    2.6 结论
第三章 肥密组合对寒地半干旱区膜下滴灌玉米产量的影响
    3.1 试验地概况
    3.2 供试材料与试验设计
    3.3 试验生育期调查及测定项目与方法
        3.3.1 试验田土壤养分含量状况及土壤持水量测定
        3.3.2 叶面积指数(LAI)的测定
        3.3.3 叶片光合性能的测定
        3.3.4 干物质积累的测定
        3.3.5 测产考种
        3.3.6 数据分析
    3.4 结果分析
        3.4.1 肥密组合条件下玉米产量模型的建立
        3.4.2 模型分析
        3.4.3 肥密组合优化方案
        3.4.4 肥密组合对膜下滴灌玉米叶面积指数(LAI)的影响
        3.4.5 肥密组合对膜下滴灌玉米叶片光合速率(Pn)的影响
        3.4.6 肥密组合对膜下滴灌玉米叶片叶绿素含量(SPAD 值)的影响
        3.4.7 肥密组合对膜下滴灌玉米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3.4.8 肥密组合对玉米干物质累积最大速率和出现最大速率时间的动态分析
        3.4.9 肥密组合条件下玉米膜下滴灌效益分析
    3.5 讨论
        3.5.1 肥密组合对膜下滴灌玉米叶面积指数(LAI)的影响
        3.5.2 肥密组合对膜下滴灌玉米叶片光合速率(Pn)的影响
        3.5.3 肥密组合对膜下滴灌玉米叶片叶绿素含量(SPAD 值)的影响
        3.5.4 肥密组合对膜下滴灌玉米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3.5.5 肥密组合对膜下滴灌玉米产量的影响
    3.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不同密度及灌溉方式对春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概述
    1.1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密度对春玉米生长的影响
        1.2.2 膜下滴灌对春玉米生长的影响
        1.2.3 膜下滴灌对春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1.2.3.1 膜下滴灌对春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1.2.3.2 膜下滴灌对春玉米产量的影响
    1.3 研究思路
        1.3.1 试验内容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试验设计与安排
        2.2.1 密度试验设计
        2.2.2 不同灌溉模式试验设计
    2.3 田间管理
    2.4 测定项目及方法
        2.4.1 玉米生育进程记载
        2.4.2 植株样品的采集和处理
        2.4.3 收获测产及室内考种
        2.4.4 数据处理
第3章 不同密度对春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3.1 不同密度对春玉米株高的影响
    3.2 不同密度对春玉米茎粗的影响
    3.3 不同密度对春玉米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3.4 不同密度对春玉米产量的影响
    3.5 不同密度对春玉米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第4章 不同灌水方式对春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4.1 不同灌水方式对春玉米株高的影响
    4.2 不同灌水方式对春玉米茎粗的影响
    4.3 不同灌水方式对春玉米叶面积的影响
    4.4 不同灌水方式对春玉米产量的影响
    4.5 不同灌水方式对春玉米收获指数的影响
    4.6 不同灌水方式对春玉米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4.7 不同灌水方式对春玉米土壤含水率的影响
        4.7.1 播前试验田土壤含水率
        4.7.2 不同灌溉方式对春玉米苗期土壤含水率的影响
        4.7.3 不同灌溉方式对春玉米拔节期土壤含水率的影响
        4.7.4 不同灌溉方式对春玉米抽雄期土壤含水率的影响
        4.7.5 不同灌溉方式对春玉米灌浆期土壤含水率的影响
        4.7.6 不同灌溉方式对春玉米乳熟期土壤含水率的影响
第5章 结论
第6章 讨论与展望
    6.1 讨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四、“叶日积”规律在坡地玉米凹型盖膜种植中的意义新探(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整地播种方式对银北地区玉米生长的影响[J]. 赵如浪,王永宏,张文杰,蔡启明,王雪芳. 宁夏农林科技, 2020(02)
  • [2]寒地半干旱区玉米高效产能栽培技术研究[D]. 张发明.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15(08)
  • [3]高产春玉米源库特征及其关系[J]. 王永宏,王克如,赵如浪,王楷,赵健,王喜梅,李健,梁明晰,李少昆. 中国农业科学, 2013(02)
  • [4]不同密度及灌溉方式对春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D]. 李漫. 新疆农业大学, 2012(01)
  • [5]“叶日积”规律在坡地玉米凹型盖膜种植中的意义新探[J]. 蔡承智,王树会,吴伯志,朱世文,王炽,李琼仙. 中国农学通报, 2002(06)

标签:;  ;  ;  ;  ;  

坡地玉米凹地膜种植“叶日积累”规律意义新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