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数字音乐教育全面提速——评首届全国“STN与数字音乐教育研讨会”

中国数字音乐教育全面提速——评首届全国“STN与数字音乐教育研讨会”

一、中国数字化音乐教育开始全面提速——全国首届“STN暨数字化音乐教育研讨大会”点评(论文文献综述)

曹勇[1](2021)在《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文中研究指明伴随我国高校新时代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美育、双创教育、跨学科教育逐步成为重要内容。它使设计教育从专业领域进入通识领域,面向高校非专业学生的通识设计教育快速发展,但对它的系统研究还很缺乏。因此,以其发展历史与现状为依据,以概念剖析与设计研究为方法,对其概念内涵、课程内容建构、课题设计方法进行了系统理论研究,并形成以下结论:设计通识是以设计学科为内容载体,以通识美育为育人目的的设计教育形态。它揭示了设计教育作为一种跨学科探索活动在职业教育与人文通识之间的往复运动。回归美育育人不仅是其应用功能,也揭示了设计创造力培养的主体内在根源和设计作为人文学科的价值本源。在育人与学科双重视野下,设计通识课程内容可分为设计语言、设计返身、设计自由3个层次,其知识形态特征应该是学科内的破界与贯通、学科外的跨界与交叉,其核心能力是设计形式生成的思维能力。通过“知觉-媒介-抽象”、“意义-符号-叙事”、“技术-结构-系统”、“观念-重构-生成”4种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训练,建立全人发展与身体、文化、技术与观念的广泛联系,它既是设计育人的特点,也是设计学科自身拓展的动力。通识设计的课题设计方法对应于课程的核心内容和内容层次,表现为微观的基于具体内容的设计方法、中观基于应用情境的设计方法,但宏观层面上讲通识课题设计的本质不仅是“关于设计教育的研究”,更是一种“设计的研究”。课题作为人文性的教学设计“形式”,在抽象层面也具有媒介、意义、结构、观念4方面特征,由此打开课题设计更为丰富的可能。

杨坤[2](2020)在《西藏当代声乐艺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时代背景下,特别是随着国家在各领域综合实力的日益渐进,中国与世界的交流和合作也越来越频繁,越来越接近世界舞台中心。而在向外传播过程中,在某些领域似乎出现了“身份认同”与“失序”“失语”的困境。声乐艺术具有启迪心智、陶冶情操、调节情绪、艺术享受的作用,是精神文明建设和提高全民艺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在快速发展的今天以及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的当代语境下,地处中国西南边陲而具有区位和地缘优势的西藏,以“环喜马拉雅经济合作带”“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等南亚经济圈的构建为契机,推动着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各项事业的发展。而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西藏当代声乐艺术如何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传达自我的“身份认同”“文化自信”,并构建符合自身特色的自洽性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使命。论文选择“西藏当代声乐艺术”这一命题,并在地域和时间上都进行了划分和界定。设定了“西藏声乐表演—西藏声乐教育—西藏声乐创作—西藏声乐出版”四个主要论域,进行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并列式、关联式研究。采用了音乐表演学、音乐教育学、民族音乐学等跨学科领域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西藏当代声乐艺术,以求体现其研究的承接性、渗透性、交叉性、互补性、涵变性,从而在继承、弘传西藏传统声乐艺术的基础上去发展和创新西藏当代声乐艺术。因此,论文在该领域理论研究的综合与比较以及相关观点和见解的学术阐释等方面作了新的探讨。论文对西藏当代音乐表演机构和歌唱家、西藏当代音乐教育机构和声乐教育家、西藏当代声乐创作和作曲家、西藏当代声乐理论和音像制品的出版以及代表性机构、人物、作品等进行了学理阐释,并对四个主要论域的现状进行了归纳,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对策和建议。结语部分对论文核心内容的共性特征—区域性和民族性、世界性和时代性进行了归类综述,并对西藏当代声乐艺术研究的空白和有待开发领域作了探讨和梳理,从客观事实的角度提出了构建西藏当代声乐艺术理论话语体系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冯玲[3](2019)在《视觉文化时代的音乐“景观” ——流行音乐的视觉化传播与审美互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音乐在传播中的视觉呈现为研究对象,采用跨学科的研究视野,通过外部背景和内部文本相结合的研究思路,透视视觉文化语境中音乐传播的审美表征及权力运作,并就音乐视觉化传播的审美价值偏移与生态建构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本论文的主旨,是在视觉文化的语境中,从影像传播的角度去探讨中国当下的音乐艺术,也以各媒介中的音乐视觉化传播现象为着眼点进行图像和影像文本研究。本论文的基本观点是:音乐的视觉化研究是双向的,研究者既可从视觉艺术的角度来研究当代音乐传播,也可从当代音乐的角度来研究视觉艺术,并在二者的互动中求得对视觉文化和当代音乐传播的深度阐释。在这个双向过程中,批评实践是二者互动的关键。本论文的结构依主题而设置。第一章“艺术与技术:音乐传播中的视听互动演变及形态”阐述视觉文化背景及相关概念的一般理论,注重“视”和“听”在音乐艺术发展中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第二章“文本与想象:基于静态图像与符号设计的音乐视觉传达”将从符号学的视角观察唱片封面设计和音乐表演中歌手的形象意蕴,梳理视觉化在静态音乐传达中的意义;第三章“观看与聆听:动态影像艺术中的音乐表达及视听特征”,将以动态的音乐视觉文本进行个案剖析,主要探讨MV中的影像和音乐的视听结合特征以及多媒体技术中现场音乐表演中的视觉呈现价值。第四章“合谋与斗争:音乐视觉传播中‘看’的表征及权力运作”,从音乐影像“快感”传播的角度切入,旨在剖析音乐视觉传播中“看”的权力运作,透视音乐快感传播的内在权力机制。第四章“批评与探究:音乐视觉化传播的审美价值偏移与生态建构”对音乐视觉化传播的审美价值进行批评,对审美中视听生态的良性循环进行探究。

谢晓娜[4](2011)在《音乐图书出版的数字化问题研究 ——基于编辑工作的微观视角》文中研究表明21世纪音乐图书出版物的承载形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音乐图书阅读者的阅读方式也随之进入了无限丰富的崭新时代。数字出版代表着出版界发展的一种方向,一种趋势,一种潮流。这些事态发展的共同因素给音乐出版业不仅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也将促进音乐图书编辑人员观念的更新和出版的长远发展。音乐图书出版的数字化主要包括音乐理论类图书的数字化和音乐曲谱类图书的数字化,实现音乐图书出版的数字化,关键在于加强音乐图书载体的多元化、个性化和数据化,以及音乐图书编辑人员信息处理的自动化和高速化,使出版形态呈现出高度自由开放的局面。本文在收集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分别于2010年5月至8月对音乐图书出版机构、2011年3月对数字化音乐图书的受众情况进行了实地的采访、调查,积累了大量田野资料,通过对资料的分析、总结,客观、全面地建构论点、论据和结论。课题由第一章绪论、第二章至第四章正文、结论三部分组成。正文从音乐图书出版的数字化现状及特殊性分析入手,探究编辑在音乐图书数字化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从编辑出版的微观角度,发掘音乐图书出版数字化过程中存在观念陈旧、工作方式不合理、营销渠道狭窄等问题;从阶段性发展的角度,依据国家对于数字出版的战略部署,分析音乐图书数字化的定位、目标,探讨音乐图书数字化过程中的编辑问题解决的对策。结论从编辑出版的微观视角出发,阐明音乐图书的数字化和传统音乐图书的出版应有机结合与共赢,才能使音乐图书出版产业在以后的发展中处于有利地位。

范波[5](2011)在《中学音乐教学数字化应用的历史考察》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世纪的更替,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变化于分分秒秒之间,现代数字化信息技术在这么短短的二十多年时间内,逐渐引领了全球的各行各业。从已有的文献中我们可以考证,自从上个世纪80年代,伟大的比尔盖茨用国际互联网这一空前的技术,为世界带来了全新意义的信息交互模式开

郑娟[6](2011)在《基于多媒体技术的艺术研究 ——计算机音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计算机音乐是多媒体技术和音乐相结合的新成果,它以计算机为平台,结合MIDI键盘。音响。音序器等硬件设备,在多媒体软件中制作处理合成音乐,作为最新颖。最数字化。最个性化的新兴艺术受到广泛的关注,并在教育。影视。中国传统艺术等诸多领域取得极大的进展,计算机音乐的商业价值和人才培养等方面也获得了成功。本文首先回顾了计算机音乐的产生和发展历史。研究现状和研究背景,对计算机音乐的前身和发展进行了简单描述,其次对制作计算机音乐所需要的设备和软件介绍,主要针对MIDI系统工作原理和MIDI软件,并对中国国产的MIDI软件进行功能分析对比并作曲,用打谱软件overture直观展示计算机音乐的易操作性。智能化和功用性,再将overture作品设计成手机铃声;然后介绍了计算机音乐在教育中的运用和发展概况,STN会议对计算机音乐的影响,对于计算机音乐在高校音乐专业课程中的功用与需要改进的地方提出建议;在计算机音乐设备发展上除了对设备功用进行了阐述,着重介绍了音源并就中国民乐音源的开源优势提出个人见解;最后结合计算机音乐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对计算机音乐的美育功能和未来发展方向做出总结。

赵飞[7](2008)在《第四届“STN中国数字化音乐教育大会”即将在青岛召开——普及数字音乐教育推广数字音乐技术提高音乐教育质量》文中研究表明二十一世纪教育的发展,不仅体现在规模的扩大,更取决于质量的提高。当今教育的竞争,既是发展速度的竞争,更是发展水平的较量!发展速度必须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借鉴世界教育发展理论的有益成果,总结国际教育发展实践的经验教训,我国的数字化音乐教育,正面临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国数字化音乐教育的发展,应抓住机遇、顺应时势。

黄志鹏[8](2008)在《我国电子音乐相关学科与专业发展回顾及展望(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孔晓飞[9](2007)在《浅谈数字化音乐教学》文中提出数字化音乐教学的学科建设、理论研究正在音乐教学乃至整个教学领域的热门话题,如何通过传统教学工具的革新带来教学思路的变革是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当前应该深入探索的课题。我们相信,数字化音乐教学能为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提供新的助力.

郭晓雯[10](2007)在《音乐教育网络资源建设现状与利用途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电子信息技术发展速度惊人,互联网已经逐渐成为人类社会文化、经济、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领域,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对传统的教学方式提出了革命性的挑战,它令音乐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音乐教育网络资源的建设和利用,是我国当代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课题,对提高我国音乐教育质量与效率,改革学校音乐教育现有模式,发展社会音乐教育、实现全民音乐教育和音乐终身教育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研究了音乐教育网络资源的建设现状和利用方式。在音乐教育网络资源的建设现状部分,笔者主要从我国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的模式、音乐教育网络资源的总体特征及其分类的角度,研究了音乐教育网络资源(以我国为主)的建设现状,分析了其优势和局限性,提出了对未来建设的建议,并做出了代表性音乐教育中文网站的个案评析。在音乐教育网络资源的利用方式部分,笔者从学校音乐教育、社会音乐教育和音乐教育研究三个方面对其进行了分析,内容涉及网络环境下的音乐教学、音乐课件制作、音乐远程教育、自主性音乐学习、音乐教育科学研究等网络资源应用于音乐教育领域的具体方法和形式。

二、中国数字化音乐教育开始全面提速——全国首届“STN暨数字化音乐教育研讨大会”点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数字化音乐教育开始全面提速——全国首届“STN暨数字化音乐教育研讨大会”点评(论文提纲范文)

(1)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从设计为人到设计育人——通识设计课程研究
    一、背景:设计育人
        (一)在人人设计的时代:数字时代的技术、设计与人
        (二)学科之显隐:包豪斯百周年纪念中缺席的设计通识
        (三)设计亦育人:当代高校美育发展视野下的通识设计教育
    二、概念:何谓设计通识
        (一)“高校”:高等教育层面
        (二)“通识”:面向通识教育和“通识”中西比较差异
        (三)设计——以设计学科为内容载体的课程
        (四)设计通识与设计美育
        (五)通识与“专业通识”
    三、综述:研究史与问题
        (一)文献综述:从知识、理论、思维到课程实践
        (二)总体特征与突出问题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目的:从“概念”到“形式”
        (二)内容框架:“为什么—有什么—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
        (三)方法:从解决问题到基于“概念设计”的研究
    五、研究意义与目标
        (一)意义:育人与学科的不可分性
        (二)目标:学术材料、理论建构、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为什么:历史语境与当代使命
    第一节 设计成为通识——学科发展中的历史渊源
        一、设计通识与 19 世纪欧美大学艺术学科初创—诺顿美术课程中的设计教育
        二、设计通识与 20 世纪初期专业设计教育变革—早期包豪斯教育中的通识渊源及美国新包豪斯的通识设计思想
        三、设计通识作为战后设计研究的目的与结果—欧洲“设计思维”研究与“设计”成为英国中小学国家课程
        四、设计通识成为当代设计学科拓展动力——当代斯坦福设计思维引发的设计学科变革
        五、我国传统设计教育史“专业”与“通识”关系——传统造物中工匠职业教育与文人艺术的交互
    第二节 设计作为美育——新时代高校美育的形式
        一、我国传统美育思想与设计美育的表现形式
        二、近现代我国高校“美育”理解变迁与设计美育特点
        三、当代我国高校“美育”发展历史机遇与困局并存
        四、设计教育成为当代高校美育载体的优点
        五、“设计美育”的当代中外美学理论基础
第二章 有什么:发展现状与比较思考
    第一节 贯通或是悬置?——中小学设计课程标准比较
        一、设计引领艺术、技术:英国国家课程中的设计课程
        二、设计作为视觉艺术素养:美国国家艺术标准
        三、我国中小学设计教育的“标准悬置”与“裂隙修复”
    第二节 从基础到前瞻——高校通识设计课程比较
        一、美国大学通识教育演化与课程制度形成
        二、美国大学通识课程中的设计课程
        三、美国通识设计课程的主要类型与学科内容-功能特征
        四、高校通识设计课程:从“专业科普”迈向“育人联结与学科前瞻”
第三章 是什么:研究核心——概念、内容、课题方法
    第一节 课程概念思考
        一、概念回溯:“设计通识”与“设计美育”内外两种视野
        二、内涵思考:比较视野下的课程内涵特征解析
    第二节 课程内容辨析
        一、学科内外:今天“设计”概念何为?
        二、育人对接:从核心素养视野到设计通识的核心素养
        三、设计实践/实验:“通过设计实践进行的教育”
    第三节 课题设计价值
        一、通识设计课程教学设计的特殊性
        二、过去教训:教学自身缺乏“设计”
        三、课题设计:使教学与课程成为一种“艺术”的核心
第四章 教什么:课程内容建构理论
    第一节 课程学视野:课程内容建构的学理基础
        一、当代课程理论中的课程内容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建构的理论框架
    第二节 通识与美育视野: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三层次理论
        一、通识与美育的目标指向与层次性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三层次理论
    第三节 学科视野:课程内容的知识与能力形态
        一、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知识形态:学科“破界”与“跨界”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核心能力:设计思维中的“形式思维”
    第四节 设计通识的核心能力——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培养
        一、从设计形式4 属性看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基本类型
        二、基于知觉-媒介-抽象的设计形式生成思维
        三、基于意义-符号-叙事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四、基于技术-结构-系统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五、基于观念-重构-生成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第五章 怎么教:课题设计方法研究
    第一节 课题的本质与设计方法研究——作为教学设计的“形式生成”
        一、课题的本质及其设计方法:作为教学设计的“形式生成”
        二、设计通识典型课题分析
        三、通识设计课题设计方法:差异与应对策略
    第二节 微观:设计形式生成思维 4 种类型的课题设计研究
        一、基于“知觉-媒介-抽象”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二、基于“意义-符号-叙事”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三、基于“技术-结构-系统”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四、基于“观念-重构-生成”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
    第三节 中观:通识设计内容3 层次的课题设计研究
        一、“设计语言”的课题设计方法研究
        二、“设计返身”的课题设计研究
        三、“设计自由”的课题设计——在设计中自由
    第四节 课题设计方法总结与作为教学设计形式的展望
        一、微观和中观层面的课题设计方法总结
        二、宏观、抽象层面的课题设计方法展望
结论 “造物亦育人”——面向未来的高校通识设计课程
    一、异化与回应:设计作为一种通识性人文实践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再思考 ——设计学科核心素养与设计思维中的形式思维
    三、课题设计作为育人体验设计和课程推广关键
附录一:本文专业案例分析与通识课题设计目录
附录二 西南交通大学通识课《设计美育Ⅰ:从艺术到设计》课程教学(2020-2021 秋季学期)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2)西藏当代声乐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选题重要性和可行性论证
        (一)选题来源、选题依据、研究目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二)选题的特色和创新性
    二、相关文献综述及研究现状
        (一)国外文献综述及研究现状
        (二)国内文献综述及研究现状
        (三)文献查阅范围及查阅手段
    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主要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二)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实施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四、选题的研究范畴
        (一)地理(空间)范畴—西藏自治区
        (二)断代(时间)范畴—当代
        (三)选题(内容)范畴—声乐艺术
第一章 西藏当代声乐艺术概述
    第一节 西藏当代音乐
    第二节 西藏当代声乐艺术
    第三节 西藏当代声乐艺术发展历程和发展特点
        一、和平解放时期的声乐艺术(1951∽1959)
        二、民主改革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声乐艺术(1959∽1978)
        三、改革开放时期的声乐艺术(1978∽2000)
        四、21世纪以来的声乐艺术(2000∽2020)
第二章 西藏当代声乐表演
    第一节 西藏当代文艺表演团体
    第二节 西藏当代歌唱家
    第三节 西藏当代声乐表演发展现状和对策建议
        一、西藏当代声乐表演发展现状
        二、西藏当代声乐表演对策建议
第三章 西藏当代声乐教育
    第一节 西藏当代声乐教育机构
    第二节 西藏当代声乐教育家
    第三节 西藏当代声乐教育发展现状和对策建议
        一、西藏当代声乐教育发展现状
        二、西藏当代声乐教育对策建议
第四章 西藏当代声乐创作
    第一节 西藏当代声乐作品创作
    第二节 西藏当代声乐作曲家
    第三节 西藏当代声乐创作发展现状和对策建议
        一、西藏当代声乐创作发展现状
        二、西藏当代声乐创作对策建议
第五章 西藏当代声乐出版
    第一节 西藏当代声乐学术理论
    第二节 西藏当代声乐音像制品
    第三节 西藏当代声乐出版发展现状和对策建议
        一、西藏当代声乐出版发展现状
        二、西藏当代声乐出版对策建议
结语
    一、西藏当代声乐艺术的区域性与民族性
        (一)西藏当代声乐艺术的区域性
        (二)西藏当代声乐艺术的民族性
    二、西藏当代声乐艺术的世界性与时代性
        (一)西藏当代声乐艺术的世界性
        (二)西藏当代声乐艺术的时代性
    三、西藏声乐理论话语体系构建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一)西藏声乐理论话语体系构建的可行性
        (二)西藏声乐理论话语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四、小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视觉文化时代的音乐“景观” ——流行音乐的视觉化传播与审美互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依据
        (一)关乎音乐本体属性的思考
        (二)对音乐传播学科外延的丰富
        (三)基于审美的动机和目的
    二、研究基础及背景
        (一)世界范围内视觉文化的兴起
        (二)音乐传播学科的发展
    三、文献综述及核心概念
        (一)研究现状陈述
        (二)研究对象的核心概念阐释
    四、研究框架、方法与创新点
        (一)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二)创新点及意义
第一章 艺术与技术:音乐传播中的视听互动演变及文本形态
    第一节 音乐在传播中的视听属性及承载媒介
        一、音乐的视听属性
        二、视听承载媒介形态变迁对音乐传播的影响
    第二节 科技推动下音乐和视觉艺术的互融演变
        一、音乐艺术和视觉艺术互融的理论基础
        二、听觉与视觉艺术互动融合的演变
        三、音乐视觉化传播呈现的形态
第二章 文本与想象:基于静态图像与符号设计的音乐视觉传达
    第一节 图像学及符号学在音乐平面视觉表现中的介入
        一、大象无形——音乐传播内蕴的图像学原理
        二、内有乾坤——从符号学的层面浅析音乐视觉传播问题
    第二节 “图”行天下:唱片专辑封面的图像意蕴解读
        一、“无声”胜“有声”:唱片封套设计的功能
        二、“看”得见的声音:唱片封面中视听创作的表现形式
        三、“异质同构”:唱片封面设计多层次价值体现
    第三节 “视”不可挡:歌手形象包装的视觉符号意义延伸
        一、符形之美——歌手形象包装的构成元素
        二、符音之义——歌手形象包装中的符号化手法运用
        三、符义之深——歌手形象的视觉符号意义延伸
第三章 观看与聆听:动态影像艺术中的音乐表达及视听特征
    第一节 动态影像艺术特征及发展阶段
        一、作为艺术的动态影像内涵
        二、动态影像艺术中音乐文本表现特征
    第二节 绘“声”绘“影”——MV录影艺术中的音乐创意形式呈现
        一、MV的三重身份属性
        二、MV的创意艺术特征
    第三节 “音”随“影”动——多媒体技术中现场音乐表演的视觉化呈现
        一、舞台音乐表演中多媒体技术的视觉化应用趋势
        二、多媒体“场域”中音乐的视觉化艺术体现及特征
        三、多媒体“场域”中音乐视觉表达的价值及意义
第四章 符号与快感:音乐视觉传播中的“看”的表征及权力运作
    第一节 凝视的快感:音乐与影像互动的“快感”传播探究
        一、快感”的内涵及研究发展
        二、音乐视听中“快感”的符号指意系统
        三、音乐视觉文本中“快感”传播的生产机制
    第二节 意义的阐释:视觉传播中音乐文本的快感表征
        一、身体阅读带来窥视的快感
        二、真人竞技带来的视觉狂欢
    第三节 隐性的力量:音乐视觉传播中的权力运作
        一、表演者、观众与舞台:全景敞式舞台中的权力三要素
        二、视觉权力运作中的音乐传播模式
        三、看待音乐视觉传播的两面性
第五章 批评与探究:音乐视觉化传播的审美价值偏移与生态建构
    第一节 影像的限度:视觉时代的音乐文化隐忧
        一、倾听的缺席:音乐鉴赏的退化及对想象力的侵占
        二、影像的霸权:空间对时间的征服
        三、商业的泡影:形象资本的经济掠夺
    第二节 价值重构:视觉背景下音乐传播的良性生态循环
        一、视觉文化中音乐传播的新维度
        二、语境转换中的审美重构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4)音乐图书出版的数字化问题研究 ——基于编辑工作的微观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问题”研究的必要性
    第二节 相关概念之界定
        一、数字化的定义
        二、出版、数字化音乐图书的界定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立足点及角度
    第五节 研究难点及方法
        一、研究难点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音乐图书出版的数字化现状及特殊性
    第一节 图书出版数字化问题概述
        一、中国传统出版企业集团的信念与信心不足
        二、中国传统出版企业处于“内容提供商”的关键地位
        三、数字出版未来的主导者专业编辑队伍
    第二节 音乐图书出版数字化现状分析
        一、国家所授权的音乐图书出版机构数字化现状
        二、数字化音乐图书受众状况分析
    第三节 音乐图书出版数字化的特殊性解析
        一、音乐理论类图书
        二、音乐曲谱类图书
第三章 音乐图书出版数字化编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编辑观念的再改造
        一、国内的音乐专业出版社编辑人员缺乏危机意识
        二、编辑人员定向思维模式难以打破
        三、看不到赢利点,不愿意开展数字出版新业务
    第二节 编辑工作方式的再创新
        一、总编辑室工作死守一套管理模式,不能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
        二、策划编辑不具备市场需求的策划能力
    第三节 销售管道的再开拓
第四章 音乐图书出版数字化的思考
    第一节 国家对数字出版的部署
    第二节 音乐图书出版数字化的定位
        一、音乐图书出版数字化的目标
        二、音乐图书出版数字化的重点
        (一) 加强音乐图书数字化人才的培养
        (二) 积极推动现代音乐图书数字化内容产业发展
        (三) 重视音乐图书出版数字化的品牌建设
        (四) 利用专业优势,实施“走出去”战略
    第三节 音乐图书出版数字化的措施
        一、将内容资源结构化
        二、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队伍
结论:有机融合与共赢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6)基于多媒体技术的艺术研究 ——计算机音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
    1.4 论文组织
第二章 计算机音乐概述
    2.1 计算机音乐的起源
    2.2 计算机音乐的概念
    2.3 计算机音乐在国外的发展
    2.4 计算机音乐在中国的发展
    2.5 计算机音乐的特点
    2.6 计算机音乐的优点
    2.7 计算机音乐的不足
    2.8 计算机音乐与传统音乐的区别
第三章 计算机音乐技术MIDI
    3.1 MIDI 概念和设备
    3.2 MIDI 的三个标准:GS? GM? XG
    3.3 MIDI 系统及工作原理
        3.3.1 作为系统核心的设备—序列器
        3.3.2 MIDI 系统工作原理
    3.4 国产软件overture 和作曲大师
        3.4.1 打谱软件overture
        3.4.2 overture 和作曲大师的比较
    3.5 计算机音乐的发展趋势
        3.5.1 应用的拓宽对计算机音乐的带动
        3.5.2 手机铃声对计算机音乐的带动
        3.5.3 有声读物对计算机音乐的带动
第四章 计算机音乐技术与教育
    4.1 MIDI 技术在音乐课程中的应用优势
    4.2 计算机音乐技术在作曲课程中的功能
    4.3 计算机音乐软件在视唱练耳中的使用
        4.3.1 使用软件的必要性
        4.3.2 视唱练耳软件介绍
    4.4 计算机音乐在和声学教学中的应用
        4.4.1 Encore 软件和Finale 软件
        4.4.2 Tonica 软件
        4.4.3 Cakewalk 软件和Cubase sx 软件
    4.5 计算机音乐技术与合唱?合奏课教学
    4.6 计算机音乐技术与配器课教学
    4.7 计算机音乐在课件制作中的功用
    4.8 计算机音乐对心理的影响
        4.8.1 产生好奇感和共鸣感
        4.8.2 对学生的创造性的帮助
        4.8.3 对心理和情感发育的影响
第五章 民乐开源与高校计算机音乐教育
    5.1 音源
    5.2 民乐开源的意义
    5.3 民乐音源对其他方面的影响
    5.4 高校计算机音乐人才的培养
        5.4.1 对计算机音乐人才的定位
        5.4.2 对各种软件的操作与制作
        5.4.3 专业理论知识体系培养
        5.4.4 持续性的进步学习
    5.5 STN(sharing teaching network)会议
    5.6 STN 会议与高校数字化音乐教育
        5.6.1 院校的数字化设备投入
        5.6.2 STN 会议促进教学经验交流
        5.6.3 STN 会议对中国数字化音乐的激励
    5.7 计算机音乐人才在不同院校的培养
    5.8 计算机音乐人才在院校培养中的瓶颈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8)我国电子音乐相关学科与专业发展回顾及展望(下)(论文提纲范文)

三、多层次、全面的发展阶段 (2001年至今)
    (一) 以师范音乐院系为主要阵地的电脑音乐制作和数字化音乐教育的发展
    (二) “音乐与科学高层论坛”
    (三) 专业音乐学院电子音乐的进一步发展
四、当前的发展布局与基本模式
五、目前的现状与问题
    (一) 当前的优势和基础
        1. 广泛的学科发展基础
        2. 丰富的人才和技术资源潜力
        3. 良好的社会和经济环境
    (二) 当前现状与问题
        1. 学科发展领域单一
        2. 基础理论与项目研究力量薄弱
        3. 复合型人才缺乏
        4. 音乐科技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模小、速度慢
结束与展望

(9)浅谈数字化音乐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一、数字化音乐教学的缘起及现状
二、数字化音乐的教学手段
    (一)《和声学》教学
        1.《Finale》的乐谱显示功能进行课堂讲授。
        2. 用“Cubase”的乐谱编辑功能和音序功能进行练习示范与作业讲评。
        3. 用“Tonica”学习不同类型的和声风格并帮助进行和声改题。
        4. 用“Finale”和“Cubase”的实时录音功能进行键盘和声弹奏指导。
    (二)《配器法》教学
    (三)《曲式与作品分析》教学
三、结语

(10)音乐教育网络资源建设现状与利用途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序言
    一、音乐教育网络资源的研究意义
    二、音乐教育网络资源的研究目标和方法
第一章 计算机网络与音乐教育的相关性发展概述
    第一节 计算机网络发展引起教育的变革
    第二节 计算机网络对音乐教育的影响
    第三节 音乐教育网络资源的含义
第二章 音乐教育网络资源的建设现状
    第一节 我国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的模式
    第二节 音乐教育网络资源的总体特征
    第三节 音乐教育网络资源的种类
    第四节 音乐教育中文网站个案述评
第三章 音乐教育网络资源的利用途径
    第一节 以音乐教学为目的的资源利用
    第二节 以音乐学习为目的的资源利用——音乐远程教育和自主性音乐学习
    第三节 以音乐教育研究为目的的资源利用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辞

四、中国数字化音乐教育开始全面提速——全国首届“STN暨数字化音乐教育研讨大会”点评(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D]. 曹勇.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2]西藏当代声乐艺术研究[D]. 杨坤. 西藏大学, 2020
  • [3]视觉文化时代的音乐“景观” ——流行音乐的视觉化传播与审美互动研究[D]. 冯玲. 南京艺术学院, 2019(01)
  • [4]音乐图书出版的数字化问题研究 ——基于编辑工作的微观视角[D]. 谢晓娜. 河南大学, 2011(08)
  • [5]中学音乐教学数字化应用的历史考察[J]. 范波. 北方音乐, 2011(04)
  • [6]基于多媒体技术的艺术研究 ——计算机音乐[D]. 郑娟. 南京邮电大学, 2011(04)
  • [7]第四届“STN中国数字化音乐教育大会”即将在青岛召开——普及数字音乐教育推广数字音乐技术提高音乐教育质量[J]. 赵飞. 儿童音乐, 2008(08)
  • [8]我国电子音乐相关学科与专业发展回顾及展望(下)[J]. 黄志鹏. 音乐研究, 2008(03)
  • [9]浅谈数字化音乐教学[J]. 孔晓飞. 希望月报(上半月), 2007(12)
  • [10]音乐教育网络资源建设现状与利用途径研究[D]. 郭晓雯. 华中师范大学, 2007(09)

标签:;  ;  ;  ;  ;  

中国数字音乐教育全面提速——评首届全国“STN与数字音乐教育研讨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