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计算机远程维护中的图像通信(论文文献综述)
郭瑞[1](2019)在《基于机器视觉的曲边玻璃缺陷检测》文中研究说明伴随着智能化的进步,机器人数量快速增加,人工智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空间。机器视觉是一种利用高性能相机等采集装置获取需要分析的图像,并从中将需要的信息分离出来,从而实现代替人眼睛功能的技术。玻璃作为现行社会随处可见的产品,边缘研磨是玻璃加工高水平发展的技术需求,机器视觉的高精度、持续时间长的特点满足了质量检测的需求,实现玻璃制造行业的快速高效发展。根据需检测的曲边玻璃的缺陷特征来设计机器视觉的图像采集系统。从玻璃的加工机理和磨削方法,简析出玻璃缺陷(亮斑、白线、爆边)的形成原理,通过缺陷特征的分析,选择设计采集设备,工业CCD相机的清晰度、分辨率均可以满足;由于检测面是上下对称曲面的,为实现光源的均匀照射,采用条形LED光源与检测表面平行的结构设计;白线与亮斑的特征通过光源的照射,与相机处于同一平面时即可完整的显示出来,在对爆边的检测中,由于爆边较小,将相机与玻璃成45o角时可以扩大爆边特征,简化检测过程。使用较为成熟的图像处理软件HALCON识别采集到的缺陷图片,通过人工视觉以及机器视觉的综合分析确定玻璃边缘缺陷的检测思路。在已有算法的基础上,阈值分割出亮斑,直方图均衡化强化爆边特征,双平滑结合简析白线特征。设计出亮斑、白线、爆边的特征提取方法。采用面向对象的设计思路,通过VC++的MFC数据库实现检测系统的可操作化,并将数据进行保存,便于日后的系统维修更新。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断调整设计整体思路,增加设计的可行性与先进性。
徐志炜[2](2017)在《富阳市公共自行车视频监控系统的设计》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公共交通服务能力也进一步提升,公共自行车是现有多元化公交设施中的一种。跟随着杭州市主城区的脚步,富阳市公共自行车系统的登陆也进入了实施阶段。对公共自行车服务网点的监控在整个系统的运行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主要介绍富阳市公共自行车视频监控系统的设计。主要包括现状,需求以及解决方案。首先是针对政府提供社会的公共服务设施所应该具有的高标准和高要求而展开系统设计。其次是分析视频监控系统中的建设模式和特点,完成主要设备的选配。最后是完成整个系统的总体构建,使之合理运行。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视频监控系统概述,视频采集模块的设计,视频监控系统网络层的设计和测试,最后根据富阳市公共自行车视频监控系统的运行状况对视频监控系统在城市各种运营工作中的合理应用以及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毕振华[3](2013)在《基于无线网桥技术的视频监控系统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怀柔应急备用地下水源工程作为北京市最大的应急备用地下水源地,肩负着缓解北京城区供水紧张局势的重任。采用先进、可靠、稳定的无线通信技术,将备用水源地水源井生产现场图像信息实时传送到管理中心,为生产、调度提供准确及时的第一手资料,对提升水源地日常管理水平,保障首都安全供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针对怀柔备用水源地的实际应用需求研究基于无线网桥技术的视频监控系统,主要内容包括:(1)从无线视频监控系统的功能需求及性能需求出发,分析了系统的设计原则,对影响系统实现的三项关键技术进行了比较和选择,得出了通信网络传输是影响系统成败最关键因素的结论,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系统的结构和组成;(2)提出了采用无线网桥技术实现井群与监控中心之间通信的网络传输方案,并对无线网络传输方案设计过程中的关键要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主要包括:无线设备、网络拓扑结构及天线的选择,传输链路带宽、无线链路衰减分析计算,无线设备频点规划以及网络安全措施等;(3)分析了无线网桥技术在备用水源地视频监控系统中的应用背景和运行效果,验证了无线网桥技术在水源井群管理的可行性。采用无线网桥技术的怀柔应急备用水源地视频监控系统,在经过充分的需求分析和精心的设计后,实现了成功运行并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效保障了水源地的安全运行。因此,无线网桥技术凭借其可靠性高、运行速度快、扩展性强、维护简单、建设成本较低的特点,为解决水利行业分布地域广泛且偏僻的场站之间通信问题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方案。
夏军[4](2012)在《无人值班站的智能集中遥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在变电站自动化建设和改造、升级进一步发展完善的基础上,大多电网企业已经基本实现了对远方变电站的“四遥”功能,即,遥测、遥信、遥控、遥调。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经济效益成为各大电网企业的追求目标,因此电网企业开始实施变电站有人值守到现无人值守模式的转变,遥视,继“四遥”之后被行业称为第五遥,是对“四遥”的进一步补充和完善。目前,有一部分部分变电站已经安装视频监控、环境监测乃至防盗报警、消防系统,但大多都不是同步,同批实施的,各个系统缺乏整合,系统之间相互独立,甚至每套系统都需要独立的管理人员,难以做到多系统的集中管理、综合监控,降低了系统的有效性,增加了系统的维护和管理的成本。故而需要一套既能做到远程监视、遥控和图像的传输,又具备环境的整体监测,联网报警等诸多功能的监控系统,能够更加有效地预防事故发生、打击犯罪、保障财产安全,确保电力系统运行稳定。本文根据眉山电力对变电站远程维护、安全生产管理、集中管理、减员增效等需求,提出了无人值班站远程监控系统。该系统以视频监控为主、语音数据监控为辅,结合多种报警功能,正适应了眉山电力无人值守变电站的需要。该系统采用了先进的图像识别技术,能够对各无人值守变电站的电路闭合情况、环境检测参数、现场运行状况进行监控和报警,能够及时、直接的掌控每个无人值守变电站的情况,对发生的异常事件做出快速反应,而且系统操作简单、便捷,适合眉山电力维护使用。该系统通过综合业务数据传输网为载体、以地市电业局(县级供电局)为单位、科学分析整套系统的应用需求从而确定系统硬件的构架完成各无人值班站的逐一调试与接入,在主站端,监控人员统一的对各站的现场工作情况进行有效监管;能按一定策略远程地完成日常设备巡视工作;能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完成倒闸操作过程中相关项次的快速有效确认;能远程实时地监控站内相关指定场所的周界安防情况与温湿度等各项环境参数并对异常情况进行告警、完成空调、风机、场地照明等设备的启停与调节,从而提高无人值班站运行和维护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并逐步实现电网的可视化监控和调度,使电网调控运行更为直观、安全、可靠、经济。
李海燕[5](2012)在《中医临床信息标准体系框架与体系表的构建研究》文中指出当前,医疗健康领域的信息化和标准化得到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中医作为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临床信息标准化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有两个:一是,由于缺乏中医特征的临床信息标准,中医临床活动产生的大量有价值的、具有“中医特征”的信息难以在信息系统中完整、有效地记录和表示;二是中医临床信息系统与国际标准不兼容,与其他健康信息系统之间缺乏互通互联的基础。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途径是对中医临床信息标准的开发进行系统规划,避免在目标和范围上的盲目性,使中医临床信息标准具有系统性、实用性和科学性。健康信息领域标准化的目的是促进各个独立系统间的互操作,使健康信息和数据达到兼容和一致,同时减少信息和数据的重复和冗余。在信息标准制定和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框架与模型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国际健康信息标准的制定已经从完全由“应用驱动”发展成为研制有一定理论基础的“信息模型驱动”的模式,即,先设计总体结构框架,建立参考模型,使用规定的描述语言,确定依赖关系,使所有标准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求得最大限度协调一致。目前中医临床信息标准研制的技术手段与国际主流趋势相比有较大差距,比如,在采用标准参考模型技术来建立标准体系框架方面,就有着实际的差距。要提高中医临床信息标准的科学性、计划性、协调性和一致性,就需要采用国际主流的信息标准框架研究方法,系统地研究中医临床信息标准类别的全面定义和分类方法,建立中医药信息标准应用和内容描述的共识,构建中医临床信息标准体系框架与体系表,并区分不同中医临床信息标准的制订过程及其相互关系,促进中医药信息标准的顶层设计,加强与中医药行业内部及与行业外的卫生部门信息标准相互之间的衔接,实现与国际健康信息标准和国家卫生信息标准的协调和一致。本研究基于目的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和实用性原则,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医临床信息标准体系框架与体系表的构建方法与研究路径:1.“自上而下”管理驱动的方法建立信息标准体系框架;2.“自下而上”业务驱动的方法建立中医临床信息概念模型;3.基于HL7CDA HD信息模型对中医临床信息特征数据元素进行表示;4.基于中医临床特征信息元素的值域分析中医临床信息标准的需求,从而构建中医临床信息标准体系表。并描绘了中医临床信息标准体系框架与体系表的研究路径,可供其他健康信息领域编制信息标准体系框架与体系表时参考;编制完成了中医临床信息标准体系框架与体系表,在当前中医临床信息化、标准化进程中,可供标准研究人员进行中医临床信息标准开发时参考,也可作为管理部门制定信息标准开发规划的依据。本文研究内容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文献综述。客观反映了国内外健康信息标准研究现状与进展,包括ISO/TC215传统医学信息标准研究进展、健康信息交换标准研究进展、临床术语标准研究进展以及我国卫生信息标准开发现状,并综述了我国各行业领域信息标准体系框架与体系表研究现状,并基于这些调研现状,分析了中医临床信息标准体系表的研制需求。第二部分:前言主要阐述了当前中医临床信息标准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潜在影响,‘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必要途径。第三部分:正文,主要完成以下研究内容。1.明确了中医临床信息标准体系框架与体系表的研究意义和目的。2.提出了构建中医临床信息标准体系框架与体系表的原则、方法和研究路径。3.参考ISO/TC215的健康信息标准框架以及ISO/TC215健康信息标准分类,提出了中医临床信息标准体系的二维框架。二维框架包括三行“特异度水平”维度和四列“视角”维度。“特异度水平”维度包括概念层、逻辑层、物理层;“视角”维度划分为中医电子病历数据标准、中医临床术语标准、中医信息系统标准以及中医诊疗设备通信标准四个方面。该框架既保证了较大的标准构件容量,又能体现标准之间的内在系统性联系,有利于指导中医临床信息标准的规划、开发与推广利用。4.为了对中医特征临床信息进行计算机可识别的定义、表示,本研究通过四个步骤构建了中医临床信息概念模型:①对中医临床业务活动信息进行分析,并采用文献调研、专家咨询、会议访谈、现场调研、泳道图业务建模等研究方法,构建了中医特征临床业务信息模型。中医特征诊疗信息流各个环节包括:四诊检查、体质辨识、病证诊断、治则治法以及中医处方(包括中药处方、针剌处方、灸法处方、拔罐处方、电针处方、推拿处方、特种疗法处方等);②根据上述中医临床信息采集的需求,建立了中医临床信息内容描述模板;③通过分析各个环节的特征属性,提取了中医特征信息数据元;④进一步抽取共性特征,建立了中医临床信息概念模型。5.将中医临床信息数据元素与HL7R-MIM "POCDHD000040"中的相关数据元素进行映射,从而验证应用HL7V3模型表示中医临床信息元素的适用性。通过分析中医临床信息数据元的值域要求,即可得出中医临床信息数据标准与术语标准的开发需求;同时,研究了中医临床信息系统标准与中医诊疗设备通信标准的开发需求。6.明确了中医特征临床信息数据元与HL7信息模型、我国卫生信息数据元标准以及临床术语标准之间的关系。7.基于上述研究结果,编制了中医临床信息标准体系框架与体系表,包括面向研发人员的二维框架体系与面向管理的一维框架体系,并对正在研制与计划研制的国际标准、行业标准进行了量化统计。第四部分:附录。附录1ISO健康信息学标准归档框架对相关标准的归类示例。附录2列举了用于进行中医临床信息标准体系框架容量测试的ISO/TC215健康信息标准的名称,共计107个。附录3在中医临床业务信息建模过程中,对中医医院临床电子病历的采集,示例—住院病历记录(片断)。附录4在中医临床信息概念模型建模过程中,与中医院临床医生讨论后建立的模拟中医处方,示例。附录5在中医特征临床信息数据元提取过程中,对中医医院电子病历系统进行调研,收集到的电子病历结构样例。附录6在中医临床信息数据元与HL7V3数据元进行映射过程中,用到的所有HL7V3数据元的数据类型概要。本研究的创新点1.构建了中医特征临床业务活动模型、中医临床信息概念模型,并提取了具有中医特征的临床信息数据元。2.基于HL7开发框架,实现了中医临床信息数据元与HL7信息模型数据元的映射,从而明确了HL7信息模型描述中医临床信息的可行性。3.提出了中医临床信息标准体系框架与体系表构建原则、模型驱动的方法与研究路径,并构建了中医临床信息标准体系框架与体系表。
曹征银[6](2012)在《大型客机风洞远程试验协同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为解决大型客机设计部门与风洞试验设备不在同一地域、缺乏远程试验技术手段的难题,同时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加快大型客机的研制进度,有必要研究大型客机风洞远程试验协同系统。风洞远程试验协同系统可实现大型客机研制工作中风洞设备、气动数据库、数值模拟和情报资料的远程共享。本文从大型客机风洞远程试验协同系统的需求分析出发,提出了该系统的总体架构和各主要功能模块的设计方法,并初步建成了远程数字视频传输、基于多输入视频源网络视频会议的大型客机风洞远程试验协同系统。本文首先介绍了远程试验协同系统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发展情况,分析了研制大型客机风洞远程试验协同系统的技术基础,包括流媒体技术和相关编程语言。然后从系统可行性、功能需求、关键技术、业务数据流程、系统数据流五方面对大型客机风洞远程试验协同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系统总体设计和各功能模块的设计与实现,主要包括视频会议、电子白板、音视频传输等功能模块的设计与实现。最后,根据大型客机风洞远程试验协同系统的设计预期指标,对该系统的每一项功能进行了逐项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符合设计预期,能满足气动中心与大型客机研制部门的风洞试验远程协同需要,有利于试验数据的及时和充分应用,提高了风洞试验工作的效率,缩短了大型客机的设计周期。
苏春娥[7](2011)在《德州联通视频会议系统组网设计与应用》文中认为山东联通视频会议系统经过近几年来的建设,已采用中兴视讯设备组建了一套视频会议系统,建设了省到地市的主备两套二级网和地市到县三级网的高清会议电视系统。根据山东联通德州分公司对建设视频会议系统网络的需求,将在德州本地各县市新建一套高清视频会议系统,与原有高清会议电视系统互为主备用系统,实现山东联通德州分公司市、县视频会议网络完整的主备用系统。论文首先对视频会议技术原理进行了深入分析,对高清视频会议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关键技术等要点内容进行了重点论述。根据山东联通德州分公司对建设视频会议系统网络的需求分析以及建设目标,对高清视频会议系统进行典型组网设计。设计方案以迪威公司最先进的FOCUS8600 MCU为主体,结合高清FOCUS3600会议电视终端设备,采用H.320协议进行4*2M速率带宽的组网配置。德州联通以主会场作为本地会议电视网的核心部分,区县会场高清会议电视终端经4×E1专线接入德州联通主会场的MCU,构成地市到县的备用会议电视系统模式。德州联通主会场的高清会议电视终端音视频接口连接至现有会场的外设设备调音台和视频矩阵,从而实现与原有高清会议电视系统互为主备用系统。系统建成后能提供具有高可靠性和高可用性的高清晰电视会议应用服务,从而保证视频业务正常稳定的运行。
杨金铭[8](2011)在《云南省电子政务视频会议系统设计与实施》文中指出在“效率至上”的信息社会中,顺应时代要求,加强内部信息化建设,改进工作流程和服务手段,带动体制改革和管理创新,提升内部管理水平成为了国家重要机构势在必行的重要工作。而视频会议系统作为构建于政府基础信息网络平台上的现代化高效远程通讯手段,也成为了政府行政管理信息化的一个重要工具。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就是:在电子政务网络环境下设计并实现硬件视频会议系统,这对电子政务视频会议系统的建设、应用推广有积极的意义。本文运用多媒体网络通讯技术,从研究现状及相关技术,需求分析、总体设计、技术实现、系统实施等方面,研究一套涉及省、州(市)、县(市、区)三级的云南省电子政务骨干视频会议系统解决方案。论文的主要工作是:(1)进行了包括可行性、承载网、业务要求、功能需求、性能需求在内的系统需求分析,提炼了系统在会议创建、会议召集、带宽管理、信息查询、会议控制等功能需求和指标要求、适应性等性能需求。(2)在明确设计依据标准、设计原则的基础上,进行了系统的结构设计、设备选型及技术参数设计、系统功能设计和会议室设计,形成了完整的系统技术解决方案,为系统的实施奠定重要基础。(3)介绍了系统的实施和应用,给出了包括实施要求、实施流程、阶段计划、组织机构等在内的工程方案,最后介绍了系统的应用情况。
苏志禹[9](2011)在《市政府视频会议系统的研究与方案设计》文中指出本文对中国视频会议在政务系统的发展以及市政府视频会议需求进行了充分分析与研究,从视频会议的基本概念入手,集中讨论了图像传输与编码技术的相关问题,分析介绍了H.261、H.263、MPEG-1、MPEG-2、H.264、MPEG-4等几种代表性的图像编码的标准与算法;进而对H.320框架和H.323框架进行了对比分析及论述,最终提出了基于H.323框架网络的市政府视频会议设计解决方案。做到以信息化带动北京市政府政务视频会议体系建立的初衷,实现政务会议系统的信息化、高效化、经济化。本文所研究的市政府视频会议系统是以H.323通用框架为基础,通过Polycom高清晰会议终端及MCU对现有视频会议系统进行业务整合,为政务视频会议系统提供业务高清及双流等主流技术应用。本系统的优势与创新之处,是将H.264编码720P主流显示标准与H.323框架系统相融合,实现了北京市政府对系统建设提出的先进性、开放性、可靠性、兼容性和经济性五个原则。该项目的顺利实施与应用,可使市政府领导在任何情况下,及时便捷的向16区县政府及各系统委办局之间构建召开高清视频会议,并能够与应用系统进行互动,实现随时随地的公文共享,有效提高了北京市政务系统信息化办公的效率,极大的环节了现场会议带来的时间成本及经济成本。
方素兰[10](2010)在《基于嵌入式的抛丸设备远程监控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钢材的抛丸清理设备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由于抛丸设备工作环境恶劣,易于出现故障,且用户分布广泛分散,传统的抛丸设备现场和远程监控方式难以满足低成本工业生产和售后维护的要求。因此,研究开发一个既可以对抛丸设备生产情况进行远程实时监控,又能够远程维护的抛丸设备远程监控系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调研分析,根据目前抛丸设备设备生产和监控的实际情况,以钢板抛丸清理生产设备为研究对象,确立了嵌入式现场监控系统和远程诊断中心相结合的抛丸设备远程监控方案。针对抛丸设备用户广泛,不利于远程监控管理的特点,本文采用了B/S模式网络架构,使设备通过Internet实现远程监控,任何地方的用户都可以通过IE浏览器登录系统的远程诊断中心浏览监控界面获取设备维护方法。系统以ARM7系列LPC2214嵌入式微控制器为核心,结合传感器以及相应的外围电路构成了现场监控装置的硬件部分,并通过对图像处理算法和相关程序的设计,实现数据现场采集、严重故障报警及停机保护、协助远程诊断中心控制设备功能。系统远程诊断中心以北京亚控公司的组态王6.52组态软件为软件开发平台,完成监控界面设计,监控数据管理和监控界面网络发布设计,使诊断中心不仅可以同现场嵌入式装置实时进行数据交换,而且通过对用户设置不同访问权限保证系统的安全。实验和调试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基于嵌入式的抛丸设备远程监控系统,监控界面友好、数据交换实时迅速、通信安全可靠、性能稳定、操作简单。能够满足商家远程监控维护的要求,并且可推广应用于其它设备的远程监控。
二、计算机远程维护中的图像通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计算机远程维护中的图像通信(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机器视觉的曲边玻璃缺陷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机器视觉技术 |
1.2.1 机器视觉背景介绍 |
1.2.2 机器视觉研究现状与应用 |
1.2.3 机器视觉系统 |
1.3 玻璃行业和机器视觉结合的必然性 |
1.4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玻璃边缘缺陷的分析 |
2.1 研磨加工技术 |
2.1.1 垂直研磨 |
2.1.2 平行滚轮式研磨 |
2.1.3 面部侧面研磨 |
2.2 玻璃缺陷形成机理及特征 |
2.2.1 亮斑的成因分析 |
2.2.2 爆边的成因分析 |
2.2.3 白线成因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硬件装置的设计 |
3.1 CCD相机的选择 |
3.2 光源系统的设计 |
3.3 总体结构框架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缺陷识别算法研究 |
4.1 图像处理基本理论 |
4.1.1 相邻像素 |
4.1.2 直方图 |
4.1.3 图像增强 |
4.1.4 图像分割 |
4.1.5 数学形态学在图像处理中的应用 |
4.1.6 图像数据的表示与存储 |
4.2 缺陷识别算法设计 |
4.2.1 Halcon旋转缩放和平移 |
4.2.2 亮斑的识别算法 |
4.2.3 白线的识别算法 |
4.2.4 爆边的识别算法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软件编程界面设计 |
5.1 HALCON和 VC++混合编程的设计流程 |
5.2 用例设计 |
5.3 系统信息交互的简述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实验检测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获学术成果 |
(2)富阳市公共自行车视频监控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视频监控系统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1.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2章 富阳公共自行车视频监控系统概述 |
2.1 富阳公共自行车系统基本概况 |
2.2 视频监控系统的需求分析 |
2.3 富阳市公共自行车视频监控系统设计 |
2.3.1 监控系统整体结构设计 |
2.3.2 视频监控系统硬件平台 |
2.3.3 视频监控系统的存储设备选择 |
2.3.4 视频监控系统的系统软件选择 |
第3章 视频采集模块的设计 |
3.1 高清视频前端设计 |
3.2 图像传输与存储技术 |
3.2.1 传输与存储概述 |
3.2.2 集中存储 |
3.2.3 传输带宽分析 |
3.2.4 网络安全性设计 |
3.3 指挥中心图像显示系统 |
3.3.1 图像显示系统组成 |
3.3.2 图像显示控制模式 |
3.4 视频信息综合管理平台 |
3.4.1 综合管理平台功能 |
3.4.2 平台架构 |
3.4.3 平台组成模块 |
3.4.4 平台软件模块结构 |
3.4.5 平台软件功能 |
第4章 视频监控系统网络层的设计和测试 |
4.1 组网方案的确定 |
4.2 视频监控核心层技术 |
4.2.1 核心层功能介绍 |
4.2.2 核心层设备 |
4.2.3 核心层性能分析 |
4.3 视频监控系统接入层技术 |
4.3.1 接入层功能介绍 |
4.3.2 接入层设备 |
4.4 实地安装以及上线测试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3)基于无线网桥技术的视频监控系统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无线视频监控的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 |
1.2.1 无线视频监控的国内外现状 |
1.2.2 无线视频监控的发展趋势 |
1.3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第二章 无线视频监控系统的需求分析与整体设计 |
2.1 无线视频监控系统的需求分析 |
2.1.1 功能需求 |
2.1.2 性能需求 |
2.2 无线视频监控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 |
2.2.1 站点基本信息分析与系统设计原则 |
2.2.2 系统关键技术选择 |
2.2.3 系统结构与组成 |
2.3 小结 |
第三章 无线网络传输方案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
3.1 无线网桥设备分析与选择 |
3.2 无线网络传输方案的详细设计与分析 |
3.2.1 无线网桥拓扑结构 |
3.2.2 传输带宽分析 |
3.2.3 天线选择 |
3.2.4 无线链路设计 |
3.2.5 天线架设高度分析 |
3.2.6 无线频点划分 |
3.2.7 无线网络安全 |
3.3 小结 |
第四章 无线视频监控系统的应用及分析 |
4.1 系统应用背景 |
4.2 运行效果及分析 |
4.3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论文主要工作 |
5.2 下一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成果 |
(4)无人值班站的智能集中遥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1.4 实施方案 |
第二章 遥视系统设计基础技术 |
2.1 视频处理技术 |
2.1.1 视频监控方式 |
2.1.2 视频压缩编码技术 |
2.2 视频图像处理及运动目标检测算法 |
2.2.1 光流法 |
2.2.2 背景差分法 |
2.2.3 帧间差分法 |
2.3 数据传输技术 |
2.4 数据存储技术 |
2.5 系统开发平台及面向对象设计思想 |
第三章 智能集中遥视系统的需求分析 |
3.1 现有变电站视频监控存在的问题 |
3.2 智能视频监控系统的功能需求 |
第四章 智能集中遥视系统技术方案 |
4.1 系统设计原则和构架 |
4.1.1 系统设计原则 |
4.1.2 系统构架 |
4.2 数据库设计 |
4.2.1 数据库设计原则 |
4.2.2 数据库的需求分析 |
4.2.3 数据库的概念设计 |
4.2.4 数据库逻辑结构设计 |
4.3 系统组网方式 |
4.3.1 系统的网络拓扑 |
4.3.2 主站系统硬件系统 |
4.3.3 前端站系统 |
4.4 视频监视系统监视范围 |
4.5 前端系统摄像机安装及抗干扰 |
第五章 软件功能实现 |
5.1 系统构架方式 |
5.2 系统流程图 |
5.3 系统软件功能的实现 |
5.3.1 变电站日常工作监管 |
5.3.2 设备日常浏览 |
5.3.3 远程设备巡视 |
5.3.4 远程辅助倒闸操作 |
5.3.5 远程环境参数监控 |
5.3.6 周界安防管理 |
5.3.7 摄像头点号管理 |
5.3.8 文件存储与命名规则 |
5.3.9 其他软件功能 |
第六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中医临床信息标准体系框架与体系表的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文献综述 |
1. 国内外健康信息标准研究现状与进展 |
1.1 ISO/TC215传统医学信息标准研究进展 |
1.1.1 ISO/TC215目前设立的工作组和任务组 |
1.1.2 传统医学任务组(TM TF)成立的背景情况及开展的工作进展 |
1.2 信息交换标准研究进展 |
1.2.1 HL7 |
1.2.2 DICOM |
1.3 临床术语系统相关标准研究进展 |
1.3.1 SNOMED-CT |
1.3.2 LONIC |
1.3.3 ICD |
1.4 我国卫生信息标准化现状 |
2. 国内各领域信息标准体系表研究现状 |
2.1 标准体系框架与体系表的概念 |
2.2 信息标准体系表的研制现状概述 |
3. 中医临床信息标准的建设需求 |
前言 |
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1 研究目的 |
1.2 研究意义 |
2. 研究思路 |
2.1 中医临床信息标准体系框架与体系表的构建原则 |
2.1.1 目的性原则 |
2.1.2 系统性原则 |
2.1.3 科学性原则 |
2.1.4 兼容性原则 |
2.1.5 实用性原则 |
2.2 研究方法 |
2.2.1 “自上而下”管理驱动的方法建立标准体系框架 |
2.2.2 “自下而上”业务驱动的方法建立标准体系表 |
2.3 技术路线 |
3. 中医临床信息标准体系框架的构建 |
3.1 面向标准研发人员的开发框架 |
3.1.1 构建方法 |
3.1.2 二维框架 |
3.2 面向标准管理部门的描述框架 |
3.2.1 构建方法 |
3.2.2 一维框架 |
3.3 信息标准体系框架容量的测试 |
4. 中医临床信息概念模型的构建 |
4.1 中医临床业务活动参考模型的建立 |
4.1.1 中医临床病历信息的采集 |
4.1.2 中医特征临床业务活动信息的抽取与参考模型的建立 |
4.2 中医临床信息内容模板的建立 |
4.2.1 四诊检查 |
4.2.2 诊断结果 |
4.2.3 中医体质分类判定 |
4.2.4 辨病辨证依据(病因病机) |
4.2.5 治则治法 |
4.2.6 中药处方 |
4.2.7 针灸处方 |
4.2.8 推拿处方 |
4.3 中医临床信息概念模型的建立 |
4.3.1 中医特征临床信息数据元素抽取 |
4.3.2 中医临床信息概念模型的UML表示 |
5. HL7 CDA模型描述中医特征临床信息数据元的适用性分析 |
5.1 HL7 CDA的特性 |
5.1.1 HL7 CDA的特征 |
5.1.2 HL7 CDA的主要特性 |
5.2 HL7 V3的数据类型与词汇域 |
5.2.1 HL7 V3数据类型 |
5.2.2 HL7 V3的词汇域 |
5.3 CDA与HL7 RIM的继承关系 |
5.4 HL7 CDA HD层级结构描述及表征中医临床信息的元素筛选 |
5.5 中医临床信息数据元素在HL7 CDA中的映射 |
5.5.1 中医四诊检查与病证诊断数据元素在CDA中的映射 |
5.5.2 中草药处方信息数据元素在CDA的映射 |
5.5.3 针刺处方数据元在CDA的映射 |
5.5.4 艾灸处方信息数据元在CDA的映射 |
5.5.5 拔罐处方信息数据元在CDA的映射 |
6. 中医临床信息标准及与其他健康信息标准之间的关系分析 |
6.1 中医特征临床信息数据元与HL7信息模型的关系 |
6.1.1 数据元与信息模型的关系 |
6.1.2 基于HL7模型对中医信息的表示 |
6.2 中医特征临床信息数据元与卫生信息数据元之间的关系 |
6.3 中医特征临床信息数据元与术语标准的关系 |
6.4 中医临床信息系统标准与中医诊疗设备通信标准的开发需求 |
6.4.1 中医临床信息系统标准的开发需求 |
6.4.2 中医诊疗设备通信标准开发需求 |
7. 中医临床信息标准体系框架与体系表的构建结果 |
7.1 中医临床信息标准体系二维框架与体系表及与其他健康信息标准之间的参考关系 |
7.2 中医临床信息标准体系一维框架与体系表的构建结果 |
7.3 中医临床信息标准统计表 |
创新点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ISO健康信息学标准归档框架对相关标准的归类示例 |
附录2 ISO/TC215健康信息标准分类 |
附录3 中医临床病历样例—住院病历记录(片断) |
附录4 中医处方示例 |
附录5 中医电子病历系统结构样例 |
附录6 HL7 V3数据类型概要 |
致谢 |
个人简介 |
查新报告 |
(6)大型客机风洞远程试验协同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1 国外研究动态 |
1.2.2 国内研究动态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系统相关技术 |
2.1 流媒体 |
2.1.1 流媒体介绍 |
2.1.2 RTMP传送协议 |
2.1.3 RPC远程过程调用协议 |
2.2 编程语言 |
2.2.1 Flex平台 |
2.2.2 Java编程语言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风洞远程试验协同系统的分析 |
3.1 远程试验协同的可行性分析 |
3.1.1 远程协同应用方式可行性分析 |
3.1.2 传输网络可行性分析 |
3.1.3 技术可行性分析 |
3.2 系统的需求分析 |
3.2.1 功能需求 |
3.2.2 用户界面需求 |
3.2.3 安全性需求 |
3.3 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分析 |
3.3.1 多点音视频会议 |
3.3.2 多种视频采集设备 |
3.3.3 摄像头远遥 |
3.3.4 电子白板 |
3.3.5 网络环境的QoS保证 |
3.4 系统业务流程分析 |
3.5 系统数据流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风洞远程试验协同系统的设计 |
4.1 系统结构 |
4.2 体系架构设计 |
4.2.1 网络层 |
4.2.2 系统设备层 |
4.2.3 业务应用层 |
4.3 系统功能设计 |
4.3.1 系统开发原则 |
4.3.2 系统基本环境需求 |
4.3.3 系统开发步骤 |
4.3.4 技术路线 |
4.3.5 系统开发内容 |
4.4 数据库主要表设计 |
4.4.1 基础信息表 |
4.4.2 协同工作相关表 |
4.5 系统各功能实现时序 |
4.5.1 用户登录时序 |
4.5.2 进入会议室时序 |
4.5.3 白板操作时序 |
4.5.4 视频聊天时序 |
4.5.5 管理员打开用户管理时序 |
4.5.6 管理员打开会议室管理时序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风洞远程试验协同系统的实现 |
5.1 用户登录模块实现 |
5.2 视频会议模块实现 |
5.3 音视频传输模块实现 |
5.4 基础信息管理模块实现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风洞远程试验协同系统的测试 |
6.1 软件测试V模型的方法 |
6.2 用户接入测试 |
6.3 管理员功能测试 |
6.3.1 管理员的部门管理功能测试 |
6.3.2 管理员的用户管理功能测试 |
6.3.3 管理员踢出在线用户功能测试 |
6.3.4 管理员的会议管理功能测试 |
6.4 协同使用功能测试 |
6.4.1 音视频通信功能测试 |
6.4.2 会议主持功能测试 |
6.4.3 电子白板功能测试 |
6.4.4 图片/文档功能测试 |
6.4.5 文本通信功能测试 |
6.4.6 桌面共享与会议录制功能测试 |
6.4.7 视频切换与视频锁定功能测试 |
6.4.8 高清信号接入与摄像头远遥功能测试 |
6.4.9 VGA视频信号接入功能测试 |
6.5 录像回放功能测试 |
6.6 会议预约与加入功能测试 |
6.6.1 预约个人会议功能测试 |
6.6.2 加入会议功能测试 |
6.7 系统安全测试 |
6.8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德州联通视频会议系统组网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视频会议系统应用现状 |
1.3 课题的内容和论文结构 |
第二章 视频会议系统技术 |
2.1 视频会议系统概念 |
2.2 视频会议系统的体系结构 |
2.3 视频会议系统的分类 |
2.4 视频会议系统的关键技术 |
2.5 高清视频会议系统简介 |
2.6 视频会议相关协议 |
第三章 德州联通视频会议系统分析 |
3.1 德州联通视频会议系统现状 |
3.2 德州联通视频会议系统建设目标 |
3.3 德州联通视频会议系统的需求分析 |
3.4 视频会议系统的设计原则 |
第四章 视频会议系统组网方案的设计与实现 |
4.1 系统组网设计 |
4.2 系统安全保障措施 |
4.3 系统技术特点和优势 |
4.4 视频会议系统的扩展应用 |
4.5 对会议室设计的建议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 |
(8)云南省电子政务视频会议系统设计与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现状 |
1.2 影响中国视频会议发展的因素 |
1.2.1 中央政策的大力支持 |
1.2.2 经济危机造成市场的影响 |
1.2.3 政府市场需求向基层推进 |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 |
1.4 论文的结构 |
第二章 视频会议相关技术概述 |
2.1 视频会议系统基本概述 |
2.1.1 视频会议系统特点 |
2.1.2 视频会议系统基本组成和原理 |
2.2 视频会议系统主要协议 |
2.2.1 体系结构标准 |
2.2.2 视频压缩标准 |
2.2.3 音频编码标准 |
2.3 视频会议系统的分类及比较 |
2.3.1 按网络平台分类 |
2.3.2 按构建方式分类 |
2.3.3 按音视频质量分类 |
2.4 视频会议系统的发展 |
第三章 需求分析 |
3.1 政府构建视频会议系统的可行性分析 |
3.1.1 沟通方式变革的需求 |
3.1.2 投资与回报 |
3.2 需求分析 |
3.2.1 现状分析 |
3.2.2 承载网分析 |
3.2.3 业务需求 |
3.2.4 功能需求 |
3.2.5 性能需求 |
3.2.6 系统其他需求 |
3.3 建设规模和目标 |
第四章 系统总体设计 |
4.1 设计依据标准 |
4.1.1 国家标准 |
4.1.2 国际标准 |
4.1.3 国内标准 |
4.2 系统设计原则 |
4.2.1 先进性 |
4.2.2 实用性 |
4.2.3 集成性 |
4.2.4 可扩展性 |
4.2.5 灵活性 |
4.2.6 安全性 |
4.2.7 可靠性 |
4.2.8 经济性 |
4.3 结构设计 |
4.3.1 树状骨干网 |
4.3.2 星状及线状视频会议网 |
4.3.3 承载网络设计 |
4.3.4 组网说明 |
4.4 设备选型及技术参数设计 |
4.4.1 设备和技术选型 |
4.4.2 设备技术参数设计 |
4.5 系统功能设计 |
4.5.1 会议创建 |
4.5.2 会议召集 |
4.5.3 带宽管理 |
4.5.4 会议控制 |
4.5.5 信息查询 |
4.5.6 会议场景模式 |
4.5.7 会议效果 |
4.5.8 日常维护 |
4.6 系统性能设计 |
4.6.1 适应性 |
4.6.2 安全性 |
4.6.3 稳定性 |
4.6.4 兼容性 |
4.7 会议室设计 |
4.7.1 会议室设备连接 |
4.7.2 会议室布局 |
4.7.3 会议室照度 |
4.7.4 摄像头布置 |
4.7.5 会议室供电系统 |
4.7.6 其他注意问题 |
第五章 系统实施及应用 |
5.1 系统实施要求 |
5.2 系统实施流程 |
5.3 实施阶段计划 |
5.4 项目组织结构 |
5.5 项目实施原则 |
5.6 项目实施方案 |
5.7 系统应用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市政府视频会议系统的研究与方案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宏观背景 |
1.1.2 建设目标 |
1.2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2.1 视频会议系统需求分析 |
1.2.2 视频会议结构框架对比 |
1.2.3 视频会议建设方案设计 |
第二章 视频会议编码原理 |
2.1 图像传输原理 |
2.2 图像编码原理 |
2.2.1 编码概述 |
2.2.2 图像编码标准 |
2.2.3 编解码器 |
2.3 图像传输系统实现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视频会议系统框架 |
3.1 视频会议网络概述 |
3.2 视频会议技术体制 |
3.2.1 H.320标准 |
3.2.2 H.323标准 |
3.3 网络结构 |
3.3.1 基于H.320标准的单MCU星型组网和两级MCU组网 |
3.3.2 基于H.323标准的系统优势 |
3.4 H.320与H.323会议组织流程 |
3.5 网络质量保证技术 |
3.5.1 H.323视频会议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的QoS保障 |
3.5.2 利用VPN-MPLS实现流量控制及QoS保证 |
3.6 H.320与H.323系统的互通 |
3.6.1. 两种会议系统之间的互通 |
3.6.2 网络管理的互通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清晰视频会议系统设计方案 |
4.1 系统特点 |
4.2 系统设计 |
4.2.1 视频会议系统网络拓扑图 |
4.2.2 系统配置简述 |
4.3 系统结构阐述 |
4.3.1 基本结构 |
4.3.2 数据会议 |
4.3.3 会议管理控制 |
4.4 系统配置详述 |
4.4.1 控制中心 |
4.4.2 高清视频会议室设备建议 |
4.5 视频会议系统功能阐述 |
4.5.1 终端点对点会议 |
4.5.2 多点视频会议 |
4.5.3 多组多点会议 |
4.5.4 多分屏视频会议 |
4.5.5 混协议、混速视频会议 |
4.5.6 双流数据协作会议 |
4.5.7 AES加密会议 |
4.5.8 双机热备功能 |
4.5.9 声音和图像会议效果 |
4.6 视频会议系统网络设计方案 |
4.7 会议控制软件系统 |
4.8 视频会议安全性 |
4.9 高标清兼容解决方案 |
4.10 维护服务保障方案 |
4.10.1 维护服务范围 |
4.10.2 应急响应 |
4.10.3 维护内容与标准 |
4.11 视频会议室建设方案 |
4.11.1 视频会议室总体设计 |
4.11.2 电源与接地 |
4.11.3 灯光系统与插座 |
4.11.4 视频系统 |
4.11.5 音频扩声系统 |
4.11.6 会场布置 |
第五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基于嵌入式的抛丸设备远程监控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抛丸设备远程监控系统的发展现状及水平 |
1.2.1 远程监控技术的发展概述 |
1.2.2 远程监控技术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3 抛丸设备远程监控系统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3 本文的基本结构和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抛丸设备远程监控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 |
2.1 抛丸生产线及抛丸设备工作原理的概述 |
2.1.1 抛丸生产系统组成及生产线流程 |
2.1.2 抛丸生产设备工作原理描述 |
2.2 远程监控关键技术总体分析 |
2.2.1 监控系统架构模式的确定 |
2.2.2 监控系统及装置总体分析 |
2.2.3 监控系统图像传输技术总体分析 |
2.3 远程监控系统硬件总体设计 |
2.4 远程监控系统软件总体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系统实现远程监控的关键技术 |
3.1 系统B/S 模式网络架构 |
3.1.1 B/S 模式网络架构的选择 |
3.1.2 B/S 模式技术实现 |
3.1.3 B/S 模式实时性分析和解决 |
3.1.4 B/S 模式数据通信可靠性分析和解决 |
3.1.5 B/S 模式数据安全分析和技术解决 |
3.2 图像压缩算法的选择 |
3.2.1 图像压缩的原理 |
3.2.2 监控系统JPEG2000 标准算法选择 |
3.3 图像数据传输 |
3.3.1 图像数据传输方式 |
3.3.2 图像数据传输差错控制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抛丸设备远程监控系统硬件设计 |
4.1 系统硬件总体结构 |
4.2 基于ARM 的嵌入式控制系统的设计 |
4.2.1 ARM 微控制器的选用 |
4.2.2 嵌入式控制系统外围电路的设计 |
4.3 抛丸设备中传感器模块的设计 |
4.3.1 传感器的选用 |
4.3.2 传感器与嵌入式间的信号处理电路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抛丸设备远程监控系统软件设计 |
5.1 监控系统软件总体结构 |
5.2 嵌入式系统软件设计 |
5.2.1 嵌入式操作系统选用 |
5.2.2 操作系统的移植 |
5.3 监控主程序设计 |
5.4 监控系统子程序设计 |
5.4.1 现场数据采集程序设计 |
5.4.2 报警中断程序设计 |
5.4.3 远程通信程序设计 |
5.4.4 串口通信程序设计 |
5.5 远程诊断中心软件设计 |
5.5.1 组态软件的选用 |
5.5.2 界面设计 |
5.5.3 数据管理 |
5.5.4 网络管理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系统安装调试及结果分析 |
6.1 实验室调试 |
6.2 抛丸设备生产现场调试 |
6.3 结果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本文主要创新工作 |
今后研究工作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计算机远程维护中的图像通信(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机器视觉的曲边玻璃缺陷检测[D]. 郭瑞. 烟台大学, 2019(09)
- [2]富阳市公共自行车视频监控系统的设计[D]. 徐志炜.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17(05)
- [3]基于无线网桥技术的视频监控系统及其应用研究[D]. 毕振华. 中国科学院大学(工程管理与信息技术学院), 2013(08)
- [4]无人值班站的智能集中遥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夏军. 电子科技大学, 2012(05)
- [5]中医临床信息标准体系框架与体系表的构建研究[D]. 李海燕.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2(01)
- [6]大型客机风洞远程试验协同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曹征银. 电子科技大学, 2012(01)
- [7]德州联通视频会议系统组网设计与应用[D]. 苏春娥. 南京邮电大学, 2011(07)
- [8]云南省电子政务视频会议系统设计与实施[D]. 杨金铭. 云南大学, 2011(04)
- [9]市政府视频会议系统的研究与方案设计[D]. 苏志禹. 北京邮电大学, 2011(04)
- [10]基于嵌入式的抛丸设备远程监控系统研究[D]. 方素兰. 青岛理工大学, 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