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绿色食品标志体系(论文文献综述)
黄丽萍[1](2020)在《福建省园艺产品标准化建设现状及其存在问题与对策》文中研究表明农业标准化是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食品安全的重要保障措施。在消费者对食品安全越来越重视的大环境下,作为食品安全重要保障措施的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推进显得极为迫切。在福建省,园艺产品产值占比70%以上,在农产品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实施园艺产品标准化是福建省园艺产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园艺产品标准化建设促进了资源合理、有效、充分的利用,对于增强福建省园艺产品国内与国际竞争力、保障人民食品安全、保护生态环境等具有深远意义。本研究立足于园艺产品在“三品一标”(即: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和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采用文献调查、实地调研、走访座谈与案例分析等方式分析福建省园艺产品标准化的建设现状及其存在问题,并提出解决的对策。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调查国内外园艺产品标准化发展成效的基础上,总结了国际、国内和福建省园艺产品标准化发展概况:(1)总结介绍了ISO、CAC、FAO等国际主要涉种植业标准化机构;(2)以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地区有机产品发展概况为例,分析发达国家园艺产品标准化建设情况;(3)梳理了中国园艺产品标准化建设从起步到快速发展的历程;(4)以山东、浙江、江苏等省份为例分析国内园艺产品标准化快速发展阶段建设概况;(5)梳理了福建省园艺产品标准化建设发展的四个历史阶段。2.福建省园艺产品标准化建设现状:(1)无公害园艺农产品在福建省农产品认证中占比最高,随着行业发展,有望成为市场准入标准;(2)绿色园艺产品认证数量呈逐年递增趋势,表明园艺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水平不断提升;(3)由于有机农产品认证采用市场化运营模式,虽有统一国家标准,但监管不到位,导致市场较为混乱,福建省通过农业行政部门严格认证的有机园艺产品相对较少;(4)福建省地理标志园艺产品登记保护和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工作得到各级政府重视,成为福建省园艺产品标准化建设重要途径。3.福建省园艺产品标准化建设取得的成效:(1)为生态农业建设开辟了新路子;(2)促进了省、市、县三级农产品检测体系的形成;(3)促进了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一品一码”的建成。4.遴选福建省园艺产品标准化建设典型案例,分析类型企业在园艺产品标准化建设实施过程中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成效:(1)提高经济效益;(2)促进生态保护;(3)促进生产技术水平提高;(4)促进生产装备水平提高;(5)促进产品质量提升;(6)促进产业发展、产业链延伸;(7)提高品牌知名度。5.结合典型案例分析,提出福建省园艺产品标准化建设工作中主要存在的问题:(1)对园艺产品质量认证重视度不够;(2)园艺产品品牌建设力度不够;(3)从业人员职业技术知识水平不高;(4)政府扶持力度不够、监督管理机制不够完善;(5)园艺产品相关标准具有局限性,修订不及时。6.针对福建省园艺产品标准化建设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1)高度重视园艺产品质量认证;(2)培育园艺产品品牌,推动园艺产品标准化建设;(3)提高从业人员职业知识技能水平;(4)进一步加强扶持力度,健全监督管理机制;(5)提高园艺产品相关标准的制定和修订的效率。
赵冠艳,栾敬东,宋燕平[2](2019)在《中国绿色食品政策:类型、特征及优化路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绿色食品的发展是促进绿色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系统梳理中国1990年以来出台的一系列绿色食品相关政策,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提取政策文本内容特征,并对其加以分析阐释,表明中国绿色食品政策具有良好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主要关注产品标志、质量、标准和认证。从政策实施的效果来看,中国绿色食品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绿色食品的监测缺乏措施,对消费者缺少引导,较少关注绿色食品结构,政策缺乏激励手段等。绿色食品政策应着重于构建生产、消费为一体的绿色食品政策体系,加强标准体系与监控体系的统一,不断调整产品结构,强化激励功能。
孟浩[3](2019)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山东省绿色食品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山东省绿色食品事业近年来蓬勃发展,产品数量稳步增长,品牌影响逐渐扩大,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保障,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进一步推进,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推动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成为农业发展主旋律,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山东省绿色食品事业要持续稳定发展还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同时也迎来了战略机遇期,如何在新形势下更好的发展绿色食品事业是本文的研究目标。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市场、企业、消费者、政府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各方面分析探讨影响山东省绿色食品发展的主要方面,挖掘出当前制约发展的影响因素有:1、产业发展不足、内部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调整形势严峻。2、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现象突出。3、常态化品牌有效宣传缺失,优质优价市场机制未完全形成。4、持续发展动力不足,政府部门对绿色食品发展的政策支持不足。5、监管力度弱,监管机制不完善。针对研究发现的制约因素,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提出了下一步山东省绿色食品事业发展的建议:1、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丰富均衡产品供给,完善产业结构,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品质,不断满足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发挥地域优势,促进各区域协同发展。2、探索优质优价,促进产销对接,突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带头作用,注重强化品牌效益,打好绿色食品品牌。3、加大宣传推介力度,积极促进品牌提升。健全宣传工作体系,加大宣传力度,推广绿色发展理念,树立行业模范典型。4、强化政府主导,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全面推动事业发展。优化扶持政策,聚合发展力量,进一步加大融资贷款扶持,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扶持,进一步加大人才用工扶持;5、加强政府监管,改善发展环境,巩固发展质量。政府宏观管理,加强监管保障,完善监管体系,抓好证后管理。6、加强技术理论体系研究,加大生产技术培训与推广力度。构建技术理论创新体系,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建立技术推广长效机制,全方位普及科技理论强化市场体系建设,以消费需求拉动产业发展。本文所研究的山东省绿色食品发展特点、面临的问题以及针对问题提出的发展思路,对新形势下山东省绿色食品事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有效的理论基础,也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参考和建议。
刘文略[4](2019)在《瑞金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进入21世纪,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对食品质量的要求也随之提高。特别是近几年来,国内外都充分的认识到了食品安全的重要性,生产安全、优质、营养、无污染的绿色食品,是全球绿色食品产业未来发展的方向。近年来,瑞金市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打“绿色牌”走“特色路”的发展战略,加大工作力度,加快现代农业特别是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所取得的成果是非常显着的,例如绿色食品龙头企业规模逐渐扩大、绿色粮食基地建设明显增强、绿色食品认证数量实现新突破,以及绿色食品市场开发稳步拓展。但不可否认的是,瑞金在发展绿色食品方面还存在诸多弊端与不足。为此,本文采用SWOT方法,基于瑞金市绿色食品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其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针对分析结果,笔者认为,瑞金市多年来在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进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仍然面临着部分待解决的问题,例如监督管理的力度不足、科技创新水平偏低、产品规模水平滞后、劳动者整体素质不高等。另外,还提出了促进瑞金市绿色食品产业快速发展的建议及意见,具体为:一是要强化自身优势,积极强化瑞金政府政策支持、瑞金红色资源优势、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等,进而构建出符合瑞金市实际情况的绿色食品体系;二是要加强绿色食品产业支撑,加强人才支撑、科研支撑、销售配送支撑,完善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三是加强扶持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企业带动效应,积极创建知名品牌,打造产业集群。四是要加强绿色食品产业监管,促使其向一个健康、稳定、和谐、有序的方向发展。
毛绪强[5](2019)在《绿色食品 新时代 再出发——中国绿色食品事业发展综述》文中认为家住北京市丰台区的陈女士,最大的爱好就是周末在家为全家人准备一顿丰盛的大餐,而她去超市选购食材时,也总会对包装上贴有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情有独钟"。"刚开始对绿色食品并不了解,但有一次我在超市看到由北京二商集团生产的两块豆腐一块卖2.3元,一块卖4.6元的时候,我还挺纳闷,都是一样的豆腐,怎么在价格上相差了一倍啊,难道就因为包装上贴
赵君君[6](2018)在《天津市消费者绿色食品的购买行为研究》文中提出推动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是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和“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生态发展观的战略举措。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同时,我国将2018年确定为农业质量年,并提出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战略,这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壮大赋予新的内涵、提出新的要求。最近几年以来,伴随天津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收入水平不断提升,对绿色食品的需求逐年增加。但因为消费者关于绿色食品的认识不足及市场信息不对称等多种因素存在,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和购买能力,且不利于绿色食品市场的发育与完善。众所周知,消费者购买行为是推进绿色食品市场发展乃至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因此,加强关于消费者绿色食品购买行为的研究意义重大而深远。本文针对天津市消费者关于绿色食品的购买行为开展研究。在阅读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全国及天津市绿色食品近十年期间的发展状况进行研究;设计发放调查问卷对天津市消费者的绿色食品购买行为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详细分析了认知水平、购买情况、支付意愿、信任程度、购买行为特点、购买习惯及评价六个方面,并针对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统计分析、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经分析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全国绿色食品产业总体发展态势良好,但发展速度变缓;(2)天津绿色食品产业虽有一定发展,但总体发展态势不乐观;(3)天津市消费者对于绿色食品的支付意愿较高;(4)了解和购买绿色食品有多渠道多路径,愿意进行购后分享;(5)确定影响消费者购买的显着因素和一般因素。其中,极显着因素有支付意愿、是否相信权威机构、价格是否合理;一般显着因素有是否知道三种食品的区别、绿色食品标志、家庭月收入、年龄、溢价接受程度。最后从政府、企业、消费者方面提出建议,包括:(1)政府应加大监管工作力度、加大政策与资金支持、大力推动社会组织与行业协会发展、做好社会宣传工作、积极拓展合作对象;(2)企业应树立自监自管的思想意识、拓展销售和宣传的途径、创新营销策略;(3)消费者应自觉主动了解绿色食品、利用多样化平台分享、学会正确自主维权。
张侨,李显军[7](2016)在《我国绿色食品标志许可审查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从绿色食品标志许可审查机制的内涵入手,分析了完善绿色食品标志许可审查机制的必要性,重点论述了绿色食品标志许可审查机制的构建,并从完善制度落实、强化现场检查、建立风险评估指标体系、进一步加快信息化建设等方面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绿色食品标志许可审查机制的建议。
刘呈庆[8](2010)在《绿色品牌发展机制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任,绿色认证在指示绿色购买过程中发挥独特的作用;被调查者绿色产品认证认知水平总体偏低,分布不平衡,认证计划宣传力度因认证市场结构不同而不同;绿色认证计划之间存在某种程度的竞争,使得消费者对绿色认证的认知模糊和混乱,提高了选择成本。本文认为,绿色消费是适应性学习型消费,消费者可以通过学习、改善条件,提高购买绿色产品的频率;企业应选择通过消费者信得过的、权威的绿色认证,提高绿色产品的质量水平,提高绿色产品的绿色品牌品类度,并运用正确的绿色品牌策略充分地展示给消费者,降低消费者绿色购买成本。本文对企业绿色品牌建设决策进行了分析,建立了企业绿色化水平最优决策解释模型,对于普通企业来说,绿色认证的政府监管是维系其真实绿色化水平的主要力量,而对于品牌信誉卓着的企业来说,除了政府监管,虚假绿色化之品牌信誉损失风险将抑制企业用传统产品假冒绿色产品的动机。品牌信誉卓着的企业虽然绿色化水平总体上可能不高,但与普通中小企业相比更可能采取真实绿色化策略。对绿色认证制度设立管理机构来说,为了保障绿色认证制度的有效性,首要的是要保证绿色认证计划对品牌信誉卓着企业具有吸引力。本文对企业绿色认证制度选择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应遵循的选择原则。本文以山东省绿色食品生产企业为调查对象,进行了绿色品牌建设调查,发现:企业制定实施绿色品牌战略的主要动因是提高持续竞争力和扩大市场份额,企业塑造绿色品牌是企业自主选择的超越政府规制的行为;企业绿色品牌建设策略选择中,主要策略就是寻求通过权威的第三方认证,其次为绿色广告、战略联盟等;企业在寻求绿色认证过程存在某种顺序规律性,在绿色管理体系认证方面,由于成本和程序的影响,企业一般先寻求通过ISO9000管理体系认证,然后是HACCP认证,再到ISO14001认证;在绿色产品认证方面,随着绿色安全性和认证费用的提高,呈现出较弱的从无公害农产品到绿色食品再到有机食品的顺序规律性;被调查企业往往采取的是局部绿色化策略,为绿色认证产品单独注册产品品牌的企业也很少;绿色认证监管频率非常低,获证企业绿色产品生产几乎完全依靠自觉主动性来超越强制标准,存在机会主义行为空间。第三方绿色认证具有信任属性,行业性的质量安全事故,给了我们考察该行业绿色认证制度是否有效的机会。本文通过对2008年乳制品行业三聚氰胺污染事件进行考察,以政府抽检到的奶粉生产企业为样本,搜集相关数据,运用定量分析方法,对相关认证制度在预防控制三聚氰胺污染方面的有效性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认证在降低三聚氰胺污染风险方面没有发挥明显的积极作用,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则提高了三聚氰胺污染风险。第三方管理体系认证制度的集体失效说明,中国认证认可监管工作需要进行进一步的革新和提高,政府应不失时机地对认证机构予以整顿,促使第三方认证机构担负起社会监管责任,与企业一道建立绿色管理体系和绿色产品体系。对于谋求建立绿色品牌的企业而言,更要处理好质量和发展的关系,控制盲目扩张冲动,不仅要严格遵守国家强制标准,而且要依据自愿选择的第三方认证标准进行实质认证、诚实贯标,建立严格的产品质量控制和流程管理体系,提供优质绿色产品,提高绿色品牌品类度,降低消费者的选择成本,在确保绿色安全的基础上,谋求竞争力提升和市场份额的拓展,最终实现绿色和发展的“双赢”。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1)根据品牌经济学选择成本分析范式提出,绿色品牌是提高消费者绿色消费信任、降低消费者选择成本的手段,第三方绿色认证是绿色品牌发展的基础性制度安排,绿色品牌是绿色认证俱乐部品牌和获证企业品牌组成的联合品牌;(2)运用俱乐部理论和博弈分析方法,构建了垄断市场认证计划和竞争市场认证计划质量保证博弈模型,提出在发挥政府监管机制的同时,利用认证俱乐部品牌声誉来保证认证机构实施实质认证策略,保证绿色认证信号的质量;(3)提出消费者绿色购买不是单次决策而是频率选择行为,建立了消费者绿色购买频率选择模型,并对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4)建立了企业绿色化水平决策的最优选择模型,提出在政府不完全监管条件下,企业品牌声誉都能促进企业采取真实绿色化策略;(5)首次在行业层次上,对绿色认证制度的有效性进行了评价,利用二元选择模型对乳制品行业三聚氰胺事件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各种绿色管理体系在降低企业三聚氰胺污染方面没有发挥积极作用,有的反而发挥了负面作用,提高了污染风险。本文的研究结论是,绿色品牌是企业的一个追求目标,完美的绿色品牌几乎不存在,通过建立可信的绿色认证制度和绿色信号发送机制,可以引导更多的企业走向绿色品牌的自由王国。
周云峰[9](2010)在《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区域品牌竞争力提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区域品牌管理实践及品牌竞争力理论等热点领域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绿色食品区域品牌建设及竞争力提升问题,就是在经济全球化与竞争国际化背景下,相关学科的理论研究交叉、拓展以及不断融合演进的结果。绿色食品区域品牌建设及竞争力的提升,对于拓展市场,促进产业升级,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均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何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深入实施“打绿色牌,走特色路”的发展战略,突出生态与资源比较优势,建立绿色食品区域品牌竞争优势,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界和学术界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绿色食品区域品牌建设及竞争力的提升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理论分析的关键点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绿色食品标志作为证明商标是品牌的一种表现形式,绿色食品区域品牌是其从属概念。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是绿色食品标志的基本内涵,也是其核心价值,这种价值具有信息不对称性。信息不对称问题容易引致“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最终形成“柠檬市场”。绿色食品区域品牌竞争的关键在于不同区域对绿色食品核心价值的坚守与强化,在于对绿色食品核心价值赋予与众不同的附加内涵,形成更加鲜明的绿色食品产业区域声誉与形象。另一方面,区域品牌作为地方性公共产品,既具有“私有性元素”,又具有公共性特点。从私有性视角来看,区域品牌是其所属集团参与市场竞争的强力工具,具有私有品牌的全部属性;从公共性视角来看,作为集团内多元主体的公共产品,区域品牌既可能因“搭便车”而导致供给不足,又可能因“公地悲剧”而受到极端机会主义侵害。区域品牌的公共性与私有性是区域品牌建设及竞争力提升分析的两条基本路线,如果从公共性角度集团内的多元主体无法达成目标一致,就谈不上竞争力问题,区域品牌多元主体的目标一致性是其参与市场竞争的关键,也就是说区域品牌“私有性元素”所体现的市场竞争力是以其从“公共性”角度形成的目标一致性为基本前提。合作竞争机制是多元主体实现目标一致性的制度基础。绿色食品区域品牌建设及竞争力提升问题实质上就是在绿色食品标志管理框架下区域品牌多元主体联合供给问题。绿色食品区域品牌多元主体积极参与到目标一致的品牌战略体系,共同协作建设集体声誉,打造一个层次丰富、内涵完整的公共形象,是实现绿色食品区域品牌竞争力提升的问题关键。绿色食品区域品牌多元主体在区域品牌建设及竞争力提升过程中各具不同的地位和作用,其中,地方政府居于主导地位,企业是主体,行业协会具有组织管理职能,其他外部作用力量,诸如竞争对手、投资商、消费者等都是通过这三种主体对区域品牌发挥作用。区域品牌竞争力的提升是多元主体在合作竞争的基础上通过积极有效的品牌管理建立市场竞争优势的动态发展过程。区域品牌多元主体的动态提升问题可以转换为影响要素的静态构成分析,具体可以分为产业要素、区域要素和品牌要素和支持要素四个方面。根据静态构成要素可以构建相应的评价体系开展评测分析,依据静态要素指标评测结果,同样可以揭示区域品牌竞争力动态提升存在的主要问题。绿色食品区域品牌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及评价是提升对策制定的基础。本文运用层次分析和模糊数学方法,采用黑龙江省有关数据资料进行测度与分析,得出竞争力指数为80.89,说明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区域品牌竞争力处于一般水平。评测结果表明,关键要素中的龙头企业与市场监管以及重要因素中的品牌集聚、产业组织、品牌定位、投资额、教育程度等指标是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区域品牌建设及竞争力提升的主要制约瓶颈。评价结果验证了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区域品牌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根据国内外经验、评测分析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区域品牌建设与竞争力提升的相应对策,即通过加强龙头企业建设增加信誉供给;加强管理制度建设防范市场风险;加强品牌集群建设增强市场竞争力;加强绿色食品区域品牌管理体系建设形成区域品牌整体竞争优势。这些对策可以有效改进那些权重较大且具发展潜力的关键因素,对重要因素中影响较大的指标也具有促动作用。明确劣势并加以改进,突出优势并加以保持,这是本文的实践意义所在。
成昕[10](2009)在《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对策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引起了社会各界普遍关注和高度重视。面对企业,政府管理失灵;面对商机,生产企业市场竞争优势不足;面对商品,消费者无从选择。当前,中国农产品“柠檬市场”特征明显,“劣品驱逐优品”现象已然呈现,按质论价的市场自我调节机制难以充分发挥作用。因此,亟需建立一套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为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提供明确信息和有力支持。本文利用经济学研究方法,通过系统分析、比较分析、实地调查和案例分析等方法,对国内外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现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及建议,旨在为政府建立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提供依据和参考,为生产经营者有效参与市场竞争,为维护消费者维护合法权益提供支持。本文首先对法国、美国、日本、韩国和澳大利亚等五国的农产品认证情况进行了全面的对比分析,从政府管理、类别设置、管理方法、追求目标等多方面进行研究,总结出各国农产品认证的基本特点及优势。在对我国农产品认证现状分析过程中,详细分析了我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并对其概念内涵、法律依据、适用标准、组织机构、程序要求及发展状况都做了详细比较分析和研究。本文还全面分析了我国农产品认证存在问题,采用对比分析和案例分析的方式,对我国农产品认证交叉现象和政府管理职责不清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同时,本文还通过实地调查的方法,对山东、黑龙江等七省市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进行了实地调研,发放调查问卷1700份。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充分分析和比对,研究了我国三品在生产者、经营者及消费者中的认知情况,分析了三品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为政府发展三品工作的政策决策提供实证支撑,也为我国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强化政府管理效能、提高政府管理效率提供参考和依据。文中首次将管理学原理应用到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管理当中,分别研究分析了农产品认证管理中的羊群效应、证后监管中的破窗效应、制度处罚中的热炉效应及政府管理中的青蛙效应。通过对这些管理学基本原理的督促具体分析,详细阐述了这些原理在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过程中的应用及行为影响,为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管理政策决策提供理论依据。通过以上研究及分析,本文从体系建立、重点扶持、监管措施及信息管理、应急机制等多方面提出进一步发展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的基本思路、改进措施和实施建议,对于促进我国农产品认证良性发展,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管理水平提供有力支撑。
二、绿色食品标志体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绿色食品标志体系(论文提纲范文)
(1)福建省园艺产品标准化建设现状及其存在问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 调查背景 |
2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 标准与园艺产品标准 |
2.2 标准化与园艺产品标准化 |
2.3 无公害农产品定义 |
2.4 绿色食品定义 |
2.5 有机产品定义 |
2.6 农产品地理标志定义 |
2.7 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定义 |
3 调查目的、内容及方法 |
3.1 调查目的 |
3.2 调查内容与方法 |
第二章 国内外园艺产品标准化发展概况 |
1 国际园艺产品标准化发展概况 |
1.1 国际主要涉种植业的标准化组织介绍 |
1.2 部分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园艺产品标准化发展概况 |
2 国内园艺产品标准化发展概况 |
2.1 我国标准化发展历程 |
2.2 我国园艺产品标准化概况 |
3 福建省园艺产品标准化建设发展历程 |
3.1 盲目发展阶段 |
3.2 萌芽阶段 |
3.3 逐步提升阶段 |
3.4 快速提升阶段 |
第三章 福建省园艺产品标准化建设现状调查 |
1 福建省园艺产品标准化建设情况调查方案 |
1.1 调查时间与地点 |
1.2 调查方法 |
1.3 调查内容 |
2 福建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标准化发展现状 |
1.1 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
1.2 福建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现状 |
2 福建省绿色食品认证标准化发展现状 |
2.1 绿色食品认证 |
2.2 福建省绿色食品认证现状 |
3 福建省有机产品认证标准化发展现状 |
3.1 有机农产品认证 |
3.2 福建省有机产品认证现状 |
4 福建省农产品地理标志标准化体系现状 |
4.1 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 |
4.2 福建省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情况 |
5 福建省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体系现状 |
6 福建省园艺产品标准化建设取得的成效 |
第四章 典型案例分析 |
1 无公害农产品(龙头企业主导型) |
1.1 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主要做法 |
1.2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成效 |
1.3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存在的问题 |
2 绿色食品(龙头企业主导型) |
2.1 绿色食品认证的主要做法 |
2.2 绿色标准化生产成效 |
2.3 绿色食品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
3 有机产品(龙头企业主导型) |
3.1 有机产品认证的主要做法 |
3.2 有机标准化生产的成效 |
3.3 有机标准化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
4 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行业协会主导型) |
4.1 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的主要做法 |
4.2 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的总体成效 |
4.3 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标准化生产中存在问题 |
5 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政府主导型) |
6 各类型标准化生产模式的特点 |
第五章 福建省园艺产品标准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1 福建省园艺产品标准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
2 福建省园艺产品标准化发展的建议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中国绿色食品政策:类型、特征及优化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绿色食品政策的类型分布 |
三、绿色食品政策的总体特征 |
(一)政策关注的重点论域集中于产品标志、质量、标准和认证 |
(二)绿色食品政策具有良好的连续性,政策的关键年为2004年 |
(三)绿色食品政策演进向安全和质量并重的方向发展 |
四、中国绿色食品政策存在的问题 |
(一)绿色食品政策对监测的措施较少 |
(二)绿色食品政策缺乏对消费者引导 |
(三)绿色食品政策较少关注生产结构 |
(四)绿色食品政策缺乏激励手段 |
五、优化中国绿色食品政策的途径 |
(一)构建生产、消费为一体的绿色食品政策体系 |
(二)绿色食品政策应加强标准体系与监控体系的统一 |
(三)绿色食品政策应不断调整产品结构,引导消费升级 |
(四)绿色食品政策应加强激励手段 |
(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山东省绿色食品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绿色食品及其产业介绍 |
1.2.1 绿色食品 |
1.2.2 绿色食品的特点 |
1.2.3 绿色食品标准 |
1.2.4 绿色食品标志许可 |
1.2.5 绿色食品生产资料 |
1.2.6 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 |
1.3 绿色食品国内外发展情况 |
1.3.1 国外绿色食品发展情况 |
1.3.2 国内绿色食品发展情况 |
2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内容 |
2.2.1 发展现状调研 |
2.2.2 分析制约因素 |
2.2.3 提出发展性建议 |
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3.1 研究方法 |
3.1.1 资料查阅 |
3.1.2 现场调查 |
3.1.3 问卷调查 |
3.1.4 数据分析 |
3.2 技术路线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山东省绿色食品发展情况 |
4.1.1 绿色食品总量规模持续递增 |
4.1.2 绿色食品质量水平不断提升 |
4.1.3 绿色食品品牌影响力显着增强 |
4.1.4 绿色食品体系队伍日趋完善 |
4.2 山东省绿色食品发展进入新时期 |
4.2.1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
4.2.2 绿色食品发展是推进农业供给侧机构性改革的着力点 |
4.3 山东省绿色食品发展面临的问题分析 |
4.3.1 产业发展不足、内部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调整形势严峻 |
4.3.2 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现象突出 |
4.3.3 常态化品牌有效宣传缺失,优质优价市场机制未完全形成 |
4.3.4 持续发展动力不足,政府部门对绿色食品发展的政策支持不足 |
4.3.5 监管力度弱,监管机制不完善 |
4.3.6 科技支撑不利,绿色食品供给基础不稳 |
4.4 新形势下山东省绿色食品发展思路 |
4.4.1 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丰富均衡产品供给 |
4.4.2 强化市场体系建设,以消费需求拉动产业发展 |
4.4.3 加大宣传推介力度,积极促进品牌提升 |
4.4.4 强化政府主导,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全面推动事业发展 |
4.4.5 加强政府监管,改善发展环境,巩固发展质量 |
4.4.6 加强技术理论体系研究,加大生产技术培训与推广力度 |
5 讨论与结论 |
5.1 讨论 |
5.1.1 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顺应新时期方向 |
5.1.2 多方位多角度分析,挖掘制约发展因素 |
5.1.3 贴近发展主体,找出源头矛盾 |
5.1.4 深入消费市场,挖掘发展潜力 |
5.2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瑞金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2 瑞金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
2.1 瑞金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优势分析 |
2.1.1 资源和区位优势 |
2.1.2 绿色食品的规模优势 |
2.1.3 绿色食品的生产优势 |
2.2 瑞金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劣势分析 |
2.2.1 产销脱节 |
2.2.2 经济欠发达 |
2.2.3 龙头企业少 |
2.3 瑞金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机遇分析 |
2.3.1 国家和江西省政策扶持的机遇 |
2.3.2 多样化的产品推广平台 |
2.3.3 不断扩大的绿色食品消费需求 |
2.4 瑞金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挑战分析 |
2.4.1 生态环境挑战 |
2.4.2 绿色壁垒挑战 |
2.4.3 激烈竞争和市场挑战 |
3 瑞金市绿色食品产业存在的问题 |
3.1 绿色食品行业高素质劳动力缺乏 |
3.2 绿色食品科技创新水平较低 |
3.2.1 科技投入不足 |
3.2.2 科技创新能力低 |
3.3 绿色食品生产和品牌意识不强 |
3.3.1 食品的绿色生产意识不强 |
3.3.2 品牌意识差、市场开发不足 |
3.4 绿色食品产业监管有待加强 |
3.4.1 绿色食品标志使用不规范 |
3.4.2 绿色食品质量监管有待加强 |
3.5 绿色食品的服务体系不健全 |
3.5.1 绿色食品生产有关制度不完善 |
3.5.2 政府的项目扶持相对不足 |
4 推进瑞金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对策思考 |
4.1 加强绿色食品产业支撑体系建设 |
4.1.1 注重高素质劳动力引进培养,加强劳动力和人才支撑 |
4.1.2 加大绿色食品研发投入,提升科技创新水平 |
4.1.3 构建完善的食品流通体系,加强配送销售支撑 |
4.1.4 加强生产支撑,加速构建绿色食品基地建设 |
4.2 打造具有瑞金特色的绿色食品产业体系 |
4.2.1 着力构建绿色种养殖业基础 |
4.2.2 重点发展优势绿色食品加工业 |
4.2.3 积极培育绿色食品关联产业 |
4.3 探索多元化的绿色食品生产模式 |
4.3.1 积极引导“龙头企业+生产基地”模式 |
4.3.2 引导绿色食品产业向园区集聚发展 |
4.3.3 推进“一村一品”的差异化发展模式 |
4.4 加强绿色食品产业监管和服务能力建设 |
4.4.1 规范绿色食品商标 |
4.4.2 加强质量安全监管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绿色食品 新时代 再出发——中国绿色食品事业发展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从破土发芽到世界潮流——发展绿色食品的战略选择 |
促进传统农业转型升级 |
提升农业质量、效益、竞争力 |
消费者、生产者共享绿色成果 |
传统到现代的历史跨越——绿色食品发展的目标导向 |
标准促进产业发展 |
严管树立标志公信 |
质量兴农品牌强农——绿色食品发展的时代路径 |
筑牢质量基础 |
优化支撑体系 |
强化品牌引领 |
(6)天津市消费者绿色食品的购买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1.5 本文研究的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及相关理论概述 |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2.1.1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
2.1.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
2.2 相关理论概述 |
2.2.1 相关概念 |
2.2.2 相关理论 |
第三章 绿色食品发展现状分析 |
3.1 关于我国绿色食品发展现状的分析 |
3.1.1 各级政府加大绿色食品发展政策的支持力度 |
3.1.2 绿色食品总体发展态势良好 |
3.2 天津绿色食品发展现状 |
3.2.1 构建起绿色食品监管体系 |
3.2.2 绿色食品总体发展态势不乐观 |
第四章 天津市消费者绿色食品购买行为描述性统计分析 |
4.1 数据来源 |
4.1.1 调查问卷设计 |
4.1.2 调查问卷试调研 |
4.1.3 样本构成 |
4.2 描述性统计分析 |
4.2.1 消费者的认知情况 |
4.2.2 消费者的购买情况 |
4.2.3 消费者的支付意愿 |
4.2.4 消费者的信任程度 |
4.2.5 购买行为的特点 |
4.2.6 消费者的购买习惯、评价 |
第五章 天津市消费者购买绿色食品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5.1 变量定义与赋值 |
5.2 信度分析 |
5.3 单因素分析 |
5.3.1 单因素统计分析 |
5.3.2 单因素方差分析 |
5.4 回归分析 |
第六章 结论及建议 |
6.1 结论 |
6.2 对策建议 |
6.2.1 政府方面 |
6.2.2 企业方面 |
6.2.3 消费者方面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图表清单 |
附录2—调查问卷 |
附录3—天津绿色食品品牌名录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7)我国绿色食品标志许可审查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绿色食品标志许可审查机制的内涵 |
二、完善绿色食品标志许可审查机制的必要性 |
(一)绿色食品标志许可审查机制是推动绿色食品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 |
(二)绿色食品标志许可审查机制是着力解决审查科学性、时效性、有效性的迫切需要 |
(三)绿色食品标志许可审查机制是推进审查工作规范化、现代化、信息化的必然要求 |
三、绿色食品标志许可审查机制的构建 |
(一)完善标志许可制度体系 |
(二)推行分段审查机制 |
(三)引入风险评估机制 |
(四)推行信息化管理机制 |
(五)健全检查员绩效考核体系 |
四、推进绿色食品标志许可审查机制构建的建议 |
(一)完善制度落实机制 |
(二)强化现场检查机制 |
(三)建立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
(四)加快信息化建设 |
(8)绿色品牌发展机制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目录 |
CONTENT |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论文的研究思路与框架 |
2 文献综述 |
2.1 绿色品牌的概念与评价相关研究 |
2.2 绿色品牌建设的动力机制相关研究 |
2.3 绿色环保属性对品牌的影响相关研究 |
2.4 绿色品牌建设策略的相关研究 |
2.5 绿色品牌建设的制度保障——第三方绿色认证制度 |
2.6 本章小结 |
3 绿色品牌的认证制度分析 |
3.1 绿色品牌与选择成本 |
3.2 绿色认证的俱乐部属性 |
3.3 绿色认证策略选择博弈分析 |
3.4 绿色认证宣传博弈分析 |
3.5 绿色标志计划竞争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绿色品牌的消费行为分析 |
4.1 绿色消费和绿色消费者的概念 |
4.2 绿色消费频率选择影响因素分析 |
4.3 绿色消费频率选择概念模型 |
4.4 消费者绿色购买频率影响因素调查实证分析 |
4.5 企业绿色品牌建设策略消费者认知的调查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企业绿色品牌决策的经济分析 |
5.1 普通企业绿色化水平决策最优化分析 |
5.2 品牌企业绿色化水平决策最优化分析 |
5.3 企业绿色认证制度选择影响因素分析 |
5.4 企业绿色品牌决策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绿色品牌认证制度有效性的实证检验 |
6.1 文献综述与假说的提出 |
6.2 数据和模型 |
6.3 模型估计与阐释 |
6.4 结论和政策含义 |
7 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9)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区域品牌竞争力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内容结构和主要创新点 |
1.4.1 内容结构安排 |
1.4.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区域品牌理论 |
2.1.1 品牌的概念与特征 |
2.1.2 区域品牌的概念与特征 |
2.1.3 区域品牌的功能、效应及战略管理过程 |
2.2 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与区域品牌建设 |
2.2.1 绿色食品信息不对称问题 |
2.2.2 绿色食品标志管理问题 |
2.2.3 区域品牌是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必然战略选择 |
2.3 绿色食品区域品牌建设与竞争力提升 |
2.3.1 绿色食品区域品牌竞争力的概念界定 |
2.3.2 建设与提升: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 |
2.3.3 研究的范式基础:品牌竞争力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3 绿色食品区域品牌建设及竞争力提升的机制分析 |
3.1 区域品牌的公共产品属性 |
3.1.1 基于公共产品理论的分析 |
3.1.2 区域品牌具有公共性运营风险 |
3.1.3 区域品牌具有私有性竞争功能 |
3.2 区域品牌的建设主体及供给模式 |
3.2.1 区域品牌的建设主体 |
3.2.2 区域品牌的供给失灵 |
3.2.3 区域品牌多元主体联合供给模式 |
3.3 绿色食品区域品牌建设及竞争力提升机制 |
3.3.1 相关研究 |
3.3.2 合作竞争机制:理论与应用 |
3.3.3 绿色食品区域品牌建设及竞争力提升的机制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4 国内外经验借鉴 |
4.1 国外实践经验 |
4.1.1 新西兰国家品牌建设经验 |
4.1.2 印度班加罗尔软件业品牌建设经验 |
4.1.3 美国新奇士橙协会品牌建设经验 |
4.2 国内案例分析 |
4.2.1 金华火腿品牌的危机管理经验 |
4.2.2 寒地黑土品牌建设与发展的对策 |
4.2.3 赣南脐橙品牌建设及竞争力提升的做法 |
4.3 主要启示及借鉴 |
4.3.1 区域品牌建设及竞争力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 |
4.3.2 政府是区域品牌建设及竞争力提升的主导力量 |
4.3.3 整体营销建设是区域品牌建设及竞争力提升的关键 |
4.3.4 加强区域品牌建设及竞争力提升需要完善管理体系建设 |
4.4 本章小结 |
5 绿色食品区域品牌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及综合测评 |
5.1 影响要素分析与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
5.1.1 影响要素分析 |
5.1.2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
5.2 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区域品牌竞争力的综合测度 |
5.2.1 评价模型的建立 |
5.2.2 评价数据的来源及处理 |
5.2.3 竞争力的综合测度 |
5.3 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区域品牌竞争力综合评价 |
5.3.1 要素及指标的权重分析 |
5.3.2 竞争力指数的贡献值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区域品牌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6.1 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区域品牌发展历程 |
6.1.1 区域品牌萌芽的资源带动阶段 |
6.1.2 区域品牌初步形成的政府推动阶段 |
6.1.3 区域品牌发展的市场拉动阶段 |
6.2 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区域品牌建设成效 |
6.2.1 绿色食品名牌集群整体优势逐步建立 |
6.2.2 绿色食品质量监督管理建设成效明显 |
6.2.3 绿色食品产业整体实力不断提升 |
6.2.4 绿色食品区域品牌建设作用明显 |
6.3 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区域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6.3.1 问题表现 |
6.3.2 原因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区域品牌建设及竞争力提升的对策 |
7.1 加强龙头企业建设促进品牌信誉供给 |
7.1.1 通过政策扶持建设绿色食品企业集团 |
7.1.2 鼓励企业创建名牌建设树立品牌形象 |
7.1.3 强化企业作为信誉供给的主体作用 |
7.2 加强管理制度建设防范市场风险 |
7.2.1 建立绿色食品区域品牌发展保护机制 |
7.2.2 完善绿色食品质量安全管理长效机制 |
7.3 加强品牌集群建设增强市场竞争力 |
7.3.1 做强做大现有品牌促进区域品牌发展 |
7.3.2 发展产业集群促进品牌集聚 |
7.4 加强绿色食品区域品牌管理体系建设 |
7.4.1 构建基于协作的多元主体联合供给体系 |
7.4.2 完善绿色食品区域品牌的市场运营体系 |
7.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
1.1.1 课题提出的背景 |
1.1.2 课题提出的意义 |
1.2 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产生研究现状 |
1.2.1 农产品认证背景 |
1.2.2 农产品认证重要性(必要性) |
1.2.3 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类型 |
1.2.4 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特点 |
1.3 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定义及内涵 |
1.3.1 农产品质量认证的定义与类别 |
1.3.2 农产品认证的基本特点 |
1.3.3 农产品认证的功能 |
第二章 国外农产品认证发展现状 |
2.1 法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 |
2.1.1 “原产地名称保护”标志(AOC) |
2.1.2 红色标签认证 |
2.1.3 农业生态标签 |
2.1.4 认证合格产品标签 |
2.1.5 法国农产品认证情况小结 |
2.2 美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 |
2.2.1 杀虫剂使用标志认证 |
2.2.2 有机食品认证 |
2.2.3 生态食品认证 |
2.2.4 转基因食品标识 |
2.2.5 美国农产品认证情况小结 |
2.3 日本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 |
2.3.1 常规农产品认证体系 |
2.3.2 有机农产品认证 |
2.3.3 日本农产品认证情况小结 |
2.4 韩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 |
2.4.1 亲环境认证 |
2.4.2 品质认证 |
2.4.3 韩国农产品认证情况小结 |
2.5 澳大利亚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 |
2.5.1 新鲜放心认证(Freshcare) |
2.5.2 粮食分级认可 |
2.5.3 AUS-MEAT 标志 |
2.5.4 Meat Standards Australia(MSA) |
2.5.5 澳大利亚农产品认证情况小结 |
2.6 国外农产品认证情况小结 |
第三章 我国农产品认证发展现状 |
3.1 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
3.1.1 无公害农产品定义及内涵 |
3.1.2 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依据的法律法规 |
3.1.3 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标准依据 |
3.1.4 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组织机构及管理 |
3.1.5 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程序要求 |
3.1.6 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现状 |
3.2 绿色食品认证 |
3.2.1 绿色食品的概念和内涵 |
3.2.2 绿色食品认证依据的法律法规 |
3.2.3 绿色食品认证的标准依据 |
3.2.4 绿色食品组织机构及管理 |
3.2.5 绿色食品认证的程序要求 |
3.2.6 绿色食品认证发展现状 |
3.3 有机食品认证 |
3.3.1 有机食品的概念和内涵 |
3.3.2 有机食品认证所依据的法律法规 |
3.3.3 有机食品认证的标准依据 |
3.3.4 有机食品认证的组织机构及管理 |
3.3.5 有机食品认证的程序 |
3.3.6 有机食品认证的现状 |
3.4 农产品地理标志 |
3.4.1 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定义及内涵 |
3.4.2 农产品地理标志依据法律 |
3.4.3 农产品地理标志的标准依据 |
3.4.4 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组织机构及管理 |
3.4.5 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登记程序 |
3.4.6 我国地理标志工作现状 |
3.5 三品认证及农产品地理标志对比分析 |
3.6 小结 |
第四章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问题研究 |
4.1 农产品认证交叉现象分析 |
4.1.1 同一认证形式交叉现象 |
4.1.2 同一定位的认证产品交叉现象 |
4.1.3 不同定位产品交叉现象 |
4.2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职责分析 |
4.2.1 管理职能交叉,管理职责不清 |
4.2.2 部门利益化,公共决策失效 |
4.2.3 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市场规制不完善 |
4.2.4 多套系统并存,有限社会资源浪费 |
4.3 农产品认证市场认知情况实证调查分析 |
4.3.1 生产者对三品认知情况分析 |
4.3.2 经营者对三品认知情况分析 |
4.3.3 消费者对三品认知情况分析 |
4.4 小结 |
第五章 我国农产品认证管理理论应用分析 |
5.1 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市场上的羊群效应分析 |
5.1.1 羊群效应的定义及内涵 |
5.1.2 羊群效应原理研究 |
5.2 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中的破窗效应分析 |
5.2.1 破窗效应的定义及内涵 |
5.2.2 破窗效应的原理研究 |
5.2.3 破窗效应的行为影响分析 |
5.3 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与热炉效应分析 |
5.3.1 热炉效应定义及内涵 |
5.3.2 热炉效应原理研究 |
5.3.3 热炉效应行为影响分析 |
5.4 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与青蛙效应分析 |
5.4.1 青蛙效应定义及内涵 |
5.4.2 青蛙效应的原理研究 |
5.4.3 青蛙效应的行为影响分析 |
5.5 小结 |
第六章 我国农产品认证发展对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历 |
四、绿色食品标志体系(论文参考文献)
- [1]福建省园艺产品标准化建设现状及其存在问题与对策[D]. 黄丽萍. 福建农林大学, 2020(02)
- [2]中国绿色食品政策:类型、特征及优化路径[J]. 赵冠艳,栾敬东,宋燕平.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6)
- [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山东省绿色食品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D]. 孟浩.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4)
- [4]瑞金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策略研究[D]. 刘文略. 江西财经大学, 2019(01)
- [5]绿色食品 新时代 再出发——中国绿色食品事业发展综述[J]. 毛绪强. 农村工作通讯, 2019(07)
- [6]天津市消费者绿色食品的购买行为研究[D]. 赵君君. 天津农学院, 2018(01)
- [7]我国绿色食品标志许可审查机制研究[J]. 张侨,李显军.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 2016(04)
- [8]绿色品牌发展机制实证研究[D]. 刘呈庆. 山东大学, 2010(09)
- [9]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区域品牌竞争力提升研究[D]. 周云峰. 东北林业大学, 2010(02)
- [10]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对策研究[D]. 成昕.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9(10)